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审批权限范文

时间:2023-03-27 19:26: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行政审批权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行政审批权限

篇1

一、审批权限

(一)下列事项由行政许可科工作人员直接受理并办结:

1、文艺表演团体设立和变更的审批

2、民办非企业文化单位设立的审批

3、音像制品零售、出租单位设立和变更的审批;

4、设立出版物零售单位及其变更或者其他单位、个人申请从事出版物零售业务的审批。

5、包装装潢印刷品印刷企业变更名称、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住所或者经营场所等主要登记事项,或者终止印刷经营活动的备案(非行政许可项目)

6、出版物印刷企业接受委托印刷图书、期刊的印刷委托书事前备案(非行政许可项目)

7、印刷企业接受委托印刷境外(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其他印刷品的事前备案(非行政许可项目)

(二)下列事项由行政许可科工作人员受理并初审后,由行政许可科负责人审批:

1、举办营业性演出的审批;

2、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内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许可

3、国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改变用途许可

4、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内建设工程设计方案许可

5、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原址保护措施许可

6、由政府出资修缮的非国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转让、抵押或者改变用途许可

7、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修缮许可

8、非国有文物收藏单位和其他单位借用国有馆藏一般文物许可

9、博物馆设立及重要事项变更许可

10、在古建筑内安装电器设备许可

11、古建筑内设置生产用火许可

12、核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属于国家所有的纪念建筑物或者古建筑作其他用途许可

13、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迁移方案许可

14、已批准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方案重要内容变更许可

15、县级历史文化保护区的重点保护区、传统风貌协调区范围内的建设项目的选址及设计方案许可

16、县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内保护规划确定保护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确需改建和装修的许可

17、设立专门从事名片印刷企业的审批

18、设立其他印刷品印刷企业或者申请从事其他印刷品印刷经营活动的审批(设立复印、影印、打印单位或者申请从事复印、影印、打印经营活动的,参照设立专门从事名片印刷企业审批)

19、区域性有线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的竣工验收

20、有线广播电视工程设计、安装技术方案审批和竣工验收

21、迁建广播电视设施审批

22、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单位的设立审核

23、设立包装装潢印刷品印刷企业或者申请从事包装装潢印刷品印刷经营活动的审批

24、设立出版物批发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申请从事出版物批发业务的审核

(三)下列事项由行政许可科工作人员受理并初审,行政许可科负责人复核后,由分管领导审批,特殊情况由局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后决定:

1、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设立和变更的审批

2、电影放映单位设立和变更的审批

3、娱乐场所设立和变更的审批

二、工作要求

1、行政许可科所有审批项目办理,遵守县行政服务中心的办事运作方式。

篇2

一、基本情况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建设法治政府、廉洁政府、高效政府的必然要求,是加强作风建设、优化投资环境、提升竞争优势的重要举措,经过几轮的审批制度改革,我局项目审批效率明显提高,尤其是制定实施《金塔县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以来,通过采取并联审批、限时办结等方式,项目审批进程明显加快,有力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的转型跨越发展。至目前,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省级政府部门现行行政审批项目和第九批取消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甘政发〔2013〕38号)、《酒泉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市级政府部门(驻酒单位)第九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酒政发〔2013〕116号)和《金塔县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县级政府部门(驻金单位)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金政发〔2013〕102号)文件精神,省市县涉及我局的最终拟保留审批事项有4项,其中:行政许可项目2项(企业投资《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内项目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非行政许可项目1项(限额以下政府投资项目审批),备案项目1项(企业投资《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外项目备案)。

二、积极因素及负面影响

行政审批项目是政府机关或授权单位,根据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及有关文件,对相对人从事某种行为、申请某种权利或资格等进行具有限制性管理的行为,是事前调控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预防和控制风险,合理配置资源,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具有积极的意义。但现行行政审批项目仍然存在数量庞大、种类繁多、权限不清、程序混乱、效率低下等弊端,影响了项目手续的办理进程和开工建设,对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具体为:一是审批范围过大,门槛较高,一些适合于我县经济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手续办理难度大。二是县级审批权限较小,投资较大的项目全部需要层层上报,导致审批效率较慢。三是审批程序仍较为繁杂,从项目建议书、可研报告、初步设计及概算均需要审批,审批环节较多。四是审批时间较长,重大项目的审批权限分属上级或更高层级发改部门,需要层层转报,不利于项目尽早落地开工建设。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如下意见建议:

一是恳请市上进一步下放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权限。按照省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县级发改部门对国省投项目不具有审批权限,仅对1000万以下的县级财政性资金建设项目具有审批权限。建议进一步简化项目审批程序,对投资300万元以下的国省投项目,由县发改局审批并组织相关部门验收。

二是恳请市上进一步下放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权限。按照省市《企业投资项目备案管理办法》,县级发改部门只负责1亿元以下项目备案,不利于重大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开工。建议进一步扩大备案权限,将县级发改部门备案权限提高至5亿元。

三是恳请省市明确下放到县级的审批事项。近期,国务院调整和下放了一批审批事项,省市尚未出台具体的操作细则,建议省市尽快制定出台相关的细则办法,明确新下放的审批事项,争取及早将政策落实到位,方便项目单位办理手续。

三、行政审批改革的总体思路、任务目标和工作重点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加快行政审批进程为突破口,加快职能转变,进一步简化项目审批程序,优化审批方式,提高审批效率,努力预防和治理行政审批工作中的腐败问题,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审批管理机制、规范高效的审批运行机制和严密完善的审批监督制约机制,推动全县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任务目标

通过改革,规范和完善并联审批、限时办结等制度,减少审批环节,公开透明审批行为,建立规范高效的行政审批运行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以高效优质的服务办结法定审批内容和程序,提高行政审批效率,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三)工作重点

1、严格审批行为,规范审批程序。按照省市项目审批规定,对目前拟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逐项研究,针对审批事项的性质、特点和复杂程度,制定具体的操作规程,明确各环节的标准、条件、权责、时限以及相关申请材料等,并及时向社会公布,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行政审批过程的随意性;按照“流程最短、环节最简、效率最高、服务最优”的目标要求,强化效率意识、责任意识和主动服务意识,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将审批时限压缩到最短时间,努力提高即办件当场办结率和承诺件提前办结率。

2、创新审批方式,强化并联审批。积极推行并联审批制度,按照“一口受理、抄告相关、同步审批、限时办结”的原则,对政府投资项目审批中涉及的住建局规划选址意见审批、国土局用地预审意见审批、财政局资金审核意见等全部纳入行政服务中心并联审批,以利于审批时间控制、审批权力监管,不断强化部门联动,减少业主来回奔波,实现由传统的多窗口办公到“一站式”办公的转变。

3、加大公开力度,推行阳光政务。积极推进政务公开的新形式、新方法,继续推进项目审批公开工作。对行政审批的项目名称、设置依据、申请条件、申报材料、办事程序、承诺时限、格式文本等办事要件进行公开的基础上,加强行政审批项目办事要件和办理进度的动态管理和公示,继续推进审批人员、审批过程和审批结论公开等工作,把公开透明的要求贯穿于审批服务各个环节,以公开促进审批服务水平的提高。

