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范文
时间:2023-03-14 17:20: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园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硬件建设相对滞后高校管理者基于各方面的限制,对高校媒体硬件设施的投入支持力度不够,导致高校媒体硬件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高校的媒体形式主要以传统的纸质书刊、小功率的电台以及宣传栏等形式存在,而没有应用具有多媒体技术的现代媒体设备,既有高校购置了先进的媒体设备,但是由于其运行维修费用过高,导致其出现损坏后,不能及时地维修影响使用。
1.2传播内容不够丰富当前高校媒体的宣传内容主要集中在高校管理者的活动、各种学校会务信息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等,而缺乏对高校基础信息的宣传,尤其是与学生个人相关的信息更是非常少,这样的传播内容很难引起学生的关注,而且高校媒体宣传的内容也缺乏时效性,不能及时对最新发生的信息进行传播,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学生了解信息的渠道非常广泛,一旦高校媒体宣传的内容超过了它的新鲜实效,就不足产生其宣传功效。
1.3媒体资源缺乏整合分析高校媒体资源可以说形式多样、种类繁多,既有学校层次的学报、高校网站以及高校广播站,还有各个院系组建的系报、系信息宣传栏等等,这些高校媒体之间相对独立,缺乏有效的内部沟通,结果导致宣传的内容出现重复现象,造成资源的浪费,没有产生造势增值的新闻传播效果。
2发挥校园媒体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功能的有效途
2.1重视校园媒体作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媒体是高校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也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工具,因此校园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主渠道作用,因此高校媒体要切实履行其功能,发挥把关人作用,抵制不良文化。高校媒体要对进行宣传的信息进行仔细地甄别,防止将一些错误的思想意识灌输给学生;校园媒体要发挥其引导、宣传教育作用,积极将一些良好的社会风气融入到校园文化的构建体系当中,比如高校媒体可以利用学校广播站积极宣传高校内所发生的的好人好事,加强对良好校园风气的宣传,从而带动整个校园内的风气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2.2高校要提高对校园媒体的支持力度校园媒体要发挥对校园文化功能的建设作用,需要高校加强对校园媒体的支持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为校园文化提供先进的载体,加强对校园媒体的支持:第一,高校管理者要高度重视媒体的硬件建设,高校要增加对采购先进媒体设备的资金投入,及时购置先进的媒体设备,同时也要加强对设备的维护保养,制定科学的设备使用规范,以此延长媒体设备的使用年限;第二,提高媒体工作者的业务素质,从事校园媒体工作的学生由于其没有专业的媒体设备使用技能,因此需要高校加强对学生的技能培训,提高他们应用媒体设备的技能,同时还要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本着事实求是的态度从事新闻媒体工作;第三,高校要建立切实可行的运作模式,在不影响学生学习的情况下,激发学生的参与激情。
2.3整合校园媒体资源,丰富校园文化素材整合高校媒体资源,充分发挥各自的宣传优势,是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措施,通过整合媒体资源可以多方面的拓展校园文化宣传素材,为学生提供各式各样的校园文化建设信息,有助于构建具有高校区域特色的媒体宣传体系,实现资源的共享,避免了媒体宣传内容的同质化现象。整合校园媒体资源:一方面要完善媒体管理体制,完善的媒体管理机制是保证媒体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就如同清华大学、同济大学设立的新闻中心,就是通过统一的管理部门实现对高校媒体工作者的集中管理,并且根据新闻工作的实际需要开展针对性的管理策略;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强不同媒体之间的协作,形成合理舆论引导。不同的媒体具有不同的宣传侧重点,比如学院的学报主要是宣传高校的教育教学理论研究、高校网站则侧重对高校整体发展的宣传,而二级院系的刊物,则主要集中在本院系的日常活动或者好人好事等,因此通过加强它们之间的协作,可以加快信息传播、扩大信息接受层面。
2.4拓展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媒体工作者的素质校园文化的内涵是随着高校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而不断丰富与发展的,校园文化的丰富需要借助媒体的宣传功能,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得以实现:第一,高校媒体栏目要开始互动活动。高校媒体通过开始互动活动,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而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接受先进的校园文化;第二,在校园内开展丰富多彩的专题活动,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层次。高校要广泛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比图组织演讲比赛、辩论赛等,通过媒体对这些活动的宣传,带动周围学生的参与激情;第三,在校园媒体工作者内部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在媒体工作者内部开展技能比赛,可以提升工作者的思想意识,进而带动整个高校媒体工作的发展。
3结束语
篇2
1.过度的“硬件建设”有失偏颇。有些中职卫校的校园文化过于注重建筑的布局、环境的绿化、内部设施的装修等硬件方面的建设,虽然这些的确是校园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建设内容之一,但并没有利用好这个用以宣扬文化的平台,显得缺乏生气,忽视了校园文化这一“软件建设”。而这些将校园文化以过度消耗物质资源为前提的形式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与国家历来提倡的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形成了对比。
2.制度的不完善成为落实的绊脚石。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上的不健全,同样会给校园文化的建设设置诸多障碍。比如,职责划分、方案计划、效果评价等等通过“制度”必须要加以细化、加以实施,否则,在实际的运行上可能就会产生诸多困难和问题,成为落实校园文化建设的绊脚石。
3.与品牌、特色学校的创建分开对待。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品牌中职卫校、特色中职卫校的创建分开对待,没有意识到只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凸显“品牌”,只有有别于其他学校的文化基础才能凸显“特色”。
二、如何加强中职卫校校园文化建设
1.领导重视是开展中职卫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通过强调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达成思想和认识的一致,群策群力发动集体智慧,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受益者,提供智力支持,从而构建出和谐的人文环境。
篇3
