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范文
时间:2023-03-19 12:43: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媒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第一。发行和广告的电子化。无独有偶,华尔街日报和金融时报竞相推出了基于黑莓手机的免费电子阅读器,一经推出,订阅人数已经以百万计,甚至超过了它们各自报刊的发行量。更重要的是突破了发行的疆界,绕开了很多国家对外国媒体的发行落地监管,大大拓宽了读者范围,同时也拓宽了广告销售的市场。文字阅读向手机的转移随着智能手机的大面积普及已经不可逆转,最近,“山寨机”之父联发科和微软结盟,准备在下半年量产山寨智能手机平台,这将会带来手机阅读的爆发式增长。发行电子版本虽然短期会影响平面媒体本身的订阅和销售,但是长期来说,电子发行的天量订阅所带来的收益将远远超过平面媒体的发行。最近在美国西雅图有一家报刊就停止了印刷发行,直接走网络发行,开始探索纯电子生存的方法。
第二,内容制作的平民化。大众报刊最为人诟病的是内容滞后和缺乏读者反馈,民众的从众心理和好奇心无法在平面媒体上得到充分满足,个体的表现欲无法得到及时的宣泄。最近在西方颇为流行的平民报道媒体颇为流行,尤其是突发事件的报道,通过手机摄像头和互动博客进行跟进、点评、追踪,其效率和轰动效应远远超过了传统的平面甚至电视媒体。平民制作内容只要在法律允许的框架内,加以筛选引导,会大幅降低内容制作的门槛,并充实了内容的来源和质量,真正将内容变成快速消费品。
第三,读者社区化。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内容在电子媒体上转发是传播最快、最有效的手段,包括华尔街日报等各大主要报刊已经开始在大型社区如Facebook、Twitter、MySpace里开始建群,主动向这些社区成员发送相关内容。华尔街日报仅是在Twitter丰土区就有几十万的订阅者,社区成员围绕新闻的讨论点评最终也成为内容提供商的内容,提供商之后可以进一步将这类信息做二次加工,或深度报道,或发送相应广告。国外有些传统媒体甚至干脆收购一个当地的会员众多的网络社区,大范围发送内容。
篇2
此次的十专题报道各大新闻网站很大程度上是延续以往“两会”报道的经验,整体上保持了庄重大气的风格,但最为直观的改变应该是页面设计感的增强和通过一些细节实现的简约。网页设计新元素的加入体现了网络媒体新闻报道的不断成熟,对于新媒体信息传播符号的驾驭恰恰是网站借用网络语境超越传统媒体的表现。
页面设计感的强化
以人民网和央视网的一专题为例,前者的页面灵感源自其建党90周年专题,后者则是延续2012年全国“两会”报道。人民网在建党90周年专题中大胆采用“画轴”形式横向展开页面,这在网络媒体专题报道中实属少见,此专题页面设计感浓烈,视觉冲击力强,但月户浏览内容存在不便之处。在十专题中,人民网的页面设计团队做了改进,即采用传统竖向展开页面,左侧设计有各内容版块的快捷键并且可以跟踪滑动,既方便读者阅读时选择和跳跃,也使得整个页面风格简约和直观。
在此次专题中,人民网设置了焦点版、现场版、深度版、高清版、访谈版、互动版、微博版、手机版、资料版及多语种共10个版块,是从整体功能性上对专题内容的架构,且各版块内容在专题主页上的版面空间均等,内容简要精干。央视网的十专题在页面设计方面也极有特点,专题首页的“题图封面报道”很抢眼,它以会议日程为线索,每天推出一个话题,页面形式犹如杂志封面,简洁明了,且可读性强。新华网的专题设计理念与人民网相似,只是采用了不同的技术手段,即专题页面竖向展开,但各版块分别可以压缩和伸展,方便读者选择性阅读,版块内容的设置不再繁多,而是简要精炼。
回看以上三大新闻网站的十专题页面,可以看出都在“做减法”,这也体现出目前网络媒体新闻专题报道整体变化趋势,在内容信息量巨大的前提下加强版面内容的整合,由繁入简,方便网民的阅读。
细节元素的把握
专题报道细节体现在多个方面,比如首页导航信息的优化、新闻文本层的改进、图片和Flash的巧妙应用,这些都需要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体现编辑理念的转变和更新。新华网的十专题首页导航位置设有重点推荐内容的图文概要,并且采用滚动形式,方便读者浏览和选择,用户点击链接即可进入内容。这也是对首页第一屏有限空间的极大利用,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版面空间的延展,这是新媒体的优势。
在读图时代,人们越来越习惯于通过最简洁的方式获取信息,因此才会有网络媒体新闻报道中图片新闻和视频的高点击率。在枯燥的文字和数据之余,如果能把图表和Flash恰当地应用于新闻内容是件事半功倍的事。在此次专题中,央视网在“图解十”这一版块内容中运用了Flas和平面图解,其中,Flas效果与国内其他商业门户网站的水平相当,已跟进到最新阶段。在“不可不知的十”栏目中,央视网利用图解“的第16次修改”、“十:什么是小康社会?”、“期待2020年:怎样实现两个‘翻一番’”等话题,将看似抽象枯燥的内容以形象具体的新形式展现,提高了信息的延展性和可读性。这样的策划内容很具有新媒体特点,是网络媒体可以吸引读者的优势。
报道中有一个细节容易被忽略,这就是央视网文本层的改进。网站新闻内容的文本层好像我们平常生活中书写文字的纸张一样,有不同的样式,文本层随着网页设计的不断升级也会有改良,如文本层内主体内容字号、字体的设置,下方和右侧内容、图片的设计调整等。在央视网的十专题中,文字新闻的文本层标题下方设置了核心提示,且配有分享和收藏的快捷键。主体内容部分划分有文字、图片、视频三块,三种不同类型信息可以通过点击鼠标实现页面内的转换,对于网络媒体的新闻表现形式来说,这是一次不错的尝试,适应目前新媒体图文、音视频的多重信息传播。
诠释话语权
网络环境下的语境借助新媒体传播符号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在新闻报道中,新媒体采用的技术手段和设计元素完全不同于传统媒体,版面空间无限、表现形式多样、动静态的结合提升了受众的阅读体验。
根据瑞士语言学家、“欧洲符号学之父”索绪尔的观点,每一个符号都是由能指和所指组成。能指部分是用以承载符号内容的“中介物”,是承载符号内容的表达层面。所指部分就是符号所阐述的实在事物、符号使用者的心理概念、可言者。另外,也有学者将能指和所指这对概念简洁地总结为:“能指是符号的形式,为符号的可见部分。所指是符号的意义,为符号的不可见部分。”网络媒体在符号形式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多元、互动、创新的新媒体符号可以极大地提升报道整体的所指功能,让形式之外的不可见部分延展。
篇3
【关键词】健康传播;健康频道;伪健康
