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控审计范文
时间:2023-03-30 12:31: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内控审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引言
财务内控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一个重心,涉及经济安全和财务信息,对审计具有重大影响,特别是注册会计师审计。至于财务内控如何影响审计,将是本文接下来讨论的重点。
二、财务内控对审计的影响
(一)财务内控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财务控制在维护经济资源安全和保证财务报表真实性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从而降低了其的自身风险,进而降低了审计风险,相反,财务控制存在缺陷,或者没有得到有效运行,企业自身的风险就会加大,导致审计风险增加。
(二)财务控制对审计效率的影响
财务内控就是影响内部环境复杂程度的重要因素,如果完善的财务内控得到有效运行,各项经济业务就能按照预先设定的轨迹运行,各项财务数据也就也真实、可靠,这样,审计人员可以利用被审计单位生成的资料,减少了一部分环节,节约审计时间,提高审计效率。
(三)财务内控对审计技术方法的影响
在没有建立财务内控制度之前,审计往往采用事无巨细的详细审查方法,在建立起财务内控之后,审计方法和手段丰富多样。一方面,审计需要对财务内控进行审计,财务内控是一系列制度运行的轨迹,无法定量,需要对其执行情况进行审计,一般可以描述,观察其运行的轨迹,重新执行财务内控。另一方面,财务内控也对单位经济业务的审计技术方法产生影响。
三、改进企业财务内控提高审计效率、质量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财务控制体系
企业建立财务控制体系的目标是为了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从而使企业的各项业务顺利的进行下去。但是,如果在财务控制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无论是企业内部的审计还是外部审计,在对企业进行审计时,不会轻易去相信企业提供的各项财务信息。此时,他们会采取额外的手段对企业的财务情况进行验证。这无疑会降低审计的效率。因此,企业应当根据自己财务业务的情况,建立比较适合自身特点的财务控制体系。
(二)建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优化权力与职责的分配
我们由财务风险案例的发生,可以看出,企业财务方面的业务发生崩溃从而影响给审计带来风险,往往和企业内部业务部门的串通舞弊行为存在着联系。因此,财务控制体系的建立并不等于企业财务不会发生任何问题,财务控制不能得到有力执行才是问题所在。因此,企业要明确审计、监察和企业内部各业务部门的财务控制职责,严格监察财务控制制度的落实情况。监察人员应当采取定期或则不定期的方式、重点监测以及抽查跟踪的方式,对各业务部门进行监督和监察,这样能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
(三)重构企业组织管理体系,创造良好的财务控制环境
董事会对于企业内部来说,是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并管理着企业的财务和经营,从某方面来说它决定着企业的财务状况。对于外部来说,是公司的形象代表并进行各种主要的活动。因此,在公司治理结构的建设上,应当确立董事会的核心地位,并在某些机构引入独立董事,对企业内部的运营进行监督。而监事会应该充分发挥其监督的职责,对企业管理层的决策和行为进行必要的监督和监察,定期不定期召开会议等。而企业的经理层应该具备风险防范意识,保证财务控制制度得到有力地执行。
四、结论
企业内部的财务控制和企业审计是不可分割的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都加强了内部控制尤其是财务控制的重视。内外部审计在对企业审查时,会在必要的时候以企业内部的财务控制作参考,在这个层面来讲,财务控制影响着企业审计。因此,企业应加强对内部财务控制的体系建设,它不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审计的效率以及成本,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获得有利的地位。
参考文献:
篇2
(一)不能与时展相适应
伴随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企业整个资产结构中,以理论为基础的无形资产占据重要地位,然而,现阶段,在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并不重视无形资产的管理,使企业在评估无形资产的过程中,忽视了自身的真实价值。无形资产即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企业不能够充分利用内部控制制度,做好财务管理环节。
(二)管理制度缺失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财务管理环节发挥重要作用,一个良好的财务管理制度,是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现阶段,在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虽然已经取得一些成效,但是仍旧存在较多缺陷。主要是企业只注重经济收益,却忽视财务会计内控制度的审计,导致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缺失,阻碍企业的发展进程。
(三)核算制度不健全
现阶段,在我国实行的会计法中,从宏观方面分析,是为了使企业财务会计与企业管理能够相互制约,因此,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按照会计法的相关准则。企业财务会计制度是指:通过采用与会计相关的理论基础,并且依据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状况,实行企业内部管理的方法。但是,现阶段,在企业财务会计内部审计过程中,核算制度不健全,不能够真实、客观的反映企业实际经营状况,这不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收益。
二、完善财务会计内控制度审计研究的对策
(一)全面贯彻和落实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审计制度
现阶段,在企业制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过程中,是由多个部门共同合作、努力制定,并且已经受到国资委员会的强力支持,因此,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得到这些重要部门的关注以及支持,是企业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审计的关键。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要想不断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就应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这就要求政府应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政府各个管理部门应明确承担的具体职责,做好自身管辖范围内的工作,不断关注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建设以及审计环节,并且全面落实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的实施,加快企业的发展进程。其次,当地政府部门在评价企业信用等级过程中,应使员工利益与内控评价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审计机构的职能,从而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二)加大力度宣传内部控制审计制度
调查显示,大部分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认为企业在实施内部控制制度的过程中,需要花费很多的经济成本,并且不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部分企业领导还认为,内部控制制度的实现,会威胁到自身的权威。因此,基于以上问题,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并不能够积极主动的建立内部控制审计管理机制。因此,这就要求政府应发挥自身的宏观调控职能,加大宣传力度,宣传方式应由单一化转变为多样化。例如,政府可以组织专家讲座、座谈会议、交流会议,转变企业管理人员的认知结构,使企业管理人员能够认识到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审计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此外,通过开展宣传活动,还应使企业管理人员认识到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会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强化企业防范风险的能力,维护市场经济发展秩序,能够为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加快企业的发展进程。
(三)改进和完善内部控制审计指引
现阶段,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审计部门与咨询业务应独立行使各自职权,依据会计法的相关规范,会计师事务所行使内部控制审计,对于被审计单位,会计师事务所不能够为其提供咨询业务,应确保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但是,事实上,大部分事务所在发展的过程中,虽然已经成立了单独咨询机构,但是,却由事务所投资并且控制,他们之间仍旧存在密切的联系。并且被审计单位在咨询审计师过程中,通常情况下,会采纳审计师的意见,在此阶段,审计师会建议被审计单位选择自己成立的咨询机构,进而为咨询机构获取更多的经济收益。因此,相关管理部门应重视管理此类现象,并且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案,对于违反相关规定的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加大惩处力度。
(四)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技能与专业素养
篇3
关键词:内控审计;外贸企业;审计制度
一、引言
2011年10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下称“中注协”)了《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实施意见》(下称“《意见》”),这是贯彻落实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联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提升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信息披露质量和内部控制水平的重要举措。
二、内控审计制度简介
