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收藏范文
时间:2023-04-03 12:38: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物收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历史上,文物收藏,自商周以来就有记载,无论国家性质或者私人性质的收藏都有很多成功的典范。其中,北宋和南宋就专门设立内府机构,专门从事收藏和研究。北宋晚期的私人收藏领域功成名就的代表就有赵明诚和李清照夫妇,他们费尽巨大的心血收藏的文物艺术品虽然在战乱的颠沛流离中散失,但他们给我们留下了不朽的《金石录》巨著。《金石录》考订精核,评论独具卓识,在中国金石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地位(目前唯一的宋版残卷《金石录》,今藏上海图书馆)。
作为承载中华民族历史血脉之传承的文物古玩,收藏它们,起码是对祖先们历史遗物的尊重,并且通过收藏让更多的人能感受到历史的存在。通过研究和论证,可以让我们正确的矫正历史错乱,领略曾经的历史原貌,品味它们的工艺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进而展望未来,推动本时代工艺艺术的创新发展。这就是收藏的意义。
那么,作为今天的收藏者,我们面对历史难得的机遇(历史以来全国持续大规模的建设),有这个责任和义务对历史遗物进行收藏,以体现个人的文化价值和个人存在意义。
当然,收藏的经济价值和单纯的“把玩休闲”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它是文物古玩收藏热的一个重要推手。可是面对庞大的收藏群体(据说7000多万,感兴趣的起码1亿以上),市场上的真品文物古玩无疑是不能满足每个人的收藏需求的。于是,仿造和做伪的“文物古玩”就应运而生。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算起,短短30余年,全国古玩市场和古玩店中95%以上都是这类仿造品。尤其地下的仿造程度越来越高新,这给整个收藏界带来越来越多的挑战。
很多体制内和体制外的一些知名鉴定专家,基本都给废掉武功。收藏队伍里的鱼目混杂和一些人的贪婪,仿造者和盗挖者面对巨大经济利益的诱惑,整个行业里的真真假假,使得这个行业成为真正的血腥江湖。收藏文物古玩能不能获得成功,在所谓权威鉴定专家不能依靠的当下,文物艺术品经纪人队伍不成熟的今天,最关键的是收藏者们有没有具备辨别真假文物古玩的眼力和正确的收藏观?如果具备了,就会抓住历史机遇,成为一个合格而成功的收藏家。如果只是凭着一股热情和投资发财的梦想,不去认真的了解收藏的复杂性和巨大的难度,盲目的进到这个江湖里只会撞得头波血流,甚至倾家荡产或者变成神经错乱的疯子(国宝帮多都如此)。这种结局还谈什么收藏成功?能正常退出来就算非常幸运了。
这里所谈的成功,并非收藏一些普品和一些开门的行货就算成功。真正的收藏成功是要经历很多磨难和多个修炼阶段的,没有那个成功的收藏大家是随随便便就达到一定高度的。
为此,根据多年的观察和深刻领悟,在这里谈几点“文物古玩中古陶瓷收藏何为成功?”的粗浅认识,算是抛砖引玉:
1、从初玩到瞎玩几年,撞的“皮青脸肿”和被骗的“七零八落”之后幡然醒悟(脱离“国宝”思维体系),然后踏踏实实的重头学习,开始请教正经圈子里老师,务实的收集到代的大量标本残器,深度对比和考察相关的馆藏器(有条件最好上手研究),拜访考察行里资深收藏人士的相关藏品,反复研究各类层级的高仿和作旧方法。至少能坚持两三年以上,训练到眼力和心智基本过关。这也算是向成功的道路上迈进一大步。
2、有些人因受条件的限制或者从纯粹文化休闲的角度考量,从玩瓷片中找到快乐,并乐此不疲,一生收集大量各类高端残缺标本,有的成为多个门类的系列。为古陶瓷拾遗补缺作出自己的贡献。有的由此出版各类标本的著作,供别人参考和借鉴。这也是一种成功。
3、有些人把多年收集的标本只当做学习的老师,以标本、馆藏、高仿的综合掌握中,再转换思维体系,并有选择的玩不是大价但很开门半残器和整修器。由小到大,由简到难,由残到整的逐步转换整器概念。同时训练压制的膨胀欲望到理性思维,熟练掌握各个阶段的一二线价格和市场价格套路。下手一定难度的整器不再盲目打眼,并能准确“看死”目标物而有魄力下手拿货,在各种环境中出现的大小整器中淘进让出,使得自己的“眼力”和“魄力”基本对等。跨过收藏入门的“门槛”,算是一种初级的成功。
4、具备一定眼力,闯荡各个渠道(合法),建立一定的人脉关系,敢于拿下高级的开门行货,并在“需要”的情况下成功的让出去(以藏养藏,逐渐积累财富阶段,为碰到真正收藏的精品做准备),确立今后的收藏门类目标,并实施计划(能承受、最有兴趣、最专长、最能体现自身价值的藏品门类),为了一个目标而竭尽全力达到一定的收藏规模(最好专项收藏)。这也算是基本上成功了。
5、如果有精力就跨项开辟新的收藏门类,如果坚持专门搞原有的一两个专项收藏,就可以开始梳理拥有的系列收藏品,去粗留精,补缺拾珍,定级建档。有条件的,建立会所雅集或者博物馆,把收藏成果展示给社会,并要获得正经行圈里普遍认可和社会的好评。这就算真正的成功了。
6、如果不想建立博物馆,把一生心血换来的精藏捐献给国家或者交由基金机构去管理(很多大藏家的结局是:收藏容易守藏难,解决身后事也很重要),也是不错的选择,广泛进行国际间交流和访问,开始总结编写研究成果或者撰写回忆录,享受“眼前无宝而心中有道”的四海云游雅士之生活,真可谓功成名就,名垂青史,这就是收藏家的大成功。
7、也有人认为“过手”就是成功。比如一些资深行家(资深经纪人),一边为别人成就了收藏梦想,一边享受着“无物有我”的财富精神。从“文物艺术品收藏”的本质(文化实物精神)来讲,很多人是有些保留意见的,但从“文物艺术品收藏”的整个大体系来讲,是有“诸葛亮成就刘备之蜀国伟业”的大思维。毕竟这些在血腥江湖上摸爬滚打、练就一身独到武功的资深大行家,是收藏领域非常难得的人才,如果通过他们的“眼力”和“心智”,为拥有一定财富、热衷文化事业并积极投身文物艺术品的企业家们收藏一定级别和一定规模的精品,也是间接的保护了文物古玩艺术品,否则这些高品级的文物艺术品有可能就会流失到国外。
从这一角度来讲,也是一种成功。但就怕一些以逐利为目的行家,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与拍企合谋,坑害不懂行的一些企业家,让他们对此望而生畏。要知道,没有企业家参与的文物艺术品收藏事业,是没有规模和质量的,更谈不上保护和良性传承。因为没有企业家持续的资本供给,哪能做成国外企业家拥有高品级的“私人博物馆”和“美术馆”呢?所以。资深行家和国内企业家的良性、真诚之合作,是我们明天拥有国际著名“私人博物馆”和“美术馆”的希望。
总之,收藏成功是不断历练和不断成熟渐进过程,藏家不可能藏尽所有,大收藏有大的成功,小收藏有小的成功,单一收藏门类有单一的成功,综合收藏有综合规模的成功。小中见大,百粗不如一精,百精不如一珍。收藏的成功不是你规模有多大,博物馆有多气派,关键是收藏品的品级和珍稀的程度有多高。用刘刘禹锡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来形容高层次的收藏最恰当不过了。
篇2
轻轻拭去历史的尘埃,这些民间的古物,静静地躺在那里,展示它们的风华,铭记过往的岁月。千年荏苒,时间让它们的存在变得珍贵。
他是这些宝贝的守护者,也是黎族文化的收藏者。
乐东县佛罗镇,有一个白沙河谷本土文化园,吸引很多游客慕名而来。但是,这里不是一个旅游景点,而是一个私人博物馆。这个私人博物馆其实是一个农家小院,座落在白沙河旁。这里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海南本土古文化展馆。
记者看到,展馆也就200来平方米,3888件藏物井井有条地陈列在木架上。从年代上来看,上至新石器晚期的磨制石器,下到近代的黄花梨制品,都是从古至今,生活在海南的黎族、苗族、汉族人的衣物、饰品、农具、器皿等等。它们不仅承载着古老的历史,还在讲述着主人袁金华的故事。