健康是人们关注的永恒话题,健康出现危机,不仅危机到个人的生命安全,也可能对社会稳定造成危害,各领域的专家学者都希望从自己的研究领域出发,为缓解这一问题找到解决的途径。由此,在传播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交叉的十字路口处,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出现在人们面前:健康传播研究。
健康传播研究最初起源于美国,1971年,由美国心脏病学专家杰克・法奎尔和传播学者内森?迈克比主持的“斯坦福心脏病预防计划”被大多数学者公认为是现代健康传播研究的开端。
美国传播学研究学者罗杰斯认为,健康传播就是一种将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大众的健康知识,并通过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以降低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有效提高一个社区或国家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准为目的的行为,并认为健康传播的相关研究主题涉及广泛,既包括以艾滋病预防为龙头的疾病预防,也包括药物滥用预防、医患关系研究、计划生育、癌症的早期发现、戒烟等内容。①两年后,他又将其概念进行简化,他认为凡是人类传播的类型涉及健康的内容,就是健康传播②。
美国学者将健康传播的领域分为两大类,一是“健康促进”领域,一是“健康服务传递”领域。而我国学者张自力根据这两大领域,又具体将健康传播划分出九个研究的方向:(1)大众健康传播媒介与效果研究;(2)组织健康传播研究;(3)以“医患关系”为核心的人际健康传播研究;(4)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研究;(5)健康传播的外部环境研究;(6)健康传播与文化研究;(7)艾滋病、安乐死、同性恋与器官移植等特殊议题研究;(8)健康传播史研究;(9)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健康危机的传播研究)。③
互联网的诞生打乱了大众传媒的传播秩序,网络媒体的交互性、兼容性、灵活性、及时性、信息超链接技术等特点和功能让人们无法忽视网络在健康传播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目前,人们通过网络接收健康信息的途径主要包括:门户网站的健康频道、搜索引擎、专业的健康网站、健康论坛等。本文选取搜狐网健康频道为研究对象探讨门户网站的健康频道是如何传递健康信息,其传播行为是如何为提升大众健康水平服务的。
搜狐健康频道总体可分成三大部分:保健、疾病和产业。保健部分的主要内容包含饮食、养生、心理、女性、男性、育儿、健康社区和健康图库;疾病部分的主要内容包含疾病自测、专家访谈、专家顾问、疾病库、药品库、医院医生;产业部分包含医改进行时、医药会客厅、健康博客、医患观察、专题、视频、活动、巡展。三大板块、二十二个专题,全方位多角度地向受众传递着健康信息。
就传播内容而言,健康频道传递的信息涉及医疗健康的各个方面,从养生保健到医疗改革,从减肥美容到医患观察,不仅包含健康知识,还包含最新的健康新闻,毫不夸张地说,只要是和健康有关的话题,在搜狐健康频道都能查阅到。
网络较其他传统媒体而言,最显著的优势就是网络的互动性是其他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而健康频道也恰恰利用这一特性造福于广大受众,以疾病自测为例,在健康频道页面上有一个身上画有穴位的人体图,网友根据自己或是亲友不舒服的身体部位相应地点击小人,网上就会列举出该身体部位可能存在的疾病。这一方法能快速让病患对自身的疾病有个大致了解,对于缓解病患心理压力、开展下一阶段的治疗有着重要作用。健康频道的互动,不仅体现在疾病的自我诊治上,还有就是病患与专家的在线互动。受众可根据自己的需求,在网站中寻找某领域的医疗专家,就某一问题提出疑问,而专家也会及时回答受众的提问。
就传播速度而言,传播迅速、更新及时是网络信息传播的特点。健康信息包含健康知识和健康新闻两大类,在网络健康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健康新闻和健康知识在传播和更新速度上还是有所区别的,健康新闻报道的是有关人类健康的最新的新闻事件,比如09年年末,中国甲流肆虐,搜狐网每天每时都更新甲流的最新情况,让公众对甲流有最新的认识,减少不必要的社会恐慌。一言以蔽之,健康新闻在传播速度上追求一个字――快。而健康知识,主要是向广大民众介绍有关健康的各类常识,例如介绍美容减肥的方法,这类信息对于传播速度没有过多的要求。
健康传播的宗旨是提升人民大众的健康水平,但就目前来看,健康传播尤其是网络健康传播存在一定的隐忧。健康频道的健康信息,多经网络编辑之手上传至网站,但由于网络编辑本身素质良莠不齐,医学知识的缺失很难保证健康信息的正确性,除此之外,作为商业网站的健康频道,除了普及健康知识,提升公众健康水平外,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盈利问题。为增加网站收益,网页经常充斥着各类与健康沾边的广告,这里推荐的产品有很多都是虚假广告,这些产品轻则使消费者破财,重则可能危机消费者健康,这里就存在“伪健康”信息传播的问题。切忌发生如下情况,昨天某专家说人每天要保证8杯水,网站将该信息到网上,过两天又有某专家说,每天不需饮水8杯,饮水过多,容易引发水中毒。前后两个相互矛盾的信息到网上,就会引起受众的迷惑,不仅损害了网站的媒体公信力,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危害的人们的健康。
笔者认为,追求健康就是在追求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大众传媒在人们追求健康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尽管健康传播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对于网络健康传播研究更是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但只要本着提升人们健康水平为最终目标,凭借各界学者的共同努力,充分认识、合理利用健康传播,必定会造福于人类。
【参考文献】
[1]Rogers,Everett M,“The Field of Health Communication Today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Vol.38(2),1994,pp.208-214
