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寿命周期范文
时间:2023-03-31 02:42: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全寿命周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随着我国煤炭企业的不断完善和先进生产技术的广泛应用,矿井机械化程度有更进一步的提高。矿用变压器在煤矿输配电生产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研究矿用变压器全寿命周期成本对于延长变压器的寿命周期和减少煤矿企业的资金浪费和利益最大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矿用变压器寿命管理概念,其次介绍了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理论,最后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构建了矿井变压器的全寿命周期成本模型,为矿用变压器在矿井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矿用变压器;寿命管理;全寿命周期成本;成本模型
0引言
矿用变压器作为矿井中电力供应的核心设备之一,它的运行的可靠性和经济性是煤矿管理人员关心的焦点。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为解决矿用变压器的可靠和经济运行提供了新的思路。我国自引入变压器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以来,电力工作人员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文献[2-5]介绍了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在工程规划和设备维护等领域的应用;文献[6,7]提出了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的变压器选择的创新方法,但未形成全面的、有效的应用方法。本文首先介绍了矿用变压器寿命管理概念,其次介绍了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理论,最后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构建了矿井变压器的全寿命周期成本模型,为矿用变压器在矿井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1矿用变压器寿命管理概念
受矿井中各种环境条件的影响,矿用变压器在正常运行的过程中会受到矿井内各种环境的污染而不断老化。当矿用变压器老化程度达到一定临界程度时,变压器的运行便会出现故障,甚至会彻底损坏。矿用变压器的寿命管理主要是通过适当的检测手段对矿用变压器的运行状态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有针对性地维护、延长矿用变压器的使用寿命,从而在提高矿用变压器的安全可靠运行的同时实现变压器的运行维护成本的最优化。矿用变压器寿命管理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1)状态评估;(2)矿井变压器的维护。因此,对矿井变压器的主要部件进行诊断并分析诊断结果也是矿井变压器寿命管理的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
2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理论
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是从项目的整个寿命周期出发,全面的对设备或者系统的购置、施工、运行维护,直至报废的全过程进行控制,使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成本最小的一种管理方法。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是一种系统的分析方法,旨在实现电气设备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所消耗的资源最节省的目的[8]。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具有全过程、全系统、全费用等特点。全过程贯穿项目规划设计到项目最终报销整个生命周期过程;全系统指将整个项目的不同阶段的成本话费考虑在统筹范围内,以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寻求最佳的成本管理方案;全费用指将所考虑到的所有会产生的费用考虑到规划当中,从而在可用率和全费用之间寻求新的平衡[2]。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理论的提出不仅可以解决矿井变压器使用寿命周期短的问题,而且还可以实现矿井变压器全寿命周期成本最低的目的。因此,建立矿井变压器全寿命周期成本模型对于矿井变压器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3矿井变压器全寿命周期成本模型的构建
矿用变压器全寿命周期成本通常可以通过工程估算法来进行估算。根据工程经济学理论可先将矿井变压器在各个生命周期的成本全部折算到矿用变压器投入运行时的限值,然后对矿用变压器等额年回收成本进行计算。矿用变压器的全寿命周期成本可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即:LCC=IC+OC+FC+DC公式中,LCC表示矿用变压器全寿命周期成本;IC表示矿用变压器的初初始投入成本;OC表示矿用变压器的运行维护成本;FC表示矿用变压器故障成本;DC表示矿用变压器报废处理成本。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矿用变压器检修及退役策略制定流程: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矿用变压器检修决策方法可分为以下主要步骤:(1)收集矿用变压器各种实验及在线监测等状态量数据;(2)根据矿用变压器的状态量数据进行各种判断;(3)对矿用变压器的绝缘状态进行状态评估;(4)通过建立各种矿用变压器的评估模型来进制定矿用变压器的检修决策方式;(5)根据矿用变压器检修前后的全寿命周期年成本进行变压器检修决策的制定。
4结束语
随着我国煤炭企业的不断完善和先进生产技术的广泛应用,矿井机械化程度有更进一步的提高。矿用变压器在煤矿输配电生产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为切实做好煤矿企业的降本增效工作,研究矿用变压器全寿命周期成本不仅对于延长变压器的寿命周期和减少煤矿企业的资金浪费和利益最大化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建设煤炭经济新常态也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宋宛净,姚建刚,汪觉恒等.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在主变压器选择中的应用[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12,24(06):111-116.
[2]帅军庆,贺锡强,张怀宇.电力企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3]于继来,王成福,张博等.在役电力变压器经济寿命评估[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10,22(03):86-90.
[4]史京楠,韩红丽,徐涛.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在变电工程规划设计中的应用[J].电网技术,2009,33(09):63-66.
[5]张俊.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LCC)的变电站建设的决策分析[D].重庆: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2007.
[6]郎斌.输变电设备全寿命周期成本优化研究[D].保定:华北电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08.
[7]薛玉兰.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概念的检修成本建立方法[J].华东电力,2008,36(10):87-90.
[8]张媛.基于灰色理论的电力设备全寿命周期成本评估及模型[D].重庆: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2008.
篇2
【关键词】变压器;全寿命周期成本
1前言
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是从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出发,科学、合理考虑成本,最终实现建设成本和运行维护成本的最优、最小化,达到节约社会资源的目的。
2变压器的全寿命周期成本优化设计
2.1变压器的全寿命成本分析
某220kV变电站本期新上1台容量180MVA、三相三绕组、变比为230±8×1.25%/121/11kV、容量比为100/100/50的高阻抗变压器,阻抗电压分别为UK1-2=14%,UK1-3=52%,UK2-3=38%。经过对国内几家大型变压器厂(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厂、江苏华鹏变压器厂等)大量数据调研后,本文提出对两种方案的变压器进行设备选型比较:方案A:现在普遍应用的变压器常规模式,参数参照《国家电网公司物资采购标准》的技术规范书及国内几家大型变压器厂应标的数据选取。方案B:在现在普遍应用的变压器常规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变压器的初始投资,提高了变压器部分零部件的使用寿命,同时降低变压器的运行损耗。
2.2变压器的全寿命周期成本估算模型分析
2.2.1初始投入成本CI分析方案A的一台变压器本体初始投入成本为800万元,方案B的初始投入成本为883.5万元,
2.2.2运行成本CO分析(1)运行损耗费用:变压器的年运行损耗成本主要为空载损耗及负载损耗。变压器按60%负荷运行,损耗成本中的电价按0.5元/kwh计算,方案A、B的运行损耗成本折现值分别为3476.6万元、3067.0万元。(2)巡视检查费用:220kV变电站为无人值班变电站,每年的巡视费用约5000元,折现后两个方案40年的巡视检查费均为14.2万元。结合以上两项费用,方案A每年的运行成本为123.14万元,方案B每年的运行成本为108.69万元。
2.2.3维护成本CM分析方案A、B的检修成本折现值分别为17.1万元、18.1万元
2.2.4处理成本CD分析据调查,按照运行的年限不同,设备厂家将按不同的残值将设备回收。变压器运行年限为40年时,变压器的净残值率约为20%。方案A、B的可回收费用净现值分别为76.7万元、84.7万元。
