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范文
时间:2023-03-31 01:19: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立法理念;以人为本;风险预防;博弈论
中图分类号:F762;DF46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7-0140-03
立法理念是立法主体据以进行立法活动的重要理论依据,是为立法活动指明方向的理性认识[1]。其内涵包含两个层面,第一是立法者的立法思维,即对立法的认识、价值取向、信念等;第二是上述思维上升为立法因素后的表现物,如立法目的、立法宗旨、立法原则等。立法理念是指导立法制度设计和立法活动的理论基础和主导的价值观,对于制定科学而良善的法律、发挥法律的作用,从而树立起法律的权威具有积极的意义[2]。《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立法理念,即是贯彻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之中的,对立法的本质、宗旨、原则及其运作规律的理性认识以及由此形成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在日益繁杂的法律体系中,《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虽非全局意义的部门大法,但其蕴涵的立法理念丰富而深刻,既贴合立法背景,又不失大胆创新,具有丰富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一、以人为本的立法理念
以人为本立法理念(下文简称人本理念)渊源于宪法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立法法》第5条:“立法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人本理念要求在立法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实现以管理型立法向服务型立法的转变[3]。从人本理念出发,一切法律活动必须以人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法律不再是规定人们义务的工具,而是人们行使权力的规则、实现权利的保障;法律应当体现对人的关怀与保护。这种关怀与保护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对公众健康的保护
生命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保护公众生命健康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立法目的与宗旨。第1条指出:“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维护公众健康,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制定本法。”此外第10条、第12条、第43条、第54条都是这一意涵的体现。
第1条将立法目的定位于维护“公众健康”,而非仅仅维护“农产品消费者健康”,笔者以为,这是对人本理念的更深层次的解读与贯彻。众所周知,我国当前甚至往后很长时间内,农产品生产者中的绝大部分即个体农户和农民,既是农产品生产者,也是自产农产品的消费者,甚至可能将大部分产品留作口粮,自我消费了,这是原始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在当前的有限体现。如果狭隘地保护“农产品消费者健康”,则无法将农民用于自我消费的生产行为纳入法律规范,极有可能导致迫于生计的农民在高度污染、不适合耕种的区域种植自我消费的农作物等不理,这有违生命伦理。把生产者自身纳入法律的保护范围,《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立法定位很好地贯彻了人本理念。
2.对农产品生产者权益的合理保护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是从管理型立法向服务型、保障型立法转型的成功范例。该法除了对“公众”提供保护,也明确保护农产品生产者应有权益。第5条、第12条从落实行政主管部门职责、规范行政主管部门行为的角度保护农产品生产者应有权益;第8条、第16条从政策指引方面明确农产品生产者的合理权益;第18条禁止向农产品产地排放或者倾倒有毒有害物质;第45条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通过与《食品卫生法》等法律横向比较,笔者以为该法的重大创新,正是将处于农产品生产及消费环节之外却与农产品赖以生长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环境破坏者及污染源主体纳入法律规范中,适度的外延扩张合理地保护了农产品生产者权益。
需要指出,对农产品生产者的保护是基于其应有的合法权益而非根源于农产品生产者的“弱势地位”。有学者指出,对农产品生产者的保护是由于“在市场经济体制的设计和市场机制的运行中,农民常常处于不利地位,是弱势群体”[3],是基于农业“是一个典型的风险型产业,天生的弱质产业”[4],因而“其立法天平并不偏向农产品消费者”[5]。笔者并不认同。立法不应具有偏向性,最多具有导向性。在事关“公众健康”问题上,立法中的一丝权衡、一点倾向都是于法(宪法)无据、于理不通的。从另一角度,农产品生产者相对于消费者并不当然处于弱势。在销售环节,买方市场的形成使得生产者失去了价格自,处于弱势;但在质量控制方面,生产者拥有完全生产自,处于强势。必须看到,农产品生产者在某一环节的强势或弱势地位与农业相对于工业的弱势地位,农民相对于城市居民的弱势身份是相分离的,不能偷换概念。因而,对农产品生产者权益的保护并非国家政策性立法偏向,而是基于农产品生产者本身应有的合法权益。
二、风险预防的立法理念
贯彻“风险预防”理念之前,我国农业立法的指导思想经历了“末端控制”和“末端预防”两个时期。《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标志着我国农业立法指导理念由末端防控到风险预防的变革趋势[6]。
末端控制和末端预防是在农产品生产链条的末端,即进入市场销售阶段对其质量安全进行控制和预防的管理模式,强调对进入消费市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控制与管理。这两种管理模式存在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性:首先,处在末端的管理无法涵盖农产品生产者用于自我消费的生产行为;其次,农产品在进入市场阶段才“确诊”为不符合质量安全,禁止销售甚至销毁,将导致社会财富的极大浪费和生产者无可挽回的损失;最后,很可能导致不法生产者涉嫌闯关,以次充好,对我国本已严峻的食品安全状况将是难以预测的冲击。
基于末端控制和末端预防的局限性,风险预防理念进入立法者视野。风险预防理念起源于环境法上的一个原则,即德国的Vorsorge法则[7]。其核心是社会应当通过提前规划和阻止潜在有害行为来寻求避免破坏环境。该原则在《里约宣言》得到采纳与重述:“为了保护环境,各国应根据本国的能力广泛应用预防原则,当存在严重或不可逆危害的威胁时,不得以缺乏充分的科学证据为理由,延迟采取符合成本效益的措施以防止环境退化。”
农产品生产在时间和地域上可变性大,质量安全问题的产生与发展又具有缓发性、潜在性与不确定性,一旦发生,后果及损失往往无法消弭。风险预防正是对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作为法律调整对象的传统法学理论的拓展和修正,即主体权利义务关系的设定不需要建立在现实存在的事实或行为基础上,法律制度的设计可以以某种科学的可能性为前提。它比传统的末端防控更能有效防止未知和不确定的质量安全问题,利于风险的防范与损害的减少。
在风险预防理念指导下,《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主张从源头对农产品质量进行管理和控制,将原本局限于流通领域的现实风险防控延伸到生产源头的潜在风险预防。通过产地环境污染的监控防治、不适宜耕种区域的公告禁止(第15条)、农业投入品的规范与控制(第21条)、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评估(第6条)等制度来减少或者制止尚未发生的失范行为,从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防理念不仅具有理论价值,同时具有丰富的实践意义:对行政主管部门,可因此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减少“运动式执法”、“疾风骤雨式执法”带来的人力物力的大量消耗;对农产品生产者,能够防患于未然,避免涉险闯管或盲目无知而生产出不合格农产品;对消费者,可以更安全地购买、消费“质量安全”的农产品;对国家和社会,不仅减少了有害农产品导致的社会财富的损耗,而且可以从根本上促进农业产业提升核心竞争力。
三、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的立法理念
马克思说过:“立法者应该把自己看做是一个自然科学家。他不是在发明法律,而仅仅是在表述法律。他把精神关系的内在规律表现在有意识的现行法律中。如果一个立法者用自己的臆想来代替事物的本质,那么我们就应该责备她的极端任性。”[8]法律的制定不应脱离事物本质属性和社会发展规律。诚如学者陈运华所言,“经济人”的人性缺陷是经济法得以产生的人性根源,“道德人”、“社会人”理念是经济法建构的人性基础[9]。作为与社会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法律,《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在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引入了经济学理论来参与其规范体系的设计。
1.信息不对称原理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信息的了解存有差异;掌握信息充分者处于有利地位,信息贫乏者处于不利地位。该理论认为:市场中卖方比买方更了解有关商品的各种信息;掌握更多信息的一方可以通过向信息贫乏的一方传递可靠信息而在市场中获益;买卖双方中拥有信息较少的一方会努力从另一方获取信息[10]。正常情况下,根据通常所占有的市场信息也足以保证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销售有效进行;但另一些情况下,信息不对称却导致市场失灵,这就需要政府进入市场。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涉及的各方中,包括三方面的信息不对称:第一,农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农产品质量属于内在品质,消费者难以从外观上辨识;第二,农产品生产者与行政主管部门的信息不对称,行政主管部门能够用技术手段检测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但是生产分散、地域广阔、产量居大、可追溯性差异及检测成本高昂等,致使难以实施完全监控;第三,行政主管部门与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行政主管部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往往不能够迅速有效地传递给消费者,消费者缺乏做出抉择的信息[11]。
依据信息不对称理论,除非发生大规模农产品致害事故导致“市场失灵”之外,尽管存在信息不对称,却依然能够保证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有效进行。但由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涉及不特定人群的生命健康并且致害结果不可逆转,就要求政府提前“进入市场”。经济学上的“进入市场”主要是通过政府宏观调控,而法律角度的“进入市场”则是通过立法手段进行干涉:
(1)对于农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通过增加违法惩罚力度来约束和引导农产品生产者的行为,促使其做出合法的理。体现在第50条、第53条、第54条的相关规定中。
(2)对于农产品生产者与行政主管部门的信息不对称,采用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安全知识宣传、要求生产者建立生产记录和鼓励社会监督的方式解决。体现在第10条、第24条、第38条的规定中。
(3)对于行政主管部门与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采用质量安全状况信息、公布农业投入品使用状况抽查结果、加强对民众的质量安全知识宣传等方式解决。体现在第7条、第10条、第21条、第39条四个条款中。
