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农产品范文

时间:2023-04-10 21:10: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农产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绿色农产品

篇1

绿色农产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

绿色农产品要实现真正产业化,首先要清楚三件事情:(1)绿色农产品是一项综合性课题,区域性发展解决不了根本,地域间只有互通互补,统筹规划,规模化集约化才能形成可持续发展;(2)绿色农产品生产是一项长期工程,短平快只能是饮鸩止渴。只有三产有机结合,绿色农产品产业化才会成为可能;(3)绿色农产品产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种子生产营销环环相扣,终端餐桌上才会有绿色农产品。绿色种子是根本,标准化生产是基础,多渠道营销是保障。

1 保证种子绿色纯度,正本清源

高品质的种子是绿色产品的关键,这就对于育种家和育种单位提出非常高的要求。以蔬菜育种为例,国内育种单位非常重视培育适用于不同生态区主栽的优质、丰产、多抗性品种,在品种的商品性、耐贮运和内在品质方面也有非常大的突破,1980年至2012年,国家及各省(市、区)审定蔬菜新品种3500多个,其中不乏具有优质高产复合抗性高的品种。

只有从种子的选育、生产、推广入手,才能从源头上保证绿色产品的真实性。培育优质种子,建立有机种子繁育基地,利用农技推广部门、种子经营企业多渠道全方位把高科技品种及其配套技术转化成生产力。

2 生产高标准,严要求

2.1 生产基地建设

基地建设标准化,生产地的环境质量要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生产基地无公害也要摆脱一些认识上的误区:(1)并不是只有偏远的、无污染的地区才能从事绿色无公害食品生产,即使在封闭、落后、偏远的山区及没受人类活动污染的地区等地方生产出来的食品也不一定是绿色无公害食品,有时候这些地区的大气、土壤或河流中含有天然的有害物,在大城市郊区,只要环境中的污染物不超过标准规定的范围,也能够进行绿色无公害食品生产,从经济、便捷等方面考虑,在发达地区生产绿色农产品更有重要意义;(2)野生的、天然的食品,如野菜、野果等也不能算作真正的绿色农产品,有时这些野生食品或者它们的生存环境中含有过量的污染物,是不是绿色农产品还要经过专门机构认证;(3)无污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食品中所含物质是否有害也是相对的,要有一个量的概念,只有某种物质达到一定的量才会有害,才会对食品造成污染,只要有害物含量控制在标准规定的范围之内就有可能成为绿色农产品。

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要因地制宜做好规划建设,形成农林牧副渔综合生产的生态农业模式,要生态系统的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得到充分应用,实现经济、环境、社会三大效益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可持续发展。

2.2 科学管理

2.2.1 制定标准化方案

依据绿色农产品生产原理和生产标准要求,制定一套可操作性强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管理方案,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防治措施,做出预防方案。技术方案内容要具体,实施要落实到人,做到可查、可用、可控,建立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模式。

2.2.2 科学施肥,综防病虫害

有资料表明,我国每年的农田化肥利用率并不高,氮肥的利用率仅为30~35%,磷肥利用率仅为10~20%,钾肥利用率仅为35~50%,剩余的养分通过各种途径,如径流、淋溶、反硝化、吸附和侵蚀等进入环境。这些过量的使用的化肥对生态循环体系中水体、土壤、农作物和人体都会造成一定的伤害。

目前,我国现有农药6000多种,常用的300多种,高效低毒的农药只占15%。粉剂农药10%吸附在植物体上,液体20%农药的1~4%接触到目标害虫,40~60%降落到地表,5~30%飘游于空中。

因此在绿色农产品生产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系统自身力量获得土壤肥料,建立尽可能完整的营养物质循环体系,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来防治病虫草害的发生。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使用准则和生产操作规程要求,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生产资料,并积极通过使用有机肥、种植绿肥、作物轮作、生物或物理方法等技术,培肥土壤、控制病虫草害、保护或提高产品品质,保证产品质量符合绿色食品产品标准要求。

2.2.3 做好人员培训

绿色农产品是知识技术密集型农业,涉及技术面广,生产者要有绿色生产意识,了解绿色农产品原理和充分掌握相应的生产技术,规范化操作。单位要重视人员培训和领军人才的培训,到高校科学院所学习,多研究生产实际案例,不断提高人员素质和生产技能。

2.3 延伸优质农产品价值链

绿色农产品要避免结构雷同,初级生产附加值低,造成“发散式蛛网循环”,出现有价无市等问题,要在其附加值上做文章,延伸其价值链。

农产品的保鲜、加工和贸易是核心环节,利用现代化物理化学技术延长并保持农产品原有的色香味。

绿色农产品不能局限数量,更应追求价值的增加,农产品价值链是增值链,实现从初级绿色农产品生产、初级绿色农产品加工、绿色农产品的深加工、产品多样化生产到创新产品的研发、技术指导、运输等配套服务以及生态农业观光等多功能开发全方位立体式发展。

3 多渠道营销

3.1 订单农业

绿色农产品销售的最为认可的一条通道就是“订单农业”,但是面对复杂的市场,农户面对的企业因市场行情变化而降低收购价格,减少收购量等违约行为;而企业面对农户有选择性出售绿色农产品,擅自提供出售价格,甚至违约转手卖给别人。为完善订单农业的措施:(1)发挥政府职能,出台相应政策扶持和服务平台,为订单农业提供重要保障,发挥规划、组织和协调作用,协调好农户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规范双方经营行为,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订单农业的支持力度,确保市场有序运转,维护市场公平、公正交易,为订单农业发展创建良好环境;(2)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度,订单农业法制化和规范化,增强法制观念,加大执法力度,强化订单合同的严肃性,提高订单农业合同履约率;(3)建立订单农业风险基金,加快发展农业保险。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展订单农业保险,发挥保险公司对购销双方的有效监督功能,促使双方按合同完成交易,大幅度降低订单农业的违约风险,建立健全订单农业的风险分担转移机制。

3.2 专业合作社

创新农业组织形式,要完善以农业专业合作社为核心,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经纪人为依托,涵盖农业生产、加工制造及流通各环节的多层次农业组织体系。通过组建各种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增强谈判能力,体现农民的主体地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农业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共同参与农业园区、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建设,让农民在土地经营和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增值环节获得更多的收益。逐步建立某些环节由某一主体独资、控股或参股的形式参与农产品价值链各环节的投资经营,而又与其他主体在某些功能环节相联结的“混合纵向一体化”的连接机制。

3.3 专业化营销模式

绿色农产品定位是中高端产品,现有的超市对接等模式还不足以体现其自身价值,如何进入其应有的客户群,就需有专业的营销团队打造全新的商业模式,比如绿色农产品专营店,现在许多城市也有了这样的店面,但是规模小、专业性差是其发展的瓶颈,只有专业性机构利用专业特长,构建新的商业模式才是绿色农产品未来发展趋势

篇2

关键词:增收;农业经济结构;农产品

一、相关理论方面的概述

1.绿色营销概念

(1)产品中心论

众所周知,产品中心论是通过研究绿色营销产品对环境方面的影响,其作为市场营销中心点。其强调改革意义,构成实质产品及在产品消费后废物处理相关生产工艺。

(2)环境中心论

环境中心论是通过研究绿色营销是需要从环境问题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分析。这一观点是促进绿色产品使用焦点问题,但并不是真正解决环境问题。

(3)利息中心论

利息中心论认为,“绿色营销是提升企业自身利益、同时,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对环境效益方面也能够做到统一,同时对产品服务、概念、规划、促销以及分销过程,同样突出企业绿色营销的落实问题,不仅需要满足消费者需求也要达到获利的目的,并符合环保要求长期发展的目标,从而能够正确对待消费者需求、企业及环保之间矛盾,保持利益平衡。

