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绘画范文
时间:2023-03-26 23:54: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绘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儿童绘画心理的发展有着他自身的特殊性,它不仅由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所决定,而且儿童绘画的发展状况同样也是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我们只有充分地了解了儿童绘画发展中各个阶段的特性,才能根据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而去制定相适应的教育方法。在这里我们根据儿童小学阶段的心理发展状况,把儿童绘画心理分成三个阶段:
1初级阶段(1-2年级)
这个阶段是儿童由以游戏为主的学习方式,转为以学校正规教育为主的学习生活的开始。在这个阶段,作为教育者所面临的最主要课题,就是如何把儿童在入学前的自由式即兴作画的热情引导到正规学习中去,要达到这一目的,除了教材要适合此阶段儿童的兴趣外,师授课方法要正确得当。因为这个阶段的儿童刚进入一个新的学习环境,一方面对这种正规的学习方法感到新鲜好奇,才能得到教师的认可,因而这一时期教师的教学宜以正面鼓励和耐心细致的引导为主,如果因授课方法不当,激不起儿童的学习热情,或是指责过度,无疑将会使他们中断绘画的兴趣,给以后的学习带来困难。
2中组阶段(3-4年级)
这个阶段被人们称作儿童绘画的转变期或过度期。在这一阶段,他们的绘画水平是不稳定状态。因为这时期的儿童基本上能看出作品的不足,但又不知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此时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具备。无法解决诸如物体的结构、比例、色彩等问题,因而作画的兴趣下降,缺乏以前的那种热情和信心,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这显然是儿童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度阶段。在这个时期,教师如不注意引导,过度指责,容易导致大批学生对绘画失去信心和兴趣,所以当儿童进入这个时期,教师一定要及时给予指导,通过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方式,如走出课堂、多增加写生和速写的练习,这对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和顺利度过这一时期是很有帮助的。
3高级阶段(5-6年级)
在这一时期,儿童在抽象思维方面已得到了很大发展,爱好美术的同学此时热情更高,他们对形体的观察理解能力已有了很大提高,常规教育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这样教师就需对这阶段的学生教育要有所区别,除了传授课堂知识,在课外对爱好美术的学生要系统地传授一些理论知识和绘画技巧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写生能力的训练。
4浅谈儿童基本绘画技能的培养
儿童绘画中最基本的技能主要是临蘑写生、速写和默写四个方面,这是提高儿童绘画水平最基本的方法,也是将儿童由被动的学习转为主动学习的最理想途径,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绘画技能,才能使儿童的绘画表现得更轻松而得心应手。
4.1临摹:临摹对儿童阶段的学习来说,是一个重要途径。中国传统绘画和书法很注重临摹的学习。临摹要注意学习对象,低年级适于临摹简单的,线条单纯,色彩明快,令他们感兴趣的图画,可允许他们在一定范围内自由发挥,以丰富画面内容。这既可增加他们的兴趣,也可锻炼他们的想象力和创作能力。到中高年级,可根据儿童实际绘画能力提供给他们一些静物或风景作品,但要注意一点,临摹只是辅助学习方法,要掌握好绘画的技能,重要的还是造型能力的训练。
4.2写生:写生是面对着实物进行的绘画,因而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锻炼学生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锻炼眼、手的协调能力,经过长期有目的的写生练习,学生便能建立起正确感知物体形态、结构、比例、色彩、空间等概念,作为教师要根据儿童的不同年龄,对学生提出明确的阶段性要求,在写生练习时要引导他们观察、分析和表现,切不可用同一种模式去要求他们。
篇2
关键词:原始绘画;儿童绘画;差异
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也变化着。但这种变化并不意味着艺术自身的不断完善。原始绘画已经具备了高度的艺术品质,它们是原始的而非落后的。当我们面对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青铜器上神秘饕餮纹等原始先民浩如烟海的绘画作品时,无不为之感叹。但原始先民不会像儿童一样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无功利的表达对他们而言没有任何意义,这与儿童绘画有着本质的区别。
一、原始绘画与儿童绘画的绘画动机
我们翻阅资料发现,在欧洲很多石窟岩画都画在隐秘的洞穴中,它们并不是为了供人们欣赏也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绘画技法。艺术史学家认为原始绘画有着强烈的功利和实用价值,被赋予了巫术性质。原始先民用绘画的形式保证狩猎成功,把动物的形象刻入石壁,在被画的动物身上都画有用棍棒刺中和打击的痕迹,那么那些大型的、凶猛残忍的、不易征服的动物也就能在下次的狩猎中被成功猎杀,预示着下次狩猎的收获和原始部落劳动的丰收以及生命的延续。
儿童绘画是儿童自身生理需要产生的一种心理需求,是在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欠缺的情况下,借助绘画这样的表现形式传达自己的情感、发泄内心的情绪,绘画的过程是他们用“另一种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他们眼中的世界丰富多彩、充满想象力。例如,他们会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一天的生活、描绘自己幻想中的世界,“愉快的一天”、“春游”等都是他们乐于表现的主题;不同性别的孩子们喜欢描绘不同的事物:女孩喜欢画长发飘飘的“美少女”,男孩则津津乐道自己作品中手拿兵器的“奥特曼”。他们的绘画相比原始先民的作品没有任何功利价值,指在表达自己的所看、所知、所想,并以此来表明自己高兴、难过或感到有意思的情感体验。
二、原始绘画与儿童绘画的题材