2.博弈论
博弈是指在具有互动牵连关系的对弈者中,每个对弈者在同等规则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选择最佳行动计划以寻求收益或效用最大化的行为。在博弈模型中,“博弈的各个参与人都相信对方不会选取劣的战略,并且同时也相信博弈的对方也具有同样的信念来找到博弈的解,所以,博弈的双方必须利用重复剔除劣战略的方法来求解博弈,以达到最优的选择。”[12]
通过法律博弈分析,我们不但可以清楚地获知“法律规则在决定当事人之间如何分享信息时发挥重要作用”[13],而且更能制定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有效法律。将农产品生产者、消费者和行政主管部门纳入一个多组动态的博弈,运用科学的方法求得“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解决方案:生产者自觉自律,生产出符合保障公众健康要求的农产品(第1、2条);政府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生产优质农产品,推广先进安全的生产技术(第5、8、9条)。这样,消费者放心地消费农产品,行政主管部门圆满地完成工作职责,农产品生产者也能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扩大市场、提升竞争力。但是,这一最优方案是在博弈过程中不断剔除劣战略得出的:若生产者试图涉险在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区域生产、养殖、捕捞,则行政主管部门通过风险评估,提请划定该区域为禁止生产区域(第15、17条);国家实行农业投入品的行政许可,生产者如果违规使用,行政主管部门将公布抽查结果,致使违规农产品难以为市场接受;若生产者企图掩盖生产中的其他不合法情节,将依法检查其生产记录,有关质量安全信息状况,并且有权查封、扣押或者禁止其产品销售(第7、24、33、39条);若因为农产品质量问题,给消费者造成损害,生产者或销售者将承担赔偿责任或刑事责任(第53、54条);若行政主管部门在执法中,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第43、53条)。
这样的制度设计,各方都能理性地求接到博弈的最优选择,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维护公众健康,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立法宗旨。
四、结语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已于2006年11月1日施行。全国掀起了学习贯彻该法的热潮。探讨该法所蕴涵的立法理念,对于我们正确理解这部法律,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从而认真贯彻落实这部法律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高其才.现代立法理念论[J].南京社会科学,2006(1).
[3] 赵春明.关于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思考[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5(7).
[4] 丁关良.试论农业立法的基本原则[J].农业经济,2000(3).
[5] 李玉文,胡钧.我国农产品质量立法探悉[J].法学,2003(5).
[6] 李丹.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立法理念的变革[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6(4).
[7] 马缨.科技研究管理与风险预防原则[J].科技管理研究,2005(10).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9] 陈运华.论经济法的人性基础[J].河北法学,2002(2).
[10] 潘天敏.信息不对称理论的重要启示[J].决策咨询通讯,2002(1).
[11] 周德翼,杨海娟.食物质量安全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与政府监管行为[J].中国农村经济,2002(6).
篇2
一、高度重视。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已经从过去主要保障数量供应进入数量与质量并重的新阶段,进场交易农产品的质量事关批发市场的声誉,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已成为批发市场创立和扩大品牌影响、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当前,全国上下正在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农产品批发市场进一步加强质量安全监管,以保证城乡居民消费到“放心”农产品。今年11月1日开始施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销售的农产品有不符合国家质量安全标准的,消费者可以向农产品批发市场索赔。各农产品批发市场必须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将维护消费者的利益与批发市场自身发展统一起来,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环节的质量监管。
二、健全机制。农产品批发市场要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要求,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与制度,以保证履行所承担的法律义务。各批发市场要明确一名负责人分管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并确定一名业务联系人,负责向所在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送情况。有条件的市场要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配备必要的仪器设备和经过培训的检测技术人员,确保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查检测工作的条件;暂时没有条件的市场要委托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进场开展抽查检测工作,务必将法律规定的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落到实处。各市场要制定和完善包括采样登记、检测流程与规范、结果与归档、超标农产品处理与报告等工作制度,保证抽查检测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不断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
三、突出重点。当前,进入批发市场销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状况是好的,但由于多方面原因,个别农产品还时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质量安全问题。各地农产品批发市场要严格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重点抽查检测含有下列情形的农产品,并禁止其销售。一是含有国家禁止使用的农药、兽药或其他化学物质的农产品;二是农药、兽药等化学物质残留或者含有重金属等有害物质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三是含有致病性寄生虫、微生物或者生物毒素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四是使用的保鲜剂、防腐剂、添加剂等材料不符合国家有关强制性技术规范的农产品;五是其他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
篇3
关键词:绥中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TS20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6-0020-1
1 机构与机制建设
1.1 领导重视
一是农发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农发局;二是县政府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指标,县人大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做为支持、关注、监督的重点,安排了多次检查、视察活动,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工作意见和建议;三是县农发局先后召开了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会议、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座谈会议、农资打假工作联席会议。
1.2 机构健全
绥中县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机构队伍建设。克服编制、机构、人员紧张的实际困难,绥中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由副科级升格为正科级单位,人员编制增至15人,检测范围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
1.3 制度完善
建立了领导责任制度。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主要领导能够切实履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并建立了监管责任制度、检测责任制度,制度的可操作性强,并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2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情况
2.1 例行监测
根据省农委年初的检测计划,按照每100亩抽取2个样品计算,全县共有蔬菜面积28万亩,我们全年共计检测5600个样品,覆盖全县所有的蔬菜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蔬菜生产大户、蔬菜批发市场。包括绿叶类、甘蓝类、白菜类、瓜类、茄果类、根菜类等6大类蔬菜样品,总合格率98.7%。保证了全县人民食用蔬菜安全。
2.2 风险监测
省农委委托有资质的市级农产品检测中心对绥中县蔬菜进行抽样检测,全年配合完成4个季度的抽样任务,每个季度50个样品,总合格率为100%。
2.3 监督抽查
省农委委托省级实验室对绥中县的蔬菜样品进行检测,每个季度检测一次,每次10个样品,全年共检测30个样品,1个样品不合格,总合格率为96.7%。
3 加强农产品监管
农业投入品和产地环境是农产品污染的重要源头,尤其是当前以户经营分散种植、农户质量安全意识差的现状,加强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及产地环境监管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措施。为此,我们加大了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力度,一是严厉打击生产经营禁用农药、假冒伪劣农资等违法行为。通过县农发局统一部署、与农业执法大队联合行动,采取定期拉网式检查与不定期突击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生产经营禁用农药、假冒伪劣农资等违法行为进行了依法查处、严厉打击,共出动执法人员262人次,检查农资经销商110个,立案查处的违法案13件起,杜绝了甲胺磷等禁用农药的生产销售,有效遏制了生产经营假冒伪劣农资等违法活动;二是规范农业投入品市场秩序。组织农资生产经营者开展了一次法律法规及相关知识的集中培训,增强了农资生产经营者的守法意识和技术服务能力。
对全县蔬菜生产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蔬菜生产企业进行了检查,查看了生产记录、农药的使用情况、标准化生产情况等;并对蔬菜批发市场的自律性检测进行了查看。
4 加强标准化生产
