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周期律范文
时间:2023-04-07 10:49: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历史周期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字: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培养
陕西省从2007年实施新课改以来,新教材的理念注重对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什么是创造力,创造力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产生新认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元素周期律的教学在高中化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化学史上掀开了化学新的一页,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元素周期律是对元素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实质的揭示,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也会以此理论来指导后续学习,所以,学好元素周期律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元素周期律的常规教学过程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加以改进。
一、传统教学设计
本节教学重点:元素周期律的涵义和实质;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本节教学难点: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元素周期律属于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基础理论教学应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从课堂教学的结构上,应当体现出教材本身逻辑系统的要求;要重视理论推理,借助实验和事实分析,应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而元素周期律的传统教学设计为:学生归纳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思考与交流得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提出新问题(如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是否随元素原子序数的变化而呈周期性变化呢?)实验探究 (钠、镁、铝元素化学性质的比较)得出结论资料卡片(硅、磷、硫、氯元素的性质事实)思考与交流概括出元素周期律再结合周期表总结出元素性质、原子结构与周期表中元素位置的关系应用。
二.重新改进及教学实践
改进要点:第一,元素周期律观念的形成,首先指导学生观察元素周期表,要求学生观察元素周期表的每行、每列中各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化学性质如何变化,行与行之间怎样变化,这样学生对元素周期律的理解就会深刻。第二,通过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历史以及实验验证,突出元素周期律的科学意义。第三,让学生在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基础上,让学生主动参与元素周期表的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引入]人类已经了现了一百多种元素,这些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都有些什么联系?这就是本节要讨论的问题。
[板书]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一个星期由星期一到星期日为一周,种表记时,从零点到24点为一天。这种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现象,我们称之为周期性。目前已经发现的元素有110多种。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是有序排列的。你是否想过:元素为什么会按照这样的顺序在元素周期表中排列?它们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人们是怎样描述这种关系的?大家打开课本翻到104页,认识一下元素周期表,观察每一纵行,每一横行的元素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有何变化?有没有一定的规律?有没有一定的周期性?元素以什么为序排列表现周期性呢?
[设问]什么叫原子序数?根据原子序数的规定方法,该序数与原子组成的哪种粒子有关?有什么关系?
[板书]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核外电子数
一、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
结论
结论: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核外电子层数相同的原子,随原子序数的递增、最外层电子数由1递增到8]。
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原子半径发生周期性的变化。[核外电子层数相同的原子,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递减(稀有气体突增)]。元素的化合价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起着周期性变化。[主要化合价:正价+1+7;负价-4-1,稀有气体为零价]。
元素周期律
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这个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
说明: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的实质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周期性变化不是机械重复,而是在不同层次上的重复。稀有气体原子半径突然变大是同稀有气体原子半径测量方法与其它原子半径的测量方法不同。O、F没有正化合价是因为它们非金属性强。
例题 下列各组元素中,按原子半径依次增大顺序排列的是:A、Na、 Mg、 AlB、Cl、 S、 PC、Be、N、 FD、Cl、 Br、 I
解析:Na、Mg、Al核外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依次增大,原子半径依次减小,所以A错误则B正确,Be、N、F无规律比较,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时随核外电子层数的增大、原子半径依次增大,所以D正确。(答案:B、D。)
二、 几种量的关系
(1)最外层电子数=最高正化合价
(2)|最低负化合价|+最高正化合价=8
三、重点、难点突破(元素的金属性强弱 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1.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
(1)金属性:a.与水(或酸)反应的难易;b.金属与盐溶液置换反应;c.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强弱;d.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
(2)非金属性:a.非金属单质与氢气化合难易,及氢化物稳定性;b.非金属的置换反应;c.非金属阴离子还原性强弱;d.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除F外)。
2.微粒半径大小比较中的规律
(1)同周期元素的原子或最高价阳离子半径从左至右渐小(稀有气体元素除外)
(2)同主族元素的原子或离子半径从上到下渐大。
(3)电子层结构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离子半径(包括阴、阳离子)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减小。
课堂练习:比较微粒间半径的大小
(1)Na、Mg、Al、Si、P、S、Cl
(2)Na与Na+;Cl与Cl-
(3)O2-F-Ne 、Na+、Mg2+
引导学生总结出比较微粒半径的方法:一看电子层数、二看核电荷数、三看电子数。
特别强调: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其离子半径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减小.
课后作业:请同学们根据元素周期律结合P16页历史回眸 形式不同的元素周期表 设计自己创新的元素周期表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货币市场利率 月度周期性 套利策略 利率互换 正回购操作 逆回购操作
货币市场利率存在明显的月度周期性
近几年,银行间货币市场利率出现了明显的月度周期性特征。以质押式回购利率为例,从图1可以看出,从每月下旬开始,利率开始上涨,一般在月底前达到当月最高值,而度过月末时点后,回购利率开始下降,一般在每月上旬达到当月的最低值。而且资金面越紧张,利率的周期性波动越强。这是由于存款类金融机构为满足各种时点指标考核,需要在月末、季末等关键时点在货币市场上融入资金,而在月初融资需求下降造成的。
图1显示,每个月内7天及1个月期的货币市场利率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一般至少为100bp,有时甚至可以达到200bp。面对如此巨大的利差,促使我们思考是否可以研究出一种无风险策略,将回购利率每月的振幅(即最高值减最低值)作为目标收益。
图1 2011年至今回购利率月度周期性(单位:%) 图2 R007与3个月期FR007 IRS走势(单位:%)
资料来源:Wind资讯、平安证券固定收益事业部 资料来源:Wind资讯、平安证券固定收益事业部
(编辑注:图例中“3个月FR007 IRS”改为“3个月期FR007 IRS”)
套利策略构建
比较回购利率与利率互换(IRS)走势(见图2),可以看出,3个月期FR007 IRS走势较平稳,基本没有表现出月度周期性。因此,可以考虑利用质押式回购利率与利率互换之间价差的正负波动进行套利。具体的操作流程是,在月底资金利率较高时进行1个月期的逆回购操作,及相同本金的7天期正回购操作,滚动展期1个月,同时做空3个月期FR007 IRS(收浮付固)以锁定融资成本;在月初资金利率较低时进行1个月期的正回购,及相同本金的7天期逆回购,滚动展期1个月,同时做多IRS(收固付浮)以锁定利息收益。
但是这个策略需要同时进行3笔交易,且周期为3个月,交易成本较高。事实上,该策略的收益主要来自于1个月回购利率的振幅,利率互换只是起熨平波动性的作用。由此看来,是否可以省略利率互换,将策略简化呢?
