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范文

时间:2023-03-19 15:30: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

篇1

关键词: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稳定性

一、引言

近年来,国内外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频发,自去年以来国内农产品涨价压力持续升温,而传统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流通环节较多,造成了农产品损耗大、物流费用高等一系列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很大程度是由于农产品供应链的不稳定性引起的。因此,保持供应链的稳定性对农产品供应链的正常运作和管理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对农产品供应链稳定性的研究是做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鲜农产品是指种植、养殖形成的,未经加工或初级加工的农产品,包括蔬菜、食用菌、瓜果、畜禽及其产品、水产品等,是除粮食以外农产品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类,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购买频率最高的商品。生鲜农产品具有地区性、季节性、易腐性、不耐存以及价格波动大等特点,这就决定了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比一般商品供应链存在着更多的不稳定,因此,加强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稳定性的研究,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成功运作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造成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不稳定的原因

供应链的稳定性是指供应链抗干扰能力的大小。如果供应链受到扰动,偏离了原来的平衡状态,当经过调整,扰动消失后,供应链能够以足够的准确度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则供应链是稳定的。而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稳定性就是以生鲜农产品为研究对象的供应链抗干扰能力的大小。

(一)传统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流通模式

随着第三方物流组织的发展及超市这种零售业态的出现,生鲜农产品的供应链模式不再只是传统的供应链模式,出现了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或以连锁超市为核心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现展模式,但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传统供应链模式仍占主流。而这种传统的供应链模式,中间环节过多,信息畸变严重,生鲜农产品的损耗过高,物流效率低下,导致交易成本提高,增加了整个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条上交易的不稳定性。

(二)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自身的脆弱性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自身的脆弱性表现在:

1、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环节众多,包括生鲜农产品生产资料的供应商,生产者,加工企业,批发市场以及生鲜农产品的零售企业,涉及农业、流通以及销售三大领域,使得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比一般工业、商品供应链结构组织更具复杂性,也增加了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不稳定。

2、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所处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例如生鲜农产品的生产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而生鲜农产品的质量受到各种制度标准的检验等,使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受到外界环境的各种冲击。

3、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经营主体自身的复杂性增加,例如小规模的农户组织化和农业产业经营的发展,使组织内部的不稳定性增加。

(三)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上存在的各种风险

在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运作中存在的主要风险有: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合作风险以及信息风险。这些风险往往会造成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效率下降、利益受损,若这些风险不能进行很好的防御,一定会造成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不稳定,严重的将导致整个供应链解体,所以,对供应链上存在的风险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治。

(四)市场变化快,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信息化程度低

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是构成现代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贯穿于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始终,从产前、产中到产后,在供应链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信息都应做及时的处理。但由于生产者(农户)居住分散,都是一家一户式的经营模式,信息网络不健全,流通渠道不畅,造成市场供求信息不能快速传递,生鲜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就有盲目性,难以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

三、保持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稳定的对策与建议

保持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稳定是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系统良好运作的前提条件,是防范供应链风险的有效途径,更是弱化供应链上信息不对称的重要手段,因此,提出以下几点保持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稳定的对策及建议。

(一)积极探索、发展新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流通模式

传统的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流通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而且加快了我国农业市场化的进程,但这一流通模式存在固有的弊端,所以要积极探索、发展新型的适合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发展的流通模式。可以通过组建、培养其他核心企业的方式,例如建立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或以连锁超市为核心的供应链流通模式,而这些新型模式的建立,目的是为了增加生产农产品的附加价值,缩短中间流通环节,减少因流通环节过多造成的信息传递不对称等问题,保证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稳定发展。

(二)加大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上节点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上节点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首先在节点建设上,政府应大力扶持当地农户生鲜农产品的生产建设,在收费上实行一定得优惠减免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要加大对生鲜农产品基础设施的投入,支持保鲜库、冷库的建设,完善生鲜农产品冷藏供应链,将易腐烂、易损坏的生鲜农产品从采购、加工、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都处于适当的低温环境之中,这样可大大降低损耗率,保持生鲜农产品的新鲜度,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供应链稳定发展。

(三)推进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共享程度

信息化建设是保持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稳定的重要因素,推进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信息化建设可通过建立电子虚拟市场,使生鲜农产品的交易更加简单、快捷,提高了供应链的运作效率,降低了运作成本;建立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实时采集并各种生鲜农产品的生产、流通、价格以及其分析信息,增加生鲜农产品信息的透明度、准确度和及时性。通过诸如此类的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共用、资源共享,农户可通过网络及时获取市场信息,利用网络完成交易,提高对市场的响应度,促进与流通、销售企业更好的交流,稳定供应链发展。

(四)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评价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稳定性

采用科学合理的数学评价方法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进行有效的评价,解决实际运行中存在的不稳定问题,首先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并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指标体系,再通过对指标的量化分析对正在运行中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做正确的评估,找到供应链运行中的薄弱环节和关键影响因素,有效改善现行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稳定状态。通过对其稳定性的分析可对供应链制定长期发展,对供应链上成员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叶飞.农产品供应链稳定性探究[J].现代商业,2009(9):16-17.

[2]康定华.论供应链稳定性的研究视角扩展[J].商业经济,2010(12):18-19.

[3]刘沛,刘超.生鲜农产品供应链风险规避与物流优化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0(17):74-75.

[4]柴磊.农产品供应链的构成及稳定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

篇2

[关键词] 生鲜农产品 供应链 分析 策略

一、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及我国的消费特征变化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是以生鲜农产品(包括蔬菜、水果、禽、蛋、肉、奶制品、水产品等)为对象,围绕生鲜农产品这一经营核心,通过对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控制,协调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商、农户、农产品经营者、消费者之间利益诉求,从农资采购开始,完成生鲜农产品的生产作业、收购运输、市场分销的一系列过程(见图所示)。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不仅是一条连接供应商、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产品链,而且还是一条生鲜农产品通过加工、包装、运输等环节的增值链。

图 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结构示意

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的生鲜农产品生产、购销模式正面临两方面的转变:一方面,随着人口和家庭结构的变化,消费者在消费生鲜农产品的过程中形成着全新的消费观念,他们不但关注基本效用,如口味、成分、制作方法等,而且更加关注食品安全;另一方面,超市正在取代传统的农贸市场,成为农产品销售终端的主流模式。例如,在欧美发达国家,60%~80%的农产品进入超市销售;在我国沿海地区,农贸市场正在逐步退出农产品零售环节。

在国际市场上,近年来我国的农产品贸易总量排名一直位居世界前几位,水产品、家禽、水果、蔬菜、花卉等劳动密集型的生鲜农产品出口额占据其中较大比例。我们能够依托供应链来进一步提升生鲜农产品的竞争能力,其原因在于:对供应链的全程监控可以确保质量与安全,使其顺利地跨越“绿色壁垒”;通过供应链管理可以降低总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及附加价值。目前在国际市场中,具备强大竞争力的生鲜农产品出口国家都拥有完整的供应链,构建和发展我国的供应链体系非常紧迫。

二、我国构建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SWOT分析

1.优势分析(Strengths)

(1)我国生鲜农产品的生产资源非常丰富,具有广泛的种植区域。居民消费需求一直非常旺盛,粮食消费量下降明显,动物性食品像牛羊肉、水产品、禽肉和蛋奶的消费量明显提高,食品结构变得更富营养、更为合理。

(2)新型的生鲜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正在生成,这种模式相对于传统的市场交易型农业是一个巨大进步。特别是近几年,在生鲜农产品产业化经营模式在实践中形成了一些较好的企农利益分配方式,并主要以合同形式确定下来。

(3)大型核心企业已在供应链中起主导作用,而且会促进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结构的优化,例如北京的汇源、四川的通威、河南的双汇、上海的光明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供应链的实践表现。目前在城乡进行的产业格局调整,给龙头企业发展生鲜农产品物流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2.劣势分析(Weaknesses)

(1)缺乏统一的物流标准和质量安全标准。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涉及农、工、商三大产业,各节点在产业环境、战略起点、信息传递、物流系统等诸多方面所涉及的标准、原则存在着广泛的不一致性,不利于合作伙伴联盟的形成和农产品的安全质量监控。这会使得我国部分省区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即使局部子链最优,却会在协调与集成时困难重重。

(2)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在农村普遍缺乏具有独立产权的能够代表农民利益的经济组织,生产者是无组织、分散状态进入市场,无法充分掌握农产品流通中的全部信息,更不能根据这些信息安排生产,只能被动听从经销商或中间商的安排,无法完全介入供应链。

(3)供应链各主体之间信息流通不畅。从全国范围来看,生鲜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程度还很低,供应链各节点组织之间缺乏经过统一规划设计的信息平台进行信息交流,彼此之间缺乏必要的了解。

(4)生鲜农产品产销脱节和物流成本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农产品供应链中产销脱节;二是农产品物流处于无序状态,农资和农产品物流的流向具有盲目性;三是缺乏市场营销概念,不重视向外信息,不重视商品包装,不重视品牌开发;四是信息不能快速传递,导致生鲜农产品在途损耗严重。

3.机会分析(Opportunities)

(1)加入WTO为我国农产品市场带来了巨大商机。加入WTO有效地改善了我国生鲜农产品国际贸易环境,我们一样可以享受多边的最惠国待遇,可以减少其他国家的非关税限制,我国生鲜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市场将更为广阔。部分国外资本的直接进入,也为我国市场的发育和完善增加后劲。

(2)国内外生鲜农产品市场需求稳步增长。开放的国际市场拓展了我国生鲜农产品市场的需求空间。近几年来,我国农产品进出口均成双增长的态势,说明国际、国内市场对我们农产品的需求在不断扩大。

4.威胁分析(Threats)

(1)我国生产经营自身存在的问题更为突出。长期以来,我们对农业物流基础设施投资滞后,使得生鲜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损耗巨大。生鲜农产品的运销成本过高,失去了价格的相对比较优势。

(2)国内外农业保护程度差异性过大。发达国家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给予农业很高的国内支持。按照《农产品协议》规定,美国国内支持总量(AMS)可达191亿美元,日本可达283亿美元,欧盟可达769亿美元,这些无疑会对我国的出口增加巨大压力。

(3)外贸面临绿色壁垒的严峻挑战。我们的环保意识不强,环保技术发展和农产品质量标准认证滞后。近年来在国际贸易中因质量问题而被退货和索赔事件屡屡发生,已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声誉及国际市场的开拓。

(4)生鲜农产品市场体系发育不完全。批发市场物流设施、设备落后,储藏保鲜设施保鲜水平较低;由于保鲜设施跟不上,交易方式落后,农产品非标准化,只能即时现货交易;电子商务不足,信息化程度低;农贸市场作为现阶段主要的零售终端无法保证农产品安全,规模小、经营不规范,产品缺乏可追溯性。

