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树人测验范文

时间:2023-03-21 11:48: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房树人测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房树人测验

篇1

有一种心理测验是参与者随意绘出房、树、人等图画,再依据一定的经验标准,对图画加以分析、解释,由此深入内心,发现被试者的心理和人格特征,判断其心理活动,这类心理测验统称为房树人(HTP)绘画测验。它上世纪六十年代始于美国,后又风靡日本,现在国内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这种测验生动、有趣,掀开了心理投射技术神秘面纱的一角,探讨心理世界,促进自我成长、身心和谐。

活动准备一支铅笔,一块橡皮,一张白纸。

活动指导语

请你用铅笔在这张白纸上任意画一幅关于房子、树、人物的画儿,你想怎么画就怎么画,但是要求你必须认真地画,不要采取写生或临摹的方式,也不要用尺子,不限时间,也允许涂改。画完以后请写上自己的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

房树人描绘以后的提问

房子的提问

这间房子是在城市还是在郊外?附近有别的人家吗?天气怎么样?住在房子里的主人是怎样的人?

树的提问

这是什么树(常绿树、落叶树)?科,在什么地方?是孤零零的一棵,还是森林中的一棵?

人的提问

这人大约几岁?是怎样的人?这个人是干什么的?他正在干什么?

解秘房树人

人们成长的场所,投射内心的安全感。

楼房:智商较高;房子画得像庙宇:两个极端,要么是人才。要么就是怪异的行为表达:强调地面:缺乏安全感:瓦片画得很仔细:追求细节和完美:房子侧面画楼梯:想回避和间接性接触。

烟囱:向上的直烟暗示受测者需要出气筒;向上的烟代表受测者内心的压力:一般人画的炯方向会向右,如果向左可能有精神分裂的倾向。

门:显示家庭与环境直接的积极通道,反映出潜意识中的人际交往关系。

窗:象征人的眼睛,象征着美和与人被动接触的方式,内存的防御状态。

象征感情,投射人们对环境的体验。

树表现的是个体自己几乎无意识的自我形象、姿态,表示其内心的平衡状态,由此可显示出个体的精神及性的成熟度。当然,树具有的直接含义是个体与环境的关系,具有生命意义的象征,所以可称为生命树,表现出个体生命成长的历程。

树的类型:象征生活态度、人格倾向。常青树:长生不死,充满活力;松树:上进心强,能自我控制,循序渐进;落叶树:感到自己受外界压力的影响;垂柳:内向,孤僻,缺乏主见;枯树:自卑,自贬,抑郁。

树干:象征生命的活力。大干:活动积极,在现实或空想中,有攻击倾向;小十:自我无力感,不适应感,缺乏自信,无决断力,追求不适当的满足;电线柱样干:通融性差,无活力,死气沉沉,注意外表,为人刻板,抽象力强。

树枝:象征着实现目标的力量、能力与适应性。枝端尖锐:具有敌意、冲动及攻击性;枝端粗短:外向,性急;过分向上伸展枝:感情容易高扬,活动性强,无视现实,控制力弱,易怒,好幻想,性格内向;树枝较下垂:易受别人的影响,不活泼,无精力,无抵抗力,易疲劳。

树冠:象征个体性格方而的内容。树冠过大,表现性格外向,情感丰富,人际关系良好,生活充满活力;树冠适中或没有树冠,表现出性格内向、易伤感。

单线条的树:受测者内心忧郁。

投射受测者的自我形象和人格完整性。它能最明显地反映人的形象,所以画人时,会自发动用心理防御机制。人反映的是自我现实像、心理上的和躯体上的自我,当然还表现着个体的理想像,印证着自我的人格内容。

符号化的人:受测者有掩饰性,说谎的能力较强。

头:头厕得越大,受测者的心理年龄越小。一般12岁以后不应该出现头大身体小的样子,否则可能智力有问题。

耳朵:孩子不画耳朵可能有逆反心理,不愿听家长嗦;画大耳朵的受测者如果面的不是卡通形象,可能比较敏感。

总结

篇2

[关键字]人力资源供求; 预测方法; 述评;

人力资源供求缺口是反映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人力资源利用状况的重要指标。对未来人力资源供求缺口的研究离不开对人力资源供给量和需求量的预测,而预测方法的选取对预测结果将产生重要影响。

对人力资源供给的预测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按照经济活动人口本身的定义,从人力资源总量中扣除不能或者不要求进行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郭庆松(2004)使用了有效的人力资源供给规模和人力资源自身的供给规模两项指标来预测上海市未来几年的人力资源供给规模,有效的人力资源供给规模是将在校学生规模从劳动适龄人口规模中予以扣除,然后再加入老年就业人口数和迁入劳动力人口数,而人力资源自身的供给规模的预测只需将有效的人力资源供给规模中减去外来劳动力人口数就可得到。刘钧,徐文娟(2011)在预测我国人力资供给规模时以适龄劳动人口为基础,将在校学生数、在押服刑犯人等不参与社会劳动的人口从适龄劳动人口中扣除,进而预测出人力资源供给的规模。二是利用劳动力参与率来测算,即利用人力资源总量预测值乘以劳动力参与率预测值。王金营,丽莉(2008)以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及其他相关数据资料为基础,将15岁以上的人力资源总数分成15岁~24岁、25岁~44岁、45岁~59岁、60岁~64岁、65岁及以上五个年龄段,对各个年龄组的未来劳动力参与率分别作出预测和必要的假设,从而得出各个年龄段的人力资源供给量,进而汇总得到总的人力资源供给量。齐明珠(2010)采用的也是这种方法,所不同的是,其研究的对象为适龄劳动年龄人口,把15岁~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分为15岁~24岁、25岁~44岁以及45岁~64岁三个年龄组,然后再分别估测劳动参与率。李明生,张延平(2011)在预测广州市“十二五”时期劳动力供给总量时首先是利用分要素预测方法预测了未来各年的劳动适龄人口数目,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劳动参与率的估计得到最终的人力资源供给规模。

对人力资源需求的预测也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运用已有的历史数据计算出历年的就业弹性,再结合定性分析给出所预测年份的就业弹性的估计值,再结合经济增长率的估计,进而计算出预测年份的就业增长率,最终得到人力资源的需求数量。周祝平(2007)在用就业弹性法对北京市2006年~2030年人力资源需求进行预测时,将就业弹性分为城镇就业弹性和农村就业弹性,然后分别对城镇和农村的就业需求进行测算,最后进行汇总得到总的就业需求量。蒋茜,孙兵(2011)通过计算出我国1995年~2009年的平均就业弹性0.116作为预测未来人力资源需求的基数,并将我国的GDP增长率设置8%、9%和10%三个水平进行预测,因而得出了未来十年我国人力资源的需求量以及每年的需求增量。二是通过建立回归模型预测,比较常见的是建立GDP与人力资源总量的一元回归模型。武晓萍(2000)通过将三大产业的实际就业量和分产业的GDP作非线性回归,得到三大产业的就业人数与GDP的函数关系式,进而预测出了三大产业未来的人力资源需求数量。俞章盛,黄晨熹(2001)在对上海市“十五”时期劳动就业容量时,分别用可比价的GDP和当年价的GDP与就业需求数量做回归分析,择优选用,运用了广义差分法消除了自相关,并在不同GDP增长速度的估计下得出了高低两个不同的预测方案。白雪梅,丁韦(2007)在建立城镇劳动力需求量对GDP的经济计量模型时引入了政策因素,将时间作为虚拟变量,并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有效地修正了模型,拟合效果比较理想。

人力资源供求预测方法研究表明,虽然不同的研究学者采用的预测方法不同,但并不能绝对地肯定或者否定某一种方法,有的学者为了提高预测的精确性,综合采用了多种方法,但其最终目标是为分析人力资源供求缺口以及提出调控未来人力资源供求量的相关策略做铺垫。

参考文献:

[1]郭庆松.我国城市劳动力供求及就业问题研究[J].社会科学,2004,(11):63-71

[2]刘钧,徐文娟.2010-2030年我国劳动力供求的预测和管理[J].求是学刊,2011,7(38):59-64

[3]王金营,丽莉.中国人口劳动参与率与未来劳动力供给分析[J].人口学刊,2006,(4):19-24

[4]齐明珠.我国2010-2050年劳动力供给与需求预测[J].人口研究,2010,34(5):76-87

[5]李明生,张延平.广州市“十二五”时期劳动力供给总量预测及分析[J].统计观察,2011,(6):92-95

[6]周祝平.北京市劳动力供求趋势预测[J].北京社会科学,2007,(3):32-37

[7]蒋茜,孙兵.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供求趋势预测[J].经济纵横,2011,(5):43-46

[8]武晓萍.中国未来劳动力就业趋势研究[J].南方人口,2000,15(1):50-55

篇3

[关键词]大学生 信息检索 学习行为 认知方式

[分类号]G354

1、引言

信息搜索行为是在任务驱动、信息需求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数据库选择、搜索策略制定、反馈结果浏览与获取的过程。该过程直接受到搜索客体、搜索主体与搜索大环境的影响,其中用户作为主体因素越来越多地被研究者关注。主体因素主要包括外部特征因素以及内部心理因素,如认知、人格等。其中,认知风格对于搜索策略的选择有着重要作用,在网络信息搜索相关研究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个体的认知风格是指其在理解、储存、转换和利用信息过程中所偏好的相对稳定的态度和方式。在其他外部条件相仿的情况下,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却可能不一致,认知风格个体差异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迄今为止,对认知风格的分类大致有:扫描型与聚焦型、序列型与整体型、冲动型与思考型、发散型与聚合型等等,最具代表性的是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这一组认知风格。

