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媒体范文

时间:2023-03-15 10:47: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闻媒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闻媒体

篇1

关键词:新闻媒体 公民参与 社会责任

新闻媒体作为特殊的意识形态,它以各种事实的报道来展示世界的面貌:它通过各种言论的提出,宣传新思想、新观念,从而影响世界的发展。新闻媒体作为传播新闻的媒介承担着引导社会舆论、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维护公共信息安全、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责任。因此,媒体应当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承担起身上做背负的社会责任。

一、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理论

新闻媒体社会责任的思想最早出现于上世纪20年代的美国,美国报纸主编协会制订《报业法规》,提出了报纸的责任问题,后来这一理论传到了西欧和其他发达地区。最初在西方社会,“社会责任理论”是指:“一种对‘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的修正或限制的理论,同时又称其‘新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简单来说,就是主张有限制的新闻自由、承认政府对新闻业干预和控制的一种新闻观念,并且认为,新闻媒体在实行自己职能的时候,要对社会承担责任。

社会责任理论强调自由是与责任和义务相伴的,在我国,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内涵更加丰富,而且更强调对社会承担责任。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同志就提出“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2009年11月28日,同志在参加世界媒体峰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新闻媒体要切实承担社会责任,促进新闻媒体信息真实、准确、全面、客观传播。”同志还指出:对各类媒体来说,树立和秉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这些指示,都规定了我国新闻工作者的崇高使命和社会责任。

二、新闻媒体社会责任的重要表现

(一)坚持进行真实的报道,扩大民众的知情权

新闻媒体报道真实、全面、及时、准确与否反应了一个政府民主程度和公民知情权高低的一个重要标杆。新闻媒体作为社会舆论的重要载体,必须反应民众意见,反应社会发展规律,维护公民和社会利益,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在满足公民新闻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政府民主开放。

一切新闻都必须是真实的,这是新闻存在的最基本条件。新闻之所以能够赢得如此巨大的读者、听众和观众,被他们接受并成为他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精神向导和鼓舞力量,关键之处就在于它是真实的。如果说新闻媒体工作者忽视了社会责任,他们在采访、编辑、播报过程中,不细致、准确、深入的了解问题,甚至臆造、歪曲一些事实,那必然会导致新闻部分或者全部的虚假。

(二)为受众提供话语平台,反映民意

话语权就是发言权,是表达自己意见和观点的权利,这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权利。这样的话语权往往同人们争取经济、政治、文化和权益的话语表达密切相关。尊重受众表达权是新闻的手段,为扩大受众表达权提供平台,是新闻的手段,也是媒体增加亲和力、吸引媒体眼球的重要支撑。建设和谐社会,推进民主政治,离不开尊重和扩大受众话语权,这也符合社会参与论的主要观点,即“大众传播媒介应是公众的讲坛,而不是少数人的传声筒。”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全国各地的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普通受众的话语权也渐渐得到了尊重,比如出现较早也较为成功的民生新闻《南京零距离》,一度成为了该类新闻的典范,除此之外,全国各地都有不计其数的民生新闻都相当成熟。不过不管这类新闻发展到哪个层次,“民本取向”,“受众本位”都是其核心,短信平台、设置群众热线、互动话题等等,都给受众意见表达提供了平台和空间。

如今,我国互联网事业正在飞速发展,并在普及应用上进入了应用多元化时代,让受众话语权的代言人从传统媒体迅速发展到网络新媒体上来,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受众反应积极迅速、更新速度快等众多优点。但在与传统媒体相比较的同时,我们用一味用传统眼光来审视是不够的,更多的是需要我们深刻而理性地细化审视网络媒体的发展。它的出现带来了媒体传播史上的一次革命性飞跃,论坛、博客、空间以及微博的出现使传播的门槛再次降低,也更能体现这个领域给受众带来的更多的反馈机会。例如前几年的华南虎事件、“范跑跑”事件,再到最近的3Q大战还有方舟子微博打假,普通受众有了发言权,人们发言的热情还有参政议政的热情都十分高涨。

(三)保障公众监督权的实行

新闻媒体监督是指新闻媒体运用新闻报道的形式,把群众的意见和评论报道出来,对相关的权利部门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一定程度上督促相关权力部门纠正一些不正当行为,从而有效达到监督作用。新闻媒体作为舆论工具,既是党和国家的喉舌,同时又是社会舆论的代表,在党和国家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监督作用。这种监督作用体现在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社会不良现象的监督,以及对权力运行部门的行政执法、职能运行、党风廉政等方面的监督。但在这种监督的背后,其实真正掌握媒体监督权力的归根到底还是媒体受众。媒体对国家公共事务进行广泛、深入、全面的报道,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各级政府工作的透明、公开,这不仅促进受众话语权、知情权得到重视,也使得监督的渠道和方式得到扩展。今年来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制度、金融秩序等一系列重大改革,都有新闻媒体的跟进报道,新闻媒体以及背后的公众力量,使得这些改革都更加透明化。

三、新闻媒体社会责任的缺失及原因

对新闻媒体,英国传播学家丹尼斯·麦奎尔有一连串精彩的比喻“媒体是使我们看到身外世界的窗口;是帮助我们领悟到经历的解说员;是传送信息的展台或货车;是包括观众反馈的相互作用传播;是给予指示的方向和路标;是去伪存真的过滤器;是使我们正视自己的明镜;是阻止真理的障碍。”这段话的前一部分,都很好的展示了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但最后一句“是真理的障碍”也很好的提醒了我们,让我们认识到:新闻媒体不是完美的,它有着自身的缺点。而正是这自身的缺点也造成了它对社会责任的一定缺失。我国媒体在这方面也不能幸免,各种虚假新闻,不良报道司空见惯,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一下两个方面。

(一)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某些媒体盲目追求经济效益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进入了被称之为“矛盾凸显期”的社会转型期。在这一社会时期,许多矛盾性、动态性的问题层出不穷,一些媒体为追求经济效益,不理性的选择报道角度,也不深入的进行调查研究,一味的停留在吸引眼球的肤浅层面之上,使得媒体的新闻传播、文化传播等出现了泛娱乐化现象,比如前段时间某些媒体平台,给某些拜金主义观点进行了大量报道和吹捧,这都违背了媒体应传播健康文化的理念。这些媒体忽视了社会效益,陷入了低俗的怪圈,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二)有些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竞争时不顾社会责任

网络媒体作为比广播、报纸、电视等传统新闻媒体出现晚却发展迅速的新兴媒体,有着快速、新鲜、独创性的特点。但有些网络媒体在与传统媒体竞争时,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不顾社会责任以及新闻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对某些负面观点进行大肆报道。在传媒市场化日益加快的今天,很多网络媒体为了追逐商业利益,赚取点击率而违背职业道德、新闻伦理和社会责任,这种现象屡见不鲜。

四、新闻媒体坚守社会责任的途径

首先,新闻媒体的从业人员自身要遵从媒介道德规范,坚守职业道德,进行自律。所谓媒介道德规范,也可称为媒介伦理,是指新闻媒介系统约定成俗的规范。包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维护新闻的真实性;遵守宪法、法律和法规;发扬团队协作精神。其中,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最为重要。在新闻报道时,应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力求全面的看待问题,防止主观化、片面化、绝对化,比如说在记者采访阶段,应避免先入为主,带有主观色彩去提问或了解情况。还要要求媒体从业人员具有人文关怀精神,给予被报道对象恰当的关怀。好的新闻作品总是充满人文关怀的,它能够拉近媒体和公众之间的距离,增强媒体和公众之间的感情。

其次,新闻媒体自律的同时,还要进行他律。新闻媒体一般要受法律、权力、受众和职业道德的约束,职业道德属于自律范畴,而前三种都属于他律范畴。为了保证新闻舆论的权威性、公正性、真实性,新闻媒介必须接受全社会的监督和评议。一方面,接受政府代表人民大众,依法实施宏观管理、政策指导和必要的惩处;另一方面,要接受来自专家学者和各行业的批评建议。在我国,人民大众对新闻媒介的工作质量和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状况理所应当地拥有监督的权利和义务,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

最后,新闻媒体应该维护好自己的公信力。在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原有的道德价值观可能会受到挑战。当正反对立,相互冲突的价值观念出现的时候,作为媒体从业人员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价值观念的正确抉择。个人或媒体的一时利益,常常会直接影响到媒体的公信力。一个没有公信力的新闻媒体是很难正常的存活下去的,换句话手,新闻媒体只有作风正派,牢记职业道德,才能建立自己的信誉,获得公众的信任,才能具有长久茂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杨锐新.舆论监督的法律界限[J].中国记者,2000(3).

[3]郎劲松.浅谈舆论监督权及其法律保护[J].新闻战线,2000(11).

篇2

麦克卢汉提出的“地球村”概念,不仅预言了电子媒介技术带来社会组织形态的“重新部落化”,也预言空间距离将被压缩,整个地球将变成“小小的村落”。如今,这些预言已经部分地变成现实。然而,媒体技术同时也会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力量的塑造,一个国家的技术发展趋势并不能完全在另一个国家重演。而即便在一国之内,媒体技术的发展也存在区域上的不均衡。笔者认为,在新传播生态下,新旧媒体可能博弈。

新传播生态的特征

笔者认为当下的传播生态至少有如下几个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有更多的传播主体借助网络新媒介技术参与到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来,包括个人、企业、政府机构等,打破了传统新闻媒体对新闻信息传播的垄断。以往传统新闻媒体只与同行竞争,现在则被迫与各种新的传播主体竞争。除了搜索引擎、商业门户网站这样的老对手,还有近年来在细分领域涌现出的一批专业性传播机构,如财经领域的雪球财经,IT创业领域的虎嗅网、钛媒体,科技领域的果壳网、科学松鼠会,乃至于专门做脱口秀的《罗辑思维》等。

第二个特征是“对称参与”成为新闻信息流动的基本规则。网络新媒体技术是点对点的通信技术与点对面的广播技术的融合,这不仅使大众传播与人际网络传播合为一体,变成所谓的“大众自传播”(Mass Self-Communication) ,也使新闻信息传播的规则从单向传播走向双向的“对称参与”。所谓“对称参与”,是指当人们能够接受信息时,他们就能发送信息。有了网络新媒体之后,受众参与便成为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分享、评论、转发,还是爆料、批评、“米姆”(Meme)式的戏仿。

第三个特征是新闻信息的专业生产(PGC)与用户生产(UGC)的有机融合。在“对称参与”规则的作用下,传统意义上的“受众”开始生产各种形式的内容,并逐渐改变着原来由专业生产(PGC)主导的新闻信息样式。上文提到的雪球财经等专业性传播机构,都是PGC与UGC有机融合的典范。需要说明的是,传统新闻专业生产及其职业技能都可能发生重大改变。例如,IT技术、数据分析与呈现、与公众交流等,可能成为重要的职业技能。