袁金华是乐东佛罗镇人,这位63岁的农民出身的退休职工,从1974年起,他利用业余时间,走访海南黎苗村寨和汉区乡村,挖掘、收集从旧石器、新石器时代至秦、汉、唐、宋、元、明、清到民国时期的各类文化遗存。38年来,他的工资全部用来搞收藏,他把家里价值八、九百万的祖传花梨木卖了,用来养护这些古物,身负600万的欠款建了这个私人博物馆。
看到淋坏的文物 大男人心疼得落泪
看着这些珍贵的文物,身负600万的欠债袁金华内心是一种精神财富。几十年不间断地投入,耗尽了袁家的资产,然而藏馆依旧简易破旧,藏品的安全面临威胁。
记者看到博物馆场所很简陋,房顶是用铝片盖的,台架有的是水泥石堆起来的。这里的志愿者告诉记者,一旦下雨房子就漏雨,只能拿盆接雨,天晴了,淋湿的物品要拿到外面去晒。
“每次看到淋坏的文物,当我用毛巾擦这些文物时我都会掉泪,心疼呀。”袁金华说,现在他一个人忙不过来,雇了6个人帮忙,他给人家开工资,保护及工资每个月的正常支出约6万元,用的都是家里的“老本”。博物馆简陋,没有恒温、没有监控,对保护这3000多件文物来讲很不利,但是建这个馆还缺乏很多的资金,后期慢慢有了资金再把它建起来。
与黎族文化结缘 他选择走上一条艰辛的路
在博物馆里,记者看到一件用于捣米用的木椿,别看它黑乎乎的不起眼,这可是明代用于黄花梨制作的木椿,价值连城。
袁金华说,说起与黎族文物的情缘,就与这个黄花梨木椿而起。在他上初中时,一次他到黎村去玩,早晨5点钟时,突然被一阵阵有节奏的歌声惊醒,他出门看到,几位黎族妇女一起在他所住的房前在用木椿捣米,妇女们同唱一样的歌,用手中的椿棒在木椿里敲打着,声音非常嘹亮,还不时有妇女从家里出来拿着椿棒加入这劳动的队伍。随着欢快的节奏,这声音让袁金华被黎族妇女的团结精神所震撼。那天,他在黎村向妇女索要了一个木椿,从此,他经常到黎村寻找黎族的一些小件古物。没想到,从此,他迷上收藏黎族文物,且一发不可收拾。
因长年收集花梨木,袁金华家里有200件的花梨木家具珍藏,价值不菲,随便卖一件,都是几万元钱,他和他的家人完全可以生活的非常舒服。但这位钟情黎族文物的“傻子”在38年之间,将所有家当都赔到收藏保护文物之中。建博物馆,建白沙本土文化园生态园,让他身负600万的债务,从他憔悴的脸上看出他内心有着多么重的负担。
为了支撑家里的生活,袁金华开了一家联通手机店,但最后因无钱支撑破产了。最后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妻子向娘家人借钱,一家人就靠妻子在外面借钱生活,三个儿子为此不肯回家过年,因为他们不愿看到他们的父亲无奈而又执着的脸。
“我被很多人骂,说我不像个男人,靠妻子在外借钱生活。想到家人跟我一样吃苦,心里像刀扎了似的,其实看到家里生活的如此寒碜,我心里是很苦的,我有过挣扎,总感觉自己撑不过去了,自己疲惫得心随时会停止跳动,身体会突然累倒。”袁金华脸上露出难于言表的神情。是痛、是愧疚,对收藏黎族文物的困境,有时让他都很迷茫了。袁金华的话说的很实在,他付出的太多,他内心的痛苦与挣扎只要他一个人来承受,因为这是他自己的选择。
三个儿子上大学没钱买电脑 负债600万不言悔
记者从2004年省文物保护委员会的一份登记表上看到,仅黄花梨木一项,袁金华拥有200多件价值不菲的花梨木收藏品,这里包括祖传的家具。现在,剩下的黄花梨工家具只有几十件。从1974年开始收藏古物,38年来,他的工资全部用来搞收藏,不仅如此,他把家里价值八九百万的祖传花梨木卖了,用来养护这些古物,他现在还身背600万的欠款。
“我觉得对不起儿子,三个儿子上大学没有一个买电脑的,所有的钱全部用在收藏保护文物上。”袁金华说这话时一脸的愧疚。记者了解到,在没建博物馆之前,在佛罗镇的家里,家里房子全都放了收藏的文物,孩子们没地方睡,都睡在邻居家里。
“可我一点也不后悔,让我最快乐的事就是收藏保护这些文物,最不快乐的事就是看到最珍贵的文物受损。”袁金华激动地说。
历经20年打3次欠条 请回“南海神针”
“为了得到这个宝贝,我等了20年,3次给人家打欠条,说起来真是不好意思,现在还欠人家5万元呢。”袁金华指着座落在园内的“南海神针”对记者说。袁金华眼里的这个“宝贝”是一座石雕图腾柱、高约5米多,厚重中有着威严之感。早在1989年,在白沙河谷挖渠的村民得到了这座石雕,袁金华得知消息后,找人鉴定了这座石雕的历史文物价值。据推断,可能是明朝年代,因航海业的需要,这座石雕为航海出口的指向柱,并以二块计时影石盘构成南海计时指向神针。
篇3
收藏品中“随缘”是最可贵的。我曾收藏了一辆医生出诊或家人逛街时骑行的豪华型三轮车,以及一顶清朝时期一位秀才使用的红眠床。
红眠床雕刻很精美、漂亮且讲究,原是我一位朋友家的收藏品,之前即使看到都不敢去询问,后因他家环境的变迁,物主打电话请我去看而得之。所以,文物的收藏常常是靠机缘,不能勉强。
我曾有一件很精美的漆器借给某一单位展览,在卸展时不幸丢失,那物件我已收藏很久,虽然不舍但也是无可奈何的事,只能算是我与它缘份已尽,如是他人拿走的,希望能善待此物,因它真的是很好的文物,所以还是随缘为好。有些藏品你甚至不找它,它都会自动找上门来的。
豪华型三轮车的收购,起缘于《苹果日报》刊有我的采访报道文章,原物主看到该文章后循线索找我的电话,经多方联系才找到我,并说明他有一辆家传的三轮车,状况还不错,希望我过去看看。我抽空去看时,物主介绍说因家中店面小且放不下了,所以有许多人要买,包括有位市议长、婚纱公司和茶艺馆的人及私人收藏家等,都没有卖,因为看到报道我的文章,所以先找我去看看。经过面试后,物主觉得卖给我会比较放心,经议价后我买了下来,其中过程就像选女婿那样,很有趣,说起来也是机缘。
蓬莱涂漆器
漆器是日本人生活器物中不可或缺的用品。山中公是日本人,他毕业于日本东京美术学校漆工科。日据时期的1926年,他在台中市开设了“山中工艺美术漆器制造所”,制作的漆器成品主要供日本人使用。其岳父在台湾开了一间日本料理店“富贵亭”。他观察到往来“富贵亭”的日本人要返回日本时,会买有台湾特色的“伴手礼”。因此,他特别设计出有台湾地方特色的漆器――蓬莱涂漆器,放在“富贵亭”卖给观光客。
“蓬莱涂”是山中公将在台湾的生活经验、台湾住民的风俗习惯及少数民族的生活样式融入漆工技术而产生的独特漆艺风格,设计图案都是具有台湾特色的风土民情,如以水果(香蕉、木瓜、凤梨)、花卉、蝴蝶、人物、建筑等为素材制作,早期较多作品以日月潭少数民族邵族群生活为题材。
山中公在台中开设的“山中工艺美术漆器制造所”生产的蓬莱涂漆器受到了日本及其他游客的青睐。同时,受到台湾总督府的重视。1928年成立公营的“台中工艺传习所”,就聘请了山中公培育漆器工艺的人才,后演变为“私立台中工艺专修学校”,这是台湾第一所工艺专修学校。台湾著名的漆艺大师陈火庆、赖高山、王清霜等都是山中公的学生。
日本战败后,山中公等人于1946年被遣返日本,因此该校经营困难,地方士绅曾请谢雪红女士经营,但发生“二・二八”事件后,该校被废,从而结束了日据时代的台湾漆工艺。
早期,我在台中古董店买了很多蓬莱涂漆器并收藏,那时大多数人还不知道蓬莱涂漆器是台中的名产,后来逐渐受到重视被不断炒作,买的人多,我就很少买了。
现在,我会通过举办展览、出版桐关专辑,来呈现台湾特色的漆器工艺,以资传承。
南投陶
篇4
邛窑” 又称“邛崃窑”, 是我国著名的民间瓷窑之一,也是四川古代最大的民间青瓷窑系。其始烧于东晋,盛于唐五代,衰于宋,断于元,历史距今已有800多年,比景德镇的历史还要久远,在唐朝,以盛产各种彩瓷而闻名,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用毛笔蘸上混有铜、铁、钴、锰等金属元素的着色剂上色而使釉下呈现黄褐绿三种颜色的“邛三彩”。位于川西平原的邛崃,受藏羌文化的影响,邛窑造型优美而不失粗犷,绚丽而不失个性,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也开创了彩瓷发展的顶峰。
由于收藏价值高,增值快,古瓷器收藏一直被藏家所青睐。作为四川地区古瓷器代表的邛窑精品文化陶瓷更是受到投资者的热捧,开始成为瓷器藏家追捧的焦点,也成为藏家眼中最值得收藏的成都文化产物。
历史文化:邛窑彩绘瓷比“唐三彩”
还早几百年
“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诗圣杜甫写于草堂的《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诗中就对邛窑给出了极高的评价(诗中“大邑烧瓷”便是邛窑瓷)。