我们依托农业部“标准化生产示范县”项目,大力抓全县的标准化生产。我们对食用农产品实行两手抓:一手抓标准化生产、一手抓监管。我们印制了蔬菜标准化生产手册和生产记录手册各2万份,分别发放到各个村屯、蔬菜生产小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让他们按照标准化要求进行生产,并填写生产记录,确保农业投入品的使用安全。
5 加强宣传培训,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我们在全县各个生产基地、蔬菜批发市场、农民合作社等地张贴《致全县农产品生产者的一封信》2万份。农发局组织有关专家编写农业科技材料,向农户发放了技术明白纸1万张、编写的《安全菜园建设知识问答》《科学施肥知识问答》《农药实用知识问答》《禁止在蔬菜生产中使用的高剧毒农药》等小册子共计5000册。对全县10个重点村进行了科技培训和田间指导(每村1次)。
在每年的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中,我们在政府门前悬挂条幅“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摆放宣传桌,印发宣传资料5000份。在宣传周的“四进”活动中,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工厂,发放宣传资料。举办食品安全电视讲座5次。在全县营造了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
6 检测机构建设情况
篇4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问题;对策;县域
中图分类号 F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08-0297-02
目前,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农产品安全事件仍屡屡发生,这无不警示着人们建立健全农产品安全体系的任务还相当艰巨。农产品质量安全关乎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高度重视,采取立法、行政、科技等举措,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改善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态势。为此,笔者就县域(以地处浙西南的云和县为例)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及发展趋势做一些调研分析。
1 云和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各乡镇和职能部门的密切协作努力下,云和县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巩固粮食这一基础产业的过程中,大力推广和更新水稻新品种,其抗病能力大有提高;在培育特色产业的过程中,雪梨套袋技术的普及,茶园科学化管理、良种化栽培、花菇二次脱袋技术的推广以及食用菌质量安全整治行动的实施,总体上保证了云和县农产品质量安全。
1.1 农产品质量合格率不断上升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工商、国资部门对上市的农产品(含海产品)定性检测5 464批次,合格率为99%;质监、农业部门对生产基地即将上市的蔬菜、香菇、水干果抽检326批次,农药残留定量检测合格率为100%;农业部门对养殖大户饲养的生猪和调入生猪进行瘦肉精抽检468个批次,合格率为100%。
1.2 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初步形成
农产品监管体系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主要保障。为了维护好市场正常秩序,确保县域农产品质量安全,云和县于2006年成立了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设在质监局,并在农业局原有农业执法大队的基础上,于2010年专门成立了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科,云和县10个乡镇(街道)建立农产品实验检测室,并配备相关的检测仪器设备。另外,工商、质监等部门也配备了食品快速监测设备。目前,云和县已初步形成了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服务、质量安全检验、农业行政执法为一体的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
1.3 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快推进
从云和县“十一五”农业发展情况来看,农业的标准化、规模化、工厂化生产有较大进展,特别是农业标准化的加快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有效认证,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云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同时也使县域内优质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稳步提高。“十一五”期间,云和县共制定和完善了12个农产品地方标准,43个农产品通过全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涉及企业和合作社共24家。另外,高山阿婆黑豆(乌皮青仁豆)、云和湖产的鲢鱼获得有机鱼产品认证。各类农产品获省级以上金奖累计19个、优质奖20余个,特别是“山兰”黑木耳、“圣恩缘牌”金枝玉叶茶,因其绿色、生态、安全的特点,在省内外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产品生产组织化程度低
目前,云和县农业还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历史节点上。农产品生产的特点是组织化程度低,生产规模小,分散生产,独立经营,无法按照规模化、区域化、标准化组织生产,进而导致农产品一致性、稳定性较差。目前,县域内虽有从事农产品生产销售的龙头企业18家,其中省级1家、市级8家,销售收入达2.4亿元,但“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三者之间的联系还比较松散,农户没有分享到产品的加工、销售过程中产生的利润,没形成利益共同体,有些专业合作社的成立仅是为了套取国家政策支持。
2.2 农业生产者素质有待提高
大部分农产品生产者还是农村散户,他们科学文化水平不高,个别农户社会责任意识、农产品安全意识比较淡薄,在生产过程中,不按农药安全间隔期和休药期规定,特别是叶菜类用药次数多,喷药后提前上市,造成农药残留超标。只要有产量就乱用化肥农药,如马铃薯、芋艿、荸荠等作物,主要食其块茎,但是部分农民为防治地下害虫,大量使用呋喃丹。在加工过程中违规使用化学添加剂,造成农产品的第2次污染,如在茶叶加工过程中,违规使用色素、糖、香精等非茶物质,在豆制品、米面制品、腌菜、笋干、干木耳加工过程中加吊白块、二氧化硫,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威胁。
2.3 农业面源污染仍然存在
在我国过去50多年的农业发展中,农业有机肥使用量逐年递减,化学投入品急剧增长,据2008年全国第1次农业污染源――肥料使用普查统计显示,云和全县种植业化肥总用量(折纯)为1 648.51 t。近几年来,云和县化学农药平均年使用量逾130 t,比20世纪70年代年均使用量(约90 t)增加了逾40 t。农药、兽药市场化程度高,同种产品改头换面,随意冠名的随处可见,例如在粮食蔬菜上使用的成分都是吡虫啉的农药,其商品名称却有“比尔强”“丰源”“万敌”“亿杀”“蓝精灵”等,给农民合理选择药物增加了困难,增加了药物的使用量,并且个别农户仍然在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2.4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任重道远
在生产层面上,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农产品质量源头的管理、品牌的建设、标准化基地的建设等方面有待跟进;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上,技术人员的培养、仪器设备的配置、基础设施的建设等方面的保障还需要努力;有待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正常运行,检测检验的规范运作;在宣传角度上,对《农业法》《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宣传还不到位;在流通、加工环节上,农产品市场的管理、违法行为的打击等亟需加强;在各部门的协同配合上,如何做到分工明确、监管到位、环环相扣、资源共享、信息互通,还有待探讨完善。
3 发展对策
3.1 提高生产者素质
要对生产者强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要加强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培训,传播信息意识、品牌效应意识、产品包装意识、标准意识、科技意识等先进理念,更新生产者的观念。传播先进的科学技术,知道甄别兽药、农药和饲料的真伪优劣,引导生产者从事无公害生产[1]。
3.2 加强基地建设
积极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生态化、规模化建设,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要重点围绕“中国生态黑木耳生产基地、中国优质早熟梨基地、浙江生态绿茶基地”建设,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基地―农户”提高组织化程度,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的认证步伐,打响农产品的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2]。
3.3 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生态发展之路,继续抓好“五水共治”,把治水、治气、治山、治土“四个治一起抓”,遏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剧的趋势,确保实现严格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地膜、秸秆、畜禽粪便基本资源化利用目标[3]。特别是减少化肥、农药施用,要加强农药产销用各环节监管,实现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大力推广新的优良品种、先进技术,提高科技的贡献率,确保农产品安全。如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推广施用有机肥及科学施肥方法工作,可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推广生物农药、物理防治、科学用药和开展绿色防控统防统治工作,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4]。2013年农业局指导2个专业合作社开展了1 000 hm2的水稻统防统治工作,化学农药使用量较常规减少20%以上。
3.4 建立健全检测体系
政府部门在优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资源,发挥质监、工商、卫生、农业等有关部门现有检测机构作用的同时,要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经费的投入,切实做到人员到位、措施到位、机构到位,建立一个高效、经济、面向社会的检测机构,实现检测资源和信息共享[5]。
3.5 严格执法,强化监督管理
严格按照《农业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建立统一规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追溯体系和反应灵敏的监控体系,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对药残超标的农产品实行销毁处理,促进商家重视其进货渠道的安全性,通过市场催生安全,促进县域内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6]。
4 参考文献
[1] 王宁.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探析[J].知识经济,2011(23):84,87.