第四个特征是“先出版再过滤”模式正在挑战传统的专业把关模式。网络新媒体技术降低了出版成本,加上“受众”的大量参与,使网络具有越来越强的议程设置能力,自上而下的专业把关模式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近年来关于“谣言”的争议,以及国家打击谣言行动,均体现了这种冲击与挑战。这种“先出版再过滤”模式使大量未经证实的信息得以进入舆论场,而负有舆论引导之责的传统新闻媒体疲于应付,角色逐渐从新闻信息首发者转变为新闻信息核实者。

第五个特征是传统新闻媒体与网络新媒体初步形成分工协作、递进传播的基本格局。虽然这一格局早在门户网站时代就已形成,但这种格局的影响力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不断增强,双方在这一格局中的作用和地位也不断发生变化。总的来说,传统新闻媒体拥有政治与新闻资源优势,网络新媒体拥有技术与机制优势,二者在新闻信息的不同传播阶段发挥不同作用。虽然移动互联网与微博、微信等社会化网络正在冲击这一格局,但在可预见的未来这种基本格局仍将持续演进。

传统新闻媒体仍处于产业链的上游

传统新闻媒体虽然整体上已呈现出衰落趋势,包括读者流失、广告收入下降等,但总的来说仍然处于产业链的上游。

首先是因为新闻信息行业带有较强的意识形态属性,只有传统新闻媒体以及少数重点新闻网站拥有合法的采访权。这种行业准入的硬约束决定了传统新闻媒体在新传播生态下的主导地位。虽然网络新媒体公司也在通过约稿、编译、访谈、整合UGC内容等方式进行原创内容生产,但网络上新闻信息的主要来源还是传统新闻媒体。可以预见,传统新闻媒体及其所属的网络新媒体仍将长期作为行业的主导力量存在。

其次,传统新闻媒体在新闻业务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包括专业标准与流程、运营管理经验等。这些新闻业务经验是新传播生态下进行新闻业务创新的基础。这也是为什么从商业门户网站到创业公司都热衷于从传统新闻媒体“挖人”的原因。

第三,传统新闻媒体拥有大量的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包括当地的社会网络资源、品牌的公信力与社会影响力等。传统新闻媒体多年辛苦经营而积累的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对于其从事新闻信息业务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传统新闻媒体所受的约束

在承认传统新闻媒体在新传播生态中起主导作用的同时,也要看到传统新闻媒体的这种主导作用所受的约束,至少有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传统新闻媒体一方面受益于“体制内”身份,另一方面也受到这种身份带来的约束。正如一位研究者总结的,“在旧有的体制下,新闻出版单位和企业不是真正的市场主体,现代企业制度难以建立,科学高效的决策机制匮乏,激励约束制度未有效建立,出资人缺位、越位和错位现象严重,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制度缺乏,大锅饭现象严重,导致企业活力不足,可持续发展能力弱化”。虽然针对旧体制的改革不断在推进,但到目前为止应该说传统新闻媒体在竞争活力与灵活性上与互联网企业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人才、技术、资金、管理等生产要素的价值创造潜力还未完全发挥出来。

其次,传统新闻媒体内部存量部门与增量部门之间有利益冲突。很多传统新闻媒体成立新的部门发展新媒体业务,客观上形成新、旧业务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即便在企业体制下,技术与产品创新造成原有利益格局的调整都是一个痛苦而艰难的过程。

第三,旧的思维模式与业务传统短时间内难调整。传统新闻媒体有丰富的新闻业务经验,但也要看到某些新闻业务经验是基于传统垄断性的、单向传播的传播生态,在以“对称参与”为基本传播规则的新传播生态下已经不再适用,而需要“再专业化”的调整。但旧的思维模式与业务模式是奠定传统新闻媒体辉煌历史的基础,短时间内在“路径依赖”的惯性作用下很难调整。

传统新闻媒体向何处去

笔者认为,传统新闻媒体至少有三大发展机遇:一是移动互联网“重新洗牌”带来的发展机遇;二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国家战略带来的发展机遇;三是以城乡统筹发展为目标的新型城镇化带来的发展机遇。对于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传统新闻媒体而言,这些发展机遇有着不同的重要性排序。

利用好这些发展机遇的关键点有以下三个:

一是对旧传媒体制改革的速度与力度。任何好的传媒体制并不会自动促成发展,传统新闻媒体要完成历史性的转型与变革,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自身机制改善的能动性。

二是打破媒体技术中心主义,以向公众提供价值增量为目标。专业新闻媒体既包含技术要素,也包含政治、经济与文化要素,不能从新媒体技术替代旧媒体技术简单推导出新媒体取代旧媒体的结论。特别是,旧媒体已经有了大量使用新媒体技术的实践。笔者认为,问题的关键是专业新闻媒体能够在新传播生态下为公众提供什么样的价值增量,而不在于使用何种媒体技术(无论新旧)。一切有利于发挥自身优势、壮大新闻机构实力与影响力的媒体技术都可以大胆使用,并在实践当中逐步优化媒体技术组合,无论所使用的媒体技术是网站、移动客户端、户外大屏,还是报纸、广播、电视。

篇3

关键词:语言 文字 新闻 规范

【中图分类号】H021

引言

众所周知,新闻媒体处于整个社会最可信赖的传播者的位置,越来越多的民众更加倾向于把对新闻媒体的信任感延伸到新闻媒体所传达的语言文字的信任上去了,随之,这些语言文字成为了人们眼中的标准和向导。所以,新闻媒体的语言规范将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新闻媒体和语言文字

语言是一套由社会约定俗成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人类信息和文化的载体,也是维系人类生存与发展,协调社会生活的基本要素。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对人类文化的保留和继承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然而,语言文字又是变化和发展的,每个时代都会有各自有代表性的新语言和新词语,而其变化又不是目无章法的,尽管音义的结合是任意的,但一旦进入使用便不能随意更改,那么也就是说语言的变化和发展必须要遵循一个规约,也就是我们说的规范。如果语言文字一旦失去了规范,随心所欲,那么就会造成人们交流上的混乱和障碍,其发展也失去了向导和方向。

新闻媒体和语言文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闻媒体是指电视台,报社和网站所从事的新闻信息传播的组织机构,其传播广泛遍及到运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甚至是手机等各种媒介,而无论是哪种形式的传播,都需要语言文字作为最基本的工具来传递信息。许嘉璐曾经这样理解媒体语言,说“它对社会语言和民族文化的走向有着其它任何载体不可比拟的影响力,现代化需要规范的语言文字生活和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文化,而广播电视语言应该规范而多样,高雅而活泼”。而新闻语言是新闻写作的规范化语言,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大众传播最新发生的信息,力求简洁、准确、通俗和生动。由此说来,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新闻媒体在增强全社会的语言文字意识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新闻媒体语言文字的失范现象

在人们眼中,新闻媒体的语言和文字必是标准的,正确无误的,在某种程度上,它成为了规范的延伸。然而,在如今的新闻媒体语言中总不乏一些失范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发音不标准,错别字,成语误用等。这些失范对语言文字的健康顺利传播产生了阻碍和消极影响。这里试结合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和查阅的相关的资料举例说明。出自《文史知识》的一个用例,“以文入诗,杜甫虽不是始作俑者,但可以说是集大成者”,显然作者根本不清楚这个成语的真实含义而仅仅凭借自己的误解而造成了这样一个失误。

还有一种情况我们不能说是完全不规范的现象,相关的一些研究认为可以把这种现象叫作中介状态。那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语言文字会不断涌现出一些新词语和新用法,这些应用有的并不符合规范,但是会随着时间的变化逐渐被大众所接受和认可,那么它们的正确与否就可以探讨了。比如“对簿公堂”,原本是指在公堂上受审讯,可是后来被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用作为双方在法庭中对峙。

三、规范新闻媒体语言文字的现实意义

首先,从新闻语言对大众的导向作用来看,通常人们关注的新闻语言大致是三个方面:新闻语言的特色、美感和规范性。其中,规范性是最常见的问题,新闻语言的规范随着媒体影响力的日益扩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其中的失范会导致观众或听众理解偏差和信息的正常传播甚至是破坏汉语的健康正常发展。所以,明确规范对象,做好新闻媒体的语言规范问题有着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其次,从新闻媒体语言的不规范使用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来说,青少年原本处于一个对语言文字逐渐学习的一个不成熟的时期,新闻媒体的语言文字的不规范使用必然会对他们造成很大的影响。例如一些媒体广告的宣传偏爱用同音、谐音方式来表达,以达到吸引眼球、加深印象的效果。可是青年学生缺乏辨别能力,这样的使用会给他们造成误导,模糊他们对于标准的辨别。

最后也是很重要的一点,规范的语言文字关心到国家的形象。规范语言文字有利于语言环境的净化,只有文字规范了才更加容易在国内甚至是世界范围的传播。规范的语言文字又能确保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这样就保护了汉语的优秀资源。总的来说,一个国家语言运用的规范程度标志着一个国家的文化程度甚至是国家的形象。

四、对规范新闻媒体语言文字的一点建议

首先,从起主导作用的能动的人的角度出发,作为新闻工作者,自身的素质至关重要。正如我们所知道的,主持人或播音员的读音是汉语拼音规范的体现,用词、用语、造句、谋篇又体现了汉语文字、词汇、语法和语用的能力。所以较高的文化素质和学历从某种程度上可以代表一个工作者的水平,要求每个人要有语言观念和语言能力,要加强汉语文化知识的学习,只有高素质的新闻工作者才能对语言文字的规范起到良好的作用。

其次应该有相应的法规政策加以规范和协调,一直以来我国的政策都为规范做出了努力。从1951年《人民日报》上刊登的《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文章开始引导人们开始重视语言文字的规范问题。之后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确定了“促进文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为语言文字的三大任务。1985年国家成立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进一步加强规范建设。1997年又实施了《广播电视管理条例》明确了新闻媒体应当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面对政策法规,新闻媒体应该严格执行才能保证规范事业的顺利进行。

最后是加强对新闻语言文字的监督,这里的监督不光指有关部门,其实每一个公民都有义务进行监督,培养纠错理念是十分必要的,对于不符合规范的现象可以提出意见。同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是一些奖惩机制等,我认为综上的举措都可以强化规范的力度。

五、结语

语言文字只有达到规范才能达到沟通和交流的目的,否则,一切信息的传播和文化的传承将无从谈起。而对于堪为“民众教师”的新闻媒体来说,更是应该严格使用和传播标准规范的语言文字,这样才能保证国家文化事业的顺利进行。在规范的道路上我们势在必行,并且一直相信。

本文基于所学习的现代汉语知识,选取了一直比较感兴趣的新闻一些相关的方面并结合了自己的实践经验,从新闻的角度试谈对语言文字规范的一点点认识,诸多肤浅和不成熟的地方还要日后多多学习和改进。

