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农产品范文

时间:2023-03-25 06:51: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有机农产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有机农产品

篇1

有专家说,30年前中国的食品都是有机食品,随着化学农业的发展,有机食品已经凤毛麟角。不过,近几年随着国人对有机食品的认知越来越多,有机食品晋升为食品中的贵族。

所谓有机食品,就是那些不使用化肥、农药、激素、抗生素等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且不使用转基因技术的食品。有机食品以其绝对的健康安全赢得了消费者的欢迎,并快速发展起来。目前,我国的有机食品主要有粮食、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奶制品、畜禽产品、水产品、蜂产品、调料等。

许多大型企业都将生产有机食品作为将来发展的重点之一。如伊利集团推出的金典有机奶、中粮集团推出的有机蜂蜜、中良美裕有机谷物制品有限公司推出的有机大米都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据伊利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有机奶的生产制成要求非常严格,从牧场的建设、奶牛的饲养、产品的配料加工等各个环节需要全程严格控制并取得国家认证,保证产品生产全程无污染、无化肥农药残留、无人工添加,突出产品的自然属性,是绝对安全、天然的产品。随着蔬菜的“提档升级”,种植方法也要求更高,田间不许施化肥、不许散农药,全部采用生物有机肥和人工除草等。有机食品与其它优质食品的最显著差别是,有机食品在其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绝对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而一般食品则允许有限制地使用这些物质。

由于有机蔬菜投入成本大、产量低,其价格往往比其他同类商品贵30%~80%。以土豆为例,夏天普通土豆每斤出售价为0.5元,而有机土豆达到每斤3元左右。蔬菜从无公害向有机转换期为3年,这3年里种植有机蔬菜与无公害蔬菜相比,产值不会有明显的改变,但是3年后则大不相同,同等种植面积有机蔬菜产值将是种植无公害蔬菜的两倍多,也将成为农民增收的法宝。东北某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2000余亩有机蔬菜预计总产量将达到6000至8000吨,虽然地里的有机菜还没采摘,但是日本、韩国、美国、泰国、缅甸等国家的订单已经涌向基地,其中7成以上将销往国外。

有机食品在欧洲的发展比较好,消费者的需求也比较旺盛。现在伦敦最流行的就是吃有机食品,各大超市几乎都设有有机食品的柜台,其价格比普通食品贵25%左右,只要收入水平允许的消费者都会首选有机食品。正是这种旺盛的消费浪潮,让越来越多的大财团、大企业看上了有机食品这个市场,有机食品的产量也越来越多。为此还发生过许多有意思的事情,有人买的有机鸡蛋,回到家居然真的孵出了小鸡;还有人买的蔬菜里居然蹦出了青蛙。

篇2

10元一斤的应季绿色蔬菜、30元一袋的面包、50元一罐的果酱……虽然这里的价格普遍偏高,但销量却相当可观。在袁女士看来,这里的食材能让家里的两个孩子吃得放心。

最近,袁女士从朋友那儿听说,有机食品的认证流程其实很严格,每一个环节都有着近乎苛刻的标准。袁女士也发现,每周自己赶的这个集虽然名字叫“有机”,但在这里,也只有一小部分产品是获得有机认证机构认证的。于是袁女士心里犯起了嘀咕:这些花高价买来的所谓的有机食品,难道真的只是一个噱头,达不到严格的有机标准?

有机食品被认为是安全等级最高的食品门类之一,正在引领食品消费市场的新时尚,并显示出巨大的市场潜力。然而,越来越多的人和袁女士一样,随着对有机产品了解的增加,面对关于有机产品的种种说法,人们从最初的热衷,到如今的顾虑重重,甚至开始怀疑有机食品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有机农业面临信任危机

有机农产品标准和生产过程,无论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还是对食品安全的保障,都是未来重要的发展趋势。尽管很多人对有机食品的了解还只是一知半解,但大家起码都知道这些身价几倍甚至十多倍于普通食品的有机食品,生产环境优良,不用化肥、农药,长期食用有益健康。

正是因为人们对于“有机”的内涵和知识还了解得不够,对有机产品的生产和监管过程知之甚少,导致人们对有机产品产生了普遍的怀疑心理,也给不法分子造假售假留下了可乘之机。

北京市小毛驴市民农园副总经理黄志友告诉记者,由于消费者普遍对有机产品的概念、生产过程以及政府的相关监管工作了解不够,使得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真伪和质量安全产生怀疑,有机产品面临着严重的信任危机。

“和有机食品刚走进人们视线的日子不同,如今,人们对于有机食品的知识有了一定了解但又不全面,加之对于有机食品的需求日益增大,因此,对它们的疑惑和顾虑就增多了。”黄志友说。

在家乐福超市的蔬菜柜台里,被冠以“有机”的品种琳琅满目,黄瓜、西红柿、韭菜,应季蔬菜种类齐全。然而在这些注明“有机”字样的蔬菜中,却有很大一部分没有“中国有机产品”的认证标识。

记者在淘宝网搜索“有机”字样的商品,符合关键字的产品有近80万个。而在其中的有机食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获得“中国有机产品”的认证。

农业部环保所专家张壬午认为,如今,从政府到企业再到个人,全社会都面临着信任危机,而在有机产品的生产和市场方面,也同样存在着信任问题。在他看来,人们对于有机农产品的不信任也是信息不公开、交流不顺畅造成的。

环境保护部生态司农环办负责人孔源认为,对任何事物的判别都不能简单化和绝对化。“人们现在对于有机农产品的基本概念、生产过程、适用标准、监管体系和监管工作还不了解,就盲目地、跟风似地选择不相信一切有机产品,不相信一切有机认证,这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迷信式 ’的不信任。信任的基础是了解,而沟通是了解的基本途径。人们之所以对有机产品不信任,是因为不了解,而通过沟通,则可以得到相关的信息,有助于消除消费者的疑虑,加深了解,并由此建立信任,从而进一步促进有机产品交易的扩大和市场的成熟。”

是什么让人们产生怀疑?

据孔源介绍,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不断加强有机产品的监管,提高了认证和生产的行业门槛,修订了相关管理办法,可以说,国内对于有机食品的认证和生产的监管制度是相当严格和规范的。去年底最新出台的《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标志着我国统一的有机产品认证制度完成了升级换代。

“我们国家有机食品的认证标准在世界上都是领先的,而且国家有关部门还在不断对认证的管理办法进行完善,对于农产品从产地、生产、流通的各环节,都设定了很严格的标准。”孔源说,“据了解,国家认监委组织的监督抽查中,通过有机认证的农产品合格率都在九成以上。可以说,获得有机认证标识的农产品名副其实的概率是很高的。”

然而,更为严格和全面的监测,势必造成认证和管理成本的提升。检测、认证费用的提高使很多农户尤其是中小规模农户难以负担,从而影响了申请有机产品认证的积极性。

“一个小农场的每个品种都认证下来差不多要几万元,由于认证过程复杂、费用较高。”北京有机农夫市集组织者常天乐说,“也正是这个原因,我们的市集也没有经过认证。”

在成本和利益的现实驱动下,很多人抛开认证机构自己冠以“有机”名号,有些人甚至铤而走险,对认证进行造假。于是,随意标注“有机”,甚至花钱购买认证的个案并不鲜见。

在一些专家看来,信任危机的一个原因是政府对有机农产品监管体系还不够完善、监管力度不足。

北京富平创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执行总经理张星认为,虽然国家对于有机农产品行业很重视,但政府的管理和监督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毕竟有机产品涉及生产、加工、流通等多个环节,我们的政府应该不断完善行业管理体系和机制,不断加大执法监管力度。”

此外,有人认为,目前国家对于农产品的分段监管体制,也容易出现一些监管的边缘地带和模糊地带,给提高监管效力造成了困难。

如何重塑信任?

那么,应该如何让人们重拾对有机产品的信任呢?

中国农业大学有机农业研究中心主任杜相革告诉记者,首先要解决有机产品生产和产品质量问题,要加强生产关键技术的研究示范与推广。由于有机食品在生产过程中禁用化学合成物质,势必要求更高的生产技术与之配套,只有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解决这些技术问题,才能使有机农业更快更好地发展下去。

在国际市场上,由于长期以来形成了比较健全的监管机制体制,生产、认证、消费者各环节之间建立起了良好的信任关系,市场发育比较成熟,有机食品产业保持着平稳有序的发展态势。因此,很多人看来,应进一步完善从土地到餐桌全程食品生产、加工、流通、营销、认证等环节的监管体制和机制。

“政府应该通过更为有力的监管,对消费者进行更积极的宣传和引导,逐步消除公众对有机产业疑虑。现阶段,我们对于有机农产品的监管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尤其是要加强监管加工和流通环节。”黄志友说。

食品安全专家董金狮也认为,对有机食品的监督,包括对生产企业的监督,也包括对认证体系的监督,两方面的监督都要到位。

“同时,国家要进行合理的政策引导和调控,针对有机农业在国内的发展势头,参照国际通行的做法,制定有机产业的相关发展规划并对其发展进行引导,对开展有机农业生产的农户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和政策扶持。”孔源表示。

黄志友也表示,要想提高发展有机农产品生产的积极性,就要更为关注从事有机产品生产的农户的利益,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减少他们的后顾之忧。“有机农产品对于技术的要求很高,我们的科研机构应该开发对农民普适的技术。要对农户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建立起相应的服务体系,对他们的进行指导。同时,对于有机市场应该建立多元的评估体系,对于不同类型的生态产品进行分类,给人们更多的选择余地。”他说。

篇3

20__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

淄博____有机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于20__年初由__村村民集体合资建立,注册资本____万元,合作社主要从事有机产品生产、销售。合作社在淄博市__区__村建立有机生产园区一处,生产园区地处__区南部深山区、淄河上游水源保护地,园区四面环山,附近无污染源,交通便利。合作社通过20__年及20__年两年的发展建成了一座拥有有机__400亩,有机__200亩,有机__4500亩、有机__20__亩的有机有机生产园区,园区被确定为中国民族对外合作促进会____创新园区、中国农业大学____示范基地。

20__年上半年,____合作社在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上级的中心工作,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扎实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年初制定的上半年工作任务,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社员收入进一步增加,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

1、继续对韭菜、草莓进行有机认证,同时添加了辣椒、西红柿、黄瓜、芸豆、山豆角等5种蔬菜的认证,并顺利于2月1日取得认证证书;

2、上半年建设综合采摘园一处,共种植各类果树700余亩。继续增加红玫瑰种植面积,20__年春受苗木提供方供货量不足的限制,共种植红玫瑰200余亩;

3、顺利通过了科技示范园的软硬件验收工作;

4、市食品安全检测小组对我社韭菜进行取样,并顺利通过检测,确保产品质量安全无问题。

20__年下半年工作计划:

1、在东园区新建10个共80亩的韭菜、草莓棚,对东园区的桥梁、道路进行维修改造,将东园区建设成为一个高标准的采摘园区;

2、秋后继续扩大综合采摘园及红玫瑰的种植面积;

3、建设2处接待中心,形成种植生产-采摘生态游-餐饮的产业链条。

篇4

[关键词]有机食品发展优势问题

一、有机食品简介

有机食品这一名词是从英文 Organic Food 直译过来的,在其他语言中也叫生态或生物食品。有机食品是一类真正源于自然、富营养、高品质的环保型安全食品。

这里所说的“有机”不是化学上的概念。有机食品是指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并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包括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禽畜产品、蜂蜜、水产品、调料等。

有机食品和我们所说的绿色食品也不完全等同。事实上,有机食品对大气、水土等生产地的要求更严格。农民需要为庄稼除草而不能直接喷洒除草剂;为了防止害虫的侵袭,还得盖上植物做的防护网;有机食品生产区和常规农田之间还要有隔离带等等。而绿色食品的生产则没有这些规定,而且对化学物质,如农药、化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也只是限制使用,并没有完全禁止。总之,有机食品比绿色食品要求更严、档次更高,生产难度更大,需要建立全新的生产体系,采用相应的替代技术。有机食品需要符合以下条件:

原料须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或采用有机方式采集的野生天然产品;产品生产过程中严格遵循有机食品的加工、包装、储藏、运输标准;生产者在有机食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有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有完整的生产和销售纪录档案;必须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

二、我国发展有机食品出口的原因

1.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

在《WTO/SPS》 和《WTO/TBT》协议中,赋予了技术水平高的发达国家实施绿色壁垒的权利。如TBT规定,不应阻止任何国家在其认为适当的程度内采取必要措施,保证其出口产品的质量,或保护人类、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及保护环境。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新贸易保护主义者,针对发展中国农产品出口成本未计入环境保护成本,极力主张把农产品进口和环境保护联系起来。在国际化标准组织中利用其主导地位,不断提高农产品和食品的质量国际标准,为其实行绿色壁垒寻找合法依据。许多国家通过提高食品的安全卫生标准,设置非关税贸易壁垒,来控制食品进口。2006年,我国农产品出口面临更严峻挑战:如我国农产品的第一大出口市场――日本政府根据修订后的《食品卫生法》,将于2006年6月起正式实施了《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设定了进口食品、农产品中可能出现的734种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的近五万个暂定标准,大幅度抬高了进口农产品的门槛;我国农产品的第二大出口市场――欧盟,于2006年1月开始实施食品及饲料安全管理新法规,该法规更注意食品生产过程的安全,不仅要求进入欧盟市场的食品符合食品生产安全标准,而且从食品生产的初始阶段和每一个环节也要符合标准。这意味着我国对欧盟的农产品出口将面临着更大压力。大力发展有机农产品,是增强我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2.国际化消费趋势的影响

随着国外消费者日益关注个人全面可持续发展,关注蔬菜农药残毒和化肥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人们开始拒绝滥用食品添加剂、防腐剂、抗氧化剂、人工合成色素的食品,甚至对转基因食品也敬而远之。有机食品已成为发达国家的消费主流,他们的有机食品基本靠进口,有机食品正成为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的主要产品之一。美国有线新闻网(CNN)的调查结果表明,过去六年中,年均销量增长20%,2000年销售额达到近30亿美元。德国农业部计划10年后,德国市场上的有机食品比例将从目前的2.5%提高到20%。

3.提高我国农业综合实力的有效途径

美国目前用有机方法培育出来的水果和蔬菜,也只占到总产量的2%,而价格比一般食品高出近一倍。因不使用化学物品,有机农产品单产为常规种植单产的60%~80%,但其销售价格却比常规农产品高出数倍。但国际市场看好有机食品,即使有高反倾销税率和进口数量的限制,也能得到发达国家居民的喜爱。因此,发展有机食品的出口,农民可从较高的农产品价格和较低的投入两方面获得收益。这样,既可以提高我国农业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又可缓解中国人口增长与资源短缺的矛盾。从趋势看,有机食品正成为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的主要产品之一,我国近几年的年出口增长率都在30%以上。

三、我国发展有机食品出口的现状和优势

1.不容乐观的现状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起步晚、基础弱,现仅停留在无公害农产品,特别是蔬菜的生产和加工上,离国际上通行的有机食品标准相差很远。另外,我国出口农产品因缺乏全面的有机食品认证标志,造成发达国家对中国食品的信任度降低,从而丧失了一部分优势。不过近年来,由于观念的逐渐转变和各级政府的重视,目前,我国已通过认证的有机食品生产基地有几十万亩,颁证产品主要有谷物、豆类、蔬菜、饮品、中草药等类别的近100个品种,其中大部分销往日本、美国、加拿大及欧洲市场。当然,这些出口的数量在世界有机食品的贸易份额中所占比例很小。

2.不可忽略的优势

从各方面条件看,我国具备发展有机农业,生产和出口有机食品的潜在优势。首先,有机农业生产过程以传统的农业栽培方法为主,我国农民对此十分熟悉,易接受和理解并有多年的经验积累;其次,虽然我国一些地区的化肥和农药用量相当大,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受污染程度仍较低,因此便于转化其方式并且转化成本也较低。此外,我国仍有不少地方,特别是山区、边远和贫困地区的农民很少或完全不使用化肥、农药。我国中西部地区具有大面积的无污染的生态环境,特别是具有悠久的有机农业耕作技术和有机农产品生产的基础。那些地区的农作物,只要对其生产和管理方法进行认证,事实上就是有机产品;再次,我国地域广大、南北气候差异较大,具有开发多种有机产品的潜力,一些欧洲国家不适宜种植或缺少的产品均可在我国进行开发生产,如中药材、野生浆果和非木材的林业产品等。

四、我国发展有机食品出口应注意的问题

1.从农产品的源头有效遏制污染源

在法规上对农药、兽药、渔药做出禁止和限制使用的规定,建立有效的监控机制。从保护农田的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安全出发,积极采取农业防治措施,做好病虫预测预报,引导农户科学防治虫害,并严格控制农药和科学合理施用化肥。

2.以抓农业标准化为主攻方向,加强标准化生产和示范

重点是建立国家、产业、出口基地、加工企业和菜农四级质量控制和保证体系:引进现代检测设备和技术,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农产品出口检测中心;产业组织建立农产品出口质量追溯体系,以及时查找问题;农产品出口企业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和ISO14002环境质量管理,积极开展有机食品的认证工作。可以以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创建活动为突破口,创新机制,强化导向,带动全国种植业、畜牧业、饲料工业、渔业、农垦、农机等各行业,加快推进,并使各产业、各环节在标准化进程中实现有机衔接,将农业标准化水平推上一个新的阶段。同时,有关部门应加强与进口国的双边和多边贸易谈判,通过合作或国外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到我国开展认证业务,使我国的有机食品认证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3.研究推广新技术,优化有机食品的品种

要在国内外有机食品的技术和市场调查的基础上,重点研究解决有机农业生产的技术难点,推广现有成熟技术,完善有机食品的科研开发、咨询和推广服务体系。推广新技术、新产品、高效无残留农药和综合防治技术。在有机农产品的品种上,应积极选择抗病性强,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种。而农产品的选择,应选择基础好、容易转换成有机食品和有市场潜力的产品(如弥猴桃、山芋、茶叶等),发展精深加工,开发系列产品(如有机大豆――酱油、豆奶粉、黄豆芽、豆腐,有机茶饮,新鲜果汁等)。

4.改变经营模式

应改变农产品出口中散兵游击式的经营方式。大力推行集团式的大规模、统一经营管理的方式,建立外向型的有机农产品出口基地,在生产、加工、出口等环节上统一执行严格的检验检疫标准,发挥集团经营的优势,统一出口价格,争创知名品牌。

参考文献:

[1]周建明:我国应大力发展有机食品出口,[N].国际商报.2006,2,4

[2]greenfood.省略

[3]省略

[4]张萍:我国蔬菜可持续出口战略研究,[J].农村经济.2006,(3)

篇5

国际市场上农产品竞争的核心是比较优势的竞争。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资源和农产品丰富多样,农业生产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在国际竞争中的回旋余地较大。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施扶优扶强的非均衡发展战略,重点培育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是尽快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和生产力水平,促进新阶段农业发展的战略措施。

本规划提出的优势农产品,是指在我国的资源和生产条件较好、商品量大、市场前景广阔,在国内市场与国外产品竞争有优势,能够抵御进口冲击的农产品,或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能够进一步扩大出口的农产品。根据当前形势需要,选择若干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采取一种产品确定一个发展思路,明确主要目标市场,选择一批龙头企业,推广一套实用技术,制定一套扶持措施,实施项目带动的办法,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培育,尽快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带区,辐射和带动全国农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一、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战略意义

(一)有利于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向纵深发展,形成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力布局

调整结构是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中心任务。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优化农业区域布局。近几年,我国农业区域布局的调整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地区结构雷同的问题仍很突出,特别是优质专用农产品生产还比较分散,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格局还未形成,地区比较优势未能充分发挥。一些传统农产品产区,由于规模小,产业链短,营销服务跟不上,竞争优势还不明显。因此,大力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加快培育优势产区,把各地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发挥出来,做大做强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是进一步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步骤,对于形成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力布局,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二)有利于尽快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实行农产品区域化和专业化生产,形成优势产区,是一些发达国家增强农业竞争力,扩大农产品出口的重要经验。如美国已经形成了有竞争力的专用小麦、专用玉米和柑橘产业带,法国形成了世界著名的酿酒葡萄优势产区。应对入世挑战,选择一些优势农产品,在一些最能够发挥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优势的地区,进行集中生产,能够达到较高的生产水平,形成较大的市场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对于有效抵御国外农产品冲击,扩大农产品出口,在国际竞争中争取主动权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三)有利于加快主产区农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近几年来,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减缓,成为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突出问题,而增收最困难、最缓慢的是从事大宗农产品生产的农民。入世后,大宗农产品主产区受到国际市场冲击的可能性最大,这些产区农民增收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增加农民收入,关键是要增加农产品主产区农民的收入。优势产区大都处于农产品主产区。加快培育优势产区,发展优势农产品,扩大市场份额,带动加工、储藏、运输、营销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可以开辟农民就业渠道,形成新的收入增长点。

(四)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和管理水平,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优势产区发展主导产品,能够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挖掘资源潜力,释放和形成新的生产力。在优势产区相对集中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和管理水平,可以促进优势产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通过优势产区的示范和带动,加快全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是在我国现有国情和土地经营制度基础上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当前,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条件具备,时机成熟,必须抓住机遇,因势利导,加快发展步伐。