4、推行网上审批,提高审批效率。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电子政务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完善行政审批电子网络管理系统建设,按照“一网多能,资源共享,统一开发,规范使用”的要求,加快建立健全审批业务信息共享和部门间网上协同办理的审批机制,全面推行项目审批的受理、审查、决定和告知等环节的网上办理,让项目单位充分感受到“一条龙”办公、“一站式”服务的方便与好处。

四、保障措施

一是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任务艰巨,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情况复杂。我们要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复杂性,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感、紧迫感,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明确目标,建立责任制度,扎实开展工作,不断优化项目审批程序,提高项目服务水平。

篇3

关键词:新公共服务理论;服务型政府建设;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随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兴起,西方各国政府的改革的目标都是要致力于建立企业型政府,因此,有关企业型政府的理论也流行于各国政府的改革过程中,但相对于企业型政府理论,登哈特夫妇提出了"新公共服务"的理论。而正处于转型时期的我国政府也在进行着一系列的改革,并在党的十七大上提出了建立服务型政府的改革目标,促使我国政府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型,建立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我国要建立的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内容、特点等方面与新公共服务的相关理论不谋而合,新公共服务的服务于民,合理分权,民主法制等理论为我们构建服务型政府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基本理论

在西方,相对于企业型政府,登哈特夫妇提出了"新公共服务"的理论。它指的是,关于公共行政在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一套理论,新公共服务的核心理念是,在人民的前提下,作为最主要公共管理主体的政府,其基本职能是服务于公共利益,既非亲自"划桨"又非代替公民来"掌舵"。其基本观点包含七个方面:(1)政府的职能是服务,而不是掌舵;(2)公共利益是目标而非副产品;(3)在思想上要具有战略性,在行动上要具有民主性;(4)为公民服务而不是为顾客服务;(5)责任并不简单;(6)重视人而不只是重视生产率;(7)公民权和公共服务比企业家精神更重要。新公共服务理念下的政府的作用在于,与私营与非营利组织在一起,为社区所面临的问题寻找解决办法。

行政审批制度是国家行政机关或相关组织运用国家行政权力对行政对象行使某些权利的条件进行审查,决定准予或不准予其行使这些权利的一种制度。我国计划经济下的政府是全能政府,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其弊端也凸现出来,虽经过近3O年的改革,但是政府"越位、错位、缺位"的问题依然存在。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要转变政府职能,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则是政府职能转变的保障,因此,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础工作。

二、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在2001年实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来,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仍然存在着问题,屡屡出现行政审批权滥用的现象,这不仅影响了政府在公民中的形象,而且损害了公民的利益,给国家带来了损失。当前我国的行政审批制度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及问题。

1、行政人员思想认识方面的民本意识不强,为己服务

在我国长期封建制度的悠久历史中形成的绝对权利以及计划经济时代的权力观的影响,使政府部门不同程度的形成了官本位的意识,人治思想的意识非常的浓厚,致使有些官员、有些地方或部门仍然抱有审批权力不放,或者在正常的审批程序中把某些权力扩大化,或者独揽大权,一言堂,唯领导签字为标准,从而把行政审批权当成"寻租"的工具,不想改变已形成的权力格局。导致了审批权力的滥用,"吃拿卡要"、"衙门作风"、"暗箱操作" 等等现象屡见不鲜,这不仅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且也损害了政府在人们中的形象。而行政审批人员的"民本"意识、服务意识不强。

2、行政审批权限不清,缺乏后续监督

我国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消减了一批行政审批项目,但各地区对于行政审批改革的认识不一致,从而对于行政审批项目的范围、权力、职责等方面没有明确的规定,致使政府各审批部门的职责权限、范围不清,没有建立相应的审批责任制。还存在"重审批"、"轻监管","重审批数量"、"轻审批质量"的现象,导致突发事件频繁出现,但却找不到责任负责人员和部门,很多审批部门只注重权利的应用和硬性的执行市场准入标准,而忽视了审批后对审批主体资质的监管,往往都是在审批时相互争权,而在审批后承担责任时却出现相互扯皮的现象。

从我国行政审批改革的情况来看,各地政府虽消减了部分审批项目,取消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并制定了年度考核办法和标准,但是,由于利益驱动,只是换汤不换药,透明度低,自由裁量权的问题还没有真正得到解决。

三、基于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应采取的改革措施

服务型政府的首要特征就是"以民为本",因此,行政审批也要向服务化转型,这就需要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1、强化审批人员的服务意识,提高行政审批人员的素质

行政审批人员有时并不是为直接当事人服务的,因此,在行使审批权是要注意权衡各方面利益的取舍问题。近年来,政府多关注民生问题,也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呼声,因此,作为行政审批人员来说,服务并不仅仅是以公仆的身份办为人民办理业务、耐心的教导和悉心的服务,而更为重要的问题是要明确服务的对象和管制的主体,权衡服务与管制双方的利益,抬高或降低准人的门槛,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解决多面来在民生方面关注不够的问题,保障人民权利的实现,从而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与公民以及在公民之间建立信任与合作的关系"。

2、合理分权,明确责任,完善行政审批制度

各地方各部门要根据国务院有关行政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各项行政审批项目深入审查,对于那些由市场自主决定的事项,可将行政审批权归还市场;由于现代治理理论的兴起,第三部门和中介机构的出现,还可将市场自行调节的部分审批权交由他们来管理。这样可以更好的划分政府与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改变以往政府越位、错位的现象,有效的发挥政府管理的职能。明确权力和责任,为建立审批责任制奠定基础。同时,权力之间、各行政审批部门之间、各职权之间也需要相互的协调,取消重叠的程序与职权,简化程序,重组流程,以提高行政审批的效率,以此来提高政府的绩效,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实现公共利益,使行政审批制度法制化、职权明确化、合理化、高效化,以适应服务型政府的要求。

3、行政审批制度的法制化发展

建立行政审批配套制度,不仅要注重审批,还要加强审批前的审查与审批后的监督,提高行政审批的质量,使行政审批向着规范化、程序化、法制化的方向发展。行政审批主要的工作是行使审批权,但也要注重审批的后续管理,保障服务对象的权利,管制主体的规范化与法制化,因此,不仅要有严格的法律基础,还要有严格的司法审查,加强后续监督,使行政审批权力的行使真正有法可依,腐败、侵权行为真正有根可查,从而也可以提高政府处理突发事件的预见性与准备性,因此要建立有预见性的政府,在做出决定时,尽一切可能考虑到未来。行政审批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可为政府的决策制定提供大量的信息。

四、结语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政府的一场自我革命,是对传统行政管理体制的变革和扬弃。要站在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和切实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的高度,转变职能,规范和正确行使权力,提高行政效能,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为目标,为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黄丽陆.构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审批制[J].公共行政,2006,(5).

[3].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刍议[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7,(6).

