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律范文

时间:2023-04-01 15:16: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元素周期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元素周期律

篇1

一、考纲要求

1.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其应用。

2.以第三周期为例,掌握同周期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3.以ⅠA族与ⅦA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二、深入理解元素周期律

元素的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为元素周期律。“元素性质”、“递增”、“周期性”是三个关键词。“元素性质”既包括元素原子的微观性质,又包括元素的各类化合物的宏观性质。“递增”指元素性质变化的连续性,说明同主族或同周期中位置相邻的元素性质必定有相似之处。“周期性”不像数学中的正弦函数那样完全重复,如第二与第三周期的对应元素性质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三、熟记元素周期表

解答有关此类题往往要用到元素周期表,因此,熟记元素周期表很重要。短周期元素、主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稀有气体的原子序数和电子层结构,每周期的元素种数,每个主族常见化合物的化学式类型等等。

四、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1.物质结构方面的应用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所以考题经常从电子层结构最外层电子数切入考查。另外,原子半径、离子半径的变化规律、化学键类型、化合物类型、分子结构等都与元素周期律有关,高考试题常从这些方面考查。

2.物质具体性质方面的应用

元素的化合价、单质的氧化性或还原性、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碱性、氢化物的稳定性等都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同周期或同主族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其它的许多性质也会呈现一定的规律,如同主族元素的同类物质溶解性、熔沸性、毒性等。

3.综合应用

未知元素的推断和性质的预测,不同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的比较,化学实验事实的解释,寻找具有特殊性质的元素和化合物等都可以跟元素周期律综合联系起来。从这个角度可以大大拓展学习者的思维空间,提高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例如从宏观性质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主要依据。

金属性的判据:

a.与水(或酸)反应的难易。

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

c.金属与盐酸溶液的置换反应。

d.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的强弱。

非金属性判据:

a.非金属单质与H+化合的难易及氢化物的稳定性。

b.最高价的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F除外)。

c.非金属的置换反应。

d.非金属阳离子的还原性强弱。

根据以上的依据可以设计一定的实验来验证某些结论。

篇2

在化学科学的发展中,从十八世纪中叶至十九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间,一系列新的元素随着生产和科学实验的大发展接连不断地被发现,到了十九世纪六十年代,通过各种方法发现的化学元素已达六十三种,而且关于各种元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研究资料也积累得相当丰富了。但是,这些材料是很繁杂而纷乱的,缺乏系统。面对这些大量而无头绪的材料,人们不禁提出:地球上究竟有多少元素?怎样去寻找新元素?各种元素之间是否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对这一连串的问题,人们在思索着、探求着新的答案。基于这种情况,许多科学家企图在这纷繁复杂的混乱中建立简单、和谐与统一。其实,这一过程的本身不仅是一种科学的探索,而且是一种美的追求。正如创立控制论的N.维纳所说,科学家的目标“是在为寻找一幅图示,以使它能用一个规律的模型去描述一个混沌的宇宙。”从拉瓦锡的最初尝试、德国化学家德贝莱纳(J.W.Dobereiner, 1780—1849)提出“三素组”,一直到英国化学家纽兰兹(J.A.R.Newlands, 1837—1898)提出“八音律”,第一次从元素的总体上去考察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规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当然,对发现元素周期律作出决定性贡献的是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面对一片混乱的元素世界,他确信,在现实事物的复杂多变之中,一定有严格的秩序。因此,他经过了深入研究和艰苦探索之后,终于在1869年2月排出了第一张包括63种元素在内的“元素周期表”。第一次揭示了:“元素的性质与元素的原子量呈现明显的周期性”的规律。把几百年来关于各种元素的大量知识综合起来,形成有内在联系的统一的体系,是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元素世界无比生动活泼的辩证图景。它实现了化学认识由经验到理论的飞跃,是化学史上的伟大转折。对此,恩格斯给予极高的评价:“门捷列夫不自觉地应用黑格尔量转变为质的规律,完成了科学上的一个勋业。”[1]

纵观化学史,我们不难看出,在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过程中,不论是拉瓦锡的最初尝试,还是德贝莱纳、纽兰兹和门捷列夫等人的具体探索,无不浸透着统一与和谐、简单与深远、守恒与对称和新奇与雅致等这样的美学思想。这些美学思想不仅表现于元素周期律的外部形式之上,而且深入到了它的内部联系之中。很显然,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揭示出了自然界的无限深刻与丰富的美感,它不仅是一种科学美的重要标志,而且闪烁着艺术美的思想光辉。门捷列夫根据元素周期律排出来的元素周期表,简直就是一件远远为人们观赏的艺术珍品,它绝不是一些元素符号的简单堆砌,而是与艺术一样的高级形式,是人类美的创造成果。

一百多年过去了,元素周期律永恒的魅力有增无减,这无疑与它的美学价值有着重要的关系。关于元素周期律中的美学问题,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 统一与和谐

什么是科学美?确切地说,科学美主要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统一”与“和谐”在科学理论上的显现。这个显现的过程是复杂而曲折的,是一个高度创造性的探索过程。丰富多采、错综复杂的现象世界,它们表面上可能千差万别,但本质上却都可逻辑地归结为少数几个基本概念与原理。这样一来,整个体系既‘和谐’又‘统一’。法国著名的数学家、天体物理学家彭加勒(J.H.Poincare, 1854—1912)指出:“在解中、在证明中,给我们以美感的东西是什么呢?是各部份的和谐,是它们的对称、它们的巧妙平衡,总而言之,就是引入秩序,给出统一,容许我们清楚地观察和理解整体与细节的东西。”[2]门捷列夫在他生命的几十年间之所以要孜孜不倦地探寻化学元素的辩证统一,就是因为他认为,只有找到一种统一的形式,才能使元素的联系最和谐。最后他找到了,这就是一百多年来一直被科学界赞叹不绝的元素周期律。现代著名物理学家海森堡说:“美是一个部份与另一部份及整体的固有的和谐。”和谐这个术语经常都是被当作美的概念来解释的,“和谐”的本身蕴含着深刻的综合与统一、对称与守恒,而且各部份的和谐与整体的综合是相互联系着的。正如苏联M.卡岗指出的那样:“和谐与统一中的任何组成部份都是由整体的性质决定的,而反过来又制约着整体的生命。”元素周期律正是这样,不论在形式或是内容上都是非常协调的,形成了一个十分和谐而协调的整体,这不能不是元素周期律的美学价值所在。科学理论的和谐对于保证科学理论的真理性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真的科学理论其体系内部必定是自洽的,逻辑上是严密的,因此,它是美的。彭加勒认为,科学理论的第二选择标准是统一性观念,统一性意味着宇宙各个部分是相关协调的,因而宇宙各个部分之间也必须是相互作用、协调统一发展。科学理论美是其内在和谐结构和外在和谐功能的统一,这种和谐性的发展也表现为理论自然科学不断统一的趋势。门捷列夫按照化学元素的原子量和化学性质之间的相关秩序,把当时已知的化学元素排列成尽可能和谐的层次和系列。它们的和谐关系突出地表现在每一化学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同其物理特性和化学特性(包括比重、颜色、硬度、酸碱性和化合价等)的协调一致,使周期表在整体上呈现出美妙的周期、循环和节奏。为了更充分地展示这种内在结构的和谐与统一,门捷列夫给当时尚未发现的几种化学元素留下了空位,并对未知元素的性质作出了预言。新发现的元素完善了周期表的和谐结构,同时,理论的和谐又发挥着外在的功能。可见,门捷列夫周期表不但具有征服人的和谐美,而且发挥了和谐的潜在功能。