内控审计制度,是一种科学的现代化审计方法,是企业内部对其自身的生产经营等各项活动进行控制和监督,以发现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管理风险的一种方法。通过有效的实施内控审计,对企业内部的各项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审查,有助于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从而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传统的企业内部审计主要应用于财务账目的差错防弊、保证企业资金的安全与完整以及与财务报表编制相关的内控制度设计的合理性与实施的有效性,在防范财务风险反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内部审计的局限性,使得企业难以对财务之外的管理风险进行识别和防范,从而无法从系统上防范企业可能存在的重大风险。因此,内部审计制度逐渐向财务部门之外拓展,并逐步涵盖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逐步实现其“免疫系统”的功能,于是内控审计应运而生。随着企业内控审计制度的完善和内控审计经验的成熟,企业内控审计又开始应用于各种企业项目之中,并在保证项目如期完成,提高项目完成效率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1]。近年来,企业内控审计已经在很多大中型企业得到较为广泛的运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内控审计在外贸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内控审计在我国的起步较晚,很多理论和经验也都还不成熟,相关的专业内部设计控制人才也比较匮乏,因而,在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执行层面,常常面临着各种困难。外贸企业除了要应对原材料价格变动风险、政策风险、经营风险和法律风险之外,还要面临汇率风险、销售回款风险及资金周转风险,因此,外贸企业对业务流程的合理性及执行的有效性的要求更高。由于外贸企业对于及时发掘并消除可能存在的经营风险有着很大的需求,使得内控审计在外贸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当前我国外贸企业在内控审计制度的制定和内控审计工作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这使得内控审计无法充分的发挥其风险识别与防范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1.内控审计制度不合理
很多外贸企业现有的内控审计制度都是在财务审计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企业除财务流程之外其他生产经营流程并没有设计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内控审计制度。这样的制度往往停留在纸面上,对审计业务的具体执行者缺乏必要的指导性,从而使审计工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另一方面,在各项内控审计评价指标的权重设计上,也没有根据各项具体业务和流程的重要程度分别安排权重,而是采取一个指标一项分值的方法,不能在各项具体的业务和流程中对评价指标进行更切合实际的区分,不利于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三是对业务和流程的审计主要集中于传统的老业务、老流程,而对新业务和新流程,一般不会进行深入研究,然而新业务和新流程往往是风险的“高发地段”。
2.管理层内控审计重视不够、专业审计人员匮乏
目前,很多外贸企业管理层仍将内控审计等同于内部财务审计,对于内控审计工作的重视不够。很多管理者也没能充分认识到企业内控审计对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的重要作用。因此,在企业内控审计的执行层面,很多外贸企业往往也不注重配备具有专业内控审计知识和相关业务及流程经验的内控审计人才,不重视企业内控审计人才的培养,造成了在真正执行企业内控审计工作时,审计人员缺乏必要的只是和技能来执行内控审计,不能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重大风险,这样风险防范也就无从谈起。
3.内控审计职能未能充分发挥、审计整改不力
由于管理层对内控审计重视程度不够、专业审计人员配置不合理,使得很多外贸企业的内审人员难以发挥内控审计风险识别和风险防范的职能,无法为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起到应有的作用。同时由于内控审计体系不完善,内控审计结果没有与经营考核指标相结合,使得许多外贸企业的下属公司对内控审计抱着“无所谓”、“走过场”的态度,这样,即使审计人员发现管理风险,并提出整改建议,相关企业也往往敷衍了事,不会认真对待。发生这类情况的根源就在于,审计结果无法对下属公司管理层的经济利益和职位升迁形成实质性影响,这使得被审计企业对内控审计有恃无恐。
四、外贸企业内控审计的改进措施
针对外贸企业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文认为,外贸企业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1.提高领导者对内控审计的重视程度和建立健全的内控审计制度
内控审计制度,经过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和当代企业的实践,已经被充分证明是提高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外贸企业要从高层管理者开始重视内控审计制度,并将之逐步贯彻到中低层管理者和一线员工的思想中,全员参与、全体重视企业的内控审计工作,并建立独立的内控审计部门,制定明确的内控审计规范和流程,对各个部门的业务和流程进行深入的审计。
2.注重内控审计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在执行内控审计工作时,内控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是一项关键因素。外贸企业应注重内控审计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建成一批专业的内控审计人才队伍,保证内控审计工作的有效执行。在选拔和培养方式上,外贸企业既要善于从外部招聘优秀的内控审计人才,又要注重对企业内部的内控审计队伍的培养。
3.完善经营考核体系
企业应当重塑对公司各级员工及管理层的经营考核体系,将内控审计结果及其整改情况与相关人员的考核得分和经济利益直接挂钩,从根源上加强企业对内控审计的地位和影响,真正发挥内控审计“免疫系统”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内控审计;营销管理;影响;分析;风险管理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的经济增长也得到了快速发展,随之也带来了各种的风险。建立有效的企业内控审计体系,是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的有效手段。企业的营销系统通过内控审计可以增强企业的营销风险管理和危机管理能力,提高企业的营销管理效率,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企业内控审计定义
内控审计是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内控制度的审查、分析测试、评价,确定其可信程度,从而对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做出鉴定的一种现代审计方法。内控审计是内部控制的再控制,是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
二、内控审计对企业营销管理的积极影响与意义
内控审计是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管理的关键,企业通过内控设计的开展,能沟提高企业营销管理系统的抗风险能力、优化营销管理系统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切实监督营销管理制度的实施效果,从而保证企业的高效发展。(一)提高企业营销管理系统风险管理能力企业的营销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且无可避免的,特别是在当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通过对对企业风险的有效评估,可以让企业明确自己的经营管理战略、投资规划具有明确的方向。内控审计通过对外部市场经济规律、国际经济形势变化,以及企业内部架构、营运管理运行情况等内外部两个方面,对企业的固有风险与剩余风险进分析和预测,从而从不同的侧面提高企业营销管理的抗风险能力。(二)优化营销管理系统绩效考核体系企业营销管理的好坏,除了经济环境、企业自身因素外,营销员工的能力与水平也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目前企业基本上都是采用绩效考核的方式进行营销员工的素质能力考核,但多数企业的绩效管理系统普遍存在着绩效考核不科学、不透明公正等问题,每个营销员工无法明确自己在企业中的价值,降低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这对营销管理工作是十分不利的。而内控审计体系可以协助企业的营销系统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优化绩效考核效果,提高营销员工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切实保证企业营销政策可以得到有效执行。(三)监督营销管理制度的实施效果企业是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型组织,所从事的各项生产管理、经营管理、营销管理等活动都是以这个目的为基础而展开的。企业的盈利目标需要通过营销活动来实现,所以每个企业都非常注重营销管理的运营情况。企业的发展前景与盈利能力则取决于企业的营销管理能力水平。内控审计系统可以在营销运营的整个过程,监督企业的营销战略的制定与执行,保证企业的资产、人员、资金等企业资源可以得到合理的分配利用。内控审计独立于企业其他的运营管理部门,受企业的决策领导层直接领导,可以以客观公正角度监督企业的营销管理系统,协助企业实现盈利目标
三、运用内控审计增强企业营销管理的有效措施
企业的内控审计对营销管理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合理有效的内部审计系统可以协助企业达成盈利目标,那么如何建立合理有效的内控审计系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一)利用内控审计识别营销风险内控审计需要通过参与营销环节分析、财务报表分析、调查表分析等方式来识别、确定营销管理工作中的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并协助营销系统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制定营销管理规则,以对营销风险实施有效的监控与防范,提高营销管理的抗风险能力。(二)利用内控审计建立高效绩效评价系统营销管理系统中员工的绩效管理是非常关键的一环,优秀的绩效考核能够促进营销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员工的工作潜能。优秀的员工不仅能协助企业达成盈利目标,同时也能实现员工的个人价值。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加入内控审计制度,通过周期性的内控审计,可以及时分析评估企业的绩效考核系统是否科学、完善,协助人力资源部门及营销系统管理层对绩效考核方案进行修正,确保营销管理内部能够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保持企业的活力。(三)利用内控审计完善企业营销战略科学、有效、可执行的企业营销战略规划能保证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保持发展优势。内控审计体系通过对企业的营销战略的科学性、可行性以及战略定位等各方面的审查、评估,对具体的营销计划、执行方案、收益等方面的分析评价,保证营销战略的有效性。同时,内控审计通过周期性的监督营销战略的执行情况及营销流程管控情况,来评估企业营销战略的实施科是否科学有效。内控审计通过这种局部到细节的管控方式,完善企业的营销战略。综上所述我们能够看出,随着当前经济不断发展与创新,内控审计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建立有效的企业内控审计体系,能够企业识别营销管理风险、优化营销系统绩效考核效果,并且能够协调企业内部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实现企业的盈利目标,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保障企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纪琛伟,马海明.分析企业内控审计对营销管理的影响[J].现代国企研究,2017(20).
