科技媒体范文
时间:2023-04-12 14:14: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媒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秦建国,一个普通的科技工作者,部队经历中高原缺氧给战友带来的痛苦和死亡,使他萌发了一生的科研梦,在科研追梦的道路上,他历经坎坷坚持科研30多年,最终他宣称发现了人体新的呼吸理论,并根据自己发现的呼吸理论,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了产品,投入到了社会。在秦建国看来,能够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用的产品,造福于人类和国家,是他一生最大的梦想。
刘合群,力网理论创造者,他把哲学理论融入到中医学当中,从哲学的角度提出了新的医学认知。多学科的知识交叉,助推了他的科研创新,业内人士评价他提出的“力网理论”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方法论的充实和发展,是认识客观世界的一次飞跃。
科学发展的道路时常颠簸难行,因为每一个新事物的出现,总会挑战我们的认知和判断,也常使人们产生怀疑和否定。这期杂志的选题中出现的新观点、新理论,是科技创新还是夸张学说,亦或是“旧闻翻新”,甚至是伪科学?
篇2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农业科技;推广
新媒体(NewMedia)是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新媒体技术是指利用数字技术或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和用户进行交互式的内容传输,并获得用户反馈。随着科技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伴随着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生活中最常见的信息传播媒介,通过这些媒介,人们可以分享、评论、讨论各种各样的话题。这些新媒介为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农业推广体系落后、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渠道不通畅,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农业科技推广是加快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尤其在农业走向市场、发展商品经济条件下,不仅需要及时准确的技术服务指导生产,还需要产前的农业投入品信息、产后的农产品储运销等一系列信息服务。因此,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农业科技推广提供了一个针对性强、传播速度快、传播形式灵活、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传播面广的传播平台,这必将对传统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改造升级起到推动作用。
1新媒体技术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应用简介
新媒体技术通过互联网、智能手机、智能平板等传播媒介,将大量先进的种植技术信息、及时的产销供需信息等集合到一个传播平台,以其独特的交互式传播功能,高速地将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给种植户并获得反馈。下面以微信公众号为例说明新媒体技术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应用。
1.1建立微信公众平台
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可以建立微信公众平台,利用当今最普遍的现代通讯工具—智能手机传播农业科技信息、教授农业科学技术,服务农户千万家。结合各种形式的农业推广活动进行微信公众号的推广宣传,有效提升信息的传播范围。
1.2信息内容
组建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要力量的微信创作团队,蔬菜、大田作物等优良品种的选育、引进筛选、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农产品市场供需、农业环境保护与农产品质量检测等信息。信息内容应当充实、严谨、科学,通俗易懂,具有专业性和科普性,能切实指导农户生产。
1.3互动交流
在微信公众号之前,了解农户需求的内容,收集拟写技术知识。在公众号以后,定期将农民需要的技术知识在公众号上,并通过关注者回馈和留言等方式收集意见,改进和补充信息。
2新媒体技术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优点与不足
应用新媒体技术传播农业科技,是将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与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通过手机、动动手指即可获得最新的农业科技知识,改变了过去落后的农业科技推广手段,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由过去的点对点变成了现在的点对面,扩大了现代农业的服务对象。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也可以由以往一对一指导变成现在一对多,提高了农业科技推广的效率。尽管新媒体技术在农业科技推广上有很多优点,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足。首先,相对于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新媒体的传播内容需要严格把关,所的内容必须经过高水平专业技术人员的采编,才能正确高效地指导生产,才能逐步地建立新媒体不低于传统媒体的信誉度。其次,农民用户文化程度整体偏低,对农业科技推广信息接收缓慢,影响和制约了新媒体在农村的传播。
3新媒体技术推广农业科技的策略建议
新媒体技术,特别是移动智能设备,在我们工作和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手机进入了广大农村的寻常百姓家庭,越来越多的农民学会使用微信聊天和通过手机获取知识、信息。但是受到思想认识和经费投入方面的影响,新媒体技术传播农业科学知识还未得到充分的利用,因此建议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能够给予一定的资金投入,依托农业推广部门和科研机构,建立农技推广以及农业科学知识普及的微信公众平台或者微博,定期为广大农民朋友推介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传播农业科技知识,同时还可以实时供需等信息,让新媒体技术更好地服务三农。
参考文献
[1]范建.媒体对农业科技推广的影响[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4.
[2]闫芝莉.新媒体在农业科技传播中的应用探讨[D].保定:河北大学,2013.
[3]钟秋波,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创新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3.
篇3
关键词:新媒体;科技创新;因素分析
一、 引言
“随着以现代科技为核心的生产力系统的出现,知识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进入经济生产领域”。①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杠杆,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在创新型社会目标下,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使得知识形态生产力大量物化,人类认识资源、开发资源的能力不断加强,随着科技研发成果的不断涌现,使得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速度大大加快,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和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文化是科技进步的母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声;科技则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插上翅膀。两者的互动共进是现代人类文明演进的显著特点。“科技对文化产业种类、形式、格局始终产生着极为深刻、从某种意义上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文化作为商品进行生产和消费古已有之。但文化产品成为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文化产业的业态、种类和格局发生深刻的变革,则往往有赖于科技进步之功”。②技术的更新必然带来观念的革命,新媒体的建立基于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之上,而延伸出来的各种媒体形式。新媒体反映着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的渗透和影响,而这种渗透和影响正体现了文化与科技融合。
