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控机制范文

时间:2023-03-23 21:55: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内控机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内控机制

篇1

然而,任何事情都应辩证地来看。旺盛的发展欲望与规模扩张的强烈冲动,伴生着同样巨大的风险。如果在快速的发展过程中忽视了风险,或没有管理这些风险的能力,那么,在未来的某一时刻,必定会遇到“定时炸弹”爆炸的危险。

认清“惯性”的积弊

长达半个世纪管理体制的反复更迭,以及先天的“出身”和后天的成长经历,导致农信社内控机制薄弱,内部管理混乱,操作风险突出,积弊十分深重。改革前,农信社制度建设不健全,信贷管理粗放,风险环节监督缺位,岗位职责分工不清,内审机构形同虚设,工作经验代替操作流程,诸多不良习惯成为一种惯性。

以操作风险为例,改革以前,部分基层信用社存款、贷款均不同程度地存在“一手清”现象,有的基层信用社贷款发放绕过负责人或贷审会审批,贷款合同签订很不规范,信贷档案保管不善甚至未建立档案,营业间熟人可以随意进出,单人临柜单人进出库现象也时有发生,单人上门收贷收储也不是个别现象,各种风险问题“一箩筐”。

“惯性”的力道是巨大的,即使改了名字,但沿袭了几十年的管理方法和操作习惯短时间内很难改变。因此,农信社改制为农商行后,第一件要改的就是经营机制,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完善内控机制,根除不良习惯,培养风险意识与合规观念。

端正发展的理念

完善内控机制,最为关键的还是农商行的发展理念——是一味追求发展,或先发展后风控,还是发展与风险控制并重、两手同时抓?

银监会《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第四条第二款规定:“内部控制应当以防范风险、审慎经营为出发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尤其是设立新的机构或开办新的业务,均应当体现‘内控优先’的要求。”“审慎经营”即风控与“做大做强”业务规模之间如何把握好平衡,这是考验一家银行经营智慧的题目。一味强调“做大做强”而忽视风险控制,高息揽储或变相高息揽储,违规放贷或超权限、跨地区放贷就会自然蔓延。殊不知,一旦背弃“审慎经营”的原则去“做大做强”,风险也就会不可避免地随之“做大做强”。当然,潜在的风险也许短时间内不会显现出来,但隐患已经埋下,随时都有爆发的可能。

此外,风控执行也与经营发展理念紧密联系。如果贷款调查不是从防范风险出发,而是从确保贷款能够发放出发,结果自然是调查报告与事实不符;贷时审查、贷后检查这些环节如果也是处在“先发展、后风控”的信贷文化氛围中,自然也就草草了结走走形式,“三查”就会成为挂在墙上的摆设。此外,为了“数据”的好看,全然不顾监管部门的明文规定而任意胡为,诸如“被死亡”而核销之类的咄咄怪事就会层出不穷。

严肃处理违规违纪行为,才能起到震慑作用。试想,如果检查从严、处理从宽,“好人主义”盛行,本该追责和严肃处理的违纪人员没有得到应有的处理,本该移送司法机关的却被“保”下来且依然留在队伍里,那将是什么样的示范效应!

农村商业银行脱胎于农信社,由于历史原因的影响,相当一些机构在绩效考核、干部选拔以及激励约束机制方面存在弊端,例如普通员工与管理人员收入差距过大等问题,在影响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同时,也使银行有着较大的潜在操作风险和管理风险,进而全面影响银行的健康发展。

针对问题的举措

农商行必须正视以上诸多问题,真正发挥内控机制防范风险的作用。

首先,坚持内控优先,将审慎经营理念贯彻于业务经营全过程。扎扎实实地做精做实基础,在夯实基础之后再做大做强业务规模。

其次,强化合规检查,全面提高制度执行力。促使员工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增进对操作流程的掌握和理解,最终使合规操作成为自觉和自然行为。

第三,发挥内审作用,强化事后监督效果,建立一支有战斗力的内部审计队伍。

第四,加强监管力度,推进法人治理机制的健全和落实。

篇2

近期投资银行业务的违规案件

2013年5月14日,证监会通报了万福生科(湖南)农业开发股份公司涉嫌财务造假、欺诈发行及相关中介机构违法违规案,这是首例创业板公司涉嫌欺诈发行股票的案件。经查,万福生科为了符合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条件而虚增销售收入和利润,上市后的年度报告也存在虚假记载。证监会认为,万福生科发行上市过程中,保荐机构(投资银行)及其他中介机构未勤勉尽责,出具的相关材料存在虚假记载。其中,保荐机构在万福生科上市保荐工作中,未审慎核查其他中介机构出具的意见;未对万福生科的实际业务及各报告期内财务数据履行尽职调查、审慎核查义务;未依法对万福生科履行持续督导责任;内控制度未能有效执行;其出具的《发行保荐书》和《持续督导报告》存在虚假记载。

2013年5月31日,证监会通报了对广东新大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山西天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相关中介机构在公司申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过程中涉嫌违法违规案件的查处情况。证监会认为,新大地、天能科技两家公司虽迫于压力,主动提交终止发行上市申请,未实际发行并上市,但其IPO申报材料涉嫌造假,相关中介机构未勤勉尽责、审慎核查。在发行上市提供服务过程中,保荐机构未执行充分适当的尽职调查工作程序,没有保持足够的职业谨慎,未对相关事项真实性进行审慎核查,出具了含有虚假记载的《发行保荐书》及《核查报告》等文件。

2013年6月21日,证监会通报了部分上市公司及中介机构涉嫌在发行过程中违法违规的立案情况。其中,河南天丰节能板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申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过程中涉嫌虚增收入、虚增资产、关联交易非关联化、关联交易未入账等违法违规行为,报送的IPO申请文件及《财务自查报告》中有虚假记载;上市公司隆基股份在通过发审会后至获得发行核准前的阶段及发行过程中,未报告、未披露业绩下滑重大事项,涉嫌违法违规;上市公司贤成矿业在非公开发行购买资产申请过程中,涉嫌报送虚假发行申请文件、骗取发行核准。这是近年来证监会第一次对上市公司再融资欺诈发行行为进行立案调查。证监会认为,相关保荐机构及其他中介机构未尽勤勉尽责和审慎核查义务,出具了具有不实陈述的相关文件,涉嫌违法违规,予以立案处理。

实际上,类似案例近年来在境外也时有发生。由于多个在美国上市的中国概念股公司在2012年底传出财务造假,美国证监会成立了专项部门对借壳上市的公司和中介机构开展调查。香港联交所也针对保荐人工作存在的种种漏洞进行整顿,其中最受市场瞩目的事件是2009年12月24日在香港挂牌的洪良国际在上市约3个月后,即被香港证监会勒令停牌。洪良国际在上市文件中,虚报营业收入超过20亿元人民币,同时夸大盈利近6亿元人民币。香港证监会对洪良国际保荐人兆丰资本的调查结果显示,兆丰资本并未有效履行保荐人的职责。由于兆丰资本违反了保荐人承诺等香港证监会多项法规,香港证监会对其做出了撤销就机构融资提供意见的牌照以及罚款4200万港元的处罚,其负责人也被追究刑事责任。这是香港证监会成立以来做出的最严厉的处罚决定。