参考文献

[1] 于根元. 《应用语言学概论》[M]. 商务印书馆

[2] 索绪尔. 《普通语言学教程》[M]. 商务印书馆

[3] 戴昭明. 《规范语言学探索》[M]. 上海三联书店

篇4

关键词 新闻媒体 新媒体 新闻特色

一、新媒体的出现及其对新闻传播造成的影响

在新技术的支持下,出现了诸如数字杂志、数字广播、移动电视、桌面视窗、数字电影和网络等形态的新媒体。相对于传统的户外、广播、报刊和电视这些传统的意义上的媒体进行比较,新媒体因其具有的数字信息化技术所得到的互动传播功能受到了广泛的欢迎。“新媒体”是以数字技术以及网络技术为基础延伸而来的各种媒体形式,有些是将新技术运用到旧媒体的基础上产生的,在新媒体中,市场份额占有最大的自然就是网络媒体。网络新闻在网络媒体诞生之后就产生了许多不同广播新闻、报纸新闻和电视新闻的特有风貌。这种风貌最集中的表现就是在新闻的价值取向上,所以根据网络媒体来进行新闻媒体发展趋势讨论是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略因素的正确的分析方法。

二、新闻媒体在价值取向上的改变

通常情况下,把新闻能够满足受众人群了解客观现实变动或者发展的属性成为新闻价值。新闻价值主要包括时新性、接近性、重要性、趣味性和显著性等。硬新闻的主要新闻价值体现在接近性和显著性方面的重要内容,而软新闻的主要新闻价值体现在具有接近性和显著性方面的趣味性。当然,不论是硬新闻亦或者是软新闻,基本前提都是时新性。从新闻的三要素出发,伴随着网络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笔者认为新闻媒体的发展会在价值取向上出现明显的改变。

(一)“时新性”将向“时事性”发展

在网络新媒体的环境之下,对新闻媒体发展趋势的影响首先体现在“时新性”上。新闻传播的过程之中,新闻传播的及时性是时新性包含的主要内容。新闻的及时性能够以达到什么程度,不同时代是有不同要求,不同媒体是有着不同速度的,但是总体来说人们对于新闻媒体的及时性要求是越来越高。随着传播科技发展产生的新媒体为新闻的传播提供了及其有利的条件;此外由于媒体行业的竞争,媒体工作者越来越看重新闻的及时性。诸如网络的新媒体在信息的传递速度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这就导致了新闻媒体在价值上实现了由“及时性”向“实时性”的转变。

(二)新闻内容的改变

在时间上,新媒体实现了“及时性”向“实时性”的转变,这没有涉及到新闻内容的选择。从内容的重要性角度看,新闻媒体在价值的取向上出现了新的变革。新闻的重要性、显著性等价值主要侧重于新闻的趣味性和人情味,而当下的新闻媒体的主要价值就改变了许多,阅读新闻的目的也被强化了许多,现在的读者对于新闻的要求主要是考虑这新闻是否会成为与他人聊天的内容或者是与其他人交流、讨论时的素材。

(三)新闻价值判断标准的改变

传统新闻价值的判断标准从根本上说主要是集中在影响力、异常性、显要性、接近性、冲突性、及时性和趣味性这主要的七点上。但是这些方面那个重要,或者那个出于次要地位一直都没有广泛的认可,这也就导致了对新闻价值判断的困惑。理论的归纳存在差异除外,新闻所蕴含的基本要素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人们也在人事的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向新闻价值添加了许多新的元素。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和发展,人们对新闻的价值判断标准也逐步形成,当下普遍的观点就是用新闻的实用性来判断新闻的价值。

三、新闻媒体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一)新闻媒体内容个性化

媒介是新闻的出发点,受众人群是新闻所要传达到的终点。新闻媒体的发展主要是受到了发出方式、受众反映和传播模式的影响,所以新闻媒体除了受到媒体的支配之外,还受到了受众人群的审阅需求和传播的环境影响。纵观国内的众多网站,可以发现大部分的新闻媒体都具有鲜明而有特色的内容,都是针对特定的人群设计新闻的内容,例如:通过海量新闻、及时更新受到广泛认可的新浪网,以休闲八卦、人际交往、在线交流为主要内容的猫扑网,以IT产品的导购为主要内容的IT168网。可以看出,在表象上,新闻媒体都是围绕着特点主题、目标人群构建的,而从实质上看,新闻正在向个人鲜明的品质化方向发展。

(二)新闻媒体评定标准明确化

受众人群推动了新闻媒体的发展,是新闻媒介的生存决定性力量。新媒体信息传播速度快的、覆盖率广使得大众传播变成了小众化,这样的大众新闻媒介逐步变为小众媒介的现象造成了新闻媒介以及新闻受众人群的多样化。一旦新闻媒介不能得到受众人群的接受,那么必然在市场上没有立足之地。新闻媒体借助网络能够被大众广泛接受到,不受到时间、空间的影响,从而大众的接受度较高,因此才能蓬勃发展,也正是大众接受程度很高,使得受众人群对新闻价值的判断标准发生了改变,当下的新闻是否好坏就是靠实用性和及时性这两个方面来决定的。任何一次新的社会变动或者政治举措都会触动受众的神经,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

四、小 结

本文从传统新闻媒体的特点进行了简要的概括,分析了新媒体的出现会对新闻的基本要素产生巨大的改变。在基于新闻媒体价值取向上的改变,本文从新闻媒体的内容和价值评定标准这两个方面对新闻媒体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得到新闻媒体将利用新媒体技术,在内容上进行个性化的发展,在生存上以受众的要求为主要方向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乌日罕.以新闻为例浅谈新媒体的传播发展[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1.

篇5

关键词:新闻媒体; 责任

媒体的社会责任是指新闻媒介和新闻从业人员在新闻活动中对社会安定和谐、国家安全和公众心理健康所承担的法律、道德责任和社会义务。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结构的多元化,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也越来越重要,要求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也越来越高。新闻媒体对于社会上的一些问题的报道要有真实性,不能忽视弱势群体的要求,否则新闻媒体会出现不讲道德、诚信等问题。

1 社会责任的内涵

新闻媒体首先是要做好为党和人民传达重要信息的任务。新闻媒体是国家和人民的喉舌,新闻的报道有利于人民了解国家大事、了解国际形式、开阔人民的视野,有利于国家了解广大人民的生活、倾听人民的心声。新闻媒体在报道新闻时要对新闻的真实性负责认,不能有偏见,要进行全面阐述。新闻的报道要尊重被报道者,不能报道虚假新闻。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在不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的前提下,媒体才能追求更高的效益。

2 新闻媒体要加强自律

要使新闻媒体加强社会责任感,首先就要从内部的管理和自律上着手,完善自律和监督制度、严厉惩罚报道虚假新闻和触犯规定的工作人员,提高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修养的素质。

其次是让人民大众来监督新闻媒体的工作。这样可以促进新闻媒体与大众的关系,增加新闻媒体的影响力,让二者更加互相信任、互相监督,人民的呼声可以时刻提醒着新闻媒体的工作人员的社会责任,以不至于让工作者忘记自己的使命。

最后是新闻媒体内部机构可以设立自律评价制度,新闻媒体的自律问题不单单是媒体自身的问题,还需要外界人士进行合理的评价和提出相关的建议,让媒体的工作制度更加完善合理,同时在管理体制上也会得到很大的促进。

3 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

3.1 新闻媒体要遵守规范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新闻工作者的队伍也越来越庞大,对工作者的要求也提高了。新闻媒体工作人员应该自觉维护人民的信任,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是新闻媒体报道新闻的主要原则。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新闻媒体都不能放弃自己的社会责任,只有充分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才会得到国家和人民的信任,才会赢得更多的收听率、收视率等。新闻媒体行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对社会的现象、及群众的意见想法的体现是有着深远的影响的。中国新闻媒体担负的社会责任是责无旁贷的。

3.2 维护国家和大众的利益

在新闻媒体的实践操作方面,维护国家和人民大众的利益,是新闻媒体担负社会责任的前提条件。适当的对一些丑恶现象进行批判和抨击、替那些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人说话、帮助弱势群体传递有用信息,这些都是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事情。不但发挥了新闻媒体的作用,新闻媒还履行了自己的社会责任,让人民大众更加的信任,提高了人民的社会文化品味,从而更加贴近人民群众。

3.3 报道内容要真实

目前,很多新闻媒体趋于商业化,各种报刊杂志层出不穷,所刊载的内容也五花八门,许多谈论内容肤浅,而不是针对事情的本质而谈,这就损害了新闻媒体的社会形象,且在大众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这是新闻媒体不负社会责任的表现。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所强调的是国家和大众的利益,所以,新闻媒体事业应该适当的制定道德规范,实现内部自律,同时防止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做一些违反社会规律和法律的事情。

4 结语

总之,新闻媒体在传播有效信息和揭示社会现象的工作上,要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不能为追求经济效益而弃责任于不顾。没有社会责任和那些缺乏社会责任感的新闻媒体必将会遭人们的厌恶,最终会被人们所淘汰。所以,在新闻媒体的市场上,要追求更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得到国家和人民的信任,就必须把握好自己的社会责任,将自己的位置摆正,并且提高新闻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素质,让新闻媒体在大众心中站稳。

参考文献

[1] 柳妮,国清鉴. 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与自律. 传媒文化与管理,2007(4).

[2] 付俊龙,王旭. 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 大家,2011(8).

[3] 徐建庆. 论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 科技与企业,2012(1).

篇6

关键词:新闻媒体;监督;媒体审判;审判独立

中图分类号:G21;D9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3)08-0119-04

近年来,我国新闻媒体监督与审判独立的冲突愈加明显。一方面,新闻媒体抱怨司法信息不公开;另一方面,“媒体审判”现象愈演愈烈,且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后果。无论是早些年的张金柱案、刘涌案,还是近年来的彭宇案、药家鑫案,“媒体审判”的影子都非常明显。凡此种种,无不要求确定新闻媒体行使监督权的边界。

一、新闻媒体监督权的不当行使及其消极影响

尽管我国法律没有规定新闻媒体的监督权,但是通常认为新闻媒体监督权是宪法第35条关于公民言论自由权的自然延伸。新闻媒体对司法活动的监督有其必要性,但是该种监督的限度和行使方式,却没有任何法律予以明确的规定。“什么是媒体超越监督的合理界限?就是传媒侵犯了司法的独立,造成是传媒而不是法院对案件进行审判的情况。”从现实的角度而言,新闻媒体不当行使监督权的情形主要包括:第一,对案件事实的选择性报道。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传媒对案件的报道并不中立,从最初的案件材料的选择、采集与整理就带有明显的媒介性特质,都包含着记者、评论员的个人立场,而这种立场却以公共媒介的方式表达与呈现,从而影射给民众,左右民众的判断方向。”第二,新闻媒体对案件的审判结果预先判定。第三,新闻媒体可能侵害当事人的利益。如隐私权等。