[2]富闽鲁.营销审计对企业营销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
[3]吴寿元.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
篇5
关键词:高校后勤 内控制度 审计
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集团内部组成了“中心”或“公司”,以社会经营者身份参与竞争和有偿服务。各“中心”或“公司”的经营和核算是相对独立的,但他们经营使用的资产如场地、设备、水电、资源却是学校提供的。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内审部门应如何开展对后勤集团业务的审计,本文结合笔者工作实际,谈一些粗略的看法。
一、内部控制审计的主要内容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实施单位内部有效管理、有效监督的关键。在高校后勤集团内部,管理控制是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础,会计监督是对管理控制的反映,审计监督是对管理控制有效性的审查评价。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的产物,它是组织经营管理者为了能够维护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保证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以及保证遵守各项法律法规,而对经营管理活动进行调整、检查和制约所形成的内部管理机制,是组织为实现管理目标而形成的自律系统。因此,加强对后勤集团内控制度的审计,是非常必要的。
检查内容主要包括集团内部货币资金(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存货、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固定资产、对外投资、经营收入、经营成本费用以及收益分配等方面制度是否完善、是否得到有效执行,并采用多种审计方法来检查、验证其内控制度执行的效果性,从而评价整体管理水平,并查找其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有效、合理整改意见或建议,最终实现审计以监督体现服务的职能作用。
二、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审计
在审计案例中,本文以货币资金内控制度审计为例,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实践,谈谈如何具体实施各个环节的审计。
(一)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概述
根据货币资金存放地点及用途的不同,货币资金分为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及其他货币资金。由于货币资金是集团流动性最强的资产,集团必须加强对货币资金的管理,建立良好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以确保全部应收取的货币资金均能收取,并及时正确的予以记录;全部货币资金支出是按照经批准的用途进行的,并及时正确的予以记录;库存现金、银行存款报告正确,并得以安全保管;准确预测集团正常经营所需的货币资金收支额,确保集团有充足又不过剩的货币资金余额。一般而言,一个良好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应达到以下几点:(1)货币资金收支与记账的岗位分离;(2)货币资金收支要有合理、合法的凭据;(3)全部收支及时准确入账,并且支出要有核准手续;(4)控制现金坐支,当日收入现金应及时送存银行;(5)按月盘点现金,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以做到账实相符;(6)加强对货币资金收支业务的内部审计。
(二)货币资金审计重点检查内容
1.货币资金业务相关岗位及人员的设置情况。重点检查是否存在货币资金业务不相容职务混岗的现象。
2.货币资金授权审批制度的执行情况。重点检查货币资金支出的授权审批手续是否健全,是否存在越权审批行为。
3.支付款项印章的保管情况。重点检查是否存在办理付款业务所需的全部印章交由一人保管的现象。
4.票据的保管情况。重点检查票据的购买、领用、保管手续是否健全、票据保管是否存在漏洞。
5.对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中的薄弱环节,应当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和完善。
(三)对内控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测试检查(以库存现金为例)
1.核对库存现金日记账与总账的金额是否相符,检查非记账本位币现金的折算汇率及折算金额是否正确。审计人员测试现金余额的起点是,核对库存现金日记账与总账的金额是否相符。如果不符,应查明原因,必要时应建议做出适当调整。
2.监盘库存现金。监盘库存现金是证实资产负债表中货币资金项目下所列库存现金是否存在的一项重要审计事项。审计人员对库存现金的监督盘点最好实施突击性的检查,时间最好选择在上午上班前或下午下班时,盘点的范围一般包括单位内部经管的现金。将盘点金额与库存现金日记账余额进行核对,如有差异,应要求集团查明原因,必要时应提请集团做出调整;如无法查明原因,应要求集团按管理权限批准后做出调整。
3.分析集团日常库存现金余额是否合理,关注是否存在大额未缴存的现金。
4.抽查大额库存现金收支。检查大额现金收支的原始凭证是否齐全、原始凭证内容是否完整、有无授权批准、记账凭证与原始凭证是否相符、账务处理是否正确、是否记录于恰当的会计期间等项内容。
5.抽查资产负债表日前后若干天的、一定金额以上的现金收支凭证实施截止测试。集团资产负债表的货币资金项目中的库存现金数额,应以结账日实有数额为准。因此,审计人员必须验证现金收支的截止日期,以确定是否存在跨期事项、是否应考虑提出调整建议。
6.检查库存现金是否在财务报表中做出恰当列报。根据有关规定,库存现金在资产负债表的“货币资金”项目中反映,审计人员应在实施上述审计程序后,确定“库存现金”账户的期末余额是否恰当,进而确定库存现金是否在资产负债表中恰当披露。
(四)结合案例进行评审分析
某高校审计部门于2009年6月派出审计组,对后勤集团2008年财务收支进行审计。
1.审计组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了了解和测试,并在审计工作底稿中记录了有关情况,摘录如下:
(1)货币资金业务。该集团财务专用章由专人保管,分管财务的总经理个人印章由其授权办公室主任梁某保管;对重要货币资金支付业务,实行集体决策;现金收入及时存入银行,特殊情况下,经公司领导班子集体研究批准后,方可坐支现金;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由出纳员李某负责定期编制。
(2)销售与收款业务。该集团负责主营业务收入和应收账款的会计张某不经手货币资金;但负责采购审批的刘某同时又涉及销货业务的执行及款项的收取和支付。
(3)内部人员分工。该集团财务部门有3位员工要进行合理分工,以承担下列8项工作,分工结果应符合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①记录并保管总账。②记录并保管应付账款明细账。③记录并保管应收账款明细账。④记录货币资产日记账。⑤记录、填写支票。⑥发出销货退回及折让款项通知书。⑦调节银行存款日记账和银行存款对账单。⑧保管并送存现金收入。
2.上述内控制度中存在的缺陷及理由说明。
(1)货币资金业务中,现金收入经公司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后,可以坐支,违反了现金管理条例,现金是不能坐支的。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由出纳员李某定期编制,违反了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应由出纳员以外的人员定期编制。
(2)销售与收款业务中,负责采购审批的刘某同时又涉及销货业务的执行及款项的收取和支付,不符合授权的原则。
(3)内部人员分工审计建议:
上述①⑥⑦项,即记录并保管总账、发出销货退回及折让款项通知书、调节银行存款日记账和银行存款对账单三项工作由总账会计或综合会计人员担当。理由:按内控制度的要求,分工总体原则应将不相容职务恰当划分,即记录应收账款明细账的应与发出销售退回及折让的款项通知书的分开,否则可能发生贪污或挪用货款等舞弊行为,所以第⑥项与第③项工作要分开。
上述②③项,即记录并保管应付账款明细账、记录并保管应收账款明细账二项工作由管理明细账的会计担当。理由:记录并保管总账的应与记录并保管明细账、日记账的分开,所以第①项与②③项工作应由不同的人承担。
上述④⑤⑧项,即记录货币资产日记账,记录、填写支票,保管并送存现金收入三项工作由出纳员担当。理由:调节银行存款日记账和银行存款对账单的工作要与记录、保管送存货币的工作分开,否则可能发生偷借银行账户等违法行为,所以第⑦项与④⑤⑧项工作应分开。
三、结语
对于整个后勤集团来说,如果缺乏健全的控制制度,必然造成经济管理混乱,工作效率不高,财产损失浪费以及经营效益低下。因此,更新审计理念,推行“监督”和“服务”并重,在审计业务中,不仅需要开展以真实性、合规性为导向的财务审计和管理审计,更需要实施以内部控制和提高效益为导向的内控审计及效益审计。
总之,高校后勤的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是对其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各项管理活动及过程进行独立的、客观的、综合的、建设性、面向未来的审查与评价;为管理层提供准确信息,规避风险,有利于正确决策;保证后勤集团的各项管理活动运行正确,维护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使后勤集团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为其依附的主体――高等学校提供更加有力的后勤保障。J
参考文献:
1.朱清.高校审计工作规范化管理创新实务全书[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07.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09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篇6
关键词:新规范 银行内部审计 内控管理
一、内部审计有助于内控管理找准人员职能定位
作为连接银行内部审计实务和理论的桥梁,内部审计开展实务工作的过程其实就是实施审计职能的过程。针对银行内部管理来对审计进行控制,它的职能界定需从如下两方面去考虑:一方面就是内部控制审计的内涵和本质;另一方面便是在内部控制审计上的需求。这两者之间有效的交集,便是银行内部审计控制应具备的职能。
对银行内部的审计进行控制在本质上就是为银行的经营管理进行服务的一项特殊的控制管理活动。它的特殊之处便在于,它与一般管理行为不同,它不会行使决策、控制、组织、计划等管理活动,而是根据管理层职责的不同来进行分工,从而代替管理层对经营机构内部的控制状况进行评价和检查,并帮助管理层实行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在实施过程里,运用规范化、系统化的形式,用客观、独立的态度来评价和检查银行内部控制,它的目的在于发现错误,并对舞弊现象加以预防,从而增加银行的价值,提升银行经营的效率,使银行既定目标的实现速度得以加快。
