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审批制度范文

时间:2023-03-31 13:51: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行政审批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行政审批制度

篇1

一、我国行政审批制度现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发展,暴露出行政审批制度的弊端:审批条件跟不上具体的申请条件缺乏可操作性,审批程序不规范;审批不公开,随意性大,暗箱操作;效率低下许可时间往往拖得很长而且缺乏对行政相对人的“寻租”制约;审批缺少监督,滋生腐败等等。自深圳市将42个政府部门的1091个审批项目减少了463个项目以来,全国掀起了一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热潮。论文百事通具体说来,我国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改革主要围绕着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权力分配,表现为政府内部的放权或收权;第二阶段,1983年到1988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着重是下放权力,减少层次;第三阶段,1993年至1997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侧重于经济领域。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强宏观调控和监督部门,强化社会管理职能部门,减少具体审批事务和对企业的直接管理,要坚决把属于企业的权力下放给企业,把应该由企业解决的问题交由企业自己去解决;第四阶段,从1998年至今,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广泛而深入开展阶段。在中央及地方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中,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政事、政社分开,建立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在精简机构和人员的同时,大力改革行政审批制度。

目前,我国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所取得的主要成果有清理和减少了部分行政审批项目,实行了政务公开增加了透明度。通过联合审批项目窗口,规范和简化了审批程序。许多单位都建立了审批监督机制,通过行政内部监督机制和行政外部监督相结合健全和完善监督机制。

二、对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分析

虽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存在误区:很多地方政府部门为了迎合改革盲目的追求减少项目数量或者单减与自身利益无关的而有利可图的却保留,这样只是做做表面文章远没有达到改革的公正、效率跟反腐;审批项目取消后就了事,造成了管理的脱节;各个部门都只是针对本部门进行改革,部门之间没有协调。

第一,行政审批改革缺乏系统的理论基础和依据。“目前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多是自发性的,缺乏系统的理论基础和依据,社会科学中相关的学术理论与审批制度改革的实践尚没有紧密地结合起来。现存的有限的理论研究还大多停留在操作层次,过于侧重对精简幅度的研究,而忽视对具体项目或政策的分析和评估”。目前对审批项目设定的范围还不统一,没有一个关于审批项目的科学、准确的界定,从而导致各地对审批制度改革的理解各异,影响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入发展。目前审批制度改革的原则与标准不统一,哪些项目必须削减,哪些项目应该保留,都没有普遍适用的法律依据和统一的指导。也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改革程序可以遵循。

第二,目前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还没有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来进行。从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内容来看,在涉及经济要素的领域进行了广泛的改革,大胆引入市场机制。在市场准入方面,大大的放宽了市场准入的条件;在市场资源配置方面,广泛运用市场机制来进行调节。例如,“在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拍卖、建设工程项目招标、政府采购和国有企业产权规范转让等方面,运用市场手段来处理,取消了行政审批”。但是在很多方面还带有计划经济的余痕,步子不大,步伐不快。在很多可以由行业管理的事项,国家还紧紧抓着不放;在金融保险领域市场准入的要求很高等等。其主要表现为:(1)行政审批制度保留了很多计划经济时代的特点,与我国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符。由于我国现行行政审批制度脱胎于计划经济时代的计划审批制度,行政审批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市场的调节,直接阻碍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现行的行政审批制度具有反市场的特征。由于市场主体的活动没有受到市场的调节,因而在供需关系上往往与市场产生矛盾,容易导致市场需要的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生产,而市场过剩的还继续按照原来制定的计划进行生产,致使对经济的快速增长起到了阻碍作用;(2)微观经济领域中的行政审批过多,阻碍了市场机制作用的良好发挥。目前,我国行政审批设置过多过滥,重复交叉现象严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各行各业的兴盛,政府管理的社会事务日益庞杂,审批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目前我国的行政审批设置多、滥、重复设置现象非常严重。据统计,由国务院部门审批的事项有2094项,省一级政府审批的事项也有2000多项,涉及到公安、工商、卫生、环保、农业、交通、城建、文化等绝大多数政府部门和几乎所有的行业。虽经改革,还是有的地方变相地进行保留;(3)行政审批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弥补市场不足方面作用体现得不充分。在完善市场经济方面,对于市场经济要素的成长如资金的筹措、人力资源的开发、市场竞争规则的制定、市场的培育等方面行政审批并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在弥补市场经济固有的缺陷方面,现行行政审批也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如在限制垄断方面,行政审批不仅没有阻止市场主体的垄断行为,反而在一定意义上助长了垄断的形成。非常典型的行政垄断如"诸侯"型垄断、行政权力型垄断都是与行政审批有着莫大的关系。

第三,目前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难以达到公共行政的基本目的。虽然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各地的都在不断的展开,减少行政审批的项目,建立“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但是这种为改而减,并不能真正地起到作用。行政审批在当前是需要的,并不是不要,因而一味地减少,很可能会导致泼水连孩子也一同泼掉的情况。目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还没有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改革的目标单

一、模糊,一味地追求削减审批项目的数量指标,而忽视了科学性和合理性、长远性和现实性的有机结合。审批制度改革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没有质量上的保证,数量上也很有可能出现反复;因此一定要将数量与质量合理结合,避免改革留下后遗症。对于“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有的学者也提出了担忧。“政府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政府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还没有跳出统治型政府的模式,“政府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很有可能演变为“二级政府”,反而加重人民的负担。其次,“政府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的成立对传统机构的公务运作产生了一些影响。虽然大多数审批项目名义上已经进驻“政府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办公,但是有很多部门并没有将真正的审批权力下放给窗口的工作人员,仍然有许多事项无法就地解决。这引起窗口只是起着“中转”的作用,反而延误了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等等。导致以上诸方面的原因:原有行政体制不利于改革;我国的社会中介组织不成熟没有积极参与管理;传统体制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审批工作人员习惯用审批权进行资源的配置,将政府作为一个“全能政府”对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方式不了解;改革必定要触动原有的利益分配,各个部门的利益问题是改革的一个阻碍。

三、针对行政审批制度的几点建议

要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真正的功效,还有一些重要的制度建设任务需要尽快着手:第一,完善人大的立法监督功能。如可以考虑由人大常委会产生一个专门的行政改革调查委员会,由它对现存行政审批事项进行彻底的梳理和提出清除的建议,并对现存政府机构职能配置的不合理状态进行研究,同时提出下一轮行政机构改革的建议。这个专门机构同时承当行政相对人对各种行政审批提出的审查要求,并有权采取听证的形式,对行政机构设定和保留行政审批项目听取行政机构和行政相对人的答辩。第二,建议人大尽快修改行政诉讼法,把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扩大到抽象性行政行为。第三,修改立法法,把听证程序制度化,规定所有的行政法规、规章的制定都必须经过公开听证的程序,充分采纳所有利益相关人的意见。第四,尽快出台行政许可法,对行政许可的设定原则和范围、设定权限、实施机关、许可程序以及对许可和被许可人的监督及其法律责任等制定统一的法则。

篇2

一、进一步减少、规范审批事项

(一)根据统一部署取消和调整审批事项。按照全市统一部署,认真做好审批事项的取消和调整工作。凡是上级部门公布取消和调整的行政审批事项,我区一律予以取消和调整。

(二)结合我区实际清理和减少审批事项。本着依法合规、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我区实际深入清理和减少审批事项,能减则减,能并则并,能改为备案管理的改为备案管理。区人民政府行政规范性文件规定的行政审批、行政备案事项一律取消。

(三)承接好市里下放的审批事项。市级部门将本着权责一致、促进发展、便民高效的原则,进一步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各审批部门要积极和科学地承接好市级部门下放的审批事项,承接的行政审批事项一律进驻行政许可服务中心(以下简称许可中心)办理。