(一)指导思想

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指导思想是:从应对入世和促进新阶段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出发,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着眼“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施扶优扶强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坚持以质取胜,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加强宏观调控,实施政策倾斜,合理有效地配置农业生产要素,重点培育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做大做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产业带区,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和专业分工,力争在较短时期显著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既要考虑国内市场,更要着眼国际市场;既要瞄准现实需求,也要着眼潜在需求。要立足多样化、优质化市场需求,重点发展市场占有率高、国内或国际市场前景广阔的优势农产品。

坚持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综合考虑资源条件、生产基础、市场环境以及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因素,扬长避短,优先发展具有一定基础和竞争力的产品和产区,尽快形成规模优势。

坚持产业整体开发的原则。发展优势农产品,要着眼于提高产业的竞争力,立足开发整个产业,打造名牌产品,构建优势产业群体,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

坚持以质取胜的原则。适应市场竞争和消费水平提高的要求,大力优化品种和品质结构,提高优势农产品内在品质,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分级、包装、储藏、保鲜和加工水平。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测检验和监督体系,提高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选择优势农产品要根据入世后参与竞争的需要,扶优扶壮,不能面面俱到;选择优势产区要相对集中,优中选优,不能到处布点;投资建设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不能全面开花。

坚持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必须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切实尊重和保障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和生产经营自。要加强政策引导和信息服务,充分调动和发挥地方、企业和农民等各方面的积极性。

(三)发展目标

近期目标:经过5年努力,优先培育11种在国内外市场上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产品,形成35个具有鲜明特色、世界知名的优势产业带区,建立一批规模较大、市场相对稳定的优势农产品出口基地,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公认的知名品牌,抵御进口农产品的冲击,扩大优势农产品的出口。

长远目标:构筑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农业产业体系,形成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力布局,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加快优势产区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三、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重点

(一)确定优势农产品的主要原则

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总体布局、重点建设的思路,近期选择一批优势农产品,优先规划布局,进行重点扶持。确定的主要原则:

一是国内消费需求量大,生产有潜力,通过扶持和发展,能够有效抵御进口产品冲击的农产品。主要包括专用小麦、专用玉米、高油大豆、棉花、“双低”油菜、甘蔗和牛奶等。这类农产品要实施数量与质量同步扩张,稳住国内存量市场,抢占增量市场的发展战略,立足国内市场需求,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搞好产销衔接,尽快占领国内市场。

二是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明显价格竞争优势,扩大出口的潜力较大的农产品。主要包括苹果、柑橘、牛羊肉、水产品等。这类农产品要实施增强竞争优势,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积极扩大出口的发展战略,主攻产品质量安全、产后商品化处理和市场营销服务等关键环节,打造知名品牌,提高规模化生产和现代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二)确定优势产区的主要依据

一是资源条件好。自然生态条件为该种农产品的最适宜区或适宜区,具有生产传统、生产基础和技术条件。

二是生产规模大。能够集中连片生产,农产品商品率较高,区域内商品总量在全国占有重要份额。

三是市场区位优。市场目标明确,流通渠道畅通,运销便捷,对产业发展带动力强。

四是产业化基础强。科研、生产、人才、技术、市场等方面基础条件较好,有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具备创建农产品知名品牌的基础。

五是环境质量佳。具有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产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

(三)优先发展的11种优势农产品及其优势区域布局

根据上述主要原则和依据,近期确定专用小麦、专用玉米、高油大豆、棉花、“双低”油菜、“双高”甘蔗、柑橘、苹果、牛奶、牛羊肉和水产品等11种优势农产品,优先规划优势区域,重点予以扶持建设,尽快提高这些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实现抵御进口冲击,扩大出口的目标。

1.专用小麦

我国小麦总量基本能够满足国内消费需求,但小麦品质结构不合理,中间类型偏多,适宜加工面包用的强筋小麦和加工饼干、糕点用的弱筋小麦品种较少,不能满足国内食品加工业的需求。随着我国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优质加工专用小麦的需求将逐步增长;同时,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是世界小麦主销区之一,每年都有大量专用小麦输入。因此,专用小麦的市场需求潜力很大。近年来我国专用小麦的品种开发和生产有了显著进步,有了一些与美国、加拿大小麦品质相当的品种,形成了一些产业化生产基地,有进一步加快发展的良好基础。

主攻方向:按照“抓两头、带中间”的思路,重点发展优质强筋小麦和弱筋小麦,稳定发展中筋小麦,确保国内市场需求,积极争取出口。实行统一提供优质专用品种,推广保优节本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强产销衔接,改变混种、混收、混储状况,提高专用小麦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优势区域:重点建设黄淮海、长江下游和大兴安岭沿麓等3个专用小麦带。黄淮海优质强筋小麦带主要布局在河北、山东、河南、陕西、山西、江苏、安徽等7个省的39个地市82个县市。长江下游优质弱筋小麦带主要布局在江苏、安徽、河南、湖北等4个省的10个地市20个县市。大兴安岭沿麓优质强筋小麦带主要布局在黑龙江、内蒙古等2个省区的3个地市11个县旗(农场)及黑龙江垦区2个管理局。

发展目标:到2007年,全国专用小麦面积占小麦总面积的比例达到40%左右,比2001年提高20个百分点左右;其中3个专用小麦带发展的优质强筋和弱筋小麦面积占全国专用小麦面积的比例达到40%以上,比2001年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实现基本满足国内需求,力争向东亚国家或地区出口的目标。

2.专用玉米

我国是世界玉米的产销大国,总产量仅次于美国。与其它玉米主产国相比,我国专用玉米品种少,专用性能不强,产品成本较高,玉米加工业滞后,生产与消费市场区域不平衡。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和玉米精深加工新技术的开发应用,我国玉米的需求量将会大量增加;同时,东亚地区是世界玉米主销区,年消费量达3500万吨以上,占全球玉米贸易量的50%左右,目前这个市场主要被美国的转基因玉米占领。我国有临近国际主要玉米消费市场的区位优势和非转基因的品种优势,主产区是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目前已经培育和引进、推广了一批专用品种,初步形成了专用玉米栽培技术体系,专用玉米发展有了良好的基础。

主攻方向:以提高玉米的商品质量和专用性能为突破口,大力发展饲用玉米和加工专用玉米,优化玉米品种结构;实施订单生产,搞好产销衔接,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主产区玉米转化加工能力,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综合效益。

优势区域:重点建设东北-内蒙古专用玉米优势区和黄淮海专用玉米优势区。东北-内蒙古专用玉米优势区主要布局在黑龙江、内蒙古、吉林、辽宁等4个省区的26个地市102个县市(旗);黄淮海专用玉米优势区主要布局在河北、山东、河南等3个省的33个地市98个县市。

发展目标:到2007年,2个优势产区玉米单产、总产分别提高20%,专用玉米面积占玉米总面积的60%以上。在增强优势产区转化能力的基础上,扩大“北出”,抑制“南进”,形成有出有进、出大于进的贸易格局。

3.高油大豆

我国是大豆的原产地,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近年来,我国大豆产品消费迅猛增长,但国产大豆生产停滞,近一半的国内市场被进口大豆占领,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主要问题是国产高油大豆缺乏竞争力。突出表现在“两低一高”,即单产低和含油率低,生产成本高。含油率低于国外高油大豆2-3个百分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养殖业的发展,我国高油大豆的需求呈上升趋势,预计到2007年全国大豆消费量为3300万吨,其中高油大豆2500万吨,比2001年增加700万吨。我国大豆品种资源丰富,近几年培育了20多个含油率接近国外高油大豆的品种,加上东北地区生产条件优越,发展高油大豆的潜力很大。

主攻方向:以提高高油大豆单产和含油率为重点,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尽快抢占国内增量市场,替代部分进口。加快选育高油大豆优良品种,推进专品种种植,实行高产模式栽培,推行深耕深松技术和玉米、大豆轮作制度,实行专收、专储,做好产销衔接。

优势区域:重点建设东北高油大豆带,主要抓好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吉林中部、辽河平原、内蒙古东四盟市等5个优势产区,把东北地区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非转基因高油大豆生产区。主要布局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4个省区的30个地市(盟)127个县市(旗)。

发展目标:到2007年,东北地区高油大豆总产量明显提高,单产和含油率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平均亩产达到150公斤以上,含油率提高2个百分点。将我国高油大豆年进口量控制在合理水平。

4.棉花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和消费国,也是最大的纺织品和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棉花总产量占世界棉花产量的25%左右。与国外棉花生产相比,我国棉花品种结构不合理,缺乏适合纺高支纱和低支纱的原棉,品质一致性差,“三丝”(异性、异形、异色纤维)含量高;棉花生产、收购、加工、销售、使用等诸环节脱节,中间费用高。目前,我国棉花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生产基础,棉花单产水平是世界平均单产水平的1.78倍,单位成本比较低。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入世后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形势看好,今后棉花需求将继续保持增长势头,为我国棉花生产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主攻方向:适应纺织工业多元化的需要,优化品种和品质结构,近期以提高棉花比强度为中心,重点发展目前市场短缺的陆地长绒棉和中短绒棉生产,大幅度减少“三丝”含量,提高棉花质量,推进棉花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提高棉花效益。

优势区域:在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西北内陆棉区重点建设120个棉花生产基地。其中,黄河流域棉区主要建设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安徽5个省的50个县,长江流域棉区主要建设江汉平原、洞庭湖、鄱阳湖、南襄盆地等地的40个县,西北内陆棉区主要建设新疆自治区、新疆兵团和甘肃河西走廊地区的30个县、团场。

发展目标:到2007年,3个棉区棉花单产达到75公斤/亩,棉花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长绒、中长绒和中短绒棉花比例力争由目前1:95:4调整为7:83:10,进一步提高棉花的一致性和整齐度,减少“三丝”含量,将长江流域棉区建设成为适纺50支纱以上和20支纱以下为主的原料生产基地,黄河流域棉区建设成为以适纺40支纱为主的原料生产基地,西北内陆棉区建设成为以适纺32支纱为主的原料生产基地,满足我国纺织工业发展的需要。

5.“双低”油菜

我国是世界油菜籽生产大国,目前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左右。但由于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国产菜籽内在品质较差等原因,每年还需进口一定数量的油菜籽。与进口油菜籽相比,我国油菜籽含油率低2-3个百分点,芥酸和硫甙含量偏高;油菜籽混种、混收、混加工的状况比较严重。随着我国人口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国内植物油和饼粕的消费量将大幅度增加。我国长江流域是世界最大的冬油菜集中产区,具有良好的生产基础,与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欧洲等油菜主产国相比,我国油菜生产具有上市早的优势,目前已经培育出高含油率的“双低”油菜品种,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很大。