上述案件突出反映了相关发行人和中介机构诚信意识淡薄、职业操守存在严重缺陷,既有违信息披露基本要求和市场“三公”原则,又严重损害了投资者利益。而从上述案件的处理我们可以看到,证监会维护资本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打击违法犯罪的态度是坚决的、一贯的,对于通过造假、欺诈等手段骗取发行上市、扰乱证券市场正常秩序、损害投资者利益的行为,必将进行严厉打击。

投资银行业务中的两个核心问题

以上几个案例均是发生在IPO或再融资过程中的欺诈发行类案件,本质上都是“造假”行为,中介机构也没有做到保持职业操守、勤勉尽责。这些案例涉及到平安证券、国信证券、光大证券、西南证券、民生证券和南京证券等众多证券公司,从中可以看出,这其实是投资银行业务比较共性的问题。通过研究这些违规造假案例,我们发现各证券公司的投资银行业务在尽职调查、内部控制等方面确实存在着缺陷,投行人员整体风险意识不强,实际操作中风险防范措施存在缺失等等。

第一,尽职调查流于形式。在以上案例中,投资银行的项目人员在执行尽职调查工作时,往往主要关注资料的获取与整理,而没有建立明确的总体尽职调查目标以及各项尽职调查工作的具体目标。其结果是仅在形式上尽量满足《保荐人尽职调查工作准则》及尽职调查制度的要求,并未针对性地深入思考项目个体风险;许多发行人的财务造假可以被媒体工作者通过短期内非专业调查发现而项目人员长期在现场却无法发现,关键在于投行项目人员尽职调查目的不明确,尽职调查工作流于形式,执行程序不到位,未能有针对性地深入展开尽职调查,以至于未能有效发现企业存在的造假问题。

投行项目管理和尽职调查的资源配置对尽职调查工作也有直接影响。尽职调查资源配置包括人力资源配置、质量控制资源配置、沟通与指导资源配置、财务支持资源配置、监督资源配置等,如在《关于进一步加强保荐业务监管有关问题的意见》前,由于保荐代表人资源稀缺,保荐代表人资源安排与尽职调查工作执行存在一定的差异,使得保荐代表人在部分项目尽职调查工作中存在位置真空现象。投行项目管理能力的不足也会导致项目组尽职调查工作人力不足、财务不足、技术支持不足、监督不足,甚至直接导致了公司对部分项目质量失去有效控制的风险。

第二,内部控制体系尚不健全。上述案例反映出的另一个问题,是投行业务的内部控制体系尚不健全,未形成有效的内控体系,缺乏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与发达国家的投资银行相比,我国现有的内部控制活动较多地关注检查性控制,对预防性控制的设计较为欠缺,而预防性控制的欠缺将直接影响检查性控制的有效性。投资银行业务由于其复杂性而对预防性控制有较高的要求,因此,预防性控制应予以强化并运用于投行业务的每一环节。

另外,证券公司内部投行质量控制工作较业务发展而言地位较低,使得全员意识中质量控制工作流于形式化。目前各证券公司内部,投资银行质量控制部往往隶属于投资银行业务部门,作为投资银行业务部门的下属部门在执行质量控制过程中缺乏相对独立性,信息反馈滞后,导致质量控制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滞后于项目的开展,并部分流于形式。因此,质量控制的有效性和独立性不足。

上述尽职调查、内部控制等方面存在的缺陷给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带来很大风险。质量管理是投行业务的生命线,为了控制投行业务的违规风险,证券公司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保荐业务管理制度、操作规范和内部监督核查体系,加强保荐业务经营中的风险识别、评价和管理,确保对保荐业务质量和风险进行有效控制所采取的制度安排、组织体系和控制措施得以有效执行。投行项目组人员在执行项目的过程中也必须做到勤勉尽责,严格按证监会、交易所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尽职调查,保证出具的文件真实、准确、完整。质量和风险控制部门必须严格把好项目质量关,严格控制保荐、承销项目风险。

落实投资银行业务的尽职调查责任

投资银行业务完善首先必须从制度上对业务人员执行尽职调查工作中的尽职调查计划、风险识别、职业判断、人员胜任能力、工作程序、风险容量与风险汇报、追加程序的条件、工作结果、工作结果的复核结果等做出具体规定。对于尽职调查工作规程方面,应尽量细化尽职调查工作的基本要求,含括证券发行申报材料制作及尽职推荐过程中的主要调查事项,并列举针对该等事项的主要核查手段、核查目标,以及针对核查事项工作底稿的必备内容。

从人员安排上,应当明确保荐项目由签字保荐代表人担任项目负责人,所有项目组成员均应切实参与项目的尽职调查,并勤勉尽责。若项目组成员发生变更,需及时做好资料、业务等各项交接手续,并按规定的时间、程序履行变更手续。签字保荐代表人须为其具体负责的每一项目建立尽职调查工作日志,项目组其他成员也须就其负责的尽职调查事项建立尽职调查工作日志。

项目组应当根据项目类型、项目的实际情况,分阶段即时制订全面的、详细的、具有可行性的尽职调查清单,并履行充分、必要的核查程序。在调查手段上,必须穷尽所有能用的独立调查手段,增加合法、有效的暗访手段(如网络查询、电话、实地走访等),暗访对象包括但不限于发行人的客户、供应商、关联方、竞争对手、员工等。项目组做过的调查均要求留痕,包括但不限于各类凭证、证明、相片、说明与承诺等纸质文件,以及网络截屏、录音、电子文档等。项目组应始终关注媒体关于发行人的报道或竞争对手的举报,及时主动进行尽职调查。

对于工程类或需安装验收的业务,其销售真实性的核查应采取实地调查的方法;对于发行人重要客户和新增客户的真实性、履约能力、经营范围的相关性进行审慎核查;对流动资金的尽职调查应严格按监管机构相关规定及公司的相关具体规定,重点审查申报前及在会审核期间大额货币资金的流入、流出及其合理性,重点核查异常资金往来方及其关联关系;关注发行人客户的回款速度是否正常,出现异常的,需调查分析其原因及合理性;所有涉及政府和国企等需要招标的项目,需核查招标程序的合法性、完备性,审核招标文件如中标通知书等的真实性。

投资银行业务还应建立工作底稿管理制度,明确工作底稿收集整理的责任人员、归档保管流程、借阅程序与检查办法等。项目组必须从项目进场开始分阶段建立尽职调查工作底稿,工作底稿应当真实、准确、完整地反映项目组尽职推荐发行人证券发行上市、持续督导发行人履行相关义务所开展的主要工作。工作底稿应当内容完整、格式规范、标识统一、记录清晰。项目组应指定专人负责工作底稿的收集、整理,保证能够即时对收集的底稿进行分类归档。在项目每一阶段工作完成后,项目组应当及时整理工作底稿并归档。

梳理投资银行业务的内部控制流程和体系

投资银行应从业务流程各环节全面夯实风险内控各项制度要求,将内控责任落实到岗、细化到人、贯穿于每一个申报项目之中,防止风险控制“走过场”。一方面要通过培训和各项制度来加强投资银行业务全员质量控制意识,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加强完善以质量控制为主的内部控制体系,从非保荐立项开始,对项目从立项、辅导、现场核查、内核、申报、反馈、专项核查、发行、持续督导等各个阶段实行动态跟踪,分不同阶段对项目给予不同程度的关注。