为什么世间一切纷繁复杂的事物均可用简洁的形式来表达?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自然界本身的统一与和谐,这种统一与和谐的自然美反映到自然科学的理论形态之中,就显示出了统一与和谐的科学美的规范。门捷列夫认为,科学的目的是要在多样性中追求统一性。因此,化学的目的不但要描述化合物的多样性,而且要揭示隐藏在复杂现象背后的统一性。科学美的本质就在于研究自然界中这种多样性中的统一性。自然现象虽然纷繁复杂,但是在这杂乱中必定有一种既定的秩序,这种秩序是自然界物质普遍运动的主宰。可见,门捷列夫在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过程中,他自觉地应用了传统的科学美思想。从古代到近代,在人们心目中最重要的美学标准就是统一与和谐。从哥伯尼的太阳中心说到开普勒天体运行三定律,他们所强调和追求的主要是天体运行的统一与和谐,英国著名的科学史家丹波尔认为,哥伯尼的心中最重要的问题是“行星应该有怎样的运动,才会产生最简单而最和谐的天体几何学。”[3]他认为,在他的理论体系中,人们可以看到一种“有秩序的安排”、“宇宙里有一种奇妙的对称,轨道的大小与运动都有一定的谐和关系。”[3]亚里士多德也认为,作为一种美,最重要的标准就是“整一性”,他这种“整一性”的所谓“秩序、匀称与明确”实际上就是“统一与和谐”的原则以及“对称与守恒”的原则。他还在《诗学》一书中明确指出:“一桩桩的事件是意外的发生而彼此间又有因果关系。”[4]他在这里所说的“意外发生”是指偶然性;而“因果关系”则是指的必然性。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正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统一,表现出了它的统一与和谐之美的所在。他还认为:“一个美的事物不仅要有各个部份的相应安排”而且要能使人“尽览它的整一性”[4]。这正是元素周期律的显著特点。彭加勒曾经指出:“我所指的是一种内在美,它来自各部份的和谐秩序。”[2]他最为强调的是“和谐”,认为“普遍和谐是众美之源”,“内部和谐是唯一的美。”他还说,能够在我们身上激起美的情感的东西是什么呢?它们是“其元素和谐地配置,以致为思想认识到细节时,能够毫不费力地包容整体。这种和谐立即满足了我们的审美需要,有助于它所证实和指导的思想。与此同时,一个秩序井然的整体处于我们的双目之下,使得我们能够预见”[2]科学定律。门捷列夫把这些似乎毫不相干的元素进行精心排列,一个秩序井然的整体奇迹般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它勾勒出了元素世界的生动活泼的辩证图景。这不仅在形式上是美的,一排排,一行行,奇妙的对称又统一,犹如一座庄严而完美的大厦;而且具有内容上的完美性,深刻地揭示了元素之间的协调与和谐。正如伟大的物理学家波尔茨曼指出的那样“这些符号难道不是出自上帝之手吗?”这就是元素周期规律的统一与和谐之美。

2 简单与深远

宇宙万物之美是按最简单的原则构造出来的,而且自然规律的简单性是一种客观的特征。科学理论的简单性是指科学理论、定律、公式的简单形式和深广内涵的统一,它并非只是思维经济的结果。在姹紫嫣红的物质世界中,尽管各种自然现象和过程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令人目不暇接,但客观自然界在本质层次上是简单、明确的,也是美的。然而,这种形式上的结构是建立在一些十分简单的原则基础之上的,这些原则又被更深层、更复杂的内涵所决定。因此,当人们了解这一切的时候,他们就会感到一种神秘的气氛,看到了它深远、博大的内涵,反映出了科学深层的折光,从而使人们有可能猜测到当时从理论上尚无法理解的更深远的科学真理。

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不仅充分体现出了统一与和谐之美,而且从逻辑形式上体现出了简单与深远之美。这种简单之美“既不是理论内容上的简单性,也不是数学形式上的‘简单性’。”看上去简单的东西却蕴含着丰富而深远的内容,这不仅是艺术美的表现,而且是科学美的特点。彭加勒曾经说过,因为简单性和深远性(伟大性)二者都是美的,所以我们特别愿寻求简单之事实以及深远(伟大)之事实。他认为人们探索星辰之运行,考察奇异之极微,都是对简单和深远的寻求。古希腊的园柱以最佳分布承受了最大负荷,就是体现了“简单和伟大”。他在这里所说的美,绝不仅只是对象的质地或外观形式的美。他说,“我的意思是说那种深奥的美,这种美在于各个部分的和谐秩序,并且纯理智能把握它。正是这种美使物体也可以说使结构具有让我们感受满意的彩虹一般的外表。没有这种支持,这些倏忽即逝的梦幻之美结果就是不完美的,因为它是模糊的,总是短暂的。”[5]彭加勒所说的这种“深奥的美”就是一种理性美,是一种具有深远内涵的美。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就是这种具有深远内涵之美的光辉典范。从整个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看,哥伯尼的日心说、牛顿的力学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等等,都充分体现了简单而深远。爱因斯坦曾多次强调了这种简单性原理,他认为一切科学的伟大目标是“要从尽可能少的假说或者公理出发,通过逻辑的演绎,概括尽可能多的经验事实。”[6]所以当代的一些科学家提出了所谓“信息量审美原则”,即在简单明了之中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对于一件艺术作品,可以按照它所包含的信息量的大小来对之进行审美评价;对于一个科学理论,同样可以根据它所包含的信息量的大小来考察它的美学价值。而元素周期律的美学价值正是由于它包含着极大的信息量,周期表中的每一个字母或符号所代表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固定位置,不仅反映了无素的原子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而且还反映出了该元素与其他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即原子体积、元素的最高正价和负价、化学活性、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等等。总之,一张简单的元素周期表不仅反映了元素的过去,表现着元素的现在,而且还预示着元素的未来。可见,所谓信息量就是其深远意义的所在,也是其美学价值的体现。

另外,科学家在繁杂之中每概括出一种简洁明了的规律,就必然会给人以一种美的感受。根据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排列出来的一张简单的元素周期表却描绘出了一幅元素世界生动活泼的辩证图景,一百多种已知元素在表中排列井然,不仅反映出了各种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同时预示着整个元素发展的的未来。令人惊奇的是,在门捷列夫最初排列的元素周期表中留下的十一个空位和对八种元素原子量的修正,均被后来新元素的发现和原子量的精确测定所证实。所以,既使到了今天,科学家仍把这个周期表当作“原子世界的地图”,并将之作为化学研究的指南。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的这种深刻的蕴含,体现了它本身的简单与深远之美。