(4)发展中心论

发展中心论使绿色营销及企业可持续管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相互关联的,认为绿色营销是一种可预期、可识别的,并符合消费者及社会需求,而且可带来利润及永续经营管理过程。

2.绿色农产品的产生

绿色产品指的是由化肥、农药及其他物质产生对人体危害较小,满足某些农产品安全方面的标准。绿色营销基本内涵是绿化产品价值链:将市场营销及无公害、安全、营养、无污染、舒适、温暖绿色消费及自然和谐相处有机结合。在“绿化”农产品价值链里,需要按照生产过程清洁要求。也就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在无污染水、土、气、热等自然条件的情况下,输入无公害生产资料,生产有助于自然界生态平衡,同时有利于人类健康农产品。但绿色农产品往往是初级产品,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并购买市场上作为一个商品流通的通常是初级加工或者深加工后绿色食品。

二、农产品绿色营销中存在问题

1.宏观调控不协调

农产品绿色营销是一种新型的营销方面的观念,通过对企业协调、消费者以及社会利益具有十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能够做到执法不严、立法不严、有法难依、违法难究情况方面的出现,如在环境保护的立法。目前我国环境立法仍不是非常完善,在仍有很多立法空白,及部分法律法规责任不明确的情况出现。在地方保护主义方面执法质量较低,环境执法力度达不到要求,违法现象普遍存在。政府部门方面应该加大运用方面的经济手段进行调控,但经济手段标准模糊实施过程中显示出很多问题,比如,收费相对较低的情况,拒绝支付拖欠。行政干预也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环保意识较弱,以权代法的现象是很难的改变。企业实施绿色营销活动中政府有诸多漏洞,导致政府保障作用发挥不充分、无法从宏观上对农产品绿色营销企业调控。

2.绿色意识及环保意识薄弱

在我国有很多农业企业中,绿色意识较低,在绿色农产品开发方面重视不够,对农产品质量的重视不够。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方式落后,污染情况十分严重,使农药或化肥来提升农产品质量,给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埋下十分严重的安全隐患。这样导致绿色消费市场不平衡。

3.绿色农产品生产过程技术问题

绿色农产品的生产需要绿色技术指导。在绿色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一些技术问题和绿色农产品的包装和运输的问题应该有相应的研究和解决方案。绿色科技发展和重视程度较低,对工人技术素质也不是很高。绿色农产品及相关产品的生产技术不高,同时,农业生产的地域特色不突出,产业化布局,规模化和专业化程度低,生产和松散连接的市场,生产企业收入的不稳定影响生产的积极性。

三、加强农产品绿色营销的策略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绿色营销法规是各种食品安全,绿色营销活动的农业企业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前,在法律法规,出台了“食品卫生法”,“中国第二十一世纪议程”,和其他政策和法规,国务院颁布的“条例”自然保护区已初步收到了一定成效。另一方面,在法律法规方面,中国需要继续改进,加强执法力度,规范绿色市场失当行为。推广绿色文化通过绿色教育,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意识到行为的指导思想。各级政府要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的认证工作,提高绿色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认证体系,同时,通过残留标准,质量标准等方面,提高农业产品的测试标准。达到国际标准的协议,标准的国际化研究国际各类农业标准,尽快农业标准的修订,对中国其他国家认证标准,完善农产品认证制度,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相关的管理,监督机制,实现法制化和制度化,提高中国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我国著名的基地和种苗繁殖基地认证和一定的理论依据,标记,间隙,GMP,HACCP,1s0900系列的具体实施,IS01400系列标准的认证标准和相关的管理工作;政府应加强农产品和管理工作的监督,防止绿色农产品经理诉诸欺骗,绿色农产品是非周期的采样,达不到质量检验标准,不符合标准的绿色企业和经营者应及时向社会公布,并恢复绿色标志,确保绿色农产品的质量,增加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信任。

2.培育绿色文化意识

首先,政府需要完成的是绿色文化宣传各种宣传渠道,公共使用,绿色包装的企业文化意识,绿色文化的培育,加强产品包装设计及其他方面的更新,让消费者意识到环境保护和绿色消费的重要性,在消费者心目中的绿色营销观念的形成,使普通人所接受;其次,在学校教育中需要关注的绿色文化教育,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绿色文化的宣传,使人们能够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第三,转变观念,通过宣传,鼓舞,消费者教育,明确的文明消费观念。

3.加大绿色技术开发的力度

绿色农产品的研发投资的增加,提高产品的质量,并在同一时间,提升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为动力,加强科学技术的产品创新,完善激励机制,加强对绿色技术的能力培养。为了改变现状,可以打破由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实施科技兴乡推广人员基本生活保障等等,直接应用于绿色生产工艺流程的生产和质量技术循环运输,用于产品的深加工延伸加工技术。同时,加强对新技术的引进,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绿色科技;同时,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培养农民参与培训计划,组织,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

参考文献:

[1] Davis. Ethics and Environmentalism Marketing [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1,(3):58-62.

[2] Woodruff and T. Here come the Green mobiles [J]. Business week.2012,(9):48-49.

[3]严力蛟.实施绿色营销现状及对策初探[J].今日科技.2010,7(8):57-60.

[4]刘连馥.绿色食品导论第二版[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0,5:37.

[5]李显军.绿色营销第二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7:45-46.

[6]崔丹.绿色和有机食品问题分析[J].北京水产.2011,4(7):26-28.

篇3

关键词:国际贸易;绿色壁垒;农产品;贸易;影响

一、绿色壁垒的主要表现形式

1.绿色关税

绿色关税是绿色壁垒的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其主要内容是某些国家以保护环境为由,对外国一些影响生态环境的产品除需要征收正常的进出口货物关税外,还需要增收产品进口附加税。比如,早在几十年前,美国就已经开始对石油以及某些石油的衍生物征收环境进口附加税,用于治理和优化人类生活环境。

2.绿色技术标准

当今社会,随着国际经济贸易往来的不断频繁,不同国家都根据本国的具体发展情况制定了不同的绿色技术标准,并对进出口本国的产品严格按照此标准进行检查。然而,对于一些发达国家,其无论是在经济实力还是在科技实力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优势,相应的其指定的绿色技术标准相比发展中国家或落后国家,就有很大的提升,对进口本国的贸易产品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导致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产品无法进入发达国家的贸易市场,绿色壁垒就是在这种绿色技术标准超出基本水平或对各国的产品表现出不同标准的公平性时表现出来的。此外,近些年来,各国的绿色技术标准涉及到的产品越来越多,而且对于一些产品的标准也相应地提高了,其设计的国际贸易范围越来越广。

3.绿色包装

绿色包装是指对生态环境没有任何危害、节约资源、易于回收和降解的包装材料,这种包装的“绿色”体现在环境、人文、资源等多个方面,人们在使用的过程中不会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任何的影响。近些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一直在致力于推广绿色包装,并通过相应的法律法规来提升其约束力,促进各国之间经济贸易的“绿色”进行。与普通包装相比,绿色包装的成本更高,高科技含量更高,但其对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二、我国农产品贸易遭遇绿色壁垒的原因

1.国际社会对食品安全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大大提升

随着国际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生产生活中的食品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常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也促使人们加大了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高度关注。相关管理监察部门对于农产品的化学成分含量的检查更加严格,并通过不断制定新的农产品检疫标准保证各国进出口产品的安全质量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发展中国家农产品贸易出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类农产品出口都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检查,大大增加了各国遭遇绿色壁垒的几率。