基于此思路,我们提出了单向资金套利策略,图3为其操作流程。一方面,在月底回购利率较高时,进行1个月期逆回购操作,同时进行相同本金的7天期正回购操作,并在之后滚动展期,直至1个月期逆回购到期;另一方面,在月中回购利率较低时,进行1个月期正回购操作,同时进行相同本金的7天期逆回购操作,并在之后滚动展期,直至1个月期正回购到期。在每一个时点,单向策略的净本金现金流为0,这消除了资金链断裂的风险。而且直观来看,在利率较高时借出资金,在利率较低时借入资金,应当可以获得不错的收益。 (编辑注:请美编排尽量将图3和图4排在一起,并且与此段放在一起,切勿离远)
图3 单向资金套利策略操作流程
资料来源:平安证券固定收益事业部
套利策略收益估算方法和风险分析
图4是单向套利策略获得利息的现金流。在1个月期逆回购及7天期正回购的组合操作(图3中时间轴上方黑色字体所示)中,前4周的每周末要支付前一周7天期正回购的利息,并在第一个月月底获得1个月期逆回购的利息。而在1个月期正回购及7天期逆回购的组合操作(图3中时间轴下方红色字体所示)中,第三周至第六周的周末将获得前一周7天期逆回购产生的利息,并在第六周末支付第二周末进行的1个月期正回购利息。
图4 单向资金套利策略利息现金流
资料来源:平安证券固定收益事业部
通过计算可以得到,单向套利策略的净收益为。第一个括号内为1个月期质押式回购利率每月的波峰与波谷之差(即振幅),是策略的目标收益;第二个括号及第三个括号内代表的是R007的1个月期远期利率与即期利率之差,直观来看,这已经抵消掉月度周期性,主要体现的是R007趋势项的影响。因此,单向套利策略主要面临两种风险,首先是1个月期质押式回购利率周期性的破坏,这通常出现在特殊时点,如春节前后;其次是残差项带来的R007利率风险。
在资金利率趋势性下降的市场中,残差项风险将对收益造成较大影响。为对冲此影响,在第二周末进行上述单向套利策略的反向操作,这样可以部分对冲残差项风险。具体操作如图5所示,即在第二周末时进行两倍本金的1个月期正回购操作,并用两倍本金的7天期逆回购对冲,然后在第一月底进行一倍本金的1个月期逆回购操作,同时进行同等本金的7天期正回购操作,并滚动展期至1个月期逆回购到期。
图5 组合策略操作流程
资料来源:平安证券固定收益事业部
(编辑注:请美编注意图5距离上一段不能太远)
此组合策略的利息现金流如图6所示。前四周的1个月期逆回购及7天期正回购产生的利息现金流与单向套利策略相同,而1个月期正回购及7天期逆回购产生的利息现金流是之前单向套利策略的2倍。此外,由于在第四周末进行1个月期逆回购以及7天期正回购操作,第五周末至第八周末都将支付前一周7天期正回购的利息,并在第八周末收取1个月期逆回购的利息。
图6 组合策略利息现金流
资料来源:平安证券固定收益事业部
(编辑注:请美编注意图6距离上一段不能太远)
经过计算可得,正反组合策略的净收益为。前两项是1个月期质押式回购利率相邻两个振幅之和,是组合策略的目标收益。对之后残差中的4项分别考察,是从第一周开始R007在一个月内的变化,是第二周开始R007在一个月内的变化,是第三周开始R007在一个月内的变化,是第四周开始R007在一个月内的变化,这四项均已经对冲掉月度周期性,可以认为主要体现了回购利率的趋势变化。基于短期内回购利率趋势不会发生较大改变的假设,以上四项两两相减基本对冲了R007带来的风险。因此,理论分析显示组合策略相比单向策略具有更好的收益/风险比。
套利策略效果检验
为了检验资金套利策略的具体效果,下文利用2009年至今的数据进行回溯分析。
从2009年1月至今,每月1个月期质押式回购利率最大值出现在20—31日,平均为24.9日,因此我们选择在每月25日进行1个月期逆回购操作。质押式回购利率的最大值时点与下月最小值时间点相隔8~24天,平均为17.4天,为了操作方便,选取最大值时点与下月最小值时点相隔14天。
图7 组合套利策略年化收益率(单位:%) 图8 组合套利策略与回购养券年化收益率比较(单位:%)
资料来源:Wind资讯、平安证券固定收益事业部
(编辑注:图例中“套利策略(正向)”改为“正向套利策略”,“套利策略(反向)”改为“反向套利策略”,“总收益”改为“总收益率”) 资料来源:Wind资讯、平安证券固定收益事业部
从图7可以看出,2010年下半年以来流动性紧张,回购利率的月度周期性变得明显,套利策略的收益较好。2009年至今,正向套利策略的平均年化收益率为0.57%,反向套利策略的平均年化收益率为0.61%,组合套利策略的平均年化收益率为1.20%;最近三年的平均年化收益率达到1.74%。其中,最高年化收益率为6.69%,最大亏损为0.76%,收益率的标准差为1.51%,盈利空间明显大于亏损空间,风险可控。2009年至今,收益/风险比Sharpe Ratio为0.80,收益/亏损风险比Sortino Ratio达到5.33;最近三年的Sharpe Ratio为1.10,Sortino Ratio更是达到9.14,组合套利策略具有较好的收益/风险比。
从图8可以看出,与回购养券相比,组合套利策略有更好的收益,且该策略在资金宽裕时融入长期资金,在资金紧张时融出长期资金,融资压力较小。另一方面,由于套利策略需进行两次操作,因此需占用双倍抵押券,单位抵押券收益率约为60bp,适合杠杆率较低的投资型机构。如果使用银行间拆借代替质押式回购,既节省了抵押券,又可以获得相似的收益率,适合拆借额度充足的机构。
图9 组合策略对冲效果(单位:%)
资料来源:Wind资讯、平安证券固定收益事业部
(编辑注:图例中“正向操作残差项收益”改为“正向套利策略残差项年化收益率”,“组合策略残差项收益”改为“组合策略残差项年化收益率”)
此外,对反向操作的对冲效果做回溯检验,检验的对象是R007带来的收益残差项。图9显示的是组合策略残差项年化收益率与正向套利策略残差项年化收益率,二者之差可以表示组合策略的对冲效果。对冲效果最高为1.04%,最低为-1.09%,平均为0.11%,说明反向操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冲残差项风险。但其对冲效果没有理论分析的好,主要是由于质押式回购利率波动性很强,扣除掉月度周期性后也不能表现出明显的趋势性。
小结
篇3
化学史是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好材料。虽然现在出版的初中化学课本里提到的多位科学家都是外国人,但是我们仍然不应该忘记我们祖先的卓越成就。因为炼金术发源于中国,直到8世纪唐王朝时,才传入阿拉伯。到公元十一二世纪再传入欧洲。再经过了几个世纪,炼金术逐渐演变发展成近代化学。到了19世纪中叶,近代化学再从欧洲传入中国,可以说是化学回到了它的“娘家”。
通过化学史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到科学家在进行理论思维时,总要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某种哲学思想的支配,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因而它是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最好方法。在化学发展史上,“燃素说”统治人们思想几乎一个世纪。18世纪最有名望的化学家如普列斯特利、卡文迪许、舍勒等,都是著名的化学家,他们的实验工作是很出色的,对化学曾作出过重要贡献。但是他们都相信“燃素说”。因此当进入到理论领域,就束手无策了。甚至做出许多理论上和实践上的蠢事,正如恩格斯说的,当真理碰到鼻尖上的时候,还是没有认识真理。普列斯特利发现了氧气,但他始终不能认识它,而且还反对拉瓦锡的燃烧的氧学说。直到1794年,拉瓦锡去世后,他还在反对拉瓦锡的正确观点。这个历史教训,是对形而上学观点的最好批判。
1860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这是化学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有人说这是门捷列夫去玩纸牌时偶然发现的,当真是这样吗?