二、 新媒体产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新媒体是科技创新与文化相融合的产物,是一种新兴的文化产业形态,是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
1. 新媒体的概念特征。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一般认为,新媒体的定义从狭义而言为:基于数字基础的,非线性传播的,能够实现交互,具有互联传播特性的媒体。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以电视、电脑、手机为主要输出终端,向用户提供视频、音频、语言数据服务、连系游戏、远程教育等集成信息和娱乐服务的所有新的传播手段或传播形式的总称。
“无论是新型媒体还是新兴媒体,其发展呈现两个重要特征:一是原生的新传媒形态不断涌现;二是是基于新信息网络技术与传统媒体融合而产生的新媒体形态日益丰富”。③新媒体所谓的“新”字是主要体现在技术上和形式上的,新媒体的有两种表现形式:其一,有些新媒体的出现是前所未有的或者说崭新的,比如互联网等;其二,有些新媒体是在旧媒体的基础上引进新技术后,新旧结合的媒体形式,比如电子报纸等。
2. 科技创新的理论描述。“创新”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最早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A.Schumpeter)提出的。1912年,熊彼特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创新理论。所谓创新,是指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新组合包括以下内容:引入新产品;引入新工艺;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实现工业的新组织。从熊彼特的定义可以看出:创新首先强调的是一个“新”字。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创新的内涵与外延也在不断地拓展和提升,相继出现了“技术创新、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等概念。科技创新一词常见于政府报告、规划与文件,主要从政府宏观管理的层面提出。钱学森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认为科技创新是科学研究、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协同演进下的一种复杂涌现。它包括以科学研究为先导的知识创新、以标准化为轴心的技术创新和以信息化为载体的管理创新三大体系。
3. 新媒体产业科技创新的社会作用机理。创新就是人们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活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与发展学院的国家竞争力模型认为国家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两者互为补充,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在于企业竞争力;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授、《国家竞争优势》一书的作者迈克尔·波特认为产业竞争力决定国家竞争力,同时,国家又通过“环境的塑造”来影响产业竞争力,而企业作为产业经济、国民经济的基本承担者、具体参与者,其竞争力决定产业竞争力,最终决定国家竞争力。体现新媒体特征的相关企业为了更好的发展和盈利,不仅具有强烈的自主创新要求和愿望,而且也具备相应的条件进行自主创新,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由这些企业涌现出的科技创新能力反映着文化产业竞争力。发展经验表明,只有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依靠创新获得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的创新型企业不断涌现,并带动更多企业走创新发展之路,一个行业或一个地区才能真正实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三、 科技创新对新媒体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的影响
在新兴的文化产业价值链中,新媒体最具创新性,其高科技依存度最高,对日常生活的覆盖、渗透最直接,并辐射到相关产业之中。
篇4
《华盛顿邮报》的“亚马逊化”是大家所预期的,最可能的就是把卖书的“推荐”技术用到新闻与广告,如果读者对被推荐的内容满意,被推荐的广告也能转换成实质交易,《华盛顿邮报》就会以信息科技为根基成功转型。
Intercept是刚上线不久的新闻网站,从名称就看出了揭密的报道倾向,发刊词说目前只是从揭发美国国安局全部“故事”开始,在第一期就报道了两则美国政府的窃听事件。
贾伯斯遗孀Laurene Powell投资的OZY网站标新立异,给人不同感受。
Facebook共同创办人Chris Hughes离开Facebook之后,用社区网络帮助奥巴马总统竞选成功,没想到这位网络新秀竟转向传统媒体,两年前只有28岁,没有杂志编辑与出版的任何经验,却接手了有100年历史的政治杂志New Republic,不但自己当发行人,还当总编辑。两年之后,杂志越来越厚,而且出版准时,让这本摇摇欲坠的杂志起死回生。
这些科技达人涉足新闻媒体的确带来了一些新气象,但能否让新闻媒体脱离困境,成为数字转型的成功模式?不久前,著名的华顿商学院有几位教授,从管理与信息角度讨论了科技资金投资新闻媒体可能的动机与影响。
如果把新闻媒体视为可以获利的投资目标,显然与现实不符,所以排除这种可能。其次是确认新闻媒体的重要性,可以捍卫言论自由,伊朗裔的eBay创办人Pierre Omidyar,对政府窃取个人资料不以为然,所以投入2.5亿美元,从这个角度切入新闻媒体,Intercept网站仅是开始。
新闻媒体的价值可能被低估了,如果加上科技的运作,可以增值获利。这个动机用在亚马逊与《华盛顿邮报》的搭配上应有成功的希望,但用在不恰当的搭配却难以成功。Google已经把我们惯坏了,认为网上内容应该是免费的,加上新闻媒体的网络广告营收有限,何况读者消费新闻大多取自不同来源,不是直接从新闻媒体网站取得。
另一个可能的动机是借用新闻媒体的言论推动力,来带动投资者的发展或保护投资者的利益。这样的投资动机就非常可怕,假设Google的两位老板以这种心态投资新闻媒体,以他们的市场版图与财力,绝对可以引导甚至可以制造他们想让我们阅读的内容。
市场学教授Pinar Yildirim分析新闻读者的心理,第一是为了取得没有偏颇的信息,第二是确认新闻媒体的理念与自己相同。第一点很容易理解,第二点就成了读者选择媒体的倾向,理念不合就不再选择这个媒体。因为媒体的不同理念偏向,才把读者分开;相反,因为有不同理念的读者,才产生不同理念偏向的新闻媒体。
商业伦理教授Kevin Werbach说,新闻媒体从来没有仅靠自身能力生存过,报纸要与广告搭配发行,电视要靠娱乐节目搭配播出,但现在这个模式已经破裂。靠政府资助?今天大家对政府都不太信任,所以他提议用“莫扎特与米开朗基罗”的模式,这两位大艺术家都是靠善心的有钱人捐助。
科技新贵踏入新闻媒体,是解除困难的救主,还是转型的动力,华顿学院的教授认为都有可能。科技新贵有足够的资金,新闻媒体不但可以维持正常营运,还可以做转型改革的尝试。
比资金更重要的是,有机会打破偏执媒体的“回音室”(echo chambers),因为科技的视野宽广,运用科技思维的内涵设计新的结构,制造更正确的言论来“告知”大众。当然,读者也要开放心胸,愿意接受新的新闻媒体,才能相辅相成。
篇5
关键词 自媒体;科技传播;公众参与;机制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5-0020-04
科技传播与科技创新是科技工作的一体两翼,对科技发展有重要影响。科技传播不光仅仅只是由政府、媒体和科学家的推动,更需要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科技与人类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加强科技传播成为当前科技发展的需求,也是公众的需求。科技已经融入到公众的日常生活中,对公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科技传播作为科技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像科技一样融入到公众的日常生活中。科技传播最为重要的方面是激起公众对科技的兴趣,让公众参与科技传播,自媒体的兴起为公众参与科技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搭建了新的平台。
1 自媒体与科技传播的结合:由单向传播走向公众参与传播
科技传播产生于人类科技活动的需要,是“科技知识通过跨越时空的扩散而使不同的个体间实现知识共享的过程”[ 1 ]。科技对社会和公众的影响日益扩大,但是很少有公众对科技活动进行质疑和主动参与到有关科技活动,表达自己的诉求和维护自身权益。公众参与科技和科技传播是公众的权利而非义务。随着公民参与意识的增强,科技活动不再是少数科技专业人士的专利,一般民众也逐渐参与科技传播,参与到科技决策。