2.出口农产品质量较低,达不到绿色产品要求

虽然我国一直处于农业生产大国的行列,但农产品的生产大部分都采用的传统的生产方式,而且生产过程中的卫生和健康安全往往得不到充分保证,比如在蔬菜种植的过程中对于农药、肥料使用尺度的控制还缺乏一定的管理,导致我国农产品生产缺乏必要的质量规范,农产品的整体质量得不到充分的保证,影响农产品的贸易出口。

3.出口农产品的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还不够合理

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市场一般都集中在附近的国家,相比发达国家的出口市场相比,涉及范围还较小,出口量相对较少,这就导致我国政府对于农产品出口市场缺乏系统的管理,整个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还不够合理,对于各种突发状况的处理还不够完善,影响我国农产品的贸易出口,很有可能遭遇到绿色壁垒的影响。

三、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1.影响出口及其成本

近些年来,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频繁,各发达国家借助自身技术优势,不断对本国的绿色壁垒进行调整,提高对各类农产品的进口技术标准,借助立法手段制定农产品进出口新标准,大大削弱了出口国农产品的贸易竞争力,将出口国的产品拒之门外。这一措施不仅影响到出口国农产品的流通,而且也使得出口国农产品的出口成本大幅度提升,农产品的出口周期也相应增加,影响农产品出口企业的经济效益,长期下去必将削弱相关企业的出口竞争力。

2.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产生影响

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进行制定和建设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了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相关因素,而也只有全面地把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因素做一个归纳和总结,才有利于我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有整体性的把握的规划。我们要从系统的视角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复杂性进行深刻理论解析,揭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借鉴国外优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成果和经验,提出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对策及意见。

四、对策建议

1.强化安全管理体系

我们应该看出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存在的不足,并从我国现有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基本情况着手,分析国内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共同特征,寻找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2.制定合适的政策

篇4

[关键词]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模型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6.114

[中图分类号]F323.7;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6-0-01

据统计,我国农产品物流成本占总成本的30%~40%,鲜活农产品更是达到60%以上,而发达国家农产品物流成本只占到10%左右。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物流货损率在25%~30%,货损价值上千亿。发达国家农产品物流货损率控制在5%以下,美国损耗率仅为l%~2%。我国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率高达30%,这成为发达国家对我国农产品进行绿色出口限制的贸易壁垒之一。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农产品绿色封闭供应链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1 农产品绿色封闭供应链的含义

农产品绿色封闭供应链将农业生产资料提供商、农产品生产者、农产品加工商、农产品销售商以及农产品消费者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绿色生产和经营,达到低资源消耗和对环境影响最小的目的,保证农产品的品质安全。

农产品绿色封闭供应链的含义具体包括:第一,供应链管理对象是农产品,而不是工业品;第二,“绿色”一词,一方面是指农产品是绿色的,无公害的,另一方面是指供应链每个环节都考虑环境和食品安全因素;第三,供应链是封闭的,这对供应链的节点企业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供应链企业之间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协作精神。

2 发展农产品绿色封闭供应链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绿色农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农产品绿色封闭供应链对解决农产品品质安全问题、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流通速度以及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等具有重要意义。

2.1 是突破农产品出口贸易绿色壁垒的必由之路

我国农产品由于食品安全等问题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国外进口商越来越重视农产品的品质。农产品绿色封闭供应链体系的建立,可通过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严密的监测和控制来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国际市场竞争力。

2.2 是降低物流成本,实现绿色农产品“优质低价”的有效途径

一方面,由于绿色封闭供应链具有流程环节少、货损率低等特点,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物流成本;另一方面,由于绿色封闭供应链的封闭性,供应链节点企业间建立具有专有性质的长期合作关系,可大大降低供应链的运营成本。

2.3 是促进我国农业持续发展和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战略选择

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将过去的小农经营形式改变为农产品生产基地形式,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封闭式、规范化管理模式,可实现规模化经营,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

2.4 是满足消费水平提高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必要手段

消费者对品质优良、卫生安全的绿色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建立和发展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利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结合规范化、标准化的供应链管理手段和方法,是实现农产品的绿色环保和安全品质的必要条件。

3 农产品绿色封闭供应链的基本构架

一个完整的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系统应包括6个子系统,即农资的绿色采购子系统、农产品的绿色生产子系统、农产品的绿色加工子系统、农产品的绿色运输子系统、农产品的绿色销售子系统、绿色回收与处理子系统。

3.1 绿色采购子系统

作为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源头,绿色采购子系统在控制农产品品质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在选择供应商时,要以绿色环保为基本原则,充分考虑供应商所提供农资的安全、环保、低残留以及低污染性,与“绿色”供应商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最终在确保农产品绿色环保的同时,实现采购商与供应商的双赢。

3.2 绿色生产子系统

绿色生产子系统是绿色供应链系统的主体,该系统将农资产品转化为初级农产品。绿色生产子系统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生产方式,高效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设备、材料的利用率和环保性,是一种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的新型农产品生产方式。

3.3 绿色加工子系统

农产品加工子系统是将初级农产品转化为能够满足消费者各种多样化需求的产成品的过程,是农产品保值、增值的重要环节。

3.4 绿色运输子系统

绿色运输一方面是指通过先进的物流技术和专业的农产品运输设备,保证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品质,降低运输过程中的货损率,提高运输的效率;另一方面是指通过科学合理的运输管理方法,合理规划运输路径、降低运输成本,做到节能减排。

3.5 绿色销售子系统

绿色销售子系统,是一种新的营销理念,要求企业在进行销售策划、产品定价、促销实施等过程中,充分考虑和重视产品品质和环境保护。

3.6 绿色回收与处理子系统

绿色回收与处理子系统是指农产品被消费者消费后,对农产品的包装、废弃物及副产品等进行回收处理或再利用的过程,该子系统可以节省资源,避免环境污染。

4 结 语

发展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具有突破国外农产品出口贸易壁垒、降低物流成本、促进我国农业专业化及规模化发展以及提高农产品安全等重要意义,可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更加科学、合理及可持续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农产品;环保物流;问题

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现状总体发展势头良好。同时,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设备落后,信息网络无法满足现代农产品物流的需求,存在成本偏高、再增值服务水平较低,主体数量多、规模小、竞争力低;专业的农产品物流人才稀缺,国家对农产品物流的宏观调控力度不足,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不足。因此,只有强化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市场运行机制,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和扶持力度,不断开发物流的增值服务,整合物流资源配置、构建完善的信息网络系统,提升物流服务水平,加强专业人才培养,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构建农产品物流的供应链,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为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农产品物流机制,必须对农产品物流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和总结。

一、国内外对绿色农业物流的相关研究

21世纪以来,由于消费方式和观念的多样化,农产品是否安全健康成为消费关注的重要问题,消费过程更加注重绿色无公害和公开透明。绿色物流建立在物流发展的基础上,是物流操作和管理全程的绿色化,为使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绿色物流的研究和推广成为物流行业发展的重点,国内外研究者对绿色物流的研究也不断的突破。

Kopicky,etal针对物流过程是否能够规范化做出相关的研究,具体提出了物流过程的规则及如何运行。Hand field R B主要针对如何将物流环节与环境更好的结合,降低其对环境的危害进行研究。Webb的研究则主要侧重在物流的采购环节,采用最有效的方式,减少此环节的浪费与损坏。Nieholas Kalaitzandonkes研究国内和国际的农产品运输的全过程,其中,包括农产品,海鲜类及其他食物。Paul R Murphy,Richard F Poist认识到物流的发展可能会对环境造成损害。Alan McKirmon主要研究了英国具体发展环保物流的现状。

