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深加工范文
时间:2023-04-05 13:27: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产品深加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洗礼,农业国际化、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对农产品加工业的要求逐步提高,我市农产品加工业深加工规模小、程度低的问题已越来越突出,制约了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是指以农产品(包括农、林、牧、渔四大类)为原料,以先进工艺、现代装备进行二次以上加工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我市农产品深加工发展程度与国内及国际相比差距很大,发达国家农产品深加工占农产品加工业的80%,我国全国平均水平为30%,而我市只有23%左右。为加快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由数量增长向质量和效益提高的转变,培植、壮大一批产品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带动农户增收作用显著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强化农业产后保障,促进农民就业与增收,根据《市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纲要(-年)》(台市委发〔〕62号)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台市委〔〕1号)文件精神,制定市—年农产品深加工发展规划。
一、我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的现实基础与发展背景
(一)现实基础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围绕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我市通过提出并先后组织实施农产品加工企业“1”工程、农产品加工企业“再创百亿”工程,以及农业龙头企业“强龙兴农”等工程,农产品加工业总体呈稳步发展的态势。
1、农产品加工业总量增长。企业家数在发展和淘汰中基本保持稳定,年全市有年产值百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410家,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87家。生产规模、能力不断扩大,年加工各类原料300多万吨,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接近50%。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税利持续增长,年实现产值7亿元,销售收入3亿元,上交国家税收5.76亿元,实现利润6.59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85.6%、94.3%、64.1%和145%。农产品加工出口成为新亮点,全市现有自营农产品出口企业300多家(含外贸公司),其中有出口实绩的264家,年实现自营出口额5.5亿美元。
2、巩固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骨干企业。目前,全市有省级以上命名的骨干农业龙头企业19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年产值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了32家,5000万元—1亿元企业33家。黄罐集团继续保持全国最大的橘片罐头加工出口基地,中国新世纪进出口集团公司成为全省最大的农产品自营进出口企业。
3、形成了一批涵盖产业较广的农产品加工集群。全市产值百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包括了粮食加工、水果加工、水产加工、蔬菜加工、畜禽加工、竹木工艺品加工、饲料加工、草制品加工、茶叶加工等诸多行业,几乎涵盖了我市所有的农业主导产业,其中更以水果、水产品和竹木加工三大产业为主导。年这三大产业的企业数、产值分别占当年企业总数、总产值的64.7%和66.6%。
4、成为农民增收和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市场,带动农产品基地建设,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目前,全市百万以上加工企业建立基地69.7万亩,带动农户35.7万户,平均每家企业建立基地1700多亩,带动农户约870户。
(二)发展背景
1、农产品加工业自身发展规律要求。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基础较好,起步较早,果品加工、水产品加工规模较大,在国内甚至在国际上都有一定的影响力;许多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体制转型,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但又同时处于规模小、竞争力弱、加工水平低、产品名牌少的窘境。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只有重新整合现有生产能力和技术,集中力量以高起点和经济规模进军农产品深加工,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当前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局面,不断拓展新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2、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需要。目前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大多数是初加工,附加值不高,而往往又受市场销售不畅的约束,制约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为2~4:1,全国水平为1.1:1,我市仅为0.8:1。要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的转化增值,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不断延伸产业链。
3、适应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日趋激烈竞争的需要。从国际市场看,农产品出口“门槛”提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从国内市场看,食品消费结构进入加速调整和升级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新的发展时期,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再上新台阶,一方面要求我们必须实施以质取胜战略,特别是对卫生标准在生产各个环节都要高标准严格把关,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不断开发新产品,满足人们消费不断变化和提高的需要,以自己的特色优势抢占一席之地。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是唯一选择。
此外,在全球500强企业中,有20多家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国内500强工业企业中,有70多家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加工业不仅市场前景广阔,而且发展潜力巨大。实施市委、市政府战略谋局,坚持“工业立市”、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在农产品加工业领域,就是要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作为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来培育扶持,在工作指导上花更大的精力。
二、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强化政策激励保障,强化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提高农产品深加工能力,提高加工企业对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的带动力,提高农产品加工行业整体效益,实现企业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多赢目标,促进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与主导产业发展相配套原则。把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作为农产品深加工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产后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业附加值。通过农产品加工业的带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建成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基地,提高农业规模水平。
2、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行业的整体效益;通过研究、开发一批名牌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通过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优势企业和主导产业,提高国内国际市场竞争能力。
3、坚持质量安全原则。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建立从“从农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严格执行农产品(食品)卫生标准和产品标准,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确保农产品加工的质量安全。
4、坚持科技创新原则。整合科技资源,加强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加大技术集成和原始创新,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全力打造一批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基地和产业化示范基地,全面提高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精深加工、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领域实现重点突破。
5、坚持区域化布局原则。充分发挥资源、经济、市场和技术优势,依托优势农产品生产区域,发展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业,逐步形成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相协调的现代农业产业带,实现农产品加工与原料基地的有机结合,将资源优势、区位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6、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发展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农产品加工业,原料基地建设必须服从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农产品加工的过程要重视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加强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节能降耗,减少环境污染,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主要目标
实施农产品加工业“631工程”,通过努力,争取到年,在水产品加工、果蔬加工、茶叶加工、畜禽产品加工、粮食和山茶油加工、笋竹产品和木制品加工等六个重点领域,共培育“三个十”,即10家销售收入超5亿元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10个省级以上农产品加工知名品牌、10个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园区),“一个一”即新增农产品加工产值100亿元,逐步形成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导、贸工农一体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实现年均增长15%的发展速度,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超过1:1。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初加工以上)达到60%,深加工比重明显增加,主要农产品深加工比例(二次以上加工的产品占其产量的比例)达到40%以上。
三、农产品深加工行业发展重点领域及布局
从优势产业出发,我市农产品深加工应着重在以下六大领域下功夫、求突破。
(一)水产品加工
以大宗鱼、虾、贝类产品和低值水产品的精加工、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为重点,采用先进加工保鲜技术和加工方式,提高水产品加工质量和产品附加值,实现以品牌化为前提的多元化的加工系列产品。按照扶优扶强协调发展战略,着力发展海洋功能食品、海洋生物技术与海洋医化产品:如虾仁、鱼糜调理制品、烤鳗、氨糖类、甲壳素衍生物、保健食品、休闲食品等优势品种,同时适当发展鱼鲞、紫菜、黄花鱼、鱼油、缢蛏、蛤贝、泥蚶等潜在的加工优势品种。
围绕把建成全国有影响的重要水产品加工基地的目标,按照我市海洋渔业经济的现状,加速形成南部区、中部区、北部区三大发展区域,构筑水产加工业发展基本框架。南部区为远洋渔业、渔业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区。该区域包括温岭、玉环二县(市),拥有三港一湾(石塘港、松门港、坎门港、乐清湾),重点建设松门、石塘上马、坎门水产品加工园区。中部区为多种经营、来料进料加工区及信息、科技、物流、贸易区,包括市级椒江、路桥、黄岩三区,重点建设椒江渔港经济开发园区、金清两个水产品加工园区。北部区为海、淡水渔业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区,包括三门、临海、天台、仙居四县,重点建设健跳、浦坝港与六敖凤凰山水产食品加工园区,红脚岩渔港开发加工园区与桃渚洞港生产加工园区。到年,全市水产品加工产值力争达到100亿元。
(二)果蔬加工
继续推进柑桔等大宗果品商品化处理,依托专业合作社和果品产销企业,建设一批果品商品化处理企业、贮藏保鲜库、冷链运输线。以浙江黄岩罐头食品厂等加工企业为主要基地,调整和优化罐头产品结构,稳步扩大柑桔罐头生产。积极开发软罐头、果肉型饮料及果冻生产,通过加强与国际先进果冻厂合作和企业技术改造,逐步形成软罐头、果肉型饮料和果冻生产加工中心。加快杨梅冷链贮运技术和深加工科技成果转化,拓展杨梅产品深加工,大力发展杨梅干红、原汁、浓缩汁、蜜饯等主导加工产品。开展果蔗深加工技术研发,提高加工水平,做到洁净销售。继续推进蔬菜保鲜和加工技术开发,重点推进西兰花、青刀豆、食用菌等产品深加工,提高速冻、脱水等精深加工率。
通过几年努力,初步形成以黄岩江口食品工业园区为核心的桔子等水果罐头、果肉型饮料、浓缩果汁加工区;以仙居为主的杨梅干、杨梅浓缩汁、杨梅饮料加工区;以临海上盘和温岭淋川为主导的西兰花等速冻、脱水加工和花芥菜腌制加工区。
(三)茶叶加工
巩固提升名茶品质,扩大生产规模,形成名茶新茶系列,提高茶叶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推进初制茶厂改造,以优化改造加工环境、设施卫生条件为主要内容,以标准化示范茶厂建设为重点,全面实现茶叶清洁化生产,积极发展有机茶和新名茶生产与加工,开发高档茶饮品饮料。
分区块推进品牌名茶生产,重点抓好天台山云雾茶,临海羊岩勾青、临海蟠毫,仙居天顶仙居碧绿,三门太师峰绿毫、百瀑谷香山早,黄岩龙乾春等名茶的生产加工基地建设,逐步形成以天台、仙居、临海为主导,其它县(市、区)为补充的茶叶加工区。
(四)畜禽产品加工
重点抓好肉类、蛋制品的加工。肉类加工要进一步推进机械化屠宰、加工与冷藏相结合,解决好冷藏运输配送等薄弱环节,引导鲜肉加工向预冷肉、小包装、细分割方向发展;熟肉制品向多品种、系列化、全营养、精包装、易储存、易食用方向发展。重点抓好生猪、家禽、肉牛、山羊等肉类加工制品。对中式传统蛋制品现代化生产技术进行研究,提升松花皮蛋、咸蛋和糟蛋等传统蛋制品的生产技术水平。奶制品业的发展要依托、嫁接目前国内大型乳品加工企业,建立基地,扩大规模,以品牌促进奶业发展。
加强对现有的肉联厂、冷冻厂和龙头企业进行改造,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增加品种,提高市场占有率。肉猪加工重点依托各地现有肉联厂、冷冻厂布局建设加工基地;在肉牛主产区重点建设天台高档分割牛肉基地;在传统特色畜禽加工方面重点发展仙居三黄鸡、温岭草鸡、三门万忠炖鸭深加工等。