邛窑在四川的分布很广,如邛崃什方堂、尖子山窑、成都市区的青羊宫窑、琉璃厂窑、都江堰的玉堂窑、彭州市的瓷峰窑、郫县的大坟包窑等都被通称为邛窑。而因邛崃境内的什方堂等窑址面积最大、窑包最多、时间延续最长、器物流传最广、纹饰造型最美、出土文物也最为丰富,成为邛窑陶瓷的代表。邛窑陶器以其堆积最厚、产品最丰富、连续烧造时间最长而著称于世。
邛窑以青釉、青釉褐斑、青釉褐绿斑和彩绘瓷为主。由于它是最早对陶瓷器进行彩绘装饰的窑址,其陶瓷器釉色丰富多彩、鲜艳夺目,是我国彩绘瓷的发源地。它还是我国最早使用高温釉技术的古窑,在中国古陶瓷领域独树一帜。其烧造年代比长沙窑还要早200年左右,比“唐三彩”、“山西琉璃彩”早几百年。而它已湮没了一千多年,重新被人们重视也是近百年的事,近年在出土的文物中以“邛三彩”(单彩、双彩、三彩)著称,特别是在三国时期,当时的蜀国在成都琉璃厂窑还设置了官窑厂,专为王室、王府督造三彩日用器、冥器、建筑琉璃器,但是随着邛陶在宋朝以后的衰落,渐渐不为人知,至于说比“唐三彩”工艺更加独特的“邛三彩”,就更是鲜为人知了。
收藏鉴别:从彩绘装饰和制作手法入手鉴别
“北有唐三彩,南有邛三彩”,喜欢陶瓷器的朋友应该都听说过这句话。“邛三彩”是以1200℃以上高温一次烧成,胎釉结合紧密,釉面永不脱落,而且邛窑高温三彩釉系无铅釉,比北方的“唐三彩”所施用的有毒的铅釉要好。而藏友在收藏邛窑时,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首先,彩绘装饰绚丽闻名于世。邛窑胎体较厚,胎色多种,以紫红色胎为主,并有灰色、土黄色、黄中带褐色胎等,胎中有分布均匀的细砂料,胎釉之间往往施一层白色化妆土。其釉色20种,多为高温石灰釉,以青为主,青中泛白、青中泛黄、青中泛绿居多,而彩绘装饰运用十分普遍,它有单色釉、如青釉、棕黄色釉、褐黑色釉,灰白色釉,由于泥料较粗,普遍含有细沙粒,胎面普遍施化妆土,用当地原料配出浅黄、深黄、棕黄、老绿、翠绿、孔雀蓝、藏蓝、紫黄、黑色等颜色在瓷器上作画,由于邛窑瓷器釉层稀薄,釉下彩或釉上彩不易分辨,但大多数是釉下彩。
其次,邛窑的装饰技法独特。主要有釉下彩绘、印花、刻划花、堆贴花4种,常以大片圆形彩斑、联珠、多层菱形、圆圈构成的图案,并和刻花、划花、粘贴、捏塑、模印等共同组成装饰面。纹饰简洁古朴,民间风味浓厚,极富地方特色,纹饰多为草叶、花卉、云气、斑点、鸟虫和几何纹,这些釉下彩绘,由于工匠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底和书画艺术的功力,以没骨画的技法,率然落笔,粗悍展开,画出的花纹潇洒豪放,韵味无穷。
最后,邛窑器物的制作手法巧妙。除轮制、模制和手捏外,也采用雕琢成型,善于将雕塑艺术的手法运用到瓷器的造型上是邛窑陶瓷器的重要特征,纵观邛窑瓷器,雕塑艺术品特别多,例如各类大小动物,胡商俑、武士俑、劳作俑、侍女俑、役仆俑等形象都用雕塑手法作出,就是一些实用生活用具、文房用具、储盛用具等雕塑艺术的作法也处处可见,其中以丰富的小瓷俑最为生动传神,仅形式就达20多种,合理的变形,适度的夸张,虽然出自民间匠人之手,却有很高的艺术品味。
古瓷器屡创天价,这一方面是因为古瓷本身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审美价值,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它的稀缺。瓷器不易保藏,所以古瓷传至今日且保存完好者本就不多,精品更是屈指可数。作为独具成都文物特征的邛窑彩瓷,其未来充满希望,目前,从国内国际众多的大型拍卖会上都能看到邛窑瓷器的身影。现在收藏投资者把眼光投向邛窑精品瓷器,时机上佳。
代表邛窑特色的“省油灯”
篇5
古代棉纺织工具,上图为织经线所用工具,下图为织纬线所用梭子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般概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还不到20年时间,国际上就这个问题进行了多次讨论,对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作了初步界定。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重视,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的意见》,文件确定:“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据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分为两类,即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文化表现形式是指各种门类和形态的传统民族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及戏曲、曲艺、民间工艺、民俗礼仪等。文化空间是指按照民间传统习惯,在固定时间和场所进行的传统的、综艺性的民俗民间文化活动,如庙会、庆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及表现形式反映的具体方面如:口头传统,即民间文学(或者说口头文学),包括民众中长期经过口头传承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儿童歌谣、民间说唱、古老诗歌等,这些内容又都是通过传统的语言来表达的;传统艺术,包括传统的音乐、舞蹈、美术、戏曲、曲艺、杂技等各种民间艺术和传统表现形式;民俗活动,包括广大民众世代传承的民俗生活、人生礼仪、岁时活动、节日庆典、传统礼仪、传统礼俗、民间体育等生活习俗;民间知识,包括民众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有关自然界、社会的知识,如天文、地理、历法、气象知识,农业、手工业知识,养生、健身、医疗知识等;手工技艺,包括器具制作、民居建筑、陶瓷、织染、金属工艺、造纸、印刷、酿造等传统手工技艺。
锣鼓书道具,脱胎于上海郊区曲艺“太保书”亦称“神鼓书”或“镗锣书”
我国悠久的历史和多民族构成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而厚重。现在从国际到国内都提出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这是保护我国文化生态的重大课题,否则,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势必造成我国几千年来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断消失,造成许多传统技艺的不断消亡,这些正是我们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提和背景。
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上海,具有厚实而丰富的本土文化。从福泉山的史前文化开始,在东海之滨繁衍生息的上海人就创造出可以和任何地域相媲美的上海文化。除了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也异彩纷呈,从元代黄道婆的棉纺技术到明代嘉定三朱的竹刻工艺,再到露香园的顾绣,都显示出无与伦比的卓越和灿烂。更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在中国文化版图上的特殊地位。上海处于版图长江的终端,优越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中外文明的汇合点。自上海开埠以来,全国各地的移民进入上海,带来了他们的语言、习俗、艺术等各种口授心传的文化内容,大批域外人群的进入又带来了世界各地的文化和艺术,在这两类文化的滋养下,上海的文化表现出兼容性和多元化的特点,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便由本土文化、华夏文化和外域文化三部分融合而成,这正是海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
