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周期范文

时间:2023-03-28 15:46: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命周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命周期

篇1

1、产品的生命周期取决于需要与技术。

2、产品生命周期(product life cycle),简称PLC,是产品的市场寿命,即一种新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费农认为:产品生命是指市上的的营销生命,产品和人的生命一样,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衰退这样的周期。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工程造价管理;全生命周期;造价分析;流程

1.概述

我国目前采用的工程造价模式是以定额为计价基础的全过程造价管理模式[1],[2]。它是在建国初期引进消化和吸收前苏联传统定额管理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比较适应于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转变,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工程项目规模日趋庞大,工程项目质量和管理对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遗憾的看到,在这个高速增长的背后,由于工程项目决策不科学,工程设计不合理,工程管理跟不上,而导致了诸多工程的投资规模失控.施工质量不稳定的现象比比皆是,造成了投资的巨大浪费。在建设项目中普遍存在着“烂尾工程”和“三超工程”(项目的初步设计概算超投资估算,施工图预算超初步设计概算,竣工结(决)算超施工图预算),严重影响国家计划.财政预算的执行,干扰工程建设领域的正常经济秩序。事实和研究表明,上述问题的存在,是我国现有的工程管理模式尤其是在工程管理中起重要作用的造价管理模式的直接产物。可以说,目前工程造价管理理论和方法上的缺陷是导致工程管理问题层出不穷的根源。现实迫切需要建立起我国科学规范的工程建筑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科学规范工程造价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但是,我国目前采用的以定额为基础的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模式己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性,主要表现在:首先,工程造价管理的重点是实施阶段,而没有把决策.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放在突出位置。其次强调建设期成本,而对未来的运营和维护成本不予考虑或考虑很少,不能对全生命周期的工程造价进行有效控制与管理。最后我国目前实施的是静态的工程造价管理方式,无法与工程造价要素市场价格同步,从而不能反映工程的真实价格,且与国外动态工程造价的管理不接轨。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弊端,提高投资效益,使有限的资金得到充分的利用,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工程造价计算方法来辅助工程管理。本文针对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LCCA)的概念.分析流程以及局限性进行了讨论,可以为工程造价及管理提供参考。

2.全生命周期成本的提出

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主要是由英美的一些工程造价界的学者提出创立的。后在英国皇家测量师协会的直接组织和推动下,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和推广,发展至今,逐步形成了一种较完整的现代化工程造价管理理论和方法体系。其基础在于确定工程建设的全生命周期成本。

某个工程从概念设计到制造,直到使用寿命结束时所需要投入成本的总和称为全生命周期成本。因此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全生命周期成本的计算始于工程的开始,终结于工程寿命的完结。于此同时,下一个延续的成本过程将开始。在此过程中,需要找到一种对所有可能发生的成本费用组合的优化,以确定前期需要的经济预算,这也是生命周期成本分析的目的[3]。

同时,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局手册把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和生命周期成本定义如下:生命周期成本分析(LCCA)是为了估价获得或运行一个项目.资产或产品的在其生命周期内所有相关的成本的一系列技术。全生命周期成本(LCC)是指一个建筑物或建筑物系统在一段时期内的拥有.运行.维护和拆除的总的折现后的货币成本[4]。

3.生命周期成本分析的过程

学者Harvey在1976年就提出生命周期成本分析(LCCA)的基本组成及流程[5],各部分可以解释如下:

首先需要定义总资产成本(the cost elements of interest),这部分工作可以确定可能发生在工程建设中的总投资额,是LCCA的前期必要准备。

第二步需要定义工程需要的成本支出(the cost structure to be used)。按照学者White和Ostwald的分析,这部分成本可以分为三部分[6]:工程前期准备与设计费用.工程建设费用以及使用中的维护成本费用。如图1所示,这三部分费用贯穿工程生命的全过程,是生命周期成本的主体。相对传统的成本计算,LCC更重视第三部分维护费用。

图1 生命周期成本的组成

第三步需要选择合理的成本预测模型(cost estimating model)。模型是可以预测变量(多为时间)与生命周期成本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第四步是建立整体的预测方法与框架(LCC formulation)。在完成前三步工作的基础上,需要给出整体预测方法的流程和框架。例如,Kaufman曾提出预测方法,基本包括8个步骤:

1.建立分析对象。具体而言,分析对象是分析的基础,描述了成本分析的周期以及包含的统计规模。

2.建立利用率影响参数。当分析周期及统计规模被确定后,需要进一步选定分析中用到的各种参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利用率影响参数,这是经济学分析中的必要指标。

3.确定全部成本。这步是区别于常规成本分析的主要部分。在考虑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的前提下,需要考虑的成本主要包括:初始规划投资.施工成本.维护成本以及检修成本等。其中维护及检修成本是常规成本分析中容易被忽略的部分。

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局手册认为,生命周期成本包括初始化成本和未来成本。其中初始化成本是在设施获得之前将要发生的成本,即建设成本,也就是我国所说的工程造价,包括资本投资成本,购买和安装成本。而未来成本是指从设施开始运营到设施被拆除期间所发生的成本,包括能源成本.运行成本,维护和修理成本,替换成本,剩余值(任何转售.抢救或处置成本)。其中运行成本是年度成本,去掉维护和修理成本,包括在设施运行过程中的成本。多数这些成本与建筑物功能和保管服务有关。维护和修理成本又分为维护成本和修理成本,为了进行LCCA方便起见,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应该注意这两个成本之间有着明显的不同。其电维护成本是和设施维护有关的时间进度计划成本。修理成本是未曾预料到的支出,是为了延长建筑物的生命而不是替换这个系统所必须的。一些维护成本每年都会发生,其他的频率会小一些。修理成本按照定义是不可预见的,所以预见它什么时候发生是不可能的。为了简单起见,维护和修理成本应该被当作年度成本来对待。替换成本是对要求维护一个设施的正常运行的主要的建筑系统部件的可以预料到的支出。替换成本是由于替换一个达到其使用寿命终点的建筑物系统或部件而产生的。剩余值是一个建筑物或建筑物系统在LCCA研究周期末的纯价值。不像其他的未来支出,一个选择方案的剩余值可以是正的负的,成本或价值。

4.确定临界成本控制参数。这些参数用以描述不同控制阶段成本的控制情况。例如,结构失效阶段参数(MTBF).结构维修阶段参数(MTTR)等。

5.在当前物价基础上计算全部成本。按照当前物价水平估算上述所有成本。

6.考虑通货膨胀率下的成本计算。针对全寿命周期,需要在长期内考虑由于通货膨胀或利率变动等因素导致的成本变更。这个估计的依据可以参考上一历史周期经济指标的数据。

7.将所有计算成本折算为基础成本。由于第5和6步采用了不同的成本估计方法,需要将成本对于时间周期无量纲化,得到普遍意义下单位时间内可能发生的成本支出及现金流量。

8.将所有成本累加得到净现值。LCCA最终需要将折算后的成本累加得到全生命周期内的成本总量。

4.生命周期成本分析的局限性

使用LCCA分析可以得到更科学的工程管理指导,但由于其本身操作的复杂,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其本质是由于进行LCCA分析中所使用经济数据的来源以及分析过程中采用的部分假定存在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可以概括如下[7]:

1.预测与现实中的工程维护成本可能发生较大偏差。许多自然灾害以及不可抗因素的影响无法完全通过概率方法进行考虑。

2.实际操作中对闲置资金的使用与假设方法存在不一致。

3.对于较长周期的工程,未来可能的科技进步会缩短工期,从而减少原计划的建设周期。

4.主要能源价格的变迁会导致建设过程中成本的波动。例如原油.天然气等价格的变化会严重影响建筑工程的建设。

5.如果分析中采用了不当的估计参数以及对未来通货膨胀指标预计不足,会导致预测结果与实际产生较大偏差。

5.结语

LCCA可以指导建设者从项目全生命周期出发考虑工程项目建造成本和运营维护成本,按照生命周期成本最小化原则从多个可行的方案中选择最佳的投资方案。同时指导设计者选择合理的建筑设计方案和建筑材料,实现降低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的目标。最后指导施工组织方案的选择,使其设计.评价.实施等方面更加科学合理。总之实行LCCA,能有效地避免短期行为,使投资方.设计者.工程承包方和使用管理部门从一开始就从整个项目的全生命周期考虑问题,各尽其责,提出技术经济可靠合理的方案,并对方案进行比选,选出最佳的方案。同时,由于其存在一定局限性,选择工程造价统计方法时仍需进行详尽的调查,并充分考虑工程本身的特点。 参考文献

董士波.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3.