一、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校园活动是小学生在学校生活学习时期的重要教育活动,是对学生有重要影响的集体性活动。学校在安排校园活动的同时应当注重活动的科学性及合理性。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让学生在丰富的校园活动中培养良好的生活情操和习惯。这种优良的校园气氛有益于校园文化与人文精神的培养,学生在一种和谐美好的氛围中逐渐学会与大家交流问题、寻求答案、表达观点。这些对小学时期的学生的思想形成及习惯养成都有莫大的帮助。太过学术的教育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讲,可能很难接受。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范围有限,我们要想有效地利用学生在校时间培养他们的良好学习生活习惯,就应当通过充分开展各类文娱活动,在吸引他们的同时,帮助他们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与修养。
我们可以为学生举办趣味运动会、演讲比赛、辩论会等,这些充满童趣的活动可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并能让他们更好地融入集体生活中,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善待他人、与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这对小学阶段学生的习惯养成是非常重要的,也有助于他们在日后更高层次的教学中学会与他人探讨知识,共享成果,这是学生应当具有的一种基本品德。像演讲比赛、辩论会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特别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
二、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
自信是学生日后学习与成长中必不可少的良好心理品质,只有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才能为他们开启通往成功的道路。困难与挫折是难免的,我们要教会学生以一种良好的心态面对学习中的困难与生活中的挫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念,在学校的人文精神建设中要兼顾学生的知识学习和心理培养的双重任务,帮助学生在小学时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与自我评价能力。
在校园的学习生活中,难免会有困难。例如,有些学生的成绩时常出现不稳定的情况,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就可能造成情绪的动荡和学习信心的丧失。这时,就需要老师及时的发现与指导,特别是班主任的细心观察和适时引导。教师应选择适当的时机与他们沟通,帮助他们勇敢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告诉他们一次两次的失败是难免的,失败是成功之母。只有敢于面对挫折、战胜困难,一切问题才可以迎刃而解。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学校应努力营造一种奋发向上的氛围,不断释放正能量,形成一种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
三、创建和谐校园,尊师重道、师生共进
学校是孕育人文精神的地方,以培养“人”为天职,教师就是培养“人”的执行者。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具有强烈的示范性、独特的创造性、时空的延展性等特点。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培养优秀的人才,才能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才能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服务。学校应该让教师充分感受到精神上的独立,感受到教书育人是受人尊重的幸福快乐的事业。让学生怀揣着对老师的尊敬和对知识的渴望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进而建立良好的校园文明。
只有在这种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中,教师与学生才能共同进步,才能共同提高精神文明素质。在一种师生互敬、互助的良好氛围下,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当前,学校应当特别注重提升教师的师德,培养高尚的师风,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风,遵守纪律,提高学生的品德。
篇4
关键词:大学校园;建筑;城市规划;校园文化;跨学科研究
随着大学校园建设量成倍增长,有关大学校园的研究也日益升温。因为大学校园具有两种基本属性:建筑性和教育性。所以,对它的研究也多局限在建筑学、城市规划和高等教育三个学科领域。
一、建筑及城市规划界对大学校园的研究
我国的大学校园建设开始是以西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校园规划理论为指导原则的。建国以后,根据经验,结合国情,确立了以功能分区为核心准则的校园规划理论和规划指标体系,指导了我国现有的绝大多数大学的建设与发展。然而,那些曾被奉为经典的校园规划理论和规划指标体系都是建筑、规划界的学者站在自己学科视野中的阶段性经验总结,是相当不成熟的,至今,这些欠成熟的校园规划理论仍是我国大学校园规划建设的根本依据。在理论欠缺的情况下,建筑、城市规划领域对大学校园的研究只能是实践走在理论前面。
随着近几年高教改革的深入,校园建设工程量比过去翻了几翻,建筑和城市规划界开始频繁关注大学校园建设的理论建构。2001和2002年在北京和台北分别举办了“海峡两岸‘大学的校园’研讨会”,在大陆和台湾的建筑规划界掀起了大学校园的学术热。与以往相比,两次会议的论文开始重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大学校园建设的历程,不再局限于校园工程的阶段性总结。
一些建筑学者开始关注高等教育思想对校园建设的影响,只是他们的观点阐述不太系统,只能说是一种“散见”。如:《大学校园规划结构的研究》一文认为“大学校园形态与大学当时的办学理念、教学制度和内容是一致的”。如中世纪的大学主要职责是培养神职人员和为王室服务的人才,大学校园必须是封闭的,能够使学院排除外界各种影响,完全服从教会,校园生活充满清规戒律。因此,校园多附属于教堂或修道院,或者以宗教建筑为样本进行设计建设。19世纪工业革命后,美国高校将学术自由理想和为社会服务的办学宗旨相结合,创立了独特的高等教育模式,也创立了影响全世界的开放式校园形态。20世纪后期,教育体制走向多元化,校园形态也越来越多元。这种对教育思想和校园建设关系的描述,虽然稍稍打破了一点建筑界习惯性思维的限制,但依然停留在对高等教育理论浅层次的理解上,并没有阐明在大学校园形态演变中表现出的教育与建筑之间的互动关系。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一些建筑学者除了对校园形态的“过去时”进行归纳总结外,对于校园的当下形态和未来趋势也作了一定分析探讨。一部分人认为,大学城将是我国大学校园在新时期的某种发展趋势。“大学城”是国内近年来新兴的概念之一,至今并无确切定义。一些文献资料认为,“大学城”是一种特殊的城市化方式,其发展模式大致分为“传统学术型”、“商业创新型”,或介于两者之间。前者多起源于历史悠久、具有强大学术号召力的一所或多所大学,经过漫长历史时期,逐步形成了校城交融的自然环境,如英国的牛津、剑桥大学城,德国的洪堡大学等。“商业创新型”大学城起源于新兴的理工科院校,以科技创新与市场紧密结合,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如美国“硅谷”和斯坦福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关村则兼有二者的特征。