公众参与理念近年来逐渐进入科技传播实践和研究的视野。公众参与是较新的概念,西方学者认为公众参与是政治现代化的主要特征,如诺曼・尼等认为,公众参与是指平民以影响政府人员的选择及他们采取的行动为直接目的而进行的合法活动。[ 2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范围逐步从政治领域扩大到经济领域、科技领域和管理领域。公众参与的研究在中国兴起是在20世纪90年代。俞可平教授是中国较早涉足公众参与研究的学者,他认为公众参与就是公民试图影响公共政策和公民生活的一切活动。[3]他指的公众参与是广泛意义上的概念。基于此概念,公众参与科技传播可作如下阐释:公众主动参与传播科技信息,推动科技信息的传播和分享,试图通过科技信息的传播来影响科技政策和科技发展的活动。英国科学家、科学社会学者贝尔纳较早认识到公众参与科技传播的意义,在1938年所著的《科学的社会功能》一书中认为,报纸、科普书籍等科普方式有共同的缺陷,它们都是被动的,它们是一些关于科学的描述,和它们无关的公众可以去听,也可以拒绝去听。如果不让全体公民在一生的某些时间、许多公民在其终生都亲自积极参加科研工作,科学就永远也不会真的普及起来。[4]
从整体而言,科技传播事业经历了传统科普、公众理解科学以及科学传播3个历史阶段,当前的科学传播阶段,强调科技传播事业的公众参与。而之所以强调公众参与,是由当前科技传播发展和科技事业发展的要求决定的。科技史和科技实践表明,科技活动不是少数人的孤立行为,也不是价值中立的纯科学行为。科技活动总是在社会场域中进行,是一个由各种行动者参与博弈的过程,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都会对科技的发展产生影响。科技的影响日益深远,普通公众需要了解科技的发展,这为科技活动的公众参与提供了可能性。国外在公众参与科技传播进行了较多的实践,例如丹麦的法律明文规定,凡是涉及争议的重大科技议题,必须让公众了解相关信息,并提交公众进行讨论。[5]近年来,随着中国公众民主意识的增强,公众在科技传播方面的参与也逐渐活跃起来。
但是显然,传统的科技传播方式并不能满足公众参与的需要。传统的科技传播属于单向性传播,参与主体主要包括科学共同体、政府、传统媒体。科技信息从科学共同体经由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流向普通公众,科学共同体和传统媒体是传播主体,而普通公众则是被动接受者。越来越多研究者质疑这样的传统科技传播方法是否能够唤起公众对科技知识的热情, 是否能够增进公众面对科技风险时的判断与决策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传统科技传播方式的转变势在必行。自媒体的出现,拓展了公众参与科技传播的途径,也为公众参与科技传播提供了契机。
自媒体又称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比较严谨的定义是2003年“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中所说的:“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6]自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对公众参与科技传播起到了异乎寻常的作用。自媒体的使用者可以基于个人的自由意志决定他们的内容和接收方式,真正显示了自媒体的自主性和参与性。自媒体不仅为科技研究者和科技爱好者提供了高效的科技信息交流与平台,更为普通公众创造了亲身参与科技传播的有效途径。科技传播与自媒体的结合,使科技传播的格局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公众参与型科技传播成为科技传播的主流。
篇6
关键词 新媒体 文化产业 科技传播
如今文化产业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已成为许多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推动着经济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科技的引进,与此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要遵循文化生产自身规律,评估好文化产品的商业价值,协调好文化的精神消费与价值规律之间的内在关系,最终实现文化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正是因为现代科技革命为我们提供高超的文化产业科技传播工具,改变了科技传播的固有方式,在独创性上有重大突破,因此文化产业的科技传播更具有研究价值。
一、新媒体出现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新平台
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为文化传播系统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新机遇,开辟新渠道、搭建新平台,拓展新空间,带来了文化产业的崭新面貌。
首先,新媒体作为高科技发展的产物,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通过完善各种数字媒体和网络媒体等技术平台,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文化产业凭借高科技含量的新媒体技术对传统文化产业进行现代表达,赋予传统文化产业新的价值和意义。正如当下流行的3D数字技术,改变了人们的观影习惯,3D电影能够真实地还原三维空间感,让观众在视觉和听觉上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因其票价不菲,发行商和电影院也赢得了较高的收益。其次,新媒体的发展给予文化产业工作者更多的创作空间,文化产业工作者可以在新媒体环境下进行创作,拥有更加舒适的工作环境和便利的新媒体技术支持,会给文化创意工作者带来新的灵感和思路,有助于提升整个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第三,新媒体的发展促进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的健全和完善。针对新媒体传播途径广、信息扩散速度快、新媒体研究普及性强等特点,在新媒体环境下,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再是片面的通过人力、物力、财力的大规模投资的比拼,而是转向灵活性强,富有活力的技术密集型投入,中小型企业在此次转型的进程中脱颖而出,扮演着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角色,成为行业的领跑者。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的政策扶植和资金投入,促进中小型文化企业朝着专业化、精英化方向发展,政府更是加大重点培植文化产业中的创新项目的力度,鼓励中小型文化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和发展创新,利用专项资金帮助各类中小企业进行投融资。
二、新媒体环境对文化产业科技传播方式的改变
在新媒体出现之前,大众传播媒介是进行科技信息宣传、科学技术推广、科学素质培育、科学精神塑造的主要传播渠道。但是,由于媒介技术自身的原因,大众传播媒介在科技传播中存在着传播影响力有限、受时空限制等一些问题。从媒介技术来看,新媒体具有自身的信息传播方式。因此,在此背景下,科技传播方式也应有相应的改变。
首先是力求“数字化”,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对在大众传媒时代已经传播过的信息进行数字化;二是在新媒体背景下,用数字化的信息处理方式来处理将要传播的信息。这是因为,随着受众对新媒体的关注程度和使用频率的增加,数字化的科技信息可以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其次是对“超文本”的成功探索。超文本是新媒体自出现时就具备的一种信息组织方式,它是动态的、开放的文本。以论坛中的任意一个帖子为例,只要受众对它的关注热情不减,跟帖就会持续,该文本就一直处于不断丰富的过程中。各个“超文本”又构成了一种“联合体”,是由一大堆信息之间的“链接”构成的,最后形成的结构被称为Web。同时,在获取信息时,我们可以用不断点击的方式,按照大脑所能想到的方式来调用信息。三是选择“超媒体”的运用。虽然我国近年来相继开通了诸多专业科普网站,但是,科技传播类专业网站的访问量不尽如人意,深受网民喜爱的大多还是商业性娱乐性强的网站,有的网站虽然也有科技的最新前沿信息和最新研发产品,但是其本身的科技传播重视度不高,究其原因还有科技信息的“超媒体”呈现不够,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的眼球。
三、新媒体发展为文化产业科技传播带来的挑战
追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才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而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毫无疑问,新媒体的发展为科技传播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科技网站、博客、网络论坛、电子图书馆、三网融合,甚至手机短信都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当代科技传播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新媒体在提升自身科技力量的同时,使科技传播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科技传播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但是在传输网络化、资源数字化、应用个性化、服务知识化、管理自动化的必然趋势下,文化产业的科技传播也将面临一系列严峻的考验,文化产业的科技传播能否抓住新媒体时代的历史机遇,跟上网络和移动通讯时代的步伐,对文化产业科技传播的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是新媒体在文化产业科技传播方面存在缺陷。在科技博客、科技普及网站等科技传播平台上,就信息的提供和专业化服务方面存在着隐患。一方面存在信息采集能力低,高水平、专业化的采编队伍严重缺乏;另一方面在内容的获取上,网络媒体所采用的信息大部分来自于传统媒体,所以深受采编能力的制约,无法构成竞争的绝对优势;特别是新媒体环境内容庞杂、数量浩瀚的现状,网络媒体在信誉度上比传统媒体要弱。