任勇,崔新媛.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的应用研究[J].建设监理, 2008, 6: 41-43.

White, G. E. and Ostwald, P. H. Life Cycle Costing Management Accounting[J]. 1976, (1): 39-42.

Ashworth, A., Life-cycle Costing: a Practice Tool[J]. Cost Engineering, 1989, (3): 8-11.

Harvey, G. Life-cycle Costing: A Review of the Technique Management Accounting[J]. 1976, (10): 343-347.

篇3

[关键词]生命周期;营销策略;店铺

随着信息技术越来越普遍,网上开店的人越来越多,制定和选择适合自身的营销策略必定是在电子商务这个舞台的立足之本。

1店铺的引入期

对于商家而言,引入期是这家店刚刚进入市场,别人对这家店铺还不知道、不了解。

1.1店铺装修和命名

首先是店铺的装修,为店铺选择合适的风格,塑造一个完美的购物环境。同时,对于宝贝详情页的布置,要选取一个好的宝贝主图,并且结合一些小图来衬托主图,让消费者在挑选产品的时候能够一眼被吸引住。然后是详情页的各项描述排版,包括产品图、细节图、服务说明等信息,从买家的需求出发来描述宝贝,因为一个好的宝贝描述胜过一个优秀的销售专员。不要过多地去使用文字,描述要有突出点,研究发现,互联网页面上60%的文字信息是不会被仔细阅读的,所以将直观的图片和精练的文案完美结合会给消费者一种直观而明朗的视野冲击感,提高转化率。在完美的店铺装修后,就是给店铺想一个好的品牌。简单而容易记住的品牌能够快速地让消费者记住,最好还能和所销售的产品有一定的联系。对于主要销售山核桃的店铺,可以为店铺取名为“核美”,“核”字突出了山核桃,“核美”又是“和和美美”的谐音,这样既能够体现出这是一家卖山核桃的店铺,又能突出和和美美的气氛。

1.2店铺和产品的宣传

一个新的店铺上市,就是要在最短的时间里让更多的人去知道和了解它,所以店铺和产品的宣传工作一定要做到位。由于刚开始经营店铺,考虑到成本问题,可以通过QQ、各种论坛、贴吧等工具进行网络宣传,同时也可以通过周围的朋友和亲戚帮忙来进行宣传,通过这些手段让消费者知道有这家店铺和店铺里面销售的商品。作为临安本地的商家,山核桃是临安的特产,由于是自己本土的商品,产品就更具有说服性和肯定性,原产地的山核桃相比于其他地区产的具有明显的优势,比如个大壳薄等优势,通过宝贝详情页将本地山核桃和其他地区的山核桃进行比较,可以用照片来更加直观地说明。同时可以将山核桃的解剖图放在上面,附上营养价值文字来吸引消费者。由于是新店开张,可以采取一些促销活动。比如包邮、打折、买就送等优惠策略,同时也可以为前五十名消费者升级为本店的会员,以后消费可以享受一定的优惠。在这个阶段是将店铺尽快地推广给消费者,让他们知道这家店的存在,这个阶段不能考虑盈利,而是做推广。

2店铺的成长期

成长期是新店铺经过市场的引入期以后,消费者对本店铺及产品有了一定的熟悉,消费习惯也慢慢地形成,销售量开始迅速增长。在这个阶段应该把营销策略的重点放在一个“好”字上,就是保持良好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不能急功近利,片面地追求利益。(1)改善产品质量。当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来店铺购买山核桃时,这个时候一定要保证山核桃的质量,挑选优良的山核桃,之间不要去掺杂往年的陈货。为消费者提供最优的产品,让消费者买得舒心,吃得安心。(2)价格促销策略。消费者的增多是加大促销力度的最好时机。店铺可以参加一些促销活动,比如团购、秒杀,这两种促销策略是当下淘宝网比较流行的促销活动。在电子商务这种环境下团购变成了一种潮流,消费者们抢着去团购,所以笔者可以通过团购来增加销售量;秒杀在节假日的时候比较流行,像光棍节、圣诞节等,秒杀活动虽然表象上是亏本的买卖,但是巨大的流量是给店铺最大的回报,可以让更多的消费者来了解和关注店铺的存在。(3)服务宣传策略。面对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服务变得尤为重要。对于消费者来说,同样的商品,同样的价格,服务质量是吸引消费者的一大因素。商家可以对商品进行质量保证承诺,如加入7天包退服务,可以承诺消费者“有陈货可退货,邮费卖家承担”等。在与消费者进行沟通时要理解消费者对网上购物的顾虑,细心地回答他们的问题,同时要感谢他们对店铺的关注和惠顾。让消费者时刻都感受到来店铺购买商品伴随的是一种享受的心情。

3店铺的成熟期

成熟期又称饱和期,店铺的知名度、忠诚度和影响力都达到最大,也是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达到饱和状态的阶段。(1)包装升级策略。在消费者对产品的挑剔度越来越大的成熟期,笔者可以在产品的包装上进行更加人性化的设计,来增加消费者对产品的兴趣。在产品包装方面,将包装袋设计成拉链式封口,考虑到消费者在食用过程中吃不完可以更好地保存;还有就是可以使用灌装包装,使得山核桃更有档次,配上一定的礼品袋,让消费者不管是自己食用或者送亲朋好友,都能够拿得出手,同时也为自己的品牌做了宣传。(2)关联营销策略。关联营销能能够让更多的人来购买,从而提升转化率,同时通过关联营销可以让消费者更多地了解店铺的产品。平时单调的销售对消费者来说已经疲倦了,笔者可以将临安的特产组合起来进行销售,就是将山核桃、茶叶、笋干等商品进行套餐式销售。笔者推出核桃大礼包,大礼包就是将不同口味、手剥非手剥的山核桃或山核桃仁搭配在一起,将产品推向家庭型,带壳的适合年轻人食用,山核桃仁则适合小孩和老年人食用。(3)产品延伸策略。产品延伸策略就是在对已经确立产品的基础上,将原有的产品往其他特性上发展,从而获得新的收益,进而维持店铺的销售量。山核桃除了食用以外,当然还可以作为艺术品来进行销售。山核桃有其天然的纹理,做成艺术品后将是一种比较具有文化而且比较珍贵的商品。笔者可以关注现下流行的事物,通过山核桃加工后做成相应的成品向不同人群进行推广,既可以当作正品来吸引消费者购买山核桃,也可以销售此类商品来推出另一销售类目,重新获得消费者的青睐。

4店铺的衰退期

衰退期是产品逐步被市场淘汰或更新换代的阶段,其主要的特点是产品需求量、销售量和理论迅速下降,竞争突出表现为价格竞争,且价格被压到极低的水平。(1)维持策略。继续沿用过去的策略,按照原来的市场定位,使用相同的销售渠道、定价及促销方式进行产品的销售,直到产品完全退出市场为止。(2)榨取策略。将广告费用、推广工具费用等成本削减为零,大幅度地精减雇用推销人员,虽然销售量可能迅速地下降,但是可以增加眼前的利润。(3)放弃策略。如果产品在衰退期中衰退得比较迅速,应该当机立断,放弃经营。可以选择完全放弃的形式,如不向经销商进货;当然也可以选择逐步放弃的方式,使其所占用的资源逐步转向其他的产品。

5结论

最后本文通过模拟一家销售临安山核桃的商家,通过生命周期法来将一个店铺从刚进入市场到发展,到最后的衰退,将不同的时期通过不同营销策略的实施来实现最大化的销售利润。随着市场竞争的愈来愈激烈,营销策略在使用的过程中必将越来越完善,越来越人性化,使得C2C电子商务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李旋旗,陈磊.产品生命周期与营销手段的选择[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7(4).