场独立个体更加倾向于将自身的思考作用于问题的相关材料,凭借自身作为内在参照,从自己的认知出发去解读信息,往往依靠自己内部具有的知识框架独立分析问题;场依存个体则更加倾向于将材料置于“就是这样”的境界,更多地从一个观察者的角度吸收外部信息,将所处环境作为外在参照,从外界的刺激中去定义知识、信息,往往倾向于从整体上认知事物。这些偏好对人们在认知、心理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行为有着持久的影响。

国外学者就场独立和场依存认知风格对网络信息搜索的影响有过部分研究。Ford等发现认知风格和CD-ROM在线搜索之间存在显著关联;Leader与Klein也表明了在超媒体数据库搜索中,搜索工具和认知风格具有直接联系;Chen与Ford认为用户由于认知风格以及个人性格特征差异,选择和使用不同的途径、设施并采取不同的导航模式;Borgman调查了认知风格对于搜索引擎使用的影响,发现在场独立和场依存的表现上存在差异;Palmquist与Kim检验了认知风格和在线数据库搜索经验对网络搜索的影响;Moss与Hale则说明了与语言要素相关的认知风格对互联网搜索的影响。

近些年来中国学者在认知风格应用领域也作了不少相关的研究。周荣刚等考察了背景信息导航帮助和认知风格(场独立、场依存)对超文本使用过程中导航绩效和学习效果的影响;樊建芳研究了认知风格对组织学习的影响;王广新等从认知风格的视角,研究了教学策略和认知风格的匹配程度对学习效果的影响;马丽等用认知风格分析了研究性学习及其教学策略设计的影响因素;王琦发现只有基于认知风格的多媒体外语教学设计才能充分发挥其优势,使不同类型学习者都得到充分的发展空间;金旭将认知风格与学习策略相结合,阐述了其对第二语言学习的价值。

可以看出,场独立和场依存型主体在提问、纠错、思维、学习等很多行为上都存在差异。然而目前国内将认知风格研究应用于信息搜索领域还是明显落后于国外,针对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科技数据库使用的研究也鲜有报道。另外,虽然若干信息资源使用研究发现两种认知风格主体行为的差异,但从中很难总结出两者的规律性特征。本文将针对在校大学生的科技数据库检索行为进行细致研究,从而获得相关方面的规律。

研究用户在使用信息检索系统时的差异,是开报界面的一个重要途径,从而根据这些差异去设计界面。选择检索资源、检索策略的过程中,用户内部的认知可能会产生变化,从而引起外化为行为的调整。不同认知风格是否会外化出不同的行为表现?如有差异,是否具有一定特征或规律?这些特征或规律与认知风格具体有着怎样的联系?这些都是本文探讨的内容。

针对以上未知的问题,笔者设计了如下实验,针对在校大学生的数据库资源检索行为,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并重点考察了认知风格和检索行为的关联性。

2、大四学生无干预学习实验简介与分析

观察具有一定信息检索经验的大四学生在没有任何其他信息干预、自我摸索学习的情况下,对于目标检索策略学习的行为,分析不同认知风格学生在学习效果(学会与否、学习效率)上的差异。

2.2 实验设计

2.2.1 被试的选择 本次实验共招募大四学生28人,在实验前首先要求这28名被试者进行“镶嵌图测试”完成认知风格分组。经过测试后发现,场独立者16人,场依存者12人。

2.2.2 实验原理 每位被试配以一网计算机,在安静的环境下让其完成检索任务。明确的搜索任务屏蔽了信息需求因素,默认的CNKI数据库搜索界面屏蔽了资源选择因素,每个任务结束时给出的标准答案屏蔽了检索结果评估的因素。按照准实验的思路,将实验控制于检索过程,排除其他干扰信息以便于观察用户在检索过程中对检索策略的学习行为。

衡量被试对检索策略的学习效果,是基于其对“高效”检索策略的偏离程度。本文主要从检索方法的选择和放词去衡量学习效果。能够高效地检索出正确结果的方式被认为是最优策略(即目标策略)。

1-10轮任务要求在CNKI中国知网搜索平台高级检索界面下运用高级检索加逻辑与、一个检索框内放一个检索词进行检索,并给出标准答案,即文献篇数,检索结果多于或少于标准答案都不算正确。目的是看被试是否会学习使用高级逻辑与方法完成任务。

11-15轮任务要求在上述条件下运用高级检索加逻辑与、非并且一个检索框内放一个检索词来进行检索,目的是看被试是否会在学习使用高级逻辑与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逻辑非检索方法完成任务。

16-18轮任务要求在上述条件下运用高级检索加逻辑与、非、或并且一个检索框内放一个检索词来进行检索,目的是看被试是否会在学习使用高级逻辑与、逻辑非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逻辑或检索方法完成任务。

19-20轮任务要求在上述条件下运用高级检索加逻辑与、非、或,一框一词,并且通过加框来满足任务要求进行检索,目的是观察被试是否会在学习使用高级逻辑与、非、或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加框放词检索方法完成任务。

2.2.3 实验流程

・组织被试完成认知风格测试。

・对被试按场独立场依存认知风格分组。

・实验人员讲述实验要求,被试正式开始检索。

・被试完成检索任务1。

・被试完成检索任务2。

・被试完成检索任务20。

・被试完成调查问卷,实验结束。

2.3 指标提取与分析

在对实验数据的后期处理中,首先根据每个被试的实验录像和填写的问卷信息进行统一提取整理。剔

除奇异值,只分析剩下的26位被试者的统计结果。场独立组有15个数据,场依存组有11个数据。

2.3.1 学习效果

・指标提取。在这里,对于被试的学习目标是:学会准确高效的检索策略。其学习效果的衡量是根据被试采取的检索策略与“标准策略”之间的差异。笔者采用赋值的方法,设计了“检索策略得分”这个评价指标,给界定的标准策略赋一分,被试采用的策略从检索方法的选择和放词两个方面赋值,视其与标准策略的偏差依次递减给分。如果完全符合标准策略,则得满分――1分。也考虑了不同检索任务的难度予以适当上下浮动。对于本实验的检索任务来说,选择的检索方法相对检索词放置方式而言对检索结果的影响程度要大很多,因此,在权重的赋值上,检索方法的权重是0.8,关键词放置方式的权重是0.2。最后被试的检索策略得分的计算公式为:

检索策略得分=检索方法得分×0.8+关键词放置方法得分×0.2。

其中对每种检索方法的评分如表1所示(其中满分为1分,最低分为O分):

1-0轮检索任务的给分方法依据3-9号给分标准,被试完成检索任务所采用的检索策略越接近期望的目标方法,即高级检索逻辑与方法,得分越高,反之亦然。

11-20轮检索任务的给分方法依据1-9号给分标准,因为检索难度的提高也相应地加大了接近目标方法的难度,所以给分相应上升,其中正确使用了逻辑与或非的策略得分为满分。

依据目标方法,对每种检索词放置方式的评分如表2所示(其中满分为1分,最低分为0分):

因为任务单中所设计检索策略难度是层层递进-的,因此应该把同等级难度的策略得分做组间差异比较。将20轮数据分四段进行统计:1-10轮、11-15轮、16-18轮、19-20轮,比较不同认知风格组在相同检索任务下的学习效果指标。

・数据处理。相关数据采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因为实验样本数量较少且样本分布未知,故采用非参数检验中的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汇总如表3所示:

由上表可以看出:

1-10轮K-W统计量的概率p值为0.038,小于显著性水平α(0.05),拒绝零假设,认为两组不同认知风格被试检索策略得分的平均秩差异是显著的,总体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得分均值0.71>0.62,说明独立组学习效果更好。

11-15轮K-W统计量的概率P值为0.002,小于α(0.05),拒绝零假设,认为两组不同认知风格被试检索策略得分的平均秩差异是显著的,总体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均值0.88>0.74,说明场独立组在11-15轮的策略得分高于场依存组,学习效果较场依存组更好。

16-18轮K-W统计量的概率P值为0.002,小于α(0.05),拒绝零假设,认为两组不同认知风格被试检索策略得分的平均秩差异是显著的,总体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均值0.92>0.82,说明场独立组在16-18轮的策略得分高于场依存组,学习效果较场依存组更好。

19-20轮K-W统计量的概率P值为0.057,大于α(0.05),接受零假设,认为两组不同认知风格被试检索策略得分的平均秩差异是不显著的,总体分布不存在显著差异。

・分析。与认知风格理论解释相符:独立组的被试目标性更强,集中注意于目标任务,边试错边总结,不会囿于以往的偏好,也不会轻易下结论,不容易受一两次检索结果失败的干扰;激励来自于自身,在自我摸索中不断积累信息进行分析推测,反复思考反馈结果和过去的经验,因此可以更快学习到高效准确的检索策略。而依存组则缺乏独立思考,带着以往使用网络搜索引擎的偏好,不容易跳出思维定势;虽然也注意到界面上的相关信息,但更多地是盲目试错,没有将有关信息和已有经验有机地组织起来分析思考,且对失败结果的反应较大,更容易产生自我效能感下降。