现在我们引一段1903年门捷列夫所写的一段自述,看一看他当时研究这一问题时的思想方法。他说:“人们不止一次地问过我,我发现周期律……是以什么为根据,以什么样的思想为出发点”。他回答说:“在我自己致力于物质研究时,我在它那里看到两种这样的特征或性质:质量――它占有空间,并且表现在引力中;特性――表现在化学变化中。因此无意中就产生了这样的思想,即在元素质量和化学特性之间必然存在着联系,而既然物质的质量……最终在原于形式中表现出来,那么就应当寻找元素的个别性质和元素原子量之间的函数关系”。这段自述最清楚不过地说明了门捷列夫发现周期律绝不是偶然的,他是应用了量转化为质这一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来指导他的研究工作,最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篇4
关键词:人文教育 高中化学 教学
我国的新一轮课程改革试图打破长期以来教育中不能有效贯彻人文教育的局面,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做为主要目标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培养目标中从总体上确立了人文教育的地位: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1]
除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也是化学教学的任务之一。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在教学中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是实施人文教育的具体途径。
一、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的可行性
化学教育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是现代化学教育的必然要求。
《课程标准》为实施人文主义教育提供了依据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突出了人文主义教育的气息,《课程标准》指出: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现代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现代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等诸多内容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教育素材。[1]
二、化学教材为实施人文主义教育提供了素材
在《课程标准》指导下编写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也明显体现出了人文精神。譬如,教材中的化学史内容较之以前明显增多。化学史教育能够展现化学的科学思想、发展历程及其对社会和人类的影响,展现化学家的人文精神;化学理论和化学原理等都包含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如化学平衡;新教材中随处可见环境保护教育的素材,比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光化学烟雾等反面素材,也有化学实验的绿色化、微型化要求等正面素材。同时,化学新课程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化学课程中人文主义教育的渗透显现出了教育对人类自身的关怀。
三、化学学科特点决定实施人文主义教育的可行性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化学的教学内容所直接面对的是自然,而对自然的认识是靠人来完成的,因此化学也是联系人类、自然和社会的一门科学。化学知识中随处可见人文主义教育的素材,让学生充分了解化学的由来、发展、用途、价值;化学家的坚强、执着等。化学教材中蕴涵着大量的人文主义教育素材,这为实施人文主义教育奠定了基础,因此教学中实施人文主义教育是切实可行的。
四、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策略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在教材中挖掘人文精神,也可以通过课外材料来进行。进行人文教育可以从多个方面着手,如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化学史教育、环境保护教育等等 。
五、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人类认识事物的次序是由个别、特殊上升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和个别。对于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发现就是人类认识事物过程的一个鲜明的例子。人们对于元素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开始是对单一的元素的认识,比如铜、锡、金等等,这是第一阶段。随着发现的元素越来越多,开始研究元素之间的关系。1789年,拉瓦锡在《化学基础》中把已知元素进行了分类。之后,德贝莱纳发现了三元素组,后来又相继出现了四元素组、五元素组,这就是第二阶段。再到19世纪60年代,门捷列夫和迈尔发现了周期律,特别是门捷列夫,他在元素组的基础上,将当时已知的化学元素依据原子量的增加组成了元素周期律表,这就是第三阶段。最后,门捷列夫在元素周期律的基础上预言了尚未发现的元素的存在,是再从普遍到特殊和个别的一个过程。元素周期表作为一个典型的例子,全面体现了辩证法的联系观和发展观。元素周期律的发现不但在化学上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哲学上也有着重要意义。
六、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化学史教育
科学知识的传授不能脱离知识产生的背景以及科学发展的历史。这样才能使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才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
在高中化学教材中,根据学习内容提到了很多化学家:舍勒、戴维、哈伯、门捷列夫、凯库勒等,每一个名字都有着耐人寻味、震撼心灵的故事。因此,教师在进行相关内容的教学时,不仅要向学生讲述他们在科学方面的成就,更要表述他们的人文精神对人类进步的影响。在化学家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科学精神是支持其进行科学活动的动力,更是人类财富中的瑰宝。
然而,化学家并不总是象我们看上去那样光辉、荣耀,他们也有遗憾、也有教训。化学家是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活生生的人,他们一方面是化学家,另一方面又是社会的一份子,具有鲜明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倾向。可以说,他们既有科学素养又有人文素养。所以,化学家传记是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