篇4

兄弟HL-2240D

双面黑白激光打印机

兄弟HL-2240D双面黑白激光打印机产品是兄弟(中国)在今年新的一款高性价比的黑白激光打印机。它以千元级的价格,24页每分钟的打印速度,配合自动双面打印单元,将性价比发挥得淋漓尽致,也将“自动双面”打印这个环保理念诠释得细致入微。自动双面打印功能不再是高端打印机的专利,也可以成为每一张办公桌上的打印机的标准配置。

此外,HL-2240D打印机随机标配了12 000页的长寿命硒鼓和1200页的标准容量粉盒,鼓粉分离技术保证了硒鼓和墨粉都可以物尽其用,保护用户的每一分钱投资。而199元的墨粉盒价格也使得用户的后期成本得到很好的控制。

随着全社会对环境保护、能源合理利用越来越重视,IT企业也在绿色环保方面加大了研发和投入。作为打印机行业的领先公司,Brother除了在集团公司层面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更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每一个阶段融入绿色科技,减少对环境的消耗和伤害。

绿色的产品源自完整的绿色生命周期,以及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企业的自我约束。在这方面,Brother通过“Brother集团环境方针”和“行动指针”,对自己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其中明确规定了Brother的产品要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从零件、原材料采购到开发设计、使用、回收与重复使用及再利用)中,以遵守各国各地区的法规以及预防污染为大前提,持续减轻环境负荷。

事先评估产品环保特性

为了实践这一目标,在进行产品开发与设计时,作为事前评价与改善环境影响度的产品环境评估工具,Brother制定了“产品环境改善计划书”和“产品环境评估检查核对表”,并在节能性能、再资源化可能比率、分离分解性等方面设定了改进目标。尤其从2008年度的新产品开始,要求取得由第三方机关认定的I型环境标志(蓝色天使标志、生态标志等)。即使是非I型环境标志对象产品,也要求达到Brother集团自行制定的II型环境标志“Brother绿色标志”的标准。除此以外,Brother还通过对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负荷度进行定量评价的“LCA(产品生命周期评估)”,确认其环境负荷的减轻情况,努力推进在各产品领域中的环境友好设计。

绿色采购零件和原料

在采购阶段,Brother制定出了适于世界各地所有事业所应用的绿色采购基准,积极采购符合绿色采购基准的零件。通过构建支持采购流程的“Brother环境信息系统”,Brother实现了对全部外购零件及原料所含的特定化学物质的管理与清除,这些零件及原料来自上千家(初级供应商)商业合作伙伴。

推荐资源循环

在回收、重复使用、再利用阶段,对于废弃产品,Brother集团遵照各国各地区的法律,实施回收、重复使用与再利用。对于墨粉盒与墨水盒等耗材,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并运营回收再利用系统,积极推进资源循环。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非只体科技创新单一一个层面上,绿色科技的研发和运用,以及全面尽到企业社会责任同样是企业存续、发展的基石。

以节能为中心开展削减CO2活动

CO2等温室化效应气体被认为是引起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而减少这些气体的排放量已成为现代社会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之一。对此,Brother集团在日本国内事业所以1990年度为基准年,制定了到2020年度削减CO2总排放量30%的目标。在海外生产基地以2006年度为基准年,制定了到2020年度每个销售额原单位削减20%的目标。为实现这些目标,Brother集团正在全球范围内积极推进各种节能活动。

声音

Brother集团努力培养每个员工在工作以及日常生活中关爱地球环境的高度意识,以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确实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法人代表

董事社长 小池利和

Brother环境宣言:针对地球温室化效应影响巨大的CO2排放量问题,Brother集团以1990年度为基准年,制定了到2020年度削减CO2总排放量30%的目标;在海外工厂以2006年度为基准年,制定了到2020年度每个销售额原单位比削减20%的目标。

――Brother集团

首先,在公司内部实行5R措施:

Reduce 减少排放量;

Reuse 对排放物原封不动地再利用;

Recycle 资源再利用;

Refuse 尽量不购买会成为环境负荷的物品;

Reform 改变形态用于他途。

其主旨在于削减电力/燃料的消耗量;削减废弃物的发生量或者提高其再利用率;削减化学物质的使用量、废弃量/转换为更加安全的物质等等。

篇5

生命健康期:0~35岁为生命活跃期,身体的组织器官从开始发育至功能完善,其各方面功能总体趋势是积极上升的,所以称为生命健康期。此阶段如果染上疾病,是较易康复的,但应彻底根治。0~35岁是人类从诞生、成长,到成为年轻父母的时期,也是人类为获取生存知识、奠定人生基础的最繁重的学习时期。青少年应把安全和健康知识列为第一知识;婚龄男女应把婚前健康、优生优育作为组建幸福家庭的第一基石;年轻父母则应把科学育婴和培育身心健康的后代列为第一职责。

生命危险期:36~45岁,是工作与家庭负担最为繁重的阶段,很多人自恃年轻力壮,奋力拼搏,耗尽潜力,身心皆已疲惫。人的生理功能从峰顶开始下滑,部分器官开始衰退,比如动脉硬化开始形成,糖尿病症状开始显现等,所以这一阶段称为疾病的形成期。及时调节机体,确保身心健康应列为此阶段的日常事项。业余时间不妨学点养生保健知识,及时洞察身心健康状况。中华医学是从哲学的高度,天人合一、身心同源、内外相应的整体观,全局地、宏观来认识和治疗疾病。掌握一点中医中药传统知识,对养生保健、人生处世,都大有裨益。

生命高危期:46~55岁,是生命闯关期。大多数疾病易在此阶段爆发,尤其是高血压、冠心病、糠尿病、癌症等多在此期高发。一些英年早逝的悲剧,大多发生在46~55岁这个年龄段,是人生旅途中的“沼泽地”。其原因与身体长期处于工作和家庭的压力下,忽视了自我保健,甚至无暇顾及,一些疾病一经查出已到晚期,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健康应作为此阶段的头等大事,累了你就歇歇,不适就去检查,有病抓紧医治,养生保健也应提到日程上来。

篇6

从一般意义上看,教育技术的发展,如多媒体课室技术的出现,大大拓展了教师课堂上的教学资源和手段,从而提升了教学效果。这种益处显然是教育技术所引发的“外溢”,而对于受益人,这近似一个“免费的午餐”,因为教育技术使用者无须支付全部技术研发的费用。

公式1:RA=R(X1A,X2A,X3A,…XnA,CET)

借用公式1来判断教育技术对其使用者的成本收益函数的影响,X1A,X2A,X3A,…XnA表示教育技术使用者A为了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而动用的各种经济资源,这些资源都在A的决策范围内,而CET的影响并不在A的决策范围之内。

当然,所有的教育技术手段在给教师和学生带来正外部性影响的同时,也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这将导致如下的结果:教育技术对使用者的影响越大,使用者的学习效率有可能越低,即d(RA)/d(CET)

综上,教育技术的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一种教育技术给使用者带来的影响并不是唯一的,而是包括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在内的双重影响。

教育技术的生命周期中的几种关系

希望每一项教育技术都能够成为“常青树”的主观愿望并不现实,因为任何一项教育技术都会经历以下五个阶段:教育技术的设计规划、实施使用、修订、再使用、终结(被另一项新的教育技术所替代和更新)。

1.教育技术的生命周期与教育技术的创新速度的关系

从整体的角度看,教育技术生命周期长度与教育技术创新的速度呈负相关,当每一项教育技术经历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其整体结果恰恰是教育技术生命周期呈现缩短的趋势;但从个体的角度看,如果其他教育技术的生命周期相对稳定,而某一项教育技术的生命周期相对较长,那么显示该项教育技术竞争力较强。

2.教育技术生命周期与教育技术使用者的关系

如果教育技术生命周期过于短暂,那么意味着学习者要频繁地更换教育技术,更换的次数越多,耗费的时间、精力等成本就越大;相反,如果教育技术的生命周期很长,那么周期内单位时间所分摊的技术学习成本就越低,从这一点看,教育技术生命周期的延长对使用者是有益的。但是,伴随教育技术生命周期的延长,使用者对该技术的依赖性将越来越显著,这种依赖性会加剧使用者转换技术的难度,即教育技术生命周期长度与教育技术负外部性呈正相关。

教育技术在生命周期中的外部性变化

1.教育技术设计规划阶段的外部性

对于教育技术开发者而言,技术开发者预期使用者的购买可能性越大,技术开发的市场风险相对越低。虽然技术尚未投入使用,但研发者能够准确预测的是该技术对于“试用者”的正外部性影响,预测的手段除了访问“试用者”的感受,还包括对市场上现有近似技术的对比研究。综上,借助下页图表示教育技术设计规划阶段的特点,由于教育技术负外部性不可检测,我们将其假定为零,而技术开发者的预期与实验判断该技术对技术使用者的正外部性影响显著,即d(RA)/d(CET)>0,正外部性的格子之所以是平的,其原因在于设计研发人员对技术的正面评估存在一个平均的预期数值。