其次是新媒体建设成本对文化产业科技传播带来的挑战。网络媒体的最大特点是前期投入大,作为眼球经济,网络媒体在内容的选择等方面要考虑其产业化和赢利能力,不可能对科技传播有更多的倾斜。在人们的信息来源主要依赖网络的情况下,如果网络为了生存的需要,将文化产业科技传播边缘化,就意味着客观上挤压了文化产业科技传播的空间,这是科技传播在网络时代最大的挑战。
三是文化产业科技传播的专业化与需求之间存在落差。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益发展,文化产业科技传播专业化趋势加强,科技信息分层现象和科技传播功能分化现象日渐鲜明,文化产业的传播既有高端的专业领域的交流,又有大众化的科技传播。在传统媒体环境下,无论是科技前沿,还是科技传播,其都能够通过一定的途径得到传播,但在网络时代,网络快餐的特点决定了受众只是对一些好玩的科技知识感兴趣。这就意味着,通过网络工具的筛选,真正有意义的科技发展并不能通过网络为人所知,而网络所传播的又未必是科技发展的主流。
新媒体的发展带来跨媒介、跨产业融合的文化产业科学传播的新革命。以互联网、移动媒体等为代表的新媒体蓬勃发展并在这场变革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新媒体为文化产业科技传播的确开创了一个新的天地,拓展了科技传播的空间和维度,提高了科技传播的效率,但在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文化产业科技传播亦面临“快餐化”、低端化等的挑战。在我国文化产业不断开拓的过程中,门户网站、商业网站等在向公众进行科技传播时,针对目标受众存在的差异,以其独特的关注视角,秉承文化传播者在服务社会公众时所应坚持的负责任的态度,在新媒体环境下不断拓展文化产业科技传播的领域,丰富其传播内容和方式。与此同时,文化产业的科技传播依赖于新媒体提供的强大技术支持和保障,有利于科技素养的提升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新媒体为文化产业的科技传播开辟了新的天地,为文化产业科技传播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成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①蒋晓丽、邓若伊、雷力,《新媒体技术下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0(5)
②翟杰全,《构建面向知识经济的国家科技传播体系》[J].《科研管理》,2001(1)
篇7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 科技教学 具体化 形象化 趣味化
多媒体教学现已成为探索幼儿园教学改革的一条途径,自多媒体走进幼儿园以来,在很多领域中发挥了它独特的功能,在语言教学中的优势尤为明显。而在强调动手做、动脑想的科技活动中却很少运用,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多媒体技术在科技活动中也有着广阔的前景,它可以为科技活动增色不少。
一、将抽象、深奥的原理简单化
幼儿年龄较小,由于知识经验尚浅、认知水平尚低使得很多科学原理幼儿无法理解。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通过感知获得的,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它可以使抽象、深奥的科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从而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使他们主动观察、探索、思考。例如在中班科技活动《往上跑的水》中,为了让幼儿理解其中的毛细现象,我们就下载了一段童趣的视频,视频中通过形象的画面、童趣的语言生动、直观地解释了什么是毛细现象,从而使孩子们真正了解了水会沿着布往上跑的原因,知道了什么是毛细现象。又如科技活动《瓶子里的气球》,活动主要通过改变瓶内压力使气球一会儿变大,一会儿变小,为了让幼儿了解气球在瓶子里变大变小的原理,老师制作了一个图示课件,图示中清晰地呈现气球慢慢变化的过程,使孩子们明显看到了气球的变化,从而了解了原理。
多媒体的合理运用使得原本复杂、深奥的科学原理简单化、趣味化,更适合幼儿的学习特点,让原本枯燥的科技活动更具趣味性。我们选择课件时一定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接受指导难易程度,并立足于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只有合理恰当地运用,才能对科技活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图片、图示法的有效运用
在以往的科技小制作活动中,往往通过老师的示范操作演示制作步骤,这样不仅小朋友们看不清楚,而且传承了手把手教的传统模式,限制了幼儿的思维。多媒体课件能很好地弥补教师示范的不足,不仅可以将制作步骤清晰地呈现出来,让每个孩子都能看清楚,而且能随意调整制作步骤,可以根据幼儿的想法增减步骤或者根据幼儿的掌握程度将细节随意放大缩小,有利于幼儿更好地掌握制作步骤。利用多媒体进行图片图示制作步骤的方法一般有两种,第一种就是针对年龄较小的幼儿,有一些较为简单的步骤我们可以采用拍照的方式将每一个步骤拍摄下来,然后制作成PPT,在活动中采用电脑演示的方式示范步骤。在示范步骤的时候,教师可以边演示课件边让幼儿自己想想应该怎么操作,有利于启发幼儿思考。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更能启发幼儿思维的图示方法,大班幼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我们可以将具体的事物用图示的方式来代替,让大班幼儿通过看图示步骤进行制作,这种方法非常有利于大班幼儿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科技活动《空中缆车》中,教师将制作的每一个步骤都用图示的方法制成课件,让幼儿根据图示自己动脑筋进行制作,训练幼儿的抽象思维能力。并且在打结的步骤上增加了一个放大的功能,当有幼儿感到困惑时可以随时放大,以便更好地掌握系线这个技能。
虽然利用绘画的方式也可以进行图片图示的传授方法,但使用课件的效果更为清晰、准确,而且课件具有的放大缩小、随意调整的功能是绘画所达不到的。
三、形象、生动的故事导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纲要》明确指出: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发展认知能力。而一般来说科技活动相对枯燥、单调,尤其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如何吸引幼儿的眼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是相当重要的。在科技活动中也可以适当插入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使活动更具趣味性。例如在大班科技活动《乌鸦喝水》时,一开始老师以故事的形式引出,通过课件生动演示乌鸦找水喝的情景,最后画面定格在乌鸦喝不到瓶中的水,引发幼儿思考怎样让乌鸦喝到水,然后提供各种操作材料让幼儿为乌鸦想办法。通过这样生动有趣的方式开头,孩子们能很快集中注意力,积极投入到活动中来。又如在大班科技活动《升降小桶》中,我利用多媒体设计了一个故事情节:小鸟掉进陷阱里,可以用什么方法去救?然后演示了鸟妈妈利用摇柄这样可以省力的方法终于救起了小鸟,通过课件的演示不仅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而且鸟妈妈想办法的过程正是为接下来幼儿制作升降小桶作了铺垫,让幼儿对这个制作有了一个直接的感知。
我们从幼儿的兴趣入手,结合幼儿的认知特点,通过投影、电脑、动画等电教手段,努力使科技活动变得生动、活泼,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中来。
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科技教育中的优势和效果是显而易见的,然而要让多媒体技术更好地为科技活动服务,还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培训和学习,最新的电子白板有着比以往多媒体更强大的动能需要我们去学习和研究。只要我们用心去学习,深入研究,多媒体技术就一定会为科技活动添光增彩。
如今幼儿园科学教育作为新课程领域之一已被提到重要的地位。我们应充分认识现代多媒体技术的价值,用电教手段改进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现代多媒体技术真正成为实现幼儿园科学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在教学实践中多学习,多探索,多思考,扬长避短,想方设法使它切实有效地服务于教学;正确、科学地使用多媒体技术,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郭琴.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的影响.电化教育研究,2000.6.
