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认证范文

时间:2023-03-19 06:18: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产品认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产品认证

篇1

凡符合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条件的申报主体,可以向所在地县级无公害农产品工作机构(以下简称“工作机构”)提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申请,并提交申请书及相关材料。

县级工作机构。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负责完成对申请人申请材料的受理工作。符合要求的,由县级工作机构负责人在《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报告》上签署推荐意见并加盖县级工作机构印章,连同申请材料等整套材料报送地市级工作机构审查。

地市级工作机构。自收到申请材料、县级工作机构推荐意见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负责完成对认证申请的预审工作。受省级工作机构委托,并组织地县两级有资质的检查员进行现场检查。符合要求的,由地市级工作机构负责人在《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报告》上签署审查意见并加盖地级工作机构印章后,连同申请材料、《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现场检查报告》等整套材料报送省级工作机构。

省级工作机构。自收到地市级工作机构上报的整套材料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负责对申请材料进行登记、编号,登录有关认证信息,完成对认证申请的初审工作。包括组织或者委托地县两级有资质的检查员进行现场检查。通过初审的,报请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颁发《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同时将全套材料报送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种植分中心复审。

篇2

关键词: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4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9.017

Abstract: In this paper from Shangluo reality, an overview of the status of pollution-free agricultural was developed, the presence of certified pollution-free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with small-scale, low-certified efficiency of enterprises are not enthusiastic, marking the city use rate, production management was not standardized were analyzed, four the question presented to increase the awareness training, fostering the growth of enterprises, strengthen the base and increase government funding to the regulatory development strategies.

Key words: safe agro-food; attestation;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度、期望值越来越高。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已成为新时期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农产品市场竞争的战略举措。商洛市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起步较早,从2003年开始认证第一个产地,经历了起始阶段和阶段,目前步入了稳步发展时期,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已由原来相对注重发展规模进入到更加注重发展质量的新阶段,对推动全市的现代农业发展和促进农业结构调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近几年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与监管工作中,呈现出不少的问题,高林[1]曾对商洛山区绿色产业发展问题做了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笔者在调研和分析当前商洛市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监管工作的基础上,探讨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合理化的发展建议。

1 商洛市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与监管工作现状

商洛市自然条件优越,农业资源丰富。其中核桃、板栗、柿子等产量均居全省之首,有“中国核桃之都”的美誉。商洛也是全国有名的“天然药库”,中药材种类1 119种,列入国家“中草药资源调查表”的达286种[2]。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丰富的物种资源,为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近几年,在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的积极推动下,无公害农产品保持了强劲的发展态势,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数量和质量都有质的飞跃。截止到2013年底,全市认定无公害产地210个,面积10.1万hm2;认证无公害产品271个,其中种植业产品237个,总年产量29.9万t,以蔬菜、食用菌、茶叶、核桃为代表的特色产品的认证占种植业产地的1/3左右。近几年商洛市无公害农产品发展呈现出以下3个特点。

1.1 无公害产业健康发展

2009年商洛市提出了“政府负总责,三级有机构,监管到村组,检测全覆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思路,2010年集成组装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商洛模式”[3],逐步建立健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执法和标准化技术推广“四支队伍”,使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监管工作走向规范化。从统计数据分析,商洛市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起步于2006年,当年认证产品2个,与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相比晚3年[4]。2006―2009年是起始阶段,累计认证无公害农产品32个;2010年是高峰阶段,当年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00个,其中种植业产品94个,畜产品6个;2011年起进入稳步发展阶段,每年认证45个左右,3年共认证139个。自“商洛模式”推广后,农产品质量安全更加受到社会的关注,无公害农产品作为建设“绿色现代开放和谐文明宜居幸福商洛”的最基本保证成为了社会各界的共识[5]。各级政府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列入政府考核,成为农业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在此背景下,建立了无公害认证工作机构和检验检测机构,明确了职能职责,理顺了工作关系,强化了工作力量;建设了市、县、镇三级检测实验室和33个企业自律性内检室,农产品质量安全从业人员2 278人,实现了农产品日常监测常态化[6];培养了一批无公害农产品检查员和内检员,为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提供了技术保障;健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制度和农产品生产基地环境保护制度、农业投入品购买使用管理制度、生产技术培训制度、生产登记制度、农产品保管销售管理制度等“五项制度”及农产品生产责任人档案、技术培训档案、生产操作记录档案、产品保管销售档案等“四项档案”。经过各级农业部门的几年努力,商洛市的无公害产业得到了发展和壮大,推动了商洛农业经济发展。

1.2 认证和监管规范有力

目前,商洛市已形成了一套严格规范的认证工作制度。首先是严格现场检查,在现场检查环节重点包括产地环境是否合格、生产档案是否完善、生产过程是否规范、农业投入品是否按照规定管理和使用;其次是严格申报材料审核,先由县级认证部门初审,市级审核由市级认证专家组负责,主要组成人员由负责认证工作的人员和主管认证的领导组成,成员必须具备中级以上技术职称,实行审核负责制。最后报送到省级认证部门审核,实现三级审核,层层把关。加强证后监管工作,是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监管的重要工作内容,在普遍“重认证轻监管”的现状下,做好证后监管显得更加重要。为此,商洛市级工作机构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认证企业和基地进行产品抽检,强化认证产品质量监控。按照省农业厅的要求,每年组织一次年检,在年检中主要从投入品的使用、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生产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措施的落实、档案记录、标志使用以及生产销售合同等方面对所有认证企业进行全面严格的检查,对年检不合格企业和产品进行整改或注销,多项举措保证了认证产品的质量安全。

1.3 品牌效应不断提升

经过多年的努力,商洛市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不断向前推进,打造了商洛核桃、孝义柿饼、镇安板栗、商洛茶叶、柞水木耳、丹凤葡萄、山阳九眼莲等一大批享誉省内外的特色产品,培育了马铃薯、生猪、中药材、核桃、板栗等五大优势产业。在做好品牌建设的同时,政府和农业部门高度重视产品推介,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提升品牌影响力、公信力和市场占有率,使无公害产业形成了良性发展格局。

2 存在主要问题

2.1 认证企业多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

商洛市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步伐较快,认证的基地和产品数量虽多,但大都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分析其原因:一是商洛山区山多耕地少,坡地多平地少,集中连片平地更是少之又少,耕作条件差;二是贫困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科技水平不高,机械化程度低;三是传统耕作习惯和经营方式,难以实现现代企业化管理,企业业主小农思想严重,没有强强联手的理念,发展潜力不大。

2.2 认证效益低,企业积极性不高

近几年,商洛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持续推进,与政府强势推动是分不开的。总的来看,商洛的无公害认证工作还处在政府推动阶段,企业自主性不高。由于政府将无公害产品认证列入年度考核范围,使得认证部门每年疲于完成认证任务,而降低了认证标准,弱化了证后监管。企业认证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主要有4方面:一是认证效益低,商洛贫困山区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大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不如大都市高,农产品优质优价体现不明显;二是商洛农产品多以内销为主,外销出境比较少,当地市场对产品认证基本没有要求;三是认证费用较高,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费用主要包括环境检测、产品检测和定标费用,一般在5 000元左右;四是认证程序繁杂,历时过长。张诺[7]对北京市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问题分析认为,过于冗长的审核链条严重影响了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时效和企业的申报积极性。根据近3年商洛市的认证情况看,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从环境和产品检测开始到最后发证,一般至少需要半年以上。加之这几年无公害产品认证文本变换过快,基本上一年一变,导致申报材料返工量大,也影响了企业认证积极性,延长认证时间。

2.3 标识使用率低,消费者认知性差

无公害农产品标志是无公害农产品的证明性标志。目前,商洛市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企业使用标识的积极性不高,甚至个别企业因为不定标识而没有产品认证证书的现象。主要原因:一是对无公害标识的宣传不到位,推广力度不大;二是消费者对标识的认知度低,监督作用发挥不了;三是多数蔬菜类、粮谷类、瓜果类、畜产品类生产企业不是销售主体,多数农产品都集中收购二次包装出售,加贴标识没太大实际意义;四是无公害产品实现不了“优质优价”,使用标识增加了企业成本。

2.4 生产管理不规范,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据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李光泗[8]研究表明,无公害农产品在生产中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但与普通农产品没有显著区别,在商洛同样存在这种现象。一些企业和农户认为生产基地符合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要求,产品也达到了无公害农产品的质量标准,所生产的产品就是无公害农产品。错误的认识导致部分企业只注重生产,疏于对生产管理制度、生产档案记录的建立,不经常性对生产人员进行科学施肥、安全用药、先进栽培等技术的培训,不按照标准规范从事生产活动,结果由于使用农药、兽药、化肥等投入品不当和生产操作规程执行过程中的失误造成产品污染,生产的产品达不到无公害农产品的质量要求。从各基地调查情况看,大多数基地生产管理人员技术水平较低,一些大型生产企业从山东寿光、陕西杨凌和泾阳等地引进技术员,其本身多数是“土专家”,不能根据当地实际指导生产活动,整体技术水平不高。