三、我国构建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对策矩阵

根据上述的SWOT分析,可以建立战略选择矩阵分析对策表(如表1所示)。依据战略指导思想,借鉴国内外发展的先进经验,我们的生鲜农产品产业应定位于可持续的中心多元化发展战略,具体概括为:

一是保持并发展主业优势,稳步发展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充分利用丰富的品种资源、耕地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市场资源,达到整体稳步发展的目的;

二是积极发展相关产业。充分发挥大型龙头企业综合实力强、联动能力强的作用,克服国内市场中的低端生鲜农产品供大于求、恶性竞争等不利因素的影响,避免和减少市场波动的冲击和风险,积极开拓精深加工、高附加值的农产品;

表 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SWOT矩阵分析的主要对策

三是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供应链。转变和提升传统生鲜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方式,实现现代化的生产与管理,解决资源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达到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凌宁波朱风荣: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模式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3月

[2]蒋侃: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分析及其优化[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1期

[3]兰萍:全球化背景下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及对策研究[J].北方经贸,2005年第12期

[4]李 莉:SWOT分析法在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战略选择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06年5月

[5]湖南工程学院经管系. 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系统模式探析[J].学术研究,2006年第4期

篇3

关键词:农产品供应链;优化;评述

一、引言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农业对外开放的速度加快,在当前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我国农产品产业的壮大与发展来自其整个产业链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已不单纯是某个农产品生产环节的单一竞争。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成为了这一环境下有效的竞争武器。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研究较国外发达国家差距很大,农产品供应链整体水平较低,题有待全面的、系统的、深入的研究,国内的一些相关法规政策也不够完善,有许多关键性的问题有待深入研究。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相关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和实践基础上,针对相关学者对农产品供应链的问题进行了相关梳理和探究,对农产品供应链及其优化进行归纳梳理,并提出评述与展望,为其他学者的研究提供思路。

二、农产品供应链理论研究的评述

1.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是在美国哈佛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提出的。目前没有统一定义,各国相关研究机构和学者对供应链的表述也都大相径庭。美国的斯蒂文认为“通过增值过程和分销渠道控制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用户的流就是供应链,它开始于供应的源点,结束于消费的终点”。英国的马丁(2010)认为供应链是由相互关联的企业通过上下游的连接,以各种方式联系在一起,最终让消费者享有产品或服务。艾伦(2008)认为供应链是由链上合作的成员构成的整体网络系统,把基础商品加工转化为客户需要的商品,且管理各阶段的利润。我国对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从1999年开始,利用CNKI检索表明,国内首篇关于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文献刊发于2000年。马士华(2006)认为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相关环节的控制,从原材料的采购开始,制成各类中间产品乃至最终成品,最后由各种销售网络把成品送到消费者手中,这种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网链结构就是供应链。李季芳(2011)还认为供应链网络具有整体功能。

通过上述对国内外学者对供应链的定义,可以概括出供应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供应链的核心是企业。链的起点是从产品的原材料开始。通过对中间环节的控制,制成半产品以及成品。最后利用各种销售通道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这种将原料供应商,产品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连接到终端消费者形成的一个整体功能网络和模式贯穿起来,就形成了供应链。而供应链的管理,就是通过各种方式对链条中各个节点加以控制,以便更好的满足顾客的需求和满足企业的利益,以实现整个链条收益的最大化。

2.农产品供应链

金廷芳(2011)认为农产品供应链是在农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涉及的所有原材料供应商、产品生产者、中间商以及消费者等构成的网络体系。周静(2011)农产品供应链上所有的生产及销售环节都与农产品有密切的关系。农产品供应链与其他供应链相比还有较大的差别是基于农产品的特殊属性,首先,农产品种类繁多,如蔬菜、水果等果蔬,禽、蛋、水产品、肉等生鲜类,这部分农产品可以无需加工直接进入市场,也可以加工后再进入市场;而小麦、棉花等则必须通过加工这一环节,才能最终进入市场。其次是生鲜类农产品不易储藏,且受天气、病虫等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最后是目前我国农业产业的主要是以分散经营为主,不便于管理。刘秀玲(2006)认为,农产品供应链使农户和企业形成网络结构。游军(2009)认为:农产品供应链是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核心,控制各节点,将各环节连成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通过对上述学者的研究梳理,笔者得到以下结论:农产品供应链是一条以农产品为主体,从原材料的收购、加工、运输、分销直至最终送到消费者手中的链,主体是农产品,而核心仍然是加工企业。

三、农产品供应链优化的评述

当前国内外关于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相关理论分析等方面,研究其形成的原因、发展的过程、现存的组织模式、合作的机理模型及各环节上的利益分配机制为主。

1.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优化评述

生鲜农产品因其品种繁多,且易腐坏、不耐储藏等特性,其消费受地域、气候、文化习俗、消费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很大,加上运输成本巨大,一直备受各国政府和相关学者的关注。汤鹏(2013)利用Stackelberg主从对策理论的优化模型,分析得出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的稳定性特性决定了它具有很强的随机性。蒋侃(2006)以主要研究生鲜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在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优化中提出从服务水平、核心企业组织资源、信息共享机制、协调利益一体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赵辛(2013)指出管理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就有风险管理,需要依靠政府来制定科学的政策去进行宏观调控,保障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的有效运行。谢若琪(2015)提出建立生鲜配送中心,加大生鲜农产品生产的建设、提升组织成员的素质,提高农民参与率等方式优化农产品供应链。李娇娇(2015)则通过引入实证案例,证明生鲜超市进军生鲜电商不失为农产品供应链优化一个好的机遇。

2.农产品供应链物流体系优化评述

物流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部分,精简供应链中物品从供应商到消费者之间的过程,通过控制物流服务、物流信息等合理化管理,尽可能的降低供应链成本,并且高效率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曾德强(2013)提出了以农产品物流中心为核心企业的农产品供应链流通模式。邱忠权(2010)则构建了可选的供应链物流网络优化模型,并在常温、冷链的此基础上扩展构建了有包装、存储条件可以选择的供应链物流网络优化模型。王蕾(2014)认为区域农产品物流系统优化需要综合考察,其主要从农产品物流体系主体优化、功能优化、平台优化三个方面对农产品物流体系优化进行了构建。李建伟(2011)认为应用物联网技术,能使供应链管理实现高度敏捷性和完全的集成化。

3.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优化评述

对于农产品供应链上的任何节点企业,从产地到销地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对各环节进行管控,无疑是为农产品供应链上信息传递实现了优化。陈永平(2014)指出在农产品供应链优化过程中,信息资源优化成为农产品价值创造能力提升的重点。李梦蝶(2014)分析指出目前消费者对于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终端供应链供应商品并不满意,仍需提高我国农业整体竞争力。孙炜(2004)认为电子商务作为推进和实现农产品流通模式高级化和成熟化的重要手段,可以更好地进行农产品价值创造与转移,并通过不同的方式提出了农产品供应链利用网络信息实现优化。刘助忠(2015)研究指出,“互联网+”致力于“线上线下”优势流程的融合,希望通过集成优化不同地区、不同企业、不同环节的供应链流程,加以融合“互联网+”,是解决农产品供应链流程优化的关键。孙开钊(2015)认为应顺应当前“互联网+”的发展大势,利用当前以电子商务、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型技术创新供应链发展模式,切实际的给农民、涉农生产企业以及涉农零售企业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才是真正的实现整条供应链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价值增值。

四、结语

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优化研究成果相对丰硕。近年来,农产品供应链在核心期刊、博硕论文等研究成果大量涌现,研究数量越来越丰富,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研究虽然起步晚,但研究成果颇丰。但也有一些局限:第一,研究成果多表现在定性分析,而定量分析少,大多停留在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定性描述现状和问题、分析过程与机理、设计框架和模式等方面,结论一般为策略和政策建议,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定量分析的数据和结论相对较少。第二,农产品供应链的理论研究较多,实证研究相对较少。第三,对于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优化多为理论模型或顶层设计,研究成果有待落实,在底层细节设计、实现系统实施的方面研究较少。第四,对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的研究文献较少。

总之,农业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强其农产品供应链优化研究具有广阔的空间和较大的研究价值。基于目前研究成果,顺应当前“互联网+”的发展大势,后续研究要立足于数据,对“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产品供应链优化进行实证分析。

参考文献:

[1]孙国华.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2]Martin Christopher.l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M].American:Prentice Hall,4th Edition,2010.

[3]艾伦・哈里森.物流管理与战略:通过供应链竞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李季芳.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6]金廷芳.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创新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1,4:97-98.

[7]周静.物联网对农产品供应链竞争力提升的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1-94.

[8]刘秀玲,戴蓬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供应链物流管理研究[J].商业研究,2006,5:183-187.

[9]游军.农产品供应链研究进展[J].湖南农业科学,2009,10:99-102.

[10]汤鹏.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优化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13,5:5-9.

[11]蒋侃.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分析及其优化[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01:57-58.

[12]赵辛.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生成机理与管理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3.

[13]谢若琪.山西省生鲜农产品“农超对接”供应链优化[D].太原理工大学,2015.

[14]李娇娇.农超对接模式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优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

[15]曾德强.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系统优化仿真[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3.

[16]邱忠权.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物流网络优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

[17]王蕾.基于供应链的新疆北疆农产品物流体系优化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4.

[18]李建伟.物联网背景下农产品供应链的优化[J].河南农业科学,2011.

[19]陈永平.供应链信息资源优化及其价值创造能力提升[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4.

[20]李梦蝶.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供应链的优化策略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4.

[21]孙炜.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体系的结构优化[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4.

[22]刘助忠.“互联网+”概念下的“O2O”型农产品供应链流程集成优化[J].求索,2015.

