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绘画作品范文
时间:2023-03-19 21:54: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绘画作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儿童绘画;作品赏析;成长状况中图分类号:G61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2-0281-01评价儿童绘画作品全然不是为了看他有无技巧、优点、弱点,而更应该关注他的成长情况。对儿童来说,一副表达了自我的作品远比一副看起来"像模像样"的作品更有价值。在评价分析儿童绘画时,我认为要注意观察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孩子画画过程是否专注?(考察孩子的习惯)
画画对于幼儿来说是一项需要耐心的工作。因此从孩子在绘画的时候是否能够专注我们便可以从侧面了解孩子的行为习惯和性格特点的发展。
2.他会不会边画边描述?(社会成长状况,了解孩子社交情感认知情况)
在我们成人眼里,安静画画的孩子或许是最讨人喜欢的。我们往往会用"乖"这个字来形容这样沉默寡言的孩子。其实不然。孩子在画画的时候内心活动是十分丰富的,我们视觉上所捕捉到的一根线条、一个框框或是一团看上去毫无章法的麻花线在孩子的眼中可能就是一个美妙的童话世界。如若孩子只是低头沉浸在他的世界里,而不会表达出他画作里藏着的秘密,那么我们也就无从知晓他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丰富多彩了。所以我们应当鼓励孩子在画画的时候大胆的表达和描述自己的作品。不要去质疑他画得每一根线条,安静的聆听,耐心的交流。孩子便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怎样与别人交流,积极勇敢的表达内心的想法。
3.绘画线条是流畅大胆,还是拘谨胆小?(情感成长情况)
很多孩子画画都有其鲜明的特点。比如很多女孩子在画画的时候都很小心谨慎,画面的每一个元素都描绘的很精致,可是画面构图普遍偏小。而男孩子在创作的过程中线条就很大胆流畅,但却不够精致。这是性格使然,但这样的差异也足够说明幼儿绘画所表达出来的线条它的含义并不单一。
第一种情况就要注意孩子是否缺乏自信,或者过分的追求完美。缺乏自信的孩子在教育引导的过程中应当给予适当的鼓励,并且结合幼儿家庭教育的情况,跟家长配合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过分追求完美是现在幼儿性格中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这样的性格特点是由于孩子从小十分优秀,在一片鲜花这掌声中长大,没有经历过挫折和失败,或者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过高造成的。这样的孩子自尊心过强,事事都追求第一、追求完美。有上进心固然是好事,但是物极必反。我们需要正确的引导他们,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坦然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
4.分布的线条有平衡感吗?有空间设计感吗?如果使用色彩,色彩搭配状况(美感成长状况)
绘画教育归结于美育。即孩子对"美"的认知和发展。从专业绘画的角度上来看,构图、线条、色彩搭配是几个基本元素。
5.他画画时独立吗?(性格独自自主性成长状况)
论独立性,从画画的过程孩子的表现便可以显而易见了。我们班马梓涵小朋友,是一个很爱画画的孩子,在美术课上,我总是能发现她那双充满灵气的小眼睛扑闪扑闪的。可是当老师把画画工具发给小朋友,让小朋友们正式开始动笔画的时候,她便像找不着方向的小鸟似的,无从下笔。最近常听到她说的一句话就是,"老师,你可以陪我一起画吗?"这样的孩子往往在自己独立做事的时候习惯性的寻找依赖。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包揽一切,孩子没有独立做事的机会和习惯造成的。我们必须及时跟家长沟通,争取让孩子摆脱对家长或老师的习惯性依赖。养成独立自主做事的好习惯。
6.命名涂鸦时,他会自己发展故事情节吗?(创造性成长情况)
所谓创造性,即想象力。很多美术课程都会给孩子一个命名或主题,让孩子们自己任意发挥。这时候就能很好的判断孩子是否有充分的想象力去完成一幅完整的画作。有的孩子在面对此类的课题时往往会单一的画出平时常画的物体,例如小房子、蓝天、白云等等。而有些孩子就恰恰相反,他们不喜欢老师给出的固定造型,一张纸就是他的一个世界,他们会天马行空地构图、造型和涂色,创造出让我们拍手叫绝的画作。
那想象力又该如何培养呢?我认为,首先潜移默化的环境因素不可忽视。可以让孩子多听不同类型的音乐,可能有时候你发现孩子并没有用心听,其实你在播放的时候,孩子的脑海中已经不知不觉熟悉这首曲调,慢慢地,你再播的时候,他自己会在脑海里浮现各种各样的图案和情景。其次,让孩子多接触一些优秀的绘本故事书。优秀的绘本故事往往会以一个孩子的角度去编排文字,安排故事情节。画风也是孩子们乐于接受的。因此让孩子多听一听这样的故事,也是有益于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的。最后,有机会可以让孩子多出去走一走,拓展视野。让他们了解和家里、和幼儿园里不同的世界。
儿童绘画有着独特的特点,是儿童表达情绪、情感和对事物理解的一种方式,它反映着儿童对周围世界的认识程度,是研究幼儿认知发展的一个很好的工具。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幼儿;绘画作品;解读
绘画活动《会跳舞的彩带》中,孩子们正用油画棒尽情表达着自己的感受与想象。我好奇地探过头,期待着一些意外收获——谁想得跟别人不一样?谁画得有新意?
“你的彩带跳的是什么舞?……你的呢?”
“老师,这是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跳的乃宾(取发音)舞。我小时候跳的。爸爸两只手拿彩带,妈妈抱着我,一只手拿着彩带。”
“你很喜欢这个舞是吗?”
“嗯。那是我小时候跳的了,现在不跳了。”听到孩子的话,看着孩子稚气而略带遗憾的眼神,心里一阵酸楚——不知道父母分居后还会给这个天性活泼的孩子带来什么影响。
回到家,翻开记录下的孩子们的话语,回想他们的“画语”,体味他们的“心语”:我究竟想解读些什么?该解读些什么?