二、银行内部审计有助于内控管理五项原则的执行
内部审计需遵循如下几项原则,包括:成本效率原则、适应性原则、制衡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所以,在对进行银行的内部审计之时,需围绕如下几项原则来进行内部控制的检查和监督,它的具体内容如下:
一是合规性,也就是银行的内控必须与国家的政策、法律和法规相符,满足证券监管机构关于上市公司的要求、法规和法律;二是系统性和全面性,内控会牵涉银行经营活动各个方面,它的内部控制和监督会在经营管理活动全体员工和全过程中有所体现,每位员工不仅要控制其负责实施的作业,并且还要受制度或其他人员的制约和监督;三是不相容情况及内部控制,所谓的内部控制指的是在各岗位间、员工间以及部门间建立起来的相互制约、相互验证的关系;四是奖惩和权责,也就是被审单位是否按照各岗位和部门的性质与职能,来明确人员及各部门应当负责的范围,奖惩是否恰当,赋予的责任和权限是否合适,有无相互推诿或越权行为产生;五是成本的效益型,是否在内控中对成本效益予以贯彻,也就是是否用最小的管理或控制成本获取了最大的经济效益;六是可操作性,即内控是否与银行实际相符,设置业务流程的控制点以及确定授权的项目权限,是否对实际管理工作里的可行性加以考虑,是否能确保其可操作性。
三、银行内部审计有助于对内控管理五要素间的关系有正确的理解
企业内部审计控制的有效实施和建立,需包括内部监督、沟通和信息、控制活动、风险评估、内部环境五要素。具体说来就是,实施内部审计的基础是内部环境,实施内部审计控制的重要内容和环节是风险评估,实施内部审计控制的载体和具体方式是控制活动,实施内部审计控制非常重要的条件是沟通和信息,实施内部审计控制非常重要的保证是内部监督。首先有了包含企业文化、人力资源政策、权责分配及机构设置、治理结构等在内的内部环境,然后再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选择相应内部审计控制活动使风险得以减少和控制。与此同时,应及时加工整理和获取与内部审计控制活动、分项评估以及内控环境相关的信息,并使之能在银行内部之间相互传递,这便是沟通和信息,沟通与信息系统围绕于内部审计控制活动的四周,对银行经营活动运转的状况有所反映。为了确保内控体系能正常的运转,还需监督整个内部审计控制的过程。
四、银行内部审计有助于确保内控管理方法的科学有效性
从银行控制主体上来看,银行的内控制度可分为管理制度控制和程序系统控制。管理制度控制通常都是以管理制度形式来实行内部制度,而程序系统控制最主要是通过系统本身功能来实现内部制度。针对以上的控制,可采取如下的审计方式:
(一)执行分析性的程序。所谓的分析性程序是指分析性的复核程序,在进行审计之时要对能否采用分析性复核程序予以考虑,通常状况下,分析性复核形式能使实质性的测试工作量得以减少。
(二)在分析基础之上,实行符合性的测试。进行符合性测试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明确被审计单位各项措施能否在财务活动和经营业务中真实存在以及内部控制有无效果。
(三)进行实质性的测试,也就是使用计算、函证、分析性复核、观察、监盘、检查等方式来获取直接的证据,审查被审计事项,从而得出审计的结论。
(四)进行计算机的辅助审计。由于银行电算化的程度很高,使用计算机对审计技术予以辅助就能占据大量的信息数据,从而将重点审计的范围予以有效锁定,以便使工作效率得以提高,使审计成本得以降低。
五、结语
随着近年来银行作用和地位的不断凸显,面对新形势,怎样将银行的内控制度体系予以完善和加强,尤其是加强内部审计的作用和职能,用高效科学的内部审计工作,使银行得以稳定健康的发展,从而提高银行的信誉和形象。内部审计作为银行内控体系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银行金融检查活动的关键环节。现如今,我国银行的内部审计体系已经初步建立,它为确立内部管理制度、界定员工责任、监督和核算专项开支、执行内控制度等工作提供了基础保障。但在腐败和舞弊方面还未能发挥审计的作用,这就表明我国内部审计依旧存在着问题,所以在实践的过程中针对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不断的完善和创新内部审计,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内部审计一定能为银行的内控管理作出其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冯晓华.新规范下银行内部审计如何在内控管理中发挥作用[J].商场现代化,2010,(24)
[2]李新月.浅谈我国内部审计与内控管理的关系及存在的问题[J].价值工程,2010,29(4)
篇7
2008年6月28日,参照美国的《萨班斯法案》,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等五部委联合了我国首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作为《规范》的配套性文件,五部委还同时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征求意见稿)、《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征求意见稿)、《企业内部控制鉴证指引》(征求意见稿)。《规范》原定于2009年7月1日起实施,但由于企业培训等准备工作没有做完等原因,这一规范的实施范围当时被缩小至境外上市的企业,境内上市企业的实行时间则推迟到了2010年1月1日。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会长王道成近日表示,监管部门今年将加大力度,推动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大中型企业全面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多脱胎于国有企业或者家族控制的民营企业,而且是在资本市场不发达的情况下着手建立现代公司治理制度,因此,很多上市公司对审计委员会的价值导向和功能定位缺乏深刻的理解,在审计委员会的具体运作上主要应对监管要求,流于形式,这使得在现代公司治理体系中本来十分重要的审计委员会沦为了花瓶委员会,难以起到其应有的作用。《萨班斯法案》将很大部分公司管理层的职能转移给了审计委员会,提高了审计委员会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推动了审计委员会制度迈向成熟。与《萨班斯法案》类似,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三个配套文件(以下合称“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也对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内控规范体系赋予审计委员会的职责、地位
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使我国内部控制制度基本与国际标准协调,为中国企业首次构建了一个企业内部控制的标准框架,有效地解决了政出多门、要求不一、企业无所适从的问题。与美国的《萨班斯法案》类似,《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将审计委员会定位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审查、监督和评价者,赋予了审计委员会在聘请独立审计师和领导内部审计部门方面的权威地位,在公司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大大提升。与之相呼应,《规范》的三个配套指引性文件对审计委员会的职责权限和运作流程进行了更加翔实的规定,这是我国第一套详细规定审计委员会职责的法规性文件,是我国的审计委员会制度建设的重要操作指南。其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首次明确了审计委员会的地位。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基石之一,必须明确赋予审计委员会履行其职责所必需的资源和权利。《规范》明确规定:“企业应当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负责审查企业内部控制,监督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情况,协调内部控制审计及其他相关事宜等”,这是我国的法规性文件首次将审查、监督、评价内部控制的职责明确赋予审计委员会。
其次,对审计委员会的具体职责也作了规定。在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出台之前的系列法规文件中虽然都涉及了审计委员会的职责,并且涵盖范围也较广,包含了财务报告审查和披露、合规与内控监督、外部审计师聘用、内外审计师沟通等多项职责,但都语焉不详,这导致上市公司在实际操作中依据模糊。我国多数上市公司建立审计委员会制度本来就缺乏内在推动力,这样模糊的规定更易使其流于形式。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则较好地克服了这个问题,对于审计委员会在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评价和审计中的职责与操作规程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审查和监督内部控制。除了传统上比较关注的对关联交易、财务报告编制与披露的监督等外,还增加了对业务外部事项的审查、对企业合并分立情形的审查、对衍生工具业务相关业务风险控制政策和程序的评价与监督、对接受财务舞弊举报投诉机制等的具体规定。
2.领导和监督内部审计工作。内控规范体系规定审计委员会代表董事会与管理层共同行使对内部审计部门的领导职责,并且审计委员会应聘用企业外部独立的、合格的机构和人员实施对内部审计质量的考核与评价,以改善内部审计质量。
3.聘用并与外部审计师沟通。内控规范体系明确了审计委员会负责提出聘用或解聘公司独立审计师,有权确定独立审计师的报酬、聘用条件。并且审计委员会应审查并确认外部审计师的独立性以及预先批准聘请独立审计师为公司提供审计和其他法律允许的非审计服务,以保证外部审计师的独立性。
再次,对审计委员会的组织设计做了特别规定。审计委员会是董事会各委员会中最具有实质性作用、业务最繁忙的委员会,因此加强审计委员会的组织至关重要。在之前法规的基础上,内控规范体系特别规定了主任委员的任职资格,要求主任委员应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专业胜任能力。