(五)粮食和山茶油加工
重点开发以精制米、富硒米、米粉等大米食品,重视加工过程中的精碾、糙米调质、抛光、分级、色选、配米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以大米为主的方便食品、休闲食品和营养食品等精深加工。加强米糠油深加工技术研发,提高粮油加工的综合利用水平。发展山茶油深加工,生产不同规格的高档烹饪油、色拉油等制品。
在现有的基础上,逐步建成玉环沙门米面、方便面加工区;天台街头、三门麦面加工区;天台、仙居山茶油和高能营养液加工区。
(六)笋竹产品和木制品加工
对黄岩、临海、天台、仙居、三门等地的毛竹林与笋竹两用林进行低产林改造,提高产品原料的质量与数量;重视笋竹产品深加工技术研发,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重点发展竹胶合板、竹地板、日用品等竹制品和食用笋深加工。以出口为导向,加强以当地加工企业相配套林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强化科技先导,努力成为全国最大的木制品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
分区块针对性地发展笋竹产品深加工业和木制品加工产业。临海、三门重点发展胶合板、竹胶合板、竹地板深加工;黄岩、仙居重点发展木制工艺品、竹制日用品类深加工;黄岩、天台、仙居重点发展食用笋深加工;玉环重点发展木制品家具。
四、促进农产品深加工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大力培育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631工程”为抓手,全力推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加大对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改造力度,通过内引外联、技术嫁接,特别是与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合,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水平,实现从初加工向深加工的转变。加大产业招商力度,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商资本等各类资本投资兴办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加大政策激励,按照高起点、新产品、强辐射带动的原则兴办新的骨干深加工企业。积极寻求途径,挂靠外地已有一定规模、技术水平高、拥有品牌、市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带动农产品深加工发展。特别是一些新兴产业,更要在这方面努力。
(二)着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技创新,依赖于科技进步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一要及时启动重大科技专项的组织实施。把当前影响我市农产品深加工发展的技术难题一一排列出来,组织力量集中加以攻克。既要充分发挥我们自身的科研力量实施重点攻关,又要广泛借助外力,筛选一批重大技术项目面向国内外进行招标,力求取得突破。二要大力培育企业科技创新主体。积极引导加工企业增加对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开发的投入,积极鼓励加工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技术,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创新步伐。三要结合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培养一批数量足够、技能过硬的中高级技工和熟练工人,从整体上提升产业的综合素质。
(三)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品牌是企业竞争力的综合体现。我们要把创立优势品牌作为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来抓,积极争创著名商标、名牌产品。一要全面推进标准化生产。依据农产品生产加工的质量标准,加强从原料生产到加工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和质量控制,提高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水平。引导加工企业强化质量标准和卫生安全意识,组织严格的标准化生产。加强对国际市场进出口标准的动态分析,生产符合出口国相关质量标准的产品。二要加强营销策划,打出自己的品牌。引导企业强化品牌意识,加大投入力度,进行必要的广告宣传,实行品牌化营销。通过组织加工企业参加展销会、博览会,以及选送参加各级评优活动等,提高知名度。三要不断改善包装,注重形象设计,丰富品牌的内涵,维护品牌良好的声誉。同时,要注重新产品开发,加强后续发展,做到保护品牌与发展品牌、创新品牌工作同步开展。
(四)着力推进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产业集聚不仅关乎效益,关乎可持续发展,而且也是发展的方向。要科学规划农产品加工业布局,在主要农产品生产区和集散地,划出专业区块,重点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制定优惠政策,降低入园门槛,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有效集聚。集聚区建设要与城镇发展、新农村建设等相结合,突出产业特色,力求做到高起点,高标准,一次规划,分步实施。要注重实效,首先配套完善水、电、路、环境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好现有工业园区,同时合理布局建设一批新的农产品加工集聚区,逐步形成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导的效益农业块状经济发展新格局。
(五)强化企业与国内外市场的对接。产业发展的牵动力在销售,销售是重中之重。一要积极拓展国内市场。开展多种行之有效的推介洽谈等产销对接活动,加大我市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产品的宣传和推介力度,积极帮助和引导加工企业进入大型超市集团的连锁配送体系和大批发商的供货渠道,拓展销售网络。积极发展各类农村经济中介服务组织,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扩大销售渠道。二要加大外向开拓力度,积极发展外向型加工企业。采用多种有效方式,在继续巩固现有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市场的同时,不断培育和开拓具有前景的新兴国际市场,努力形成合理的、有层次的、多元化的市场格局,扩大加工产品出口份额。
(六)切实加强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的主要任务,更好地发挥对农户的辐射带动作用。探索和创新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在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起稳定的产销关系。要更多地带动本地农民调整种养结构,增加收入。鼓励农产品深加工企业领头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行机制,以“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模式,协调、平衡农户和加工企业的利益关系,促进共同发展。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行业管理和服务规范化。
篇2
一、*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情况
*市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切实抓好一村一品的农产品基地建设,发展形势良好。
(一)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我市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坚持一村一品,以发展绿色产业为依托,以建设示范区为载体,科学规划,突出特色,着力扩大基地规模,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一车间”。全市已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示范乡12个,示范村105个,示范社1081个,示范户1.4万户。建设一村一品专业村121个,其中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11个。农产品基地面积累计达到168万亩,为进一步推进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特色品牌日益增多。
全市累计有42个产品获得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标志认证;有17个农产品被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四县(区)都被认定为省级无公害猪、牛、羊生产基地;南江黄羊成为亚洲第一的知名肉用山羊新品种;通江、南江分别被命名为“中国银耳之乡”、“中国核桃之乡”。为积极实施农产品深加工的品牌战略,创建了一批特色品牌。
(三)龙头带动能力增强。
全市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到43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8家。培植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24家,产值过亿元的企业4家。提高了农产品商品率,延伸了产业链条,实现了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增强了基地建设带动能力。
(四)专合组织快速发展。
全市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741个,拥有会员11.4万人,带动农户26.5万户,其中专业协会377个,专业合作社184个,专业市场82个,专业场园68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将有效助推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快速发展。
二、*农产品深加工存在的主要差距及问题
我市农产品深加工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
(一)区位形势劣,企业发展缓。我市地处边远山区,经济比较落后,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很大,由于高成本低效益的山区农业经济,上规模的民营企业参与少,引进外资难,企业管理人才缺,职工文化水平低(职工队伍中,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职工占15.2%。其中高级技术人才仅占0.9%,高级技师人才占0.3%。),不能引领企业快速发展。而现有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很多是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国有企业。这些企业虽已进行了“双置换”的改革和加工技术改造,但企业的历史包袱还没有彻底卸掉,产权不明,机制不顺,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计划经济时期的经营观念没有根除,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农产品商品率低,企业原料缺。农副产品生产周期长,劳动强度大,种养成本高而价值低。取消农业税后,农民已无任何交售的义务和责任,25%的农村劳动力弃农外出务工,使农产品的商品需求量增加50%,而本地提供的商品农副产品仅占产量的5%左右。很多农户的土地撂荒,在家留守的老幼多数都是种养自给。造成了农副产品的商品量显著下降,企业原料紧缺。
(三)企业规模小,市场竟争弱。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规模普遍偏小,基本属于传统生产、传统加工、传统产品,缺乏科技支撑和创新能力,科技含量低,没有形成产业链,资源利用率低;加工不能达产,公路运输半径大,更加重了企业经营成本的筹码,产品市场占有率低,竞争能力不强。
(四)流动资金缺,企业运转难。除公共公益企业外,没有1户企业争取到商业银行的信用贷款。企业的生产经营基本上是全面负债,甚至不惜在民间借高利贷保运转。绿颂米业年生产能力3万吨,因缺乏流动资金,经常性停产,2007年仅加工290吨。绿颂油脂公司是西南地区科技含量较高的加工企业之一,已完成投资3000万元,工程形象进度达90%,由于尚差资金1500万元,无法竣工投产,致使先进的设备闲置近两年。
三、*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的有利条件
*市地处长江上游四川东北部,远离大中城市,工业污染源少、空气水质好、森林覆盖率高,具有绿色环保、无公害等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是天然的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
(一)我市是粮食主产区。盛产水稻、小麦、玉米、红薯和油菜籽,常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60万吨以上,有较好的粮源基础,是发展粮油加工和生产的先决条件。
(二)我市畜牧业发展优势独特。山区地貌,沟壑纵横交错,自然屏障有利于防控动物重大疫病,养殖业疫病灾害性风险相对较小;山区牧草资源丰富,适合草食牧畜的发展,有利于畜牧的有效资源配置和应对市场对畜产品多样化需求,保障多种畜产品的有效供给。
(三)我市林产业得天独厚。*“七山一水二分田”,*的优势在山,特色在林。全市现有森林面积985.3万亩,其中商品林535.3万亩;尚有100多万亩的撂荒地、四旁隙地适宜发展林竹基地。全市活立木蓄积3530万立方米,并且每年以200万立方米以上速度在递增。*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优越,适宜多种木质原料林、竹林、经济林生长。
(四)酒类、饮料加工产业基础好。我市现有大小酒类产销企业109户。其中,江口醇、小角楼为全省工业500强企业,重啤*分公司、抱国醇、帝王杯为巴州区重点骨干企业,通江银耳酒业公司的滋补保健酒很有特色。
四、加强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的对策建议
调研中发现,当前阻碍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及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小农经济格局打破难,土地规模经营推进难。继续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加大小农经济改造步伐,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历史必然趋势,只有进一步稳妥推进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才可能快速推进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
(一)深化改革,促进土地经营集中。依法有序地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一是争取惠民政策重点向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倾斜,特别是粮食综合直补和良种补贴要多向交售粮畜的农民倾斜。二是推进土地租赁、代耕、入股等经营体制改革,应尽快制订“农地流转促进方案”,增设农地流转补贴专项资金,对出让农地的农民给予补贴。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的登记、审查、确认和公证等服务体系。促进闲置撂荒土地的合理流转,培育种养大户、种养能手和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率。三是进一步探索土地所有权属改革,把土地所有权全面落实给农户,使进城的农民可以拿自己在农村的土地去换取原始资本,永久性迁徙到城市,而将土地集中“释放”给专事农业生产的农户,更大程度地实现土地的市场价值,更大程度地“释放”土地的生产力,打破“小农经济”的农业模式,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产业集群。立足区位优势、原料生产和产品加工现状,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区域性基地建设总体规划,突出重点与规模效益,制定好长中短期分步实施计划和措施;妥善处理产业之间的兼容与冲突,切实把农户的生产与企业的深加工结合起来;统筹兼顾,推进园区建设,把园区建成承接产业转移、加速实业聚集的主要载体,培育共生性企业集群。以经营加工大户为龙头,延长产业链条,推进基地建设。比如:以江口醇、小角楼酒业为龙头,培育*酒类、饮料产业集群。帮助现有酒类小企业发展壮大,扶持符合条件的新办酒类小企业,逐步实现基酒本地化,形成酒类产业链,提高深加工档次,推进龙头酒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这些酒类小企业要培育更多的原料基地,扩大小麦、高粱的种植面积,带动种植、养殖基地的发展。