篇4

关键词: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过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F304・3;F2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09)12-0082-04

0引言

本文所讨论的农产品,是指以下的产品:初级农产品(果蔬、肉类、水产品与乳品等)和初级农产品经过简单加工而形成的食品(速冻食品、包装熟食与奶制品等)。

农产品供应链,指的是在将农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消费者的活动与过程中,所涉及的农民(农业生产者)、生产商(农产品采购加工企业)、批发商、零售商、最终消费者等“从田头到餐桌”上下游企业构成的网链结构体系。

从农产品供应链问题提出开始,就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水平和保证质量安全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集成物流管理的基础上所提出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其研究的范围已经进一步向上游延伸到了农产品的最上游企业(如种子供应商等);其目的在于跟踪和追溯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以便快速和有效地发现并解决问题。

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是指农产品质量状况对食用者健康、安全的保证程度,即:用于消费者最终消费的农产品,不得出现因食品原材料、包装或生产加工、运输、储存、销售等供应链中各个环节上存在的质量问题对人体健康、人身安全造成任何不利的影响。

农产品质量问题,在市场销售和消费过程中大量存在的。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频发,反映了我国农产品市场存在质量安全隐患和农产品供应链的脆弱性等问题。因而,如何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来探讨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水平、保证食品安全的一些措施和方法,成为当务之急。

1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特点及现状

农业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对自然力、自然条件及作物个体生命的依赖性比较明显,农产品本身往往具有鲜活性;农产品生产的区域性、季节性、分散性等特点十分突出;同时,生鲜农产品又是人们的生活必须品,需求弹性小,具有消费普遍性和分散性的特点。由于农产品的诸多特性,导致了农产品供应链特别是物流不同于工业供应链和物流,农产品供应链存在四方面的特点:

(1)农产品供应链的资产专用性高;

(2)市场不确定性较大;

(3)市场力量不均衡;

(4)农产品供应链对物流的要求较高。

当前,我国的农产品供应链是一条由众多的个体农产品生产者、生产加工企业、产地与销地批发市场的批发商、农贸市场的零售商、超市和消费者组成的供应链。我国农产品供应链模型如图1所示。

在上述模式下,农产品的物流一般都会经过这样几个主要环节:个体农产品生产者――产地批发市场――运销批发商――销地批发市场――零售商――消费者。[1]

2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上述传统的农产品供应链环节的分析,可以发现:由于个体农产品生产者众多且相对分散,加之中间环节过多,造成了农产品供应链链条长度较长、缺乏统一协作的局面。可以说,我国的农产品供应链还处在供应链的初级阶段,许多配套措施尤其是物流配送环节相当欠缺,质量保证体系匮乏。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没形成完整的农产品检验检测和质量安全评价体系。

由于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建设起步比较晚,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的农产品标准体系、食品检验检测体系、食品质量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因而致使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难以检测,加大了农产品供应链的质量安全隐患。

(2)物流技术和设备落后,保鲜成为影响家农产品质量的突出问题。

农产品的“新鲜”是鲜活农产品的生命。但是,我国目前物流技术和设备落后,冷链物流不发达;80%以上的生鲜农产品在运输流通过程中,主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从而使产品质量保鲜成为影响农产品质量的突出问题。由于农产品物流技术和设备落后,使得在物流过程中农产品损耗巨大。据统计,我国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储运等物流环节损失率高达20%~30%,每年有总值约为750亿元的农产品在运输中腐坏、损失。所以我国现有的农产品供应链整体的物流技术设备落后,致使农产品在整个供应链的流通中耗损严重,给农产品供应链带来了不小的技术难题。

(3)农产品供应链上各结点之间信息不通畅,质量安全管理的信息缺乏共享。

由于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起步比较晚,发展时间不长,所以造成我国农产品供应链总体信息化水平比较低,供应链结点间质量安全管理信息缺乏共享。同时,农产品初始供应商多数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规模小且分布广,农民面对市场组织生产时,由于市场信息传递缓慢或者是信息割裂不能共享,导致盲目生产,造成销售市场价格波动大,不利于农产品的供求均衡。农产品供应链上游的不确定性信息从最初的农产品供应商开始沿供应链向各级逐级传递,直接影响农产品的进一步产品的生产进程和交付时间;农产品供应链下游信息的不确定性表现为顾客需求从最终用户开始沿供应链的信息流方向朝供应商逐级传递,直接影响供应链上各级供应商的库存量和库存时间。这些现状所造成的信息化问题为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4)作为核心企业的批发市场发育不完全,影响了对整个供应链的质量安全管理。

在企业组织系统中需要有一个核心企业肩负领导协调作用,推动供应链的有效运作。按照供应链不同的环节,核心企业可能是农产品原料生产企业、农产品生产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物流企业或农产品销售企业。从我国农产品供应链模型图1的分析中可以知道,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是批发市场。供应链运作的好坏,以及整个供应链竞争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协调能力。核心企业的作用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核心企业是供应链的信息交换中心;第二,核心企业是供应链上物流集散的“调度中心”。但是在我国目前的批发市场中,其交易机制使交易双方只存在竞争关系,不存在合作与协同,买方和卖方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信息流通的不畅;同时作为核心企业的批发市场缺乏必要的领导力和权威性,致使农产品供应链各节点缺乏战略配合,严重制约着农产品供应链的“可管理性”,核心企业无法负起质量安全管理的责任。

(5)没形成供应链一体化运作方式,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农产品的产供销环节还没有形成供应链一体化的运作,农产品供应链中产销脱节,分散的生产者和经营者没有意识到互相之间是经济利益共同体,每个环节往往从短期利益出发,缺乏对供应商的分析、评估、比较和考察,造成供应商鱼龙混杂,大量伪劣产品堂而皇之进入食品超市。[2]

在上述对我国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农产品供应链中质量问题的特殊性,我们从过程质量管理的角度来研究如何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3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的基本思路和途径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绩效,必须做到农产品从场地选择、环境监测、原料采购、生产、加工、贮藏、运输、分销、包装、批发、零售直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质量管理紧密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可从过程质量集成系统的思路出发,把农产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看成是形成最终农产品(食品)质量的一个质量环节或阶段。每个阶段的质量管理措施和方法以及各个环节之间的协同关系,构成了农产品供应链的质量管理系统。如图2所示。

从图2可知,物流质量保证在农产品供应链质量管理系统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其中突出体现为冷链物流系统的发展以及物流追踪技术的进步。在农产品供应链质量管理系统中,不仅是各个环节全过程质量监控,还包括参与到各个环节的所有劳动者的全员质量管理。[2] 具体说来,可以采用以下具体措施:

(1)充分发挥政府监督、管理和支持职能。

政府是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最重要的监管者,为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提供必不可少的支持和保护。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①建立和完善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督体系,加大政府部门对农产品质量的监管力度;

②建立食品和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食品检验检测体系;食品对质量安全评估指标体系,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的研究,使农产品的质量标准控制建立在可量化的基础之上。

③加强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对食源性危害的控制,应包括从食品原材料到消费全过程。

④加大对农产品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的扶植,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农产品配送中心;为批发市场(物流中心)配备完善的硬件与软件设施。

⑤加大政府的投资,并给予相应的政策倾斜,努力推动交通网络的建设,减少农产品在物流配送过程中的时间。

⑥建设独立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体系,加强对食品冷链的综合性专业人才培养,并开展针对农业服务的物流咨询业务等。

(2)大力发展冷链物流系统。

冷链物流(Cold Chain)是指使易腐和生鲜农产品从产地收购、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直到消费,即从田头到餐桌各个环节始终保持在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自然属性不受损坏,防止食品变质和污染,减少食品损耗的一种物流体系。要构建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①大力发展和采用箱式冷藏车和组合式冷库,它是现代化冷链运输系统的核心。

②对加工车间应配备温控装置,使农产品的加工过程不受外界气候条件影响,加工的食品不因温度变化而变质。

③引进先进的物流设备和信息技术,对食品的货架期和保鲜期进行管理,零售要求有冷柜,对在柜食品严格按照“先进先出”的原则作业,每天由作业人员检验食品日期,保证不出现超过保质期的食品。[1]

(3)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技术,提高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电子商务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兴物流技术是实现农产品物流通畅、跟踪其质量水平以及事后追踪的关键。一些企业发展了基于质量安全的食品供应链高新技术追溯(tracing)系统,如农场主使用电子耳标识和相关数据收集卡来追踪食品或农产品的免疫记录、健康记录和饲养记录等。此外,还有电子签票拣货技术、GIS技术、自动识别技术、GPS技术等新兴物流技术的发展,对于跟踪、保障农产品和食品的质量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①广泛采用信息网络技术,结合电子商务,建立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农产品物流信息公共平台。

②加快现代农产品供应链与电子商务的融合,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

以上两者都能够使得农产品供应链中在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时,信息传递的效率和质量得到很大的提升,可以有效改善目前农产品供应链中信息化水平不高的局面,逐渐构筑起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网络管理系统。

(4)大力发展农产品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加强和完善农产品供应组织,从而确立核心企业在质量管理系统中的领导地位。

实践表明,在构建供应链的过程中,必须有一个企业充当发起者,成为供应链的核心。农产品供应链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以核心企业为有效载体。因此,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核心企业只能是批发市场这种理念,还要大力发展农产品供应链上其它环节的核心企业。比如,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销售企业等。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的自身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从战略的角度选择供应商,并与主要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同时还应开发后备供应商。

②采用接近客户的网上直销方法,缩短上市时间,直接获取需求信息,降低供应链风险。

③尽量简化供应链,即节点企业应按照农产品供应链流程需要进行组织流程重组,建立跨越企业和职能边界的团队,合作制定日常生产计划和战略规划。

④通过“核心企业+农户”、“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形式,依托农工商、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方式,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

⑤利用现代化的通讯和信息手段管理并优化整个农产品供应链体系,核心企业向农户提供信息、技术、资金并对农户提供的农产品集中采购,进行深加工,使整个农产品供应链成员能够进行协同工作。

⑥制定农产品安全政策要与农产品供应体系建设保持协调一致。

⑦制定统一的物流标准和质量安全标准,规范农产品的流通和检测。

(5)大力发展超市农产品供应链,解决农产品供应链的质量安全问题。

超市作为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重要的销售节点,目前已经成为消费者购买生鲜农产品的主要场所;而超市农产品的兴起和发展,也深刻地影响着生鲜农产品的消费和流通。其中以超市为核心企业的供应链运作模式也将得到迅速发展。超市农产品供应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①选择好的供应商,把好农产品采购关,即把好食品质量安全关。选择供应商首要条件是产品质量状况,无论是食品加工企业的一级供应商,还是作为农产品生产大户的二级供应商,都要看产品是否符合质量标准,是用什么方法、程序进行产品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要经常对食品供应商进行评估分析,按产品质量状况和供货及时性,对供应商分为A、B、C等级别。采用末位淘汰制,对于级别高的供应商,可以结成长期合作战略伙伴关系;对于评估级别低的供应商要求限期提高产品质量,甚至于淘汰出食品供应商行列。[3]

②应用现代化信息管理技术,提高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信息交换速度。

③进一步精简、优化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环节,降低流通成本。

④建立超市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或通过独立的第三方物流实现生鲜农产品的配送,最大限度的保证农产品的新鲜度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小霖、冯俊文:《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管理》[J];《生产力研究》2007(5):28-29。

篇5

关键词:电子商务;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一体化运作

中图分类号:F304.3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Agriculture is the pillar industry of Maoming's economy, in order to transport Maoming's rich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 through E-commerce platform efficient and fast to the country and the world, must rely on the perfect cold chain logistics system. The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Maoming,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Maoming agricultural products cold chain logistics, on this ba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 chain, build the integrated operation mode of cold chain logistics of Maoming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 under E-commerce environment, and put forward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tandardiz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circul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information platform,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llaborative cold chain logistics network.