(四)规范和统一实施的审批事项。在承接市里下放审批事项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和统一我区实施的审批事项。要统一事项名称、统一申报条件、统一申请材料、统一承诺时限、统一办理程序,编制审批事项目录并向社会公布。

(审管办、法制办、监察局牵头组织,各审批部门落实)

二、进一步简化审批环节

各审批部门要改变部门内部对一件事情多头审批、多层次审批、多环节审批的状况。所有审批事项都要进一步简化审批环节、减少申请材料,本着能减则减,能并则并的原则,对没有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据的,属于事后监管内容而变为前置材料的,向一个部门重复提交的审批材料,要坚决予以取消。各类审批事项的申请要件总量原则上减少30%以上。对需要申请人出具中介机构或第三方提供的材料,凡无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据的均予以取消。除事项外,对依法设定的申请材料都要向社会公布,严禁超范围擅自增加索要申请材料。(审管办、法制办、监察局牵头组织,各审批部门落实)

三、进一步缩短审批时限

(一)实行审批服务再提速。在巩固我区年审批服务大提速成效的基础上,各审批部门要通过优化、简化程序,进一步缩短承诺办结时限,再扩展一批“立等可取”的审批服务事项。要严格执行限期办理制度,在全市统一的行政审批管理与行政效能监察应用系统上规范办件,禁止变相延长审批办结时限,防止规避行政效能监督。各审批部门审批承诺办理时限总体上再提速20%。(审管办、监察局牵头组织,各审批部门落实)

(二)拓展网上审批办理。对行政审批服务网进行全面提升改造,完善行政审批服务系统功能,在全市统一的“行政审批管理与行政效能监察应用系统”上规范办件,进一步扩大网上办理比例。在许可中心门户网站建立在线互动平台,开辟网上办事窗口,实现门户网站由“信息窗口”向“在线办事窗口”转变,打造网上综合服务平台。(审管办牵头,科信委、财政局配合)

四、承接落实好市里下放的审批权限

市发改委将进一步扩大区县相关部门的项目核准或备案权限。区县发展改革部门对区域内的内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权限由总投资万元扩大到亿元;对区域内的内资企业投资项目备案权限由总投资1亿元扩大到7亿元。内资房地产项目总建筑面积由15万平方米扩大到万平方米。以市发改部门下放区县的项目审批权限为准,所涉及的环评、能评、规划、人防、消防、开工许可证事项的审批权限,一律匹配下放到区县实施,防止审批层级不一致。各审批部门要承接好并规范用好市级部门下放的审批权限。(发改委牵头组织,经委、建管委、规划分局、房管局、环保局、人防办、消防支队落实)

五、进一步深化审批制度改革

(一)归并部门内部审批职能。各审批部门要推进部门内部审批职能整合,将审批职能归并整合到一个审批科室并将该科室整建制进驻许可中心,强化集中审批服务。要履行法定程序,向派驻许可中心的审批事务的首席代表充分授权,强化落实在许可中心实行“一审一核、现场审批”的规定。做到进许可中心全部可以审批。各部门的现场审批落实率要达到95%以上。审批部门的审批事项发生量小的,由许可中心实行制,统一接件,内部运转,限时办结。(政府办、编制办、审管办、监察局牵头组织,各审批部门落实)

(二)扩大告知承诺制审批范围。企业设立类及一些正在筹建施工的招商引资、投资项目等可采取告知承诺制审批方式,以实现整体提速。(审管办、法制办、监察局牵头组织,各审批部门落实)

(三)提高全程服务质量。以企业设立联审平台为依托,继续做好企业信息采集、属地服务、部门衔接、重点帮扶等审批后期全程服务(照后服务)工作。对拟外迁企业提前介入,及时解决企业存在的问题,减少企业外迁因素,做好外迁企业挽留工作。(审管办会同有关部门牵头组织推动,各街道办事处落实)

(四)试建街道行政服务中心。推进行政审批与便民服务向街道社区延伸,在具备条件的街道办事处试建行政服务中心并接通行政审批服务网络,构建区、街两级行政服务体系。(审管办会同有关部门牵头组织推动,各街道办事处落实)

(五)强化主动服务意识。各审批部门要进一步改进审批方式,变“坐等审批”为主动服务,坚持上门服务、超前服务、跟踪服务,追着项目审批,围着企业服务。对企业在审批方面遇到的疑难问题,决不能“推、拖、绕、等”。要坚持迎难而上,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实实在在地为企业解决一批审批难题,真正让企业满意,让群众满意。(审管办、监察局牵头组织,各审批部门落实)

六、创新联合审批高效办理机制

(一)强化投资项目联合审批。按照依法合规、便捷高效的原则,严格执行联合审批规程,在企业投资项目已基本进审程序办理的基础上,将使用国有资金的项目全部纳审程序,在许可中心规范办理。进一步规范管理政府投资项目,4月8日起逐步进审程序办理。(审管办、发改委、监察局牵头组织,经委、建管委、规划分局、房管局、环保局、人防办、消防支队落实)

(二)明确项目办结时限。实行审批时间和自然时间“双限时”,在确保项目全程审批时间控制在核准类项目31个工作日、备案类项目25个工作日的基础上,将全程办理的自然时间限定在140天以内。其中:项目核准、备案阶段控制在15天内(其中备案类项目控制在4天内);规划阶段控制在90天内;开工许可阶段控制在35天内。各阶段牵头部门都要超前服务,及时进件,努力达到无缝对接。(项目核准、备案阶段由发改委牵头组织落实,工业技改类项目核准、备案阶段由区经委会同发改委牵头组织落实,规划阶段由规划分局牵头组织落实,开工许可阶段由建管委牵头组织落实,相关部门配合落实)

(三)试行一窗受理、接办分离。投资项目各类审批在许可中心联合审批综合服务窗口一窗接件,落实效能监察登记制,部门并行办理,按时完成审批,对投资项目联合审批实行全过程勤政廉政监督。(审管办、监察局牵头组织,发改委、经委、建管委、规划分局、房管局、环保局、人防办、消防支队落实)

(四)建立帮办领办服务机制。对进合审批程序办理的投资项目,由发改委、主管部门或项目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指派得力干部(两人一组),兼职负责为项目全程审批提供无偿帮办服务,并与许可中心联合审批综合服务窗口专人领办服务机制和联审效能监察登记制互为衔接,为申请人提供全面咨询服务、全程导办服务和多部门间的协调服务。(审管办牵头组织,发改委和有关部门落实)

(五)扩展联合审批服务范固。将企业变更事项中的适宜类型纳入企业设立联合审批流程办理。(审管办、工商分局牵头组织,质监局、公安局、国税局、地税局配合落实)

七、建立落实便民服务制度

(一)建立健全24小时开门服务制度。建立专人现场接待服务制度,落实机关干部值班制度,实行24小时在线值班制,在许可中心设立“24小时开门服务接待处”,指派专人现场值守接待来访人员,随时受理企业和群众诉求,全天候为公众、企业提供业务咨询服务。(审管办牵头组织,各审批部门落实)

(二)建立解难题登记记录和月报制。各审批部门对企业咨询和反映的问题以及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的情况,要全面及时做好记录。对工作中发现的典型事例和好的经验做法,及时以简报等形式进行报道、宣传和推广。(审管办牵头组织,各审批部门落实)

八、创新审批质量监督检查机制

(一)确保审批质量。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要求,所有项目都要认真执行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防止“两高一低”(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项目上马,防止项目违法违规建设。各类行政审批都要依法依规,确保审批质量,禁止不具有审批职能和业务素质不高的人员从事审批工作。(审管办、法制办、监察局牵头组织,各审批部门落实)

篇3

例1

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建设服务型、效能型、廉洁型政府的必由之路。党的xx大明确要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作为一名来自区县政府的人大代表,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和体会,通过与部分省人大代表、相关专家进行交流,广泛借鉴省外成功经验,形成该调研报告。