新闻媒体监督不当的原因很多。首先是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的不同。法院审判的基础是由证据证明了的法律事实。但是新闻媒体报道的事实,却没有经过严格的质证,很多报道都是传闻或者转载。其次是新闻媒体的行业特点,决定了其报道文字往往带有一定的感彩。新闻媒体的创意词汇胜于法言法语,“躲猫猫”、“临时性”等词汇就包含了极浓的情感色彩,带有明显的倾向性。第三是新闻报道的快捷性要求,导致新闻媒体即使有能力进行严格的事实证明,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核对事实。第四是一些当事人想借助媒体影响审判结果,“找关系不如找媒体”。如果媒体不能自律,则媒体成为对法院施加不当影响的工具。第五是一些非法律专业的公共人物的参与。微博时代的司法中,任何人在法律限度内都有言论自由,很多非专业人士也对审理中的案件纷纷表态,“人人皆为法官”,而新闻媒体对这些公众人物的带有情绪化的言论予以推广,就造成了新闻媒体的监督不当。第六是我国缺乏新闻法,没有界定监督的边界。第七是司法的被动,法院对一些案件未能及时公布信息。

新闻媒体监督不当对法治进步的影响是消极的:第一,新闻媒体不当监督将损害审判独立。审判独立是司法公正的前提,如果“舆论审判”大行其道,则公正将不复存在。第二,新闻媒体的不当监督将严重影响司法权威。如果法院的判决因新闻媒体的报道而改判,则司法权威荡然无存,法院成了媒体的附庸。第三,新闻媒体的不当监督还养成当事人借助社会舆论获取不当利益的惯性。总之,新闻媒体的不当监督,非但无助于法治的进步,反而会严重影响法治的进程。

二、新闻媒体监督的边界:国外模式分析

尽管我国尚无新闻法或相关法律界定新闻媒体与审判独立的关系,但是其他国家的立法可以为我国提供一些借鉴。关于媒体与司法的关系,目前国外主要有美国模式、英国模式与欧洲大陆模式三大类型。

(一)保护言论自由:美国模式

由于美国宪法修正案第一条的重要意义,美国学术界与司法界均推崇新闻自由,并认为新闻自由与司法独立并不冲突,相反,二者存在相互支持的作用。由于对司法的新闻报道有助于提高公众对法律的信心,增强对不当行为的威慑,因而新闻自由具有极高的价值。新闻自由对民主也是有利的,因为新闻媒体对司法机关进行了外部监督,从而防止了司法权的滥用。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采取的就是这种模式,在言论自由与公正审判之间达成平衡,并对言论自由更加重视。

但是,美国新闻媒体对司法活动的报道并非是没有边界的。对新闻媒体的限制主要表现为:第一,法官可以采取程序性措施避免未决案件受到片面报道的影响,例如中止审理或者移送其他地方审理,陪审团成员、证人等须与新闻媒体隔绝,禁止相关人员向新闻媒体作出倾向性的陈述等;第二,对正在进行的庭审活动的新闻报道进行限制:第三,如果法院认为审理中的案件的某些信息的公开会影响公正审理,法院可颁发禁止令,禁止这些信息的公开;第四,片面新闻报道将在事后被追究法律责任。

(二)保护司法:英国模式

这种模式比较关注媒体对司法独立和公正的损害。英国认为,审判的公正及公众对法院作为纠纷解决场所的信心,比起不受限制的新闻自由更值得保护。因此,对未决案件的新闻报道,会受到更多的严格的限制。

这种模式采用了一些刑罚措施,例如为了抑制新闻媒体对某些事实的披露或者观点的发表可能导致审理的不公,英国规定了藐视法庭罪。为了防止报道某些具有偏见性的信息,基于法律规定或者法院裁定的限制措施也被采用。这种模式主要被英国及英联邦国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亚及新西兰等国所采用。其特点是:第一,新闻媒体披露可能妨碍正当司法程序的信息,将受到严厉的刑事制裁:第二,为防止某些特定信息被公开,可以采取预先限制措施;第三,对案件当事人适用保护性的命令;第四,其他一些程序上的附属救济措施。

(三)保护当事人权益:欧洲大陆模式

欧洲大陆对媒体与司法之间冲突的解决态度及解决办法与英美均有所不同。英美法传统上关注新闻自由与审判独立之间的冲突,但是对新闻媒体的偏见性报道侵害当事人权利的问题却重视不够。欧洲大陆相对较少关注新闻与审判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关注保护当事人的隐私、人格尊严及无罪推定原则等不被新闻媒体所践踏。

尽管欧盟部长理事会的建议不具有约束力,但是反映了欧盟国家的一些共识。该建议指出:尽管公众有权得知司法机关活动的信息,且媒体也可自由提供这些信息,但是须遵守一些重要的规则:第一条规则是无罪推定。对正在进行的刑事程序的新闻报道,媒体不得损害无罪推定的原则。第二条规则是保护诉讼参与人的隐私。特定案件中,证人的身份是不能被披露的。第三条规则是信息的非歧视性给出。当记者合法地从司法机关得到正在审判的案件的信息时,司法机关应确保这些信息没有歧视地给予所有提出要求的记者。最后一条规则是禁止将这些信息用于商业目的或者与法律执行无关的目的。

(四)几种模式的共同特征

无论是倾向保护言论自由的美国模式,或是倾向保护司法独立的英国模式,还是倾向保护当事人权益的欧洲模式,对新闻媒体关于司法活动的报道行为均有明确的限制。这些限制总结起来,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1.限制对正在进行的审判活动的新闻报道。对正在进行的审判的新闻报道,可能不仅仅与审判公正产生冲突,而且可能与其他个人和社会利益产生冲突。早在1862年,奥地利就对未决案件的新闻报道进行了规制:如果刑事审判程序正在进行。任何人以书面方式发表关于证据的价值、审判结果的推测等的言论,能够影响公众舆论,从而使法官产生偏见的,应判处1到3个月的监禁。这是典型的新闻犯罪。当时的法律只是限制公开出版的印刷媒体,随着电子出版物的出现,该条款作了修改,出版物包括了其他类型的出版物。奥地利1981年的媒体法在1992年作了修改,进一步规定禁止新闻媒体对刑事程序施加任何影响:任何人在之后和一审判决之前讨论审判的可能结果或者证据的价值,且能够对审判结果产生影响的,将受到180天监禁或者罚款的处罚。法国1994年的新刑法典第434-16条规定:在最终判决公布之前,禁止任何试图对证人或者对司法当局决定施加影响的言论的出版。英国和欧洲大陆之间的区别不在于法律的规定。而在于实施的方法。在英国,关于未决案件规则的一系列判例影响巨大,每一个英国记者或新闻媒体人都清楚在报道刑事案件时所面临的风险。尽管最近以来管制有所放松,但是违背了这些规则依然是有风险的,可能导致严重的法律责任。

2.限制新闻媒体对当事人的报道。如果媒体披露了嫌疑人的身份,则言论自由与个人的隐私和匿名权利就产生了冲突。如果涉嫌重大罪行的嫌疑人是公众人物,则公众的知情权应优先于个人的匿名权利。但是,无论是公众人物还是平民百姓,被告的名誉和隐私须予以高度珍视,言论自由在这些价值面前应当受到限制。不公正的媒体报道,不仅仅妨碍司法公正,而且可能侵害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权利。即使犯罪嫌疑人最后被无罪释放,当初的新闻媒体报道带来的羞辱也可能会持续很久。另外,如果新闻媒体的自由不受限制,则受害人或者刑事案件的证人的正常生活也将受到影响。因此,很多国家规定了新闻媒体报道案件当事人时需要遵守的一些基本规则。不过,在不同国家,保护的倾向是不同的。例如在美国,嫌疑人的身份通常被认为是公众所应知晓的,在言论自由与匿名权利之间,美国法律更倾向保护前者。相反地,欧洲大陆国家更注重保护后者,特别是在嫌疑人或者当事人是未成年人的情况下。被告的身份信息是否公开,犯罪的性质、被告的社会地位及证据的价值等,均需考虑。这个问题在奥地利、瑞士及德国等都曾被广泛地讨论过。这些国家的法律大都认为,当事人的身份与公共利益无关。因此在判决之前,其姓名或者照片不能被自由地公开。但是如果能够证明此类信息对社会具有重大利益关系,则该类信息可以被公布。关于受害人的信息。只有当公众必要的知情权大于受害人或者原告的个人权利的时候,,才能被披露。证人如果合理地担心受到报复,其姓名也不能公开。

3.限制新闻媒体对审判秘密信息的报道。当涉及审判秘密信息时,新闻自由也将受到限制。例如欧洲很多国家的法律规定。披露某些特定信息将受到刑事处罚。尽管有法律上的规定,但是法律的落实又是一回事。在意大利,证人证言经常被媒体公之于众。在最近的一些谋杀案件中,媒体审判成了普遍现象。相同的情形在法国、比利时都有发生。德国的情形要稍好一些。审判的秘密信息,主要是未决案件的一些定罪量刑的信息,例如刑事审判中当事人的有罪供述。审判之前对指纹、测谎或精神健康的检查、现场或实验室测试的结果,在调查过程中对搜查到的物证的精确描述等。这些信息在判决之前是不应被公布的。

4.新闻报道须遵守无罪推定原则。不当的新闻报道经常表现为不遵守无罪推定原则。无罪推定是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也应成为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1993年法国民法典经修正后,加强了对无罪推定的保护。1995年,奥地利驳回了一些出版商的请求。奥地利的新闻出版商请求认定奥地利媒体法第7条B款违宪。该条款规定了对无罪推定的保护:如果一个人涉嫌犯罪但还没有被终审,任何媒体如果将其描述为有罪或者确定的罪犯,而不是嫌疑人,该人可以要求赔偿,赔偿金最高为2万欧元。奥地利认为,无罪推定原则是新闻媒体在新闻报道时应遵守的基本准则。

5.新闻媒体不得商业化利用司法信息。一方面,媒体被认为具有监督的作用。另一方面,媒体也被认为是名利场,可能会利用轰动性司法信息获取商业利益。一些新闻媒体获取司法活动的信息是为了商业上的考虑,因此往往会创造吸引眼球的词汇,挑动受众的情绪。不过,规制新闻媒体商业化利用司法活动信息是比较难的。原因在于,有时很难区分商业化与非商业化的使用。

三、新闻媒体监督不当的立法与司法对策

我国并无法律规定新闻媒体与审判独立之间的关系。2009年11月9日修订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第6条第4项规定:维护司法尊严,做好案件报道,不干预依法进行的司法审判活动,在法庭判决前不作定性、定罪的报道和评论。但是这仅仅是职业道德规范,且其规定过于简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接受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若干规定》第9条,确定了新闻媒体采访法院工作的规范。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初步确定了新闻媒体行使监督权的边界。但是,该规定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由法院自行规定新闻媒体与审判独立的关系,有失公允。第二,该规定均为禁止性规定,缺乏引导性规定。第三,该规定在内容上过于简单,表述上不够明确。因此,笔者希望通过新闻基本法的形式,确立新闻媒体对司法活动的监督权的地位及其限制,避免出现“媒体审判”的现象。就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明确新闻媒体报道案件的基本规则。通常,新闻媒体在司法案件报道中,对以下几个方面须小心谨慎,避免损害审判独立和当事人的权益:对未审结案件的报道;对当事人身份的报道:对案件事实的定性以及案件结果的评论性报道等。新闻媒体对司法的监督的重点,应是对司法腐败行为的监督,而非对个案的监督,特别是不能对审理中的案件施加影响,从而损害法官的内心独立判断。