篇3
关键词:农业;农产品;加工;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7-0069-02
农产品精深加工是在初级加工的基础上,用现代科技和工业手段将农业初级产品及其在加工中产生的副产物转化为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绿色优质的增值食物组分、促进健康的营养品、可再生生物质能源和生物基工业材料等,以体现其效益最大化的生产过程。
一、哈市主要农产品资源及加工现状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有赖于农业为其提供优质的原料。哈市是一个农业大市,拥有非常丰富和优质的农产品加工资源,粮食、牛奶、肉类、禽蛋、蔬菜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居于前列,绿色、有机农产品更是排在副省级城市的首位,但在农产品精深加工方面,存在着缺少精品、科技含量低、企业竞争力弱、产业链条较短等矛盾和问题。
(一)哈市农产品资源现状
哈市农产品资源丰富,产量高,质量好。2010年,哈市的粮食、奶类、肉类、禽蛋、水产品和蔬菜产量分别为1259万吨、143万吨、75万吨、34.5万吨、11.5万吨和145.4万吨,分列15个副省级城市的第1、第1、第4、第4、第9和第12位。
“米、稻、豆”三大作物标准化种植推广面积2637.02万亩,占播种面积(2850.6)的92.5%;建设100个规模养殖场;建设标准化水产养殖面积84.4万亩;哈市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认定面积(含山产品、水产品面积)达3212万亩,其中,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达到710万亩;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13个。
(二)哈市农产品加工及产业分布情况
2010年,哈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455户,工业总产值757.2亿元,利税92亿元,其中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11户(含省级56户、国家级4户),销售收入209.4亿元,利税18.4亿元。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3%,与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之比为0.96:1,其中规模以上食品工业总产值为642.6亿元,与农林牧渔总产值之比为0.82:1。
1.粮食加工产业。哈市现有粮食加工企业2015户,其中玉米1080户、水稻780户、大豆15户、杂粮140户,全市加工玉米、水稻、大豆分别为468万吨、300万吨、55.8万吨,分别占全市米、稻、豆产量的60.3%、78.2%、68.1%。
2.畜产品加工产业。畜牧产品加工企业300余户,其中较大型加工企业44户,年加工鲜奶140.28万吨、生猪343.9万头、肉牛46.6万头、禽类9331.2万只,分别占产量的98%、86.5%、48.2%、98%。
3.经济作物加工产业。哈市现有经济作物(包括蔬菜、浆果、食用菌等)加工企业62家,其中龙头企业12家,年加工果蔬、食用菌等34.6万吨,占全市果蔬产能(438.6万吨)的7.9%。
二、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现状及发展态势
在发展模式上,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企业由单纯的产品加工向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和销售综合方向发展;由规模较小的专业型企业向联合型、跨国型的大型企业集团发展;农产品由初加工向科技化、精深加工发展;由传统食品向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态农产品发展。
1.农产品加工的规模化、集约化。在工业发达国家,80%以上的粮食和50%以上的果蔬实现了工业化转化,工业食品的产值占到整个食品产值的80%~90%。
2.加工原料专用化。随着市场和加工用途的细分化,加工业越来越倾向于选择专用的原料品种,农产品加工原料都有专用的加工品种,并建有固定的原料基地。
3.生产过程和产品的标准化。许多发达国家要求食品加工业在管理上实行“良好生产操作规程(GMP)”,在安全控制上普遍实行“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和ISO9000族质量保证体系,使食品生产从最终产品检验为主的控制方式,转变为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这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4.产品应用领域多元化。从食用、饲用、药用和简单工业原料扩展到功能性高附加值保健品,再扩展到生物医药、生物能源、生物基工业材料等更广阔的领域。
5.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不断完善。为提高流通效率,建立农产品加工中心,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的发展。
6.高新技术广泛应用。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工程科学等应用技术在农产品加工中得到不断的应用。精深加工能力越来越强,资源综合利用度越来越高。加工设备向新型、高效、节能、环保方向发展。
三、哈市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哈市农产品加工业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哈市的农产品加工业还处于起步阶段。
(一)科技水平落后,创新能力低
哈市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进步率只有35%左右。农产品加工领域的技术储备严重不足。许多企业设备陈旧,技术人员数量少、水平低,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有些企业仍停留在手工操作和土法生产。
(二)规模化程度低,品牌过多,无法形成集中优势
2010年,哈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平均固定资产净值为0.387亿元,只相当于工业企业平均数的2/3。哈市三大主产作物玉米、水稻、大豆年加工量分别占总产量的60.3%、78.2%、68%,龙头企业平均规模分别为6.6万吨/年、6.2万吨/年、5.5万吨/年;浆果、蔬菜、食用菌等经济作物年加工量占总产量的7.9%,龙头企业平均规模为2.88万吨/年。哈市现有各种农产品品牌2080个,其中名牌产品79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中国名牌产品5个、黑龙江名牌产品29个、哈尔滨市名牌产品44个),产品名牌率只占3.8%。品牌过多过滥,企业各自为战,很难形成产业规模,也不利于资源优势的发挥。
(三)农产品加工率低,建设现代化农业任重道远
食品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是衡量一个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标志,现代农业发达地区都在2~3∶1的水平,我国仅为0.7~0.8∶1,黑龙江省为0.5~0.6∶1,哈市为0.82∶1。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是农业产值的3倍以上,我国不到80%,哈市也仅为96%。目前,黑龙江省、哈市人均粮食、禽蛋占有量与发达国家的人均占有量比较相近,肉类、牛奶相差一倍左右,与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在于农产品的加工转化。
(四)缺乏专用规模化加工原料基地,龙头企业与基地连接不强
哈市农业发展上过分强调数量的增长,对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发展加工专用型农产品的研究、开发和生产投入不足,使得农产品品种类型单一,优质、专用的加工品种缺乏。2010年,哈市农业产业化基地面积965万亩,涉及农户83.68万户,但由于企业和农户的利益关系多数仍停留在购销关系或较低级的协议关系上,属于松散型关系,造成生产基地难以得到反哺,加工龙头企业难以扩大规模,因而缺乏稳定性和带动力。
(五)投融资体制不能适应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需要
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其他工矿企业相比较,普遍存在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适合企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尚不健全,导致现有投融资条件下贷款难、担保难,制约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农产品加工企业存在流动资金周转慢、资金占有量大、季节性强等特点,银行贷款标准与农产品加工企业自身条件不匹配。另一方面,银行贷款门槛过高、审批手续复杂。
四、推进哈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对策
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拉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按照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产值为农业总产值3倍的标准,哈市在现有农产品加工量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对初加工产品、加工副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将有效带动哈市GDP增长近30%。
(一)加快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要实现农产品加工业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由粗加工向精加工的转变,关键在于科技进步。全面部署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发展规划,确定重点发展领域和技术方向,定期组织各部门、各行业专家对农产品加工业重大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加大高新技术研究和应用力度,加快传统企业技术改造步伐。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落实科技创新优惠政策。加快开展粮油、果蔬、畜产品、林产品等大宗农产品深加工关键技术与设备、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和农产品快速检测技术与设备等研究,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基地和产业化示范生产基地等,以此提高哈市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
(二)建立农业生产标准体系,推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及产品与国际接轨
农业生产标准化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及其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应采取法律与经济措施,推行GMP、HACCP及IS09000族系管理规范,尽快形成完善的农产品加工业质量标准体系。把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与各类生产基地建设结合起来,逐步建立产地、质量、标准的等级标识制度。加强农产品安全监测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安全区,为加工企业提供优质安全的原料。建立世界有关标准动态跟踪制度,积极采用国外的先进标准,推进地方农产品加工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
(三)加强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提升农产品加工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
根据各地资源优势情况,开展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规划。采用多元化投资方式,大力开发和推广加工专用品种和加工性能好的农产品品种,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发展基地,逐步实现农产品加工原料规格化、质量标准化、品种专业化和生产规模化,将工业原料作物向适宜种植区合理集中,实现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发展,适应农产品加工业标准化、优质化的要求。
篇4
[关键词] 黑龙江省;土豆深加工;产业结构优化;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640 [文献标识码] B
黑龙江省是农业资源大省,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农业发展对黑龙江省经济的发展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都做出了应有贡献。近年来,黑龙江省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区域经济发展过多依赖老工业的经济结构现状亟待优化。农产品深加工业作为经济发展和保障民生的支柱产业之一,劳动技术密集性强,产业的关联度高,在吸纳就业方面有较强作用,并且对于优化农业产品结构,进一步培育和形成农业的比较竞争优势也有重要作用。土豆作为黑龙江省重要的农产品之一,大力发展其深加工业,充分开拓新产品,对于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保障食品质量与安全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有重要促进作用。
一、土豆深加工发展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土豆深加工是农产品深加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深加工有利于挖掘农产品市场潜力,对于优化产品结构、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实现降低农产品市场风险、促进农民增收和企业增效、发挥工业反哺农业作用,特别是在新常态下发挥对现代农业建设的推动作用有重要意义。
(一)有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土豆深加工的发展通过延伸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有效沟通土豆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实现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等目标,从而带动土豆产业的快速发展,充分发挥黑龙江省农业资源大省的优势。同时,土豆产品深加工业的发展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促进黑龙江省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实现农业发展向产业化、规模化、高效、优质方向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转型,搞活农村经济,进而推动区域经济增长。
(二)助推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发展
土豆深加工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土豆加工企业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联系,通过建立与原料基地的紧密联系,实现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一体化发展。土豆深加工的发展有利于把农业生产与工业化发展有效结合,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产品或技术创新,加速农业生产与加工的融合。同时,逐步形成高产、优质、高效、价优的土豆产品综合生产基地,并实现土豆产品产业链条的延伸,引导农民按照深加工产品的要求组织、安排生产,实现在产、加、销各环节的增值,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优势和农业生产效益。
(三)有效推动“三农”发展