题材是作者生活经验、情感积累、审美追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体现,题材的选择对于一副作品的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原始绘画的题材相对匮乏,表现技巧单一,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对食物的需求,在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中我们常见被猎杀的动物或是驯养的家畜,他们认为可以通过绘画施以巫术确保狩猎成功,因此大型草食动物例如马、牛就成了原始艺术的一大主题;二是生殖需求,原始先民用孕妇、性器官等表示他们对生命繁衍的渴望和崇拜,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拉文特岩画为代表,岩画中经常出现舞蹈场面,其中最著名的是《跳舞的妇女》一群着衣的女人围着一个男人跳舞,岩画表现了原始社会的生殖崇拜,那男性的形象非常小,比起围绕着他的那些女人们要小的多,这幅作品看起来,更像表现某种仪式。这种淳朴、拙劣的美是植根于大自然之中,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儿童绘画在创作题材上,常常表现成年人不为关注的另一种生活状态和世界。他们发挥想象的空间,表现任何他们生活中出现的物体和想象空间的物体:他们画自己、朋友在外太空与外星人开化妆舞会,自己是超人与怪物进行大战,他们甚至可以把全世界都搬到他们的画布中。构图时,喜欢将不同空间的物象呈平面一次排开,例如海底的鱼与天上的太阳在同一平面中并排排列;或者由于“自我中心”思维形式的影响,将主体物以“我”的形式置于画面中心,根据自己的需要将画面填满各种元素;或者将物体的正面、侧面混杂一起,物象各自散落,互不遮挡。总之,画面没有前后、远近之分。他们用手中的画笔抒发对生活的憧憬,发挥想象去表现从没有去过的空间世界,在这样的画面上我们看到了孩子天真、可爱的心灵,看到了生命的延续。他们的绘画是现实和理想的结合,荒唐离奇,充满想象,神秘美妙。
三、原始绘画与儿童绘画对颜色的偏好
红、黄、白、黑是原始绘画中的颜色,原始先民热爱红色,除了当时条件的局限颜色稀少外,更是因为红色代表着“战斗”、“荣誉”。据记述,“红色是一切野蛮人喜欢的颜色”。在原始社会,男人为了取得社会地位,统治家族部落吞并其他部落需要证明自己有强悍的战斗能力,没有战斗能力的人将会被部落淘汰。原始人类在狩猎成功以后,总是把自己打死的动物鲜血来涂抹武器或自己的身体。当出发打仗或跳舞时也总把自己涂成红色。红色和鲜血成为原始人类的一种社会荣誉。
同样,儿童对红色也有着特殊的喜爱,格罗塞认为儿童对色彩鲜艳的红色有一种天生的偏爱心理。“我们只要留心观察我们的小孩,就可以发现人类对于这种颜色的爱好至今还没有改变,在每个水彩画的颜色匣中,装朱砂红的管子总是最先用空的。”但儿童对于艳丽好看的色彩的喜爱和认识是单纯和稚嫩的。他们不懂色彩中明度、亮度、纯度的概念,也不明白色彩的特殊意义。在他们眼中色彩是用来表现情绪的,心情愉悦用色亮丽,心情低落则喜欢用深色。他们夸张表现物体的颜色,大胆的用对比色,纯色,无拘无束变换色彩位置。
四、结语
原始绘画与儿童绘画有许多的相似之处,我们欣赏原始绘画天真纯朴的同时也会感叹儿童绘画的无拘无束、大胆纯真。但原始绘画有其文化背景和观念支持,儿童绘画则是儿童无意识的自然情感地流露和表达,它们的绘画有着本质的不同,因此在绘画形式上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原始绘画和儿童绘画都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它们有着自身的艺术价值,为现代艺术家的绘画方向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艺术榜样。
【参考文献】
[1]牛克诚《原始艺术》[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08
篇3
关键词:儿童;绘画能力;美术课;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007-01
我们知道儿童天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处于智慧和审美意识的萌芽期,这个时期的绘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要善于抓住儿童的心理和成长特征,尽量去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启发他们敢于想象、敢于动手。在美术教学中要从小培养儿童的绘画能力,欣赏能力和审美意识,促进人才的萌芽,为儿童将来的美术学习和其他学科学习打好坚定的基础,本文就培养儿童绘画能力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激发儿童绘画兴趣培养绘画能力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绘画的兴趣是提高学生绘画能力的关键。儿童幼小的心灵渴望认识生活、认识世界,他们对周围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和生活事物极感兴趣,最受模仿,常常兴致勃勃地用手中的笔绘制出自己心中的那一片天,孩子们塑造出的抽象粗犷、带有稚气的画面,所产生的运动感觉和劳作成果,使他们精神感到愉快,心里得到满足。绘画是一种眼、脑、手互相协作,感觉与思维相互渗透的活动,它对于鼓励儿童热情探索、展开想象、积极创造、丰富和发展他们的智力活动,都是有重要的作用。只有学生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才会积极主动,创造性才能表现出来。
兴趣以深厚的情感为基础。通过“情境”的创设,增强学生对审美客体的情感体验,增强感情认识,促进学生感官的全方位参与,激活学生在美术活动中观察、记忆、想象等审美元素的运动,以陶冶情感为动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加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从“要我画”变成“我要画”。
在授课前精心设计范画,组织学生共同欣赏分析,或在课堂上当场演示,使学生每节课都能看到艺术水平较好的范画。对引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产生很大的作用。通过欣赏范画,学生可以看到教师的绘画技能,从中吸取一定的经验,也可从中摹仿。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优秀生的培养,对那些素质好、认真学、水平高的学生应采取多种形式,加强辅导。由这些“小画家”所起的带动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能进一步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使美术课越上越好。同时注重每位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己去感受生活。通过记忆、联想等方式展示生活,感受情境,是美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
二、激活学生绘画思维
儿童初学绘画创作时,有的学生不知画什么,怎样画,总是顾虑难以确定主题。其原因:一是素材少;二是表现能力差,这就需要加强学生写生练习。写生既能训练学生眼脑、手的协调并用能力,也能为立意、构图创作时收集素材。教师应从思想、生活、学习、劳动等方面启发学生,使其思路开阔,主题一旦确定,应根据学生的构思,鼓励大胆作画,让其绘画激情冲淡怕画不好的顾虑,尽情地把内心情感渲泻出来。
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的趣味性、多样性使孩子身心处一积极主动轻松愉快的氛围之中,引导他们去观察事物,使孩子认识事物,开阔眼界,增加知识,让他们多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多欣赏美的东西。见多识广是丰富想象力的重要手段。对绘画对象的理解、想象,然后用手去画、去创造,这个全过程都是主动积极的创造过程,是发挥聪明才智、表现审美意识的过程。只要他们自信、敢画,保持浓厚的兴趣,入了“迷”,就不用担心,画得差的会变好,画得好的经一段过程会飞跃,手越练越泼辣、果断、正确、自由,只要给画的在循环往复,就会心灵手巧、波浪前进。
四、给学生更多的鼓励
儿童绘画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很少有计划性,只顾想象,表现自己意志,只求情绪的表达,不计后果。至于别人是否能看懂他是不管的,自己有没有能力画,也从不考虑。他们敢编故事,画热闹场面,没有人教过,就凭自己的想象画,当然谈不上大小比例、透视构图了。在涂鸦初期,画得一团乱麻,其中也不管他们美丽的想象。很多孩子你问他会不会画什么东西,他总是毫不犹豫非常自信地说:“会!”虽然画得不像但他自我感觉却很好,很希望得到老师家长的肯定和赞扬,可惜这种良好素质不被成人所理解,有时反而受到嘲笑奚落和打击,给孩子的心灵很大的伤害。