非保荐立项阶段,应重点关注项目人员配备,建立投行项目负责人储备名单,从能力、经验、资格等各方面挑选项目负责人的适当人选。同时,合理安排项目人员分别负责财务、法律、行业等部分的尽职调查及文件起草,并指定专人负责工作底稿的收集整理工作。对保荐立项阶段,应予以充分重视并强化审核,这样一是可以使投行项目总体质量得以提升,二是可以使项目风险得以提前控制,通过立项会否决或暂缓一些项目的立项申请,督促项目组尽职调查。

辅导阶段,对于树立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诚信意识和规范运作意识非常重要,为防止流于形式,应借鉴先进经验,专门设立辅导的培训师制度,抽调业务熟手担任培训师,制订专门的辅导内容,准备必备的课题,搜集相关案例进行辅导。在现场核查中,应制订详细的现场核查计划,确定核点,深入核查,还需要完善核查工作底稿。

内核阶段是投行业务内控体系的最后一道关口,应严格执行内核程序,对有重大不确定性或者不符合发行条件的项目,通过内核会暂缓表决甚至否决,避免投行业务遭受损失。

在会审核阶段,应加强对项目在会审核期间的尽职调查情况的检查,特别是补充财报期间的尽职调查的检查;确定在会审核阶段的必查事项,包括收入、成本、资金、存货及非流动资产的核查等;对举报信和媒体报道的尽职调查,内控部门应该持续跟踪,必要时应现场参与调查。

发行审核阶段,内控部门应当在发行文件公告前审核项目最终公告文件,并在此阶段持续跟踪媒体报道和举报信情况。持续督导阶段里,内控部门应当设置持续督导专员岗位,专门负责对持续督导法律法规的持续跟进、公司持续督导工作制度的建立健全与执行,到期提醒项目组对上市公司董监高进行现场培训、现场检查、提交定期报告,出现对上市公司的不利报道时及时提醒项目组关注并核查。

为了制度的有效落实,还需要真正完善内部问责机制,加强全体投行人员的责任意识。通过问责机制,使项目组内部分工明确,谁做的调查、谁写的文件,都予以留痕,所有的项目组成员、内控人员、现场核查人员、内核委员对项目的各个阶段都必须承担相应责任,哪个环节出现问题就要对相关人员追究相应的责任,务必使投行人员从上到下都始终保持应有的审慎性。

篇3

关键词:中央银行;会计制度;会计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830.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6)05-0060-03

一、会计内控机制内涵

(一)会计控制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构成内容,是由内部控制机制中有关会计的内容形成的。会计控制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会计控制既包括“会计控制”,也包括“对会计的控制”。本文会计控制概念是指“对会计的控制”,是对会计工作及其质量所进行的控制即会计内部控制。

会计内部控制机制是会计控制系统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按一定方式运行并使之发挥总体功能的过程。会计控制系统由会计人员、会计手段、会计信息和被控对象组成。各要素的作用和各要素的相互制约,使会计控制系统发挥应有的作用。中央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的目标和任务是?押真实反映经济活动,并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鸦保障资金安全,堵塞漏洞,消除隐患,确保防范和化解会计工作中因各种差错事故可能带来的风险;对会计活动行为进行控制,保证会计活动在法律及有关规定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二)中央银行会计内部控制主体

中央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系统中的主体是指在会计内部控制中发挥作用的职能机构和人,职能机构包括内审、会计财务、支付结算、事后监督中心、会计营业部、国库、发行等部门。监督人员包括会计工作规章制度的制定者?鸦会计部门主管人员,如主管会计工作的行长,会计部门的负责人?鸦会计人员,即在会计工作第一线从事具体业务操作的人员;内审、会计财务、支付结算和事后监督中心专门从事会计内控监督工作的监督人员等。

(三)中央银行会计内部控制手段、会计信息和被控对象

会计控制的手段如控制工具、控制方法和计算工具的要求是先进的、现代化的,以适应现代控制的需要;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联系被控制对象的纽带,借助会计信息作用于被控制对象,要求会计信息必须达到一定质量;被控对象是相关会计核算部门、有关业务人员及会计核算人员等,要求被控对象处于自控状态,自觉地自我进行控制。会计系统中各要素符合要求,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处于最优状态,而更好地发挥作用。

(四)会计内控机制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合法性原则。内部控制的设置应遵守国家各项会计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确保中央银行的各项会计活动、行为在法律规章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2.协调性原则。会计内部控制要求中央银行内部各部门的具体目标处于最佳组合状态,以最大限度地保证中央银行职能的实现。为此,中央银行内部各项部门工作目标应当统一,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操作,各项控制措施和手段所涉及的有关部门在工作中应当相互配合,自觉地与总体目标保持一致。

3.健全性原则。会计内部控制的目标应使中央银行内部的每个部门、人员、各项工作都在制度的控制之下,控制体系应当完整,各项控制措施衔接严密。

4.可靠性原则。指要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会计核算,确保中央银行自身所使用的以及为其他部门(如政府有关部门)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真实、准确、可靠。

5.安全性原则。要防范和化解会计工作中因各种差错事故可能带来的风险,保证资金安全。

6.经济性原则。实行每项控制措施所带来的综合效果,必须大于这项控制措施的实施成本,不能片面地强调控制制度的完整性而设置过多的、不必要的控制点,使控制制度过分繁琐复杂,既浪费财资和人力,又使制度难以执行。

二、会计内控机制的几个主要环节

(一)会计控制授权机制

会计控制的实质是权力制衡,对权力进行控制。具体内容包括?押建立和完善内部组织结构控制,明确有关职能部门的职、权、责,完善内审、会计财务、支付结算、事后监督中心与营业部、国库、发行等部门相互制衡和分权结构,设立以相关部门为主要成员的内控委员会,强化和完善其控制、约束和协调职能。在职能部门内部,权力分配应与岗位责任相适应,同时,明确涉及会计及相关工作的授权批准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内容,使中央银行有关部门的工作在体现职责与权利相匹配的制度条件下运行。

内控制度中,授权机制要以职责明确、相互分离和相互制约为原则。合理的授权与风险的有效控制相联系。权限越大,管理风险也越大。在具体业务部门中,会计主管和会计经办人员都应按照授权的规定,明确各自的职责、权限,形成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内控体系。

(二)会计控制约束机制

会计行为要按照会计规范运行,会计规范包括国家及总行制定的有关规章制度。包括:1.职责的适当分离。对各个岗位应制定明确的岗位职责,健全其工作内容、要求、程序与相关工作的关系。通过合理的岗位设置和岗位分工,将会计人员之间的责任分开,建立相互配合,相互督促,相互制约的工作关系。实行不相容岗位相互制约,如钱账分管、账物分管,联行印押证分管,会计核算与事后监督分离,记账复核分离,重要空白凭证的保管与使用分离,任何一项业务操作都必须经过两个或两个以上会计人员来完成,严禁一人兼多岗或独自操作完成全过程业务,杜绝“一手清”等。2.严格的审批程序。重要会计事项必须经会计主管批准?鸦会计人员不得超越权限范围处理会计账务和更改会计事项?鸦对授权处理的会计事项必须履行必要的手续等。

(三)会计控制激励机制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体现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可以反映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有效遵循,执行中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对认真履行职责和权限而取得优异成绩的部门和个人要给予奖励,对不认真履行职责和权限而没有完成工作任务或使工作受到损害的部门和个人要给予惩罚等。有效的激励机制要以人为本。会计内部控制机制的核心是由人和制度构成的,通过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会计人员的作用,切实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四)会计控制反馈机制