土豆深加工的发展有利于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并拓宽农民收入渠道。随着黑龙江省农村土地流转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富余逐渐增多,因此,解决好转移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关系农村的稳定,农业的生产和农民的切身利益。然而,土豆深加工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对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有重要促进作用。土豆深加工的发展对于推动新农村建设也有积极作用,深加工的发展要求合理布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也要求对城乡产业布局有较好的规划。土豆深加工的发展,能够带动相关生产业和生活业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加快形成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充分释放农村经济活力。
(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
土豆深加工实现了对初级产品生产、加工、包装以及销售等的提升,进一步增加了土豆产品的附加值,切实提高了农村的经济效益。一直以来,黑龙江省土豆产品的产量较高,但是加工转化率较低,进而导致经济效益不高,土豆产品深加工的发展能够有力促进黑龙江省农村经济转型,实现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分散化向专业化和经营组织化发展。土豆深加工的发展也使得三次产业有效融合,能在较大程度上延伸产业链,促进农业生产与加工向经营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并合理有效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发展的产业化、科技化、信息化,进而向现代农业推进。
二、发挥土豆深加工促进作用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缺少龙头企业的带动
土豆深加工业存在盲目发展、规模较小、低水平重复建设比较严重且存在不正当竞争的现象。当前,省内部分地区以民间资本投资兴建的小型加工企业较多,小型生产和加工企业设备简陋,技术落后,产出率低,产品质量不过关,假冒伪劣产品较多,甚至还带来了资源浪费。同时,土豆深加工品牌企业少,行业内知名龙头企业较少。
(二)比较竞争优势不足
与西方国家比,土豆深加工产品有上百种,包括淀粉以及淀粉深加工产品等,这些发达国家通过研发投入,不断开发新技术,也不断开发附加值较高的深加工产品,包括各种糖类、胶粘剂、发酵类制品、高能量功能食品以及生物降解材料等等。然而,我省甚至我国,在土豆深加工产品开发中,产品品种、加工技术等相对比较落后,使得土豆深加工产品的比较竞争优势不足。
(三)科研投入较少
土豆有其经济价值,关系粮食安全,在我国一直被作为蔬菜或小作物。因此,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对其重视程度不高,所以对其的生产投入较少,科研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不足。对以土豆为原料的产品加工业中,我省对其的资金投入更少,从而使得土豆产业基础薄弱。现有的深加工产品主要还是局限在淀粉、粉类制品等低附加值和低技术含量的产品上,科技投入多、产品层次高的产品极少。依托地方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进行相关研究的也较少。
(四)产业化标准尚未健全
黑龙江省土豆深加工发展迅速,主要产区均有不同规模加工企业,其使用的工艺、技术和设备相对比较成熟,因此产品的标准化不一。由于我国土豆深加工起步较晚,相关的产品生产加工标准和行业标准尚未健全,与其他国家以及行业需求的发展变化有一定差距。由于生产技术标准不统一,造成土豆产品市场混乱,生产效率较低,而且产品质量不高,缺少相关的行业标准、产品标准,部分已有标准也未能与时俱进,相对落后,与现代食品质量与安全要求相差较多。
三、更好实现土豆深加工促进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积极培育龙头企业
要做强作大土豆深加工企业,切实增强深加工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黑龙江省要努力扩大加工企业的生产能力,开发更多深加工产品,实现产品由初级加工品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变。同时,引导龙头企业提升技术水平,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产品质量,吸引更多消费者消费。具体而言,可通过兼并、联合或收购等办法,实现企业整合,开发一批科技含量高、增值水平高和出口能力强的产品,组建和打造土豆深加工龙头企业,增强比较竞争优势;其次,鼓励土豆加工企业积极创建优势匹配,通过采用新工艺提高质量,努力创建更多知名品牌,有效提高市场占有率;第三,要加快技术创新,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
(二)健全行业发展标准
根据黑龙江省农业发展实际,结合土豆深加工产品的特点,制定行业规范,建立健全行业产品标准。同时,要通过法律渠道建立健全监管,强化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产业安全和食品安全观念,并要严格管理,努力限制土豆深加工企业“小、散、乱、差”的蔓延,控制器发展趋势。特别的,对于没有统一标准的深加工生产工艺、产品认定标准等,要实行严格管理。
(三)打造生产、加工和销售一体化发展模式
生产加工企业要充分认识土豆原料基地的建设,从人力、财力和物力投入上,将土豆原料作为第一车间来建设;要通过政策协调、多方宣传和引导,吸引更多投资,将企业周边的县、乡发展成为原料基地。同时,要让农户、生产加工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使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有效衔接。
(四)充分发挥产学研结合的作用
土豆深加工的发展要实现科研理论成果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充分让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提升土豆深加工产品的应用水平,扭转成本高、收益低、竞争力低、抗灾能力差等问题。地方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实现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与土豆深加工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研发推广新产品、新技术,特别是实力较强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建立与科研部门的联系与合作。
[参 考 文 献]
篇5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增值税;政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6-0182-02
一、农产品加工业增值税政策现状
为推进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这些政策大部分集中在增值税优惠上,为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创造了良好环境,关于农产品加工业的增值税相关规定主要有以下方面。
1.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五条规定,农业生产者销售的自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进一步做出细化:所称农业,指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牧业、水产业。农业生产者,包括从事农业生产的单位和个人。这里的农产品,指初级农产品。
2.纳税人销售属于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农业产品征税范围注释》内的农产品(初加工的农产品)以及销售饲料、化肥、农药、农机、农膜,税率为 13%(销售部分饲料产品免税);而对于深加工的农产品适用税率为 17%;对农合社向其社员销售农业生产资料,免征增值税。
3.纳税人出口货物,税率为零。
4.对直接用于农业科研、试验的口仪器、设备,免征增值税。
5.对于符合国家高新技术目录和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引进项目的农产品加工设备,除按照《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所列商品外,免征进口环节增值税。
6.对于小规模纳税人中的个体户,销售额没有达到起征点的免税。起征点的规定为:销售货物的,为月销售额 5 000―20 000 元;按次纳税的,为每次(日)销售额 300―500 元。
7.收购农产品允许扣抵进项税额。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八条规定,纳税人购进农产品,除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外,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进农业生产者销售的免税农业产品或向小规模纳税人购买的农业产品,按照农产品收购发票或者销售发票上注明的农产品买价和13%的扣除率计算的进项税额抵扣销项税额。
8.对农产品实行出口退税。出口退税率为 13%、11%和 5%几个档次。
二、现行农产品加工业增值税政策存在的问题
1.初加工与深加工农产品界定标准不明,难以使用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
农产品加工企业包括农产品初加工的企业和农产品深加工的企业。按照税法规定,对属于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农业产品征税范围注释》范围内的农产品适用 13%的低税率,而其他农产品适用 17%的税率。这项政策本来是为了减轻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税收负担,而实际上由于注释范围狭窄并界定不明,使得很多加工企业很难界定农产品简单加工后的产品类别归属,从而无法适用税率,导致无法适用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例如,《农业产品征税范围注释》对以茶树鲜叶生产的初级农产品“毛茶”与深加工农产品“精制茶”仅从制作工序上作了界定:毛茶四道工序,精制茶六道工序,从工序角度看,无论从形式还是实质上都难以准确找出二者的本质区别。而对这两种茶叶则分别实行不同的税率,税收负担差别较大。
2.初加工与深加工农产品企业的税率不统一,造成企业税负不同
农产品增值税税率的不统一导致农产品初加工企业和深加工企业之间的增值税税负失衡,制约了农产品加工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不利于优化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结构。
(1)对农产品进行初加工的一般纳税人,存在长期留抵现象
我国现行税收政策规定,初级农产品加工业的一般纳税人收购农业生产者销售的农产品,准予按照买价的13%抵扣进项税额,而销售时按不含税价的13%计算销项税。由于农产品收购发票或者销售发票上注明的买价为含税价格,所以即便企业原价买进、原价卖出,也不表示企业增值税为零。以下用公式说明:
销项税额=不含税卖价×增值税率
=含税价÷(1+13%)×13%
进项税额=含税买价×扣除率
=含税价×13%
应交增值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
=含税卖价÷(1+13%)×13%―含税买价×13%
①当企业原价买进、原价卖出时,即含税卖价=含税买价
则:应交增值税额=含税卖价×(-1.5%)
以茶叶加工为例,茶叶企业收购农业生产者的茶叶100元,凭收购发票可抵扣100×13%=13元的进项税,当月将全部初加工的茶叶卖出100元,价税分离后应缴纳销项税100÷(1+13%)×13%=11.5元,则该月期末留抵为11.5-
13=-1.5元。
由此可见,企业若平价销售,其不但不需要缴纳增值税,而且相当于国家还需要给予企业 1.5%倍含税收入。
②若实现企业缴纳增值税,则必须使销项税额≥进项税额
即:含税卖价÷(1+13%)×13%≥含税买价×13%
推出:含税卖价≥含税买价×1.13
由此可见,企业的毛利率必须超过 13%才能实现增值税的缴纳,而现实中,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可以实现这么大的利润。另外,如果再考虑电费、包装物及运输费用等其他可以抵扣的外购项目的进项税额,企业的毛利率还要相应提高才能实现增值税的缴纳。这种政策实质上相当于一种间接补贴。
篇6
朝阳市张铁民市长在欢迎辞中简要介绍了朝阳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以及企业所面临的技术难题,并阐述了朝阳市农产品加工企业提升技术水平的必要性以及破解技术难题的紧迫性。他指出,通过这次对接会的举办,必将使朝阳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水平有一个大幅度提升,朝阳的农产品加工业必将迎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辽宁省农委主任刘长江在讲话中阐明了辽宁省举办本次对接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他指出,本次会议的举办,将为辽宁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了一个十分难得的机遇,对于解决辽宁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实际技术难题,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张天佐局长发表重要讲话,他首先强调了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作用,同时指出解决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难题,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是促进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必要手段。随后他介绍了农业部在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建设、农产品加工技术推广等方面的工作进展。最后他指出此次农产品加工技术对接活动,将为农产品加工企业和相关科研单位建立一个“产学研”合作平台,为解决加工企业技术创新力量不足问题,加速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科研成果的转化,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针对辽宁省农产品加工业的特色及优势,活动设立粮油加工、果蔬加工、畜产品加工、水产品加工四个分会场,邀请了8位相关农产品加工行业知名专家在分会场作主题报告。各位专家从相关行业技术发展趋势、行业发展建议等方面展开讲座,高屋建瓴,既有宏观层面的全行业技术发展现状,又结合微观加工企业实际,参会企业代表听得津津有味,掌声不断,大家一致反映,报告让企业代表了解了自身加工技术在全行业中的位置,开拓了眼界、提高了认识。
现场技术对接阶段,四个加工领域的8位专家带着农产品加工科研成果,与来自辽宁省14个市县的200位企业技术代表在畜禽制品深加工技术及设备,肉鸡产品分割、熟食蒸制技术,肉制品防腐保鲜技术;糯玉米、有机杂粮产品真空保鲜技术,杂粮、面粉综合深加工技术,葵花油的加工、脱脂、提炼技术,花生油压榨产出技术,饲料加工技术;红树莓鲜果储藏、防褐变、防灰霉病技术,樱桃汁、酒产品深加工技术,蔬菜生产、清洗、加工技术,薯类深加工技术,蘑菇罐头装罐衔接技术;以及河蟹、贝类、海参、海藻精深加工、综合利用技术,风味鱼、唐扬鱿加工技术及烘道热冷风的转换技术,海洋水产品冷冻、加工操作技术等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探讨,现场为企业技术代表答疑解惑。企业代表畅所欲言,专家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分析,为企业在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找原因,寻对策,将一个个困扰企业的技术难题轻松化解,令与会企业代表十分满意,会场气氛热烈活跃。
篇7
近年来,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十分迅速,并已成为农村经济中最具成长活力的产业之一。20*年,全市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达170亿元,出口贸易值6.59亿美元,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50余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44.6%。全市基本形成了以水产品腌渍与速冻;蔺草制品开发;蔬菜速冻、脱水与腌渍;水果与竹笋罐头加工;竹材深加工利用与竹工艺品开发;禽肉与蛋制品深加工;裘皮鞣制等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加工技术体系。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为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尽管我市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方面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是与发达国家及先进省市相比,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与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不相称。主要表现为加工业整体技术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薄弱,加工设备条件差,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加工企业规模偏小,产业集群度不高。组织实施农产品加工科技专项,依靠科技创新,突破和转化一批制约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开发一批具有我市特色的农产品深加工关键技术和设备,是推进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的根本途径。