2.教育技术实施使用阶段的外部性

按照一般规律,任何一项教育技术给使用者的“好处”都会衰减,因此下图中,实施使用阶段的正外部性格子高度低于设计规划阶段正外部性格子的高度。伴随实施使用阶段正外部性的衰减,教育技术开发者的预期盈利将遭遇威胁,当然,影响衰减速度的因素也可能来自该技术之外,比如,市场上又诞生了另一项性能更优越的技术。但是使用者不会立刻抛弃该技术,一方面是因为使用者已经对技术产生了依赖;另一方面是由于该技术的正外部性影响仍然比较显著。

3.教育技术修订阶段的外部性

面对教育技术实施使用过程中正外部性的不断衰减,技术开发者往往都会选择修订的策略。经过修订的教育技术,一方面提升了使用者的兴趣,扭转了使用者对技术评价一路下滑的局面,下图中修订阶段正外部性格子,教育技术正外部性在修订阶段的逐渐上升,上升的趋势反映了技术修订对于延长教育技术生命周期的重要性。但上升的高度一般不会超越实施使用阶段,毕竟技术修订是在“旧”的技术基础平台上的“小修小补”;另一方面,教育技术修订在很大程度上重新引发了使用者对其的依赖性,因此该阶段的教育技术负外部性呈现继续增强的趋势。

4.教育技术再使用阶段的外部性

通俗地讲,如果把一项教育技术比作“大厦”,那么该技术设计规划所依托的技术基础就好比“大厦的根基”,而修订与改进则是对这座“大厦”局部瑕疵的“小修小饰”。修订改进后投入使用的教育技术,其对使用者的吸引力最终将由于上述种种局限性而日趋下降,这就好比经过“小修小饰”的大厦虽然表面焕然一新,但终究逃不过破败动摇的结局。该阶段教育技术对使用者的影响可以借助下图中再使用阶段正外部性格子表示,该阶段末期,教育技术的正外部性已经趋近于零,与此同时,虽然该技术给使用者带来的便利与高效正在迅速减退,但是使用者对于该技术的熟悉与熟练程度却与日俱增,因此再使用阶段负外部性格子呈现增强趋势。

5.教育技术终结与更新阶段的外部性

在教育技术的终止与更新替代阶段,虽然使用者不再使用该项技术,但是使用者对该技术的熟悉与熟练程度却达到了鼎盛时期,这种熟悉与熟练可以看作使用者对该技术的依赖性,因此从下图中第五个阶段看,此时期教育技术的负外部性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处于最大化。该阶段教育技术负外部性最大化的特点可以解释这样一个现象,即每一次新教育技术的开发者往往都不会另起炉灶,而是在充分吸收之前流行的相关教育技术特点的基础上,辅以新的设计理念和技术知识手段。

篇7

[关键词]经济林 现状 周期性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0-0354-01

我国有很多地方集中表现在坡地的水土流失,带来水旱灾害。其根本原因是森林植被遭受破坏,不合理的坡地开垦种植。实践证明最有效的办法是在坡地筑梯作埂,修沟排水、蓄水,固地制宜,集约栽培经营各类经济林,山绿了,水清了,山绿人富,是可持续发展的最优化模式。经济林是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工业原料和药材及饮料和调料为主要目的的林木。

我国土地辽阔,气候多样,自然条件复杂,蕴藏者丰富的植物资源,有经济价值的主要经济数目种类200余种,面积1亿多亩,其中实用价值较大,商品率高,经济效益和出口创汇率较高的有40多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上升,对经济林要求越来越高,据国家商业部近年预测,木本食用油国内市场有缺口,其中茶油、核桃油更为紧俏,供不应求;核桃、山核桃等营养丰富的干果,市场走俏;核桃尽管售价低于美国核桃,但我国核桃具有核仁值佳、味香,仍很有竞争力。

经济林的生命周期,是指从幼苗定植到衰老死亡的全过程。经济林木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要经历生长、结果、衰老、更新和死亡等5个时期。而每个时期中,又可根据经济林生长结果的情况,划分为若干个更小的历史时期。幼树期是指从幼苗定植到开始结果,这个时期的长短与茁木的种类(实生苗、嫁接苗等)有关,也与栽培管理水平的高低和修剪程度密切相关;结果期又可细分为初果期、盛果期和结果后期;衰老期又可分为衰老更新期和衰老死亡期。每个时期的长短,也都与栽培管理水平利整形修剪技术有关。

年周期是指果树在1年内生长发育的全过程。在落叶树中,年周期的主要特点是明显地表现为生长和休眠两个不同的阶段。在热带地区的常绿经济林木,虽然看来终年生长和不落叶,但随着水分条件的变化,在同一树木仍然交替出现生长和休眠。在生长阶段中,包括萌芽、开花、抽枝、展叶和开花结果等生长发育过程,如果是从扦插枝条到形成植株,其中还包括一个生根的过程;从落叶开始到再度萌芽的过程,称为休眠期。处于休眠期中的树木,其生命活动虽然微弱,但并没有完全停止。在年周期中,随着季节的变化,树木的生长发育表现出一定的节奏性和规律性。对于树木那些具有明显外观标志和实际意义的生长动态时期,称为物候期。经济林本年周期中的主要物候期,一般包括:根系活动期、萌芽期、开花期(此期又可细分为:初花期、盛花期和终花期)、展叶期、新梢生长期、果实发育成熟期、花芽分化期和落叶期等8个时期。在年周期的不同物候期中,树木的生长中心和生长特点也不一样,对环境条件和减培技术措施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对修剪的反应也各不相同。

1.根系生长期:根是植物进化过程中适应陆地生活发展起来的器官。它的功能有吸收、支持、合成、贮藏。在栽培上要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条件促进根系的生长,有利地上部分生长发育,增强光合性能,乃是重要的丰产措施之一。

2.萌芽和展叶期:萌芽是由休眠期转入生长期的标志。研究树种萌芽,展叶期在生产实践上有很大意义。如引种时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树种的物候期采取措施,避免盲目性。

3.新梢生长期:萌芽后,从新梢生长至枝梢停止生长为止。有加长生长和加粗生长。在此期增加叶面积、加强有机养分的制造,增大结果面积,对树势和产量都很重要。不同经济林木,每年发新梢的次数不同。各类新梢在生产上的利用价值因树种和地区的不同而有差异。一般春梢发育壮实,作为良好的结果核或结果母枝;夏梢和秋梢因地区、种不同而异。枝条生长与花芽分化之间也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

4. 花芽分化和开花

花芽分化:由叶芽的生理组织状态转化到花芽的生理组织状态的过程。花芽分化是重要的生命活动过程,是完成开花的先决条件,但在外形上是不易觉察的。花芽分化受树种、品种、树龄、经营水平和外界条件的影响。这一时期是控制或促进花芽分化的关键时期,所以义称花芽分化的“临界期”。据试验在临界期前施一次氮肥,能有效促进花芽分化。

开花:开花期的早晚,田树种、品种和环境条件而异,特别是与气温有密切关系,不同树种对开花温度要求不同。经济林木的开花,是营养生长过渡至生殖生长的标志。当年结实量的多少,首先决定开花这一物候期是否能正常顺利通过。

开花后经过授粉、受精,果实膨大到果实成熟,为果实达长发育期,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与结实量有密切关系。

经过授粉、受精后,花的子房膨大而发育成果实,在生产上称为“坐果”落花落果的原因很多,花器发育不良,土壤水分缺乏,温度过高过低,光照不足,未授粉受精或未正常进行等。

5.落叶期和休眠期:落叶是进入休眠的标志。树木休眠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适应不良环境的特性,调节生长发育的进程。休眠期间仍有微弱的代谢活动。落叶的时间,进入休眠期的长短,也因树种和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异。因环境条件的突然变化也会引起强迫休眠。研究树木的休眠特性,在嫁接繁殖上是很重要的。在栽培上,利用休眠期移栽易于成活。

在新的世纪,经济林生产会在现有基础上得到更大的发展。以木本粮油为主的经济林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均会有较大的提高。这是未来社会快速发展和人们对这些经济林产品需求增长所决定的。

优质高产高效栽培经营技术是学科的技术重点经济林产业是以经济林产品生产为主要目的的,经济林栽培除要获得高产外,还需要其有优良的产品品质,产品品质关系到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经济效益的状况则关系到经济林产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今后绝大多数关于经济林研究和生产技术都是围绕优质高产、高效的目的来开展的。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涉及育种和栽培,其中涉及栽培方面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优质砧木(矮化、抗虫、抗病、抗寒、抗涝、抗盐碱,对产品品质产生良好效果)利用及树体综合管理技术;土壤表面管理技术;施肥技术;改善林分授粉条件和人工辅助授粉技术;品质管理技术;农林复合经营技术等。