[2] 程彦卿.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的几点建议[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2(9):322.
[3] 杨淼.国外农产品质量监管的借鉴和启示[J].世界农业,2012(5):342-344.
[4] 邹积慧.构建长效监管机制强化垦区农产品质量监管[J].中国农垦,2012(1):21-23.
篇5
关键词:泰兴市;种植业;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存在问题;相关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421(2012)07-903-02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不但影响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事关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而且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局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泰兴市农业部门通过采取组织领导、技术指导、典型先导等一系列措施,使泰兴农业逐步走上了标准化、规范化发展道路,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为进一步推进泰兴市种植业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发展,笔者对部分种植大户、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涉农企业进行了调研,分析了泰兴种植业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推进发展的相应对策。
1、泰兴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现状
1.1 组织管理网络已经初步建 成泰兴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除有专职部门负责全市种植业农产品质量管理工作外,还组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领导小组”,同时配备了5名农产品质量监管员。各乡镇(街道)建立了农产品质量检测室,成立了农(水)产品质量监管所,均配备了1~2名农产品质量监管员,全市共配备22名。“三品”获证企业配备了34名全国无公害农产品内检员。全市建立了一支由市、镇、种植大户和涉农企业组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队伍。
1.2 农业生产基本实现有标可依 长期以来,泰兴市农业部门一直致力于农业新技术、新标准、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积累了各种农产品生产、加工的第一手技术资料,为制定各类农业生产标准奠定了技术基础。截至目前,全市种植业制定并由有关部门批准18项农作物生产技术规程和8项农产品质量标准,其中省级标准6项,市级标准12项,企业标准8项,全市农产品生产基本实现有标可依。
1.3 品牌农产品建设取得新突破 为进一步增强泰兴市农产品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能力,市农业部门在切实抓好境内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的基础上,积极组织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近年来,全市共申报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63个,其中粮油产地23个,面积1.1万hm2;蔬菜产地40个,面积O.79万hm2。全市组织申报认证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318个,其中粮油产品10个,蔬菜产品308个;组织申报认证绿色食品66个。
1.4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近年来,全市种植业共建设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个(“沿江地区优质弱筋小麦宁麦9号标准化示范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个(“鲜食玉米标准化示范区”、“弱筋小麦标准化示范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稻麦)标准化生产基地1个。4个示范区示范面积合计16.84万hm2,累计增产12377.5万kg,节支增效33896.63万元,有力带动了农民增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果。
1.5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 首先,重点加强对进沪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通过“三品”认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质量监管和责任分解落实工作。其次,加强对农作物生产基地的技术指导。对上规模的蔬菜生产基地,利用高级职称人员挂钩生产基地的形式,分别对全市11个规模蔬菜生产基地进行技术指导。再次,积极配合省市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工作。
2、泰兴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两头热中间冷”。工作难以开展
近年来,从中央到省市都十分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直接从事农作物生产的农民和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也迫切需要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技术指导。而处于中间层的县级农技推广部门中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专业人才严重匮乏,乡镇农技服务中心的农产品质量监管员都由服务中心主任兼任,经费投入不足,这都导致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工作力度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开展。
2.2 重认证、轻监管,影响政府认证的公信力 几年前。由于省农林厅明文规定“对今后有关农产品质量建设的项目安排,将充分考虑农业生态环境条件,原则上只有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或产品认证的基地,才给予考虑。”因此,相当一部分申请人申报“三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在很大程度上是为完成考核任务或为以后申报项目服务。在产地获得认定或产品获得认证后,由于县、乡两级监管队伍力量薄弱和监管手段较少等原因,只能实行区域监管的办法,即在哪个乡镇的产地和产品由那个乡镇的监管员负责监管,而实际上这些产地、产品监管基本处于应付上级检查的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品牌农产品的信誉,影响了政府认证的公信力。
2.3 有标难依,标准执行的难度较大 近年来,泰兴市种植业基本实现了有标可依,并初步实现了全市大宗农作物生产标准化。但由于泰兴市种植业生产主要还是以千家万户分散生产为主,农民为了抵御各种自然灾害和病虫草害侵袭,同时追求高产,长期以来依赖于农药化肥的高强度投入。因此,一方面难以按照标准来统一组织生产,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土壤中有毒物质和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严重影响农产品质量。
2.4 农产品质量检测不能适应农业生产发展 目前,泰兴市尚在筹建市级多功能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各乡镇(街道)建立了农产品质量检测室,但资金投入有限,检测设备少、档次低,检测水平不高,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高要求不相适应。就市场检测现状而言,全市目前仅有少数市场实行农产品准入制度,多数市场进场农产品内检处于时断时续状态。因此,农产品质量检测不能适应农业生产发展,与社会需求也存在较大差距。农产品农药残留和土壤中有毒物质的检测更不能满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
2.5 执法部门信息沟通不畅,农产品质量安全难以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涉及到农业、工商、质监、环保、卫生、经贸等多个部门,职能交叉问题比较突出。如食品卫生由卫生部门监管,农产品销售市场由工商部门监管,生产环境由环保部门监管,只有农产品产地建设由农业部门监管。这种多头监管体制必然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困难,难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3、推进泰兴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建议
