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喜剧范文
时间:2023-03-15 05:24: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产喜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这些喜剧电影中,创作者仅仅希望通过错位的场景和人物荒诞的处境营造一个喜剧情境,而不是依照艺术创作的规律先去塑造人物,揭示人物性格,再让人物带着这种性格去行动,并在行动中造成各种他始料未及的后果。事实上,“仅仅依靠喜剧情境的营造,喜剧电影会陷人闹剧化的初级阶段,而很难在带来欣悦的同时再给人以感动的瞬间和回味的空间。因此,喜剧情境的营造必须同其他喜剧要素结合起来,同时也不能以小品化的串联去代替电影化的叙事,只有这,才能使这一有效的喜剧营构方式获得长久的生命”④样力因此,在分析国产喜剧电影时,重申“喜剧思维”格外重要,这需要创作者走出强行胳肢观众引人发笑的误区,深人挖掘人和事物身上的矛盾性和局限性,意识到:喜剧性矛盾的墓本特征就在于它的自我背反性,其矛盾的两种构成因素相互背离,南辕北辙,不合逻辑,因而形成一种自我拆解的离心力。这种离心力以理性的反拨作用于人的审美心理,由此带来的审美张力既可以构成令人捧腹的滑稽、辛辣的讽刺,也可以引发妙趣横生的机智、发人深思的幽默,甚至是颠覆理性的怪诞。⑤从这个角度来看,宁浩的《疯狂的石头》(2006)可谓深得喜剧精髓,影片立足于现实,注目于普通人物,但又在现实和普通人物身上开掘出丰富而蕴藉的矛盾性和喜剧性。影片“喜感”的来源,正是人物的身份、社会地位、性格之间的碰撞与反差,以及人物身上的矛盾性、局限性。例如包世宏,作为一个已经破产的工厂的保卫科长,自恃干过刑侦工作,精通犯罪学、心理学、痕迹学等现代化的侦破知识,在保护翡翠的过程中也显得精明能干,布置周密,这是人物良好的自我感觉,也是影片建构的“英雄”假象。随着故事的进展,包世宏身上的矛盾性和局限性体现出来了,因为,小毛贼根本不按常理出牌,只本着最原始最干脆的手段来明抢暗夺,导致包世宏的精心布置形同虚设;更重要的是,包世宏在对外贼设防时却未料到身边人的暗度陈仓;况且,包世宏看似强势的身份背后却是困窘的现实,“英雄”的外表之下却是一个患有前列腺炎的苦闷中年人的焦虑与难堪。这种矛盾性和局限性,在影片中每个人物身上都有体现,如国际大盗麦克因习惯思维和僵化手段导致的尴尬处境,道哥等人精于算计却最终功亏一簧且自食其果。可以说,《疯狂的石头》不是在一个无聊、空洞、牵强的故事中强塞人一些生硬、哗众取宠的笑料,而是基于整体故事的精心设置,人物身份和性格的着力凸显。相比之下,((,决乐大本营之快乐到家》(2013,导演傅华阳)虽然不乏笑料和嚎头,巧合和恶搞,但主要人物的喜剧性大部分来自于乖张的行为,出位的表演,或者耍酷扮帅的造型,而不是来自于这些人物身上的矛盾性和局限性。观众虽然也会在观影过程中捧腹大笑,但这种“笑”更多地停留在生理层面,来自于看到人物出丑、失算、身体失控等情形所产生的条件反射,却很难让观众有更深层次的触动与共鸣。喜剧思维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思维,它既不离弃现实,而又能超越于现实矛盾之上,因而能够在历史的发展变化中游刃有余地看取事物,既揭示出事物的可笑的相对性、局限性,但并不把它绝对化,而旨在暴露事物的自我矛盾、内在矛盾,并通过事物新旧交替的矛盾运动,自然而然地扬弃自我否定、自趋毁灭的旧事物,孕育并催生充满希望的新事物。⑥只有依照这个方向去创作喜剧电影,才能从整体上进行故事构思、人物塑造,并让喜剧性从情节、场景、人物行为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让观众情不自禁地发笑,并在笑过之后还能对人物的性格和命运进行一定的反思,进而返身质询,对自我的处境、性格、观念进行一次温和的考问。这才是喜剧电影的生命力所在。
喜剧精神有学者对国产小成本喜剧电影的特点
对于这类变形的喜剧,也许称之为“嬉具”更为贴切,因为它们仅仅承担了“嬉戏工具”的功能。。其实,喜剧的创作基于幽默的规律,而不是基于笑,喜剧是由整体的幽默构思和局部的幽默构思组成的艺术作品,缺少了幽默,喜剧片便陷人滑稽和讽刺的误区。因此,喜剧电影应该在喜剧情境中融进一定的喜剧精神,在嬉笑怒骂的姿态中,使“笑”具有社会意蕴和审美意蕴。这种社会意蕴和审美意蕴来自于创作者以严肃的创作态度对历史或生活进行个体性的反思与观照,来自于创作者以一种透彻的洞察力对历史或生活中矛盾性、局限性的敏锐察觉,也来自于创作者以一种温和的姿态对各种社会现象、社会心态的捕捉、挖掘、鞭挞、嘲讽、赞颂。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喜剧电影的喜剧精神就是能够“接地气”。“接地气”不是要求所有喜剧电影都去表现现实题材,而是说喜剧电影中的人物应该具有生活真实感,事件具有现实逻辑性,情感能契合观众的价值立场,并能对观众产生一定的触动、反思、共鸣。正如有论者指出,不接地气非不用流行词语,而是不去表现当下最流行的喜怒哀乐,不接触人们今天的快慰、喜欢、思考、情绪、选择、习惯、纠结、伤感、积怨、痛苦、幽默、自嘲等等。你的题材、故事、人物、情感、价值观都远离这一切,仿佛天外来客,对这一切毫无所闻或者不痛不痒。这就叫远离地气。。这时,笔者不得不再次提及《疯狂的石头》所体现出的“诚意”以及对“地气”的捕捉。影片不仅通过重庆方言理语的使用和本土环境的出彩描写,使影片的喜剧效应具有中国社会真实的底色,并把很多常见的不平现象通过巧合与黑色幽默表现出来,可以说,《愤怒的小孩》和当下的社会心理和心态有很大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观众的心声,是一部具有“喜剧精神”的喜剧电影。再以上述观点来分析《泰日》,我们会发现,《泰日》的成功并非如其编剧之一束焕所认为的那样,“喜剧有它的模式和套路,无论如何要将喜剧性放在第一位,如果时长有限,情怀可以不要,讽刺现实可以不要,但喜剧片中笑点不能少。”@因为,《泰日》的成功不完全在于其“喜剧片的模式和套路”,而是它除了讲了一个好故事之外,它的主流价值体现了主流观众的价值观,其主题是与现实生活有呼应的,与观众的潜意识向往是有勾连的。缺乏“喜剧精神”的喜剧电影,只能是一堆“搞笑素材”,或者说“小品碎片”,可能会令观众在某个时刻狂笑、苦笑或冷笑,但不能以一种整体的效果令观众进人戏剧情境,对人物产生认同,并在“笑”过之后留有一定的回味。因此,媚俗和迎合大众趣味不是当下国产小成本喜剧电影的发展趋势,更不是其安身立命之根本,只有关注社会现实,把真实地展示当代的社会文化、社会现象,客观地描写普通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作为自己影片的主旨的时候,国产小成本喜剧电影才能迎来真正的腾飞之日。
关于国产喜剧电影的再思考
当前国产喜剧电影虽然数量不少,但其样式却较为单一,有学者将其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古装喜剧,以《武林外传》、《十全九美》为代表,此类样式的影片占了喜剧电影的绝大多数。第二类是黑色幽默风格的现代主义小品,以《疯狂的石头》、《夜?店》、《倔强的萝卜》为代表,此类样式多为低成本喜剧,所占比例不大,但持续存在。第三类是浪漫喜剧,以《非诚勿扰》、《爱情呼叫转移》为代表。”⑥在这三类喜剧电影中,虽不乏诚意之作和优秀之作,但也充斥着一些一味恶搞、趣味低俗的无聊之作。这说明,喜剧电影虽然“看上去很美”,却又是最难创作的一种类型。这种困难,首先表现在喜剧的本质和规律难以掌握,其次则在于“喜剧元素”的分寸难以把握。笔者以为,掌握“喜剧的本质和规律”在于对“喜剧思维”的再认识,把握“喜剧元素的分寸感”则在于对“喜剧精神”的准确理解。从喜剧思维和喜剧精神的角度来评判国产喜剧电影,我们会发现成功的作品正在于运用了正确的喜剧思维,融入了一定的喜剧精神;作为“嬉戏工具”的喜剧电影则是因为偏离了喜剧思维,缺乏喜剧精神。具体而言,喜剧电影的创作应该明确以下三点:1.喜剧电影的喜剧源泉来自干人或事物身上的矛盾性与局限性。喜剧电影的情节和人物表演虽然多带有夸张的成分,但它并非脱离现实的游戏。相反,喜剧电影与现实的关联性是它极其重要的属性。因此,喜剧电影的创作者应该通过敏锐的观察和犀利的批判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矛盾性与局限性,通过人物或事物在表象与真实、想象与事实之间的反差来构建喜剧效果,同时又能够在娱乐氛围中折射出社会和人生,使喜剧电影拥有活力和生命力。最近风光无限的《人再日途之泰日》(2012,导演徐峥)正体现了这种喜剧思维。影片中的徐朗和高博作为商业精英以及成功的中产阶级,在经济利益的追逐中尔虞我诈,机关算尽。影片通过一次奇妙的泰国之旅,让徐朗意识到此前的他活得有多狭隘和冷酷,苍白和可悲,进而开始反思生活,调整心态,最终与生活和解。观众在观影过程中,看到了徐朗身上的局限性(只关注事业成功而忽略了家庭幸福),更看到了王宝身上的局限性(只会一招的功夫,一根筋式的思维方式),正因为影片塑造的是两个不完美的人物,观众才能看到因为他们的不完美所导致的各种令人哭笑不得的尴尬处境,并通过他们身上的局限性,返观自己身上的偏执与迷失。这样,观众在《泰日》中感受到了欢乐,得到了共鸣,“比如人们呼唤真情,希望卸下重负,轻松面对生活等心态都有所表现。”2.喜剧电影的题材来源虽然是历史或现实,但需要创作者对历史或现实进行批判性的审视或洞察。喜剧电影的创作者应该‘能以其独特的眼光和幽默意识从平常的生活中发现并挖掘出内在的某些荒诞可笑的东西,并以此作为情节手段来构成喜剧框架和⑧喜剧冲突,作为语言手段来塑造人物、创造气氛”。这些“荒诞可笑的东西”可以极大地增强一部喜剧电影的内容含量,可以让观众在一笑而过之后若有所思,似有所悟,这也将区别一部喜剧电影是在生活外围搔痒还是在生活内核里思索。例如,《让子弹飞》(2010,导演姜文)虽然不是现实题材,但是,影片并没有将赢得观众廉价的笑声视为全部旨趣。影片看似荒诞,却处处“顿人人间”;看似态意酣畅,但实则辛酸沉重。因为,影片有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指涉,这不仅是国民性中的苟且麻木、自私怯懦,更是中国政治格局中的封建底色,社会现实中的功利虚无。这样,影片似在不经意间参透了中国政治、社会、文化、国民性的本质,并在喧闹之后的落寞中渗入了丝丝难言的痛心与无奈。这样的喜剧电影才经得起不同层次观众的不同解读,并让不同观众得到不同的审美享受乃至思想启不。1喜剧电影和其他电影一样,观众对人物“认同感”非常重要。喜剧片中的人物往往分为两类:一类是弱势群体,会引起观众感同身受的“认同感”.另一类是强势群体,让观众产生居高临下的嘲笑和隔岸观火的放松。但是,即使是在强势群体身上,观众除了嘲笑之外,也应该能在他们身上体悟到更具普遍意义的人性思考,或者更具形而上意义的人生思索。反之,如果观众对于影片中的人物没有“认同感”,那么在整个观影过程中都是疏离而冷漠的,不会随人物的喜悲而起伏,也不会真切地随人物的大团圆结局而备感欣慰。例如,《快乐大本营之快乐到家》中,某些桥段固然令人发笑,但人物的身份与处境实在令人隔膜:有一点耍酷的驯狗师,富极无聊的千金小姐,一厢情愿的黑心老板,装疯卖傻的“神偷”,都不能让观众“同清”或“蔑视”,因而他们的烦恼、失败或成功都只会令观众无动于衷。这样的电影,即使票房大卖,也不能证明是一部成功或优秀的喜剧电影。总之,喜剧电影能让观众满意的绝不仅是廉价的笑声,能对我们的生存状况作最真诚的揭示和反思,具有一定的审美品味,能给观众带来审美享受,更应该成为喜剧电影所追求的艺术境界。