一、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遵循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以市场为导向,围绕我市九大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农产品,大力开展水产品、果蔬、茶叶、竹类、禽蛋等特色农产品的贮藏、保鲜、加工、包装技术与设备研究,开发农产品专储、专运、冷链运销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活性物质提取技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农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强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建设,引进良种,开发配套生产技术。加快构建农产品加工科技产业链,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开发一批新技术和新产品,培育和扶持一批农产品加工科技企业,形成完善的、充分体现宁波特色与优势的农产品加工技术体系,为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二)发展目标
基本建成适应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体制完善、机制灵活、支撑有力的农产品加工科技支撑体系,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成果转化和推广步伐明显加快,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农产品加工业整体技术和商品化水平显著提高,全市农产品加工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从目前的0.5∶1提高到1∶1以上,加工转化率达到40%以上。在水产品、果蔬、林特产品、禽蛋深加工等9个具有优势的领域,突破20-25项关键技术,开发5-10个加工关键设备,培育10-15个名牌加工产品,其中水产品、蔬菜和罐头加工等部分领域的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二、发展重点与主要研究领域
(一)重点研究领域与需突破的关键技术
1.水产品保鲜与加工技术
海水鱼、贝类腐败菌控制栅栏技术,优势腐败菌数据库和数学模型;鱼类保鲜过程生化特性变化规律,新型、高效、安全的保鲜剂;海洋鱼类腥味形成机理及脱除技术;海洋低值鱼类高值化加工、生食水产品微生物控制、贝类净化及精深加工、藻类深加工等关键技术及装备;水产加工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技术。
2.特色果蔬鲜切与加工技术
采后果蔬品质变化规律和货架期延长技术,品质评价技术;传统特色腌制蔬菜安全生产、超市净菜生产、出口蔬菜品质提高、中式蔬菜快餐生产、果蔬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及装备。
3.畜禽产品保鲜与加工技术
畜禽产品加工、蛋品加工、消毒奶无菌灌装、畜禽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及装备;乳品成分、体细胞数、抗生素及霉菌毒素快速分析技术与装备。
4.大宗林特产品保鲜与加工技术
竹笋品质变化规律和货架期延长技术,品质评价技术,竹笋精深加工等关键技术及装备;名优绿茶制品品质提升关键技术,茶叶加工过程中茶色、香、味保持关键技术,中低档茶叶综合加工利用。
5.粮食产品精深加工技术
年糕半自动化加工技术;真空年糕品质提高技术,散装年糕货架期延长技术;方便快速年糕、新型年糕系列制品加工技术。
6.林产品深加工技术
竹子、蔺草产品的物理改性和化学改性技术,用于建筑工程、木结构住宅、室内装潢、日用品等的竹、蔺草制品及工艺品;竹、蔺草制品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技术及装备。
(二)中试、示范和成果转化
1.水产品保鲜与加工
重点转化先进的鱼糜、鱼粉加工生产技术;水产品保鲜技术;海洋低值鱼类高值化加工技术;生食水产品微生物控制技术;清洁贝类加工技术;坛紫菜深加工技术及保健食品。
2.果蔬产品保鲜与加工
重点转化柑桔罐头加工节水与自动化生产技术;新型出口蔬菜加工节水、节能、清洁化加工技术;新型出口脱水蔬菜产品及新型蔬菜软包装产品;超市蔬菜、蔬菜中式快餐加工技术。
3.畜产品保鲜与加工
重点转化传统特色畜禽产品、蛋品加工及副产品综合利用技术,奶制品电子鼻识别、检测、检验、监控技术体系。
4.大宗林特产品保鲜与加工
重点转化中低档茶叶新型产品及茶叶天然食品添加剂技术;鲜笋保鲜技术;竹笋精深加工技术。
5.粮食产品加工
年糕半自动化加工技术;散装年糕货架期延长技术;新型年糕系列制品加工技术。
6.林产品深加工
重点转化高稳定性耐湿热竹材复合板集成加工技术;防霉、防腐、防虫、阻燃、漂白、染色等竹、蔺草制品深加工技术;竹、蔺草工艺系列产品及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技术。
三、重点项目
1.海洋鱼类腥味形成机理及脱除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选择2-3种海水鱼类,包括1-2种中上层鱼类、1-2种养殖鱼类,研究海洋鱼类腥味形成机理及主要腥味物质成分;研究海洋鱼类腥味物理、化学、生物脱除研究及集成技术,开发海洋鱼类无腥产品。
预期目标:探明海洋鱼类腥味形成机理及主要腥味物质的成分;获得1-2种海洋鱼类腥味脱除的集成技术;开发1-2种无腥海洋鱼类产品,并建立中试示范生产线;获国家发明专利1-2项。
2.海洋中上层鱼类高值化加工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鲐鱼、鯷鱼等海洋中上层鱼类的脱脂、脱色技术,低压渗透技术,传统产品加工关键技术,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开发新颖、风味化海洋中上层鱼类新产品。
预期目标:开发出新型海洋低值鱼制品1-2种,并建立国内先进的中试或规模化示范生产线;获国家发明专利1-2项。
3.蟹、贝类产品质量控制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宁波市特色腌制生食水产品微生物控制技术,包括咸泥螺、红膏炝蟹、蟹糊等,控制生食水产品微生物并达到GB10136标准要求。研究缢蛏、褶牡蛎、泥蚶等品种的微生物净化技术,净化对贝类品质的影响及改善净化贝类品质的技术,净化贝类保活保鲜技术。
预期目标:产品质量指标达到国家标准,建立腌制生食水产品生产线1条及贝类净化生产线1条,获国家发明专利1-2项。
4.海水经济鱼类保鲜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海水经济鱼类微生物分布变化,建立优势腐败菌数学模型,研发腐败菌控制栅栏技术;研究海水经济鱼类保鲜过程生化特性变化规律,研发新型、高效、安全的集成保鲜技术,开发海水经济鱼类保鲜产品。
预期目标:开发海水经济鱼类保鲜产品2-3个,建立年加工能力1000吨的示范生产线1条;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
5.藻类业精深加工技术研究与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研究紫菜、浒苔、龙须藻等主要大型藻类的营养价值、保健功能及其在主要加工过程中的动力学变化规律,活性物质的功能与安全性评价;研发藻类中活性成分的提取技术,开发藻类活性饲料、功能性食品;研究开发坛紫菜干品生产工艺改进技术及装备。
预期目标:构建紫菜、浒苔、龙须藻等主要大型藻类的加工特性和成分数据库,探明主要营养成分和生物活性物质在其主要加工过程中的动力学变化规律;创建千亩级坛紫菜养殖及加工规模示范基地2个;探明2~4种活性成分的结构、构效关系和作用机理,开发活性成分明确、安全性高功能性食品2~4种,并建立示范生产线1条;获国家发明专利2-3项。
6.鱼粉环保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及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研究鱼粉生产过程中臭气有组织排放工艺技术,鱼粉生产过程中臭气的物理、化学脱除技术,优化鱼粉环保生产工艺,研制配套设备,改善鱼粉生产过程中对周边环境的污染。
预期目标:建立年加工能力1万吨的鱼粉环保示范生产线1条,鱼粉生产过程中的废气排污达到国家环保要求。
7.甲壳素环保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研究蟹虾壳生产甲壳素微生物菌株的筛选、分离、鉴定及菌株保存技术,优化生物法生产甲壳素发酵工艺及关键技术参数;开发甲壳素生产副产物的分离及相关产品,研发物生物法生产甲壳素的集成技术及相应装备。
预期目标:生物法生产的甲壳素品质和得率不低于酸碱法;COD绝对排放量减量≧0.5吨/吨甲壳素;BOD排污减量≧1吨/吨甲壳素;废水回用≧80%;直接生产成本≦1万元/吨甲壳素,建立中试示范生产线1条,获国家发明专利1-2项。
8.采后果蔬保鲜、物流关键技术研究及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研究柑桔、杨梅、茭白、西兰花等主要特色果蔬的品质变化规律,建立果蔬品质评价体系;研究果蔬货架期延长技术,建立果蔬贮运及物流过程中的保鲜技术及质量控制技术。
预期目标:建立一套采后果蔬保鲜、贮运关键技术的优化集成新工艺及果蔬物流示范线2条,物流期间品质损耗率小于10%;获国家发明专利1-2项。
9.柑橘罐头现代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研究推广柑橘罐头加工节水技术,开发柑橘罐头生产剥皮机、分瓣机,建立柑橘罐头自动化生产示范生产线;研究柑橘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技术,开发高值化利用产品。
预期目标:建立柑橘罐头加工用水回用示范工厂和示范生产线,节水40%以上;建立柑橘罐头自动化生产示范生产线1条;开发1-2个柑橘副产物高值化产品;获国家发明专利1-2项。
10.蔬菜现代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设备研发
研究内容:研究开发传统特色腌制蔬菜安全生产关键技术及装备,开发超市净菜、蔬菜中式快餐食品关键技术及配套设备,建立加工蔬菜节能、节水、清洁化示范生产线;研究蔬菜加工副产物的高值化利用技术。
预期目标:开发超市净菜5-6种、蔬菜中式快餐食品3-4种、副产物高值化利用产品1-2种,并建立年加工能力1000吨的示范生产线1条,获国家发明专利1-2项。
11.现代奶品加工保鲜关键技术研究及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研究消毒奶的无菌灌装和保鲜技术装备,浓缩液态奶、免疫乳制品、低乳糖奶制品的加工技术;开发奶品电子识别技术与装备。
预期目标:建立年加工能力1000吨的消毒奶的无菌灌装示范生产线1条,开发新颖奶制品2-3种,建立奶制品电子鼻识别、检测、检验、监控技术体系,获国家发明专利1-2项。
12.茶资源增值关键技术研究及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研究名优茶加工中揉捻、提香新技术,开发相关加工设备;研究茶制品色、香、味保持关键技术;研究中低档茶叶高值化加工技术。
预期目标:开发茶叶新产品2-3种,解决名优茶加工中揉捻、提香关键技术,建立名优茶加工、保存新技术体系;建立年加工能5000吨的中低档茶叶高值化加工示范生产线1条,获国家发明专利1-2项。
13.竹笋产品保鲜与精深加工技术及产业化
研究内容:研究竹笋采后品质变化规律研究,建立竹笋品质评价和保鲜技术体系;研究竹笋货架期延长技术,贮运及中短途贮运保鲜技术及质量控制技术体系;研究竹笋加工关键技术,开发竹笋产品。
预期目标:建立竹笋品质评价体系,开发竹笋新产品3-5个,建立年加工能1000吨的示范生产线1条,获国家发明专利1-2项。
14.年糕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年糕半自动化加工技术研究及装备开发;研究真空年糕品质提高技术,研究散装年糕货架期延长技术;开发方便快速年糕、新型年糕系列制品。
预期目标:开发新型年糕制品2-3种,散装年糕保质期7天以上,建立年加工能力1000吨的年糕示范生产线1条,获国家发明专利1-2项。
15.竹子、蔺草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建筑工程、木结构住宅、室内装潢、日用品等的竹、蔺草制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竹、蔺草产品防霉、防腐、防虫、阻燃、漂白、染色等高效无毒的生物或化学处理技术研究;竹材纤维化、塑化、表面密实化技术研究;开发现代竹、蔺草工艺新产品,研究加工副产高值化利用技术。
预期目标:开发防霉、防腐、防虫、阻燃、漂白、染色等竹、蔺草产品3-4种,开发竹、蔺草工艺新产品和综合利用产品10个以上,并建立示范生产线;获国家发明专利1-2项。
四、创新平台建设
以科技支撑发展、改善创新环境、提升研发水平为目标,加快构建适合我市农产品发展需求和资源高效共享的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与服务平台,重点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领域的重点实验室和企业研发中心,扶持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领域的科技创新型企业。
1.重点实验室
继续加强对市农产品加工、市海洋药物与健康食品等加工领域的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支持重点实验室引进创新型人才,改善实验室科研条件,承担市级重大科技项目。鼓励重点实验室与加工企业合作,以产学研的方式组建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平台或农产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面向我市主要特色农产品资源,开发农产品保鲜与加工新技术、新产品。
2.企业研发中心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体系。以重大科技项目为载体,培育创建一批农产品加工领域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和农业龙头企业,凡经认定的科技创新型企业享受市高新技术企业同等优惠政策。鼓励有条件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农业龙头企业与科研机构、大传院校开展科技合作,以产学研的方式组建企业研发中心或企业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围绕水产品加工与活性物质利用;竹、蔺草制品开发;速冻、脱水与腌渍蔬菜加工;水果、竹笋罐头加工;禽肉与蛋制品深加工等特色领域,支持创建10-15个具有一定规模、设备先进的企业研发中心或企业工程技术中心。
五、组织管理和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管理
由市科技局牵头成立专项领导小组,领导本专项的组织与实施工作,协调处理专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各县(市)、区科技管理部门、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和有关企业要积极参与专项的实施,实行市县联动、部门互动,共同组织实施专项中的重大、重点项目。领导小组下设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总体方案和实施计划的制订,各项目的组织评审、咨询和项目承担单位的遴选,指导监督重点项目的组织与实施,开展项目的中期评估和绩效考核。专项中明确的重点项目在组织方式上实行课题制和首席专家负责制,本着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以择优委托或公开招标方式,确定项目承担单位。
2、加大科技投入
加大全社会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科技投入,着力改善投融资环境。充分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加大对农产品加工科技专项的资金投入。市科技三项经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将作相应安排,支持本专项的组织与实施。各县(市)、区科技管理部门也要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支持本地区开展的重点项目。建立以企业为投入主体的科技创新与投入体系,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加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科技投入,凡申请承担本专项中科技项目的企业,要求企业科技投入经费不低于财政科技投入的经费。