上海松江乌泥泾棉纺织模型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称为民族民间文化调查),近年来按国际上的统一认识对上海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了普查,并按照国务院有关部门颁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代码表”作了公布,现归纳介绍如下:
1.民间文学上海地区的民间文学包括神话、传说(仙道传说、地方传说、民俗传说)、故事(幻想故事、精狐鬼怪故事、生活故事、机智人物故事)、长诗(如奉贤宋炳良长篇叙事山歌、松江张玉舟长篇叙事山歌)等,内容非常丰富,20年前有关部门就开始编撰《上海民族民间文学集成》,卷帙浩大,但仍有遗漏。
2.民间美术工艺上海地区的民间美术包括绘画(小校场年画、金山农民画、崇明灶花等)、雕塑(嘉定竹刻、南汇王金根石雕、奉贤木雕、海派黄杨木雕、留青竹刻等)、工艺(何克明灯彩艺术、王子淦剪纸、赵艳林画塑、奉贤折纸、颛桥剪纸等)。此外,上海地区的砚刻、木版水印、制黑、印泥制作、制笔、抽纱、戏装道具也都享有盛名。
3.民间音乐上海地区的民间音乐包括劳动号子(搬运号子、渔船号子、建筑号子、农事号子)、田山歌(分布于青浦、松江、金山、奉贤)、小山歌(又称四句山歌、问答山歌)、小曲调(又称小曲,有城市小调、农村小曲、舞歌三类)、儿歌(由童谣发展而来,分为游戏歌、知识歌、绕口令、时令风俗歌、逗儿歌之类)、吟唱调(音调接近口语化,有婚嫁歌、丧葬歌、叫卖调、吟诗调、盘数调、更夫调、乞丐调、数牌调、挖花调9类)、青浦赵巷田歌、横沙民歌等,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4.民间器乐上海的民间乐器非常普遍,尤以琵琶为代表。器乐有独奏音乐(吹管乐曲、拉弦乐器、弹弦乐曲、琵琶乐器)、合奏音乐(丝竹乐、吹打乐、锣鼓乐)、上海江南丝竹、牡丹亭(崇明地区民间合奏音乐)、道教音乐(分西乡、东乡、市区三个流派,有吟唱类、道曲类和音乐曲牌类三种)。
5.民间舞蹈上海地区的民间舞蹈分为宋元以前的吴越舞,明清时期的民间杂舞和清末民初的近代都市舞三个阶段,其中马桥手狮舞、奉贤胡桥滚灯、闵行地区的打莲湘等都比较有名。
顾绣成品及刺绣时所用的丝线、剪刀
6.戏曲上海地区的戏曲以沪剧最有名,其前身为幕表滩簧戏。此外还有越剧、崇明布袋木偶戏、七宝皮影戏、奉贤皮影戏等。
7.曲艺上海曲艺源远流长,著名的如南汇脱胎于太保书的锣鼓书、浦东拨子书(又称沪书、浦东说书)、商塌宣卷(苏州传入,又称念宣卷)、小热昏(又称小锣书)、扬州唱曲(又称淮扬清曲、淮扬小曲、扬州小调,清末民初传入上海)。
8.民间手工技艺上海的民间手工技艺历史悠久,其中著名的有元代黄道婆的纺织技术、崇明独轮车、露香园顾绣、嘉定黄草编织、三林刺绣、莘庄钩针编制、杨浦棕榈编制等。
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上述几类外,还有一些岁时节令习俗、人生礼俗、民间庙会等内容,此外尚有大量未被记录的内容还有待发掘和认识。
嘉定竹刻工具、半成品及成品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收藏
海派收藏无论从收藏理念、收藏内容和收藏形式来看,都反映了海派文化的多元化和兼容性。在这方面,上海的中医秘方收藏具有代表性,历年收集、整理的中医秘方成千上万,正是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收藏的重要内容。
应该看到的是,非物质文化收藏不同于物质文化收藏,两者的表现形式、收藏方法有很多差异,必须理清一些基本的思路,采取一些新的形式和方法。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流行于上海的京剧唱片
非物质文化从其形式来说是无形的,和物质文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二者又常常是不可分割的,如口头传承的民间歌曲、说唱文学等是非物质文化的范畴,但总是通过语言器乐等载体来表现表达的,因此,我们才能通过一些物质的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收藏和保护。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各有特点,其赖以保存的物质外壳并不一样,对收藏家来说,可以采取的方法很多,主要有:
收集作品――传统的工艺方法很多已失传,我们今天看到的都是采用这些工艺制作的作品诸如古代的编织品、绣品、竹刻、草编、陶瓷、漆器等,透过这些作品,可以寻找并复原古代的工艺方法。如南京、苏州的丝绸研究机构曾成功仿制出万历皇帝的龙袍,从中找到了许多已失传的技艺。
文字记录――民间文学作品如民间故事、民间传说、儿歌之类的可以通过文字记录下来,前些年有关方面编的《民俗民间文学集成》就采用了这种方法。上海市收藏协会中医秘方专业委员会近年来将收集的民间秘方结集出版,正是文字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果。同时,对一些民间艺人的工艺过程、工具材料、经历心得等也可用文字形式来表达,戏曲剧本、乐谱也能采用文字符号、图解记载。
录音录像――戏曲、音乐、歌舞、山歌等表演性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采用现代化的录音、录像方法予以保存,有些手工技艺的内容采用这种方法也可以更直观更形象。一些留存于世的民俗礼仪、节日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通过录音、录像、照相都是最好的保存方式。
传承复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是让这些古老文化传承下去,学习、重现和复原是最好的保存方法,通过培养新一代的艺人,经口授手教,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鲜活地展示在人们的面前。
2006年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海民间收藏展开幕式
这些物质性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保存和收藏又必须是结合使用的,只有这样才能从多层面的、多角度的和感性的形式来再现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从方法上看,收藏品种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题的。例如选择沪剧作为收藏项目,就可以把沪剧的剧本、戏装、海报、戏单、剧照、录音、录像及各种实物作为藏品内容。同时,对已有的传统或非传统收藏项目,在物质的外壳下我们应努力寻找其非物质的文化内涵,如在工艺品收藏中注意其工艺方法和创作理念,在老上海用品收藏中发掘老上海的生活方式和民俗习惯等。这样才能从文化的高度提升我们的收藏层次,达到收藏文化的终极目的。
篇6
大众的文物收藏,自从1993年中国文物学会民间收藏委员会,在北戴河万博文化城举办首次全国民间文物收藏展览以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随后又成立了中国收藏家协会,该协会的会员目前已发展到5000多名,各省、市,自治区也都建有收藏家协会,其会员人数不下几十万人,这一浩浩荡荡的大军,真可谓全民收藏总动员。在收藏家协会的组织引导下,各地经常举办文物收藏展、学术研讨会,知识讲座会,经验交流会、年会等活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有声有色,使得大众的文物收藏活动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