主攻方向:以提高“双低”油菜的含油率和单产水平、降低芥酸和硫甙含量为重点,加快新品种选育和种子产业化发展,大力推进专品种集中连片种植,搞好专收、专储、专加工,提高加工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

优势区域:重点建设长江上游区、中游区和下游区3个“双低”油菜优势区。长江上游优势区主要布局在四川、贵州、重庆、云南等4个省(市)的36个县(市、区)。长江中游优势区主要布局在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河南等5个省的92个县(市、区)。长江下游优势区主要布局在江苏、浙江等2个省的22个县(市、区)。

发展目标:到2007年,长江流域油菜基本实现“双低”化,单产水平明显提高,新增油菜籽折油205万吨,满足国内植物油需求增量的60%,减少进口量。含油率提高2-3个百分点,商品油菜籽芥酸、硫甙含量基本达到部颁标准。

6.“双高”甘蔗

我国是世界第三大糖料生产国。我国蔗糖产量占食糖总产量的90%。与世界主要产糖强国相比,我国甘蔗单产低、含糖率低,加工业规模小、技术落后,加上国外实行高补贴政策,降低了我国食糖的国际竞争力。目前,我国食糖人均消费量仅6.8公斤,而世界平均水平为21.66公斤,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善,国内食糖消费量有进一步增长的潜力。我国南方甘蔗已经形成了比较集中的优势产区,近年来引进、培育了一批高产高糖品种,涌现出了一批高产典型;随着国有糖厂经营机制的转变,企业竞争力逐步增强,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具备了加快发展的条件。

主攻方向:以引进、培育和推广高产、高糖甘蔗良种为重点,大力提高甘蔗单产和含糖率;因地制宜地推广甘蔗机械化播种、收割技术,加快国有糖厂技术改造步伐,降低生产成本;推广多种形式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提高产业的整体效益。

优势区域:重点建设桂中南、滇西南、粤西3个“双高”甘蔗优势产区,主要布局在广西、云南、广东等3个省区的18个地市48个县市。

发展目标:到2007年,3个“双高”甘蔗优势区平均亩产由目前的4吨提高到5吨;含糖率由13.3%提高到14.5%,达到甘蔗生产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甘蔗种植面积、总产量和食糖产量分别占全国的54%、60%和65%;国内食糖基本自给,并能够抵御进口食糖冲击。

7.柑橘

我国是柑橘的原产地和生产大国,面积居世界第一位,产量居世界第三位。但柑橘品种结构不合理,宽皮柑橘多、橙类少,鲜食品种多、加工品种少,中熟品种多、早晚熟品种少,采后商品化处理环节十分薄弱,橙汁加工业滞后。全国柑橘类产品出口仅为总产量的2%,橘瓣罐头出口数量较大,而澄汁几乎全部依赖进口。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市场对优质脐橙等鲜食柑橘和橙汁消费的需求将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同时宽皮柑橘、橘瓣罐头的竞争优势明显,出口潜力巨大。

主攻方向:按照鲜食加工并举、突出产后加工的发展思路,巩固宽皮柑橘、橘瓣罐头的竞争优势,扩大出口;主攻脐橙、橙汁加工用等甜橙品种,积极稳妥地发展橙汁加工业,提高橙汁加工水平,减缓进口冲击;扩大早、晚熟鲜食品种种植,压缩中熟品种面积,延长上市期,提高均衡上市水平。重点加强无病毒苗木繁育体系建设,扩大柑橘良种供应能力,建设一批高标准、无公害、规模化的出口和加工基地,提高橙汁加工、罐头加工以及鲜果产后商品化处理水平。

优势区域:重点建设长江上中游、赣南湘南桂北和浙南闽西粤东三大优势产区,近期集中抓好长江上中游和赣南湘南桂北2个柑橘优势区的建设。主要布局在四川、重庆、湖北、江西、湖南、广西等6个省市区的13个地市46个县市及8个国有柑橘农场。浙南闽西粤东柑橘优势区近期作示范性启动。

发展目标:到2012年,柑橘优势区优果率力争由目前的35%提高到50%以上,平均亩产由700公斤提高到1500公斤以上,其中加工用品种亩产达到2000公斤以上;早、晚熟品种的比重由目前的20%提高到35%以上,鲜果上市期由4个月延长到8个月以上。把长江上中游柑橘优势区建设成为亚洲最大的橙汁加工基地,把赣南湘南桂北柑橘优势区建设成为亚洲最大的优质脐橙生产基地,把浙南闽西粤东柑橘优势区建设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宽皮柑橘出口基地。

8.苹果

我国苹果面积和产量分别占世界的40%和33%,均居世界首位。近年来,我国苹果汁发展迅速,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出口额占世界的1/4。目前鲜食苹果出口价格比国际市场价格低40%左右,但由于优果率低、一致性差、产后处理能力弱等原因,出口量仅占国际贸易总量的6%。我国苹果生产集中在渤海湾、西北黄土高原、黄河故道和西南冷凉高地等区域,拥有世界上最大最好的适宜产区,这些产区生态条件好、品种资源多、生产成本低,国内消费和扩大出口的潜力巨大。

主攻方向:加强苹果无病毒良种苗木繁育体系建设,发展早、中熟品种,建设优质苹果出口基地和加工专用苹果原料生产基地,整合加工能力,提高加工技术水平,巩固果汁竞争优势;强化鲜果生产管理和产后处理,提高鲜果商品质量,努力扩大出口。

优势区域:重点扶持和发展渤海湾、西北黄土高原2个苹果优势区。渤海湾苹果优势区主要布局在山东、辽宁、河北等3个省的12个地市28个县市。西北黄土高原苹果优势区主要布局在陕西、山西、河南、甘肃等4个省的11个地市27个县市。

发展目标:到2007年,2个苹果优势区优果率由目前的30%提高到50%以上,平均亩产由0.6吨提高到1吨,形成全国85%以上的苹果生产能力,高档苹果出口量由目前的近30万吨提高到90万吨,占世界出口量的比重由目前的6%左右提高到15%左右。

9.肉牛肉羊

我国是仅次于美国、巴西的第三大牛肉生产国,是第一大羊肉生产国。但从总体上看,我国肉牛、肉羊饲养水平不高,平均胴体重、出栏率均较低;优质和高档牛羊肉比重小,出口数量也很少。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牛羊肉的国内消费需求将逐步增长;同时,由于具有生产成本低和无疯牛病等优势,扩大牛羊肉出口的潜力较大。我国具有丰富的肉牛、肉羊品种资源和饲草、饲料资源,近年来引进、培育了一大批优良品种,形成了配套饲养技术体系,肉类加工业和加工技术也有了很大发展,有条件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

主攻方向:按照饲养上水平、上规模,质量上档次、保安全的要求,加大肉牛、肉羊优良品种的繁育和推广力度,加快无规定疫病区建设,发展规模化、标准化饲养,改进加工工艺,全面提高单产和质量安全水平;创建一批牛羊肉产品品牌,增加高档牛羊肉的国内市场份额,逐步开拓东南亚、中东和俄罗斯市场,进一步扩大出口。

优势区域:重点建设中原、东北2个肉牛优势产区,建设中原、内蒙古中东部及河北北部、西北和西南4个肉羊优势产区。中原肉牛优势产区主要布局在河南、山东、河北、安徽等4个省的7个地市38个县市。东北肉牛优势产区主要布局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4个省区的7个地市24个县市(旗)。中原肉羊优势区主要布局在河南、山东、河北、江苏、安徽等5个省的6个地市20个县市。内蒙古中东部及河北北部肉羊优势区主要布局在内蒙古和河北等2个省区的2个地市10个县市。西北肉羊优势产区主要布局在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4个省区的5个地市(州)15个县市。西南肉羊优势产区主要布局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等5个省区市的5个地市16个县市。

发展目标:到2007年,把6个优势产区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肉牛、肉羊产业带,区内牛羊肉产量提高30%以上,优质牛羊肉的比重由目前不足5%提高到20%以上,结合无规定疫病区建设,把中原和东北等地建成我国牛羊肉主要出口基地。

10.牛奶

我国奶业正处在加快发展阶段。由于起步较晚,奶业发展水平和牛奶消费水平还很低,2001年人均奶类占有量9公斤,其中人均牛奶占有量8公斤,远低于世界平均100公斤的水平。制约我国奶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是,良种奶牛数量不足,单产水平低,饲养规模小而散,奶类加工企业规模小,质量监控体系建设滞后。随着城乡人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国内奶类产品市场需求旺盛,增长潜力巨大。我国农作物秸秆、饲草及粮食等饲料资源丰富,劳动力资源充足,鲜奶在生产成本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主攻方向:突出发展鲜奶,加强良种奶牛繁育,扩大奶牛规模,发展小区养殖,主攻奶牛单产和牛奶质量安全水平;改进奶制品加工工艺和水平,提高奶制品质量。尽快占领国内快速增长的消费市场,抵御进口产品冲击。

优势区域:重点发展东北、华北及京津沪3个牛奶优势产区。东北优势产区主要布局在黑龙江、内蒙古等2个省区的12个地市(盟)37个县市(旗)。华北优势产区主要布局在河北、山西等2个省的10地市29个县区。京津沪优势产区主要布局在13个郊区县和25个农场。

发展目标:到2007年,3个优势产区奶牛存栏数量达到280万头,年均递增12%左右,奶牛平均单产提高20%左右,鲜奶产量年均递增15-18%;奶源基地向区域化、集约化、现代化发展,良种繁育、疫病防治、鲜奶收贮等支持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形成一批与国际标准接轨、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带动力的乳品加工企业。

11.水产品

我国是世界渔业大国,更是水产养殖大国,养殖产量占世界养殖总产量的70%。目前水产品出口在我国农产品出口中居首位,形成了以欧美和东亚地区为主的、比较稳定的国际市场。影响我国出口水产品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是质量安全问题突出,优良苗种覆盖率偏低,加工流通和产业化滞后。我国渔业资源丰富,出口品种多,分布范围广,劳动力成本低,形成了先进的养殖技术体系,扩大出口的潜力很大。

主攻方向:重点抓好水产品质量安全、种苗繁育和精深加工三个关键环节,加快建设出口水产品养殖区,改善水质生态环境,推广健康养殖方式,巩固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优势区域:优先发展东南沿海、黄渤海出口水产品优势养殖带和长江中下游出口河蟹优势养殖区。东南沿海养殖带主要布局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5个省区的28个地市43个县市,重点发展鳗鱼、对虾、罗非鱼、大黄鱼。黄渤海养殖带主要布局在山东、河北、辽宁等3个省的9个地市23个县市,重点发展对虾、贝类。长江中下游养殖区主要布局在江苏、安徽、江西等3个省的11个地市12个县市,重点发展河蟹。

