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控建设范文
时间:2023-04-02 02:37: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内控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缺少科学的决策机制,抗风险力较弱。经济市场环境下提高煤炭企业内控的效率和效果,首先需要运用科学的决策机制来评估风险,并强化企业管理安全。眼下,科学决策和风险评估机制不健全,防范风险意识不强是煤炭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甚至部分煤炭企业没有相应的风险管理机制,抗风险能力很低。
(2)缺少健全的内部制衡监督机制,企业组织结构的设置不合理。煤炭企业的经营活动要想顺利开展就很有必要合理设置企业组织结构,正确的划分权限并控制有效。目前,由于权责不清晰、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以及内部监督制衡机制缺失等等问题的存在,造成内部控制不能发挥有效作用。除此以外,内部审计部门在煤炭企业中的作用未能有效发挥,其工作重点放在找错和查账上面,导致内部控制的监督、审核和评价的职能没有很好发挥。
(3)缺少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一般国有企业的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股东等等多为政府委派,相互间缺少相互监督和制衡。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层和股东之间的权责没有明确划分,各自的角色未能合理定位,股东会未能根据经济法相关规定市场要求履行股东职责,经营者也只能根据行政命令的形势来经营企业,监事会的职能更难以发挥。
(4)内部控制有效作用难以发挥的另一方式是与煤炭企业相关的各方利益协调机制不合理。在煤炭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不同利益主体间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比如:管理者和股东之间,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等等都是客观存在的。
二、加强和健全煤炭企业内控制度的方法
(1)营造优良的内控环境,深化对内部控制制度的了解。COSO报告中写的是“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控”是内部控制的五要素。企业的架构和纪律在内部环境中有规定,企业经营目标受其影响,内部环境也影响职工内控意识,是企业实施和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治理结构、机构的设置、人力资源、企业文化以及权责分配等是内控环境的主要内容。企业其他内部控制要素的发挥、内控制度的执行和贯彻以及内控目标的实现等等也受内控环境的影响。
(2)强化风险控制,树立风险意识。在过去的计划经济时代,勘探不准确和安全事故发生等等是煤炭企业存在的主要风险。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煤炭企业不仅产煤,而且已经向电力和高科技产业扩展,随着规模的扩大,其所面临的风险也随之增加,如融资和财务风险随之而来。因此建立防控风险体系,避免更大的损失是很有必要的。这是因为一旦在煤炭企业发生安全事故不仅会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还会带来严重的社会负面影响。
(3)成立合理内部机构并明确职责和权限,强化内部审计监管。笔者认为煤炭企业很有必要按照市场规律要求来改变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将以往不合理不规范的内部组织和岗位设置彻底打破,成立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并注入新的管理理念,力争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煤炭企业搭建内控框架应当根据现在内控理论和企业制度,优化企业资源并合理设置组织架构,将内控制度建设进行持续完善。在此重点说的是,加强内部审计也需要煤炭企业重视,因为内审是内控的特殊形式,内审具有较强的独立性,经过内部审计可以客观评价内控的有效性。
篇2
会计行为的独立性,主要指会计行为主体(个体和群体)在开展会计行为的整个过程中,能保持其应有的独立,客观公正、独立自主地按照相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要求处理会计事务。保险行业由于收取保费在前,成本支出在后,会计人员判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保险公司会计在物质和精神上的独立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在保险公司内部,会计部门常常只作为公
司经营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在经营者的领导下,以财务信息的形式服务并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会计人员在组织上、经济上都依赖于经营者,在处理会计事务时,往往会受到许多外部因素的干扰,迫于各种压力,只好按领导的意图办事,记账、算账、报账变成了“做账”,当管理层的利益与所有者的利益乃至国家的利益不一致时,会计人员很可能被拉拢或与高层管理者合谋进行造假,粉饰财务报表,造成会计信息的不真实。
会计制度落实不到位
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有了规矩,不去落实,即使内控制度制定得再严密,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制度本身的约束力和威慑力都会大打折扣。目前很多保险公司对会计监督的认识还不确切、不完整,上级对基层单位只重视收入、利润的考核,而缺乏会计监督的有效管理,没有形成一套严格的监督制度,没有建立主体明晰的会计监督体系。有的公司虽然建立了相应的监督和控制制度,但在上传下达中,由于各级管理者对制度理解的扭曲和打折扣以及执行者的责任心、自觉性和落实力度不够,导致越到基层,执行越变形,有章不循、违章操作的现象屡禁不止。会计人员起不到“把守关口”的作用,财务收支活动中的违法违纪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制止和纠正。
监督作用发挥滞后
会计监督系统最主要的功能应是其前瞻性、预防性,即在事前或事中及时发现、预防并纠正任何与标准的差异,确保既定目标的实现。但是目前保险公司的内部会计监督从总体上来看仍以事后补救为主,比较被动。如在日常工作中主要依靠考核结果来进行奖惩,而不是事先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各种偏离标准的情况,采取必要的预测和防范措施,防止造成不良结果(如通过预算和复核来有效控制费用等支出等)。尽管通过事后控制能够发现过去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差错、失误与弊端,从中汲取教训,但是由于缺乏事前和事中的监督,导致会计监督存在滞后性,影响了会计监督作用的有效发挥。
监督手段亟待提高
目前保险公司会计监督的手段还很单一,基本停留在传统的印章、单证、会计凭证和账簿的处理上,未能适时地从会计延伸推广到综合业务管理,同时会计的电算化水平整体还比较低,系统抗风险能力不强,为一些人利用计算机进行舞弊提供了条件,也给会计监督带来了新的难题。如有的公司在财务处理过程中使用计算机弄虚作假,掩盖违规问题;有的公司对技术管理人员缺乏约束,电脑随便使用,软件随意修改;有的甚至集系统管理员、程序开发员、运行操作密码管理人员多职于一人,给不法分子利用计算机进行金融犯罪留下可乘之机。
人员素质不能满足工作需要
内部监督机制是否有效,关键取决于实施人员的素质。保险公司的会计监督以财务为基础,但绝不同于简单的记账,而是要对公司的经营管理流程和内部控制状况进行全面监控,以保证公司的总体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得以实现,对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会计人员的思路始终停留在“账平表对”“印、押、证”三分管等规章制度的表面上,对管理风险、操作风险的防范认识不深,对风险形成的原因研究的不够,对风险的防范和控制的紧迫性不重视。一些基层会计人员忽视自身的学习提高,对财务电算系统形成过度依赖,对账务处理满足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有个别会计人员道德素质差,法制观念淡薄,出于利益的驱使,任意修改会计数据,提供虚假的会计报表。不但达不到监督管理的目的,还为违法违规行为打开了方便之门。
强化会计监督的具体措施
进一步提高监督主体的独立地位
确保会计人员的独立性关键是分离保险公司的会计控制权。为此可探索对会计组织机构和人事管理进行创新。一是在总公司尝试设立财务总监及独立会计,以出资者的身份来监督、控制经营者的财务活动和企业全部财务收支;二是对分支机构实行会计委派制和轮岗制,并保证会计人员的选任和考核独立进行,不受该级业务部门的影响;三是建立畅通的会计信息反馈和违法违轨行为举报机制,解决会计人员的后顾之忧。
强化对会计监督的再监督,规范操作流程
要使会计监督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必须解决好监督会计的问题。除了会计人员的自我约束外,稽核检查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保险公司应不断规范操作流程和提高流程环节的受控度,并落实到业务流程和岗位职责中去,同时要加强监督检查,通过稽核工作建立健全保险公司内部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内部会计制度和措施,评估内部会计监督的实施效果,针对所发现的监督盲点、弱点以及由于运营环境、经营战略等因素发生变化而导致原有监督失效的情况,及时提出改进意见,促进公司规范经营活动和业务流程。
建立事前、事中和事后为一体的全程监督体系
保险公司的财务内控制度要实现对经营活动的监督,必须对每个环节都进行监督。因此,既要强化事中的监督和事后的检查,也要重视事前的财务分析和预测,把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之中。通过对全程的监控,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问题:一是建立以“防”为主的控制体系,对有关人员的业务活动,必须明确业务处理权限和应承担的责任;二是建立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除会计部门常规性的会计核算外,还必须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的检查,及时发现漏洞和处理问题;三是建立以“查”为主的治理机制,以现有的核算中心基础,建立内部审计委员会,对发现的问题采取不定期的后续检查,观其整改效果,防止走过场。
加强系统风险防范能力
在保险公司电算化越来越普遍的情况下,由于利用计算机进行舞弊比手工操作下隐蔽性高、防范困难,加强电算化会计的控制和自控能力十分必要。保险公司应制定电算化会计管理制度,防范电算化会计风险,严格控制核算系统的操作权限,坚持逐级审批签字制度,电脑管理系统的设计人员及相关的业务管理人员应分开各行其事,从而消除人为的随意性而导致的业务风险。同时,要按照会计控制的思路设计和开发电算化会计程序,大力开发会计控制的功能,扩展数据库,找准控制点,研究监督什么和怎样监督等一系列问题。