3 新奇与雅致

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使我们发现,科学家在探索科学真理的过程中,往往有一种好奇的追求。美国著名的科普作家I.阿西莫夫说:“什么是科学,科学始于好奇。好奇,不可遏止的求知欲望,死亡的东西不具备这个特性。”自然科学探索的本身,“意味着冒险精神的好奇心已闯入了世界。”正如评论家爱迪生指出的:“凡是新的不平常的东西都能在想象中引起一种乐趣,因为这种东西使心灵感到一种愉乐的惊奇,满足它的好奇心,使之得到它原来不曾有过的一种观念。”这种所谓“惊奇”或“震惊”正是我们所说的新奇之感,是科学家对美的追求的结果。我们知道,结构的和谐与内容的新奇是不可分割的。理论的新奇特征来源于科学思想的独创性和科学方法的新颖,也可以把新奇看作科学理论的奇异性。奇异与和谐是对立的统一,即一个新出现的和谐的理论总是包含着某种奇异,而奇异的思想内容只有具备和谐性时才能显现出新奇之美。新奇之所以被视为科学理论美的标准之一,关键在于它体现了科学理论中的艺术因素。因此,一个优秀的科学成果或成功的科学理论,总是使人悦目怡神,身心获益,给人于一种新奇之感。著名科学家钱德拉萨克曾引用F.培根的一句话作为科学美的第一条标准:“没有一个极美的东西不是在调和中有着某种奇异。”[7]元素周期律正是以它的匀称、和谐和统一的奇异高度概括了万象纷呈的元素世界,即用以少概多的形式表现其丰富的内涵,真正做到了形象鲜明而又不是一览无余。另外,当门捷列夫关于新元素的预言在1875年被法国的化学家L.德—布瓦博德朗(Locog de Boisbandran, 1836—1912)发现的新元素镓(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中的类铝)第一次证实的时候,不仅门捷列夫,而且整个科学界都被这一伟大的预言振惊了。更令人惊奇的是,离法国千里之遥的门捷列夫大胆地修正了镓的比重不是4.7而是5.9。而且修正的结果居然是正确的。因为这一伟大的预见带来的新奇的美感,激励着许多科学家去进一步证实门捷列夫的预言。仅在欧州就有数十个实验室的上百位科学家在紧张地工作,渴望取得不寻常的发现。因此,在短短的十年间,门捷列夫周期表中的类铝、类硼和类硅就相继被发现而命名为镓、铊和锗。门捷列夫深有感触地说:“我爱科学,把它看作是神。它赐福于人类,使生活充满光彩……”其实,这种深沉的含蓄,伟大的预见或者由科学家创造出来的诗的境界,正如苏联科学家M.比克松所说:“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系的美”“表现了这个结构体系的‘诗意’”。它能唤起人们特定的感情,唤起观尝者的联想,使人受到了强烈的感染,大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这也就是在元素周期律的新奇之中出现的雅致。那末,雅致究竟是什么呢?一个颇有代表性的看法是正如彭加勒指出的那样:雅致“是不同的各部份的和谐,是对称,是其巧妙的协调,一句话,是所有那种导致秩序,给出统一,使我们立刻对整体和细节有清楚的审视和了解的东西。”他还说:“我们不习惯放在一起的东西意外相遇时,可能会产生一种出乎意料的雅致感。”[2]当门捷列夫把那些独立的元素进行了精心排列之后,他惊奇地发现了它们的性质的递变规律,这显然是元素史上的一次突破,元素周期律的简单、和谐、统一、对称,令人感到新奇,引人入胜,产生了强烈的雅致感。可见,所谓“雅致”,实际上是包括了简单、和谐、统一、对称以及新奇等诸方面的含意。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之所以具有那么强烈的美的永恒魅力,致使许多化学家一看到就喜欢它,赞尝它的美,甚至其灵魂也为之陶醉,这正是它本身具有的雅致。这就是元素周期律的新奇与雅致之美。

篇3

【例1】原子序数小于20的X元素能形成H2X和XO2两种化合物,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

A. 8 B. 12 C. 15 D. 16

解析:根据H2X可知X的最低化合价为-2价,则最高正价为+6价,所以X的最外层有6个电子,选项中最外层有6个电子的为8号元素和16号元素,根据O没有正价,不能组成XO2可确定答案为D。

答案:D

解法探究:当同一种元素既有正化合价又有负化合价时,一般是以负化合价为依据展开分析,原因是非金属元素的正化合价往往有变价情况,而负化合价只有特殊情况下才有变化。

考点二、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

【例2】下列微粒半径大小比较正确的是( )

A. Na+Na+>Al3+

C. Na

解析:四种离子核外电子数相同,随着核电荷数增多,离子半径依次减小,即微粒半径:Al3+Al3+,B项正确;Na、Mg、Al、S的原子半径依次减小,C项错误;Na、K、Rb、Cs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半径依次增大,D项错误。

答案:B

解法探究:“三看”法比较微粒半径大小。

(1)一看电子层数:电子层数不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时,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如r(F)< r(Cl)< r(Br)< r(I),r(F-)< r(Cl-)< r(Br-)< r(I-)。

(2)二看核电荷数:电子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如r(Na)> r(Mg)> r(Al)> r(S)> r(Cl),r(S2-)>r(Cl-)> r(K+)> r(Ca2+)。

(3)三看电子数:核电荷数相同时,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如r(Na+)< r(Na),r(Cl-)> r(Cl)。

考点三、元素周期表的Y构

【例3】短周期元素X、Y、Z、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右图所示。已知Y、W的原子序数之和是Z的3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原子半径:X

B.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X>Z

C. Z、W均可与Mg形成离子化合物

D.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Y>W

解析:由X、Y、Z、W四种元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Y、W的原子序数之和是Z的3倍可推出:X是硅,Y是氮,Z是氧,W是氯。A.原子半径:X>Y>Z。B.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XY(N),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W>Y。

答案:C

解法探究:有关周期表结构的题目,越来越注重对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考查。本题是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来推断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对元素周期表中的结构要注意以下“两性”:一是“残缺”性,即第1至第三周期缺少过渡元素;第七周期缺少ⅢA族及其后边的元素。二是“隐含”性,即第六、七周期ⅢB中分别隐含着镧系元素和锕系元素,这两系中各有15种元素。

考点四、元素周期表的编排

【例4】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周期表是按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的

B. 同族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一定相同

C. 同周期元素的电子层数相同

D. 每一周期的元素都是从碱金属开始,以稀有气体结束

解析:现行周期表是按各元素的原子序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A错;0族中,He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2,其他元素为8,B错;第七周期为不完全周期,不是以稀有气体结束的,D错。

答案:C

解法探究:熟悉元素周期表的编排是本节内容对同学们提出的要求。周期表的结构、元素的划分、族的划分、前18号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都要熟记于心,这些方面也是高考中经常设置的考点。

考点五、元素得失电子能力的判断

【例5】(双选)X、Y是元素周期表第三周期中的两种元素(稀有气体除外)。下列叙述能说明X的得电子能力比Y强的是( )

A. 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Y原子多

B. X的氢化物的沸点比Y的氢化物的沸点低

C. X的气态氢化物比Y的气态氢化物稳定

D. Y的单质能将X从NaX的溶液中置换出来

解析:第三周期元素,从左到右,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增,元素的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A可选;元素的得电子能力与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有关,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元素的得电子能力越强,C可选;元素的得电子能力与气态氢化物的熔沸点无关,B不可选;Y的单质能将X从NaX的溶液中置换出来,表明得电子能力:Y>X,D不可选。

答案:AC

解法探究: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强弱的判断依据:

(1)比较元素的单质跟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其单质跟氢气越易化合,生成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其原子得电子能力越强。

(2)比较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其原子得电子能力越强。

(3)比较非金属间的置换反应。若非金属X能把非金属Y从它的盐溶液或气态氢化物中置换出来,则X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比Y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强。

(4)比较非金属间的阴离子还原性的强弱。非金属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其对应非金属元素原子的得电子能力就越强。

考点六、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例6】R、W、X、Y、Z为原子序数依次递增的同一短周期元素,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m、n均为正整数)( )