最后,对审计委员会的监督和控制有了重大改进。内控规范体系中,不仅详细列示了审计委员会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内控鉴证工作的监督职责,还突出了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委员会的监督职能,这是与以往法规相比一个重大的改进。由于内部环境对维护有效的内部控制具有重要影响,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企业的内部环境。在评价内部环境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估审计委员会是否了解并履行对财务报告和内部控制的监督责任。文件还特别指出审计委员会对企业财务报告和内部控制的监督无效可能表明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明确了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应加强自身建设。
审计委员会制度进一步改进的方向
诚然,虽然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突出了审计委员会的职责地位,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毕竟不是直接针对审计委员会制度建设的法规文件,因此,如何构建完备的审计委员会制度还需认真研究审计委员会制度运行的内在逻辑体系,并且学习借鉴国际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发展经验。笔者认为,除了企业内控规范体系所明确规定的内容之外,我国的审计委员会制度还可从以下方面加强职能:
第一,要赋予审计委员会履职所需的资源和权利,以使其责权利对等。譬如,要保证委员会拥有对公司人员、记录和文件不受限制的查询调查权;公司应向委员会提供委员会认为必要的经费,以支付委员会认为必要时聘请顾问的报酬和委员会履行其职责所必要的合理的日常管理开支。
第二,应该强化审计委员会成员的履职能力。应要求审计委员会成员中至少一名是董事会认定的财务专家,且所有议案必须经过该专家审阅,其他成员要有必要的财务知识。
第三,要在组织设计上为审计委员会履职创造良好的条件。譬如,审计委员会可借鉴国际经验成立由一到两名委员组成的附属委员会,在委员会认为适当的时候,可以将其全部或部分职责委托给委员会的附属委员会;审计委员会主任委员应可以无限期连任,确保审计委员会及内审部门相对于管理层的独立性;建立审计委员会与公司治理各方单独或秘密沟通的机制,确保信息畅通。
第四,根据发展的需要适当增加审计委员会的职责。可以把企业合规和伦理监控纳入审计委员会的职责范围,审查公司对各个方面规则的遵守情况,譬如税收问题、欺诈和营运损失问题、反洗钱监控问题、公司员工行为准则和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等商业伦理规范问题。
第五,明确审计委员会与监事会的工作关系。监事会是作为董事会的制衡机制而出现的,其职责的重点是对董事会的监督,是一种事后的监督,没有参与公司经营决策的职能。而审计委员会则可以通过监督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财务报告的公允性,通过直接督导内部审计部门和合规部门,以及为董事会的决策提供依据,把监督机制引入到公司的决策层面上来。这是两者在功能设计上的主要区别。当然,审计委员会作为董事会的一部分,其运行必须接受监事会的监督,配合监事会的监事审计工作,一般来说,审计委员会的所有文件都要抄送监事会,监事也可以列席审计委员会的会议。
篇8
关键词:施工企业;内控体系;内部审计;重要性
所谓内部审计,是指企业内部设置的审计机构及人员,根据相关法律法规,遵循审计技术规范,作为独立的部门,对组织的经营、管理以及财务等各方面进行审计。内部审计针对组织内部各项业务及各个控制机构进行单独的评价与监督,从而审查企业资源使用的合理性、财务的安全性以及组织目标的达成情况,内部审计是企业制度发展的重要体现,对企业今后的发展影响重大。
一、企业目前内控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高层缺乏足够的认识,并且不够主动
内控体系实际上是来源于国外发达国家,在某种程度上难以在我国企业中得到适用,这是因为我国企业的管理通常采用上传下达、由领导意志决定的模式。某些企业领导缺乏对内控体系建设工作正确的、积极的了解,认为内控体系限制其权力的发挥,因此对内控体系建设缺乏主动,导致内控体系建设仅仅成为一种形式,并未得到有效的实施。并且,内控体系建设过程中,需要对管理制度进行重新修正、进行流程图的建立,同时由外部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内控审计,企业管理层对此十分排斥,唯恐企I机密被泄露,对自身利益产生不利,因此表现出回避的消极态度。
(二)内控体系建设中内审机构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大中型企业在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方面存在滞后,并且缺乏足够的人力投入,对其职能的定位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其实际上只是进行财务的检查和复查。内部审计部门未得到管理层充分的重视,并且审计工作任务较为沉重,导致企业对内控体系进行建设时,内部审计疲于应付,并未充分体现其作用,也不能使审计材料转变成内控体系建设的重要资源。
(三)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有待提高,缺乏先进的审计观念
就目前而言,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够丰富,缺乏先进的审计手段,也缺乏先进的审计观念,对内控体系建设及内控审计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表层。因此,内部审计开展过程中,过分注重以利润为主的经济效益审计,注重会计核算资料,但是对企业管理的缺陷缺乏重视,在企业管控风险识别及预警方面缺乏力度,导致内控体系建设中内部审计的作用未能得到体现。
二、内部审计和内控体系的关系
(一)内部审计和内控体系的区别
首先,内部审计对内控体系建设具有促进作用。促进内部审计制度更加完善,促使其工作质量得到提高,对企业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促使企业其他管理制度得以健全,为内控体系建设创建有利的条件。其次,内部审计需要通过内控体系建设促进自身的完善。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中的重要因素,其在内控体系中占据的地位十分重要。企业在内控体系建设中,对管理流程进行梳理,加强对经营风险的识别及评估,必将促使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得到提高,使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得到更好的体现。最后,内控体系建设是内部审计的前提。企业内部审计广泛采用抽样审计,无法实现对企业全部经济业务进行具体入微的审计。抽样审计实际上是以内控体系的健全为基础,其对内控体系的有效性实施检测。故此,内部审计的实施,先要对企业内控体系进行了解与评估,掌握各项控制目标的达成情况,然后才能确保审计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二)内部审计和内控体系之间的联系
不管是内部审计,或者内控体系,两者实际上都属于企业控制活动。内部审计在内控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组成地位,如果缺乏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和审计意见,内控体系将无法进一步健全,其有效性的发挥将受限。换言之,内控体系框架内容包括了企业多个方面,例如企业内部环境、内部监督、控制活动、风险评估等,范围比内部审计更大,其需要内部审计检查并反馈内控体系设计合理性、可行性等,从而促使自身的审计不断完善得以实现。
三、内部审计在企业内控体系建设中的重要性分析
(一)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内部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企业内控体系建设过程中,需要重新梳理企业管理制度,进行流程图的编制涉及到较多的内部审计流程,例如年度审计计划的制定、审计项目方案的制定、审计项目的实施、审计报告的编制以及后续审计的实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通过长期的审计实践,积累了较多的审计经验,其对企业管理制度具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也对企业管理存在的缺陷与问题更为明确,并且内部审计机构被授权就寻找出的内部控制问题进行汇总整理,对问题的性质和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且提出问题解决的对策,采取合理的方式和程序及时向管理层反馈,建议管理层在内控体系建设方面加大力度。并且,各企业内控体系具有各自的特点,其需要内部审计人员在各个方面提出合理的意见,例如风险识别与评估、流程图编制以及制度梳理等,及时促使企业内控体系建设得到规范,促使其有效性得到最有效的发挥。内控体系建设需要内部审计人员在事务处理全过程中发挥作用,例如事先咨询、事中监控、事后检查等,确保企业内控体系的建设与自身特点相符。
(二)内部审计可以有效识别与评估内控体系的风险
企业内控体系建设中,风险识别与评估十分重要。企业风险种类多样,内部审计部门通常不插手企业经济活动,其相对独立,并且实践经验丰富,容易和内控人员一同实现企业风险的识别、筛选及评估,完成企业重大风险库的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可对企业重大经营事项及其风险进行整体分析,就其对企业经营目标的影响进行分析,对企业监督的执行情况、授权情况、利益分配情况进行判断,使风险控制重点得到明确,并且加强风险管理薄弱环节的检查,对舞弊行为进行查处,促进企业风险管理的全面实现以及相互影响内控体系的建立,并使其作用能够得到发挥。此外,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在内控体系建设的同时,对企业管理中的风险管理给予更高的重视,促使内控体系更好地促进内部审计的完善,促使全体人员风险意识及企业风险防控能力得到强化,使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得以实现。
(三)内部审计能通过内控评价促使内控体系建设效果提高
就大型企业内部审计人员首先应重视企业内控制度建设,只有先确保经营活动从制度层面得到规范,才能促使企业经营风险得到实质性降低,促使企业目标的预期得以实现。内控体系中内控制度占有基础地位,因此内部审计必须加强内控制度的评估与评价,通过对企业内控大致情况的掌握,对信息进行分析,从而使内控体系的有效性及完善程度得到明确。凭借内部控制薄弱环节的发现与总结,内部审计人员第一时间给出合理的对策,促使企业更好地进行控制,使企业的内部经营状态得到显著改善。
(四)内部审计可促进内控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目前,企业基础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内部审计人员审计基层项目部时,采取有关审计方式,均会发现一些管理问题。完成审计后,审计人员一般会给出审计意见,督促项目部及时对内控制度进行完善,在基础管理方面加大力度。内审部门在审计意见执行情况进行跟踪过程中,不仅要确保被审计部门做好整改情况的书面报告工作,也要加强对基层情况的了解,确保审计意见得到真正执行,对整改不合格的项目继续督查,唯有如此,才能使企业内控体系建设得到更有效的实施,使内控体系逐渐趋于完善。