篇8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 产品供应链 绩效
中图分类号:F3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1-177-03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更加复杂,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单纯依靠提高自身技术求得发展的潜力越来越小,而企业面临的市场需求却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和提高自身竞争力,企业之间逐渐相互联合,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由于相互联合的企业间存在供需关系,所以当把所有企业连接起来,便呈现出链式结构,及所谓的供应链。20世纪90年代初,涉农供应链管理的出现,使得农产品的供应链研究呈现出新的局面。农产品的生产者意识到在将农产品由生产推向市场的过程中,建立有效的供应链是获得利润的一条有效路径。世界各地的农业产业企业和龙头农业公司纷纷开展供应链实践。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特殊的企业组织形式,就其宗旨而言,具有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的双重属性,其经济效率的实现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保障。在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产生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其发展也伴随着诸多问题,直至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其发展才走上了正规的路径。伴随着合作社的发展,其内部治理问题,生产标准化问题,产品的市场销路问题等都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促进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是最终研究的目的。
从以上可以看出,如果实现产品的供应链管理,将会对组织的发展产生有利的影响,那么,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产品供应链的存在是否具有可行性,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供应链中的运作流程怎样,农产品供应链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绩效会产生何种影响,将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二、概念界定
1.供应链。对于供应链,学术界至今没有统一的概念界定。国内外学者以及相关单位基于供应链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其进行界定。就国外而言,史蒂文森(1989)认为供应链包含增值过程和分销渠道控制,它是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用户的流,从供应的源点开始到消费的终点结束。
哈瑞森则认为供应链是一种功能网链,它执行原材料的采购,并且将它们转变为中间产品和成品,再成品销售给用户。马丁·克里斯托弗(2001)将供应链定义为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消费者的过程和活动的上游及下游企业组织所构成的网络。美国供应链协会认为其是涉及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客户的客户的最终产品生产与交付的一切努力。供应链管理包括贯穿于整个渠道来管理供应与需求、原材料与零部件采购、制造与装配、仓储与存货跟踪、订单录入与管理、分销,以及向顾客交货。
在我国,马士华(2000)指出,供应链是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结构模式,它以核心企业为中心,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原材料的采购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通过销售网络把最终产品送到消费者,其节点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消费者。我国2001年实施的《物流术语》将供应链定义为在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及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本文认为马士华对供应链的定义更为具体,所以本文采用其对供应链的定义。
2.农民专业合作社。2007年以前,我国许多学者都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定义,如池泽新(2005)、狄金华和钟涨宝(2006)等,2007年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定义为一种互的经济组织,其建立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由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它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由于此定义的应用较为广泛,本文中也将采用此定义。
三、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农产品供应链的可行性
1.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必然要求。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服务成员为宗旨,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这就要求提高合作社的盈利能力。现阶段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以销售初级产品为主,很少有能力开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因此其获利空间小,社员得益少,而且在初级产品的销售上,合作社与营销大户相比不具有明显的优势。如果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农产品供应链得以建立,相应的农产品的精加工和深加工的水平就可以得到提高,畅通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从而吸引更多农民入社,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
2.农民专业合作社占据核心优势。首先,在农产品的供给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相应的优势,使得其他连接处的组织不能替代。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户在自愿民主的基础上自发形成的经济组织,农户(社员)就是农产品的提供者,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完全掌握初级产品的来源。与此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依据市场需求信息,有目的性的组织社员生产特种农产品,这同样是其他经济组织很难做到的。其次,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连接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中介机构,能够通过多样的渠道、各种各样组织获取市场供求信息,从而居于供应链上的信息中心。再次,农民专业合作社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不仅明确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地位,更规定国家通过财政支持、税收政策和金融、科技、人才的扶持以及产业政策引导等种种措施,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与此同时,国家鼓励并且支持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服务。各地政府制定并落实税收优惠、保护性补贴、基础设施建设补贴、信贷支持、人员培训等多种政策与措施,以引导、扶持、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持续稳定发展,使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四、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流程
建立并保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供应链中的主体地位,必须具备严格的供应链的运作流程,即包含以下五个方面:制定农产品各环节计划、进行农产品的采购、进行农产品的精深加工、进行农产品物流配送、实现农产品的退货。
1.制定农产品各环节计划。农产品的各环节计划是农产品供应链的首要部分,在供应链的所有流程中居于首要的地位,甚至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性能在一定程度上都由它决定。农产品的各环节计划主要包括前期采购决策的制定,精深加工方案的确定,产品的分级、筛选、清洗、包装方案的制定以及配送、退货方案的制定等方面。农产品各环节计划为农产品从种养殖农户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提供了标准和规则,从而为确保农产品供应链的效益和效率打下基础,是进行农产品供应链优化的依据。
2.进行农产品的采购。因为农作物从播种到成熟具有特定的周期,为了采购到符合市场需求的农产品,从农作物的播种开始,农民专业合作社就应该与农户订立合同,使农户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要求进行特定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在产前生产资料的采购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应采取统一采购的方式或者监督农民根据合同的要求选取作物品种以及相应的化肥、农药等。同样,农产品的产中服务也应由农民专业合作社向农户提供,特别是产中的技术服务,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农户生产的农产品符合一定的标准,从而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农产品经过农民的标准化种植(养殖)后,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按照合同规定的价格收购农户的农产品。
3.进行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对于具有资金优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建立自有的农产品冷库和精深加工工厂。加工工厂所处地理位置应当交通便利,环境良好,以方便初级农产品的运入和成品的运出。对于农产品的精深加工,科学合理的加工流程是重中之重。与此同时,应当建立起农产品的检验检疫系统,对于进出厂的农产品都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和检疫,检验达标才能进入市场进行流通。对于资金欠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通过与冷库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合同关系,以进行农产品的储藏和精深加工。农产品的精深加工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农产品的质量层级以及进入市场后的价格。在农产品的精深加工环节,应当完成农产品的筛选、分级、清洗、包装、检验检疫等任务,确保产品质量。
4.进行农产品物流配送。农产品配送主要包含两个环节:一是从农民专业合作社到分销商或零售商;二是从零售商或分销商到消费者。对于特定的农产品,其对物流运输的要求较高,比如生鲜农产品,由于其易腐烂,所以最佳的选择是实行全程冷链运输,以防止其在运输过程中变质腐烂。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产品配送中居于主体地位,由其统一进行需求信息的管理,统一对农产品进行调配,同时,应适当简化供应和配送体系,有效利用运输车辆,提高运送效率。
农产品的配送具有自身的特点,对于物流车辆和设施要求相对严格,物流基础设施投资较大,许多合作社因为资金实力而无法建立自身的良好的物流配送体系。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寻求与物流公司的合作,这样可以充分发挥第三方物流公司的优势。第三方物流公司一般有信息网络系统的支持,可以缩短物流时间,提高配送效率。相对而言,第三方物流公司专业化程度较高,冷链物流比较容易实现。
5.实现农产品退货。农产品是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必需品,具有购买次数多,购买总量大的特点,与大型工业产品相比,退货流程也相对简单。农产品的退货通常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消费者退回农产品。实现产品的退回是对消费者的权益进行保护,主要包括退回过期和质量安全不达标的农产品。二是实现废弃物的回收。就农产品而言主要是实现农产品包装的回收。回收后进行材料的重复利用。农产品产生的其他废弃物则进行相应的处理,在处理过程中不能对社会和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在农产品的退换过程中,也形成了供应链中逆向的信息流和物流。
五、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供应链对绩效的影响
在对组织绩效的管理中,其重要目标之一在于降低成本,实现信息快速流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产品竞争力,而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建立农产品供应链,将会在以上几个方面产生作用,从而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绩效产生正向影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从而用较低的成本获取相对较高的收益。确保能收回所付出成本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获得利润。农民专业合作社可借助其组织优势向上游延伸,将生产环节与销售环节有效衔接,缩短上游流通环节,并且向下游延伸,使农产品直接进入零售市场,减少了流通过程中发生的损耗。而且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统一采购、统一加工、统一配送,有效降低流通成本。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时对农产品进行分级、加工、包装,这样就减少了大量不必要的物流成本,降低了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损耗。
2.有利于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我国农产品大多是小规模生产,产品生产经营产业化和规模化程度较低。农产品竞争能力低。与此同时,农产品的产品质量问题屡见不鲜,主要原因是农户个体实行分散生产经营,流通渠道的复杂多样、不规范的农产品生产以及缺少必要的检验检疫措施等都使得农产品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而就市场需求而言,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构建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核心企业的农产品供应链,能为农产品实现生产经营的产业化和规模化提供有利条件,同时为农产品的质量提高创造有利的条件。因此依托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产品供应链的确立,是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的必要条件,也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3.有利于实现农产品信息流的共享与快速流通。高效的供应链可以保证信息流的畅通。目前,有多种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可以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信息平台,为经营农产品实现信息快速获取、交流提供了信息支撑。例如在供应链的下游,超市通过其内部网络将其内部营销、库存等情况全部由计算机管理,同时通过外部网络,将相关信息反馈给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供应链节点组织之间的快速沟通以及现代化的电子方式的财务结算。供应链的建立可以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其他组织之间信息分享与流转,缩短信息流通时间,从而更加迅速的履行客户的订单,削减多余的库存,提高顾客满意度,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的提高提供保障。