2.2.5方案A、B的LCC结果分析及比较通过以上数据的对比可以得出:(1)主变压器初期投入费用,方案B比方案A高出83.5万元,但正是这部分投入,有针对性的降低了变压器的空载损耗及负载损耗,使得后期费用大为减少,全寿命周期内总运行损耗节约资金409.6万元。(2)方案B在变压器部分关键零部件上增加了投资,但是这部分增加的投资在变压器的全寿命周期内总成本中所占比例非常小(约为0.25‰),而这部分投资却为变压器日后的安全稳定运行杜绝了后患,为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通过对方案A、B的对比分析可知,在初次投入时适当的增加投资,改善影响变压器全寿命周期成本的关键因素,特别是降低变压器运行损耗,可明显降低变压器全寿命周期成本,本文中初始投资方案B比方案A多83.5万元,但是从运行的第7年开始,方案B的寿命周期成本就比方案A低。同时,对于变压器关键的一些零部件,虽然使用更好的材料会增加部分全寿命周期内的投资,但是增加值非常小,且为变压器的安全稳定运行奠定了基础。
2.3总结分析
篇3
【关键词】造价管理;全寿命周期;控制办法
【中图分类号】F2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222(2016)04-0189-02
电力工程造价管理的基本前提就是造价,与迅猛的电力工程发展相比,造价管理的滞后性影响了电力工程的整体发展。因此,从电力工程的全局发展考虑,如何做好对造价的科学控制是当前电力工程发展的重点内容,也是实现电力工程科学造价管理的基础。文章总结了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中概预算的重要作用,对影响预算编制的因素做出了总结和分析,最后就如何提升工程预结算造价科学性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作为有关研究者的参考。
1造价管理中概预算的重要作用
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可划分为五个阶段,即决策、设计、实施、竣工验收、运营维护,全寿命周期的造价管理分别对应这五个阶段,即投资估算、概预算、招投标价及工程合同价、竣工决算、运营维护成本,其中,在设计阶段概预算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是做好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的基础。
1.1有助于成本控制
在电力工程中,要做好造价管理,科学的工程预算是前提。根据施工图纸,在施工图预算的基础上,系统规划各个环节的施工规范,合理管控预算造价,详细计算工程消费。一般在电力工程中,为提高造价管理的便利性,必须在企业成本文件上下功夫,注重管理的规范性。同时,在施工材料和使用的设备购买上,切不可盲目,需货比三家,要多方对比后选择性价较优的,既要保证质量,又具备经济性[1]。除此之外,为保证造价预算准确,需从实际工程量出发,根据施工方案,科学分析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如劳动力、机械设备等,计算成本消耗,避免造价预算失误。
1.2有助于提升投资科学性
电力工程的显著特点就是:工程建设涉及范围广泛、建设周期长,因此对预算的要求也必须高标准。而要做好对电力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提前做好预算不失为一种好办法。造价预算是工程的基础,通过周密的计算、科学的评估以及综合各种因素进行的成本核算,记录相关数据并做好文件编制,为监理部门审核做准备。另一方面,在电力工程建设中,投资者与企业合作签订合同,是需要以设计预算作为基础的[2]。而且,向银行申请贷款,银行对于最大贷款额度的规定就是设计的预算额,因此,为避免企业损失、确保顺利施工,一定要保证预算的准确性。
1.3有助于编制工作
除有助于成本控制和提升投资科学性外,概预算对工程设计编制也有重要作用。在电力工程编制工作中,做好概预算的意义重大。施工图预算作为一种预期成本,主要来自于对施工图的计算、评估[3]。施工图预算编制要以施工图为基础,对工程标准进行测量,然后以此做好每日工程量的计算,同时还要结合市场调查结果,从工程实际出发,计算间接开支和直接开支。最后综合各种数据,计算工程建设所需成本,从而为投标报价的确定提供依据。
2影响预算编制的因素分析
随着电力工程工程的迅猛发展,如何做好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对于降低工程成本、提高施工质量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预算编制对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的重要作用,需深入分析影响预算编制的因素,为确保预算编制准确性提供基本前提。
2.1材料市场价格
电力工程施工比较复杂,施工时间也比较久,而在周期较长的施工中,预算编制很容易受到材料市场价格变化的影响。为提升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减少预算编制失误,需在预算编制工作中,将材料市场价格变化考虑在内[4]。深入了解材料市场价格,预算编制时留有一定余地,以便应对市价格波动,确保预算准确,避免出现造价高于设计值的不利结果,增加工程成本。
2.2预算编制不科学
预算编制如果不科学,将很难保障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对造价管理的影响是相当大的[5]。而很多时候预算编制不科学大多是人为原因,在概预算工作中,预算编制人员对工程情况了解不彻底,在一知半解的状态下编制预算,很容易造成缺漏项的问题,最后使工程成本增加,损害企业的经济利益。对此问题,预算编制人员必须提起重视,深入工程考察,系统掌握工程情况,从而为预算编制的准确性提供保障。
2.3未能按时完工
影响电力工程施工的因素比较多,往往因为天气变化等各种条件的限制,发生了工期延长的情况。而工期与工程造价有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若未能按时完工,很容易影响项目创收[6]。工期延长不仅会增加贷款利息,还会增加建设投资,因此,在电力工程施工中,必须做好对工期的科学控制,既要保证工程质量,又要保证施工安全,在此条件下尽可能缩短工期,降低工程成本。
2.4项目设计漏项
在电力工程建设中,要想做到近乎完美的项目设计是十分困难的,总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些设计漏项存在,需要在施工中进行设计补救,这就会导致工程成本的增加。而之所以会存在设计漏项,多在于两方面原因:①在具体的项目设计工作中,设计人员没有遵照国家相关的设计标准执行;②没有充分重视项目设计,设计人员在设计中考虑不足,结果导致设计漏项的情况出现,需要实施相应的设计补救,从而增加了工程成本。
3提升工程造价预结算科学性的建议
3.1深入施工现场调查
预算编制需要考虑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才能确保准确性。针对当前预算编制人员对工程情况了解不彻底,造成预算编制缺漏项的问题,有必要加强对施工现场的调查,掌握工程情况,考虑可能会超预算的情况,对工程造价进行科学评估和计算。同时,工程监理人员还需强化施工现场的管理,及时掌握施工现状,了解水文、地质条件,分析施工中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优化施工管理[7]。
3.2确保标准化施工
在一定程度上,施工方案是基于施工预算完成的,因此,为了避免施工中不必要的成本损失,提升预结算科学性,必须做到标准化施工,遵循施工方案进行,确保按期完工。同时,为确保标准化施工,还需在施工中还需加强技术管理。工程技术条件是工程造价的影响因素之一,因为技术条件的差异性很容易造成施工的复杂化,从而影响工期成本的增加。所以,必须在施工中强化技术管理,按照技术标准施工。
3.3做到科学化设计
在电力工程建设中,概预算的编制工作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标准。编制人员不仅要全面系统的了解工程实际情况,认识设计图纸,还需进行详细的项目分析,做到熟练解析。同时,为确保准确预算,监理部门还必须进行严格的检查审核。除此之外,对工程中的设计漏项,补救设计及设计变更一定要越早越好,这样对企业的损失也会大大降低。同时,若要对工程进行设计变更,必须在变更之前做好成本核算工作,计算设计变更后的工程施工量,确定变更后的工程量,避免盲目进行设计变更,增加不必要的工程成本。
3.4合理选择施工单位
随着电力工程的发展,施工技术也在日益提升。优质的施工技术不仅有利于加快施工速度,而且还有利于减少人力消耗,在节省工程成本上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选择施工单位时,除了要考虑施工单位的口碑外,还需考虑施工单位的技术先进程度。选好施工单位后,接下来就是施工场地的选择,然后做好场地概预算,如此能够避免不必要的资金浪费。需注意要的是,在施工场地的选择上,一定要保证能够合理放置设备,做好场地布置,防止发生设备损坏的情况。
4结语
在电力工程建设中,必须多方分析影响造价的因素,对造价进行科学确定,总结当前造价管理的问题,根据预定目标,从电力工程投资决策、招投标、现场施工等各个环节对工程造价进行严格把关和科学控制,重视概预算管理,深入分析影响预算编制的因素,做好全寿命周期的造价管理,从而为提升工程造价管理的科学性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泓泽,郎斌.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在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11.
[2]廖方意.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中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的运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5(20):102.
[3]杜强.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在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视界,2014(33):123+272.
[4]李建武.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在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4(4):42~43.
[5]郑秀钗.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在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6):43.
[6]王婷,华志武.基于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的电力工程项目造价管理[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7):80~81.