一、加快推进四川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迫在眉睫

(一)新形势迫切需要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当前,四川同全国各地一样,改革步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就政府自身建设而言,改革必须破除部门既得权力和利益格局形成的阻力,必须改变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的现象。政府部门的权力集中在行政审批领域。顺应群众的期盼和要求,必须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从而不断提高广大公民和法人的满意度。

(二)新目标迫切需要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四川省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今后五年要努力实现三个翻番、五个提升的奋斗目标。目标催人奋进,关键在于加快发展。四川要加快发展,重点是抓招商、增投资、上项目。只有栽下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只有优化服务,打造一流的政务环境,才能实现四川的快速发展。在制度上,就需要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通过简化审批流程、建立健全监督机制,进一步规范行政许可、审批权限,改进工作作风,提升工作效率。

(三)新成果迫切需要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来,四川虽偏居西部,但通过各级各部门的齐心协力,取得较为可喜的成果。2016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调研报告2016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调研报告。2016年以来,全省先后10次对行政审批项目进行清理,取消和调整了一大批行政审批项目,省级行政审批项目由2906项减少到478项。同时,规范了审批行为,优化了审批程序,行政效率有所提高。但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前我们既要巩固来之不易的成果,更要乘胜追击,扩大战果,因此不能须臾懈怠,不能半点停顿,否则可能前功尽弃。

二、四川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行政审批的项目有待进一步减少。调查发现,不少企业认为:相关政府部门虽然大幅削减了审批项目的数量,但多数是监管风险高或不收费的项目;对于涉及经济事务的可收费项目,却采取化零为整的方式加以保留。因此,减少行政审批的数量与政务服务水平的提升程度不成正比,审批项目仍有进一步缩减的空间。

(二)行政审批的流程有待进一步优化。一些政府部门对审批流程的改进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缺乏与相关平级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只是对本部门的行政审批制度作一些局部的改良。由于缺乏完善的制度设计,一些部门仍然存在审批的前置条件过多过细;审批流程重复、阻塞。以市政项目为例,在各项工作顺利的情况下,从立项、用地预审、选址、环评、节能、可研、规划许可、土地、消防、设计审批、概预算审批等需16个环节219个工作日,还未计入项目本身需要的勘察、规划、设计、其它资料准备、方案图纸修改和专题论证研究的时间。由于项目审批一环扣一环,若某一阶段不批,则下一阶段就无法实施,项目单位开展工作相当被动。更严重的是,部分审批甚至相互前置。例如:新上企业在生产经营前,应在发改部门进行备案登记,根据规定,办理备案登记证时需要提供工商营业执照,而办理工商营业执照需要环评批复意见,办理环评批复又需要提供备案登记证,发改、工商、环保三个部门的审批事项互为前置,又都有相关政策依据,因此无法办理相关证照,更无法投产运行。据了解,某地来川的客商投资一个项目,相关部门的公章盖了80多个。最后,该客商感慨四川是一个休闲的天府,却不是一个干事创业的好地方。此例子虽不一定具有代表性,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审批流程的繁杂以及效能的低下。

(三)行政审批的授权有待进一步到位。一些地方的政务服务中心存在定位不明确,管理权限和职责不到位,对审批窗口授权不充分,不能实现窗口接件与部门审批的前后动,当场办结率低,甚至变成单纯的接件窗口。

(四)行政审批的监管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一些政府部门只审批不监管,或重审批轻监管;有的监管手段单一,监管不到位;甚至有个别人受利益驱动滥用监管权。同时,虽然有些政府部门出台了行政审批的责任追究制度,但缺乏落实审批责任制度的可操作的程序和具体行动。公众反映最强烈、最难解决的3个难题拖、 卡、推现象便屡禁不绝。

三、省外成功经验

(一)浙江省行政审批向下放权。20xx年6月27日,浙江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强服务保障改善发展环境,大力推进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和XX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意见要求,进一步简化和规范审批程序,压缩办事时限,做到能放就放、能减则减、能快则快。20xx年9月24日,浙江省政府出台《关于下放部分省级行政审批和管理事项的通知》,省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依法交办、委托等方式,向各设区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或县(市、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下放406项省级行政审批和管理权限。

(二)海南省行政审批实行三集中。海南省政务服务中心实行审批事项、审批权力、审批人员三集中,其核心是审批权的集中。通过集中审批权,并配合监督制衡机制,海南实现了对行政审批事项和审批权的有序管理,提高了依法行政和政务服务水平。以海南省住建厅为例,该厅有48项审批事项,以前分散在7个内设处室,由3位领导分管,涉及53位审批工作人员,使用7枚行政审批专用章进行审批。进入省政务服务中心后,改为11人一个窗口对外,首席代表全权审批,只需1枚审批专用章。

(三)广东省行政审批先行先试。国务院批准广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先行先试,其主要思路是以取消为主、转移下放为辅,宽准入、严监管,其独特处在于部分中央设定的审批事项经向上汇报争取后也被改革掉。20xx年7月17日,广东省公布了省政府20xx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事项第一批目录,全部调整事项达到354 项,占省级政府现有实际审批项目的1/3以上。其中,明确取消的有179项、转移的有55项、下放的有115项、委托管理的有5项。20xx年11月23 日,印发《广东省十二五时期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先行先试方案》,提出到20xx年,省内各级行政审批事项压减40%以上,办结时限总体缩短50%左右,网上审批办理率90%。

四、加快推进四川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具体建议

(一)科学确定目标。力争通过4-5年努力,实现西部地区透明度最高、效率最高和收费最少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省级相关部门有必要明确责任领导、责任处室,在制定本单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路线图的基础上,科学确定年度工作目标。

(二)设定基本原则。一是效率优先原则。要按照规矩服从效率、权限服从效果的要求,加大行政审批改革力度,下大力气削减审批事项,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加快推进全省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实现跨越提升。二是注意中立原则。建议由省编办这个相对超脱的部门牵头审批改革,其他同属相对超脱的省委政研室、省政府研究室、省社科院协助,从而破除核心权力部门自我改革难题。三是社会协同原则。建议广泛召开企业、社会组织、行业专家座谈会,广泛发放调查问卷表,详细听取审批行为相对人的意见,打好一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人民战争。

(三)选择合适路径。

1. 做好省级层面的顶层设计。对于依据省人大制定的有关法规而设立的相关审批,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经论证不合理的,建议省人大修订有关法规,从而取消相关行政审批,为加快发展清除障碍。同时,建议省政府在加强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按照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原则,尽快出台简化审批程序、提高行政审批效率的文件体系,如:《关于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简化建设项目审批程序提高行政效能的意见》、《关于优化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工业项目、旅游项目、房地产项目等四类建设项目联合审批流程实施方案》、《关于简化建设项目立项规划环评审批程序的实施方案》、《关于下放或委托市(州)审批投资建设项目有关审批事项的实施意见》、《关于重点建设项目用地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等。

2. 突出重点深化改革。根据中央部署,结合四川实际,着力在三大领域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一是投资领域。与投资审批相关的企业登记注册,目前前置审批项目多、环节多。因此,建议改革企业登记审批制度,最大限度地激发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二是社会事业领域。现在以审批代替服务的现象、政府大包大揽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对此,一方面要下决心减少或下放审批权限;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逐步把部分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转移给成熟的社会组织。三是非行政许可审批领域。按照《行政许可法》规定,临时性行政许可有效期只有1年,超过1年仍需实施的,必须上升到法规,如果1年之内没有上升到法规,就自动取消。

3. 再造审批办理流程。一是突出高效化,全面优化审批流程,做到减事项、减流程,特别是着力消除部分审批事项相互前置的羁绊。二是突出便民化,分领域编制业务手册和办事指南,内容涉及办理依据、办理机构、审批条件、审批数量、申请材料等,切实方便企业办事。三是突出集中化,建议借鉴海南模式优化省级部门机构设置,实行三集中。四是突出标准化,全面实行阳光审批,凡工作流程中不涉及的事项和材料,不得要求企业或相关组织提供。