2.3.2 学会速度与最终学会比例

・数据提取。在分析不同认知风格被试学会高级检索策略的速度与最终学会的人数比例方面,本文设计了“平均学会轮数”与“学会人数占组内总体比例”两个指标,通过两组被试学会目标检索方法所需试错学习的平均轮数和学会人数占组内总人数的比例,来比较两组被试在学习速度和学会结果方面的差别。

场独立组总体学会情况如表4所示:

有关两组被试平均学会轮数的计算,按照在各阶段检索过程中被试首次使用目标检索方法且获得正确检索结果作为其学会标准。

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1-10轮任务独立组的学习速度快于依存组,11-15轮慢于依存组,16-18轮又快于依存组,19-20轮没差别。而在学会人数占总体人数比例上,依存组始终高于独立组。

・分析。四个阶段任务难度是依次递增的。1-10轮独立组学会更快,因为独立组通过分析思考很快找到最优检索策略,依存组则相对较慢。11-15轮依存组相对较快学会,是因为任务突然变化,独立组并不会轻易下一个结论,面对新任务会结合以前经验花时间重新思考;依存组则顺着前面的惯性继续试错,一旦获得一次正确结果便坚持做下去不再尝试其他方法,检索结果的正确可以让他们很快稳定使用一种策略。

引言部分也指出,独立风格的人在学习过程中确立一个概念需要较多次反复与思考,一旦确立则学习效果呈飞跃式上升;而依存风格的人在学习过程中是根据已有信息逐渐建立一个概念,学习效果稳定上升。因此,在任务难度较大、不容易确定正确答案的任务中,独立组的整理分析优势可能会更明显,比如16-18轮任务(难度又提升了一个水平,但难度是在之前的基础上加上去的),独立组明显快于依存组,可见其结合前面使用高级检索和逻辑与的经验,加上善于分析推理,很快学会新的目标策略;而依存组在1-15“学会”以后显然没有深入思考,还是在新的任务上试错,因此学习效果不如独立组那样有飞跃式上升。最后两轮两组没有显著差异,与实验轮数有限可能也有关系。

关于总体最终学会的比例,这里的“学会”是指使用了正确的检索策略并且获得了正确的检索结果。场依存组被试对检索结果正确与否很关注,这在很大程度影响着他们学习行为中的决策;场独立组被试即使获得正确结果也会继续探究策略本身,而并不十分关心结果,只关注任务。这样,继续探索中的试错有可能使他们获得错误结果的几率增加。

2.3.3 独立分析思考能力

・数据分析。通过分析大四不同认知风格被试组前后10轮学习行为相关性,可以发现被试根据经验独立分析思考能力的差异。

场独立组所用指标为Xi、Yi(i=1,2,…,16),分别代表16名被试前10轮做对次数与后lO轮做对次数。利用相关分析(cmTelation analysis)对Xi、Yi进行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为0.666,属于中度相关,概率P值为

0.005,小于显著性水平,故可以认为场独立组被试前10轮做对次数与后10轮做对次数存在中度相关关系。

对场依存组作相同分析,Pearson相关系数为0.294,认为不相关,概率P值为0.354,大于显著性水平,故可以认为场依存组被试前10轮做对次数与后10轮做对次数不存在相关关系。

・选择策略的原因归类。在对任务单的设计中,要求被试者对每个检索任务的选择策略都要以文字输入的方式写出使用该策略的理由,对各种理由进行分析,可以判断出被试者对检索策略的运用是基于理性的思考还是感性的判断。

对选择理由的分析,将问卷中所有出现的理由分为四类:分析型、经验型、直觉型和盲目型,然后对这四类思维方式按理性程度的高低赋分,具体赋分方式如表6所示:

在实验分析中,认为第一题的选择原因较能体现被试基于不同认知风格的思考方式,所以对首轮原因及之后的选择原因进行分别统计。其中首轮原因是基于分析和经验的被试赋值为2,盲目的赋值为1,之后实验的赋值依据表6中的赋分标准。

首轮检索策略选择原因中两组被试的理性占比情况如图l所示:

第二轮实验数据开始,对每个被试每轮在问卷中填写的检索方法选择原因按表6归类与赋值,然后进行加总取平均,得到每个人的原因赋值均分,在此基础上将原因赋值数据等距分为四组:2-4分、4-6分、6-8分、8-10分,显然得分越高,选择检索方法的理性程度越高。然后统计两组被试的原因得分在这五段得分区间内的频次分布比例。

场依存组原因得分频次如图2所示:

场依存组分值分布在6-8分的被试占总体被试的41.67%,分布在4-6分的占25%,分布在2-4、8-10分的均占总体16.67%,分布在2分以下占总体百分比为零。

场独立组原因得分频次如图3所示:

场独立组原因分值分布在6-8分的被试占总体被试的53.330%,分布在4-6分的占13.33%,分布在2-4分的占6.67%,分布在8-10分的占26.67%,2分以下占总体百分比为零。

・分析。场独立组更善于思考前后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进行总结;场依存组相比之下更倾向从外界获取相关信息用于分析,而不是以自身为中心。

从选择策略的原因分类可以看出,首轮选择原因中场独立组中理性分析的被试多于场依存组,在以后的检索任务中,场独立组被试能够对检索策略的选择提供较为充分的理论依据的个体也多于场依存组。由此可以说明,场独立认知风格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思考分析更趋理性。

3、结论

在自我摸索式学习中,场独立者具有更好的学习效果,即可以采用高效准确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场独立组在无干预任务下学习速度较快,而在增加任务难度时,可能会暂时较慢,花较多时问去确立一个新的概念;一旦真正“学会”,能在后面相关的任务中灵活运用已学到的策略。场依存组则更依赖正确的反馈结果来锚定一种检索策略,而不是仔细思考策略本身,因此不容易将已经使用的策略灵活运用到新的任务中去。可以认为,在任务难度较大、任务之间具有相关性的时候,独立风格的人学习得更快更灵活。

篇4

《九九歌》之一

一九和二九,满天寒气冷飕飕;三九尖嘴九,滴水变成冻琉琉;最冷是四九,冰上行人结队走;五九回阳九,沿着河岸插杨柳;六九解冻九,渐渐舒开两只手;屈指数七九,脱下棉衣把路走;时节交八九,家家户户犁耙修;张口说九九,牛鞭遍野响不休;九九尽了九,冬去春来花草稠。

《九九歌》之二

扳指数九冷风来,毛衣外套滑雪衫;二九天气变了脸,大衣毛帽不支(顶)寒;三九四九冰封河,火炉旁边读报刊;五九禽畜圈里看,牛生新犊鸡下蛋;五六七九春*新,韭黄青菜绿茵茵;八九吹面风不寒,收拾农具忙生产;数九尽了草木青,红红绿绿新春衫。

通过阅读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两首民谚有如下特点:

一、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两首农谚每首只有短短九句或七句,但却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九九歌》的命名,反映了沭阳人民的文化价值取向。我们中华民族向来以“九”为大,认为“九”是最吉利的数字,如“九九重阳”、“九九归一”、“九五之尊”、“一言九鼎”等等。名为《九九歌》,第一首歌正好九句,暗合“九”意。由于五六七九天气的变化不太大,所以第二首便合三为一:五六七九春*新,韭黄青菜绿茵茵。读起来更加简洁易懂。

另外,从一些语句中可以透视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审美观。我们知道,“红色”是喜庆的象征,“绿色”充满了生命的活力。红绿相配不仅符合大自然的配色规律,而且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充满智慧的沭阳人民也许早已发现了这一规律,沭阳的俗语中便有“红配绿,看不足(看不厌)”的说法。所以第二首谚语便有“红红绿绿新春衫”之说。

二、形象生动的语言

两首农谚中使用了许多方言俗语,当地人读起来倍感亲切自然,充分表现了地方语言特有的淳朴和深刻,即便是外地人也能从中品味到其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如“尖嘴九、交、冻琉琉”等词。“尖嘴”在沭阳方言中意为“厉害、刻薄”,如,“这个人尖嘴毛唇的”,在这里充分表现出天气的干冷无情;“交”在沭阳方言中为“到”意,如“他交新年十八岁了”。“冻琉琉”指冬天雨雪天在屋檐下结挂成的冰柱,在本地还常用来指透明的物体,如称玻璃球为“琉琉球”。

还有一些表现物象的词语,准确地表现出数九天不同时节人和物的不同表现。有的再现了数九寒冬冰天雪地的酷冷,如:滴水变成冻琉琉。有的写出了寒冬中人们行动的艰难,如:冰上行人结队走。有的写出了春回大地,人间焕发出的新春喜庆气息,如:沿着河岸插杨柳、冬去春来花草稠、数九尽了草木青、红红绿绿新春衫。

在言语表达中,两首农谚充分体现了民歌的感情朴素、纯真、活泼的特点。如有一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二九天气变了脸。写出了二九天气的寒冷无情,变化无常,时而寒风凛冽、寸步难行,时而北风呼啸,滴水成冰。我们也能从中想像出人们在风中缩头拢袖的情景,形象生动,表意深刻。