篇4
关键词: 智能建筑;全寿命周期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工程寿命
一、智能建筑
1、智能建筑的定义
智能建筑是智能建筑技术和新兴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智能楼宇利用系统集成的方法,将智能型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信息技术与建筑艺术有机的结合,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及其功能与建筑的优化组合,所获得的投资合理,适合信息社会需要,并且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利和灵活特点的建筑物。它已经成为建筑行业和信息技术共同关心的新领域。
第一幢智能大厦于1984年在美国哈特福德 (Hartford)市建成。中国于90年代才起步,但迅猛发展势头令世人瞩目。智能建筑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建筑物智能化程度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而逐步提高。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标志是4C技术(即Computer计算机技术、Contro控制技术、Communication通信技术、CRT图形显示技术)。将4C技术综合应用于建筑物之中,在建筑物内建立一个计算机综合网络,使建筑物智能化。4C技术仅仅是智能建筑的结构化和系统化。
2、智能建筑的分类
智能化建筑的基本功能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即大楼自动化(又称建筑自动化或楼宇自动化(BA)、通信自动化(CA)和办公自动化(OA),这3个自动化通常称为“3A”,它们是智能化建筑中最基本的,而且必须具备的基本功能。目前有些地方的房地产开发公司为了突出某项功能,以提高建筑等级和工程造价,又提出防火自动化(FA)和信息管理自动化(MA),形成“5A”智能化建筑,甚至有的文件又提出保安自动化(SA),出现“6A”智能化建筑,甚至还有提出“8A”、“9A”的。但从国际惯例来看,FA和SA等均放在BA中,MA已包含在CA内,通常只采用“3A”的提法。
我国的智能建筑现在一般主要由4A组成,即 BA 大楼自动化系统 (Building Automation System) ;OA 办公自动化系统 (Office Automation System) ;CA 通讯自动化系统 (Communication Automation System) ;SA 安全自动化系统 (Security Automation System) 。
智能楼宇自动化的各个子系统之间是相互协调的,具有互操作性,因此,还需要有一个能实现集中管理与协调的系统,以便各个子系统能有机地集成在一起,共同构成建筑物的自动控制网络。
3、智能建筑的特点
(1)环境方面 :
1 舒适性:使人们在智能建筑中生活和工作,无论心理上,还是生理上均感到舒适。
2 高效性:提高办公业务、通信、决策方面的工作效率;提高建筑物所属设备系统使用管理方面的效率。
3适应性:对办公组织机构的变更、办公设备、办公机器、网络功能变化和更新换代时的适应过程中,不妨碍原有系统的使用。
4 安全性:除了保护生命、财产、建筑物安全外,还要防止信息网信息的泄露和扰,特别是防止信息、数据被破坏,防止被删除和篡改以及系统非法或不正确使用。
5 方便性:除了办公机器使用方便外,还应具有高效的信息服务功能。
6 可靠性:努力尽早发现系统的故障,尽快排除故障,力求故障的影响和波及面减至最小程度和最小范围。
(2)功能方面 :
1 具有高度的信息处理功能。
2 信息通信不仅局限于建筑物内,而且与外部的信息通信系统有构成网络的可能。
3 所有的信息通信处理功能,应随技术进步和社会需要而发展,为未来的设备和配线预留空间,具有充分的适应性和可扩性。
4 要将电力、空调、防灾、防盗、运输设备等构成综合系统,同时要实现统一的控制,包括将来新添的控制项目和目前还被禁止统一控制的项目。
5 实现以建筑物最佳控制为中心的过程自动控制,同时还要管理系统实现设备管理自动化。
二、全寿命周期管理
1、全寿命周期管理的概念及其相关理论
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起源于英国人A.Gordon在1964年提出的“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Life cycle cost,LCC)理论,另一个来源于全寿命周期评价理论(Life cycle Assessment,LCA)。卢谦指出,建筑物的前期决策、勘察设计、施工、使用维修乃至拆除各个阶段的管理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制约,构成一个全寿命管理系统,为保证和延长建筑物的实际使用年限,必须根据其全寿命周期来制定质量安全管理制度。
建设工程项目全寿命期管理是指从建设工程项目全寿命期的视角,运用集成化管理的思想,将传统管理模式下相对分离的项目策划决策阶段、项目建设实施阶段和项目运营维护阶段在管理目标、管理组织、管理手段等方面进行有机集成,建立项目策划决策、建设实施、运营维护的集成化管理系统,实现建设工程项目整体功能的优化和整体价值的提升以及建设工程项目全寿命期目标。我们如果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如下:
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
=项目决策阶段的开发管理+项目实施阶段的项目管理+项目使用阶段的设施管理=DM+PM+FM
2、建设项目全寿命期管理系统
传统的建设项目分为前期策划、准备和设计、施工与运营4个阶段,项目全寿命期管理分为项目前期开发管理(DM)、项目实施期的项目管理(PM)和项目使用期的运营管理(FM)3种模式;从建设项目的参与情况分析,建设项目管理类型可分为投资与业主方的项目管理、设计与施工等建设方的项目管理、项目咨询或监理方的项目管理、项目运营使用方的项目管理等类型;不论项目决策层还是项目管理执行层,建设项目各参与方的管理目标是一致的,就是费用少、进度快、质量好。由此可得到建设项目全寿命期管理系统
三、智能建筑的全寿命周期管理中参建各方的任务及管理措施
1、智能建筑项目管理的参建各方的任务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内涵是:自项目开始至项目完成,通过项目策划和项目控制,以使项目的费用目标、进度目标和质量目标得以实现。
(1)掌握施工方项目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施工方作为项目建设的一个重要参与方,其项目管理的目标主要服务于项目的整体利益和施工方本身的利益。施工方项目管理的任务包括施工安全管理、施工成本、施工进度控制和施工质量控制、施工合同管理、施工信息管理和与施工有关的组织与协调等。
(2)掌握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方项目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方作为项目建设的一个重要参与方,其项目管理主要服务于项目的整体利益和建设项目总承包方本身的利益。其项目管理的任务包括安全管理、项目的总投资控制和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方的成本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与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方有关的组织和协调等。
(3)了解业主方和项目其他参与方项目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①业主方项目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业主方项目管理服务于业主的利益,其项目管理的目标包括项目的投资目标、进度目标和质量目标。
②设计方项目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设计方作为项目建设的一个参与方,其项目管理主要服务于项目的整体利益和设计方本身的利益。其项目管理的目标包括设计的成本目标、设计的进度目标和设计的质量目标,以及项目的投资目标。
③供货方项目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供货方作为建设项目的一个参与方,其项目管理主要服务于项目的整体利益和供货方本身的利益。其项目管理的目标包括供货方的成本目标、供货的进度目标和供货的质量目标。
2、智能建筑项目管理措施
质量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等贯穿于智能建筑全寿命周期管理的整个过程。不论是在智能建筑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及建设阶段,我们都要考虑到这几方面的管理措施。
(1)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LCCA)
全寿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要求人们从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包括建设前期、建设期、使用期和翻新与拆除期等阶段)出发去考虑造价和成本问题,它覆盖了工程项目的全寿命周期,考虑的时间范围更长,也更合理。
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LCCA),指导人们自觉地、全面地从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出发,综合考虑项目的建造成本和运营与维护成本(使用成本),从多个可行性方案中,按照寿命周期成本最小化的原则,选择最佳的投资方案,从而实现更为科学的建筑设计和更加合理的选择建筑材料,以便在确保设计质量的前提下,实现降低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目标。
全寿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从智能建筑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出发去考虑造价和成本问题,使人们可以在全寿命周期的各个环节上,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采用节能、节水设施和符合国家标准的、节约型的、无污染的环保建材,加强可回收物的收集和储存,实施施工废物处理,一次性装修到位等措施,在寿命周期成本最小化的前提下,达到环保和生态的目的,提高智能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的社会效益。
(2)全寿命周期质量管理
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需要确定工程项目的质量要求,并与投资目标相协调。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直接影响项目的决策质量和设计质量。
智能建筑项目决策阶段是通过可行性研究和项目评估,对项目的建设方案做出决策,使项目的建设充分反映业主的意愿,并与地区环境相适应,做到投资、质量、进度三者协调统一。项目决策阶段对工程质量的影响主要是确定工程项目应达到的质量目标和水平。
智能建筑项目设计质量是决定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工程采用什么样的平面布置和空间形式、选用什么样的结构类型、使用什么样的材料、构配件及设备等等,都直接关系到工程主体结构的安全可靠,关系到建设投资的综合功能是否充分体现规划意图。设计的严密性、合理性,也决定了工程建设的成败,是建设工程的安全、适用、经济与环境保护等措施得以实现的保证。
智能建筑工程施工活动决定了设计意图能否体现,它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安全可靠、使用功能的保证,以及外表观感能否体现建筑设计的艺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工程施工是形成实体质量的决定性环节。
智能建筑工程竣工验收就是对项目施工阶段的质量通过检查评定、试车运转,考核项目质量是否达到设计要求;是否符合决策阶段确定的质量目标和水平,并通过验收确保工程项目的质量。工程竣工验收对质量的影响是保证最终产品的质量。
(3)全寿命周期进度管理
建设工程进度控制的最终目的是确保智能建筑工程建设项目按预定的时间动用或提前交付使用,建设工程进度控制的总目标是建设工期。不论是决策阶段、设计阶段,还是施工阶段,都对工程进度有一定的影响。决策阶段如果不能及时的提供决策意见,就不能进行下一步的工作,从而影响工程进度。
业主方进度控制的任务是控制整个项目实施阶段的进度,包括控制设计准备阶段的工作进度、设计工作进度、施工进度、物资采购工作进度,以及项目动用前准备阶段的工作进度。
设计方进度控制的任务是依据设计任务委托合同对设计工作进度的要求控制设计工作进度。出图计划是设计方进度控制的依据,也是业主方控制设计进度的依据。
施工方进度控制的任务是依据施工任务委托合同对施工进度的要求控制施工进度。,这是施工方履行合同的义务。
供货方进度控制的任务是依据供货合同对供货的要求控制供货进度,这是供货方履行合同的义务。
四、全寿命周期管理在智能建筑中的发展趋势
项目管理作为一门学科不断发展。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现了项目决策阶段的开发管理(DM)、实施阶段的项目管理(PM)和使用阶段的设施管理(FM)的集成。在智能建筑的项目管理中应用全寿命周期管理,将信息技术,包括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和项目信息门户(PIP)与项目管理的先进理念有机结合起来,为我们的民众建设安全、高效、舒适、便利和灵活特点的建筑物。
全寿命周期的项目管理模式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管理理念,它追求最佳综合效益,倡导以人为本,在项目决策和计划实施时既考虑建设期、运营期,又前瞻性地关注项目的发展期,实现项目经济、环境和各时段的三位一体的协调发展。
目前,全寿命周期的项目管理模式已经成为智能建筑项目管理的新趋势,得到了全球项目管理者的广泛关注。关于全寿命周期的项目管理模式在智能建筑中应用,需要进一步开展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以适应国内外建筑市场的实际需要。
参考文献:
[1]工程造价管理基础理论与相关法规中国计划出版社
[2]Raftery,J,Risk Analysis in Project Management E & FN Spon[M],UK (1994)
[3] 谈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作者:王秀梅等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4]岳宜宝.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新模式——Partnering模型[J].建筑,2003.(4):52~56.