4. 强化审批监管。加快创新和强化政府监管机制,建议省级各部门针对每一项取消、下放、转移的事项,紧密结合社会信用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建设,逐一制定相应的具体监管办法,充分发挥各类社会主体的作用,着力构建行政管理、社会自治和公众参与相结合的综合监管体系,防止出现管理真空。

(四)强化保障措施。

1. 强化组织领导。建议省政府成立高规格的领导小组,建立工作例会制度,及时研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审批权的省级部门主要领导要带头抓,带头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切实摆脱固有利益的束缚,还权于社会、还权于市场,换来四川加快发展的无限生机。

2.强化工作监督。省人大每年组织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视察活动,听取省政府的工作报告,切实加强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不断把改革推向深入。

3.强化技术保障。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加强电子政务建设,着力建设全川统一使用的通用审批系统,建立省、市、县三级联网审批服务平台,拓展完善网上审批服务大厅的功能,抓好人员培训,全面推行网上审批,促进审批提速提效。

4.强化社会评价。坚持开门搞改革,建议由省统计局、省监察局牵头,在广泛征求民意的基础上建立四川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公众评价体系,完善行政审批绩效考核制度,强化效能问责,做到审批提速不越轨、加快不违规,确保人民群众放心满意。

例2

为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创新大河西先导区行政审批管理及运行机制,提高政府工作的服务质量,根据市委、市政府对大河西先导区行政审批试点改革的总体要求,现就行政审批流程改革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改革目标

通过行政审批流程再造,力争审批环节明显减少、审批行为得到规范、审批效率显著提高、审批监督机制进一步强化,构建科学、规范、透明、高效的行政审批快速通道。

二、审批原则

(一)集中原则。一是集中受理行政许可申报,先导区管委会设置一个专门的政务窗口,统一受理44项行政许可事项的报批卷宗,统一对外发卷。二是集中统征土地,先导区范围内征用土地,由先导区土地储备(交易)中心统一进行。三是涉及项目建设的行政事业性税费集中在三个环节收取,即所有土地税费统一在土地呈报批准后、用地审批发证之前收取,商品房项目报建费统一在商品房预售许可前收取(非商品房则仍在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前收取),房产契税统一在产权证发放前收取。

(二)公开原则。先导区所有行政许可事项的工作流程、项目申报条件、行政许可时限、办理责任人等内容将全部向社会公布,为办事人创造一个公开透明的办事环境。

(三)精减原则。先导区管委会将履行11个市级行政审批部门44项行政许可或审批工作职能。先导区建设项目审批以规划审批为主线,国土、建设、环保、房产等审批为辅线,其报建总时限利用大部委办公的平台,通过各审批环节的整合、并联,原体外环节的纳入、简化,统筹利用各部门资源来予以压缩,而并非简单的压缩某个办事环节时限,并力争单个审批项目报建总时限在原各部门承诺的总审批时限基础上再缩短50%。

(四)便民原则。为减少当事人往返行政审批机关的次数,降低项目报批成本,对当事人申报的行政许可事项所必需的资料,窗口工作人员须一次性告知。根据当事人的自主选择,对所有行政报批事项均可由先导区土地储备(交易)中心实行全程,跟踪服务。

(五)廉洁原则。在行政许可过程中,明确界定各级行政审批人员的职能职责,保持政策的刚性与连续性,实行电子化办公,建立部门之间、处室之间相互监督办事机制,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和效能考核机制,真正做到精减廉洁,公开便民。

三、土地征用、转用、供应基本流程

(一)土地征用、转用、供地分三个阶段进行,即用地预审,土地征用、转用报批,土地供应。先导区所有用地均由先导区管委会土地储备(交易)中心【下称储备(交易)中心】统一征、转,统一储备,统一安置补偿,统一供地。

1、用地预审。由储备(交易)中心准备下列资料:

(1) 用地、规划申请表

(2) 选址意见书(由国土规划部规划处提供)、立项文件(由项目建设部提供)或土地开发利用方案【省级审批部门有要求的即需要该项资料】

(3) 1:500至1:2016地形图

(4) 土地规划调整批文(若需调整规划的)

(5) 其他相关资料

报国土规划部国土处审查,由国土处组织本部规划处、环境资源处进行用地预审,主要审查是否符合土地利用规划、是否有农用地转用计划、是否符合环保的要求、是否属禁止、限制供地范围(项目用地)等,审查通过出具预审报告,规划条件,划定规划定点蓝线。

2、土地征用、转用报批。由储备(交易)中心准备下列资料:

(1) 用地预审阶段的所有资料及预审报告

(2) 地籍调查表、土地权属汇总表及拟占土地权属证明(国土分局承担)

(3) 勘测定界技术报告和勘测定界图、土地利用现状图

(4) 预征土地公告(国土分局承担)

(5) 听证笔录(有听证要求的、国土分局承担)

(6) 补充耕地验收文件(占用耕地的)

(7) 相关部门意见

(8) 其他相关资料

报国土规划部审查,规划处审查合格发《规划用地许可证》,国土处审查合格划调查红线,编制一书四方案,环境资源处审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情况及压覆矿产、地质灾害等情况,各处审查合格签署意见后上报先导区管委会、省、国务院审批。

3、土地供应。上述地块经省、国务院审查批准后,交土地储备(交易)中心统一储备。根据土地开发进度,由储备(交易)中心协调区级政府搞好土地安置补偿工作。

4、土地划拨。地块符合划拨条件的,由项目申请人准备下列资料:

(1) 用地申请表

(2) 选址意见书(由国土规划部规划处提供)、立项文件(由项目建设部提供)

(3) 1:500至1:2016(下基层调研报告)地形图、红线图

(4) 测量测绘成果表

(5) 单位资质证书、工商营业执照

(6) 法人委托书原件

(7) 法定代表人及人身份证复印件

(8) 先导区管委会同意土地划拨批文

(9) 其他相关资料

报国土规划部国土处审查并上报先导区管委会审批后发划拨决定书及划拨土地红线图。

5、土地出让。地块进行招、拍、挂出让,由项目建设部就项目准入、投资强度等问题提出审核意见,由国土规划部规划处尽可能做好该地块的规划要点及控制性详规。规划一旦确定即不再变更,土地招、拍、挂出让后,不得改变土地性质,不得修改容积率,不得减少公共绿地,不得占用公共配套设施用地。特殊情况确需变更的,由用地人将土地交回管委会重新招、拍、挂。储备(交易)中心根据规划编制土地出让方案,测算土地出让金,测算土地供应后项目建设过程中所有税费,一并列入土地成本,报国土规划部国土处审批后,上报先导区管委会批准,由储备(交易)中心组织招、拍、挂出让,项目用地单位取得出让土地后在建设过程中不再向行政管理部门缴纳任何税费。

项目用地单位通过划拨、出让途径取得土地使用权,交清所有税费后,准备相关资料报国土处审查,核发《土地使用证》。

四、项目建设报批、预售、竣工验收

(一)项目建设报批分五个阶段,即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审查,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商品房预售,竣工验收。

1、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由项目建设人准备下列资料:

(1) 建设用地规划申请表

(2) 土地权属资料(红线图、土地使用证、土地出让合同等)

(3) 总平面图

(4)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经国土规划部规划处审查总平面图,环境资源处审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后,规划处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2、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审查。由项目建设人准备下列资料:

(1) 上一步骤中所有资料

(2) 相关设计文件和图纸

由建筑房产处牵头,规划处、环境资源处参与,审查合格后签发批复文件。

3、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核发两证分别由规划处、建筑房产处牵头,环境资源处参与,同步进行。