3 对策与建议

3.1 加大宣传培训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农产品的安全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要采用多种途径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无公害农产品基本常识、标准化生产技术等,转变生产者和消费者观念,提高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使农民把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真正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要采用多手段、多渠道、多平台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的宣传和推介,使消费者了解无公害农产品,能认识无公害标识,能鉴别其真伪,引导大众认识到无公害农产品是品质生活的基本保障。在市场管理方面,一方面要重视市场农产品检测结果信息和不合格退市产品信息的,使经销商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另一方面通过对农产品检测,建立绿色放心农产品的交易区,引导消费行为,反向促进农产品生产者提升产品安全水平,督促经销商提供合格的农产品[9]。要着力培育一大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和带头人,带动周边区域的生产行为。要进一步加强无公害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完善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和操作规程,不断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

3.2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提升产业化水平

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不是传统的一家一户农业生产模式,而是有组织地统一农业生产行为。要通过培育、扶持一批龙头企业来推动无公害农产品发展,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作为提升农产品质量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通过引进、改造培育、政策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组织的带动作用。对于商洛市这样的山区,受自然条件和传统种植习惯影响,培育龙头企业显得尤为重要。可以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加快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的销售网络,积极培育队伍,让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要鼓励和扶持农民合作组织,发挥其在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中的优势,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标准化和经营规模化,使其成为控制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屏障[10]。要通过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重点培育个体私营大户等措施,提高生产者的组织化程度。

3.3 加强基地监管,实行全程质量监控

一是要对生产企业和基地产品质量抽检,确保对产品质量的适时监控。同时要督促生产企业及基地建立自检室,制定自检制度,共同把好产品质量关;二是加强对生产基地农业投入品的管理,防止产地、产品受“三废”和不符合生产要求的农业投入品污染;三是实时监控基地生产环境,定期对土壤、大气、水等环境指标进行监测,确保生产环境安全;四是监督基地建立健全“五项制度”和“四项档案”,实现全程监管;五是要实行基地准出制度,上市产品要检测上市,要有自己的“身份证”,标明产地、生产者、生产日期、查询电话和检测合格证明等,真正实现产品质量可追溯。

3.4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全面推进产业发展

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是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一项民心工程,关系重大。各级政府要设立无公害农产品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农产品基地生态环境改善与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研究与推广、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要加大认证监管工作财政投入,引导生产者积极开展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与补助;投资建立信息平台,做好无公害农产品宣传和推介,提升公共品牌的影响力,提高认证效益,从而推进无公害产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林,董卫玲.商洛山区绿色产业发展问题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4,60(1):70-73.

[2] 商洛概况-资源[EB/OL].[2014-05-20].http:///slgk.jsp?urltype=tree.TreeTempUrl&wbtreeid=1042.

[3] 郭雅俭,曹秀荣,李枫.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商洛模式”探析[J].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2,56(2):68-70.

[4] 万靓军, 朱, 樊红平,等.我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特征及发展策略[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2):68-71.

[5] 为建设绿色现代开放和谐文明宜居的幸福商洛而努力奋斗[EB/OL].[2014-05-20].http://shangluo. gov. cn/ info/1054/19917.htm.

[6] 董自庭,高林,李枫,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商洛模式”探讨[J].湖南农业科学,2013(7):88-91.

[7] 张诺,伊黎. 北京市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与监管的成效及问题分析[J].农产品质量安全,2013(2):26-28.

[8] 李光泗,朱丽莉,马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对农户农药使用行为的影响――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J].农村经济,2007(5):95-97.

篇3

关键词 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现状;问题;对策;云南昭通;昭阳区

中图分类号 F3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4-0270-02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近年来苏丹红、毒豇豆、三鹿奶粉、瘦肉精、农药中毒等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人们从以前对农产品数量的需求,逐渐向安全、优质、生态的农产品需求转变,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指标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样的背景下,“三品一标”应运而生。“三品一标”是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统称,是政府主导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农产品生产消费的主导产品。“三品一标”农产品质量认证主要目的是推行“标准化产生、投入品监管、关键点控制、安全性保障”的技术措施,从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包装标识等全过程实行生产监督,对产地环境实施连续的环境监测评价和环保措施,有效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积极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基地,开展 “三品一标”农产品质量认证,是适应市场需要、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 “三品一标”认证现状

1.1 昭阳区农业生产概况

昭阳区位于云南省东北端,地处东经103°08′~103°56′,北纬27°07′~27°39′;冬季气温较低,夏季气候凉爽,干湿两季分明。全年无霜期220 d左右,年平均气温11.6 ℃,年均日照时数1 902 h,年均降水量736.5 mm;常年粮食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0.6万hm2,其中粮食作物播种8.7万hm2、经济作物播种1.94万hm2,肉蛋奶总产量8.9万t;2015年全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发展到55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7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34家。分别经营苹果、蔬菜、马铃薯、大蒜、生猪、牛干巴、火腿等优质农(畜)产品,其产品远销四川、广东、深圳、贵州、湖北、上海、香港、澳门,并出口至越南、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

1.2 “三品一标”认证企业、认证产品及认证实物明显增长

2007年以前,昭阳区“三品一标”认证仅通过1.4万hm2无公害产地认定和3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07年9月至2015年12月,昭阳区围绕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大力建设无公害、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昭阳区无公害、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积极组织符合条件的申报主体开展“三品一标”认证(登记)。到2015年12月底,昭阳区累计有91%的耕地通过了无公害产地认定,93%的规模化养殖场及养殖大户通过了无公害畜、禽产品产地认定:种植业无公害产地认定5.51万hm2,畜牧业无公害产地认定6 155 t,无公害渔业产地认定1.28万hm2;累计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企业22家、认证产品64个,其中:畜牧业认证11个产品、认证实物量3 704 t,种植业认证42个产品、认证实物产量31 370 t;无公害渔业产品认证11个,认证实物量188 t;累计通过绿色食品认证企业6家,认证产品10个,建设绿色食品生产基地2 888 hm2,认证实物量43 750 t;通过有机食品认证企业1家,认证原料基地2 067 hm2,认证产品6个,认证产品实物量980 t,产值1 150万元;成功申请登记“昭通苹果”地理标志农产品1个,登记面积1.43万hm2,登记产品实物量40万t。

1.3 逐步建立“三品一标”农产品质量认证奖励机制

为提升“三品一标”生产企业品牌形象、社会公信力和提高农产品质量,鼓励支持“三品一标”农产品健康稳步发展,昭通市人民政府表彰了2010年度昭阳区朝琼养殖场等6家“三品一标”先进工作单位,并对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的企业进行奖励。累计到现在,昭阳区“三品一标”生产企业获省政府、市政府奖励85万元,昭阳区“三品一标”工作机构获市政府奖励37万元,有力推进“三品一标” 认证工作进程。

2 “三品一标”认证存在的问题

2.1 “三品一标”认证工作相对滞后

自2002年以来,云南省大力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工作,昭阳区2007年以前只通过了3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累计到2015年12月底也只有82个农产品通过“三品一标”认证。昭阳区是云南农业生产大县(区),而“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占全省认证数、认证实物量及全区农作物生产面积和总产量百分比偏低,农业标准化生产推广缓慢,“三品一标”认证工作相对滞后[1]。

2.2 生a基地建设标准化、规模化及组织化程度较低

2.2.1 区域内制定、修订农产品生产地方标准较少,阻碍标准化生产快速推广。地方标准是规范本地农产品生产行为,从基地环境选择、栽培管理到施肥、用药、采收等都建立一套严格的规范程序,提高种植科技含量和质量,促进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和经验较快地得到推广应用。昭阳区到现目前只制订《苹果生产质量标准》和《马铃薯生产质量标准》,农产品生产基本处于无标生产状态,农产品生产主体缺少适合昭阳区实际的参照生产标准,农业标准化生产推广缓慢。

2.2.2 运营模式管理较为松散,投入品使用随意性大。“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标准化贯穿于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如品种选择、投入品使用、田间管理、采收、包装、储运等,可现在认证主体的生产多采用“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等模式运营,管理较为松散,生产过程的记录、投入品使用的监管等工作很难开展,肥料、农药、兽药使用比较随意、生产记录规范程度较差,生产标准执行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规范化生产程度低[2]。