(五)内部审计人员和外部内控审计配合优势显著
为使新形势下企业内部审计的要求得到满足,企业需要在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方面加大力度,促使其专业素质得到提高,通过各类专业书籍加强对内部计工作情况的了解,鼓励其参加注册会计师等高级执业证书的考试,促使其审计知识与技能得到提高。并且,企业需要加强优秀内部审计人才的引进,促使人才专业队伍不断壮大,在外部内控审计方面充分体现价值。只要内部审计人员对审计流程具有充分的掌握,即可在企业内控体系预审过程中,有效落实会计师事务所的意见并实施整改,并且就内控体系的完善出谋划策,促使内控审计风险得到更有效的防控。
四、结语
篇9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及财政部有关规章制度的要求,各单位(包括国家机关、团体、公司、、事业单位和其它组织)应当根据国家的有关、法规和规范的规定,结合部门和系统内部的有关内部控制规定,建立适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内部控制制度,并组织实施。
内部控制制度就是指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序进行、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欺诈和舞弊行为、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措施和程序。内部控制是一个单位内部的管理控制系统,它涵盖单位内部的各项经济业务、各个部门和各个岗位,并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将内部控制工作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内部控制应当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全体员工必须遵照执行,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得拥有超越内部控制的权力,内部控制应当保证单位内部机构、岗位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设置和分工,坚持不相容职务互相分离,确保不相容职务互相分离,确保不同机构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内部控制还应当正确处理成本与效益的关系,保证以合理的控制成本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
内部审计是在一个单位内部对各种经营活动与控制系统所进行的独立评价,它由独立于被审部门的内部审计机构或内部审计人员来完成,是为了检查单位内部各项既定的政策、程序是否贯彻、建立的标准是否遵循、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有效以及企业的目标是否达到。
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主要体现在一个企业完善、健全的内部控制系统中,必须有完善、严密的内部审计制度、独立有效的内部审计机构和高素质、高责任心的内部审计人员,它既是内部控制系统中重要的一个分支系统,又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手段,内审制度的完善是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同时,内部审计还能为改进内部控制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内部审计应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地位和作用正显得越来越重要。
二、内部审计的现状及如何强化内部审计工作
,一般企业中的内部审计,从内容上讲主要是围绕信息的可靠性与完整性,政策、计划、程序、法律和规定的遵循,保护资本的安全,资源的节约和有效使用,经营目标的完成等方面来展开的。但内部审计从机构的设置、工作重点、审计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审计方式和规范管理等方面,还未发挥出应有的支持内部管理的作用,更无法适应现代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
首先,内部审计机构应重新合理定位。目前企业大部分的内部审计部门,基本上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有些中小企业甚至还没有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这样就无法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在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机构一般不对同处一级的总公司财务部门及其他经营部门进行审计,只审计二级企业;即便对总公司财务部门进行审计,通常也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按照《会计法》和财政部《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征求意见稿)》的要求,企业应在股东会下设董事会和监事会,在监事会下设审计部,审计部的设置应高于其他职能部门,审计部应对董事会负责,在业务上接受监事会的指导,这种双重负责的组织形式有利于内部审计作用的充分发挥。其机构设置示意图如下:
董事会
监事会
总经理室
审计部
总经办
经营部 其他职能部门 财务部 行政部
其次,内部审计的职能要从查错防弊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一般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往往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查证及生产经营的监督上,其主要职能是查错防弊而不是对企业管理作出、评价和作出管理建议,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会计报表、帐本、凭证及其相关资料,工作都集中在财务领域而未深入到管理和经营领域。如对企业投资项目的审计中,往往审核投资协议是否完整,企业是否根据投资比例在相应的会计期间对被投资单位的投资收益按权益法或成本法进行了正确的核算,至于是否应该投资,投资回报率是否合理,合作对象的选择是否恰当,是否有更好的选择方案等,一般都不去作深入的分析。
随着企业内控制度的建立,外部约束机制的不断加强,内部管理的逐步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帐务表面的错弊会越来越少,内部审计也应从传统的防错向服务转变,内部审计的重点应从内部检查和监督向内部分析和评价转变。
再次,内部审计应从事后审计向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转变。目前,一般企业的内部审计都是事后审计,主要起监督作用。随着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内部审计的作用将更多的体现在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它将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企业的采购计划、生产计划、销售计划、资金计划、投资计划及费用预算等均应做到事前审核、事中控制。内部审计应能及时发现各个环节存在的,把企业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最后,企业还应配备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才。随着内部审计由财务领域向经营、管理领域的拓展,审计机构在人员的构成上也应是多元化的,不仅要有懂财务的审计人才,而且还应配备精通企业各相关业务的专门人才,选择有丰富业务经验的人员加入内部审计部门,使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加强内部人员的业务培训,加快知识更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规则、不断更新的法律、法规的要求,以更好地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效率。
三、强化内审,能有效防止内控失效
(一) 一般企业内控失效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信息失真。近年来,由于企业会计工作比较混乱,核算不实造成
的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人为捏造会计事实、篡改会计数据、设置帐外帐、乱挤乱摊成本、隐瞒或虚报收入和利润的现象时常发生,既使是已在沪深上市的众多公司中,上述现象也屡见不鲜,其它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就更加堪忧。
2、费用支出失控,潜在亏损增加。如企业在业务活动经费的管理中往往就存在着较大的管理漏洞,对业务招待费的适用范围无明确规定,更无约束监督机制,造成了严重的挥霍浪费现象。再如有的企业对应收帐款、库存物资的内部控制管理薄弱,有的制度本身就不合理、不健全,有的虽然有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是各行其是,制度形同虚设。如现在有的上市公司每年提取的坏帐损失或商品削价损失动则就是几千万元,有的甚至一次就报损几亿元,上市公司的内部管理上已是这样触目惊心,其它企业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3、违法违纪现象时常发生。如有的企业主管领导、业务经办人员、财务人员利用内控不严的漏洞大量收受贿赂、贪污公款、挪用、盗窃资金。如幸福实业的前任董事长与企业分管财务与证券业务的领导相互勾结,大肆侵吞企业资金、大量行贿的案件,就表明企业的内控制度在他们的眼里已是废纸一张,哪里还有什么约束力可言。
(二) 为遏制内控失效,必须强化内部审计
针对内控失效的现状,在重新建立健全内控制度时,就应有针对性地加强相关方面的内部审计工作。