篇4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规范行政行为,改进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加快服务型、法治型、责任型政府建设,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目标

我市行政审批权相对集中改革的目标是:承担行政审批事项的各部门(含垂直部门)的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行政审批和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要全部进入行政服务中心,按照“一门受理、并联审批、统一收费、限时办结”的行政审批模式进行,实现“大厅之外无审批、大厅之外无收费”,直接为社会公众提供规范、便捷、优质的服务。

三、主要内容

(一)进一步完善行政服务中心的功能。为实现与省、市政务大厅的有效对接,行政服务中心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集政务信息公开、行政审批、公共服务、政务监督、政策和政务咨询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行政服务大厅,确保行政审批实现一站式集中受理和办理。

(二)进一步梳理、清理、确认审批及收费项目。根据国务院取消行政审批项目方案要求和省、市政府关于减放权工作的具体要求,进一步梳理清理各部门现行的行政许可、非许可审批、收费、年检项目,对项目变动情况予以确认,明确公布进入行政服务中心审批、收费项目目录。

(三)重组和完善行政审批办公室。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行政审批办公室,将本部门各科室所承担的所有审批、收费等项目全部集中到行政审批办公室,集中到行政大厅统一办理。

(四)调整部门内设机构工作职责。各部门组建审批办公室后,市编办要对各部门内设机构职能重新确定,修改职责、机构和编制规定,原各科室职责由过去侧重行政审批,转变为制定规划、调查研究、拟订政策措施、加强监督检查和落实各项工作。

(五)行政审批权相对集中改革要和电子政务、电子监察系统整合并同步进行。省政府监察部门正在全省建立省、市、县三级联网的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行政服务中心也建立了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各部门(含分中心)应按要求把全市审批收费项目、办事流程、政策法律依据、审批时限及时报送行政服务中心,以便统一编程,适应新的审批模式,保证与中心网络平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打造全市网上咨询、网上受理、网上审批、网上监察、网上投诉的网络体系。

(六)统一启用行政审批专用章。各部门行政审批办公室组建获批后,凡进入行政服务中心(含分中心)办理的审批项目,除法律、法规特别规定外,一律启用部门“行政审批专用章”,原使用的行政审批用章同时废止。

(七)规范行政审批模式。各部门行政审批办公室组建后,要成建制进入行政服务中心,实现审批机构、工作人员和审批项目“三进入”,使审批办公室成为本部门受理窗口、办理平台、办结出口一体化的实质性工作机构,杜绝“体外循环”、“前店后厂”等现象,简化审批程序,减少审批环节,遵守法定时限,兑现承诺时限,提高办事效率。

(八)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政务公开办和各部门要结合职能调整和“三进入”,制定和完善有关行政审批工作规程、行政审批监督管理、行政审批专用章管理、工作人员行为规范、行政审批责任追究等配套规章制度,使行政审批行为规范化、制度化。

(九)强化监督和审批后的检查。各部门职能调整后,在对行政审批办公室充分授权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对行政审批权行使的监督和制约,加大对、的监督力度。坚持依法行政,将部门工作重心转移到对审批后的市场行为的规范和监管上,杜绝“重审批、轻监管”或“只审批、不监管”的现象发生。

四、组织领导及责任分工

(一)组织领导

1.成立*市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权相对集中改革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市长

副组长:*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成员:*市政府办公室主任

*市人事局局长、编办主任

*监察局局长

*政务公开办主任、行政服务中心主任

*市监察局副局长

*市政府办副主任、法制局局长

2.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编办:

主任:*市人事局局长、编办主任

成员:*市监察局副局长

*行政服务中心副主任

*市政府办副主任、法制局局长

(二)责任分工

市编办:负责研究确定各部门行政审批办公室的具体设置方式及职能、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调整、核定工作;做好各部门内设机构的整合以及职责划转工作;统一全市各部门的行政审批专用章,废除原有的审批章。

政府办:负责对行政审批权相对集中改革工作的总体组织、协调、调度工作。根据省政府行政审批权相对集中改革的要求,组织政府法制机构按照依法设置、程序规范、办事简便、高效快捷的原则,认真审核和确认各类项目;对各部门的行政审批环节实施流程再造;明确项目办理时限;编制行政审批项目公开目录。

市政务公开办:负责清理审批收费项目,并向社会公开;指导和检查省市下放权限的承接工作以及项目进厅情况;起草行政审批权相对集中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制定和完善行政服务中心配套制度和规定;做好窗口调整、组织协调审批办公室进驻行政服务中心等日常工作。

市监察局、市软环境办:负责对组建行政审批办公室及进入行政服务中心办公全过程实施效能监察,加强对行政审批行为的监督,重点监督行政审批的公开程度、服务质量、工作效率,严肃查处行政审批过程中不公开、不作为或乱作为等违法违纪行为,确保行政审批工作规范、高效、公正。实行行政审批权相对集中改革后,权力相对集中,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科学的权利运行监督机制,确保行政审批权不被滥用。

五、工作步骤

目前,全市47个具有审批和行政事业性收费职能的部门中,已有三十四个部门不同程度的进入了行政服务中心,基本上组建了行政审批办公室。下一步,已进部门和未进部门要加大进厅工作力度,新建或重建行政审批办公室,完善和规范机构设置,实现职能剥离、项目划转、人员调整和流程再造。

行政审批权相对集中改革工作要统一部署,分步实施,具体按五个阶段进行:

1、2008年10月24日—11月15日

制定本部门行政审批权相对集中改革工作方案,在11月15日前报市政府政务公开办。

2、2008年11月16日—11月25日

在市编办的指导下,完成行政审批办公室职能、人员编制的调整和核定工作;在市法制局的指导下,完成项目进厅的审核和流程再造工作。

3、2008年11月26日—11月30日

政务公开办调整行政服务中心窗口,为审批办公室进入行政服务中心做好准备。

4、2008年12月1日—12月10日

各部门行政审批办公室全部进入行政服务中心。

5、2008年12月11日—12月30日

行政审批权相对集中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组织验收。验收内容:机构、人员、职能职责、项目、审批专用章落实情况;简化后的审批流程和相关制度制定情况。

六、工作要求

1、进一步提高对行政审批权相对集中改革的认识。这项改革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各部门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要抽调精干人员组成本部门的改革工作小组,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并选派专人为联络员,遇到问题及时与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系。要学习和借鉴省政府对口部门行政审批权相对集中改革的经验和模式,结合实际,做好本部门的行政审批权相对集中改革工作。

篇5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决定》,进一步改进我县行政服务工作,经县政府同意,拟对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和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进行再次清理,对行政审批服务工作流程进行再次优化,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工作原则

一是简政放权原则。县级部门实施的审批服务项目,应按照方便群众、便于监管、能简则简、能并则并的思路,简化不必要的程序和条件,对内容相近、重复审查的审批环节予以合并,并把审批权限尽可能下放到行政服务中心窗口,让窗口人员有权办事。

二是规范便民原则。对项目设立的依据、审批范围和条件、申请材料、审批流程、办理期限、收费依据及标准等信息全面公开,方便群众查询。要制定操作性强、透明度高的审批操作规程,明确各个审批环节的标准、条件、权限、时限、责任等,最大限度地减少审批人员的自由裁量权和审批随意性,方便群众办事。

三是集中统一原则。充分发挥县行政服务中心平台优势,按照“应进必进”的要求,设置“一楼式办公、一口式收费、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的行政审批工作流程,让行政服务中心能真正集中统一办件,让群众到县行政服务中心能享受一站式服务。

二、工作内容

(一)清理项目,上网公示。

1.清理审批服务项目。

各部门要对照《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决定》(市人民政府令第251号)的规定,以及年的清理结果,再次清理核查本部门行政审批项目,重点清理市政府取消、调整及下放审批权限的项目,明确本单位增加、取消和调整后的行政审批项目。清理结果在9月15日前报行政服务中心审查后,在县行政审批服务网站上向社会公开。