绘画是幼儿反映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弗洛伊德精神学派的理论还认为,孩子内心无意识的东西是从绘画中反映出来的。只要细心了解幼儿的绘画作品,便可以分析出他们的情绪变化、心理状况,甚至潜在的心理问题。我们对幼儿绘画作品的解读就应当是这一细心了解的过程。解读孩子的画,就是在解读孩子,了解他的心理,了解他健康发展的需要,进而满足他的这种需要。但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我们的解读有时往往改变了它的“原味”。
一、解读在“变味”
一切教育教学都是为了孩子的发展,解读幼儿绘画作品当然也囊括其中。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似乎逐渐忽视了解读对幼儿发展的作用,使它表层化、肤浅化、功利化了。
“变味”一:解读幼儿绘画作品是为了解幼儿对绘画主题的新异想法。
绘画活动越来越多地被教师用来发掘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了能收获所谓好的幼儿绘画作品,活动主题、目标的确定也往往以能发挥幼儿想象力、创造力为追求,于是对幼儿绘画作品的解读目标逐渐局限于发现与了解幼儿新异的想法与独特的绘画方式。解读的出发点肤浅化、功利化了,解读的功能便不完整了。
“变味”二:解读幼儿绘画作品就是解读幼儿作品本身。
解读幼儿绘画作品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提问“你画的是什么”,如果画中有动物、人物,还会追问“他(或他们)在干什么”。有的教师还会针对画面的用色、结构问一些“为什么”。画面中的内容都问清楚了,解读随即告终。
绘画内容固然是解读中最直观的对象,但这一对象是因独特的幼儿个体而赋予生命力和意义。若忽略了幼儿绘画作品内容背后的心理成因,解读便只能停留于表面了。
“变味”三:解读幼儿绘画作品就是记录幼儿对作品的讲述。
我们往往认为解读就是针对孩子的作品提问,然后记录孩子的回答。有些教师更是将注意力完全放在孩子对作品的“趣谈”上,并成就于将其附在孩子的作品旁一同展示。
记录幼儿对自己绘画作品的个性化讲述是必需且重要的,但若仅限于此,不加分析,解读便失去了它对于幼儿发展更深层的指导意义。
二、解读的“原味”
解读幼儿绘画作品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个性特点甚至心理问题,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幼儿的发展需求。我们应该坚持解读的“原味”,让它在幼儿健康发展的道路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什么是解读
解读,首先应是站在客观的角度引导幼儿尽可能充分地表达他绘画过程中的想法,了解他产生某些想法的原因,并进行实录;在此基础上,教师应结合幼儿的个性、家庭环境等因素,运用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对记录作或简单或深入的分析,以便在其发展中进行有效指导。
因此,解读不是教师从幼儿的角度对绘画作品进行猜测或从自己的角度对作品进行诠释,也不是评价作品的好坏,而是以幼儿绘画作品为媒介,以幼儿心理为客体,将作品与幼儿紧密结合,在解读中客观了解幼儿发展的需要。这样的解读才能保持“原味”。
四、解读什么
要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可从三方面来解读幼儿绘画作品。
解读幼儿的思维特点。绘画是幼儿思维的符号性表现。如“曼陀罗”或“太阳人”,是孩子稚嫩的笔下诞生的人物,随着年龄的增长,还会逐渐出现“蝌蚪人”等。同时,幼儿表现人的属性也越来越复杂,目的也越来越明确,如用长发、裙子表现女人。这些都反映了幼儿认知方面的成长阶段。
解读孩子的情感。幼儿是以一种天真的和独特的个人视野来观看和表现这个世界的。例如,有些孩子总将作品中的事物赋予动态,他们往往乐于与周围的环境互动,喜欢表露自己的情感,从他们的行为、情绪中就能比较准确地把握他们的需要;有些作品细节丰富,这些孩子往往情感细腻、敏感而不易外露,他们更乐于进行个别交流,所以教师需要仔细观察他们的眼神、动作,主动询问,以了解他们的需求。
解读孩子的个性。每个幼儿都是独特的个体,每幅幼儿绘画作品中都有独属于个人的东西。例如,每个孩子笔下会跳舞的彩带都有差异。有个孩子让很多彩带紧挨着排成一行,他是这样说的:
“它们跳的是跑步舞……像游泳比赛一样。”
“你的彩带就像你一样,一定是一群运动健将。”(教师语)
老师的解读要尊重、发展个性,赏识、张扬个性,包容孩子不同的表现,鼓励和肯定孩子个性中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真正做到使每个幼儿都得到发展。
五、怎样解读
篇3
一、评价目的
评价是一个培养幼儿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提高审美鉴赏能力的过程,是进一步发现幼儿创新思维的过程。教师通过评价,了解幼儿绘画发展的特征及当前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对以往的教育活动做出反思,并进一步改进今后的教育策略,制订出适合幼儿年龄水平并能促进其发展的教育方案,从而达到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目的。
二、评价标准
1.评价符合幼儿的年龄水平。
受年龄和心理方面的影响,各个阶段幼儿认识和表现事物的特点有所不同。小班幼儿正处于涂鸦期,喜欢用线条和圆形,并根据自己的想象经验对两者进行随意的组合和命名,且常常会把画面弄得脏脏的;中班幼儿正处于象征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绘画基础,绘画开始倾向写实,但表现的物体多半是粗略的、不完全的,往往会遗漏部分特征,没有整体感;大班幼儿正处于形象期,绘画形象力求逼真,能够注意一些细节来表现事物的基本特征。了解了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绘画特征,教师在评价幼儿作品时,应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
2.评价尊重幼儿的个性特征。
每个幼儿都是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具有不同的个性和生活经历,他们先期的能力、经验具有鲜明的差异性,这些都会导致幼儿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感受自然各异。因此,教师在评价幼儿作品时要重视这种差异,尊重每个幼儿的情感体验,给他们充分的绘画自由、创作自由,让绘画成为幼儿表达情感的一种媒介,一种语言。
3.评价依据幼儿的纵向发展。
纵向评价是一种自身评价,通过与自己的过去比较,评出提高的幅度。教师在评价幼儿的绘画作品时,应尽量避免横向比较,而应多采取纵向比较,观察他们今天的作品是否比昨天有了些许的进步,是否在原有水平上有了一定的进步和提高,教师评价可依据幼儿近几次的绘画作品,从幼儿本身的发展去衡量,客观全面地指出他们的进步和不足,为他们指明改进的地方和努力的方向。