A. 若R(OH)n为强碱,则W(OH)m也为强碱

B. 若HnXOm为强酸,则Y是活泼非金属元素

C. 若Y的最低化合价为-2,则Z的最高正化合价为+6

D. 若X的最高正化合价为+5,则五种元素都是非金属元素

解析:若R、W分别为Na、Mg,Mg(OH)2不是强碱,A错误;若HnXOm为强酸,即X的非金属性强,可知Y的非金属性更强,B正确;若Y的最低化合价为-2,为第ⅥA族元素,则Z在第ⅦA族,最高化合价为+7,C错误;若X的最高正化合价为+5,位于第ⅤA族,则R位于第ⅢA族,可能为Al,D错误。

答案:B

解法探究:同一周期,从左向右:原子半径逐渐变小,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

考点七、同主族元素的递变性质

【例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SiH4比CH4稳定

B. O2-还原性比S2-强

C. Na和Cs属于ⅠA族元素,Cs失电子能力比Na强

D. 把钾放入氯化钠的水溶液中可制取金属钠

解析:碳、硅在同一主族且碳的非金属性比硅强,所以稳定性CH4>SiH4,A错;O2-半径比S2-小,故还原性S2- > O2-,B错;Na与Cs位于同一主族,原子序数越大失电子能力越强,C对;钾与钠都能与水发生剧烈的反应,所以钾无法置换钠盐溶液中的钠,D错。

答案:C

解法探究:同主族元素随原子序数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元素原子的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元素氧化性逐渐减弱,还原性逐渐增强。

考点八、有关元素周期表的综合运用

【例8】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写出下列元素符号:① ________,⑥ ________,⑦ ________,11________。

(2)在这些元素中,最活泼的金属元素是_____,最不活泼的非金属元素是_____,最不活泼的元素是___。

(3)在@些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的是________。

(4)在③与④中,化学性质较活泼的是________,在⑧与12中,化学性质较活泼的是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要掌握:①1~20号元素的名称及符号;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③能根据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递变规律进行分析、判断。

篇4

A. A的气态氢化物都是含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

B. B在自然界的含量最多

C. C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它们互为同素异形体

D. A、B、C的氧化物都能溶于水形成酸

2. X、Y、Z分别是三种单质,它们都是常见的金属或非金属。M、N、R是常见的三种氧化物,其中一种具有高熔点,而且有如下的反应(反应条件末标出,反应式末配平):①X+ZN,②M+XN,③M+YR+X。若X是非金属,则组成Y单质的元素在( )

A. 第二周期ⅣA族 B. 第二周期ⅥA族

C. 第三周期ⅡA族 D. 第三周期ⅣA族

3. X是由两种短周期元素构成的离子化合物,1 mol X含有20 mol电子。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化合物中阳离子和阴离子电子数一定相等

B. 化合物中一定只有离子键没有共价键

C. 所含元素一定不在同一周期也不在第一周期

D. 其阳离子半径一定小于阴离子半径

4. X、Y、Z三种元素,已知X+和Y-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Z元素原子核内质子数比Y元素原子核内质子数少9个,Y-被氧化可生成YZ3-。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离子半径:X+>Y- B. X、Y、Z均属于短周期元素

C. X、Y、Z三种元素组成的物质至少有三种 D. Y属于第VA族元素

5. 元素X和Y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相邻周期,两种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之和为21,Y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比X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多5。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X和Y两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在熔融状态下电解可以得到两元素的单质

B. Y元素的单质不能和金属氧化物反应

C. X和Y能构成一种阴离子,这种阴离子与过量H+反应可以转变为Y元素的阳离子

D. X元素的一种单质能有效地吸收紫外线

6. A、B、C、D四种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按A、D、B、C依次增大,A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B元素原子的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电子数的2倍,C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总数的一半,D元素原子K、M两电子层上电子数之和为其L电子层上电子数的一半,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A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和气态氢化物都是含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

B. B元素在自然界的含量最多

C. C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不止一种

D. D元素的单质可在A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中燃烧

7. A、B、C、D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同周期的短周期元素。已知A、C、D三种原子的最外层共有11个电子,且这三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之间两两皆能反应,均生成盐和水。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A、C、D三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有两种是强碱、一种是强酸,或两种是强酸、一种是强碱

B. A、C、D三种元素有两种是金属、一种是非金属

C. D元素在第三周期第ⅥA族

D. A、B、C三种元素的单质熔、沸点依次降低

8. A、B、C、D四种短周期元素,其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原子为半径最小的原子,C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A、B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相等,D原子和B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和为C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2倍,D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电子层数的3倍,试回答下列问题:

(1)书写CA4+的化学式 ;

(2)A、B、C、D可组成原子个数之比为4∶1∶1∶2的盐,结构简式是 。

9. X、Y、Z、W均为短周期元素组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有如下转化关系:X+YZ+W。

(1)若构成X的阴、阳离子个数比为12,且构成X的阴、阳离子中分别含有18个和10个电子,构成Z的阴、阳离子中均含有10个电子。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若X、Y、Z、W四种物质均为分子,且X分子中含18个电子,Y、Z分子中均含有10个电子,单质W分子中含有16个电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若X、W均为单质,Y、Z均为氧化物且Y、Z中氧的质量分数分别为50%和40%。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0. A、B、C、D、E五种短周期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中A与D及C与E分别是同主族元素,B与C为相邻元素;C、E两元素原子核内质子数之和是A、D两元素原子核内质子数之和的2倍。

(1)A、C两元素可形成化合物甲,其分子由四原子核构成,此分子的电子式为 ,已知甲为二元弱酸,写出甲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 ;

(2)由A、C、E三种元素形成的六原子核化合物乙的水溶液和甲的水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篇5

【关键词】自主学习;情景模式;化学课堂

“自主学习”是针对传统教学的被动学习而提出的主动学习,情感上的投入,动机上的参与,方式上多样,更重视学习上的学生的主体,作为主角参与,参与的方式和程度,根据教学理念.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从根本上改变观念,特别实施老师,不能在用保姆似的风格,居高邻下的传授,要注重授之渔于.

“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如何让学生自主,是摆在我们老师面前的一个难题,一课堂45分钟,一般都是教师把握,把自己原本准备好的内容一点一滴的灌输到学生头脑中,这样的教育学生是被动的,失去了主动性,也很少有积极性,那么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呢?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化学课程的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中学化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的需要出发,发挥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改革的突破口;从而,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在对新情境、新问题的探究能力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

[情景1] 一堂普通的复习课;《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复习及习题讲评

下午,第一节课,老师将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知识点系统归纳整理了一遍,让学生对这一块知识有个系统的认识,加深记忆。之后针对知识点将之前学生做好的习题简单讲解,正好是所讲知识点的综合应用。在这堂课中,老师花了不少心思整理,但学生却不能每个知识点都很清楚,课堂效率很低。反思后,下个班不能再用这样的模式,于是及时改变策略,大胆放手,发挥自主学习。

[场景2] 学生自己讲的复习课;《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复习及习题讲评

同一天下午,第二节课,这堂课我们要对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这一章做个系统的复习,但这堂课我要同学们自己来讲,我们就以习题为载体,请同学们自己讲解归纳,采取随机点名的方式。讲完后,全班同学都有了精神,连之前有些趴在桌上的同学也抬起了头,一是怕会叫到自己,另一方面,其实每个学生都也有表演的欲望,这能给他们展示的舞台。