反馈对会计控制系统的控制和稳定起着决定性作用。反馈机制是控制主体利用控制返回的信息,采取相应措施而调整再控制,使会计控制系统能按照预定的程序运行而发挥作用的过程。会计控制通过信息的变换和反馈作用,最终达到系统控制最优目标。在会计内部控制中,反馈机制作为信息传导者,对业务部门发现的系统问题、账务核算问题能尽快地加以解决,将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

(五)会计控制监督检查机制

包括对会计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检查、评估,对涉及会计工作的各项业务、内部机构和岗位在内部控制上存在的缺陷提出改进建议,对执行会计内部控制成效显著的内部机构和人员提出表彰,对违反会计内部控制的内部机构和人员提出处理意见等。

三、影响中央银行会计内控机制有效性的因素及对策

(一)会计内控制度不完整

中央银行会计制度是否科学、完整、严密,对会计核算业务的风险防范至关重要。作为动态系统的会计内部控制机制,其制度处于不断完善之中,而制度的每一次变动,都使会计业务流程发生相应的改变。由于新的会计业务处理方式不断增加,许多规章制度处于不断变动之中,相关的操作程序和风险控制措施跟不上业务的发展,相应环节出现遗漏,表现为一是某些制度不够精细。二是部分制度更新较慢。三是虽然各个部门不断制定有关制度,但许多制度却没有进行很好的整合。

(二)监督资源分散

内审、会计财务、支付结算和事后监督中心等职能部门都是中央银行的同级内设机构,互不隶属。在日常的管理中,往往各司其职,部门间的协调不够,导致会计内部控制体系效率降低。各监督部门有着各自监督的重点,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监督的重复劳动,不仅造成劳动资源的浪费,而且干扰监督的重点和效果。

针对上述问题,建立、完善中央银行会计内部控制机制主要应从以下方面着手?押

1.建立、完善规章制度。建立规范的业务操作程序和有效的内控制度执行机制,强化内控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考核,提高中央银行内部控制主体的风险意识,牢固树立风险控制意识,加强会计内部控制机制的研究,逐步形成完整的会计内部控制体系。

2.整合会计监督资源。拓展监督信息的利用,充分发挥各种监督资源的优势和特点。根据内审、会计财务、支付结算和事后监督中心“四位一体”的内控监督机制,实现监督资源的共享。各监督部门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监督成果,减少符合性测试的时间,增强实质性测试的针对性,由此实现从合规性监督向风险性监督的转变,从事后、静态监督为主逐步向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动态的、系统的监督方向发展。

篇4

关键词:财政部门;内控机制;内审

一、传统政府干预存在的弊端

市场经济不仅是资源配置的良好手段,同时也是经济运行主要机制,其优势比较明显。但是,我国在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逐渐发现市场经济并不是万能的,其具有功能缺陷及局限性。对于我国财政部门管理而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其开展政府干预,不仅无法消除内在缺陷,同时也可导致市场失灵。以政府为主导的财政内控管理,存在以下几点弊端:其一,未建立相对完善的资金使用量化评价体系,在评价指标上也存在一定问题。其二,受到传统审计方式的制约,财政部门虽然开展内审,但是仍以政府干预为主,在预算编制上存在一定不合理性。其三,审计内容比较局限,例如没有对资金使用效率进行关注,同时也未能详细分析资金经济性及效益性。

二、财政部门内控机制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基层财政监督与中央政府内审缺乏沟通

对公共财政管理机制进行不断完善,需要开展系统性的改革,将改革作为契机,强化管理体系的构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仅要涉及到基层财政部门,同时也要兼顾到中央财政政策。对于基层财政部门改革而言,其是否能够及时、顺利到位,对公共财政建设工程的整体性能产生直接性的影响。目前,中央财政内审执行时间比较长,一定程度上对推动公共财政体系完善及未来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但是,对基层财政内审进展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很多基层单位预算执行尚未开展,且在内审编制上存在较大缺陷。

(二)财政内审与相关单位缺乏信息沟通渠道

在任何管理学科中,管理和监督都是并行的,且应该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也就是说,对管理工作进行进一步延伸,就会产生监督,管理内容可通过监督机制展现出来。对于财政部门内审而言,其并非独立完整的个体,而是需要与多个部门进行联系和沟通。例如,资金管理单位,是开展日常内审的协作单位,若不能与其进行正常信息交流,则会对财政内审造成严重不良影响。

(三)财政内审未对资金使用进行量化评价

受到传统审计方法的限制,我国很多基层财政部门虽然开展内审工作,但是其内审机制并不完善。例如,虽然开始对财政资金绩效审计进行探索和研究,但是并未完全突破传统管理方式的桎梏。在审计内容上也存在较大问题,如对财务制度执行情况无深入了解,导致财政预算的规范性受到严重影响。这种情况的广泛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金使用不明,且未能及时对其效用进行准确评价。同时,在对管理问题进行分析时,往往仅局限于定性分析上,缺乏定量分析作为有效辅助。

三、以内审为导向,完善财政部门内控机制

(一)树立内审意识,有效衔接基层财政监督与中央内审

在完善公共财政管理机制的过程中,要对其进行系统性改革,并将改革作为出发点,不断对内审进行强化。为此,要树立内审意识,将内审制度作为核心,在不断完善资金单位管理制度的同时,在实际工作中将管理与监督进行有效融合,并为财政部门内审提供科学依据。积极调动各个因素,使管理人员充分参与到内审建设机制中。内控机制作为内审制度的执行者,需要获得全面信窗,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促进整体财政监督质量的不断提升。此外,作为基层财政部门,在实际工作中,要全面理解中央政府的财政政策内涵,并在实践工作中加以深化和巩固。同时,正确运用中央财政内审机制所得成果,从而指导基层财政部门工作。对基层财政监督与中央内审机制进行有效衔接,能够促进公共财政体系完善及来发展。对基层财政内审进展情况进行分析,针对预算执行力较差的基层单位,要及时指出,并对内审编制进行合理优化。

(二)搭建沟通平台,促进财政内审资金绩效审计

虽然我国公共财政管理机制不断进步,且发生彻底性转变,但是在财政部门日常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如内审人员虽然掌握一定管理信窗,但是这种信窗是不完全的,且信息掌握存在较大不对称性。在解决财政内审与相关单位缺乏信息沟通渠道问题上,首先要搭建适宜的沟通平台,促进管理和监督的并行,使其呈现相辅相成的管理效果。在此基础上,对财政内审管理进行延伸,使其形成监督机制。在保证内审管理完整性及独立性的同时,加强其与资金管理单位的联系,使两者信息交流与沟通成为常态。引入绩效管理机制,对现阶段财政资金绩效管理问题加以分析,明确缺陷及固有矛盾,区别于传统审计查账,对绩效内审可开展一定试验,尝试对个别部门进行内审。实际工作中,要求对绩效内审进行不断完善,不仅要对账目进行管理,同时也要突出资金使用的有效性,从而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发挥其经济性。只有这样,才能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明确资金投入、产出效能。