3.1 加强种植业农产品质量安全重要性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技术的普及程度应继续加大宣传工作力度,要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等文件精神,宣传农产品安全生产知识,宣传农产品质量体系建设工作动态和经验,宣传种植业标准化生产的相关知识;继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培训工作,一是对全市的农产品质量监管员、乡镇(街道)农村农技人员、种植大户、涉农企业内检员等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专业技术培训,二是对农民进行直接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指导,通过分层次的宣传培训提高农民标准化、规范化生产的意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推进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顺利开展。
3.2 加大“三品”农产品市场开拓力度,实现优质优价 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目的是推进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市场化。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只有在它的市场利益大于实际成本时才有生命力。而目前完全依靠市场规律来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时机尚未成熟。建议政府要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政策、资金等扶持力度,积极培植典型,因势利导,同时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农民经纪人的作用,加大“三品”农产品的宣传和市场开拓力度,真正实现优质优价,切实保护好农民和企业的利益。
篇6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对策;安全管理体制;安全信息系统;中国
中图分类号 F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5-0292-01
针对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提出改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对策,以供参考。
1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按照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结构特征,分为4个体系:质量监管体系、检测检验体系、质量认证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
1.1 质量监管体系
我国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农业卫生部在建国以后都刚刚建立,整体体系发展还较为年轻。经过20世纪80―90年代到新世纪的多次改革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归为国家食品药品质检总局管理,其主要管理对象就是农产品及其加工业。虽然成立了下辖到地方县城的基层机构,但是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屡禁不止[1]。
1.2 检测检验体系
到目前为止,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检测检验机构主体是农业部门质检机构。随着农业市场的不断发展进步却伴随着质量安全问题的频发,现有的质检机构已经难以满足和适应当前的农产品市场发展趋势。
1.3 质量认证体系
同质量监督一样,我国的农产品质量认证历史也很短,基本开始于改革开放以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被赋予社会行政责任。在加入WTO以后,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农产品的质量认证工作压力也越来愈大。2002年,我国颁布了《关于加强认证认可工作的通知》,它借鉴了更多国际农产品管理的先进经验,为我国建立农产品质量认证、资源认证两者之间的合二为一奠定了实证基础,构建了我国统一标准的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框架。
1.4 法律法规体系
目前已经形成了4个主要方面。一是与农产品生产地环境有关的法律法规,例如《基本农田保护法》《农业法》《环境保护法》等;二是针对农产品生产过程所出台的质量安全控制法律法规,包括了《动物防疫法》《农业技术推广法》等;三是像《农药条例》《兽药条例》《饲料添加剂条例》等是根据农药的农业相关周边投入而设置的法律法规[2]。
2 完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其管理的发展对策
2.1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
2.1.1 围绕质量核心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以质量为核心建设健全的农业标准化体系,其关键就是更多地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进一步加快我国农产品质量的相关规范标准和法规修订工作,做到与世界接轨。按照WTO的相关协议进行关于农产品安全的积极研究与合理采用,从而使我国的农产品生产逐步接近国际标准,将中国农业推向世界最前沿。
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各个环节与领域的相关标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坚持以质量为核心,以市场为引导,以科技为动力,以生产为基础,以农业等级制度为发展重点,进而完善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贮藏和销售等一系列过程。做到全方位、全过程的标准体系建设与环境操控,真正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3个环节联系起来并纳入标准化管理体系正轨,尽量早日与国际标准体系相匹配。
2.1.2 加强质量认证评价,保证农产品高品质。积极完善农产品的认证并不断多元化,真正建立一套既符合国际管理,又适应于我国生产实际情况的标准化评价认证体系,进而形成健全的规范与制度。另一方面,也要全面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机制,政府应该鼓励、推荐并保护一些农产品品牌打入市场,学习国外保护农民生产商个体,为他们能持续生产高品质农产品而制定相关制度,鼓励农业生产商户开创自己的品牌,从而带动地方农业经济,提高农产品的安全质量。
2.1.3 建立大型绿色生态系统。围绕高质量农产品种植与农业建设,地方政府也应该投资建立大型的绿色生态示范区、生态园,发展有机农产品,形成相关体系,从而拓展地方农业市场向国际农产品市场消费结构迈进。同时,为了满足现代社会人们对于自然健康的追求,应该将绿色有机农产品出口作为农产品发展的关键。一方面迎合了国际市场消费趋势,另一方面也发挥了我国作为农业大国的先天资源优势,另外它还间接地确保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在我国一些偏远地区,政府应该加大力度建设一批外向型的农业生态示范园区,积极发展有机绿色农产品,同时积极调动当地劳动生产力,通过学习科学农业知识和给予技术指导,既丰富了我国农业建设体系,也帮助了边远地区的贫困百姓脱贫致富。
2.2 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系统
2.2.1 建立农产品科技信息系统。农业技术是支撑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命脉,因此应该考虑把一些农业科技成果通过互联网和计算机系统转化为现实中的农业生产力,将农业供给与高新技术相连接,落实技术咨询、产品推广、农业科技知识普及,实现科学种田,从而提高最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
2.2.2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系统。通过互联网建立农产品供应链可追溯机制,是目前各国农业产业都在考察和研究的热门课题,甚至有些国家已经开始为其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它能够通过信息技术追溯农产品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农产品的整个物流体系。我国也从2003年开始设计了自己的“农垦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在全国20余个农场试点进行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子系统的实验实践。当消费者在市场中购买了任何农产品后,都可以通过包装上的产品条形码来登陆相关网站,查看该产品生产农商的基本信息以及商品资料等,这其中就包括了商品的生产人、产地、单位、生产过程、各种化肥使用情况以及生产日期等。一旦农产品出现了任何安全事故,消费者都可以通过这一信息渠道来追溯责任,借助互联网和法律查清到底是农产品的哪一环出现了问题。而商家也会快速回收问题产品,进而防止食品安全事故的再度发生,因此这种融入了科技化的追责制度对于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现状是一种很好的监督,它督促并规范了我国农业农产品生产的整个流程[3]。
3 结语
在实践中寻求农业产品质量安全的发展是我国农业建设所追求的目标。积极发展农业的同时,也要做到科学合理,重量更应该重质,实现农产品生产规范化、信息化、人性化,从而推动我国农产品的高品质、可持续性发展[4]。
4 参考文献
[1] 王小杰.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17-19.
[2] 陈丛梅.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6:28-39.