篇3
[关键词]银行 内控 防控 风险
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科技的进步,银行业务日趋现代化、多样化、复杂化,近年来,由银行内部引发的案件屡见不鲜, 从案件的发生过程看,在内控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漏洞。由此,加强银行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又被提到新的高度。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激烈的同业竞争,如何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应用,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内控机制
内部控制要由事后补救转向事前、事中防范转变,必须建立健全一套科学的内控机制。一是完善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使之更全面系统并具有前瞻性,对内部控制制度要实行动态管理,根据不同时期、不同业务发展的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使银行的各项业务自始至终处于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和控制下。二是完善岗位的设置和业务操作规程的设计,要明确每一个岗位的职责、权限,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制约和控制措施,使每个员工、每项业务的办理都处在内控制度的监督和控制之下,尤其是每项业务都必须经过具有相互制约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控制环节才能办理,防止出现控制真空,产生风险。三是制度建设要跟上业务发展要求,防止出现空档。任何新业务的推出要体现“内控优先”原则。坚持实行制度在先、学习紧随其后、业务最后开办的模式,根据“授权有限、相互牵制”的原则,按照全面、具体、精炼、有针对性、便于操作的要求,不断完善内控制度。四是建立权利制约机制。要建立上下级和部门之间的授权授信和审批机制,在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岗位之间,根据不同的业务类别、职责、权限,设立不同的授权、授信和审批权限,相互制约和控制,强化整体控制能力。
二、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体系
完善的内控管理监督体系要从强化过程监控,突出内控重点,来切实防范风险。一是完善内控监督检查机制。内控监督机构人员应由熟悉业务、有责任心、作风正派的人员构成。在形式和实质上必须保持独立性和权威性。内控监督机构应对每个岗位、每个部门和各项业务实施全面监督及反馈,考虑到成本效益原则,检查覆盖率和检查频率,至少要涵盖主要业务和重要风险点。二是加大对内控管理的检查监督力度。针对各类案件正在朝向发案数量基层多、内外勾结作案多、作案手法方式多等特点,要在持续抓好常规检查的同时,积极开展各项专项检查、突击检查,特别要加大对重点环节、重要事项的监督检查,如授权管理、抹账管理、挂失管理、印押证管理、对账管理、印鉴卡管理、库房管理等主要风险环节。三是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监控手段。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在银行业务中应用的不断深入,为商业银行进行内部控制提供了新的武器。通过软件开发,将内部控制的一些规定编入程序,由软件程序进行控制,可以起到人控、物控控不了的作用。如通过充分利用各种监管系统防范风险作用,可加强对交易、账户、资金流向的异常情况联动监测。通过对重要岗位实施电视监控和录像,可提高员工自觉执行制度的意识。
三、建立以人为本的内控文化
当前,由于社会各种思潮的影响,少数员工的思想发生了改变,其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产生了错位。银行作为一个高风险行业,更应高度关注此类变化。一是要加强员工的法制教育和警示教育。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在押服刑人员对员工进行现身说法教育,触动职工心灵。二是通过开展谈心及座谈会的活动,对员工实行主人翁教育,促使员工树立合规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控执行中变被动执行为主动执行,真正达到强根固本的目的。三是要加强内控执行力建设。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信息传导要畅通,上级行下发的一些制度、办法,要第一时间传达到员工,而且要及时组织培训;另一方面规章制度贯彻落实要到位,不能出现执行层层递减的现象。四是加强重要岗位人员管理。对于重要岗位人员要严格履行排查制,不能为应付检查而走过场、流于形式,对思想、行为、周边环境发生异常的员工要密切予以关注,关键时候可采取一对一的帮助,要尽可能地将错误的思想苗头掐死在萌芽状态,同时,对重要岗位要切实执行岗位轮换制和强制休假制。
四、建立行之有效的内控管理考核激励机制
在银行管理中,除有效风险管理外,还有一个重点,便是有效激励管理。从对基层行和网点的调查情况来看,支行对网点、网点对柜员的工作考核基本上都与营销指标挂钩,对内控管理则普遍实行倒扣制,管理的效果未能在收入上体现出来,网点负责人、员工工作重心均放在经营方面,对管理工作往往满足于不出经济案件,从而导致违反制度、违章操作现象屡查屡犯。因此要在全行树立“管理出效益”理念,逐步建立和完善内控管理激励机制。一是要健全内控管理激励机制。可将基层行绩效收入一定比例与内控管理挂钩,上级行组建风险管理考核小组,每季组织对各支行内控管理状况进行量化考核,考核结果纳入县行行长经营目标考核。二是要建立内控考核指标体系。根据上级行内控评价标准等内控管理规定,结合主要业务风险点,建立市行、支行、网点三层内控管理考核指标体系,确定每个指标的分值和扣分标准,保证量化考核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三是要建立违规必纠的处罚机制。建立对事不对人的处罚标准,在同一支行内实行统一标准。防止重检查轻整改,必须树立规章制度的权威,对于违反规定的要坚决按标准处罚,对屡查屡犯的应从重处罚,同时给予通报批评。
参考文献:
篇4
实践表明,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必须根据自身的经营状况和市场环境以及对未来的预测制定详细的经营方案,并且把相关的方案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这就要求企业必须采取一系列行动进行控制和监督,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就应运而生了。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简称内控体系,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找到那些偏离计划的地方,并通过针对性的方法进行解决,以确保相应的计划能顺利完成。但内控体系的建立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要从各个方面详细思考分析,才能发挥出内控系统应有的作用和价值,但我国内控体系建设起步比较晚,目前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很多管理模式和运行方法仍然不够成熟。本文将结合具体实际,就企业开展内控体系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一、我国企业内控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
我国企业内控体系建设,主要是依据COSO委员会制定的《内部控制管理框架》和《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但是从目前我国多数企业的具体应用情况和一些前沿的研究成果来看,我国企业对内控体系在各自的领域都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完善。我国内控体系建设的起步比较晚,财务部门在制定《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很多内容都借鉴落实了COSO委员会制定的《内部控制管理框架》,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边界,在实现目标上有所扩展。虽然《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在制定过程中借鉴了COSO报告的五要素框架,但是根据我国具体的情况增加了三要素,通过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把企业在发展运行中的风险管理融入业务流程中,使得我国的风险管理更加完善。
与COSO 相比,《企业基本内部控制规范》借鉴了COSO报告的目标,但增加了资产安全目标,这是我国内部控制规范对COSO报告的补充。第一,《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在制定过程中借鉴了COSO报告的五要素框架,但同时进行了充实和丰富,在内容上体现了新COSO报告风险管理的八要素框架的实质,即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日益融合、风险导向成为内部控制未来发展方向的趋势。通过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企业在发展运行中的风险管理融入到业务流程中之后,使得我国建立的风险管理更加完善;第二,COSO报告中,内部控制的责任主体主要是管理层,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却强调了董事会对内部控制的重要责任,而且更加明确地规定各责任主体对内部控制的责任,使治理层和管理层的责任分工更加明确。
二、企业开展内控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加强公司内部控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核电工程公司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公司资金、人员、资产等都发展到了相当的规模,公司的机构设置、经营管理水平和人力资源的配备等方面必须适应公司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因此,加强公司管理,实现从传统的管理模式向现代企业管理过渡,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
加强公司内部控制是提升管理效率的必然要求。为了提升管理效率,有效保证公司经营效益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公司必须建立内部控制体系,通过对贯穿经营活动全过程的自行检查、自行制约和内部自我调节,有效规避公司经营风险,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错误。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不仅是公司内部相互制衡、相互监督的治理机制问题,更是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公司得以生存及避免内部运行失控和潜在管理效率损失的必然要求。