4、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由项目建设人准备各类设计图件报规划处审查,规划处审查上述资料,并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联合审查,各部门同意,签署意见后,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5、核发《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国家投资项目及国有(控股)企业先由项目建设部按照公开、公平、透明的原则,社会化运作模式组织工程招投标,工程监理招投标。再由项目建设人准备下列资料:

(1) 施工项目报批表

(2) 中标通知书(非公有制企业不须提供)

(3) 施工合同、监理合同

(4) 农民工工资保障金核实表及建筑工地计划生育管理登记表

(5) 建设工程施工图技术审查报告

由国土规划部建筑房产处审查上述资料,发《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

6、商品房预售。由项目建设人准备以下资料:

(1) 房地产企业《营业执照》和《资质证书》

(2) 土地使用权证

(3)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4)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5) 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

(6) 审查批准的报建图

(7) 工程进度证明材料

(8) 商业房预售及物业管理方案

篇4

一、整合职能“瘦身”审批事项打造集约型服务平台

肥城市于2002年设立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积极整合部门审核职能,努力实现事项、人员、授权“应进全进”。2007年,肥城市投资3000多万元统筹共建了公共行政服务、公共资源交易及其电子监察“三大平台”。依托组建的肥城市公共行政服务中心,强力推进了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两减少”改革:将部门的审批职能向一个科室集中,全市审批事项向服务大厅集中;人员事项进厅到位,部门授权充分到位;切实减少企业与政府打交道的时间,减少群众办事的成本。

目前,肥城市46个职能部门单位派驻139名工作人员进驻服务大厅办公,还有农业局等8个部门单位将他们的审批服务事项委托给中心办理,年办理事项10多万件,当场办结率达到71.6%,平均办理时限只有2.8个工作日。

截至目前,肥城市行政审批事项经过六轮“瘦身”,由过去的395项减少为目前的208项。同时,通过推行并联审批、企业设立联合办证、重点项目联合预审,审批流程化繁为简,审批效率直线上升。企业设立3个工作日、最快当天就可“三证”齐全,基本建设项目34个工作日内即可完成开工审批。两年来,累计预审推进重点项目155个,确保了每年两批重点项目的集中开工,创造了重点项目落地的“肥城速度”。

二、统一平台“阳光交易”让公共权力在阳光下高效运行

公共资源交易是一些腐败问题的多发领域,成为权力寻租的“高发区”。2008年,肥城市设立了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与公共行政服务中心实行一体化管理,资源共享、设施共用,将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土地招拍挂等事项集中到一起,统一监管运行,打造科技防腐、制度防腐、机制防腐的新平台。

为确保公共资源交易招投标公开透明,肥城市将投标企业、供应商的资质、人员、履约情况等信息登记备案,严把投标资格审查关,在其报名时将报名资料与数据库信息进行核对,开标评标时在电子屏幕上进行公开。同时,建立政府采购机构备选库,随机选取招标;制定招标文件标准范本,实行投标文件商务标与技术标分开评审,技术标书统一制式并密封投标人信息。

交易中心采取摇号方式,随机抽取政府采购招标,用电脑随机抽取评标专家,一旁的保密橱柜则用于封存专家评标期间通讯工具。中心还实行电子化评标,电脑自行清标,系统按照设定的评标办法,自行计算和汇总,并对专家打分进行偏离度考核,有效约束了专家的“自由裁量权”,确保了评标公平公正。

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运行以来,共成交各类项目1373个,成交额110多亿元。其中,政府采购15多亿元,比预算节约16.4%;商住用地成交价累计超起始价1.17亿元。

三、运用智能化技术塑造为民服务新形象

肥城市公共行政服务中心及时编制行政审批“云”系统,变居民身份证为市民信息卡,让广大群众真正享受到一卡在手、自助服务的便利。

设立自助服务区,群众来办事,凭身份证自助选择办理事项,服务窗口依据群众的选择办理相关业务。办理过程形成的告知单、通知书、审批文件或证照等高拍入库,全程留痕。这样,用智能化手段把事项办理的“进口”和“出口”全面管控起来。群众何时来,窗口如何办,办理结果如何,鼠标一点,一览无余。

同时,强化服务监督,在每个服务窗口安装了即时评价器,服务办件做到一件一评,评价成绩按30%计入所在部门的行风评议,群众满意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规范了审批服务行为,维护了群众合法权益,塑造了为民服务新形象。

篇5

省本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目标是:省直各部门在省政府第三轮行政审批事项清理的基础上,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审批管理监督制度,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行为。

地级以上市、县(市、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目标是:根据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和省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继续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清理,在完成有关审批事项清理阶段性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审批管理。

二、*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工作重点

(一)省本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工作重点。

1.做好第三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国家依据事项”和省政府原下放给广州、*市政府的行政审批事项的清理审核工作。

2.加强对行政审批行为的检查和监督。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以及国务院的有关要求,对各地、各部门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情况进行一次大检查。

3.加强对各地级以上市、县(市、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指导。

4.大力推动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将制度建设作为我省下一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重点。以《行政许可法》为依据,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审批制度为目标,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创新,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审批管理机制、审批运行机制和审批监督机制。研究制订《广东省行政审批管理监督办法》。

(二)地级以上市、县(市、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工作重点。

1.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根据省政府第三轮行政审批事项调整目录,对相应的行政审批事项进行清理,坚决废除无合法依据的行政许可事项。

2.对本地各有关单位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情况进行一次检查。

3.按照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有关要求,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行为。

4.积极创新审批方式,推行电子政务和“一站式”审批服务。

三、*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复杂的工作,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和协调,主要领导要亲自抓,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

(二)继续清理行政审批事项。要根据《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法规、规章要求,继续对不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行政审批事项进行清理。

(三)认真制订后续管理办法。对取消而又确实需要制订后续管理措施的事项,应根据事项的性质、内容和要求制定相应的后续管理办法,防止出现管理脱节,形成管理真空。

(四)依法进一步规范审批行为。要按照《行政许可法》要求,进一步规范审批行为。对保留的审批事项要明确审批的依据、内容、条件、程序、时限等有关事项,并以适当形式向社会。加强审批管理,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手续,改进审批方式,提高审批效率。

(五)加强检查和监督。建立审批责任追究制度,明确责任主体、责任内容以及违规审批承担的后果等事项。各级行政监察部门要加强对各部门审批行为的检查和监督,并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群众的监督作用。

(六)积极培育、规范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随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要规范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的行为,加强对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的监管,促进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自律,推动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健康快速发展。

篇6

《*市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保留的审批及内部事务事项》(以下简称《事项》)业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各单位要在实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牢固树立改革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以实践“*”重要思想为契机,以加强作风建设、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坚持审批制度改革与转变政府职能相结合,简化审批事项与强化监管相结合,提高工作效率与推进依法行政相结合。

二、对取消的审批事项,政府各部门要坚决按照执行,自《事项》实施之日起,各单位停止审批业经取消的审批事项。

三、对属于“内部事务”的事项,在实际操作中,行政部门可以实施相当于批准、许可、认证、登记或其它方式的行政行为。内部事务是指:一是发生在政府上下行政部门、平行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事项;二是属于行政部门本身工作职能的事项;三是面向社会但较少发生的事项。

四、对改变审批方式的事项,可采取事权下放、联合认定、告知承诺、核准、联合会审等方式加强监督管理,防止出现管理漏洞。

五、对保留和完善的行政审批事项,各部门、各单位要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府规章的要求规范实施。每项审批事项都要公布审批机关、内容、条件、程序、时限;对有行政性收费的,要公开收费标准,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对审批业务比较多且审批业务涉及内设多个业务科室的部门,实行申请人办理的审批事项一个窗口进、出的窗口式办文制度;对涉及若干部门的行政审批事项,由牵头主办部门统一受理并回复;对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部门的同一项目名称的审批事项,实行联审制度,以牵头部门为主办理,联审部门予以配合,切实减少行政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如《事项》中的行政审批事项发生变更或者法律、法规、规章对其作出新规定的,以新规定为准。

六、严格控制设置新的行政审批事项。除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外,各部门、各单位不得自行设立或变相设立新的行政审批事项。如确有需要增设审批事项的,必须报经市政府批准,并向社会公布才能实施审批。部门擅自设定审批事项,实施审批行为的,审批无效并追究该部门的行政法律责任。政府各部门应当建立起内部监督机制,实行审批责任制和审批过错追究制。

篇7

关键词:水利行政审批改革实践探索

Abstract: This paper in Jiangshan City Water Conservancy Bureau as an example, discusses the summary and views on the hydraulic system of administrative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system reform and administrative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status.