篇4
关键词:企业报 公司内网 数字化 宣传优势
近年来,伴随着公司快速发展,企业报作为企业联系员工的重要纽带、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营造和谐氛围的重要使者,为企业的强势发展保证了精神动力。但与此同时,随着网络科技的跨越,企业门户网站日益崛起,凭借着快速、大容量等优势,对企业报的冲击无所不在。
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对扩大企业报宣传成果、奠定媒体优势,更为企业腾飞宣传造势、加油助威起到了支撑作用。
一、企业报的发展现状――困境与机遇并存
(一)企业报在新媒体环境下困境重重
在科技大跨步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信息传播领域中出现了与传统报纸媒体迥然相异的新型媒体,如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使传统媒体面临着巨大挑战。
据调查,从3月17日《西雅图邮报》宣布停刊,到1933年创刊的《新闻周刊》被1美元低价出售,去年美国共有105家报纸媒体相继倒闭。《环球人物》总编辑刘爱成道出了其中的原因:“主要是新媒体的冲击。电脑和现代的工具越来越发达,其运用的程度也越来越广泛。一旦看新媒体,纸媒就看得少了,冲击就是这样。”
而作为报纸媒体的缩影,企业报同样面临着巨大冲击。对比公司内网的优势,企业报的劣势更加明显:内网是多媒体的集合,企业报则宣传手段单一;内网是即时传播,企业报则是定时出版;内网以秒更新信息,企业报则以月更新新闻;内网双向互动,企业报则单向传播;内网信息量宽广,企业报的容量则受到版面限制。
(二)网络为企业报提供了创新的机遇
尽管在网络时代遭遇着新的发展困境,但是企业报作为企业宣传阵营中的主导,实际上面临着全新的发展机遇。
相较网络,报纸尽管速度慢一点,但是更可靠;尽管形式单调一点,但是更真实;尽管内容少一点,但是有深度。同时,纸质媒体更符合受众的阅读习惯,更具有阅读的。
二、企业报与网络的创新结晶――企业报数字化
罗德里格斯主席曾经说过:“在新媒体时代,报纸在以自己的方式演进着。未来,信息将通过移动终端传输,不管是互联网还是报纸,都将只是新时代信息传输方式之一。”罗德里格斯强调的是未来各种传媒形态(包括报纸)将各自发挥自身的特长,因而共荣共存的观点。
(一)企业报数字化后的成效
企业报的数字化,即企业报借势网络,由纸质媒体向数字媒体转化,有效利用网络的传播优势,建立崭新高效的企业报发展战略。
数字报打造了企业综合信息查阅平台。企业报数字化至今,逐渐朝综合信息门户的方向发展,为关注企业报的读者提供了查阅搜索的巨大空间。数字报开设具有独特性、针对性、实用性的历史数据查询、关键词搜索功能,把企业报所记录的公司发展历史、员工成长历程录入于一个平台。员工可以通过数字报主页上的日期工具栏查阅历史报刊,更重要的是只要在搜索栏工具中输入关键词,便可迅速查看到自己关心的内容。
数字报扩大了信息传播的范围。数字报保证了广大员工只要能上网,就能看到企业报,就能了解到公司的发展动态。企业报数字化后,除了通过公司主页的数字报入口进行查阅外,也可以通过输出PDF文件,以供离线查看、存储和传播。通过电子邮箱传递企业报PDF文件,以前曾反映因工作岗位关系而无法及时掌握公司新闻的在外的一线员工,现也可以及时享受到企业报数字化的果实。
数字报增强报纸与读者的互动性。数字报开通在线评分、留言的功能平台,广大通讯员可以针对每期报纸质量、文章(图片)质量以及版面艺术等用文字表述和分数客观进行评价。
(二)企业报数字化后的发展新策略
美国第三大媒体集团维亚康姆公司总裁雷石东曾经阐述:“媒体的基石绝对而且必须是内容,内容就是一切!”权威性将使报纸在未来的各种新媒体仍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
网络媒体信息快速,新闻事件却真假难辩,特别是受网络“个人编发、公众视听、受众评论、集体交流”传播方式的影响下,企业报尽管经历了数字化,但必须根据广大员工的特殊需求,坚守独特的文化品格。
解读信息重于传播信息。在网络时代,信息不是太少而是太多。数字报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它可以在这方面施展拳脚: 它有一定的编辑时间、流程和固定通讯员,可以通过对信息的整理来解读企业内网上浅显的新闻报道。关系决定需要, 这是新闻学的一条基本原理。
新闻背景强于新闻事件。在网络未盛行之前,报纸就是专职向读者提供事实的新闻媒体。但当网络崛起之后,互联网的共享性使得接近新闻事件的亲历者、目击者,甚至道听途说者都可以在第一时间将新闻事实出去。当今,对新闻事件的深度报道和深度分析也是一种受众所需, 而报纸在这方面就有独特的优势。企业报在报道新闻事件中,广泛运用宣传报道形式。
数字报的本质在于企业新闻资源的重组、媒介的融合。企业报向前发展靠的不是技术,而是内容,技术只是载体,内容才是王道。要在内网海量信息面前独树旗帜,企业报要有自己的传播方式、内容语言以及办报理念。企业报要始终坚持信息的准确性、权威性、专业性,发挥传播思想、宣扬文化、孕育精神的作用,在思想先进、文化浓厚、精神饱满的氛围中,利用传统媒体的报道经验、专业能力、品牌力量,利用网络的积极因素创造数字化内容,服务企业文化建设,实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合作共赢。
参考文献:
[1]《用自信的微笑应对2044年报纸消亡的预言》,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陈力丹,2009
篇5
【关键词】网络媒体;信息传播;发展现状
【项目】本文系东北师范大学2011大学生科研立项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3-0035-1.5
校园网络媒体主要由学校举办,依托校园网存在,其信息的及网站的开发利用得到校方的认可,并由专人负责日常管理和维护。
一、高校网络媒体的传播特点
(一)传播速度快、实时性强
传统的校园媒体,如报纸、杂志、广播等,因其传播技术和传播周期的限制,因而很难做到随时随地的更新信息。网络传播是一种数字化传播,不受印刷、运输、发行等因素的限制,因而校园网络媒体可以做到随时随地传递校园内外重要的信息。
(二)传播信息量大
在校园网络媒体上,我们可以看到各种类型、内容丰富的信息。高校的网络媒体页面上通常设有各个板块,师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所需要的信息。如山东大学的“学生在线”网站,设有山大时讯、图片新闻、热门话题、重要通知、等33个栏目,信息量之大,可想而知。
(三)信息公开化、互动性强