杨锦秀等从发展新鲜农产品配送需求的角度出发,讲述了农产品配送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必要性及其社会效应,提倡社会大众,销售商和政府共同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配送环境。陆凌云主要说明了绿色物流的内涵,并分析了我国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现状和落后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韩立成指出发展绿色物流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而且关系到消费者的食品安全问题。袁中英主要指出了绿色物流的主要内容,针对发展绿色物流发展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得出处理的有效方式。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农产品绿色物流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成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国内外农产品绿色物流的发展

国外很早就开始重视农产品绿色物流的质量安全、仓储安全、运输效率及成本控制等方面的问题,这为农产品绿色物流研究奠定了基础。农产品绿色物流在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的发展较为成熟,这些国家已经拥有庞大、通畅、高效的农产品绿色物流体系,建立了各种法律法规来规范物流过程中的各种行为,并有各种形式的行业协会促进绿色物流条例的顺利实施。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是促进其农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但我国物流业起步较晚,发展相对缓慢。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才引进物流的概念,绿色物流概念更是没有被全面普及,因此,农产品物流无论是在产品服务还是在产品运输方面还都处于起步阶段。中国的农产品物流成本是发达国家物流成本的4-6倍,损耗率是发达国家的3-4倍,加工增值是发达国家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作为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连锁超市还没有发挥其主力军的作用。

三、我国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和设备落后。(1)运输和装卸搬运水平落后。我国农产品综合运力不高,铁路运输不能满足农业运输,公路运输尚未形成网络,且收费站林立无形之中增加了物流成本。运输过程中车辆无有制冷技术,缺乏配套的运输工具,装卸搬运机械化水平较低。(2)仓储设备水平相对不足。农产品仓储多为露天,导致霉变、陈化,鼠虫害严重。(3)流通加工和包装落后。农产品分级和包装技术水平低,过量使用保鲜剂的现象较普遍,流通过程中卫生标准不合格,污染比较严重。

(二)农产品绿色物流法律法规及物流组织不健全。农产品物流标准化程度较低,农产品污染比较严重,批发、销售市场的卫生条件较差,极大地威胁着消费群体的身体健康。农产品绿色物流的相关法律法规更是欠缺,至今仍无完善的农产品绿色物流的规则来约束物流的相关环节。目前我国还没有完善的物流组织来监督相关企业的生产销售活动,限制生产者及企业的污染行为,也没有相关的协会或组织。

(三)农产品G色物流技术水平低,缺乏必要的信息化管理。近年来,我国物流整体的技术水平还处于低级阶段,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我国农产品绿色物流配送的专业化程度比较低,导致其成本过高,资源消耗过多,影响农产品的绿色包装,绿色运输,绿色仓储及资源的循环再利用的持续有效的发展。

四、针对农产品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一)加强建设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和设备。加快铁路、高速公路的建设,完善机场、车站和码头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运输网络,改善仓库储藏设施,保证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需求的冷藏环境等。政府参与,建立绿色通道,提高农产品包装、保鲜、装卸、搬运等技术,强化农产品物流的标准化水平。

(二)健全农产品绿色物流法律法规及组织保障体系。为健全农产品物流体系,促进农产品物流健康快速发展,政府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通过加强宏观调控和规划,加大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的政策支持和投资力度。建立农产品绿色生产基地,培育农业绿色物流市场,快速研究并制定出更加完善的法律体系。制定农产品绿色生产标准、质量标准、卫生标准,规范物流的组织行为,加强农产品各部门之间的联合关系,严格做到“部门协调、社会监管、责任追究、严格执法”。

(三)增加物流渠道和交易方式,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除了传统的额交易方式之外,提倡新型交易方式的出现。例如,期货、订单、拍卖等新型交易方式。农产品的流通手段也应完善,提倡连锁经营、网上销售和配送的流通方式。应鼓励组建专业的物流企业进入农产品流通领域,以降低农产品物流的成本。对于运输距离较近的农产品,可让农户直接送到消费者手中,减少物流主体,减少物流的成本。

(四)加强对农产品物流专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美国物流管理者中约92%的被调查者有学士学位,其中22%的人具有正式的配送工程师和仓储工程师证,高达41%的人拥有硕士学位。荷兰的物流操作人员的要求更为严格,其都必须具备经过考核的就业资格证书。目前,针对我国农产品人员的现状,政府鼓励多层次、多方面的物流教育和培训,同时在高等教育学科设置上给予物流教育一定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雷蕾.我国农产品物流成本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12.

篇6

“绿色”品牌影响力骤增

甘肃省绿色食品办公室主任王续程分析说,甘肃省目前发展绿色食品的有利条件主要有四个:具有相对特殊的自然条件,境内地形复杂,山脉纵横交错,海拔相差悬殊,高山、盆地、平川、沙漠和戈壁等一应俱有,生态环境多样,气候资源独特,包括了北亚热带湿润区到高寒区、干旱区的各种气候类型,成为甘肃省发展绿色农业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农业生产区域远离工矿和城市人口密集地区,农业投入品的使用相对较少,农业生产环境污染较轻,农业生产的环境质量较好,农村劳动力成本低,具有大力发展优质农业的潜力,尤其是一些劳动密集程度高的绿色蔬菜、水果、畜产品等绿色产品的生产,比较优势十分明显;优势产业带的发展已经具有规模优势,目前,全省马铃薯、中药材、蔬菜等特色优势作物面积达2630万亩,马铃薯、玉米制种、啤酒大麦、优质牧草、中药材五大产业产品产量位居全国第一;具有比较旺盛的市场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改善,人们对食品的需求发生了重要变化,已经由单纯地解决温饱转向安全、营养和健康食品,这也就为绿色食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比较广阔的市场空间。

据有关专家预测,未来10年全球绿色食品市场需求将始终处于上升趋势。从我国来看,市场对绿色食品的需求不断升温,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近年来,甘肃省政府加大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扶持力度,甘肃省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专项经费,扶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甘肃省农牧厅也要求在省级名牌农产品评审、产业化龙头企业评定中将绿色食品作为重要条件;在农业项目、相关农业基地建设中,要把绿色食品作为立项重要依据并纳入建设内容等;目前全省已有21个县(区)对发展绿色食品采取资金扶持政策,初步形成了政府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新局面。“2011年广州绿色、有机食品博览会上,甘肃省集中展示了全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水平、质量和效益,突出展现了绿色食品品牌的整体形象。我们的参展产品以显著的特色、过硬的质量、精美的包装赢得了大批客户,现场销售额41万元,签约额3500万元,意向合作协议15项,金额5000万元。”王续程介绍说。

甘肃省大力发展绿色品牌农产品,实行农产品质量认证。2011年,全省认证绿色食品企业52家,产品108个,有机食品企业3家,产品12个,全省累计有绿色、有机食品企业185家,产品451个。绿色食品申报企业中,有一批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具有中国名牌农产品、甘肃名牌农产品、甘肃省著名商标企业。如莫高股份、条山集团、临洮腾胜集团、平凉金果集团、定西龙海乳品有限公司、甘肃银河食品集团、陇南祥宇油橄榄开发公司等一批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龙头企业;产品有莫高葡萄酒系列产品、果品、蔬菜、菊粉系列产品、淀粉、粉丝、牦牛肉、藏羊肉、橄榄油、兰州百合、高原夏菜、马铃薯淀粉、啤酒麦芽等。目前系列产品申报量明显增加,像甘肃天源果蔬连锁经营有限公司、甘肃黄羊河集团食品有限公司在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后,今年又增报了一批产品。还有到期续报的绿色食品生产企业比例明显增加,续展率达到80.3%以上。