发展目标:到2007年,按照国际标准组织生产,3个优势带区的水产品良种覆盖率由目前的70%提高到80%,水产品加工率由目前的40%提高到50%,重大养殖病害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养殖产品的出口比重明显提高。

四、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重大措施

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要实行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专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提高优势产区的生产和管理水平。以增强优势农产品竞争力为核心,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搞好产销衔接。

(一)引进、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提高集约化供种水平

引进、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是加快优势农产品发展的基础。要把种业作为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发展壮大的先导产业,加大投资倾斜力度,提高农产品种子(种苗)质量和供种能力。一是在专用小麦、专用玉米、高油大豆、棉花、“双低”油菜、“双高”甘蔗的优势产区建设完善一批新品种研发、良繁、质检和种子加工处理等基础设施,加快优质专用品种的应用步伐。二是在柑橘、苹果优势产区集中建设一批无病毒苗木繁育基地,使优势产区新发展和改造的果园全部实现无病毒化。三是在肉牛肉羊和牛奶优势产区建设一批种公牛站、种母牛场、种羊场等良种繁育场,提供满足生产需要的冷冻、胚胎和种牛种羊,加快品种改良。四是在出口水产品优势产区建设一批种质资源保护及原良种繁育场,选育、引进、推广一批适宜优势区发展的优良品种。按照生产规模化、产品标准化的要求,在优势产区实行统一供种,提高优良品种的集约化应用水平。

(二)实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创建产地品牌

实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是提高农产品整体质量水平的前提。在优势产区选择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强、产业发展基础好的重点县市,按照产业化的要求,建设一批标准化生产(养殖)示范基地,主要建设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良种供应设施、技术服务体系、质量检测体系和机械化作业服务体系等,实现良种、成套技术规程、产品质量的标准化,发展“订单农业”,搞好产销衔接。加强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技术的培训,推动标准入户。把标准化生产(养殖)示范基地建设成为优势农产品的出口基地、龙头企业的原料供应基地和名牌产品的生产基地,创立产地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推广成套农业技术,提高种养业生产和管理水平

提高优势农产品竞争力的核心是提高科技含量。适应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发展的需要,调整农业科研布局、技术推广方向和重点,整合技术力量,在优势产区开展专业化服务。一是扶持一批专业性或综合性的骨干农业科研机构,完善科研设施,改善科研手段,针对关键技术进行科研攻关和开发,解决优势农产品发展的技术“瓶颈”。二是深化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创新推广机制和方式,面向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有针对性地推广一批成套技术。在专用小麦、专用玉米、高油大豆、棉花和“双低”油菜优势产区,重点推广一批降本增效技术;在“双高”甘蔗、柑橘、苹果优势产区重点推广一批加工、保鲜等产后商品化处理技术;在水产品优势产区重点推广一批健康水产养殖技术;在牛奶、牛羊肉优势产区,加快推广人工受精、胚胎移植和配方饲料等先进实用技术。三是在优势产区鼓励和扶持农机大户、联户和专业化农机服务组织的发展,提高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运销等环节的机械化水平。四是在优势产区选择一批重点县市优先建设完善以“绿色证书”、“青年农民培训工程”为主的农民技术培训教育体系,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四)加强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产销衔接

加强市场体系和信息服务设施建设是提高优势农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条件。一是在优势农产品集中产区建设一批现代化的产地批发市场,优先在柑橘、苹果、畜产品、水产品等鲜活农产品的优势产区,建设若干个区域性专业批发市场,完善市场交易、检测检验和信息服务等设施,增强服务功能,扩大辐射范围。根据条件和需要,在这些市场设立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专门交易区。二是在有条件的优势产区实行产品拍卖、连锁经营、统一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建设相应的流通设施。三是选择优势产区的重点县市,优先建设和完善农业电视节目传输和接收设施,扩大覆盖范围,提高节目进村入户普及率。四是在优势产区选择若干重点县市优先建立网络信息服务平台,与农业信息网站联网运行,提高农产品信息服务水平。五是建立功能齐全、反映敏捷的优势农产品进出口预警系统,及时提供农产品生产和贸易信息。

(五)实行全程质量监控,提高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提高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是增强竞争力的关键。要重点在牛羊肉、牛奶、水产品及柑橘、苹果等鲜活农产品的优势产区,率先推行市场准入制度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加强对生产过程、生产投入品和产品质量的监测,全面提高优势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一是建设完善优势产区动植物疫病虫害防治体系,提高对危险性疫病虫害的防范和控制能力;优先在优势产区建成若干片符合国际惯例的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种植业非疫病生产区。二是在优势产区建设和完善一批农产品、农业投入品、农业环境质量、药物残留等综合性监督检测机构,建设若干个转基因产品安全检测与评价中心,提高检测水平和服务能力。三是加快制定和完善11种优势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并在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推广。

(六)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重要带动力量。采取“公司+农户”、“订单农业”等方式,走小农户、大基地,小规模、大群体的路子,通过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的发展壮大。扶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在优势产区建设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加强基地与农户、基地与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合作。发挥龙头企业在引进、示范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等方面的作用,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利用龙头企业开拓市场能力强、信息灵敏的优势,把市场信息、适用技术、管理经验及时传送给农户,组织开展农产品购销。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延长产业链,促进优势农产品转化增值。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产品加工企业、批发市场、合作组织等各种类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只要有市场、有效益,能够增加农民收入,都要一视同仁,给予扶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关系,增强带动作用。

五、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主要政策建议

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采取综合措施。要在稳定党的农村基本政策、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的基础上,对优势产区实行政策倾斜,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科技进步,培育市场经营主体,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增加对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的建设投资

加大国家投资力度,调整投资结构,集中必要的资金,有针对性地扶持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重点加大对上述六项重大措施有关项目的投资力度。

增加国家用于农业建设的投资总量。国债资金和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应增加对农业的投资比例,重点用于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的项目建设。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所提出的主要建设项目列入国家基本建设投资计划。

争取中央有关部门农业投资项目对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的支持。建议现有中央有关部门用于农业方面的投资,按照“渠道不变、管理有序、目标统一、合理分工”的原则,根据各项资金的性质和用途,确定重点投资环节,进一步向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倾斜。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应重点支持优势产区农田基本建设,完善农田小型水利等基础设施;国家大型商品粮、棉、油、糖基地建设资金应切实加大对专用小麦、专用玉米、高油大豆、棉花、“双低”油菜、“双高”甘蔗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的投资力度;财政专项资金应进一步加大对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重大成套技术推广的支持力度;金融部门应进一步加大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贷款力度,重点解决优势农产品收购、营销、加工的贷款,支持优势产区种植、养殖大户进行规模生产;积极引导社会资金,中央和地方财政应设立贴息资金,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到优势产区建基地、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部现有的各项农业投资,也要加强整合,向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倾斜。

(二)实行对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的财政扶持政策

实施补贴政策。在总结完善东北高油大豆种子补贴办法的基础上,从2003年开始,扩大到对优势产区的优质专用小麦种子进行补贴,再逐步推广到对其它优势农产品的优质种子补贴,以及与推广重大技术有关的农业机械设备购置和生产投入品的补贴。

实施减税政策。免征苹果、柑橘、“双高”甘蔗、出口水产品生产的农业特产税。提高11种优势农产品出口退税率,按照增值税的征税率进行全额退税。进一步深化粮棉流通体制改革,完善优质专用小麦、专用玉米、棉花等大宗农产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实行优质优价。

减免有关收费。清理农产品生产、流通环节等收费规定,简化审批手续和程序,减免优势农产品在流通、储运和交易等中间环节的收费。在优势产区、大型批发市场和农产品出口环节,对优势农产品实施免费检疫和质量检验制度,对国家实行强制性免疫的重大疫病防治实行免费免疫。将出口鲜活农产品的航空运费降低到与国外航空同等收费水平,运费差价由政府给予适当补贴。

国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开展农业保险,对水产品、牛奶、牛羊肉等风险较大的产品,率先在其优势产区进行试点。

(三)扶持壮大优势产区的市场经营主体

在优势产区对符合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本着同等优先的原则,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认定,申报国家技改项目。抓紧组建各类优势农产品行业协会,发挥其在产销衔接、技术服务和协调出口价格等方面的作用。近期要抓紧组建专用小麦、高油大豆、奶业全国性行业协会。加强对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扶持,允许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申报国家有关项目。支持行业协会和出口企业积极应对国外歧视性反倾销、反补贴及其它限制性措施,维护和保障农民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加强对优势农产品的营销服务,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国家财政应设立专项资金,对从事优势农产品加工、销售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加国际展览、展销会,开展名牌产品的宣传等推介活动提供补贴,提高我国优势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和占有率。

(四)切实加强对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工作的领导

篇6

关键词 有效供给

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物质基础。必须立足发展国内生产,深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保障农产品供求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和质量安全。

努力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也是“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的大国,解决吃饭问题,必须立足国内保证粮食基本自给,立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保障粮食、肉食品、油料和奶制品等主要农产品供求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和质量安全非常重要。

虽然2004年以来,粮食产量连续4年增长,总产量达到10000亿斤以上,但从中长期看,我国粮食供给形势依然严峻,国内粮食需求增长的压力较大,粮食生产资源减少的矛盾突出,而国际市场粮价“一片涨声”,粮食安全已经成为现代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重大战略问题。因此,必须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各项扶持政策,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千方百计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努力提高单产,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同时要切实抓好“菜篮子”工作,全面强化“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让消费者吃上营养、安全、放心的食品。

实施粮食战略工程培育优势产业集群

关键词 核心产区

实施粮食战略工程,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基础条件好、生产水平高和调出量大的粮食核心产区;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着手开发一批资源有优势、增产有潜力的粮食后备产区。

这是我国第一次把粮食生产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来考虑,文件明确提出,一方面要立足于当前集中力量建设一批粮食核心产区,今后国家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如农田水利建设、耕地质量改良、农业机械化发展等投入将重点向粮食核心产区倾斜;另一方面,又要未雨绸缪着手开发一批粮食后备产区,这些地区的开发必须进行水土资源、生态环境、仓储运输等方面的综合论证。

关键词 财政补贴

全面落实对粮食、油料、生猪和奶业生产的各项扶持政策,加大对生产大县的奖励补助,逐步形成稳定规范的制度。

近几年,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特别是2007年果断采取扶持粮食、油料、生猪和奶业生产稳定发展的措施,发挥了很好的政策效应。今后有必要继续坚持并不断加大补贴力度,建立较为完善的补贴政策体系。2008年,中央财政将加大投入力度,继续完善农业“四项补贴”制度、粮食最低收购价制度和产粮大县奖励制度;切实抓好能繁母猪饲养和保险补贴、生猪良种补贴、生猪大县奖励制度和动物防疫工作,促进生猪产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 标准体系