通过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形成合理有效的经营决策机制,形成标准化的业务管理机制,逐步实现整个公司全业务流程都有章可循,明确公司层面控制、业务层面控制中每项业务的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落实到管理节点和管理岗位,规范各级管理人员的行为;通过授权体系、监督评价体系和考核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实现有章必行,切实改善企业基础管理工作,提高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提升集团管控能力。
内部控制建设的根本目标是立足于公司的管理提升,实现风险防范、固本强基、提升效率,促进公司战略的实现,在此基础上兼顾满足国资委、财政部、证监会等机构对中央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管要求,满足集团公司对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重点工作任务要求。
三、企业如何建设科学有效的内控体系
由于各企业经营业务、管理水平、发展水平不相同,对那些偏离计划的要找到根本原因,并通过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解决,以确保相应的计划能顺利完成,但内控体系的建立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要从各个方面详细分析,才能发挥出内控系统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1. 企业开展内控体系建设的原则
企业开展内控体系建设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前瞻性原则。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快速发展,企业要想获得长久发展,就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企业发展运行中存在的风险以及在内控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控制对策;第二,实用性原则。企业建设内控体系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并保证企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就要求企业从现实情况入手,从实际出发,把内控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管理理念落实到实际行动上;第三,上下统一性原则。在内控体系建设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内控整体框架进行,并把内控体系建设、检查和改进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员工身上。同时要求企业的二级管理单位在企业内控框架下制定本单位的内控体系,并坚持上下统一的原则,促使企业内控体系的建设和管理工作能顺利进行;第四,逐步推进原则。对于业务流程众多、下属单位也比较多的企业,在管理上难免会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内控体系的建设在实际开展中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内控体系建设的初期,要立足企业的现实状态,先进行试点建设,待技术和经验成熟以后,再大范围推广,从而实现全公司、全环节的内控体系建设,促进企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1]。
2. 企业开展内控体系建设的思路
在开展内控体系建设工作的过程中,企业可采取“统一策划、全面覆盖、分步实施、持续改进”的实施工作思路。
(1)统一策划是指企业在内控体系建设过程中,应确保建立统一的内部控制体系,如设置分公司的企业,应使总部与分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相融合;对集团类企业,应在集团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内部控制体系。实际工作中应参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结合企业经营业务情况,在工作中以风险为导向,以关键控制活动为重点,以业务流程梳理为基础,以提高效率和效果为目标,统一策划企业内部控制的工作方案、工作计划、工作标准,确保内控体系建设的工作质量。
(2)全面覆盖是指内控体系建设工作实施范围应覆盖企业各职能部门、各个分公司,实现内控体系全组织、全业务、全过程的覆盖。
(3)分步实施是指内控体系建设工作应按照启动部署,搭建内控体系框架、确定业务流程框架、流程梳理、风险评估、运行测试等步骤分阶段实施。开展内控体系建设工作应先建立内控工作组织,在充分了解企业现状与进行摸底调研的基础上,搭建公司内控体系框架,进行业务流程梳理工作,并梳理完善公司规章制度,健全内控体系。内控体系?运行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后,要对内控运行情况进行评价,实现统一标准、统一内容、统一要求的过程管理。
(4)持续改进是指在形成内控体系(形成内部控制手册、内控文件、评价手册)后,定期开展内控体系评价,对内控设计与执行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跟踪评价、出具评价报告,对需要完善的地方持续进行修订完善,确保对内控体系形成闭环管理,持续改进、优化完善。
3. 企业开展内控体系建设的主要步骤
第一,成立内控建设项目工作团队,由公司内控主管部门与公司内各业务部门共同组建联合项目组开展内控体系建设工作,建立完善的项目沟通汇报机制;确定详细的工作实施方案;同时收集整理公司组织框架体系、经营情况等基础信息,了解公司内控基础;召开启动会,安排全公司内控建设工作,并对公司管理层及项目组成员进行培训。
第二,搭建内控体系框架,按照COSO框架评估控制环境组成要素的有效性,对公司控制环境不合理的地方提出改进建议。
第三,确定公司业务流程框架,进行业务流程梳理,辨识、评估风险,并进行控制措施设计。根据公司组织架构图、部门职责、岗位描述、规章制度等,结合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规范和应用要求、公司各业务重要性水平等,搭建公司业务流程框架。通过对公司制度资料进行审阅与分析、内部访谈、问卷调研、穿行测试等多种方法进行业务流程梳理;同时辨识企业各项业务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风险,对其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进行风险评估,并对流程进行优化、固化,确定业务流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第四,进行信息系统沟通与评估,了解并评估信息系统沟通机制。具体包括信息系统总体控制与信息系统应用控制,建立公司信息系统控制实施办法。
第五,制定内控体系建设管理制度,制定各项内控制度如内部控制评价管理制度和风险管理制度,同时明确各项业务参与者的工作分工情况和执行权限[2]。
4. 企业开展内控体系建设的注意事项
为确保企业开展内控体系建设能顺利进行,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企业内控体系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是控制环境的优劣,内部控制一般由内控管理部门或企业经营管理部门负责,管理层应充分重视企业内控建设,上下协同,才能发挥出内控体系真正的价值和作用。
第二,企业应根据所处行业特点、企业经营情况,建立适用于本企业的内控体系。内控体系建设不应照搬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他企业的内部控制规范,应注意结合本企业业务特点等具体情况确定风险点及管控重点,真正建立一套能促进本企业经营发展的内部控制体系。以中国核电工程公司内控体系建设为例,在开展内控体系建设的方法上,可以按照一般企业开展内控体系建设的方法、步骤开展内控体系建设。在内控体系建设工作内容上,在遵循《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与配套指引的前提下,必须结合核电工程企业自身的特点,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内控体系建设。如核电工程企业的设备采购管理,从我国的大型核电项目建设中汲取的经验与教训来看,核电设备的影响是控制项目进程的重要因素。在总承包模式下,核电设备由总承包方提供工程设计技术支持、设备采购清单和监造管理技术, 存在接口控制风险、设备监造风险、设备交付风险等,针对上述风险,核电工程企业必须制定相应的管理控制措施。
第三,开展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应当在兼顾全面的基础上突出重点。针对重要业务与事项、高风险领域与环节应采取更加严格的控制措施;对于重要的控制项目,控制程序应当更加严密。反之,则可以适当简化。一般来说,财务预算、资金结算、项目投资、物资采购和产品销售等都是企业运转与发展的重点环节,是企业避免和化解可能风险的关键所在。企业应增强控制能力,保证重要业务、关键环节始终处于受控状态,达到体系可靠、风险可靠的目标;在控制执行的同时必须留下可供查实的实施证据,使规章制度执行具有可查性。
第四,对拟聘请咨询机构开展内控体系建设的公司,不应完全依赖内控咨询机构,项目实施中本公司业务人员应同时参与对流程梳理、风险评估等工作的开展,确保本公司人员掌握内控体系建设的方法,以便后期持续开展内控体系的更新与维护工作。
四、关于持续开展内控体系建设的思考
1. 提升企业对内控体系的认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内控体系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将企业不同部门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企业的整体作用,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企业在发展运行过程中一定要改善传统的思想观念,加强对内控体系的认知,尤其是企业管理层要充分认识到内控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实际工作中要以身作则,带动全员参与到内控过程中,以保证内控体系建设顺利进行[3]。
2. 紧密结合行业特点,先试点,后推广
有些企业的管理层比较多,下属单位的职能比较多,而内控体系属于一种全新的工作,考虑到初期建设和落实有很大难度,可以先选择一小部分进行试点,从企业的实际运行状态出发,根据企业自身业务和组织的结构特点,在总原则框架下制定内控体系建设的运行方案和程序,建立与企业发展同步的内控体系。一段时间以后验收其建设成果,并总结经验,如果验收效果良好,就可以在全企业进行推广,为后期落实内控控制风险管理奠定良好基础[4]。
3. 把内控体系建设任?漳扇爰ㄐЭ己酥?