教材里的很多实验都设计成探究的模式,通过探究能让学生借助教材或实验情境,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认识事物、理解知识内涵。学生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形,遇到一个问题,学生总会在座位上跃跃欲试,可是一旦被老师起来提问,就语无伦次了,还有很多人云亦云,一看场面情形,以为学生都懂了,事实上还有一大部分是糊里糊涂的。这一方面说明学生的表达能力很欠缺,而要提高,在课堂上给以充分表达和展示的机会,是非常必要的,另一方面,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很多问题当自己处于似懂非懂的阶段,当给其机会,自己亲口分析讲解之后就会变得思路清晰,原本未搞懂的也能搞懂了。所以应该多给学生自己讲的机会。

我们大家都知道在哲学方面,元素周期律揭示了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引起元素性质发生周期性变化的事实,从自然科学上有力地论证了事物变化的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性。元素周期表是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把元素纳入一个系统内,反映了元素间的内在联系,打破了曾经认为元素是互相孤立的形而上学观点。通过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的学习,可以加深对物质世界对立统一规律的认识。要学生掌握元素周期律就要结合元素周期表,掌握元素变化的周期性和规律性。因此,教师所要的的一部分知识点先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来,学生接受的效果也好多了。

例如:依据元素周期律及元素周期表知识,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 酸性:H2SiO3>H2CO3

B. 热稳定性:H2Se>H2S>H2O

C. 碱性:CsOH〉Ca(OH)2

D. 若离子半径:R2―>M+,则原子序数:R〉M

教师应该先把元素周期律中包括:原子半径、元素化合价、单质的熔点、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 最高价氧化物和水化物的酸碱性、非金属气态氢化物、单质的氧化性、还原性、 推断元素位置的规律、由原子序数确定元素位置的规律、“三角形”规律 、“对角线”规律、 相似规律 、两性规律等总结出来再由学生自己解析是因为粒子半径比较,一般先判断电子层,电子层多,半径大;当具有相同电子层的时候,一般核电荷数越大,半径反而越小。气态氢化物稳定性上,看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稳定。最高价氧化物所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比较与氢化物比较相同。碱性强弱则看金属性,金属性越强,所对应的碱碱性越强。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单纯的授课者,而且是教学中的主导者,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引导者,对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的成长极为关键。

教师常常花了很多心思给学生系统的知识点归纳和整理,但学生的接受效果却很不好,因为这里学生是在被动接受知识,又是习题课,很多学生自认为自己已经掌握又不愿意听,再加上,更促使整堂课气氛萎靡,效果自然很差。当给了学生充分的自,让学生自己讲,整堂课上下来,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思维也很活跃,原本枯燥的习题课也变得生动有趣了很多。从这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篇6

关键词:教育主体间性理论;化学教学;有效实施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4-0017-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4.007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和个性化发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此同时,新课程标准又强调:为化学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和研究提供更多的机会,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引导教师不断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1]。然而,如何协调好教师与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给予教师与学生恰当的定位?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又扮演怎样的角色?为解决以上问题,我们引入教育主体间性理论,结合人教版化学2模块中《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表》一节教学设计,例析了教育主体间性理论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实现过程。

一、教育主体间性理论及其引入化学教学中的意义

主体性是指个人把自己以外的一切客体化、对象化,通过对客体和对象的认识、征服、掠夺,达到占有的目的,进而确认自己的价值,实现自我的“自由”[2]。主体性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交往过程中主客体的对立分离,以至于出现个人的自我中心化,缺乏宽容、平等、关爱以及合作的意识。为了解决以上问题,20世纪德国哲学家胡塞尔(Hussel)提出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概念。胡塞尔认为主体间性是主体间的互识与共识,即交往过程中多个主体之间互相理解、互相认识与对同一事物达成相同理解,使主体之间的交往摆脱“自我论”与“为我论”,通过移情与同感实现“自我”与“他我”的沟通。

教育主体间性理论是在主体间性理论的基础上,将教育理解为交往对话行为,从交往对话的角度重新审视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以教育资源(中介化客体)为中介(图1),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对话,为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主体关系难以界定提供了解决方法――教育主体间性理论认为,教师与学生均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这样的理解方式有利于维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主动性,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化学教学中引入教育主体间性理论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的:对于学生来说,我们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把课堂交给学生,多给予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机会,多给予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学生自主学习化学反应的原理、合作学习化学实验的操作技能,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思维方法;对于教师来说,如何组织课堂教学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主动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如何迅速成长成为一名专家型教师等问题又对教师的主体性提出要求;此外,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育资源作为一个被“交往主体”认识的对象,它已经己经不是一种纯粹的客体,因为它肩负着沟通教学活动中另外两个基本要素(教师和学生)的重要使命。

二、教育主体间性理论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以《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为例

在《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一章教学设计中,教育主体间性主要体现在教材重组、学案导学和实验探究三个方面。

1.教材重组,体现教育主体间性

在本章教学过程中,化学教师以教材为中介,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有效接受方式进行考虑,对教材进行了重组。教师和学生通过教材这一中介化客体的作用,进行了有效的对话。

人教版化学必修2《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一章,教材由浅入深、由易至难,知识的逻辑性顺序非常强。但是笔者认为,如果将本章内容进行如下重新的组合,可以更好地增强本节内容的系统性,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

化学2专题1元素周期表第一部分阐述了有关原子序数和核外电子、质子数、核电荷数的关系,第三部分阐述了核素的概念,而专题2元素周期表律第一部分又介绍了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方面的知识。因为原子序数决定了该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决定了其所在周期,元素的核外电子数(质子数)决定了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所在主族。所以笔者认为上述三点可以作为一个专题来学习。而专题1中第二部分有关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的结构和性质则可以作为实例来加强学生对周期、主族概念的理解。专题1元素周期表第二部分向我们呈现了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两个知识点,我们可以得出同主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而专题2元素周期律通过比较Na、Mg、Al性质和比较Si、P、S、Cl性质,向我们介绍了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所以笔者在教学设计中,将上述二者放在一起讲解(见图2)。最后,结合元素周期表师生共同总结出元素周期律,并为后面的专题3化学键的学习做好知识准备。

2.学案导学,体现教育主体间性

“学案”是教师在备课准备教案的同时,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学目的、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化学认知规律,设计编写供教学之用的导学材料。[3]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学案是化学教师的思想和智慧的体现,也是一堂化学课进行的主线。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看,教师则起到了主体的作用;而学案的设计的依据是学生的实际学情,同时学案导学法重在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所以,学生又必定是主体;学案在此处则起到中介化客体的作用,学案将教师、学生二主体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体现了教育主体间性理论。

学案案例(部分):

元素周期律学案

一、课前准备――问题引导复习预习

复习化学必修1《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预习化学必修2《第二章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并回答以下问题:

1.钠、镁、铝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核外电子排布情况如何?

2.钠、镁、铝与氧气反应各生成什么物质?与水反应各生成什么物质?化学方程式怎样写?

3.以上三种金属与水和氧气的反应难易程度?与金属的化合价之间是否有规律可循?

4.三种金属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碱性大小如何?有何规律?

5.硅、硫、氯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核外电子排布情况如何?

6.硅、硫、氯与金属反应的难易程度?生成物各是什么?(以Fe为例)

7.三种非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碱性如何?有何规律?