继续实施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扶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示范户和种养大户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

当前要重点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建设,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化轨道。对有利于农民增收的农产品生产、深加工项目,要重点倾斜、大力扶持,切实发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标准化示范推广作用。

我国农业标准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农业部已在全国创建了534个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建设220个标准化示范县(农场),7000余个标准化养殖小区,各地共建立标准化示范基地3500多个,带动标准化种养面积5亿亩。品牌农业快速发展,已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5.5万个,认定无公害产地3.5万个,认证农产品出口量已占农产品出口总量的90%。

关键词 龙头企业

继续实施农业产业化提升行动,培育壮大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跨区域经营,促进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健全国家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动态管理机制。

篇7

关键词: 农产品 国际营销 特色经营

我国加入WTO,就意味着我国农业将同国际市场和国际自由贸易体制逐步接轨,这就要求农业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参与国际一体化经营。目前,我国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时间不长,参与经营的农产品品种不多,进入的市场领域不宽,经验相对不足,在从事对外贸易过程中还存在许多挑战,这些主要挑战表现在:①食品安全的挑战。我国用以出口的农产品,难以满足发达国家的品质标准;②缺乏国际营销经验的挑战。对国际农产品贸易市场的了解和知识还相当缺乏,更缺乏精通国际市场的营销人才;③产品层次差距的挑战。由于我国参与国际营销的农产品以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为主,产品结构层次低,附加含量不高;④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入世以来,我国出口产品遭国外贸易壁垒重重围困。尤其是农产品,更成为国外贸易保护主义的牺牲品。

为应对上述挑战,农产品营销者应加强对农产品营销组合策略的研究和运用。其中突出特色经营是农产品国际营销应对挑战的必然选择,是在新的国际环境下求得发展的正确途径。所谓特色经营就是农产品国际营销企业在市场营销差异化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在经营的产品、品牌;提供的价格、服务;采取的分销、促销措施等方面扬长避短,在与国际农产品竞争中将整体劣势变为局部优势,赢得市场发展空间。它可以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它有利于企业走出目标市场定位的误区,促进企业经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最终形成在世界市场上独特的经营品牌和风格。农产品特色经营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产品特色

产品特色是指向国际市场提供不同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差异产品,以适应不同国家或地区市场的特殊需求,并获得相应区域的市场优势。产品特色经营的优点是: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需求,赢得国际消费者的喜爱;有利于开拓国际市场,增加产品销售量,也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产品国际形象。

集中精力发展特色农业,培育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是农产品特色经营的基础。①结合资源条件,发展精细农业。我国地域辽阔,物种丰富,各地有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独特的经济作物,因此,在参与市场竞争中,一定要围绕资源做文章,充分发挥各地的特色优势,切实把农业办精、办特、办活。要站在国际国内统一大市场的高度,去寻求各地的最大比较优势,去定位农产品的最佳发展品种,切实把资源优势变为市场优势;②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特色种养业。我国的优势农产品目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如蔬菜、水果、花卉和畜产品等,这些农产品在出口方面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特别是畜产品出口占农产品出口总量的40%,具有明显的优势。要突出重点,培育具有明显出口竞争优势的名优茶、瘦肉型猪、蔬菜、花卉、畜禽、淡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的特色种养业;③开发同一产品的不同用途,满足差异化的需求。目前我国的粮食生产(如玉米、小麦等),各具优势。针对各种用途而生产的农产品,经合理调配拥有广阔的市场。比如不同品种的柑桔,有专门用来榨果汁的,有专门供应水果市场的;不同的玉米品种,有的只能作饲料,有的则可以提取生物保健品。合理开发同一产品的不同用途,既可以相对分流一般品种,缓解品种单一的压力,又可以更好地满足国际市场的差异化需求。

2 品牌特色

品牌特色就是农产品经营者在国际市场营销中建立具有较高知名度、具有个性特征的品牌。突出民族品牌的经营,是农产品国际营销者正确的选择。民族特色品牌的经营有助于促进产品销售,树立产品形象;有利于满足消费者品牌消费的心理和精神需求,培育顾客的忠诚度;有利于带动新产品的销售,扩大产品组合。

农产品品牌特色的实施方式:①改善和提高农产品品质,是建立品牌特色的基础。要坚持以优良的品种、优秀的品质去拓展市场,争创农产品的质量品牌;②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要大力发展具有品牌效应、规模效益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以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促进种养业的提高。要优先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特别是外向型深加工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国际竞争力;③注重科技进步,发展绿色农业。要加快形成与农业产业链相适应的农业科技链。加强对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流通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促进农业产业层次的提升和知名品牌群的形成。要大力推行农产品全程的标准化生产,着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积极按国际惯例开展产品认证和质量管理认证。按照安全、优质、环保和高效的要求,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④加大开放力度,拓展农业发展空间。要注意外引资源,积极与外商合资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的农产品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可以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农民走出国门,到国外兴办种养业基地和初级加工项目,拓展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

3 价格特色

价格是国际市场营销中十分敏感而又难以控制的因素,它直接关系着市场对产品的接受程度,影响着市场需求和产品利润的多少,涉及到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等各方面的利益。农产品国际营销中,主要应注意差别定价策略的运用,形成自己的价格特色。

首先要对产品分级分等,实行产品差别定价。我国许多农产品缺乏细分,形成好坏一个价,不利于产品价值的实现,对同类产品实行分级分等,按照不同等级分别定价,能使消费者产生货真价实、按质论价的感觉,比较容易为消费者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扩大产品的销量。在对产品分级分等时,除考虑产品的内在品质,即提供给消费者的基本效用外,还应考虑产品的包装、装饰、附加服务等给消费者带来的延伸效用因素。国际农产品经销商应注重产品延伸效用的创造,为购买者提供比同类产品更多的购买利益,而从产品高位定价中获取更高的附加收益。 其次要进行国际市场细分,实行区域差别定价。农产品国际营销者应对全球市场进行细分,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消费习惯、消费心理等因素,实行区域差别定价。例如,西欧的消费者由于购买力高,消费心理特点是喜新厌旧、追求时髦,他们对食品饮料的心理消费可以概括为营养化和方便化。在食品和饮料中,要求消费品种类多、有营养、能开胃、健脾、强身,又不会使人发胖,同时要求食用方便、节省时间。所以,高热量产品和普通蔬菜的消费比重下降,而新鲜水果、肉、蛋、水产品、奶制品、植物油等产品则相对上升,方便食品、小包装产品和饮料、具有异国风味的菜肴和调味品颇受欢迎。根据这些特点,销往西欧的农产品就应采用高品质配以高价格的策略,相反,销往南亚、东欧等地的产品则只能采取适当的低价策略。

4 渠道特色

篇8

(新疆农业大学, a.经济与贸易学院; b.农学院,乌鲁木齐 830052)

摘要:新疆农产品物流组织近年来在规模和能力方面都得到了较有成效的提高,形成了几种非常明显的农产品物流模式。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新疆农产品出口物流组织的绩效进行了评价,力求通过定量分析来评价新疆农产品出口物流组织模式,进而提出有效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 :农产品;出口物流;模式;绩效评价;优化策略;新疆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1-0235-06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1.061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Export Logistics Organization Mode in Xinjiang Autonomous Region

CHEN Zhi-guoa,LIU Xiao-longb,LI Honga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Trades; b.College of Agriculture, Urumqi 830052, China)

Abstract: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s logistics organizations in Xinjiang autonomous region have been effectively improved in size and capacity in recent years, and several agricultural products logistics patterns have already been formed. This paper uses factor analysis to evaluate the model of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s export logistics organizations in Xinjiang through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then puts forward some effective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Key words: agricultural products; export logistics; mod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ptimization strategy; Xinjiang autonomous region

收稿日期:2014-04-17

基金项目:新疆科技厅科技支撑项目(201442121)

作者简介:陈治国(1984-),男,陕西西安人,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电话)15292851726(电子信箱)

441240639@qq.com;通信作者,李 红(1963-),女,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产业经济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为了掌握新疆农产品出口物流的情况,通过走访以及电话访谈,调查了新疆乌鲁木齐市海关、新疆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和新疆一类口岸、二类口岸,深入基层走访出境果蔬种植基地、出口食品企业,进一步了解其物流的情况,并调查相关物流企业,通过座谈交流发现,新疆农产品物流组织近年来发展较快,并形成了几种非常明显的农产品出口物流模式。

1 研究假定

假定1:假定农产品出口(加工)企业、物流企业及农户在选择自己的经济行为时遵循利润最大化原理,即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经济学法则。

假定2:假定农产品物流组织是理性的经济人,追求利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

假定3:假定农产品物流组织与交易各方的口头协议也属于有效合约。

2 农产品出口物流组织绩效评价体系及评价方法

2.1 农产品出口物流组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研究农产品物流组织绩效主要研究能够有效反映农产品物流组织绩效水平的相关因素,如农产品物流组织的仓库利用率、准时交货率、物流专业人员数、订单处理周期、信息反馈时间、营业利润率、物流成本等,通过研究这些因素来评价农产品物流组织的绩效水平。设立评价指标体系应本着全面性、典型性及可操作性的原则,从农产品物流组织主体规模、物流组织内部流程、物流组织运营能力及物流组织信息化水平等4个方面来构建农产品物流组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分析农产品物流组织的绩效水平,对农产品物流模式进行评价。本研究选取农产品物流组织主体规模、物流组织内部流程、物流组织运营能力及物流组织的信息化水平4个指标作为研究的二级指标,在各二级指标下设立三级指标,一共设立17个三级指标。新疆农产品物流组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各三级指标解释及计算见表2。

2.2 评价方法

因子分析法通过对众多原始指标进行降维处理,用较少的公因子代替原始指标,利用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来构造农产品物流组织绩效的综合评价函数,根据综合得分来评价新疆农产品物流组织的绩效水平,该方法有效简化了原始指标,并克服了原始指标间重复信息的问题,评价具有科学性。

2.3 数据来源

通过设计问卷及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获得原始数据,各组织的分布情况见表3。这16家农产品物流组织主要从事生鲜农产品及农产品加工品的出口物流业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3 因子分析过程

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量纲的影响。通过SPSS软件得到相关系数矩阵,从相关系数矩阵的结果可以看出,相关系数都大于0.3,单边经验值也都小于0.05,变量间的线性关系较高,适合做因子分析。对所选取数据进行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检验结果见表4。Bartlett球形检验的统计量为786.231,相应概率Sig为0.000,因此拒绝原假设,可以进行因子分析。同时KMO的统计量为0.712,大于0.7,也同样得出可以进行因子分析。