篇2
国产喜剧片第一殊荣当归冯小刚,从《甲方乙方》到《手机》,对现实的调侃,诙谐幽默的寓意令人追看不倦,而最近几年随着《疯狂的石头》的另类崛起,国产喜剧片的风格出现了不一样的风景,去年徐峥的《人再途之泰》票房更是大获全胜。此类喜剧不同于冯小刚北方系列,而更有融合南北口味的喜剧风格。2009年海归金依萌导演的《非常完美》同样迈进中国电影票房亿元导演联盟,令人刮目相看。女性喜剧绚丽充满梦幻与现实的写意,让人深深被吸引。虽然当时该片有着很浓郁的好莱坞风格,但依然吸引大批观众的围观,出其不意的票房上亿让“小妞”电影风格的影片逐渐成为一种风尚。
但这股女性喜剧风并没有继续在电影市场掀起狂澜,而后来的《失恋33天》虽然也有着“小妞”电影的标签,但和《非常完美》的喜剧风格相比,又有些许的不同,喜剧的风格只是掀起一点点浪花,而《非常完美》的喜剧感觉更为猛烈和淋漓尽致。《失恋33天》似乎更多的是一种治愈系的感觉,而《非常完美》却横扫女性的自卑,有着一定女权意识的复苏;捍卫爱情,成为一种麻辣的风格,当然金依萌的电影语言更丰富更艳丽,时尚的感觉非常强烈。
时隔四年,金依萌再次推出性感喜剧《一夜惊喜》,和之前的《非常完美》相比,风格依旧,但内涵在扩充,从“小妞”到“大龄剩女”,《一夜惊喜》更具有时代感,剩女风荡漾影视圈,但惟独没有金依萌这样风格强烈,内涵大胆而表现又不失明媚麻辣风格的喜剧。其实今年另一部票房上五亿的轻喜剧影片《北京遇上西雅图》是女导演薛晓路的作品,影片似乎是以国人的眼光看在美国生活的华人的酸甜苦辣,而《一夜惊喜》似乎是好莱坞的风格包装的国产剩女风格,两片从喜剧的感觉来看,虽然都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但表现女性自尊自强自立的意识上明显《一夜惊喜》要比《北京遇上西雅图》更为强烈和直接,后者女主角有过小三的经历,可以说三观有过污点,但通过对真爱的领悟,毅然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这种觉悟的感觉就来得没有《一夜惊喜》那样张扬和炽烈。
当然从喜剧的感觉来看,薛晓路的作品《北京遇上西雅图》虽然也有粗口和性感的表现,但《一夜惊喜》似乎就更大胆和更隆重的将成年男女那些风流事表达得更为张扬,也更为搞笑,但和好莱坞的《我为玛丽狂》《新娘不是我》以及詹妮弗·安妮斯顿的喜剧片比较,外柔内刚的特色更彰显女性的自立自强自尊的意识。也就是有种女权的软意识在里面,虽然主角不是飞扬跋扈的,但却同样让人强烈的感觉到女性强大的一面,让人不得不去瞻仰,去认真对待。
篇3
关键词:国产家庭伦理剧 婆媳关系 模式问题
社会是由家庭组合而成的,家庭和谐社会才能和谐。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家庭关系,但不同的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也构成了不同种类的家庭关系,如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兄妹关系、婆媳关系等,而婆媳关系却是矛盾最突出的家庭关系。艺术起源于生活,国产家庭伦理剧中婆媳的人物形象、婆媳发生矛盾冲突的故事情节、婆媳矛盾处理的方式都是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婆媳关系来构建的。
一、国产家庭伦理剧婆媳关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叙事焦点侧重于冲突
在国产电视剧中大量增加家庭生活的叙事内容,主要将家庭及个人生活为叙事焦点折射社会现实。如今涌现了很多以婆媳关系为叙事焦点的国产家庭伦理电视剧,比如不久前上映的《虎妈猫爸》《当婆婆遇上妈》《咱们结婚吧》《媳妇儿的美好时代》等,都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也引起了非常强烈的社会反响。国产家庭伦理剧关于婆媳关系的题材也很广泛,婆媳关系的叙事焦点可以涉及群众就业、子孙教育、看病就医、拆迁买房、大龄剩女剩男等颇多社会热点,通过这些社会热点来展开婆媳冲突,从而映照社会现实。比如在电视剧《虎妈猫爸》中,媳妇擅自主张女儿晚上一年学,婆婆对此不满意,一怒之下将家里的所有存折、房产证扔在桌上,并生气地说:“现在我把家里的全部财产交给你,你不是喜欢做主吗,以后家里都交给你做主!”婆媳二人因孩子的教育问题大吵一架,由此可以看到,在婆媳关系中,婆婆是一家之主,喜欢掌控家庭生活的地位,而媳妇只能服从婆婆的安排,也切实体现了现实社会生活中婆媳相处存在的问题。叙事的题材丰富,但是叙事的焦点侧重于表现婆媳关系的矛盾和冲突。
(二)婆媳关系丑化、夸张化
国产家庭伦理剧的戏剧冲突一般只设置为生活化的冲突,通过大量的矛盾冲突构建婆媳的矛盾关系,并且对婆媳的丑恶形象夸张表现。在当今的国产家庭伦理剧中,在构建婆媳关系这一方面,着重讲述婆媳的矛盾、冲突与斗争,并没有涉及更有正能量的内容,没有向观众传达乐观积极的家庭观念。比如在《当婆婆遇上妈》与《媳妇儿的美好时代》这两部电视剧中,大部分的剧情都是围绕“两位婆婆因为不喜欢媳妇,没事找事、处处刁难媳妇的冲突和矛盾”来展开,使婆婆的形象被夸张丑化。过量的冲突设置会使观众看剧疲劳,也会拉开现实与电视剧的差距。电视剧中,婆婆为对付媳妇而做出的不道德行为也会影响观众的价值观。电视剧太多的负面情节会影响观众的思想,不利于现实生活中和谐家庭的构建。
二、构建国产家庭伦理剧婆媳关系模式的合理建议
(一)创新婆媳关系模式
创新婆媳关系模式首先要塑造更符合时代特征的新型婆媳人物。在构建婆媳关系时,要结合新时代人物的性格,结合新时代的文化特点,将新时代的婆媳关系处理方式及价值观念表现出来。目前的国产家庭伦理剧主要以矛盾和冲突为叙事焦点构建婆媳关系,而忽略了婆媳关系中和谐的部分,并没有体现出新时期真正的婆媳关系。在电视剧《咱们结婚吧》中,杨桃是一个具有新型婆媳文化观念的新时代媳妇,对于婆婆误会给她送被子是“走背字”、因年龄大反对结婚、婚后必须马上生孩子等“刁难”,她主动调整自身的沟通方法,大度接受婆婆的“刁难”,即使非常生气,但耐心倾听婆婆的话,委婉地提出相反意见,言辞不粗鲁。这种敬爱长辈、崇尚和谐的文化品格,相比于那些浮于言表、追求利益的家庭伦理剧,更为可贵。创新婆媳关系,要结合新时代人物的特点,也要继承并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塑造新型的婆媳关系,升华婆媳人物的文化品格。
篇4
“讨论对外开放环境中我国产业的发展路线,具体地说,就是如何在与跨国公司打交道的过程中求生存,求发展”。“产品总量名列世界前茅,企业规模名列世界后矛,成为我国战略产业振兴的基本障碍;部门分割、地方割据是我国经济体制多年难以解决的痼疾。今天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产业重组、任重而时不我待”。[1]
对外开放形势的演变
改革开放之初,为鼓励外商投资,我国一方面对外商投资给予诸多优惠政策(对投资进口的设备减免关税、减免所得税等),同时为防止外资对国内产业的冲击,我国又对外商投资设置了一些限制条件:限制外商独资企业、坚持中方在企业中的控股地位、产品出口比例、转让技术、零配件国产化率的要求等。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外开放形势和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
1992年,我国政府正式提出了“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修改了《合资企业法》,放宽了对三资企业的股权、市场、技术等限制条件。1992以来,各地对外资敞开大门,竞相给予优惠政策,外商投资迅猛增长。
在优惠政策和国内巨大市场的吸引下,我国平均每年接收外商直接投资500亿美元以上,是1980年代平均水平的10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外资流入大国。其中一个特别注意的趋势,港澳台日投资比重下降,美欧跨国公司投资大量增加。我国目前已登记的外商企业已超过30万个,外商注册资金3000亿美元;世界500强中已经有200强投资于大陆。在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中,外资企业占我国工业企业总销售收入的22%以上,外资企业资产占我国工业企业资产的15%以上。[2]
我国多数骨干产业处于弱势
我国多数产业的特征是“大而弱”,在规模上、在技术水平和开发能力上,在跨国、跨地区营销方面,我们的企业处于明显的劣势。
我国某些行业,如钢铁、煤炭、化工、建材以及彩电等产业,目前的生产能力名列世界前茅,但企业规模太小,产业集中度却排名末尾。这些产业的经营管理落后,技术开发能力低,无力参与国际竞争。我们不及时实行产业的重组,扩大规模、改进管理和提高研发营销能力,我们的产业体系,就可能被跨国公司整合。[3]
钢铁:我国钢材生产仅次于日本,超过美国,是韩国的三倍,法国的五倍,它们的主要钢铁企业,新日铁,美钢联,浦项、法国的于齐诺·尔萨西洛尔,都跻身世界500强,我们一家也没有。1998年,日本新日铁、韩国浦项两家钢铁公司的销售收入分别是216亿、97亿美元,而我国的首钢和宝钢两大钢铁公司的销售总额之和仅为53亿美元。[4]