虽然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对大学校园建设起重要作用,教育界每一次大的运动都在校园形态上留有痕迹。但是多数情况下,建筑界与高教界的对话局限在建筑工作者面对高教体制改革所作出的单方面呼应。在现代教育哲学的指导下,现代大学不断构建着新的教育理论,这些理论虽然对校园建设有一定影响;可这种影响对建筑界来说是被动的,因为建筑界还没有系统地探讨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与大学校园建设的关系。凭着对教育思想一知半解的领悟,喊几句时髦的教育口号,校园建设只能停留在肤浅的、“闻风而动”的层次,不可能有深度。
总之,当前建筑和城市规划界对大学校园的研究大部分是针对我国大学校园建设的实际问题提出的,研究思路也是围绕这些实际问题展开的。他们本着务实精神对教育界的热点理论进行可行性探讨,从建筑和规划的视角提出方案、进行实践,为新时期大学校园形态的发展作出有益的探索,也为下一步更深入系统的研究工作创造了氛围。
二、高等教育界对大学校园的研究
大学作为实施高等教育的主要机构,一直是高等教育学科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但长期以来,高等教育学科领域对大学的研究多集中在理念、制度、机构等非物质层面,很少关注大学的物质实体——校园,即使有所触及也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同大学校园形态有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校园文化”的研究领域。
校园文化是置身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中的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亚文化形态,它渗透到学校的各个方面,涉及到全体师生员工的观念和行为。高校校园文化是在“大学这一特定的环境氛围内生活的成员所共同拥有的校园价值观和这些价值观在物质与意识形态上的具体化。它的主体是包括学生以及教师、行政人员在内的大学校园文化群体;它的内容分为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两大层面: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深层文化,包括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文化素养、心理素质及校风和校训、学风和教风、学校的传统习惯、校内文体活动等,物质文化包括校园建筑特色、文化活动场所和设施、校园绿化美化、学校的信息传媒等。校园文化的核心是校园价值观”。从这段表述中可以看到教育学者们倾向于把校园形态划分到校园物质文化领域。
过去,大学校园形态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一直被忽略着,被忽略的主要原因大概是大多数人认为:建筑与教育没有多大关系。是的,建筑没有以“知识”的身份、“课程(狭义)”的姿态进入人们的“学习”视野,但它对人的教化作用是“知识”和“课程”所不能给予的。这一点,中国古人深有体会:《三字经》的头几句,“昔盂母,择邻处”可谓家喻户晓。正是孟夫子本人,亲身体验到环境对人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作出了“居移气,养移体”(《孟子•尽心》)的总结。中国古人早就懂得环境对人的“模范”作用,环境就是“模”,就是“范”;使用什么样的模范,就可能塑造出什么样的人物。英国首相邱吉尔也讲过“先是人创造了建筑,建筑反过来创造人”,非常准确地表述了建筑与人的关系,暗示了建筑的“育人性”。
当前,教育界在反思现代教育中的弊病时,把环境的教化作用提到了哲学的高度。金生在《理解与教育》一书中谈到“在科学技术和大工业生产的冲击下,现代教育本身也被工业化和技术化,学生被纳入教育生产的流水线,与日常的生活世界相隔绝”。面对这个现实问题,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呼吁到:“人类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以及教育的研究都来源于并且归根于实践生活世界的需要”,“对教育的认识并不是一种事实的因果关系分析,也不是把人和教育作为孤立的客观对象去解剖,而是在现实的‘生活世界’中理解和解释,也是‘同情’与‘参与’”。狄尔泰指出“理解和解释是贯穿人文科学的方法”。人文学的对象是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而生命总是具有意义并且要不断需求意义的,所以它就需要不断地理解和解释。这种方法把研究活动、研究过程看作是解释者和被解释者之间不断进行的对话,通过这种对话使研究者直观地体验和把握对象的内在精神。学生在校园中生活、学习的过程就是与周围环境不断对话的过程。大学校园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充满意义的“生活世界”,呈现出各种各样的“意义形式”,学生生活在其中,通过理解和解释与之“对话”、“交往”,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使教育不知不觉进入学生的精神整体。大学校园形态就是一种教育表达式。
对于大学校园具有的“教化”作用,教育课程理论也有所触及。在课程理论中,校园建筑、文化设施、绿化设施、文化生活、校风、学风、人际关系、环境氛围等都属于“隐性课程”,与其对应的“显性课程”是指学校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思想观点、行为规范等。同显性课程的明确性、强制性相对照,隐性课程的特点是:(1)潜在的规范性。无论是校园建筑、文化设施或校风、学风都潜在地蕴涵着一定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精神境界,使生活于其中的受教育者感受到应如何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2)非强制性。不通过强行灌输、纪律约束,而是通过陶冶和感染,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净化人的心灵。(3)作用的持久性。即使生活环境变化或迁移,已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仍能长期保持。我认为“隐性课程”也包括“隐性”和“显性”两个状态。校园形态属于“隐性课程”的物质方面即显性形态,而校园形态所构成的文化氛围,所凝聚的价值观念,所包容的文化生活则属于“隐性课程”的精神方面即隐性形态。对于隐性课程的规范系统的描述和研究以前在我国教育领域不多见。
最近几年,教育界的学者开始用跨学科的方法和视角研究“隐性课程”中的“隐性形态”,如南京师范大学的刘云彬博士进行的学校生活的社会学研究等。但是对“显性形态”——大学校园的系统研究一直被忽略着。
三、大学校园研究的紧迫性
就全球普遍的时代背景而言,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大学改变了以往作为社会产品和最终用户之间的中介身份,不仅承担着教学科研的基本任务,更成为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主要环节。大学为社会服务的意识越来越强,功能也越来越复杂,大学校园建设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我国大学校园的现状在数量、质量、规模上都相对滞后,极大地限制了我国培养高等人才的能力,大学校园建设(改建、扩建、新建)工作迫在眉睫。
时代在变,大学的功能、职责、理念在变,校园建设的理论指导当然也要“与时俱进”。我认为,当务之急是高等教育界、建筑和城市规划界的专家学者打破学科壁垒,站在跨学科的视角对大学校园进行系统研究。因为理论的苍白将导致实践的浮躁,校园建设的失败必然会影响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希望高教界对大学校园的理论探索中多一点对物质形态的关注,改变一下教育研究者在校园建设中的“失语”状态;希望建筑界对大学校园的理论研究多几个视角,改变一下建筑人在校园建设中的“自语”状态。
参考文献
[1]姜耀明,王晓丹.大学校园规划结构的研究[J],新建筑,2002,(4).
[2]王吴.弹性与共享:大学城规划[J].规划师,2002,(5).