七、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的策略
实验是化学科学的基础。在化学教学中,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都是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要资源。微型化学实验是在绿色化学思想下,用预防化学污染的新实验思想、新方法和新技术对常规实验进行改革与发展的必然结果。
如在选修6实验化学中对于氯气的生成及其性质的实验就采用了微型化实验的方式。利用表面皿与玻璃片之间形成一个相对密闭的小气室,使生成的氯气在密闭空间扩散,与各试剂液滴迅速反应,现象明显,并可防止氯气泄漏。此实验在保证实验效果的前提下,减少了实验药品量,使实验小型化、微型化,不仅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还缩短了实验时间。所以,普及微型化学实验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结束语:
科学精神是人类在对世界特别是自然界的探究中形成的,科学精神重在求真务实,探究万物之理。但如果没有人文教育就难以保证其内容的丰富性和正确性。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才能使学生的人格不断的发展与完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吴克勇,蔡子华.挖掘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人文精神[J].化学教学,2004(4)
[3]张海洋.中学化学人文教育的实验[J].化学教育,2008(09)
篇5
关键词:教学设计;课程资源;整合
认真研读人教版的新课程化学教材后不难发现,与人教版的老教材相比,新教材在必学知识的呈现趋于简单,很多原来的必学、必修内容都变成了选学或者思考与交流,更重要的是很多知识的呈现顺序都有明显不同,逻辑性上也值得我们去琢磨。这里以表格的形式略举一例。
从上表不难看出,人教版化学《必修2》的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直接呈现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过于突兀,元素周期表怎么来的,学生不易接受,逻辑性也不是很强,此时需要我们老师对教材进行作一定的加工,整合出适合学生接受,能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能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设计。经过认真研读新老教材,并认真领会新课程关于强调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的重要性,突出科学发展史,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发展等理念后,将元素周期表的教学设计思路如下:
引入: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史
导入课题:宇宙万物是由什么组成的?古希腊认为是水、土、火、气四种元素。古代中国则相信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之说。到了近代,人们才认识到正确的元素观,并发现了诸多元素(1869年,已经发现60多种元素),同时测得了它们的相对原子量;积累了不少这些元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研究材料。此时人们不禁要问没有发现的元素还有多少种?元素之间是否有着某种内在联系?
强调了元素周期表的发展离不开元素观的发展,元素是元素周期表的载体。
继续引申: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的第一章元素周期表。
强调:按照相对原子质量由小到大依次排列,强调分类思想的重要性。
展示:门捷列夫的第二张元素周期表,
请学生观察第二章表的改进之处和局限性,强调主动学习。
提问:制约周期表发展的瓶颈问题是什么?引发思考。
过渡:随着化学科学的不断发展,原子结构的奥秘被发现!
很自然的引入了原子结构的问题,逻辑性强,学生易于接受。接下来便可以介绍有关原子结构的知识。
继续将课题引向:当原子结构的奥秘被发现后,如果你是化学家。排列周期表时,你会在门捷列夫的基础上,作出哪些调整?启发式教学,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而且紧扣课题。
分享调整思路:
屏显:①由于原子核的结构被揭开,有了质子数,核电荷数等概念,排表时,引进原子序数,不再按元素相对原子量排列;
②由于揭开了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事实,提出了电子层数的概念,排表时,能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原子进行归类;
③由于研究了原子最外层电子与元素的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排表时,同时结合元素性质相似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两个因素将元素进行归类。
挑战:根据以上思路,你能将1-20号元素编排成表吗?
动手编排元素周期表。
欣赏:展示自己的编排成果,充分体现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重要性。
了解:历史上格式各样的周期表,学生很兴奋,原来周期表也可以这样编排?
有利于培养个性和创造性。
篇6
股市是一个小宇宙,股市也有太极。股市的太极中心主宰股市的全部波动。本文主要研究一下中国股市是如何被太极中心支配和制约的。
江恩说“第一个”蕴含着主宰股市波动的数字,抓准了这个主宰数字,你就能解决股市的任何问题。江恩所说的“第一个”,其实质等同于太极。下文用上证指数为例剖析之。
图1中,从太极出发,运行至1993年4月为29个月。同年5月展开大调整,到325点底部运行44个月,完成了沪股的第一次循环,获得生命基因――DNA29、DNA44。29是路加斯数,44是路加斯数11的倍数,内蕴3+4=7、7+4=11、11+7=18、18+11=29等基因核数的因子(3,4,7,11,18,19)。
数据表明,沪股的长循环周期之螺旋线展开,是以路加斯数为主线的,即3―4―7―11―18―29―47―76―123―199―322……
见表1,从太极出发运行36个月,到达1993年11月1011点顶部;运行44个月,到达1994年7月325点底部;运行127个月,到达2001年6月2245点见顶部;运行174个月,到达2005年5月1043点底部。
上列五个市场最重要的运行周期分别为:29月、36月、44月、127月和174月。它们与DNA29的数学联系分别为:36月与DNA29约成1.236倍数;44月与DNA29约成1.50倍数(精确为1.517倍);127月与DNA29成4.382倍数;174月与DNA29成6.00倍数(2005/06/03在998点启动大升浪),这个大底产生于6倍整数,彰显倍数生成的普遍原则。3、6、9是杨雄“太玄”数的核数。在DNA核数的6倍数产生大底,之后启动史上最劲的上升浪,彰显太极中心的支配作用。