1、根据各部门的特点,建立“防、堵、查”为主线的递进式的监控措施。即在企业“产、供、销”的生产经营一线,建立互相牵制、互相制约的内控制度,重要业务最好采用双签制,所有业务均要经过复核,禁止一个人处理业务的全过程,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在会计部门常规性核算的基础上,内审部门对各个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的核查,建立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通过内部稽核、离任审计、落实举报、纪律检查、专项审计等手段,建立以“查”为主的监控防线。通过以上三个层次的内控措施,不仅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而且对于防范和化解企业的经营风险和会计风险,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2、加强内部考核的力度,使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化。为了保证内部控制制度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并使之不断地得到完善,就必须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由内审部门结合财务部门、企业管理部门等职能部门来具体执行内部检查工作,检查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有效遵循,执行中有何成绩,出现了什么,为什么某项内部控制制度不能执行或不能完全执行,估计可能产生或已经造成什么后果。对于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要给予精神鼓励或物质奖励,对于违规违章的,坚决给予行政处分和处罚,并与职务升迁挂钩。只有做到压力和动力相结合,才能最终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3、建立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能对违法违规现象起到震撼作用。对内部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属于违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要其出现违规现象的原因,如是属于主观原因的,要报请企业决策层,坚决予以查处,责令有关部门及时纠正;如属于制度设计缺陷的,要会同有关职能,及时对制度中的相关进行完善,以保证内控制度的先进性和权威性。在内部审计中如有发现违法、违纪案件,要决不姑息手软,积极和司法部门取得联系,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并在公司内部给予通报,以起到警戒的作用。
四、要顺利实现内部控制目标,也必须加强内部审计工作
1、建立、完善符合管理要求的内部组织机构,形成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是内部控制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之一,在企业内部建有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就是达到上述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途径。
在科学的内部控制组织框架中,内审机构应是独立于财务部、人事部的一个独立部门,它应直接对监事会负责,如有必要,遇有重大的内部审计事项或企业内部发生重大的违规、违法事件时,还可直接向股东大会极其常设机构董事会报告。在企业内部监督机制中,内审部门应有不可置疑的权威性,以保证内部审计报告能引起企业管理当局的足够重视。针对内审报告中提出的整改意见和处置建议,应及时予以并给予反馈,这样才能保证在科学、完善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下,最大力度地完成企业的经营目标。
2、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欺诈、舞弊行为,保护企业财产完整,也是内部控制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同时这也是内部审计机构的基本职责。通过对企业经济业务活动的内部审计,防微杜渐,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违法、违章的苗头,就是内部审计人员在日常内部审计工作中的重点。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库存商品的管理,无疑是企业流动资产管理的重点,而库存商品的盘盈、盘亏的处理,是在日常管理中最容易出现漏洞和盲点的环节,是内部控制制度重点规范的内容之一。在日常的流动资产管理的内部审计中,这就是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通过对照有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对库存商品的盘点资料、盘盈及盘亏报表进行重点抽查,查明资产报盈、毁损产生的原因,如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盈亏要和责任人的经济责任直接挂钩,给予相关人员相应的奖励和处罚。如是内部管理制度、内部运行过程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所造成的,就应对相应操作规程、工艺流程进行调整,以堵住漏洞,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同时,还应审查资产盘盈盘亏的审批手续是否完备,帐务处理是否正确及时,就可在很大程度上防堵库存商品盘点中可能存在的漏洞,保证企业资产的完整。
3、规范企业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国家有关、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是内部控制的又一基本目标。内部审计在保证内部控制达到这一目标上更是大有可为。企业内部财务审计是内审的基本内容之一,内审是对企业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再监督。
企业的会计工作,由企业内部财务会计制度进行规范。企业财会部门,应按照内部控制的要求,建立必要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对会计资料的取得、记录、保管都有相关的制度进行约束,并建立内部稽核制度,尽可能保证会计信息的及时、真实和完整。但由于制度设计的局限性及制度执行过程中的人为主观因素,在企业的会计中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漏洞,内部财务审计就是发现这些问题的重要手段,可及时发现会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制度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及时向企业管理当局提出建议,促使会计工作达到内控的要求和目标。
五、通过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有机结合来有效进行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工作
企业除在企业内部设立内审部门进行自我检查和评议以外,还可以同时也必须聘请中介机构来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以及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财政部门也应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但这些外部的检查监督都不能取代内审的职能,只能是内部审计的补充和对内审的再监督,两者只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对内部控制进行有效的监督。
社会监督主要是指社会中介机构如会计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依法对受托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并据实作出客观评价的一种监督形式。社会监督以其特有的中介性和公正性而得到法律的认可,具有很强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但由于外部监督包括政府监督(如财政、审计、税务、工商等部门的监督)和社会监督(如注册会计师、公众媒体等的监督)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性,其监督不到位、措施不得力的情况时常出现,其具体表现在:
1、各种监督功能交叉、标准不一,再加上分散管理,缺乏横向信息沟通,不能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
2、各种监督不能按设定的目标进行,有的甚至以平衡预算和创收为主要目的,只顾收费,全然不顾监督效果,监督弱化问题严重。
3、不规范的执业环境和不正当的业务竞争,使社会监督的作用远远没能发挥出来。我国刚刚改制完成的会计事务所,首先面临的是生存问题,所以,在执业过程中,效益往往被放在首要的位置,在不出现大的问题的情况下,从业的注册会计师往往迎合企业管理当局的意图出具审计报告,普遍存在着消极监督的现象。
由于以上现象的客观存在,就大大降低了社会监督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力度。而内部审计不仅对企业内部运行环境比较熟悉,而且还不存在恶劣的竞争环境,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相结合,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外部审计的审计效率,而且还能更快、更准确地把握企业内部运行不顺畅的症结所在,有利于提高外部审计的质量。
内部审计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的独立的评价活动,它的内容十分广泛,要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并有效进行,首先就必须强化企业的内审工作,使之规范化和制度化,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使企业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工作得以顺利推广。
资料:
1、 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征求意见稿)
2、 赵晓红,我国内部审计的趋势,财务与会计,2001年第五期
篇10
关键词:内部控制审计;财务报表审计;审计报告意见类型;审计风险
一、相关背景和制度介绍
21世纪以来,美国的安然、安达信、世通等多家知名的企业、事务所不断被曝出企业存在有严重的财务舞弊问题,这些财务问题与企业自身内部控制机制失效密切相关;我国中航油、银广夏、万福生科等企业也频频曝出内部控制存在严重的漏洞,进而也对财务报表产生了重大的负面影响。可以看出,由于内部控制机制的不健全,或者内部控制制度只是流于形式而非真正地起到控制和预防的作用,导致大量财务报告欺诈案例是由内部控制的失效引起的,严重影响了企业财务报表的公允表达。