篇5
关键词:装备再制造费用;发动机;估算;经济寿命
中图分类号:TH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8024204
1引言
再制造拓展了装备的全寿命周期,使得废旧装备获得新的生命。对于装备维修保障决策而言,首先关注的是再制造后的装备质量性能和经济效益。我国自1999年正式提出再制造的概念以来,在探索过程中自主创新提出了中国特色的“表面恢复和性能提升法”再制造模式[1],通过采用先进的无损检测技术、寿命评估技术以及表面工程技术,使失效零部件尺寸恢复到原始设计尺寸,并恢复甚至提升功能部位性能[2]。例如,全军装备维修表面工程研究中心应用等离子喷涂技术对重载车辆零部件进行再制造,实车考核证明用再制造技术强化的零部件比新品的相对耐磨性提高1.9~8.3倍,寿命提高2~3倍。
装备再制造费用是决策者考虑的重要因素。再制造不仅要求技术上可行,还需要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因此,再制造费用分析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
姚巨坤描述了一般情况下再制造加工的工艺过程,并对检测、清洗、拆解、修复或升级、检测、包装等过程及再制造费用进行了分析[3]。朱胜和姚巨坤又提出了基于工程估算法估算再制造费用分析流程,并为再制造设计方案提供费用决策依据[4]。高世光,杨晓峰[5]依据费用估算经验,将装备再制造费用划分为多个阶段。国外对于费用估算方面的研究Pere[6]和Louise[7]对费用的估算模型提出相似的评价办法,提高了费用估算模型的精度Maria[8]和Pretela[9]根据LCC和LCA适用性特点,引入了环境效益评价,促进了LCC评价体系的完善;Antonella Petrillo等人构建了LCC估算模型和LCA评价为一体的系统,能够将费用预测和评价放到一起研究,大大减少了工作量,提高了估算的准确性[10]。国外已经形成了成熟的费用估算体系,针对再制造产品费用的研究,国外建立了再制造费用数据库,可以直接获取相应的费用信息进行决策。
目前研究缺乏从装备再制造全寿命周期角度分析再制造的经济性。笔者以全寿命周期理论为指导,在确定装备再制造全寿命周期边界的基础上,建立再制造费用分解结构,利用工程估算法分析再制造全寿命周期费用,最后以重载车辆发动机再制造为案例给出分析流程。
2研究边界与费用分解结构
产品的全寿命周期是指产品从原材料采掘、原材料生产、设计、制造、包装储运、使用与维修、直至回收处理或再使用的全过程。装备全寿命周期指该装备从设计开始直到退役为止的整个过程。
再制造装备全寿命周期是指废旧装备从回收、拆解、清洗、检测、再制造加工、测试、装配、使用直至退役的过程,如图1所示。
装备全寿命周期费用是指在b备全寿命周期内所支付的费用之和。对于装备再制造而言,是指在回收、拆解、清洗、检测、再制造加工、测试以及装配等过程内的费用总和。首先,通过查阅文献和工厂调研的形式,识别整个装备再制造全寿命周期内相关费用项目。
为方便对费用估算和开展研究,建立再制造装备费用分解结构,如图2所示。将费用分解为旧件获取费、再制造加工费、再制造材料费以及其他费用。旧件获取费,是指废旧装备的购置和废旧装备运输所需支付的费用,购置费每类装备基本相同,物流费随运输距离的增加而增长。再制造加工费,包括拆解费、清洗费、再制造加工费、检测费和装配费,每个阶段都耗得人的工时费。再制造材料费指再制造过程中的各工艺费用和一些易损件的购置费。其他主要是指装备在工厂内的库存费用与设备维修保养所支出的费用。
3费用估算方法介绍
估算方法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各估算方法的特点和选择估算对象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以下是常用估算方法的介绍。
参数估算法根据多个装备再制造的历史费用数据,选择费用特征参数,利用特征参数与历史数据应用回归分析法建立估算关系;类比估算法依靠与对象在费用数据和技术上相似的基准系统,对比技术和使用保障方面的费用,分析二者相同处和差异性对费用的影响,对基准系统进行改善和修正,计算出对象的费用数据;专家判断法根据经验估算全寿命周期费用,需要对整个系统的费用十分熟悉;趋势外推法是从大量装备费用随机变化中找出装备费用变化趋势,根据历史数据推断装备再制造产生的费用;回归分析法是建立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回归方程预测;灰色系统估算是由我国邓聚龙教授提出用于部分数据信息已知、未知的装备,利用较少信息和模糊的原始数据建立微分方程,在装备的费用估算中常用GM(1,N)模型;神经网络估算法主要采用BP和小波神经网络估算建模,首先要全面分析影响再制造产品费用的因素,只有将输入的信息研究清楚才能有效的解决再制造产品估算中的问题,所以需要加大对神经网络估算输入信息的研究相当重要,需要再制造产品历史数据;工程估算法按照费用分解结构从基本费用单元着手自上而下地估算费用,也被称为工程累计法[11,12]。
结合装备寿命周期的实际情况,对各个阶段适用的估算方法归纳为表1。选用较适用的工程估算法,同时符合再制造费用的分解结构。
工程估算法要求对整个装备再制造有全面系统的认识,包括装备再制造的生产过程、工艺参数、使用保障以及装备的历史数据等。采用工程估算是一项很繁琐的工作,为估算某一零部件的再制造费用需要大量的计算,这也带来了其他估算方法所不具有的优势估算精度高还可以清晰的反应各费用单元的情况。常被用于各种零件、子系统、电器元件或系统的各个阶段的费用估算,能准确预测装备再制造的费用[13]。
4构建费用估算模型
4.1估算流程
依据工程估算的特点,设计再制造费用的估算流程,如图3所示。首先拟定费用的研究目标,然后明确约束条件并建立费用分解结构;第二步收集和删选数据,建立估算模型;最后对估算结果分析。
4.2估算模型
根据费用分解结构,建立费用估算模型如下:
LCC(总)=C(old parts)+C(crafts)+C(materials)+C(others) (1)
式中,LCC(总)指装备再制造阶段的总费;C(old parts)主要指旧件获取中的购置和物流等费用的总和;C(crafts)主要指再制造加工过程中耗费的工时费;C(materials)主要指无法再制造或不值得再制造零件购买费和各工艺费;C(others)主要指发动机再制造过程中的一些其他费用,主要有库存费和设备费维护费等一些费用。
4.3经济寿命估算模型
在装备服役阶段,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平均每年分摊的原始费用将越来越少,同时其使用费却逐年增加。直到每年分摊的原始费用不足以抵消使用费的增加时,就到了产品的经济寿命。如果过了产品的经济寿命还继续使用,经济上是不合算的。产品的经济寿命是指产品的平均年费用最低的使用年限。不考虑资金的经济价值时的经济寿命,装备使用到第N年末时的年平均费用为:
ACN=P0-PNN+∑Nt=1CtN(2)
式(2)中 P0为装备的原始费用;PN为装备使用到N年末的残值;N为装备的使用年限;Ct为第t年的装备使用费。
假设装备每年的残值都相等(设为L),且每年的装备使用费增量(劣化值)相等(设为λ),则装备年平均费用为:
ACN=P0-LN+C1+N-12λ(3)
令d(ACN)dN=0,则装备的经济寿命为:
Nopt=2(P0-L)λ(4)
5某装备发动机案例分析
选取到达大修状态的某型重载车辆发动机为研究对象,分析从拆解、再制造加工、装备等阶段的全寿命周期费用。通过实地调研收集数据。表2为关重件的再制造工艺和费用,表3为既可以大修,又可以再制造的费用信息以及新品价格。
其它需要更换的易损件包括:止动垫圈、密封圈、油封、衬垫、卡箍、橡胶管等费用合计12000元。旧件获取费:废旧发动机的购置费设定为2000元/台,物流费设为500元/台。再制造加工阶段,在拆解、清洗、检测、再制造加工、测试和装配都为人工费,根据工时费结算,具体工时见表4。其他费用:设备维护费400/台,库存费400/台。
5.1费用比较
通过公式(1),计算的再制造一台该型号整机费用为13.5万元。根据工厂提供数据:大修一台费用约合12万元,包括新零件更换费3万元,材料、工艺、能源等7万元,运输、管理、库存等2万元。再制造约为大修的1.12倍。
5.2经济寿命
根据公式(3)可得出再制造、大修和新品发动机的装备年平均费用计算公式分别为:
当P0 =13.5万元, L=4万元,λ=1万元时:
ACraman=16N+2.4+N-12×0.7(5)
当P0 =12万元, L=4万元,λ=1.5万元时:
ACover=9.5N+3+N-12×1.5(6)
当P0 =40万元, L=4万元,λ=1.5万元时:
ACnew=36N+2.4+N-12×0.7(7)
通^公式(5)~(7)可分别计算出再制造、大修和新品制造发动机的经济寿命分别为:Nraman≈5.0;Noverhaul≈3.5;Nnew≈7.0。
尽管再制造费用高于大修费用,但是再制造的经济寿命大于大修,也就是对废旧装备实施再制造更加经济。再制造费用也远远低于新品,节约了成本的投入。
6结论与展望
建立费用估算模型与寿命经济分析模型,结合重载发动机的费用分析,表明废旧装备更适合开展再制造,并且经济寿命也达到预期。就目前装备再制造发展情况来看,需要构建一个装备再制造全寿命周期费用分析模型,为装备再制造的决策提供基本的依据,便于开展装备再制造费用更深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志峰, 毕道坤, 刘涛. 基于线性回归模型的机电产品再制造费用预测[J]. 机械设计与制造, 2011 (9): 258~260.