Keywords: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reform of administrative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of water conservancy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自2009年9月开始,我市启动实施行政机关内设机构审批职能归并改革工作,江山市水利局作为我市第一批改革的13个部门,按照职能整合、集中审批、充分授权、人员配备、配套制度、网络衔接等六个核心环节,将全局涉及水利、渔业行政审批事项的34项行政审批事项、8项非行政审批事项全部纳入局行政审批服务科集中办理,进驻率达100%。为了进一步深化水利行政审批职能归并改革,破解制约水利行政审批运行难题,建立高效顺畅的行政审批运行机制,对全市水利系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情况及行政审批运行现状进行了总结,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基本做法

水利部门把行政审批职能归并改革作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打造平安水利、资源水利、民生水利、生态水利、服务型水利的重要举措,积极进行行政审批体制机制创新,大力探索行政审批运作新模式,努力提高水利行政审批效率。我们的具体做法:

(一)建立审批新机制。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科学划分和规范水利行政审批的职能权限,在职能归并改革中,将行政审批职能与行政监管职能相对分离,把原来分散在几个科室的行政审批职能整合归并到行政审批服务科。“批管分离”的行政审批运行方式打破了传统的多科室承担行政审批职能的格局,整合了内设机构设置,建立健全了审批与监管互相制约的新机制。

(二)创新审批管理模式。积极推行“一个窗口受理、一个科室审批、一个领导分管、一套制度保障”的“四个一”工作模式,在工作中不断完善各项审批事项的办事指南,制订了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AB岗工作制、责任追究制和内部管理等工作制度,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并在日常工作中认真加以落实,实现了行政审批服务的规范化管理,有效推进了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三)优化审批工作流程。对进驻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的审批项目,在科学合理界定科室间权责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审批事项的操作流程,简化审批步骤,减少申报材料,缩短审批时间。在围绕“提速增效”的同时, 还对涉及需要多个科室联合审批的事项,改串联为并联,联合踏勘、实行联合审批,深化联办效果。同时,着力推进行政审批数字化建设,实现了网上表格下载。

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主要成效

(一)加快了政府职能转变。机关内设机构审批职能整合,在坚持编制数、内设机构数、中层领导职数“三个不变”前提下,通过调整内部机构设置和职能,成立行政审批服务科,实现了审批与监管职能分离、机构分设、人员分工,重点解决了“多科多人管一事、审批与监管不分、重审批轻监管”的问题,从而集中更多的人力、财力、注意力开展公共服务,为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种运作机制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快”,变分散审批为集中审批,变多头受理为一家受理,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真正实现了规范运作、高效服务,大大方便了群众。

(二)推动了管理方式的提升。水利局根据我市水利的实际,通过成建制进驻行政服务中心,实现了“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服务,有效进行了审批、执法、监管权的分离,使政府的管理方式从“重审批、轻管理”转变为全过程监督、全过程跟踪服务,做到了审批、监管、执法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破除了审批过程中科室、分管领导之间的壁垒,消除了分散在部门内部不同科室间的办理环节,有效克服了层层把关、时限长、环节多、协调难等不良现象。

(三)促进了工作作风的转变。群众是否满意是衡量行政审批工作优劣的重要标尺。围绕服务于民这个中心,水利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工作理念,不断创新服务举措,通过实行严格的限时承诺制,公开透明的办公环境、规范的办事程序、严格的考核管理、热情周到的服务态度,服务意识明显增强,行政审批效率明显提高,水利的良好形象进一步提升。

(四)促进了廉政建设。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便民服务,减少了内部不必要的流转环节,简化了办事程序,化解了内部扯皮问题,增加了审批透明度,实现了集中监管,形成科室内部工作人员之间的相互制约机制。同时,减少了审批人员与申请人的单方面接触机会,形成遏制权力“寻租”的隔离带。以制度管人、按流程办事、用制度规范审批,让审批权力在阳光下操作,保证了审批过程的透明、高效,促进了廉政建设。

三、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陈旧制约着改革动力。 转变政府职能,首先要转变行政观念,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直接涉及各个政府部门,直接涉及到各行政单位的职能和具体经办人手中的权力。传统的审批制度是传统体制下传统行政观念的体现,观念的转变直接影响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力度和目标。因此,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内在动力就是观念问题,观念不转变,认识就不可能到位,这样就失去了改革的内在动力。

(二)重事前审批、轻事后监管现象仍然存在。将大量精力放在如何办理许可证和有关批文方面,但对于许可证发放之后,对取得许可的单位和个人是否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却监管不力,违法经营、违法建设、侵害群众利益和公共利益现象时有发生。

四、发展建议

(一)树立大局观念,增强改革的主动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涉及部门职能定位和权力格局的调整,涉及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更新与变革。因此,要在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宣传力度,消除对行政审批与行政监管相互分离只会带来管理成本增加等模糊认识,着眼水利事业改革发展大局,围绕“改善民生、发展民主、服务社会”主题,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做好行政审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站在全局的高度考虑和处理问题,做到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统一思想,不折不扣地执行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推动改革有序发展。

篇8

关键词:行政审批;改革;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9-0045-02

行政审批制度作为我国一种重要的事前控制手段,被广泛运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等众多的行政管理领域。对于保障、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我们国家管理行政事务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制度。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以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行政审批制度中长期存在的弊端日益显现,政府职能缺位、越位、错位、不到位问题凸显,甚至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体制。纵观国内外的经验,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深化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势在必行。

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现状

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本质上是政府机关的一场自我变革、自我完善,涉及公共权力的再分配、利益的再调整,具体而言,目前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改革的强制性与渐进性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难点在于重新界定和规范行政审批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关系,在利益关系的变化和利益格局的调整中,各利益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动驱使下,必然会导致各种利益冲突的产生,政府作为体制外原有利益格局的最大受益者以及体制内职能部门的权威组织,政府职能转变与市场经济完善的需求决定了其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的主导地位,而这种“伤筋动骨”“忍痛割肉”式的改革必然导致在利益格局的调整中以及利益冲突的博弈中带上强制性的色彩。

由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政策性、专业性强,涉及面宽,作为决策者,在改革的强制性进程中必须综合考量各方面的利弊,权衡各方面的得失,从全局上考虑问题,这就决定了行政审批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审慎稳重逐步进行。同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领域,其必定牵一发而动全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效能涉及政府机构改革、投资体制改革、推行政务公开与电子政务建设等,以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整体效能,改革的关键性与牵连性决定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必须逐步推进。另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直观上是政府边界的缩小与市场疆域扩大的过程,因此,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应当与市场发育程度和市场承受能力结合起来,按照市场规则来进行,走渐进式改革之路。比如日本,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进行了9次审批制度改革,中央政府的审批事项才从18000项下降到目前的3000多项。

2.改革突出“减”、“放”、“转”

“减”,即取消、压缩审批事项;如广东省,早在2012年广东省全力启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巨轮”之前,就已与1999年、2001年、2003年、2009年进行过4轮改革。经过数轮改革,广东省累计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2300多项,其中取消1800余项,下放或委托424项,至第四轮结束时,广东调整行政审批事项508项,是全国保留行政审批事项较少的省份之一。