二、教学过程――探究引导知识学习

1.参阅元素周期表,完成课本有关碱金属元素结构的表格(P5),根据自己所得出的结构,猜测该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并且设计探究实验验证你的猜测(以钾、钠为例)。同时,阅读碱金属元素的主要物理性质(P7),初步得出碱金属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

2.根据卤族元素原子结构,猜测氟、氯、溴、碘化学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如何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写出自己所得到的结论。初步得出卤素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

3.同周期元素之间的性质又有怎样的相似性和递变性?以第三周期元素钠、镁、铝、硅、磷、硫、氯元素为例,试设计实验或者找到化学方程式证明你的观点。

4.观看多媒体投影,看看自己所得到的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的性质规律,以及第三周期元素的性质规律与正确答案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请解释为什么。

5.根据以上结论,归纳出元素周期律。

三、实验探究,体现教育主体间性

在探究实验中,教师和学生各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曾经,化学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起到主要作用――教师为学生设计好实验方案,为学生准备好实验药品,甚至在实验过程中遇到和“标准答案”不一致的的结论时,教师也只是搪塞过去,或者引导学生向着自己期望的方向做下去。很明显,学生在此时所起到的作用只是将课本上的实验简单的验证一遍,而没有经过自己真正的思考,所以很大的抑制了学生能力的发展。但是如果在实验过程中,只承认学生是主体,这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又避免不了盲目性,危险性。所以我们只有引入教育的主体间性理论才能给予教师和学生准确的定位,给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合理的解释:教师与学生均是探究实验过程中的主体,一方面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体性,适时适度地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另一方面又要避免越俎代庖,将实验的主动权、操作权交予学生,为他们留有足够的空间,让其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说,通过实验探究,也很好地体现了教育主体间性理论。

探究实验:比较钠、镁、铝的性质,尝试得出同周期元素元素周期律

问题提出:如何设计实验比较钠、镁、铝的性质?

问题提出后,学生经过思考,提出以下几种方案:

方案甲:通过钠、镁、铝与水的反应来验证,比较反应剧烈程度;

方案乙:通过钠、镁、铝与盐酸反应来验证,比较反应剧烈程度;

方案丙:通过钠、镁、铝与氧气反应来验证,比较何者更容易发生;

方案丁:通过单质之间的置换反应来判断钠、镁、铝的性质;

……

教师组织同学将各组实验方案进行讨论,并且分析其可行性,如果可行,则可以在下次的课上去实验室进行验证。在实验过程中要提醒学生应该注意的地方,比如方案乙,钠与酸反应的现象十分剧烈,所以建议学生不要去做该实验,如果一定要做,要注意酸的浓度应该要小,投入的钠块要小等问题。

对于方案丁,某组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如下:

将绿豆大小的钠块分别投入到MgCl2溶液,AlCl3溶液中,观察是否有沉淀生成。如果有沉淀生成,则证明了钠单质的还原性比镁单质、铝单质要强。

对于以上实验方案,教师没有当时就提出实验设计中的错误,而是让学生自己走进实验室进行验证,结果学生在实验后得到了白色沉淀,将白色沉淀洗涤后,取出一部分加入盐酸,沉淀溶解却没有气泡产生!学生惊讶之余,努力寻找实验错误的地方。最后,某学生突然恍然大悟,认为钠先与水反应,然后生成了NaOH,NaOH再与MgCl2、AlCl3反应,所以生成了Mg(OH)2,Al(OH)3白色沉淀。如何改进实验呢?学生又提出很多设想,结果认为镁和铝的性质通过置换反应就可以比较强弱,但是钠却不可以。所以适宜与前面几种方案结合进行元素周期律的验证。

以上为三种凸显教育主体间性理论的案例,而在我们教师实际中还有很多,笔者设计以上案例,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三、教育主体间性理论应用于中学化学教学的思考

在新课程理论背景下,教育主体间性理论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它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自学能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创设,体现新课改精神。所以说,教育主体间性理论的引入,对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J].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冯建军.主体间性与教育交往[J]. 高等教育研究,2001,(6):27~31

篇7

一、与日常生活知识类比,化解思维障碍

案例1:化学平衡与水池

在平时教学中,我们感觉“化学平衡”抽象难懂,为突破难点,笔者将“化学平衡”与生活中的“水池”作了如下类比:(1)化学平衡:当一个可逆反应中同一种物质消耗的速率和生成的速率相等时,体系中各物质的浓度和百分含量保持不变,但正逆反应仍在进行(即达到平衡状态),如果正逆反应速率不等,各物质的百分含量将发生改变(平衡被破坏).(2)水池:假设一个水池有进水和出水两个管道,当进水和出水的流量相等时,水位保持不变,但水池中的水是流动的(即达到平衡状态),如果进水和出水的流量不等,水位将发生改变(平衡被破坏).

中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相对滞后.通过与学生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作类比,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消除知识障碍.

二、与其它学科知识类比,借鉴思维方法

案例2:元素周期律与哲学

按照元素周期律的现代解释,元素的性质随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从活泼金属开始,逐渐演变为活泼的非金属,最后惰性元素结束,循环反复.同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元素结构和性质既发生周期性变化,同时又波浪式、螺旋式向前发展.为理解元素周期律的本质,笔者引导学生运用哲学中“量质互变规律”去类比、理解,即物质的量变积累到一定限度,就会引起质变,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物质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向前,所以,化学被人们称为是研究物质由于量的构成变化而发生质变的科学.从哲学高度去理解“元素周期律”,学生理解将更加深刻.

在平时教学中,如果善于利用其它学科知识进行类比,既能借鉴其它学科的思维方法,又能拓宽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锻炼学生优秀的思维品质.

三、与学生已有知识类比,开发思维最近发展区

案例3: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

学生在初中已学过CO2,对其性质比较熟悉,SO2与CO2同为酸性氧化物,所以能和碱发生相似的化学反应.

CO2+2NaOHNa2CO3+H2O;

SO2+2NaOHNa2SO3+H2O

CO2+Ca(OH)2CaCO3+H2O;

SO2+Ca(OH)2CaSO3+H2O

CO2+2NH3・H2O(NH4)2CO3+H2O;

SO2+2NH3・H2O(NH4)2SO3+H2O

新旧知识往往具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如果学生能辨认各种知识的相似性,分析、概括出它们的共同本质,学生就能根据已有知识,自主探究未知领域,掌握探究世界的方法.

四、与科学原理类比,建立思维模型

案例4:物质的量与“曹冲称象”

化学上为什么要引入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如何理解1摩尔微粒的计量标准.笔者借鉴了“曹冲称象”的原理与思想.“曹冲称象”的的方法是:先把大象牵上船,在船帮上划一道记号,再把大象换成石块,称出石块的重量,加起来总和就是大象的重量.大象太重,在当时无法称量,所以曹冲采用了化整为零的原理,运用了转化与等量代换的思想(把大象的重量转化为石头的重量).

而微观粒子质量太小、数量太大,以个数计量研究起来很不方便,所以化学家引入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把可称量的宏观物体与一定数目的微观粒子联系起来,把0.012 kg C-12中所含的原子数称作1摩尔,采用了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的原理(与化整为零相反).