篇8
关键词:新媒体;科技期刊;互联网思维;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G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1-0115-02
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当今社会进入了新媒体时代。各种网络技术数字化平台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人们生活方式和社会业态都发生急剧的变化。包括科技期刊在内的传统媒体的生存、发展也带来巨大冲击。近几年,国内报刊纷纷开始了数字化出版、互联网出版的探索,但在专业学术领域,比如科技期刊方面,新媒体的变革并不尽人意。因此,如何结合自然科学期刊本身的特点,深入思考互联网的发展对科技期刊的影响,选择现代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是科技期刊经营者和编辑所要关注的重点。
一、新媒体时代的特征
新媒体时代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移动互联、社交网络和大数据代表着新媒体时代的三大特征[1]。
二、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面临的问题
新媒体时代无论是期刊内容和技术手段,还是期刊的生产、发行和传播将进入全面的网络化。我国科技期刊在互联网时代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1.传播形式单一
当今绝大部分科技期刊都建有网站,但它们只发挥了投稿、送审等稿件处理作用,或仅仅将纸质期刊内容上传,没有有效地发挥网络传播、交流的作用[2]。而且大多数科技期刊在纸质刊物正式出版后才会在网站上电子版本。这种传统编辑和出版方式,可能会使某些时效性的文章在电子出版时就失去学术价值[3]。新媒体强调的是影、音、图、文等信息的整合,其传播信息形式更为多样性和丰富性[4]。如何结合新媒体技术让人们视、听、触、嗅、动等多方位的体验是我们传统科技期刊另一个巨大挑战。
2.期刊网络和数字化发展的管理标准不足
我国的期刊数字化开始发展,如,万方、知网、维普等主流数据库为更多的人接受,但因为数字化建设的标准不统一和这些主流数据库的信息资源数字化处理技术与方式不同,使这些数据库无法将信息资源进行共享与交换。没有共享与交流,数字化期刊的社会服务意识就会下降,影响大众使用信息资源的有效性、简便性与快捷性[3]。
3.市场和营销模式不成熟
科技期刊主要通过主办单位的拨款经费来经营,还有一些科技期刊依靠广告来补充经费,只有少数期刊能够实现自负盈亏经营模式[5]。广告是目前大多数科技期刊主要的经营模式,而客户投放广告主要因为期刊发行对象和发行量。如果取代了传统出版,实行科技期刊的全面网络化,科技期刊面临如何经营等全新的问题。目前,国内科技期刊市场整体来说处于“零而散”状态,期刊网络化主要依赖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国内这些数据库平台来实现,虽然它们对大多数的期刊数据进行整合并分类,让读者更为方便的检索,但从整体来讲,很难提高个体期刊影响力。
4.复合型人才不足
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数字化崛起,传统的期刊编辑面临着巨大挑战,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对媒体产品的制作、发行、营销、服务等提出很多新的要求。期刊编辑除了传统编辑具备专业学术眼光、公正的编辑态度和扎实的计算机技术外,还需要懂得市场营销。而目前在科技期刊领域中,既懂互联网技术又懂市场运作规律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的匮乏,和日益发展的媒体网络化发展难以匹配[6]。
三、传统科技期刊运用互联网思维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对策
当今互联网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移动互联,而是建立在物联网基础上的大互联。就是一种“任何人、任何物、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永远在线、随时互动的存在形式。互联网思维是基于时刻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智能生活时代,对产品、用户、市场、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社会生活进行重新审视的思维方式。因此,面对新媒体时代所带来的竞争和挑战,传统科技期刊如何运用互联网思维克服自身存在的上述不足,是传统科技期刊运营者和编辑所关注的重大问题。
1.平台思维。期刊的平台化有利于促进出版资源的整合,由传统的简单搜索功能向自主推介功能发展,运用平台化的思维将期刊的有用信息向读者和作者推介。科技期刊如为独自经营,照搬纸质期刊的热荩导致大多数期刊网站成为“信息孤岛”[6],失去网络传播的意义。将多个相关学科或交叉学科的期刊纵横联合,同时和已有的数字平台建立有效合作,比如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如移动手机阅读平台及像百度文库、新浪爱问、豆瓣网络终端的免费云数据平台等。科技期刊数字出版、信息并集成各类资源共享的一站式出版服务网络平台,推动期刊数字出版从垂直整合模式向平台整合模式转变[7]。
2.用户思维。在过去,科技期刊往往是期刊编辑部或出版社为主导,而在“以用户为中心”的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不仅仅是发表和出版,更多的是对读者需求提供信息服务,满足读者个性化的阅读需求。科技期刊从传统认知中的阳春白雪的“小众刊物”走向更广阔的平台,就必须整合资源,突破区域传播障碍,建立全方位的传播体系以扩大期刊受众范围[8]。科技期刊应将其内容、服务、社区有机结合起来,从内容经营转变到产品(内容)、服务和平台的经营。利用从MSN、QQ、微信到学术社交平台,从而建立作者、读者、专家、编辑的交流平台。在强化期刊学术质量的同时,搭建读者、作者、编辑、专家交流互动平台,以提高其对科技期刊的黏性,增加期刊信息的传播与评价。通过持续的、跨平台的读者、编辑、专家与内容的互动,打造立体、多元、体验感数字化期刊,凭借高质量的内容和人性化的体验吸引读者和作者,从而给读者和作者带来愉悦的互动阅读体验感[9],借助互联网数字平台的“客户端模式”为科技期刊开启新模式。比如,美国化学会纳米功能社区平台在线提供包括视频、图片库和播客3项多媒体服务[10]。美国医学会JAMA network的平台服务还有对期刊内容的总结及对编委和评审者的采访。国外顶级杂志科技期刊Science和Nature等开发期刊App或者iPad移动阅读平台服务,均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现代社会快餐式、跳跃式等各种阅读方式需求的补充。
3.大数据思维。近两年“云传播”为科技期刊的优先数字化出版提供更多的便利:向读者和作者库进行“云推送”,通过云端海量储存感兴趣的研究成果,讯速建立起高效、直接的传播渠道。科技期刊编辑不能像专业学科研究者那样系统学习和参与科研活动,通过大数据的推送和传播可以了解当前科学前沿,然后收集、整理和分析读者数据规律,根据读者和作者的需求从数据中提取对期刊选题有用的信息,挖掘读者、作者信息的数据,明确读者和作者群的定位,摸索数字期刊的经营和发行新模式。