2.清理项目收费。

在清理行政审批项目的基础上,对行政审批所涉及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性收费进行全面清理,规范与审批相关的中介机构收费行为,收费依据、收费标准、费用减免的标准及减免审批程序等由收费部门自行清理汇总后,9月15日以前报行政服务中心审查后上网公示。

(二)优化流程,提高效率。

1.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服务工作效率。

各部门要科学制定审批项目审批流程图,并将审批项目办理环节及办理时限分解到各个工作岗位,落实到每个工作人员,集中进驻行政服务中心规范运行。流程应当相对固定,严禁工作人员随意改变,造成群众不便。要精简办事环节,多个领导重复性审批的要减少领导签批,尽量归口到一个分管领导把关。要进一步增强审批授权,让窗口人员有权办事,同时优化办事程序,能即办的即办,不能即办的也要承诺时限按时办结。要通过简化程序进一步压缩办件时间,提高办事效率,原则上县级部门自己审批的事项,办理时限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办结。

2.修订服务指南,制作办件材料范本。

各部门应认真清理申报资料。无法律法规依据的申报材料一律自行取消;对确需提供的申请材料,尽量简化为表格,填报内容要作出明确具体的提示,便于群众按要求准备。严禁出现“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等模糊术语,让群众无所适从。每个办事项目都应在对申报材料重新优化后,修订制作新的服务指南和办件材料范本,服务指南于9月15日前送行政服务中心审查后上网公示,办件材料范本由本部门的窗口工作人员制作,摆放在办事窗口,方便群众查阅。

(三)统一着装,优化形象。

行政服务中心是全县的窗口单位,各部门应按中心要求为本单位窗口工作人员配备统一的工作装,维护窗口形象。

(四)方便群众,优质服务。

1.整合网络资源,开展网上审批。

各部门应充分整合网络资源,依托县网上审批系统,积极开展网上审批,防止群众两头跑路。部门科室和分管领导要通过网上处理审批项目,禁止由窗口人员包办。

篇6

如何从程序集中转向实质集中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行政服务中心作为相对集中行政许可制度的主要形式,大致经历两个发展阶段。行政服务中心建立之初,作为进驻政府部门的办事平台,设置窗口,接受申请,送达许可文件,原行政许可机关的权限、程序均不改变。这种物理意义上的集中使得行政服务中心成为进驻行政许可机关的“收发室”和“传达室”以及相关部门“串联式审批”的载体。虽然在形式上把各有关行政许可事项集中到了一个大厅办理,解决了申请人需要亲自到不同部门去提交申请和领取许可的问题,但总体上没有实现行政许可权限的转移。由于行政许可内容的多样性,许可审核权、复核权、决定权仍在各个部门,以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的目的设立的行政服务中心等机构与原行政机关之间关系不清楚,权限不明确,沟通协调不畅,缺乏有效的对接机制,形成众多行政部门与“一站式”服务的交叉叠合,增加行政成本,行政许可“两头受理、多头办理”的“体外循环”状况加剧现实中重许可、轻监管或者只许可、不监管的现象。

“两集中、两到位”是部分地方希望变“体外循环”为“体内循环”的一种制度设计。“两集中”就是把同一行政部门内部分散在各处室的行政许可权,集中到一个内设机构办理,把各部门相对集中行使行政许可权的机构成建制地纳入行政服务中心窗口,集中为社会服务。“两到位”就是行政机关所有行政许可事项在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到位,相应行政许可事项的审批权、办事权必须在窗口到位。“两集中、两到位”的核心是行政许可权限实现行政许可机关的内部集中,行政许可实质性审批权限向行政服务中心集中。较之以往,“两集中、两到位”改变了多头受理的局面,向实质性许可权限的集中前进一步,但是并没有改变现行法律框架下法定许可机关的地位和权限。也就是说,原来是哪个机关的许可权还是哪个机关行使,只不过集中在行政服务中心行使。如何进一步从程序集中转向实质集中,进一步为行政权限的整合提供空间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哪些许可事项进入行政服务中心对许可权影响不大

目前全国各省规定进入行政服务中心的许可事项,存在三种情形,第一种是要求全部进入,没有例外,如吉林、宁夏、四川。第二种是原则上行政许可事项应当进入,例外的情形各省规定不同,大致包括:涉及国家秘密、国家安全、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宗教、意识形态的;或者涉及审批事项少、申请量小、服务面窄、关联度低的,可以不进入。第三种是没有明确规定,由地方政府根据情况决定。由于行政服务中心并不涉及许可权限的实质集中,因此,哪些许可事项进入行政服务中心对许可权影响不大。

行政许可权是政府管理社会的一种重要的行政管理权,广泛存在于各级各类行政管理中,既有基于许可事项的重要程度为主要考量因素而进行的纵向层级配置,也有以不同行业和专业为主的横向的部门配置。随着行政管理专业化发展,一方面,执行性行政权力按照行业不断细化职能,另一方面,社会事务的复杂性决定了行政职能的界限不断模糊,并进而在部门之间形成权力的交叉和重叠。

行政权力本身固有的膨胀性和部门利益又必然带来各行政机关乐于强化自身权力,造成行政机关各自为政,行政权力配置的专业化有余而综合协调难度增加,相互牵制有余而相互配合困难,行政效率低下,行政资源浪费。按照行业设置的行政管理系统使得绝大多数部门都是“一条龙”管理,从制定规则到执行法律,从管理、审批到监督、处罚,都由一个部门决定;部门自己给自己设定权力,又自己去行使权力,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行政管理中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从省到市、县的同一方面的行政主管部门都行使同样的权力,都管同样的事情,在多头许可之外,又形成多层许可、重复许可的问题。

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制度按照“精简、效能、统一”的原则,调整归并行政管理职权,重新配置部门的职能,精简政府机构,对于解决多头许可、重复许可等问题,形成集约化的行政许可机制,合理配置行政权力,简化行政许可项目,减少行政许可环节,缩短行政许可时限,节约行政成本,规范行政许可,便利行政许可申请人,转变政府管理方式,提升行政效能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只有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行政许可项目,减少行政许可层次,才有集中许可权限的可能和空间;同样,随着行政许可权的集中,也必然带来行政许可项目的整合,可以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既是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制度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性条件,同时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也可以促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制度不可能脱离中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而“单兵突进”,三者之间互为条件和结果。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制度的发展可以为大部制改革提供借鉴。推行大部制改革,几个行政机关合并,包括行政许可权在内的行政权限都要整合,必然带来行政许可权的集中。同时行政许可的集中,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大部制改革提供经验,通过行政许可权的集中行使,为其他权限的整合以及机关调整提供思路,并最终推进大部制改革。

(作者为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篇7

一、存在问题

(一)审批项目进驻不到位。一些职能部门在选择进驻项目上往往“避重就轻”、“进瘦留肥”,有的甚至象征性地把部分无关紧要的审批事项进驻服务中心,含金量高或者有利可图的审批项目则以各种理由留在部门办理。有些部门将项目审批过程割裂开来,把重要的办理环节留在部门,造成“体外循环”、“两头受理”等现象。此外,与审批事项相关的配套服务事项进驻难度大,特别是一些基本建设项目审批需要中介机构出具评审、鉴定、检测等报告,由于中介服务的不配套、不完善,导致办事企业和群众还要跑多个相关单位。进驻单位和进驻项目少,不能形成完整的审批链,是目前制约中心发展、影响中心“一站式”服务功能发挥的主要症结所在。