三、真实独特的感受

这两首农谚,把人们在不同时节通过各种感官所获得的不同感受描述得淋漓尽致。如通过视觉来写时令景物的变化,如:冬去春来花草稠、韭黄青菜绿茵茵、红红绿绿新春衫、数九尽了草木青;通过触觉来写人对冬季来临的无奈和对春回大地的喜悦:扳指数九冷风来、满天寒气冷飕飕、渐渐舒开两只手、八九吹面风不寒;从听觉上来写入冬后寒流南下,北风呼啸的独特感受:一九和二九,满天寒气冷飕飕;还有写了春回大地,牛鞭不绝于耳的声响:牛鞭遍野响不休。

这两首谚语,还形象巧妙地通过入冬以后人们随时令而变的所有穿着打扮来表现对冬天的切肤之“感”,如:毛衣外套滑雪衫、大衣毛帽不支寒、脱下棉衣把路走、红红绿绿新春衫。

四、鲜明的时代特征

尤其让人欣喜的是两首农谚虽同出一地,形式上如出一辙,但内容却有所不同,从中可以透现出民歌的人民性和时代性特点。

几千年来,农业生产一直是华夏儿女生存发展的根本。一年之计在于春,作为勤劳的农民,最紧要的应该是适时而耕、及时劳作。农事大于一切,所以要“家家户户犁耙修、收拾农具忙生产、牛鞭遍野响不休”。当然也充分反映了过去人们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从事农业生产仍然要依靠笨拙的木制农具和工作效率极低的耕牛。而在第二首中,却出现了带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现代的时髦名词:毛衣外套滑雪衫、火炉旁边读报刊。这些名词的出现,充分地表现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精神文明的追求。前后比照真可谓是沧海桑田,翻天覆地!

五、科学准确的结论

这两首农谚还形象地揭示了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时节气候的关系,与现代科学家竺可桢的物候学理论研究成果竟不谋而合,如:五九回阳九,沿着河岸插杨柳;九九尽了九,冬去春来花草稠。

农谚中“五九回阳九,沿着河岸插杨柳”之说,这里的“回阳”是有科学依据的。地理学、天文学研究表明,从冬至日也就是开始数九之日始,太阳已从南回归线渐渐向赤道转移。到了五九时节,天气明显变暖,太阳也离人越来越近了,当地的农民的“回阳”之说正与此不谋而合。

篇5

团体辅导新趋势

――神奇的探索(历奇)教育

张德聪

张德聪教授主讲的团体辅导新趋势-神奇的“探索历奇”教育。以工作坊的方式,借助灵活多变的活动内容,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认识。参会人员都被张德聪先生的富厚积累及专业的程度所震撼。

专家简介: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研究所(辅导组)博士。现任国立空中大学台北学习指导中心主任,兼行政院青少年促进委员会委员、中国辅导学会常务理事、“财团法人张老师”基金会董事、台北市青少年心理卫生委员会委员等多项要职。

台湾专家张德聪教授(左一)在讲授探索教育课,和学员互动的场景。探索教育又叫历奇教育,意为经历一种崭新的经验的教育。看出两位老师的口型了吗?他们在异口同声地分享刚得的新经验:“Happy everyday! ”从他们生动的神情当中,我们不经意间领略到了探索教育的美。

心理辅导中“房树人”测验(HTP)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

周光昭

中小学校心理辅导策略

吴晓蓓

此次主讲同辈团体的功能、形成、对青少年问题的影响和学校的三级辅导策略。

台湾专家吴晓蓓在北京市广渠门中学讲示范课。讲的是“同辈团体”对青少年的影响与辅导策略。关爱青少年学生,关心他们所受的“同辈压力”,吴晓蓓老师真是善解人意啊!

专家简介:吴晓蓓现任台北市立诚正国民中学资料组长。毕业于彰化师范大学辅导学系。

教师如何掌控心中的气候

韩正雄

此次主讲中小学生情绪【EQ】管理的方式和策略,教师如何掌控心中的气候情绪的自我修炼与应用。不与怄气共舞、要自在又自主。情绪有持续性与感染性,亦有可控制性,情绪掌控的意义,知人之明,人和事通。

专家简介:现任新竹青少年咨商中心督导。美国圣母大学教育研究所硕士。,从事新竹青少年咨商中心辅导工作三十年。

专家简介:进修于彰化师范大学辅导研究所、台北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研究所。观护协会活动主委、教育培训主委、会员咨询技能培训。

台湾专家周光昭在讲“房树人”心理测验。听课的老师们专注认真地听课

谢月英

介绍辅导模式所依循的辅导理念,五种有效心理辅导策略及有效辅导策略检核表。谈了同辈团体对青少年的重要性,分析同辈压力下的从众行为、团体中的个人行为及相关的因素。

参加本次论坛的两位台湾美女专家。从左到右分别是谢月英老师,吴晓蓓老师。谢月英、吴晓蓓老师共同讲述:中小学心理辅导策略

篇6

【关键词】 自杀;访谈;创伤;自我概念;心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 B8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7)06-00407-04

研究表明对小孩的虐待和忽视与儿童、青少年、成人的自杀高度相关[1],其中自杀未遂者有早年与父母分离的特征,因标准不一,其比例从10%-77%不等[2];自我概念由自尊和自我意象两部分组成,低自尊在自杀中扮演了重要作用[3]。自杀与低的自我意象高度相关[4]。朱相华等做过相关的实证性研究[5]。以上研究一般都采用自我意识报告的方式,由于儿时创伤和自我概念都是比较隐私和敏感的话题,自杀者容易有意无意地夸大或是隐瞒相关信息,因此研究的效度和信度可能会到受到影响。另外自杀是一个非常个体化、隐私化的事件,更适合深入的个体访谈。

为了进一步探索自杀未遂者的儿时创伤和自我概念,本研究于2005年1-5月,以可以绕过意识防御的心理分析式的访谈方法,对30名自杀未遂者进行了个体式访谈。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研究组来自广州、深圳两地精神病院的住院病人,共30名。均在3年内有自杀历史。其中女性20名,平均年龄30±5岁;男性10名,平均年龄30±6岁。入组病例均无躯体及神经系统明显异常。对照组与研究组来源相同,无自杀历史,共30名,经SCL-90症状自查阳性数目低于43项,总分低于160的自愿参与者。两组被试在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及受教育程度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访谈方法

1.2.1 一般性意识层面访谈。内容包括年龄、婚姻、受教育状况、早年是否有长期离开父母生活的经历。(本研究以15岁为早年的最迟年龄界限,以至少离开父母之一为标准)。

1.2.2 梦和最初记忆的收集

询问研究组在自杀前一周内一般会做什么样的梦?对照组一般做什么样的恶梦?询问所有参与者最早记得的一件事情是什么?

1.2.3 房树人绘画投射测试

该测试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6]。指导语是:请在这张纸上画一间房子、一颗树和一个人,尝试画一个完整的人,不是漫画人或火柴人。

1.3 程序

第一步拟定访谈方案,准备访谈材料。第二步联系访谈对象,寻找自杀未遂人群。第三实施访谈:先做一般性意识层面访谈,以缓解现场的紧张与不适;其次,再进行绘画测试。研究者对绘画内容不进行任何语言或非语言的评价,绘画者可以有口头和身体语言。最后,请他们放松下来,完成梦和最初记忆的收集。绘画中获得的安全与镇定,有助于最后这项工作的完成。整个访谈一般为时40分钟。第四步对所获材料进行析出和编码,然后以心理分析的理念为框架进行质的分析和必要的量的分析。

1.4 统计方法 描述统计、χ2检验、t检验等。

2 结果

2.1 两组早年离开父母生活情况比较

研究组有10人(33%)早年离开父母生活,多于对照组的1人(3%),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χ2 =14.730,P=0.000)。如:我5岁那年,父母离婚了,哥哥比我大很多,我住他家,但嫂子对我很凶(X女士,23岁);我5岁前一直与外婆一起生活,父母太忙,到16岁才与父母在一起,小时候别人都说父母不要我了(D女士,35岁);我一出生,父母就离婚了,到15岁才第一次见到母亲,像陌生人一样,以后也没有联系了(F先生,34岁)。

2.2 两组梦中出现死亡、鬼魂的恐怖场景比较

研究组有5人因精神不稳定等情况没有进行梦的报告。研究组的恶梦数目和梦的恐怖程度都多于对照组(见表1)。表1 研究组和对照组梦境恐怖场景的比较,n(%)

场景研究组(N=25)对照组(N=30)P值(确切检验)

恶梦176

被杀等场面122

梦见鬼51 0.205

如:我几次梦见一个小孩,身体到处流血(G女士,40岁,曾割腕自杀);我在自杀前一星期,经常梦见有人拿刀砍她女儿,一脸都是血,好可怕(L女士,40岁,曾跳水自杀);我去买东西,看见了一个鬼一样的人,突然看见一辆木车朝我开过来,没有人推,它自己走,前面还有嘴,一张一张的,很高大,我躲不开,被车压了,觉得自己掉下了悬崖,旁边一条蛇,要咬我。这时出现一个人,把我拉起来,带到地狱一样的地方,那里有很多可怕的鬼,他请我吃饭。吃着吃着发现吃的全是一些可怕的东西,再抬头看那个人,他突然变得很丑,脸上千疮百孔(Y先生,38岁,曾服药自杀)。