Key words: E-commerce;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 cold chain logistics; integrated operation

1 茂名农产品电子商务和物流发展现状

茂名地处热带亚热带过渡地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海岸线长,渔场广阔,港湾众多[1]。土地总面积1 718亩,迂回海岸线220公里,资源得天独厚成就茂名农业大市。茂名“三高农业”蓬勃发展,荔枝、龙眼、香蕉、芒果等“岭南佳果”驰名中外,是中国最大的水果生产基地、北运蔬菜生产基地、杂交水稻试验基地,同时,茂名的水产养殖享誉盛名[2]。如今,茂名享有“中国荔乡”、“全国水果第一市”、“中国罗非鱼之都”和“橘红之乡”等众多美誉,同时也是全国知名的“北运菜”生产基地,素有“天然大棚”之称[3]。

随着总理把“互联网+”写入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电子商务的交易规模不断扩大。茂名作为农业大市,农产品电子商务也随之发展起来。茂名财政每年总投入超过2 000万元用于发展农村电商。茂名的优质特色农产品吸引了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巨头纷纷进驻。2015年5月,广东省首个在淘宝开设的市级馆――淘宝特色中国茂名馆正式开馆。目前阿里巴巴在茂名建设运营了2家县级淘宝服务中心和87个村级农村淘宝服务站,京东在茂名开设的四大服务中心于2015年上半年也相继开业。茂名明湖商场、大中商品等数十家知名地方企业投资建设企业电子商务网站,明湖网上商城目前已在全市建设了33个村级电商综合服务站[4]。

为配合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茂名的农产品电商物流平台建设也在积极开展,依托包茂物流、湛线物流等发展带,以粤西农批交易中心为核心的物流集散地正在蓬勃发展,茂名已计划在山美建设一个“实体市场+电商平台”合二为一的便捷电商农贸市场、电子商务物流园,总投资近3亿元[5]。目前,茂南、信宜、高新区都至少建成运营一个具有电商孵化功能园区(基地),发展势头良好。此外,茂名积极引导快递企业将服务延伸到镇村级,目前,茂名全市已设有乡镇快递网点超过450个,实现了“乡乡有网点”,统一标志的信息惠民综合服务站陆续进驻各村居,2017年将实现1 902个村居全覆盖,及时解决镇村级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并逐步优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提供充分物流配送支撑[6]。

2 茂名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运作存在的问题

茂名的很多特色农产品,比如荔枝、香蕉、龙眼等水果以及水产品,它们含水量高、保鲜期短,在流通过程中,仓储、包装、运输等环节的表现会直接影响生鲜农产品的品质,因此对保鲜技术以及物流运作的及时性要求很高。若要开展生鲜电子商务,就必须要确保生鲜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质量安全,并且尽量减少在运输途中的浪费与损失,要实现这一切必须依靠强大的农产品冷链物流运作体系。农产品冷链作为一种低温状态下的物流体系,从生鲜农产品的产地预冷开始,经过冷藏/冷冻加工、冷藏/冷冻储藏、冷藏运输,再到配送和销售,整个过程涉及到农户、农产品加工企业、物流企业、批发商、零售商及用户,要确保农产品始终处于规定适宜的温度环境,才能保障品质,降低耗损。

近年来,虽然茂名农产品物流工作取得了不少成效,但是在冷链物流的运作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尤其体现在缺乏供应链视角下的信息整合以及各主w之间的物流资源整合。

2.1 缺乏供应链视角下的信息整合

在传统流通环境下,茂名大部分农产品的供应链是相当松散的,上下游各主体之间尚没有形成长期固定的合作关系。在电子商务环境下,茂名通过网络销售的农产品大都是通过淘宝、天猫、京东等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但目前的电子商务平台还没有真正整合生鲜产品这类生命周期很短的供应链,生产、加工、仓储、运输、销售等环节的运作衔接不畅。生产供应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物流平台等各类信息网络成为“信息孤岛”,由于相互之间缺乏无缝对接,导致农产品信息在各类相关企业主体之间无法实现充分沟通和共享,整体链条节点之间缺乏协调,使物流运作效率低下,生鲜农产品的新鲜度和品质大打折扣,进而影响销售,导致供应链的整体利益受损。

2.2 各主体之间的物流资源缺乏整合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打造跨区域的全程冷链物流体系非常复杂。在农产品冷链物流运作中,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电子商务平台、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消费者等主体之间结构复杂,而且农产品冷链运作的专业化程度很高。一方面,目前国内无论是农产品供应商、大型批发商、超市卖场,还是生鲜电商,大多数都没有足够的实力单纯依靠自己的力量去组建跨省市的冷链物流体系,这很容易导致在冷链运作中出现“断链”现象,使得前面环节的冷链效果大大削减,甚至为零。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生鲜电商市场目前仍处于起步期,各方面的条件尚不成熟(如消费意识、生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等),业务配送量相对较少。这样一来,单独由某家冷链物流企业进行全程冷链运作,在时效和成本方面往往难以兼得。

因此,为了确保流通过程中生鲜农产品的品质,减少损耗,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应该结成联盟,对冷链物流运作的相关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在公共信息平台的调度下,紧密配合,整合各自的物流资源,形成协同运作、无缝对接、高效反应的冷链物流一体化运作模式。

3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一体化运作模式的构建和运作

农产品冷链物流一体化要求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在公共信息平台的调度下,实现供应链横向协同及纵向融合。纵向融合是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包括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冷链物流企业、生鲜电商等)之间的协同合作行为,横向协同是供应链同一层面不同企业之间的协同[7]。通过不同层面多个企业之间的相互协作、资源整合,发挥供应链协同企业的互补优势,对冷链物流设施设备进行集约化运作,实现冷链物流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确保生鲜农产品以最快的速度,通过各个环节变成增值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从而有效缩短生鲜农产品的流通时间,降低成本。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生鲜农产品的冷链物流一体化运作需要在公共信息平台的支撑下,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同时开展。

3.1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一体化运作模式的构建

3.1.1 公共信息平台

生鲜农产品信息平台在我国已初具规模,但多侧重于农产品溯源和销售,供应链层面的协同信息平台还很少。在农产品冷链物流一体化运作体系中,由于各企业之间的信息传输需求巨大,必须要借助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平台,建立统一有效的公共信息平台,包括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电子商务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等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在信息平台的基础上进行协同运作,各主体在生鲜农产品的供应、运输、加工、储存、配送直至最终消费的全过程中,对各类有关信息进行及时充分的传输和处理,实时监控和管理冷链物流运作过程中的各种数据,使运营更加科学。

3.1.2 纵向融合

纵向融合指的是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业务协同运作。当消费者在电子商务平台下单采购生鲜农产品后,电子商务平台进行订单处理,通知农产品供应商整合并组织货源,并经由公共信息平台调度第三方物流企业对生鲜农产品进行保鲜包装和入库冷藏,最后通过冷链配送将生鲜农产品在指定时间内送达消费者。

3.1.3 横向协同

横向协同是供应链同一层面不同企业之间的协同,在此主要是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的业务协同运作。为了实现全程冷链,并使社会上的冷链物流设施设备得到充分利用,不同区域、不同业务功能的多家物流企业需要参与业务协同,各取所长,形成跨区域、协同运作的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网络。根据生鲜农产品的出货信息,在公共信息平台的调度下,各协同物流企业结合各自的资源和优势特点,对冷链物流设施设备进行合理调配、相互配合,完成冷链物流的全程运作。

3.2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一体化的运作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一体化运作需要在农产品公共信息平台和协同运作的冷链物流网络的支撑下进行。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按照不同的目标客户群和经营模式,可将冷链物流一体化运作模式分为跨区域B2C模式、茂名本地B2C模式、B2B模式三类。下面介绍各类模式下的冷链物流运作过程,如图1、图2所示。

3.2.1 跨区域B2C模式

(1)电子商务企业通过大数据分析,研究各区域消费者的消费特点,并将分析数据与农产品供应商进行共享,使供应商的种植/养殖和加工更迎合市场需求;(2)消费者在电子商务平台上下单进行生鲜农产品订购;(3)电子商务平台对订单进行汇总处理,由电商采购部门通过公共信息平台向农产品供应商下发采购订单,供应商整合并组织货源,对生鲜农产品进行快速采集和保鲜包装;(4)通过信息平台的统一调配,由位于产地的物流企业利用冷藏车运输到茂名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进行流通加工和分拣处理;(5)信息平台分配运输任务,由多家物流企业协同运作,利用冷藏车将整合后的农产品运送至各销售区域的配送中心冷库进行分拣处理;(6)通过“最后一公里”的冷链终端配送,由位于销售区域的物流企业在温控条件下将商品从冷链配送中心送达消费者手中;(7)目前生鲜电商的主要目标客户群是上班族,他们的收货时间有较大的限制,而且客户分布极其分散、单位走货量少,因此电商平台可以考虑与各销售区域的连锁零售企业合作,配合其线下连锁门店,在终端配送方面实施社区O2O模式。通过与分布广泛的社区店合作,在门店内放置冷柜,由冷藏车在规定时间内将商品配送到相应的固定取货点(社区门店),最后由客户自行到附近门店提货。

3.2.2 茂名本地B2C模式

茂名的本地企业,尤其是实力雄厚的连锁零售企业(如茂名明湖超市),可以打造主要向本地消费者提供新鲜农产品、速食加工菜品等产品的本地B2C生鲜电商平台,实现线上线下融合。由于本地生鲜电商可以依托茂名本地丰富的农产品资源,而且配送范围较小,通过区域内的冷链物流体系即可完成全程冷链。本地生鲜电商所销售的产品,大部分来自茂名及周边地区的农产品供应商、生态绿色合作农业基地的直供,还有一些来自大型经销商和进口生鲜产品的本地商。本地B2C模式的冷链物流运作过程与前述跨区域B2C模式的类似,但由于主要依托当地的农产品资源,物流环节相对更少,在终端配送方面主要依赖自身(或合作伙伴)的社区门店,采用社区O2O模式,由客户到店自提。