广大民众收藏的主要对象是一般文物和小类型艺术品,如,1993年中国文物学会在北戴河万博文化城举办的民间收藏展,除了一般性的书画,瓷器等外,还有火花,烟标,算盘,相机,请柬,邮票,钱币、票证,蝴蝶标本等不而足。这次展览会,香港的张宗宪先生,台湾的徐政夫先生也参加了。这些大众化的收藏品和收藏活动也是一种文化,有一定的文物价值和教育意义,广大民众喜闻乐见,对于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普及文物知识,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高端收藏家收藏的内容主要是价值很高、很珍贵的文物与艺术品。在中国历史上,高端收藏家与文人雅士之间的交流集会,互相观摩,借阅,赠送,交换等藏品,早已形成风气和传统,各个时期都不乏其人其事。诸如:东晋王羲之在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与好友谢安孙绰、郄云,魏滂及凝之,涣之,元之,献之等在兰亭聚会,宋代坡,蔡天培李瑞淑,王晋卿、苏子由、郑靖老,秦少游,陈碧卢,米元章、王仲至、园通大师,刘巨济,黄鲁直,李伯时等西园雅集,他们的友情在中国收藏史上被传为佳话。还有元代皇姊大长公主,郭天锡,赵孟\,鲜于枢,明代的华夏、文徵明、祝允明、项元汴,王世贞,清代的梁清标安岐高士奇,清代至民国近现代的孙星衍、顾文斌,庞元济。张伯驹,胡惠春、仇焱之等大收藏家,他们的收藏品都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按现在国家博物馆藏品分级标准,应该属于一,二级文物,起码是三级以上的文物。他们把这些收藏通过著书立说,留给后人,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财富。米芾的《书史》《画史》《宝章待访录》三书,就记录了他与王诜,赵令穰、李公麟,文彦博等100余名收藏家的交流情况。譬如他的朋友刘泾开始收藏因为不懂鉴定乱收,后来与米芾接触,逐渐通其奥妙,以一块砚石换了米芾的一幅韩斡的《马》,米芾并作诗:“刘郎收画早甚卑,折枝花草首徐熙。十年之后始闻道,取我韩戴为神奇。”
中国大陆自从1992年有了文物拍卖市场以来,孕育出一大批高端收藏家。他们修养较深,具备广博的历史知识,丰厚的文化底蕴,惊人的鉴别能力。他们的收藏涉及中国古代书画,中国近现代书画,瓷器,玉器,家具,青铜器,古籍善本、邮票钱币等门类,都属于文物的主要门类,收藏的内容也都是各个门类的精品。可是这些高端收藏家却孤芳自赏,互不往来,就是在拍卖会上买到真东西,好东西也要隐姓埋名,这是中国大陆独有的奇特现象。譬如中国嘉德公司2006年春季拍卖的清乾隆粉彩八仙过海八棱大瓶以5280万元成交,创造了中国大陆文物拍卖最高纪录,这样令人欣喜的信息,买家却不让新闻媒体报道姓名,甚至连“被大陆买家买走”的提法也不准说。
走出内陆就不一样了,香港有高端收藏家社团敏求精舍、求知雅集,在台湾有高端收藏家社团清玩雅集。这些高端收藏家社团,把高端收藏家,学者鉴定家联络在一起,互通信息,相互交流,举办展览出版书籍,共同提高。台湾清玩雅集在1995年组织到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的“中华文物集萃收藏展”,精选了社团成员提供的历代玉器、瓷器,书画,竹木雕刻、文玩等200多件精美文物,诸如唐陆柬之《五言兰亭诗卷》,宋谢元《桃花卷》、明成化青花十八学士纹大罐,清乾隆国宝铜牛头,清乾隆国宝铜马头等,并且编辑出版了《中华文物集萃》精美图录。此次展览弘扬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促进了海峡两岸文化交流,获得巨大成功,使得大陆收藏家为之一振,眼界大开。至于文物艺术品拍卖会,也很透明公开,一件高价位的文物谁提供的,谁买走的,来龙去脉,成交情况,都会报道得清清楚楚。如伦敦佳士得以1568.8万英镑拍卖的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罐,香港佳士得以15132万港元拍卖的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等等。这就是我们当前大陆高端收藏家与港澳台及海外收藏家的区别。
篇7
云南首家文物艺术品“典拍通”成立受关注
2012年4月17日下午,由云南省文物博物馆协会、云南雄升典当有限公司、云南省文物总店有限公司、云南云桥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云南典藏拍卖集团有限公司、云南省文物博物馆协会鉴定评估中心、昆明广播电视台《盛世典藏》栏目等单位共同组建的云南文物艺术品“典拍通”部在昆明举行了盛大的开业典礼。来自云南省文化厅、商务厅、建设厅及相关部门的领导,专家学者、协会会员,各行业嘉宾参加了揭幕庆典。新成立的云南文物艺术品“典拍通”部,系西南乃至全国首家推出的最全面的文物艺术品典当、拍卖、交流、融资一条龙服务之首例。
云南文物艺术品“典拍通”部,坐落在昆明市内黄金地段青年路371号文化科技大楼4楼,这里交通便利,环境优雅,拥有整洁舒适的办公环境和高科技的防盗自助报警系统装置。秉承着“公平公正,诚信为本,服务立业”的原则,云南文物艺术品“典拍通”部将专业从事文物艺术品的质押,为广大藏家、艺术机构和中小型企业提供快捷、便利的融资服务。全面打造鉴定、评估、展示、典当、拍卖、连锁化经营交流平台,为艺术品藏家提供快捷、方便、灵活、安全的融资方式。
云南文物艺术品“典拍通”业务范围涉猎广泛,主要开展各朝代瓷器、金石杂项雕件、金铜佛像、珠宝首饰、黄金、玉器、翡翠、书画、红木家具及其原材料等的质押典当;限额内绝当物品的变卖;委托云南典藏拍卖集团有限公司对绝当艺术品进行拍卖等业务,成立伊始,就受到了各方关注,前来咨询、了解的人陆续增多,大家都希望此举措能对云南文物艺术品市场的繁荣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开展对外鉴定评估服务受欢迎
云南文物艺术品“典拍通”部承接的文物艺术品质押典当业务,唯一指定委托云南省文物博物馆协会鉴定评估中心进行鉴定和评估。与此同时,为进一步引导市场朝着良性、规范、健康的方向发展,满足广大收藏爱好者对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的需求,云南省文物博物馆协会鉴定评估中心,也在云南文物艺术品“典拍通”盛大开业的当天,于4月17日启动了对外开放鉴定评估服务。此项服务工作日后将常态化,永久向市民开放。
云南省文物博物馆协会成立于2000年7月,2010年12月重新换届,是云南省民政厅登记注册,省文化厅为主管部门的全省性文物、博物馆行业的专业性社会团体。协会的宗旨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根据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的方针,积极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组织文博专业人员和广大文物爱好收藏者,对云南省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献计出力,组织业务学习和理论交流,举办专业培训,开展业务活动,促进云南省文物艺术品市场规范、有序、健康发展,为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强省作出应有贡献。此次云南省文物博物馆协会成立的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中心,将以较少的收费,面向社会和会员提供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服务。云南本土文物鉴定专业人员及在文物艺术品收藏领域有较深资历和名望的专家,以良好的职业道德,本着客观、公正的态度,规范有序地开展艺术品鉴定评估工作。