第二,建立对影响审判独立的新闻媒体的惩戒制度。目前,由于没有一部法律规定新闻媒体应如何正确行使监督权,因此也谈不上什么法律责任。即使新闻媒体对一些未决案件进行了不恰当的报道,损害了司法权威,但由于惩戒制度的缺位,司法机关对这些新闻媒体的责任追究也往往是不了了之。因此,须通过立法形式,确定新闻媒体监督权的边界,以及损害审判独立的法律责任。

第三,建立司法机关向新闻媒体主动公布信息的制度。法院应依据案件性质与公众对案件的期待,适时恰当地将一些案件信息公布给新闻媒体。如果公众对案件信息很渴望,但司法机关又不能及时提供信息,则新闻媒体很可能“捕风捉影”,臆造一些事实并大胆揣测判决结果,从而误导大众。因此,要构建司法机关与新闻媒体之间信息互动的良好平台。新闻媒体应当维护司法权威。促进法治进步,而法院也应信任新闻媒体,做到定期沟通。

第四,健全新闻媒体的自律制度。新闻媒体应承担起促进社会法治进步的社会责任,但不是充当“媒体法官”,更不能成为一方当事人的“新闻发言人”。

篇7

根据高盛的报告,VR/AR市场有望在2025年达到800亿美元的规模,其中VR游戏规模将达到116亿美元和2.16亿的用户量。艾媒咨询的《2016上半年中国虚拟现实行业研究报告》中也预测2016年中国虚拟现实行业市场规模将达56.6亿元,2020年市场规模预计将达556.3亿元。业内均对VR产业抱以积极的态度,各科技及媒体巨头也纷纷投入VR大战,网易游戏高级总监朱原甚至总结:2G时代消费文字,3G时代消费图片,4G时代消费视频,5G时代消费的是VR。①

VR时代,信息生产和传播方式发生了剧烈变化。本文将以《德梅因纪事报》推出的《丰收的变化》以及财新传媒的VR作品为例,分析VR给新闻媒体带来的突破和挑战。

一、 新闻媒体对VR的应用

虚拟现实这一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由杰伦・拉尼尔正式提出,但是其实践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林克机”在飞行培训领域的应用。由于早期硬件技术不成熟,VR技术一直没有被应用于新闻报道。

然而,人类对于虚拟现实的探索从未止步,不断克服硬件设备上的技术难题,并逐渐获得资本的注意。2014年,Facebook斥资20亿美元收购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的领军公司Oculus VR。随后,谷歌、索尼、三星等公司也纷纷进入VR领域。在国内,百度视频线上线下结合推广VR频道,阿里巴巴在2016年2月投资VR研发企业Magic Leap并成立本公司的VR实验室,腾讯也公布了Tencent VR SDK及开发者支持计划。资本的注入也促进了近几年VR技术的飞速发展,使VR技术进入大众消费市场并成为新闻报道工具成为可能。

美国传媒巨头甘内特集团旗下的《德梅因纪事报》率先利用虚拟现实游戏打造了首个解释型新闻项目《丰收的变化》,开启立体新闻实验,为新闻报道与VR相结合提供了典范。随后,《纽约时报》的《无家可归》、ABC的《发自叙利亚》、PBS的《埃博拉爆发》、Vice杂志的《纽约百万人大游行》、《人民日报》的9・3阅兵VR全景视频、财新网的《山村里的幼儿园》等作品都展现了国内外新闻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对VR的探索。

早期VR报道的主要方式为“新闻+纪录片”,以全景视频式的纪录片呈现,通过360度全景摄像机等设备记录新闻现场,形成沉浸式新闻的效果,报道内容多为难民危机、疫情、地震、游行等大型事件报道。

除此之外,在即时新闻报道中也对VR技术进行了尝试。2016年两会报道期间,央视、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光明网、中青网、澎湃新闻、新浪新闻、网易新闻等媒体和网站都采用了VR技术,体现了新闻媒体对VR即时新闻报道的尝试努力。

二、VR技术为新闻媒体开拓了新的角度

VR作为新闻报道的辅助技术,为报道方式提供了新的工具和角度,但更重要的是,VR改变了新闻报道的生产方式和传播维度。

(一)新关系:主动参与+沉浸的用户体验

长期以来,传统媒体已经形成固化的新闻样式,受众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很难参与。但是VR在新闻媒体上的深度应用促使传统的新闻报道样式从第三人称的“原画复现”向第一人称的“沉浸+参与”转变。从学理上看,这一专项也符合由“客观新闻学”向“对话新闻学”的演进趋向。②读者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在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中主动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并产生自身的思考,参与性更强。读者的沉浸式体验也更易使其与被报道对象产生共情,加深对报道内容的理解和互动。通过VR技术,新闻报道与读者的关系前所未有地紧密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财新传媒推出的中国首部VR纪录片《山村里的幼儿园》着眼于云南农村的留守儿童问题。为了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留守儿童的居住环境和生存状况,摄制组利用声音引导视觉注意力。如影片中一个小孩子从观众后面跑出来,声音团队会根据小孩子的位置从后往前收声,让观众主动跟着声音变换视角,寻找信息,完成浸入式的体验。

在VR新闻报道中,读者不仅是在阅读新闻报道,同时也是在对信息进行主动选择,虚拟现实与新闻融合最大的意义便在于改变了人们对于获取新闻方式的既有认知。③

(二)新方式:多种技术手段融合的深度呈现

与传统的新闻报道相比,VR新闻报道能够实现对细节的深度捕捉,全景式地呈现报道对象,将360度范围内的环境信息一一展现,提升了报道的深度和广度。

以《丰收的变化》为例,构想项目主体的12个报道视频以360度全景视频呈现,细节甚至具体到草垛旁的蝇虫和空中的飞鸟,使观众在环视视频中获得丰富的视觉信息,更能增强沉浸效果,使其像被报道对象一样观察周围的生活环境,并思考美国农业存在的问题。而这种对细节的全面捕捉是以往新闻报道所难以呈现的,多种技术手段融合,将新闻报道的深度无限增加,使固定报道篇幅内的信息线索无限丰富,拓展了受众接收的维度。

VR技术开拓了新闻报道的观察视角,并且通过多种新媒体手段的融合应用,增强了报道内容的丰富程度和灵活的表现性。

(三)新方向:冲破传统媒体外延的行业发展

VR技术与新闻融合,传统的信息表现方式被打破,新技术冲破传统媒体的外延,为新闻媒体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也是新闻机构转型突围的新方向。

2015年,NextVRcFOX体育合作直播的美国高尔夫球公开赛已经显示了VR在赛事直播领域的力量,现场5个VR摄像头同时作业,大大满足了球迷全方位观看比赛的需求,其观赛效果甚至超过了现场观赛。VR技术使大型事件直播摆脱了电视平台的束缚,并且创造了与新兴移动端直播平台合作的可能。

此外,新闻报道与游戏相结合也将成为“VR+新闻”的新趋势。《丰收的变化》利用VR技术,完善了游戏元素的融入效果,按照游戏规则构建基本框架,通过虚拟农场实景和添加游戏元素,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并主动探索隐藏在游戏设置中的报道细节。这种与游戏相结合的报道方式,使受众的阅读体验更为轻松,帮助受众理解报道的内容,扩展信息传递的范围。

可以说虚拟现实集中体现了传媒艺术的科技属性:在创作上走向机械化、电子化、数字化的无损与自由复制创作;在传播上走向非实物化的模拟/虚拟内容传播;在接受上走向人的审美感知方式的重新整合。④

三、 新闻媒体面临的挑战

2016年1月12日,路透研究所与牛津大学的研究报告显示,2016年媒介机构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360度全景视频、直播视频以及沉浸式报道上,并且将在奥运会和美国大选中发挥很大作用。繁荣背后,我们更需要注意仍然存在许多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 制作成本

新闻报道讲求时效性,但是VR制作周期较长,限制了新闻报道的类型。

《丰收的变化》拍摄时间为3天,而编辑历时3个月,花费约2万美元,除了记者和摄影师,还需要道达尔电影360公司的4位员工帮助制作360度视频和镜头编辑工作,拍摄及编辑的成本令许多新闻媒体望而却步。

此外,目前市面上专业的VR设备造价较高,距离大众普及仍有一段距离,而简化的VR设备又无法达到预想的观看效果,因此改良VR技术,降低VR新闻报道的生产和收看成本势在必行。

(二)技术限制

VR展现的是全景,因此在相对较小的空间内拍摄容易产生画面相似、信息单一的问题,选题类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拍摄技术的制约。财新传媒制作的春运VR专题《离聚》中,因为对失踪孩子的母亲张秀红的拍摄主要在七八平方米的出租屋内,受到光线和场景的影响,尽管机位变化,但是仍有场景单一的问题。并且由于VR技术的操作难度较高,报道中需要摄像、三维场景、构建模型、后期编辑、交互制作、特效制作、界面设计、测试等多种细分工作,要求制作人员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背景,传统媒体人较难独立完成。

(三) 人体适应

作为一项新兴的科技,在与新闻媒体相结合之前必须解决其本身尚未成熟的最大技术问题――人体适应性,即用户眩晕的问题。造成眩晕的主要原因包括画面质量问题导致的眩晕、环境模拟产生的眩晕以及VR硬件延迟造成的延迟眩晕。进一步提高VR技术的人体适应性,对于VR新闻报道的大众传播至关重要。

总结

从传播理论上,VR技术印证了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经典论断――“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感觉能力的扩展或延伸”。⑤VR技术为新闻报道拓展了新的视角和表现形式,将主导权交到受众手中,改变了新闻报道的话语权结构。在VR技术的影响下,未来的新闻报道必须重视受众的要求,从受众角度出发进行媒体融合,丰富信息呈现方式。

注释:

① 陈莹.VR让沉浸式新闻成为可能[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6-7-5.

② 史安斌、张耀钟.虚拟/增强现实技术的兴起与传统新闻业的转向[J].新闻记者,2016(01).

③ 俞哲F、姜日鑫、彭兰.《丰收的变化》:新闻报道中虚拟现实的新运用[J].新闻界,2015(09).

④ 刘俊.论传媒艺术的科技性――传媒艺术特征论之一[J].现代传播,2015(01).