篇4
关键词: 心里 创新 绘画能力 联系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是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像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这足以说明在我们的生活,学习和成长中,想像力的重要性。那么对于学前儿童,还处在于儿童时期的孩子们来说,想像的空间是天马行空、无边无际的,不受束缚、不受外界因素干扰的,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遐想。这对孩子们的成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如何培养学前学生儿童画的绘画能力并激发儿童对儿童画的创新是本文要着重阐述的内容。
一、了解儿童,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掌握儿童的心理、喜好和性格。
每个人都是从婴儿期开始一点一滴成长起来的,从刚开始的牙牙学语到活泼顽皮的上学前班的年龄。这时的儿童已经可以感受到、认知到这个自己生活的现实世界,虽然表达不出完整的想法,但是可以通过一些其他方式告诉我们,他们注意着感受着周围环境的各种变化。那么作为孩子们的引导者,我们首要应该做的就是走进儿童们的内心世界,去理解他们所想所要。
儿童时期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对儿童的培养影响着他的发育成长。因此人们常说要从孩子的幼儿时期抓起,从最初的定性开始,这直接影响儿童的性格,习惯的养成。
儿童的世界不需要形式主义,读懂孩子们的最好方式是真诚的发自真心的对他们的爱,付出感情的和他们交流,玩耍,在长时间的接触中培养深厚的情谊,当孩子们接受认同你的时候,那么你的一言一行对他们来说就是意义深远了。
学前的儿童有着相同的共性,对事物都充满好奇,喜欢玩耍,见到新鲜事物接触新的知识都是很敏感的,能灵活的运用这些孩子们的特征,进而拉近与他们的距离,在沟通中了解他们的性格,喜好,这对于引导学前儿童来说是最有效的方法。
二、发掘儿童的特点,激发儿童的潜能与丰富的想像力。
学前儿童处于一个各方面都需要开发成长的阶段,思想行为上是自由的,在教育孩子时,正确的教导他们的一些必要规范的行为,在思想上不要有所限制,可以任凭孩子们涌出大量稀奇古怪的想法。让他们随意的想象,不受思想上的束缚。
不要遏制儿童的想像力,开拓孩子们的幻想空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先培养孩子的兴趣,有了兴趣,自然也就能勾勒出美丽的图画。艺术与生活是紧密不可分的,孩子们的敏锐感官是他们绘画的优势。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处处感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将自己的子女送去学习音乐、美术、舞蹈等除文化课以外的课外学习。家长们不止希望自己的孩子只是一味的学文化知识,他们希望借助这些陶冶孩子们的精神世界。
在成人眼里,儿童欠缺很多大人没有的东西,例如几十年的人生经历,然而成人很难画出纯正的儿童画。恰恰儿童画最不需要的就是复杂。儿童画讲求的是超乎常规,打破常理,不讲循规蹈矩,逾越了透视、解剖、构图等一般常规。所以说儿童画是属于儿童的,是成人无法绘制的童心。
虽然儿童具备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洞察视力,不过单单是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怎样将孩子们的优势与画作结合呈现出完整的儿童画就是关键了。艺术是永无止境的,也从不拘泥于时间、空间和地理环境。那么激发儿童的画作创新绘画能力自然与大自然密不可分。新鲜的空气,外面广阔的视野,自然的景色,让儿童置身于此,感受到这些自然的美,并拍下孩子享受喜悦的画面,情景交融,置身于内,日复一日,对于儿童的情感有着显著的丰富。这时儿童拿起画笔绘制的画面会更加丰富多彩,儿童都是借助绘画的形式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情感,在他们的心中有眼睛所看到的现实生活,有不懂的事物,这些在儿童画中可以淋漓尽致的体现出,孩子们的画面就是每一个故事,他们借由儿童画把想珍惜的经历都注入自己的画面中。著名画家毕加索曾说过“我用一生的时间学习向孩子那样画画”。可见艺术与年龄无关,毕加索正是了解孩子画画时的心情,在毕加索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寓意、思想。仔细品味、欣赏儿童画时,你会发现儿童画是讲神似,不求形似。抓动态,忽小节。注大体,少细节。色彩鲜明,对比强烈。这些都是儿童画自身的特性,看似天马行空的无拘无束,实质上有着特有的特质,值得细细品究。
儿童期是心理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大的时候,也是可塑性最强强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发掘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可谓是重中之重!也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次开端,家长和老师在这个时期应该给予孩子最真实的引导,最了解孩子脾性的莫过于看着他们成长的家长和老师。
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认为,儿童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黄金时代,各种习惯和行为模式都在这是奠定基础,如果有一个好的开始,那么将会有利于孩子的品德和智力得到健康的发展。要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父母和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言行上要一致,做到表里如一,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一举一动都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为儿童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社会生活环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性条件,要坚持正确的教育方法。儿童发展有两个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一是遗传,另一个则是环境。激发孩子潜在的天赋。对于成年的人来说,环境都是一个决定性的影响因素,更何况是还处在各方面都在刚刚成长的儿童。因此,想要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要先从环境着手,给孩子们一个舒心,快乐的成长环境,不去束缚,不去同化他们的想法,在思想上给儿童们完全的解放。任他们自由翱翔在自己的天空中,用画笔绘制出他们心中所想。
教育都是从小抓起的,艺术的培养也是如此,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送孩子去学习绘画,音乐,舞蹈呢?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和发展,我们伟大的祖国正值繁荣昌盛,可谓是国泰民安,在物质生活上都明显有了保障,已经告别了从前的苦日子。当物质生活有了保障时,人们就开始向往精神层面了!