篇6
【关键词】业主方;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
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建设工程项目的规模越来越大,且施工难度也随之增大、工期往往都相对较为紧张、成本目标控制要求也愈发严格。建设单位要想快速、经济、保质保量的完成建设项目,就离不开有效的投资控制。投资控制需要将成本控制管理工作贯穿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包括项目的决策、设计、投招标、施工以及竣工结算等多个阶段。也就是说,在工程项目的实施管理中,要做到科学合理的框算、概算、预算和结算。只有这样,才能根据概预算进行造价控制,从而合理降低结算总额,减少工程造价,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
一、业主方的成本控制分析
在实际的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一个建设工程从立项到竣工交付需要经过多个阶段所组成的全寿命周期,而且对于业主方而言,一般又同时存在多个相互制约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因此,“全寿命周期”和“多项目”构成了业主方成本控制的两个特点,只有在整个建设过程中对多个项目的成本都进行有效控制才最终实现了全面的工程造价控制。
“多项目”:一般在项目立项的前期阶段,业主方都会有一个总的项目投资范围,也就是说,所有这些项目都需要在该总投资范围的约束下进行。根据不同项目的重要性、工期紧迫性或其他权重,可得出业主方多个项目的各自投资指标,然后在每个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统筹考虑、监控调整,最终进行总体评价。只有通过总体权衡和及时调整,才能保证每个项目的顺利实施,也才能确保业主方的总体利益最大化。
“全寿命周期”:建设项目一般包括决策、设计、投招标、施工以及竣工验收等多个阶段。伴随着项目进展,会出现框算、概算、预算和结算等多个经济核算指标,还包括中标价格和许多业主方贯彻实施的成本标杆数据。所有这些经济指标应遵循着由粗到细,分级约束的原则,还应做到科学合理,避免为了单纯达到成本控制效果而故意大幅抬高前期概预算指标。
二、立项决策阶段的项目成本控制
立项决策阶段是业主方决定投资开始实施建设项目的最初阶段,也是其开始对项目进行成本控制的首要阶段。在此决策项目的过程中,业主方必须要结合市场需求,对项目工程实施后的发展前景进行评估预测,以此来确定工程项目的建设规模以及其各项建设的标准,从而对总投资做出一个大致的估算。在该阶段,一般需要对建设地点以及建设规模和标准做出明确的决策,以便于之后的招投标阶段顺利实施。而在决定这些问题时,业主方必须要综合考虑每个影响工程总投资的因素,做出最准确明智的立项决策,以免因失误或疏忽而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三、设计阶段的项目成本控制
设计阶段是业主方对工程造价进行有效控制的最关键阶段。尽管其自身所需成本不高,但对工程总成本大小的影响却是很大的。在此项目阶段,业主方必须要加强工程设计的管理与控制,大力推行使用标准设计以降低设计费用,同时采取限额设计的方式对设计人员提出成本限制要求,并对各种设计方案做出评估对比,从而选择经济性、实用性、合理性最佳的设计方案进行优化,从而实现有效的多项目成本控制。在优化设计方案后,业主方要对其进行审查,对于一些不符合预期要求的地方要加以修改,这种设计变更有时会给原有的工程预算带来一定影响。因此这些变更必须要得到业主方的批准后方可执行。业主方则应当尽量控制设计更改所带来的成本影响,保证设计所需总成本的预算不超过决策初期决定的总投资额。
篇7
关键词:建设工程;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TL37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是一个从投资决策到工程运营、拆除的全过程管理。每一个环节的成本管理都会影响全局。为了实现预期投资目标,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就得不断地结合工程实际,完善成本管理方法,提高工程建设项目各阶段的成本管理水平。
1、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的内涵
全寿命周期成本是对一个项目在预期的寿命周期内,为其进行研制、生产、使用以及报废等支出的所有费用之和。因此对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主要是对项目的整个过程成本的管理,因此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的内涵包括:将项目在周期内发生的费用通过一系类的决策、计划、核算、控制等达到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是一种产品投资决策分析方法,通过数学计算选择并完善最优方案;关键是实现项目在寿命周期内经营费用的最小化。
2、建设工程的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影响因素
2.1、设计因素。从我国目前建筑工程设计的总体情况上看,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为典型的且普遍存在的是滞后性问题和技术漏洞。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工程设计的过程中,因为资料收集的不充分,致使设计深度和质量无法达到预期要求,这样一来,在施工阶段便会发生重新修订或是变更设计方案的问题,由此不但延误了工期,而且还导致工程成本增加,最终造成工程造价提高。
2.2、施工因素。施工是建筑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也是建筑产品生成的关键过程,正因如此,其对工程造价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在施工过程中,原材料、施工人员、机械设备等要素对工程造价的影响较大,这是因为以上要素会受市场价格的影响,而人、机、材料涉及施工过程的各个环节,一旦价格出现较大的变动,如材料成本增加、机械设备租赁费用增加、人工劳务费增加等,势必会对工程造成带来影响。
2.3、工程结算。工程的竣工结算是整个建筑工程项目建设过程的最终环节,也是造价控制的重要阶段。通常情况下,在该阶段需要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编制整体费用的管理方案,并将之呈报给相关部门进行审批,及时对工程款项进行索赔,实现对工程造价的全程控制。然而,在实际工程中,由于管理意识不强、技能水平不高,致使工程竣工结算的成本浪费极为严重,进而导致了工程造价大幅度增加。
3、目前我国建设工程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1)材料管理制度不健全。众所周知,工程项目的材料费约占总工程费用的60%左右,材料费的管理好坏直接影响到项目的盈亏。而多数施工企业都或多或少的存在材料制度不健全的现象,在建设项目中不严格遵守领料制度,造成了材料的极大浪费,也大大增加了成本。而且材料管理监督机制非常不健全,在出现问题后对于责任人往往无法追究,造成成本管理失控。
2)忽视工程项目“质量成本”的管控。所谓质量成本其实就是片面追求质量而造成的一切费用和为能达到标准而受到的损失。目前,我国的企业普遍存在过分强调工程的质量而忽视工程的成本的问题,这就导致了质量成本的大大增加。相反,如果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工程质量,更是百害而无一利。
4、全寿命周期各阶段成本管理措施
4.1、设计阶段成本管理
建筑工程的设计图纸是后续施工的重要依据,当设计方案正式确定后,施工与运营结算的造价也随之确定,鉴于此,合理选择设计方案是该阶段造价控制的关键之所在。具体工程中,可运用价值工程的相关理论,对建设项目的功能进行优化整合,并结合建筑全寿命周期的成本技术,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调整。同时,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设计方案的总体造价。
4.2、招投标及合同签订阶段成本管理
在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的所有环节之中,项目招投标及合同签订阶段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对于整个项目工程的造价它也起着非常重要的控制作用。比如在招投标工作方面,选择一个好的施工单位,不仅能够保证项目工程能够顺利的实施,还能保证能够按时的完成。而做好项目工程的合同签订工作,能为工程结算和反索赔提供重要的依据,从而能够对工程项目进行更好的控制。
4.3、施工阶段成本管理
1)加强材料成本控制。①按照工程量及施工进度安排,并结合材料的价格的变动情况,控制好材料的储备量,以此来确保施工顺利进行。②根据施工设计方案的要求,准确估算出主要原材料的成本控制点,并以此为据编制使用计划,使原材料得到有序的配置。③在确保施工质量的基础上,采取限额控制的方法,对偏离预算的材料成本进行分析,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法。
2)优化施工组织,严格控制现场签证。建筑项目施工之前会签订相关的合同,合同上明确规定了施工内容和工程期长。建筑工程施工进度要按照预先的计划来进行,施工队必须按时完成所负责的任务,减少返工和赶工所带来的额外费用支出;施工顺序的安排要保证建筑工程按照合同内容定期完成,以此来达到各项资源的优化配置,减少建筑工程的成本投入,优化人力、物力、财力的有效调动。对于项目的签证问题,施工单位在办理这些签证时要根据施工合同、补充协议以及招标文件的内容制定合理的条款,并且需要根据现场的签证办理准则进行严格的签证核查,保证签证的有理有据。
3)提高对于招标的监管力度。目前我国的招标控制价编制普遍存在着招标控制价格不透明、业主方违规压低控制价、招标控制价监督机制缺失、成本机构内部人章分离等问题。为了维护市场公平,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督招标控制价的编制,促使市场编制价格合理化,严惩随意压低建筑工程招标控制价的单位。政府公布各部门及各清单子目的单价,使招标控制价的编制形式和编制内容公开透明化。
4.4、竣工结算阶段成本管理
在工程项目建设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当中,竣工结算阶段是工程项目的最后一个阶段。如果对项目工程的结算作的不好,那么可能会对整个项目工程的投资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对工程项目进行竣工结算时,必须严格认真的去进行竣工结算的相关工作。
5、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注意事项
5.1、注意与我国国情的结合全
寿命周期成本管理在国外的运用已经很成熟,我们可以学习国外已有的管理模式,同时考虑到我国的实际国情,把全寿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与我国目前所采用的全过程造价管理模式相结合,建立一种有中国特色的、有效的全寿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模式。
5.2、注意技术与经济的结合
技术与经济相结合是控制工程成本的有效手段。要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应从组织技术经济等多方面采取措施。从组织上采取的措施,包括明确项目组织结构、明确造价控制者及其任务、明确管理职能分工等;从技术上采取措施,包括总体设计多方案选择、严格审查和监督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深入技术领域研究节约投资的可能等;从经济上采取措施,包括动态的比较造价的目标值和实际值、严格审核各项费用支出、采取对节约投资的奖励措施等。
结束语
加强建设工程的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有利于提高投资估算的准确率,保证建筑资源调配的合理性并促进建筑行业的有序发展,因此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杨晶.浅谈建设工程的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J].四川建材,2014,02:287-288.