六、主要研究结论
本文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了供应链的发展及应用,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与供应链结合起来,提出建立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农产品供应链,并且通过分析,认为建立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农产品供应链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建立产品供应链过程中具有核心优势。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产品供应链中须执行以下运作流程,即制定农产品计划、进行农产品的采购、进行农产品的精深加工、进行农产品配送、实现农产品退货。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产品供应链通过降低流通成本,实现信息快速流通与分享,提高产品竞争力,从而有利于合作社绩效的提高。
(基金资助:基于供应链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绩效评价研究,四川广播电视大学2009年度科研课题立项,项目编号KT0943)
参考文献:
1.Stevens,G.C.Integrating the supply chai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and Materials Management,1989(8)
2.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35
3.马丁·克里斯托弗.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4.周雄伟.供应链信息共享激励模型研究[D].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5.陈冬冬.农业供应链管理若干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6.李慧娟,赵婷婷,张茂.基于农超对接模式下农产品供应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8)
7.刘滨,陈池波,杜辉.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度量的实证分析———来自江西省22个样本合作社的数据[J].农业经济问题,2009(02)
篇9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税收政策
引言
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对我国整体农业发展有很好的带动作用,是加速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有效经营模式。农业产业化的重点在于传统的农业饲养、种植以及农产品的加工、输出,利用现代化的管理与科技技术将生产要素进行组合,旨在满足市场需求,从而不断提升农业产业的经济利益[1]。
1我国现行农业产业化税收政策
1.1与农业相关的税收政策
我国目前还未出台与农业产业化相关的专门的税收政策,但是有许多涉及农业生产经营方面的税收政策,主要包括个人与企业所得税、出口退税以及增值税及附加税等税种。
1.1.1增值税目前我国的税收政策主要对农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税收进行优惠,具体包括:免于征收从事生产和销售农产品以及经营农机、化肥和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企业和个人的增值税,对于销售农产品的纳税人免收增值税,对于进行废物利用生产的企业的产品增值税实行先征收后退还的优惠政策。
1.1.2出口退税目前我国主要针对高科技农产品与初级农产品的加工设备实行出口退税优惠。除此之外,国家规定进口的高科技农产品设备若在已批准的目录之中,则对其相应的进口环节增值税与关税实行免征。此外,出口退税政策规定,出口企业收购的非视同自产产品出口适用增值税免税政策,其进项税额不得抵扣和退税。
1.1.3所得税目前我们国家的税收政策主要对从事农业方面的企业和个人进行税收优惠。比如,免于征收个人从事饲养业、养殖业、捕捞业以及种植业的相应的所得税;免于征收从事以下项目的企业所得税:种植棉花、水果、坚果、麻类、油料等,树木种植与培育,新品种的农作物选育,维修农业设备与推广农业技术,中草药种植等;减半征收种植花卉、茶、香料以及饮料等作物的企业所得税。
1.1.4印花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暂行条例》规定,自1988年10月1日起,国家指定的收购部门与村民委员会、农民个人书立的农副产品收购合同免纳印花税,农牧业畜类保险合同免征印花税。
1.2与农业产业化链条相关的税收政策
农业税收政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完善,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实施的税收政策各有不同,其主要在出口农业、衍生农业、基础农业以及加工农业等方面有所体现。在出口农业方面,对于出口的自产农产品实行退税,外购的农产品出口实行免税;出口的初加工农产品实行退税,而对于进口的高科技农业设备关税实行免予征税。在衍生农业方面,免予征收农业技术在进行转让和服务时产生的营业税以及针对推广农业技术和维修农业设备等所产生的企业所得税;在基础农业方面,对企业所得税实行免予征收或者减半征收,对增值税实行免予征收,并且取消相关的农业税,取消农业特产税;在加工农业方面,免予征收对农产品进行初步加工的企业和个人的所得税。
1.3现行税收政策对农业产业化的影响
1.3.1积极影响首先,所得税与增值税税收优惠政策使得农产品的生产者与对农产品进行初步加工的个人或企业的经济利益得到了有效的保障,激发了农产品生产者的热情,加大了生产力度,从而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其次,施行出口退税的优惠政策能够促进产业内部进行产业链的延长和农业产业升级,使得生产成本得到有效减少,经济利益得到明显提升,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强动力。
1.3.2阻碍作用首先,我国现行的税收政策中农业产业化发展与非产业化发展适用统一的税收优惠政策,并没有专门针对农业产业化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不存在较强的政策针对性和优势;其次,对基础农业产品生产给予一定税收优惠,但对农产品加工业税收优惠较少,在当前基础农业还很薄弱的情况下,限制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空间;最后,目前的税收政策未落实到农业产业化的每一个链条环节,并且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例如一般纳税人购进农产品进项税额抵扣中使用发票的极少,可能导致少缴税款,农产品收购发票的管控难度较大。
2农业产业化中税收政策发展趋势
2.1优化基础及衍生农业税收
在基础农业方面,结合其摊子大却缺乏后劲的特点,在针对农产品生产者的个人所得税实行免征税赋的同时,也免征或者减征从事基础农业相关的中小型企业的企业所得税,将承包土地或者投资土地的个人或企业在开展基础农业生产时产生的增值税用于进项税额的抵扣。而在衍生农业方面,为使企业和个人的利益得到有力保障,调整所得税,使出口的农产品的退税率得到有效提升。适当减免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土地使用税,一般直接用于农、林、牧、渔业的生产用地是不会收取土地使用税的,但不包含农副产品加工场地等衍生农业。适当减免农产品物流服务的税收,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
2.2农业产业化发展应享有更多税收优惠政策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各国都有一些保护和扶持本国农业的优惠政策,作为农业大国,我们必须把对农业投入作为重点,务必确立保护和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总体战略方向,努力建立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农业税收优惠政策体系。调整我国产业化农业税收优惠政策,把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作为保护和扶持农业的重点。在尊重国际规则的条件下,明确对我国农业生产、农产品交易和加工等领域的税收倾斜,建立保护和支持我国农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尽快提高我国农业在国际农业市场的地位和竞争力。同时,为鼓励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对投资农业的机构、组织和个人都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
3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3.1农业产业化税收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首先,税务部门缺乏或不重视税收服务意识,一些税务部门工作人员意识中存在自身是公务员“高人一等”,在开展税务工作中缺乏“服务”意识;其次,企业对于农业产业化税收的相关政策宣传服务水平不到位,农业产业化企业不能及时有效的了解与掌握相关税收服务信息;最后,缺乏对农业产业化税收服务工作的专业指导,税务部门缺乏与相关农业企业的有效沟通与走访。对于农业产业化来说,实行透明公开且能够快速落实的税收政策十分重要。首先,提高服务意识,对相关的税收程序进行优化,明确农业税收政策的工作内容与职责,加强税收服务的专业性和针对性,针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相关的税务问题进行及时跟进和处理,使税务部门工作效率得到明显提升,从而助力农业产业化发展。其次,政府相关税务部门有必要进行职能理念的转变,化被动为主动,利用短信与微信公众号等形式进行税务信息及时公开,以便经营者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和掌握相关信息,对于企业提出的疑问与建议进行及时解答与回复。除此之外,税务部门还可以对部分企业进行走访和调研,对税收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掌握,以便动态地为相关纳税单位提供更好的服务。最后,税务部门有必要加强对农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宣传和辅导,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并及时征集反馈信息,这样有助于国家税收政策的全面落实,使农业企业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最新税收政策,引导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向,实现平稳健康发展。
3.2税收优惠力度不大,难以有效促进农产品的深加工
目前,针对农产品深加工的税收优惠力度不够大,缺乏有效刺激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动力,由于农业产业化的资金投入大、回收周期长,目前没有针对农业产业化进行细化的税收优惠,难以支持农产品深加工业的发展。然而,农产品深加工是使农业走向产业化发展的关键,但是目前我国主要对农业生产与初步加工方面施行税收优惠,却忽略了对农产品深加工的支持。应进一步加大农产品深加工优惠力度,促进农产品深加工业向产业化发展方向靠拢。比如,2019年最新国家增值税税率调整后,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进农产品扣除率为9%,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用于生产或委托加工的农产品按10%的扣除率计算进项税额。税务部门应当对农产品税收优惠目录尽快完善,加强对农产品深加工的重视,对其实施科学合理的税收优惠,推动农产品深加工的发展。
3.3自产销售和外购销售农产品税收不一致
我国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对农民以及从事农业生产的单位和个人销售的自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外购农产品则属于征税范围。针对自产自销的农产品免收税负与征收从外部购入进行销售的农产品的税负的相关政策,在全球经济不断推进以及我国经济不断进步与发展的背景之下,使得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受到限制。自产销售和外购销售农产品税收可消除税收差别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因此,政府部门应当消除自产和外购两种类型的农产品的区别对待,统一免征农产品流通环节增值税,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农产品流通业的更好发展,实现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的对接,也有助于世界范围内发展农业获得的红利与我国分享,从而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农业管理与技术的沟通交流,推动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健康平稳的发展目标。
篇10
一、正确认识农产品加工业面临的新形势
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是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推进农业结构战略调整,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较快,初步形成了以酿酒葡萄、甘薯、玉米、水产、畜禽和蔬菜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体系,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但与省内外先进地区相比,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还较低,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加工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差,专门用于加工的农产品原料不足,产、加、销各环节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健全。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当前全市农产品加工业面临的新形势,把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加强组织领导,协调各方力量,加大扶持力度,努力抓出成效。
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立足资源优势,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初级加工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转变,资源消耗型向高效利用型转变,加快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化,农产品加工制成品优质化,农产品市场国际化,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二)发展目标
从年起至年底,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组织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工程”,即到年底,全市年销售收入超亿元、利税超万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家,年销售收入超万元、利税超万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家,年销售收入超万元、利税超万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家,基本形成以粮油、酿酒葡萄、畜禽、甘薯、水产品、蔬菜等优势加工业和干鲜果、林木、奶品、甜玉米、中药材、食用菌等特色加工业为支撑的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和区域布局。