(二)“中心”管理职能不明确。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要真正实现高效运转,就必须有相应的管理权限作保障。目前,番禺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作为职能部门的集中办公场所,审批权仍属于各职能部门,“中心”只履行监督协调的职能。而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和各职能部门属于平级关系,这些职能部门恰恰是掌握大量公共权力的部门,日常工作很难协调。

(三)工作协调难度大。一方面,业务量的增加,在工作协调的数量上增加了难度。另一方面,横向协调上也存在很多诸如依据不一、要求不一、反馈滞后等问题。

二、原因分析

一是现行管理体制制约着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功能的发挥。政府组织是严格按照分权、分工和分层原则建立起来的,政府机关像一条生产流水线,必须分别完成按先后次序排列的若干环节,才能得到最终产品。而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的建立,要求我们打破这些原则,使每一个机关或窗口都能独立完成一项完整的服务。这对原有管理体制作出了全面反思,是在保留官僚制的理性、法治等核心价值的基础上进行的大幅度改革,能够使政府部门不断地以新的方式来运用资源和提高绩效。而作为实行公务员制度不久的我国,公务员的理性精神和法治意识尚未深入人心,“中心”这种管理模式却要求我们继续改革,既要吸收传统官僚制的精华,又要进行批判和创新,这就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对策思考

第一、领导高度重视,做到令行禁止。各级党政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实行“中心”这种运作模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高度重视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的运作,对于那些故意拖延、不肯交权、消极对抗,不配合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的个别部门领导要予以警告,对那些表现较好的部门要予以表扬奖励。同时要尽快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把“中心”推到良性循环的轨道上来。当前,一定要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坚决取缔“小金库”,为行政审批权顺利转移扫清障碍。

第二、整合权力人事,实现权责统一。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和建立高效的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不仅可以防止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减少腐败,便民利民,也是行政体制改革的必经阶段。为避免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形同虚设,要以新一轮机构改革和分权制衡工作为契机,重新梳理政府权力,把审批权逐渐转移到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特殊性质的部门除外)。这些审批权不再属于各职能部门或者个别领导,各职能部门的职能取向要从原来的“审批”转移到“监管”,保证部门对窗口的充分授权,真正达到“一站式”审批的目的。同时,对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重新选拔,要求各部门推荐年富力强、精通业务、积极上进的骨干人员充实到服务中心来。要改革现有的人事、财政关系,把安排到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的人事关系也一并转到“中心”,并为之安排独立的财政预算。这样可以有效地改变行政服务中心“要权没权,要人没人,要钱没钱”的现象,实现服务的权责统一,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中心”的功能。

篇8

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最早出现在计划经济时代,规模和作用范围相对有限。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行政审批制度才大量出现,是在行政命令和行政指导逐渐消退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审批制度在制定之初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抑制市场的不良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行政审批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暴露了许多的缺陷与不足,行政审批制度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于:行政审批概念不统一,由于行政审批的定义种类繁杂并且多样导致变相设定行政审批的现象较为严重,行政审批作为事前的管理手段,如果设置不合理,会严重压缩社会活力,提高市场主体经营成本并决定着经营的成败,甚至阻碍经济发展;非许可审批项目设定的随意性强,行政审批从大范围上讲可以分为行政许可和非许可审批,目前我国关于非许可审批项目的设定没有严格的统一要求,仅仅是以一些效力等级低于法律的规范性文件加以规定,导致在现实中经常出现非许可审批设定的重叠交叉现象。非许可审批设定主体不明确,哪些事项属于非行政许可审批一般是由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务院名义的,然而在实践中经常会出现地方政府颁布一些适用于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非许可审批事项,这就为权力寻租、权钱交易铺设温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所面临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行政审批项目过多、过滥并且分布不均衡,大多集中于经济领域的管制,阻碍经济的健康自由发展,束缚市场调节机制的有效发挥。目前,行政审批项目的数目已无从计算,上到行政法规,下至地方政府的行政规章均有权设立行政审批制度。由于在上下级政府及政府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与协调,许多审批项目没有得到及时的排减,在数目上往往呈现出有增无减的趋势。行政审批与行政许可属于同一领域内的不同层次的两种制度,二者之间虽有区别,但更多的是联系。行为政审批是行政许可的上位概念,二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如何更好地分配社会稀缺资源、调整市场秩序、保障社会公平,二者在共同目的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行政审批制度对经济制度管得太多、管得太严往往会削弱市场的天然调节作用,束缚经济的自由发展。因此对于市场自身能够起到有效调节作用的政府就应该退居幕后,尽到服务性的辅助作用即可。

第二,审批行为不规范,审批项目设立随意,自由裁量权大,审批项目的设立没有设定标准。截止目前为止,国务院拥有审批事2100项,省一级政府拥有2000项,有些县级政府的内设部门也在自行设立行政审批事项,行政审批设定权门槛很低。行政审批作为众多行政管理活动中的一种,其设定应该具有必要性与合理性,应将其限定在对公民权利与自由最低干涉的限度以内。在一个社会中如果任何行为都要进行事前审批无疑会降低社会发展的内在活力,限制个人聪明才智的发挥,阻碍社会前进的动力。我国行政审批项目的设立太过随意大多没有经过严格的认证,将一些本来属于行政许可的项目被纳入非许可审批项目范围保留下来,从此规避了《行政许可法》的规制。还有一些根本不具备必要性的项目也被强行保留下来。审批项目的设定没有明确、统一的法律标准,政府部门往往仅凭一时之需就盲目设立行政审批,项目之间难免会存在重叠与交叉,导致不同层级、不同部门之间在面对同一请求时却难以统一行径,给实践操作增添麻烦。

第三,行政审批体制不合理,审批权力与责任分离,监督机制缺失或者监督不到位,政府部门为了谋求自身利益,设立了大量的收费性审批项目,形成了收费导向型的审批结构。地方行政审批制度功利性强,政府在制定审批项目的过程中并没有从实际需要出发,而是为了保护既得利益或者谋取额外收入而设定一些并不具有必要性的审批项目。在私权领域讲究有权利就必有救济,否则权利就会形同虚设。在公权领域讲究权责一致,正如有的学者提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经验。”有权力的人行使权力一直到有界限的地方为止,所以要想防止权力滥用,就必须设置相应的责任机制,一旦他们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触犯法律的底限,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行政审批制度的设置更多的是赋予行政机关权力而忽略对行政审批制度的监督制约,导致在行政审批过程中寻租现象严重,滋生腐败。审批机关在实施审批的过程中,不对审批对象进行监督或者监督不到位,只有出了问题在才采取相关的事后补救措施。由于责任制度的缺失,行政机关在实施审批行为时往往只注重过程而忽略对结果的监督,导致实践中不合法的审批事项层出不穷。第四,行政审批程序繁琐,审批标准、期限没有明确的规定,行政效率低下,多头审批、乱审批现象严重,损害了公民利益。行政审批制度由计划经济时代沿袭而来,繁荣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作为行政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一直以来被当作衡量行政权含金量的标准,人治色彩相当浓厚。行政审批环节多,时限长,缺乏可靠的保障机制。行政机关随意延长审批时限,造成人浮于事,办事拖拉,行政相对人要通过行政审批,花费时间多,运行成本高,代价大,办事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二、行政审批制度所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直以来大家往往只注重对现有制度的问题的探究,往往容易忽略对问题背后的原因分析。为此,本文试图从行政审批制度在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着手,对问题背后潜藏着的原因进行深度挖掘,确保行政审批制度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得以顺利进行。