汽车:全世界经过一轮轮兼并潮,目前只剩下20家左右汽车制造跨国巨型公司,有人预测,未来全球将只剩下6家整车公司,一般以200万辆为“经济生产规模”。而我国国内汽车产销量不超过200万辆,由100多家整车厂生产。1998年,通用、福特、戴姆勒·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巨头的销售收入分别是1613亿、1712亿和1546亿美元,同期,中国一汽、二汽、上汽三大汽车制造公司的销售收入总和只有118亿美元。[5]
发电设备制造:我国发电设备的产量居世界第五位,是世界上少数能制造大型发电机组的国家之一。“能够生产60万千瓦机组的哈尔滨动力集团,被定为不合资的‘国家队’,1995年产值30亿元人民币。美国通用1994年的营业额647亿美元。我们的国家队是通用的1/172。如果再考虑到各大型跨国公司之间多种形式的联合,这种规模上的悬殊差距就更大。[6]
发电设备制造业是世界上高度集中的产业,1990~1995年,6家公司垄断了燃气发电设备的96%,美国的通用电力(94年排名全球500强第19位)一家占50%;蒸汽发电设备的81%为七大国际巨头所瓜分。未来10年,亚洲的发电设备需求为全世界的一半,中国为亚洲的一半。三峡26台70万千瓦机组,12台进口,14台国产。几家巨头早就在进口夺标的同时,紧锣密鼓地在我国组织合资,以争夺国产的60%。[7]
“中国在70年代末拥有相对发达的发电设备工业。当时共有三个主要厂家,占据了大约3/4的国内市场份额。在改革之初,这三家公司由一个统一机构管辖,如果这三家主要公司当时得以合并的话,它们本有可能形成一个真正的大型企业……然而20年后的事实是,哈尔滨动力设备公司作为‘民族优秀企业’继续维持原样,而另外两家主要竞争厂家则与跨国大公司组成合资企业……截止90年代中期,跨国公司占据了大约1/3的国内市场,三峡工程首批全部涡轮机的供应均由跨国公司得标。哈尔滨动力设备公司几乎无力在国际市场上参与竞争”。[8]
机床:我国是世界上第五机械工业大国,其中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居世界第七,技术装备产品门类齐全。其中冶金、矿山、石油、化工、纺织、食品等行业所需要的160种大型成套设备都具备了很强的生产能力。[9]但是,在当代工业技术进步的主流—数控机床方面,我国现有机床的数控化率不到2%(发达国家达到10%以上),机床销售数控化率不到10%。由于政策的失误,轻率同意国际数控系统界的两大寡头垄断厂商—西门子和法那克与我国核心研究生产单位合资,基本垄断了我国中高档数控系统的市场,对本国数控技术的发展带来极大困难。
有不少人不同意把企业规模作为衡量企业竞争力的因素。但企业规模是提高技术开发能力的必要条件之一,面对跨国公司,我们的企业没有规模,就没有竞争的基本条件。
世界性的争夺科技优势的竞争,推动企业研发投入大大提高。跨国公司不仅在内部实行严格的计划管理,而且成为推动技术进步的重要基地和研发资金的主要来源。1997年,我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的研发费用相当于7000万美元,仅为波音的3.5%和法国航宇公司的5.3%。
英特尔是世界上最大的集成电路公司,利润率多年维持在30%左右。2000年,英特尔的销售额超过300亿美元,科研开发投入42亿美元。我国“十五”时期,“863”和“科技攻关”两项专项资金,国家共投入200亿人民币。一年仅40亿人民币。分散到各单位企业(当然各单位的研发资金不止这两项),我国企业和部门的研发实力如何和跨国公司竞争,不容乐观。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经营:市场控制和产业控制
美欧跨国公司来华投资,设立独资或合资企业,其主要目标,是绕过关税壁垒,实行生产“本地化”战略,占领我们的国内市场。跨国公司投资与港台分散小型投资最大的不同,在于投资和产品的系列化。
“德国政府控股40%的大众与上海和一汽的三个合资项目,仅上海桑塔纳一个车型,到1995年底,投资和转让技术的外国公司180家,其中60家已经在华建立了合资企业。另有50家正在谈合资。
“汉高公司在华建立11家企业,生产金属化学品、民用粘合剂,家用洗涤剂、化妆美容用品和工业用油脂化学品。汉高的6大系列产品,5个来到中国。
“德国巴斯夫(basf)在中国合资10家企业,从二基苯、苯乙烯、聚苯乙烯、乙烯、分散体等原材料到尼龙、地毯、涂料、染料、乳胶、维生素等系列加工产品,形成了原料配套供应的分工体系”。[10]
挤占市场、压缩民族产业发展空间:跨国公司大量投资我国机电、日用化工、轻纺等高利润的传统行业,产品销售占国内市场份额猛增,在一些产业中已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进来一个合资企业,挤垮一个行业”,民族企业、国有企业的生存空间日渐萎缩。
跨国公司到了家门口,国内竞争国际化。我们的竞争地位如何?“我们劳动力便宜,跨国公司的‘三资’企业也是劳动力便宜,而且没有退休工人,企业不办社会。我们有地方政府支持,跨国公司的‘三资’企业,也有地方政府支持和各种引进外资的优惠政策。我们有的,人家都有,我们没有的——跨国公司调度资源的能力和雄厚的资金、技术,人家也有。可以预见,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企业,将在中国编织各自的分工体系,而且越编越大,越编越周全”。[11]
1996年统计,外资企业在大陆已经占有的市场份额:轿车业的68%,电梯的70%,彩色显象管的65%,程控交换机的90%,移动通信的100%(2000年92%)。目前外资在橡胶、啤酒、软饮料、洗涤用品、制药等行业已完全取得垄断地位。(陈漫,2000)我们的胶卷工业,已经面临全面被外资控制的前景。
篇5
[关键词]医药制造业;产业集聚;基尼系数;集中率;回归分析
[中图分类号] F426 [文献标识码] A
一、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分类
中国医药制造业是技术密集型行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性和战略性行业,目前已形成包括化学药品、原药制造、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中药材及中成药加工、兽用药制造、生物与生化制品制造等门类比较齐全的产业体系。但是现阶段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普遍存在研发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等问题,在全球价值链的分工体系下,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处于中低端。综合来看,我国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资源禀赋型产业集群。以湖北省生物产业集群为代表。湖北省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湖北省生物医药创新能力及体系建设规划方案2008》显示,湖北省现有的28 家植物种质资源保藏单位收藏各类植物种质资源3 万余种、16 万余份;湖北省虽然拥有“武汉健民”、“安琪”、“红桃K”、“马应龙”、“龙牡”等多个国内知名品牌或企业,但由于科研投入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多数企业集中于生物原料药的制造,如宜都东阳光的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40%,在全国领先,位居世界第二,但是其主打产品还是停留在红霉素原料药的生产上。
二是生产制造型产业集群。以苏州产业集群为典型。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属于我国外向型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之一。依托于长三角的区位优势,经过多年发展,苏州形成了以生物医药制造为主的产业集群。2008 年苏州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药品生产企业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分别为96 家和409 家,药品种类达2200种,包括中药、生物制品、原料药品、化学药品等; 医疗器械产品数目达2000个。
三是科研驱动型产业集群。上海张江“药谷”是全国屈指可数的以科研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目前,该产业集群已经走出了依赖资源禀赋生产低技术含量产品的阶段,其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于科技研发。该集群内汇聚了14 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流动站、12 家高校培训机构,并拥有院士20多名、博士2000多名和硕士6000 多名,从价值链的环节来看,张江“药谷”的科研实力优势在国内十分突出。
二、基尼系数及集中率指标的测算
(一)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集聚程度分析
根据《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1―2010)按地区分组的医药制造业工业当年价总值,带入上述两个测量医药制造业的集聚程度的指标,结果见表1:
从图1可以看出,10年间医药制造业产业集聚程度变动趋势基本表现为:2000―2009年G值和CR8值的变化趋势一致,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医药制造业的产业集聚水平比较平稳,即使变化也是在很小的范围内波动。10年间基尼系数变动最大幅度为0.0415,而集中率则仅仅变动了0.0368。这说明我国医药制造业要想取得更大的发展必须要转变现有的发展模式,优化经济结构,否则难以突破原有的产业发展瓶颈。
本文计算了2009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航空航天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表制造业的产业集聚程度的指标值,计算结果见表2.