此外,本地的生鲜电商企业还可以跟大型电子商务平台合作,如淘宝、天猫、京东等,借助这些平台,加大向市外推广和销售茂名特色农产品的力度。比如鲜品的荔枝、龙眼、三华李、番薯、深薯、甜薯等,干货的荔枝干、番薯干、桂圆肉、海味干货等,利用电子商务促进茂名农产品走向外面更广阔的市场。

3.2.3 B2B模式

由于B2C模式面向的主要是个人消费者,为了进一步扩大茂名农产品网络销售的规模,本地的农产品龙头企业或批发商可以通过阿里巴巴等B2B电子商务平台,或根据需要,在时机成熟时建立本地的农产品B2B平台,以此通过网络寻找大批量的采购者,扩大网络销售渠道,消除地域的限制。

由于大批量供应一般面对的是大型连锁超市和大型经销商的订单,作为茂名的冷链物流中心一定要做好与供应链上下游的沟通协作,确保冷链物流运作的顺畅,避免因为流程脱节造成温度变化,从而影响农产品的品质。茂名各区县的农业合作社及农产品龙头企业,需要将农产品的种类、价格等信息分门别类地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展示给客户(大型买家),客户通过B2B网站下单。电商平台归集客户订单后,通过信息平台向产地供应商下发采购指令,然后在现场进行采集、包装,再通过冷藏车运送到茂名的农产品物流中心冷库,经过物流中心的加工、分拣等处理后,再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冷藏车运输到达各销售区域的冷库。B2B模式对于农产品供应方而言,客户的订购量比较大,而且相对稳定,更能为冷链物流的运作带来规模效益。

一体化的冷链物流运作模式强调信息共享和物流资源整合。在这种模式下,从农产品供应方、电子商务平台、仓储加工平台、冷藏运输平台,再到“最后一公里”配送,各家企业在公共信息平台的调度下,通过有效整合不同的企业、冷库和冷藏运输设备,充分发挥自身业务专长,既有业务分工,也有紧密合作。

4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一体化运作的实现途径

为了构建和实施茂名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一体化运作模式,需要实现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以此推动茂名农产品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在此前提下,茂名市政府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各类涉农市场主体参与茂名农业信息化建设,依托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构建贯穿农产品生产与流通全过程的公共信息平台。在多方主体的共同投入与协作下,构建协同运作的冷链物流网络,以此整合多方企业的冷链物流设施设备,实现各类资源的无缝对接和有机集成,确保农产品在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实现标准化运作和严格的质量控制,以此减少各环节之间的损耗和等待,降低成本,使生鲜农产品高效顺畅的流通。

4.1 实现农产品生产和流通标准化

为了在竞争激烈的生鲜电商领域脱颖而出,茂名的农产品必须实行品牌战略,而这需要以实力雄厚、开拓市场能力强的企业作为载体去推进。由于单个农户力量薄弱,交易成本较高,所以众多分散的农户可以组成农业生产合作组织,或者培育当地的农产品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不但可以打造更多的农产品品牌,还可以提高当地农业产业化和标准化的发展程度,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茂名的农产品龙头企业可以联合电子商务企业、物流企业共同制定一系列特色农产品可量化的生产加工标准,如产品感官特征、允许缺陷值、加工环境温度等。此外,在物流执行过程中,根据不同种类农产品的不同特点与物流需求制定农产品的物流操作标准,如冷藏与运输温度、包装材料与规格标准、冷链物流断链最大时间限制等[8]。在整个冷链运作过程中,将从供应到销售整个过程中要规范的问题以标准化的形式固定下来,对于涉及的预冷技术、冷藏运输、冷藏加工、冷藏储存等各个环节都应该形成一整套可量化、可执行的标准。

4.2 建设公共信息平台

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是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一体化运作得以实施的重要前提。通过公共信息平台,相关企业可以及时监控和管理冷藏加工、冷库储藏、冷藏运输的各项数据,包括销售商的销售和库存状况、运输车辆的跟踪、产品温度监控等,以此科学调度和管理各家物流企业的冷链物流设施设备,促进资源共享,提高冷链物流运作的效率。

在茂名生鲜农产品网络销售的起步阶段,当地涉农企业可以与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合作,享受专享推广渠道或专享推广扶持政策。但是从茂名本地农业的长远发展来看,为了真正实现茂名农产品的产业化、规模化和信息化,有效提升茂名农产品物流运作各环节的运作效率和网络销售的市场竞争力,茂名应该打造基于供应链的农产品信息平台。茂名市政府应按照“政府支持、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切实引导各类涉农市场主体积极参与茂名农业信息化建设,依托电子商务,由多家企业共同构建农产品公共信息平台,该平台的日常运营可由茂名大型的综合冷链物流中心主导。通过这个平台,来自不同区域、不同企业的物流资源可以得到有效整合,实现资源共享。

4.3 构建协同运作的冷链物流W络

茂名可以通过联合、引导产销两地的农产品市场,依托全国主要的物流集散中心和销地的大型批发市场,建立产销一体化的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网络,实现上联生产基地、下联零售终端,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在公共信息平台的统筹调度下,不同区域、不同业务功能的多家物流企业协同运作,根据自有资源及分布区域合理调配物流资源,多家企业可以同时进行鲜活农产品的采集,在统一地点(冷链物流中心)进行分拣配货,最后再根据不同区域的配送需求,经由信息平台调配相应区域的物流企业实施运输配送。

冷链物流网络体系的构建离不开茂名农产品综合冷链物流中心和各区县配套的中小型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在这其中,综合冷链物流中心的设置至关重要。冷链物流中心一边连接着上游的农产品供应商,另一边连接着承担开拓市场业务的销售商,同时也是公共信息平台的主导者。作为供应链的核心成员,冷链物流中心必须集农产品的采后预冷、加工、包装、仓储、运输和信息管理等业务于一体,并且应该将其设在离产地较近、依托交通枢纽(包茂高速、沈海高速等)和主要货运站场的区域,方便供应商在采集完农产品后,能够尽快送到物流中心进行加工、分拣、储藏等处理。由于物流中心在供应链中要承担农产品的冷链加工、包装、仓储等业务,这要求物流中心必须具备先进的冷藏储运技术和设备。由于综合冷链物流中心的投资巨大,必须由多方共同投资才能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茂名市政府和行业协会的力量,开展广泛的招商引资,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加盟。

参考文献:

[1] 吴肖林. 茂名市“三高”农业绿色营销的必要性及环境分析[J]. 茂名学院学报,2010(1):64-67.

[2] 黎小业. 中国第一果城南疆文明之源――关于塑造茂名旅游品牌的大策略构想[J]. 南方论刊,2013(3):33-34.

[3] 马健,高凤,丘立贺. 茂名布局农业由大到强――南中国农产品物流集散地已具雏形[J]. 农产品市场周刊,2015(15):23-27.

[4] 邓义深. 电商产业成重要经济增长点[N]. 茂名日报,2015-11-14(A1).

[5] 李新华,张文洋,邓义深. “政府推动”打开广阔天地――茂名“农业+互联网”发展纪实(下)[N]. 茂名日报,2015-12

-09(A1).

[6] 梁雪玲. 茂名市农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N]. 茂名日报,2016-07-27(A1).

篇6

关键词 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产销直连;平台模式;上海市

中图分类号 F2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5-0349-02

近年来,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农产品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引起人们对这一民生问题的极大关注。从市场与供应链角度来看,市民承担高菜价,为安全担忧,但同时也存在农民卖菜难、效益没保障等问题。农产品流通不畅已成为当前阻碍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影响农民增收乃至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1]。生鲜农产品易变质、难贮存,新鲜是生鲜农产品的生命和价值[2]。由于生鲜农产品易腐烂、难贮存、不易长时间运输,生产者所面对的市场风险很大,很多生鲜农产品无法实现“货畅其流”和“物尽其值”。农产品电子商务代表着全球农产品贸易的大趋势,将对传统的农副产品生产流通过程产生深刻的影响[3]。上海市地产生鲜农产品品质优良、一致性高,主要供应到上海市,探索适宜的生鲜农产品营销模式尤为重要。

1 传统农产品流通体系存在的问题

传统农产品流通一般包括生产、供应、销售等多个环节,存在供求信息不对称、供应链复杂、营销成本高等问题。在生产环节,农民很难获取市场信息,农业生产周期长、受到气候影响大,导致生产决策盲目性大。在供应环节,农产品供应链复杂,引起生产大起大落,导致农产品结构性过剩,以致于无法真正体现农产品价值,即“增产不增收”。在销售环节,存在很多中间交易,价格逐级攀升,遇到供大于求时极易引起烂市现象,即“涨价不涨利”。上述问题一直困扰着农产品生产、消费和市场经营管理,已成为民生焦点。

“增产不增收,涨价不涨利”原因复杂,但是关键原因还是在于农业本身。农民之所以卖菜困难,主要是因为我国实行,以农户为单位的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大流通不相适应[4]。农业之所以属于弱势产业,主要是因为农业从事初级生产,农产品价值低,还要承担种植和市场风险。农产品流通环节多,市民从最后环节购买蔬菜就注定着市民买菜要承担高昂的价格。农产品供应链复杂,农民一家一户很难直接融入大市场[5],这注定农民收益只占据了极小比例。因此,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进行产销对接,能够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市民开支,有利于稳定农产品供应。

2 电子商务与农产品流通互补性分析

农产品及其贸易所具有的一些基本特性与电子商务之间不仅具有适用性,还具有极强的互补性[6]。国内外研究表明,传统农产品流通信息不对称、市场风险大,而农产品电子商务可以促进产销信息畅通、扩大贸易机会,从而增加农民收入。传统产品流通环节多,价格节节高升,而电子商务将买卖双方直接衔接起来,可以降低价格,从而能够减少市民的开支。同时网上交互式的交易方式,能够农产品信息“零时滞”[7],农产品采收后可以当天送到,等客户稳定后可以以销定产,从而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将对农民、市民、农业都产生积极影响,是对传统农产品贸易的有益补充(表1)。

3 几种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分析

电子商务虽然发展迅速,但是过程中遇到诸多问题,许多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运用交易成本理论(Transaction Cost)、价值链理论(Value Chain)和供应链理论(Supply Chain)对其进行解释和分析[8]。以下研究生鲜农产品交易成本构成和降低成本途径,寻找生鲜农产品增值方法及便捷高效供应途径,探索适合上海市地产农产品流通的电子商务模式(表2)。

3.1 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网站模式

B-B模式主要指合作社与超市、食堂等大客户进行网上交易。该模式下买卖双方相对固定,没有充分发挥电子商务优势,不能明显减少人工、物流等成本,不能增加交易机会,卖方也很难提供丰富的产品。