将太极移动到2005年5月底部,运行29个月在2007年10月到达6124点历史上的大顶。记得吗?历史上第一次大升浪从95点底部至1993年4四月顶部运行29个月,因而成为沪股“第一个”DNA核数。可见,998点至6124点大升浪也同样运行29个月,是DNA29的遗传重现。或者说,这是历史的重演。
“遗传重现”是在股市太极中心的支配下发生的。两个运行周期完全“自相似”。读者朋友请记住了,太极中心除了以老子费氏数比率、倍数比率支配和制约股市波动之外――“自相似”的遗传功能也是太极中心支配股市的另一种重要方式。这种自相似形式在股市最为常见。表1中所列之DNA29/36/44/127/174/203/214/225/232/254/256/268/276等基因核数,必会在今后的沪股长循环周期中重现,甚至是反复重现。这是股市生命基因的“自组织、自相似”功能所决定了的――这个世界没有新鲜事。
下文继续。从95点太极出发运行到2007年10月6124点顶部,时间为203个月。203月与DNA29成7.00倍数关系。换言之,这个历史大顶产生于DNA核数29的7倍数。可见,“七”是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数字。
中西方之文化、宗教对“七”之数有很多神奇的故事。比如,颜色是七彩的,七日为一礼拜。七七四十九岁时,妇女闭经,完成一生的生育任务。阴府路上有七级浮屠,等等。周易认为,“七”是最小的一个节律单位。《系辞》有云:“七日复得,君行健”。中国股市也是“七日复得”,历史大顶成焉。(“七日”不是时间单位的实数,是一个泛指概念,即指一切与七有关的数,比如七倍。)
从太极运行214个月到达2008年10月之1664点底部,214与DNA29呈7.382倍关系。你注意到了吗?从95点到2245点,运行127个月,是DNA29的4.382倍。从太极运行到1664点底部的运行时间是DNA29的7.382倍。后者与前者的比率差为3倍(7.382-4.382=3.0)。三生万物,大反弹开始。
从太极运行225个月到达2009年8月之3478点顶部。225与DNA29呈7.764倍关系。从太极运行232个月到达2010年3月之3186点顶部。232与DNA29呈8.00倍关系。
山不在高,有名则灵。3186点产生于第一个DNA29的8倍数中。因此,笔者的首选划浪A方案将3186点设为B浪顶部,之后展开C浪下跌。沪股真正的下跌是从2010年3月的3186点开始的。
从太极运行254个月到达2012年1月之2132点底部。254与DNA29呈8.764倍关系。注意,3478点顶部与2132点底部之DNA比率关系为1倍(8.764-7.764)。表1中第12项至15项是预测的。灵验否,让市场去验证吧。
图二及表2剖析太极中心对股市空间的控制。
第一个太极的空间核数为DNA95.79。图二、表2表明,太极中心以其极为准确的比率关系,控制着股市生命的螺旋线展开。要么是倍数生成,要么是黄金分割点上。
表2共14项记录,其中2项没有差误,即1510点顶部、1783点顶部;3项差误只有1个指数点,分别为325点底部、1052点顶部、1664点底部;最大差误8个指数点,差误率只有千分之五,平均差误率不足千分之一。
14项中,整倍数及黄金分割点上发生市场转向的有5项,占35.71%;整数后边带0.382倍的有6项,占42.85%。上列两类比率共11项,占78.57%。这些数据充分证明了太极中心对股市空间的扩张与收缩,具有极强的支配作用和极为精确的控制力。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发现。如果一个疑似顶部或疑似底部出现在你的眼前,不妨计算一下,其指数是否坠入上列的比率中。如果是,那么就有八成机会是见顶了或见底了。
总结一下太极中心对股市时空的控制。将太极中心的时间控制与空间控制放在一个“点”上,你会发现,此“点”乃时空的交融点。在这个点上形态成熟,即发生三维交融。因交融而引发共振,其共振的强大力量将使市场发生重要逆转。这就是股市的是自然法则。
比如,998点底部的时间比率是DNA29的6倍,空间比率是10.382倍。形态上,从2245点跌下来可以非常清楚地数出ABC三个调整浪。6倍与10.382倍、ABC三个波,即时间、空间、形态交融在一个点上,势必诱发共振,市场波动趋势就要发生重大逆转。
又比如,6124点顶部的时间比率是DNA29的7倍,空间比率是64倍(82)。形态上,从998点升上来可以非常清楚地数出5个上升推动浪。这里就是三维交融点,市场波动趋势要发生重大逆转是必然的事了。
“太极是心”,“太极是理”――无论是时间比率、无论是空间比率,抑或形态的成熟,一切都是从太极延展出来的,一切都受到太极的支配与制约。太极的功能可谓“范围天地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
在股市究中,抓准太极、抓准主宰数字就能够用好太极。用好了太极,就已经可以解决绝大部分问题了。记住这个定理――太极中心律是宇宙的第一大律。股市中的螺旋率、周期律、对偶律全部都是在太极中心的精确控制下展开的。
此前的文章称,1月6日2132点是一个中期底部,反弹到2478点或2476点回调,又在3月29日的2242点――0.66黄金分割位上获得有效支撑,从而展开(c)浪反弹。已知(a)升346点(2478-2132=346点),(c)假定为(a)的0.62倍、1倍和1.382倍,则本轮反弹目标为2456点2588点和2720点。
篇7
一、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概述
1980年加拿大学者巴特勒在《加拿大地理学家》发表了“旅游地生命周期概述”一文,在该文中,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理论提出S型旅游地生命周期演化模型。模型认为,旅游地生命周期一般经历探索的阶段、起步的阶段、发展的阶段、稳固的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兴阶段。如图1所示。
探索阶段是旅游发展的初始阶段,只有少量的旅游者,无公共设施;起步阶段是旅游地游客数量增多,政府改善接待设施和交通状况;发展阶段表现为一个成熟的市场出现,旺季时游客人数超过当地居民,当地居民把旅游接待作为一种重要的职业;稳固阶段总游客量继续增加但游客增长率放缓,有了明显的商业区、娱乐区;而其后的停滞阶段,游客量达到最大,旅游环境容量区域饱和;衰落或者复兴阶段则无论是吸引范围还是游客量都不能和新的旅游地竞争。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进入复兴阶段则需要对市场从新进行定位和开发新的产品。
由此可见,各种影响因素的存在,使得旅游地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时间跨度不可能相同,而且旅游地生命周期的长短也可能不一样。但是,任何一个旅游地都有一个周期性的发展轨迹,即经历探索、起步、成长、稳固、停滞、衰落或复兴几个阶段。
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描述了旅游地的发展规律及特征,对旅游地规划及旅游产品的市场营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乌兰察布草原旅游生命周期实证分析
乌兰察布草原旅游资源丰富且发展迅速,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14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为90亿元,比上年增长25%,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0%。[1]可以说旅游产业已成为乌兰察布市第三产业的支柱。当前,在旅游产业逐渐升级的关键阶段,需要我们进一步认识草原旅游业发展的周期演变特征,以促进草原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本文以乌兰察布草原旅游作为研究样本,在对草原旅游产业生命周期和演进特征的研究中,运用了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去进行实证研究。