在企业内,应建立以定量考核为基础的绩效考核体系和以定性考核为基础的管理考核体系。当完成内控体系建设后,把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纳入到管理考核体系之中,并制定系统科学的考核细则。考核的主要内容是检查是否建立内控组织机构,是否建立内控措施,内控措施是否执行到位。定期考核能很大程度上增强员工遵守内控体系的自觉性,同时高层领导也能及时掌握和了解目前企业内控体系建设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从而制定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和价值。
4. 多方位监督,不断促进管理升级
要想保证企业内控体系建设长期有效运行,必须对内控体系建设的过程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仅仅凭借内控管理部门自身,无法满足内控体系建设的具体需求,必须要求审计部门、企业管理部门等多个部门协调发展、合理分工,从而形成系统有效的监督系统,从多个角度进行监督,确保内控体系建设的有效性,并且能及时发现内控体系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并制定科学合理的改进措施。
篇5
关键词:内控;制度建设;能源企业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开始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近现代历史上,出现了三次重大工业革命,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已经是人们无法预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各种科技的发展推动了能源企业的发展,尤其是这些年航天事业、军事事业以及交通事业的发展,全球的能源也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态,在这样的市场经济下,能源行业出现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但是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这几年也出现较多的企业倒闭,也有很多能源企业开始转型到其他服务业,但是真正能够稳定发展的能源企业,他们内部制度建设是比较完善的。因此,内控制度建设在能源企业的发展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关于企业内控制制度建设的研究,袁鹏在《关于完善农垦企业内控制度建设几点思考》中提到了内控制度建设不够完善,会导致企业的财务风险非常突出,直接阻碍着企业的稳定发展,同时指出很多企业都存在着行为不规范、企业内外的财务关系不顺以及存在严重的内控风险隐患。崔爱霞在《浅谈企业内控制度建设几个问题》提到了企业会计内控制建设是一个较长的过程,随着现在市场环境的改变,企业内部管理方面也应该不断地修改与完善,同时提到了现代企业内部制度建设对于企业的未来长期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本课题进一步丰富了内控制度建设的意义,同时对于现实中能源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现实参考的价值。
二、能源企业内控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1.能源企业内控意识不足。目前国内很多能源企业,在日常管理中仅仅追求企业的经济利润,对于单位的内部控制意识比较薄弱,特别是中国的能源企业大部分是国有企业,管理者都有着非常浓厚行政政治色彩,对于西方引进的内控管理缺乏重视。能源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并未系统学习过内部控制相关课程,认为内部控制仅仅是日常简单的财务管理,部分领导认为只要加强企业的财务监督即可,整个公司的内部控制都仅仅盯着公司的财务。另外很多时候,能源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仅仅是为了应付检查,例如某能源公司设立内部控制部门,但是没有专业的内控工作人员,也没有部门工作规范,因此无法发挥到监管与控制的职能作用。
2.内部控制工作人员素质不过关。内部控制对于企业的成长与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许多能源企业对于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尤其是对内部控制工作人员的选拔普遍比较草率,没有合理的选拔制度。一些能源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人员,是由其他行政部门或者销售部门调任过来,一方面财务知识与管理知识比较薄弱,在工作中无法发现公司经营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其次,部分内部控制工作人员职业素养比较低,例如某能源企业内控工作人员发现有财务人员或者行政人员在处理业务中出现贪污或者失误现象,内控工作人员并未按照公司制度处理,而是将这些问题隐藏起来。最后,也有单位的内控工作人员的沟通能力与创新能力比较薄弱,严重影响了日常的工作效率与水平。当然,内控工作人员的监督执行力度,才是影响内控工作的关键性原因。很多能源企业迫于要完成各项指标与任务,出现弄虚作假或者不规范的行为,例如:企业部分领导在授权审批过程中,没有严格审核就直接在上面签字,而公司的会计人员为了提升工作效率,也没有认真检查就直接签字,作为公司的内控部门也没有及时发现这种现象。很多学者都提到了能源企业全能型的内控工作人员非常缺乏,有必要提高内控工作人员的素质。
3.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规定。目前大部分企业都有设立内部控制部门,当然也有一些企业的内部控制事项交给审计部门负责。可是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规定,是现代能源企业的典型问题。完善的内部制度是包括授权审批、资金管理、采购以及付款流程管理、合同管理、成本费用管理、实物资产管理等,但是很多能源企业内控制度建设方面不够科学,因此内控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也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可以遵循。缺乏完善的内控制度,直接影响能源企业的经济运行效率以及资料的真实性,国有企业甚至会导致国家财政资金的流失,让国家受到巨大的损失。
三、如何进一步加强能源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1.强化能源企业的内控意识。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提升企业的经营水平,首先要强化能源企业的内控意识。做好内控工作,就应该从企业战略方面进行考虑,因此首先要强化企业高层的内控意识,高层人员要加强对内部控制工作的深入认识,定期参加内部控制的相关培训,这样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内控意识,营造科学的内控环境。其次,强化中层管理人员的内控意识,尤其是能源企业的内控部门、审计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公司上下达成一致,做好内控工作,配合好整个内部控制,这样可以避免出现问题找不到责任人,有助于提升解决问题的效率。
2.建立完善的内控监督体系。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无规矩不成方圆”。要想提升企业的经营水平,就必须建立完善的内控监督体系。能源企业要进一步加强对内部控制体系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避免能源企业的内控工作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在内控制度建设中,还要建立与完善能源能源企业的岗位责任制,内部控制工作要做到分工明确、权责清晰,假若某个工作环节出现了问题,工作人员就能够对症下药,有效减少工作的重复性,全面提升能源企业的管理效率。
3.全面提升内控工作人员的素质。想要做好内控工作,就需要有一批高素质的内控工作人员。能源企业要加强内控工作队伍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能源企业在招聘内控部门工作人员的时候,加强对应聘者财务知识、管理制度的考核,同时强化对应聘者的职业道德素养的考察,优先录用那些做事认真、公平公正的应聘者。其次,加强对内控工作人员的培训,能源企业可以邀请内控专家或者教授给现有内控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全面提升现有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最后,要加强对内控工作人员的考核,对于思想道德素质不过关的工作人员进行强化培训或者可以直接进行淘汰。
四、结语
能源企业想要成长与发展,就需要建设完善的内控制度。但大多能源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存在能源企业内控意识不强,内部控制工作人员素质不过关以及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等诸多问题。因此,想要进一步做好能源企业内控制度建设,就要强化能源企业的内控意识,建立完善的内控监督体系,全面提升内控工作人员素质。
参考文献:
[1]顾瑞兰.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3.
[2]杨有红.论内部控制环境的主导与环境优化——基于内部控制系统构建与持续优化视角[J].会计研究.2013(05).
[3]金鸽.科力远公司销售与收款内部控制制度改进研究[D].湖南大学,2013.
[4]袁鹏.关于完善农垦企业内控制度建设的几点思考[J].河南农业,2010,01:53-54.
篇6
内部控制是一种自我规范的行为,为实现既定经营目标,对内部各职能部门及工作人员从事的业务活动进行自我规范、约束、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是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及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为实现经营目标和防范风险,应建立良好的内控环境,即管理层高度重视内控建设,并努力创造符合实际与时俱进的内控氛围,不失时机地建立有利于控制风险的机制和组织架构,设置约束操作风险和经营风险的指标体系。近几年随着商业寿险公司经营模式的确立,内部控制建设明显加强,对防范经营风险、预防案件发生、依法合规经营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在具体实践中,由于一些商业寿险公司未能将内控制度建设作为经营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手段加以重视,导致内部控制制度中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使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受到制约。
一、目前内控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内控环境不理想
主要表现为:一是对内部控制建设的认识模糊,事前防范意识不强。一些管理者把内部控制建设理解为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汇总,认为做了整章建制工作就等于建立了内控机制,而没有把内部控制建设作为内部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加以重视,把管理与内部控制建设混淆,有的甚至把内部控制建设与发展和效益对立起来。
二是职责不清。对权力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事中控制不力,使内部控制流于形式。从目前情况看,尽管许多商业寿险公司制定的规章制度和办法不少,但仍存在职责不清,特别是有些商业公司的各层次管理人员仍存在游离于内部控制之外的现象,形成较大的风险隐患。由于机制的原因,目前很少有人对权力范围内的业务行为造成的风险承担责任。事实证明,一些商业寿险公司目前存在的一些重大违规违纪甚至违法行为,多数是因为缺乏对领导的监督制约措施,以及管理人员违规越权造成的。
三是事后监督形式单一,无权威性,缺乏必要的连带责任追究制度。目前,一些商业寿险公司的监督检查主要是依靠自查和各类工作的常规检查;检查方法仍基本停留在传统的印章、单证、会计凭证和账簿的检查上,未能做到适时地根据综合业务处理及其延伸的推广应用而相应改进检查方法;在检查方式上,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也相互脱节;加之长期的自查,碍于情面和“家丑不可外扬”思想的束缚,监督没有权威性,致使许多风险控制点成为“盲区”,得不到及时的发现和纠正。即便是上级公司的检查,由于没有严格的违规处罚措施以及连带责任追究制度,因此最基本的通报也是“隔靴搔痒”,不能切准要害;查出的问题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使检查流于形式,起不到监督和威慑的作用,留下风险隐患。
四是内控优先的原则说起来重要,忙起来次要。风险评估体系不够完善。传统业务没有制订计量识别的标准;再控制机制薄弱,新型业务开办的同时没有及时建立起风险控制制度,内部制约出现断层,往往是等到出现了问题才去寻求控制措施,已得不偿失。
(二)制度落实打折扣
内控制度在执行和落实过程中大打折扣的现象依然存在,具体表现为:一是重制度、轻落实,造成有章不循,违章操作。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有了规矩,不去落实,即使内控制度制定得再严密,那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制度本身的约束力和威慑力都会大打折扣。从近年来陆续查处的保险违规违法案件中反映出,不少“出事”公司,不是没有制定详细具体的规章制度,而是没有去认真执行和落实,让别有用心的人钻了空子、捅了漏子。究其原因,主要是来自上传下达中各级管理者对制度理解的扭曲和打折扣,以及执行者的责任心、自觉性和落实力度不够。
二是重效益、轻制度,无意之中造成内控“盲区”。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是商业寿险公司的根本目标,也是其追求的最终结果;但利润的最大化离不开内部控制作保证,二者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矛盾,如人力资源和岗位的合理配置,业务环节的流程和人力组合,操作环节和事后监督检查的科技投入等等,但由于强调高效益、减员增效紧缩人员,以及相互制约手段的滞后等因素,必然产生在内控制度落实上的实际困难,从而为有效防范差错事故等管理风险留下了隐患。