那么培养孩子就成了家人们的重要任务,而怎样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也是家长们担心的问题。这时,往往会将学前儿童送去学习画画。为什么不是学数学、物理、化学呢?想必这就是艺术与文化知识的差别。
家长们清楚的了解,要培养儿童,需要的不是文化知识,而是开拓他们的思想,培养他们的能力。这里的能力是指多方位的,在老师的帮助下,找出每个孩子的特性,特质,从而往那方面引导。
儿童画可以很好的锻炼孩子的感知能力,绘画是儿童距离客观世界最近,最直接的一种活动,通过大脑与手指,心灵的配合,在笔下绘制出的图案,色彩是儿童抒感的直接表达方式,可能有的话语孩子们好不会说,不能理解,但是他们却可以通过画面,传达出他们的内心所有说不出,道不明的感情和想法。画可以起到很好的与人交流的作用,久而久之,当孩子们习惯这个传输方法时,他们也就习惯成自然了。
三、让儿童去感受大自然,感受不同的环境,发散思维,开拓视野。
除了在室内对孩子进行讲授外,应该定时定期的带领孩子们出去,到外面的世界,感受不同的景色,风光,接触不同的人事物。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们的成长。多接触绿色和其他色彩会不经意的让儿童们的大脑补充多一些的物质,丰富了他们的思想,在微风和煦中感受生命,感受自然。当孩子们再握起画笔是,笔下的画面将会更有深意。
学前儿童的儿童画绘画能力培养是至关重要的,能抓住儿童的特质并正确引导是教师的责任。耐心,细心与孩子们交流,多接触大自然,打开心扉,儿童的未来是不可限量的。
参考文献:
1.《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作者:鸟居昭美(日)著、于群(译),出版社:漓江出版社,2011-11-1版
2.美术大观《美在平凡中》、作者:徐婷著,出版社:辽宁美术出版社,2010.10总第274期
篇5
一、培养兴趣,诱发灵感
在教学活动中,正确应用线、形、色等美术语言,调动学生的作画兴趣,诱发学生的灵感。
线条是学生表现情感。创造形象的重要视觉元素。所以在线条的运用中要注重线条的情感性和生动性。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受其生理特点,视觉特征的影响,所表达的形体都含有曲性感,而这种曲性是趋向于“要画直”的强烈意识的。它反映出学生在创作是时的需要和激情,所以要“以曲补直”,使学生在歪曲的线条中得到一种放松,儿童创作就更自由,更有灵性了。
形状可分为自由形和几何形,在儿童美术教育过程中,更注重自由形的塑造,因为它更轻松,具有感性特征。形体本身具有强烈的可塑性的形象,如人物、动物等。在创作活动中则要求学生以奇险破平衡,加强形体的正面形和负面形的表现效果。
在绘画的各种要素中,色彩能够迅速地触动人们的感觉,并且能制造出一种特殊的情调。学生习惯于平涂物像,这就影响,了他们对物像表现的情感投入。这充分证明,为激发和捕捉学生的创作灵感,首先应该从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开始。
二、教师的正确引导是学生产生绘画灵感的摇篮
正确引导的前提是唤起兴趣扣,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传授给学生绘画理论知识,此外,还要根据儿童不同的年龄,有针对性的让学生博览。比如说:听故事,听音乐,采用多媒体教学。这个时候,儿童具有创作灵感和技能,会使作品耐人寻味,百看不厌。比如:在《生活中的趣事》一课中,一个学生在他所画的没有完全擦干净的大乌龟上。再画小朋友在跳皮筋,恰好皮筋连到擦掉的乌龟的脖子,这一巧合让我喜出望外,立刻让他把乌龟重新画出来。可见,灵感有时是主观上有意识的,有时是生活中一瞬融发的。有时是这两者兼而有之的。无论灵感如何产生,都必须及时捕捉和保护。一在学生创作积极性最高,形象思维也是最活跃的时候,要及时把灵感落实到纸上,不要求尽善尽美,只要学生有感而发的画就成了。
三、教师丰富的想象力是诱发学生灵感的关键
教师的授课艺术是培养儿童绘画兴趣,启动灵感的重要因素、为了验证教学效果,我有意识地在课堂上采用两种模式进行教学。
篇6
一、儿童绘画的实质
许多美术教育研究理论,站在各自研究的不同角度试图回答这个问题。无论是认知理论、心理分析理论、感知理论、情感绘画理论所分析认为的那样:源自人类本身的驱动,认为儿童的绘画行为是天生就具备的,是一种天性和本能;或是认为出于表达情感的需要,儿童借助绘画这一"语言"表达内心的所想、所感;抑或认为是受环境影响的从众心理,日渐习得。虽然各种认识理论有所不同,但我们可以看到:绘画给儿童带来最初快乐的很大程度不是绘画的结果,而是儿童在随意涂抹的过程中摆动手臂在纸上流下的痕迹,伴随这种愉快的"自我发现"的感觉经历,随之产生浓厚的兴趣冲动。而日后的发展正是顺应和展示这一兴趣,这是儿童的一个自然发展阶段。
绘画是儿童不教自为的一种自然发现,儿童绘画的实质是其一种兴趣的自然展示,兴趣是儿童绘画的内在动力。同时,儿童把绘画当做他们游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艺术活动是儿童游戏的最高形式。
二、儿童美术活动的价值
无论是儿童漫无目的的信手涂鸦,还是被之为极具"艺术性"的佳作。孩子们每天都在饶有趣味地进行创作,这一活动本身洋溢着儿童天真、活泼的情感,是儿童旺盛生命力的流露。毫无疑问,美术对儿童是有价值的,对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与玩耍一样,成为他们成长和自娱的重要实践活动。
那么,我们的艺术教育将为儿童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美术活动对于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何在?