校园网络媒体上的各种信息基本以公开化的形式出现,师生点击页面,可以无障碍地浏览到各种所需的信息,公开化的信息处理方式便于师生对校园内外的各种信息进行公开的监督、管理,可以说,每个人都可以是舆论的监督者。许多高校的网站上还设有互动平台,BBS链接等,师生可以通过这些平台随时进行意见的交流、互动。
二、影响高校网络媒体发展的因素
(一)社会环境的客观影响
社会大环境对高校网络媒体的发展存在着客观的影响。一所高校所在地区的媒体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网络媒体的发展程度及特点。在媒体较发达的地区,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其地区高校的校园媒体能够吸纳更多的社会媒体的理念、资源和人才,在整个社会大环境的渲染下,为校园网络媒体的发展注入活力。
(二)学校媒体环境的影响
高校自身的媒体发展历史及媒体环境也影响着校园网络媒体的发展。在我国,较完善的高校网络媒体,如复旦大学的“复旦学生网”、山东大学的“学生在线”以及浙江大学的“求是潮”等,其所在高校的媒体发展历史也比较悠久,有着历史悠久的新闻与传播类专业,为校园网络媒体的发展提供较专业的人才队伍,有利于校园网络媒体的专业化发展。
(三)新媒体技术的影响
在媒体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各种新兴的媒体形式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作为社会网络媒体成员之一的校园网络媒体,也多多少少受到了新媒体技术的影响。在对高校网络媒体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高校的网络媒体中,都存在着新媒体的影子,如东北师范大学的“我们网”上,设立了网络电视链接,师生可以随时登录网站收看电视节目。
三、我国高校网络媒体发展现状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国高校网络媒体的发展现状,本研究选取我国一期的34所985高校,对其校园网络媒体进行调查分析,本研究选取14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采用百分比进行数据统计结果如下:
表高校网络媒体发展现状调查
上述抽样调查简单的对我国高校网络媒体现状进行了分析,不难看出,校园网络媒体在新闻传播、服务引领、宣传教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表现出了新的特点及趋势,综合来看,笔者认为,校园网络媒体有以下三个新的特点:
(一)校园网络媒体形式更加丰富
传统的校园网络媒体主要由学校党委、团委、社团等机构主办,表现出了一定的“官方性”,近几年来,许多高校出现了由师生,甚至是学生团体自主创建的网站,如清华大学的“清新网”,北京师范大学的“蛋蛋网”,电子科技大学的“栋力无限”、“我来我网”等。这些由学生自主创办的网络媒体形式新颖,内容活泼,更接近学生的个性需求,为校园网络媒体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二)新媒体技术在校园网络媒体上表现突出
通过调查可以看到,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电子杂志等新的媒体形式在各大校园网络媒体上出现的频率较高,新媒体的加入使校园网络媒体的信息渠道更加多样,丰富了师生使用校园网络媒体的范围。
(三)校园网络媒体的应用范围更广
同学们登陆校园网络媒体不仅仅能获得校园内发生的各种事件的信息,而且可以通过连接,了解其他学校的动态信息,了解校外各媒体的信息,同时可以看到各大媒体对该校报道的各种信息,丰富了师生了解校外相关信息的渠道。
四、我国高校网络媒体发展趋势
(一)强化议程设置在舆论引导中的功能
校园网络媒体在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等各方面信息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自由发表意见的平台,但有些意见常常被贴上了“过激”、“愤青”的标签,学校对于这些意见常常疏于管理。作为根植于校园中的媒体形式,校园网络媒体具有新闻传播、舆论引导、宣传教育等功能,因此为了更好地规范校园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需要将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引入校园网络媒体建设中。学校可以通过对校园网络媒体信息的管理,引导,从而主动出击,设置出更利于同学接受,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思想教育的议题,做好对论坛,网站新闻的把关工作,掌握主动权,进行有效的议程设置。
(二)重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伴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进程的发展,校园文化建设日益成为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校园网络每天伴随着学生们的学习、生活,因而从校园网络上切入,加大网络文化建设无疑为校园文化建设引领了一条新的方向。为此,校园网络管理者应逐步提高网站建设的文化素养,用更符合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去引领网站的发展,为同学们提供更加丰富多彩,更富有文化内涵的新闻作品来引领广大师生的价值观。
(三)加强与新媒体的融合程度
传统的校园网络媒体多为师生们提供一些基本的校内外新闻信息和学习、生活指南。在网络媒体的发展中,伴随着新的媒体形式的出现,如网络广播、网络电视、博客、微博等,使网络媒体的形式更加丰富。作为网络媒体之一的校园网络媒体,也自然的受到了新媒体发展的影响。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电子杂志、微博等各种新媒体形式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了校园网络媒体上,同学们之间的信息互动性、公开性更强。新媒体与校园网络媒体的融合已成为校园网络媒体发展的有效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张晓冰.高校网络媒体的议程设置问题[J].网络传播,200906.
[2]宋刚锋.浅析大学校园网络媒体建设[J].新兴媒体,201009.