结合表1和表2可以看出,除医药制造业的其他高技术产业的G值均大于或接近于0.6,CR8值均大于0.78,而医药制造业的G值和CR8值都不高。同属于高技术产业,医药制造业的各指标值都明显低于其他高技术产业的指标值,这说明,同其他高技术产业相比,医药制造业的产业集聚程度较低。
本文对2000―2009年排名前8位的省份所占比重进行分析,以便深入了解医药制造业集聚情况,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上海、河北、河南均榜上有名,这表明医药制造业产业集聚地区比较稳定。广东、江苏、山东均属于排名靠前的几个省份并且山东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2005―2009年期间一直稳居第一。而广东省的产业集聚排名由第一位下滑到第四位,2004年之后相对较为稳定。上海、河北省医药制造业集聚水平呈逐年下降趋势。
排名前8位的省份中,除了吉林、河南、湖北属于中部地区,四川属于西部地区外,其余7个省市都属于东部地区。医药制造业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
三、医药制造业产业集聚水平与工业经济增长的回归分析
本文对产业集聚程度与工业经济增长进行回归分析的主要方法是通过建立产业工业总产值与医药制造业基尼系数G的回归模型,来刻画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根据表4,利用EXCEL得到Y与X(G)的回归方程。
说明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很高,说明X(G)对Y有显著影响,这充分说明我国医药制造业的产业集聚程度已经开始表现出对工业总产值的显著影响,这一点与我国一直以来注重扶持医药制造业发展,以及医药制造业不断追求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是分不开的。
四、对策建议
虽然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集聚对工业经济发展表现出显著的影响,但从基尼系数指标值来看2000―2009年变动很小,这也暴露出我国医药制造业目前的发展模式已经制约医药产业的持续发展,据此提出以下建议:
1. 加大研发投入。中国生物产业集群升级的方向应是沿着全球价值链不断向上升级,即通过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整合集群优势资源,通过技术能力的提升实现产业集群升级。
2. 努力营造充满活力的创新环境。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是高科技园区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充满竞争意识、冒险精神、创业胆识和宽容失败氛围的文化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非常重要。医药制造业应努力营造充满活力的创新环境,以一流人才引领创新,以金融服务支持创新,以良好环境保障创新。
3. 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了改变我国外源型产业集聚区竞争力较低的现状,需要将外源型的产业集聚植根于地方,进而形成产业集聚区的核心竞争力并逐步获得国际竞争优势。
4.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政府应加强规划指导,优化空间布局,大力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提高招商引资效率,做大做强资金融通平台,强化资金保障,加强环境保护,以促进产业集聚区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玉林,张倩男.主导性高技术产业领域的评价与筛选[J].科学研究,2007(6):435-442.
[2]李凯,马爱霞.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分析[J].中国医药技术经济与管理,2008(10): 48-54.
[3]朱英明.产业集聚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4]王子龙,谭清美,许萧笛.产业集聚水平测度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3):109-116.
[5]熊俊.基尼系数四种估算方法的比较与选择[J].商业研究,2003(23):123-125.
[6]吴晓隽,高汝熹.欧洲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案例研究及启示[J].软科学, 2008(12).
[7]池仁勇,唐根年.基于投入与绩效评价的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研究[J].科研管理,2004,25(4).
[8]Porter M.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J].London and Basingstoke: Macmillan,1990.
篇6
如何判断一个产业是否出现了过度竞争现象?我们认为建立一个判别基准是非常重要的。长期以来,国内外经济理论界对过度竞争的测度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试图通过对过度竞争的界定及对过度竞争行业的普遍特征的描述来进行判断。
贝恩在《产业组织》一书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过度竞争的概念。他将过度竞争概括为低集中度、持续性过度供给或过剩生产能力和经济绩效较差的产业的一种市场结构,并将这些产业的普遍特征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①产品销售价格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例如10年或20年)被压低到产业的平均成本以下;②由于企业只能得到远低于正常水平的利润,因而产业雇佣的劳动力(含被雇佣和自雇佣),以及其他非专业化和潜在可转换的生产要素的报酬也长期处于正常水平以下;③“过度竞争”以及由此给产业带来的痛苦,主要存在于部分地区或某个产业的一个部分,而其他地区和产业甚至过度竞争中的一些企业经营状况良好;④即使在低收益的压力下,劳动力和企业等本来具有潜在流动能力的生产要素,仍难以向其他产业顺利转移,脱离原行业的过程非常缓慢;⑤这些存在问题的原子型产业的产出较之其他产业对经济景气循环更不敏感,而价格却更加敏感和多变,产业的“平均”状况趋于恶化。
日本通产省提出从四个方面判断是否出现了产业的过度竞争:①在销售方面进行激烈的降价和赠品竞争;②在生产方面,各个企业相继打入对方经营领域,生产其他品种和商品,企业之间在生产上的相互竞争加剧;③企业积极进行新工厂建设和引进新型机械设备,这种投资竞争的结果,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发生极度的设备能力过剩,有可能出现设备开工率在50%以下的产业部门;④在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产品更新换代方面的竞争和技术引进上的竞争都很激烈。
国内学者曹建海在其著作《过度竞争论》中给出了判断一个产业是否发生过度竞争的一般标准:①产品销售价格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被压低到产业的平均成本以下;②产业内部重复性生产现象严重,绝大多数企业规模不经济,但整个产业的生产能力远远大于正常年份市场的有效需求,40%以上的生产能力不能得到有效利用,而新的投资仍然不断涌入;③产业中多数企业亏损或只能得到远低于社会正常水平的利润,劳动力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的报酬也长期处于正常水平以下;④即使在低收益的压力下,劳动力和企业等本来具有潜在流动能力的生产要素仍难以向其他产业顺利转移,脱离原行业的过程非常缓慢;⑤企业之间竞争异常激烈,价格战、广告战、商业间谍战等不断爆发,且这些竞争多具有“自杀性”、“毁灭性”等特点。他还进一步强调上述特征一般不可能在一个产业同时发生,但如果是具有两个以上特征的产业,就可以认为属于过度竞争产业。
通过以上这些分析我们发现,从行业的利润水平、竞争形态、进入与退出壁垒等方面对过度竞争行业进行了一般性描述,但由于各国过度竞争的形成原因有较大差异,其行业表现也会有所不同,且这些描述过于模糊和笼统,导致可操作性较差,我们认为可以将描绘过度竞争的特征性指标建立一个系统的指标体系,对过度竞争行业进行更加清晰的描绘,并在此基础上运用聚类、判别等统计方法,对过度竞争行业进行科学分类,以进一步剖析过度竞争的形成原因及其治理。
二、过度竞争测度的基准选择
我们认为,过度竞争的判断至少应由三大类特征性指标构成:①市场结构指标:市场集中度、企业规模等;②市场行为指标:企业进入数量及增长速度、R&D费用等;③市场绩效指标:生产能力利用率、产业利润率等。
1.市场集中度
一般来说,市场集中度是指某一特定市场中少数几个最大厂商(通常是前4位或前5位、前8位)所占有的市场份额。因此,集中度是市场寡占程度的一个指示器。通常采用的市场集中度指标有绝对集中度指标、相对集中度指标、H.I指数、R.I指数、C.C.I指数等,这些指标各有利弊。因此,单独一种指标都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市场中厂商之间的竞争程度。进一步研究发现,究竟什么样的集中度才意味着一个产业存在过度竞争?至今仍是一个经济理论和实践中均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美国学者贝恩和日本学者植草益先后运用绝对集中度指标对产业的垄断和竞争程度进行了分类。国内学者曹建海指出,过度竞争的高发产业有两类:一是受中小企业支配的部分制造业、服务业、零售业等;二是固定成本高从而规模经济效益明显的产业和企业。可见,过度竞争并不仅仅发生于低度集中市场结构的产业,而且可能发生在市场集中水平较高的寡头垄断结构的产业。因此,单纯依据市场集中度指标并不能判定该行业是否存在过度竞争。
2.企业规模
这一指标侧重于将中国企业的平均规模与MES(最小经济规模或经济规模)的对比分析(见表1)。
表1
代表产品企业平均产量占MES的比例
附图
资料来源:《1989年中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及行业50家评价(二)》,载《管理世界》1990年第6期。
这一指标与市场集中度高度相关,因此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只能作为一个参考性基准。斯蒂格利茨指出:“只有当所有厂商拥有完全相同的资源时,一个产业才会只有一个厂商最佳规模。既然各厂商使用种类不同、质量不同的资源,最佳厂商规模必有多个呈现某种频率分布。”因此,他建议用生存法来测定企业的最佳规模。如果某种规模的企业的市场份额长期保持不变甚至有所增长,则认为该种规模是最佳规模。
3.企业进入数量及增长速度