(一)传统审批制度的影响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为了规制社会经济的发展,制定了不少行政审批制度。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一些旧的的审批制度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与淘汰却变相地保留下来。这些旧的体制虽然已无法做到与时俱进,但由于清理工作量大,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资源大等种种因素的限制导致大量计划经济时代的审批制度冗沉下来并或多或少对现行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作用。这类原初的风俗习惯,辅以传统的经济文化土壤和固有的体系路径形成了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特点。用道格拉斯•诺斯的话说:“路径依赖是过去对现在和未来的强大影响。”新的制度往往是在旧的政治经济文化土壤的基础上源发起来,因此,难免会伴随旧制度的烙印。

(二)经济体制转轨的影响当我们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初期,计划经济对我国来说,是一种资本主义的舶来品,也是政府希望引进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掌控者社会的政治、经济命脉,对社会全局起着统分统配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引进,全能政府的权力应当有所退却,但对于从传统体制转轨到市场经济过程中难免需要一段时间适应。由于经验的缺失,加之传统体制的制约,在转型过程中难免会依赖先前的行政审批制度来控制新的局面,这就为旧“法”新用创设条件。

(三)利益格局的影响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实质上是对行政权力和部门利益的重新配置,政府既是改革的倡导者又是改革的对象。在改革过程中,不仅触及政府在行政管制过程中显性或隐性的利益。行政审批制度的初衷是将调节市场秩序、分配稀缺自然资源、对特殊行业的准入许可的权利交给政府。因此对行政审批制度的占有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对政治利益的收获,而改革则意味着权力结构的调整以及对权力运行的严格限制,将社会权力关系法制化,打破原有的权力运行的随意性,产生新的利益格局。

三、行政法制缺失的影响

我国行政法制与世界法制进程相比较晚,直到20世界80年代末才相继颁布了各种行政法律制度,相互之间也并未形成严密的行政法律体系。这些法律制度的出台更多只是为了解一时的燃眉之急,并未经过法律体系内部的仔细斟酌。由于立法技术欠缺,这些法律在实施后往往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行政审批制度在实施过程遇到的多种障碍和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此。

四、行政审批制度问题的解决路径

(一)依照法定的标准清理和减少行政审批事项,调整行政审批体制由于经济事务的审批是我们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点,我们可以就这一领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标准加以探讨。在经济领域中,哪些事项需要审批,哪些事项不需要审批,涉及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变等问题。在经济事务中的改革应该遵守以下原则:第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只要可以通过竞争、价值规律等市场机制来调节的,就应该由市场来调节,而不应设定行政审批;第二,通过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和其他自治组织的管理,政府就应该果断放手,而不需设定行政审批;第三,行政机关采用事后监督等其他行政管理方式能够解决的也可以不设行政审批。这也是政府干预从缓原则的体现,政府的管理方式不应仅仅局限于应用强权的行政手段,必要的时候也应当给市场主体适当的自由空间,没有必要事事都要管理在前,只要能够通过事后的监督管理方式实现服务行政的理念,也就没有必要非设行政审批制度不可。

(二)严格行政审批的设定权限,规范行政审批行为一直以来我国的行政审批制度泛滥成灾的原因之一源于审批权设定的门槛太低。由于我国还没有制定出一部关于行政审批事项的法律,因此关于行政审批设定权的制度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要能够借鉴得当,内化为本土的东西,就能够为我国的行政审批制度添光增彩。西方国家对于行政审批权的设定虽各不同,但都才行效力等级比较高的法律文件来加以规定,如美国,所有的行政审批均由联邦或州议会、或者地方议会制定的法律设定;英国则采行由地方政府选择设定的方式设定行政审批制度;日本则由法律来设定行政审批制度。根据我国现有的行政层级多,法律文件繁杂的这一实际情况出发,对于我国行政审批设定权应当限定在地方性法规以上的规范性法律文件。这样既可以取缔大量行政规章及其以下层级文件设定的行政审批项目,又可以纠正行政审批制度过多、过滥的毛病。

(三)加强对行政审批的监督管理作用,完善行政权责关系在行政监督方面,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审批和监督相分离的监督方式、社会举报等监督制度,这些监督制所发挥的作用往往是有限的,我们应该从多维度建立和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在加强内部管理的监督和管理时,一方面,明确岗位职责,行政审批权力和责任,过错实施问责制,防止行政审批权力的滥用。上级机关应当加强对下级机关实施行政审批行为的监督检查,对违法现象及时予以纠正。检查部门的监督检查工作更是不能松懈,应当将审批项目的监查工作纳入机关检查内容的范围,并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行政审批工作的监督检查。对违法审批者,坚决予以查处。另一方面,加强对行政机关的外部监督和检查,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媒体和群众的监督和检查,有效地实行政务公开,提高行政审批的透明度。

篇9

改革热土宿迁,正在掀起一场新的革命。

2013年9月,宿迁市委、市政府按照“简政、放权、去利”的原则,大刀阔斧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市级层面原有的193项行政审批事项,改革后仅保留57项,精简率达70.5%,成为全国行政审批精简力度最大、保留项目最少的地级市之一。

更让外界意想不到的是,进入2014年,宿迁很快又在全国率先启动资格资质去行政化改革,共涉及到43个部门、569项资格资质事项。市里不仅成立统一的考试鉴定中心,集中组织实施148项,还将其余421项全部下放给社会机构和行业协会。

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在实地调研之后认为,宿迁的做法全省没有、全国首创,这项源于基层的改革创新了不起。“这些举措,值得我们全省各市学习”。

逼出来的“自我革命”

宿迁为何要向行政审批制度“动刀”?