4.跨界思维。随着互联网和市场营销新模式的发展,很多产业相互融合,目前我国大部分科技期刊的数字出版仍然以技术提供商为主导的。技术提供商是市场主体,占据统治地位;而内容提供者(科技期刊出版单位)完全处于弱势,在数字出版受益分配中没有话语权。我国传统科技期刊出版可以效仿国外营销模式如爱思维尔、施普林格等国外大型出版商的数字出版产业,内容提供商(科技期刊出版单位)是市场主体,技术提供商只是出版运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1]。我科技期刊必须准确定位内容提供方的角色,以互惠共赢的方式,与技术提供商达成数字出版合作协议,建立双赢的新出版模式[12],以提高期刊出版单位所占市场份额。同时,应以体制改革为契机,通过资本运营的方式,聚集优质出版资源,实现数字出版模式,走集约化、集团化的发展道路,整合产业链的各个部分[13]。
参考文献:
[1] 郝全梅,常宝宝.在新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如何突围[J].编辑之友,2015,34(226): 55-58.
[2] 胡博,周锦宜.期刊网站建设现状及建议[J].中国出版,2010,14(1): 47-49.
[3] 唐晴.我国科技期刊的网络化现状与应对[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12(4):85-89.
[4] 陈唯真.在新媒体时代传统科技期刊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3):561-563.
[5] 江勇,黄瑜,陈晓锋.互联网的发展对科技期刊影响的思考[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4): 86-88.
[6] 程维红,任胜利,路文如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网站建设现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 22(5): 649-655.
[7] 畅榕,陈丹.数字出版公共平台的建构模式与运营机制初探[J]. 科技与出版,2012,31(2): 58-60.
[8] 陶华,朱强,宋敏红等.科技期刊新媒体传播现状及发展策略[J].编辑学报,2014,26(6):589-592.
[9] .数字期刊的移动阅读发展趋势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2(2): 7-10.
[10] 姚伟欣,马建华,栾冠楠.科技期刊出版平台社区服务能力探析:以国外科技社团期刊出版平台为例[J].科技与出版,2013,32(11): 85-89.
[11] 绪军.国外出版商发展数字出版的特点及给我们的启示[J].科技与出版,2007,25(12):ll-12.
篇9
关键词 媒体融合;山西;农业科技传播;乡村e站;创新;思考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6-0034-02
1 媒体融合背景下创新农业科技传播的必要性
1.1 媒体融合背景
2014年8月出台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要实现“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随后,“媒体融合”得到了传媒领域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4年也被称为中国的“媒体融合”元年,标志着我国进入媒体融合发展阶段。
1.2 农业科技传播的含义
农业科技传播是科技传播的一个分支,结合一些现有观点,本文认为,农业科技传播是指一定的传播主体综合运用现代传播手段、平台和渠道,向以从事农业生产的客体(包括个体农民和农合组织机构等)进行农业科技信息的传递、扩散和共享(包括专业交流、科技教育、科学普及、技术推广)等基本过程,进而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社会的进步。
1.3 创新农业科技传播的必要性
媒体融合背景下,网络和数字技术迅猛发展,正加速改变着农业科技传播的内容生产方式、传递方式及实际效果。据2016年8月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保持稳定,为31.7%;中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26.9%,规模达1.91亿。因此,农业科技传播亟须进行探索与创新,以确立互联网思维,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传播技术、传播手段和传播平台。
1.4 媒体融合对农业科技传播的促进作用
媒体融合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结合、共享、一体化发展,具有高速、海量、开放、即时、立体、互动以及跨区域、跨时间、跨媒体等特点。媒体融合对农业科技传播的促进作用体现在:一是媒体融合实现了农业科技传播由单向、低效转变为综合、高效,提高了农业科技传播效率;二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各种传播媒介的综合应用为农业科技传播提供了基础条件,进而促进农业科技传播内容的更新和发展;三是农民及农合组织等客体可自主选择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电话、网络等各种方式及时方便地获取农业科技信息,提高了他们主动获取科技传播内容的能力。
2 山西农业科技传播的探索实践历程
山西农业科技传播的探索与实践大致按照时间顺序和传播媒介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2.1 传统媒体传播,以“站、栏、员”为代表
这一类型的特点是信息由传播主体向传播客体单向传播。自2005年开始,山西省科协开始实施科普惠农计划,其中“一站一栏一员”工程在全省建起一站、一栏、一员1万余处,覆盖了全省17 100多个行政村,搞活了11 600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展并培训了2万余名农村科普带头人和科普惠农信息员队伍,从信息、技术、人才、农资等方面向农民进行农业科技传播。
2.2 新型媒体传播,以中科云媒为代表
新型媒体是以互动传播为特点的数字媒体。山西省科协自2003年开始建设今日农业网、农科110网、科普惠农网等专门的农业网站;2008年3月在山西首家创办农业手机报,至今仍有农民用户10万余人。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2012年由省科协直属山西科技传媒集团自主研发的中科云媒。中科云媒集纳了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多种手段,拥有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富媒体等全媒体传播方式,能够提供专家远程互动培训、专家留言咨询、惠农网购、农科110专家服务、健康365专家服务等内容互动式科普信息化服务。
2.3 媒体融合传播,以乡村e站为代表
媒体融合传播的特点表现在不止是传播介质的融合,更是传播主体与传播客体关系网络的融合,以2015年开始建设的科普中国乡村e站为代表。
2.3.1 乡村e站及其主要功能