2.3 涉农企业规模较小,缺乏“三品一标”品牌培育意识

昭阳区涉农企业多数起步晚、规模较小、实力弱、产业化水平不高、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差,在创业闯市场中,单打独斗、各自为阵,缺乏“合作经营、联合经营、共同发展”的经营理念,同时受小农经济思想影响,经营者没有树立正确的生产、消费品牌观,培育品牌意识观念淡薄,在生产、销售中不注重品牌宣传,有部分企业报着“为认证获奖金而认证,为认证拿证书而认证”的思想,认证后企业品牌影响力、知名度得不到提升,产生的经济效益不大。

2.4 产业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三品一标”认证速度

昭阳区大部分涉农企业规模小、引进外资注入少、银行贷款困难且利息高、企业承受力有限,企业发展总体上缺乏资金,企业多数不愿拿出较多的资金用于发展“三品一标”认证和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政府投入“三品一标”的资金也比较有限,目前,省政府仅从产品化发展资金中安排部分以“以奖代补”的方式奖励“做得好、规模大”且通过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认证企业,昭通市政府也断断续续地奖励了部分通过“三品一标”企业,但是始终没有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奖励机制。昭阳区“三品一标”工作机构也没有专项资金,难以支持企业品牌培育和开展“三品一标”产品公益宣传。由于资金短缺、投入不足,一方面制约产品再生产投入和产品销售市场开拓,另一方面制约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和产品品牌培育。

2.5 获证后监管机制不健全

农产品生产质量涉及产前、产中的投入品,产后的包装、销售、消费等多个环节,执法部门涉及农业、质检、工商、卫生等部门,现有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关法律条款比较原则,规范性文件约束效力差,监管环节和责任难以分清,多头监管和监管缺位的现象同时存在;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和有问题产品召回、退市、追溯等制度尚未明确规定,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投入品管理、产地环境监测评价和农产品生产经营等规定不具体,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行政处罚力度不够,难以有效遏制违法行为[3]。

3 发展对策

3.1 加强人员队伍建设,提高认证和监管水平

一是充实认证、监管工作人员,健全认证监管机构。昭阳区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是昭阳区“三品一标”工作机构,但仅有6个人的编制,其余人员都是从其他单位借用,工作人员存在不稳定因素,制约“三品一标” 认证、监管经常性、长期性开展,需要协调政府相关部门,充实认证、监管工作人员编制,稳定工作人员。二是加强“三品一标”认证、监管人员素质提高培训,“三品一标”认证、监管实行检查员、核查员负责制,检查员、核查员素质的高低对认证企业、认证产品质量的控制起关键作用,加强“三品一标”认证、监管人员素质提高培训,促进“三品一标”工作的开展有质量、有成效。三是开展企业内检员督导工作,强化内检员职责,督促企业按照企业质量控制措施组织产品生产,规范产品追溯制度,稳步提升产品质量[4]。

3.2 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开发,提高“三品一标”认证进度

昭阳区“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应紧紧围绕近年来各级政府开发大蒜、花椒、莲藕、葡萄、苹果、蔬菜、马铃薯等优势、特色产业项目,加快认证进度。2011―2016年昭阳区打造昭通苹果、蔬菜、核桃等特色产业、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项目,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培育了多个认证主体,在项目区开展了蔬菜、苹果、核桃等农产品品牌认证,为优势、特色产业产品推广和农业品牌创建添砖加瓦。

3.3 逐步改变农产品生产运营模式,优化生产基地建设

近年来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的农产品生产模式,管理较为松散,存在生产过程的记录、投入品使用的监管等工作很难开展,肥料、农药、兽药使用比较随意,需要通过改变“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的生产运行模式为租赁耕地建自有基地的运营模式,增强基地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程度。

3.4 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三品一标”良性发展氛围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广告牌等传媒载体,广泛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农业投入品科学使用和限制使用规定、国内外质量标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宣传工作,增强农民的质量安全意识,提高种植业养殖业的安全技术水平,使农民自觉按照标准化、无公害要求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倡导“保护环境、清洁生产、健康种养、安全消费”可持续发展理念,为“三品一标” 良性发展营造社会氛围。

3.5 争取资金扶持政策,保障“三品一标”产业优化发展

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对“三品一标”认证企业的扶持,支持企业科技更新、科技研发,鼓励企业积极开展“三品一标”农产品质量认证,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增加产品附加值。

4 结语

积极培育“三品一恕迸┎品生产基地,开展 “三品一标”农产品质量认证,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主要措施。结合昭阳区农业生产实际,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政策,强化监管,以“三品一标”农产品质量认证为推手,强化“三品一标”农产品质量认证基础,推广“产生标准化、投入品监管、关键点控制、安全性保障”等技术措施,从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包装标识等全过程实行生产监督,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昭阳区农业经济协调持续发展。

5 参考文献

[1] 马爱国.无公害农产品管理与技术[M].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2] 字朝华.积极培养绿色食品品牌 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经济[J].云南农业,2011(8):5.

篇4

我国与地理标志直接相关的法律是1982年通过的《商标法》。商标法第十六条规定:前款所称地理标志,是指标示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

由上可知,对地理标志的定义,我国的《商标法》与《知识产权协议》的定义基本相同,但是用“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决定”取代“主要归因于其地理来源”,条件更为宽松、灵活,指向更为明确,更有利于我国地理标志建设和保护工作的开展。作者更倾向采用我国商标法的定义。1.2地理标志产品

我国于2005年颁布实施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第二条明确规定:地理标志产品是指产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质量、声誉或其他特性本质上取决于该产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经审核批准以地理名称进行命名的产品。

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地理标志产品包括:(l)来自本地区的种植、养殖产品。(2)膘材料全部来自本地区或部分来自其他地区,并在本地区按照特定工艺生产和加工的产品。1.3农产品地理标志

于2007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第11号《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第二条规定: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指标示农产品来源于特定地域,产品品质和相关特征主要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并以地域名称冠名的特有农产品标志。“农产品是指来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即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

第4条继续明确: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专家评审委员会由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的专家组成。

《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的界定不仅明确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地域属性、环境属性和历史人文属性,也明确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主要类别有种植类、畜牧类和渔类。2武汉市农产品地理标志认知现状分析2.1数据来源

由于我国地理标志保护目前主要存在质检、工商、农业部三个部门、三种模式的保护,调研小组对三个部门的湖北省武汉市农产品地理标志注册登记情况进行了检索收集和筛选。截止到2014年12月底,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共有注册的湖北省地理标志201项,武汉市有22项;农业部共有注册的湖北省地理标志53项,式汉市2项;国家质检总局共有注册的湖北省地理标志177项,武汉市有5项;为调研和统计方便,调研小组以湖北省的省会武汉市为中心,以武汉市的十三个区为检索对象,综合质检、工商和农业部三个部门的湖北省地理标志注册情况,剔除重复,共计筛选出22项符合要求,其中种植类17个,畜牧类2个,渔类3个。

为了解普通消费者对武汉市农产品地理标志的认知情况及保护意识,调研小组围绕筛选后的22项地理标志,设计了调研问卷,并根据武汉十三个区的人口情况,按照中心城区和远城区的不同,主要在超市、农贸市场、住宅小区和公园等人口较为集中的地方随机进行了问卷发放和回收。此次调研,共计发放问卷250份,回收问卷233份,其中有效问卷218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93. 6%。

本次问卷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基本情况,对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居住地、学历、职业和家庭月收入进行调查;二是问卷主体,对被调查者的农产品购买情况、对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认知、购买等情况进行调查。2.2基本情况分析

表1对218份有效问卷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描述性统计。

由表1可知,被调查者中女性居多,19 54岁的年龄段人数较多,武汉本市居住的人口较多,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较多,个体和学生较多,家庭月收入在两千至一万的较多。2.3地理标志农产品的一般认知及购买情况分析

(l)地理标志农产品的整体认知度不高。

如图1所示,有77. 52%的受访者对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概念完全不知道,听说却不是很了解的占18. 81%,清楚并很了解的只有3.67%。换句话说,有将近96%的受访者不清楚什么是农产品地理标志。而对于完全不知道农产品地理标志概念的原因,有41. 28%的受访者表示“不清楚什么是地理标志”,无法分辨是否是地理标志的受访者占19. 27%,两者合计占比60. 6%。

从图2得知,对于农产品地理标志概念的了解途径,家人朋友告知的占比24. 77%,企业商家告知的占16. 06%,学校老师告知的占6.42%,而从政府、机关部门相关宣传得知的仅占5. 05%。