三、评价方法
1.评价应多鼓励少批评。
不管幼儿的绘画作品属于“精品”还是“拙品”,教师均应努力发掘每一个幼儿的闪光点,欣赏每一名幼儿的奇思妙想,给予他们激励、肯定的评价,尤其是对于平时缺乏自信和表现不佳的幼儿更应如此,因为教师对幼儿的评价直接影响幼儿怎样看待自己。对于幼儿来说,鼓励、表扬的效果远胜于批评和指责,幼儿的作品一旦受到老师的表扬和赞许,他们便会获得自我成就感和自我满足感,便会表现出更大的创作热情,进而对绘画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就会越画越多,越画越好。
2.评价应重过程轻结果。
教师在评价幼儿作品时,常常直观地依据作品结果的优劣,强调画面整洁干净、构图比例适当、着色均匀和谐等因素,而忽视去了解幼儿绘画过程中的思想感情、创作意愿等,这种过分注重画面效果而轻视创作过程的评价,使得一些极富想象却苦于绘画技能不佳的幼儿,由于得不到老师的帮助、肯定而失去信心。因此,在幼儿绘画过程中,教师应多观察幼儿的表现,参与到他们的绘画过程中,对幼儿进行随机、及时的点拨和评价。
3.评价应面向全体。
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往往指向于一些好的或差的作品,对于好的,教师会要求精益求精,对于差的,教师则耐心、细致地指出其不足的地方,并给予积极地鼓励。而对于那些占大多数的处于一般水平的作品教师则常常忽略评价,既没有指出其进步的地方,也没有指出其不足在哪里,应努力的方向是什么,造成了教师对两个极端发展水平的幼儿过多地关注,忽视了大多数中间段幼儿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评价时,要注意面向全体,给每个幼儿机会,使每个幼儿的创新思想都得以展现,获得成功感。
四、评价主体
1.重视幼儿的自我评价。
幼儿绘画作品反映的是他们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只有幼儿自己能看懂、说清,很多作品成人是难以理解的。因此,教师在评价幼儿绘画作品时,应多问幼儿,放手让幼儿自己来说说自己的画,给幼儿充分表述自己创作意图的机会,教师在倾听同时,了解幼儿的创作想法,理解其作品的涵义,保护幼儿个性化的表现方式。
2.加强同伴的相互评价。
在重视幼儿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加强同伴间的相互评价,让幼儿自己去发现、去比较、去辨别,谁的画颜色搭配得好,谁的画构图新颖,谁的画形象可爱,自己的画有哪些不足,一旦他们发现了,就会自己去改正,去学习别人的长处,改进自己的不足。让幼儿相互评价,用孩子的眼光欣赏孩子的作品,是老师无法替代的,通过相互评价,幼儿的欣赏水平、鉴美能力、绘画水平会不断提高,当听到同伴们一致地表扬肯定时,他们对绘画就会有更大的兴趣,对创作就会有更大的动力。
3.鼓励教师的激励评价。
凡是能够体现出幼儿创新思想、积极情感的作品,即使其中只有一个细小的闪光点,教师都可以认定其是好作品,都应给予赞赏。珍惜幼儿的创新,努力发掘其中的优点和成功之处,不轻视和忽略任何一个幼儿的作品,给予每位幼儿激励性的评价。
4.支持家长的参与评价。
篇4
作为“常规类型”或“基本环节”,教师理应掌握美术欣赏活动的基本策略,组织起美术欣赏活动驾轻就熟,幼儿的美术欣赏能力也理应逐步提升,达到应有水平。
就本案例描述的情形看,该大班幼儿之所以缺乏应有的美术欣赏能力,可能与带班教师缺乏应有的美术欣赏活动组织策略,平时忽视或没有充分组织美术欣赏活动有关。这提示我们,要想促进幼儿美术欣赏能力的发展,教师就必须掌握美术欣赏活动的基本策略,并为幼儿组织丰富多样的美术欣赏活动,既包括专门的美术欣赏活动,又包括绘画活动后的“评价环节”。
一、 影响美术欣赏活动效果的可能原因
就该案例描述的情形及幼儿园教育实践情况看,影响美术欣赏活动效果的可能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幼儿作为欣赏者的主体地位没有到得体现
在美术欣赏过程中,幼儿需要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或审美体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进而理解并诠释作品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是主动进行审美活动的主体。但在本案例中,从对欣赏作品的选择到整个欣赏过程,都是教师主导的,幼儿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发挥。对于T老师所选择的那幅以前大班幼儿的《梦想中的小学》,本班幼儿是否感兴趣,该教师对此不加考虑,也没有给予选择的余地。在欣赏流程上,T老师采取的是“让孩子们一个一个来欣赏评价”,并让他们一个一个说出对这幅作品的评价。幼儿想不想说,什么时候想说,教师同样没有给予自由选择的机会。如果让幼儿被动地一个个说,其趣味性已经大打折扣。在欣赏方式上,T老师采取的“问答”方式,也像“牵着牛鼻子走”,幼儿只能顺着教师的提问感知画面,同样是被动的。
2.幼儿缺乏相关的生活经验
在本案例中,T老师问:“宝贝,你看看这幅画画的是什么?”幼儿答:“应该是学校吧!可见,幼儿对画面所表现的主题和内容并不十分确定。究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在作品方面,画这幅画的幼儿在画《梦想中的小学》时,可能没有抓住小学校园的重要特征,致使他人看不明白;二是在欣赏者方面,幼儿可能没有到过小学,对现实生活中小学的校园建筑、设施等风貌不了解。如果没有相关小学的生活经验作为基础,幼儿对有关小学主题的画作进行欣赏时,就会造成认知上的困难。
3.教师组织欣赏活动的方法过于单一
对话法、游戏法、故事法等是美术欣赏活动的常用组织方式,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灵活选用。但在该案例中,T老师只采用了对话一种方法,通过不断地提问引导幼儿感知《梦想中的小学》这幅作品的画面,并说出自己的理解和评价。这种单一的问答方式,会使欣赏的氛围变得枯燥和乏味。当幼儿觉得索然无味时,自然会心生倦怠,不会主动关注面前的作品,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欣赏过程中。为了提高欣赏过程的趣味性,教师应该采用更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方法,最好是综合运用几种不同的组织方法。
二、利用评价环节促进幼儿审美能力发展的策略
为了有效利用绘画活动后的评价环节促进幼儿审美能力的发展,教师不妨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1.重视绘画活动后的评价环节