产业过度竞争与否的衡量基准主要有两条:一是企业过度进入该产业;二是产业中过度进入的生产要素较长期地不能从该产业中退出,造成该产业的生产能力较大闲置或产成品的大量积压(毛林根,1994)。可见,单是企业进入数量过多及增长过快并不足以导致过度竞争,欧、美的新企业进入及平均增长速度较发展中国家还要快些,但是由于其资本市场及其他要素市场比较健全,企业可以通过多种渠道顺利退出,因此过度竞争的现象并不多见,这也许是过度竞争问题未能引起西方一些学者足够重视的原因之一。企业过度进入是导致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进而出现产品过剩的重要原因之一。该指标必须同测度企业退出的指标结合在一起分析,才能取得较好的结论,因为当产业内出现过度竞争时,退出壁垒较少,资源要素可以顺利退出时,也不会产生过度竞争。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产业中企业数量过多对过度竞争来讲,既非充分条件,又非必要条件,典型的是中国的汽车工业。另一方面,即便仅有两个企业,过度竞争也有可能出现,如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之间的竞争。
4.R&D费用
根据“新熊彼特假定”,企业规模、企业集中程度、市场份额和研究与开发的投入产出存在正相关关系。过度竞争条件下,由于企业规模小,集中程度低,缺乏进行大规模R&D投入,以及将研究与开发成果推广到市场的财务能力,缺乏技术进步和创新的基础。因此,我们有理由设想,R&D费用愈低的产业,愈有可能出现过度竞争。因此R&D费用也可以作为我们分析过度竞争的一个偏相关变量。
5.生产能力利用率
新古典经济学在论及“能力过剩”时,主要考虑的是生产能力过剩这种状况本身,即生产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不一定涉及能力过剩行业的经营状况。在一些学者看来,生产能力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应该说是一种常态,它或者源于需求的波动性,因此需要在低谷时期存在某些剩余能力来满足高峰时期的需求;或者源于消费者对“能力过剩”这种状况的认可,即他们愿意为此付出较高的价格,例如顾客愿意与生产能力有闲置,因而可立即生产所需产品和提供所需服务的企业做生意,或者源于产品差异化的要求。消费者的需求是多样的,一个企业往往只能满足一部分消费者的需求,企业为了适应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往往必须牺牲规模经济的好处,从而导致一部分生产能力的闲置。而日本学者使用这一概念则主要指一种经营状况和对这种状况的反应方式,即当能力过剩导致许多企业亏损时,亏损企业仍不能从这个行业中退出。本文主要从后一种意义上讨论能力过剩和过度竞争问题。如果产业生产能力闲置过多,则认为该产业存在过度进入。一般认为生产能力利用率在80%以上,大体可视为适度重复建设范围以内,在此以下就属于过度重复建设。
6.产业利润率
贝恩和小宫隆太郎对于过度竞争的特征描述都强调了产业的利润率水平。贝恩(1968)指出,由于企业只能得到远低于正常水平的利润,因而产业所雇佣的劳动力(含被雇佣和自雇佣),以及其他非专业化和潜在可转换的生产要素的报酬,也长期处于正常水平以下。国内的一种观点认为,产业平均权益利润率低于10%的行业为过度竞争行业,其中权益利润率低于5%的行业属于严重过度竞争行业。但是,由于中国价格体系尚未理顺,价格并未完全成为有效配置资源、反映供求变动的基本参数,因此,以产业利润率的高低作为判别产业是否处于过度竞争状态的最终基准受到一定的局限性,即便在价格固定的条件下,企业的盲目、过度进入又长期难以退出,必然引起产业经济效益的持续下降。因此,产业利润率的变动情况及其趋势,仍是衡量产业过度竞争与否的重要基准。
除了以上我们谈到的一些判定基准外,还应包括像产品差异程度、广告密度、市场进入、退出壁垒的难易程度等基准,通过多个指标的结合分析,判别可能会更加科学、准确。
三、中国产业过度竞争判别的聚类分析
根据以上我们提供的判别基准,对中国产业的竞争状况运用Q-型聚类方法(注:聚类分析方法既可对样品进行聚类,也可以对变量(指标)进行聚类。对样品进行聚类,称为Q-型聚类。)分析(见表2)。
表2
中国用于过度竞争测度的相关指标数据
附图
续表2
附图
注:①样本距离采用欧氏距离:,组间聚类采用离差平方和法(Ward's Methed)。
②产品开发费用密度分布是指:一定时期内该产业用于技术开发应用研究的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
资料来源: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光盘资料。
根据以上数据和方法对样本进行聚类,下面为SPSS输出的聚类进度(见表3),一并分析如下。
表3
聚类进度
附图
续表3
附图
资料来源:作者计算。
1.将国民经济37个部分划分成3类
第一类:低度竞争行业,包括化学纤维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烟草加工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橡胶制品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煤气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第二类:中度竞争行业,包括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煤炭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第三类:过度竞争行业,包括木材加工及竹腾棕草制品业、塑料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专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机械、普遍机械制造业、木材及竹材采运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食品加工业、金属制造业、纺织业、家具制造业、非金属矿采选业。这类产业的典型特征是:市场集中度较低,90%以上产业市场集中度CR[,8]<10%;产业规模较小,很难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企业进入增长速度趋缓,但仍有许多新企业继续进入,出现了所谓的“边积压,边亏损,边生产,边建设”的现象,平均企业进入增长速度为4.02%;产品研发密度较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阻碍了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利润水平较低,行业长期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生产能力利用率不足60%。
2.过度竞争与竞争不足并存
一方面,在许多规模经济显著的竞争性产业中,存在着众多的原子型企业,规模经济水平低,生产分散化,生产能力过剩,过度竞争现象严重;另一方面,许多行业特别是一些垄断产业中,行政垄断大量存在,经济效益低下。
3.绝大多数存在过度竞争的行业市场壁垒的不对称性极为明显
一方面是低度的进入壁垒,在行政保护下,企业进入市场在资金、技术、销售等方面几乎不存在什么障碍。因此,经济景气时期,规模小、技术落后的资本能够轻而易举地进入那些需要大批量生产的产业,造成进入壁垒失效,企业过度进入。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工业细分产业,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数目变化情况看,除纺织业和家具业由于20世纪80年代的过度竞争而陷入持续性困境,出现企业数目减少外,37个产业中的35个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数目都有所增加。另一方面,市场的退出壁垒却相当高,资本市场和要素市场不健全,造成沉没成本的增加和停止营业点的降低,在某些情况下,有些企业甚至没有停止营业点,即使产品积压,没有销路,却仍然按照原有生产方向勉强维持,使一些长期亏损的企业仍不退出。这与中国经济中破产、兼并机制不健全,企业破产后职工安置问题难度较大有直接关系。这种市场壁垒“进低退高”的不对称性,是造成产业过度竞争的重要原因。
4.过度竞争行业的外部特征
工业企业向价高利大的加工工业、消费品工业产业盲目进入且其生产要素长期不能退出,造成了生产能力的大量闲置。相当多的产业出现了经济效益持续下降与企业不断盲目进入的现象同时并存。这种现象是中国产业过度竞争的典型表现,在轻工、电子、医药、化工、机械、纺织业等尤为突出。
5.体制性障碍是造成不充分竞争的根本原因
中国产业的市场竞争,由于受到行政垄断阻碍,无论是低度竞争还是过度竞争,都是一种不充分竞争。中国产业的市场竞争的顽症,并不在于其竞争不充分的表现,而在于这种不充分竞争产生的根源不是经济障碍,而是来源于体制性障碍的两重性——即地区和部门内的开放性,形成进入的低障碍;地区和部门外的排他性,形成进入的高障碍。它使中国企业间的竞争极不充分。这种不充分的竞争,在总供给小于总需求时,表现为低度竞争;在价高利大的产业,又表现为盲目进入、难以退出的过度竞争。这种障碍造成的较高收益率导向的生产要素流动的“动力不足”和“能力不足”问题,不可能通过企业自身的努力来加以克服,市场竞争表现为低度竞争和过度竞争。
综上所述,过度竞争现象在中国众多行业显现出来,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减少了消费者剩余和社会福利总水平。但迄今为止,人们对于过度竞争的界定及判别还比较模糊,我们试图按照产业组织理论中的S-C-P范式建立一个过度竞争产业判别的基准,以便于对过度竞争现象的成因及治理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J.,Bai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John Wiley & Sons,Inc Press 1968.
[2]Demsetz.Harold,Industry Structure.Market Rivalry and Public Policy.The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73.
[3]Klepper.Steven.Entry,Exit,Growth and Innovation over the Product Life Cycle.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6.Vol.86.
[4]Martin,Stephen,Industrial Economics-Economic Analysis and Public Policy.2nd ed.New York.Macmillan,1994.
[5]Baumol,W.J,Panzar,J.C.willing,R&D Contestable Markets and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M].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Inc,1982.
[6]Paraskevopoulos Dand Pitelis C.N.,A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the Determinants of Capacity Expansion Investm ent
in the West European Chemical Industry.Managem ent and Decision Economics,1995.