乡村e站是山西省科协直属山西科技传媒集团自2015年以来,为做好中国科协科普信息化项目“科普中国・乡村e站”而在全国农村建设的实体站点。截至2016年9月底,已在全国24个省份建设2 166个乡村e站。具体而言,乡村e站通过整合农村科技传播手段和内容,依托强大的专家团队,通过PC端、App、微信、热线、微博、码上致富溯源系统、精准科普推送系统、中科云媒等,为农民搭建实用技术学习平台、远程互动培训平台、即时信息查询平台、农村电商创业平台、专家在线服务平台等,打造农村科普O2O综合服务体。
2.3.2 乡村e站对农业科技传播的创新
首先是对农业科技传播主客体的创新。乡村e站从传播主体而言,包括科协、传统及新兴媒体传媒业者,还包括高校、科研院所、农技推广专家以及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从客体而言,包括普通农民、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等个体农民,也包括各类农业专业协会、农合组织等。与此同时,通过互动和融合的媒介平台,主体和客体可进行有条件的转化。
其次是对农业科技传播媒介的创新。乡村e站的传播媒介包括PC端、App、网络、微信、热线、微博、码上致富溯源系统、升级改造的中科云媒系统等,并开放科技成果与技术信息数据空间,进行传播媒介的深度融合与创新。
再次是对农业科技传播内容的创新。乡村e站在山西、黑龙江、辽宁、吉林、河北、山东、贵州、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广西及北京、上海等全国24个省份的乡村进行建设,因此农业科技传播的内容既有共性内容,也有具有一地特色的个性内容,同时还包括c农业生产生活相关的文化、健康等内容。
2.3.3 乡村e站在农业科技传播中的效果及影响
乡村e站在农业科技传播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截至9月底,乡村e站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传播体系,发放科普报刊29 760份(册)、挂图2 760套,配发移动智能终端1 000余部,开展了54场线下宣传推广及培训活动;乡村e站网站累计完成科普培训视频1 006个,完成技能培训文章7 265篇,总浏览量10 126万次,活跃用户26 882名;共开办农技协专区3 375个;资源总量885G。全国20多家科技报刊刊发乡村e站新闻70余次,腾讯、新浪、网易、全国各涉农网站均不同程度进行转载转发6 000余条次,百度搜索“乡村e站”相关结果206 000个。
3 媒体融合如何推进农业科技传播创新发展的思考
3.1 营造农业科技传播发展的良好环境
应通过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利益保障机制,建立技术准入制度和统一的行业管理办法等措施为农业科技传播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3.2 构建农业科技传播服务平台
以现有的各类相关政府机构、高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等为主体,通过与各媒体主体的有效对接,形成共同的农业科技传播服务平台,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并进一步探索平台发展的长效机制,实现各参与主体的互惠共赢。
3.3 培养专业化的农业科技传播者
应不断提升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研究人员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为农业科技传播提供更权威、科学、即时、实用的内容;发展培养一支农业科技传播的专业化高素质人才队伍;广泛吸引社会优秀人才参与农业科技传播。
3.4 不断创新农业科技传播媒介
随着传媒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农业科技传播的媒介也必将越来越多样。要不断进行技术升级、改造和更新,掌握农业科技传播技术的前沿动态,拓宽农业科技传播渠道,加大农业科技传播的力度广度和深度。
3.5 提高农民科学素质
要针对不同的农民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教育,这样有助于提高他们利用媒体融合技术媒介的能力和信心,同时鼓励农民也参与到科技传播中来,这样其主动接受动机就会越高,从而提升农业科技传播的效果。
总之,在当前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农业科技传播要不断进行探索与创新,应通过营造环境、构建平台、培养队伍、创新媒介、加强培训等方式,充分发挥媒体融合对农业科技传播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卓,陈明.我国农业科技传播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20(3):26-27.
[2]熊,谢小蓉.我国农业科技传播研究综述[J].农业网络信息,2013(2):5-9.
[3]程琳.科技传媒在农业科技传播中的作用及发展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6):97.
[4]王彰奇.农业科技传播的理性思考与模式创新[J].农业网络信息,2010(8):5-8.
篇10
【关键词】Windows Media流媒体;农业科技;网络直播;直播系统
发展现代农村技术信息服务,搭建农业科技音视频网络直播系统平台,把信息用户终端拓展到农民,把先进的农业实用技术和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通过远程音视频网络加以推广和转化,可以加速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和信息资源向农村的输通,全面提升广大农民生产技术水平和科技管理水平。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信息资源的获取提供了一个高速,高效的共享平台,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网络信息平台,人们在网络信息平台中获取的信息需求不再仅限于文字,图片等信息,载有更多更丰富信息量的音、视频多媒体信息在流媒体技术的支持下,突破了现有网络技术的带宽和硬件限制,容入到信息资源网络平台中,并越来越被人们接受,成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一部分。
1.Windows Media Technology网络直播平台构建
微软公司的Windows Media Technology是一款目前网络系统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流媒体系统之一,它以插件的形式与windows server操作系统绑定在一起,其可以构建适应多种带宽需求的流媒体信息的平台系统。
下面将以Windows Media Technology为实例,搭建网络直播平台。
1.1 网络直播系统流程图
1.2 Windows Media Technology网络直播系统的工作原理
外来音、视频信号源或现场直播信号源通过音、视频采集设备(音、视频采集卡)将信号传送给WMC编码设备(即装有windows media encoder的计算机),WMC编码器通过windows media encoder工具,将采集到的音、视频信号进行压缩、编码,转换成适合在网络传输的流媒体信号,并推送给流媒体服务器,流媒体服务器对信号进行管理,直播或通过WEB服务器进行,用户终端可以通过windows media player直接进行播放,也可以通过web网页嵌入windows media player播放插件,在web浏览器中进行观看。