对照组30人,只有6人能回忆起自己做过的恶梦,有2人是梦见被追杀,其他的是梦见了很大的蛇,或是从哪儿不小心掉下来,等等,1人梦见鬼。

2.3 两组的早年创伤记忆比较

研究组有18人呈现了自己最早的记忆,其中消极的有16个,对照组提供最早记忆22个,其中消极的有5个,研究组的早年创伤记忆多于对照组(χ2=6.74,P=0.006)。研究组16个消极记忆中较多的主题有挨打(4个)、需求得不到满足生气(4个)、偷家里东西(3个)。

如:我大概5岁,父亲打我,连棍子都打断了,我哭都没有哭一声,一个小时后就服药自杀,后被救活,那是我第一次自杀(M女士,40岁);我父亲不爱我,总是将家里所有东西锁得严严实实,有一次,我找到了钥匙,偷了不少东西(F先生,33岁);5岁时,不知什么原因,父母打我,打得很痛,我很生气,想还手,又不敢(Y先生,27岁);我和我爸说话,他不理我,家里气氛冷得象冰窖(Y先生,30岁)。

2.4 两组绘画投射测验结果比较

研究组因绘画技能或情绪原因共得绘画25张。对照组上交绘画30张。表2显示研究组的自我意象不完整、将树或人涂黑、断枝数均多于对照组,其中自我意象不完整、断枝P值均为0.058。

表2 研究组和对照组绘画测验结果比较,n

项目研究组(N=25)对照组(N=30)P值(确切检验)

自我意象不完整610.039

将树或人涂黑600.006

树干创伤300.088

断枝610.039

树或房子不完整520.140

3讨论

关于自杀未遂者有着早年与父母分离经验的研究国外也有,Susan J在20样本中,发现自杀未遂组与对照组有差异,但是差异并不显著[7]。马长锁等所介绍的研究结果[8]:自杀未遂者中早年父母死亡者占13.5%,早年与父母长期分居者占18.9%。本研究以15岁为早年的最迟年龄界限,以至少离开父母之一为标准,发现自杀未遂组的比率为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早年与父母分居很容易产生被弃感、无价值、无意义感,这些可能均与自杀紧密相关。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按荣格的理论,梦中的自已是代表自己的意识人格,而梦中的其他人或物,都可能是自己心灵的一部分,比如梦中出现一个流血的小孩可能代表她自己的内在小孩。依此看来,研究组在自杀前的梦以恐怖与死亡为主,表明了他们自杀前自我概念很低,自我的力量很小,意识自我处于极其危险的状态。荣格的这种看法得到了新近研究的支持。Maltsberger 强调自杀者的梦绝大多数都是自我陈述式的梦,此种梦用非语言的方式表达心理危险,和自己对心理危险的反应[9]。这种梦一般都会展现心理的创伤和无助的感觉[10],小孩子经常做这种梦[11],成人的这种梦实际上是退转到小孩阶段的表现。自杀者在梦中会关注于问题的不可解决性和绝望的感觉,会表现为放弃或是投降。梦中的这种感觉有时会非常强烈,甚至超过清醒时的感觉。因而梦中的这种感觉会提高自杀欲望。

阿德勒认为,能记得起来的最早事件一直影响着当事人,对性格的塑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后来的叙事疗法,人生剧本等学说也表明了这一想法有其合理之处。本研究表明,研究组的最初记忆中反映的创伤以身体被虐和父母情感的被弃为主,其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从另一个角度支持了以上的研究成果。

根据房树人绘画投射的有关理论[12],人的意象通常意味着画者本人的无意识自我,自我意象不完整通常意味着内隐自尊低,面部没有五官或是缺漏经常表明画者已经没有生存意愿。涂黑经常象征着死亡。树象征着生命的能量。树干有创伤一般象征着在成长过程中,有过严重的心灵创伤。树有断枝表示发育不完整、缺乏生命力,房子象征着生命的实体,易碎的、老旧的房子一般意味着画者正考虑离开世界。如图1,作者是一位因自杀未遂正在住院的女士(37岁),图中的人没有五官,也没有手,脚非常细,可能表明她内在的自我措手无策,支持脆弱,生存意愿不强,房子破旧而简陋且不完整(如没有窗户),树已枯萎,意味着生命力近于枯竭。树叶处于旋转纠缠的态势,表明其能量找不到出口。总之,其表明作者的自尊和生命力均较为低下。

图1

图2为对照组作品,作者是大学二年级女生,显示了更为壮硕的自我与更为旺盛的生命但同时也更为理想化的生命状态。

图2

本研究的绘画测试显示研究组的自我意象不完整、将树或人涂黑、树干创伤断枝数均多于对照组,显示研究组的早年创伤大于对照组,而内隐自尊、生命力、安全感低于对照组。投射出创伤和内隐自我概念尤其是自我意象与自杀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上可见,本研究的心理分析式的访谈支持了国外的研究结果,即自杀未遂者的儿时创伤多于常人,而自我概念劣于常人,显示儿时创伤及自我概念与自杀行为可能具有密切关系。虽然成年人的自杀与婚恋、家庭、经济状况等有着高度的相关,但是处于同样危机中的人却只有极少数选择了自杀这种极端的方式,可见自杀的原因并不象看上去的那样简单。本研究表明儿时的创伤、教育方式和居住方式似乎与自杀有着紧密的关系。提示防止自杀要从娃娃抓起。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发现自杀未遂者具有较高的早年与父母分离的经历,这对于我们国家日益增多的留守、单亲、全托儿童现象是一个警示。

篇7

关键词 心理教育;班级管理;技工学校;心理索质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08-0063-02

Application of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in Class Management of Technical Schools//YE Fenghua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sychological status and psychological demand of students in technical school,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of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for class management, by the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tools,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and psychological theme class meeting, etc. It has been proved that the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a good atmosphere in class.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class management; technical school; psychological quality

1 引言

近几年,技校生因心理问题而发生的悲剧性事件不断出现,严重影响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稳定,给技工学校的管理工作带来较大考验。班级作为学校的一个管理单元,在整个管理环节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传统教育管理模式只会导致生源流失越来越严重,加上目前招生难度越来越大,学校的生存压力也在日益增长。结合当前管理形势,应从学生内心和意识形态去改变学生的行为。因为行为是心理的真实反映,学生的行为问题皆产生于心理根源,解决学生行为问题,归根结底需从学生的心理入手,找到学生管理教育的有效途径,很多行为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因此,加强技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解决心理问题,培养其健康的心理索质和完善的人格,是技工学校班级管理教育工作的切入点和关键点。

2 技校生心理状况及心理需求

心理健康是指人没有心理疾病或心理变态,而且在身体上、心理上以及社会行为上均能表现出比较稳定的心理状态。技校生年龄大多在15~18岁,且很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正处于从少年向青年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正处于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心理正处于成熟与半成熟状态,追求独立却又依赖性强,情绪起伏较大,逆反心理重,好奇心强。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导致在行为上产生一系列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以下三个心理问题。

1)学习心理问题。由于技校生的理论基础不扎实,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机不高,学习方法不对,学习自律性不强,造成在学习上往往处于被动状态。特别是当教师讲的某一部分知识听不懂时,又不肯下功夫向教师或同学请教,慢慢地形成恶性循环,更加不愿意学习,从而导致厌学情绪。

2)个性心理问题。无论是因为中考落榜,还是因为家庭贫困而选择了技校的学生,总觉得比起读高中的同学低人一等,感觉能力与智力都不如别人,不愿与人交往,缺乏信心,对自己的前途不抱希望。也有些独生子女或家庭留守儿童因环境的原因,从小就缺乏自理能力,自我中心意识强,自私自利,性格暴躁,偏执等个性明确。

3)人际心理问题。由于自卑,缺乏信心,缺乏安全感,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缺乏信任感,在人际关系中常处于一种紧张状态,甚至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逃避心理,转而寻求网上的虚拟交友,以弥补现实生活中的空缺。

基于以上心理问题和个人成长的需要,学生更渴望得到有关心理健康的教育。

3 在班级管理中心理教育的应用

通过房树人等心理测评工具了解学生心理 新生入学时应做好心理档案的建立,在选择心理测评工具时可结合学生不同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方式,如可选择访谈、纸笔测验、心理测试软件和房树人等工具了解学生的不同特性。在班会课期间利用房树人绘画的测评方式可起到比较大的效果,因为房树人投射测试操作便捷且高效,能较好地规避学生的“阻抗”及“装乖”的影响。通过投射分析,对学生的心理状态、性格特征以及创伤记忆等都有一定的了解,从而能更有针对性地与学生沟通和干预。同时,通过测试也更好地发掘学生的优势,对班干部的选拔及任命有很大的参考意义,助其发挥最大的潜能。这样对个人和集体的成长都具有非常好的指导作用。

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做好心理危机干预 技校生正处青春期,且心理和思想等还不够稳定,动荡较大,有些学生经历了如失恋、丧失亲人或家庭暴力后,常做出一些比较危险的行为,如突然出现冷漠、焦虑、人际关系紧张、失眠,甚至有自杀或杀人倾向等行为。这时不能对学生进行责备或说教,更不能批评,需直接或间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与其家人进行沟通,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常用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有平衡模式(以帮助其重新获得危机前的平衡状态)、认知模式(引导其认清生活的困难和错误思维,改变其思维方式和自我否定,获得对自己生活中危机的控制)和心理社会转变模式(从心理、社会和环境三个范畴来寻找危机干预的策略)。在实际操作中针对不同对象的需要选择有效的干预模式。