3.1 因子确定

经过Promax斜交旋转得出公因子载荷矩阵(表5)。从表5可以看出,本研究提取的5个因子的累积贡献率为87.059%,符合大于85%的选取原则,即这5个因子反映了总体信息的87.059%,丢失信息较少,符合较少变量反映原始变量的要求。因此,选取5个公因子代替17个原始变量进行新疆农产品物流组织绩效水平评价。

3.2 因子解释

通过方差最大法进行因子正交旋转得出因子载荷矩阵(表6)。从表6可知,物流设施投资总额、物流成本、营业利润率、资产收益率、营业网点数、仓储面积等6个指标在公因子F1上的载荷较高,公因子F1可以反映物流组织的规模大小,因此把公因子F1命名为物流组织规模水平;订单处理周期、物流专业人员数、信息反馈时间等3个指标在公因子F2上有较高的载荷,公因子F2反映物流组织的快速反应能力,公因子F2命名为物流组织反应能力;准时交货率、客户投诉及时处理率、网上业务交易率、信息传递准确率等4个指标在公因子F3上的载荷较高,该公因子反映物流组织主体的客户服务水平,公因子F3命名为物流组织的客户服务水平;装卸搬运损失率、及时运输率指标在公因子F4上有较高的载荷,公因子F4反映物流组织的运输质量的优劣,公因子F4命名为物流组织的运输质量;仓库利用率、运输过程空载率在公因子F5上的载荷较高,此公因子反映物流组织的资源利用水平,因此把公因子F5命名为物流组织资源利用水平。

3.3 因子得分

通过回归法得出各因子的得分系数(表7),利用关系式:

Fn=a1nx1+a2nx2+a3nx3+…a15nx15得出各物流组织5种评价指标中的因子得分(表8),其中xi是经过标准化处理的数据,ain是因子得分系数。

3.4 公因子权重

公因子权重计算公式:,计算结果见表9。

3.5 农产品物流组织综合绩效水平排序

通过综合因子得分函数F=ω1F1+ω2F2+ω3F3+ω4F4+ω5F5,利用表8得出的结果代入综合因子得分公式,得出新疆农产品物流组织绩效水平综合得分值及农产品物流组织综合绩效水平排名(表10)。

4 评价结果分析

从排序结果看,新疆新建番茄制品有限公司、新疆绿源糖业有限公司、新疆拓普农产品有限公司、新疆中基实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加工企业主导型物流联盟模式在农产品物流绩效水平上排序较后,绩效水平不高。

以吐鲁番宋峰物流有限公司、新疆国储物流有限责任公司为代表的综合性物流企业的物流绩效水平排序居中,说明这种物流模式在物流配送效率上没有特别明显的优势。

以新疆亚欧大陆桥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新疆凯胜远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新疆德鲁亚国际物流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国际物流企业取得了较高的名次,这一定程度反映了以国际物流企业为主导的农产品物流模式具有较高的物流效率。

以新疆永胜国际物流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仓储型农产品物流企业、以新疆华凌物流配送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物流园区物流企业也排在前列,反映了仓储主导型的农产品物流模式、物流园区主导型的农产品物流模式具有较高的物流效率。

以新疆伊犁恒信国际贸易物流有限责任公司为代表的口岸物流企业物流绩效水平也较高,说明口岸主导型的农产品物流模式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物流模式。

总之,国际物流组织主导型、仓储主导型、物流园区主导型、口岸主导型的农产品物流模式相比其他物流模式具有明显的优势。并且从5个公因子的权重可以得出:物流组织主体规模对绩效水平影响最大,而物流组织运输质量和资源利用率对绩效水平影响较低,这主要由于运输质量和资源利用率对于各类物流组织来说差别不大,对绩效水平的影响程度远低于物流组织主体的规模、快速反映水平及客户服务水平等因素。

5 主要结论

新疆农产品出口物流组织绩效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并且物流组织主体依托不同的农产品物流模式具有不同的绩效水平,以口岸主导型、国际物流企业主导型、仓储基地主导型及物流园区主导型物流模式为依托的物流组织具有较高的绩效水平。从绩效评价的实证研究结果来看,新疆农产品出口物流组织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1)农产品物流组织物流综合能力总体水平低下,且绩效水平相差较大。多数物流组织都不同程度地在某些评价指标上有较低的因子得分,使得物流组织主体的总体绩效水平较低,物流综合能力低下。并且,各物流组织主体的绩效水平差距较大,绩效水平综合得分最好的达1.727 4,而最低的只有0.412 0,物流水平明显参差不齐。

2)客户服务水平、运输质量及资源利用率对物流组织绩效水平影响较低。从5个公因子的权重看出,物流组织主体在客户服务水平、运输质量、资源利用率3个指标的权重分别为12%、6%、5%,而物流组织规模指标的因子权重高达60%,说明客户服务水平、运输质量、资源利用率对绩效水平影响较小,而物流组织规模是绩效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这是新疆农产品物流组织主体的现实情况,离现代化物流组织的标准还有较大差距。现代化物流组织要求把客户服务水平、运输质量及资源利用率等提升起来,单纯通过物流组织规模来发展物流不是最优选择,因为当物流组织规模投资不适应物流需求时,投资必然带来资产耗散及损失。

3)所有物流模式下的物流组织主体的物流装备化水平低下。从评价结果看,运输质量和资源利用率在绩效水平上的因子权重非常低,而运输质量和资源利用率反映物流企业的物流装备水平,说明新疆物流企业装备水平低下,尤其农产品冷藏保鲜设备更是明显不足,制约了新疆农产品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4)所有物流模式的物流组织网络利用率及专业物流人员技术水平不高。第2个公因子的因子权重为17%,说明对绩效水平影响较低,而订单处理周期、信息反馈时间、物流专业人员数是解释第2个公因子的指标,这说明新疆农产品物流企业的网络利用率及专业物流人员的技能没有在绩效水平上起到核心作用。虽然物流企业拥有网络设备,但基本束之高阁,这是物流理念落后和管理水平低下所致。新疆物流企业的就业人员大多是初级理论方面的物流工人,对于先进的物流管理思想非常陌生,实践技能不足。缺乏真正合格的专业物流人才严重制约了新疆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

5)4种非自营的国际物流模式绩效水平相近,且优于其他物流模式。从评价的结果来看,国际物流企业主导、仓储基地主导、物流园区主导及口岸主导型物流模式的物流企业的绩效水平都高于其他模式。农产品有较强的周期性,像食糖、番茄等有严格的时间性,交易频率不高,采用外包物流较为有利。并且这4种物流模式的综合因子得分相差不大,说明这四种物流模式没有哪一种较为突出,从现实情况看,新疆现有的农产品出口物流模式没有达到最优,还具有优化提升的空间。

6 出口物流增长模式优化策略

6.1 第三方农产品国际物流模式优化

6.1.1 通过建立契约及税率安排来克服由于委托-时出现的利益矛盾 第三方物流同物流需求方存在明显的契约关系,物流需求方作为委托方会对第三方物流企业委托物流业务,委托方和方的目标不一致会使得交易互惠目标偏离最优路径,第三方物流凭借信息优势会存在伤害物流需求方的动机,加上新疆地域广阔,远距离的契约交易更是增强了方对委托方的违约风险。因此,在物流模式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多个委托方出力、物流企业参与的物流监督与激励部,这种监督激励部可以是有形的部门,也可以是一种无形的契约,通过这种机制设计来解决道德风险与搭便车问题。甚至可以成立物流保险公司,利用物流保险公司对物流企业的行为和效率进行评价,监督方,通过保险降低风险。也可以对物流企业采取较小的边际税率,促使物流企业从事风险更大的物流活动甚至增加更加优质的物流服务,同时也降低了委托方(物流需求方)的激励成本[1-7]。

6.1.2 建立第三方物流联盟及虚拟物流组织 由于物流企业参与配送的方式比较单一,还没有形成物流规模化和专业化,物流效率有待提高。因此,各物流企业有必要形成物流联盟。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和综合性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实现合作,建立伙伴关系,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统筹物流业务,而且可以实现物流专业化。甚至通过建立虚拟物流组织[8-10],让实力雄厚的综合性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轴心企业,其他专业性物流企业同此轴心企业建立契约关系。第三方物流企业一旦有机联动起来,物流效率会迅速增加,创造的经济效益将会尤其可观。

6.1.3 发展现代化的第三方物流提供方 在第三方物流模式中,第三方物流提供者的类型较为单一,虽然存在基于运输、仓储及配送、货运业的第三代物流,但较为现代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还未见踪影,基于金融业和信息咨询公司的第三方物流难以寻觅,而信息咨询和金融业是未来整合物流业的重要支撑产业,因此,有必要发展基于金融业和信息咨询公司的第三方物流,从思想和行动上考虑第三方物流的多元化和匹配化。

6.2 仓储基地主导型国际物流模式优化

6.2.1 建立仓储管理系统 仓储基地主导型物流模式缺乏处理季节性农产品及应对闭关期的仓库管理系统,农产品淡季时存在仓储保鲜库的闲置现象,直接降低经济效率。因此,这种模式必须要解决仓储闲置问题,通过建立仓储管理系统,来平衡全年的仓储利用率,让淡季也会储存需要仓储的农产品,让忙季和各物流企业的仓库管理系统实现充分协调,最终实现仓储基地仓库利用最大化目标。

6.2.2 实现各仓储基地的网络化沟通 仓储基地主导型物流模式面临的又一难题就是仓储基地本身的难以流动性,而运输追求连续性,尽量不在仓储基地发生装卸搬运,结果使得仓储基地承载的业务量受到较大限制。因此,仓储基地的选址比较重要,应尽量选在物流节点处。同时仓储基地可以从数量上克服以上缺陷,通过多个仓储基地的相互协调和配合来实现物流业务的稳定性。

6.3 物流园区主导型国际物流模式优化

该模式最大的缺陷就是尚未形成服务功能的全面化,入驻企业之间缺乏联动性和互补性,园区设施利用率不高,网络化水平低等。因此,有必要建设具有明显帕累托改进的一体化物流园区。一体化物流园不仅要实现全疆物流中心、批发市场、口岸、仓储基地的密切互动与沟通,实现各物流园区间的共同协作。而且要实现公路、铁路和航空业务的柔性切合,通过设立多式联运来实现公路、铁路的无缝链接,换装不会耗时耗力,做到连续性地物流配送,缓解拥堵局面。一体化物流园在空间和时间上要求都比较严格,在空间布局上能够实现配送节点最优化,在时间上能够做到合理安排每分每秒,使得物流效率和服务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6.4 口岸主导型国际物流模式优化

口岸主导型物流模式的最大缺陷在于通关模式未达到最优,现有通关模式下的通关程序繁琐、通关成本较高,并且在面临各国政治变动、关税变化等不确定性情况时,会存在通关严重受阻的问题,大大降低了物流效率。因此,有必要优化新疆口岸的通关模式,把不同贸易条件下的物流和通关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尽量简化通关手续,把通关便利化作为改革的重点,建立不确定性风险的应对机制,针对关税同盟国的税收政策能够采取弹性通关政策进行有效应对,针对不同风险的农产品采取不同的通关程序和条件审核,对于低风险的农产品放宽通关审核条件,对于较高风险的敏感性农产品按照正常的通关程序进行,但仍然需要以降低通关成本为根本出发点,本着服务的态度为企业快速通关创造更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郭崇义,庞 毅.基于流通实力的农产品流通模式选择及优化[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7-11.