篇7
1 阿克苏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实践
1.1 严格农业投入品市场管理。强化源头整治
阿克苏地区对农业投入品市场的管理采取集中整治和平时督查相结合。在农民进行农资筹备期间,全面开展市场执法大检查,加强对肥料、农药、种子的管理,并在此基础上每月开展例行检查,有效打击了制售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的行为。
1.2 严抓农产品市场管理。充分提高农产品的合格率
阿克苏地区全面深入开展农产品市场检查,加强了从“农田到市场”的全过程监管,使本地区市售农产品的合格率快速提高。2009年、2010年农产品合格率分别达到了88.5%和92.4%。
1.3 狠抓标准生产,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
近两年来,在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基础上,大力开展无公害栽培技术、农产品农药残留控制技术等研究,有效引领了农业生产逐步走向标准化,充分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为保障农产品质景安全打下了坚实基础。
1.4 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已呈雏形
2008年,经自治区和阿克苏地区编委批准成立了阿克苏地区农产品检验监测中心,检测中心配备了专业熟练的工作人员,同时配置了相应的检测仪器。除此之外,阿克苏市及大部分县级的检测中心也相继成立,为本地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奠定了一定基础。
1.5 深入开展产地认证。充分打造特色品牌
自从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以来,阿克苏地区一直把农产品产地认证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点工作,全面开展产地环境认证。截止目前,已通过认证了5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产地认证的带动,红旗坡苹果、实验林场核桃等特色产品已率先打人了国内外市场,为阿克苏特色农业发展开辟了先道。
2 阿克苏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主要问题
2.1.1投入品使用不科学
受当地农业生产和农民文化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农业投入品的使用存在严重不合理的现象。
第一,在筹备肥料、农药、种子等投人品时受价格影响较大。大部分农民只考虑钱的问题,只要便宜就行,不管效果和品质如何,进而造成在生产中效果差,用量大。
第二,施肥不合理,忽视有机肥,大量甚至过量施用化肥,造成农产品被污染。
第三,农药使用不合理。一方面,不能针对作物所发生的病、虫害选用适宜农药,造成对病害、虫害有防无治;另一方面,为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大部分农民在配制药剂时不按标签配制,任意加大浓度,以及缩短间隔期,高频率用药,造成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
2.1.2农业投入品市场监管手段单一
在农业投入品市场的执法中,由于受时间及检测设备不全等因素的影响,对肥料、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检查还侧重于对“三证”的检查,对成分、含量等的检测化验应用较少,因此难以彻底杜绝不合格农业投入品流入农民手中。
2.1.3农产品市场混乱。监管难度大
阿克苏地区具有非常活跃的农产品交易市场,进入市场的农产品种类繁多,数量庞大,而且来源各异,生产技术水平不同。给农产品市场监管带来了巨大挑战。
2.1.4监管体系建设尚未完善
在纵向上,虽然阿克苏地区成立了检测中心,在市检测中心的配合下已基本能对阿克苏市范围进行管控,但还有部分县级检测中心体系不健全,无法保证所辖区域农产品质量安全。在横向上,虽有明确的分工,农业部门管源头,工商部门管流通。质检部门管加工,卫生部门管餐桌,但在真正开展工作时常常难以形成合力,缺乏协调性,从而造成管理松散,甚至脱节的现象。
2.2 原因分析
2.2.1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低,从而造成生产盲目性强
在生产中,农民之所以会盲目使用农业投入品,主要原因是缺乏农业生产所必须的科学技术知识,根本不知道哪种作物需要施用什么肥料,怎么施最有效,施多少,何时施;作物发生病虫害后,别人买什么自己就买什么,或者销售商说什么就买什么。由于文化素质不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差,以至于看不懂标签,不按标签用药,从而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环境带来了严重的隐患。
2.2.2缺乏必备的技术和设备,导致对投入品的管理不力
由于缺少先进、高效的检测仪器设备,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检测出农业投入品是否合格,从而导致在农业投入品市场的监管中没有力度,使一些低含量、不合格的农业投入品流入农民手中。进而影响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2.2.3准入制度不完善。以至于市场混乱
由于没有健全的市场准入制度,以至于各地不同生产标准的一些不合格农产品蜂拥入市,不仅影响了阿克苏地区市场的农产品合各率,同时也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消费者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1.2.4起步晚。发展慢。导致管理体系尚不健全
对于西部边陲地区,特别是阿克苏地区来说,农产品质量安全屯属于一个新兴事业,起步晚,基础差,没有健全的综合管理体系。司时,分管的各职能部门在管理上难以形成合力,不能对农业投入晶、农产品进行严格管理,从而给一些制售假冒伪劣投入品和产销下合格农产品者可乘之机。
3 阿克苏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发展建议
3.1 健全体系。优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鉴于阿克苏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起步晚、基础薄弱,应加快管理体系建设步伐,尽快配齐配全人员和仪器设备,充分整合利用现有的种子、土壤、植保等资源,强化监管力量,并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加快提高人员专业技术素质,全面开展农业投入品、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产品农药残留检验检测工作,才能有效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使本地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业顺利发展。
3.2 加强农业投入品市场监管力度。强化源头整治刻不容缓
阿克苏地区不仅有活跃的农产品交易市场,还有南疆片区最大的农业投入品销售市场。投人品种类丰富,数量巨大,而且还是喀什、和田等地区的重要货源。加强对阿克苏地区农业投入品市场管理,杜绝不合格投人品出入市场。不仅是保障阿克苏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同时也对提高周边地区农业投入品合格率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3.3 加快完善市场准入制度,规范市场管理
加快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坚决杜绝不合格农产品进入市场,不断提高农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意识,促进生产者按标准规范生产,经营者合理经营,逐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篇8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双向监管;系统研发;推广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8183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国民对食品的生产方式,质量标准等要求也越来越高,农产品的质量问题也日益凸显。由于农业生产中使用了不科学的生产方法,以及工业废水、废气、废料的不合理排放,导致农产品污染严重,因为食用了含超标有害物质的农产品而引发人畜中毒事件也频有发生,出口农产品因农药残留超标被拒收、退货、终止合同停止贸易往来。所以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变得更加突出,狠抓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到了非抓不可的地步[2]。
1农产品质量安全双向监管追溯系统的概念
可追溯系统最早应用在物流系统中,物流活动包括产品的生产运输、加工包装以及最后输送到消费者手中等。因此,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类似于可追溯的物流系统。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过程中,任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出现质量安全问题,例如,在种植农产品的过程中出现的质量安全问题将直接影响到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另外,在加工、运输以及储藏等环节的技术问题同样也会导致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因此,要想全程确保农产品从种植到最后销售到消费者手里的质量安全,必须记录和监管产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即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系统,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进行全面的监管[3][4]。
2系统架构
系统软件采用Browser/Server模式部署架构,同时利用J2EE技术在系统中插入浏览器、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等多个层次上,其中浏览器用于发出请求和显示结果,应用服务器用于响应客户端的请求和显示来访数据,数据库服务器用于专门存放数据。在这种结构中,可以利用应用服务器实现软件应用的业务逻辑,通过Web服务器实现用户表现,客户端则可以通过浏览器处理相应的业务。Browser/Server模式使用的主流结构具有使用便利、部署简单、免维护等特点,用户实际操作起来也容易上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以信息化软硬件设备作为支撑,整个系统主要围绕基础监管、生产监管以及质量安全监管等业务需求展开,建立面对试点生产基地和相关部门的信息交互系统,并结合各门户网站等终端向外提供综合信息服务,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系统完整的应用框架,该系统包括信息采集、系统应用以及综合信息服务等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在研发设计过程中,采用了数据、业务、服务以及表现分离的多层设计理念,系统以数据的管理作为基础,以专业的数据服务体系作为支撑,实现高效的系统处理业务,同时利用安全管理体系使平台更加稳定的运行,使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兼容性形式多样,系统的平台包括表现层、通讯层、服务层、数据层、设备层以及业务层[5]。
3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
31管理不健全,认证体系标准不高
因受社会、经济、科技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水平与国外相比有相当大的一段差距。在我国,食品无公害工作还处于初试阶段,农产品的认证体系整体薄弱,法律法规标准过少,不健全,不能与国际接轨。在农药残留问题上我国只规定了62种农药在食物中的最高残留量,而美国是115种,日本是96种,加拿大是87种,由于法规不健全,对于农药残留物对身体造成的影响目前还没办法追究法律责任,无法起到威慑作用。再有就是监管能力不到位,加之农产品的生产者意识薄弱只是一味地重数量轻质量,没有把质量安全放在首位,不少生产环节没有标准。
32农药化肥等残留污染严重