B-C模式是指面向规模化种植企业和市民的电子商务网站。该模式实现产销衔接,可以明显减少信息和物流成本,扩大交易市场,通过产品更新、新鲜供应、方便订购等服务增值,但卖方同样无法提供丰富的产品。

3.2 农产品电子商务公共平台模式

C-C模式是指农民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开设农产品网店。该模式下农民按单采收,并委托第三方配送产品,减少交易风险,保证产品新鲜,还可以增加交易机会,但由于缺乏丰富产品、品牌保证和专业第三方服务,该模式很难做大。

F-B-C模式是指当地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并提供宣传、包装、配送、结算等专业化服务。该平台具有“双重集散”功能,农民市民都可以参与进来,农民可轻松接到订单,市民可放心选购产品,专业而密集配送网络能确保产品生鲜供应。

3.3 上海市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选择

上海市地产生鲜农产品主要来源于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大部分供应给上海市当地市民、饭店、食堂。其流通过程包括田头收购、市场批发、终端零售等环节,存在单一基地品种少、批发零售差价大、市民购买不方便、新鲜难保证等突出问题。理论分析表明,F-B-C模式可以缓解上述问题。该模式下实现了农民与市民 “直接对话”,农民可以即时信息,市民可以方便挑选产品,龙头企业将发挥带动作用,提供宣传、物流、支付等专业化服务。还可以将线上线下紧密结合,在市民集中、交通便利的场所,设置农产品展销、提货网点,将新鲜农产品推广给消费者,将农产品电子商务线上、线下工作紧密结合。F-B-C模式符合上海市地产农产品特点和消费习惯,或许是大都市先行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有效方式之一。

4 结语

上海市消费集中、物流完善、网络覆盖全面,部分市民有网购习惯,喜欢网上购物的方式,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具有先天优势。近年来,上海市相继建设了几个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站,如孙桥电子商城、菜管家、多利农庄等。对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做了很多探索,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也面临一些突出问题。

目前上海市农产品电子商务第三方服务体系尚不完善,还需要政府积极引导下不断建立和发展,特别是专业化的生鲜物流,将促进农产品电子商务活动开展。

5 参考文献

[1] 万筱宁,孙新宇.中国农产品电子商务网上交易探讨[J].计算机与农业,2002(2):17-19.

[2] 关海玲,陈建成,钱一武.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模式与对策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0(1):201-204.

[3] 姜华.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19):312-314.

[4] 林华.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途径和措施[J].农业与技术,2005(3):43-44.

[5] 刘慧.农村收入现状与农民增收浅析——基于福临镇的调查报告[J].企业家天地,2009(7):22-23.

[6] 关海玲,陈建成,钱一武.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交易模式及发展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0(1):47-49.

篇7

当国外零售企业带着生鲜经营的概念进入中国之初,在经营生鲜产品方面也曾面临着不少难题,例如:缺少适销的、标准化的农产品;在生鲜初级产品经营上无法与农贸市场相抗衡;没有完整的冷链供应和配送系统;也缺乏满意的供应商配合;更没有深加工冷链食品的消费方式和消费市场,所面对的是以鲜销为主的非标准化生鲜商品,以及如此复杂的东方鲜食消费方式和习惯,而外资超市所熟悉的西式生鲜经营方式并不为中国消费市场所认同,可想而知当时外资超市面对的是一个怎样艰难的生鲜市场环境,国内外生鲜经营环境和成熟程度的反差巨大!

回顾1996年连锁超市在我国开始经营生鲜商品的时候,生鲜经营的诸多难题是平等地摆在外资超市和内资超市面前,当时两者在生鲜经营的市场环境方面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甚至在对东方鲜食消费习惯的理解和适应性上,国内超市生鲜经营者们还略占先天优势,这时的主要差距反映在对生鲜经营的基本认识和观念上,比如生鲜经营应该建立在什么样的产品标准和管理标准上如何保持这些标准等。

五、六年之后的现在,随着连锁超市生鲜经营环境的不断改善,进入连锁超市销售的生鲜产品日益

丰富,经营方式更加贴近顾客消费,生鲜采购渠道逐步形成,连锁超市生鲜供应商阶层已经产生并逐渐壮大,生鲜经营在连锁超市销售格局和经营战略中的作用为经营者充分认识,但此时基于生鲜经营基本理念不同所导致的整体经营技术差别逐渐显现出来,它直接反映在外资和内资超市生鲜经营整体经营效果的距离正在明显拉大。面对不菲的前期投入,一些内资企业未能从生鲜经营中得到应有的起码回报,投入与产出失衡,甚至对于以生鲜经营带动关联商品销售的“集客”作用这个基本目的看上去都显得那么令人生疑。

有鉴于此,国内连锁超市的生鲜经营者有必要冷静地对自身生鲜经营现状、差距和盈利能力做出客观的分析评价,对生鲜经营核心管理技术完整性及其后续提升势头予以充分重视,并对未来生鲜经营“竞技赛跑”中的优胜劣汰及其对连锁超市整体经营力的影响保持清醒认识。 二、生鲜经营“过三关”——从精细化管理中获取现实的“第一桶金”

就目前中国连锁超市生鲜区近几年的发展轨迹来看,生鲜经营乏力的主因有三:生鲜经营的完整性和商品集合性不够;销售力和盈利能力不强;管理和培训体系不健全。因此,生鲜经营的集客和盈利等预期效果未能有效展示出来,直接导致了连锁超市未能从中收获相应的果实。

连锁超市要在生鲜经营管理上过好三关(管理关、经营关和物流关),才能取得应有的回报,这三关中的每一关都有不同的目标和工作内容,也反映出连锁超市不同的管理境界和层次水平。

首先是管理关。

现在一些连锁超市生鲜经营效果不佳,在基本管理环节上问题频发,关键在于未能有效地建立高效运作的生鲜经营管理体系(如图),这个体系包括管理标准体系、管理制度体系和管理培训体系三个部分,无论构建这个管理体系的管理平台技术含量如何,它都是连锁超市生鲜经营正常运作的基本保障。企业的管理水平说到底就反映在这个体系的系统性、健全程度和运行状况上。

目前的实际运作情况,只有部分外资和少数内资连锁企业通过努力,已建立起这样管理体系,得以基本达成生鲜经营的初衷;而多数生鲜经营企业无论是在基本认识程度还是实际管理水平上都存在着差距,其核心是围绕着高品质商品和严格管理标准上的认识不到位,以及由此延伸出的管理技术水平的落差,它势必在生鲜经营的未来竞争中影响到连锁超市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是经营关。

连锁超市生鲜区所经营的是顾客购买频率非常高的、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商品,它要求生鲜区的核心经营管理者要对顾客消费需求和自身经营的适应性有深刻的体会及高水准的认识,作为一个出色的“生意人”应该注重并有效地塑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经营”灵魂,并体现在生鲜经营的实际工作中,这就要求经营者悉心研究如何在合适的季节卖合适的商品,运用正确商品的组合策略,辅以适当的促销活动,并在生鲜制成品的组合变化和创新经营上做足文章,只有这一系列“攻于心计”的经营手法都能到位,才可能出现预期的销售业绩和利润回报,才能使生鲜经营不再仅仅停留在聊以的“集客”目标之上。围绕企业的盈利目的,一个经验老道的“生意人”是会从生鲜经营空间及其利润空间中获得相当的经营回报的。

第三是物流关。

超市生鲜经营的完整性和商品集合性在很大程度上与城市“菜篮子工程”的发展有着密切关联,所有的生鲜初级产品(蔬果、禽肉和水产品等)都无法回避商品采购环境及其保鲜配送问题,规模化连锁生鲜经营要与生鲜供应链上游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等环节形成有效“链接”,这也是“菜篮子工程”与超市生鲜经营对接的根本问题。其中,产销结合是关键之一,生鲜物流配送规划和适时建设生鲜加工配送中心是关键之二。由于生鲜产品的特殊性,它比一般常温物流配送的管理要求高得多,业务复杂得多,在关键问题上的突破,会有效地改善超市生鲜经营的农产品采购环境。

超市生鲜经营目前的困难根本上还是超市内部管理问题,如果生鲜经营企业能够潜心于超市生鲜经营的“精耕细作”,过好这三关,就一定会取得生鲜经营投资应有的“第一桶金”。 三、生鲜经营“过三关”的新诠释——从生鲜供应链管理谋求战略性“第二桶金”

在超市生鲜经营中时常会受到一些问题的困扰,例如:来自超市外部的农产品标准化问题、生鲜产品成本核算和定价依据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放在连锁超市局部经营来看,会认为是供应商或者是供应商关系方面的问题;但是如果放在中国农业生产和流通这个产业链的大背景下来考察,它实际上反映出生鲜商品身后更深层次的问题——中国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整条供应链方面问题,是生鲜商品的采购环境的问题,连锁超市作为下游环节是在一个既不完整也不顺畅的农产品物流和产业链的现状下经营生鲜商品,而农产品产业链和生鲜供应链上的断点、盲区和落后的运行机制直接影响着超市生鲜经营,超市生鲜经营是不可能脱离中国农业现状这个大背景而独立存在的。

当以超市生鲜经营内部管理为核心的管理、经营和配送工作得到改善,生鲜经营的销售和利润潜力会得到有效提升,但在未来的生鲜经营“竞技赛跑”中,如何从有限的超市生鲜经营及其关联销售额中,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综合毛利率将是生鲜经营者将要面临的深层经营问题,这就要从生鲜供应链管理上寻求解决方案,以谋求生鲜经营的远期战略性回报,即超市生鲜经营的“第二桶金”。

生鲜供应链管理是围绕核心企业,按照市场运行机制组织生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通过对相关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组织,使各环节的参与者之间由原来的单纯买卖关系变为以利益为纽带、以契约为准绳、相互联系起来的新的互惠共同体。在此基础上,生鲜经营者若以新的视角来分析超市生鲜经营所面对的三关,将会得到新的启发。

关于管理关,从生鲜经营未来发展和生鲜供应链管理角度看,超市生鲜经营在建成高效运作的经营管理体系的基础上,有必要进一步提高各管理体系中方法手段的技术含量,例如电脑系统在生鲜经营管理流程中各关键管理流程和环节上的运用;基于标准化基础上的生鲜商品数据收集积累、信息分析和深度加工;与生鲜供应链各环节合作者在管理技术和信息协调上的适应性等。这些问题对未来生鲜管理体系及其基础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它们将为提高销售能力及精确化管理提供基本依据,并在向生鲜供应链两头延伸的生鲜经营策略中,对基于生鲜供应链上的整体生鲜经营效益产生深远影响。