篇6
一《明日报》的特点
2000年2月15日9时,被称为台湾“第一份网络原生报”的《明日报》(TomorrowTimes)正式上网,它是由PChome集团和惊爆吕透莲是绯闻传播源头的《新新闻》杂志共同创办的。运营初期投入1.4亿台币,并计划将陆续增资2至3亿。该报一面世便受到欢迎,影响很大。作为网络原生报它与其它依赖于传统媒体的网络媒体有很大不同。
1、运作的独立性
当今网络媒体,无论是台湾的还是大陆的抑或是美国的,它的运作,包括新闻资源,人力资源都依靠某一个或多个传统媒体,如台湾的联合日报社推出的联合新闻网,中国时报社推出的全球资讯网。大陆有依托于新华社的新华网,依托于人民日报社的人民网,依托于上海90多家媒体的东方网和依托于北京市9家媒体的“千龙网”。就连网络最为发达的美国,其网络媒体也是靠在传统媒体上的,如就依托NBC和《华盛顿邮报》。但台湾的《明日报》则不同。虽然它是由PChome集团和《新新闻》共同创办,但并没有从那里得到新闻资源和人力资源。《明日报》运作独立性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新闻资源的独立。《明日报》不是文摘类网络报,不照抄其它媒体的新闻,也没有传统媒体为其提供新闻,而是通过自己的采编队伍采编新闻,新闻报道具有独家性。二是媒体经营的独立性。许多依托于传统媒体的网络媒体经营不独立,财务与传统媒体不分,经营收入入不敷出时有传统媒体给它补给,生存压力小。而《明日报》独立经营、自负盈亏,PChome和《新新闻》给了其1.5亿便由其自行经营运作。也正因为这,经营亏损,又没有资本追加,而不得不停刊。
2、有与传统媒体相匹敌的人才资源。
《明日报》最不缺乏的就是人才。董事长詹宏志,媒体经验丰富,是台湾新闻界的知名人士。总编辑陈裕鑫有着在传统新闻媒体工作20年的资历,熟悉新闻业务。发引人王健壮,在中国时报工作多年,在经营上有自己的理念。而其他的编辑记者原先也大都在各大新闻媒体,如中国时报报系等干过多年。在媒体业务上不输于传统媒体,他们把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全面性以及言论的指导性、公正性等基本原则引入《明日报》,通过强有力的采编报道来树立其权威性和公信力。
《明日报》不仅人才质量高,而且数量上保证了媒体的正常,快速运转,报社人员总计300人,其中记者200人,编辑40人,工程师15人。《明日报》240人的采编队伍也许是其他网络媒体所没有的。大部分的网络媒体只有编辑没有记者,虽然新浪网的新闻网站有自己的记者,但人数不多,新闻报道多是复制粘贴传统媒体的新闻。
《明日报》停刊后,以《壹周刊》而闻名的香港传媒集团主席黎英直接从《明日报》引入了150名采编人员,从中也可看出这支从《明日报》出来的采编队伍的实力。
[page_break]
二《明日报》停刊的原因
《明日报》拥有300人的采编队伍,拥有1.2亿台币的资金,运作了一年零五天之后却被迫停刊,其中缘由是多方面的。董事长詹宏志把其归因为“投入时机尚未成熟,以及启用规模较大。”很多业界人士认为《明日报》没有一个好的获利模式是其失败的关键,该媒体的发行人王健壮也同意这种观点。那么到底那些因素使得《明日报》没有明日了呢?
1、网络广告市场远未成熟。
网络是泡沫。最近纳斯达克的网络股大幅下跌更加深了人们的这种看法。新浪网每股已跌至不到1美元。网络世界的普遍不景气和它的新生儿身份使得许多人对网络媒体的发展持观态度,虽然网民在大速度增加,但相比于传统媒体的收视(听)率和阅读率,其点击率还是不高,再加上网络广告手段的局限性(主要形式有旗帜、点击、漂移等),把广告投放到网络媒体的广告主不多。就台湾而言,网络广告收入仅占广告总额的1%左右,1999年其网络广告金额为3.5亿元新台币,2000年为8.7亿元。网络广告不多,但却有许多网站分食,造成大家都吃不饱的状况。这些网络广告的分布更是差异巨大。70%的网络广告主将网络广告放在大型入口网站上,其次是社群网站,主题式网站等而新闻网站所分到的比率不到1%。众多的新闻网站再来瓜分网络广告总额不到1%的广告收入,可见其生存的窘境。
就《明日报》而言,每月收入在300-400万之间,90%依靠网络广告,这对一个有着300人的大型媒体来说,这收入肯定是捉襟见肘。
2、经营成本过大
依托传统媒体的新闻网站因其新闻资源来自传统媒体,不需要在记者聘请,采访报道上投入巨资,通常只需十几个或几十个编辑和技术师,所以经营成本并不高。像内地的新华网,因其母体是新华通讯社,所以其新闻资源异常丰富且不需要有自己的记者。新华网在新闻信息的原创量上,在图片的上网量上,在国内外重大事件、突发事件的首播率上都是国内第一,国为它有新华社分布在国内外的几千名记者和全国40多家行业报纸记者为其提供新闻,大大降低了经营成本。
《明日报》不同。它不仅要发给300人的工资、奖金,它还得花费大笔资金保证记者的顺利采访。据称,《明日报》每月支出大致是2000多万(又说是4000-5000万),经营成本之高令人瞠目结舌。而每月300-400万的收入使得其每月出现近两千万(又说四千万)的亏损。董事长詹宏志花费4个多月的时间也未能找到足够的资金来源。创建时的1.5亿台币也就不足为继。
3、资金来源单一,难赢利
《明日报》每月收入是300-400万元,其中网络广告占了90%。如果网络广告市场非常看好,网络广告总额收入很大的话,其广告收入高到能维持运转,资金来源的单一倒不是致命伤,但目前的网络广告并不景气,所以它过分地依赖广告的经营方式把它带上了绝路,犹如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面一样。《联合晚报》的报道认为,明日报的营收来自网络广告,而现今台湾的网络广告费用偏低,在广告主还未将网络广告成本纳入预算之中的情况下,要光以网络广告维持生存并不容易。
作为一家独立经营的报纸,资金来源单一是一种潜在威胁,而长时间不能赢利则是直接威胁。《明日报》从开创之初到关闭的一年多间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虽然在台湾一份印刷报纸,通常每年亏5000万,而且要连续亏损5年之后才能赢利,但《明日报》的1.5亿元的资金显然无法支撑它继续亏损下去。
三网络媒体的明天
作为原生网络媒体的《明日报》,在新闻业务、影响力、公信力方面做得较为成功的情况下,却因经营乏术、成本过高、亏损过大而停刊。这使得人们对网络媒体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忧虑。但《明日报》的失败只能说明在当今的情况下,一份原生网络媒体是难以生存的。同时它的失败也给我们以启示:(1)原生网络媒体生存发展的条件没有成熟,特别是它所依赖的网络广告市场还未繁荣起来;(2)网络媒体,尤其是原生性网络媒体必须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使经营收入多元化,减少过分依赖网络广告的风险,融资渠道要宽,多吸收招募社会资金;(3)原生性网络媒体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依然很大。
篇7
【关键词】网络新闻 传统新闻 整合
一项调查表明,在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后,70%的人会再利用传统媒体验证所获信息的准确性。网络时代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信息传播媒体的迅猛发展,网络媒体丰富了公众表达,但也带来了信息碎片化、表达情绪化等问题,传统媒体的报道被网络广泛转载而影响“放大”,形成舆论压力。在网络时代,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形成良性互动,发挥整合作用。