绿色食品基地建设风生水起

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建设为绿色食品事业进一步扩大影响、健康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截至2011年底,全省共有10个县(区)已创建绿色食品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14个,面积达176万亩,总产量155万吨,绿色食品基地对接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32家,带动农户52万户,共涉及8种优势农产品和地方特色产品。

篇7

关键词:绿色壁垒;农产品;政府

中图分类号:F7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8-0168-02

绿色壁垒是指一个国家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为借口,以限制进口、保护贸易为目的,通过颁布复杂多样的环保法规、条例,建立严格的环境技术标准,制定烦琐的检验、审批程序等方式对外国商品进口所专门设置的带有歧视性的或对正常环保本无必要的贸易障碍[1]。

一、当前农产品遭遇的绿色壁垒的主要形式

1.以技术性措施和动植物检疫措施为主的绿色壁垒是农产品出口的最大障碍。日本、欧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是中国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也是产品技术标准和动植物检验检疫要求最高的地区,并且技术标准越来越严苛。以欧盟为例,自2000年7月开始,欧盟要求对进口茶叶农药残留量检测的标准经过了十多次修改,仅2008年就修改了两次,要求越来越严格。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也随之效仿,纷纷提高茶叶农药残留的控制标准,增加对进口茶叶中非茶类杂物、重金属、放射性物质、黄曲霉素和微生物等项目的检验。日本2006年实施的肯定列表制度影响了中国大部分农产品的出口,造成出口成本的增加,甚至会波及出口农产品的上游企业。

由于中国现行的农业标准在数量和技术水平上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致使中国农产品质量难以达到发达国家要求。同时,由于环保工作的滞后,农产品还受到大气、河水中有害物质的再度污染[2]。

2.名目繁多的国际认证影响了农产品的出口。中国农产品标准的落后使得进口方往往要求产品进行多种国际认证。国外不同国家或地区不仅有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认证,更有对企业管理、环境影响、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认证要求,且认证程序不透明、手续烦琐、认证费用高,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农产品的出口。除了一般验厂,很多国家2008年还新增了反恐验厂,增加了企业负担。

国外客商大多不承认中国国内检验检疫机构出具的证明,常常指定验证机构进行产品或企业的资格认证,通过后方肯签约。很多企业只好舍近求远地到其他国家进行相关认证,不仅延长了认证时间而且给企业增加了额外费用,削减了利润。同时,特殊检验、标签标志、出口厂商注册、检验检疫处理、风险分析、病虫害、细菌等指标的要求都给相关农产品的出口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另外,国际上一些国家仍然对中国实行“非市场经济国家”待遇,这既是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也是一种个别发达国家的思想偏见,国外普遍认为中国产品是低质量的代名词。一旦中国的农产品发生问题,国外媒体通常会大肆报道,事件造成的负面效应便会无限扩散,甚至会影响到中国其他产品。但实际上根据国家质检总局的统计,中国2005、2006年出口美国的食品合格率(99%)略高于美国出口中国食品的合格率。2007年9月,日本朝日新闻时事周刊《AERA》对各国出口日本的食品超标率进行的排名显示,美国、荷兰、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超标率均在中国(只包括大陆)之前,中国(只包括大陆)以0.58%的超标率排在所列37个国家和地区的第二十三位,远低于美国第十一位的排名和1.31%的超标率[3]。

3.国际贸易摩擦日趋激烈。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加剧,其中以“两反两保”措施为主。中国是世界上反倾销和保障措施的最大受害国。而美国是世界上对中国产品发起反倾销诉讼最多、力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当今国际贸易摩擦总体形势正在趋于复杂化,花样也不断翻新。美国2006年对中国发起了首例反补贴调查。欧盟近年来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居高不下,2006年达到12起,高于往年。

贸易摩擦开始涉及到中国的体制和制度,最突出的是美国对人民币汇率的攻击。这既反映了市场竞争引起的贸易摩擦升级,更说明中国外贸增长方式受外部环境制约的程度逐渐加深。对此,中国农产品出口企业应有足够的思想认识和应对准备。

中国出口的农产品多为附加值较低的初级产品,价格低廉,且出口市场较为集中。某一类或几类产品如果在某个出口市场过度集中,一旦出现出口数量增长过快或者价格暴跌,很容易招致对方国家引用反倾销、保障条款来保护其国内市场,导致出口风险增大。随着WTO过渡期的结束,“两反两保”措施的使用日益频繁,这对农产品出口构成了潜在威胁。

二、政府发挥积极作用,突破绿色壁垒

1.加强对绿色生态农业的引导和扶持。发展生态农业、可持续农业是打破绿色壁垒的有效途径。生态农业是公益性强产业,政府应在发展生态农业中发挥更大作用。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绿色生态茶叶产业项目的引导和支持力度,如加强生态宣传、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增加投入,加强水土治理等生态工程建设;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参与生态农业开发;改革土地等产权制度,调动农民积极性;加强生态规划,严禁有污染的项目在农业主产区上马;建立生态保护区,保护珍稀动植物资源等[4]。

2.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化建设。政府作为管理部门,应充分发挥行政职能,促进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共同进行农产品标准的科学研究;采用各种宣传手段,大力宣传农产品标准化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提高广大农户和农产品出口企业的标准化意识;积极开展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对农户进行培训,引导农民按照标准化组织生产;广泛收集国际、国内的技术标准信息,学习先进的技术检测方法,实现检测手段的现代化。

3.鼓励企业积极进行农产品国际认证。推广和使用国际标准是减少国际贸易摩擦,突破技术壁垒,扩大商品出口的根本途径。ISO9000系列质量标准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是各国公认的标准,是国际上最有效应对绿色壁垒的武器。国际上目前针对农产品的认证模式包括:GAP体系认证、GMP体系认证、HACCP体系认证、SQF体系和On-Farm体系。

各级政府应积极鼓励、支持地方性龙头企业进行农产品国际认证;各市县级政府应立足地方实际,时时关注国际农产品认证的发展动向,认真研究各种农产品出口主要市场的认证要求,及时对出口企业和农户进行相关知识的传达、培训,号召出口企业和农户严格按照认证体系的要求进行生产、加工,并鼓励企业积极进行认证,以促进农产品的顺利出口。

4.建立农产品绿色壁垒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鉴于绿色壁垒影响大、涉及面广,各国都非常重视信息的收集工作。例如,美国国家标准学会向主要贸易国派出代表,调查研究驻在国的绿色法规情况,同时还派人常驻布鲁塞尔,专门收集欧洲标准化和认证的情况。

中国政府应成立专门的机构,收集、研究主要贸易国可能采取的绿色壁垒措施,深入了解进口国的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不断跟踪、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建立农产品绿色壁垒的信息和数据库,并及时地将信息反馈给政府有关部门和出口企业。然后,针对我省农产品的弱点,提出应对措施,做好事先防范工作,并采取积极措施,突破绿色壁垒,以尽快改变被动局面。美国、日本、欧盟等是中国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要重点抓主要出口行业和产品,研究主要贸易伙伴的有关技术法规、标准体系和认证体系,主动与其接轨。

5.积极引导农业合作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当前中国农业合作组织特别是专业合作社,总体上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地区之间与产业之间发展很不平衡,各类农业合作组织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的作用还很小。从合作社内部来看,成员覆盖面还不够广,带动农户的能力比较弱,经营规模不大,经营水平有待提高;从外部环境看,存在着配套政策措施不完善,金融支持政策缺失等问题。

今后,各级政府应加快职能转变,保证各类农业合作组织的独立性,并鼓励广大农户积极参加各类农业合作组织。同时,给发展较好的省市级农业合作组织以财政、税收等方面的支持,保证其更好地为农服务,鼓励农业合作组织在农产品对外贸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2007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必将极大推动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6.利用WTO机制解决贸易争端。WTO争端解决机制统一适用于WTO体制下除贸易政策审议机制以外的所有协议,从而避免了各成员国在适用解决争端方面的法律时出现分歧。利用这一机制突破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对保护中国农产品的出口极具建设性。