利用班会课,开展心理健康主题教育 班会课是班主任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和重要阵地。班会课可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让个人在集体活动中受教育、受熏陶,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对学生思想转化和良好班风的形成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在班会课开展如感恩、人际交往等心理健康主题教育,通过共同讨论及体验,让学生学会去感受,学会去思考,在潜移默化中去影响学生,提高自我疏导、自我教育的能力。

针对学生个性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应认真了解不同学生的气质、性格、智商和情绪等心理特征与心理表现,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帮助其找出缺点与不足。通过暗示、鼓励等方法,使其看到自己的优点和能力,提高安全感,并经常鼓励他们争取锻炼的机会,如参与学校的文体活动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尊重其意愿,让其选择需要、兴趣和爱好的权利,以实现学生的个性与班级的集体性协调发展。

助人自助,陪伴成长 技校生正处于成人感与幼稚感矛盾的时期,一方面觉得自己是成年人,想独立,可另一方面,经济等还存在很大的依赖性。因此,针对需要心理支持及帮助的学生,在尊重其成人感的同时,尽量少用命令及代办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而应引导其发泄情绪的同时,多一些引导及选择给予,帮助其面对和解决困境,这样才更有助于其更好地成长。总之,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正能量、勇气和陪伴,而让学生自己去成长。

巧用暗示,营造积极环境 暗示法是心理学常用到的方法,在班级级管理中恰当应用,可收到很好的效果。采用暗示法能使学生在暗示的作用下接受无言的约束与批评,将正能量潜移默化地转移到学生的身上,具有非常积极、主动的影响,具体有以下三种做法。

1)环境暗示。良好的环境能使人心旷神怡,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差的环境则使人产生消积的不良影响。技校生由于其思想正处于模仿学习阶段,环境氛围对其影响更大。因此在布置教室时,整个教室内容的选材非常重要,应选择积极向上的素材,写一些贴切学生的警句,如“明天我会为昨天的我感到骄傲”,定制班训,悬挂名人画像,利用黑板报、墙报宣传本班的近期奋斗目标、好人好事及班级之星等。

2)语言暗示。在平时的师生交流中,教师应针对不同性格、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语言交流,采取意在言外的暗示方式去传递信息,让学生去感悟。交流中多从鼓励、支持学生的角度出发,使其容易接受采纳,从而改变现状。

3)行为暗示。在心理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把握“言教”和“身教”。正所谓“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因此,教师通过“以身作则”的行为可起到很好的标杆作用。教师要做到言出必行,讲文明、有修养,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处事冷静,努力塑造个人魅力,成为学生心目中学习的典范。

4 结语

在班级管理中充分借助心理健康教育和一些案例,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进一步推动了班级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与发展,笔者也从中得到了很多的便利。

参考文献

[1]马建富.基于心理教育理念的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1(5).

[2]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王志双.中职学生心理教育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8):106-107.

篇8

[关键词]心理因素;树木人格测量法;会计证考试

1.引言

会计证是从事会计工作的职业资格证书,参加并通过会计证考试,对于评价学生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学习行为、提高学生就业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提高会计证考试通过率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合理配置等方面,对学生心理因素没有充分地关注。本文将以我校2013级会计专业学生为例,通过心理学的一种有效的测试方法――树木人格测量法(吉沅洪,2010)调查2013级会计专业2班学生的群体心理特征,并分析会计证通过学生和未通过学生的心理因素差异,研究结果对进一步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具有一定意义。

2.研究方法

2.1树木人格测量法

树木人格测量法是通过被测对象画一棵树,就可以知道其内心世界或人格特征,是一种心理评价方法。1950年,德国人柯赫创立了这一方法,树木象征着人的原始本能或内在情感,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画者的自我投影和象征。树木的大小、上下、左右,以及正斜、偏倚度都有一定的喻义。通过画面中的树木具体形状,就可以分析出他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状况,知晓绘画者过去的生活经验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心理学中的一些主观测验,如罗夏墨迹测验、主题统觉测验(TAT)、房树人测验等的出发点都从最简单的画树开始,然后依据相关的指标来探究被测者的心理。树木人格测量法常常被用于临床心理治疗实践,目前已经被应用到青少年抑郁症的判别(严虎,2012;黄朝侠,2012)、学生性格判定(万超,2014)和中外学生性格对比(万超,2014)等研究方面。

2.2评价方法

为了对比会计证考试通过的学生和未通过学生的心理差异,从认知、气质、性格、情绪四个方面进行评价(俞国良,2007)。认知是对自我存在意识的认知度;气质包括性别取向、自信心、感性与理性;性格包括是否固执、是否内外向;情绪包括心理压力大小、遵守纪律程度等,以上指标都可以从学生所绘制的树木中表现出来。根据吉沅洪(2010)的研究,对不同的画树表现的内涵进行分类,并赋予数值,进行统计,具体评价方法见表1,表中被测对象的各项赋值相加,更趋近于0则更趋近于正常心理。同时对于各类指标进行分类对比,则可发现通过学生和未通过学生的心理取向。

2.3调查分析方法

调查时间为2015年10月,让学生在A4打印纸上画一棵树。要求是:“依照自己所想的,画一棵大树,不需要深入思考,凭直觉快速完成。”收回问卷34份,其中通过会计证考试的5名学生,未通过的29名。

依照表1中的各项指标,对5名通过会计证考试的学生和其他学生所画树的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对比通过会计证考试的5名学生的指标均值与未通过考试的29名学生的平均值,统计其各项指标的人数,对比分析5名学生具有的心理特征与未通过会计证的29名学生心理素质的差异,分析心理因素对会计证通过率的影响。

3.研究结果分析

3.1总体心理正常度对比

5名通过会计证学生的心理正常度指标值为0.35,29名未通过学生的心理正常度指标值为0.46,总体来看,通过的学生比未通过学生的心理更趋近于0,即更为平常。但根据配对样本T检验,双尾检验概率值为0.122,即在95%的确信度下,通过学生与未通过学生的总体心理正常度不存在显著的差异。

在所测的8项指标中,通过的学生在自我存在意识、性格内外向、性格固执程度3项指标值大于未通过学生,即在这三类指标所阐述的心理正常度不如未通过学生,其他5项指标则优于未通过学生,可以判断,与未通过学生相比,通过学生的心理正常度更高,但只是稍微的差异,并不存在极为显著的差距。

3.2心理因素的差异分析

3.2.1自我存在意识

未通过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加平常,有40%的通过考试学生体现出对自我不关心,另有40%表现出过于关心自我,平常心的占20%,可见通过的学生并没有确定的自我意识倾向,在未通过考试的学生中,只有7%的未通过学生不关心自我,另有24%表现出过于关心自我,可见对于自我存在意识的强弱对会计证考试通过与否没有影响,自我意识并不是影响会计证考试通过的主要因素。

3.2.2性别取向

通过的学生在性别取向上均为正常,而未通过学生中有17%存在恋母情结,可见通过学生和未通过学生虽然总体上不存在太多差异,但有恋母情结的学生都没有通过会计证考试。

3.2.3自信力

通过考试的学生的自信心均为正常,没有自卑和骄傲的情况,而未通过的学生中有17%表现出骄傲自负,有3%的学生表现出自卑。表现为骄傲或自卑的学生都没有通过考试。

3.2.4感性理性

通过的学生在感性和理性的气质方面均为正常,没有过于理性和过于感性的,而未通过学生中只有55%是正常,有38%过于感性,7%过于理性。可见过于感性和过于理性的性格均不利于通过会计证考试。

3.2.5性格内外向

从性格方面,通过的学生多表现出内向性格,没有外向性格的,而未通过学生的性格也以内向为主,但有24%的未通过学生为外向性格,可见外向型性格不利于会计证的通过。

3.2.6固执程度

通过的学生和未通过的学生中大部分均为不固执也不圆滑的性格,但有7%的未通过学生是固执性格,而没有圆滑性格的。而通过学生中有20%是圆滑性格的,可见固执性格的学生都没有通过会计证考试。

3.2.7心理压力程度

从心理压力方面看,通过的学生和未通过的学生中绝大多数为心理压力小的。在未通过学生中有3%是心理压力大的,可以说心理压力大的都没有通过考试,说明要通过考试需要较好的心理压力调节。

3.2.8遵守纪律程度

通过的学生和未通过的学生中大多数都是遵守纪律的,通过的学生中有20%是不守纪律的,但没有完全无视纪律的,未通过的学生中有14%是完全不遵守纪律的,可见完全不守纪律的学生都没有通过会计证考试。

4.结论和讨论

篇9

近几年以来,很多高职院校与国外院校开办了合作办学项目。对于这些高职高专院校来说,合作班专业课程采用双语教学是一个全新的尝试,没有现成模式可供参考。如何进行双语教学效果的考核也需要相应改变,需要借鉴国外办学经验,探讨一条更适合中外合作办学的双语课程考核方式,以充分发挥中外合作办学双语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双语课程;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0012901