经济林栽培主要以树体管理、土壤管理、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调节为主要内容。树体管理通过矮化砧使用、整形修剪等技术措施来实现。土壤管理则是以土壤营养诊断和植物营养诊断为依据,通过土壤耕作、施肥、绿肥种植、水土保持等各项技术措施来实现。营养和生殖生长调节则主要利用整形修剪,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等方法来控制其生长方向,通过疏花疏果或保花保果等技术措施,维持树体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平衡,获得丰产稳产。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企业生命周期;融资;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5-0028-04

作为对企业的一种仿生研究,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一直是企业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迄今为止,已有二十多种不同的生命周期理论模型。早期的研究重点多放在对企业生命周期进程的刻画上,近十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考察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企业行为。本文将在参考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并对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

1 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的划分与判别

企业生命周期是分析企业一段时间内动态发展过程的一种参照模式,在一个连续的时间段内,依据一定的标准人为地将企业的发展划分为若干个阶段,通过研究不同阶段的特征,归纳企业从诞生到衰退的发展规律的方法。正因为如此,在有关企业生命周期的研究中,对生命周期阶段的划分一直是一个重点。

不同研究虽然选择的划分标准不同,但基本上都以Greiner(1972)的理论为核心,围绕着诞生、成长、壮大、直至死亡的这一主线确定企业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1]。例如,Adizes(1989)认为,企业的成长与老化同生物体一样都是通过灵活性和可控性这两大因素之间的关系来表现的,按照这两个因素,企业的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十个时期,分别为由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构成的孕育阶段,由青春期、盛年期和稳定期构成的成长阶段,以及由贵族期、官僚化早期、官僚期和死亡期四个时期组成的老化阶段[2]。陈佳贵(1998)根据企业的规模将企业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孕育期、求生存期、高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和蜕变期六个阶段。与多数研究将死亡作为企业生命周期的终点不同,他认为企业进入衰退期后,存在两种前途:一是衰退;二是蜕变。所谓蜕变就是指“企业的经济形体、实物形体和产品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革命性的脱胎换骨的变化”[3]。

表1列出了部分代表性研究选择的企业生命周期阶段划分标准和划分的阶段数目,从中可以看出,由于划分依据的不统一,企业生命周期的阶段被分为三到十个阶段不等。尽管不同学者划分的企业生命周期阶段数目有所差异,但其中还是有很多一致的地方。例如,试图描述一种相似的发展模式,并认为企业生命周期是连续的,对于阶段的划分是逐级进行、不可逆转的。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影响企业生命周期的因素越来越多,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区别也越来越不明确[5]。但是,通过对主要影响因素的确定,可以对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进行判别,目前,比较典型的判别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孙建强(2003)提出的关于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的界定方法[6]。他认为收入增长率、市场占有增长率、科技成果转化增长率、成本降低率与规模扩张率是对企业发展影响较大的因素,并可以根据这些因素对企业的影响力分别赋予权重,据此确定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此方法分为两步,第一步,构建指标函数I。通过对指标函数I的比较,判别企业处于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其构造指标函数I为

I=M1×C%+M2×R%+M3×M%+M4×P%+M5×A%+M6×N%(1)

其中,M1、M2、M3、M4、M5、M6分别表示六个因素在特定生命周期中所占的权重。C%代表成本降低率,R%代表销售增长率,M%代表市场占有率,P%代表科技成果转化增长率,A%代表规模扩张率,N%代表现金收益比增长率。当以上指标出现负数时用绝对值表示。第二步,确定指标函数I的划分标准。即通过行业市场调查、国内知名企业的财务趋势分析和国外成熟企业的财务状况,确定指标I的划分标准。最后,通过比较I的值来判定企业所处的周期阶段。

孙建强(2003)以海信公司为例,通过计算和比较I值,得出海信公司目前处于成长期。可以看出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现状,得到较为合理的结果。但是,这种方法并不能完全且准确地判定企业所处的阶段。首先是因为这些主要影响因素的权重很难得到;其次是因为指标函数的判断标准不明确,受外因影响较大。

李勇峰(2004)等提出一种更为准确的判定方法,从总资产(Z)、无形资产(W)、销售收入(S)、现金净流量(X)、生产成本(C)、利润(L)、R&D投入(R&D)、运营能力(Y)这几个影响企业生命周期的因素来确定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7]。其认为企业生命周期与影响企业生命周期的因素都可以与时间建立联系,因此,构建企业生命周期系数函数(Lt)为:

Lt(t)=f(Z,W,S,X,C,L,R&D,Y,t)(2)

企业生命周期系数函数确定之后,就可以建立企业生命周期坐标系,根据这个函数关系描述企业生命周期系数随时间的变化。这正是企业在不同生命阶段的综合表现,即可以以此来反映企业处于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

企业生命周期是一连续的时间段,因此,建立的企业生命周期系数函数是连续的。通过对这一函数图像的进一步分析,来划分企业生命周期阶段。按照连续函数的特性,可以将函数Lt(t)对t求偏导:

并在此基础上对t求二阶偏导:

分别令:,求解出(4)中的t值。由于所选取的影响企业生命周期系数的指标除生产成本外均为正指标,所以,对应于的t点反映的是企业生命周期系数的极值时刻,这表示企业在生命周期内取得最好成绩的时刻,或者是企业经营的最低谷时刻。但不论是哪一种情况,都是企业生命周期中值得注意的时刻。对应于的t值,则是划分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时刻点。可以根据确定的t值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对企业生命周期阶段进行划分。但要注意的是,不同的企业其实际情况会各不相同,需要根据具体企业生命周期系数的计算,结合企业的实际来进行评判。

2 企业生命周期与企业的融资行为

目前,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应用的领域很广,有很多关于企业决策行为的研究是以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的,其中,对于企业融资行为的研究最具有现实意义。

很多研究发现,在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企业的资金需求规模、融资时机和关于企业信誉的信息不对称程度都是变化的。投资银行为减少投资风险,通常结合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采取多阶段的投资方式和组合投资。企业也会采取多阶段的融资方式。国内外关于处于不同阶段的企业融资行为研究已经形成理论。其中,最为典型的是Berger(1998)等提出的融资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将企业分为婴儿期、青壮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四个时期,认为伴随着企业生命周期而发生的信息约束条件、企业规模和资金需求变化是影响企业融资结构变化的基本因素,在婴儿期和青壮年期企业的融资大都依靠内部融资,而从中年期到老年期,企业得到的外部投资会迅速增加[8]。

Natalia(2002)研究了经济管制对企业生命周期的影响,他用充分的事实证明了金融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企业成长之间存在正相关性[9]。冯昕(2003)在企业生命周期的框架内,从中小企业可贷性的角度分析其融资困境,引入预期利润变量,解决了以往研究把企业的预期利润视为外生变量的不足,最后,强调就企业的生命周期阶段与预期利润而言,风险投资银行往往比普通商业银行具有比较优势,因此,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及成长期的贷款应该引入风险投资体系,对中小企业预期利润的判断要求银行与企业之间良好的信息沟通,适当发展社区金融机构不仅能够改善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且可以推进竞争机制,完善银行系统[10]。

此外,Sahlman(1990)和Wetzel(1994)提出的融资规律认为,处于创始期的企业融资非常严重的依赖于初始的内部融资和贸易融资[11]。梁琦(2005)等基于Churchill(1983)等对企业生命阶段的划分,以制造业为例,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讨我国民营企业生命周期融资规律,得出相似的规律。他们通过对大量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我国民营企业在生命周期的创业、生存和成功三个阶段,对自有资金、商业信用、民间借贷和亲友借贷依赖性较高,但从扩张阶段开始,对上述来源依赖性减少,企业能够通过发行证券在公开市场上融资[12]。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企业融资都遵循同样的规律。Fluck(1997)和Rosen(1997)对融资周期的研究得出了与前人不同的结论。他们使用美国威斯康星州企业的数据,发现企业在创始阶段的外部融资超过了内部融资[13]。

总体来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由于它所处的经营环境和金融环境不同,其融资的手段和规模是有所区别的。或者说,各种融资工具在企业成长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因此,企业应该深入了解金融市场的特点和运作机制,利用积极因素,避免不利因素的影响。