(三)强化资金管理,促进财政部门内审机制常态化

上述分析可以发现,资金使用分往往仅局限于定性分析上,缺乏定量分析作为有效辅助。例如,关注资金拨出去情况,但是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入账处理,在资金管理中,存在较大的财务风险,且应对财务风险的能力比较弱,若不能及时有效处理,则会进一步加重管理难度。为此,应采取必要措施进行规避,根据实际状况,对资金管理方法进行整合,制定与市场机制相符的管理制度,减少资金风险。为提高资金管理内审效率,要保证内审机制的制度化,并使其具备一定的常态化,将内审机制进行不断渗透,使事前、事中内审得到准确反馈。在开展内审为导向的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时,要对内审制度进行明确,保证内容、流程充分。通过内审,对内控机制真实性、可行性进行审查,并检查内控实施情况,从而及时指出缺陷及潜在风险。设置内审计部门或相关岗位,发挥实际管理作用,使内部监管效率得到有效提升。结合《预算法》中相关内容,若某项法规出现变化,应及时在实际工作中补充该项内容,进而使内审制度逐步走向规范化。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基层财政部门内控机制不断完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一定问题。对内控机制构建及完善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必要措施进行整改,能够有效促进统一管理及监督,对不断强化财政监督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建立以内审为导向的财政内控机制,能够有效促进我国基层财政部门内控管理的完善,使财政资金更具透明性,有效提高资金运行管理效率,减少管理成本。

参考文献:

[1]孔娟.完善以内审为核心的财政部门内控机制[J].财会学习,2016

[2]裴晓凤.基层央行治理导向内审转型成果转化运用的理论与实现模式研究[J].金融经济,2016

篇5

国税部门内控机制建设调研报告

加强内控机制建设是建立健全惩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深化和具体化。今年,国家税务总局把“着力完善部门内控机制”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全国税务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四项主要工作任务之一。如何对“两权”进行有效监督控制,是当前各级国税部门高度关注、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国税的工作实际,对如何进一步加强内控机制建设,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进行调研探讨。

一、准确把握部门内控机制建设的概念和内涵

内控机制是由各级国税部门的领导班子、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共同参与,通过明确权责分配、规范权力运行程序、强化风险管理、健全规章制度,使权力运行实现分权制衡、流程制约、风险管理、信息化运行,从而在税收管理、税收执法和行政管理各项权力运行中,形成内生的制约力的管理机制。在推进过程中,要准确把握内控机制建设的四个内涵。

(一)建设基础是明晰的权责体系。“明确权责分配、正确行使职权”是内控机制的核心思想。内控机制建设的关键在于权力和责任是否匹配。内控机制建设要求各级国税部门分解细化工作职责,通过对岗位职责的规范和完善,明确各岗位在处理有关业务时所具有的权力和责任,实现权力、岗位、责任、制度的有机结合,形成完备的权责体系。

(二)主要内容是规范权力运行。内控机制建设强调以权力运行为主线,通过内部控制,使税收管理权、税收执法权、行政管理权的运行,以及重点部门、重点岗位、重大事项、重要环节的权力运行都有章可循、有律可依,保证权力运行不出轨、干部队伍不出事。

(三)本质要求是促生内在的制约力。推进内控机制建设,要准确把握监督与制约的关系。监督是对特定主体的监视和督促,制约是对权力的控制和约束。内控机制建设强调以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和责任的落实度为重点,通过规范权力的运行,使部门之间,以及部门内部行为主体之间,由于分工和责任的不同而相互约束和牵制,形成内生的制约力。

(四)表现形式是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通过内控理念培育、岗位责任机制、风险排查机制和评价考核机制等,对权力行使实施有效制约、规范、约束和评价,引导部门之间、部门内部之间各个行为主体的互动,使对权力制约的要求与税收征管、内部管理的各种制度规范相适应、相融合,形成有效制约、全程监控、高效运行、超前防范的管理机制。

二、当前国税执法内部监控存在的主要问题

今年来,市国税系统严格按照省局提出的找准税收执法“风险点”和加强内控机制建设的要求,结合当前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需要和干部队伍的实际,树立预警在先、防范在前的理念,认真排查税收执法风险点,规范税收征管执法行为,防范税收执法风险,在保障全市国税系统队伍的平安、和谐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通过全市国税系统的税收执法检查和内控机制执行情况检查发现,当前税收执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内控机制的建立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集中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执行与控制难对称,执法行为的复杂性、广泛性、时效性与监督控制的局限性和滞后性之间不对称

从执法内容来看,税收执法涉及很多个业务流程,适用税收法律、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更是纷繁复杂;从执法客体来看,每个县区局管辖的纳税人成千上万,每个纳税人的经营纳税情况千差万别;从执法主体上看,除了综合管理部门和信息技术部门,其他人员均具有一定的执法权,均是执法的主体。因此,不论从执法的主体、客体和内容上看,税收执法贯穿于税收管理实践的自始至终,具有显著的复杂性、广泛性和时效性,它客观要求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手段对其进行全覆盖、全过程监督,但从目前税收执法内部监控的运行情况来看,监控存在着局限性和滞后性问题。一方面是计算机监控的局限性。目前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的监控点多为逾期办理、应办未办等程序容易监控的点进行了监控,并未全面涵盖每项业务各个环节的执法监控点,尤其信息系统无法对虚假信息进行识别,只能对执法行为进行表面和形式上的控制,难于对执法行为进行深层次控制;另一方面是人工监控的滞后性,目前执法检查是对税收执法进行人工监督的重要手段,但这种手段主要为事后检查,并且多采用抽查,只检查了既成事实的结果,且监控面窄、不深入,对税收执法行为的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难以执行到位。

(二)监控难统筹,税收执法内部监控工作职责不清、要求不一

随着税收执法责任制的推行和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的上线运行,初步形成了科学化、精细化的“人机结合”监控新模式,但在工作实践中,税收执法内部监控却因各种原因难于统筹,主要表现在:一是监控职责不明晰,监控职能难统筹。从目前部门职责定位上看,对税收执法进行监督控制的职责主要定位于政策法规部门,其他部门虽然对职责范围内的税收执法行为进行了监控,但在日常工作中,各业 务部门执法监控处于各自为政状态,难于实施统筹管理,不能形成监控合力;二是管理要求不统一,执法监控难操作。各业务部门之间在平时缺乏及时有效沟通,在任务下达、标准设定、业务衔接、资料流转等方面未能及时进行统筹规范,致使基层执法人员难于操作,执法监控也难于实施。

(三)内控制度未能得到全方位的贯彻落实

市局在前期深入调研,全面收集相关材料,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制订了《关于印发加强税收执法监督若干意见的通知》,分别对加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税收管理、加强出口退税管理、加强稽查系列管理和加强发票管理等五方面提出了防范制约措施,从各环节存在的风险点、可能引发的问题、加强管理和防范的措施、责任追究等方面作了规定;同时,还出台了《关于在税收管理和组织收入工作中实施干部问责的意见》,以确保上述五项措施的落实。但在执法检查中发现,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制度执行不到位,图形式、走过场等问题,特别是在“两权”运行过程中的某些岗位、某些环节还存在某些风险隐患,内部控制监管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进一步加强内控机制建设的对策建议

加强内控机制建设就是通过深入分析查找税收执法和行政管理中容易发生问题的风险隐患,有针对性地制订防范措施,加大管理力度,完善内部控制,在日常管理中做好预防工作,从而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工作过错以及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这是建立健全惩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深化和具体化。针对存在问题,加强国税部门内控机制建设,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宗旨,以统一思想认识为基础,以强化组织领导为关键,以落实工作制度为重点,以加强队伍建设为保障,进一步加强“两权”监督,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把对权力的制约贯穿于部门权力运行的全过程,扎实有效地推进内控机制建设,保证权力规范、透明、高效运行。