篇8
一、全寿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发展及相关概念
全生寿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的思想最早起源于重复性制造业,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主要由英美的一些造价工程界的学者和实际工作者于20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提出的。进入八十年代,他们有的从建筑设计方案比较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建筑费用和运营维护费用的概念和思想;也有人从建筑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深入地探讨了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的应用范围。
全寿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要求人们从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包括建设前期、建设期、使用期和翻新与拆除期等阶段)出发去考虑造价和成本问题,它覆盖了工程项目的全寿命周期,考虑的时间范围更长,也更合理。
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LCCA),指导人们自觉地、全面地从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出发,综合考虑项目的建造成本和运营与维护成本(使用成本),从多个可行性方案中,按照寿命周期成本最小化的原则,选择最佳的投资方案,从而实现更为科学的建筑设计和更加合理的选择建筑材料,以便在确保设计质量的前提下,实现降低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目标。
全寿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从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出发去考虑造价和成本问题,使人们可以在全寿命周期的各个环节上,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采用节能、节水设施和符合国家标准的、节约型的、无污染的环保建材,加强可回收物的收集和储存,实施施工废物处理,一次性装修到位等措施,在寿命周期成本最小化的前提下,达到环保和生态的目的,提高工程项目建设的社会效益。
二、全寿命周期工程造价控制与传统造价控制对比
建设项目的全寿命周期包括一下几个阶段: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使用与维护阶段。(图1)
全寿命周期工程造价控制理念的转变对传统造价控制思想提出了挑战。传统的造价控制贯穿工程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对工程建设全过程的各个阶段进行工程造价控制,将主要的人力、物力投入在施工阶段,进度、质量、投资三大控制是简单地概预算控制项目造价,投入产出比较低,造成效率不高。而全寿命周期工程造价控制的目标是实现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最优,其含义包括实现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的持续改进,使全社会成本最低。从项目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的角度,保证现有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技术,加强项目前期策划的力度与深度,设计阶段周全考虑项目未来运营的需要,提高设计的前瞻性与先进性。
三、全寿命周期工程造价控制的关键环节
通常我们把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工程筹备统称为前期工程。鉴于工程建设项目各个阶段的工作性质不同影响了工程产品的成本增减,前期工程的不确定因素加大了产品成本控制的难度。同时,由于前期工程为产品的实物工作量做出了基本确定,也就是对工程施工造价管理以及以后的运行维护做出了直接影响。由此,要做到有效地实施建设项目投资成本管理,我们必须重视前期工程成本的控制。
根据建设项目各阶段对投资影响程度分析图可以看出决策和初步设计阶段,影响项目投资的可能性为75%~95%;在技术设计阶段为35%~75%;在施工图设计阶段为10%~35%;而在施工阶段,通过技术经济措施节约投资的可能性只有5%~10%。可见,决策及设计等前期阶段是影响工程成本最重要的阶段,是节约可能最大的阶段,也是工程造价投资控制的关键环节。(图2)
1、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成本控制。在前期工程成本的范畴中,通常可行性研究阶段对工程成本影响较大,主要来源于方案的不确定因素和建设方案的定位问题。方案的不确定因素随着可行性研究的广度与深度成反比,研究越透彻,则方案的不确定因素就越小,反之则越大。研究课题内的条件包含了项目所在地的地理环境条件、地质条件、水文气象条件、生产要素条件、社会环境条件等,这些条件都会影响项目工程实施的成本变化。有些可行性研究报告,简单地从一些同类项目工程的经验资料数据与周边同类产品价格或分析预测价格进行分析比较;简单地分析周边商品的购买力;没有周密地分析与利用各种条件因素进行论证,而是简单的类比论证产品的价格和利润率,隐藏虚假成分,很容易在实施过程形成资金失控,实际成本超出计划成本,导致实际利润下降。虽然可行性研究允许有相对较大的误差值,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误差值并不是虚假值,可行性研究的误差值与客观的不可预见因素有关,而虚假值与可行性研究广度和深度的主观因素有关。所以,对于开展项目可行性研究,应该做到自觉开展广泛的调查研究,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认真分析研究相关联的每一个条件因素,切实做好各种条件、因素的解决方案,准确计算相应方案的费用成本。
可行性研究对项目工程造价影响较大的因素之一是项目工程的定位。能否根据可行性研究的各方面条件因素,在合理利润或利润最大化的基础上,控制项目工程造价降至最低点,从而确定项目工程的定位水平,防止定位过低,造成产品价格偏低,形成利润率降低或相对产品成本提高;防止定位水平过高,对产品销售造成一定的影响,联动影响产品价格。因些,只有可行性研究对项目工程合理定位,才能保障项目工程的工程成本和利润率保持合理水平。
2、项目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项目工程设计对于项目工程成本同样产生较大的影响,甚至决定了项目产品的基本成本,以及项目以后的运营和维护成本。因为工程设计图纸完全确定了建设项目的实物工程量,以及设备的技术选型,所以有效地控制工程设计,对于工程成本管理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规划设计是项目工程设计的开始,往往很多人把规划设计看作粗计划的东西,是为了应付办理工程报建手续的需要,报建完成后搁置一边,没有把它作为工程设计的依据,或者随意地对规划方案做无原则更改,到最后面目皆非,不仅浪费了资源、增大了项目的资源成本,而且还没有为项目工程成本控制建立一个好的开始。成功的设计效果所形成的社会效应,会聚成一种无形资产,其增值效果就是一种很好的降低成本的方式。
四、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
所谓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就是在优化建设方案、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在建设程序的各个阶段,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措施把工程造价的发生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和核定的造价限额内。具体说,就是要用投资估算价控制设计方案的选择和初步设计概算造价;用概算造价控制技术设计和修正概算造价;用概算造价或修正概算造价要强调的是控制项目投资。有效控制工程造价要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1、以设计阶段为重点的建设全过程造价控制。工程造价控制贯穿于项目建设全过程,但是必须重点突出,很显然,工程造价控制的关键在于施工前的投资决策和设计阶段,而在项目做出投资决策后,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就在于设计。建设工程全寿命费用包括工程造价和工程交付使用后的经济开支费用(含经营费用、日常维护修理费用、使用期内大修理和局部更新费用)以及该项目使用期满后的报废拆除费用等。据西方一些国家分析,设计费一般只相当于建设工程全寿命费用的1%以下,但正是这少于1%的费用,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度占75%以上。由此可见,设计质量对整个工程建设的效益是至关重要的。