作为后发地区和江苏省政府确定的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市,宿迁一直在积极寻找加速起跳、跨越发展的突破口。这些年来,尽管经济增速在苏北一直遥遥领先,但毋庸讳言,审批程序繁琐、效率低下、管理不规范、随意性比较大等问题仍然存在。“重审批、轻监管”、“以批代管”以及权责不一、监管不力等现象屡有发生,影响和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

宿迁市决策层清醒地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用脚投票”,单纯依赖优惠政策,宿迁没有出路。“必须真正通过自我革命、简政放权,才能在区域竞争中以改革红利赢得更大主动权。”时任市委书记蓝绍敏说,宿迁的目标是通过深化行政审批改革,努力打造江苏乃至全国行政审批项目最少、行政效率最高、行政成本最低、行政过程最透明的地区,再造一个发展的黄金期。

2013年9月,宿迁市委、市政府正式启动新一轮行政审批改革。其中,最引人注意的地方,是市级原有的193项行政审批事项,只保留57项,精简率达70.5%。被压减的136项审批权中,有33项交给社会组织,95项暂停行使,改为事后监管;8项下放到县区。

当地一位官员告诉《决策》:“凡是市场能够自我调节的事项坚决取消行政审批,凡是下级政府能够履行的职能事项坚决下放。”

压缩审批权,必然会触动部门利益。从5月初开始酝酿,到9月初拿出清单,这项改革仅用了130天。除了市委、市政府层面的10多次专题讨论,宿迁决定由市纪委、监察局牵头,会同市法制办、工商局等单位,针对梳理出的233项审批事项,与30多家审批单位进行多轮沟通。此外,还专门聘请国务院法制办、省政府法制办、南京大学等相关专家,对审批项目进行逐项评审。如此一来,既切中了宿迁行政审批之弊,也为后续改革预留了接口和空间。

与此同时,宿迁还出台了“1+10”改革体系文件。“1”即《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总体方案》,“10”即《防止行政审批权力寻租暂行规定》、《关于服务保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意见》等10项配套文件,从而增强了改革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不过,当时舆论多聚焦于“审批事项精简”。在宿迁市市长王天琦看来,这仅仅是行政审批改革的一个方面,更深层的变革其实还体现在程序和实体上。“比如‘四证一体’改革,宿迁在江苏省是第一家。”

所谓“四证”,是指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国税登记证、地税登记证。“四证一体”改革,就是实行一窗受理、一表填报、内部流转、统一发证。 “以前注册公司,要跑工商、国税、地税、质监四部门,反复申报、程序繁杂,跑下来至少一个月,现在一个柜台办结,期限压到3天。”市工商局登记注册处顾艺中处长介绍说。

宿迁的改革者也认识到,简政放权虽是改革重点,但绝不是一放了之、放任不管。只有放权、监管齐头并进,才能产生最佳效应。

以往企业升放氢气球,需经过市气象局审批。这项权限被暂停后,气象局职责由“许可”转向“监管”。只要有气球升空,气象工作人员便“不请自来”,进行安全监管。企业很高兴,政府很着急,这是实实在在的职能转变。

在完成权力“减法”之后,市场活力的“加法”效应已经初步显现。截至2014年8月,宿迁市办理“零”出资申请5347件;暂停许可、调整管理方式或前置改后置申请5788件,月均新增私营企业1649家,较改革前增长41.75%,增幅位居江苏全省前列。

继续破除“隐形门槛”

首战告捷,但改革者并未就此止步。他们发现一个隐性问题:资格资质类似于前置门槛的审批项目仍有569项。

其背后有三大驱动因素,即行政审批隐性化、政府职能低效化、利益关系复杂化。时任市委书记蓝绍敏一针见血地说:“政府的手伸长了,行政权力往往容易和利益裹挟在一起,政府监管肯定会扭曲。不进行去行政化改革,实现社会主体活力最大化、投资便利化,将成一句空话。”

例如要开办一家园林绿化公司,办会计证要到财政部门,办电工证要到安监局,考园艺工要到人社局,企业要跑很多部门。除具备这些证件外,持证人员还必须达到一定比例和数量,企业才能将行业准入证办下来。

作为“两资”去行政化的具体操刀者,宿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张莉坦言在改革之初承受了巨大压力。由于并无先例可循,同时存在试错的可能,因此王天琦要求只做不说。

2014年1月,市领导要求43个市直部门上报各自的“两资清单”,意在摸清底数,但这项工作却一度搁浅。当地官员剖析说,资格资质考试、鉴定、发证,养活了一部分人,改革其实就是在革除各部门“利”的命。据不完全统计,仅2013年,资格资质考试认定就给全市各部门带来2230万元收入。

“后来王市长安排市纪委来推动这件事情。一般来讲,市纪委不参与业务工作,后来一些部门被纪委查到了问题,通报出来,对其他部门有所震慑,所有项目才陆续报了上来。”这位官员透露。

张莉局长介绍说,“我自身要去利化,去政府的私利。”按照流程设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把全部义务都承担下来,如报名、审查、考试等,但“利”并不享有,报名收费全部返还给各部门,各部门也因此支持改革。对此,有人形容,背上了一个“炸药包”。

摸清底数之后,“两资”去行政化改革开始进入操作阶段。改革分三步走:放开考试培训、放开考试鉴定、放开证书发放。而政府只负责监管,向社会机构及社会组织购买服务。

为此,宿迁建立了统一的考试鉴定中心,目前仅有92项资格资质类事项保留在政府手中,其余477项全部下放给了社会机构和行业协会。

谁来承接这些项目?张莉最初曾经一筹莫展。“全市应该成立的行业组织是78个,但目前仅有25个。即便是已经成立的行业组织,未必就具备承接项目的能力。换位思考,既然证是全国的证,我可以面向全国招标,让全国范围内的社会组织承担。”

2014年4月,全球最大的考试鉴定机构――全美测评软件系统有限公司(ATA公司)受邀入驻宿迁市考试鉴定中心,并承接了307项资格资质考试。紧随其后,可开展首席质量官等20多种资格资质培训考试的江苏方圆认证也已入驻,并举办了150人的首期班。

“方圆下发的培训证,与雅思、新东方一样,也具有全球影响力。这意味着改革的第三步已经破题。”张莉兴奋地说。

按照她的设想,宿迁市考试鉴定中心下一步将辐射到整个苏北乃至江苏、淮海经济区。宿迁的目标是,到2016年,实现市场主体数量倍增,培育行业组织达到100个,通过行业组织向社会发证15万人,组织40万人考试鉴定。“届时,宿迁将会成为全国技能人才的输送地。”

先行者的孤岛之虞

对于宿迁的改革,外界一直抱有很高的期待。不过,眼下的“两资”去行政化改革,却似乎正面临着孤岛之虞。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2013年5月、2014年6月,国务院总理曾两次提及资格资质去行政化改革,但地方上却鲜有回音。

在宿迁主政者看来,这项改革已经迫在眉睫。时任市委书记蓝绍敏曾说:“行政审批的隐性化对市场主体的培育和经济发展,有非常大的负面效应,如果不把它改掉,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成果就不可能真正得到体现,社会主体的活力也不能得到真正激发。”

宿迁市委、市政府希望通过自身的尝试,能够在此领域成为全国试点,并获得相应的政策倾斜。但以一市之力撬动全面改革,难度之大可以想见。

第一个难题,是现行政府认证的资格资质事项中,有70%以上属于省级以上的权力,基层很难突破。目前,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放给ATA公司的369个考试鉴定项目,只将培训和考试过程进行了下放,实际的发证权仍在政府手中,行业组织没有发挥空间。

“权力未经上面授权,就没办法下放。国家级的证书,我们不能随意授权,省级授权也是我们一项一项谈下来的。中级以上证书,比如国家级资格证,目前部里没有给我们授权,我们也不能下放。”张莉坦言。

从现实情况看,我国行业组织专业水平较低,力量薄弱。因此,即便是权力下放了,也很难找到合适的行业组织承接这项工作。安徽省宿州市政府法制办一位官员告诉《决策》,前些年安徽省政府曾将几项行政审批权限下放到市级,但由于市级缺乏相关力量,最后只得将权力重新收归省里了。可见,如何把握好放权的进度,也在考验着各级政府的默契程度。