绘画活动后的“评价环节”不是可有可无的,不能随意忽略或省略。“评价环节”为幼儿提供了欣赏、评价自己及同伴绘画作品的机会。相对于绘画过程来说,评价过程需要幼儿调动自己的视、听、触等感知觉,在感知面前绘画作品的过程中进行想象、比较、判断,并产生一定的情绪、情感。可见,评价环节诱发了幼儿的复杂心理活动,不仅使幼儿的认知能力得到大发展,而且使审美体验得到丰富,审美能力得到不断发展。因此,教师应重视日常绘画活动后的评价环节。即便当时时间不允许,教师也可以在自由活动时段或专门安排一次美术欣赏活动,组织幼儿对已经完成的绘画作品进行评价。
2.选择幼儿感兴趣的绘画作品
整个幼儿阶段,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会给予特别的关注。美术欣赏活动也是如此。即便是在绘画活动后让幼儿评价自己或同伴的作品,只有当他们对作品感兴趣时,才会真正投入地去感知、去欣赏,进而理解作品的意义,在情感上与之产生共鸣,并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审美体验,说出对绘画表现内容和情感的评价。这意味着,在绘画活动的评价环节,教师不应指定幼儿评价哪一幅特定的作品,而应让幼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品去评价。当幼儿评价自己感兴趣的作品时,他们会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体验,用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觉说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3.丰富幼儿的相关生活经验
理解作品是幼儿评价绘画作品的基础。再伟大的作品,如果欣赏者缺乏相关的艺术背景知识和生活经验,即使它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欣赏者面对它也会无动于衷。成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幼儿。如果幼儿对一幅作品看都看不懂,就谈不上理解或与之产生情感共鸣。因此,教师在组织绘画活动后的评价环节时,应确保每一个幼儿拥有相关的审美体验或生活经验。这意味着,教师在组织某个评价活动前,应让幼儿先具有相关生活经验。例如,在上述案例中,如果T老师先组织本班幼儿去参观一次小学,就能为其组织的评价活动做好必要的铺垫。
篇5
欢庆“六一” 快乐“六一”
【活动宗旨】
人人参与 人人动手 人人快乐
【活动目的】
今学期,泥工作为我园的园本课程,幼儿对此有浓厚的兴趣,结合幼儿日常学的技能,在六一节来临之际,幼儿园开展以泥工制作和手工制作为主题的活动,为幼儿、教师、家长搭建展示才艺的平台,使我们孩子的能力得到展现,水平得到提高,让家长与教师有机会进行交流,家园共育,共同进步。让我们的孩子过一个快乐的六一节,留下美好的童年回忆。
【活动时间】
2012年5月30日至6月1日
【活动地点】
幼儿园操场和各班活动室
【活动内容】
1、幼儿制作心愿邀请卡。
2、泥工制作展示。
3、手工作品展示。
4、班级环境布置及绘画作品展示。
【活动要求】
1、场地布置:根据各班情况,把桌子规整成两排,在教室中间作展示台。
2、准备好泥工制作材料(泥巴)辅助材料(泥工刀、模具、牙签、火柴、吸管、颜料等)
【活动流程】
1、5月30日制作心愿邀请卡并布置好活动场地。
①教师引导幼儿用红色卡纸剪出心形卡片,请幼儿在卡上画出自己的心愿;②用彩带、粘纸等装饰心愿卡;③把心愿邀请卡带回家送给家长。
2、5月31日上午小班先进行泥工制作,幼儿、教师、家长以《团团圆圆》为主题,进行捏泥活动,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然后请家长对手工作品、环境布置及绘画作品展示。
3、5月31日下午中班进行泥工制作,幼儿、教师、家长以《甜甜蜜蜜》为主题,进行捏泥活动,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再请家长观看手工作品、环境布置及绘画作品。
4、6月1日上午大班进行泥工制作,幼儿、教师、家长以《开开心心》为主题,进行捏泥活动,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接着观看手工作品、环境布置及绘画作品。
【活动评奖方式】:
1、班级内评选最佳制作奖、最佳表现奖各4名。
2、全园评选出优秀班级组织奖2名。
【人员安排】
1、活动负责、策划:朱秀丽 张红芹
2、主持人:朱秀丽
3、活动指导:各班教师
4、场地次序维护及安全:王德军 高国强
【活动注意事项】
1、活动前向家长讲解好注意事项及细节问题,确保活动安全开展。
篇6
【关键词】多媒体 兴趣 绘画 创新能力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现代化教学媒体在教学中以其形象性、直观性的特点,使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方式更丰富、灵活,在充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让幼儿在欢快、愉悦、充满情趣中获得情感的熏陶、能力的提高和知识技能的增长,很大程度地提高了教育的水平和效果。
现代信息技术也为幼儿绘画提供了更优越的教学平台。在幼儿美术绘画课上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美术绘画课会充满无限活力,孩子会被声、光、色的无穷魅力所吸引,学习美术课会成为孩子的兴趣。但幼儿由于心理、生理正处于发育之中,他们的思想境界还处在涂鸦阶段,他们绘画并不是为了描绘某个物体的形状,只是为了绘画过程中体现愉悦感,那么教师如何促进幼儿对美术绘画活动感兴趣呢?
一、利用多媒体播放音乐创设轻松的学习心理环境。
教材绘画作品欣赏和幼儿自己绘画作品展示时,我会利用多媒体配上舒缓的音乐,给孩子带来的不仅是视觉的美,而且还会带来温馨的享受。激发了孩子学习兴趣,消除幼儿学习绘画恐惧心理,为孩子创设愉悦的学习心理环境。
二、利用多媒体引导幼儿学会欣赏,鼓励幼儿大胆绘画。
我经常会利用多媒体播放教材的绘画作品和幼儿自己的绘画作品,供幼儿欣赏,先让孩子讲讲自己的感受,再为他们讲解画面内容,千万别小看孩子认为他们看不懂,孩子们的想法或看法往往会令你大吃一惊,我把符合孩子学习的作品打印张贴在活动室,供幼儿随时欣赏。有时我也会把其他班的作品做成课件,供孩子欣赏,一幅幅色彩鲜艳、充满童趣的画面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孩子们边看边赞叹:“哇,真漂亮啊!”我抓住时机及时鼓励:“只要你们愿意画、大胆地画,也一定能画得这样美,甚至比他们画的还要漂亮。”
三、利用电脑绘画提升学习绘画能力与兴趣。
现在孩子在没人教的情况下都会玩电脑游戏,玩是孩子们的天性。依据幼儿这种心理,我充分发挥电脑的作用,教孩子使用电脑开展绘画学习,孩子变得更加乐学绘画,这样更能激发幼儿学须绘画的兴趣,培养他们创作意识与能力,孩子们一般都能很好的掌握电脑绘画的简单方法。让孩子们体会到电脑不仅能玩游戏,还能学习绘画本领。在玩中学,也完全符合幼儿认知规律的。
四、利用多媒体播放中生活之美激发幼儿绘画创作激情 。