为回馈各界文物爱好者和藏家,云南省文物博物馆协会鉴定评估中心于4月17日全天,为社会各界朋友开展了免费鉴定。得知消息前来开展鉴定评估的市民络绎不绝,人们兴高采烈的带着收藏的宝物赶到鉴定现场。当天,云南本土的8位文物鉴定专家,为近二百人带来的石雕、玉器、瓷器、书画、字画、古钱币、手镯以及各种杂项共计100多件物品进行了鉴定评估。专家们认真的态度,严谨的作风、翔实的讲解受到了市民的欢迎和好评。尽管大多数人带来的“宝贝”都是仿制品,但他们仍然很感谢在场的专家学者,很多市民表示:“虽然喜欢文物收藏,但常常真假难辨,知识欠缺,成立这样一个专业的鉴定评估中心,有这样一个能和专家们面对面交流、学习的机会,真是太好了,到这里就是要听到真话,要提高自已的鉴别能力,要向专家学习”。
打造健康规范的文物收藏市场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喜爱文物收藏的人越来越多,云南省文物艺术品市场发展火热,但与此不相称的是,“文物鉴定”工作“乱象”严重,行业发展有待规范。为进一步引导市场朝着良性、规范、健康的方向发展,满足广大收藏爱好者对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的需求,云南省文物博物馆协会新近成立了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中心,面向社会和会员提供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服务。鉴定评估中心的文物鉴定专业人员均为文物艺术品收藏领域有较深资历和名望的专家,他们将以良好的职业道德,本着客观、公正的态度,规范有序地开展艺术品鉴定评估工作。包括刚成立成立云南文物艺术品“典拍通”部,就是为推动云南收藏品市场的健康发展,做出的一次积极努力和大胆探索。文物典当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目前在全国也只有北京和上海两个城市开展有相关的业务。尝试成立云南文物艺术品“典拍通”部,主办单位将以客观、专业、负责的态度,以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以诚实守信的担当精神,为艺术品收藏爱好者搭建一个健康的平台,规范文物艺术品收藏市场,促使文物艺术品收藏健康、有序、规范的向前迈进,为云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云南文物艺术品“典拍通”部
地址:昆明市青年路371号文化科技大楼4楼
电话:0871-3339675、3339673
篇8
中国收藏事业蓬勃发展20年,且显一发不可收拾之势。具有较深文化底蕴的中山市也一直紧跟步伐,让收藏活动、收藏展览、收藏馆遍地开花。中山是一个深厚文化蕴涵的城市,同时也是一个相对年轻的沿海开放城市,它的开放的思维与当地文化交融,赋予了中山收藏及其浓厚的现代气息,中山的收藏大概分为10多个门类,像章、钱币、票证、玉器、陶瓷、古家具等。目前,中山的收藏品主要集中在三个古玩市场:专门经营陶瓷、玉器、钱币、书画、古家具等古玩文化产品的中山城区逢源路的古董街,北部小榄镇的文化产业基地,以及南部三乡镇的全国最大古旧家具市场,形成“南-中-北”的格局。
一、中山收藏品市场存在的问题
中山的收藏已初具规模,且拥有全国最大的古玩文化产业市场,但与北京、成都、天津等古玩文化市场相比,中山古玩产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很多不足,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市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落后。中山收藏品市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非常落后。如,三乡镇的古家具市场与明清家具市场周边的交通很不便利,公交车少、没有明显路标,顾客很难找到地方;市场不能为商户提供配套库房、货物托运站,产品贮存困难,顾客托运货物困难;没有足够的停车位、没有刷卡机等现代化结算设备、缺少银行网点、缺少提供自动存取款的金融服务点,市场内厕所少、周围旅馆、饭店少,外地人前来购物或经营不方便,当地缺少防火设施等。
2、产品档次低,创新不足,没有品牌,没有特色,藏品不丰富,且出现鱼目混珠现象。收藏品的价值主要在产品中所包含的历史文化元素,以及这些历史文化元素在表现方式上的时代感和现代人审美观的认同。目前,市场上的收藏品档次低,创新不足,没有品牌,没有特色,品种单调不丰富。如,三乡镇的仿古家具大部分处在简单模仿明清家具样式的水平上,产品趋同,造型不佳,工艺水平不高,价格较低,创新设计严重不足。经营业主业务素质普遍不高,缺乏对文物的最基本的鉴定常识,造成文物真假难辨,有时甚至还将真品说成赝品,将赝品说成真品,甚至一些不良商家故意将次品或假冒产品与真品混合在一起出售,造成鱼目混珠,严重破坏了收藏品市场秩序。
3、经营者规模小,经济实力弱,店门装修低档、凌乱,销售渠道单一,市场影响力不大,宣传力度不够。目前,收藏品经营的主要是个体或小型民营企业,经济实力相对较弱,资金缺乏,不成规模,店内装修低档,摆放凌乱。各经营者自找货源,设计师和生产技术工人短缺。如,三乡镇的古典家具市场没有专业古典家具设计师,古典家具产品种类少,外观样式创新不强,对于大件的古典家具订单,经营者自己不能生产,要从外边订货。经营者知识缺乏,缺乏对古物文化的了解,对自己的产品的历史文化一无所知,有顾客到访,不能做任何产品介绍与宣传,导致顾客流失,产品贱卖,甚至是文物流失。同时,经营者的销售渠道单一,基本上靠顾客自动上门,没有对自己的产品做任何宣传,更不用说通过现代销售渠道,如电视、网络等媒体提高产品知名度。
4、市场管理不到位。目前,中山收藏品市场管理水平基本上停留在“商户租房,市场管委会收费”的初级管理水平上。市场管理者主要靠行政手段进行管理,每年只向商户收取管理费,没做宣传广告,缺乏市场发展的战略规划和市场运作能力。整个市场全部是单个经营者小打小闹,自主订货、自主销售,既没有分类也没有区分档次,整个市场很混乱。
5、缺少收藏服务方面的软件平台。收藏没能与拍卖有机结合,缺少高档的交易场所,没有专门的文物鉴定专家、文物鉴定委员和鉴定机构,缺乏能够提供收藏品交易信息、交易平台的上规模的交易场所,没有必要的文物法规的指导及文物收藏、鉴赏方面的业务培训,相互之间、与外埠收藏界之间收藏经验交流少,文物管理部门、收藏团体、工商、公安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配合,也没有既懂法律又懂业务的文物执法稽查队伍制止和打击扰乱文物收藏市场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
二、发展收藏品市场的对策
中山收藏热的日渐红火,不仅反映了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明显改善,精神生活需求的充实提高,而且还大大促进了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一项值得提倡和支持的社会文化事业。同时,也看到中山收藏品市场存在很多不足,面临着升级改造,急需构建中山收藏品市场的新秩序,推动中山市收藏品市场规范健康发展:
1、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三乡镇的古家具市场与明清家具市场周边的交通很不便利,公交车少、顾客很难找到地方。尽快落实周围道路改造,增加通往中山市区以及其他乡镇公交车,尽可能提供配套库房、货物托运站、停车位等基础设施;其次,还要增设刷卡机等现代化结算设备以及附近的公共厕所、旅馆、饭店等配套设置,便利顾客。
2、提高产品档次,打造品牌,丰富产品。目前,市场上的收藏品档次太低,创新不足,要促进中山收藏品市场的健康发展,必须提高产品的档次,打造自己的品牌。甚至政府可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和支持仿收藏品生产企业申请产品外观专利,鼓励申请产品注册商标。