(一)草原旅游的概念及指标选取
1、草原旅游的概念
草原旅游是指以草原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文化为主要旅游吸引物,进而开展的一种旅游活动,其内容包括了草原上的自然观光、休闲度假、民俗体验及节庆活动等。
2、指标选取和数据采集
(1)用旅游者数量及增速这两个指标建立模型纵轴。
旅游地生命周期现象的直观反映是通过旅游者数量的变化来体现的,如果旅游者数量不断增加则说明草原旅游产业规模处于扩张阶段,反之,则意味着产业规模在缩小。这样,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研究者通过旅游者数量的变化就可以推算出草原旅游产业的生命周期演进轨迹。但是,在草原旅游产业的不同发展时期,其规模的扩张或收缩速度是不一样的。假如草原旅游者的增速放缓了,即使其产业规模仍然处于扩张阶段,实际上,产业的发展速度在下降,则可能进入产业周期演进的新阶段。因此,在研究草原旅游产业的生命周期时,研究者通过旅游者的增速形象地说明草原旅游产业动态演进的变化趋势,进而有助于其进行旅游地生命周期演进的阶段划分及特征分析。
虽然,旅游业的收入也能够反映出旅游产业的规模。但是,由于通货膨胀及汇率变化等方面的因素,使其反映出的旅游周期的真实变化不够准确。而旅游者数量则能够排除价格因素的干扰,从而更准确地反映出旅游产业的演进趋势。因此,本文把旅游者人数作为划分周期的主要指标。
(2)乌兰察布的旅游主要是草原旅游,来乌兰察布旅游的游客几乎都不同程度参与了草原的旅游活动。而且,在分析的时候,从统计的数据中剔除未参与的小部分游客数则存在很大的困难。故本文有关草原旅游的相关数据是以全市的旅游数据为依据的。
(二)草原旅游产业生命周期与特征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以来,乌兰察布草原旅游产业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从探索起步到逐渐成熟,表现出明显的产业生命周期演进特征。
1、摸索阶段(1980-1990年)
这一阶段,乌兰察布市的草原旅游产业规模还非常限,主要是从事外事接待和对口接待,国内的旅游市场刚刚起步,旅游业增长的波动性很大,草原旅游经济实际上处于摸索阶段。
2、起步阶段(1991-2000年)
这一阶段,特别是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目标,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地加快了,人们的收入业开始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对外开放的水平显著提高,乌兰察布市的入境游和国内游都出现了较快的增长。总体上,旅游接待年均增速为13%左右,旅游接待总规模由1991年的32.11万人次增加大2000年的331.48万人次。这一时期,由于旅游经济的日益活跃,导致从事旅游经营服务的企业业日益增多,初步建立了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但是,从总体上看,旅游增长不稳定,增长的速度相对缓慢。
3、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
自2000年以后,乌兰察布市的草原旅游呈加快发展趋势,入境游和国内游蓬勃兴起,特别是国内游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带动了乌兰察布草原旅游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的发展新阶段。我们从图中可以看出,剔除了2003年“非典型肺炎”的影响外,乌兰察布市旅游的总体增长趋势相对稳定,旅游人数亦出现出一种上升趋势,且年均增幅达到了19.3%。旅游的服务和接待能力也不断提高,截止至2014年底,乌兰察布市有34家旅行社,32家星级宾馆。[2] 目前,乌兰察布市的草原旅游从总体上来看,其仍然处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发展阶段,但是,已经出现增长速度放缓的趋势,近三年的平均增速大约在13%左右。
三、结论和建议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乌兰察布草原旅游产业的生命周期演进特征,且依据客源划分的各草原旅游类型所处阶段有所不同。分析表明,入境旅游起步早,但已经进入稳固阶段。而国内旅游和综合旅游仍然处于发展阶段,但增速已有所放缓。在草原旅游产业生命周期演进过程,宏观经济状况、制度和人才,以及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最为深远,而突发性公共事件带来的冲击也是十分巨大的。
篇8
摘 要 学校体育器材设施在校园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发展水平和规模,是反映一个学校面貌和水平的窗口。当前,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体育认识的逐步加深,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建设、配置逐渐完善,且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及实施,人们对体育场地器材的需求增加,此时体育场地器材科学化、合理化的使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运用问卷调查法、场地普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苏州市沧浪区高级中学进行抽样调查,了解其体育场馆设施及器材使用的现状,参照江苏省教育部颁布的《中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进行对比,并从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面进行探讨,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利用率低下的原因并进一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以便对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及社会人群在日常生活锻炼过程中提供理论依据[1]。
关键词 苏州 高级中学 学校体育场地器材 利用率
《江苏省中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与要求:必配类器材设施各学校必须按照要求配齐;选配类器材设施各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配备。本文以19—25个班为标准对苏州市沧浪区四所高级中学的体育器材的配备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
一、体育场馆利用情况