生活化的美术活动必须是幼儿熟悉的,也是能够引发幼儿兴趣的。孩子们身边的自然是美的,但是由于他们天天见,就不觉得新鲜了,也就不注意了。但是当我利用多媒体播放孩子们的身边的事物,孩子会发现身边的事物真的很美。然后在组织孩子去绘画身边事物,孩子十分高兴。实际孩子们的绘画的经验往往也是来源于生活,所以我平时十分在意孩子身边的大自然,于是我利用课余时间用录像机、手机、照相机及时录制身边的绘画资源,制作成多媒体教学资源,为我的绘画课堂服务。学校的一草一木、小花园、游戏场地、游戏设施、孩子活动、不同季节以及大自然等都是我教学的资源,让孩子真实体会到美术课来源于生活。孩子们画的就是生活,从而体验生活中处处都有美,从而促进幼儿学习绘画的兴趣。
五、利用多媒体营造幼儿绘画创造氛围。
当秋叶一片一片从树上飘下来的时候,孩子们对树叶发生了兴趣,我就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设计了“会跳舞的树叶”,点击鼠标时一片片形态各异小树叶会飞到到画好的树枝上,就变成一棵会跳舞的树了。孩子都希望这棵大树变得漂亮,带着这样的愿望,不一会儿孩子们就会用自己的双手为自己的大树上画形态各异的树叶,从而展现出一棵棵栩栩如生的大树。孩子在多媒体的条件下,更乐于参与学习,孩子既有学习,又有创造,孩子的创作热情兴奋而逐渐高涨。
画孩子喜欢画的东西――创作动画片形象。幼儿创造力发挥得优劣,关键在于教师的教育理念。所以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更新理念。在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材、统一要求”的做法,对不同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指导。即画孩子身边的事物,画孩子喜欢画的东西。如现实的幼儿十分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金刚葫芦娃》等动画片,动画片里面有很多孩子喜欢的形象,如喜洋洋、暖洋洋、葫芦娃等,这时可以让孩子欣赏动画品的过程中组织孩子进行美术创作,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动画形象,孩子们尤为高兴。
六、灵活动态的评价,关注孩子学习的成果。
评价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美术活动最后的评价往往会成为最容易忽视也最难以掌握的一个环节,很多美术活动都存在这些问题,常常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幼儿能力有强有弱,完成速度有快有慢,因此他们在美术活动中,往往是画到哪里算哪里,甚至有时画上几笔就不愿意动手了,如何在幼儿兴致最高点时进行及时评价,则成了每次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评价时除了应用多媒体展示优秀作品外,重点利用媒体展示画的不理想的作品,让孩子们引导孩子画出完整的画,当然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所以让孩子课下互相帮助,引导幼儿大胆作画,合作绘画,鼓励其积极参与活动,进行想象、创造。合作完成之后下节课再展示。这样不仅能相互提高幼儿绘画能力,还会促进幼儿就会产生成功感、自豪感,自信心也就慢慢的树立起来了,幼儿绘画兴趣会变得更浓。
我还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把幼儿的作品拍成照片,输入电脑中,在我们班级网页里专门开设了一个小专栏――我是小画家,只要轻轻地点击一下鼠标,就可以欣赏到我们班小朋友的大作啦!孩子们还可以进行自我评价。当我点击给孩子们看的时候,孩子们的那份激动真是可想而知,纷纷指着电脑自豪地说:“这是我画的。”孩子能从电脑中看到自己的作品,这是孩子们最大的幸福。不知不觉,孩子们树立了自信心,心中都会认为――我真棒!还会期待着下一次画画的时间早日到来。同时,孩子们还欣赏到了其他小朋友的作品,幼儿的绘画作品是充满个性化的,从中认识到别人的优点,了解到自己的不足,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向别人学习的机会,激发自己的创作潜能,便于今后能扬长补短,画得更好,绘画技能提高得更快。
总之,信息技术手段不仅给我们课堂教学带来许多的便利,更重要的是带给孩子更多的是知识和信息,让孩子受益更多。我们要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让孩子在信息化时代接受更多的信息化教育,让孩子对绘画活动保持新鲜感和愉快的心情,只要我们按照《纲要》的要求,引导得法,不断地总结经验,进行自我反思。我相信通过绘画活动能让幼儿即获得了学习的经验,又获得了学习的兴趣。他们会逐渐想画,爱画,敢画,从而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对美术产生兴趣。
【参考文献】
[1]《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教育部
篇7
关键词:儿童绘画;方法;谈论
儿童绘画活动应当包括创作与欣赏两方面。指导儿童绘画除了给他们提供工具与材料外,还需要引导帮助儿童认识如何欣赏和讨论自己作品的造型、色彩和情感等美感经验。
绘画是有目的性的艺术创作活动,需要对所要描绘的事物不断地思考和取舍,在努力思考后完成一幅满意的作品,这个过程不是随机、偶然和碰巧完成的。儿童从小就应该开始进行学习怎样思考自己的绘画作品,因为没有思考的机械般肢体动作绘画能力,无助于训练儿童的美感经验,常常思考有助于提升绘画时的美感经验,创作出一幅好的作品。与儿童谈论他们的绘画作品,可以提供给儿童欣赏自己作品的方法与途径,可以增进儿童了解自己作品的造型、色彩和情感等美感特点,更可以提供给儿童,大人们对他们作品的感觉与回应,也提供了儿童继续改进作品的信心与目标。老师和家长不和儿童谈论他们绘画作品,儿童也就失去了学习怎样继续绘画的机会和方法。
平时儿童完成一幅作品时,通常都会拿给老师和家长看。在这时候老师和家长如果能和他们谈谈作品,可以给予儿童肯定和鼓励的同时,也谈谈作品的造型、色彩和情感等美感经验,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儿童的绘画兴趣,更可以提升他们的美感经验,增进造型、色彩和情感方面的进步,儿童也从交谈中学习如何和别人谈论绘画作品。
老师或家长不懂和儿童谈论他们的绘画作品,可能是对儿童画和儿童美感经验行为的不了解,不知道应该怎样和儿童交谈绘画和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也有一些老师或家长不当的言语会挫伤儿童的思维创意灵感,打击了孩子天真无邪的表达意愿。
一、以往的谈论方式
有的家长或老师一看到儿童的绘画作品就说“呀!真漂亮。”或“画的好卡通呀!”这类称赞的话语。儿童在听到这样的称赞后往往笑一笑,说声谢谢就走开了。这种称赞听久了就令人感到缺少意义,敷衍了事。什么是漂亮卡通的图画?漂亮的标准又是什么呢?家长和老师不但失去了许多与儿童交谈的机会,更加对于儿童绘画发展没有积极与具体的帮助。