[2] 杨晶晶.成都市农产品物流绩效评价[D].成都:四川农业大学, 2009.

[3] 聂 凯.农村流通产业组织优化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8.

[4] 刘彦平.第三方物流的契约经济理论分析[J].学习与探索, 2006(2):231-234.

[5] 李晓锦.农产品物流模式研究[D].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6] 王振锋.农产品物流系统的结构优化及其运作模式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07.

[7] 李 红,陈治国.西北民族地区农产品口岸物流发展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6):14-16.

[8] 李学伟,曾建平,卢 勃.中国物流交易模式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9] 刘燕妮,郑颖杰,甘 辉.我国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发展趋势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8(5):133-134.

篇9

【关键词】物联网;农产品;供应链

随着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农产品从最初的生产到最终用户的管理行为越来越复杂,对农产品安全与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我国目前的食品质量与安全形式却不容乐观,双汇瘦肉精、染色馒头、三鹿奶粉、地沟油、老酸奶等事件的发生,严重打击了我国农业发展和消费者的信心[1]。在这种形式下,农产品的生产经营单位从满足日益变化的个性化需求、降低物流运作成本、严格农产品安全与质量出发,需要对农产品供应链实行有效管理,提升农产品供应链的信息化水平。物联网作为目前重要的信息采集与传递技术,对农产品供应链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统农产品供应链

农产品供应链是基于农产品而形成的供应链,是由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商、农产品种植者、养殖者、加工者、物流服务经销商、消费者等各个环节构成的组织形式或网络结构。这一供应链在我国通常被称之为“田头——餐桌”。传统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下的农产品交易以分散方式进行,供应链各节点之前相互独立,没有长期合作,交易前后也没有任何承诺和契约合同,信息不能共享,造成了供应链较长且不易协作,质量体系匮乏。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物流技术和设备落后,农产品保鲜较为困难。农产品的“新鲜”是鲜活农产品的生命。但是,我国目前物流技术和设备落后,冷链物流不够发达,大部分生鲜农产品在运输中不能保证较低的温度,从而使其质量大打折扣,给农产品供应链带来了不小的技术难题。

(2)农产品供应链各节点之间信息无法共享。传统的农产品供应链的供应商大都为个体生产者,规模小分布广,由于信息的滞后性,造成个体生产者们盲目生产,导致销售市场价格波动较大,不利于农产品供求的均衡发展。

(3)没有形成供应链一体化运作方式,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农产品的产供销环节还没有形成供应链一体化的运作,农产品供应链中产销脱节,生产者和经营者无法意识到相互之间是利益共同体,供应链上各环节都从短期利益出发,缺乏对供应商的分析、评价和考察,造成各类供应商都向市场供应,产品质量安全无法得到保障。

传统农产品供应链存在的问题更加迫切地突出了供应链信息化的重要性,如何提高农产品供应链信息化共享水平,提高供应链各环节的协同,是农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如何通过现代通信技术提高农产品供应链信息化水平是当下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物联网作为目前重要的信息采集与传递技术,是提高农产品供应链信息化水平的有效途径。

二、物联网介绍

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标准协议把物品与互联网联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精确定位、实时跟踪、随时监控和有效管理的一种网络[2]。通过物联网可以实现供应链之间的信息无缝整合,状态即时沟通,动作即时协作,从而构建统一的物流配送服务信息平台,提高智能化配送服务模式。具体来说,物联网技术能帮助实现以下功能:

(1)使信息在整个供应链上下贯通,实现供销两端的无缝衔接。通过物联网技术,农产品供应链上下游相关企业将衔接起来,形成端到端的智能供应链物流配送服务流程,从而保障物流配送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2)通过物联网的智能感知和自动传送手段,使得供应链各节点能够对供应链物流全过程实现实时监控,即时掌握物流活动状态,并对状态进行实时响应,智能应对。

(3)通过对等、实时、互动的商务网络传送手段,为供应企业、物流配送企业、采购企业之间提供即时协同的平台,可实现信息即时分享,实时协作。

(4)通过物联网的协同分享平台,企业之间能够进行基于储运分享的协同配送和协同储运。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能够分享利用供应链上其他企业的共享储运资源,实现自主管理和托管操作,从而能够实现批量储运,提高运输配送效率,同时提高仓储资源利用效率。

三、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农产品供应链优化

物联网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影响巨大,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使农产品供应链上的设施、库存、运输、信息及采购等环节得到高速优化;可以完善农产品质量监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能够对农产品的生产、运输、消费等环节做到即时管理;能够降低供应成本,并使供应链管理实现高度敏捷化和完全的集成化[3]。

(一)完善农产品质量监控,严把食品安全源头

如何对食品进行有效跟踪和追溯是当前比较受关注的一个课题。要保证食品的安全,就需从其源头的农产品安全入手,从源头上就扼制有问题的农产品进入市场。通过物联网可以有效地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从产品生产开始,在产品中嵌入EPC标签,记录产品生产、流通的整个过程。消费者在购物时,只要根据卖家所提供的产品EPC标签,就可以查询到农产品从原料供应、生产、加工到食品,再到销售的整个过程及相关信息,从而决定是否购买。

(二)实现可视化的运输管理

在货物和车辆上贴上EPC标签,运输路线上的一些检查点装上无线射频和接收转发装置,无论是供应商还是经销商都能快速了解货物实时位置及预计到达时间,可以实现运输货物的可视化管理。对于价值高、需要封箱运输的农产品,可以采用主动式无线射频技术,把农产品封装在箱内,一旦出现非成长开箱,中央监控系统可即时获得物品状况,及时报警,减少危害和损失。

(三)实现先进化的库存管理

当贴有EPC标签的农产品进(出)入仓储中心时,入口处的阅读器可以自动识读标签,完成盘点,并将农产品信息输入主机系统的数据库。基于EPC的实施盘点和智能货架技术,保证了发退货的正确性及补货的及时性。仓储区内农产品可以实现自由防止,提高了仓储中心的空间利用率,从而降低了库存,同时还能保证入库出库的准确性,减少了农产品送错、偷窃、损害、出货错误等造成的损失,提高了农产品供应链上的库存管理水平和效率。

(四)实现农产品供应链上各环节的信息共享

农产品供应链主要包括五个环节,即原料供应环节、生产环节、加工环节、流通环节和消费环节。通过物联网,各节点企业可以对每一种农产品进行实时监控,掌握农产品的最新动态,不仅能对农产品的流通过程进行监督和信息共享,还能对各环节的信息进行分析和预测,估计出该农产品未来走势或发生意外的概率等,这样企业可以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将损失避免或最小化。

四、结论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变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农产品供应链在各环节上的信息共享、协同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但我国目前的物联网技术仍处于发展阶段,物联网的标准化体系还尚未完善,物联网标准不完善会对供应链各环节的信息沟通造成不良影响,完善物联网技术标准体系的建设是另一个需要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周静.物联网对农产品供应链竞争力提升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

篇10

1、云南特色农产品出口的主要优势品种

按2007年出口金额大小以及占全国出口比重进行分析,云南特色农产品出口的主要优势品种有蔬菜(主要为松茸3 373万美元、牛肝菌1 825万美元、马铃薯558万美元、西兰花菜406万美元、鲜豌豆484万美元、包卷心菜327万美元、干芸豆2 778万美元、辣椒干3 131万美元、姜642万美元)、咖啡

3 815万美元、茶3 490万美元、奶粉1 850万美元、核桃仁1 505万美元、鲜切花1 669万美元、植物精油(主要为桉叶油、香茅油和香叶油)2 225万美元等。

云南省“松茸”、“牛肝菌干片”出口分别占全国出口的79.9%和76.2%,居全国出口的首位。“马铃薯”占6.9%,列山东、吉林、黑龙江之后居第四。“鲜豌豆”占36%,居第一。“西兰花菜”占13.4%,列上海、广东之后居第三。“包卷心菜”占21.1%,列山东之后居第二。“干芸豆”占7.5%,居第七。“辣椒干”占25%,列山东之后居第二。“姜”占4.2%,居第六。“咖啡”占76%,居第一。“茶叶”占2.9%,列浙江、福建等之后居第七。其中“普洱茶”出口占全国茶叶出口的4.8%。“奶粉”出口占全国的9.6%,列黑龙江、山东之后居第三。“核桃仁”占27.9%,居第一。“鲜切花”占24.7%,列浙江之后居第二。“桉叶油”占45%,居第一。

2、云南特色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

2007年,云南省“松茸”99%销往日本。“牛肝菌干片”95%销往欧洲12个国家,其中意大利、德国、法国为主要市场。“马铃薯”77%销往越南。“西兰花菜”主要销往泰国、缅甸和马来西亚。“鲜豌豆”37%销往日本,21%销往泰国,25%销往荷兰、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包卷心菜”主要销往马来西亚和泰国。“干芸豆”销往3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欧洲67%,日本14%。“辣椒干”72%销往墨西哥,18%销往美国。“姜”销往33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21.2%、阿联酋20.9%、印度15%、巴基斯坦9.7%。“咖啡”56%销往欧洲,日本36%。“茶叶”95%销往亚洲,其中中国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为主要市场,欧洲市场仅占5%。“奶粉”全部销往亚洲,缅甸、泰国、越南为主要市场。“核桃仁”33%销往欧洲、27%销往中东、16%销往越南。“鲜切花”销往27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日本36.7%,泰国15%、新加坡15%,香港9.6%,欧洲、美国、澳大利亚7.5%,俄罗斯1.8%。以桉叶油为主的植物精油销往27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欧洲占37.8%,墨西哥等南美国家占15%,印尼占14%,美国占12%。

3、云南特色农产品出口经营主体

2007年,共有592家外贸企业经营云南特色农产品出口。云南本省企业354家,外省企业243家。其中外省企业经营出口的云南特色农产品为4万吨,7 546万美元。按重量计占6.8%,按金额计占15.2%。外省企业经营出口的云南特色农产品主要有芸豆、辣椒干、普洱茶、姜、牛肝菌干片、咖啡、桉叶油、菜豆罐头、核桃仁等。

按出口规模分,云南省有5家企业出口额超过了1 000万美元。出口额在100~1 000万元的云南省企业有101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