(一)上课教学过程中体育场馆的利用情况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学生在校人数的上升,体育场地更加紧缺,现有的场地已无法满足正常的教学和学生正常的体育锻炼的需要,在天气好时,室内、室外体育场馆都开放的条件下,四所学校中有30%的学生认为学校体育场馆不够用,如图1:
在下雨天,四所学校58%的学生在体育馆上课,10%的学生上体育理论课,7%的学生做与体育无关的活动。而在上课时,学生人均占有场地面积不足。研究表明,班级规模一般不宜过大,否则会降低教学的效果。教育部规定中学人均体育活动面积应达到3.27平方米,而杨永强等在对体育课最佳学生人数的探讨一文中指出体育课最佳人数为20~30人[6]。统计四所学校上课人数时中发现,51%的学生都是在40人以上的课堂进行体育活动,如图2:
(二)课余时间体育场馆的利用情况
学生在学校中除了上课时间利用体育场馆外,在课余时间是否合理利用体育场地进行体育锻炼成为学校体育教学效果的评价之一。经过对四所学校的调查得知,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场馆的时间集中在课间及自习课,主要利用的场地为室外的田径场及篮球场,室内的体育场馆一般要通过向学校申请才能够使用,且在使用学校体育场馆的学生中,绝大多数为男生,很少有女生参与到课外的体育活动中。
除了学校的普通学生在课外使用学校的体育场馆外,学校的体育训练队是学校学生中利用体育场馆最多的人群。在调查中发现,四所学校都有其特色的体育训练队,一般安排在下午放学后进行,不与学校基本教学冲突,训练队学生在使用体育场馆时不受限制。
(三)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情况
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结果显示,由于我国群众体育场馆的数量基数较低,不可能在短短几年内大幅增高,所以需要利用学校的体育场馆进行群众体育活动。从调查的四所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的情况来看,四所学校中仅田家炳中学暂未对外开放,其余3所学校均对外开放,室外场馆开放以田径场为主,其次为篮球场、足球场等;室内场馆开放主要是篮球馆及乒乓球室,开放形式均属于无偿借用。除十中双休日及节假日不开放外,其他两所学校在清晨、晚上、双休日及节假日均对外开放,对象由学生、学生家长辐射到周边的社区居民及退休教师。
四所学校中虽然有三所学校的体育场地进行对外开放,但是范围未涉及到体育器材方面,四所学校均不对外借用体育器材。
二、体育器材
(一)上课教学过程中体育场馆的利用情况
通过调查问卷统计得出,学校体育课最常上的内容为田径、篮球及乒乓球,而新兴体育项目如游泳、高尔夫或是传统体育项目如舞剑、滚铁环等都未涉及,如图3。
(二)课余时间体育器材的利用情况
通过调查走访整理得出,学校学生在课余进行体育锻炼时,学校没有进行器材的配备,学生只是进行不需要器材的体育活动或是自备体育器材,如篮球、跑步等。学生在学校进行课余体育锻炼需要体育器材时,可以向学校体育老师提出申请,经体育老师同意批准后再向器材室借用。而学校训练队在使用学校器材方面则明显比普通学生优越,部分学校对训练队器材的使用还有专门的款项,以满足训练队训练的需要。
三、影响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利用的因素
(一)学校
学校对体育的重视程度,直接体现于它在制定与体育先关的规定及制度及管理时是否考虑到体育。体育场地器材的更新、体育器材的保管、体育课的场馆、器材利用上,四所中学都有先关的规则制度可以依循,且在这一方面完成的较好,但是在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方面,四所学校都未制定相应的规则制度,三所对外开放的中学在体育场地对外开放方面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规范,特别是学校在这些方面的责、权、利不明晰,难以有序地实施对外开放。其中,从学校方面考虑主要是存在治安等方面的问题,其次是管理问题及经费、器材维修问题,意外事故也是学校考虑对外开放场地时的重要问题之一。而学校每年用于体育场地器材的拨款数目直接影响到学校体育场地器材是否能够得到及时的更新与保护。调查发现,四所中学都有固定的体育场地器材经费来源,且都来自学校的固定拨款。
篇9
一、根据教材内容特点,自然引入新课
导入新课虽然只用几句简单的语言,教师如果精心设计,采用适当的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探求的欲望,立刻会把学生带到教师的思路上来,进行新课的讲授时,就会觉得很轻松。如我在原电池一节的教学中,用了这样一段引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许多电池,如机动车用的铅蓄电池、手机用的锂电池、镍电池、生活中用到的干电池、电子器具中的微型电池等等,这些电池为什么会产生电呢?这时,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充满了好奇,很有兴趣等着我引导他们寻求答案。再如我在组织学生学习“阿伏伽德罗定律”这一重点和难点知识时,先用饱含感情的语气描述了这一定律是阿伏伽德罗用了整整六十年的时间,并且用了好几个排比句“整整六十年,可以将一翩翩少年变成白发老翁;六十年里,可以是最原始飞行器的问世到载入宇宙飞船的上天;六十年……经过这样深情的描述,学生就对阿伏伽德罗付出了毕生心血的定律有了崇敬之情,带着这样积极的状态去学习,轻松的完成了该节的讨论与深入。再例如,当讲到Al2O3在自然界中能形成宝石时,我用这样的一句话:“大家在电影中经常看到,人们为了得到宝石,拼得你死我活,其实,他们只不过得到的是Al2O3”;在讲到加成反应中的烯烃与卤化氢加成时,由于氢原子和卤原子的加成有选择性,我用一个成语“锦上添花”概括了其中的原理;在讲到消去反应中若消去的是卤化氢,我则用另一个成语“落井下石”概括其中的反应原理。
二、发挥情感作用,提高讲授艺术
教学语言是师生之间进行思想交流和传递知识的工具。学生讨厌教师整堂课采取一种表情,一种语气,既无生气又无魅力,更讨厌有刺伤自尊心的语言出现。同时教师在讲课时注意用自己的语言代替书面语,让学生在熟悉的语言环境中汲取新的知识。例如,我在讲授元素周期表时这样讲解,元素周期表的各种元素就正如生活在同一国家的各个公民要遵守各种规则从而引出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组成、结构、性质,生动形象地描述在化学这个大国家里有107类公民,其中分为16个家族,其中有7个大家族是我们研究主要对象(即IA族至VIIA族),它们在周期表中占据七列,而且按年龄增长顺序由上至下排列,而不同家族同一年龄段的人则在元素周期表中排成一横行,核外电子是每个公民的存款,外层电子是零钱,化学王国里若零钱凑足8,即可转为存款,所有公民都不愿意带零钱,零钱数接近8的人都想要点钱使之转为存款,而零钱少的人很难凑足8个,于是愿意送出零钱,图个轻快。对于同一家族来说,共同特征为所带零钱数一样,存款不同,而不同家族同一年龄段的人存款相同,零钱不同。同一家族的,年龄越大,越富有,省体越胖(原子半径逐渐增大),越来越大方(失电子能力越来越强),反之,则越来越瘦,越来越吝啬(得电子能力渐强)。而同一年龄段的人……就这样,把一张元素周期表讲活了,学生对元素周期律有了更形象的印象。再如,在对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进行描述时,我是这样来进行展开的,大千世界的人绝对不可能找出相同的两个人即使是同卵双胞胎也有差别,更有甚者生物书中也描述过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所以核外有多少个电子,就有多少种运动状态。而在现代社会里,稳定的家庭是一夫一妻,不允许有同性恋,也不允许第三者插足,故同一轨道最多只能有两个自旋状态相反的电子,这样泡利原理、洪特规则深奥理论显得浅显易懂了。因此,要成为教学上成功的教师,必须真正发挥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应有作用在课堂上严师在堂下是朋友,是兄弟姐妹,真正做到像对待自己小孩那样,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和交往中的困难,以自己人格和情感的力量吸引学生,使学生喜欢上自己所授的科目和课堂教学,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践行新课程理念,讲求课堂变化艺术