长期以来,我国普遍忽视工程建设项目前期工作阶段的造价控制,而往往把控制工程造价的主要精力放在施工阶段――审核施工图预算、结算建安工程价款、算细账。这样做尽管也有效果,但毕竟是“亡羊补牢”,事倍功半。要有效控制建设工程造价,就要坚决把控制重点转到建设前期阶段上来,当前尤其应抓住设计这个关键阶段,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主动控制,以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传统决策理论是建立在绝对逻辑基础上的一种封闭式决策模型,它把人看作具有绝对理性的“理性的人”或“经济人”,在决策时,会本能地遵循最优化原则(即取影响目标的各种因素的最有利值)来选择实施方案。而以美国经济学家西蒙首创的现代决策理论的核心则是“令人满意”准则。他认为,由于人的头脑能够思考和解答问题的容量同问题本身规模相比是渺小的,因此在现实世界里,要采取客观合理的举动,哪怕接近客观合理性,也是很困难的。因此,对决策人来说,最优化决策几乎是不可能的。西蒙提出了用“令人满意”这个词来代替“最优化”,他认为决策人在决策时,可先对各种客观因素、执行人据以采取的可能行动以及这些行动的可能后果加以综合研究,并确定一套切合实际的衡量准则。如某一可行方案符合这种衡量准则,并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则这一方案便是满意的方案,可以采纳;否则应对原衡量准则做适当的修改,继续挑选。
一般来说,造价工程师的基本任务是对建设项目的建设工期、工程造价和工程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为此,应根据业主的要求及建设的客观条件进行综合研究,实事求是地确定一套切合实际的衡量准则。只要造价控制的方案符合这套衡量准则,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则应该说造价控制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控制理解为目标值与实际值的比较,以及当实际值偏离目标值时,分析其产生偏差的原因,并确定下一步的对策。在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进行这样的工程造价控制当然是有意义的。但是,问题就在于,这种立足于调查――分析――决策基础上的偏离――纠偏――再偏离――再纠偏的控制方法,只能发现偏离,不能使已产生的偏离消失,不能预防可能发生的偏离,因而说只是被动控制。自20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人们将系统论和控制论研究成果用于项目管理后,将“控制”立足于事先主动地采取决策措施,以尽可能地减少以至避免目标值与实际值的偏离,这是主动的、积极的控制方法,因此被称为主动控制。也就是说,我们所说的工程造价控制,不仅要反映投资决策,反映设计、发包和施工,被动地控制工程造价,更要能动地影响投资决策,影响设计、发包和施工,主动地控制工程造价。
3、技术与经济相结合是控制工程造价最有效的手段。要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应从组织、技术、经济等多方面采取措施。从组织上采取的措施包括:明确项目组织结构、明确造价控制者及其任务、明确管理职能分工;从技术上采取措施包括:重视设计多方案选择,严格审查监督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深入技术领域研究节约投资的可能;从经济上采取措施包括:动态地比较造价的计划值和实际值、严格审核各项费用支出、采取对节约投资的有力奖励措施等。
篇9
关键词:城市;地下管线;全寿命周期;安全管理
一、城市地下管线寿命周期安全隐患原因
1、管线不明
很多地线管线已经敷设好长时间,没有具体管线的实际情况资料,但是还在使用这些管线。导致管线资料不明,主要就是因为在施工的过程中可能没有在工程图上标明管线的具置,没有了解管线走向、材质等的实际情况。因为在施工过程中没有充分了解管线实际情况,不能使用合理的方式来保护管线,所以,相关工作人员不能确定管线走向以及是否存在管线。基于上述原因,很有可能不能明确施工中管线的实际位置,导致破坏管线。
2、规划、设计缺乏整体性
规划设计是影响地下管线运行质量的关键环节。目前,国内城市地下管线安全保障还未形成完整的技术标准体系,且管线信息系统数据标准也尚未统一;设计规范标准缺乏综合性和协调性,个别计算数据有待根据自然条件变化进一步更新;工程监理、专业管线检测、运行管理、信息管理、管道健康评估、应急管理等城市地下管线专业技术标准需要继续健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十分有限,地下管线种类却不断增加,致使地下管线的综合规划、整体安排和统筹更显缺乏。基础设施规划设计阶段,不能长远考虑统筹规划,不能为城市发展留足富裕空间,不能为地下空间科学合理利用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连续性做好策划,给未来地下管线埋下了安全隐患。
3、外力破坏
随着经济的进步,建筑、道路、高架、地下交通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越来越多,上述各类工程的基础深基坑开挖、打桩压桩工作会对土体形成挤压,引起土体明显的变形,严重者还可能会坍塌沉降,可能造成地下管线移位甚至破坏。交通压力的增加,以及各种施工中的机械作用,使得管线上方的荷载不断增大,当超过了管线承载极限时,必然会损坏管线。此外,雨水堆积或管道漏水对土体的冲刷易引起土体流失,没有了支撑,管线很容易遭到破坏。当然一些自然灾害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如地震等。以上原因甚至可能引起漏电、漏气等故障,使得管道系统不能正常运行。
4、地下管线安全管理意识淡漠
地下管线安全管理意识淡漠,是造成现阶段管道事故频发的主要根源。城市建设中长期存在“重建设、轻养护”、日常维护观念薄弱、监管机制缺乏、管理职能分散的问题。地下管线竣工后常年无人问津,管道淤积、堵塞、腐蚀、渗漏等隐患不能及时发现和排查,致使“跑冒滴漏”现象普遍存在,小病酿成大害,造成了严重浪费和环境污染。
二、增强城市地下管线全寿命周期安全的措施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
当务之急应尽快研究出台地下空间管理、地下管线综合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健全相关配套规章制度,明确并规范各责任主体行为,制定对违法行为和重大责任事故的处罚办法,使城市地下管线规划、建设、管理达到科学化、法制化。技术标准是地下管线规划、设计、建设的重要依据,现阶段由于各类管线大都执行相应行业标准及规范,造成管理部门之间参照指标无法统一,管理难以协调。 2、严格控制地下管线施工质量
城市地下管线由于隐蔽性强,维修和事故处理对公共交通及正常生活影响较大,在建设过程中应完善管控一体化平台搭建,根据相关管理制度建立规划审批、施工许可、现场监管、竣工验收以及数据入库的全过程管控,实现管线全寿命周期管理。管网建设环节对介质运行安全性和管道使用寿命影响最大的因素有两点:一是管道材料质量,二是施工质量。为避免建设中施工单位在管材及用料上以次充好,管理部门可以借鉴消防专业设备“准销供应商”的做法,对各项指标达标且信誉好的单位颁发准许销售证,相关单位只能在准销供应商处购买材料,这样能够有效控制管材质量。
3、做好地下管理保护工作
3.1 浅埋管线加盖法防护措施
管线在地下分布的深度存在差异,表层的材料容易受到自然环境影响发生氧化。强烈震动后地面破损严重导致管线在空气中的现象时有发生,为治理此类危害,在施工过程中根据其分布情况可采取加盖方法对其进行保护。施工中很难避免因挖掘过度造成的原管线暴露,利用水泥材料对其周围进行加固,松软的土壤受到压力后会出现变形,挤压内部的管道,严重者还会出现断裂,通过浇筑进行加固可有效解决此类问题。但此类方法只适用于管道尺寸较大的情况,浇筑加固后若如后需要整改移动很难进行,需动用电气设备进行切割。若暴露的管线规格较小可以在其表面覆盖与之长度相同的硬质材料模板,作为保护盖。以上两种方法可帮助后续施工的开展。
3.2 深埋管线注浆防护措施
在管线的施工过程中,部分管线的埋深较深,管径较大,往往能够到达地基的深度,因此在地基的施工过程中,可能会由于土体的松动造成管线的破坏,所以对于埋深较深的管线应采用加固的措施加强其附近土体,通常采用的方法为注浆加固法。在施工现场,根据场地土质的特点,为了避免对土层造成扰动,应使用振动钻孔机一边造孔一边利用钻杆注浆。同时根据施工现场土层的特点,采用分层注浆的方式,这样才能使浆液能够均匀的分散在土层中,最终提高注浆加固的效果。
4、健全工程管理信息系统
对于市政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对工程进行安全管理能够有效保证施工工程能够顺利完成。因此在市政工程的地线管线施工安全保护管理过程中,要加强安全管理,落实管理措施。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建立监理市政工程安全管理信息系统,能够有效地将施工安全资料进行科学整理,使资料能够高效的进行统计和整理,大大加快了管理效率,对地下管线的安全保护管理工作是一个巨大促进作用。
5、建设智慧能源系统
建议城市及相关主管部门借鉴已有的成功经验,结合地区特点和智慧城市建设,鼓励管道权属单位完善智慧能源和智慧管网系统建设。通过高效智能化平台的搭建,应用地下管线监控预警技术进行动态地下管线管理,实现智能监测预警、有害气体自动处理、自动报警、防爆、井盖防盗等功能,提高地下管线安全管理效能,减少各类事故发生,减少管网运行、维护费用。
结束语
本文将全寿命周期理论引入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应用中,针对地下管网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提出了从体制、政策到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建议,对构建一个基于地下管线全寿命周期的精细化管理模式有积极促进作用,既可以保障城市安全运行,解决当前地下管线事故频发、安全隐患突出、应急防灾能力薄弱等问题,又可以起到促进经济增长、合理分解安全指标、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助力城市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伟明.关于地下管线在市政施工过程中的保护措施分析[J].门窗,2014,07:440+442.