根据调查,在过去的50多年我国的农业发展中,投入到农业方面的化学品的数量急剧增长,每年销售和使用的农药大概在170万吨左右,其中大部分是国家早已明令禁止使用的。而这170万吨的农药大约有30%是含有有机磷的,而有机磷的毒性残留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都有很大的影响。我国每年平均每公顷土地使用的化肥生成量超过400公斤,和美国及欧洲的标准化肥每公顷的使用量整整高出一倍。而化肥在土壤中的残留也是十分严重的。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在致癌因素中,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占80%,在这80%里面有8%是因为有毒化学物品污染造成的。近年来我国癌症发病率,死亡率不断上升,一些奇病、怪病也时有发生,这和我们使用的农药品种和食物的污染有很大的关系。同时,随着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不断进步,食品受到化学污染的机会不断增多。除了由于食品意外地被农药、铅等有害物质污染而引起急性中毒,还有一些食物因为化学污染被长期食用后进入人体造成慢性中毒也不容忽视。如重金属铅、汞以及燃煤中的氟等,这些污染物可以长期蓄积在人体内,对健康造成慢性危害,很难消除,严重的甚至会致癌,让下一代畸形。
33食物中滥用化学添加剂
在我国不少农民为了让瓜果蔬菜早日上市而大量使用催生素和激素,殊不知这样会让农产品的质量下降,口感和安全性也会变差。而使用的这些早熟技术、化学制剂、激素类物质只会使农作物超越某个生长阶段和环节,长此食用对健康是一大威胁。
4双向监管追溯系统的推广和应用
41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力度
因农产品的生产过程除了离不开特定的土地、温度、阳光、水分等环境和条件,还有一定的周期性和季节性。所以与工业品相比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有不可控性,而且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涉及了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多个环节,而不安全因素每个环节都存在,这时突出重点监管效果定会不一样,2002年农业部第13号令“动物免疫标识”管理办法,规定对生猪、羊肉、牛肉佩戴免疫耳标并建立免疫档案,设立肉用猪工厂全程质量管理与畜产品可追溯计算机软件研究课题。以生鲜乳类违禁物质为重点,围绕其生产、收购、运输加强监管监测力度,严厉打击在各类生鲜乳类品添加违禁物质。以水产品中违法使用违禁药物为整治重点,排查隐患,控制生产过程,监督执法。人民政府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联系最为紧密,应该起主导作用,人民政府内部监管各个部门间应相互协调、配合,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计划和评估指标,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技术的推广,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的力度,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预案,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培训、宣传、普及,推广及如何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并给予适当的补贴以激发和鼓励农民种出优质的农产品。从源头加强农产品的质量监察,对向我国出口食物的农场和加工企业实行许可证,或驻派监察员,发展检验食物污染的新技术,培养优秀检验员;发展分子生物和基因技术,探索无土耕种,改善食物质量和营养价值
42规范生产,强化检测
整合社会资源组建能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农业检测中心,充实检测技术力量,提高检测技能,抓好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屠宰场生产过程的监管。建立农业环境监测机制,开展农业环境普查,对耕地质量状况进行评估,摸清各种环境因子及各类重金属污染状况,避开化学污染,规划基地建设,做好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测。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本保证就是要农产品的生产标准化,只有提高了标准化生产才能保证农产品顺利生产,努力提高生产者的文化、技能、素质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顺利实施的基础,组织基层干部、推广员、生产者学习培训,普及标准化知识,推广标准化生产,把标准化生产和推动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有机结合起来,把标准化生产纳入农业生产全过程中。同时在对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建立定向销售管理制度,严厉打击伪冒假劣。科学施肥、用料、用药、用水,引用无污染,无公害的资源开展绿色养殖,实现农产品洁净生产。
43加强产品认证,严把市场准入关
对统一组织种植业产品,畜禽产品,水产品的产地和产品进行认证,从无公害蔬菜,肉类产品入手,逐步拓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积极推行GMP,ISO9000,ISO14000质量管理认证,建立健全的农产品安全保证体系,只有合格的农产品才能入市场,才能认证,规范农产品交易行为,对已认证的农产品采取基地认证+产品认证+抽样检测合格准入管理方式,对没认证的产品,采取抽样检测,合格准入的方式。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加工,产品质量安全保险。
5结论
可追溯系统最早应用于汽车、飞机等一些工业品的产品召回制度中。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食品安全危机频繁发生,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系统即是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本保障,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可追溯系统的管理下既能保障产品的质量,又能满足消费者的知情权,还能方便政府对产品随时随地进行监管,一旦发生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可快速的追踪到产品的源头,防范各类安全隐患,将一切未知的危险降低到最小范围内,以保障消费者权益。
参考文献:
[1]王蕾,王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有效实施的经济分析:一个概念框架[J].软科学,2009,23(7):109-113
[2]章海亮,孙旭东,刘燕德,等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研究进展[J].湖北农业科学,2010,49(12):3220-3223
[3]王坤,白红武,王富国,等基于 SaaS 模式的江苏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系统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4,(12):414-418
[4]高建华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1(7):31-32,35
篇9
一、我市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和监测机构现状
建立了以市级农产品质检中心为主,县(区)农产品质检中心(站)为辅的两级农产品质量监管和监测体系。
(一)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机构逐步完善。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在*年*月通过省计量和资质认证。中心内设办公室、绿色食品管理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科、化验检测科4个科室。现有职工23人,均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65%以上,教授级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6人,初级职称6人。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3人,主要对全市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进行监督管理。化验室面积700平方米,有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原子荧光光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各种仪器设备47台套,可以对蔬菜、大米等农产品中有机磷、有机氯和重金属等64个参数的检测。按照省农产品质量监管局要求,于年初已开展对全市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型批发市场、大型超市的蔬菜残留进行监测。有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车一辆,可以机动的对全市生产基地,市场中的蔬菜进行检测。
二、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监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监测体系不断完善,但从目前来看,许多与新形势下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也逐渐凸显,亟待我们去研究解决。
一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机构不够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队伍专业结构不够合理,农业畜牧等专业人员多,而分析化学、植保、化验检测等方面的人才少,这与当前强调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的新形势要求不适应。由于受经费不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产品检测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落实不够到位,更新知识难,存在与工作实际需要相脱节的现象。农产品检测仪器设备更新慢,缺乏质谱仪等先进仪器设备,不能很好的对农药参数进行定性。
二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薄弱。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与环保、质检、工商、卫生等部门相比,缺乏独立专业执法机构,缺专业执法人员,缺执法装备,缺执法经费。造成农业行政执法能力低、水平低、权威低。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经费投入不足。建立有效运行机制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但目前市、县财政没有落实,配合不到位,致使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各项措施难以有效、及时落实。检测设备陈旧、条件简陋,没有办案经费,缺乏必要的交通工具和取证、检测设备,检测能力不强,不适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要求。要解决这些问题,每年需经费在120万元左右,而现在每年只有30万元,远远不能满足工作,造成很多工作内容无法实施。
三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细则不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涉及的部门很多,职责的界定不清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仍然不能形成日常性、常规性执法,严重制约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的有效实施,造成“出台前无法可依,出台后有法难依”。