篇8

关键词:媒体 汉语 英文缩略词 借用 规范

研究背景

最近国家广电总局下发通知:所有的媒体,在节目中,禁止主持人使用英文缩略词,比如NBA必须用全称“国家篮球联盟”表述、CBA必须使用“中国篮球协会”等等。消息一出,便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反对者与支持者各执一词。从官方的口吻来说,这个通知目的是要规范汉语使用,创造良好的汉语环境,但是却遭到了部分媒体和网友的误读。如2010年4月7日的《南方日报》刊文对“屏蔽”英文缩略词赋予了“左的思潮利用技术手段逐步达致反改革反开放的目的”这样的解读。“屏蔽令”的支持者也大有人在。据报道,人民日报海外版教科文卫部主任、高级编辑傅振国认为,新规定造成的不习惯只是暂时的,“如果在NBA刚来到中国时,我们就把它翻译过来并简化,比方叫‘美篮联’,现在是不是也就习惯了呢?”对于翻译名词太长,或没有对应汉语词汇的问题,傅振国认为可以通过创造新词来解决,如“激光”、“电脑”、“手机”等等,都是简单易懂的翻译。4月14日,国家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副巡视员高长力在接受媒体访问时做出表态――外界称国家广电总局“屏蔽”NBA等英文缩略词,是一种“误读”,“其实不是屏蔽,就是规范使用,我们并非排斥外来文化,而是要求外来语进入汉语后应规范使用”①。

词汇借用的多视角解读

语言反映社会生活,语言中最敏感、最活跃的因素是词汇。词汇是一个动态的开放性系统,不断吸收外来新词是语言丰富和发展的重要途径。语言之间相互借用是语言发展的一个普遍现象,所以借词(外来词)是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借词指某种语言从另一种语言引入或“借用”的语言单位。汉语吸收外来词采用的手段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纯粹音译:直接按照源语言词汇的发音转换成汉语词汇,用汉语同音词或近似音词表示,如坦克、沙发、咖啡等。对于非汉语国家的人名、地名,一般按照音译直接翻译,如意大利(Italy)、史密斯(Smith)。

音译加汉语语素:在音译的基础上添加表示类别的汉语语素,如芭蕾舞、酒吧等。

音译兼意译:即不但语音近似,而且又能在汉字的意义与外来词词义之间建立某种关联,达到意义的基本一致。如幽默、俱乐部等。

半音译半意译:把外来词分为两部分来翻译,如(Marxism)。

上述词汇借用现象也是一种翻译现象,体现着不同的翻译方法。汉语还通过直接借用的方式直接借用英文缩略词。目前,这种形式在新闻媒体与网络传播中比较常见,还相当时髦,如NBA、F1、GDP、WTO、CPI等。这种原文直接借用方式除了大众网络媒体的逐步开放与个性化发展趋势有关,与我国从幼儿就开始的一场全民学英语的风潮有关之外,也与外来词的翻译缺失有直接关系。

翻译缺失导致大量英文缩略词不经过翻译汉化过程,就原原本本地进入汉语。笔者利用百度搜索引擎的高级搜索功能对英文缩略词WTO和“世界贸易组织”及其缩略词“世贸组织”进行搜索,限定范围为网络文章标题,结果见下表。

从表中的搜索结果表明,某些英文缩略词WTO在中文网页中的使用可以说已经到了泛滥的程度。

在新闻传播领域随处可见英文缩略词,如NBA、GDP、WTO、CPI、CBA、APEC、OPEC、GPS、MBA、CEO、3D等。这些英文缩略词不乏有些特殊领域的术语性质的借词进入汉语,但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本来可以用简洁的汉语缩略词来表达,却使用了英文缩略词,如CCTV、WTO、CPI、CT、3D、CEO、WC等。更严重的是,连土生土长的“中国篮球协会”也要用CBA表示(英文缩略词CBA具有八重含义)。如果大量类似的英文缩略词充斥新闻媒体和报纸杂志,势必增加理解与交际的困难,反而影响信息的传播。

运用语言经济性原则分析发现,WTO无论发音与信息量都无法与汉语词汇相比,WTO完全可以翻译成汉语缩略词“世贸组织”,音节比英文少。从字形看,组成英文缩略词WTO的三个英文字母W、T、O无论如何也不会勾起国人的文化联想。也许字母O会使英美人联想到“眼睛”(印欧语系的字母源于腓尼基语,在腓尼基语中字母O叫cayin,意为“眼睛”)。而对于一个懂得汉语的人,汉语的方块字却能够引起丰富的语义和文化联想。世界贸易组织完全可以缩写为“世贸组织”或者更简洁的“世贸”。一方面,“世贸组织”或“世贸”的音节比WTO少;另一方面,其传达的语义信息与文化信息要比WTO丰富得多。

汉语如同英语以及其他语言一样,具有强大的词语缩略功能。汉语中的缩略词比比皆是,数不胜数。我们可以运用多种多样的翻译方法汉化英文缩略词。历史上经典的翻译例证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下面是几个成功的翻译例证,极具借鉴意义。

英文缩略词TOEFL为美国的外国学生英语水平考试,被译成“托福”,具有精妙升华的效果。“托福”两字是中国人的一个日常口头语,如“托您的福了”,表达吉利的含义。考托福,靠托福,不管是托谁的福,学子们希望的就是顺利通过考试。

类似的翻译例证还有许多,如雷达(radar)、雪碧(Sprite)、可口可乐(Coca-Cola)、马拉松(marathon)、迷你裙(miniskirt)、雅皮士(yuppies)等。

英文缩略词的“入侵”与“规范”

语言不是突然产生的,变化也不是突然的,更不是搞语言学的人可以去人为规定的。语言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渐变的过程。人们对外来词语的选择与借用有一个自动矫正与和谐的过程。但目前汉语的英文缩略词滥用现象或者称作“入侵”现象已经日趋严重。

英文缩略词对汉语的“入侵”有两个主要时期。第一次是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列强的入侵和中国的及维新运动,引起了白话文运动,大量现代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和科技领域的词语进入汉语,对几千年的古文是一次洗礼,几乎把汉语改造得面目全非,脱胎换骨。现在正值英文缩略词大批直接引进大众媒体,官方媒体无一幸免。英文缩略词瞬间“充斥”新闻传媒的各个角落,对汉语的语言规范和大众传媒都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全球化的深入使得人们接触夹杂着英文缩略词的文章越来越多,如报纸、电视、广告、街头广告牌、标志牌……就连我国权威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里也增补了近20个英文缩略词。

其实,汉语中的英文缩略词早已经引起部分学者与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早在上世纪末,一些学者对汉语中直接借用英文缩略词的现象进行过调查研究。在2004年的“文化高峰论坛”上,著名作家王蒙在《为了汉字文化的伟大复兴》的发言中认为,在全球化的形势下,汉语应当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反对拉丁字母化。根据2000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第十二条的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需要使用外国语言为播音用语的,须经国务院广播电视部门批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认为,国家语委对字母词的使用持比较谨慎的态度,可以把一些词语吸收进来,希望能尽快汉语化,以符合中国人的表达习惯。综上所述,新闻媒体中的英文缩略词滥用现象已经引起各政府和学术方面的关注,规范英文缩略词的要求日益强烈。

结论

上述国内国际对外来语直接借用的现象的态度给人们释放出一个强烈而紧迫的信号。越是语言之间进行相互影响,交流频繁,越有必要对其进行合理引导与适当规范。有人说英文缩略词言简意赅,但其交际意义在汉语语境中在其未定型或违背社会公众接受时,可能成为交际的障碍,导致“语言污染”②。所以,我们对英文缩略词应该进行适当引导与规范地翻译汉化。一方面,大众媒体与文字出版部门应在语言文字的规范要求下,承担祖国语言文字规范化的重任,谨慎或避免使用字母词;另一方面,英文缩略词的汉化工作应该及时、迅速、准确,政府语言文字规范部门与外语翻译工作者有责任通过多种翻译技巧,对外来词进行形式语义与语用等方面的汉化与推广,弘扬汉语兼容并蓄、和谐同化的精神。

注释:

①杨茜:《保卫汉语的“战场”上,躺着几个英文缩略词》,《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文化周刊)》,2010-04-20。

②陈原:《语言和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篇9

关键词:公信力 校内新闻媒体 平面媒体 网络媒体

媒体公信力一直是学术界和实践界普遍关注的话题,不仅关系到媒体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对于整个社会系统的正常运转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媒体公信力正是媒体依托其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者等在受众中获得的认可和受信任的程度。这种认可和信任是媒体在竞争中制胜的关键性因素,谁的公信力高,谁将处于优势地位;同时,这种认可和信任也是传媒舆论导向作用充分发挥的前提和保证。

在各类信息层出不穷,信息宣传渠道越来越多的同时,各个大学校园也在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宣传建设,建设校内新闻媒体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大学校园内的新闻媒体仿佛就是社会上各类新闻媒体的缩影,种类繁多,从纸质媒体到网络媒体,都在校园内外聚集了一定的受众人群。但是这些媒体的内容和质量究竟如何,是否具有针对性、是否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能否达到发行者希望达到的效果,目前国内尚没有专门针对大学校园媒体的公信力实证调查。因此,了解大学生对媒体的信赖程度是必要和迫切的。高校校内媒体和校外媒体在内容、传播渠道上存在着差别,高校校内新闻媒体的受众主要是在校大学生,这和校外媒体的广大受众在年龄、文化程度、心理状况、社会结构层次上都有所差异,因此也不可以完全照搬校外新闻媒体公信力的研究模式。

经过对有关新闻媒体公信力研究的文献学习,发现公信力研究尚存在的问题有三个方面:一、公信力测评指标不统一;二、网络媒体的范畴中没有纳入博客新闻以及BBS;三、缺少对校园新闻媒体公信力的研究。本次研究,将以沪上高校的校内新闻媒体为研究对象,采用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副教授李晓静在2005年《中国大众媒介可信度指标研究》所得的媒介新闻报道的可信度指标――客观性、贴近性、可证实性、权威性――进行实证调查,了解高校报纸、网络等媒体在学生中的公信力。

研究方法

定性分析。收集有关媒体公信力测评指标研究及公信力研究的文献资料,从文献资料中发现研究尚存在的问题以及不足:一、公信力测评指标不统一;二、网络媒体的范畴中没有纳入博客新闻以及BBS;三、缺少对校园新闻媒体公信力的研究。

收集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两所沪上高校校内新闻媒体的信息,以报纸媒体和网络媒体为主,调查其发行量、发行渠道、发行对象等内容,就不同高校的同类媒体以及同一高校的不同媒体进行比较。报纸类,在复旦大学内发行的主要有《复旦青年》、《复旦人周报》、《风景线》,在上海交通大学发行的主要有《上海交大报》、《益友》、《新视界》;网络类,复旦大学主要有复旦新闻网和日月光华BBS新闻版面,上海交通大学主要有交大新闻网和饮水思源BBS。研究发现,校内报纸、新闻网、BBS基本是两所高校学生普遍知晓和采纳的新闻媒体,电视和广播由于硬件设施和技术条件的缺乏,普及率不高。复旦大学的报纸发行量及阅读量高于上海交通大学,但在网络媒体利用率上却不及上海交通大学。由此,将校内新闻媒体公信力的研究重点集中在报纸和网络媒体在不同的大学生人群中的公信力比较研究分析。