3 企业生命周期与企业的创新行为

创新是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然选择。由于企业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企业的创新行为也存在差异。目前,国内外有关企业生命周期与企业创新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生命周期不同阶段技术创新的成本投入和收益的变化;二是处于不同阶段的企业对技术创新战略选择的不同。

Utterback和Abernathy(1975)认为在企业发展的早期阶段,产品的技术创新占主要地位,进入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后,企业应致力于降低技术创新成本来维持竞争优势[14]。Koberg(1998)从组织结构的角度分析了企业对创新服务需求的动态性,认为科技型企业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创新服务[15]。Darren(2002)、Christine(1996)等学者通过对计算机业的五个企业的实证研究,得出两个结论:一是科技型企业在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从事技术创新活动所投入的成本是不断变化的。在早期及企业发展后期从事技术创新活动投入的可变成本减少而固定成本增加。在中期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可变成本增加而固定成本减少。二是企业在不同时期对技术创新的需求程度不同。企业处于创始阶段时对技术创新需求大,进入中期时需求降低,处于晚期时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需求又再次增加[16]。国内方面,全怀周(2003)从技术创新对企业成长的影响入手进行分析,认为当企业处于初创期时,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要远远大于创新所带来的收益,在这个阶段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没有多大的促进作用,相反可能会由于分散企业资源而对企业成长造成负面影响;当企业处于成长期时,技术创新会加速企业成长,此时技术创新带来的效益已经足以弥补其所耗费的资源,并且效益呈增长势头,推动企业不断成长;当企业处于老化期时,技术创新所带来的效益增长势头逐渐减缓,对企业的推动力逐渐减弱,但是由于惯性作用,企业仍然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保持增长,只不过增长的“加速度”越来越小。当产品已经不适应新的环境需求时,企业将面临新的创新需求:要么寻找新的推动力,企业继续成长,要么受内外阻力的影响,成长速度变为零甚至负值[17]。

除了围绕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研究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成本和收益之外,近年来,一些研究开始考察企业的创新策略与生命周期之间的关系。Sullivan(2000)认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实际是一个关于技术创新资源长期使用的战略决策过程,在制定技术创新策略时,企业必定会考虑自己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18]。Veugolers(1999)等通过对创新过程中各种信息资源的分析发现,企业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会交替选择自主研发策略和外部合作策略[19]。严中平(2004)等利用创新生命周期模型对这两种战略进行比较得出结论:自主研发与外部合作两种策略各有侧重点,前者倾向于横向延伸企业的生命周期曲线,后者则通过有效推动企业生命周期曲线的纵向伸展而使企业突破发展的资源限制线。企业的持续发展需要两种战略的交互作用[20]。

李丹(2004)等从各个阶段对技术创新战略的选择不同对技术创新战略进行细分,认为企业在创始阶段应采取技术创新资源战略、技术创新依附战略和技术创新夹缝求生存战略。其中,技术创新资源战略又包括内部合作和再引进创新战略[21]。游学民(2005)认为,企业在创始阶段资金缺乏、人力资源不足和承受风险的能力弱,应采取模仿创新战略。当企业处于成长期时,游学民(2005)及李丹(2004)等均认为此时应以自主创新为主,李丹(2004)等还把此时的战略决策细分为技术创新产品差异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和紧随领先者战略[22]。在企业进入老化期后,李丹(2004)等认为此时企业应采取技术创新转变战略和撤退型战略。

4 结论与展望

总体来看,目前有关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虽已涉及到企业的决策行为,但仍以实证研究为主,还没有建立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事实上,企业生命周期不是简单的时间序列,影响其因素是多方面的。从现有研究中可以看出,从企业生命周期角度对企业融资行为和创新行为的研究均按照企业生命周期的发展规律,进行纵向比较,缺乏在同一时期对不同企业的决策行为的横向比较,若将此横向比较应用于企业的决策将对企业的发展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篇9

关键词: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可持续竞争力;模糊边界

企业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状况,直接反映了经济发展的水平。而每一个企业要在当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赢得生存和发展,就必然要寻求自身的持续竞争力。由于受到生命周期的限制,企业的老化和消亡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尤其是生命周期的模糊边界,更成为企业发展的陷阱。因此,研究企业生命周期的模糊边界上持续竞争力的塑造,实施以长期生存发展为目标的发展策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1.企业生命周期的传统理论。企业是复杂社会系统中的一部分,作为社会发展的主动力,企业的生命力长期以来都备受关注。传统的理论以1965年美国学者J.W.戈登尼尔的“如何防止组织的停滞与衰老”为开端,进而有美国劳伦斯·米勒的“四季理论”,此后又有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对企业寿命的研究,而以美国管理学家伊查克·爱迪斯于1989年提出来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最为著名。在《企业生命周期》这本著作中,他根据风险偏好、期望值、资金、责权、主导部门、目标导向等因素将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10个阶段: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壮年期、稳定期、贵族期、官僚化早期、官僚期和死亡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PAEI、CAPI分析。这些有关企业生命周期理论都承认:企业的发展必然要经历初创、扩张、成熟和衰退的过程,无论企业的发展历程如何,最后都摆脱不了消亡的命运。这也被许多企业发展的事实所证明。1970年世界500强企业,到80年代初有1/3破产,平均寿命为40岁;跨国公司平均寿命为12岁,中国企业7.5岁。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将企业作为一个生命体来看待,通过创造价值实现其生命的意义并获得存在和持续发展的基础。

2.企业塑造可持续竞争力的必然性。受西方经济学的影响,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企业认为是单纯的创造财富的工具,因而将其称之为“经济型企业”。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大多数企业都以追求短期利益为主,并没有可持续发展。然而,经济的发展让许多企业认识到:追求短期利益的成本越来越大,企业没有竞争力就不能生存;同样,一旦企业形成自己的竞争力而满足现有的成绩,不能使竞争力得以持续,其生存也必将会产生危机。从市场的角度讲,由于市场是个动态的因素,不同的发展阶段面临的资源环境、竞争环境不同,这就要求企业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寻求竞争力的契合点,也就是形成持续的竞争力。因而现代意义上的企业都是“生命型企业”,它们以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为最高追求。对于这种可持续竞争力的界定,长期以来有很多。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本文认为:“企业可持续竞争能力,是企业以长期稳定发展为目标,打破外部环境和现有资源的制约,以其在现有的优势,试图保持和超越现有状态的能力”。

3.矛盾的产生。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客观上要求企业按自己的生命轨迹运行和发展。这种轨迹具有单一性。企业应该遵循其客观的循环状态,任何超稳定的企业都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企业寻求可持续竞争力就是要打破企业生命周期的约束,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反生命周期理论运行的。因而,二者从表象上是存有矛盾的。然而,企业现实的发展状态要求找到两者的契合点,寻求矛盾的统一性。有的学者提出跨越生命周期的超竞争模式就是这个含义。正是从这种意义上,本文认为:现代企业不应当单纯地考虑经济性或是生命性,而应当定义为“经济生命型企业”。这样,一方面体现出了企业的最终目标,另一方面又遵循了企业的发展规律。要达到这一点,企业必须不断发掘维持竞争力的契机以试图延长生命周期的相对稳定状态。

二、问题的探究

1.企业生命周期的临界点——模糊边界。在企业生命周期的临界点上很可能会出现阶段危机。本文将这些临界点定义为——模糊边界。一般而言,企业生命周期中初创、扩张、成熟和衰退难以界定,但企业又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其发展过程中的过渡,因而是模糊的。企业在模糊边界上发展不稳定,容易夭折和崩溃。主要表现为:市场前景不明确;有潜在的阶段危机;资源协调能力差;缺乏创造力和控制力;有形成“后发优势”的可能等等。根据每个边界的不同特征,本文分别将其定义为:目标模糊边界、策略模糊边界、方向模糊边界和出路模糊边界。目标模糊边界为企业的初创点,战略模糊边界指企业初创期与扩张期的临界点;方向模糊边界指扩张期与成熟期的交界,而方向模糊边界指企业衰退以至崩溃的临界点。

2.模糊边界上塑造可持续竞争力的理由和可行性。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在同一市场上,企业面临着资源的相对稀缺性,这种稀缺性形成了相关企业之间的竞争,而要在竞争中取胜,其立足点就必须建立在控制资源的基础上。以上我们提到,企业生命周期的模糊边界上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资源的协调和控制能力差,因而在模糊边界上塑造持续竞争力非常关键。