(一)统一思想认识,树立风险防范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让全系统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加强内控机制建设对防范风险、强化源头治理、推进惩防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树立“防风险、抓管理、促规范、上水平”的工作理念,强调认真履行职责,把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融入业务线条管理工作中,把监督贯穿于国税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牢牢把握行政执法风险和廉政风险这两个加强内控机制建设的重点开展工作,积极探索,构筑各种违法违纪“不能为”的堤防,努力形成大监督的管理格局。同时,创新内容,不断丰富预防教育的内涵,把法纪教育作为预防教育的基础内容,通过培训班、辅导报告会、编印《廉政手册》、组织廉政知识考试等方式,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风险意识、纪律观念和党员权利保障意识。各县区局和各基层分局要建立廉政文化活动室,把廉政文化素养教育作为预防教育的拓展内容,积极探索预防教育和廉政文化的联姻,重视发掘和弘扬优秀廉政文化,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来武装人,用文化的力量培育人。

(二)强化组织领导,为内控机制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要抓住加强内控机制建设、防范执法风险点的关键环节,在全局建立起“坚持党组统一领导,齐抓共管,纪检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运行机制,把风险防范工作提上党组的重要议程。要明确具体组织牵头部门和各相关业务部门的职责,对内控机制建设各项具体工作任务做好部署和安排;要落实岗位责任,确保该项工作有专人落实;要把好查找风险点和制订防范措施的审核关,保证风险点找得准,制订的措施能切实解决问题。基层要把内控机制建设贯穿于税收工作的全过程,科学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要求,强化落实措施,使工作有序推进,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规范权力运行,全面执行内控机制建设工作制度

1.贯彻落实加强内控机制建设的各项工作制度。落实好加强税收执法监督若干意见,继续对照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机构改革,对各部门的权力事项,特别是税收业务管理权,人、财、物管理权,税收执法权等进行全面梳理,进一步健全内控制度。着力规范权力运行机制,抓好各项工作制度的贯彻落实,优化权力运行机制,明确具体权力事项的业务操作程序,坚持制权与增效相结合,简化办事程序,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建立起职权清楚、责任明确,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制衡机制。

2.科学实施风险管理。从分析权力运行风险入手,对税收管理、税收执法和行政管理中可能引发风险的各种信息进行识别,并根据不同风险度和风险成因,采取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和措施,实现风险的有效防范、控制和化解。

3.加强对权力运行的信息化监督管理。将权力行使过程变为信息处理过程,增强程序的严密性,弱化人为因素。依托ctais2.0征管信息系统,逐步将以审批事项为重点的各类权力运行纳入信息化管理,实现实时监督、控制和综合分析;进一步整合行政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管理系统,使各类信息互融互通,便于沟通和监控;进一步运用好现有的执法管理信息系统,切实掌握各类事项的受理、承办、审核、批准、办结等信息,做到实时监控,全程制约。

4.不断深化政务公开。认真落实省局关于政务公开的部署和要求,严格执行公开办事制度,不断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建立健全网上政务公开平台,把部门权力事项的执行主体、执行依据、执行程序等内容向内部和社会公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四)严格监督检查,保证内控机制建设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

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促进各部门真抓实干,防止任务不落实、推诿塞责等现象发生。一是分解内控机制建设任务,确定每个项目的牵头负责人,明确要求和时限,实行目标管理;二是采取定期督查、综合考核、适时点评等办法,加大落实力度,切实提高内控机制的执行力、遵从度和落实度;三是对内控机制建设推进不力的部门,要严格问责,确保部门权力事项应控尽控,保证部门内控机制建设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五)加强基层纪检监察队伍建设,提高内部控制监管的效果

1. 加强力量,成立基层税务分局纪检监察小组。加强税收执法监督、防范执法风险执行落实在基层,为此,要注重加强基层纪检监察队伍的建设,注重充分发挥基层纪检监察干部的风险防范作用,严格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分局纪检监察队伍管理的若干意见》,在各基层分局各配置一名专职纪检监察员和两名兼职纪检监察员组成纪检监察小组,明确各专兼职纪检监察员的工作职责,加强对基层纪检监察队伍建设,夯实基层税务分局党风廉政建设基础。

篇6

1、银行的公司治理

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主要解决两个问题:(1)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如何避免经理层损害股东的利益;(2)如何使经理层努力、有效地工作,为股东创造最大的回报。

2、内部控制和股权激励在银行治理中的作用

完善的内部控制和股权激励制度是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两个关键性的制度安排。内部控制和股权激励对于保证商业银行高效有序运作十分重要。

(1)内部控制的作用有效的内控制度是良好公司治理结构的应有之义。其作用有三:一、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在两权分离的条件下保障股东和储户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二、有效的内控制度可以确保银行合法、规范运营,避免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出现重大失误;三、有效的内控制度是风险管理的前提,是提升银行资产质量的重要保障。

(2)股权激励的作用股权激励是一种长期激励措施,通过将员工(主要是管理层)的利益与股东价值联系在一起,为公司员工提供创造股东价值的动力。员工持股使员工成为公司的所有者,解决了所有者和经营者利益冲突的问题,解决了所有者与经营者目标不一致的矛盾,双方成为利益共同体,有利于缓解委托矛盾。

在中国入世后WTO背景下完善公司治理,有必要考虑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通过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实现股权结构多元化,促进银行治理结构的改善和整体竞争。

2002年,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浦发银行成功引入国际战略投资者和外籍董事,花旗银行海外投资公司持有我行4.62%的股份,成为我行的第四大股东。我们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完善了我行的完善公司治理,借鉴国外银行经验,按照逐步与国际银行业接轨的标准,努力建成一家国际上比较好的现代商业银行。

三点建议

1、金融企业:可否实行股权激励

对于中国金融业而言,有必要实行股权激励。从国外经验看,商业银行是一个竞争性很强的行业,人员的流动率非常高。尤其是高管人员。数据表明,国外实行股权激励的行业相对集中在制造业与金融业,两者约占实施股权激励公司总量的近一半以上,而美国银行业拥有股票期权的员工占员工总数的比例高达10-15%,远高于工业企业3-5%的比例。

2、股权激励实施方式:全员还是高管

从严格意义上说,股票期权和员工持股是不同的两种激励模式。从中国的现实出发,股票期权和员工持股两种股权激励方式都需要建立,考虑操作性,建议先推行员工持股,在适当时机推行高管持股。

3、具体的政策建议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实行股权激励机制仍面临一些政策障碍。

例如《公司法》第12条规定:“一家公司对外投资不得超过净资产50%”;

第149条规定:“公司不得收购本公司的股票,但为减少公司资本而注销股份或者与持有本公司股票的其他公司合并时除外”。“公司依照规定收购本公司的股票后,必须在10日内注销该部分股票,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办理变更登记,并公告”。

第78条规定:公司注册必须采用实收资本制;

第149条规定:禁止库存股。这些规定,造成公司不可以直接回购和投资自己的股票,不能保留库藏股构成股票来源。

篇7

一家企业的风险管理,不外乎包括以下几个问题:面临什么风险、在所有面临风险中哪些是致命的和重大的、谁在监督控制风险、为什么要监控风险以及何时控制、如何控制。这样自然而然地导出风险管理的四大要素,即风险鉴别、风险测量、风险控制、风险监督。 