对儿童们说“我好喜欢你的画。”这类的话也是不恰当的。儿童绘画作品应当是表达他们自己的美感经验而不应取悦家长和老师。我们应该告诉儿童,我们欣赏他们认真创造的态度,鼓励儿童创造时的经历,要比告诉儿童我们喜欢他们的作品,有意义和更重要。在幼儿园我们经常看到缺乏创意的儿童画在进行着展示:三角形的屋顶,长方形的房子,冒着黑烟的烟囱,还有“田”子形的窗户,屋外两旁有树和花,天空中有笑嘻嘻的太阳公公。其实儿童如果依照其内心想法绘画,不一定这么具象和呆板,但一般家长和老师看不懂,最终儿童因为要讨好我们,创造出了悬挂在展示栏里模式化的绘画作品。
家长或老师当看到儿童的绘画作品时就直接问:“你画的是什么呀?”时,年纪稍大些或会说话的儿童或许会回答一个答案,但许多的幼小、自闭、胆小的儿童可能说不出他们绘画的是什么,甚至可能听到这样的问题时茫然的感到“绘画就是绘画,怎么还要绘画的是什么?”儿童不会像大人那样回答我们:“我绘画的是一种大家忽略我时的心情。”或“我就是喜欢黄颜色滴在白色画布上的感觉”。当我们要求知道儿童在绘画些什么的同时,儿童可能沮丧的地头说到:“我不知道。”或跑去离开。如果再加追问,儿童也许会说画的是动物、物体、人或景,这样应付我们的追问。或许从此这些儿童不再有兴趣绘画自己心中的图像了。
儿童绘画往往和其个人的发展阶段有必然联系,尤其是认知世界和感知周围的能力有关,儿童画不一定要有意绘画具象,有的儿童画是其认知世界时动作的表现形式,绘画时动作的记录,有的儿童绘画就只是些闭合线条组合的形状和线圈等。就算具象的儿童画也往往是以其为中心的个人表现。因此,提问儿童他们画的是什么是不理智和不正确的,是会伤害到儿童幼小的心灵。非具象的绘画作品家长或老师看不出来是什么,但却有助于儿童体验材料和认识世界时动作的训练和造型的能力。儿童学习绘画,往往是从最初的学习材料的使用入手,儿童喜欢用画笔沾着颜料刷涂的感觉,而不是在乎绘画出什么具象的事物。儿童初期的具象绘画表现其实我们不容易辨识,如果我们没有猜对黄色的线团是气球的话,儿童是多么的失望。所以我们看到儿童的绘画作品时,最好不要问绘画的是什么,就算儿童回答出来我们也不一定能分辨出来。
还有的家长或老师看到儿童的绘画时就寻找绘画作品中的一些缺点,从而希望其更好的创作绘画作品。比如儿童拿了一幅刚完成的“老虎”作品给我们看,家长或老师就说:“很好,但是下次要注意给老虎的身上添加条纹就更好了,老虎背上有宽的和窄的许多条纹。”这样要求儿童绘画的更好的想法和办法,是天真的假设儿童画要更接近真实的虚假更好。其实,儿童在创作绘画作品时并不想临摹真实的世界。儿童绘画创作活动往往只是自由选择添加哪些细节或删除省略部分的细节。儿童知道自己脸部的长相,然而在创作自画像时可能缺少耳朵、眉毛或其他面部的五官。教育学家曾警告说:大人们指正或批评儿童绘画作品的缺失,只会打击儿童的绘画创作时的信心,对于儿童艺术能力的发展没有任何帮助。儿童对于艺术能力的发展是不能操之过急的。
二、有益的谈论方式
到底怎么和儿童们谈论其绘画作品呢?我们可以设法让儿童自己发现而不是家长或老师拿其他的绘画作品和别的儿童进行比较优劣,或是指出其作品的缺失与遗憾,更不要干涉其怎么创作绘画作品的方法或途径;家长或老师应当把关注儿童绘画作品中具象表现的注意力,转移到关注其造型要素的特色,比如造型、线条、形状、色彩和情感,及其鼓励儿童自身美感经验的潜能发展。家长或老师应当使用启发思考的对话交谈方式,和儿童谈论其创作的绘画作品。
比如一位儿童刚刚创作完成了一幅绘画作品,主动拿给我们看的时候,其还兴趣高涨的沉浸在清楚地绘画意念中。这个时候是和儿童交谈其绘画作品最好的时机。儿童拿作品给我们看,先不要说什么,只要微笑相迎。这样,一方面给儿童一个机会说说其自己的绘画作品。如果儿童想说,其描述的经过可以提供给我们谈论其绘画作品的线索。另一方面,给我们缓冲的时间来研究其创作的作品,思索一下接下来适合的话题或内容。
儿童画创作时的线条、形状、色彩、肌理、空间和色调等造型要素,可以作为和儿童谈论其绘画作品时的框架内容。当然,运用这些造型要素和儿童进行谈论,家长或老师自己必须要事先熟悉这些造型要素的基本知识。阅读艺术欣赏类的入门书刊或看看艺术欣赏方面的电视节目,参观美术馆、博物馆或绘画展览,研究欣赏名家作品,阅读美术史方面的书籍等,这些都是熟悉造型要素的方法。熟悉体会了造型术语,在和儿童谈论其创作作品中的造型要素。这也当然也要谨慎使用,比如放太多调料当然会糟蹋了一份大餐,谈论的太多会使儿童生厌。
儿童画最初是不具有任何具象事物表现,就算有象征也不明显,因此家长或老师更需要依赖造型要素和儿童谈论其创作的作品。看到所创作出来的涂鸦作品,应该怎样回应儿童呢?我们可以说:“你用许多线条和形状绘满了画布。”“在你的绘画里我看到了一条又细又长的线。”“你在作品上方用黄色画了五个波浪线条,每条线条多不一样。”和“你用了紫色、红色、桃红色和咖啡色画了这张作品。”和儿童谈论其绘画作品并不是只谈造型要素,也应该提及其他的和儿童有兴趣的事物。比如三岁儿童拿着作品给老师看并且说:“大楼着火了,消防车来了。”虽然老师看不出失火在哪里,消防车停放在哪,但还可以和儿童谈论:“你很仔细地画了消防车、大楼和街景。”“看你的作品,可以说你真的很喜欢用不同颜色的水彩笔画画。”儿童的绘画作品不是每张都包含全部的造型要素,只要集中和儿童谈论一或二种造型要素,就可以使谈论丰富而有趣。不如作品中线条的长短、移动和曲直等;作品中有哪几种颜色,深浅明暗的变化,鲜艳与否等;粘贴画作品的材料应用等。
四岁以上的儿童一般都会绘画出可以辨识的具象作品来,谈论这类的作品我们可以说:“这幅作品看起来好像太阳公公躲在乌云里偷看我们。左面的太阳和乌云平衡了右面的房屋。”和“这是一幅彩色的作品,有三棵树和二排花,有房屋和小河。你还用蓝色在花丛下面画了地平线。”
三、怎样鼓励和结束谈话
家长或老师在谈论作品时儿童可能有问题或其自己的看法。对于我们所说的儿童可以回应,也可以不做出回应。但是我们要善于回答儿童所问的话。比如老师说:“你作品的右边有三个长方形,我看到了右边有五个粉红色的圆形,你还用蓝色描了边。”学生回答:“有香蕉在冰激凌里面。”老师:“你喜欢香蕉冰激凌?”学生回答:“喜欢!妈妈给我买的。”老师回答:“我们把你的作品放在柜子里,等妈妈来接你的时候给妈妈看,好吗?”。也可以说:“谢谢你和我分享你的作品。”“你花了很多时间画了很多有趣的形状。”和“你对于自己的画是不是很得意呀!”等着类的结束语。
儿童的失败也应该进行谈论,比如粘贴作品的纸太薄,胶水太少一拉就开。家长或老师可以这样说:“你看这张彩纸破了,你愿意用厚点的纸再试试吗?”或“你很认真的创作,下次可以换厚些的纸,就可以不那么容易破了。”
四、结论
儿童的绘画应该是快乐而认真的,并且有助于理解美术知识,增长创造和鉴赏能力与兴趣。因此不应用毫无意义的话敷衍儿童,也不要消极的批评和追问。回应儿童的绘画作品,无论具象与否,都可以谈论作品中的造型要素,只要细心谨慎的使用,这种方法有助于儿童美术技能与美感经验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谢弗(英).《儿童心理学》.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年
[2]格罗姆(美).《儿童绘画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年
[3]李文馥.《儿童自主性绘画教育》.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篇8
如何让自己的孩子喜欢上幼儿园,愿意去幼儿园,相信一定是令很多家长感到烦恼的问题,这个问题同样让老师感到棘手。那么,如何让孩子喜欢上幼儿园,心甘情愿,甚至是迫不及待的想去幼儿园?笔者有如下建议。