五、防止类比机械化

案例5:根据类比得出的错误反应

Ca(ClO)2+CO2+H2OCaCO3+2HClO(正确);

Ca(ClO)2+SO2+H2OCaSO3+2HClO(错误)

Fe(OH)3+3HClFeCl3+3H2O(正确);

Fe(OH)3+3HIFeI3+3H2O(错误)

Fe(OH)2+2HClFeCl2+2H2O(正确);

Fe(OH)2+3HNO3Fe(NO3)2+2H2O(错误)

篇8

一、选择题

1、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制作出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揭示了化学元素间的内在联系,成为化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之一。下列有关我们常用的元素周期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元素周期表有七个横行,也是七个周期

B.元素周期表有18个纵行,即有18个族

C.短周期是指第一、二、三、四周期

D.ⅠA族的元素全部是金属元素

2、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5 mol Al与足量盐酸反应转移电子数为1NA

B.标准状况下,11.2 L SO3所含的分子数为0.5NA

C. 0.1 mol CH4所含的电子数为1NA

D.46 g NO2和N2O4的混合物含有的分子数为1NA

3、发展“绿色食品”是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维护健康水平的重要措施,绿色食品指的是( )

A.富含叶绿素的食品 B.绿色的新鲜蔬菜

C.安全、无污染、无公害的营养食品 D.经济附加值高的营养食品

4、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氯化铝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Al3++4NH3•H2O+4+2H2O

B.澄清石灰水与少量苏打溶液混合:Ca2++OH-+CaCO3 +H2O

C.碳酸钙溶于醋酸:CaCO3+2H+Ca2++CO2+H2O

D.氯化亚铁溶液中通入氯气:2Fe2++Cl22Fe3++2Cl-

6、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推测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某元素的原子序数为7,下列有关该元素的推断不正确的是( )

A.它处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二周期ⅤA族

B.它的正价为+5,负价为-3

C.它的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是一种强酸

D.它的非金属性比磷弱

7、某一反应物的浓度是1.0 mol•L-1,经过10 s后,它的浓度变成了0.2 mol•L-1,在这10 s内,它的反应速率为( )

A.0.08 B.0.08 mol•(L•s)-1 C.0.04 D.0.04 mol•(L•s)-1

12、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

A.用钠、镁分别与水反应,可证明钠、镁的金属性强弱

B.用氯化镁、氯化铝分别与过量浓氨水反应,可证明镁、铝的金属性强弱

C.用铁、石墨与硫酸铜溶液组成原电池,可证明铁、铜的金属性强弱

D.把氯气通入到硫化钠的水溶液中,看到淡黄色沉淀,可证明氯气、硫的非金属性强弱

13、下列物质中,属于含有共价键的离子化合物的是( )

A.MgCl2 B.Br2 C.KOH D.H2S

14、在海水的综合利用中,海水提溴工业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一种提溴的工艺是在预先浓缩并酸化的海水中,通入足量氯气,然后使生成的溴与吸收剂SO2反应转化为氢溴酸以达到富集溴元素的目的。在有关上述工艺流程的以下化学用语中,错误的是( )

A.用电子式表示氢溴酸的形成过程为:

B.海水中Br-的电子式为:

C.海水中通入氯气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Br-+Cl2Br2+2Cl-

16、海水中含有的氯化镁是镁的重要来源之一。从海水中制取镁有多种生产方法,可按如下步骤进行:

①把贝壳制成石灰乳 ②在引入的海水中加石灰乳,沉降、过滤、洗涤沉淀物 ③将沉淀物与盐酸反应,结晶、过滤、干燥产物 ④将得到的产物熔融后电解

关于从海水中提取镁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此法的优点之一是原料来源丰富

B.进行①②③步骤的目的是从海水中提取氯化镁

C.第④步电解制镁是由于镁是很活泼的金属

D.以上制取镁的过程中涉及的反应有分解反应、化合反应和置换反应

二、填空题

1、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可以对所学元素化合物等知识从理论角度进一步加深理解。有A、B、C、D四种短周期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由A到D依次增大,已知A和B原子有相同的电子层数,且A的L层电子数是K层电子数的两倍, C燃烧时呈现黄色火焰, C的单质在高温下与B的单质充分反应,可以得到与D单质颜色相同的淡黄色固态化合物,试根据以上叙述完成下列问题:

(1)元素名称:A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D___________。

(2)写出B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第_______________周期,第_______________族。

(3)AB2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____;C单质在高温下与B单质充分反应所得化合物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____。

(4)用电子式表示化合物C2D的形成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般情况下,B元素与氢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是以_______________键(填极性或非极性)结合的_______________化合物。

参考答案:

1周期表中有18个纵行,但只有16个族,故B项错。短周期是指第一、二、三周期,故C项错。ⅠA族元素中的氢元素是非金属,故D项错。

答案:A

主要考察知识点: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同周期、同主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

2.1 mol的Al与盐酸完全反应转移3 mol的电子,0.5 mol转移的电子数应为1.5 mol,A选项不正确;标准状况下SO3为固体,B项不正确;由于存在2NO2N2O4,故46 g混合物的分子数小于1 mol。

答案:C

主要考察知识点:物质的量

3绿色食品指的是安全、无污染、无公害的营养食品。

答案:C

主要考察知识点:化学与社会发展—化学史、与生活的联系等

4 Al(OH)3不溶于氨水,故A选项不正确;B项中Ca2+与OH-不符合分子式中的离子个数比,C项中CH3COOH是弱酸,应用分子式表示。故B、C项不正确。

答案:D

主要考察知识点:离子反应

6原子序数为7的元素,是氮元素,其原子电子层数为2,最外层有5个电子。故A、B、C项正确。氮和磷在同一主族,随原子序数递增,非金属性逐渐减弱,故D项说法是不正确的。

答案:D

主要考察知识点: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同周期、同主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

7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来表示。据此首先排除A、C选项。然后进行计算,得知答案为B项。

答案:B

主要考察知识点:化学反应速率—概念、影响和计算

12比较金属性的强弱,可以通过金属与水或酸反应,可以通过金属间的置换反应,也可以通过发生原电池反应等途径来进行;比较非金属性强弱可以通过非金属间的置换反应来进行。B选项的操作不能达到预期目的,二者都能生成白色沉淀而不溶于过量氨水。

答案:B

主要考察知识点: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及要求—性质、制备和检验

13 A项MgCl2是离子化合物,但其中不含共价键。B项中Br2只含共价键,且是单质。D项中H2S只含共价键,是共价化合物。C项中KOH是离子化合物,其中O原子与H原子之间以共价键结合,符合题意。

答案:C

主要考察知识点:化学键

14 :氢溴酸HBr是共价化合物,H原子与Br原子成键时形成共价键,无电子得失,不形成阴阳离子,故A项错。其余均正确。

答案:A

主要考察知识点:化学用语

16把贝壳制成石灰乳涉及两步反应,首先贝壳高温分解制成氧化钙,然后氧化钙与水结合制成石灰乳;在引入的海水中加石灰乳后,石灰乳的主要成分氢氧化钙与海水中的镁离子结合生成氢氧化镁沉淀;氢氧化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电解熔融的氯化镁得到金属镁。分析上述转化过程,可知反应中没有涉及置换反应。

答案:D

主要考察知识点:镁和铝

二.1根据物质的特征性质和元素的原子结构进行判断。由于A的L层电子数是K层电子数的两倍,故A为碳元素;C焰色反应为黄色,故为Na;B与A电子层数相同,且与A反应生成淡黄色固态化合物,故B为O,D为S。

篇9

关键词:高考理综 元素周期表 无机推断 细节 适当猜测

近年来,元素周期律与无机推断的难度又呈大幅上升趋势,这让不少师生都重新重视这一部分。但是得分率却并不高,其中的原因,很值得我们探究。

一、无机推断的细节

高考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一种注重细节的考试。有人说:“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高度。”在推断题中,首先,我认为无机推断中最重要的就是细节,下面以一道例题说明。

例题:有A、B、C、D、E、F六种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的原子只有一个核外电子;B和A形成的化合物可以形成原子个数比为1U1、2U1的两种;C与B同周期,且不是零族元素;D是厨房调料中最常见的一种金属元素;E是D同周期原子半径最小的一种元素;F是一种常见的Ⅷ族金属元素,试求:

1.写出六种元素的名称A________B______ C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F________。

2.写出A与B形成的一种既含有极性共价键又含有非极性共价键的化合物________。

3.A与B元素2U1形成的化合物熔沸点高于同周期其他元素与A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C的单质具有很强的__________性,所以很易________________电子;C与B单质反应,_______(填元素名称)显负价。

5.D的单质以_______________键结合存在,颜色_____________,具有___________光泽;电解D与E形成的化合物的水溶液时,阴阳两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__________,加入酚酞,____________极区显红色。

6.E与A和一种非金属元素G形成的既有非极性共价键又有离子键的化合物H的名称是__________,尿素中G的含量是______________,所以,H与尿素________肥力好。

7.F在工业生活中应用广泛,制作Zn与F的原电池时,______作负极(填元素符号),而保护F的制品是,可行的方法是___________(多选)。

A.用Cu与F相连,保护F

B.把F放在接上直流电的负极形成电解池

C.把F泡入水中,并通入新鲜空气

D.在F表面镀Zn

分析:本题是一道十分普通的无机推断题,可以说对于久经沙场的同学们来说没有任何难度。但是,对于中等学生,尤其是不细心的学生来说仍有很多易失分的地方。比如,第一问,问元素名称。这一类题在近几年出现频率很高,很多考生因为推出结果,往往是长舒一口气,写上元素符号不检查,导致大量失分;第二问考查学生对化学键的理解。近年来,元素周期律与无机推断往往和化学键、晶体结构、方程式计算、环境保护、工业等方面联合设题,是这类题型的一大趋势;第三问很多考生会按照日常做作业的方式填写“氢键”,结果一定是不得分的。氢键在考试中一定要填写清楚是分子间氢键还是分子内氢键,因为这种结果往往是不同的;第四问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常识,最后一空考查二氟化氧,是考生的积累,因为考生很容易因为顺口写成“二氧化氟”;第五问考查金属晶体,考生往往因为重要性而记住分子晶体、原子晶体,而金属的结合方式容易被遗忘,对电解的考查,考生往往会把氯化钠溶液与熔融混淆,这是一个非常易错的点,考生需要加强记忆,老师也需要多强调。而氢氧根的移动方向也是高考中经久不衰的考点;第四问中,考查了简单的化学计算,如果考生记得尿素的N含量为47.7%大于氯化铵,就不必写出尿素的化学式,而考生如果不记得含量也不会写尿素,自然会失分;最后一问考查了原电池和电解池的知识,该项知识往往会有题目来考查,所以出现在无机推断中的往往很简单,考生只需要细心,写清阳极与正极、阴极与负极,牢记规律、放电顺序,即可得分。

这一道综合性的简单题,发现很多失分点。所以,一定要抓住细节问题,确保会做的题不失分。

二、适当运用猜测法

许多老师并不提倡学生“猜答案”,因为这不是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但是许多时候,我们合理运用猜测法可以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精力耗费。就比如数学里面的“分析法”,都说“由因导果顺藤摸瓜,执果索因逆序破案”是一种得心应手的方法。而猜测法就如“逆序破案”的分析法。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多次指导学生合理运用猜测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下面仍然以一道例题来说明。

例题:有A、B、C、D、E、F六种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是ⅠA族元素;B和A形成的化合物是正四面体分子,常用作萃取剂;C与B同周期,是航天工程与生物工程中应用广泛的一种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一种酸;D是半导体工业的重要元素,是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先驱,其氧化物是现代通信的重要工具,我国著名河流黄河中该物质含量丰富;E是D同周期的一种元素,其组成的一种化合物被称为“细胞能量的通货”;F是一种铁合金中常见的金属元素,常在自行车架中使用,试求:

1.写出六种元素的元素符号A________ B______ C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F________。

2.写出A与B形成五原子分子的结构式_______________。

3.C与A形成的一种六原子分子的结构式为______________,该物质的燃烧热为QKJ/mol,写出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

4.D的单质以_______________键结合存在,氧化物为_________晶体,1mol氧化物中含有的共价键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

5.E与A和一种非金属元素G形成的化合物是__________,该物质__________(有/没有)刺激性气味。

5.生活中应用广泛,制作Zn与F的干池时,负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F原子电子排布为____________。

分析:本题与上一道例题差不多,但是题目信息量明显增大。A有很多可能性,但是一般来说原子序数逐渐增大的,A大概是氢。仔细分析,只能是氢,但是考试中往往没有大量时间,所以,我们可以猜测是氢;B由此可以猜出或许是碳,也不是很确定,但大概也八九不离十;C可以猜出是O或者N,但读完最后一句可以明确是N,此时也印证了前面的猜测是正确的;D凭着经验可以猜出是Si,但考生如果不熟练,就要从大量的信息中挑选出自己熟悉的判断依据来判定;E涉及学科综合,考生如果不知道,可以先猜测,但在第四小题中可以感觉出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F元素也不很明确,但是与其挨个猜测合金的成分,不如从题目中来看,考查电子排布,那一定是Mn了,当然,如果知道自行车为锰钢就更好了。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两种策略对于高考的优势。所以,我们倡导学生注意细节、合理猜测,在理科的学习中能够更灵活、更有效地解题。这样,才能应对千变万化的考试,才能培养一种自我解决的创造性的学习思路,才符合培养学生创造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宗旨。

参考文献:

[1]曹金明.中学数学公式集锦.2008.

[2]高考调研.天利出版社,2013.

[3]徐畅.无机推断与元素周期律的综合应用.2013.

[4]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5]生物.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篇10

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如教学高一元素周期表知识,在学习到有关铝元素性质时,先分析一下铝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从横向看,铝在镁(金属)右面,在硅(非金属)左面;从纵向看,在硼(非金属)的下面,在镓(金属)的上面。因为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具体表现形式,而元素周期律的两大特点就是递变性、相似性。所以在此时提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定会与学生的思想撞击出火花。铝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特殊位置可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所以铝既表现出一定金属性,又表现出一定的非金属性。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此时可告诫学生要向好人学习,不要与坏人接近,否则将有“近墨者黑”的结果。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铝元素性质的理解,又可对学生怎样参与社会实践作出指导。可谓两全其美。

二、真理与谬误

列宁说过:真理如果向前发展一步,哪怕是一小步,都将变成谬误。在元素周期表中除第一周期与第二周期转变外,其他相相邻周期转变时,都是由活泼的非金属,一下子转变为相对稳定稀有气体元素,而稀有气体只向前“走了一步”就转变为活泼的金属元素,从性质上说,从易得电子不易得也不易失电子易失电子,可谓真理如果向前发展一步,哪怕只是一小步,就有可能变成谬误。由此可使学生了解生活中细心的重要性,同时进一步强调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三、一双筷子与十双筷子

关于此知识点,教学时要特别指出结构与性质的关系,讲到结构,应指明微粒作用力和强度,因为分子晶体中分子之间是微弱的范德华力,就像俗话说的“一双筷子轻轻被折断”,所以表现出较低的熔沸点,较低硬度,而离子晶体,原子晶体中微粒间作用力较强,就像俗语说的“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所以表现出较高的熔沸点。顺其自然提出,我们这个集体要想抗击大风大浪,要想取得好成绩,应该像分子晶体那样,还是像离子晶体、原子晶体那样呢?这样既在活跃的气氛中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加深了学生对集体主义思想的理解。

四、了解大趋势,跟上新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