变“单一媒体”为“多种媒体”;变“权威学习”为“共同探讨”;变“被动学习”为“享受学习”;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及其活动为中心”。如在执教“氧化还原反应”时,传统教学死记硬背、机械训练 。我以黑火药爆炸为例,①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五彩缤纷、绚丽多姿的焰火,当同学们沉浸在庆盛世佳节,赞祖国之美的喜悦中,问:我国有5000年文明史,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源远流长,其中有哪四大发明?(答:指南针、造纸、印刷、黑火药。)②黑火药为什么会爆炸,爆炸后产生什么有毒气体?(答:气体体积膨胀,SO2等。)③宋代诗人王安石《元日》中“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佳句,广为流传,脍炙人口。但为什么北京、上海等城市禁止节日燃放鞭炮?(答:防止环境污染)④方程式配平的依据是什么?(答:得失电子守恒原理。)介绍我国的四大发明,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达到以德激趣,以趣启智,在这里就运用了历史、数学、物理、环保等知识。在教学中,从卷帙纷繁、浩如烟海的中国古诗词中,采撷一些与化学相关的佳句用于课堂,使其知识性和人文相辉映,可激励学生在充满神奇与奥秘的化学知识宝库不断追寻,启动了学生的主动激情。总之,采用一切可用的手段,调动一切可调动的因素,来加强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智能。
总之,教学无定法,妙在巧结中。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应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重视并进行课堂教学艺术的学习与研究,不断总结创新与运用课堂方式,提高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艺术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旭远、张捷:新课程实用课堂教学艺术,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篇10
原始社会初期,人类只会使用简单加工过的石块、树枝等进行狩猎、采集活动,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原始社会后期,金属工具的出现,是人类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从此,人类用金属工具进行生产劳动,获取了更丰富的劳动成果,饥饿对人类的威胁大大减小。奴隶社会,青铜冶铸,制陶有了很大发展。商朝的奴隶工匠把铜、锡和铅放在一起冶练青铜,炉温高达1000摄氏度左右,同时铸造出了许多容器、车马配件、兵器等。商朝后期制造的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春秋后期,我国已经发明了生铁冶炼技术。铁制工具在农业,手工业生产上广泛使用,标志着社会生产力又一次显著提高。在我国封建社会,四大发明相继传人欧洲、美洲对人类的文明造成深远的影响。随后,化学制剂逐渐生产,简单的金属工具向机器,以及机械自动化发展,推动着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三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近代文明。
首先,原始人发现了火,他们把它称为圣火。是神灵赏赐之物,能给人类带来温暖,能赶走猛兽,能烧制香美的熟食。为了保持火种,原始人发明了钻木取火的方法。到十七世纪,英国科学家波义耳给元素下了较明确的定义,化学家们才开始燃烧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研究。经历了燃素说后,法国科学家拉瓦锡证明燃烧不是放出燃素,而恰恰相反,且增加了质量,根本不存在虚构的燃素。
其次,人类开始认识周围的物质世界,但由于宇宙万物形形,多种多样,千变万化。人们便陷入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争论之中。唯物派的智者们通过对宏观世界的太阳、月亮、大地、山川、河流等以及它们的运动状态进行了仔细观察和论证后,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这些物质及其运动都是永恒的,既不能创生,也不能消灭,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随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客观实在的东西。唯心主义则认为物质依赖于人的意志而存在,随人的意志而转移,即:万物以我为中心,因我而生,因我而灭。由于没有正确的物质观的指导,历史上不少的自然科学家曾陷入了唯心主义,如:伟大物理学家牛顿,他发现了物质的第一、第二、第三运动定律,但最终还是把物质运动的第一动力归公于上帝;著名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为人们研究物质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是他在很常一段时间内不承认放射现象的客观存在;奥斯特瓦尔德就否定能是物质运动,鼓吹能就是一切等等。直到1808年道尔顿通过宏观物质的研究,在微观领域提出了原子论,啊拂加罗在1811年确立了分子学说,盖斯在1869年确立了盖斯定律后,这些问题才得到真正的解决。以上重大发现,从本质上解释了宏观物质的存在及运动的客观实在性,即:物质既不能创生,不能消灭。即使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也会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物质发生放射现象后质量减少也不是神鬼力量的作用,而是因为物质的微小粒子的散失导致元素的哀变;物质发生放射现象产生的光是质量与光能的转化,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式就证明了这一点;物质运动的第一推动力也不是上帝,而是运动物质的本身。随着近代科技的迅速发展自然科学向各方面纵深突破,唯心主义渐渐无法匿迹,最终败下阵来,神鬼说成为民间传说或传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