[3]胡智丹.关于有效控制校园文化整合方向的几点思考[J].江南学院学报,2001,(9).
篇5
本文作者:王红丁、陈景风 单位:河北联合大学艺术学院
陶艺这种材质在我们现代生活里并不陌生,它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是随着科技与艺术的不断发展,它的应用更加广阔,不再拘泥于瓶罐这种物体形式上,更能从生活多个方面与人去交流。例如,壁画、室内陶艺、地面装饰、外墙面装饰等多种形式。在现代社会人们越加认识到陶瓷这种材质的个性魅力,与其他材质相比所具有的独特优势。陶土本身具有泥土自然色彩,体现了人与自然一种亲和力。釉色变化丰富,给人以情感的满足,与人的交流变得更加多样化。纹理上丰富的肌理变化,粗糙与细腻,光滑与质朴的多样性可以丰富设计的需要,符合环境对材质本身的需要,人与物之间的交流不再是冷冰冰的。陶土经过水与火的洗礼所具有很强的物理稳定性,具有不褪色抗腐蚀、耐磨损、强度高、耐久、防火的特点,能适合各种环境对设施的需要。为它在公共环境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可以使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有更广阔的空间。另外陶艺取材于天然泥土,具有的天然、无污染等特性是其他材料无法比拟的,更符合现代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心理诉求。
现代校园环境中公共设施设计显示趋同化、批量化、甚至“克隆”化。虽然满足了使用功能,但是人们容易出现审美疲倦,不能满足人文情怀的表达。陶艺材质的个性独特性,使当代艺术公共空间不仅与普通公众直接互动,而且可以跨越时空,存留历史印记,成为文化的载体。陶瓷有着悠久的历史,比起其他材质,它更能烘托出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由于陶艺富有天生的朴素与亲切感,其所呈现的表面形态很容易与环境景观达成自然的默契,取得内在的和谐。正是陶艺丰富的表现手段和艺术创作思维方式影响着环境的精神空间,从而向人们展现的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想法,通过陶艺材质的结合,更是传达出校园这一特殊环境所营造出的的思想内容和精神内涵。
校园环境陶艺设施设计中,一方面是安静的学习、休息、散步的环境设施,另一方面是喧闹的活动场地设施。不同活动场所的陶艺设施设计不仅要满足空间尺度的需要、使用功能的需要,同时也要满足人的情感需求。学生生活区是校园中最受人喜欢的空间。在该区域景观设计中多已开辟林间空地,设立花坛和围合性休息空间,同时也有供学生节假日聚会的公共空间。因此在陶艺设施设计中要营造活泼轻松的氛围,运用陶艺色彩上的丰富大胆,和造型出夸张有趣的形式,来创造轻松自然空间氛围。体育活动区域一般面积较大,由操场、篮球场、羽毛球场等场地组成。在这个环境中应体现学生活力,积极进取的氛围。因此在陶艺设施设计中应考虑以竞技,体育,挑战为主题的造型特色,采用活泼艳丽的色彩,以陶瓷照明设施,标志识别为主,同时在设计时要考虑安全性。在运动场周围、绿化带附近设置陶艺座椅,为进行体育活动的学生提供适当的休息场所。生态休闲区是近几年在中国高校逐渐产生的一个功能区域。从功能上看,创造了师生相互自由交流、交往的室外空间场所。在生态休闲区都以休闲者的身份出现展开交流,同时为学生生活的多样性活动提供多种选择的机会。在此区域,要注意人与环境的互动、人和设施的互动以及设施和环境的配合。在形式上多以功能性设施的方式出现,如陶艺喷泉、陶艺长廊,地面装饰,陶艺桌椅等。
现代陶艺在校园公共设施的合理运用是时代所需,也是时代赋予的精神特质,更能满足人们的心理和文化的需求。对陶艺设施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和迎合大众的心理需求,从而达到校园公共设施设计的目的。
篇6
华南农业大学近几年来全力打造了一个植物园式、公园式的生态型校园,围绕建设“五湖四海一片林”,精心打造特色的“紫荆校园”受到全国高校广泛关注。“五湖四海一片林”就是对校园内鄱阳湖、宁荫湖、洪泽湖、西湖、昭阳湖等五个湖和校园核心区、教学区、办公区、住宅区等四个较大面积的草地进行绿化、美化、香化、景观化改造,对一片林———“树木园”加以保护。从空中鸟瞰整个校园,五个湖犹如镶嵌在校园的五颗明珠,四块草地就像一片片草海,加上郁郁葱葱的树木园为校园披上了绿色的盛装。“紫荆校园”是学校近3年来成片栽种了5000多棵紫荆花和樱花树。每年的三四月份校园鲜花怒放犹如花的海洋,吸引了大批的校内外游客到华南农业大学赏花。华南农业大学精心策划和实施的“建设‘五湖四海一片林’,打造华农人的精神家园”项目,荣获教育部2011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目前,学校中心区绿化率96.6%,绿化覆盖率54%,“紫荆校园”在南方高校大学生心中已经可以媲美武汉大学的“樱花校园”,优美的校园环境已经成为学校展示自身良好形象的重要平台,大大增强了师生和广大校友作为学校一员的光荣感和自豪感,她所体现出来的青春气息和文化氛围,对学生起着熏陶、暗示和感染的作用,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质和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环境育人的功能。
文化育人———打造品牌校园文化
在校园的基本建设中既要有时代感又要注重历史的传承,特别是对一些有悠久历史的老校,各种新型建筑物必须和原有建筑物乃至学校周围种种环境因素有机统一。校园内的各种老建筑物和标志性建筑物,体现着学校的历史足迹,反映着学校的传统,是不可多得的也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物资料。这些建筑物具有凝重的历史感,以其特有的造型、色彩反映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历史的变迁,不同时期艺术风格、体量、材料、结构、空间布局各异的特色建筑为学校营造出丰富多样、文化底蕴深厚的校园建筑环境,是“物化”了的学校历史,体现了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华南农业大学百年办学历史过程中,旧中山大学留下的一批红墙绿瓦、巨大的红色檐柱、宫廷彩绘的宫殿式建筑,是东西方文化精华的结合,历经70多年后依然充满活力,她所营造的高贵、典雅的东方神韵,让一代又一代校友流连忘返。华南农业大学现代的建筑注重历史的传承,既吸收了传统建筑的元素又具有时代感,使百年老校呈现旧貌新颜。近几年来,华南农业大学以百年校庆为契机,新建校门牌坊、行政大楼等一批标志性建筑,改建历史建筑5号楼为校史展览馆、复建了承载几代校友记忆的红满堂,形成了新的校园建筑景观。尤其是学校着力打造“红满堂”品牌,既有高端学术报告———“红满堂大讲堂”,又有现代开放气息的网站———“红满堂校园网站”,还有面向优秀本科生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红满堂计划”,让学校成为学术气氛、文化氛围日趋浓厚,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美丽文化家园,校园建设的文化品位得到大力提升,初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红满堂”校园文化品牌。