0 前言

近些年来,我国国内一些高职院校纷纷与国外高等院校创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作为一所老牌专科学校-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在浙江省高职院校较早与国外高等院校开展合作办学项目。2007年我校与新西兰的尼尔逊-马尔伯理工学院(以下简称NMIT)开展了合作办学,共开办计算机信息管理和市场营销两个合作办学专业。课程采取中新合作教学模式,每个专业均有8门专业课程由NMIT选派专业教师来我校讲授;还有8门专业课程由NMIT指定教学内容,但日常教学由我校选用具有双语教学水平的教师担任,我校双语教师在授课时要求采用双语教学方式。管理会计作为市场营销(中新合作班)一门专业主干课程,主要采用双语教学模式。自2007年开始,本人开始教授《管理会计》双语课程,以下就《管理会计》这门双语课程的教学考核方式改革进行探讨,愿能给其他双语课程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提供一些帮助。

1 《管理会计》双语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必要性

双语教学大多选用国外知名大学的优秀教材,我校《管理会计》双语课程曾经选用的教材有Charles T.Horngren 的《Management Accounting》(第12版)和Brewer/Garrison/Noreen的《Introduction to Managerial Accounting》(第4版)。这两门教材被全世界诸多高等院校选作教材。通过这些原版教材,我校学生可以在国内就能接触到国外先进的《管理会计》专业知识,掌握管理会计领域最新发展成果。在日常的双语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在将国外先进知识和理念带给国内,更要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潜力。因此,必须对传统考核方式进行适当改革,使之适应双语教学的特色。

2 《管理会计》双语课程教考核方式发展变革分析

2007年以来,本人一直从事《管理会计》双语课程教学工作,一直在探讨适应合作办学特色的双语课程考核方式。总结起来,《管理会计》这门双语课程教学考核方式主要经历了2个时期。

第一时期:期中、期末考试采用全英文模式。在刚开始的2年里,《管理会计》教学所用的教材选用国外原版教材,教学所用的课件也采用全英文方式,上课中英文结合,期中、期末考试试卷采用全英文出题和作答。试题包括单项选择、判断、计算题几个部分。这种考核方式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非常高,学生分数一般都不高。

第二时期:统一期中、期末双语考试。通过和学生的交流,我们发现,由于学生英语听说水平参差不齐,造成不少学生在使用原版英文教材,全英文教学课件的讲学中难以把握住学习重点和难点,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在第3年开始,本人开始尝试在课件制作中将关键术语标上中文解释,上课过程中中英文混合讲授和解释专业知识,期中、期末考试试卷仍然采用英文出题,但作答时不要求完全用英文作答。这个阶段,由于讲解时课件中一些关键词语采用了中文解释,试卷作答时也不要求完全用英文作答,因此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相对容易些,作答起来也好些,分数相对高些。

3 中外合作办学市场营销双语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措施

从《管理会计》双语课程两个时期的教学效果对比来看,第二个时期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要明显强于第一时期的教学方式。当然,目前仅通过两次统一考试来检测学生学习效果仍不能准确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应引入一些过程考核手段,这样一方面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又可使教学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据此,《管理会计》双语课程考核可以作出以下改革。

(1)考核方式多样化。《管理会计》这门双语课程本身贴近现实问题的。所以我们可以将考核方式从单一的期中、期末统一考试转变为形式多样的考核方式。MNIT没有对所有课程制定统一的考核标准,考核标准可以由任课老师根据课程性质来灵活制定。一般来讲,专业课程的考核标准有如下几种:作业(案例分析、调研报告等)+论文+期末考试;论文+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或者作业(案例分析、调研报告等)+平时测验+期末考试。因此,我们可以考虑将《管理会计》这门双语课程的考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期末考试(约占30%)、平时测验(约占30%)、小组作业(约占20%)、课堂提问和讨论(约占20%)。

(2)强调过程控制。在NMIT考核体系中,平时作业是

课程考核很重要的一部分,一般都会占到最终成绩的40%

左右。期末考试最多也就40%左右。NMIT这种考核方式更加体现了全面质量控制,强调过程控制,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结果控制。这与我们目前的考核方式有很大区别。在我校的考核体系中,期中、期末统一考试成绩往往占了80%,对出勤、平时作业、实验的考核只占到20%左右,对过程控制体现不明显。这容易造成很多学生突击一下就可能通过考试,而平时的真实学习效果却体现不出来。因此,应借鉴新方考核方式,修改对合作班学生的考核方式,增加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比重,加大过程控制力度。

(3)注重考核学生创新能力。《管理会计》双语课程教学应强调发展学生创新能力,所以考核过程和考核结果应鼓励学生创新性学习,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因此《管理会计》双语课程在考核设计上要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自由创新和探索。因此,可以通过给学生确定作业题目范围,然后由学生自由查阅相关参考资料,自主解决问题并能在课堂用英语演讲方式表达出来的方式来考查学习效果。

4 结语

中外合作办学中专业课程采用双语教学是培养应用型国际化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双语教学需要在兼顾提高外语听说水平和掌握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探索一条更适合中国学生学习的双语教学模式。本文结合作者多年双语课程教学体会,提出了《管理会计》双语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路和措施,以更好地发挥《管理会计》双语教学在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杉.对高职院校专业基础课双语教学相关问题的经验探讨[J].科技资讯,2008,(38).

[2]蒋轶.《管理会计》双语教学方法初探[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6,6(2).

[3]戚艳霞,王鑫.我国管理会计双语教学的现状和改进[J].会计之友,2008,(16).

[4]戚艳霞.构建应用型导向的管理会计双语教学体系[J].会计之友,2012,(08).

[5]苏纯.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实践[J].考试周刊,2009,(6).

[6]万里,王可.浅谈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国际合作办学背景下的双语教学[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12).

[7]张振山,房红.基于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管理会计全英文教学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06).

篇10

[关键词] 程式教学设计;传统课堂教学;心理调适课程

[中图分类号] G261.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1-0096-04

1 干部培训需求的新变化对传统课堂教学 的冲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干部所处的行政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何有效快速应对复杂、多变、突发的局面是摆在广大干部面前的严峻挑战。同时,随着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进,干部在学历层次、知识结构、学习能力等自身素质方面不断更新提升。这都促使干部培训需求呈现出一些新特征,对干部教育培训提出了一些新要求,相对于“是什么”和“为什么”,参训干部对“怎么做”的需求更为迫切,能力提升和技能习得成为干部教育培训领域的重点和关键,实效性和操作性成为评价干部教育培训效果的主要标准和重要尺度。

能力的发挥和技能的施展具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和应用条件,这就决定了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对特定现实情境具有较强的依赖性。而由于教学场所、教学设施、教学情境等的限制,传统课堂教学主要承载的是信息传递的功能,教师是信息发出者,学员是信息接收者,课堂环境脱离问题解决的现实情境,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员不能真实体验和切实感受教师所传递的知识和技能,学员的学习成果始终停留在书本上和记忆里,从而失去了在现实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应用价值,培训效果大打折扣,这是传统课堂教学应用于能力提升类课程时存在的致命缺陷,传统课堂教学开始逐渐滞后于干部培训需求的新变化。

2 改良传统课堂教学的基本思路

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得现代教学设备的整合成为可能,真实情境的模拟变成现实,在此基础上,以学员体验为中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以仿真实训室为依托,注重学员能力塑造和技能习得的实训课程逐渐成为现代干部教育培训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由于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和各地干部教育培训实际的不同,干部教育培训资源分配不平衡的问题持续存在,对于一些基层党校来说,仿真实训室等现代化的实训教学设施并没有得到较大范围和规模的普及,课堂教学依然是各级基层党校干部教育培训中的主流教学组织形式。

实训课程的核心是在仿真情境下通过对知识、能力和技能的体验帮助学员实现心理和行为上的持久改变。从这点来看,现代教学器具只是辅助模拟现实情境进而实现实训教学的手段,而不是区分实训教学和课堂教学的根本。同时,器具和设备在营造仿真情境的功能价值上并不具有唯一性,恰当的教学设计同样可以弥补传统课堂教学在能力实训方面的不足。因此,如何通过教学设计对传统课堂教学进行改良使其具有实训功能,就成为干部教育培训领域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关注学员的现场体验和真实感受是对传统课堂教学进行改造的主要方向,这种体验和感受的集中反映就是学员的参学动机。因此,围绕学员参学动机对课程内容进行组织设计是辅助传统课堂教学实现现代实训功能的主要路径。

3 干部心理调适课程学员动态参学动机的 分析

干部心理调适课程的设置目标是提高学员在压力情境下的承受能力、应对能力和调适能力,这也是干部参加心理调适课程的核心需求和主要动机。长期以来,由于大众心理健康教育偏实践应用而不重理论宣讲,偏症状表现而不重机理病因,使得广大领导干部在心理健康知识技能的获取和掌握方面存在不系统、不全面、不准确、不深入的问题,进而导致干部心理调适课程的开展面临学员“心理知识储备不足、心理健康意识不强”等现实障碍。课程设置的终极目标与参训学员的初始状态之间的差距,决定了学员的参学动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呈现出“问题参与动机-问题感知动机-问题明了动机-问题解决动机”的动态变化特征,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层级性,学员培训需求与知识掌握现状的差距和矛盾是阶段性参学动机存在的主要形式,而学员阶段性需求的实现是参学动机不断递进上升的前提条件和必要基础(如图1所示)。