关于经营关,生鲜经营中有经营灵魂的经营思想,要求生鲜经营者跳出超市生鲜区的范围,将生鲜经营的出发点向生鲜供应链的下游展开,运用现代化管理分析手段不断关注、分析和挖掘消费行为的核心——消费者及其消费行为,并与自身的经营创意相结合,把生产者推动的生鲜供应链形式向顾客需求拉动的生鲜供应链转移,以此指导超市生鲜区的采购、销售服务和整体经营工作,整合生鲜供应链各个环节的资源,共同谋求生鲜供应链管理所带来的长期稳定的、更大的经营利益。其中生鲜供应链各环节参与者的组织机制、协调性和对市场的响应速度将成为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

关于物流关,生鲜加工配送中心建设将使连锁超市有条件向生鲜供应链的上游延伸,扩大农产品采购范围,有效地改善超市生鲜采购环境,与农产品生产者形成有效产销连接,满足顾客消费需求和生鲜经营差异化市场策略的需要。

篇8

[关键词]农产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9-0126-02

连锁经营作为当今世界商品流通和服务业中最具活力的经营方式目前在中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连锁经营也是现代农产品流通的发展方向。农产品连锁经营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发达国家的农产品或生鲜产品主要是靠连锁超市销售。目前,美国和德国的农产品95%是通过超市或食品店销售的,日本的销售比例也达到70%。农产品连锁经营具体包括农产品连锁店、大型综合超市生鲜区、农改超、农加超等各种形式,经营范围一般有粮油、肉蛋、水产、蔬菜、水果、花卉、奶制品及初级加工品。

1 我国生鲜农产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现状

当前从我国生鲜农产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的现状来看,农产品配送过程浪费大、成本高、效率低、物流和配送方面的人才短缺,是当前的主要问题。

1.1 缺乏完整独立的冷链物流体系,生鲜农产品损耗浪费惊人

我国冷链物流缺乏上下游的整体规划和整合;冷链物流硬件设施建设滞后。目前只有10%的肉类、20%的水产品进入冷链系统,而欧美国家进入冷链系统的农产品比例为85%。我国现有的铁路冷藏运输设施非常陈旧,大多是机械式的速冻车皮,缺乏规范保温式的保鲜冷冻冷藏运输车厢,冷藏食品运量仅占总货物运量的1%。公路运输中,易腐保鲜农副产品的冷冻冷藏运输只占运输总量的20%,其余80%左右大多是用普通卡车运输,因此造成腐烂损失严重,物流成本大大提高。我国物流费用占国内生鲜农产品总成本的70%,比国际上高出20个百分点以上。生鲜农产品从采摘、包装装卸到运输、流通加工等各个环节都存在着大量的技术问题,使得农产品的物流过程成为既消耗成本,又降低品质的过程。

1.2 配送中心功能缺失,效率较低

配送中心管理不规范。现代物流配送中心主要包括如下功能:进货、整理分拣、加工、储存保管、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目前,我国农产品配送中心主要有三种具体形式,一是以超市等大型采购集团为依托,以组织货源为主的物流配送中心,二是以促销本地农产品为主的物流配送中心,三是以本地团体客户为主的物流配送中心。大部分在国内流通的生鲜易腐农产品的物流配送业务由生产商和经销商完成。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能提供的综合性全程服务还不足总体需求的5%,而专门针对生鲜易腐农产品的物流服务更是微乎其微。

由于物流配送规模小,多数连锁经营企业统一配送率只有40%~50%,造成人员闲置,运输设备不能充分利用。且由于配送率低,造成整车装载率低,而回车空驶率高,这不仅浪费了大量运力,而且送达速度慢,货品保证率低。

1.3 农产品物流和配送方面的人才短缺

人才缺乏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我国在物流和配送方面的教育还非常落后,职业教育更加贫乏,通过委托培训方式培训员工的企业也不多见。

物流人才是全国短缺人才之一,熟悉农产品连锁经营的物流人才就更加匮乏。目前仅有少量的农村经纪人从事简单的农产品运输,在农产品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以及为上述各个环节提供装备和配套服务的诸多领域存在较大人才缺口。

2 我国农产品连锁经营物流发展之对策

2.1 积极发展冷链物流系统,选择合适的配送模式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首先,政府需对冷链物流进行政策引导和扶持,支持大型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冷藏和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农产品冷链系统;其次,加大物流配送主体培育,加大第三方冷链物流在农产品物流的比重;最后,衔接好冷链物流的上游、中游和下游环节,形成区域内的农产品综合物流配送体系,努力实现仓储、运输高效安全化,商品配货电子化,提高管理水平。

2.2 加强供应链管理,提高物流配送效率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农产品连锁经营在充分利用内部资源的情况下,更加强调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在消费者需求驱动下,通过各职能分工与合作(如农产品生产、加工、配送、连锁销售等),通过共享的过程控制(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实现共同的目标。

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配送中心可以成为连接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上、下游的关键性节点。一方面,通过它连锁超市可以向农产品生产基地或产地批发市场集中采购生鲜商品,减少中间环节,建立直接、有效的流通渠道;另一方面,通过农产品的初加工,可以有效提高生鲜产品的标准化程度,大大降低零售终端生鲜加工、管理的难度和复杂程度。

篇9

关键词:农产品;农改超;食品安全

中图分类号:F304.3 文献标识码:A

生鲜农产品是人们除粮食以外最主要的食物营养来源。国外资料显示,欧美发达国家生鲜农产品超市销售比例达80%以上,是生鲜农产品销售的最主要业态形式。我国自2002年初福建省福州市进行了农贸市场超市化改造后,国内各大中城市纷纷效仿,但随着一些地区 “农改超”的失败,对 “农改超”的认识从乐观变成悲观。如何辨证地认识“农改超”问题对各地政府进行农产品流通的深入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农改超”的主要原因

我国鲜活农产品零售经营业态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依次经历了国营商业公司和供销合作社、农贸市场(20世纪80年代)、从事生鲜经营的普通超市(20世纪90年代初)、生鲜超市(2002年起“农改超”的推进)几个阶段。“农改超”之所以会产生并成为我国农产品流通改革中的重要领域,有以下主要原因:1、现代流通业的发展,连锁超市大规模、大范围组织鲜活农产品的流通成为可能。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日益关注食品安全,追求方便快捷的生活方式及清洁舒适的购物环境推动了 “农改超”的进程。3、农业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的解决要求必须要有真正的市场主体引导农业生产。理论界认为,生鲜超市尤其是大型连锁生鲜超市会以其先进的信息技术(如:POS系统)在一定规模的市场中对农产品需求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反馈从而直接指导农业生产;另外随着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及超市自身发展的需要,生鲜超市可能以定单农业的方式稳定生鲜食品货源,持续经营,同时对农户而言则稳定了需求降低了市场风险。

二、“农改超”前后生鲜农产品流通方式的变化

1.“农改超”前农贸市场条件下的生鲜农产品流通方式

在农贸市场为终端的条件下鲜活农产品参与者众多,包括生产者、进口商、运销商(中介组织)、大量零售商和消费者,因此其流通环节很长。另外,农贸市场仅是生鲜食品交换的场所,为大量零售商贩和消费者提供交易平台,不具有商品所有权,因而不是农产品的流通主体。

2.经营生鲜农产品的综合超市(超市具备生鲜区)下的农产品流通方式

超市经营生鲜农产品需要有相关加工配送中心及市场采购部门进行供应。超市生鲜经营首先是超市为应对竞争而产生的,但由于当前我国超市规模普遍不大,超市连锁业还处于发展时期,超市生鲜区因规模限制,目前绝大多数经营生鲜农产品的超市并没有对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的其他环节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但诱致了销地批发市场的主体化。

3.达到规模条件下的生鲜超市生鲜农产品流通的组织方式

规模条件下生鲜超市生鲜农产品流通的参与者有生产者、进口商、运销商(中介组织)、超市系统以及消费者,其流通层次明显减少。与前两种形式相比规模较大的生鲜超市经营会通过强大的供应链管理、较少的流通环节、便捷的销售服务、安全的产品质量迎合了消费者的需求趋势;同时它以利润最大化为其目标之一,会从各个环节去控制成本,从而降低生鲜农产品的价格;另外为寻求长期发展,生鲜超市必须要对产品的质量安全负责,形成良好的企业形象。因此,生鲜超市的出现标志着从事生鲜农产品的真正零售主体开始出现,它对整个农产品流通体系及农业部门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我国“农改超”的现状

我国“农改超”自2001年福州永辉试点,到2002年初福州市政府专门成立“农改超”领导小组,对“农改超“进行统筹规划,再到各地政府大力推动试点经历了近七年时间,经媒体报道和笔者了解的“农改超”情况从各地“农改超”企业的结果来看,归纳起来有几种情况:

(1)全面退市或转型:如广州家盈和家宜;厦门如意;福州久佳、洋下和好日子;南京和杭州的“农改超”等。

(2)以不变应万变:从连锁经营之初就以农产品超市化经营为特色的企业,例如深圳民润;武汉中百等。

(3)成本导向,向下兼容:严格控制店铺资金投入和经营成本,店铺的经营形式也因此向农贸市场回归,例如厦门超大。

(4)从“农改超”到农加超:以市场和消费为导向,从“农改超”到借助农贸市场人气的农加超,例如南京苏果。

(5)从“农改超”到多元化:成功借助“农改超”起步,并经过转型,走向生鲜超市、大卖场和便利店等多种业态,例如福州永辉。

(6)商业地产式“农改超”:重庆的“农改超”以商业地产销售返祖方式,借”农改超”之名行房产销售之实,例如重庆龙寰等。

从以上资料显示中我们看到,‘农改超”的推行效果十分不理想,不少“农改超”企业迅速地走过了闪亮登场、快速发展、铩羽而归的三个阶段,周期在一年甚至半年左右。为什么“农改超”从理论上具有满足社会需求和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特征,而现实却恰恰相反,因此我们必须要对其进行本质及辨证的思考。

四、对“农改超”相关问题的辨证思考

1.对“农改超”内涵及模式的思考

许多研究者认为:农改超是指通过政府政策的鼓励支持,引导相关主体(主要是龙头企业)按照超市化经营理念对原城市农贸市场行生鲜超市化改造,使其成为经营主体组织化、经营产品标准化、经营方式超市化及服务规范化,以经营生鲜农副产品为主的超市,并对经营生鲜农产品规模达到多少才能称之为“农改超”之后的生鲜超市制定了明确指标。而笔者认为,现阶段我国是一个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必然导致商品流通渠道的多样性。从现代农产品营销渠道的角度来看,多种渠道会同时并存,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因此,就我国当前农产品的流通形式而言,“农改超”的定义应进一步修正和延伸,即农改超是基于农产品流通渠道的全方位改造,它是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集合,既包括“农改超”,农加超,也包括各种果蔬、肉类等农产品专卖店,以及原有连锁超市生鲜区经营,同时也不排斥通过升级改造,能够达到农产品安全标准的农贸市场,“农改超”应该是多种模式并存,建立于多元化之上的农产品流通渠道改造。所以,应把 “农改超”进一步理解为现代农产品超市化经营。