(3)大部分消费者对地理标志农产品有一定的购买偏好。

此外,对于选购农产品的标准,除了绿色健康(83.94%)和性价比(53.67%)之外,品质独特(22.48%)、知名产品(12.39%)和地理标志农产品(11.47%)也在受访者的选项之列。而对于品质较好的地理标志农产品,有63. 76%的受访者表示会长期坚持购买,有74. 31%的受访者愿意以稍高的价位购买,且大多数受访者愿意支付的溢价范围为10%~20%,也有少数受访者愿意支付30%及以上的价格溢价购买。

(4)大部分消费者对地理标志的法律意识淡薄。

调研数据显示,只有36. 24%的受访者知道可以用法律手段保护地理标志的农产品,有63. 76%的受访者表示不知道,法律意识淡薄。所以,宣传地理标志的相关法律知识不仅必要,而且较为紧迫,否则将不利于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发展。2.4武汉市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认知及购买情况分析

(l)地理标志农产品认知度的地区差异较大。

如表2所示,洪山菜苔的认知度最高,达到80. 28%,远城区认知度达到40%及以上的只有四项,分别是汉南甜玉米、黄陂豆腐、蔡甸莲藕和蔡甸藜蒿。位居前十认知度达到30%及以上的还有黄陂黄牛、蔡甸西甜瓜、黄陂芦笋和黄陂马蹄。共计有8项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认知度低于20%,占全部22项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的36. 4%。由此可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知度的地区差异较大,反映出各地地方对此的重视和宣传力度的差异。认知度最低的三项依次为:城楼寨茶、涨渡湖颡鱼和舒安蓖头。

(2)有较好认知度的产品才可能有较高的购买率。

从表3可以看出,洪山菜苔是受访者购买最多的产品,共计有137人次购买过该产品,占比受访者总数的62. 84%。其次是汉南甜玉米,购买人数79人,占比36. 24%;黄陂豆腐位居第三,购买人数78人,占比35. 78%。位居前五的还有蔡甸莲藕和蔡甸藜蒿。购买偏好前五名的排序和认知度前五名的排序完全相同,这些数据恰好验证了上一项的结论,有较好认知度的产品才可能有较高的购买率。购买人数最少的三项依次为:黄陂荆蜜、城楼寨茶和舒安蓖头。

(3)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独特品质未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另外,按照产品品质独特的认可入数排序,洪山菜苔排在第一位,汉南甜玉米和蔡甸莲藕并列第二。但是即使是排名第一的洪山菜苔,认可其品质独特的也只有53人,占比24. 31%。并列第二的汉南甜玉米和蔡甸莲藕认可人数只有29人,占比13. 3%。在武汉共计22项地理标志农产品中,产品品质独特认可度低于10%的就有16项,占比72. 7%。可见,武汉市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品质还不够独特,消费者在认知不到产品独特品质的时候自然无法形成购买偏好。

(4)武汉市地理标志农产品的SWOT分析。

根据前述的调研情况,作者对武汉市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认知、购买等情况进行SWOT分析如下。3提升武汉市农产品地理标志认知水平的建议3.1 实施品牌化战略,多渠道进行地理标志农产品知识的宣传普及

篇5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农产品出口贸易;J曲线效应;EViews

一、导言

1.研究背景及意义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国民经济增长迅猛,同时保持着平稳的增长速度。农产品贸易作为中国国际国内贸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年的出口量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

众所周知世界经济格局瞬息万变,不断地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提出挑战。而对于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包括供需状况,GDP数值,关税的设定,技术性贸易壁垒以及人民币汇率(本文所指人民币汇率均指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变动等。自2005年7月份我国对汇率实施改革措施以来,市场上便建立起了一种新的更富有弹性的汇率制度。这种新的汇率制度提高了我国货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对于中国对外贸易的进行至关重要。

安徽省的农业发展较为成熟,同时地理条件也较优越,要想充分利用好这一优势,就必须扩大产品市场。然而,我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经济繁荣的省市来说较为低下,这就使得农产品贸易显得越为重要。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对于农产品的价格以及企业的生产成本都会造成影响,故研究如何避免该因素造成的不利影响,对于安徽省的农产品贸易具有积极的作用跟意义。

2.研究方法

我们通过我国的统计局网站搜集到安徽省近十几年来的农产品出口数据以及近十几年来我国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情况,将经济学理论与现实经济相结合,同时运用所学过的研究理论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本文运用了经济学、统计学、国际贸易学、计量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结合着“J曲线效应”理论以及可决系数等来分析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安徽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并得出结论

二、影响安徽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因素分析

贸易对于一国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而影响一国贸易的因素也有很多,比如国际汇率的波动、外国政府所实行的政策措施、关税的征收、本国的政府补贴、国内生产总值等等,而对于安徽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中我们考虑到以下四个因素:

1.安徽省农业生产总值

我们知道,判定某一省份农业发展态势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依据该省的农业生产总值数据。图1表示的是2000年到2016年安徽省的农产品出口额与农业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

从图1可以看出,我省农产品出口总额与农业生产总值之间大致成正比关系,并且2000年到2014年间农业生产总值与农产品出口总额均呈现上升趋势。2009年安徽省农业生产总值为188.81亿美元,2014年达到最高,344.99亿美元,一方面体现出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对于农业生产的愈加重视,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安徽省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以及未来发展的良好态势。而在2015年又同时出现了略微下降的趋势,因此,从该图可分析出:安徽省的农产品出口总额与安徽农业生产总值呈正相关关系。

2.人民币汇率

自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以后,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我国的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变得更加频繁。汇改前,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为8.2768,在2016年,达到1美元兑6.6423人民币。

在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下,我国的大多数企业的进出口贸易均是以美元作为计量单位。因此,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与企业的利润得失关系密切,而企业为了维持济效益则会愈加关注人民币汇率的变化情况,同时对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做出预测。下图2所作的是我省农产品的出口额与人民币汇率变动之间的关系,在本文的第三章将会对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额的影响做出具体的定量分析。

3.关税设定

国外政府为了限制本国进口商对国外商品的进口数量会对不同的进口商品设置不同的关税。关税的设置对于进出口贸易额及进出口商品数量造成一定的影响,也会间接影响到一国的生产及消费。一般来说一种产品所设置的关税越高,贸易数量就会越少。

4.技术性贸易壁垒

技术性贸易壁垒(TBT)是指一国为了对本国商品进口数量进行限制而采取的一系列严苛的技术标准及检验规定,近些年来已经成为非关税壁垒中发展最为广泛的一种形式,这些规定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各国间贸易的障碍。

三、人民币汇率与我省农产品出口额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

1.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根据以上分析,收集2000年至2016年的安徽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额(EX),安徽省农业生产总值(tGDP),人民币汇率(RATE)的数据,如表1。

2.数据的相关分析

借助EViews软件以及得出的变量间相关系数来确定安徽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额(EX)与人民币汇率(RATE)变动的相关程度,得出结果如表2。

由表2我们可以看出EX与RATE之间的相关系数是-0.926949,可看出EX与RATE高度相关,且两者呈负相关关系。

3.模型构建

此节需要用到多重可决系数以及“J曲线效应”。

多重可决系数(R2)是用来度量所估计的多元回归模型对样本观测值的拟合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J曲线效应”,也称为时滞理论。即一国货币汇率发生波动后在短期内产生的结果与长期后造成的影响不同。比如短期内贸易量上升,经过必要时间后贸易量下降或者短期内贸易量下降,而经过必要时间后贸易量增加。这种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反映出最终影响的现象被称为时滞效应。比如人民币升值所导致的贸易变化随时间呈现一条斜率为负的反J曲线,即“反J曲线效应”,如图3:

在前文的分析中我们知道,影响出口贸易的因素有很多,而在此为了方便研究,我们先排除其他因素的作用,单独研究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对安徽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同时采用对数形式建立模型:

EX:我省农产品出口贸易总额(亿美元);

RATE:人民币汇率(由于贸易额对人民币汇率变动的时滞性,我们采用人民币汇率滞后两期的数据);

tGDP:安徽省农业生产总值(十亿美元);

μ:随机误差项

4.样本数据实证回归

(1)单位根检验

根据量经济学的有关知识,我们知道对于时间序列的变量通常会存在非稳定性,在此我们就需要对模型中的各个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ADF检验法),检验结果如表3到表5:

从以上的检验结果看,在1%、5%、10%三个显著性水平下,变量EX、RATE、tGDP单位根检验的t统计量值均大于相应的Mackinnon临界值,不能拒绝原假设,表明农产品出口总额(EX)序列、人民币汇率(RATE)序列、农业生产总值(tGDP)序列均存在单位根,属于非平稳序列。

(2)建立线性回归方程

为了分析变量(EX)、(tGDP)和(RATE)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我们需要先做三者之间的回归,运用OLS方法所得结果如表6:

回归结果:

所建立的回归方程中,可决系数R2=0.980025,调整后的可决系R2=0.976695,说明方程有很高的拟合优度。同时也通过了t检验和F检验。

(3)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需要对做出的回归模型进行残差的平稳性检测,将之前得到的残差序列命名为新序列et,对et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ADF检验法),结果如表:

从检验结果看,在1%、5%、10%三个显著性水平下,单位根检验的Mackinnon临界值分别为-2.7570、-1.9677、-1.6285,t检验统计量值为-5.264348,小于相应临界值,从而拒绝原假设,表明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的,也就是说安徽省农产品出口额与人民币滞后两期汇率以及安徽省农业生产总值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有长期均衡关系。

(4)误差修正模型

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从短期来看可能会出现失衡,为了增强模型精度,我们在这里做了一个误差修正模型(ECM)。

根据EViews的GENR功能,生成以下序列:

GENR DLNEX=LNEX-LNEX(-1)

GENR DLNRATE=LNRATE-LNRATE(-1)

GENR DLNTGDP=LNTGDP-LNTGDP(-1)

然后再由OLS方法得出回归结果如下:

最终得到的误差修正模型:

5.模型实证分析

从前面所得到的的线性回归结果(公式3)可知安徽省农产品出口的贸易方程式为:

可决系数为0.980025,说明方程整体拟合度较好。从前面相关分析得知,人民币汇率与安徽省农产品出口额是负比例关系,后面的实证分析则具体说明了滞后两期的人民币汇率每升值1%,安徽省农产品的出口额将下降约1.483%。而安徽省农业生产总值是与农产品出口额呈正比关系的,每增加l%的农产品生产总值,农产品出口额就相应的增加约0.727%。

而根据误差修正模型方程(公式4)可知安徽省农产品出口的贸易方程式为:

可决系数为0.653252,说明拟合效果也较好。该模型的经济意义为:滞后两期的人民币汇率每升值1%,安徽省农产品的出口额将下降约0.517%,安徽省农业生产总值每增加l%,农产品出口额就相应的增加约0.482%。

四、对于提高我省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截止2016年10月底,我国持有的外汇储备达3.53万亿美元,不断上升的外汇储备间接反映我国的人民币汇率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上升。而我们知道人民币汇率的上升会阻碍我省的农产品出口贸易,同时,我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产品出口经济是我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以下是基于前面所做的实证分析对安徽省政府以及安徽省的相关企业提出的关于提高我省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建议。

1.对于政府的政策建议

(1)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自2005年实施汇率改革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一直处于顺差状态,人民币升值的趋势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政府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者应当正确借用货币政策、税收政策等经济手段对我国的人民币汇率进行合理调节,在保证汇率稳定的前提下提高我国对外贸易量。而安徽省政府应当贯彻实施国家所做出的调控政策,同时,为了确保安徽省经济的健康发展,我省必须要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金融机构监督体制,从而促进省内的农产品进出口企业放心大胆地与国外厂商进行进出口贸易,加快我省的经济发展。

(2)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我省农产品出口增长属于粗放增长,主要依靠低附加值产品,初级产品的增长来实现,相比高新技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拉动的出口增长给企业带来的利益微乎其微。因此,要想提高我省农产品出口的效益,必须不断进行产品技术革新,大胆创新。

2.对于企业的政策建议

(1)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

农产品要想出口到国外,对于出售价格在无形中就设置了一道标准。本币汇率升值会使得用本币表示的国内农产品价格换算成外币时升高,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农产品的出口贸易,在这种情况下出口企业就需要尝试各种方法做到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一方面可以在加快产品创新,保障产品质量的同时进行规模生产。另一方面,企业要与时俱进,及时掌握行业信息,减少产品流通及销售过程中的不必要费用。

(2)加强品牌建设,及时掌握信息

某一商品的品牌效应对于该商品的销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省要想提高农产品的出口贸易额,必须形成安徽省农产品的品牌效益。一方面需要提高产品的质量,另一方面可以选择与国外农产品贸易建立互动平台,方便及时了解国内外相关贸易信息,以便及时对贸易政策的变动做出应对措施,这样才能使我省建立起一个安全高效的农产品出口市场。

(3)重视金融工具的使用

在国际市场上,汇率波动所带来的风险对于农产品交易是无法避免的,而在无法避免的情况下我省相关农产品出口企业应提高汇率风险意识,认真学习金融工具的使用,妥善处理汇率变动带来的不可预测的风险,积极有效的提前做出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高琰.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6.

[2]巫建海,李晓明.安徽省农产品出口影响因素及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13899-13902

[3]吴F佳.汇率波动对江苏省农产品出口影响的实证研究[J].江苏商论,2015(15):113-115.

[4]张旦华.汇率变动对浙江大宗农产品进口贸易的影响研究[D].宁波大学,2014.

[5]汤艳丽.汇率对农产品进出口的影响[J].科学决策,2004(1):61-62.

[6]管叔琪.安徽省农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7):1287-1288.

[7]苏成苗,杨玲玲.通胀背景下我国黄金价格与人民币汇率关系的实证检验[J].金融教育研究,2015(6):26-33.

[8]巫建海,李晓明.安徽省农产品出口影响因素及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13899-13902.

篇6

一、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现状

有关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成就,文献报道较为丰富,笔者不再赘述,这里仅就无公害农产品发展中的不足及其原因做简单分析。

(一)认证产品总量小和市场占有份额少

就认证产品产量而言,尚未见有资料报道。考虑到我国是蔬菜生产消费大国,蔬菜在农业产业结构中相对经济效益较高,蔬菜散装销售的基本方式没有改变,是安全风险和消费者关注度较高的农产品。笔者以蔬菜为例,做了一个初步调查,2013年全国有效期内的无公害蔬菜产量为9403.01万吨,仅占当年全国蔬菜总产量(73511.99万吨)的13.32%。蔬菜生产和消费大省河南的情况也差不多,2013年全省有效期内的无公害蔬菜产量是611.77万吨,占当年全省蔬菜总产量(7112.51万吨)的8.6%。2014年的无公害蔬菜产量笔者没能掌握,但考虑到2014年无公害农产品总数与2013年变化不大、全国蔬菜总产量(76005.48万吨)有所增加,无公害蔬菜占比也不会有较大增加。另外,从市场占有率方面,笔者对河南省郑州市无公害蔬菜市场作了初步调查。2013年郑州市有平价菜店和各种规模的超市172家,年销售蔬菜约2000万公斤。由于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等认证是蔬菜进入平价菜店(或超市)的前提条件,且郑州市场上难见用标的绿色食品蔬菜,即使把这2000万公斤全部计算为无公害蔬菜,在常住人口约670万的郑州,人均消费只有约2.9公斤,仅占2013年人均蔬菜消费总量(94.9公斤)的3.1%。不难看出,无公害蔬菜的发展空间和得到认证的产品市场供应缺口巨大。

(二)发展模式和发展激励机制存在缺陷

首先,《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规定,无公害农产品由政府推动,并实施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的工作模式,亦即产地认定由省级农业主管部门负责,产品认证由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以下简称“部中心”)负责,导致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在一定程度上脱节。在实际工作中,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采取的是“一体化”申请,从县级农业部门所属无公害农产品工作机构到部中心5个环节分级审查、逐级负责的制度。虽然部中心规定了各环节的受理时限,也一直在提升工作效率,要求各省(区、市)根据本地工作实际,科学精简审查环节。但由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属地管理原则,每个环节都要负责,每个环节都有可能退回整改或要求补充材料,颁证周期长的弊端在所难免。加之产地颁证和产品颁证分属省级农业部门和部中心,做不到产地证书和产品证书有效期一致,而产地证书和产品证书的有效期都是三年,复查换证时,就不得不分别重复各个环节,申请主体不胜其烦,复查换证的积极性自然下降。

其次,无公害农产品作为一项公益性的事业,十余年来各地陆续出台过鼓励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扶持政策,这些政策为推进无公害农产品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没有能够真正调动生产主体的发展动力和积极性,一旦扶持政策终止,认证的积极性和认证量旋即下降。如近几年无公害农产品复查换证率低的问题比较突出,2014年只有36%,这与多数地方只奖补新认证、不奖补复查换证的扶持政策不无关系。

第三,现行按产品逐个认证的“一品一认证”模式,不利于生产者进行品种结构调整和生产倒茬,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生产者认证的积极性,也难以避免同一产地中经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和未经认证的普通农产品同时存在。此外,由于市场上无公害农产品没能显现出价格优势,“贴标”又增加了人工成本,所以即使是认证了产品的生产者,也没有“贴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些因素,既不利于认证发展,也不利于证后监管。