制度育人———完善公寓管理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管理制度规定了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所以管理制度本身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是一种有形的教育方式,是育人的重要手段。在学校管理的任一方面,都需要根据法律法规,认真制定出各项具体的规章制度,确定学生应遵守的校纪校规。对各项规章制度进行细致地宣讲,使学生对其重要性及内容充分理解,并确立遵纪守法观念;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利用奖惩手段,使学生的优秀行为得到正向强化而继续保持和发扬,而不良行为则因惩罚的负强化作用而逐渐消退。只要制度的制定、宣讲与贯彻执行是适当的,一定会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良好的学习、生活秩序,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总的来说,制度育人应当是管理育人最主要的途径。制度育人在后勤管理与服务中,主要体现在学生宿舍的管理和服务育人上。陈至立同志在第四次全国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学生公寓是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是课堂之外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改进和加强学生公寓的管理,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建立健全学生公寓管理的规章制度。”因此,高校后勤工作要在提供优质服务的基础上加大学生宿舍的管理力度,建立健全学生宿舍门卫、卫生、公共财物、水电、电话、网络等各项管理制度,使学生宿舍管理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实现育人的目的。
篇7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界定
高校是社会先进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高校校园文化一般可以从宏观的角度理解成高校师生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与创造形成的过程,其中主要包含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而从微观的角度来说,高校校园文化则是在长期的教学科研活动当中所形成的精神环境与文化氛围。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高校包括了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两大阵地,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普通高校侧重于知识文化,而高职院校则是以技术文化为内涵。通过将传统的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进行互补所创造出来的行业技术特色文化,是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方向。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特点
职业化是高职院校技术教育最明显的标签,在逐步形成校园文化的过程当中,融入了更多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等因素,具有鲜明的自身特征。
1.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兼容性和地方性特征
从文化传承的视角来分析,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历史、传统校园文化的积淀相对来说是不够的,但是高职院校发展成为当前高等教育市场当中的重要力量,正处于积极吸收优秀文化的阶段。从这个角度来说,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则表现出了非常明显的开放性与兼容性;除此之外,站在文化的规范性上来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虽然当前还不是非常完善,但是与实践经验非常贴合,具有鲜明的地方性特征,加之高职教育的要求与市场联系得十分紧密,在很多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职业习惯。所以,师生的行为或多或少地会带有一定的行业特色,使得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也带有职业文化的特点。
2.具有较强的创新性、服务性及实用性特征
相对于本科院校来说,高职院校的学术性存在不足之处,但是在教学方式、技术服务领域等方面则表现出了创新性和实用性,因为高职院校推行的并不是精英教育,更多侧重于大众化教育,学校的教学与行业的技术动态、就业市场联系得更为紧密,这就在一定程度使得教学方式带有实用性的特色。
二、行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融合的必要性分析
(一)是深化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内涵的内在要求
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要“接地气”,即与实际的就业能力挂钩,同时也造就了高职院校职业化的特色。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当中,不仅仅要让学生掌握实用的知识技能,同时还应该让学生尽早地去接触自身将来所要从事行业的文化特点,增强行业的认同感,这不仅仅是学校适应行业发展的内在需要,同时也是高职院校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应该将其作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高职文化建设不但是作为一个文化体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化价值和品位,同时更要适应学生、适应社会。将行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实现有机结合,形成一种学术氛围与实践氛围相辅相成的职业文化,能够对培育新时代的职业人才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是突显高职校园文化特色的重要内容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大多数高职院校已经迈入了内涵发展的道路,而要促进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树立职业教育品牌,自然而然少不了高职院校独特校园文化的参与。应该将行业精神、行业文化的内涵寓于校园文化的发展之中,使其逐步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形成具有行业文化精髓,高职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三)是提升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高职院校盛行不同的校园文化,所锻造出来的学生品格和人才类型会存在较大的差异,而行业就业的岗位需要则是校园文化发展方向的重要指向标,将行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进行渗透融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高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在行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结合的精神引导下,能够对学生的思想与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学生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未来职业的文化,并让学生了解到需要学习、需要遵守的相关行业素质要求,为高职学生提前朝着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渗透行业文化的对策分析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是新体系文化重生的过程。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的相互影响,能够让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不仅仅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同时还具备了一定的职业素养,而促使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能够反作用校园文化的完善与内涵发展,为其长远的发展注入生生不息的动力。行业文化渗透,校园文化的形成与人才培养这三者之间实现了良性互动,这不仅仅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同时还需要各种保障措施能够落实到位,只有通过全方位的努力才能实现高职院校建设成“扎根于行业,长成于校园”的开放式校园文化生态系统。