英国艺术教育家赫伯.里德在《通过艺术的教育》一书中指出:"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美术教育的使命就是通过艺术来教育人。也就是说它是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同进他在《为了和平》一书中阐述到:"我们不仅是培养少数有艺术才华的孩子成为艺术家,而要引导大多数孩子进行正常的创造活动,尊重他们的个人意志,维护他们的创造才能。"教育家蒙台梭利主张:"应让儿童自由地表现自己的自我,自己的思想,以神圣的劳力依照自己的情感去创作,让孩子学会驾驭自己的才能。"儿童美术教育理论家罗恩、菲尔德认为:"美术教育并不是教人画画,其作用是通过造型训练,促进人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如何利用视觉艺术这一手段来进行人生教育,发挥每个儿童的能力和创造热情,认识自身价值,引导儿童去发现美,并形成对这个世界至情至理的美感,形成完善而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正是我们当今儿童美术教育的主要课题。因此,儿童美术教育应着眼于以下几方面的发展:
(一)、培养儿童的美感和审美情趣
艺术活动的最终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去发现美、欣赏美、并为我们的世界创造一切美好的事物。儿童美术教育的功能,从艺术学的角度来看,在于培养儿童对美的感受性,引导儿童审美观的发展。
儿童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带有直觉性,虽然还很幼稚、肤浅,但已有了初步的审美意识。他们喜欢色彩鲜艳、形象夸张的事物。我们可利用周围现实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打动儿童的心灵,如:利用自然界、社会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向儿童进行美的启示和教育,并为儿童创设一个充满艺术美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使美的感受性得以深化,演化为自身对美的事物的追求与表现,因而变得更富有人性。并通过各种不同的美术活动,使儿童把自身对美的体验和真实情感倾注在艺术创作之中,从中体味现实生活的美好,这种创造对儿童来说是很快乐的。
儿童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人,必须拥有更为敏锐的美感,因为将来的世界为他们所拥有和创造。如果我们的儿童时期就学会了用美的眼光和标准对周围的事物作出思考和价值判断,具有艺术的心灵不被陈规陋习所束缚,成为欣赏艺术和创造艺术的主体,不言而喻,我们将来的世界将会是个怎样子呢?从这一点上来说,美术教育才真正体现了它的价值所在。
(二)使儿童个性得到自然发展
赫伯、里德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启发培养人的个性,顺应儿童自然本性的发展。"美术教育是表现内心的艺术,儿童通过视觉艺术这一形式来表示个人的感受,从中体验到快乐、成功、确定自身内在的本质和价值。美术活动为儿童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最佳形式。教师应形成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利用现有的课程,创造性的教学形式,在尊重儿童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尊重每一儿童的这一权利,并给予被承认的快乐。使儿童增进自我了解,自我肯定从而促进其自我成长。
将来的社会是个多元化、个性化的社会,所有独具个性的美的艺术和文化将在这里获得展示,达到融合。因此,美术教育活动的目的之一就是:鼓励儿童拥有自发的艺术倾向和创造。正如罗恩菲尔德所倡导的:"让儿童以异于其他人的方式表达其独特的思想和情感,并以此树立自我表现的信心。"
(三)、挖掘儿童的创造潜能,培养创造能力
艺术活动的目的不在于培养多少职业艺术家,而在于利用这一手段启迪儿童成为他人艺术的欣赏者和自己艺术的创造者。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创造,21世纪更需要富有创造性的人才,促进科技的日益进步,使我们生活的世界变得更为美好。而人类社会也正是遵循这一规律更高一层次的向前发展。这是教育的总体目标。
每个儿童都具有创造的潜能和天赋。孩子们喜欢敲敲打打,搓弄着泥巴,堆砌着沙堆,趴在地上涂画。对各种各样的形与色有着浓厚兴趣,他们总是忘我地投入。发展儿童在美术活动中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的主要方法,是为儿童提供足够的时间和丰富多样的材料,鼓励他们把想到的和感受到的,自由、轻松、愉快地进行表现,在这一自然而然的过程中使儿童的创造性逐渐丰富。切忌用成人的模式去教导、要求儿童。急于让儿童学会写实地表现和掌握技能不不可取的,而应顺应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美术活动对他们来说,这一种感兴趣的快乐的游戏,一切教育的概念都应立足于这个现实基础之上。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当儿童感到需要时,教给他们一些美术的知识和技能,这将会有助于儿童更好地进行创造活动。
因此,无论孩子的天赋差异有多大,如何利用不拘一格的教育,使所有儿童从中爱益并获得发展,这是我们教育的宗旨。
(四)完善儿童的人格
未来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是世界教育共同面临的一个课题。教育应面向儿童的全面发展,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儿童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育的目的不是用世界准备好的知识观念去教导儿童如何接受,而是如何使儿童成为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独立个体,具有自主的人格和自由追求生活的理念。美术活动为儿童真正人格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从某中意义上来说,儿童美术活动的实质就是人格化的过程。在美术活动创造的实践过程中,包含了儿童对美的事物的感知、领悟,以及把这一体验赋于自己的热情和生命加以描绘,从中领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过程,使真、善、美、的熏陶得以人格化。正如马克思.德索认为的那样,儿童绘画时,决不是对客观事物的简单复写,而是表现一个整体的世界.绘画是儿童的一种内部语言,儿童经常借助这一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美好的愿望,泻泄愤怒,流露忧伤。儿童的绘画就像一面镜子,明明白白地映照出他们的思想和心态以及对我们这个现实生活的感受和看法。
我们应正确地把握儿童心理发展的实质,敏感地找到教育的定位点,不要以成人为中心,总想试图教给点什么,那些刻板的模仿和干扰,只会使儿童变的小心翼翼而带有功利性地去迎和成人的意愿,从而失去自主的人格。
篇7
关键词:绘画;儿童;创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149-01
创造力并不只属于有成就的人,每一个人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创造能力,只是表现的方式不同而已。一个人以自身的力量使自己的行为有了新的进步的时侯,也可以看作是创造性的具体体现。
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借助美术这一载体,促使幼儿的认知、情感、能力、个性诸方面的有效发展,特别是创造力的发展。如何通过画画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呢?