二、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建议

当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本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从总体上看,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逐年提高,消费者的信心不断增加,但又有无公害生产消费理念深入人心与认证产品总量小和市场占有份额少并存的现象,说明“无公害农产品”自身发展机制亟待完善。另一方面,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重点和机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今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点是推行产地准出和追溯管理,农业部门要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共同建立以食用农产品质量合格为核心内容的产地准出管理与市场准入管理衔接机制,通过市场准入倒逼生产管理,全面落实生产经营者在质量安全方面的主体责任。作为市场准入的基本条件,“无公害农产品”必须按照产地准出、市场准入管理的目标来谋篇布局,加快转型升级。

(一)改革认证模式

现行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的工作模式以及“一品一认证”的认证模式,既不利于调动生产者认证和复查换证的积极性,也不利于证后监管。为此建议,在加快修订《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将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合二为一,同时改“一品一认证”为按产品类别认证的“一类一认证”的认证模式,给申请人颁发某类无公害农产品证书。长远规划时,还可考虑将无公害农产品证书转型为产地准出证。至于分类依据,为保障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安全,防范风险隐患,农业部自2011年起实施“无公害农产品检测目录”,2015年了茄果类蔬菜等58类无公害农产品检测目录。检测目录是依据现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法规和标准,按照生产中的风险程度,列出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中应重点监控的产品检测项目。检测目录既然是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检测的标准依据,也是产品类别认证的分类依据。

(二)下移颁证权限

现行5个环节分级审查、部中心颁证的制度利弊并存,一时难以突破。为此建议,逐步下移颁证权限。短期内在不改变现有工作模式的前提下,可以考虑,部中心审核通过后,在金农系统自动生成电子证书,纸质证书由省级工作机构打印、颁发给申请人,这样至少可以节省邮寄证书的时间成本。2~3年后,可以试行由部中心和省级工作机构分担终审颁证权,即一般风险小的农产品由省级工作机构终审颁证,风险大的农产品由部中心终审颁证(当然也可以按风险和规模等因子加权考虑),金农系统生成电子证书,纸质证书由县级农业部门打印、颁发给申请人。待条件成熟后,彻底下放颁证权,即部中心负责制修订标准和规则、技术支持和认证质量监督等规范性工作,省级工作机构负责认证组织和终审颁证等事务性工作。

(三)推进强制认证

《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第八条规定,国家适时推行强制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制度。但鉴于农产品“千家万户小生产面对千变万化大市场”的基本格局没有变,全社会强制认证尚不可行。为此建议,按照分类分批、逐步推进的原则,开展强制认证试点。一是在重点地区开展试点。如农业部正在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目的是要通过示范带动,整体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可以考虑在这些县推行无公害农产品强制认证试点。二是在重点企业开展试点。如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由于其具有一定的规模,在安全生产示范带动和安全隐患风险控制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很有必要在这些企业推行强制认证试点。总之,应通过试点积累经验,最终分类分批推行强制认证。

作者单位:

1.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篇7

论文摘要概述了滁州市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对策进行了探讨,供有关部门参考。

随着现代农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人们对农产品市场消费安全化、健康化需求日益增强。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已成为新时期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战略举措。近几年来,滁州市无公害农产品发展迅速,对推动滁州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促进农业结构调整起到了很大地作用,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针对这些情况,笔者较详细的分析了滁州市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的现状,以期为有关部门提供参考。

1发展现状

滁州市是传统的农业大市,自然条件优越,农业资源丰富,其粮油、蔬菜、花生、茶叶、猪肉、淡水鱼类等产量均居全省前列。我市无公害农产品自“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在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的积极组织和推动下,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强劲态势,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数量迅速增加,总量已具备一定规模。2004年,全市只有3家企业、3个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认定产地3个,面积300hm2,实物总产量仅240t。经过4年的发展,截至2007年底,全市已有20家企业、47个产品获得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认定产地24个,面积2.46万公顷,实物总量9.96万吨,企业总数增长了5.7倍,产地增长了7.0倍,认定面积增长了80.9倍,产品数增长了14.7倍,总产增长了414.2倍。据安徽省农委“2007年度全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产地认定情况通报”显示:近几年滁州市无公害农产品发展速度位于全省前列,这表明我市无公害农产品正走向快速发展时期。

2存在的问题

2.1产品少规模小

近年来,滁州市无公害农产品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但与省内外其他地区相比,差距还较大。目前,我市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面积较小,认定的产地面积只占耕地总面积的5%左右,认证产品数和产量也较少,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我市龙头企业数量虽有不少,但大都是规模小、资金有限,缺少大型规模化、效益好的基地;在参与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上存在着投入不足、产地面积小、产量少,产品不能精深加工,生产、加工、包装、运输达不到标准;机制落后,管理跟不上等问题,远远不能带动全市无公害农产品发展需要。

2.2发展不平衡

从地区上看,产品认证数超过10个的只有2个县,产地认定数在4个以上也仅有3个县,截至目前,我市仍有部分县(市、区)至今没有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从产品结构来看,我市无公害农产品主要集中在蔬菜和淡水鱼类上,而粮油、肉蛋禽类和一些地方特色无公害农产品少之又少。较为单一的产品结构和生产布局适应不了大市场、跨地域、多元化大流通格局的需要,制约了消费者对无公害农产品的选择,不利于开拓滁州无公害农产品消费市场。

2.3重申报轻管理

一些企业和农民认为申报的生产基地环境符合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要求,产品也达到了无公害农产品的质量标准,所生产的的产品就是无公害农产品。其实不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有着严格的生产技术操作要求,部分企业疏于管理,不对生产人员进行科学施肥、安全用药、先进栽培技术的培训;不按照标准规范生产,导致由于使用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不当和生产操作规程执行过程中的失误造成产品污染,生产的产品达不到无公害农产品的质量要求。此外,我市无公害农产品的管理体制不完善,检测能力不够,追踪服务欠缺,缺乏督查力度,检测设施薄弱,单靠现有的管理、检测、监督体系远不能满足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需要。

2.4认知程度不足

无公害消费意识还未深入扎根于每个消费者头脑中,广大消费者对无公害农产品只有要求而缺乏需求,无公害产品消费群体仍十分有限,无公害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并不大。无公害农产品产量少,市场有效供给不足,且产品档次不高,包装差,难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和消费欲望。这就造成在较严格的生产条件下生产出来的无公害农产品没有获得相应的较高收益回报,价格低于价值,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偏低,部分农民缺乏安全责任感和社会公德,在选用农业投入品上不按标准规范操作,主要追求效果和价格,只要价格低、效果好就用,而不管是不是高毒高残留农药,也不管生产的农产品是否危害群众身体健康。

2.5统分经营矛盾突出

标准化生产要求农产品生产、管理、采收、包装等采用统一的标准来组织实施。但是,目前农村实行的是以的经营体制,很难把千家万户的生产统一起来,按照一个模式组织生产。“小农户”与标准化生产矛盾突出,单家独户的种养殖方式,难以满足标准化的要求,加大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实施、日常监管难度3对策和建议

3.1加大宣传引导,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农产品的安全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各地要采用多种形式宣传农产品生产标准化技术及人们对无公害农产品质量的要求,转变农民群众观念,提高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使农民把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真正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要着力培育一大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带头人,带动千家万户的农业生产者生产无公害农产品,提高广大农业生产者的科技素质和生产技能。在生产过程中,要严格按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组织生产,严格记录生产、加工、包装、生产资料使用和病虫害发生与防治等情况。同时,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无公害农业关键技术的开发,完善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和操作规程,努力提高标准化生产的操作水平。

3.2做好试验示范,带动无公害农产品发展

采取示范引路、逐步推进的办法,各级科研、推广部门要在突破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生产操作规程,采用试验示范、以点带面,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的推广与普及,通过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试验示范区,进一步推动我市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目前,我市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规模还不大,严重制约了产品数量和市场有效供给量。要彻底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只有大力拓展生产规模,努力增加产品总量,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继续鼓励和支持企业申报无公害农产品,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和产品认证工作,从而使我市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和产品在数量和质量上再上一个新台阶。