三是重开拓、轻管理。开拓与管理,从理论上各级领导都认识到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内控优先。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开拓在先,内控列后。例如:为了抢占保险市场,新兴业务先办起来再说,管理制度不能及时配套跟上,制度滞后造成管理上的真空。
(三)对员工的内控制度教育相对薄弱
篇7
关键词:内部控制;建立;执行;监督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1-0059-02
1 内控体系建立的背景与必要性
为适应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需要,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内控工作。2006年6月6日,国资委公布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一时间,风险管理成为央企及地方国企关注的重点,内控体系建设无疑是其中的重要着力点。2007年7月财政部、证监会、国资委、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等相关部门联合成立了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要求我国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建设要大力借鉴国际经验,在先进理念和技术方法上要紧紧跟上国际潮流,与国际发展趋势相协调,切实推动我国企业走向国际。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了国内首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该规范将于2009年7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并鼓励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业执行。
推行内部控制制度意义重大,既是适应国内外资本市场监管的需要,又是企业提升自身经营发展水平的要求。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研究起步较晚,基本上是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对内部控制的研究成果。根据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 Act)和证券交易委员会采纳的COSO内部控制框架对内部控制的定义,内部控制是为企业经营的效率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障的过程。要求内部控制具备五个要素,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但是,COSO 内部控制框架体系不完全适合中国国情,必须结合企业的具体产品、经营规模、管理特点和水平等,研究和制定一套适合企业特点的、在某些方面是独有的内部控制框架体系。
2 建立内控体系面临的一些问题
2.1 法人治理结构有待完善
规范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包括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相互之间互相监督,互有制约,决定着公司运作与发展的质量。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阶段,不少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角色交叉,董事会和经理层之间机构重叠,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机制不完善,董事会不能充分发挥其监督和控制经理层的作用,容易造成在没有可行性论证情况下的随意决策,导致决策失误。
2.2 内部控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随着经济信息化、国际化步伐的加快,企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客观要求企业必须建立能够评估和防范风险的机制。但我国很多上市公司习惯于重视生产经营、技术开发,轻视内部管理和控制,风险意识薄弱,不善于风险评估和控制。近几年来,虽然内部控制工作在国有企业中迅速开展,许多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并设立专门的内部控制工作部门负责制度的实施,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人员的培训力度不够或者制度的制定脱离实际,导致某些制度降低办事效率,甚至无法执行,内部控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3 监督机制不够健全
企业的监督体系可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个部分。从内部看,我国现行企业内部监督体系应由监事会、独立董事和内部审计机构组成,履行检查、监督、评价董事会和管理层实施内部控制活动效果和效率的职责,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然而很多企业的监督评审主要依靠内部审计部门来实现,我国内部审计机构最初是在政府的要求下建立起来的,企业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内部审计的作用,认为审计的功能仍然是查错防弊,注重事后监督,不注重事前、事中的控制;重视对财务报表的审计, 忽略对管理现状进行分析评价。而且,内部审计部门一般受管理层领导,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在内部稽查、评价内控制度是否完善和履行职责效率等方面,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从外部看,我国企业已经形成了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的外部监督体系, 由于各监督主体缺乏信息沟通, 各种监督功能交叉、标准不一,再加上管理混乱, 不能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此外,执业环境和业务竞争的不规范, 以及对注册会计师的监管不到位, 使注册会计师的社会监督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在审计过程中存在走过场的现象。使得企业来自外部的监督乏力。
3 推进内控体系建立的策略
3.1 建立健全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机构
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制度和机制。我国政府《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目的在于促进内部控制的统一和规范,引导企业加强以财务报告控制为主线的相关标准建设,不仅有利于提高财务信息质量,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而且有利于公司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完善管理制度,提高风险防范能力,这为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提供了依据。
建立健全企业内控制度,要按照严格、详细、具体的原则,结合本行业、本企业的特点和实际,制定实施细则。由于我国国有企业的规模一般都很大,管理的幅度大、层次多、信息量繁杂,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做好内控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通过有重点、有目的的专项调研工作,及时总结、提炼和推广内控管理工作中好的经验和做法,研究内控体系发展和完善的工作思路,上下结合,合理有效地制定制度。企业应建立专门的内控管理部门,以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运行,目前较大的国有企业都建立了专门的职能部门来全面负责实施内部控制工作。最终达到健全组织、明确职责、健全制度、规范运行的目标。
3.2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要抓住其本质和关键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既要全面更要抓住关键环节,一般说来,财务预算、资金结算、项目投资、物资采购和产品销售等都是企业运转与发展的重点环节,是企业避免和化解可能风险的关键所在。通过合理授权,使各级人员职责清晰,运转流畅,避免审批权限过分集中。加强宣传与培训,形成全员把握关键点的意识,既利于内控制度的实施,也利于集体监督风气的形成。把握实质、强化关键控制成为内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的中心内容是控制,控制的有效性和严格性,是企业管理水平高低的最主要标志。增强控制能力,尤其是关键环节始终处于受控状态,达到体系可靠、风险可控的目标。
3.3 扎实提升执行力
无论制度多么完善,如果在实施过程中不能真正落到实处,就是一纸空文,因此,内部控制的关键在于执行,在于具体落实。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机制,良好的竞争环境,会有力激发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意识,从根本上促进内部控制建设。
在企业内部,要统一规范业务流程,实现管理的系统化、程序化,使工作环节、业务步骤清晰可见,内容要求明确,为执行者的监督检查和考核提供依据。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规范的业务流程数据库,实现流程管理和控制的信息化。坚强对业务流程的梳理,解决好程序和效率的关系。在按流程运行、按程序操作、按控制执行的关键环节,必须留下可供查实的证据,使规章制度执行具有可检查性。
3.4 培养全体员工的内控意识和技能
内部控制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内部控制不仅仅是管理部门的事,搞好内部控制工作需要全员参与,必须由每一位员工自觉地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去,因此要着力培养全体员工的内控意识。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基础,结合企业文化建设,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宣传和培训力度,为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使全体员工树立内控理念,掌握内控知识,自觉地将内控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加强内控工作网络和业务骨干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眼光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3.5 逐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监督体系
逐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力求权利和责任的合理配置,切实保障两权分离。决策层和经营管理层要真正分开,互相制衡而又不影响协调运转。增加外部独立董事数量,发挥专业知识扎实、工作经验丰富,并具有独立判断能力的独立董事的作用,对公司经理层进行富有成效的监督。
健全内部审计机构,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充分认识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拓展内部审计的职能,不断强化内部监督。企业重大决策集体审批,企业部门之间相互牵制,关键岗位人员受控,对内控制度执行情况定期考核和评价,确保内控工作真正得到全面落实。加强外部的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理顺政府各监管部门及社会监督机构在对企业内部控制监管和监督中的职能和分工,建立起分工合理、监管全面的监督体系。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的从业人员,要不断提高业务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提高监管质量。
3.6 正确处理内控与发展的关系
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为了企业更好地发展,要正确处理内控建设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几百家实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企业的运行成本、市场反应的系统研究[3~5],发现相对严格的制度实际上增加了企业的运行成本,过分严厉的制度会束缚企业的手脚,限制其活力。因此,在建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时,在符合国际规则的前提下,要坚持有利于企业良性发展的原则。
总之,推进企业内部控制是发展趋势,但又不能操之过急,难以一蹴而就。需要借鉴相关理论和国内外成功实践经验,结合企业的发展实际,加强调查研究和探索,构建涵盖各领域的内控体系,并实现有效运行,加强业务流程管理,突出特殊风险领域风险防控,强化和改进日常运行监督,为企业规范、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小林.美国萨班斯法案的执行成本[J].中国注册会计师, 2008(7): 83-85.
[2]夏宁,耿振诚.S404条款对我国内部控制的影响与启示[J].国际经济合作, 2008(8):92-95.
[3]Beneish, M.D., Billings, M. B., Hodder, L. D.. 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es and Information Uncertainty[J].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8, 83(3): 665-703.