一、多做团队活动,培养孩子间的友谊。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总则第三条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日本创价学会名誉会长、国际创价学会会长池田大作也曾经说过这样一番话:“友谊--是使青春丰富多彩的,清纯的生命的旋律,是无比美丽的青春赞歌。”如果孩子在幼儿园没有朋友,没有友谊,那么每当早上孩子要去幼儿园的时候,想到的都是在那里的无聊生活,因此孩子当然不想去幼儿园。笔者认为,正如英国著名学者休谟所说的那样,“友谊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同时友谊也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东西,若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友谊,便会有益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反之,则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些孩子因为某些原因性格比较内向,不擅长与人交往,因此在幼儿园总是一个人玩,没有收获到他还有的友谊。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帮忙了,要知道,友谊是可以在团体活动中逐渐建立,并且深化的。作为幼儿教育者,我们可以积极为孩子创设交友环境,为孩子们收获友谊“建桥铺路”。首先,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们多与同学接触,加深同学间了解,并培育孩子们的分享意识,让孩子们懂得好东西应拿给大家分享,懂得分享的孩子才是受大家欢迎的好孩子,同时我们应该多举行集体活动,让大家都来参与,比如可以让大家都一起来玩老鹰捉小鸡游戏,让孩子们游戏的过程中学会团队合作,学会保护他人。
二、让孩子们把快乐画出来、唱出来。
画画是孩子向外界表达自己想法、清楚的重要手段。孩子处世未深,对外界的一切新鲜事物都会感到好奇和疑惑。孩子的画,很大程度上直接反映了孩子内心的想法。你看,这个青蛙的嘴巴张的好大,张牙舞爪地露出一排排锋利的牙齿,这是孩子在表达自己的不高兴和愤怒。这只小鸟在地上手舞足蹈地跳着令人捧腹的舞蹈,这是孩子在表达自己的快乐。孩子们画,不加遮掩、非常直接的反映着孩子的喜怒哀乐,画画通常是孩子们发泄不满、获得快乐的重要方式。唱歌的作用同样不容小觑。唱歌不仅可以防止、矫正口吃,还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同时更是孩子发泄心中不满,从而变得快乐的一种重要方式。作为幼儿教育者,我们积极引导孩子唱歌、画画,鼓励孩子们多唱歌、多画画。让孩子们画的更多,画的更开心。同时老师在看孩子的绘画作品时,应注意不要从成年人的角度去看作品,而要试着从儿童的角度去看孩子们的绘画作品。孩子们的画大多是新奇的、奇特的,比如有些孩子会把太阳画成绿色的,轮胎画成三角形的。这在我们成年人看来简直就是缺乏常识的表现,可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为什么太阳就不能是绿的?为什么轮胎就不能使三角形的呢?孩子们肯定不知道答案。所以作为幼儿教育者,我们需要站在孩子角度去看待孩子们的绘画作品。当孩子把绘画作品拿给老师“欣赏”时,毫无疑问是希望获得老师的欣赏和表扬的,如果这时候却得到了老师的批评,那么便可能会导致一些孩子从此害怕画画,厌恶画画,亦有很大可能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影响。因此,老师应该真诚的赞美孩子们的绘画作品,当孩子们满怀希冀的把绘画作品给老师看时,老师应该认真的欣赏,赞美孩子的作品,从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提高孩子对绘画的兴趣,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篇9
关键词:幼儿;绘画教学活动;实践;体会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凡属人种都有图画之贡献,凡属幼儿都有绘画之兴趣。绘画是口语的先导,表达美感之良器。”孩子从刚开始的胡乱涂鸦到描绘出有声有色的图画,是他们生活真实体验的写照。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对孩子进行具体有效的指导,引领他们大胆地摸索与探究,激发创作的兴趣与热情,我进行了一定的思考与创新,下面是我在这方面的尝试。
一、兼顾幼儿的个体差异,借助赏识的力量,树立幼儿的自信心
对于每个幼儿来说,在绘画实践中教师的赏识是意义重大的,尤其对那些发育迟缓、发展水平较低的幼儿更是如此。幼儿是纯真无邪的,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哪怕是最微弱的一点变化我们也要及时表扬、鼓励。而且,对于中等水平幼儿的赏识,我总结出,给予肯定的同时再提出更高一点的要求。在绘画活动中,教师要做个有心人,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细微的进步,并用语言、动作对他们的进步表示肯定,让孩子在小小的成功中逐步树立自信心。把单独的个体融入整个集体之中,在一个集体中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鼓励、表扬、赞赏的评价语言对幼儿具有神奇的激励作用,不仅能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投入学习,而且能让幼儿在不断受鼓励的情感体验中树立参与学习的信心。
二、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鼓励大胆尝试,让幼儿体会创作的乐趣
艺术来源于生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还指出“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只要我们善于给幼儿创设宽松的环境,让他们在探索观察中积累经验,满足他们对学习技巧的需要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其逐渐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三、重视幼儿的心灵感悟,采用多种绘画形式,让幼儿自由表现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绘画活动就是将眼睛所见、引起内心冲动而通过手的动作描绘出一个“无中生有”的世界的活动。美国专家认为,幼儿的涂涂画画实际上包含着积极的视觉形象思维。绘画中的许多要素、法则,如色彩、比例、对称等都在大自然中,教师要多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利用旅游、散步,有规律地组织孩子春游、秋游、冬游,随着孩子接触的事物增多,他们对美的理解和表现也会逐渐提高。