3.3加强市场监管,实行全过程质量监控

一是建立健全执法、监督及检测无公害农产品管理机构。加强队伍及基础设施建设,定期和不定期抽检产品质量,确保对产品质量的适时监控。同时要督促生产企业及基地制定并实施自检制度,共同把好产品质量关。二是要实行市场准入制度。上市的农产品要有自己的“身份证”,标明产地、生产者、生产日期、联系地址、电话和检测合格证明等,实行不合格农产品的责任追究和退出市场制度,对不符合质量安全标准要求的产品予以公布曝光。三是加强对生产基地的环境和投入品的管理。防止产地、产品受工业“三废”和不符合生产要求的农业投入品污染,真正实现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3.4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不是传统的一家一户农业生产模式,而是要有组织地统一农业生产行为。要通过培育、扶持一批龙头企业来推动无公害农产品发展,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作为提升农产品质量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通过引进、改造培育、政策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组织的带动作用,把农民组织起来;建立“公司+基地+标准+农户”的模式,加快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的销售网络,积极培育营销队伍,让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同时要通过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经济基础组织、行业协会,重点培育个体私营大户等措施,提高生产者的组织化程度。

3.5全面推进生态农业建设

大力推广“猪-沼-菜”等循环农业模式,以沼气池作为种植养殖业的纽带,将人畜粪便作为资源加以利用的同时,人畜粪便通过沼气池的厌氧发酵技术变成了无公害蔬菜(粮油)生产中的优质有机肥,降低化肥、农药用量,减轻农药化肥污染,从而极大地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中农药化肥用量的下降,实现了生态农业降低农业环境污染的目的,能够有力推动生态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建设和无公害农产品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3.6加大政府投入,全面推进无公害农产品发展

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是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一项民心工程,是为人民办的最现实、最直接的实事、好事。各级政府要设立无公害农产品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农产品基地生态环境改善与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研究与推广、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要引导农业生产者积极开展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帮助他们解决认证过程中的困难,并采取以奖代补的措施,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费用纳入财政支持范围。

4参考文献

篇8

贯彻省农业标准化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为核心,以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为基础,以建设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的示范基地为重点,以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工作为切入点,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证体系,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确保人民的身体健康。

二、遵循原则

1、遵循突出优势产业的原则。

2、遵循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的原则。

3、遵循集中申报整体推进的原则。

4、遵循专项经费专项使用的原则。

三、建设目标

我市县域环评工作于2005年已通过省级验收,环境质量测评合格,现已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的有9个基地:其中水果6个,九垅地镇葡萄生产基地、杨运镇李子生产基地、陈屯镇葡萄生产基地、归州镇桃生产基地、九寨镇、二台乡苹果生产基地;蔬菜生产基地有3个,分别为太阳升办事处和团山办事处蔬菜生产基地和徐屯镇生姜生产基地。取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2个。

2007年,三品生产面积要达到适宜生产区的60%以上,产地生产面积达到57万亩,其中水果27万亩,蔬菜4万亩,粮食26万亩,三品认证数量达到25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数量20个,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5个,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企业5家,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示范区3处,苹果、蔬菜、粮食各1处,农产品质量追溯试点3个。

四、实施区域

1、“三品”生产区域:水果为二台乡、九寨镇、归州镇、九垅地镇、陈屯镇、双台镇、什字街镇、杨运镇、团甸镇、徐屯镇、暖泉镇;蔬菜为太阳升办事处、团山办事处、东城办事处、西海办事处;粮食为青石岭镇、梁屯镇、万福镇、卧龙泉镇、高屯镇、榜式堡镇、沙岗镇。

2、“三品”生产示范区:共计三个,二台乡无公害苹果生产示范区、太阳升办事处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区和梁屯镇无公害玉米生产示范区。

3、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追溯试点:

无公害水果质量追溯试点设在双台镇柳河寨村;无公害蔬菜产品追溯试点设在团山办事处门漠洛村;无公害玉米产品追溯试点设在梁屯镇梁屯村。

五、实施内容:

1、制定“三品”生产技术规程。市农委及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会同质量技术监督局,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水果、蔬菜、粮食生产技术规程,计划在5月末至6月上旬完成所有生产技术规程制定,然后将“三品”生产技术规程简化为作业历,在6月下旬印成生产技术手册,发放到农民手中,指导农民按标准组织生产。2007年将制定以下“三品”生产规程:

(1)无公害苹果生产技术规程

(2)无公害李子生产技术规程

(3)无公害葡萄生产技术规程

(4)无公害桃生产技术规程

(5)无公害西瓜生产技术规程

(6)无公害生姜生产技术规程

(7)无公害黄瓜生产技术规程

(8)无公害辣椒生产技术规程

(9)无公害茄子生产技术规程

(10)无公害菜葫芦生产技术规程

(11)无公害白菜生产技术规程

(12)无公害芸豆生产技术规程

(13)绿色食品葡萄生产技术规程

(14)绿色食品苹果生产技术规程

(15)绿色食品李子生产技术规程

2、开展三品生产技术培训

坚持市、镇(办事处)、村三级培训,市农委组织技术专家培训到乡镇,乡镇技术干部培训到村技术主任,村技术主任培训到农户。培训内容以三品常识、标准化生产、农业投入品使用、三品生产技术为重点,另外也要对申报无公害和绿色食品认证的申请人进行培训。

2007年计划从5月20日至12月10日聘讲省农大和省科院专家教授,并抽调市里高级农艺师在二台乡、九寨镇、陈屯镇等15个乡镇、办事处,对水果、蔬菜、粮食等20余个品种开展无公害、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的生产培训,计划全年开展培训30次,培训人数6000人,延伸培训户数10万户,发放培训资料及作业历20万份。培训计划见附表1。

3、抓好农业投入品的监督管理

市政府在6月下旬出台《农业投入品管理办法》,办法规定在三品种植区实行投入品市场准入制,要求在“三品”种植区禁止排放工业“三废”和生活垃圾,严格规范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的使用,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市农委法规科将会同工商、技术监督部门在全市常年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清理不具备农药经营销售资格的业户,建立农药化肥销售流向记录制度,在三品示范区建立无公害农药化肥经营部,设立专柜销售适合三品生产的农业生产投入品,积极推广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料,并建立举报投诉电话,号码为-。

4、建立“三品”生产示范区

强化3个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无公害生产示范区,地点在二台乡牌坊店村,面积3000亩,负责人张作玺;建立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区,地点在太阳升办事处沙沟村,面积2000亩,负责人谢庆义;建立无公害玉米生产示范区,地点在梁屯镇梁屯村,面积5000亩,负责人姜尚友。

示范区的产品生产完全采用标准化技术,按照生产作业历上面的技术作指导,起到三品标准化生产,产品认证和生产管理各方面的示范引导作用,并在示范区设立标牌。

5、积极组织“三品”认证

在确定的“三品”生产区域,由所属乡镇的事业单位、专业协会及个人提出申请,市绿办统一组织三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申报工作,市政府对积极开展产品认证的乡镇级事业单位、专业协会及个人给予一定补贴。

计划全年完成无公害产品认证数量20个,绿色食品、有机食品5个,详细见附表2。

6、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

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负责对区域内种植户生产过程实行档案化管理,建立田间生产记录,内容包括种植户姓名、面积、使用农药、化肥名称、用量、使用时间、使用次数、安全间隔期。在示范区内设立标牌,明示主要技术措施、技术负责人、监管人、生产农户、面积、品种等,保证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相互追查,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制度。

我市三品追溯点设立三处,在双台镇柳河寨村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点,品种为葡萄,面积200亩,户数20户,负责人洪名贤;在团山办事处门漠洛村设立蔬菜质量安全追溯点,品种为大棚黄瓜,面积300亩,户数40户,负责人崔永;在梁屯镇梁屯村设立粮食质量安全追溯点,面积500亩,户数50户,负责人姜尚友。

7、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站将对产地内生产的“三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田间监测和市场检测。对主要农残指标进行定向定量分析和产品的速测检验,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制度、产地准出制度和信息制度,在“三品”生产区域设立乡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工作站,配齐设备与人员,使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控制。在全市农资市场、超市实行产品准入制和准出制。

六、推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政府在整体推进中的主导作用,及时解决整体推进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搞好协调配合,强化检查监督和指导。

2、加强资金管理。对省下拨专项资金专项用于制定技术标准、宣传培训、认证补贴、工作机构必要的办公设备及经费,生产示范区建设等方面。独立建帐、专人负责,对财政实行报帐制。制定严格的财政管理制度,杜绝专项资金被非项目挪用、占用或流失,确保专款专用。

3、给予优惠政策。成功申报无公害产品认证和成功申报绿色食品认证,政府给予适当补贴。

4、加大监管力度。市绿办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站汇同有关部门和单位有计划地深入“三品”生产基地检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认真解决项目实施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建立检查档案,确保全市“三品”整体推进项目顺利进行。

七、组织机构

1、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三品”整体推进项目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市政府副市长

副组长:*市农委主任

*市财政局局长

成员:*市农委副主任

*市财政局副局长

*市卫生局副局长

*市环保局副局长

*市工商局副局长

*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

*市广电中心副主任

*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

*市绿办副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成员由市绿办人员兼任。办公室设在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办公室主任由市绿办主任*兼任。