要积极利用WTO针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原则,扭转在国际贸易中的被动局面。同时,认真研究、熟悉争端解决机制的程序与步骤,掌握应诉或提起请求的技巧,为农产品出口“破冰之履”做好基础性的法律应战准备。

近年来,中国在对待贸易争端问题上取得了很大成果,但多起反倾销案件证明中国在对待反倾销问题上仍不够成熟和理智。中国政府和企业在面对反倾销时或者不知所措、毫无作为,或者以牙还牙、不够理智。这说明我们仍然需要认真研读WTO规则,灵活运用规则理智、专业、有技巧地应对贸易争端。

另外,还应加快培养熟悉掌握WTO规则的国际型专门人才,通过他们对贸易与环境保护的交叉研究,对贸易伙伴国环保法规、技术标准信息的搜集、分析,扫描“绿色壁垒”,能及时为农产品出口企业提供政策导向,提出技术改进方案,促进农产品的出口。

参考文献:

[1]黄立新.绿色壁垒及中国的应对策略[J].外向经济,2000,(1).

[2]王轶南.国外技术壁垒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4,(5).

篇8

贵阳市民陈阿姨在一家贞丰糯米饭店铺里用餐,谈论到店家的糯食满是欣喜:“我是贞丰人,就好这口糯食,这家糯米饭味道很正宗,让我想到家乡的味道。”

贞丰县有着悠久的糯食文化,糯米饭、粽子等糯食是贞丰人平常生活喜爱的小吃,并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感成为贞丰的特色经典小吃。贞丰县政府响应国家精准扶贫和政府PPP项目的号召,引入了社会资本推动贞丰县精准扶贫项目,建立“贞丰一品”糯食连锁品牌。

2016年11月13日,贞丰县委书记陈湘飚在“贞丰一品”糯米饭项目首家店铺正式开业时介绍:“我们店铺糯食的主要原材料全部采用贞丰及全省优质食材,统一生产技术规范、统一配送,中央厨房统一加工生产”。截至目前,“贞丰一品”已在贵阳建立了一处中央厨房,并陆续启动6家糯米饭实体门店。贵州丰品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耿福杰说,预计今年年底开到60家,下一步将走出贵州,拓展至全国,达到百城千店。

耿福杰介绍,贞丰糯米饭“出山”,主要以特色小吃连锁形式进行全国范围的品牌推广。主要针对两类人群打开“突破口”:一类是漂泊在外的贵州人,要让他们吃到‘家乡的味道’;另一类则是从未接触过贞丰糯米饭的人,出于好奇来品尝配上猪肉片、脆臊、辣椒、折耳根、酸萝卜的糯米饭。据介绍,该平台成熟运营后,将直接或间接带动当地农民就业,包括农户种植养殖、村民网上开店等带动贞丰县相关产业的发展。

贞丰县采取产业帮扶、基础设施、生态移民、培训就业等方式开展扶贫,制定了农产品发展策略,立足自身的独特优势,以互联网+的思维整合资源,打造“贞丰一品”农产品^域品牌,改变传统输血式扶贫为内生式产业扶贫。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14.47万人降至2015年的6.46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8.1%降至16.1%。2016年,完成3070户13903人脱贫,12个贫困村出列。

篇9

数百万中外游客云集洛阳,让这座“千年”更显繁华。而位于该市e河区启明北路和310国道交叉处的洛阳通河农副产品物流园区(简称通河园区)的热闹景象却也不输于市区。前来交易的车辆排成了长龙,堆得小山样的冬瓜在明媚的阳光下泛着白光,青翠碧绿的黄瓜使人垂涎欲滴,玛瑙般的西红柿玲珑剔透……

园区总经理闫安徽对记者说,通河园区是南菜北调、东菜西输的重要集散地,到这里经营的客商来自山东、安徽、四川、陕西、山西、河北、内蒙古、甘肃、湖北、海南、浙江、云南、上海等省(市、区)以及河南本省的郑州、焦作、三门峡、平顶山、南阳、济源、周口等城市。

洛阳市农副产品行业协会副会长郑金丁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人物,他系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侯集镇人,从1992年起就在洛阳经营蔬菜。他一开始在洛阳市西工蔬菜批发市场,1996年西工蔬菜批发市场被取缔后,转入中原蔬菜批发市场。2013年,中原蔬菜批发市场被取缔,他才来到通河园区发展。他经营的蔬菜有100多个品种,是洛阳市蔬菜品种最全、交易数量最大的批发商户之一,年交易额达到3000万元左右,日交易量最大时达到54万元。像郑金丁这样的大户在通河有10多家,分别来自河南的南阳、平顶山、洛阳市洛龙区的李楼乡以及安徽等处。郑金丁一年四季都有蔬菜经营,他在山东、云南、四川、海南、内蒙古、陕西、山西、甘肃等省份都派人常年驻扎进行联系,以精、细、特菜和反季节蔬菜经营为主。除此之外,郑金丁还在通河园区经营一个干果调味品商行和一个冻品海鲜商行。他告诉记者说:“我从事蔬菜经营以来,从未做过坑害消费者的事。蔬菜关乎人们餐桌上的安全,作为一个商人,我们不仅要讲诚信,更要凭良心!”

金老三,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崔寨乡人。通河园区自开业以来,他就带着全家7口人来这里经营蔬菜。他有两辆卡车,每年经营蔬菜3000余吨。他的经营模式是从产地运过来直销,一般都从湖北、安徽、山东、山西、河北等省份拉菜。

李前进,河南焦作孟州市城伯乡人,系城伯乡人吴寨村前进蔬菜专业合作社的社长。社内有村民70余户,土地300多亩,用来种植苦瓜、黄瓜、西红柿、丝瓜等无公害大棚蔬菜。他每天都要向通河园区运送蔬菜300多箱,16000斤左右,价值2万多元。合作社的村民每户年收入都在6万元以上。他对记者说:“通河市场环境非常好,没有人乱收费,没有人故意刁难,更没有人克扣我们的钱财!”

在通河园区,李前进只是一个缩影,像他这样的商户比比皆是。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有近千名附近的村民在通河发了蔬菜财。

张开臣,洛阳市e河区东关人,专门在通河市场做土豆与洋葱生意,每年营业额达7000万元。

李长运,今年38岁,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高塘乡李大寨村人。他于20年前来洛阳做蔬菜批发生意,先后在洛阳的中原菜市场、李楼菜市场经营大蒜与生姜,通河园区开业时他带领4个孩子和老婆过来了。李长运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平均每天卖出大蒜3吨,交易额1.2万元;生姜5吨,交易额3万元。目前,他不但买了汽车,还在洛阳市买了两套房子。在通河市场,像李长运这样的安徽临泉县老板还有20多个。

河南省汝州市民王玉现在通河园区开业初期就来了,他以经营杂菜为主。4月21日下午,记者在通河园区采访时,王玉现的5000斤蔬菜已经卖了大半,车上只剩下大葱、蒜苗和香菜和菠菜四个品种。当天上午因为下雨,菜价遛了下来,头天还是1.8元一斤的大葱,当天成了1.5元一斤,头天还是1.2元一斤的蒜苗,当天成了1元一斤。他说,菠菜在几天前还是1.3元一斤,当天成了0.5元一斤。

记者在通河园区西头采访,发现一位50多岁的安姓大姐买了一三轮车的蔬菜准备离去。记者上前询问她,这些是批发回去卖的还是自己用的。她笑着说,她是洛阳市东花坛君河湾建筑工地的厨师,每天都要来这里购买200多斤蔬菜回去做菜使用。记者问:“工地附近还有没有蔬菜批发市场?”她说:“有是有,但我不愿意到那些地方去买。因为通河园区的蔬菜品种多,价格便宜,绿色环保,买了放心!”