从概念上讲风险是指对未来不确定性预测的一种偏差。风险管理是金融机构内部组织设置上合理的安排,是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政策、管理、操作程序,尽量避免或减少损失的一种控制过程。正确的风险识别应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风险的存在;二是识别新业务发生的风险。对风险的识别工具最主要的是非现场的监管或者稽核监督分析和现场稽核检查。风险识别应当连续进行,包括对企业产品本身和整个业务运作流程都应予以考虑。 

风险测量主要是对风险的大小和风险管理质量的强弱进行综合描述。精确的和定期的风险测量是有效风险管理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对风险的测量评价方法可以按照风险数量、风险管理质量、总风险水平、风险变化趋势等几个方面考虑,但同时应考虑有些风险难以量化描述。 

实施风险监督,在系统内部应有一个信息灵通的董事会。董事会决定风险的容忍程度,要监督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与维护,使之做到定期、精确和信息充分。 

篇8

【Abstract】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our business, and organizational level, personnel scale, the weak link in the management also gradually highlights, the managers should not only focus on enterprise economic benefits, but also devote more energy to strengthen risk control and internal management, however, many domestic enterprises have done not well in this respe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meaning and importance of internal control management, and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al control 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puts forward the specific solutions.

【关键词】内控管理;风险防控;机制建设

【Keywords】internal control management; risk prevention and control;mechanism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F27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3-0009-03

1 引言

当前,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企业间竞争日渐激烈,如内控机制不够完善,很可能引发各类风险问题出现。科学有效的内控管理机制能够规范部门及人员的行为,避免风险发生,从而最大限度提高工作效率,M而提升企业整体经济效益。因此建立健全内控管理机制,对于助力企业长期稳定发展至关重要。论文在对企业内控机制概念与重要性进行探究的基础上,对企业内控机制建设与应用时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并根据分析结果,给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帮助企业做好内控管理工作,从而降低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

2 内控管理的内涵及重要性分析

2.1 内控管理的内涵

内控管理,是指企业为合理合法实现经济效益持续增长这个基本目标,通过认真梳理内部各业务流程及环节,查找管理漏洞,通过完善旧制度、建立新制度,按照分解与相互制约的原则,对敏感岗位进行分离,保证所有业务环节都处于全方位的监管与控制之下,从而规避因管理机制建设不完善而产生风险的过程[1]。

此外,为使内控管理机制能够更好地实施并得到进一步发展,我国已经建立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不断完善调整,便于各企事业单位在实施内控管理过程有所参照和遵循,进而更好地运用到实际经营管理中去。

2.2 内控管理机制建设的重要性

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实施现代企业制度。而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内控管理机制的有效建设至关重要,其不仅在企业风险防范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而且在完善整个企业管理体系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多数欧美国家市场经济起步较早,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及体系较为成熟,对于内控管理的运用及实施有着较深的认识,这方面也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和案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这些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也随之传到国内,对于国内企业实现规范化管理给予了指导和帮助。当然,我们也并不是完全照搬照套,更多的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运用中不断改进完善,最终形成自己的一套内控管理体系。实践证明,建立自身内控管理机制的企业能够经得住风险考验,也具备了防范风险的能力,在大浪淘沙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也存活得更长久、走得更为扎实。

3 企业内控机制建设与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管理人员风险防范意识不强

经过长期积累与经验总结,企业都已建立了一套比较稳定的经营管理体系,因而管理人员大多会过于乐观地认为企业内部已经形成“靠制度管人、管事”的良好局面,对于因宏观、微观环境变化而带来的新形势新要求了解不及时,从而对由此带来的新的潜在风险认识不充分,加上管理者自身防范意识不强,自我革新与开拓进取心不足,容易忽视内控机制的建设与动态调整[2]。管理人员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他们的思想认识直接决定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如果他们对内控管理认识不到位,自然也就扩大了企业面临经营风险的可能。

3.2 内控管理制度建设不够健全,执行与落实有待加强

内控管理制度作为企业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制度之一,虽然已经在部分企业内得到建立,但由于未对制定与实施内控管理机制人员进行相应的技术和理论与实操经验培训,因而制定的制度缺乏实用性,也因未综合考虑到考核与监督等配套机制,导致制度只能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致使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大打折扣,存在流于形式,执行不严不实,走过场甚至是不执行的情况。这与很多企业看重经济效益,对内控机制建设重视不够有很大关系。

篇9

关键词:建立;中小企业;内控;机制

大庆市中小企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逐渐走向成熟,机遇与挑战并存,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还很多。由于中小企业管理者经验不足,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较低,企业产品缺乏市场竞争能力,企业管理手段落后,经营者感到束手无策。因此探索中小企业的内控管理机制,是提高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增强了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力,降低了中小企业经营风险,使中小企业快速成长。

一、大庆市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瓶颈及现状

目前我省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尚属初级阶段,经营者多靠已有的经验管理企业,管理水平不高,企业技术装备落后,行业中高能耗、高污染、高成本、低收益的企业比重较大,产品缺乏竞争力,管理手段落后,人才短缺,原料供应紧张,资金周转困难,企业内控机制不健全,缺少监管与管理,企业无长远发展规划,企业财务管理水平较低,执行层领导缺乏领导水平和管理经验,员工行业经验少,人员流动性大,产品研发力量薄弱,这些都是目前困扰和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障碍。

二、中小企业建立内控管理机制的基本条件

财政部与2009年7月1日颁发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要求,结合大庆市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现状,笔者认为中小企业在建立内控管理机制,应具备以下几方面条件:(1)企业高层领导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内控机制的建立;(2)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已初见成效,具备推进内控机制建立的基础条件;(3)积极组织员工认真学习内控制度,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管理思想;(4)企业落实内控制度建立部门,制定计划认真落实。

三、中小企业建立内控管理机制的方法

财政部与2009年7月1日颁发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要求,结合大庆市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现状,笔者认为中小企业在建立内控管理模式上,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企业内部管理架构

(1)治理结构涉及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企业应依据公司法设立高管、中层及和生产经营管理机构,各机构相互独立、权责明确、相互牵制,明确各部门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及工作内容。

(2)中小企业组织架构的设置。中小企业内部管理架构的设置应本着科学、精简、高效、透明、制衡、适用,便于操作的原则规划设计,结合中小企业性质、行业特点,产品市场,管理要求,企业发展战略等形成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牵制、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编制企业组织架构图、业务流程图,岗位说明书等。

2.制定和实施中小企业战略规划分发展定位

制定中小企业战略规划和发展定位,可以为中小企业规划产品,确立产品市场定位,是执行层行动的指南,是企业发展的最高目标。具体应制定中小企业产品规划、市场方略、营销模式、研发团队、人才培养、投资决策、融资战略、资本运作、资产经营等做出明确规定。在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时,应充分考虑和分析外部环境,包括宏观环境分析、行业环境及竞争对手分析、经营环境分析,同时也要考虑和分析区域优势资源,科学的分析中小企业区域优势与劣势,对中小企业现阶段生产能力、研发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品牌效应、团队建设、经营管理、核心竞争能力等分析,科学有效的利用区域优势,不断发展壮大中小企业。

3.中小企业要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立良好的用人留人机制

中小企业必须不断完善人力资源制度,建立良好的用人和留人机制。建立企业内部的奖励与处罚机制,科学有效的建立企业绩效管理机制,发挥绩效管理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中小企业应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立良好的用人留人机制。