3.1 问题参与动机

问题参与动机处于学员动态参学动机结构的底层,也是整个教学活动顺利开展进而实现教学效用的动力基础。对课程的兴趣和对教师的信任是决定学员该阶段参学动机强度的两个重要因素。“课程内容对自身问题是否具有针对性”、“授课教师对自身问题是否具备解决力”是学员参与课程之初重点关注的问题。教学内容对学员个性问题的关切程度越密切,授课教师给学员营造的第一印象越权威,学员的问题参与动机就越强烈。对于整个教学活动而言,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员参与问题讨论的兴趣,建立与学员之间良好的信任关系。

3.2 问题感知动机

在学员的课程参与兴趣得到有效激发、教师与学员之间的信任关系初步建立之后,学员不断增强的心理健康意识开始寻求在理论知识上的落脚,学员对心理健康的重视与自身知识积累匮乏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构成了这一阶段的核心参学动机,即问题感知动机。理论知识的获取和认知成为学员在这一阶段的主要诉求,课程内容对学员真实生活状态的关切程度决定了所授理论知识的解释力,而理论知识在具体问题上的应用价值是影响学员参学动机强度和知识接受程度的基本要素。对于整个教学活动而言,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授课表现理论知识的问题解释力,建立学员与理论知识之间的信任关系。

3.3 问题明了动机

在问题感知动机的引导和驱动下,通过充分、到位的课堂讲授,学员对心理健康相关理论和心理问题临床表现有了必要的认识和基本的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准备充裕与心理问题分析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开始显现并逐渐上升为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构成学员参加心理实训课程过程中的第三层次的动机,即问题明了动机。学员对心理问题生成机理和自我诊断分析技术的需求是问题明了动机的主要内容,简单化、规则化、程序化、操作化是学员对该阶段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对于整个教学活动而言,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员掌握一般心理问题的生成机理和个性心理问题的自我诊断技能。

3.4 问题解决动机

问题参与动机驱动下增强的心理健康意识,问题感知动机驱动下获取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及问题明了动机驱动下掌握的自我诊断技巧,在这三个方面的综合作用下,学员对自我心理调适技能的需求愈加强烈,构成了整个课程中最高层次的动机,即问题解决动机。这种动机主要表现为两个基本矛盾,一是心理调适方法在理论上的效力与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的效力之间的矛盾,二是心理调适方法在课堂上的短期效用与在实际生活中的持久效用之间的矛盾。“坐在教室感觉有用,走下课堂感觉没用”是学员参加传统心理调适课程后的普遍感受。在参与课程的过程中,学员更加希望能够现场体验到方法技巧介入后心理问题临床症状的缓解过程,更加希望能够通过方法技巧的习得实现个人生活品质的整体提升。对于整个教学活动而言,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让学员充分感受心理调适方法的效用,帮助学员将心理调适方法技巧内化升华为一种新的价值理念和生活方式。

4 干部心理调适课程程式教学设计

学员参学动机的阶段性动态变化决定了干部心理调适课程的实施是一个逐级深入、层层递进的过程,这也符合斯金纳程序教学中关于“小步教学、即时反馈”的理念。

所谓程式教学设计就是按照学员的参学动机设置不同的课程模块,按照参学动机的层次结构安排课程模块的呈现顺序,以参学动机的动态变化为依据,以学员体验感受为中心,以阶段性需求的实现为基础,以能力提升和技能习得为目标的一种小步式的课程设计模式,程式教学设计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激发-实现-重新激发”学员参学动机的过程(如图2所示)。

4.1 基于学员问题参与动机的课程引入模块设计

这一阶段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是,按照“普通人群-干部群体-学员个体”的顺序,以事实讲述为主,依次呈现一般人群心理问题具体案例、干部人群心理问题详实数据、学员个体心理问题自测结果,不断增强学员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和重视,逐步营造心理健康导向的教学氛围,增强学员的心理健康意识,培养学员的课程参与兴趣,进而激发学员的理论知识获取动机。

例如,在课程引入模块,通过产后抑郁症案例的讲述,说明心理因素在心身疾病诱发和恶化过程中的作用,通过干部自杀等典型案例和详实调查统计数据的讲述,强调干部群体心理压力过大的事实,通过心理压力现场自测和对测验结果的详细解释,在帮助学员全面了解自身心理压力状况及潜在心理问题倾向的基础上,激发学员获取心理压力理论知识的求学动机。

4.2 基于学员问题感知动机的感知压力模块设计

“单一、抽象、枯燥”是传统理论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所授理论与学员的真实生活状态关联度较低,缺乏针对性;二是学员在课堂上无法现场检验所学理论知识的应用价值,缺乏实效性。这就导致学员无法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已有的认识图式,面对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只是被动接收,而不能主动接受。

在讲授理论时,用案例来说明理论,用理论来解释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全融合,提升理论的可信性,增强学员对理论的接受程度。例如,用某干部自杀案例诠释心理压力的本质,通过假设情境和心理游戏帮助学员体验心理压力的产生过程,透过一则多疑躁狂症案例详解压力的心理模型,借助考试压力的举例透析压力强度由低到高变化所引起的心理反应,依托一例梦境的精神分析展开心理压力的预警信号。

在讲解知识时,借助知晓度高、生活味浓、参与性强的课堂活动,接近学员的真实生活状态,贴近学员的真实心理感受,引导学员参与知识发现和理论建构的过程,提高学员的知识理解水平和理论接受程度。例如,在干部心理压力源部分,引导学员编写、吟唱《蓝精灵体(领导干部版)》,不仅能帮助学员整体把握心理压力源,同时也是心理压力宣泄的一种有效渠道。

4.3 基于学员问题明了动机的透视人格模块设计

在讲授理论知识时,学员一般偏好多维角度呈现的课程内容,丰富化和多样性是这一阶段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而在讲授技能技巧时,学员更加偏好单维角度呈现的课程内容,简单化和单一性是这一阶段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例如,笔者在教学中强调个体性格特征和人格特质在心理压力产生和应对中的作用,认为其是决定个体压力承受能力和压力应对能力的关键要素,并将其作为诊断分析个体心理问题的主要依据和基本线索。相对于环境刺激事件,学员对自身性格特征的可控性更强、兴趣更高,且更容易掌握,学员以此为切入点进行自我心理分析,会对各种心理问题的机理有一个全面而准确的了解。

在透视人格模块,为学员列举各种不良心理压力易感人格特征,通过案例的现场分析,详细讲解各种性格特征的原因、表现和作用,生动演示“环境刺激事件-个体性格特征-心理压力反应”的心理压力产生机制,深入解析心理障碍的生成机理和诱发病因。例如,通过某恶性杀人案件犯罪心理动机的分析,说明A型人格在自卑心理倾向和偏执障碍产生过程中的作用,通过某公务员被检方询问后精神失常案例的分析,说明担忧心态的特征及其在心理障碍产生过程中的作用。

在图画心灵模块,引入H.T.P.(房树人)测验,通过参与趣味性和科学性均较强的图画测验,能够显著提升学员自我剖析的动机水平。在对绘画测验的结果进行讲解时,首先按照所反映问题的性质将收集到的画作案例进行归类,然后以“解释规则-案例说明”的内容组织形式向学员呈现图画心理分析的方法和程序,最后引导学员对自己的画作进行透析解读,在帮助学员全面认识自己的同时,能够有效增强学员的成就动机,这也构成了学员继续参与课程的源动力。

4.4 基于学员问题解决动机的疏导压力模块设计

“操作性强,现场体验,适度拔高”是该模块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操作性强”是指提供给学员的心理压力疏导方法要有明确的适用范围、应用条件、执行标准、操作规程等,如呼吸技术主要应用于突发性应激障碍问题,冥想技术主要应用于思维阻碍问题,有氧锻炼主要应用在频率、强度和时间等方面的标准等。“现场体验”是指提供给学员的心理压力疏导方法要能够在课堂现场实施,让学员切实体验疏导方法应用前后截然不同的心理感受。例如,通过引导学员进行自我暗示训练,使其快速进入浅睡眠状态。通过引导学员进行想象训练,使其感受自我意识和自我效能感的增强。通过引导学员进行肌肉放松训练,使其感受身心放松状态。“适度拔高”是指在向学员讲解具体疏导方法的同时,还要提供形而上的人生哲学和生活哲理,通过寓言、故事、名人传记等说理方式,帮助学员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产生持久效应。

干部心理调适课程程式教学设计的实施对授课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的个人经历、学术素养、研究能力、创新能力、授课技能以及对学员的观察能力和对课堂的掌控能力都是影响程式教学设计效用发挥的重要因素。科学的教学设计,辅以较高的教师素养,即使在器具、设备和仿真室等实训条件缺乏的情况下,传统课堂教学同样可以发挥出现代实训功能。

参考文献

[1]Herbert L P,等著.动机心理学[M].郭本禹,等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曹宝志.以问题为中心的程序教学[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4(2):103-105.

[3]张秀芳.程序教学理论的形成及影响[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24(6):51-52.

[4]杨芳凝.体验式培训与高职管理实训课程的有机融合[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4(19):92-93.

[5]郭京红.模块化实训课程设计与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9):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