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面临的资源环境、竞争环境不同,这就要求其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寻求竞争力的契合点。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竞争力的间断,这些间断点有可能成为企业无法跨越的“死亡谷”,而生命周期的模糊边界是这些间断点的一部分,因而在模糊边界上塑造持续竞争力是必须的。正是由于企业在模糊边界上表现得比较脆弱,可塑性强,塑造持续的竞争力才成为可能。

三、问题的解决

1.目标模糊边界。目标模糊边界上,企业刚刚起步,处于艰难的创业阶段,发展目标尚不明确,制度和机制尚未建立健全。生产条件、产品市场、管理制度、企业规划及人力资源等都在构建当中。这一阶段的关键,就是培育企业竞争力,这是塑造持续竞争力的基础。培育竞争力的前提是要形成企业特有的愿景和终极理念,挖掘、培育竞争优势,进而生存下来,之后才能谈发展能力。目标模糊边界上培育竞争力面临着两大风险:投资风险和管理风险。投资领域、投资时机以及投资目标的选择非常重要。在各方面尚不明晰的情况下,企业应尽量降低投资风险,在保住营运成本的条件下不以赢利为目的。另一方面,企业会遇到管理的失衡状态,因而培育竞争力要以这两个前提出发。

2.战略模糊边界。战略模糊边界是指初创期与扩张期的临界点。之所以称之为“战略模糊”边界,是因为当企业经过了一个较长时期的稳定发展,产生了一种定向思维。这种思维从行为学的角度讲,即“盲目和过度的自信”,企业容易被眼前的利润驱使,陷入无目标的扩张。在这个边界上塑造持续的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把握“阶段危机”。从理论上讲,伴随企业从成长向扩张阶段的过渡,组织规模的每一次变迁之前都存在一个“危机”和波动阶段,但危机中掩藏着后发竞争力。企业应该加强引导、授权、协调、合作等功能,通过规模变动、机制变动开发出一块新的市场空间。相对于企业原有竞争力而言,这个竞争力可能是新起点,但是却与原来的竞争力不间断。(2)加强制度化引导,加大控制力。应该将企业的发展纳入到管理制度和程序的框架之内,使企业在保持原有竞争力的基础上,积蓄后发优势。并根据市场经济运行规律,自觉调整企业的战略规划和运营,降低经营风险,最终获得相对较多的成本优势。战略模糊边界上,由于企业已接近松散,原有的竞争力即将崩溃,所以,加大控制力也非常关键。

3.方向模糊边界。方向模糊边界上,企业已经成熟,处于最稳定、竞争力最强的时期。但是,企业又面临着如何进行资源协调的问题。当快速成长的企业规模达到一个极限,或者说当其内外部环境的复杂性达到一定程度时候,原有的管理框架将不能够有效地对其内外部资源进行协调和管理。如果不能有效突破,企业就不能继续成长。因而,企业应该考虑在竞争力到达相对最高度时如何寻求新的制高点。(1)利用渗透和倍增效应。这里所谓的渗透和倍增效应,主要是针对信息而言。方向模糊边界上,企业容易限于陈规而停滞不前,忽略对信息的利用。这时,企业应进行全面信息化改造,根据信息技术和企业管理新范式的特点和规律,及时主动地改进企业的内部结构,确立新的管理原则和竞争策略,实现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2)保持持续创造力。企业趋于成熟时,由于思想的定式,容易产生惰性,因而,创新成为成熟期企业维持竞争力的关键。创新不仅包括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更应该包括思想意识的创新。

4.出路模糊边界。企业从成熟走向衰退就意味着在原有的资源环境中,已丧失了竞争力。但是,一个即将四分五裂的企业,蕴涵着潜在的竞争力资源。经过了长期在市场上的搏杀,企业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沟通网络和渠道。而最为重要的是,企业已经培育了很强的“学习能力”,这种学习能力有可能成为企业的“后发优势”。由于竞争力因素具有一定程度的可交易性,可以通过市场过程获得,而信息的积累和经验的增长,又消除了以技术优势为主体的市场进入壁垒。企业可以利用已形成的强大学习能力,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最新的技术和知识、经验和资源,并进行技术创新以获取“后发优势”,从而获得新的竞争力。

四、结束语

对于任何企业而言,由于受到企业对外部环境、企业内部资源的互动性及企业动态性等企业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它总是和风险相伴而生,任何一个企业永远也摆脱不了企业生命周期的制约,而生命周期的模糊边界更成为企业发展的陷阱。因此,在企业生命周期的模糊边界塑造和维系持续的竞争力能使企业增加发展的潜力,延长成熟期,并在这个过程中创造企业的价值,是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美)伊查克·爱迪斯,赵睿等译.企业生命周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殷华方.核心竞争力陷阱.企业管理,2003,(5).

篇10

关键词:企业生命周期 融资方式 融资结构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企业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其现金流特征、风险特征、公司规模和市场份额等特征不同,从而会采用不同的融资结构。融资的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由于委托关系的存在,以及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信息对称程度不同,从而也会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因此,从理论上讲,企业生命周期和其所选择的融资结构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会对其融资结构的选择起一定的决定作用;企业融资结构的合理选择,同样会对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的存续时间有一定的反作用。但从实际研究的情况来看,众多学者从不同和角度和层次对企业的融资结构展开了广泛深入地探讨,但是将融资结构和生命周期结合研究的文献数量却较少。因此,本文将借鉴以往学者关于融资结构的研究方法,从不同层次对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融资结构特征进行探讨,以期能够帮助企业全面了解生命周期和融资结构的关系,并根据其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选择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融资结构。

一、文献综述和研究假设

(一)文献综述 美国经济学家格利和爱德华・S・肖(1967)将企业的融资方式按照其储蓄与投资的关系划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格利(J・G・Gurley)将外源融资方式划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之后,关于企业融资的研究得到日益丰富和完善。从西方七国的融资结构来看,内源融资比例较高,在外源融资中来自金融机构的债务融资比例较高。刘淑莲(2002)认为在企业发展的初期阶段主要依靠内部融资;进入发展阶段后,内部融资比率相对减少;到了成熟阶段,内部融资比率又相对增多。张人冀(1995)、马建春(2005)、谭克(2005)经过研究均发现我国企业的融资结构表现为外源融资为主、内源融资为辅的特征,而且在外部融资中又偏好股权融资。但林伟(2006)的研究结果却得出与此相反的结论,他发现内源融资是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其次是金融机构借款、资本市场股权再融资和债券市场融资。在外源融资的构成中,谷秀娟(1999)、马建春(2005)发现,我国企业的融资结构中,直接融资比重在逐渐加大但发展缓慢,间接融资比重过高,银行信贷融资仍占主要地位。原红旗(2003)、刘星等(2004)、陆正飞和高强(2003)认为,在直接融资中,上市公司倾向于优先使用股权融资。以上学者分别从融资结构的不同层次对我国企业具有的融资结构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研究结论无论对于融资理论的发展还是国家宏观政策的制定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以上学者的研究均将上市公司作为同一个样本,未对企业自身所具有的特征进行区分,对于企业的融资选择缺乏指导。本文则将融资结构理论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相结合,按照上市公司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对其所具有的融资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对上市公司的融资决策将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二)研究假设 从大量现存事实的角度可以发现,在企业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公司往往具有相应不同的现金流特征和经营风险,因而对公司融资方式选择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其所选择的内外源融资的构成比例,应能够反映出它对未来获利能力的预测。具体而言,在正常情况下,在企业的成长阶段,销售收入的增长会导致其规模的快速扩充,表现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的快速增长。此时,仅仅依靠自身资本的增值已很难满足日益增长的投资资金需求,因此企业通常趋向于通过利用外部资金谋求发展,如通过商业信用的方式,集中资本,扩大自身的资产规模,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通过银行借款的方式,对社会闲置资本和低效资本加以改造和充分利用,使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滚动扩张,以通过大量投资实现产品生产的规模经济效应。而在公司销售收入稳定增长的成熟阶段或停滞阶段,为优化现有资源的配置,提高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公司则常以可靠的利润积累而不是负债作为基本资金来源。由此提出本文的第一个假设:

假设1: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其内外源融资的构成会有所不同,成长期主要依靠外源融资,成熟期则更多地依赖内源融资