2008年,财政部、审计署、证监会、银监会等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本公司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成为了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基本要求,同时要求他们公开披露企业年度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在财报审计业务进行的同时,需聘请具有专业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来进行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审计活动。2014年,财政部联合证监会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21号――年度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一般规定》,明确了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构成要素,需要披露的主要内容及相关要求。
企业内控审计制度的建立和执行,使得企业的内部控制逐渐得到完善,内部控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前对企业的舞弊和重大错报起到遏制作用。财务报告重大错报和舞弊的发生要求审计工作能够发现问题的源头,在错报和舞弊发生之前就被遏制,使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这就是目前企业界推崇的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结合所能达到的最高目标。
二、相关研究情况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单一审计意见影响因素的研究较为广泛和深入,但针对于内控审计意见和财报审计意见之间的对应关系,大部分研究仅从实证研究角度证明了二者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并从规范研究角度研究了二者之间关系的理论基础。然而,对于两者间意见类型有时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一般仅从两者理论基础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来探讨,说明两者有存在明显差异的理论可能,但是并未探究这一差异在实务中存在的现实影响因素和原因,缺少结合案例对于出现这一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具体分析的研究。根据《审计指引》的规定,如果对内部控制发表否定意见,注册会计师应当确定该意见对财务报表审计意见的影响,并在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中予以说明。但是通过查看否定意见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发现,然而个别公司并未在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中予以说明。
三、否定内控审计意见下出现的标准财报审计意见
我国的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工作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历史,而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则是在近几年来才规范起来。如果一家企业在某个年度收到了标准的无保留财务报表审计意见和否定的内部控制审计意见,一般认为虽然审计机构认为内部控制存在重大问题,但一定会有修改意见和整改措施,以保证财务报表是有效的。基于内控审计的基础是有效性,而财报审计的基础是公允性,二者在理论基础层面有交叉也有不同,因此对于二者意见类型的明显不一致,应当辩证的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
在2015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中否定内控审计意见与标准无保留财报审计意见同时出现的情况如下:
在沪深两市中,2015年年报为否定的内部控制审计意见下出现标准无保留财报审计意见的公司有以上五家,其余有很多非标内控审计意见下的带强调事项段无保留意见的财报审计意见,因为典型性的原因暂不讨论。
四、具体审计风险
(一)财务报表审计意见的风险大小
在非无保留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下,企业的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控制风险很大,在这一情况下出具标准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其审计风险是相对较大的。
由于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在模型下,内部控制存在的重大缺陷很可能直接影响重大错报风险的大小。因此,我们需要对这一特殊情况下的审计风险大小加以重点关注,评估可能出现的审计风险,特别是由于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所带来的财务报表中存在潜在的未被发现的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二)故意以较差内控审计意见掩盖财务报表中的问题的可能性
在这一情况下,有很大的以较差内部控制意见来掩盖财务报表中存在的问题的可能性。一家企业确实存在重大问题,但是在治理层与审计师之间存在沟通,审计师出于其他利益的考虑,这一情况的出现往往伴随着审计意见的购买行为,审计师作为理性人,有时会认为如果认同购买行为个人收益很大,但是完全出具无保留意见的风险也很大,为了降低风险仅出具一份较差的内部控制审计意见,并同时出具标准的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在这一情况下,王慧莉(2015)认为其对股价的影响远远小于出具非无保留审计意见的财务报表审计报告所带来的影响。
这样,审计师可以表示,自己确实关注到了企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出具了合理的建议,监管层看到确实有一个较差的审计意见,很有可能放松对这一公司的监管力度,认为其信赖过度的可能性非常小,从而让该情况逃避管理层的监管,很有可能原本应当同时出具的是非无保留意见的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和非无保留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三)以XX公司为例,分析标准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和非无保留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情况下的审计风险
XX公司是一家以房地产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在2015年被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和否定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在描述内部控制缺陷是有这样几条:
首先是公司未能定期执行资产减值测试,或在资产减值评估过程中未发现已表明该资产发生减值的客观证据。但是又提到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已经做了恰当调整,将财务报表问题转移到内部控制上来,从而实现了避免了财务报表的问题表现。
第二是部分子公司的收入确认存在跨期或者未核对原始凭证的情况,对于这一情况,会计师事务所在调整报表后仅仅将其列明为内部控制问题,基于收入舞弊的基本假设,会计师很难保证在发现部分子公司收入确认的问题后,已经解决了所有子公司的收入确认问题,反而存在更大收入确认问题的可能性,财务报表的审计风险程度很高。
第三是公司未能在执行内部控制监督过程中有效的执行与识别内部控制缺陷并评价缺陷重要性的相关程序,分析缺陷的性质和产生的原因,提出整改方案,采取适当的形式及时向董事会、监事会或者经理层报告。上述重大缺陷影响了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的真实完整,且未能整改。这一问题对于财务报表审计意见是致命的,然而会计师事务所仅仅将其放在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最后,明显是将问题弱化影响,以保持股价的相对稳定。
因此,我们有较为充分的理由怀疑,在XX公司的2015年度审计报告中存在重大的可能未被察觉或者公开的审计风险,事务所有很大的可能性通过出具非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来弱化和掩盖财务报表上所存在的可能的重大错报。
以上分析仅从学术角度进行推测,实际情况非常复杂,不能以简单的逻辑推测来说明审计中存在的问题,这里的目的是为了提醒注册会计师加大对这一情况出现时伴随的审计风险的关注。
五、结论和不足之处
在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意见类型与财务报表审计报告意见类型存在重大不一致的问题上,我们需要更多的加以关注。原本认为企业如果出现了一个非无保留审计意见,其本身审计风险已经得到了有效“释放”,但是仍然存在文中提到的情况,即审计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另一审计意见的补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企业经营状况恶劣程度的表达,影响了上市公司信息的有效披露。
标准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和非无保留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情况下的审计风险主要来源于可能存在的财务报表问题的“弱化”表达。同时需要警惕在这一情况下可能出现的审计意见购买行为。
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未能在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对整个市场的情况做出分析,得出有更高说服力的结论,同时难以对分析中认为可能出现的审计意见购买行为做进一步的案例,将在未来继续完善论文体系和相关内容。(作者单位: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 希格玛会计师事务所.亚太实业2015年度内部控制审计报告[R].西安.
[2] 希格玛会计师事务所.亚太实业2015年度财务报表审计报告[R].西安.
[3] 王慧莉.内控报告类型和财务报表审计报告类型不一致时挽回投资者信心的策略研究[J].财税研究,2015[30].
[4] 何芹.内部控制审计意见、财务报表审计意见及内部控制自评结论――比较分析与数据检验[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5(02):48-53.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4内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