一、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良性互动
在互联网上,用户可以在新闻网站、社区、论坛、博客、网络电视、电子杂志等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信息传递的交互性使用户不再是简单的接收方,主动权掌握在了用户手里。同传统媒体不同,在网络媒体上所有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主角,人们还可以通过网络媒体进行再教育,人们对网络媒体的参与热情和参与需要也在不断增长,交互式服务的优越性将日益明显。
传统媒体如广播、报纸、电视等都是在固定的地点和活动空间进行传播活动,它们都需要大量的现代化设备和大批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新闻信息采集、编导以及相关的技术人员,因此传统媒体只能在媒介组织中进行新闻信息的制作、传播工作。网络媒体则不同,它的传播主体既可以是专业的机构,如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也可以是非专业的个人,也就是说每个用户都可以是传播者,信息不再是归属哪个传播媒体独有。
与网络媒体相比,传统媒体也能满足受众了解信息的要求,但因其自身有很多局限性,使传统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经常用一种由上对下的方式,受众的意见难以反馈、要求难以满足。而网络媒体的用户具有相当大的自由性和主动权,互联网上这种传播平等化的趋向无疑使传统新闻采编的视角发生了变化。
1、网络媒体的信息优势
传统媒体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能无限制地传播信息。而网络媒体从根本上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全世界都可以进入开放的信息空间。通过互联网,时间和空间不再是信息的障碍,无限的传播范围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国界不复存在,形成了信息跨国界、跨文化、跨语言的虚拟空间,使人体验到了身临其境的感觉,相对传统媒体来讲,网络媒体还拥有即时性、大容量等优越性。
互联网上信息的即时性与持久性。网络媒体使新闻的时效性与持久性得到结合。较报刊前进一步,广播电视的现场直播使零时间新闻成为可能,但这并没有真正解决新闻的时效性问题。时效性是新闻价值重要的评判标准之一。长久以来,人们对于时效性的认识不清,更多地关注新闻信息本身的及时性,而忽视受众接收新闻的及时性一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闻信息时效性的要求不仅要及时,更重要的是确保需要这些新闻信息的人群能够随时接收到。网络媒体非常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网络新闻不仅具有即时性,同时具有持久性的特征。网络新闻是可存储的,它不同于广播电视新闻转瞬即逝,也省去了保存报刊的麻烦。新闻媒体可以在网络上开办专题或专栏,集合与某一事件有关的新闻信息,使浏览者对事件的发展有全面的把握。
互联网上传播速度的快捷使得传统媒体的新闻采编面临挑战。网络媒体没有截稿时间,所的信息是即时的、不受限制的,是一种“全天候”的发稿方式。由于全球时差的变化,互联网上信息的交叉纵横,其优势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而相对于互联网的即时采访、即时发稿的快捷,传统的新闻采访写作的速度较慢。
网络媒体信息量庞大,传统媒体无法相比。从信息的容量来看,互联网上的信息可以用“无穷无尽”来形容,用户在互联网上对信息可以进行自由选择,单纯从获取信息的角度讲,网络媒体比传统媒体有更强的竞争力。互联网广阔的空间让用户更加深入地了解新闻背景、解释新闻,这使得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面临着挑战。传统媒体的传播范围受到时间、地理、天气等条件的限制。而互联网上的信息传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任何人在任一台连接互联网的计算机上信息,世界各地的用户都可以获得该信息,这就对编辑和记者在对新闻价值的判断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他们在对新闻的处理上不得不更加迅速、全面、周到。
网络媒体使新闻信息传播呈个人化发展。现在,互联网上的个人化新闻服务已显示出其发展潜力。互动性使互联网可以根据用户事先选定的范围将新闻直接发到其个人电子信箱,可以按用户要求的时间和顺序播报视频新闻和其他节目。在因特网上,越来越多的网站都提供了形式多样的个人化服务。
2、网络媒体发展的局限性
网络新闻媒体以其崭新的魅力和强大的传播优势令世人瞩目,如信息丰富、快捷、全球传播、滚动式动态信息、自由交互,加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互动,形成立体展示信息、内容等,给看惯了传统新闻传播方式的人们以耳目一新之感。然而,在它显示优越性的同时,暴露出来的问题也不可避免。
虽然网络的普及使新闻信息传播快捷,但由于网络新闻信息源的多样化等,网上时常出现“出尔反尔”式的辟谣新闻,使人们对网络新闻的信任度下降。部分新闻网站缺乏对稿源的核实机制,信息传递中的无意失误与有意曲解,致使以讹传讹的信息出现在网络上。同时互联网的发展,增强了媒体与受众的互动性,受众更容易表达观点,但相伴随的是缺乏权威性。信息源、受众的高度个人化、私人化,以及传播方式和传播格局的多样化和多元化,使新闻的真实性、隐蔽性、可控性和可靠性随之降低,使受众对真实信息的信任程度也大大降低,这与新闻的基本精神如求实精神等背道而驰。
相对于传统新闻传播,网络新闻传播中的受众是无中介的直接与信息源联系,自主选择性大大增加,传统新闻媒体所起到的层层把关的舆论导向和信息过渡作用大大减弱。网络新闻传播无国界的窗口使不同意识形态、政治立场、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的信息大量涌入,为某些不良信息资源的泛滥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这些使得官方新闻宣传的公正性及引导舆论,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难度大大增加,而且面临失去大量受众,削弱新闻宣传报道权威舆论导向功能的危机。同时由于互联网立法的滞后,网络犯罪带来的社会问题,使正常的网络新闻传播秩序受到影响。
虽然网络新闻媒体越来越具有独立媒体的特点,时效性强、选择个性化,更容易形成专题。这些优势是传统媒体不具备的。然而网络新闻信息的获得有它自身的依赖性,使他们忽视现实生活中具有新闻价值的真实的第一手材料、事件。同时浮躁的从业作风和职业道德的淡化,使他们放弃独立发现新闻的精神,不愿意深入生活作出独到的发现。
二、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整合
网络媒体自身存在的局限性,使得我们对网络新闻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它作为多种新闻媒体的一员而存在,并不能取代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而一统天下。两者存在发展的关键并不只在于是以纸张或光电技术电脑数字技术作为未来新闻媒体传播的基础,而在于在一个信息传播越来越多元化、多样化的世界里两者之间是否找到整合点,从而在竞争中互相依存、优势互补,共同求得发展。