2、职责分工。领导小组负责全市三品整体推进工作重大问题的决策和安排,办公室负责全市“三品”整体推进工作的日常管理工作。市农委负责“三品”整体推进工作的组织协调、产品认证、产地认定以及检测体系建设。市财政局负责协调落实项目资金,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对农产品安全综合监管,依法组织查处重大事故;市工商局负责农产品流通环节的质量监管,制定实施市场准入制度,严查伪冒“三品”的违法行为;市环保局负责农田环境监督管理,确保生产基地不受污染;市技术监督局负责农产品生产加工环节质量卫生的监管及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地方标准的制定;市广电中心负责宣传有关“三品”方面的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及时报道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进展情况。

有关部门要加强农业标准化知识的普及和宣传,要从广大农民和农产品生产、加工、经销企业的实际出发,开展形式多样、通俗易懂的农业标准化知识普及工作,特别是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标准的宣传和实施,增强农民和农业企业的法制意识,使生产者和经营者树立严格按标准组织农业生产、经营的观念,培养消费者安全消费的理念,提高全社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篇9

一、基本概念

1、有机食品。有机农业是在作物种植、畜禽养殖与农产品加工过程中,不施用人工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化学物质及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而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平衡,采取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过程。有机食品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并经独立的有机农产品认证机构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包括农作物、蔬菜、水果、天然产品、食用菌、畜禽产品、水产品、蜂产品、乳制品、调味品、饮料、酒类、中药材、花卉、林木、肥料、生物农药、饲料、添加剂、纺织品、化妆品、土特产品、包装品等初级、高级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

2、绿色食品。绿色农产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我国的绿色食品分为A级和AA级两种。其中A级绿色食品生产中允许限量使用化学合成生产资料;AA级绿色食品则较为严格地要求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和其他有害于环境和健康的物质。

3、无公害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均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者初加工的农产品。

二、三者的区别

1、管理机构不同。绿色食品开发最早由农业部(农垦司)发起,后成立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从属农业部领导,并在全国大部分省市设立分中心;无公害农产品在农业系统内开发管理。有关农业部门从八十年代起就开展了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新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对减少蔬菜农药污染发挥了重要作用。经国务院批准,农业部从2001年4月启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率先在北京、天津、上海和深圳四个城市进行试点。2002年7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实施。农业部设立“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具体负责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下设种植业产品、畜牧业产品和渔业产品三个认证分中心,作为业务分支机构,分别依托农业部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中心、全国畜牧兽医总站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组建,并承担具体认证工作。质量安全中心于2003年4月上旬正式开展试认证工作,产地认定工作由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产品认证工作由质量安全中心具体负责;中国有机食品起步略滞后于绿色食品,归口国家环保局管理,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设有有机食品发展中心,并在部分省市设立分中心,基本上按照国外有机食品生产、经营和管理的要求运作,主要侧重于有机食品的研究、开发、检查、认证和国际交流。2004年为了统一规范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经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共同研究决定,国家环保总局原开展的有机食品认证认可管理工作交由国家认监委管理。

2、出发点不同。有机食品强调的是来自有机农业生产体系的产品,发展有机食品的目的是改造、保护环境;而绿色食品是利用没有污染的生态环境,两者在出发点上有本质区别。

3、在生产、加工要求上不同。(1)有机食品生产过程强调以生态学原理建立多种种、养结合的完整体系,禁止使用人工合成的农用化学品;而A级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允许使用高效低毒的化学农药和化肥,不拒绝基因工程方法和产品。(2)有机食品在土地生产转型上有严格规定,从生产其他食品到生产有机食品需要2-3年的转换期;而生产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则没有转换期的要求。

4、执行标准不同。有机食品执行国际通行食品标准,在《国际食品法典》中对有机食品的生产、加工、贸易有明确规定,此规定是国际食品贸易仲裁的依据;而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则是执行我国制定的相关食品标准,此标准不作为国际贸易仲裁的依据。

三、三者的共同点

1、都是以保护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为主要目标。

2、从产地环境条件、生产过程控制、最终产品的质量、产后包装、加工及运输到销售都有其相应的标准,产品采用标准化生产。

3、产品必须通过独立的产品认证机构的认证。所谓认证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第三方证实产品质量的现代质量认证性质制度。认证机构属于第三方性质。质量认证的依据是标准。质量认证的合格表示方式是颁发“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并予以注册。

4、均采用标志管理。绿色、无公害、有机食品都有特殊的标志。其中绿色食品把标志作为商标注册获得了证明商标,证明商标与一般商标不同,其特殊性在于所有权和使用权是分离的,拥有证明商标所有权的第三方公证权威机构,不能在自己经营的商品或服务上使用该证明商标,而一般商标则可以在自己经营的商品或服务上使用自己的注册商标。拥有一般商标所有权的生产或经营企业可以申请并使用证明商标。

篇10

一、充分认识推进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性

农业标准化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实施名牌战略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规范农业生产、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推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的有效措施,也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加强农业标准化对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产品竞争力、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保障消费安全等具有重要作用,是建设都市型农业的重要内容,也是农业发展的必然方向。全区各级各部门要提高认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建立健全适合我区实际的农业标准体系,加大推广应用力度,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

二、主要目标任务

未来5年内,我区农业标准化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建立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围绕本区主导产业制定或修订10项农业地方标准;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生产基地建设,建立省、市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15个;培育实行标准化管理农产品批发市场1个,农产品零售市场8个,销售农产品质量安全达标率95%以上;新培育中国名牌或安徽名牌农产品5个,新增无公害农产品10个、绿色食品3个、有机食品1个;培养具备标准化知识和专业技术的农业标准化推广队伍30人以上,逐步建立完善农业标准化信息平台。

三、工作重点

(一)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按照“科学、规范、统一、适用”的原则,在积极采用现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省市级地方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我区生产实际,重点围绕蔬菜、家禽、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和名特优、无公害及出口农产品,加快制(修)订生产技术标准及质量管理规程,并根据情况及时进行修订,逐步形成与国际接轨的覆盖优质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农业综合标准体系。

(二)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管理。遵循“选好一个项目、建立一个体系(标准体系)、形成一个龙头、创立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思路和做法,对产地环境、生产过程等环节实施全过程标准化管理。加快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通过基地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以点带面,逐步扩大示范基地规模,全面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强化产地环境和生产过程的管理,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土壤情况、生产用水进行检测、化验,对周边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严密监视。加大植物保护工程实施力度,加强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防疫检疫和预测预报工作,因地制宜推广应用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综合措施,达到经济安全、有效控制和防治病虫害的目的。强化农业生产投入品管理,重点检查在蔬菜瓜果生产上违法使用”三高”农药和畜禽饲料中添加盐酸克伦特罗、滥用抗生素以及水产品生产中添加孔雀石绿、鱼浮灵等禁用药品的现象。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和产业化经营优势,通过“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组织形式,实施农产品生产档案化管理试点工程,按统一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要求,进行标准化、规模化和区域化、专业化生产,推动全区农业生产的标准化、组织化和产业化进程。

(三)加快农产品质检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争取建立土肥站,健全环境检测站、植保站,配备先进适用的检测仪器设备,充实人员,提高检测能力和技术水平,尽快在人才、技术、设备和管理方面取得突破,全面推进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日常检测和执法监督管理工作。

(四)加强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围绕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建立,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级、定量包装、包装标识等标准的实施,加强对进入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农产品检验检测工作和认证工作,杜绝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农产品流入市场。正确引导生产基地和大型批发(农贸)市场建立以自检为主的蔬菜农药残留速测体系,推行蔬菜等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和承诺制度,建立生产者、经营者在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的记录制度和检测登记制度,生产经营者对各个环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做出承诺,逐步建立对质量安全不合格产品实行召回、理赔和退出流通市场的机制,及时有效地追溯发生问题的环节和责任。

(五)进一步推进农产品认证,创建农产品品牌。农业标准化和农业品牌是互为促进,密不可分的关系。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是创品牌农业乃至培育市场化农业的首要条件。认证和品牌可以引导和推动农业标准化的发展。加快我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引导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生产单位和经济合作组织,积极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等认证,在此基础上,鼓励企业按照国际通行的质量评定标准和程序,开展GAP、HACCP、ISO9001、ISO1400等管理体系认证和国外卫生注册,争创名牌农产品,扩大农产品出口。加强对认证产品的监督管理,净化农产品认证市场。

四、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措施

(一)加强领导。区政府成立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的“****区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区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组织领导,研究解决农业标准化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各镇和有关街道也要应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