成长期销售收入的快速增长,使企业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其对新增固定资产的折旧政策往往会选择加速折旧的方法,以便使企业在未来销售收入增长减缓时相应的折旧额会有所下降,从而平衡各个期间的利润,较高的折旧会使得成长期的利润并不是很丰厚。而在成熟期,随着资产折旧的下降,以及销售收入的稳定增长,企业的利润水平会变得相对稳定,留存收益在资金来源构成中的比例会相对上升。这样就导致不同生命周期企业的内源融资构成有所不同,并得出本文的第二个假设:

假设2: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其内源融资的构成会有所不同,成长期主要依靠折旧摊销,成熟期则更多地依赖留存收益

销售收入增加导致的资金需求数量的增加,在成长期很难通过资本市场来解决。因为我国资本市场本身不够发达,投资者自身素质差强人意,为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国家对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筹集资金的方式给予了较多限制,企业只有满足《征券法》规定的相应条款,才能够进行直接融资。由于企业在成长期利润不够稳定,不容易满足发行证券筹集资金的要求,使得直接融资对于成长期的企业而言可望而不可及;相反,成长期通过银行借款却相对容易,这是因为,一方面以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上市公司与国有银行的同宗关系,加上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的政治目标,使得银行对上市公司的贷款较为宽松;另一方面,成长期销售收入的高速增长,也使得银行对款项的回收充满信心,所以成长期的上市公司较多地依赖间接融资,依赖银行借款;成熟期,随着企业利润水平的相对稳定,企业的资产收益率相对于成长期会有所提高,按照陆正飞,叶康涛(2004)的研究,企业资本规模和自由现金流越低,净资产收益率和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越高,企业越有可能选择股权融资方式。另外,企业在成熟期,销售收入较为稳定,现金流较为充足,这为企业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进行并购等提供了便利,所以,企业在成熟期较多采用并购等措施,扩充规模谋求发展。按照本文的研究思路,除留存收益外的所有者权益变化均归为股权融资,所以,成熟期企业对股权融资的依赖较深。由此,可以发现,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对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依赖程度有所不同,具体的筹资方式也有区别。

假设3: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外源融资的构成不同,成长期更多依赖间接融资和债权资金,成熟期更依赖直接融资和股权资金

二、实证检验和结果解释

(一)相关概念和指标解释 企业生命周期指企业经营活动能力的某些特征多次重复出现的现象(肖海林,2003)。我们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销售增长下降的期间定义为衰退期,将销售增长大于其平均正增长率的期间定义为成长期,其他期间定义为成熟期。

按照李业(2000)的研究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实践,我们认为目前企业退市机制尚不完善,真正退出资本市场的上市公司寥寥无几,加上上市公司“壳资源”的价值,大部分上市公司在进入衰退期之后,往往会出现重组题材,会被其他企业买壳或借壳上市,注入优势资源,从而衰而不亡,并进入下一轮的成长期,从而出现多波峰型的企业生命周期;同时,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上上市的企业大部分为国企改制而来,需满足《证券法》规定的上市条件,所以不存在初创期的企业。因此,我们将上市公司的生命周期划分为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三个期间。融资结构是指企业资金来源项目构成及其比例关系。作为流量指标,企业融资总额以及各个融资项目,在既定时期内既可能表现为资金的净流入,也可能表现为资金的净流出,所以,企业的融资结构是一种动态结构,会随着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而发生变化。根据资金进入企业的方式和层次不同,可将企业的融资结构分为四个层次:内外源融资结构,直间接融资结构,股债权融资结构和长短期融资结构。相关概念的涵义及计算见(表1)。

(二)企业生命周期的划分 我们根据国泰安信息技术公司的CSMAR系列研究数据库提供的资料,选取2004年以前(包括2004年)在沪深两地上市的所有制造行业公司(其他制造业公司除外),以1993年~2006年为研究期间,对研究样本进行了以下筛选和整理:剔除数据遗漏、不全或者并非在整个考察期内存续的公司;剔除在研究期间内进行较大资产置换的公司;剔除信息披露状况异常(资产负债率小于0或超过100%)的公司,最终得到436个公司年度样本。由于销售额较利润等其他绩效指标更少受到企业筹资及投资决策的影响,所以,对于样本公司,我们按照以往学者的做法将销售收入指标作为判别企业生命周期的标准(Miner、File-sen,1984;Anthony、Ramesh,1992;李业,2000;Yan,2006),并按其环比销售增长率(ASG)进行依次排序,将删除小于0的环比增长率之后的其他样本取其中位数(ASGM),若样本公司数据显示连续三年或三年以上的ASG都大于ASGM,则属于成长期;连续三年或三年以上ASG介于O和ASGM之间的公司,属于成熟期;连续三年或三年以上AsG小于O的公司,我们将其归入衰退期。结合其他学者关于企业生命周期的划分标准,我们还将企业在不同期间的规模增长的变化情况进行计算,得到各个阶段样本量以及相关的描述性指标,如(表2)。

(三)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 在将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三个不同阶段和将融资结构分为四个不同层次的基础上,运用制造类上市公司的数据,对本文的假设进行检验。

(1)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内外源融资结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内外源融资结构的计算结果及特征见(表3)。由(表3)可以看出,企业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内外源融资的构成存在看差别,企业在成长期更依赖外源融资,在成熟期内源融资的比重有所上升,与本文的假设相符。在所有的生命周期阶段,内源融资的比例都处于较低水平,这与张人冀(1995)、马建春(2005)、谭克(2005)的研究结论吻合,与林伟(2006)的研究结果不符。内源融资占比较低的原因可由我国不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和不明晰的产权制度予以解释:第一,上市公司经济效益水平普遍不高,企业自我积累与自我约束机制不够健全,使利润留存率普遍偏低,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第二,企业税负较重,使企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大大降低;第三,企业在留利分配上严重倾向于消费,先考虑职工增加工资或奖金的要求,留利中真正用于生产发展的份额较小;第四,由于企业产权主体、利益主体不明晰,导致企业短期行为严重。从企业或其经营者来看,尽管将企业储蓄转化为投资可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预期收益,但是却减少其目前可用于支配的现金流量;加上经营者任期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减少其任期的收入,形成“个人栽树他人乘凉”的局面,减少其利用企业内部积累再投资的积极性。

(2)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内源融资构成。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内源融资构成的计算结果及特征见(表4)。由(表4)可以看出,在内源融资的构成中,不同生命周期折旧占内源融资的比例分别为31.96%、37.38%和-63.3%,留存收益的占比则分别为68.04%、62.62%和163.29%,说明企业的内源融资在各个生命周期阶段均主要依靠留存收益。这与本文的第二个假设部分相符,与关于成长期的假设不符。这可由我国长期以来不合理的折旧制度予以解释: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低折旧制度,在折旧率的计算上只考虑设备使用的有形损耗,而对由于科技进步、生产力提高等所带来的无形损耗考虑较少。较低的折旧额和直线法计提的折旧政策使原来有限的留存利润只能应付更新改造支出,很难做企业发展之用,虽然后来允许采用加速折旧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同定资产再生产资金不足的矛盾,但相对于企业过快的发展速度而言,资金积累仍显不足。

(3)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外源融资构成。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外源融资构成的计算结果及特征见(表5)、(表6)和(表7)。由(表5)、(表6)和(表7)可以看出,在成长和衰退期间接融资占比超过全部融资额的半数,在成熟期直接融资占全部外源融资额的比例较高;在直接融资的构成中,成长期商业信用是主要的直接融资来源,成熟期股权融资占绝对优势,在各个生命周期阶段债券融资均处于非常低的比例;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间接融资的构成中,短期借款均占了绝对优势,与陆正飞和高强(2003)关于融资方式排序的研究结果吻合。以上三个表格显示的数据结论基本与本文的第三个假设相吻合,但比第三个假设增加了间接融资构成的信息。

短期借款在间接融资中占比过高的原因可由银行贷款的约束机制和银行偏好予以解释:第一,银行贷款的约束机制。由于大部分上市公司由原来的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国有股股份较高,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的同源性使得银行对企业的贷款约束较软,企业完全可以“短款长用”,即用取得的短期借款购置长期资产,在短期借款到期时“付息续本”,并享受低利率的好处。短期债务具有较强的约束作用,可以引发企业清算,还可以减少管理者控制的自由现金流,进而控制管理者的过度投资行为(Hart,1995)。第二,银行的偏好。在长短期贷款的比较中,长期借款的风险更大。但由于在我国银行作为大债权人无法对企业的经营实施“相机控制”,长期贷款的风险和其控制权不相符合,使银行失去发放长期贷款的兴趣。而且银行出于资产配置和流动性偏好的需要,也会发放较多的短期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