(一)树立先进的理念,追求先进的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能够直观地反映出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办学特色,这是一个长期积累、沉淀的过程。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当中,首先在先进文化当中提取其中的精华,进行提炼,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融入行业特色,逐步形成系统、完整的校园文化。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建设自身校园文化的过程当中,提出了既能代表办学思想,能够体现行业文化的“地质人三光荣”核心文化理念,经过时间的积淀,已成为学院广大师生认同并追求的价值理念。在笔者看来,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建设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一方面不仅仅要围绕着师生对行业认同、追求的目标和价值观等文化因素,同时还要融合行业文化于校园文化中出台一系列的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意见,以指导校园文化建设。要在与时俱进的理念下,指引建设具有行业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让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共同焕发出勃勃生机。
(二)立足高职院校实际情况,规范和优化高职校园制度文化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建设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主要包含了学校的传统、仪式以及规章制度等,这不仅仅是维护学校工作正常开展的保障机制,同时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要把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转变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众所周知高职教育是面向培养一线生产和管理的技能型人才,对于大多数现代企业来说,不仅仅需要员工会做人,同时还需要会做事。所以,高职院校在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过程当中,同时还应该注重学生职业道德修养以及文明礼貌的教育,促使其能够形成符合职业规范的良好素质。其次,要建立以教育激励为核心的管理机制。好的管理制度能够促进学生的思想以及行为往好的方向发展,杜绝出现不良现象,这是制度所具备的的导向功能。当然在运用激励机制上要把握恰当,定期对先进集体以及个人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鼓励。在学校层次上,应该通过设置推优评奖,激发学生在学业上的进取精神,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注重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同时还应该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制度的建设应该朝着基础管理标准化、过程控制精细化、激励机制数据化等方向发展。
(三)提高合作意识,依托平台拓展学校功能
充分利用好高职院校的平台,打造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阵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实践平台,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室、实训场、工作室以及与行业系统单位建立进行合作,建设校企对接的教育和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走出校门,接触社会的机会。二是宣传平台,要对校园文化阵地进行系统整体的规划,在校内树立起有行业精神、行业核心价值观等标语牌,同时还应该实时关注行业动态,在相关的宣传橱窗进行展示。三是交流平台,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来推动高职院校与行业互动,构建起有效的交流平台,及时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需求,来培养相关紧缺性人才,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地延伸平台的作用,使其能够为学校开展助学活动。在这个过程当中,不仅仅能够让行业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对于学生、教师职工来说也是受益匪浅。充分的发挥出学校的教育功能。
四、结语
篇8
随着教育体制的变化,我们发现教育虽然一直在发展,但是大多数学校并没有将新思想落到实处,很多学校的管理思想依然受着旧思想的影响。唯一有些改变的就是素质教育成为主导思想。同时,虽然很多学校意识到“绿色校园“”低碳校园”的重要性,但却没有将这一观念落到实处,依然处在宣传阶段,喊着口号却实施着传统管理模式。另外,从教师自身出发,教师也没有改变其思想观念,依然将坚持任务与教学能力挂钩。多数教师也依然将完成任务作为评判教学能力的标准。从学生这一角度出发,评判好学生也同时是以成绩为主。还有就是教学绩效的管理,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往往将升学率的高低作为教师的奖励凭证,这样就使教师和学生出于被动状态,而不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心理。
二、管理机制缺乏创新性,刚性管理模式依然存在
管理机制缺乏创新性说的是学校在建立管理机制的时候要将各个学校所具有的特征、特点考虑进去,建立适合自己学校的管理机制。但是,据调查分析,多数学校并没有将这一思想落到实处。同时,刚性管理模式依然存在。所谓的刚性管理模式,是指“管理者依靠严密的组织结构、严明的规章制度和赏罚分明的激励来进行以生产为导向的管理”。所谓的“以物为本”说的也是刚性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更多的是为了满足人的物质欲望,而忽视了人的精神层面,这种模式并不是试用于所有的学校,而需要有所取舍。但是,多数学校并没有认真地思考这一问题,而是死搬硬套地用在各种学校的管理机制中。
三、优化小学校园管理机制,创建人文校园
1“.以人为本”的思想落到实处