“放”,即审批权限下放;“转”,由有资质的社会组织承担部分管理职能。如2012年7月和9月,广东省先后两次取消和调整383项行政审批事项。其中有125项省级审批权下放给地级以上市政府或县级政府。此外,通过向社会公布的形式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共262项。通过“向下放权”和“购买服务”两种手段,广东省政府有效地实现了简政放权,推动了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步伐。

3.改革方式的集中性与公开性

行政审批改革的集中性体现在集中审批事项、审批人员、审批权力,通过一站式服务,公开服务事项、透明审批权力,从而提高办事效率,改善城市的投资环境。行政审批的集中化既方便了市民和企业,也提升了政府工作人员的行政审批效率。

在审批制度集中化的同时,许多地区和部门建立了审批事项公示制度和服务承诺制度,向社会公开审批事项的审批依据、审批条件、办理程序等基础性问题,并对办理时限做出公开承诺,请社会各界共同予以监督。如佛山顺德区,截至2012年年底,区内各部门约1500多项行政审批和便民服务事项经过了律师审核、社会公示以及标准录入,所有审批事项目录以政府公告形式向社会公示。

二、目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普遍存在的问题

1.观念陈旧制约改革动力

行政审批制度形成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经济社会的全面管制,而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涉及公共权力与利益的再分配,观念不转变,认识就不可能到位,这样改革的内在动力就会不足。观念转变的根本在于要突破传统计划经济观念的束缚,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识;突破部门既得利益的束缚,增强改革大局的意识;突破“官本位”思想的束缚,增强服务为先的意识。

2.利益冲突阻碍改革力度

利益冲突是转型期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决策者、执行者、特殊受规则者、普通受规制者以及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冲突演绎着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进程,是引致行政审批制度变迁的深层原因与内部动力[1]。决策者致力于行政审批权力的削减与规范,而执行者则努力保持甚至增加手中的审批权力。其导致的结果是在行政审批改革中的博弈较量。如审批权单位将那些已经不符合现在情况被淘汰的审批项目报上去“充作裁剪的内容”,或者是出现频率很少的行政审批项目,或者是那些没什么油水但很麻烦费时费力的审批项目,总之这些项目被“削减”了无伤大雅、无碍利益。如果不能触动相关主体的根本利益,利益之间的博弈势必影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力度。

3.形式主义影响改革效果

形式主义主要表现在:其一,“藏匿式增减”,比如在申报审批项目中少报,而在取消审批项目中多报,通过“玩弄”数量和数字来达到自身审批利益的维护。其二,站外式审批。为维护自身利益,大量能带来寻租空间、权力含金量高的业务并没有被纳入审批大厅,而是被原职能部门予以保留,即采取“站外审批”方式。其三,含金量低,部分城市把原来的审批机关集中到一起办公就称为“行政审批中心”,中心仅起到“收发”的作用。其四,网上审批流于形式。部分网上电子政务只是起到了简单申请和辅助审批功能,一旦电子政务流程变得复杂时,行政审批就无法在网上完整实现,往往被流于形式。

4.配套不足影响改革进度

其一,事后监管机制不全,在行政审批改革的同时,政府其他各项改革没有完全到位,监督体制不健全和不完善,难以形成改革的推动合力。其二,技术性配套不规范。有些审批项目涉及很强的技术性问题,仅仅依靠审改办工作人员的能力,许多与审批有关的技术性问题难以得到解决,如法律上、内容上、程序上技术性很强的事项。

5.减量轻质偏离改革目标

总体而言,我国行政审批改革目前仍为“减量型模式”,如有的地方政府进行行政审批改革前,会先给下面下指标,规定在原审批数量上减少的最小比例,审批权单位按照上头下的指标自行裁剪,然后报给上面,行政审批改革领导小组对审批权单位所落实的削减比例或数量进行审核,然后向全社会公布该单位审批数量减少的消息。这种按规定比例减量的模式往往会导致改革进程中的博弈较量,使改革成效流于形式。而行政审批改革的核心是“权力机制的透明化再造”而不仅仅体现在数量上的削减。因此,在改革中过于减量轻质往往会偏离简政放权、转变职能的初衷。

三、对策与建议

1.加强行政审批改革的法治化

其一,建立法律法规体系,解决行政审批不完善、不协调、不透明的问题。其二,统一行政规章,保证与法律法规的协调一致,杜绝行政规章政出多门,缺乏统一性,与法律法规冲突或不协调。其三,建立健全审批程序,实现法制化,增强科学性、规范性,净化投资环境,消除和腐败现象的根本所在。其四,落实审批责任追究制度,按照“谁审批、谁负责”及权力和责任相统一的原则,明确审批人员的责任和义务,建立行政审批责任追究制。对不按规定进行审批、甚至越权审批、、的,追究审批主管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行政法律责任[2]。以提高行政审批的质量,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进程。

2.加强行政审批改革的公开化

防止权力滥用的重要手段就是政务公开,行政审批的公开化铲除了权力设租、寻租的土壤,使其角色由代表政策导向的管理者真正向服务者角色转变。其一是加强审批公示制。公开公布审批事项内容、依据、时限、审批对象的资格和条件、审批机关、审批条件、审批程序、审批结果以及审批收费标准等,并通过政府公报、公示栏、媒体和网络等形式进行公示。其二,加强公开征求,广泛征求社会公众意见,推动行政审批改革的社会参与性。其三,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大力推行和规范网上审批。实行网上公开申报、受理、咨询和办复,为群众办事提供更多便利。其四,推行服务质量公开承诺制。根据每一项行政审批的特点提出详细的服务规范和标准,征求公众意见,获得认可后向社会做出公开承诺。

3.加强行政审批改革的社会化

所谓“社会化”,即政府有意识地将部分审批权力过渡给社会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其一,加强行业协会对企业准入的监管。其二,加强承接政府下放职能的社会组织的监管。如通过建立定期考核、测评等方式,确保社会组织对下放的职能能够“接得住、管得好”,从而使政府向社会组织放权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4.加强行政审批改革的市场化

加强行政审批制度的市场化即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其一,凡是可以用市场机制替代行政审批的应通过市场来处理。通过创造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消除审批过程中的腐败现象,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其二,凡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可以下放的审批事项尽可能下放,由下级职能部门处理。如2012年4月底,自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行政服务中心成为全省首个商事登记改革试点以来,该区商事登记企业数量每月保持40%以上的高速增长。

参考文献:

篇9

[论文关键词]行政审批方式 行政服务效能 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与发展,行政服务与高速发展的经济的不适应逐渐凸显。近年来,无锡市坚持以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为原则,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创新行政审批方式,提高行政服务效能,通过“两集中、三到位”和“三通四化”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满足了社会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提升了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价值,营造了和谐宽松的发展环境,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权力阳光运行之路,为无锡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一、创新行政权力运行,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美国著名政治评论家罗伯特·基斯德尔斯基指出:“从本质上讲,政府作用被界定为提供公用物品,即那些市场提供不了的商品,而并非为追求政府目标而替代市场。”由此可见,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提供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行政审批是行政机关对社会、经济事务实行事前管理的一种手段,是行政权力运行的一个重要模式,多年来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与发展,行政服务与高速发展的经济的不适应逐渐凸显。从2007年开始,无锡市推进以“两集中、三到位”为重点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集中许可(审批)服务事项、集中许可(审批)权限和许可(审批)事项进驻行政服务中心(下称“中心”)到位、“中心”窗口授权到位、“中心”窗口人员配备到位。从2009年开始,在“两集中、三到位”的基础上推进行政服务的“三通四化”,服务体系三级贯通、绿色通道高效畅通、信息网络纵横联通和网络体系化、审批流程化、政务电子化、服务效能化。“两集中、三到位”和“三通四化”改变了政府角色越位、错位、缺位等问题,优化配置了部门行政资源,进一步明确了审批权责,进一步下放了审批权限,进一步还权于企业、还权于市场、还权于基层,减少了行政机关对市场过多的、不必要的干预,把本该由企业、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管的事情交给它们自己管理,更大程度上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从而实现政府从无限向有限、从权利到责任、从管理向服务的转变,在不断完善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强化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二、依法规范行政权力,实施审批阳光操作