[7]Donnenfeld S.and Weber S,Limit qualities and entry deterrence.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
[8]小宫隆太郎:《日本的产业政策》,日本,东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9]曹建海:《过度竞争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毛林根:《结构·行为·效果——中国工业产业组织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篇7
目的: 探讨羊水过少的诊断及其对围生儿预后的影响。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11例羊水过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羊水过少发生率为6.23%,高发于40-41+6孕周之间,占53.55%。211例中出现胎儿窘迫39例,新生儿窒息3例,新生儿先天畸形1例,无围生儿死亡,正常新生儿210例。用B超监测羊水指数。 结论: 羊水过少是胎儿宫内危险的重要信号,一经确诊应及时结束分娩。
关键词:羊水过少;羊水指数;胎儿窘迫;终止妊娠
【中图分类号】
B844.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168-02
羊水过少可发生在妊娠各期,但以晚期最为常见。一般认为在妊娠足月时羊水量少于300ml者为羊水过少。近年来因对高危妊娠的研究和B超测定技术的发展,羊水过少的检出率增加,国内发病率为0.5%~4.0%,国外约为0.5%~5.5%[1]。本文对我院诊治的211例羊水过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羊水过少的诊断及其对围生儿预后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7月~2013年6月我院住院分娩产妇3387例中,羊水过少211例,发生率6.23 %。初产妇137例,经产妇74例;年龄19~41岁,平均30岁;孕周
1.2 诊断标准:① B超显示羊水最大暗区垂直径(MCP)≤3cm,或羊水指数(AFI) ≤5.0cm; ② 产时或手术中直接测量羊水量
2 结果
2.1 检查结果 210例中产前1周内或临产时做B超检查,其中AFI ≤5.0cm 98例,占46.44%,产时证实为羊水过少98例;AFI5.1-8.0cm58例,占27.49%;AFI>8.0cm4例,占25.60%。1例未做B超检查而产时证实羊水量
2.2 分娩方式 211例羊水过少病例中,剖宫产170例(80.57 %),阴道分娩41例(19.43 %)。其中羊水量
2.3 孕妇合并症 本组病例中合并胎儿生长受限4 例(1.90%),妊娠期高血[作者单位:宁夏银川国龙医院]压疾病9例,胎儿窘迫 39 例(18.48 %),其中羊水Ⅱ-Ⅲ度胎粪污染33 例(15.64 %)。新生儿窒息3例(1.42%),脐带绕颈65例(32.81 %),新生儿先天发育畸形1例( 0.47 %)。正常新生儿210 例。其中羊水量与胎儿预后关系见表。
3 讨论
3.1 原因: 羊水过少的真正发病机制不明确。目前公认与胎盘功能减退、羊膜发育不全及胎儿肾脏排泄有关,同时一些高危因素如过期妊娠,胎儿畸形,妊娠高血压疾病等,使胎盘血流减少,胎儿血容量不足,胎尿生成减少而致羊水量减少[2,3]。本文表明孕龄>40周羊水过少的发生率明显增高,且多有妊娠合并症如过期妊娠、妊娠高血压疾病等。
3.2 对围生儿的影响: 羊水过少时,胎盘功能低下,使胎儿处于缺氧状态,同时羊水过少改变了胎儿生活的内环境,子宫四周压力直接作用于胎儿,临产后子宫频繁收缩,脐带受压,更易加重胎儿缺氧。胎儿缺氧时,肠系膜血管收缩,局部缺血,致使肠蠕动增加,括约肌松弛,胎粪排入羊水,羊水粪染,易导致胎粪吸入综合征,胎儿窘迫及新生儿窒息[4];本文211例羊水过少中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分别为18.48%,0.47%。羊水量愈少,羊水粪染,胎儿窘迫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愈高。随着孕周的增加,羊水过少发生率增高。
3.3 诊断与处理 B超检查是产前诊断羊水过少的主要手段,其可信性很高。有文献报道特异性达94.9%[5],同时可监测胎盘分级,判断胎儿成熟度,同时行胎儿电子监护,及早明确诊断,临产时破膜观察羊水量。近足月患者合并妊娠合并症需要终止妊娠,为避免发生子宫收缩对胎儿影响,快速解除胎儿宫内缺氧,减少围生儿并发症的发生,可行剖宫产终止妊娠[1]。如近足月已临产,羊水指数在5-8cm之间,可以在胎心监测前提下行阴道试产,如产程顺利也可在保证围出生母儿安全前提下,降低剖宫产率。
综上所述,对妊娠晚期,尤其延期妊娠管理中,用B超检测羊水和胎盘成熟度是不可缺少的措施。如发现羊水过少,则采取必要的措施,必要时剖宫产终止妊娠,尽可能避免临产和继续妊娠。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 赵忠桢. 晚期妊娠羊水过少母体经口急速水化对羊水量子宫胎盘灌流胎儿血流和尿量的影响.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1996,23(21):103.
[3] 杨孜. 羊水过少的病因及处理[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8,4(24):198.
篇8
但中国人从来不缺乏商业智慧。本土洗发水企业没有任何理由放弃这个巨大的市场,它们正在用实战来证明自己的攻守能力,并积累了相当宝贵的市场操作经验。但面对巨大的竞争压力,国产洗发水要走出迷局,也许要做好四道至关重要的选择题。
进城还是下乡
“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婚姻中的围城效应同样适用于洗发水产业。对于长期占据大中城市的跨国日化企业来说,8亿人口的乡村市场实在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诱惑。于是,下乡成为跨国公司的战略性选择。宝洁甚至不惜牺牲当年立下汗马功劳的中高端品牌“飘柔”,现在它已经成为农村姑娘和小伙子的心头之好。此外,联合利华的夏士莲、力士等白领级品牌也早已摆到了农村杂货店的货柜上,今年新推出的“清扬”则迅速下沉到县城的小超市里。
面对咄咄逼人的跨国巨头,本土洗发水企业开始变得不安,原来风平浪静的大后方眼看就要充满腥风血雨。“这个时候被动防守是非常危险的,二线洗发水品牌其实也想进攻城市,进入KA卖场,但必须为此付出很大代价。”日化行业资深人士、广州脑白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孔明臣很理解本土洗发水的两难处境。实际上,要进入KA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只要你交得起进场费等“苛捐杂税”,任何一家KA卖场都会笑脸相迎。但现在的情况是,KA卖场依然是宝洁和联合利华的天下。
“两家巨头的洗发水销量目前仍然是最大的,一线大城市消费者选择本土洗发水品牌的还真不多。”卖场项目专家、森潘纺织品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静说。如果进了KA却没有很好的销量,本土洗发水企业每天都要为占用别人的码头埋单。黄静算了一笔账,“一般来说,KA卖场的费用会占到一瓶洗发水销售成本的30%,这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反观跨国日化企业与KA卖场的关系,也许本土日化企业只有羡慕的份儿。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宝洁们与沃尔玛、家乐福这些超级大卖场签有全球战略协议,后者的超市开到哪里,宝洁们就跟到哪里,免费入场。但黄静语气坚定地否认了这种说法:“KA卖场从来没有免费的午餐,但跨国公司交的钱确实很少,因为大超市不可能不卖它们的产品。”
品牌、产品的强弱直接导致了今天的市场格局,而且短时间内不会有太大的改变。但可以肯定的是,本土洗发水企业从来没有放弃在大城市扎根的努力,丝宝算是典型的代表,当年令宝洁心惊肉跳的舒蕾“红色风暴”与风影“绿色风暴”,就是在一线大城市KA卖场上演的。另外两个标兵是走差异化路线的“索芙特”和“霸王”。而像拉芳、好迪、蒂花之秀等更为二线的品牌,在短时间内也许只能老老实实呆在乡下了。
走功能性还是非功能性路线
索芙特的成功很容易激发本土日化企业的想象力,霸王跟随战略的成功则让更多企业有了进军功能性洗发水市场的冲动。就连一向处变不惊的宝洁也当了一回跟随者,推出了一款潘婷防掉发洗发水。功能性洗发水的概念一时红遍全国,成龙和李连杰不厌其烦的提醒让很多消费者不由自主地为自己的头发是否会脱落而担忧。
索芙特和霸王的成功有它们的道理,因为它们率先在国内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洗发水品类,并成为这个品类的领先品牌,强大的广告宣传和稳健的市场表现很快就占据了消费者的心智资源,成为有防脱需求的消费者的首选。“潘婷防掉发洗发水会卖得好吗?肯定不好。因为在消费者心目中,防脱的专家品牌是索芙特和霸王,而不是潘婷。”广州理思品牌战略咨询公司战略咨询总监陈尚希并不看好这种跟风,“既然连宝洁都做不好,本土洗发水企业拿什么跟索芙特和霸王竞争?”