所谓的“以人为本”,是指以教师和学生为本,教师和学生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接受者,本应以他们为教学的主体。小学校园的管理机制中往往过分注重教师和学生的工作绩效和学习绩效,忽略了其精神层面的感知。因此“以人为本”要落到实处。例如,小学校园可以利用儿童节为学生打造一场晚会,让学生的思想得到放松,同时为他们的童年留下一抹色彩。对于教师来说,学校可以利用教师节或者感恩节让教师感受到教书育人所带来的成就。这些方法的同一个出发点都是为了缓解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压力,从侧面影响其思想发展,同时也对学校的人文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2.建立科学化的管理机制
篇9
高校校园媒体主要包括校报、校园广播、有线电视和校园新闻网等形式。其中校报和校园广播是校园媒体的传统形式,有线电视和校同新闻网是随着校园有线电视和互联网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型校园媒体形式。
1校报
校报是高校党委的机关报,也是校园媒体中的主要形式。校报主要以文字和图片为载体,便于反复阅读和做深度报道,言论、述评也是校报发挥作用的有效体裁。各地高校校报成立了校报协会等机构,定期组织业务研讨、培训、评奖等活动,因而校报成为校同媒体中管理最为规范、新闻效果最佳、发展最为成熟的一种媒体。
2校园广播
校园广播是校园媒体中最早出现的一种形式,也是校园新闻传播的主体。校园广播具有短、平、快的优势,能够达到有声广播和时效性的较好结合。校园广播是较为松散的一种校园媒体形式,每天安排早、中、晚三次,一般在早锻炼和校园文体活动较为集中的时段播出。
3有线电视
它在校园媒体中的出现,使校园新闻的视觉冲击力和现场感大为增强,成为广受师生欢迎的一种校园媒体形式。多数高校的有线电视每周播出一至两次。有线电视的观众也由最初以教职工为主扩展到全体师生员工。由于各高校对有线电视媒体的重视程度不同,管理体制各异,因此有线电视播出的时间、内容、形式随意性较大,电视媒体的长处和优势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4校同新闻网
校园新闻网是随着高校校园网络的建立和运行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校园媒体形式。校园新闻网具有随时更新、滚动播出、信息丰富、图文并茂、迅速快捷等特点,由于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了校园其它媒体的时效性、直观形象性以及不受时空限制等优势。一经出现就受到校内受众群的欢迎和青睐。
校园新闻网使校园媒体的受众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其新闻传播触角已经覆盖了整个社会,因此也成为高等学校加强对外宣传、扩大学校影响、提高学校声誉最具潜力、最活跃的一种媒体形式。
二、高校校园媒体存在的基本问题
1媒体资源缺乏有效整合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分属于不同部门管理。媒体之间相对独立,报纸、广播、电视、新闻网,都有各自独立的一套班子,都要建立自己的通讯员队伍,分别采写各自的稿件。除校报在出版质量和周期等方面管理相对规范以外,其它几种媒体管理松散。
新闻资源没有整合,媒体之间缺少互通,出版(播出)时间也没有协调一致。因此新闻简单、重复、撞车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了校园媒体人力、物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2媒体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各高校都拥有一支专职的校报编辑队伍,但是从其它几种校园媒体来看,人员不到位现象是校园媒体队伍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如校园广播和网络,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是由在校学生主办。由于学生在知识、阅历、经验、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相对不足,如果让学生在校园媒体中充当主体,媒体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流动性比较强,经过一两年的锻炼学生发展成熟了,但是马上就该毕业了,不利于校园媒体的建设与发展。
3传播的内容吸引力不强
校园新闻形式虽然众多,但优势不突出,特色不明显。从出版(播出)周期来看,校报一般是半月刊或旬刊,有线电视一般每周播出一至两次,校园广播基本上是每天播出,校园新闻网则可以及时播出或更新。校园媒体没有充分利用不同媒体出版(播出)的时间差,如有些时效性强的新闻,经常是已经发生了十天半个月,还作为一则消息在校报上刊登,而以时效性见长的校园广播或有线电视却没有及时播出。
学校一些重大改革举措,或者一些引起全校师生员工广泛关注、大家最希望探究原委的事情,本应以深度报道或言论述评等形式重点刊出的内容,校报却没有发出应有的声音。因此不同媒体资源和优势的不协调、不匹配直接影响到校园媒体的整体传播效果。再如校报所报道的新闻主要是校园领导的动态、会议召开、各校学术交流的报告等等,校电视台播出的节目也大多以此为主题。因此,与社会媒介相比,高校媒体所传播的内容单一、枯燥、缺少吸引力。
三、高校校园媒体的发展策略
1优化配置校园媒体资源
校园媒体是一个整体,资源优化配置是做好校园新闻工作的前提。优化校园媒体资源配置,必须从管理体制人手,尽快建立起一种新型管理体制。高校可以成立校级新闻中心,由校党委宣传部领导,中心下设校报、校园广播、有线电视、校园新闻网以及相关的技术保障部门。新闻中心可以建立一支统一管理的新闻通讯员队伍,统筹汇总各种校园信息和新闻,使新闻中心成为统一的信息新闻集散地。新闻中心根据不同媒体的特点分别向各媒体提供和协调稿源,同时要加强校园媒体出版(播出)时间的协调,打好时间差,弥补校同媒体时效性方面的不足。
学校新闻中心作为主体整合全校的新闻资源,在组织构成、人员配备、职责分工中体现校园媒体的分工与融合。校级新闻中心下设分院新闻中心,分院新闻中心负责本分院的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再由学校新闻中心统一对外,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就采取这种模式,效果比较明显。
校园媒体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实现新闻报道与综艺节目的主体化,对师生实施全方位的服务。每种媒体都有其独特的传播特点和受众,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新时期,任何一种媒体都不可能独立求发展。校园媒体可以充分利用自己所不具有的优势与其他媒体进行协同传播。校报上的文章可以通过校园广播、校园电视、校园网络等平台向更多的人展示,以增加其宣传力度。而校园广播等媒体的节目内容,也可以在校报上得到很好的展现。因此,高校校园媒体的资源优化配置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多种媒体的优势互补、多种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使校园媒体的传播力度更加强大。
2建立高水平的采编队伍
高校校园媒体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必须配备一支素质优良、作风过硬、业务精湛的专、兼职采编队伍。拥有一支高水平专、兼职的新闻从业人员队伍是办好校园媒体的最基本保障。一是要加强专职队伍建设,校园媒体还应该适当吸收新闻专业、电视节目制作和网络技术等专业的毕业生加盟校园新闻工作,以满足受众的高层次需求,高起点、高品位地办好校园媒体。同时加强对现有工作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其业务水平。二是要建设一支热爱新闻工作的教师通讯员队伍,同时加强对这支队伍的培训和指导,完善校园媒体队伍建设。三是建设好学生记者队伍。很多高校都设有大学生通讯社或者大学生记者团,要充分发挥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参与到校报组稿、编辑等各个环节中。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校报质量。因为学生身处校园生活的第一线,最有机会提供新闻的第一线索,最有可能发掘鲜活生动的第一手材料,因此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校园的各种媒体、校园新闻工作的各个环节诸如采访、编辑、播发、发行等都可以吸收学生参与。