第二个难题,是国家职业标准已经15年没有修改、修订,职业标准与生产生活实际脱钩,很难适应形势发展要求。有些考试项目多年无人触碰,比如酱菜工人,这也为宿迁改革带来了体制机制上的桎梏。

张莉认为,有的行业并非必须设立一个标准,一些日常生活实践也并非必须提高到资质资格或者技能等级这个层面。“我们做过一个调研,80%的洗脚工都没有证,但都忙着在翻台。”

篇10

6月19日,佛山市禅城区的陈先生在张槎街道行政服务中心,用了不到10分钟的时间,顺利地为准备筹建的五金加工厂申报了环评报告表。陈先生很是感慨:“要是以前,这还得跑到区里去办。”

这种变化,得益于禅城区环保局实施的“减政放权”政策,进一步加大了环保事权下放力度。从6月1日起,禅城9成以上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可在属地镇街终审,大大减少层级审批环节,让市民和企业在“家门口”就能办理更多环保业务。

敢于创新,

10个事项终审权下放镇街

禅城区环保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一直走在全区乃至全市的前列,早在2006年便开始探索下移部分建设项目环保审批权,2012年还以南庄镇为试点,向南庄分局下放了大部分的环评审批权。事权下放以来,南庄镇各项事权运行顺畅,“这为禅城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体制改革,提供了有力的可行性支撑。”禅城区环保局环评科科长黄智华告诉记者,“这次审批权下放就是以南庄试点为基础,进一步加大下放力度,并将南庄经验推扩至区内的所有镇街。”

事权下放力度多大?“区局去年大概有100项报告书及报告表,环保事权下放后,今年预计不会超过10项,也就是说9成以上的审批权将下放到镇街。”黄智华解释说。

“事权下放不仅数量多,而且含金量高。”禅城区环保局环评科副科长柯亚文补充道,此次事权下放共10个事项,包括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报告表、登记表审批和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等受到广泛关注的“高含金量”审批事项。如环评审批事项,除了工业类报告书项目、市局委托审批事项、跨镇街道类项目外,终审权都对各镇街下放。改革力度之大在全区乃至全市都是罕有的。

据介绍,禅城作为中心城区,是佛山政治、经济以及科教文卫的“中心”。近年来,城市升级和产业转型均取得重大突破和成效,全区产业结构几经优化调整,截至去年底,随着诚通纸业、东亚股份、联达纺织这“三大排污大户”停止排污及向外迁移后,全区目前无高污染企业项目,留在本地发展及即将引进的项目逐步向第三产业发展。据统计,禅城工业污染环保投诉逐渐下降,取而代之的是餐饮油烟扰民投诉已占据群众投诉前列。

“正是处于这样的背景下,在市层面对事权下放没有硬性指标的情况下,禅城进行了自下而上的创新改革。”黄智华表示,事权下放后,9成以上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可在属地镇街终审,减少层级审批环节,提升政府行政效率,打破群众印象中“办事难、办事远、办事久”等传统观念,让市民和企业不出镇街就能办理环保业务。

此外,行政部门的审批程序也进一步简化,原区局审批的项目,一般由禅城区环保局组织镇街分局工作人员一并勘查现场,镇街分局向区局出具初步审核意见,区局出具环评批复意见,而事权下放后,各镇街可直接终审,变二级审批为一级审批,审批程序优化,审批效率相应也提高。

强化培训,确保事权顺利承接

环保事权下放,镇街分局能否“接得住”?“南庄试点的成功样板摆在那,我们对镇街很有信心。”黄智华告诉记者,根据《禅城区环保行政许可事项下放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要求,各镇街已自行内部调配,合理安排以确保环保工作人员到岗到位。

“但事权刚下放,仍存在磨合问题。”据介绍,2014年以来,禅城大力推进环保行政审批改革,在各镇街逐步推行环保审批事项“一门式”服务,也即是将之前环保行政审批中其他科室受理的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餐饮油烟在线监控验收、餐饮严控废物处理、排污许可证核发等审批和日常管理事项统一到环保窗口受理,实行“一窗受理、一窗办结”。这就意味着,此次环保事权下放后,镇街所有窗口的工作人员都得熟悉相应业务流程和要求,“而实际上,作为一项新工作,不同窗口的不同工作人员,仍存在掌握程度不同的情况。”

“也因此,为确保事权的顺利下放和承接,半个月以来,我局已对各镇街进行了两轮培训。”黄智华向记者透露,第一轮培训,禅城区环保局组织各镇街开展环保审批、验收、环评技术评估及对外服务窗口收件、电脑系统操作等业务培训专场讲座,重点有针对性地对下放事项的业务具体操作、工作要求及注意事项进行讲解,同时结合“一门式”行政审批改革的要求,有效提升镇街工作人员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水平,帮助其尽快熟悉业务流程,确保下放事权顺利承接。第二轮培训,则是区局主动到各镇街走访,现场答疑和教学,解决镇街存在困难。

尽管如此,禅城区环保局环评科的主要骨干们,每天仍接到无数来自于镇街的咨询电话,对于每一个来电,他们都尽可能详细地解答。对镇街仍把握不准的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等工作,随时根据镇街的需要进行现场帮带。“这在现阶段,需求还是比较大的。”黄智华告诉记者,他就曾一天内受邀跑5个现场。

“我们相信困难只是暂时的。”柯亚文表示,禅城区环保局业务部门仍将负责对各镇街承接业务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保证下放事项能有效开展,对于镇街人员无法正常开展的相关工作,区局业务科室仍将派员协助开展,直至镇街分局能独立开展工作为止。

下一阶段禅城区环保局将采用项目专人跟进、“手把手”教学、专家授课等多种方式,有序开展后续培训和指导工作,进一步强化镇街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建立规范高效的行政审批运行机制和严密完善的审批监督体制,切实做到便民利民。

严加监管,确保放而不乱

审批权原来统一归于区环保局,但目前一下子下放这么多的事权到镇街,如何进行有效监管?“区局通过建立数字化监管系统,实现了实时监控。”黄智华告诉记者,目前禅城区环保局已委托“广东省环境信息中心”开发和更新环评审批系统。该系统设置了分级审批权限,区镇两级部门的环评审批事项均在系统中操作审批,实现实时的核查和监管,提升审批效率和质量。

与此同时,结合“一门式”行政审批改革的要求,配合现时区级通用的审批系统,多次与区法制办、区审改办沟通,共同探讨系统两者间无缝衔接的方法,确保从窗口收件登记、项目资料录入、申请文件上传到项目批复文件草拟、核发均在审批平台上实现,以便实现实时指导、全程监控。

除了建立电子监督系统,禅城区环保局还采取每月报备和不定期抽查的形式,对镇街审批情况进行监督。根据区局的报备要求,各镇街分局每月需将办理建设项目审批的情况,经分管局领导确认、签名并盖章后于下月5日前报区环保局,备案资料包括项目审批原件、备案表格及电子文档等各一份;每年7月、12月将半年和全年委托事项办理情况书面向区环保局报告。“在此基础上,区局还不定时对各镇街的实操情况进行抽查,了解镇街工作人员对业务办理流程掌握程度的同时,加强对他们关于权责问题的提醒和警示,督促其依法依规行使审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