4.中小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在多年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价值观、人生观、企业精神的高度概括与总结,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信念思想,是企业打造核心的品牌,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强化领导责任和企业精神的体现,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不可忽视的精神支柱,是企业战胜困难的良药,因此中小企业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5.加强企业财务管理

(1)资金管控。资金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资金管控包括企业资金的筹集、资金的营运、投资三大环节。企业应制定三大环节的内控制度,科学、合理、规范控制和使用资金。

(2)供、产、销环节的管控。企业经营活动主要体现在销三个环节,企业应制定采购、生产加工、产品销售的内控制度及业务流程,财务应加强财务的核算、监督与分析,努力降低生产成本、管理成本,确保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财产安全,财务报表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与效果。

(3)定额预算管理。中小企业年初应制定全年预算,并将预算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各环节和各岗位,财务部门按月控制、核算与考核,从而调动和激励员工的积极性,严格控制成本费用支持。

(4)财产管理。财产是中小企业企业的生命资源,必须加强各类资产管控,制定资产管理流程,建立企业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内控制度和管理流程,建立资产管理台账,确保各项资产安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发展目标。

(5)财务报告分析。中小企业必须建立财务报告分析制度,按月编制企业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定期召开经济活动分析会,分析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及下步工作安排。

6.加强企业产品升级换代

企业研究开发产品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企业应实现企校联动,共同研究开发新产品,将研发结果转化成生产力,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快速发展。

7.加强品牌建设

品牌是企业的声誉,品牌是企业价值的体现,品牌可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因此加强企业品牌建设尤为重要。企业应重视品牌建设,从产品质量、新工艺、安全、健康、美感等方面入手,运用网络、电视、报纸、广播扩大宣传,提升企业品牌形象,打造行业全国知名品牌。

篇10

客观上讲,这种双重领导机制建立以后,对整个国税系统的行风工作、源头治腐、查办案件、领导干部廉政自律、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等一系列工作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产生过一系列重大影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的发展,各种外因的变化,这种体制的薄弱环节也逐渐显现出来:一是职责不明,这种体制虽然说是以上级领导为主,但实际工作中,上级纪检监察对下级纪检监察的领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业务指导方面,对机构管理工作如人员编制,负责人的考察考核、选拔任用等方面几乎是空白,双重领导实际上变成了以本级党组为主的单独领导;二是地位不高,在似乎朗朗的乾坤下,大多数纪检监察机构,大部分时间内都可以说是清净无为,无为则无位。三是力量不强,从笔者所了解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纪检监察机构,尤其是基层,都存在职数偏少、年龄偏老、学历偏低、素质偏差的情况。四是绩效不显,主要表现在:其一是办案主动性不高,所办案件大多数上级交办或纪委检察机关在查办其他案件时引发的案件或责办的案件,有的是事前不及早预防查办,等到纸包不住火了才勉为其难进行查办。其二是办案数量少,不善于挖眼找蛇打,平常疏忽跟踪监督,自侦案件少,在为数不多的案件中大多数是交办案件。其三是从所办案件的性质看大多数送上门来的“死老鼠”,一般为违反计生案,司法机关、检察院、纪委责成或移送的案子,涉及个人的多,涉及单位的少,涉及税收执法权的多,涉及行政事务权的少,缺乏全方位的监控。造成上述不足,其成因是交叉而复杂的,相对独立而又普遍联系着的,因此不能单就某个环节简单的讲,应该辩证对立统一的看待,综合起来说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运行体制的缺失不容忽视。双重领导下的纪检组长、监察室主任,实际上是本单位的领导班子成员、党组成员和中层骨干。纪检监察干部也都是本地土生土长的,其工资福利、考核、编制和人事关系都在原单位。他们与被监督的对象实际上是一个利益共同体,甚至难免形成“有福同享,有腐同败”的局面,如果单位领导强势,作为纪检组长未必有法实施监督,未必就能有效监督。从最近几年,国税系统出现的违法违纪案件不难看出这点。

二是思想认识模糊,工作中怕字作祟。作为与单位有血肉联系的一员,其一是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反腐与发展的辩证关系,怕反腐会影响单位的发展,怕反腐会影响中心工作,怕单位有了违纪违规现象会影响争先创优,怕违纪违规曝光后受到追究,影响政绩,怕单位领导不高兴,影响班子团结,因此除非单位领导开口布置或上级有明确指示,一般无所作为,致使工作不主动,行使职责不充分。其二是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反腐与保护干部的关系,以致于视偏袒为保护,视庇护为保护,怕揭发查处干部后担当恶人的名声。其三是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反腐与单位和谐的关系,怕反腐影响单位和谐,影响与同事的关系,怕在各方面的考核测评上对个人的政治、经济利益有损。

二、对策和建议

针对上述分析的现状及成因,我们建议当务之急是要变革现行纪检监察体制,其核心是改双重领导由上级统一派驻管理,即下级税务纪检监察部门收编为上级纪检监察部门的直接管辖单位进行派驻管理。其二是派驻负责人不再担任党组成员不参与驻在部门业务分工。其三派驻干部的工资、人事、编制与驻在单位彻底脱钩。其四是异地任职,定期轮换。

三、实施统一派驻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一)有雄厚的理论和政策依据。总书记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健全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统一管理,完善巡视制度,”同时指出:“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其中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就是要求将制度建设贯穿于反腐倡廉建设的各个环节。好的制度可以管住坏人,不好的制度可以带坏好人,因此,税务纪检监察体制改革迫在眉睫。

(二)有充足的实践经验可供借鉴。这种管理体制并非我们首创,自起全国有许多地方和行业就开始这种管理体制的试点工作,他们的实践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三个方面的成功经验。一是派驻机构领导干部不再担任部门党组成员和接受党组分工,这样既提高了派驻机构的独立性,又增强了派驻机构的权威性,对充分发挥派驻机构监督职能作用提供有力组织保障,实现监督主体和责任主体的分离。二是派驻干部人事关系、编制、考核收归上级统一管理,彻底解决了纪检监察干部的后顾之忧,增强了工作积极性的主动性。三是实行轮换制,可以摆脱地方复杂的人事关系,杜绝人情案和关系案的发生。

(三)先天的优势条件。国税系统属垂直部门,无复杂的人事编制、工资关系的束缚,为实行统一派驻管理提供了先天的优势条件。

四、实施派驻统一管理必须树立三种观念处理好三种关系

一是要树立大局观。派驻工作人员要从全局的高度认识和把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把党风廉政建设的总体目标要求与驻在单位的具体情况有机结合起来,为驻在单位的中心工作更好的保驾护航。

二是要树

立服务意识。要立足本职,参与驻在机关的重大业务活动,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开展业务,在参与中监督,在监督中服务,努力作为有作为,有威性,有地位。三是树立责任意识。消除顾虑,大胆工作,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事业心责任感,坚持原则,实事求是,排除干扰,秉公执纪,并以良好的形象和卓有成效的工作,嬴得驻在机关的领导和同志们的信赖。

要注意处理好如下三种关系:

一是要正确处理好同上级纪检监察部门与驻在机关之间的关系,把两者一致起来。必须首先对上级纪检监察机关负责,加强与上级纪检监察的联系,及时请示,报告工作,同时又要主动与驻在机关党组多联系、多沟通,提出建议,当好参谋助手,按照上级的部署和要求,结合驻在机关的实际提出具体意见,协助驻在机关抓好党风廉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