3、拓宽市场销售渠道,加大宣传力度。个体或小型民营企业,经济实力相对较弱,资金缺乏,销售渠道单一,基本上靠顾客自动上门。市场管委会应整合小企业的集体力量,组织一个高效的市场销售团队,拓宽市场销售渠道,可以充分利用现代销售渠道,如电视、网络等媒体。特别是近年来,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可以借助网络、商务网站等平台对中山的收藏品进行宣传、网络广告,并提供网上订购等服务,提高产品知名度。节假日充分利用比赛、促销、有奖竞猜、演唱会等形式来吸引新老客户,打造区域品牌。
4、提高市场管理水平。市场管理者要走出只向商户收取管理费初级阶段,市场管理应把工作重点放在市场发展的战略规划上,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市场运作能力。对整个市场进行合理规划,可以按类别、按档次对各个企业合理布局;对以假弄真、以次充好等严重破坏行业形象的行为要严惩不贷,规范市场秩序;定期对经营者提供培训,提高经营者对文物最基本的鉴定常识,提高经营者的专业素养,提高经营者的服务水平。
5、完善收藏品市场的服务软件平台。收藏品是与历史文化元素息息相关的,对文化素养、专业知识要求都很高,应设有专门的文物鉴定专家、文物鉴定委员和鉴定机构对文物进行专业鉴定。尽可能提供上规模的交易场所,定期提供各类交易信息,提供文物法规的指导及文物收藏、鉴赏方面的业务培训,多与北京、上海等外埠收藏品市场交流经验,多与文物管理部门、收藏团体、工商、公安之间沟通,多方面一起提高中山收藏品市场服务平台,推动中山收藏品市场规范、健康发展。
篇9
[关键词]博物馆;古代绘画、藏品;经济价值;评估
一、背景情况介绍
中国古代绘画是传统艺术门类之一,是中华民族珍贵文物的构成之一。历史上由于天灾人祸种种原因消亡的绘画作品不计其数,而历经沧桑幸存下来的就成为了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分散于民间以及各博物馆之中。
据统计,目前文物系统博物馆数量近两千家,它们中大都或多或少地保存有古代绘画作品。其中古代绘画馆藏量较丰富的博物馆如: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广州美术馆、旅顺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陈列馆、陕西省博物馆等。(1)
早在1983年3月,为全面、彻底地考察和鉴定大陆各博物馆与文物收藏单位所藏古代书画,文化部文物局曾组成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历时八年,在全国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的考察、鉴定工作。这次工作鉴别了作品的真伪,区别出作品的优次,为今天我们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评估势在必行
如今,二十几年已过去,这期间发生了很多变化,不仅馆藏古代绘画量增多,而且一些事件也表明单纯的绘画藏品定级已不能解决诸多问题,需要对馆藏古代绘画进行经济价值评估。
(一)评估可为终止收藏时藏品出售提供参考依据
博物馆会因种种原因而发生藏品终止收藏(2)现象:如已经入藏的藏品,又被发现不符合馆藏标准或无保存价值;博物馆收藏方针发生变化;拥有数件相同或类似的藏品;博物馆缺乏在藏品储藏和维护方面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经费不足,为维持博物馆的正常运行、发展,需要换取资金等。(3)博物馆依法可以出售部分终止收藏后的文物。根据《文物保护法》中对禁止买卖文物范围的规定,可以认为: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依据国务院制定的处置办法处置不再收藏的文物时,有些是可以出售的,非国有馆藏珍贵文物之外的文物也可以出售。上海市人民政府2001年的《上海市文物经营管理办法》第二十一条更明确规定:“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保存的文物中,属于无馆藏价值需要处理的,应当经市文管委审核批准后,进行公开出售或者拍卖。”
合理进行估价在博物馆出售藏品过程中至关重要,因为可以防止受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或有人从中渔利。
(二)评估可为资产清查提供依据
《文物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规定“文物事业单位应当定期或者不定期对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并规定固定资产包括文物和陈列品。单纯依靠会计账面价值在资产清查工作中是远远不够的,会计计价是按照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要求,采用历史成本对固定资产进行计价。(4)几十年前,人们急需解决温饱问题,少有人能有雅兴搞收藏,所以文物价格极低,花十几元、几十元钱就能买到一幅品相不错的古代绘画,但到了今天,即使增值再慢,恐怕市场价格也要翻上成百上千倍了。况且博物馆中的很多藏品是通过接受捐赠、移交、调拨等途径入藏的,最初便没有价格。要想有效管理、科学规划,必须先摸清家底,做到心中有数。
(三)评估可解决外展中保险估价问题
当前对外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博物馆文物出境展览随之增多。但文物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因此一定要对外展文物进行保险。由其是古代绘画类藏品,本身对温湿度要求极高。在《文物出境展览管理规定》“文物出境展览的展品安全”一章中规定:“出境展览的文物应当按照经批准的展品估价保险。”要进行投保就必须有个准确的估价。同时在文物出境展览项目的书面申请中要提及展品的估价。一般来讲,由外方支付保险费用,但由中方提出保险金额。如定价合理,不仅有利于体现中国古代绘画的价值,而且在意外事故发生后还能得到合理的赔偿。
(四)评估可弥补藏品定级的不足
由于中国古代绘画内涵的丰富性,即便是属于同一级别的绘画作品,仍可区分出档次。为了更加有针对性地对每幅古代绘画作品进行保护和利用,需要明确区分其价值的高低。
由于古代绘画本身内涵的丰富性及其鉴定的复杂性,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部分作品符合一级文物定级标准而未被鉴定为一级文物的情况;还有一种情况,则是由于少数博物馆存在思想顾虑,“或担心精品被上级部门和其它单位调拨,或害怕确认为一级品后在出国展览中受到出境限制,或担心一级品认定量多,会给文物安全和养护工作带来麻烦,”(5)所以宁肯将一部分符合一级品标准的文物以未整理或待定级为名,不提供给文物鉴定组进行定级。
在我国除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外,大部分省也有地方文物鉴定机构。众所周知,绘画是具有地域性特点的(如海派、京派、岭南画派),鉴定自然也存在地域性差别。比如某家博物馆中可能会收藏有某一画家的大量作品,因为数量多,所以被定级为一般文物,但在其它博物馆中因只收藏有这位画家的一幅作品,就很有可能定为珍贵文物了。
(五)评估可弥补藏品计件的不足
《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中有关于藏品计件方法的规定,但没有对成套藏品的确切含义做出进一步解释,仅笼统地提到单件藏品与成套藏品的区别。在汇总藏品数量时,都统一标准使用“件”这一量词,致使在单件藏品与成套藏品、成套藏品中综合计件与分别计件等问题上产生混乱。
由于绘画作品自身的复杂性,各博物馆在实际工作中计件标准不统一,所得的统计数字呈现出不同的内涵,与实际数量存在很大差异。