1.3 直播系统的构建流程
通过Windows Media technology构建直播服务器,核心是构建WMC编码器、流媒体直播服务器和终端播放系统。
1.3.1 流媒体直播服务器的构建流程
基于Windows Media Technology为基础的流媒体服务器是通过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向服务器添加Windows Media Services(WMS)服务插件实现,因此其构建过程如下:
1.3.1.1 通过windows服务器操作系统的组件添加
添加Windows Media Services(WMS)服务:在开始控制面板添加删除程序中选择添加/删除Windows组件,选择WMS组件,然后插入操作系统安装盘进行组件安装。
1.3.1.2 启动WMS服务,建立并配置直播点
在开始程序管理工具中选择Windows Media Services进行启动。启动WMS后,通过右键选择添加点向导,即可依次对新建直播点的名称,传输内容类型,广播点的传递方式,编码器URL,日志记录这些基本选项进行配置。
1.3.1.3 新建直播点的名称将为直播平台的名字
由于WMS服务器可以接受多种视频类型,如视频文件,编码器传送的视频流等,因此在配置传输内容类型时,根据直播系统流程图所示,直播系统中需要配置为接受编码器传送的视频流。
在对广播点的传递方式配置时,WMS提供了两种传播方式,单播方式下,每一个客户端对视频流的接受都是一个独特的流,并且只有请求该流的客户端才能收到它;而多播方式下,服务器可以将流传输到网络上的多播IP地址,客户端通过订阅IP地址接收流。所有客户端都接收相同的流,但不能控制内容的播放。多播模式是一种分布式的多直播流的传输模式,常用在较为复杂的大型系统中[3]单播点相对简单,多用于中小直播系统中,以单播点为例进行配置,在广播点的传递方式设置为单播。
编码器的URL设置是WMS服务器对直播信号的来源URL地址的分辨,此地址通常为WMC编码器的IP地址。如果直播服务器只接受某IP地址,如192.168.*.*的编码器的视频信号源,该地址则需要配置为http://192.168.xx.xx的形式,由直播系统流程图所示,WMS服务器接受视频源的推送,因此需要配置URL参数为“push:*”即WMS服务器接受任何编码器推传递的视频流信号进行直播。
WMS服务器支持的三种协议类型:http,MMS和RTSP,系统默认情况下,HTTP协议是禁止的,为了使WMS支持HTTP协议,需要对WMS服务器的属性进行配置,即打开整个WMS的属性窗口,在控制协议中,启动被禁用的HTTP协议,同时也可以对协议端口号进行配置。
如此,一个简单的WMS流媒体直播服务器构建成功,只需要接受编码器推送过的视频信号,其就可以进行对外的视频信号广播。
1.3.2 WMC编码器的构建流程
WMC编码器实际上是安装了windows media encoder工具的计算机。其主要功能是接受从视频采集设备中采集到的视频信号,利用encoder工具对信号进行编码压缩,转换成适合网络传输的流信号,并推送给WMS直播服务器,供直播服务器进行网络使用。
以windows media encoder 9为例,WMC的使用配置流程:
通过向导建立直播信号采集会话。从开始所有程序windows media中启动windows media encoder,直接进入新建会话的向导,依次提示配置采集音频和视频的设备,输出文件的路径和名称,内容分发方式,编码选项,显示信息等。视、音频采集设备由直播信号的采集设备决定;输出文件路径和名称确保了采集编码的流媒体信息的备份地址和名称,在windows media encoder工具中实现变编码,边保存;内容分发方式与WMS直播服务器的方式一致,使用流式处理方式;编码选项确定视音频信息的详细参数,如视、音频信号的分辨率等;显示信息确定了直播信息的版权,作者能内容。
由直播流程图确定,编码器的流媒体信号是推送给流媒体服务器的,因此,需要对编码器的流媒体信号进行推传递的配置,在直播信号会话窗口的输出属性中配置推传递的服务器地址,使用的协议端口号和点的名称,如服务器地址是202.102.*.*,MMS协议端口号为8080,则配置地址为mms://202.102.*.*:8080.如此则windows media encoder工具在采集直播信息流的时候,同时将信息流推送到媒体流服务器上,实现信息流的在线直播。
1.3.3 终端播放系统
网络终端用户观看直播有两种模式,首先是可以通过windows media player播放器观看直播,如果直播服务器的点名称为video,流媒体直播服务器地址是202.102.*.*,MMS协议端口号为8080,使用windows media player播放器直接打开URL地址:mms://202.102.*.*:8080/video即可观看直播。
其次,是以web服务器为中介,在web服务器中配置直播网页,在直播网中的嵌入window media player ActiveX控件,并配置好直播服务器地址,用户可以通过IE浏览器,直接浏览直播网页,在网页中观看网络直播。服务器参数同上,则嵌入window media player ActiveX控件的基本代码如下:
其中标签用于web页面嵌入WMP ActiveX控件,width,height参数确定WMP播放窗口的大小,classid参数确定WMP版本号,CLSID:6BF52A52-394A-11D3-B153-00C04F79FAA6是WMP7.0以上版本的值。用语设置控件属性,以方便对网页中的播放窗口进行控制,其中最主要的参数为URL参数,用于确定直播服务器的地址,另外参数autoStart参数用于确定网络直播中的自动播放。
2.Windows Media直播系统中视频文件嵌入处理的思考
基于WEB方式访问网络直播,依据上述方法构建出的windows media网络直播系统可以方便的实现全程的网络直播信号的流畅播放,但在实际的网络直播活动中,尤其是商业的网络直播活动中,往往直播信息流并非仅仅是直播过程中由编码器直接采集的视频流信号,通常还会有一些其他的于直播活动相关的音、视频信息,它们通常以视频文件的形式存在,如直播活动前的关于活动的预告视频信息,商业活动中穿插的广告视频信息等,仅仅依照直播采集的视频流处理方式,在直播视频流中增加对额外的视频文件信息处理,会有很大的难度。Windows Media技术中提供的多视频连续播放功能可以实现将某些具有固定顺序和固定时间的视频文件信息插入到直播过程中。
以上述的网页嵌入代码为例,如果在直播活动开始前,需要插入一文件名为xc.wmv的活动预告视频,则实现过程如下:
2.1 需要建立一个以asx为后缀的多播文件列表,如list.asx.
2.2 修改嵌入window media player ActiveX 控件的url参数的属性值,是直播过程根据多播列表执行。
2.3 以记事本修改list.asx文件内容,实现对直播信息的内容控制,基本代码如下:
此文件是一个包含在标签内的文本文件,多播的视频文件列表以属性来定义,并由属性的顺序来决定视频文件的播放顺序,如上述代码表示先播放xc.wmv视频文件,参数ClientSkip=“no”以限制该文件在播放时不能跳过,然后播放直播视频流,直播视频流的获取地址为mms://202.102.*.*:8080/video.
以此方式,可以方便的控制直播过程中的视频文件信息的嵌入。
参考文献
[1]刘三满.流媒体直播服务器的设计和实现[J].山西电子技术,2012(04).
[2]陆峰.流媒体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