三、完善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监测体系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监测体系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的共同重视和大力支持,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稳定和协调发展的原则,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健全检测体系,切实开展好适应新形势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需要的社会化服务工作,真正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高效、优质服务。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体系建设总的思路是:通过几年的努力,初步建立以市级农产品质检中心为主导,县区农产品质检站为骨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大型市场速测点为补充的新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重点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增强全社会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意识,需要付出长期不懈的努力。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紧密结合法律贯彻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解疑释难、宣传教育工作,使宣教活动常搞常新,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水平和监管行政执法能力。
(二)完善各项配套制度,确保法律有效实施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涉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监管链条长、时间跨度大,需要一个完整、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作为支撑。要尽快出台已经起草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考核办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和《农业标准化管理办法》。要加快研究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实施细则,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行为有要求的,监督检查又必须实施的,行政处罚和法律罚则中有明确规定的.都应当有规范性的、操作性的规定,以便各方遵循、实施和对照检查,使法律进一步具体化,以确保各项规定具有可操作性。要通过加快立法,健全体系,使农产品质量安全各方面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创。
(三)要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
控制好农产品质量,建设一支稳定的农产品监管队伍至关重要。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行政管理、行政执法、检验检测、技术服务队伍建设中,通过引进、培训等多种途径,充实技术力量,做到编制、人员、经费等到位,并切实提高其权威性。要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作为农业行政执法的重要内容,加强执法力量,完善手段,规范执法行为,加大执法力度。通过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实现数量与质量、安全与效益的有机统一和整体提升。
(四)要积极争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篇10
一、强化目标监管,落实工作责任
为推动和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更好地规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行为,按照职能职责规定,要及时组织召开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会议,安排布置2013年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重点工作,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目标任务分解下达到各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站及局属相关单位,结合目标责任和岗位的相关要求,细化全县农产品质量监管目标责任和考核内容,与各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站、生产基地、生产企业和“三品一标”企业签订相应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目标责任书,通过细化目标责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措施落实到位、整治重点目标明确、服务监管对象满意。
二、深入舆论宣传,提高安全意识
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舆论宣传报道作为监管工作的重点来抓。
1、深入田间地头宣传。深入田间地头服务群众,开展送“法”下乡宣传活动,通过上门宣传,印发宣传资料,发放科普类书籍等方式,向群众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帮助群众树立正确的农资消费观念,提高科学使用农资的能力,维护群众自身权益。利用“科技下乡”,结合各乡镇的逢集日,深入乡镇、村组、农户及田间地头,设立固定咨询点,广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药管理条例》、“三品一标”相关知识及假冒伪劣农资产品的特点和识别方法等,指导农户科学用药、合理施肥,引导有条件的农产品生产企业和专合组织积极申报“三品一标”。
2、利用重大节日宣传。在“元旦”、“春节”、“五一”、“国庆”等重大节假日期间,会同农业执法队、植保站、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中心等相关科站在县城区人流集中的广场、部分乡镇、基地设置宣传站,对《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办法》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农产品市场准入工作的意见》、“三品一标”相关知识等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广泛宣传,重点宣传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工作、荧光增白剂的危害、如何挑选食用菌等知识。
3、开展专项集中宣传。会同植保、执法、经作等方面的专家和企业参与全县“2013年食品安全宣传周暨重点监管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公开承诺食品安全活动周”宣传活动;组织相关科站开展“农产品‘三品一标’品牌提升”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颁布八周年纪念”宣传活动。主要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三品一标”、经济作物栽培技术、食品安全辨别等法律法规及科普知识进行集中宣传;现场与“三品一标”获证单位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
4、开展培训宣传。配合农技校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业执法队开展农资经营知识更新培训,宣传讲解《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提高农资经营户业务和政策水平,提高农产品生产企业从业人员质量安全意识,从根本上提高农产品安全意识,把好源头关。
5、利用传媒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三农服务热线,在新闻媒体上大力宣传农资经营、用药知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等,指导群众科学用药,切实提高各门店规范经营,定期农产品安全信息。
三、强化基地建设,组织标准化生产
始终坚持把“创优秀,争先进,真实干,见成效”作为标准化基地建设工作的方针,着重突出规模化和标准化,力求把工作做好、做实。按照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的要求,强化标准化基地创建工作。建成省级柠檬标准化生产示范乡4万亩;省级精品杂柑农业标黄园区5万亩;国家级、省级清见桔橙标准化示范区5万亩;省级杂交、玉米种子标准化示范乡3900亩;国家级抗虫杂交棉标准化园区7.5万亩;核桃标准化示范基地5400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榨菜、辣椒)标准化生产基地6万亩;青菜标准化生产基地10万亩;青花椒、泡椒标准化生产基地5万亩。
四、狠抓“三品”认证,控制安全风险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落脚点就是如何有效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2013年要重点通过抓规程制度、技术指导、申报服务等方式,扩大“三品一标”基地及产品总量,有效促进农产品安全生产。力争组织完成认证无公害农产品5个,绿色食品2个,有机食品1个。
五、强化监督管理,保证产品质量
在抓重要岗位工作中始终要把监管服务与业务工作有机结合,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服务与监管并举”的指导思想,在推动“三品一标”发展的同时,多措并举强化监管。
1、建立投入品监管机制。主动联系工商、公安、技监等部门在农业生产关键时期,常态化开展农资市场专项整治综合执法,从源头上严控假劣农资、高毒、高残留、禁用、限用农资流入“三品”生产基地,保证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
2、建立生产过程监管机制。严控基地农户外购投入品,结合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创建工作,不定期到田间地头、农户家中明察暗访,严格监控基地农户农资使用情况,年度开展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专项巡查不少于4次,对违规使用投入品的基地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制度,发现一户取消一村,发现二村取消一乡(镇)。
3、建立产品质量追溯机制。继续在绿色食品生产企业超强开展追溯机制试点工作,统一制定生产记录本模版,统一印发到相关企业及基地农户,要求生产上怎么操作就怎么记录,并定期不定期组织检查,督促收购企业严格凭农事记录收购产品,确保产品质量。
4、建立流通环节监管机制。在日常监管中,每月对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进行监督抽检。在重大节假日期间,与工商、公安、技监等部门开展联合检查,严防问题农产品上市销售。
5、建立企业自律承诺机制。规范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要求“三品”生产企业作出在生产中不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质量安全承诺,并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
6、建立基地、市场、企业自检机制。帮助指导农产品批发市场、“三品一标”企业建立检测室,在主要基地乡镇建立快速检测点,培训检测人员,进一步完善相关各企业、业主的产品质量自律检测制度。
7、建立监督抽检机制。除国、省例行监测外,还定期不定期的组织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城区的6个农贸市场、各大乡镇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汇星百货、美好家园、永佳超市等大型超市农产品的农药残留进行监督抽检,全年全县计划共检测蔬菜、水果、食用菌样品700个,通过多方位全覆盖检测监控,确保我县城乡居民农产品的消费安全。
8、建立“三品一标”年检机制。为保证“三品一标”产品质量,维护其品牌形象,对“三品一标”产品开展常态化的年度检查。
六、严格产地准出,深化市场准入
进一步深化农产品市场准入,强化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监管和服务,以实现农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的有效衔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相关规定,要求相关农产品生产企业必须建立农事记录档案和自律性检测制度,做到产品质量可追溯。规范制作产地准出证,印发有关基地乡镇、基地村,并委托其严格按照《产地准出管理办法》向相关企业及合作社开具准出证明,做到产品上市有源可溯,有效杜绝不合格农产品流入市场,确保农产品消费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