第一,首先就要把“孩子是否能画一张漂亮的画”、“能否得奖”、“能否画成像画家那样的画”这样一些目标放在后面,而将“孩子是否敢于画”、“是否敢于面对真实的世界画”、“是否敢于画与众不同的画”“是否敢于把自己的想象表达出来”,这样一些目标放在前面。有了这些目标,您就可以把孩子今天的画同他们过去相同内容的画相比,看看今天的画是否有了更多的内容,有了更多的细节,更多的情趣,从中你不难发现这之中闪现着孩子创造力的火花。 这就是一张不知画的是何物的儿童画。不过,如果让小作者为您讲解,相信会说出很多很多来的。这里是否闪现着创造力的火花呢?对于这些创造的火花,应该大大的鼓励。如果有物质化的鼓励最好,比如郑重其事地将孩子的作品悬挂展示,比如可以围绕他的想象内容奖励书籍玩具,等等……
第二,为了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在辅导孩子画画时,应尽可能地鼓励孩子去画自己周围一些习以为常的事物。因为创造力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即它往往是对一件平常事物的再发现和重新组合。淳朴的儿童画作品大多具备这种特点。因为孩子们在画画时并不完全受客观事物的限制,他们既不可能也不愿意像照片一样地复制要画的内容,他们通常画的是自己的直觉感受。孩子在面对周围事物时,自然而然地会在观察、记忆、分析、理解和再现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想象,补充新奇的内容。而这正是对孩子创造力最好的锻炼。总是大人们的“要求”束缚甚至扼杀了孩子们这些原生态的想象,让他们越来越“世俗”,越来越“规矩”。
上述两条是培养孩子创造力的关键,一是让孩子大胆地去看,大胆地去想,大胆地去画。由于画画不同于学习科学知识,它没有一个统一的、一成不变的模式,当孩子通过学习画画学会了敢于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记、所想时,无疑对他们的创造力的培养产生了极大的帮助。二是让孩子提高从一般中见特色,南质抵腥ハ胂蟮哪芰Α4丛炝Σ皇瞧究粘鱿值模它既需要从一般中去挖掘,也需要从现实中去提高。作为涉世仅仅几年的幼儿,这一切更显得重要。当孩子从平凡的周围世界中学会了发现更多新奇的东西,同时又从大千世界中吸取了富的营养时,他们的创造力就大大地提高了。
篇8
一、努力激发和培养儿童对绘画学习的持续兴趣
学习美术,兴趣是基本动力之一,大部分儿童从小爱好美术,绘画兴趣很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随着年龄增长,部分儿童绘画兴趣减弱,甚至出现转移现象,影响美术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因此,应找出儿童转移绘画兴趣的主要因素,采取一些积极的、具体的措施控制儿童转移绘画兴趣,力争培养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一)教师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儿童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化家长重视与支持,让父母热情地帮助和鼓励儿童学习绘画,帮助儿童结合生活实际进行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方面的尝试,体验活动过程和成果的乐趣。如鼓励孩子们用绘画形式表现身边的景物、事物及情绪,抒发内心活动,体验绘画独特的表达形式;鼓励儿童多参加学校或班级组织的绘画小组、板报小组等组织,发挥作用,展示才华,激发孩子学习成就感和欲望,保持孩子美术学习情趣。
(二)多鼓励表扬孩子,积极帮助儿童树立自信心。在绘画学习中得到老师家长真诚的认可,可使孩子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并充满自信。在培养孩子自信的同时,教师可以经常介绍画家轶事,培养儿童刻苦、勤奋学习的精神,树立喜爱绘画的信心和恒心。采取一些造型游戏与方式,结合语文、数学、音乐等课程内容进行美术创作、表演和展示,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使其在创作中找到成功的快乐,对美术产生持久兴趣。
(三)多组织儿童参加集体绘画活动,如户外写生、参观画展、儿童绘画表演、儿童绘画比赛、举办儿童绘画作品展览等,促进儿童相互学习、相互比较、取长补短,在绘画中体验美的享受。同时帮助儿童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鼓励每个孩子根据自己的特点和认知水平提高学习美术兴趣和能力。
通过控制儿童绘画兴趣转移,培养儿童对美术的持久兴趣,促进儿童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激发进一步创造的精神,发展儿童美术实践能力。
二、加强儿童绘画中的创作辅导
儿童绘画创作辅导是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一环。正确进行儿童绘画辅导,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反之,可能抑制和妨碍学生美术学习的发展。儿童绘画辅导主要做好以下三个阶段。
(一)注意观察,收集素材,展开想象。
儿童画创作过程与成人绘画创作过程大同小异,创作前,都要深入观察与了解生活,目的都是收集创作素材。小学生生活经验少,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不够丰富,必须引导儿童从身边开始,细心观察生活、观察事物,善于发现有意思的情境和新奇有趣的现象。学会观察并不是看看而已,不能熟视无睹,要引导他们主动有目的地看,分析、留心和记忆事物过程和细节,绘画创作时做到心中有数。
(二)精心设计、反复推敲、构成画面。
有了充分的“感知材料”,如何构图这一阶段很关键。尽管儿童画作品构图没有成人作品那么严谨,但花心思布置画面,设计出“巧”的构图,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画面效果。构图如同布置房间,哪些家具摆在什么地方最合适,既实用又好看,所以,下笔前让学生想想,把要画的内容分布在什么地方最能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哪些地方画主要的东西(主体部分),哪些地方画衬托的东西(背景),哪里应该留出空白,为什么?想好了再下笔。学生常出现的问题有两种,一种是学生认为画的内容越多越好,整个画面画得满满的,没有透气的地方,另一种是学生作画不够大胆,所画物体既小又少,画面空空荡荡。这两种情况都应该克服,要让学生明白,只有把要画的东西都画到最合适又好看的地方,才算画出完整的画面。如我在辅导一位学生创作《冲浪》时,开始,这位同学不仅画了在水中冲浪的两位小朋友,旁边还画了几个游泳的小朋友,而且周围画了不少的景物。这幅画面松散、主体不突出,因而引导学生在构图上舍去其他人物,重点突出两个冲浪的小朋友,周边适当添画水浪做背景。这位同学听取我的建议,把横构图改为鸟瞰式的竖构图,使画面很有特色,冲浪嬉戏的两位小朋友表达得夸张生动有趣,突出画面主题,结果这幅画在少儿书画大赛中获得金奖。
(三)大胆用笔,大胆用色,以色达意。
有了好的内容与构图,并不等于有了好的作品,画面效果主要看完成作品的阶段,如果用笔用色不当,就会弄巧成拙,达不到预期效果,出不了好作品。
在辅导学生完成作品阶段,首先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是因“画”制宜,根据绘画创作内容,选择适宜的画种及绘制方法。有的内容宜用国画,有的内容宜用水彩或水粉,有的宜用纸版画制作等,这种“适宜”是从画面效果考虑,如画有关雨天题材的画,选用水彩或国画画法,容易表现出水迹淋漓的感觉。二是因“人”制宜,即根据学生个人喜好及掌握画法程度考虑,有的学生喜欢画水彩、水粉,有的喜欢画国画,还有的喜欢制作纸版画。儿童绘画创作辅导应以儿童为主、教师为辅,给予细心的导。作画时经常鼓励儿童大胆用笔,如果作画拘谨、放不开,就不可能出奇制胜,出不了好的效果,反复涂抹甚至会损害画面效果。所以,整体要画得大胆,局部及细节要画得精妙,力求做到大胆用笔,细心“收拾”,最后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篇9
关键词: 儿童绘画教学 反思 探索
在漫长的绘画史中,人们借助解刨学、物理学的色彩规律等知识,已经把绘画中的写实性发展得淋漓尽致。随后,人们发现自己同时也失去了一些人类原本的情感和意识,于是绘画中出现了现代派。现代派画家不满足于对客观的写实性描绘,扬弃纯写实性,追求直觉和潜意识活动,把人内心的情感、情绪通过外在的形象、符号,用不同于前人,不同于别人的方法进行描画和表现。