通过对上海交通大学在读本科生的访谈发现,目前校内新闻媒体知晓度及使用频率最高的是网络媒体中的BBS,但对BBS的新闻内容可信度大多同学认为需要根据内容和消息来源去主动证实。交大新闻网以及其他校内报纸,由于其主办方是学校有关部门,信息来源可靠,有专门的把关人进行验证,因此同学们普遍认为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可信度。饮水思源BBS主要的问题在于内容的可证实性和权威性,校内报纸主要的问题在于发行周期长,内容不够贴切校内学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渠道之一,这也是网络媒体在学生中知晓度和使用频率高于报纸等平面媒体的原因。

定量研究。在上海各大高校中,挑选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一是因为两所大学校内媒体的建设已经十分成熟,种类多,内容全,制作和发行较为规范,在校园信息宣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二是因为两所综合性大学中,复旦大学文科建设成绩较为突出,而上海交通大学理工科建设成绩较为突出,可各自作为偏文科类和偏理科类大学的代表。

由于资金、人力资源有限,选择在复旦和交大校园内用街头拦截面访的方式进行调研。此次调查一共发放了300张问卷,在复旦大学发放150份,回收148份,其中有效问卷135份;在上海交通大学发放150份,回收149份,其中有效问卷135份。在回收问卷后,针对所得的数据,用SPSS进行录入,统计出最终结果,并结合数据分析说明问题。

数据分析

由于BBS具有不可忽略的互动性特点,可以作为李晓静学者研究所得四个测量指标中贴近性指标的测量因子之一,因此本次测量除了根据李晓静学者研究所得公信力测量指标15个因子,还加上了“互动性强”这一因子。

16个测量因子代表校内新闻媒体不同方面的表现,评分值域为0-5分,0分表示从未接触过该媒体,1分表示该媒体“在这个方面做得很差,完全不符合”,3分表示该媒体“在这个方面做得还可以,勉强符合”,5分表示该媒体“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完全符合”,3分及格。

据调研,两校校内新闻媒体公信力评分情况如下:

客观性。包括⑴公正平衡(反映正反双方观点),⑵公平(没有歧视或者偏见),⑶真实,⑷关注公共利益和社会福祉,⑸客观,靠事实说话,⑹准确无误。复旦方面,《复旦青年》在前五项评分中均在4分以上,《复旦人周报》在⑶⑷两项,日月光华BBS新闻类版面则在⑴⑶⑷三项获4分以上。其余各项测量因子的得分均低于3分。而《风景线》、复旦新闻网没有得到3分以上的评分。上海交大方面,《上海交大报》在⑶⑹两项,交大新闻网在⑵⑶⑸三项,饮水思源BBS新闻类版面在⑴⑷两项指标评分在4分以上。其余各项测量因子的得分均低于3分。《益友》、《新视界》没有得到3分以上的评分。

贴近性。包括⑺宣传味淡,⑻有人情味,⑼舆论引导功能强,⑽尖锐犀利,⑾互动性强。复旦方面,日月光华BBS新闻类版面除了⑼一项得分较低外,其余均在4分以上。《复旦青年》在⑾一项,《复旦人周报》在⑼⑽⑾三项,《风景线》在⑼⑾两项,复旦新闻网在⑾一项指标评分在3分到4分之间。上海交大方面,饮水思源BBS新闻类版面在⑺⑻⑼这三项获4分以上评分,《上海交大报》在⑺⑻⑽⑾四项,《益友》在⑼⑽⑾三项,《新视界》在⑽一项,交大新闻网在⑽一项评分均在3到4分之间。其余各项测量因子的得分均低于3分。

可证实性。包括⑿图文、声像并茂,⒀信息来源是第一手材料,⒁实用。复旦方面,日月光华BBS新闻类版面在⒁评分在4分以上,复旦新闻网在相同项评分在3至4分之间。上海交大方面,饮水思源BBS新闻类版面在⒁评分在4分以上,《上海交大报》和《益友报》在相同项评分在3至4分之间。其余媒体无3分以上评分。

权威性。包括⒂信息来源是官方,⒃信息来源是专家、权威人士。复旦方面,《复旦青年》两项评分均在4分以上,复旦新闻网在⒂一项获4分以上评分。上海交大方面,《上海交大报》、交大新闻网在两项的评分均在4分以上,饮水思源BBS新闻类版面在⒃一项指标评分在3至4分之间。其他媒体各项指标评分无3分以上。

通过评分可以发现,《复旦青年》、《复旦人周报》以及日月光华BBS在客观性方面都获得较高的评价;日月光华BBS在贴近性方面受肯定程度高,与之相对的,《复旦人周报》、《风景线》还不够贴近大学生群体;各类媒体在可证实性方面获得的评价一般,其中日月光华BBS在实用性方面获得了较高的评价;从权威性看,由复旦大学校团委主办的《复旦青年》受肯定程度很高,相对较弱的是日月光华BBS。

《上海交大报》、交大新闻网和饮水思源BBS在客观性方面都获得了较高的评价;贴近性方面,《上海交大报》、《益友》、《新视界》以及交大新闻网全部被指出在报道内容与尖锐犀利的描述相距甚远,除此之外,《上海交大报》、《益友》在贴近性的其他因子中得分也较低,与之相对的饮水思源BBS获得了较高的评价;饮水思源BBS同样在可证实性方面受到了大学生的肯定;《上海交大报》、交大新闻网在权威性方面受到了一致肯定,饮水思源BBS则相对较弱。

研究结论

通过本次实证调查,了解到沪上高校的校内新闻媒体在大学生中的公信力普遍较高,其中,网络媒体的公信力比报纸类媒体高,网络媒体在贴近性和可证实性两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而报纸类媒体在客观性和权威性两方面受信赖程度较高。但是,网络媒体中BBS新闻版面在各个指标中均显示出了较高的受肯定程度,总体公信力高于其他任何校内新闻媒体。BBS的使用率和关注程度远远高于其他校内新闻媒体。

经分析和总结,笔者认为影响校内新闻媒体公信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媒介特点。网络媒体使用便捷,信息更新快,互动性强,逐渐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所采纳和使用,很多大学生热衷于通过BBS了解信息,在BBS上发表见解、开展讨论,其便捷性、互动性、普遍性使得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不断得到加强,其贴近性和可证实性与普通的平面媒体相比优势十分明显。BBS的开放性,使学生人人都能成为信息的者,并直接参与讨论,不受官方的制约审核,同时由于大学生群体所受教育程度高,自身素质高,所的信息在客观性、权威性方面也并不完全处于弱势。

采编人员。采编人员即信息的者,系统、严密的采编体系、把关人制度让受众对媒体报道的客观性产生较高的认同感。复旦大学的《复旦青年》、《复旦人周报》,上海交通大学的《上海交大报》等都有较系统的采编体系,有专门的编辑对稿件进行审核和把关,记者在采写时也尽量遵循媒介素养中客观公正的原则,因此此类媒体在客观性上为大多数的大学生所认同。

报道内容。媒体报道的内容直接影响受众对媒体的客观性、贴近性、可证实性等指标的评价。由于官方组织主办的报纸媒体主要内容为校领导的活动或校内重大学生活动,宣传味浓厚,实用性差,因此不被学生所关注和接受,公信力评价也相对低一些。而BBS新闻版面所的信息,往往是大学生本身比较关注和愿意讨论的,受众面广,信息量大,新闻版面常常充斥着各方面的观点,正反双方各抒己见,客观性评价高,再加上网络媒体特有的即时互动性,让新闻网和BBS在贴近性、可证实性方面评价较高。

主办方。主办方是官方还是民间对媒体的权威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调查显示,由党宣、团委等主办的校内新闻媒体,其权威性大大高于高校BBS,大学生普遍认为官方主办的媒体其信息来源是官方或者权威人士,因此在权威性的打分中,官方媒体普遍较高。同时,官方媒体往往过于严厉地控制信息的,其公众信息的透明度也相对缺乏,在可证实性、贴近性方面稍显逊色。

除了以上四点外,西方的媒介可信度研究中,媒介接触往往对媒介可信度有正面影响,也对校内新闻媒体在学生中的公信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对策及建议

根据研究所得数据和原因,结合本人在学习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现就校内媒体的发展和建设提出一些个人建议:

大力发展BBS为主的网络媒体。大力发展BBS,营造宽松、民主的讨论氛围。作为目前高校使用率最高的校内媒体,BBS在信息、舆论引导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要利用好BBS的舆论引导功能,并不意味着监督者限制学生的讨论。即使能限制学生的言论,但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想法。因此,在BBS的建设中应该采取宽松、民主的态度,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讨论,而监督者的职能主要在于引导,帮助学生通过自由的讨论得到深入人心的效果。

细分受众,加强平面媒体的内容建设。由于高校校内报纸的发行量固定,资金来源固定,发行渠道也主要是通过工作人员放到宿舍楼下或者发到宿舍,报纸之间完全不存在社会上大众媒体之间的残酷竞争,主办方和编辑甚少考虑如何增强报纸的竞争力来赢得更多的学生市场。

报纸要达到主办方的宣传意图和效果,必须在内容上加强建设,针对受众的阅读喜好对版面和内容作合适的调整。可以适当增加实用性的信息,或者通过宣传意味不那么浓的报道来表达自己的信息,让受众更利于接受。缩短发行周期,增强互动性,通过组织版面内、版面外活动聚集人气,让读者对报纸保持较高的兴趣和关注程度,有利于报纸积累受众。

参考文献:

1.李灵革、徐凤兰:《当代大学生媒体认识公信力考察》,《浙江传媒学院院报》,2007年,第14~17页。

2.李晓静:《中国大众媒介可信度指标研究》,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05年版,第112~130页。

3.喻国明:《我国大众媒介公信力的现状与问题》,《靳一:大众媒介公信力测评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15页。

4.时统宇、申琳:《2003:打造媒体公信力》,《新闻与写作》,2003年,第5~8页。

5.郑保卫、唐远清:《论述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新闻爱好者》,2004年,第9~11页。

6.李忠昌:《试论大众传媒的公信力》,《西安建筑科学大学学报》,2003年,第59~61页。

7.王晓宁:《论网络媒体公信力的塑造与维系》,《郑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154~158页。

8.:《新闻媒体公信力解读》,《新闻采编》,2004年,第20~22页。

9.省略.

10.省略.

11.靳一:《大众媒介公信力测评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69~198页。

12.甄燕红:《公信力――传媒竞争的重要砝码》,《兰州学刊》,2004年。

13.省略.