如果说走功能性路线是过独木桥,那么以养护为主的普通洗发水走的则是阳关大道。“毕竟,绝大部分消费者选择洗发水首先是要洗得干净舒服,然后会根据自己头发的需要选择不同特性的,比如营养的、去屑的,或者弹性的、柔顺的。”孔明臣分析说。
宝洁显然深谙市场之道,旗下每一个洗发水品牌都开发了系列产品,完全能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加上其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和娴熟的市场操作手法,家庭主妇很难拒绝宝洁的产品。
事实上,功能性产品和普通洗发水之间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楚河汉界。霸王和索芙特也生产养护性洗发水,丝宝和拉芳同样可以推出功能性产品,不同的是,主打产品的选择会直接导致竞争优势的差异。简单来说,霸王普通洗发水的市场占有率很难超过“中药防脱”系列,丝宝如果要做功能性产品恐怕也很难超越舒蕾。到底是切入一个细分市场,还是挖掘大众市场,是本土洗发水企业需要深思的一个问题。
另外一个现实问题是,做功能性产品背后必须有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并取得国家权威部门的认证,这恐怕不是一般洗发水企业能够做到的。随着广告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和消费者的理性化,功能性产品也有一定的市场风险。在市场定位上,霸王等防脱洗发水直接瞄准城市中高端成熟消费者,这决定了它们必须放弃低端但巨大的二、三线市场。市场容量的限制对一个洗发水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说无异于上了一道枷锁。
重流通还是重终端
对于日化企业来说,渠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宝洁和联合利华的成功除了品牌强大,其通路建设的到位也是极其重要的因素。因为洗发水只是宝洁日化产品中的一个品类,借助其他产品的辐射力,宝洁在渠道建设上得以发挥最大的协同效应,从而也降低了渠道成本,这让其产品走得更远。
相比之下,本土日化企业对渠道的探索和操作则显得不够成熟。过去,本土日化企业的流通渠道和终端渠道泾渭分明,一方面是以丝宝、隆力奇、丁家宜为代表的终端品牌,另一方面是以拉芳、好迪为代表的流通品牌,井水不犯河水。
1996年3月,舒蕾护理洗发露在武汉上市,通过实施“终端有效拦截”“终端立体促销”“终端整体包装”等一系列终端策略,成功开创了“舒蕾终端模式”。从1996年开始连续4年,舒蕾实现了每年40%的高增长,2000年时舒蕾洗发水已经与宝洁旗下的飘柔、海飞丝并列三甲。舒蕾的成功让其他流通洗发水品牌看到了终端的威力,于是纷纷加强终端操控。流通渠道和终端渠道由此而交叉。
但一度占到整体预算45%的终端投入费用让丝宝不堪重负,近几年,丝宝在终端上越来越乏力,逐渐进入流通渠道,一度被视为经典的丝宝终端模式已然失灵。
“丝宝失误的根本原因是抛弃了经销商,而经销商是最了解当地市场的。”一位日化企业的营销总监说,“另一方面,企业自己做终端,费用本身就很庞大,如果监控不严,很容易出现资金黑洞。而离开经销商的资金支持,更会造成企业资金链紧张。”
丝宝终端模式的风光一时让众多本土日化企业在侧重流通还是终端上处于一种两难境地。流通市场以广告拉动、配合优惠的经销商政策为主要特征,看似省事,但本土日化企业大多没有能力进行物流控制,流通渠道容易出现价格透明化、跨区域恶性冲货、假货泛滥冲击三大顽疾,这些负面效应会直接导致市场混乱,并给品牌带来伤害。
“选择以流通为主还是以终端为重,还是要根据企业本身的情况。如果企业具有资金实力,在终端建设上比较有经验,能平衡投入产出比,可以选择主攻终端。毕竟,这对品牌形象和销量增长都会有直接的提升作用。相反,如果有良好的经销商合作经验,选择深度分销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规避企业风险。”孔明臣总结说。
价格战还是品牌战
这天下午,广西昭平县庇江乡佛丁村40岁的村民梁启忠来到村头小店。前段时间,他因为买了一瓶廉价的冒牌洗发水而懊恼不已。这次,他决定买一瓶真正的“牌子货”。飘柔、亮莊、柏丽丝、名人……货柜上摆着好些牌子的洗发水,最后他花了12元买了一瓶500ml的柏丽丝。店主告诉他,这是村里今年最好卖的洗发水,“因为是谢霆锋做的广告,而且便宜”。
梁启忠买洗发水也经历了一个消费观念改变的过程。前几年,他和大部分村民一样,买的是散装洗发水,“洗起来没什么泡沫,比用香皂好一些”。近年来,小店里的洗发水越来越便宜,还是电视上经常打广告的名牌,于是他和很多人一样开始使用比较上档次的洗发水。“飘柔也就10块钱左右,比较适合农村的消费水平。”
事实上,农村消费者首先考虑的不是品牌,而是价格。用最少的钱买到质优量大的产品是农村消费者的普遍心理。那些了解农村市场的二、三线洗发水品牌显然看到了机会,不惜以牺牲利润为代价拉低价格,以吸引数量庞大的农村消费者。当农村消费者发现这些产品价格实惠还是名牌时,自然抛弃了散装货。
这是中国农村市场的一个缩影。长期占据乡、村市场的二、三线洗发水品牌虽然赢得了一些市场份额,但也因此堕入了低端品牌的深渊。“低端定位首先带来的倒不是对品牌的伤害,而是利润空间的有限。而当企业进一步做大,想把品牌往上提升时,就会发现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一位日化企业资深人士这样分析价格战的危害。
但实际情况是,国内上千个区域性洗发水品牌只有依赖价格战才能活下来。它们具备一定的产品品质,价格比二线品牌还要低,没有长远发展规划,更没有品牌管理,却在某些农村地区深受欢迎。
“这只是暂时现象,经过行业洗牌后,最终能坚持下来的肯定是那些具有很好的品牌美誉度和忠诚度的洗发水企业。”孔明臣强调,市场充分竞争之后,日化企业之间的竞争一定是品牌之间的较量,而不是价格恶斗。
事实上,抢夺消费者的阵地既不是在中大城市的KA卖场,也不是在农村的小杂货店,而是在消费者的大脑里。品牌是什么?是存在于消费者心智中能代表一个品类的记忆和符号。“比如,提到去头屑,我们马上会想到海飞丝;提到柔顺,我们就会想起飘柔;说到防脱发,也许我们会联想到霸王……因为它们分别代表了一个品类,给消费者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号,从而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意愿。”陈尚希解释道。
而大部分本土洗发水品牌在定位上给人一种非常模糊的印象。比如,拉芳是一种什么洗发水?它跟其他洗发水的区隔在哪里?“蒂花之秀,青春好朋友”,这款洗发水有什么特别之处?“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好迪真好”,你听懂它的品牌诉求了吗?
篇9
关键词:高技术产业;集聚效应;集聚弹性
作者简介:林秀梅(1956-),女,吉林财经大学教授,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徐光瑞(1984-),男,吉林大学商学院数量经济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郝华(1982-),女,吉林财经大学讲师,产业经济学博士。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9.03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9-06-03
一、引言
自从马歇尔提出产业集聚具有空间外部性以来,许多经济学家和经济地理学家针对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展开了理论和实证研究。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指出,某些国家的独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创造了该国该产业在国际上巨大的竞争优势,从而使得该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中取得了优势地位[1]。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竞争的不断加剧,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真正参与国际竞争的是一个国家的产业,那些富有竞争力的产业使得国家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优势地位,从而在世界经济和政治舞台上具有支配权和话语权。因此,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实际上是产业的竞争,而高度的产业集聚和强大的产业集群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作为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的高技术产业,是制造业中发展最活跃的产业,它不仅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也代表着一个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核心动力,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高技术产业的集聚水平和竞争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因此,研究高技术产业的集聚,以及集聚对增长效率、结构升级、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制造业和其他产业的集聚与集群效应,以及集群对竞争优势的影响,我国很多学者从实证角度进行了研究。潘世明、胡冬梅[2](2008)认为,集聚的经济效应可分为外部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效应、吸聚效应、品牌效应以及垄断效应。陈迅等[3](2005)认为,集群内的企业通过技术战略联盟,可共同进行核心技术的研发,从而使得集群的竞争优势在本质上得到增强,形成强大的持续竞争力。张华、梁进社[4](2007)认为,产业集聚对产业区位、产业增长以及区域经济增长将产生积极影响。陈建军、胡晨光[5](2008)认为,产业的空间集聚可以改善集聚区域居民生活水平,促进地区技术进步,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带来增长、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经济索洛剩余递增。但是对我国高技术产业集聚效应的研究尚不多,已有的研究多数是对集聚程度的测算。因此,本文根据测算的我国高技术产业集聚指数,利用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四个高技术产业集聚效应方程,分析了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劳动生产率、创新能力、产业结构以及贸易竞争力的影响,揭示了我国高技术产业的集聚效应,为我国高技术产业集群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数据支持。
二、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研究产业集聚效应,首先应该明确产业集聚程度的衡量标准。关于产业集聚的测度,主要是使用产值、就业人数、销售收入等指标,通过对它们进行不同形式的运算,得到不同的集聚程度度量指标。国内外研究中使用较多的有产业集中度指数、区位熵、赫芬达尔指数、空间基尼系数以及EG指数等[6]。相对于其他指数,由Ellison和Glaeser[7](1997)提出的EG指数更加科学、准确地刻画了产业集聚的程度,因此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即使用这一指数来测算我国高技术产业的集聚程度。Ellison和Glaeser指出,EG指数>0.05被视为产业集中度高,EG指数
本文选取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与高技术产业从业人员数之比作为刻画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指标;由于新产品销售收入不仅体现了企业创新能力的大小,而且体现了企业创新产品在市场上的认可程度,因此选取高技术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作为衡量创新能力的指标,分析中所采用的新产品销售收入是利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折算的1997年为不变价格的实际值;选取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作为衡量产业结构的指标;选取贸易竞争指数衡量高技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贸易竞争力,贸易竞争指数为高技术产品净出口额与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之比,该指数大于0表明高技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数值越大,优势越明显。
本文的所有数据来源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2-2010年各期)、《中国统计年鉴》(1998-2010年各期)。
三、EG指数及高技术产业的集聚效应
经过计算得到我国高技术产业集聚EG指数、劳动生产率、新产品销售收入、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贸易竞争指数(数据略)。
根据我国高技术产业EG指数,知道我国高技术产业存在明显的集聚现象,1997年到2004年,集聚程度不断提高,2004年以后,集聚状态趋于稳定。这种集聚现象是否产生经济效应,集聚对劳动生产率提高、新产品销售收入增加、产业结构升级、贸易竞争优势增强的作用效果如何,通过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各种模型模拟,我们建立了EG指数与上述四个变量之间的最优拟合模型:
Y1=2.569+108.33EG(1)
Y2=-6.55×106+8.4×108EG(2)
Y3=0.05+1.488EG(3)
Y4=-0.283+3.546EG(4)
拟合方程(1)-(4)中, 代表高技术产业的EG指数, Yi(i=1,2,3,4)分别代表劳动生产率、新产品销售收入、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技术产业的贸易竞争指数。各方程中的系数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且各方程的拟合优度均在0.9以上。从4个回归方程的检验和自变量的系数可以看出,高技术产业集聚指数对上述四个变量的影响效果十分显著。即高技术产业EG指数每增加0.01,劳动生产率将提高1.08万元;新产品销售收入将增加840万元;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提高1.488个百分点;贸易竞争指数将提高3.546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高技术产业集聚式发展,对生产效率、产品创新、结构升级和出口竞争都有促进作用。
为了进一步刻画四个因变量对于集聚指数变化的灵敏度,计算集聚弹性[8],得到劳动生产率、新产品销售收入、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贸易竞争指数的集聚弹性分别为0.85、1.2、0.66、4.4。可以看出,贸易竞争指数的集聚弹性最大,其次是新产品销售收入,这两项指标的集聚弹性都大于1,而劳动生产率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两项指标的集聚弹性均小于1。这表明高技术产业集聚对于企业和产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贸易竞争优势的增强,比对产业结构升级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四、认识及对策建议
上述分析,揭示了我国高技术产业的集聚效应。由于我国高技术产业起步较晚、起点较低,导致了2004年以前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上升较快。而随着高技术产业规模的扩大以及高技术产业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的驱使,除发达地区外,更多的地区也开始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蜂拥而起,一些地区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重复建设,产业结构趋同现象加剧,使得2004年以后集聚水平提升缓慢。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仅仅是地理上的集聚状态,还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集群。
按着波特的集群竞争优势理论,产业集群是一个严密而复杂的有机体,其内部分工明确,竞争与合作并存。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合作必然会使整个集群的劳动生产率和创新能力高于非集群企业,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增强会导致高技术企业产值的增加,这样便会使得整个行业的产值大幅增加,当高技术产业产值增加的幅度大于GDP的增幅时,经济结构便会得到改善,产业结构实现了优化和升级。同时,由于创新能力的提升使得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增加,从而增强了本国高技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贸易竞争优势,最终,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贸易竞争力的提高又会使得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形成良性循环。尽管我国高技术产业还没有形成集群状态,但是集聚的巨大经济效应已经显现出来。特别是集聚对创新能力和贸易竞争优势的增强作用十分明显。由于产业集群比产业集聚具有更大的知识和技术溢出效应,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因此,我国高技术产业应在目前集聚的基础上向集群化模式发展。
笔者认为,走集群化发展道路,关键在于发挥经济圈的带动作用,因此,建议如下:
首先,各地应积极有效地融入到我国几大经济圈。在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环渤海地带、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大经济圈外,以四川、陕西和重庆为核心的陕川渝地区可称为“第四增长极”。该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等具有优势。而东北地区也在大型机械、数控机床和现代运输设备制造业优势明显。因此,各地区应主动融入临近的“高技术产业发达区域”,做好配套产业的承接和转移,实现合理分工、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带动本地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推动本地区的经济增长。
其次,各地应加强高技术产业基地的建设,充分利用本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政策环境、创新环境。同时,利用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良好发展机遇,吸收有利于本地经济发展的产业,使其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并通过大量吸引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本地高技术产品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以及在国际市场上的贸易竞争力。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高技术产业是资本、技术、知识和人才高度密集的产业,是高风险、高附加值的产业,其发展不仅需要本产业的努力,更需要相关产业和配套服务业的支持,这就要求各地大力培养高技术人才,发展高端教育和尖端研发机构。同时,大力发展金融产业、物流仓储和网络信息等公共服务业,形成真正的高技术产业集群。只有这样,才能更快地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从而应对变化莫测的国际形势。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波特著.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 潘世明、胡冬梅.论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及其政策含义[J].上海经济研究,2008,(08).
[3] 陈迅、杨守鸿、赵三英.论技术战略联盟框架下的产业集群及竞争优势[J].经济纵横,2005,(01).
[4] 张华、梁进社.产业空间集聚及其效应的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7,(02).
[5] 陈建军、胡晨光.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以长江三角洲次区域为例的理论和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8,(06).
[6] 乔彬、李国平、杨妮妮.产业聚集测度方法的演变和新发展[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04).
篇10
关键词:聚丙烯 生产过程 催化剂 优化控制 建模研究
一、聚丙烯生产工艺
聚丙烯生产工艺的两大重要因素是催化剂和聚合工艺。其中,对聚丙烯产品性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是催化剂,同时也是聚丙烯生产技术发展的核心。随着催化剂的更新换代,促进了聚丙烯生产工艺的快速发展。上个世纪中期,齐格勒研制的催化剂经纳塔改进后,成功研制出了结晶性聚丙烯,这大大促进了聚丙烯的发展。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又研发出了茂金属催化剂和后过渡金属催化剂。茂金属催化剂在保持之前的催化剂的性能和特点的基础上,增强了树脂的性能;而后过渡金属催化剂在兼具前者性能的同时,还降低了催化剂的生产成本。
聚丙烯的聚合工艺是影响聚丙烯生产工艺的另一重要因素,聚合工艺方法包含有溶剂法、溶液法、液相本体法以及气相法。其中,溶剂法和溶液法是在早期工业化时期所采用的方法,前者在使用过程中,要进行溶剂回收,物耗较高,并且生产过程较长且过于复杂,因而这种方法早已不再使用。而后者在现代虽还在使用,但由于其生产成本较溶剂法高,工艺复杂,因此,在生产中溶液法所占的份额很小。随着研究人员对聚丙烯聚合工艺的深入研究,液相本体法和气相法因其能耗低,不需要脱离催化剂残渣、产品牌号新的优势,逐渐在聚丙烯的生产聚合工艺中占据主导地位。
二、聚丙烯生产过程的优化控制
聚丙烯的生产过程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生产设备庞大,生产过程复杂。聚丙烯的的生产过程包含了聚合反应、分离、单体冲洗以及后期处理等。从聚丙烯产品的生产设备来看,它是一个不确定性、非线性、大纯滞后、强耦合、分布参数等特性的生产装置系统,为实现聚丙烯的的生产过程的优化控制一直是实务界的难点和重点。从控制的角度来讲,在生产工艺和设备已经确定的情况下,实现生产的平衡控制是产品生产最基本的原则和目标。因为生产的平衡、稳定是工厂生产的前提、基础,只有在平衡、稳定的基础上才能为产品生产提供机理模型,实现优化控制。从近十年化工生产过程的控制情况来看,虽早已采用集散型控制系统,但其缺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已暴露的愈加明显。因为这种集散型控制系统只是将操作变量和控制变量之间的关系设定为一一映射的关系,从不考虑因变量的变化从而导致它们之间关系的变化。在化工产品的实际生产过程中,正是由于这种一一映射的设定,使得变量之间的关系无法真实反应出生产设备、装置的实际情况,从而也很难实现生产设备的平稳控制。
聚丙烯生产过程的优化控制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建立工艺机理模型,这是一种静态的模型优化,是在先进的控制基础上的稳定模型,该种模型是按照目标函数进行的优化计算,计算出的优化值将作为在线经济优化控制范围内的限值;二是在线经济优化控制,是在多变量预估控制的基础上实现的,该控制在预先设定好的目标函数基础上寻找优化值,为实现经济效益而实行优化控制。
常见的优化控制主要有:模糊逻辑控制,它是以模糊语言变量和逻辑推理为基础的数字控制技术,本质上是非线性控制,主要特点是具有系统化的理论。其中模糊逻辑控制分为Mamdani模糊模型和Takagi—Stgeno模糊模型两种;预测控制,它不是一种非线性的系统理论控制,而是直接来源于聚丙烯产品的生产实践。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它已演变出三种形式,分别为基于非参数化模型、参数化模型和结构化模型的预测控制。但是,不管形式如何变化,每种形式的预测控制都包含了预测模型、滚动优化和反馈校正三个部分。
三、聚丙烯生产过程控制策略
连续法本体聚合工艺按采用的聚合反应器的不同,分为釜式聚合工艺和管式聚合工艺。这种工艺的特点是结构简单,具有单位体积传热面积、总传热系数高、单程转化率高、产品牌号切换时间短的特点。在全世界以及在国内生产聚丙烯的装置中,采用环管法工艺是最多。整个工艺生产过程对丈量及控制系统要求较高的是反应系统及相关流程。它包括预接触罐、预聚合反应器及环管反应器3个部分。整个反应过程对于温度、压力、丙烯进料、氢加进量、环管反应器的缓冲罐液位、聚合物含量的检测控制要求较严格,各参数的控制相互关联。
丙烯聚合属于配位阴离子聚合,是一种自由基链式聚合,在丙烯分子里面含有大量活泼的π键,这些π键的作用是被丙烯中的钦系络合物催化剂吸附或配位,让双键极化,从而使得丙烯单体插入到钦、碳键之间,形成活性链,最终实现链增长或是终止。然而对于催化剂的活性中心而言,主要有双金属活性中心模型理论和单金属涪陛中心模型理论两种。
釜式聚合装置作为生产聚丙烯产品的主要设备,深入对其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实践操作中,装置中的搅拌釜可以单独使用,也有多釜串联、并联使用。为达到提高模型运行效率的目的,一般都将反应器作为动力学控制状态,因而我们在研究该问题时以采取以下一些假设:拟稳态处理,等活性理论,聚丙烯的聚合总速率等于链增长速率等等。在对反应釜进行建模的过程中,反应过程中主要涉及到得物料为丙烯单体、氢气以及催化剂等,并且要充分考虑到热量平衡。
聚丙烯生产过程的热点问题是建模研究,而反应釜作为主要生产装置,对聚丙烯生产过程进行优化控制是建模研究的基础性工作。所以因在过程描述时可作进一步简化:当物料进入反应器中时,会发生一级放热不可逆的反应,这些热量会使温度升高,影响到反应物的反应速度和浓度。因此,必须对热量加以控制,可采取冷却两种方式是气相冷凝回流和夹套将热量移走。同时,为了有利于阻止聚合过程中的产物在反应器的内壁上沉积,反应釜内的聚合过程应在液相内搅拌。另外,进入到反应器中的物料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新鲜物料,另一部分是反应釜中没有反应的物料,经过处理后被再次利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