儿童由于不受现实经验的约束,也未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他们在绘画中常常画出与人们主观认识相反的形象,恰好与现代绘画的表现方法有着相似之处,发人深省,令人喜爱。但他们的这种表现通常有两种结果:一种是自生自灭,原因是受到了客观世界的异化,潜意识的萌动渐渐消失了;另一种则受到外界对绘画作品像不像标准的指责,自我受到挫折,渐渐地重新受到客观物象的束缚,原有的主观感受也荡然无存了。
一
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原则认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而现在很多人将儿童美术教育简单地理解为教孩子“学画画”,在目前的儿童绘画教学活动中,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方法单一。在目前的儿童绘画教学中,一般是先看教材,然后从中找出教学目标。教材要求画什么就画什么,而且方法多是先出示范画进行讲解,再分步教画。教师画一笔,儿童会跟着画一笔,随后再让儿童参考范画作画。然后再添画一些小花、小草、小鸟、太阳等,从而使画面大同小异,教学方法单一、呆板。
2.讲述模式固定。讲评作业时,教师对模仿比较像的、添画内容多的、画面干净整洁的作品大加赞赏。而对画面单调、模仿不像的作品不予肯定,有的批评、指责儿童没有认真作画,这不利于激发更多儿童的绘画热情。
3.传统美术教学的影响。传统的美术教育注重写实性的绘画造型能力,学生不仅要掌握比例、透视、体积、明暗、构图、质感、色彩等造型艺术的基本知识,而且要做到能准确真实地描绘观察对象。这种教学方法应用于职业美术教育无可非议,它对造型能力的要求也是美术教育中必须要考虑的。但如果把它移植到儿童美术教育上,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其中造型技能技巧的难度,是理解力还不强的儿童,特别是低龄儿童难以达到的。它容易把儿童已有的艺术直觉、潜意识的艺术创作活动压制下去,使儿童的艺术思维局限在某一特定的模式中,受到现有模式的束缚,习惯于临摹,不适于创作。
4.唤起原有表象的媒体不充分,有些学校硬件条件不够,不能有效地激发儿童进行再创造性和创造性活动。
5.平时无意观察较多,观察不细致,形象积累不丰富,所以在画画时脑子会空白,缺少东西而画不出来,或者画得比较笼统,具体细节不够。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传授技法为主,重视画面的构图,每位学生在已有的框式下进行临摹,学生最终只能成为画匠。每节课下来,全班完成了同一幅画,教师、学生家长在评价作品时以是否与教师范画相近为标准,硬让儿童跨越几十年的年龄界限,去适应成人眼睛里的世界,孩子怎么可能接受?他们与生俱来的爱美之心与天生的美术表现潜能以及由此引导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被扼杀。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指出:“最杰出的艺术本身就是想象。”儿童与生俱来就有艺术创造的潜能,儿童的创造强调了自身发展的个体价值,反映了强烈的自我表现、自我完善的心理需求。儿童借助绘画舒展内心的喜好和兴趣,表达着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感受。而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其作用应该主要体现在丰富儿童的感性经验,激发其表现美、创造美的兴趣,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
二
现在的时代是创造性的时代,而最大的艺术创造性乃是出于不带丝毫前人痕迹的纯真之眼。拉斯金曾为恢复这种眼睛使绘画走向“视觉的真实”做过努力。美术教育家承勒温费尔特说:“儿童只要被给予充足的时间、帮助,获得与创造性材料接触的机会,而不被强迫接受成人的模式和规范,那么每个儿童都能成为艺术创造的能手。”在绘画中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作用,把绘画变成儿童自由想象、大胆创作、体验快乐的活动,则是教师必须在绘画教学中首要注意的问题。于是,教师应该抛弃传统的方法,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1.以游戏为主,训练绘画的技法。玩是每一个儿童的天性,他们天性好动,敢于去画,教师应该抓住他们这一特点,巧妙地加以利用,使他们在游戏的过程中掌握技能。例如在国画的教学中,画“树”的形象时,我先让学生把树的枝干用不同的笔法画出来,然后用废旧的报纸团成一团,占色之后在树枝上随意按摁,密密麻麻的叶子随即而出。学生对这种效果表现得非常兴奋,胆子也大,在这个玩的过程中,感受到绘画的乐趣,而且主动性也很强,每个人都有自由发挥的余地。
2.依凭生活情境,将儿童引入童话世界。儿童喜欢童话故事,喜欢看动画片。他们喜欢让静止的画面都有生命,都会动,会与他们玩耍。他们的思维常处于一种现实世界与梦想世界之间,这种状态正是艺术表现的最佳状态。把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引入写生教学有助于发展儿童的想象力。这其中,教师的引导语是创设情境的重要基础。引导语要具有诱发性和鼓励性,能把儿童引入童话世界,有利于他们视线的拓展,激发儿童的创作欲望。在导入情境后,要不断地推动儿童的情绪,展现童话角色。角色的出现,可以借助图片、幻灯、录像、教具、玩具等实物,也可以利用艺术性的语言经行描述。在孩子们的心里,童话中的一切都是具有生命力的,在他们的画中,可以看到人脸模样的植物、动物等。作为指导者的教师,切忌以“违背常规”为由挫伤他们的创造积极性。
3.深入生活,拓展学生知识面。在儿童绘画教学中,拓展学生表现的内容是十分重要的。传统的教学不外乎临摹、教领画等,这是历代教育家实践证明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而相当数量的儿童绘画班也施行依样画葫芦的教学模式,此现象已引起众多美术界有识之士的忧虑。“我希望他们的老师不是别人,而是大自然,他们的模特不是别的,而是所看到的东西。我希望摆在他们眼前的是原件,而不是画在纸上的图形;我希望他照着房子画房子,照着树木画树木,照着人画人,以便养成习惯,仔细的观察物体和它们的外形,而不至于老是拿那些死板的临摹的绘画当作真实的东西来画”(《爱弥尔》第二卷)。我在教学中让学生深入生活,表现生活中的某一事物,如鞋、自行车、台灯、花瓶、田野的树等静物外,还可以表现生活中的某一场景,如我的窗前等,也可以表现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如春游、舞会等。
4.正确把握评价的度,激发儿童的创造激情。当儿童完成作品后,他希望与他人共同分享这种喜悦,更希望得到成人的承认和赞赏,所以,教师在评价儿童作品时,应多加肯定,鼓励他们这种可赞的创作勇气。评价是美术区域活动的重要环节,我们要淡化自己的权威意识,不能用评价艺术作品的眼光严格评价儿童的作品,教师要给每个孩子机会,使孩子的创造火花都得到展现,获得成功感。教师要倾听和了解孩子的创造意图,做一个合格的听众,请儿童把自己的创作思路淋漓尽致地展示给我们,这样有利于孩子的下次创作。在接纳儿童的作品时,不要过于强调技能技巧,善于发现儿童作品的不同特色,给予不同的鼓励与赞美。孩子们的作品表现了他们的世界,只要他们在活动中进行了创造,得到了情感上的宣泄和满足,就值得接纳。没有接纳,就没有创造,我们的责任是让他们感到参与创造活动的乐趣,让他们的创造情绪得到满足,从而让他们真正发挥艺术创造的潜能。
5.欣赏美术作品,激发儿童的创造力。欣赏美术作品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学生中开展美术欣赏活动,使学生将自己的情绪加入进去,与自己的同伴交流,通过作品引起联想。梵高、毕加索、米罗、莫奈等油画大师的作品,齐白石、徐悲鸿、李苦禅等国画大师的作品都应经常出现在课堂上,出现在教室里,让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审美能力,使他们敢于对名家的作品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认识到艺术作品中没有唯一的标准,在作者的笔下是结果,在欣赏者的眼中则可以发展,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努力建立这样的观点:“绘画是我们的语言,你想说什么可以把它说出来”,让儿童了解这句话的含义,鼓励儿童创作,不要求每个儿童都能很好地用绘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但要让每个儿童都能大胆地表达。美国艺术家约翰・拉塞尔说:“一件艺术作品不仅是一件娱乐品,它还是一座思想库。”尊重儿童的自主意识,尽可能地留给他们自由发挥的余地和空间,将不仅有助于培养儿童用艺术手段表现大千世界、表现他们内心世界的能力,而且有助于促进儿童健全人格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德]黑格尔.美学(第二册).商务印书馆,1979.2.