篇8
关键词:内部控制;企业;管理会计;应用;研究
目前,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是企业管理会计工作的重要环节,对于企业的稳定发展影响极其深远。企业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内部控制存在着较多的弊端,一定程度上阻碍着企业管理会计水平的提升。因此,要想有效提升企业管理会计水平,就必须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将二者有机、协调地结合在一起,进而推动现代企业地稳定发展。
一、企业管理会计与内部控制之间的关联分析
1.基础相同
管理会计是企业内部较为关键的报告会计之一[1],成为了现代会计的重要分支,将会计学与管理学充分结合在一起,是现代企业财务制度的重要构成内容。其中,管理会计的核心职能就在于更好地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服务,而内部控制是指在结合企业内部管理需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我调整和约束的系统,其核心职能就在于规范企业内部管理者的工作行为,避免徇私舞弊现象的发生。因此,管理会计和内部控制产生的基础就在于充分结合企业内部管理需求。
2.目标一致
管理会计可以更好地对经营活动进行预测、规划以及评价,是一种规范性的管理活动,着重强调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环节,保证企业管理者决策的准确与合理。而内部控制要求要建立起完善的监督控制体系,企业各个部门都要积极参与到监控体系的建设中,确保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对企业财务报告做出最客观公正的评价,推动企业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企业的管理会计与内部控制在战略目标上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但是二者都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服务者,旨在通过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升企业的市场影响力。
3.相互影响
企业经营活动必须要得益于管理会计和内部控制的共同参与。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大都是围绕预测、决策以及考核而展开的,内部控制是集企业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会计系统控制以及绩效考评控制等方面于一身的综合模式[2],涉及到企业管理运营的全过程。管理会计和内部控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二者之间在服务内容上有着较为明显的关联,共同致力于企业稳定发展的建设中。
二、内控建设对提升企业管理会计水平的要素分析
1.内部控制对企业管理会计的必要性
企业通过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管理会计信息的质量和水平,要想确保企业资产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就必须要不断贯彻落实于相关的法律法规。内部控制可以有效控制企业的运作流程,涉及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为企业管理会计工作创建良好的工作氛围。同时,依托内部控制建设,可以增强管理会计信息的规范性与合理性。
2.内部控制建设有利于实现企业管理会计的建设目标
(1)提升管理会计资料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准确合理的管理会计数据可以使企业管理者充分了解企业经营的发展现状,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最公正客观的参考依据。内部控制系统通过制定和执行业务处理程序,明确企业权责关系,管理会计资料受到了相应的限制[3],进而避免了企业不法行为的发生。(2)维护财产物资的安全性与完整性。内控制度对财产物资的保管和使用采取各种控制手段,有效防止财产物资被损坏现象,严厉打击公款挪用和贪赃受贿现象。
三、依托内部控制建设,提升企业管理会计水平的建议
1.构建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促进管理会计的稳定发展
完善的内控制度是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实力的客观要求,有效协调企业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提升企业良好的知名度、美誉度,已经成为了企业会计信息体系的重要制定性保障。因此,企业要想有效提升管理会计水平,就必须要制定规范的企业治理结构,完善企业的内控制度,内部控制部门要发挥出自身的职能作用,充分激发组织管理人员参与到内控制度的建设中去。同时,将内控制度融入进财务体系中,为企业管理会计提供良好的执行氛围,确保企业自身管理能力的稳步提升。
2.制定完善的风险评估应对机制,避免管理会计经营风险的发生
在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推动力下,出现了大量新的经济行为,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要求越来越严格。针对目前的发展形势来分析,企业在风险识别时经常会出现失误,难以预测潜在风险。要想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企业必须要充分了解市场变化情况,要善于预测企业在会计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而且要安排专业人士来负责风险识别作业机制的业务活动,要进行全方位、多角度领域地评估和预测,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动情况,确保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此外,在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管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出内控制度的调节、控制以及反馈等功能,确保企业管理会计信息的准确无误,避免管理会计风险的发生,最大程度地发挥内控制度和管理会计协同效应的良好发挥。
3.将内部控制与管理会计结合在一起,形成全新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
由于受到现代企业各种机制的影响,内控制度对管理会计的作用产生了一种全新的体系---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可以确保会计资料的准确,推动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的稳步提升。内部控制和管理会计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分支,要将二者充分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要想更好地进行内部控制,要从管理会计的实施与控制开始进行,完善会计相应的法律政策。除此之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确立,符合企业精细化的管理战略,增强应对经营风险的能力和水平,推动企业财务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使企业财务制度更具清晰度、透明度。
4.加强平衡计分卡和责任会计在内部控制中的应用
(1)管理会计在不断创新中获得了长远发展和进步,推动了平衡计分卡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财务、顾客、内部流程以及创新等维度是平衡计分卡的重要构成内容[4],使组织经营战略得到了有效的制约与平衡,可以更好地应用在绩效考核的指标中,充分反映出内部控制的发展情况,进而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2)责任会计是管理会计的重要构成内容之一,设立责任中心、建立跟踪记录系统以及进行反馈控制等是其重要的体现,通过不断贯彻落实于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来确保经营目标的统一。现阶段,一些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大都建立在管理层,其管理者和相关审计人员要全面监督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这种内控体系很难有效预防重大风险的发生,仅仅对优秀者进行奖励,影响着团队整体效果的发挥。而责任会计通过权责统一的责任中心的建立,可以有效解决原内控体系中存在的弊端。在内部控制中,可以通过责任会计的理论和方法的运用来确定合理的职务分工,规范业务处理程序和流程,促进企业权责关系的统一性、一致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依托内部控制建设来提升企业管理会计水平,可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获得较高的市场份额。因此,要加强管理会计在内部控制中的应用,将管理会计与内部控制体系相结合,制定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避免企业经营风险的发生,充分发挥出管理会计在内部控制体系中的应用价值,进而为企业的稳定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吴雅琴,高北宁.基于“互联网+”电算化会计系统内部控制研究[J].商业经济,2016,(9):34-35,40.
[2]郑兰庆.地方财政部门对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管理研究[J].经贸实践,2016,(15):211.
[3]邵爱钧.探讨我国中小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其对策[J].中国外资,2013,(15):267-268.
篇9
一、税收执法内部监控运行现状
(一)执法内部监督控制发展历程
自上世纪90年代末,各级税务机关就开始注重对税收执法的监控,并提出了税收执法检查的概念,国家税务总局于*年制定了《税收执法检查规则》(国税发[*]131号),将执法检查内容界定为具体税收行政执法行为和抽象税收行政执法行为,方法主要采取了全面执法检查、日常执法检查、专项执法检查和专案执法检查,同时还就执法检查的组织、实施、处理、责任追究等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在制定《税收执法检查规则》的前后,配套出台了《税收行政执法公示制》、《行政执法责任制度》、《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等一系列执法监督控制管理制度。20*年对税收执法人员进行执法资格考试,20*年开始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20*年全面推行全国税务系统“两个办法”和“两个范本”,即《税收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办法》、《税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和《全国国税系统税收执法责任制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范本》、《全国地税系统税收执法责任岗位职责和工作规程范本》。20*年全面推行