2.对“农改超”的目标的思考

“农改超”的目标,在我国初期“农改超”的有关规划文件早有说明:一是商贸流通现代化;二是提高菜篮子产品质量为生安全水平。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非常突出, “农改超”作为农产品流通渠道改造的组成部分,其核心目的越来越清晰地定位于:通过优化、改造农产品流通渠道和方式,建立可追溯的农产品质量信息管理体系,最终解决食物安全问题。农贸市场超市化改造,只是达到这个核心目的的方式之一。但从现实情况来看,许多通过农贸市场超市化改造后的生鲜超市,包括政府扶持的试点项目,其卖场无论是商品保鲜、陈列方式、设备配置和管理水平远远达不到提供高质量农产品终端销售的要求。除有投资者的投机原因外,其主要原因是:政府未能制定出发展规划及有效地“农改超”准入制度和评价标准,以及后续问题的应对措施。因此为推进“农改超”目标的实现,长远的规划和对可能出现问题的预警及配套措施是重要保证。

3.对“农改超”与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关系的思考

有观点认为“农改超”能够解决生鲜农产品安全问题,这也是导致“农改超”受挫的主因之一。笔者认为有关于生鲜农产品的安全与鲜度问题应体现在农产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如果仅仅寄希望于“农改超”即仅通过终端改革来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忽视了来自农产品供应链上游环节的影响,这种思维方式是幼稚单一的。 “农改超”的实践令我们逐渐认识到:食品安全问题要从源头抓起,要从整个农产品和食品供应链的多环节入手,齐抓共管;农产品销售渠道改造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因此我们必须强调思维方式的更新,以系统思维代替过去的单点思维,从农产品大流通系统的角度看待“农改超”。

4.对“农改超”中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思考

“农改超”之初,许多企业盲目跟风,除了经营模式相似外,还忽略了生鲜食品经营需要较高水平的管理与技术,同时目标顾客不明,没有明确的定位,因此许多企业纷纷倒下,因此为提升企业竞争力,企业应做好行业进入决策、准确定位决策及高效管理决策。

5.对“农改超”中政府角色的思考

政府在“农改超”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政府行为主要在于如何创造制度、政策、法律及消费环境,从而更好的推进“农改超”的进行,因此政府应做到:1、充分认识和把握好政府行政手段和市场运作规律的关系,应有所为,有所不为。2、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强“农改超”重点环节的投入;强化政府监管职能和力度,建立农产品和食品安全保障体系。3、加强政府在农产品流通渠道以及零售行业发展的系统研究规划;“农改超”后续发展要有流通环境配套,特别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规范管理,“农改超”企业的农产品直采直配,要关注农产品流通渠道上下游之间的产业协调,鼓励发展农产品和食品半成品加工产业;充分考虑农产品流通渠道的多元化结构,建立“农改超”企业的登记审核制度,鼓励有规模有实力的连锁企业参与,减少投机性以确保实效;注意“农改超”的试点和扶持,做好布局规划引导,避免“农改超”企业之间过度竞争导致的低成活率;在农产品加工配送等重点环节,加强政府在难点攻坚上的政策协调和投入。

五、结论

在中国农产品和食品质量问题日益突出的时候,作为农产品供应链的环节之一,农产品流通渠道改造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长期课题。“农改超”或是农产品超市化经营从理论及实践上都说明了其对提高农产品和食品安全保障,建立可追溯的农产品信息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都有着重要意义,其发展方向是正确的。本文通过对农改超理论与现实反差的思考得出以下结论:(1)“农改超”应具有更深层次的内涵,可理解为农产品超市化经营,从而产生了更多的参考模式。(2)要实现“农改超”的目标,政府和企业的长远规划和配套措施是保证。(3)解决生鲜农产品安全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和企业必须要从农产品大流通体系出发,对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系统进行全面的改革。(4)“农改超”之后,企业是市场主体,因此企业要提升市场竞争力与赢利水平必须做出科学的进入、定位与管理决策。(5)政府在农改超中应真正起到政策、法律环境保障和宏观调控的作用,才能保障农改超的良性发展。

作者单位:朱爱武 石河子大学经贸学院

沙莎新疆人民出版社

参考文献:

[1]陈丽华.专营生鲜超市的取胜之道[J].商业经济文荟,2002,(4):34-36.

[2]胡定寰,俞海峰, T. Reardon.中国消费者超市购买生鲜农副产品消费行为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 2003,(8):26-28.

[3]胡定寰. 农产品“二元结构”论――论超市发展对农业和食品安全的影响[J]. 中国农村经济, 2005,(3):1218.

[4]杨万江,李剑峰. 城镇居民购买安全农产品的选择行为研究[J].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5,(10):55-57.

[5]周洁红,姜励卿. 影响生鲜蔬菜消费者选择政府食品安全管制方式的因素分析-基于浙江省消费者的实证研究[J]. 浙江统计, 2004,(11):22-24.

篇10

“菜到啦”成立于2015年1月,其创始人谷元福在中兴通讯工作过六年,应该算是一位技术派、同样是一位跨界创业者。2015年底获得500万元天使投资,是一家菜场O2O电商平台,上线时意在为菜场商户及买菜用户打造一个C2C的电商平台,一方面帮助商户获取更多订单,另一方面让用户买菜更方便。

2017年2月24日“菜到啦”公众号宣布关停,已经停止现有生鲜配送!

在外界看来,最后把钱烧光了,之后又没有太多的钱进来,从而导致失败。

但,我们要不要回过头来思考:遇到的问题、痛点是不是也在我们身上发生呢?

成本与利润问题

大家都说生鲜电商一直没有盈利的关键是整体利润没有上来。

有数据显示,生鲜电子商务的毛利率平均可达30%至40%,其中海鲜产品最高,达到50%以上,冻肉类20%至30%,水果次之。

这一数据看似生鲜利润很高。但生鲜电商的人力成本、推广成本、平台维护、物流等成本与投入更是多得吓人。

创始人谷元福帮大家算了一笔营收账。客单价约80元,日均订单300单,平均毛利36%,履约成本(包含分拣、包装、物流等成本)约13.52%。后来,随着业务的扩大,谷元福决定用蜂鸟进行社区配送来解放自有人力,蜂鸟一单费用6元。履约成本上涨为17%后,一单利润约为15元,月利润约为13.5万元。在较低的人力成本下,公司月开销不到10万元,已略有盈利。但是如果人员薪水上涨,或者扩大规模,没有资金支持,仍然是岌岌可危的。

每一个环节扣除后,又有多少能成为平台的利润呢?

供应链问题

供应链最可怕的就是“有订单,没有货供应”。

当前,生鲜O2O的供应链都不是自己来做,而是把供应链交给商户来完成。因此,一旦商户供应链出现问题,同样会危及平台的口碑与服务。

有关供应链问题,谷元福认为这也是导致业务受阻的重要问题。原先接入了五十多个菜市场,但公司运营上规模了之后,很多菜市场的商户忙不过来,没办法进行配送,所以用户的流失率就很高。

或许,因模式不同,生鲜O2O模式不做供应链,只做链接者。但也有很多B2C或者B2B生鲜电商模式都在自己建完整的供应链体系,或者找大B端合作,或者自建基地。

品控问题

本来,农产品就是没有标准化的,谈品控的确很难。同时,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安全和质量又特别看重。作为生鲜电商平台来说如果加大品控管理就必须要投入更多资源与钱。而生鲜O2O平台的品控更是难上加难。如果品控出问题,平台客户就会流失。

融资之后,决定自建物流团队上门配送,收取商户返点,负责物流的人员一共有60来个。每笔订单提高返点费用,商户又会涨菜价。而且做平台在产品的品质和价格方面都不可控,但品控其实是做生鲜的生命线。最终平台模式以一个月亏损五六十万元的结局告终。

我国农产品生产分散化,也让生鲜电商缺乏在上游的控制力。为避免投诉,生鲜电商不得不在购买货品后自行分拣选货,这必然带来货损的进一步提高,加之生鲜电商的货源渠道和线下实体区别不大,议价能力并不高。

因此,如何在品控上发力,需要生鲜创业者去创造出一套更新的模式。

规模效应

相关统计显示,目前整个生鲜产品的零售总额大概有2.5万亿元,线上交易仅占1%。因此,规模效应成为生鲜电商盈利的重中之重。

资本寒冬期,没有规模的生鲜O2O企业并不被看好。

在生鲜电商行业里,资本是很关键的推动力量,但仅仅有资本还不够。随着生鲜电商的加速发展和规模升级,未来生鲜电商行业的竞争规模也将会上一个台阶,而平台具有的规模效应会变成非常强大的竞争力。

谷元福认为,规模效应一直没有做起来,从而导致每一个环节都不盈利。由于当时客单不均匀,单量少的菜场一天几单,单量多的菜场一天最多只能做30单,物流人员一个月工资在4500元左右,这就意味着亏损。

回归商业本质

尽管生鲜电商有着多种模式或者说玩法,诸如B2C、B2B、C2C、F2C、O2O、移动电商、社交电商等,但在笔者看来,其商业本质只有一个:将食物“从农场到餐桌”的传统流程优化。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从农场生产的初级农产品到消费者餐桌上的食物,需要经过两个链条:一是显性的产品链,二是隐性的价值链。

从产品链的维度,通过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生鲜电商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价格和服务;从价值链的维度,生鲜电商则一方面结合上游提升农产品品质,做品牌化建设,另一方面引导消费者,把生产者、消费者和渠道商的利益一体化,减少中间的信任成本,为整个链条创造价值。

作为生鲜O2O,“菜到啦”解决2个痛点:一个是商户赚钱的痛点;二是消费者购买便利的痛点。

2016年4月底,“菜到啦”决定转型为自营。因此谷元福的策略是用高价换高品,走略贵但相对高质的品牌定位路线,以获取白领家庭用户。为了减少库存和损耗,采用以销定采模式,白天用户下单,晚上12点当天订单截止。采购部门连夜去批发市场采购。商品入库后,员工在后半夜进行分拣,黎明r按路线配送。清晨,干线物流把货物运至社区,配送员再把商品统一宅配到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