四、尊重幼儿的审美感受,接纳独特的表现方式,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
以往的绘画课只注重教学效果,幼儿绘画多以命题画为主,教师怎么教,幼儿就怎样画,这样做有可能会压抑幼儿的创造性。长此以往,不仅使幼儿失去绘画兴趣,而且可能会扼杀幼儿表现出来的艺术天赋。
教师要有良好的教育素质和一颗求异创造、理解关爱的心,接纳幼儿的差异性、独特性和创造性,并能正确处理好绘画活动中想象和幻想的关系,把握尺度,将创作与幼儿的情感发展积极联系在一起,为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才能为幼儿打开通向艺术殿堂的大门。
五、读懂幼儿的绘画作品,遵循开放性评价原则,使其感受成功的喜悦
经常看到成人以布局是否合理、线条是否流畅、画像不像和美不美等来评价幼儿的作品,而对于看似一塌糊涂,实则思维独特的画置之不理或予以否定。幼儿年龄小,缺乏对自己作品的评价能力,一般幼儿大多依从于成人的评价,因此,成人的鼓励,对他们的发展有决定性的作用。尤其对于自信心不足的幼儿,更要尽可能发现其优点,及时进行鼓励,只有走进幼儿的心灵,充分鼓励幼儿积极表现,才能读懂幼儿的作品,树立儿童的自信心,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让幼儿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幼儿绘画教育不仅仅是美感教育,更是情感教育、创造教育与个性教育的整合体。教师应结合幼儿绘画学习的特点,兼顾幼儿的个体差异,借助赏识的力量,随时观察幼儿的情绪,树立幼儿的自信心;尊重幼儿的审美感受,接纳独特的表现方式,对积极思维、大胆想象的幼儿及时予以鼓励,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同时走进幼儿的心灵,读懂幼儿的绘画作品,遵循开放性评价原则,正确评价幼儿的作品,使其感受成功的喜悦。吸收当前幼儿教育中“以人为本、终身教育”的先进理论,开启幼儿的智慧,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地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赏识;幼儿绘画;自信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7-0257-02
经常会听到一些家长这样评价自己孩子的绘画作品:“你画的是什么?一点儿也不像!”这样的评价对孩子的影响,无异于当头泼来一盆冷水。久而久之,孩子的绘画热情没有了,或是绘画作品迎合了成人的“像”和“规规矩矩”,却没有一点儿童真,没有了想象力。其实,稚趣美和创造性是幼儿绘画最显著的特征,是童心的自然流露。幼儿的绘画作品往往表现出大胆、奇特、生动、简练的艺术效果,但又因为技法的单一,常常让大人摸不着头脑,说不出名堂,使大人感到莫名其妙。右图是一个5岁男孩在没有大人指导的情况下随意画成的。画面中最显眼的就是那个暗红的太阳和太阳下方的一样东西,不知道他究竟是表达了什么意思。我找来他一问,他说太阳光很亮很亮,红得都要变黑了,照得人的眼睛也睁不开。花儿也渴死了,我们就拿了水壶去浇水。原来那太阳下方的是一只洒水壶!这就是孩子的作品,赋有他自己的内涵。以赏识的眼光去评价看待孩子的一切作品,而不是一味地去否定去批评。这其中所谓的赏识教育,它是根据儿童的社会性需要,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良好教育方法。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可以克服孩子的自卑和怯懦,增强其自信心;可以挖掘儿童潜力,做到人尽其才;同时,能使孩子在生活中得到磨炼,增强自信。在幼儿绘画活动中,运用赏识的教育方法,能大大激发孩子的作画兴趣和作画能力,是孩子绘画的点金石!
一、赏识孩子的作品――赞颂孩子的点滴创造
对于孩子的美术作品,不管他(她)画得好不好,父母都要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作品。站在孩子的立场,热情地赞颂他(她)纯真的心灵和点滴创造,让孩子有一种被重视的情绪,从而激发孩子绘画的兴趣。我看了一个5岁孩子的作品,看不出他究竟画了些什么。后经他自己一番解释,原来他画的“我和妈妈捉迷藏”:我在草丛中躲起来,妈妈找不到我了。听了孩子的介绍,她的妈妈激动得眼泪都要掉下来了。虽然,从艺术的角度来讲,作品画得不是那么好,但是从思想情感上讲,却有孩子的想法,我们就应该给予肯定和赞扬。所以每当孩子取得细微的进步时,家长都要用肯定、鼓励性的语言来表扬他,让孩子在这小小的成功中逐步树立自信心。因为幼儿的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并易受周围环境的感染。在家庭中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创造一个“爱”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去启开幼儿美的心智,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读懂孩子的作品――倾听孩子的创作心声
由于年龄的特点与局限,幼儿的绘画作品有其自己的独特性,特别是低龄幼儿,信手涂来便是画,画出来看看像什么就说什么,高兴用什么颜色就用什么颜色,根本谈不上构图之类的美术要求。而儿童画的魅力,也往往是在这不经间的偶得。有些是因为技巧的拙劣,有些却是因为孩子丰富、奇特的想象力及创造力的表现。因此当您看见孩子画中不可理喻的东西、情景,不妨问一问:“这是什么呀?”“说说你画了些什么?”与孩子及时沟通,多问几个“为什么”,耐心地听听孩子的解释和故事,看孩子表达了何种情感,有没有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闪光点。即使是漫无边际的胡编乱造,也不要嗤之以鼻。在大人看来极荒唐的事,对孩子来说却是合乎逻辑的事。例如一次,有一位孩子画了一只大大的蚂蚁,色彩丰富,形态逼真,还布满了一个个的小黑点,没有第二只蚂蚁的影子。家长一看作品顿觉“乱”,批评孩子怎么画成这个样子。后来一问才知道,这是孩子画的是蚂蚁妈妈产的卵!小蚂蚁还没有长大呢!通过他这一讲述,能说这画没有一点创造和童心吗?家长恍然大悟后道出一句真心话:“其实我真不知道孩子的画,会这么好看、这么有趣!”我们成人把自己放在与幼儿平等的位置上,充分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站在孩子的立场,热情地赞颂他们纯真的心灵和点滴创造、理解他们的局限性,这样才能读懂孩子的心,读懂孩子的画,使孩子保持较大的创作热情,使孩子们的绘画水平得到很好的发展,同时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三、充实孩子的作品――丰富孩子的创作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