“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对税收执法行为实施计算机科学监控,初步形成了科学化、精细化的“人机结合”监控新模式。
(二)现行执法内部监控运行的特点
经多年的实践与探索,现行税收执法内部监控格局基本形成,主要有五大特点:
1.明确了执法监控责任部门。从当初税收执法监督控制职责挂靠办公室,至后来成立政策法规部门专司政策法规工作,从其机构演变和职责定位来看,充分体现了各级税务机关对税收执法监督控制的重视,为税收执法监督控制提供了组织保障。
2.明晰了岗位职责和工作规程。制定了《税收执法责任制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范本》,对税务登记岗等69个岗位的岗位职责、工作规程及岗位间工作关系图进行了详细阐述,对15个公共职责涉及的岗位和工作规程进行了明确,建立了明晰的执法岗责体系和工作流程体系,使身处不同岗位的执法人员明确了需办理的工作事项、履行职责必须遵循的各项要求以及与其他岗位之间的业务流转配合关系,实现了税收执法权的合理分解和相互制衡,为税收执法人员提供了良好的执法标准,也为实施流程环节控制奠定了基础。
3.明确了人机结合考核的模式。在对税收执法进行内部考核、外部评议的基础上,着重推广运用了“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加强了计算机网络对税收执法的适时监督控制,形成了人机结合的监控管理模式。
4.制定了执法监控制度体系。先后制定出台了《执法公示制》、《重大案件集体审理制度》、《规范性文件会签审核和备查备案制度》、《税收执法检查规则》、《税收执法考核评议办法》、《税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构建了较为完备的执法监控制度。
5.规范了责任追究。制定了《税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对责任追究进行了全面规范。一是规范了责任追究的形式。对税收执法人员在执行职务过程中,因故意或过失导致税收执法行为违法的,明确了行政处理和经济惩戒两大类责任追究形式,其中行政处理包括批评教育、责令做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责令待岗、取消执法资格,经济惩戒包括扣发奖金、岗位津贴。二是规范了责任追究的适用范围。按责任追究的形式分类,采取正列举法对每种责任追究适用范围进行了界定,对不予追究、从轻从重追究、主次责任也进行了规范。三是规范了追究程序。
二、现行执法内部监控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执行与控制难对称,执法行为的复杂性、广泛性、时效性与监督控制的单一性、局限性、滞后性之间不对称。
从执法内容来看,仅国税而言,税收执法涉及83个业务流程,适用税收法律、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更是纷繁复杂;从执法客体来看,每个基层县(市)局管辖的纳税人成千上万,每个纳税人的经营纳税情况千差万别;从执法主体上看,除开办公室、人事教育、监察室、财务核算中心等人员外,其他人员均具有一定的执法权,均是执法的主体。因此,不论从执法的主体、客体和内容上看,税收执法贯穿于税收管理实践的自始至终,具有显著的复杂性、广泛性和时效性。它客观要求有一个组织体系和一套行之有效的手段对其进行全覆盖、全过程监督,但从目前税收执法内部监控的运行情况来看,存在着监控的单一性、局限性和滞后性,一是监控组织单一。根据当前税务部门内设机构的职责分工,各级政策法规司、处、科、股是实施执法监控的部门,按编制看,基层县(市)局政策法规股(科)的人员为3-4名,而一般县(市)局在执法岗位的人员有100多名甚至更多,以一个部门的力量应对众多执法人员、各个环节的执法行为进行有效监控是相当困难的。二是计算机监控的局限性。目前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对106个执法过错点和32个执法监察疑点进行监控,其监控点多为逾期办理、应办未办等程序容易监控的点进行了监控,并未全面涵盖每项业务各个环节的执法监控点,尤其信息系统无法对虚假信息进行识别,只对执法行为进行表面和形式上的控制,难于对执法行为进行深层次控制。三是人工监控的滞后性,目前执法检查是对税收执法进行人工监督的重要手段,但这种手段主要为事后检查,并且多采用抽查,只检查了既成事实的结果且监控面窄、不深入,不能对税收执法行为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全过程地监控,难于实现事前预警、过程监控、及时校偏纠错的功能。
(二)监控难统筹,税收执法内部监控工作职责不清、要求不一。
随着税收执法责任制推行和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上线运行,初步形成了科学化、精细化的“人机结合”监控新模式,但在工作实践中,税收执法内部监控却因各种原因难于统筹,主要表现在:一是监控职责不明晰,监控职能难统筹。从目前部门职责定位上看,对税收执法进行监督控制的职责定位于政策法规部门,其他部门虽然对职责范围内的税收执法行为进行了监控,但因其监控的内容、重点、方法以及结果应用未进行明确规定,部门执法监控处于各自为政状态,难于实施统筹管理,不能形成监控合力。二是管理要求不统一,执法监控难操作。各业务部门之间在平时缺乏及时沟通,在任务下达、流程设计、标准设定、业务衔接、资料流转等方面未进行统筹规范,致使基层执法人员难于操作,执法监控也难于实施。
(三)信息难互动,监控信息流转呈无序性。
由于税收执法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和时效性,要对税收执法进行全面系统的监督控制,需要各部门全面参与,部门与部门间良性互动。而部门良性互动的关键在于各类执法内控信息的有序传递、分析和运用。但在部门职责定位中,税收执法监控的职责定位在政策法规部门,而在其他部门、单位的职责定位上没有对税收执法行为进行监控的字眼界定,虽然在税收工作实践中,税政、征管、计统以及各基层分局对税收执法进行了管理,取得一些信息,但这些部门却将自己定位被监督控制的地位,自己对职责范围内税收执法进行监控发现的问题毕竟属于“家丑”,要么极力遮掩,要么及时纠正,实施“内部矛盾内部消化”,并未将这些信息进行有序地分析、传递和运用,税收执法监控信息流转处于无序状态,部门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尚未建立。
(四)责罚难对接,现行责任追究与公务员法不能对接。
在现行的执法责任追究中主要有两类形式,即行政处理和经济惩戒,其中行政处理包括批评教育、责令做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责令待岗、取消执法资格,经济惩戒包括扣发奖金、岗位津贴。而其中责令待岗、扣发奖金、岗位津贴难于与《公务员法》进行对接,如责令待岗,在公务员法中无待岗的条款,更没有待岗期间工资、福利、津贴、奖金等方面的规定,在实际操作中有违法的风险。又如扣发奖金、岗位津贴,在《公务员法》中规定:“公务员工资制度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体现工作职责、工作能力、工作实绩、资历等因素,保持不同职务、级别之间的合理工资差距;公务员工资包括基本工资、津贴、补贴和奖金;任何机关不得违反国家规定自行更改公务员工资、福利、保险政策,擅自提高或者降低公务员的工资、福利、保险待遇;任何机关不得扣减或者拖欠公务员的工资。”除此之外,国家未对扣发奖金、岗位津贴做出其他任何规定,因此对执法过错行为实行扣发奖金、岗位津贴难于从法律上找出依据。
因此,要对税收执法进行全面有效监督控制,单凭一个部门的力量,或者仅靠制定并实施几项制度、办法很难实现目标,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完备税收执法内控机制,要在不断完善的执法岗责、流程、制度、标准体系基础上,通过建立执法内部监控组织,完善事前、事中、事后监控管理办法,强化内控信息流转分析和运用,加强对税收执法全方位全过程监控,才能达到规避执法风险、提高执法水平、实现税收职能的作用。
三、税收执法内控机制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
(一)要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
这是我国的法制原则,也是内控机制建设的基本原则。在这里所谓的“法”是一种广义的法,它既包括法学意义上的法律、法规、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而且应包括执法内控机制建设中配套的一系列制度、办法、流程和操作指南,即在税收实践工作中不断建立健全的制度规范体系,通过制度的实施、执行,充分发挥其规范、指引、评价、制约、惩治、教育的作用。
(二)要坚持全面覆盖、重点突出、简捷高效的原则
我们在对税收执法进行监控中,既要对税收执法内容进行全面覆盖,又要突出监督的重点,不能主次不分,胡子眉毛一齐抓,做到重点内容重点控,一般内容一般控。要充分体现效率原则,在监控方法上必须简捷高效,必须突出税源管理的核心,不因监控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影响正常税收管理活动,不能本末倒置,这是内控机制建设的设计原则。
(三)要坚持人机结合、过程监控的原则
既要充分发挥计算机监控的功能,又要注重人工监督,既要对执法的事后监控,更要突出事前、事中监控,在监控方法上,事前预防、事中监督往往比事后“亡羊补牢”更有效,也更有意义。这是执法内控机制的重要方法原则。
(四)要坚持责任追究与校偏纠错相结合的原则
对税收执法人员在执行职务过程中,因故意或过失导致税收执法行为违法的,必须实行责任追究,但责任追究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要通过岗责、流程、制度和标准制定起到指引和标杆作用,要能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起到警示、督促、纠错作用,要通过责任追究起到惩前毖后的作用,这才是实施执法内控机制主要目的。
四、税收执法内控机制建设应建立的相关体系
要建立科学完善的税收执法内控机制,应建立执法岗责体系、执法流程体系、执法制度体系、执法标准体系、内控组织体系、内控方法体系、内控信息流转互动体系和责任追究体系。其中执法岗责体系、执法流程体系、执法制度体系、执法标准体系是建立科学完善执法内控体系的基础和前提,这四大体系业已成形,待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在本文中不再赘述。内控组织体系、内控方法体系和内控信息流转体系和责任追究体系是建立科学完善的税收执法内控机制的核心要素,在这里进行一下探讨。
一)建立统筹的内控组织体系
要按权责统一、条块结合的原则,对税收执法监控职责、层级及监控对象进行科学分解设定。法规科为执法内控管理的组织协调部门,监察、稽查、税政、征管、计统、办税服务厅及税源管理部门为执法内控管理的参与实施部门,人教、办公室、信息中心为税收执法内控机制管理的服务保障部门。政策法规部门主要负责执法内控方案、办法、制度的制定,全局执法内控的组织、协调,对执法内控部门的职责履行及全局范围内的执法行为进行监督控制。监察室主要对法规部门执法行为及内控职责履行情况进行监督。稽查部门除块对本单位执法人员执法行为进行监督外,还要通过实施税务检查主要对税源管理部门税源管理情况进行监督。税政、征管、计统、办税服务厅按职责分工,对税源管理单位、稽查局和本部门执法行为进行监督。税源管理部门按管辖范围分块对本单位的税收执法行为进行监督。人教、办公室、信息中心主要负责执法内控管理的人员培训、执法事务的督查督办及执法信息管理运行维护。这种由监察室监督法规、法规监督科室(稽查局)、科室(稽查局)分线监督基层分局、基层分局分块监督管理人员的职能定位,就形成以政策法规科为核心,各部门共同参与,分层闭合监督的内控组织体系。
(二)建立多元的内控方法体系
内控的方法有多种多样,我们可从内控的手段和内控的时段进行分类。从手段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微机监控,从狭义上讲就是“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从广义上讲就是在税收工作中所有业务工作应用软件和系统,只不过“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为专司执法监控的信息系统,其他管理系统和软件主要用于税务管理,但也有对执法进行监控的功能。二是人工监控,目前人工监控主要有执法检查、流程控制等。从时段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事前监控,二是事中监控,三是事后监控。鉴于目前微机监控已做得很好,本文仅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探索一下人工监控的方法。