[2]爱弥尔(第二卷)
篇10
关键词:儿童绘画; 想象力; 个性发展; 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4-102-001
长期以来,一些美术教师只注意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重点放在基本功的训练上,而忽略了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创造力的培养。所以我们在今后的美术教学中,应更注重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在一次教学课上,我要求学生画命题画《我喜欢的活动》,结果许多学生画的不是放风筝,就是跳绳等一些老掉牙的题材。他们实在想不出什么有趣的事。孩子每天学校家庭两点一线,假日大部分时间又被作业、各种培训班所占据,余下一点自由时间又大都与电视、电脑为伴。现实生活的机械性、单调性对孩子心理造成的影响,也直接影响到孩子创造力的发挥。所以我们的老师、家长平时要尽量多抽点时间带孩子出去走走,到大自然中去,让孩子多亲近一下自然,多一点与大自然交流的机会,说不定一根狗尾巴草、一朵野花、一只草丛中的蚱蜢就会引发出孩子们无穷的遐想,产生不尽的灵感。
我们平时应尽可能地提供机会,多给孩子欣赏一些不同形式、不同种类和风格的美术作品。比如欣赏非洲的图腾柱,让孩子感受原始艺术稚拙、古朴、粗犷之美;让孩子感受色彩的艳丽;有针对性地欣赏一些现代艺术,让孩子接受新鲜事物的剌激,从而开拓思维,启发创造。
作为美育教师,应该回归创造,发展学生的优势,运用创造教育理论来开展自己的教学尝试。
一、还以想象天性,遵循发展规律
1.上好美术课,奠定创作基础
已受了一定传统教育的儿童,要使他们感受到一种全新的开始,一种发挥自己想象的冲动,是上好美术课的主要任务。例如上课时,在黑板上分别画四个相同的图形,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要求每组同学轮流以图形为基础,随意在周围添画,看最后哪一组画完的作品最有趣、最有创造力和想象。教师采用声、形结合的方法不断出示一些比较大胆的儿童画,以及播放动物、流水、自行车、汽车的声音(增加学生的遐想)。在这样的气氛中进行审美创作活动,使儿童在不经意中体会到美术创作的自主性,从而逐步奠定了儿童的美术创作基础。
2.挖掘教材内容,提供想象素材
我们应从现行教材出发,挖掘教材中可行之处,一般训练课往往要加上一节想象课,充分扩展儿童的想象天地。新教材的实施加强儿童想象画的教学,使他们的想象画在原来的基础上都有了明显的改观,在绘画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通过对图形、色彩的想象,画成一幅幅耐人寻味、趣味横生的作品。
二、自由完成作业,强调个性发展
儿童在美术活动中比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能更大程度地调节自己的行为,他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以自己特有的速度进行创作,他们受外部条件的影响不大,以他们自己的语言和个人方式完成美术作业。
1.游戏学习法
在我的美术教学中,教在其中的任务则是担任随从、向导、启发者、心理助产士的角色。学生边做边画,学生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真正属于自己的创作方式。所以,游戏在一定的范围内,能够变成艺术的活动,因而获得了儿童的有机发展的效果。如教学《多彩的面具》时,头像的绘制、剪贴、装饰,到最后开了化妆舞会,让学生在游戏中完成。
2.玩做学习法
玩做能使学生的个性在美术创作中得以充分展示的教学途径中,玩做学习法也是不容忽视的,在玩做中锻炼了儿童的手工技巧,逐步发展了儿童的心理活动,并且也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自我表现的愿望也得以实现。如教学《泥儿生花》,每个学生的一块紫砂泥,变成一件件幼稚但精美的艺术品。
三、创设艺术气氛,完善交流环境
作为一位小学美术教师应积极创设艺术氛围,不断完善儿童的交流环境,使学生的思想得到交流,情绪得到体验。
1.创设校园氛围,增强艺术感染
以学校教育为“大气候”,直接影响学生的艺术创作这个“小气候”。在校园中,不定期地开展儿童画展,使学生的创作体验得到证明,开展较大规模的现场命题作画比赛,积极参加省、市、全国的绘画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得到锻炼,也可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使比赛成为创建学校艺术氛围的粘合剂。
2.开设课堂画廊,促进情感交流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审美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有效的时间内创设学生进行绘画的氛围,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而开设课堂画廊,是增加课堂气氛的有效途径。在课堂画廊中,先让创作者谈谈自己的感想,然后让学生来欣赏、评估。在评估中,各抒己见,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交流,整个过程充满着一种激情、愉快、满足。
四、提供素材,打开创造思路,提高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