位于通河市场A区11排1号的洛阳信誉杂粮大米批发中心也是个洛阳市农副产品行业协会副会长单位。老板叫丁建立,是洛阳本地人。该中心成立于20年前,虽然其先后在洛阳的东花坛和中原蔬菜批发市场经营多年,但其经营的杂粮品种也只有6个。自从该中心搬到通河后,生意如朝阳东升,红红火火,杂粮以及大米的品种猛增到100多个,仅豆类就有30多个品种,日交易额由原来的不足2万元增加到10多万元。

洛阳大张盛德美、丹尼斯、西城量贩等连锁超市,每天都要从通河市场批发蔬菜10多万斤,以供应洛阳市民。

洛阳市及其周边地区的农副产品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冷藏体系和销售网络以及便捷的配送服务,全市农副产品经营一直受到制约。通河物流园区由此应运而生,旨在打造中原首席、豫西北地区最大的农副产品集散地,提高农产品物流效率,保障优化生产供应,拉动城乡经济发展。其主管单位是洛阳通河农副产品有限公司,该公司于2010年5月10日成立,注册资本3000万元人民币。董事长刘长河先生是洛阳有名的实力派企业家,市人大代表。通河物流园区是洛阳市人民政府为整合农副产品市场而批准引进的大型农批项目,占地556亩,规划建筑面积40万平米,总投资约12亿元人民币,2011年列入河南省农副产品战列储备重点工程,同年列为洛阳市“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其规划建设的基础设施有三层商铺1800套,24座交易大棚,10万平方米配套仓库,4万吨冷库。与其配套的设施有电子商务中心、电子结算中心、物流配送中心、检验检测中心、监控中心、商住酒店、综合办公楼等。通河园区是一个集市场、水果、水产、冻品、粮油、副食、调味、干货等“业态”,和市场交易、冷冻仓储、物流配送、食品加工、检验检疫、电子结算、远程商务、物业服务等“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一站式、现代化、信息化的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通河园区远离工业集聚地和城市密集圈,紧临二广高速及310国道,距洛阳邙山飞机场不足十分钟路程,交通便利,环境优美。

通河园区项目预计分为三期完成。目前,一、二期工程已经竣工并投入使用,主要基础设施有三层商铺420套,交易大棚20座,服务区商铺39间,配套仓库3万平方米,恒温冷库5000平方米,小型冷库75个,道路硬化4.5万平方米,以及配套的电子商务中心、电子结算中心、物流配送中心、检验检测中心、监控中心、综合办公楼等,已经初步形成较为完备的农产品市场经营管理体系。该市场的三期工程已经于2014年3月动工,预计在2015年12月竣工。

刘长河先生告诉记者,通河园区自2013年1月试营业以来,已经入驻商户1100余家,入住率为98%,日市场经营量为2000余吨,日均交易额为1500万元人民币,年吞吐量为150万吨。

通河公司于2013年成为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的“常务理事”单位后,先后荣获全国农批市场行业“百强市场”、全国综合类农批市场“五十强市场”和“保障城乡供应全国优秀市场”称号;2014年被河南省授予“十强市场”、“文明诚信市场”称号;2013年春被洛阳市授予“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14年又荣获洛阳市“文明诚信市场”称号;2013年12月被河南省列为“农产品批发市场”、“批零对接”与“电子商务创新”项目试点单位;2014年3月当选为洛阳市农副产品行业协会会长单位。

通河公司为构筑豫西地区农产品安全稳定工业的“护城河”,借助“三个试点”的有利契机,投资5700万元完善市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电子结算、批零对接(公益配送)和检验检测”战略。如今,该公司正式开通了“通河商务网站”和“400免费订购热线”,实现了资源共享,近远程配送,网上交易;完成了银行卡与通河会员卡联网结算系统对接。市场业务正在稳步向生产源头和零售终端同步延伸,先后与当地20家农产品生产合作社与基地建立了供销关系,在洛阳市区内建立了20家便民菜店,先期订购便民直通车30辆,有效平抑了市场物价,方便了社区市民消费。该公司在洛阳市农业局地指导下,成立了检验检测中心,对进出市场的农产品质量全程实施监控,完善了货源追溯功能机制,有效地保障了豫西地区农产品的安全供应。提前进入现代化、信息化、规范化、规模化运营之列,为实现年交易额120亿元、利税1亿元、企业利润3.5亿元的目标创造了条件。

通河园区成立以来,坚持“让商户发财、求生存发展”的宗旨,以“服务洛阳、服务三农”为己任,坚持以道德和责任做好农产品安全供应这个天大的事情;讲良心,守诚信,为百姓,承担了洛阳及周边地区70%以上的农产品供应,交易量、交易额连续两年双居洛阳第一。市场内汇聚了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农产品,业务辐射整个豫西地区并进入到山西、陕西境内,是豫西北地区名符其实的“菜篮子”、“米袋子”。

通河园区上线的蔬菜品种近2000个,服务家庭1200余户,服务企事业单位20个,服务部队3个、院校3个,供应餐饮企业16家,拥有三级批发商户21家,通河配送真正走进了千家万户。通河物流有三个特点,一是更惠民:因为与种植基地、供销社签约直供,减少了流通环节及损耗、降低了成本――通河的产品以低于其他农贸市场和超市10%-15%的价格供应市民;二是便民:市民只要通过网络或者400免费电话订购,电子商务信息平台会根据订购信息自动生成采购配送指令,通过集约化分时配送系统,将农产品及时配送到社区门店或客户指定地点;三是更安全:利用冷链运输技术、完善门店网络与配送体系,扩大农产品的新鲜周期,凭借园区对配送农产品的溯源管理全覆盖和二次检验检测,可做到质量追踪。

刘长河董事长信心十足地告诉记者:“洛阳通河农副产品物流园区全部建成后,不仅成为带动豫西北地区农产品大流通的超级绿色航母,而且在直接或者间接带动周边地区种植业、养殖业与食品加工业发展的同时,可安置10万农民就业。届时,将会为服务洛阳百姓、繁荣洛阳经济、维护洛阳稳定、促进三农增收、解决农民就业等作出重要贡献!”

篇10

【关键词】农产品 出口 绿色贸易壁垒

一、绿色贸易壁垒及其表现形式

绿色贸易壁垒也称绿色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进口国以保护生态环境、有限资源以及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为理由,以保护本国市场和贸易为根本目的,通过制定、颁布、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和苛刻的环境保护技术标准,以限制国外产品或服务进口的贸易保护措施。“绿色壁垒”往往以环境保护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使出口方难以预见其内容及变化,难以适应和应对,是贸易保护中一种新型的非关税壁垒形式,现在被西方发达国家越来越多地利用。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受阻事件不断见诸媒体:欧盟因氯霉素残留问题暂停从中国进口动物制品;日本厚生省宣布对我国动物产品实施严格检查;英国因发现中国蜂蜜含氯霉素,要求商家停止销售……中国农产品出口在短时间内多次遭遇“绿色壁垒”,再次说明我国农产品出口亟待掌握国际贸易游戏规则,并充分利用这种规则来保护自身利益。色贸易壁垒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绿色关税制度。发达国家对一些污染环境和影响生态,可能对环境造成威胁及破坏的产品征收进口附加税,或者限制和禁止商品进口,甚至对其实行贸易制裁。但是,在标准的实行上常常内外有别,明显带有歧视性的规定。