信息获取不对称和权力运作不透明是产生腐败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政府重许可、轻监督,导致了滥用行政审批权力、以行政审批代替行政管理,使得行政审批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其主要原因是行政审批设定权和适用行政审批的条件不明确、设定行政审批的事项不规范、行政审批事项不够公开。事实证明,行政审批权过多过滥、“暗箱操作”、缺少必要的制约与监督等,是产生腐败的温床。因此,深化行政审批改革,一定要在拓展行政审批公开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在解决真公开与假公开、对内公开与对外公开相统一上求突破,努力为社会公众行使监督权利创造条件和提供保障。

无锡市通过“两集中、三到位”和“三通四化”的实施,推进政务公开,规范办事程序,优化办事流程,实现并联审批,切实解决行政权力封闭运行的问题。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擅自增设前置审批条件,消除了审批部门的自由裁量权,杜绝了“人情审批”和“交易审批”,有效地约束和规范了行政权力运行,做到“办事有程序、操作有原则”,既防止了行政权力的消极无为,又限制了行政权力的恣意妄为,从机制上切断了权力干预市场的行为,促进了行政权力依法规范运行,提高了源头预防腐败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政府明确以“行政权力透明化”为价值取向,对审批项目实行告知承诺制和首办责任制,不得非法委托下属企事业单位、中介组织、行业协会行使行政许可权,不得超期作出或不作出行政许可决定。同时,逐步规范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最大限度地降低自由裁量权和审批的随意性,控制了借审批徇私舞弊的违纪违法行为。目前,无锡市级行政审批事项已由3000多项削减至440项。所有具有行政许可(审批)权限的部门,按照“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的要求,将所有许可(审批)事项条件、程序、期限对社会公开,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部门审批服务向行政服务中心窗口整体转移后,通过一事一表、网上流转、视屏监控,实现各部门的审批过程在阳光下运作,让行政审批工作由幕后走向前台;通过集中监管、电子监察、服务对象评判,实现程序公开、过程透明、行为规范。遏制了利用审批乱收费、滥用审批权力等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为社会提供了更加公开、透明、高效的优质服务,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三、行政审批流程再造,提升行政服务效能

行政审批是政府直接面向社会的行政权力运行方式,是公众与政府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其运行规范与否,对政府形象具有重要的影响。众所周知,政府的行政权力绝大多数集中在行政审批这一环节。传统审批中,各部门分散办公,相关信息公开的内容和形式不统一、不到位,使审批主体与报批方之间信息不对等,客观造成本位主义思想、放大了审批权力空间。虽然,前一阶段各地陆续成立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窗口办公。但由于授权不到位,窗口渐渐沦为摆设,行政审批改革的目标并未达到。主要表现在:一是权力行使依据繁杂,透明度依然不够,社会公众查询困难;二是岗位职责不清,权责脱节,审批权力与责任脱离、与权力主体利益挂钩的现象仍较严重,推诿扯皮时有发生;三是审批程序繁琐,审批时限长、效率低,不能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四是权力封闭运行,制约手段落后,自由裁量权大,缺乏有效的监督与制约。

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无锡市对行政许可(审批)进行流程改造,从梳理行政管理事项和业务工作流程等方面入手,全面整合横向、纵向之间的工作链条,促进行政审批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实施“两集中、三到位”后,优化了审批流程,减化了审批环节,压缩了审批时间,共减少流转环节94个,减少前置条件14个,使291个审批事项能在窗口直接办理,占许可(审批)事项的62.3%,审批时间平均缩短7.85天,办结时间提速56.5%。目前,无锡市审批办理事项的承诺时间已缩短至7个工作日,极大提升了行政服务效能。

篇10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我国近十多年来行政管理制度改革的继续和深入,对于突破计划经济的束缚,增强改革发展的意识,增强服务意识和人民公仆意识,进一步改善经济发展投资环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行政审批现况

1、行政审批设定权不规范。《行政许可法》规定,法律、法规、规章可以设定行政许可,其他规范性文件无权设定行政许可。有些国务院部委不以规章形式设定,往往以文件形式设定,不具有合法性。

2、行政审批种类繁多。在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规章中,对行政审批的种类没有统一规定,其称谓有审核、核准、同意、审批、批准等不同种类,而不同种类的行政审批方式在具体操作中又没有明显区别。

3、行政审批主体混乱。由于规章也可以设定临时期限的行政审批,导致很多行政机关都有一定的审批权限。据初步统计,在地级市政府,有审批权的部门大约有50多个。

4、行政审批手续繁琐。由于有些行政机关职能交叉重迭,同一事务多个机关都有权管理,而管理的方法就是设置审批,导致同类事项重复交叉设置行政审批的现象。

5、重审批、轻监管或者只审批、不监管的现象比较普遍。没有设定权的省级行政机关为加强对具体事项的管理,出台的规范性文件普遍规定审批时应准备各种资料,但准入后对监管的手段和方法却规定的相对笼统,下级机关无法遵从,以致缺乏监管。

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1、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政府转变职能的客观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就是将政府的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有效融合,在实施管理职能过程中寓于最大服务功能。只有从根本上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才能保证政府职能转变。

2、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提高运转效率的现实需要。从目前情况看,一个项目有N种前置审批,往往连经办人员都不一定全部知晓;有的企业为批一个项目有时要跑几十个部门盖上百个公章,影响了工作效率。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政府部门把主要力量放在宏观决策、市场监测等方面,而不是仅仅钉住市场准入方面。

3、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政府加强监督管理的必然要求。设定行政审批项目的主要目的是加强行政管理,事实上有些行政审批项目的设置并不能完全达到管理的目的,通过实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对项目的后续监管、规范审批程序和环节,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完善服务手段,建立结构合理、管理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管理制度,这也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目的所在。

4、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有效预防腐败的重要环节。一些部委规章对行政审批事项设定前置要件,往往造成审批程序繁琐,有些审批事项缺乏公开性和公正性,容易滋生腐败。通过改革,规范审批事项的实施程序,有效预防腐败现象发生。

三、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点工作

1、开展行政审批项目清理。行政审批项目清理工作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最基础性工作,通过清理项目,使不必要的过多过滥的行政审批得到有效遏制,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要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对所有法律、法规、规章设定的行政审批项目进行彻底清理,使行政审批真正实现法制化规范化。我市在__年,对市直各部门实施的审批项目进行了全面清理,公布保留了202项行政审批项目。按照国务院、省政府清理行政审批项目的通知要求,今年以来,我市正在开展新一轮的清理工作,对那些没有法律、法规、规章依据的项目,一律取消执行,根据实际需要,下放一批审批项目。通过初步清理,拟保留170项左右行政审批项目,并向社会公布法定审批时限和部门承诺时限,凡没有列入审批目录的事项,管理相对人有权拒绝。

2、切实改进行政审批方式。在科学界定行政审批范围的基础上,规范行政审批程序,改革行政审批方式,简化审批环节,提高服务质量。各实施部门要贯彻政务公开的原则,增强行政审批的透明度,做到决策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并建立相应的政务公开制度,主动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要简化审批环节,避免重复审批、多头审批、久拖不决。各部门要对审批程序进行理顺,对某些冗繁的多余环节,要坚决砍掉,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对每一个行政审批事项的运行程序绘成图表,即审批流程图,明确每个事项的承诺办结时限,并把这个时限分解到流程的每一个环节。在具体审批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般事项直接办理,特殊事项承诺办理,重大事项联合办理制,上报事项负责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