1、两者信息内容的互惠互利
未来媒体的竞争,不只是传播技术和信息包装的较量,也不只是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的较量,而应该“原创信息”的较量。传统媒体在“原创信息”方面具有优势,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规范性的做法,比如新闻表述的客观与公正,新闻需要得到证实,新闻必须交代来源等等。这些特点要求,使得传统媒体新闻的可信度得到了保证,这也给两种媒体的互惠互利的整合带来了保证。
两者的整合,表现在网络新闻需要依靠传统新闻媒体的内容、信息资源等充实自己的视频窗口,丰富自身的内容。而传统新闻媒体可以利用网络新闻的快捷、滚动等优势不断扩展自己的内容。在这个方面,传统媒体除追求讲究实效外,更追求具有准确、质量、品牌和信誉的原创性新闻,而这正是网络新闻所缺少的。
2、两者各具优势取长补短
众所周知,传统新闻媒体报道拥有庞大的受众群体、稳定的记者队伍,新闻信息来源非常广泛,这些都是网络媒体所不具备的。传统新闻媒体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中长期逐步形成的政治属性与政策环境、机构组织与人才网络等方面的固有特质和优势,促使传统媒体更为有效的占有新闻信息资源。网络媒体则以资讯快捷和海量的信息资源见长。两者之间的整合做到取长补短应是一种理智的选择。
传统新闻队伍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朝着新的形式发展,如多媒体互动、电视新闻网上互动、突发性新闻的滚动报道、网络新闻背景的组织等等。这些都是传统新闻媒体利用网络,巩固自己权威地位的举措。
3、两者技术上的优势互补
新闻传播媒体发展到今天多媒体的争奇斗艳,引起这一系列变革的因素是传媒技术的进步。再新的技术都是相对的、不断变化的。网络新闻传播所具有的技术优势一旦被传统媒体所认识、所掌握,传统媒体可以利用网络技术优势,在市场化的新闻竞争中,成为充分公众化、社会化并承担巨大社会功能的综合信息传输媒介。在新科技的浪潮中,在媒体多元化的嬗变整合中,网络新闻与传统新闻媒体之间的界限将被打破。
相对网络媒体而言,传统媒体拥有令网络媒体艳羡的内容品牌、相当庞大的受众群体、稳定的专业记者队伍,新闻来源非常广泛,这些都是网络媒体在短期内所望尘莫及的。网络媒体在不能完全自己采编、制作新闻的情况下,还须依靠传统媒体的内容、人力资源等成长。网络媒体现在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还将继续依托传统媒体而发展。因此,越来越多的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走上了合作之路。
篇8
脱胎市场,商业网站“抢滩”在先
互联网在中国发展的最初几年,以提供信息服务为主要业务,因此,具有非常鲜明的媒体属性。在互联网发展初期,所有的网站都面临资金、技术和人才方面的压力,只有与资本和市场结合,才有可能生存和发展。1999年,中华网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网站,通过资本运作,登陆美国纳斯达克,成为美国资本市场上第一个中国概念的网络股。此后,新浪、搜狐、网易相继上市,构成了中国互联网行业一道独特的风景。从第一批上市的商业网站到后来的从事搜索引擎、电子商务和技术服务的互联网公司,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是市场的产物。我们今天看到的都是找到了合适的商业模式,经过市场的锤炼和洗礼的成功者,而那些不符合市场要求的网络公司早已被市场的浪潮冲刷得无影无踪,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商业网站“抢滩”在先及其业务的不断拓展,削弱了新闻网站本就不多的市场份额。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当传统媒体还对网络感到陌生的时候,商业网站已经办得有声有色;当新闻媒体涉足网络的这几年,商业网站更是强化了经营意识,具体表现在:一是在人力和财力上加大投入,加快技术升级,网站带宽增加,速度大幅提高;二是加强了网站的内容建设,增加原创内容,办出特色;三是明确了网站定位,转为主动地在网络市场中找准位置。同时,商业网站在过去的几年里十分重视品牌炒作,一些大网站如新浪、搜狐、腾讯等都展开了声势浩大的“抢滩”行动,在广告上投放大量资金,有效地吸引了公众的注意力,政府新闻网站竞争压力巨大。
体制原因使得新闻网站未能提前“下海”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中国政府部门和有影响的新闻机构都纷纷成立网站,以期丰富报道方式、拓展宣传领域。新华网、人民网、央视网、中国网、中国日报网、中经网等重点新闻网站和东方网、千龙网、大河网等地方新闻网站共同构成了由政府主导的强大的新闻网站阵容。这些网站依托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和地区优势,朝着各自的目标迈进,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宣传中国改革开放、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但是,由于体制的原因,新闻网站只能在政府划定的范围之内发展,无论是管理方式,还是业务模式,都无法跳出体制的圈子,向更广泛的空间发展。资产形态属于国有,主体业务是新闻报道,经营收入依靠广告,运营经费部分由政府划拨,管理层属于事业编制,领导由上级单位任命,大多数新闻网站都属于这种状况。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新闻网站没有及时“下海”,将最好的时机、模式和市场让给了商业网站。
具体说来,新闻网站所归属的媒体,大都将重点放在传统媒体本身的经营上,新闻网站处在依附地位,普遍缺乏整体经营策略。网站基本上被母媒体养着,没有内在的盈利驱动和外在的竞争压力,导致新闻网站竞争意识不强,这同传统媒体本身趋于成熟的经营理念极不相称,与网络业的发展规律更是背道而驰。因此,目前新闻网站普遍不是在网络的游戏规则里运作,而是在传统媒体固有的框架内运作。
此外,囿于体制的原因,新闻网站最突出的问题是开放性、交互性、个性化等网络特色远远不够,而宣传性色彩过于浓厚。我国新闻网站的进一步发展,必须解决好网络特征与宣传模式这一基本矛盾,从根本上处理好传统媒体的“喉舌”功能与网络媒体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功能的关系,才能在竞争激烈的互联网市场上分一杯羹。
新闻网站要取得更大发展必须与市场融合
由于体制和管理方面的原因,新闻网站没能向搜索引擎、电子商务、技术服务等方面拓展,经营收入主要依靠广告和由政府背景带来的与地方或企业的项目合作。从访问量和广告收入来看,无论是新华网还是人民网、央视网,在当下互联网产业中影响力均不如腾讯、搜狐和新浪这些商业网站。而广告资源是有限的,即便是新华网、人民网这样有影响的网站,广告收入也很难跨过亿元这个门槛,更何况过重的广告比例还会伤及媒体的公信力。所以,新闻网站要想进一步发展,必须走向市场,依靠社会资源,应用新技术、探索新模式。