[2]孙平,朱伟,郑建春.城市地下管线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研究[J].城市管理技术,2009(4):58-59.
[3]葛玉芹.探析市政公用工程中地下管线的保护措施[J].四川水泥,2014,09:128.
[4]徐匆匆,马向英,何江龙等.城市地下管线安全发展的现状、问题及解决办法[J].城市发展研究,2013,20(3):108-112.
篇10
【关键字】桥梁工程全寿命周期造价控制
中图分类号:TU723文献标识码: A
0.引言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部分,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属于基础设施建设范畴的桥梁工程,特别是在当前基础设施建设盛行的背景下,作为最为关注的方面之一,把控好桥梁工程的投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但目前现实情况是,建设期桥梁工程施工繁琐,工艺复杂,技术含量高,且需耗费大量的人、材料、机械,投资控制难度大,现实中决算超预算、预算超概算、概算超估算的“三超”现象普遍存在;运营期的日常维护费用也时常出现预算超支的潜在威胁,这都导致了某些桥梁项目资金缺口较大,投资失控,从而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从建设经营成本分析的角度来看,为降低成本,提高工程效益,同时也为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和浪费,积极做好桥梁工程的全寿命周期造价控制成为关键。
1.全寿命周期造价控制
众所周知项目造价控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为整个建设项目的开展始终贯穿于全过程。桥梁项目施工往往规模较大,时间较长,且后期运营维护难度相对较大,所以要消耗更多的资金,为了合理并科学地确定桥梁工程的成本,必须在建设运营的整个过程中多次进行成本核算,从项目全寿命周期的时间维度上来确定项目进展不同阶段的合理开销,这样便可以更充分的体现出造价控制的合理、科学性。因此,为做好未来桥梁工程的造价控制,本文拟从桥梁项目全寿命周期各个阶段的具体分析出发,有针对性的提出具体的控制方案和措施,以从项目整体上实现全寿命周期的造价控制,更为今后该类项目的造价控制提供指导。具体的项目全寿命周期包括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经营使用五个阶段。
1.1投资决策阶段造价控制
据统计资料显示,投资决策阶段对整个项目造价影响为75%―95%,因此,加强工程决策阶段的造价控制是做好桥梁工程全寿命周期造价控制的关键。
项目投资决策阶段的工作主要是以方案和经济分析为主的项目可行性研究,而其中所涉及的投资估算的分析对工程造价的高低有重要影响,而现实中桥梁工程项目因其复杂程度较高而造成实际投资估算的准确性偏差较大,因此为控制工程造价,在开展投资估算分析时,首先要做好基础资料收集,保证真实可靠;其次要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研究,重点要了解国家对桥梁建设行业的政策、行业经济发展规划、地区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国民经济长期发展规划和今后的发展趋势。
1.2设计结算造价控制
统计资料显示,设计阶段对整个项目造价的影响为35%―75%,故桥梁建设项目投资决策一旦确定后,如何在设计阶段通过科学的管理方式进行工程造价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长期以来,我国普遍忽视桥梁建设项目前期阶段的造价控制,而往往把控制造价的主要精力放在施工阶段,审核施工图预算,结算建安工程价款,这样做尽管可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往往事倍功半。同时,由于桥梁工程前期没有实施监理制度,因此在技术、经验以及其它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即使保证规范的条件,设计之后的造价也会产生很大的差别,此外,如果不切实际地追求高质量高标准,也会致使桥梁工程的造价过高;若设计思想守旧,所造成相应的桥梁工程造价也会相对较高。
故综合来看,做好桥梁工程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需从以下几点入手:
1.实行限额设计,限额设计制度是控制桥梁工程造价的主要的方法。根据特定的结构要求,把所投入的资金分成多个部分,要求设计人员按照规定的数额进行设计。这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一种技术问题。
2.为了控制造价,在设计阶段实施监理制度,通过监督使设计更加合理化。
3.由于目前我国用于桥梁施工的资金比较缺乏,所以需要进行多种方案的比较,多方案比较是衡量桥梁工程技术先进性、经济性的有效手段,这样选择出最经济适用的计划来实行。
1.3招投标阶段造价控制
根据实际来看,桥梁工程施工阶段合同控制严重受制于招投标阶段拟订的合同主要条款,因此做好合同订立阶段的造价控制亦非常重要。因桥梁建设工程周期长,难度大,合同约定的不同的付款方式以及付款周期都会造成业主实际付款的较大差距。故为控制造价,需要求相关人员在招投标阶段制定具体的付款方式和预付备料款以及签证方式等相关的合同条款,合理并且合法地为业主争取利益,使其在工程中的实际付款有所减少并降低工程款的风险。
1.4施工阶段造价控制
施工阶段影响桥梁工程造价的因素主要有材料费、变更签证索赔、现场施工工艺等因素,其中施工工艺主要影响人工费和机械费的变化。因此做好桥梁工程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需做到以下几点:
1.抓好资金使用的控制。业主、监理单位要加大资金监管力度,保证本项目资金的安全使用,做到专款专用。要监督项目部向总公司交纳管理费的额度及时间,避免施工层因缺乏资金影响项目整体运转。同时要坚决杜绝那种皮包公司、中介抽取介绍费的甩手工程。
2.科学确定材料价格,合理控制材料用量。材料费约占桥梁工程总造价的50%―70%,因此,在桥梁工程造价控制中必须做好材料费的造价控制,必须严格控制材料用量,合理确定材料价格。在材料预算―计划―采购―签收―领用―使用―监督―回收等各个环节加强责任制,落实到人。
3.严把变更签证,预防索赔。当前市场供应的材料规格标准与设计要求不符,且工程设计粗糙,使工程实际与图纸不符等,都是引起工程变更的主要原因。为了控制好桥梁施工阶段的造价,必须严把变更关,严禁通过设计变更增加建设内容,扩大建设规模,提高设计标准等,并且最好实行“分级控制、限额签证”的制度。对于那些涉及到费用增减但又不得不发生的设计变更工程,必须经建设单位现场代表、监理工程师、设计单位代表三方共同签字。为了减少损失,这类型变更应尽可能提前实现,因为部分完成的或已完成工程内容可能需要拆除。因此,施工现场应该有建设单位指派的桥梁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人员常驻,这样就能随时控制、掌握工程造价的变化情况。同时对于影响造价的工程签证的核定包括审核签证事由的合法性及合理性、审查签证资料的规范程度、审查签证事项的时效性、按合同费率水平审核签证费用等。对于索赔,应通过详细的施工管理,以控制项目成本变化,同时加强项目总体管理以避免发生索赔。
4.合理确定施工工艺。桥梁工程建设施工工艺主要涉及基坑开挖、基础设施、下部工程、上部工程、钢筋工程五个环节。对于基坑开挖,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开挖基坑按土方、石方、有水和无水分别进行统计,以确定围堰面积,同时采取排水设施时,应统计设备数量和必要的安全设施费用,提前做好挖方土体的处理预算。对于基础设施,遇到对砌石基础编制预算时,要对块石和片石分别统计,并对与设计标号有出入的进行抽换处理,以合理计价。对于下部工程,编制预算时,应分别按分部分项工程对工程量进行计价。对于上部工程,应分别做好预制及安装结构主体工程和辅助工程的造价控制。最后对于钢筋工程,在进行造价控制时,需对不同种类的钢筋分别计量,且在对不同级别的钢筋套用定额消耗时应做必要的处理。
1.5运营阶段造价控制
桥梁工程进入运营使用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主要包括桥梁的日常维护费用和大修理费用等,在其使用寿命年限中,为控制造价,要根据过往经验和实际科学论证,合理确定修理费用和大修周期。同时,将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三者结合,在应对导致额外支出的突发事件时,尽力做到预防为主,以保障造价成本的减少。
2 结语
影响桥梁工程造价变化的因素涉及项目实施过程的诸多方面,且因桥梁建设项目的纷繁复杂,做好该类项目的造价控制更显得相当不易。故为了尽力做到全面,本文提出了从项目全寿命周期各环节上逐一分析,分别应对,重点控制的建议和措施,为实际桥梁工程的造价控制提供了实际可靠的依据和思路。
参考文献
[1] 凌寒,郑丹.探析公路桥梁工程的造价控制[J]. 中国水运,2013,13(2):148-149.
[2] 钟云清. 浅析桥梁造价的控制与合同管理[J]. 科技资讯,2011,(31):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