14.廖圣清、李晓静、张国良:《中国大陆大众传媒公信力的实证研究》,《新闻大学》,2005年,第19~27页。

15.马海霞:《网络媒体公信力微探》,湖南:中南大学文艺学,2005年,第12~17页。

篇10

[关键词]传统媒体微博新闻传播媒介融合

一、微博历史与现状

微博(Micro-blogging,Microlog),微型博客的简称。他允许用户通过登陆网页、手机短信息、电子邮件和即时聊天软件等手段以个人博客的方式随时随地信息文本(140个字符,70个汉字左右)。

微博这一网络产品源于web2.0时代美国的一个网站。它源于美国广播公司odeo为其雇员使用手机短信通过web中继信息来与小组进行交流沟通的内部服务。2007年推特从原来的公司独立出来并成立了独立运营的公司,并一炮而红,成为微博的代表性网站。2009年7月29日,推特把首页那句“你在做什么?”改做“分享和发现世界各处正在发生的事。”这次改变象征着推特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做一个人际沟通工具,推特的运营者们发现了微博这个平台的强大力量,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它信息源丰富、传播速度快、扩张力度强、影响力大,正在带来一种新的媒体格局。特别是它的信息传播方式,既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也不同于网络媒体的网状传播,它是一种裂变传播。这种传播形态的传播速度之迅捷、传播密度之深密,传播方式之便利,远非以往的媒介所能比拟。由于其巨大影响,“微博”入选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新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

微博本在的目的就是信息的与共享,而平台拓展的多样化、便利化,更增加了其在信息传播方面的影响力。目前国际间著名的微博客网站有Twitter、Jaiku、Plurk。受其在国外的迅速发展壮大的刺激,微博网站在国内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用户覆盖人数超过万人的微博运营商接近20家。根据腾讯科技2010年1月25日推出的《2010全球微博客排行榜》显示,国内目前有影响力的微博产品有嘀咕、新浪微博、百度贴吧、做啥、同学网、9911和雅虎meme七家。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宣告我们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以微博的发展情况来看,相比于社交网站,它越来越像一个新闻媒体了,而随着微博发展壮大,也带来了新闻传播的新格局。

二、微博的信息传播特点

第一,微博上信息传播速度快、扩张范围广。时效性是新闻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是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核心,是新闻的生命力所在。当几乎所有新闻媒体都在“快”上投入资源和技术,开展激烈竞争时,微博却异军突起,通过其第一时间传播消息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当一个新闻事件发生后,微博作为一个跨媒体的传播工具,用户通过网络和手机等终端不仅能够在当日,而且能够紧紧在数小时,甚至是几分钟内就能将新闻事件会播发出去。所以,微博的用户只要在事件的现场,就能够随时对现场情况进行“直播”,与传统的媒体相比,不仅在一般的新鲜事、有趣事的报道上,尤其是在对待突发事件的报道上,微博客有着巨大优势,而报纸作为传统媒体,往往是第二天才能报道这方面的讯息,明显滞后于微博这些新媒体。可以说微博的出现,改变了新闻报道重大或者突发事件的生态环境。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2009年12月19日台湾花莲外海发生6.8级地震,台中的萧姗姗通过微博了一条消息:地震@@!好强>_第二,微博上信息者的可信度高。相对于网络上各种渠道的各类消息,微博上的新闻信息拥有更高的可信度。微博上的传播是一种基于社交的人际网络传播,这种人际网络有两种,一是既有人际网络在微博上的延伸;一是基于信息需求而产生的人际联系。因此,微博用户通常关注的是他的朋友、熟悉的人,或者是名人,因此微博就像一个实名制博客,而信息的流动完全由用户主导,用户可以自由选择他认为可信的人的信息,并进行转发,从而形成新闻热点,除了普通用户在微博上突发事件、记录生活,更有不少名人还在微博上自己的信息。2009年9月,李开复通过新浪微博最先对外公布了自己辞去Google职务的消息。2009年10月9日,《财经》新闻发言人张立晖通过微博宣布,《财经》原主编胡舒立已经递交辞职报告并获批准。这些消息被各大媒体引用。新浪博客副总编孟波说微博在某种意义上是“永不闭幕的新闻会”。因此,在网络实名制尚未建立健全的网络大环境下,相较于网络媒体和网络论坛的匿名信息而言,微博在新闻信息的来源上更为可靠。

第三,容易形成舆论环境,制造新闻热点。微博的开放性决定了从个人信息的那一刻起,就成为了公共媒体的一部分,作为一个存在于复杂人际网络中的信息源,每个微博在信息、接受、转发等行为中实际上已经参与了传播内容的建设和传播。由于传播的快速和便捷,微博的影响力从美国总统选举、伊朗绿色革命、丹佛飞机脱离跑道事件、印度孟买连环恐怖袭击事件、到迈克尔•杰克逊逝世都有不俗的体现。进一步说,当大多数人关注某一事件,尤其是涉及到公共利益的突发事件时,微博能够起到建立讯息警报,搜集、整理的作用。根据沃尔特•李普曼(WalterLippmann)的公共舆论理论,个体意见与公共意见的互为转化是个始终存在的动态过程,当越多的人关注这一事件时,时间的重要性就会渐渐浮现。在互联网时代,虚拟环境正在成为真实生活的一部分,互联网用户是有参与公共领域生活的意识和热情的活跃分子,而网络能让公民有条件表达意见,实现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从轰动一时的“周正龙伪造华南虎照片事件”到再到“昆明市螺蛳湾批发市场的”中网络舆论引发出的公共事务的讨论,意味着微博在公民社会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工具必然会加快推动公民报道的进程,由于在信息传播上的便捷与网状传播,得以在多次的突发事件、重大事件的传播与讨论中表现出了其巨大的聚合能量,微博客对涉及公众利益事件尤其是重大的突发事件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闻报道突发事件的生态环境。

三、微博对传统新闻媒介的意义

1.微博为传统新闻媒体提供新鲜和可靠的新闻信息

传统媒体获得信息的渠道一般是分布在各地的通讯社、记者、有关部门的宣传口、其他媒体从业者,或者依靠提供线索的热心群众,这造成了信息源过于单一和被动。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微博像个新闻场,有其天然优势,在web2.0时代,依靠其网聚的强大人际关系网络,能为传统新闻媒体提供了海量的新闻信息和线索。只需经过核实、查证程序(传统渠道获得的信息也需要对其真实性进行验证),微博会成为一个更方便、快捷、安全的信息获取渠道。遍布世界各地的微博使用者,能为新闻媒体提供了方便的新闻线索。一般来说,最先知道突发事件消息的人一定是在现场的人,而不是任何新闻机构。而微博的出现使得新闻报道的门槛进一步降低,其便捷和多手段的信息机制能够让任何人实时地在互联网中进行直播,发出自己的声音。例如,2009年6月,在宣称伊朗总统大选舞弊之后,由于政府封锁了一些通讯渠道,伊朗人就利用Twitter作为与外界通信和沟通的工具传播骚乱信息,并被BBC和NPR等新闻媒体捕捉到得以向全世界播报。各种名人微博也是新闻媒体获取相关新鲜资讯的宠儿。美国总统奥巴马、NBA球星奥尼尔、谷歌大中华区前总裁李开复等在Twitter上都有开设帐号。国内的新浪微博更是将名人开博这一传统继承发展了下来,姚晨、韩寒等名人纷纷在新浪微博安家。传统媒体更是从名人微博这一新闻源上捕捉、挖掘有价值的新闻,对有价值的新闻进行后续的深度报道,使一条新闻的价值扩大化。2009年9月4日,李开复在其微博上发了一条消息:再见,谷歌。其离开谷歌创办创新工厂的消息通过微博一条一条的公之于众,激起了媒体持续追踪报到的热潮。正因如此,微博应该成为新闻媒体监控和跟踪突发消息的重要平台。

2.新闻媒体以微博为平台新闻

一些传统媒体看到了微博的力量,纷纷将微博作为自身推广和沟通的平台,在微博客上提供内容链接,新闻摘要,促进发行量和销售,提升影响力,微博客成为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一个新的平台。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网络用户们也对媒体的这一做法表示欢迎并作出了积极回应,《纽约时报》在Twitter上的官方网站有90多万关注者,在英国,有134家一线杂志都开辟了Twitter账号。在国内,拥有大量受众的新闻媒体,如《羊城晚报》、《国际先驱导报》、《南方周末》、《新周刊》、《中国新闻周刊》乃至新浪的财经、CCTV体育频道等,都相继开辟官方微博,在新浪微博上开通微博客的媒介机构超过40家,涵盖了报纸杂志、电视台、网站等各类媒介形式,在网上开微博已经不再是个人用户的独享。《羊城晚报》在新浪上的微博以新闻为主,不仅有当日晚报的内容导读,还有很多知名记者、编辑的及时消息。读者可通过微博与编辑、记者互动,甚至可以通过微博报料;湖南卫视微博则以各种信息为主,公布各类节目的播出时间、收视率等等,同时还有很多活动的说明。这些传统的媒体主要是通过三种方式与广大受众见面的。一是在其官方微博上有的以“标题+链接”的形式本媒体新出炉的新闻产品;二是其原有新闻信息的精炼加工版;三是利用微博及时跟进、报道活动的进展情况,营造现场感。虽然目前微博在我国发展时间不长,某些传统媒体对微博的使用还在摸索尝试阶段,但是也反映了在新媒体时代的格局下,传统媒体也能在微博这种新媒体上找到自己的存在方式。

3.微博促进传统媒体采编方法创新

突破传统的采访编辑形式。微博客可以丰富传统媒体采访的手段。传统采访情况下,记者要根据不同采访内容和对象,留心选择恰当的采访地点进行现场采访,利用微博,记者只要拥有一部电脑或者手机,跟受访者约好,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采访,而且微博140个字符的容量也足够准确而清晰地提问和回答。微博采访的优点除了方便突破空间的限制,还在于在没有录音、笔录等郑重采访行为的场合,不会使被访者感到紧张,便于使受访者畅所欲言,还因为微博的内容上网,有据可查,不担心内容丢失,而采访对象也会顾虑到自己所发表言论的公开性,在回答问题时会更加负责。通过微博进行采访最具轰动效应的是美国广播公司2009年3月采访前美国总统候选人麦凯恩,问题都通过Twitter发出,这种新型采访方式引起了巨大的讨论,在看到微博的巨大传播效果后,微博成为了美国大选两大阵营的必争之地。

综上所述,微博不是传统媒体的发展的障碍,而是其媒体转型和媒介融合的机遇。目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媒介融合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微博的发展前景更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媒介融合的方向与道路。传统媒体应在继承发扬其传统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寻求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基于微博的传播特点及技术优势,充分利用好自身的社会资源、人力资源、社会公信力、社会影响力,在微博平台上占据新闻传播领域的主流地位。

参考文献:

[1]张玥晗.新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收录“微博”“低碳经济”等新词.信息时报,2010年6月24日.

[2]腾讯科技.2010全球微博客横评.

[3]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2000.

[4]许可新.新浪微博:我们都是记者.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12月31日.

[5]孟波.新浪微博:一场正在发生的信息传播变革.南方传媒研究第21辑,南方日报出版社,2009.

[6]陈娟.微博以及报刊的若干“玩法”.新闻记者,2010,(3).

[7]吴满意.网络媒体导论.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8]约翰•V•帕夫利克.新闻业与新媒介.新华出版社,2005.

[9]喻国明.传媒变革力——传媒转型的行动路线图.南方日报出版社,2009.

[10]沃尔特•李普曼.舆论学.华夏出版社,1989.

[11]李良荣.新闻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