2、绿色技术标准制度。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限制国外商品进口。发达国家凭借自己的经济技术优势和垄断地位,不考虑或很少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对进口产品不分国别一律采取非常严格的技术标准,事实上导致发展中国家产品被排斥在发达国家市场之外。

3、绿色环境标志制度。绿色环境标志又称绿色标签,是环保产品的证明性商标。发展中国家产品为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必须提出申请,经批准取得绿色环境标志。目前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行绿色环境标志制度,并趋向于协调一致,相互承认,对发展中国家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形成了巨大的障碍。

4、绿色包装制度。发达国家制定了较高且比较完善的包装材料标准、包括废弃物的回收、复用和再生等制度,是为了防止包装材料及其形成的包装废弃物给环境造成危害,结构不合理的包装容器可能损害使用者的健康而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但某些过于严格的绿色包装措施,则可能事实上妨碍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引发贸易争端。

5、绿色补贴制度。发达国家认为,如果一个国家内部采用比较宽松的环境标准,这些国家的产品就不必支付高昂的环境成本,与本国产品竞争时就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其实质是政府在对企业及其产品提供消极的环境补贴,所以进口国基于保护环境和本国的利益而有权征收反补贴税。

6、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是指国家有关部门为了确保人类及动植物免受污染物、毒素、微生物、添加剂等的影响,对产品全面的严格检查,防止超标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影响最大的产品是药品和食品,为保障食品安全,许多国家采取了严格的检疫制度,有些国家通过立法建立了近似苛刻的检疫标准和措施,形成了实质上的贸易保护。

二、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1、绿色壁垒削弱了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农产品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尤其在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方面。但是,近年来随着绿色壁垒的实施,发达国家对农产品质量标准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欧美等国家提出所谓“有机食品”以及类似的“生态食品”、“自然食品”、“健康食品”等,对农产品中化学物质限量更加苛刻,我国农产品往往难以满足要求,被禁止出口、退货和索赔事件屡屡发生,严重损害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形象,降低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2、绿色壁垒制约农产品出口增长。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他们约占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80%左右。而且这些国家和地区大多属WTO“贸易与环境委员会”的重要成员或活跃分子,他们纷纷设置绿色壁垒,给我国农产品出口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出口大约每年增长5%左右,但绿色壁垒的扩大和强化,给我国农产品出口带来沉重打击。

3、技术标准直接限制了中国农产品的出口。发达国家在实施绿色壁垒的过程中,通过立法的形式,制定严格的技术标准,限制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发达国家在农产品的生产、包装、处理等方面进行了技术要求,结果就是欧盟不允许中国的牛肉等产品进入欧盟市场,美国不允许中国的龙眼、苹果等产品进入美国市场。中国农产品因技术要求无法进入国际市场,直接限制了中国农产品的出口。

4、环保标准削弱了中国农产品在对外贸易中的传统优势。在传统的农产品对外贸易中,中国的花生、茶叶、蜂蜜等产品都处于优势地位。但是,由于发达国家提出自然食品、生态食品等口号,对产品的包装标准也提出要求,中国农产品目前难以达到发达国家的要求。中国的花生产量本来居世界首位,在对外贸易中曾经与美国、阿根廷一起成为世界三大花生出口国,但是,近几年来却因为黄曲霉毒素含量达不到发达国家的标准而导致出口量下降,茶叶、蜂蜜也因为含有污染物质出口下滑。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传统优势逐渐削弱。中国每年有240亿美元出口产品因为达不到发达国家环保标准而间接受到影响。

5、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增加了中国农产品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发达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严格而又繁琐的卫生检疫制度,防止外国农产品进入本国,而且利用WTO协议中关于环境问题规定的漏洞打球,实行贸易歧视,增加了中国农产品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譬如,美国除了实行进口卫生许可证制度和良好食品生产规范注册认证制度外,又实行了ISO9000系列质量认证和水产品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认证制度,对所列指标要求精确到小数点后二位甚至三位,中国的技术水平难以达到。同时,发达国家还针对中国农业生产中农药的使用设置绿色壁垒。如欧盟宣布禁止茶叶使用的农药标准由旧标准的29种增加到新标准的62种,部分农药的标准比原标准提高了100倍以上。

三、中国农产品出口应对绿色壁垒的主要对策

1、尽快建立和完善对农产品出口绿色壁垒预警机制。无论是主要发达国家或是一些发展中国家,都非常重视对本国贸易伙伴绿色壁垒措施的跟踪报告和研究,有的已建立起成熟的预警机制,赢得了应对绿色壁垒的主动权。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可借鉴其他国家的成熟做法,加强通报咨询网站建设,建立国外绿色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及时预警信息,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及时向中国涉外出口企业提供WTO/绿色壁垒通报、主要贸易对象国的技术法规、国际上技术贸易措施的发展动态等有关信息,使他们做好防范工作,采取积极措施,突破外国的技术壁垒。

2、调整出口农产品的产业结构,完善农产品出口经营方式,加强农产品的国际标准互认合作。中国农产品在对外贸易中受绿色壁垒的制约,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国农产品的产业结构和出口经营方式有关。目前,中国出口农产品中初级产品比重大,出口经营的专业化、规模化、集团化不高,生产、加工出口没有实现一体化,同世界各国的国际标准互认合作不够。面对这样的形势,中国出口农产品要努力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优质农产品生产比重,降低初级农产品生产比重;强化出口经营企业的联合,建立集团公司,提高专业化、规模化、集团化水平,增强市场开拓能力;努力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一体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互认,通过与其它国家签定互认协议,为中国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打开通道。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削减绿色壁垒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消极影响。

3、发展生态农业,走可持续发展农业之路。生态农业强调农业生产与自然的紧密结合,主张通过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增加农业产出,同时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发展生态农业是打破绿色壁垒的有效途径。发展生态农业首先必须掌握充分的市场信息,在此基础上,要改善环境,保护土壤质量,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的基础条件;要加大对生态农业发展的研究力度,积极给予政策支持;要提高农业品种的产出、抵御灾害能力;要采取措施鼓励发展生态农业,促进生态农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得到发展,就能生产出更多高品质、符合国际环保标准的绿色农产品,就可以抵制绿色壁垒的消极影响,增强农产品在对外贸易中的竞争力。

4、改革农产品外贸体制,进一步扩大农产品生产企业进出口经营权。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出口企业能够从生产、加工到包装、销售等各个环节,控制农产品的质量和环保标准。通过培育一批具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专门性绿色农产品龙头企业, 尽快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化生产经营者”、“龙头企业+专业化批发市场+专业化生产经营者”等多种形式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贸易一体化的营销新体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绿色农产品交易平台,利用“B to B”进行网上贸易,构建绿色农产品网上营销新模式。

5、企业应积极实施对外直接投资,实施“走出去”策略,绕过绿色壁垒。中国农产品出口企业应积极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实现跨国经营。对此,中国出口农产品企业可以在外国开办独资、合资生产企业的形式,不仅可以在外国设立研发中心,利用当地人才,紧跟国际消费潮流,而且可以利用外国在资金、某些原材料上的价格优势,节约运输成本等多项成本。另外,企业还可以采用劳务输出、技术输出等方式,实施“走出去”战略,就地生产、加工农产品,变“销地”为“产地”,绕开绿色壁垒。

【参考文献】

[1] 陈泉生:可持续发展与法律变革[M].法律出版社,2000.

[2] 王学真:中国发展外向型农业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2(6).

[3] 夏英祝:加入WTO:中国农业如何参与国际贸易竞争[J].农业经济问题,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