三、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一)粮油加工
1、小麦加工。积极开发生产冷冻面团、营养强化粉、中力粉、薄力粉及专用粉等多品种面粉,大力开发下游餐桌食品,推进面制主食品的工业化,带动产品升级。重点扶持()面粉有限公司、集团食品有限公司、县面粉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
2、玉米加工。巩固玉米淀粉、味精、谷氨酸等现有产品,开发玉米油、变性淀粉、发酵酒精、淀粉塑料、环状糊精等系列产品;大力发展饲料加工业,提高饲料的质量和科技含量。重点扶持 股份有限公司、县淀粉有限公司、奥极饲料有限公司等企业。
3、大豆加工。重点发展调和油、精炼油、豆奶、速溶豆粉、低温豆粕、分离蛋白、浓缩蛋白等系列产品,积极开发大豆磷脂、皂甙、低聚糖、异黄酮、食用纤维等功能性产品。重点扶持 粮油工业有限公司、 食品有限公司、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
(二)畜禽加工
1、肉类加工。鲜肉制品向预冷肉、小包装、细分割、便携带方向发展,熟肉制品向多品种、系列化、全营养、精包装、易贮存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可微波加热的速冻肉制品、真空冷冻干燥肉制品和餐桌预制食品。重点扶持有限公司、牧业有限公司、机械化屠宰加工有限公司、 牧业有限公司等企业。
2、奶品加工。重点发展液体调制奶、高温消毒奶、酸奶、含乳饮料等奶制品,加快发展奶油、牛奶甜点制品、免疫牛奶、功能牛奶和花色奶等产品。重点扶持乳业有限公司、四同乳业有限公司等企业。
3、蛋类加工。积极发展蛋粉等深加工系列产品以及无公害鲜蛋和各种有保健功能的营养蛋,深度开发蛋清蛋黄粉、卵磷脂、溶菌酶、蛋黄油、面油等一系列广泛应用于医疗、保健、美容、食品等领域的高附加值产品。重点扶持县老师傅畜牧产业有限公司、卢龙县环增养殖有限公司等企业。
(三)林果加工
1、酒葡萄加工。在提高现有产品质量的同时,开发研制冰葡萄酒、甜葡萄酒、发泡葡萄酒、白兰地、香槟等系列产品和包装精美的旅游产品。重点扶持 葡萄酿酒有限公司、集团、酒业有限公司、酒庄()有限公司、香格里拉()葡萄酒有限公司等企业。
2、干鲜果品加工。以苹果、梨、桃、葡萄、樱桃、板栗为重点,大力发展干鲜果品保鲜储藏和精深加工,开发果冻、脆片、果酱、果酸等系列产品;研制开发科技含量较高的植物蛋白饮料、果汁果肉饮料、果蔬混合饮料、果酒、果脯、果粉等深加工新产品。重点扶持果汁有限公司、县汤程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等企业。
3、林木加工。重点发展人造板、高档地板、高档家具板等木制品精深加工,鼓励企业进口国外木材,发展“两头在外”的木制品加工企业。重点扶持县木业有限责任公司、县木业有限责任公司、木业有限公司等企业。
(四)薯类加工
1、甘薯加工。在现有淀粉、粉条、粉丝、粉皮、薯脯的基础上,增加花色品种,开发生产膨化食品、净化淀粉、变性淀粉等产品。重点扶持食品有限公司、食品有限公司、食品有限公司、薯业有限公司等企业。
2、马铃薯加工。大力发展马铃薯速冻薯条、炸片、炸条、虾片及三维粮生产,开发各类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方便食品和满足一般消费层次的中低档食品。重点扶持顶大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
(五)水产品加工
大力发展海产品加工,重点发展优质鱼、虾、蟹、贝、藻等产品的精深加工,研究开发营养、卫生和食用方便的水产速食产品、真空包装旅游产品、保健食品、调料食品等,利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对水产品加工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重点扶持集团水产物资经销公司、 水产有限责任公司、 水产养殖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市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
(六)蔬菜加工
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积极发展有机蔬菜和绿色蔬菜产品加工,大力推广净菜上市,发展脱水蔬菜、冷冻菜、净配菜、保鲜菜、蔬菜汁及蔬菜罐头等系列产品。重点扶持集发农业综合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京东调味厂等企业。
(七)其它农产品加工
1、甜玉米加工。大力开发增值产品,研制速冻玉米、饮料、八宝粥、冰淇淋、汤料等适销优质产品。
2、中药材加工。实施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中药产品开发、新产品生产三位一体的中药产业现代化工程。
3、食用菌加工。重点发展低温干燥、脱水保鲜、速冻冷藏、盐渍制罐等精加工制品,研究开发味精、肉松、饮料、休闲食品以及保健品、药品、化妆品等深加工产品。
四、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项目管理
1、加强项目储备。建立全市农产品加工项目库,对农产品加工项目实行分类建档管理,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农产品加工招商项目的信息系统。
2、加强项目谋划。谋划一批立市强县的大型农产品加工项目,落实专门经费,做好项目前期准备,争取国家资金和政策支持。
3、加强项目调度。加强对农产品加工项目的督导和服务,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二)壮大龙头企业
坚持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逐步构建布局合理,大、中、小企业并举,初、深加工搭配,民营、股份、外资等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体系。围绕酿酒葡萄、甘薯、玉米、水产、畜禽、水果、蔬菜等农业主导产业,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产业链条长、带动力和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按照“扶大、扶强、扶优”的原则,对竞争力强、外向度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在信贷、税费、用地等方面给予扶持,促进其尽快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鼓励企业改制、联合、兼并、重组,整合现有资源,建立“高、大、强、外”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形成“大龙”带“小龙”、“小龙”连基地的发展格局。各县(区)要选择若干家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制定优惠政策,重点扶持。
(三)建设生产基地
重点建设酿酒葡萄、甘薯、肉鸡、绿色安全猪、肉牛、水产品、蔬菜、干鲜果品、甜玉米、杨树用材林、中药材、食用菌、花卉等生产基地。根据市场和企业需求,在抓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基础上,加强运销服务及道路、水电等设施建设;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标准化、规范化生产。在有条件的区域,围绕优势产业,扶持建立一批与国际质量标准接轨,通过国际质量认证的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
(四)推行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制定和完善农产品加工制品的质量安全标准,建立标明产品标准等级的标识制度,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逐步推广全程动植物检疫和农药、兽药、渔药等残留检测以及环境质量检测技术。积极推行(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通过对关键控制点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和监控手段,使危害因素降到最小程度)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对通过国家级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认证和省级无公害农产品认定的加工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
(五)扶持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
鼓励现有企业加快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设备和工艺,推广应用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农产品加工业。支持规模较大的加工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同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技术推广部门加强合作,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品种。市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对以食品工业为主体的农产品深加工项目贴息,在相应比例基础上适当倾斜。组织专门力量对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技术进行科技攻关,培育一批科技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市科技经费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重点扶持农产品保鲜包装、精深加工、综合利用、环境保护等技术攻关。各县(区)政府要安排相应的专项资金,予以重点扶持。
(六)支持企业提高外向度
鼓励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国资本投资农产品加工业,发挥工商企业和外资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发展一批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对参加国内外农产品展销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予以重点支持。优先为农产品加工企业办理自营进出口权,支持加工企业争创著名商标、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对农产品加工企业获得国家级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省级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的,按照市政府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七)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订单农业风险基金制度,鼓励农民建立专业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委托生产、保护价收购、入股分红和利润返还等多种利益联结形式,稳定农产品产销关系,与农民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加强对《合同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诚信守法意识的宣传教育,增强企业和农民的契约观念,提高订单农业的履约率。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订单农业风险资金制度,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向订单农户发放预购订金。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帮助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解决建立专用农产品原料基地的土地经营权流转问题。
(八)加强社会化服务
充分发挥各种媒体和电子网络的作用,以开放共享的形式,积极开展农产品加工信息服务,帮助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拓宽企业信息收集和渠道。按照“企业创办、市场运作、政府扶持”的原则,把生产同类农产品的加工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种养大户组织起来,组建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各类中介组织,加强规范管理,使其成为衔接农户(基地)——加工企业(公司)——市场的纽带。市政府将安排资金,专项扶持市级农业产业协会建设。各县(区)也要安排专项资金,扶持和促进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
(九)加强政策扶持
1、加强财政扶持。年,市政府安排了万元农业产业化和民营经济扶持资金,今后将视财力状况适当增加,重点扶持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精深加工项目以及先进设备引进、更新的贷款贴息,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争取国家级和省级农产品深加工专项项目。各级财政支农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要适当支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基地建设,支持科研开发、技术服务和信息网络体系建设。有关部门的科技开发资金、扶贫资金、教育培训资金等要按一定比例用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各县(区)每年要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与市扶持资金配套使用,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给予重点扶持。
2、落实税收优惠。认真落实国家、省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对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落实“免抵退”政策。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技术和进口农产品加工设备,符合国家有关税收优惠政策规定的,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从事农产品技术转让、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的企业和个人免征营业税(纳税人需持有省级科技主管部门认定的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合同及有关证明材料报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备查)。国家级重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初加工业所得,暂免企业所得税。
3、加强金融信贷支持。农业银行等金融部门要把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对实力强、资信好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要核定一定的授信额度,允许农产品加工企业以自有不动产、动产以及注册商标等无形资产开展抵押、质押贷款;有关部门要做好确认和相关的服务工作,鼓励和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联合组建形式多样的农贷担保机构。对于出口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农产品收购贷款,金融部门可凭企业出口产品订单和外商提供的由其开户行出具的信用证优先放贷;农产品加工企业出口退税未能及时到位的,出口企业可以凭借出口退税凭证向有关开户银行申请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
4、加大用地、用电、交通支持。对农产品加工型重点龙头企业基本建设用地,凡纳入农用地转用年度计划指标的项目,应优先安排用地;建造临时性畜牧场、饲养场确需占用基本农田以外耕地的,按临时用地办理有关手续,在不改变土地用途前提下,允许农户依法有偿地向农产品加工型重点龙头企业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或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参与经营。要努力提高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和电压合格率,把农产品加工区、加工基地以及加工企业和加工户列入重点保证对象,加强维护和维修管理,确保按时供电;对新增农产品加工用户优先保证电力容量。对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经营的农产品运销开通“绿色通道”,经常往返各收费站的农产品运输车辆可办理月票,予以照顾,降低运输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