1.事前监控。事前监控就是在实施税收执法行为之前,对执法人员进行规范指引和预警提示,于事前规避执法过错和执法风险。主要方法有:(1)强化标准指引。合理设置执法岗位,科学分解执法权力,明确各岗执法内容、责任和要求,建立科学的岗责体系;优化业务流程,细化执法环节,明晰执法标准,建立执法流程及标准体系;加强配套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执法内控制度体系。通过合理的职责定位、科学的流程设置、严格的执法标准、完善的配套制度,为税收执法人员的执法制定规范统一的标准,达到规范、约束和指引作用。(2)提高素质支撑。素质包括思想素质和技能素质,通过加强对税收执法人员理想信念、职业道德观和廉政勤政的教育,弘扬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公务员精神和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核心价值观念,倡导以爱岗敬业、公正执法、诚信服务、廉洁奉公为基本内容的税务干部职业道德规范,促使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执法观;加强技能培训,通过业务培训、以案说法、专家讲座以及自学等形式,加强对各类实体法、程序法以及各项执法监控管理制度的学习,督促每名执法人员清实体、明程序、晓规章,增强执法人员规范执法技能和执法风险意识,为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提供思想和智力支撑。(3)加强信息预警。加强各类信息分析和运用,通过异常信息的分析和传递,对执法中存在薄弱环节以及可能存在执法风险的问题进行预警提示。如征管、税政部门应定期对征管“六”率、行业税负进行分析,对税源管理的薄弱环节和税收执法可能存在的倾向性、集中性问题进行预警提示;计统部门应定期对税收宏观税负进行分析,对税源管理中薄弱环节和后期税源管理的重点进行预警提示;办税服务厅应加强普通发票开具情况的审核,对普通发票开具超定额补税信息向征管部门、税源管理单位传递,提醒税收管理员应加强上述纳税人的定税管理。
2.事中监控。事中监控就是在一项税收业务办理过程中对税收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进行监控,它有利于执法过错行为在税收业务办结之前及时纠正,能较好地规避执法风险。事中监控主要方法是流程环节控制,一是明确环节监控的职责,在建立规范的执法流程体系基础上,对流程中下一个执法环节设定对上个环节进行监控的职责。二是明确监控重点,对执法流程环节进行梳理,将自由裁量权大、容易产生执法风险的环节纳入监控的重点,实施重点监控。三是规范监控方法,根据业务流程和政策法规的要求,明确执法标准、监控内容、监控方法,既要监控程序,还要监控实体。对一般性监控点,只对其传递资料的完整性、法律条文适用的准确性、程序的合法性、数据之间逻辑性进行书面审查;对纳入重点监控的环节,在进行书面审查的同时,还要采取到纳税人进行实地调查核实、检查管理员原始记录、进行数据信息分析对比等办法进行重点监控。事中监控除流程环节控制外,还有对规范性文件进行会签审阅、对重大案件的集体审理审查等。
3.事后监控。执法检查是目前主要的事后监控办法,除此之外,对具有调查管理权、审核审批权、行政许可权、检查权、行政处罚权等自由裁量权大、容易出执法风险的岗位和人员要加强监控,实施下列监控方法:
(1)记录抽查。业务部门按职责范围、税源管理单位按管辖区域,通过分线、分块抽查税收执法人员的工作底稿、证据文书等,对税收执法人员职责履行情况以及执法规范性、合法性实施监督控制。
(2)工作复查。各单位(部门)按内控职责范围,采取资料文书调阅审查、实地调查核实、人员谈话询问等方式,按比例对执法事项的规范性、合法性、准确性进行检查。
(3)集中检查。主要形式为法规部门按季组织开展执法检查,监察部门按季组织开展绩效考核,其它业务部门按内控职能组织开展的专项工作检查,通过执法检查、绩效考核、专项工作检查对税收执法情况进行集中、全面检查。
(4)动态巡查。通过巡查责任部门实施多元化巡查、监察部门明查暗访,对税收执法人员的职责履行、税收执法、工作纪律、廉政建设的动态进行不定期监督检查。
(5)一案双查。在检查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履行纳税义务和代扣代缴义务的同时,对税收管理员执行税收法律制度的情况进行审查,制作《征管质量评估分析报告》,并对税收管理员税源管理责任问题提出处理建议;对税收管理员的廉政行为进行监督,对为税不廉问题制作《涉税廉政情况报告》,并按程序向相关部门进行传递和处理。
(三)建立互动的内控信息流转体系
1.规范执法内控信息的传递
建立以法规部门为枢纽的信息传递流程模式。所有的内控信息由内控责任部门传递给处于内控枢纽的法规部门,由法规部门在核实分析、拟定初步处理意见后,分类传递给相关的内控责任部门处理。其中对于需要绩效考核扣分、行政党纪处分的向监察部门传递,需要实施经济惩戒的向人教部门传递,需要整改建制的向责任单位传递,让所有处于税收执法监控范围内的部门和人员能随时明晰自身工作的进展情况和不足,确保执法过错行为在第一时间发现并改正。
2.强化执法内控信息分析
主要是加强个性分析和共性分析,个性分析即由内控部门对内控管理获取的内控信息及时进行调查分析,制定初步处理意见和整改措施,并向法规部门传递。共性分析即实行定期分析制,制定执法部门联席会制度,联席会按季召开,由执法内控责任部门通报责任范围内的内控信息,分析执法内控机制运行情况以及执法问题的集中表现和特点以及发展趋势,并对执法内控机制建设运行以及执法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整改落实提出建议和意见。
3.充分消化内控信息,堵塞工作缺漏
在对内控信息进行分析基础上,要加大对内控信息的运用力度,不仅要对责任人和单位进行责任追究,还要对发现的执法工作缺漏进行整改建制。一要建立整改督办机制,凡是发现的执法工作问题,均要纳入督办工作内容,限期进行整改,定期进行回访复查,确保整改落实到位;二要建立调研完善机制,对执法内控中发现带普遍性的问题,要组织相关部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对本级可解决的问题,制定或完善相关制度、办法,对本级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工作建议积极向上反馈。
(四)建立有效的责任追究体系
篇10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银行业务日益多元化、复杂化和国际化,金融机构尤其是基层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呈现出“机制功能弱化”的趋势,产生操作风险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风险意识不强。一方面是重业务拓展,轻风险管理。表现在一些银行负责人短期行为严重,没有正确处理和把握好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的关系,许多营业机构目光局限于完成考核任务,甚至不惜冒着违规操作的风险以实现短期业绩;许多员工在操作岗位上工作却被迫承担了大量营销任务;不少员工自身对操作风险重视不够,风险意识不强,只要领导命令,就惟命是从,对其违法行为视而不见。另一方面是重事后管理,轻事前防范。其表现在银行看重的是对已发生或已存在的风险采取事后的管理处罚措施,试图以严历的处罚遏制风险的出现,而对事前的防范和事中的控制措施关注较少,或形同虚设,这种做法充其量只能是“防君子不防小人”。
其次是业务学习不到位,执行制度有偏差。随着金融信息化、金融产品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各种理财产品、电子业务等层出不穷,有的管理人员借口业务忙,对规章制度、特别是新的规定不能认真学习,管理松懈,对员工的业务培训也不到位,致使操作人员对新业务不熟悉,潜藏风险隐患;少数员工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对新业务、新制度的学习滞后,对业务流程理解不深不透,典型的是许多产品的创新是先发展业务,后规章制度,并且有些制度本身制订就不够精细,过于理想化,甚至不适应业务发展需要,可操作性较差,再加上操作人员本身理解不深不透,业务素质不高,致使业务发展潜藏很多风险隐患。
第三是查处力度不到位,警示效果不明显。近几次操作风险大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多数属于屡查屡犯、屡整难改的顽症,主要原因还是重检查、轻处罚,对违规违纪甚至违法行为低调处理,强调客观原因,未能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处罚力度不够,因而不能产生有力的警示作用,削弱了制度执行的严肃性,导致一些问题屡查屡犯,直至案件发生。
第四是计算机网络系统不够完善,易形成较大资金风险点。主要表现为硬件及软件、设备及通讯故障、程序错误、计算机等原因造成交易不成功而形成客户及银行资金损失。例如有的银行因通讯故障引起的银行单边帐,形成较大的资金风险。此外,员工强制休假制度和定期轮换制度未落实,人事管理中不能做到定期或不定期地调整相关重要岗位人员,使其职务行为中存在较大风险。
加强内控建设,防范操作风险的长效机制
对于不断出现的银行操作问题,早在2005年银监会就提出了13条防范操作风险的意见,并督促银行机构落实“内控十三条”,从央行的重视程度和督促力度,就可看出防范操作风险已成为规范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和必要内容。因此,我国各商业银行近年来纷纷开展了全行性的操作风险大检查,同时采取不同的方式来防范操作风险。对如何加强内控建设,构建防范操作风险的长效机制,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打造先进的内部控制文化,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树立健康经营理念。正确认识内控机制的重要性,加强员工职业道德培养和警示教育,提高内控与员工的价值关联度,切实防范员工因道德风险引发的违规、违法行为。通过培育金融企业合规文化,营造良好的内控文化氛围,并通过教育与管理、激励与约束相结合,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还使人的自觉行为与制度对人的约束有机结合,也有助于防范道德风险。同时正确处理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牢固树立先规范、后发展的经营理念,严禁违规办理业务。
严格岗位职责管理,要以风险防范为前提,培育风险管理文化。岗位职责要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和下属分支机构的内控职责,一级对一级负责。实行任务到岗、责任到人,做到定人、定事、定责,做到工作岗位、工作范围、职责权限清晰,使内控覆盖所有风险点,包括决策、执行、监督的全过程,重要岗位、主要风险环节做到相互制约、相互制衡。
加强风险管理基本制度建设,要以规范管理为目的,夯实持续发展的基础。严格岗位分离制度,加强事前防范;严格授权管理制度,加强风险事中控制;加强对高管和重要岗位人员的控制,离岗审计。强化管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建立建全制度,清理制度盲点,弥补制度空白点,坚持内控在前,制度先行,使各种经营行为都置于制度约束之下,加强制度执行力度,特别是要切实落实业务营运制度、管理制度、处罚制度,把管理工作和控制融入到每个岗位、每个环节。其次要加强岗位控制,按照纵向有监督、横向有制约,从优化业务流程着手,形成机控和人控的联控机制,切实解决业务操作岗位的失控问题。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内控检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