学校要根据不同校园媒体的特点和出版(播出)周期。定编定岗,以彻底改变目前校园媒体兼职人员过多且很难全身心投入校园新闻工作的局面。校园媒体应以专职人员为主体,兼职人员辅助。如果没有高校全体师生员工广泛参与校园新闻工作,少数专职人员纵有_=三头六臂,也很难充分发挥校园媒体的宣传、教育和导向作用,很难全面反映高校丰富多彩的校同文化生活,当然也就很难提高校园媒体的质量。
3形成鲜明的个性特色
没有个性和特色的媒体,生存已成问题,发展更没有希望了。松下幸之助说:“市场上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别人尚未想到你先想到;别人尚未看到你先看到;别人看不上眼的事,你能抓住不放,理出头绪,有所创新;别人尚未行动,你捷足先登,成本先出。这样做,在生产经营中往往能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校园媒体要采用差异化竞争策略,形成自己的特色。以校报为例来分析。
没有特色的报纸。就没有读者,就没有竞争的优势。所谓报纸的特色,就是报纸通过新闻、言论、图片、标题、栏目、板式等内容和形式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与众不同的特性,就是一种报纸有别于其他类报纸、有别于同类报纸的规定性、特殊性。校报是最贴近校园生活的新闻媒体,其受众有限性和共同性的特征正适应传播对象分众化的趋势。比起其他的社会报刊,高校校报拥有特定的群体、特定的需求,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心理优势。因此,校报要充分利用这种优势,走有别于社会媒体的办报之路。集中展示学校建设的变化佳绩,真实记录校园生活的千姿百态,及时反映员工的发展需求,应成为校报编辑的努力方向。校报要源于生活、贴近生活、针对师生,让校报成为师生关注和喜爱的“自己的报纸”。
要想赢得读者,校报必须在贴近广大师生的实际需求、贴近师生的生活方面有新的认识和突破。校报要把目光投向师生的日常生活,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尊重他们的价值与尊严,捕捉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动情事、有趣事,以他们的视角来观察、报道。同时,密切关注他们的热点、难点,真实地反映他们存在的困难和困惑,并开设多种栏目倾听他们的心声,拓展沟通渠道,为他们排忧解难。如果校报以平视的角度来观察与思考师生日常生活的各种问题,师生与校报就会在心态上趋同进而产生情感共鸣,爱这份报纸,参与这份报纸。
篇10
雨花石的形成,经过了原生形成、次生搬运和沉积砾石层三个复杂而漫长的阶段,历经数亿年的运动变化才成型,还要经过能工巧匠的细心雕琢,最终才成为精美的艺术品。雨花石的这一演变过程被学校领导提炼为“兼容并蓄、至善至美”的品质,将其作为校园文化的内核,体现学校领导对教育的高远追求。“经水濯而清华,遇熔炼而忠贞;呈胜景而纯朴,遭湮没而豁达;担重任而不倦,育群英而无私。”用诗一般的语言解读“雨花石文化”,丰富“雨花石文化”的精神内涵,体现了学校在育人方面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用先进的文化理念培育人、愉悦人、塑造人、发展人,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挖掘“雨花石文化”的深层内涵,学校将体现“雨花石”精神内涵的“争先、坚守、忠贞、包容、奉献”确立为校园精神。这是对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拓展,也是关注师生成长过程、理解并尊重其成长过程中渐进式变化与幸福感的直接体验。在此基础上,学校将“雨花石文化”的最高追求落实到教育追求上。雨花石的美体现在“品、纹、色、形、质、声、韵”等方面,根据这些特点,学校将教育追求总结为“七行诗”:育德当如石之品,润物无声,一枝一叶总关情;校景当如石之纹,序却随机,横竖侧看总相宜;技精当如石之色,悦目如心,行行出彩齐争艳;塑人当如石之形,方圆偏倚,天生我材必有用;治学当如石之质,脆硬润泽,因材施教当无憾;求学当如石之声,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意志坚;为师当如石之韵,坚柔稳严,桃李不言自淡然。六合中专通过由浅入深、抽丝剥茧般将雨花石的精神、品质、内涵等融入校园,打造“有根可循”且独具魅力的校园文化,并将“雨花石文化”与育人理念完美融合。
二、与专业发展相得益彰
有了完整的“雨花石文化”理论体系,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学习、理解、继承和发扬雨花石文化。六合中专领导很早就意识到,雨花石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正逐步形成一条经济产业链,传承雨花石文化、开展特色专业建设是大势所趋。学校先后开展了4次雨花石文化产业调研,邀请南京市雨花石协会来校进行了三次专业设立论证,最终在工艺美术专业开设了雨花石雕刻方向,以文化促进专业发展,以专业推动校园文化传播。雨花石雕刻专业采用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方式,从2010年开设至今已有五年历史,成为学校推广雨花石文化的中心和缩影。据许本洲介绍,学校主要从普及雨花石知识、建立专业标准、推动产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等方面完善专业建设。第一届学生是以兴趣班的形式组织起来的,共招收了20多名“学徒”,他们平时正常上课,遇到与专业方向相关的课程和专业实践则跟着受聘大师学习。在雨花石知识普及方面,学校通过组织相关教师编写校本教材《雨花石美学研究》,并开设选修课帮助学生掌握雨花石的形成、品鉴、工艺加工等知识;将历代歌咏雨花石的诗词文章选编成册,让学生通过晨读接受雨花石美好品性的熏陶。与课本相得益彰,学校还成立了雨花石校外资源调查兴趣小组,让学生亲身感受雨花石文化产业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这一以雨花石雕刻专业为中心,吸引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普及方式,让雨花石文化得以散播给校园内的每个人。建立专业标准包含雨花石的雕刻标准和人才培养标准。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学校聘请雨花石雕刻工艺大师作为专业建设指导专家,规范专业实训中心建设,营造浓郁的专业实训文化氛围。指导专家蔡康麟大师是六合区雨花石雕刻工艺的主要传承人,也是该工艺标准的主要制定人,经验非常丰富,拿到石头便能很快判断出其价值、可雕刻的形状、雕刻方式等。如今年过七旬的他常年在校“助阵”,既培养学生也培养专业教师,是校内推广雨花石文化的“形象大使”。创新技艺是传播雨花石文化的有效方式。传统的雨花石工艺加工主要是抛光、拼装和制作简单的工艺用品,产品工艺简单、附加值低。学校在雨花石雕刻专业建设过程中借鉴了玉雕、牙雕的工艺方法,推出了雨花石俏雕工艺。一枚普通的雨花石通过俏雕后价值往往提高了数十倍,这也吸引着更多的学生学习雨花石雕刻工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专业建设的主要职责,更是传播雨花石文化的重要途径。学校充分利用专业优势,与六合区48家雨花石工艺加工厂共同成立了“雨花石文化产业发展联盟”,通过信息资源共享、定期会晤、岗位技术培训、定标准培养等形式,有效地促进了六合区雨花石文化产业的发展。学校还邀请雨花石协会的专家和企业代表每年举办两三场讲座,让校内师生更近距离接受熏陶。“精心打造雨花石专业文化,建特色专业,育特长学生。”学校五年来共培养了136名该专业毕业生,76人已成为企业技术骨干,5名毕业生在掌握了雨花石雕刻工艺技能后创业成功,实现了职教富民的办学目标,成为传承和推广雨花石文化的榜样。
三、以环境与活动潜移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