今年5月,国务院新闻办划定了十家转企改制试点企业,新华网、人民网、央视网、东方网均在其中。国新办明确的十家新闻网站转企改制试点主要任务是: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股份制改造,运用上市融资等经济手段,增强重点新闻网站综合实力,探索既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求,又符合互联网传播特点,既保证导向正确,又富有活力的重点新闻网站发展道路,为下一步改革积累经验。
由此可见,新闻网站与市场的融合,不仅是网站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政府政策的刚性要求,可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改制后如何破题面临挑战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可以说是风云变幻、波澜壮阔。既有创业一时的兴奋,又有泡沫破裂时的沮丧,既有上市圈钱的,又有资金断裂的恐惧,酸甜苦辣都尝到了。但政府新闻网站还没有经历这些,然而,这一刻是早晚要到的。政府新闻网站改制后将要面临多方面的挑战。首先是市场能否容得下这么多内容相同、模式相近的新闻网站,以行政手段推动改制和上市,投资者会不会接受。其次,新闻网站能否找到并建立起适应市场的商业模式,尽快实现盈利。还有,改制后的新闻网站从本质上说,仍然未能完全摆脱原有的局限,特别是在内容方面,仍存在“一条腿在体制内,一条腿在体制外”的问题。
上述问题只是我们能够预见到的一部分而已,其实核心的问题是经济效益和舆论引导的责任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好,很可能会影响新闻网站未来的发展。如何破解这个难题,需要政府管理部门、主管单位和新闻网站拿出勇气和智慧,不拘一格,大胆尝试新的业务模式,包括搜索、游戏、电子商务;依靠政府政策支持,争取国企和社会资源参与;新闻网站之间也可以进行横向联合甚至整合,以增强实力,避免同质化竞争。
篇9
关键词:网络媒体 传统媒体发展
一、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有着本质区别
(l)在现代社会,有重要社会意义和引起共同兴趣的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信息以及对于这些事实的不同看法,往往都是通过职业新闻传播机构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新闻记录影片等为载体,向社会公众公开。而人际间、团体间大量的诸如个人见闻、奇闻轶事、小道消息甚至个人私事的细枝末节等等新闻的传播和意见的交流,是很难直接通过现有的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而必须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或者借助个人信函、电话等其他媒介来完成。新兴的网络媒体则提供了这种可能。这表现在个人、团体能够以发帖子、建立个人网页、建网站等形式直接参与到点对面的大众传播中,并且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网络论坛、网上聊天室等,进行人际间、群体间直接甚至是实时的信息交流和评论。
(2)网络媒体实现了新闻的双向传播,打破了从媒体到观众的单向传播模式的垄断。这一特性通常也被称为网络媒体的交匀性。它具体体现在新闻的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日益增长的交互性关系。首先,作为个体的观众不再仅仅是单纯的接受者。传统的直线性传播模式明确地区分和划定了的角色,认为传播过程是从传方开始到受方终止的活动,是传方向受方施加的传播行为。网络媒体的出现,使得读者既可以是观众,也可以成为新闻内容的者,向媒体新闻。因此原有的观众与媒体之间绝对的受传关系被改变,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角色可以相互转化,两者在新闻传播中的地位趋于平等。
二、网络媒体的其他特性
前面谈到的网络媒体的二种特性,是使网络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本质属性,是传播技术的发展给新闻媒体带来的质的飞跃。除此之外,网络媒体还具备以下一些特性:
1、容量大
传统媒体的版面容量是固定的,对开的中文报纸一般只能容下1万字左右的内容。而且传统媒体的版数也基本上是固定的,哪怕只加印一个版,都会涉及到包括印刷、排版、发行在内的诸多环节,哪家报社的当家人都要小心翼翼地算上一笔成本账。正因如此,对传统媒体的编辑记者来说,用“惜字如金”来形容版面的珍贵和拥挤恐惧一点也不过分。而依托国际互联网的网络媒体就完全不一样了。根据摩尔定理,计算机主机(CPU)的运营速度每18个月翻一倍,而价钱只有原来的一半。网络存储的土要介质—硬盘的发展也符合这个定律,不断扩大的容量却只需要更低的价格就可以获得。
2、速度快
时效性强一直是新闻媒体追求的目标,传播技术的进步也是以时效性的提高作为个衡量标准的。网络传输可以每秒30万公里的速度送达世界各地。传输手段的更新使传统媒体在网络媒体面前感到非常力不从心。
3、超地域
国际互联网的最大成再长赞是将五大洲的计算机“联合,起来构成了覆盖全球的统一的信息网络任何信息一但进入互联网,儿乎就可以同时被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网民在白己的电脑屏幕上看到、在随机音箱中听到国际互联网的这一特点为网络媒体扩大新闻信息的传播范围创造了极好的条件。而传统媒体由于受到种种局限(包括运营成本、意识形态)而不能轻易跨越地域的限制,至少到日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家报纸能象网络媒体一样覆盖全球。
4、超链接
网络媒体还有个依托上国际互联网技术的特点—超链接。网络媒体的新闻者可以根据白己的需要和条件任意分层组织自己的信息,而网民可以根据白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其中每一条信息。如万维网页(www)最常见、最常使用的形式是,当鼠标移动到一些文字(通常为词、短句或网址)及图象上时,光标就变成手形,这样的区域被称为“热区”,用鼠标在“热区”上点一下,就会调出相关信息和资料,其中可能又有若干“热区”,以此类推,网民就可以浏览无穷尽的信息。
三、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
1、分流观众
一个人除去必要的社会劳动时间和生活时间,用于接收新闻传播的时问总是有限的。而新媒体的出现将吸引人的注意力,那么人们用于原有的媒体的时间必然要减少。何况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又有着显著的优势至于全球和全国范围内网络媒体分流传统媒体观众的情况,由于统计起来相当困难,很少有人做过详细的量化分析。但足我们可以从互联网发达国家(比如美国)的发展情况,看出全球其他地方的这种发展趋势。
篇10
2、提高认知。每个人每天不断的在认识新的事物,作为网络媒体,几乎是世界的窗口,网络媒体一定要多角度的去记录各种新鲜事物。
3、舆论引导。对于传统文化和政策,重要消息等,网络媒体一直是弘扬传播的利器,同时也要注意筛查出不良信息,发挥监督的作用。
4、真实有效。所有的信息必须真实有效,作为网络媒体来说,由于其传播很快很广,所以一定保证其真实性,要有理有据信息。同时也要注意时效性。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网络监督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