三、评估可行性分析
如今要对博物馆中的古代绘画类藏品经济价值进行评估,并不是无迹可寻的,具有可操作性。
(一)历史上早有古画买卖价格
有史可查的绘画买卖是从唐朝开始的。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名价品第》中说“(画价)分为三古,以定贵贱”,“董佰仁、展子虔、郑法士、杨子华、孙尚子、阎立本、吴道玄,屏风一片值金二万,次者一万五千;杨契丹、田僧亮、郑、乙僧、阎立德,一扇值金一万。”宋朝著名收藏家米芾曾花七百金买到唐王维的《雪图》,八百金买到徐熙《桃两枝》。在明代一幅后梁荆浩的山水可卖到30万钱。(6)《听风楼书画记》中记载了清代古画的价格:唐宋书画几十至二百两之间,元人书画在二十两至一百两之间,明人书画几十两。张大千曾以2000大洋的高价买一张戴进的作品。这些例子表明历代都存在古画买卖,并且还有价位可供参考。
(二)作品创作时有润格
润格“又称‘润例’、‘笔单’,即书画家出售作品所列价目标准之谓也。”(7)润格多为书画家自己开列。郑板桥当年悬挂于厅堂中的《笔榜小卷》中写到“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可见现在的古代绘画作品,在当时画家作画时就有价格。
(三)古代绘画仿制品有价格
仿制品的文物价值、历史价值不可与原作并论,但观赏价值不相上下。近年不断推出的精仿品、高仿品售价均不低,如故宫博物院2006年对《雍正耕织图》(8)首次进行高仿制作,一册售价达1.98万元,其中第001号被联合国永久收藏。再如由“中国书画复制研发中心”仿制的《清明上河图》,售价为1.98万元。仅有观赏价值的仿制品尚且有如此高价,何况原作呢。
(四)购自拍卖会的藏品有价格
如果说以前博物馆收购文物的价格不能体现市场价值的话,那博物馆在拍场上经过竞拍所得文物的价格则是市场价值的体现。1995年故宫博物院自北京瀚海秋季拍卖会上拍得宋张先《十咏图》,开了国有博物馆在拍卖市场购买收藏品的先河。自此博物馆常在拍卖会上购得一些珍贵文物。
(五)私人购买后捐赠给博物馆的藏品有价格
有些爱国人士花重金买下珍贵文物后捐赠给博物馆,这种藏品在进入博物馆之前也是有成交价格的。如故宫博物院所藏隋展子虔的《游春图》,就是当年张伯驹先生以重金收购后,捐赠给故宫的。
(六)“馆藏绘画”上拍场
在文物市场交易中,大量赝品、伪作混迹于其中,常有名为“古画”,实则仿造自博物馆藏品的现象。交易时买家是当作真品购买的,成交价格或可看作是该件藏品的市场价格。
可见,博物馆中的古代绘画藏品并不是与“值多少钱”完全不沾边的。不论在当时,还是千百年后的今天,绘画都是有价可定的。
四、评估复杂性分析
由于绘画作品独特的艺术性,不能像铜钱等文物一样批量生产,使这世上不存在两幅完全相同的古画,要在千差万别的古代绘画中寻找评定标准和规律,的确很复杂。
中国古代绘画与哲学、文学、伦理学、音乐、舞蹈等有着密切关系,渗透着中国儒、道、释各家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可以说是博大精深的,尺幅间体现了多种书法、绘画、印章、文化历史内涵等因素。
在美学中,艺术品给人以审美愉悦是其根本价值所在,但问题是人们的审美价值取向并不一致。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对绘画的认识因人而异,同样的一幅作品,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所以要想整齐划一的判断作品艺术价值的高低是很困难的。
但不管怎样,博物馆中的古代绘画都是国家宝贵的财富,应该在金额上得到反映,在价值上得到体现。
五、结语
任何事情开始时都存在不完善,在不完善的基础上,才有完善。但不管怎样,古代绘画藏品作为国家财富,都应该在金额上得到反映,在价值上得到体现。
正如古陶瓷博物馆馆长路东之所说:“我们整个社会已经转型成更加资本化的社会,人们需要更直接的价值判断。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无论多么文化,你都被迫需要和接受一个价值定位,一个比较方便一般情况下认可与使用的价值衡量。”(9)
总之,古代绘画类藏品评估的规范化、科学化和适用性,还任重道远,有待努力。
注释:
(1)中国博物馆学会编:《中国博物馆志》,华夏出版社,1995年6月第1版。
(2)博物馆藏品的终止收藏指博物馆由于某种原因而通过一定程序,把博物馆的某件藏品从藏品档案中注销,剔出去,使它永不或暂不作为该博物馆的藏品而存在。(张健、张荣:《博物馆藏品的终止收藏》,《中国博物馆》1988年第3期,第52页。)
(3)张健、张荣:《博物馆藏品的终止收藏》,《中国博物馆》1988年第3期,第52页。
张健:《博物馆藏品征集和终止收藏中的道德问题》,《中国博物馆》1999年第1期,第53页。
(4)肖翔、何琳主编:《资产评估学》,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2006年8月第1次修订,第2页。
(5)李耀申:《全国馆藏一级文物鉴定确认工作中的几个问题》,《中国博物馆通讯》1993年11期,第9页。
(6)陈梦麟:《书画价格与书画收藏》,《文物天地》2006年第10期,第106页。
(7)吴晓丛:《品读“润格”》,《收藏》2001年第3期,第72页。
(8)故宫博物院所藏《雍正耕织图》是历代耕织图中的精品,乃是雍亲王特命数名宫廷画家以其本人及福晋等为原型,费时数年绘制后,进献给康熙帝的,每幅上都有雍正御笔题字。
篇10
关键词:文物保护完善策略中国
文物体现了一个国家、民族或群体的成就、价值和信仰,在塑造共同的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保护文物是对国家、民族历史和传统的尊重,是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需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因此,建立文物的保护机制,制止文物的非法流转,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是在情理之中了。具有五千年璀璨历史文化的中国蕴藏着丰富的文物资源,中国文物流失的历史让人痛心,文物非法流转的现实让人堪忧。保护现有的文物,遏制文物的进一步非法流转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新世纪的中国应在文物的保护方面有所作为。借鉴国际经验,完善中国的文物保护制度,坚持文物领域的国内保护与国际交流并行,应成为今后发展的趋势。
一、建立文物保护的激励机制
(一)鼓励上交新发现文物
根据我国2002年《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发现文物及时上报或者上交,使文物得到保护的,将由国家给予“精神鼓励或者物质奖励”。尽管法律明确规定对主动上交发现文物者进行物质奖励,但多数情况下这种奖励只是“名义上”或者“象征性”的,无法激励文物的发现者积极上交。在一些国家,例如韩国,根据法律,发现文物也必须上报有关权力机关。对发现者的补偿视文物发现地的权属而定。如果发现地属国有土地,则发现人获得的补偿数额是文物价值的一半;如果土地属私人财产,则土地所有人和发现人各得文物价值一半的补偿额。根据韩国的经验,有学者认为,“政府给予发现人较高的价格补偿是阻止走私和非法交易的最好方法。”为鼓励上交新发现文物,应该通过激励机制向文物的善意发现者支付合理的现金补偿。尽管补偿金不一定与发现文物的市场价格相同,但如果政府给予的奖励接近文物发现者可能从黑市交易中获得的非法收益,文物的发现者也必定乐意上交,因为这毕竟是合法行为。
文物保护经费的短缺是给予发现者补偿面临的一大困难,没有相应的财力支持,合理补偿是不可能的。但正如在修改《文物保护法》时一些专家建议的,文物保护经费除了规定国家应给予相应的经费保证外,还应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多方筹措文物保护资金。但任何激励机制都不能成为刺激文物盗窃和非法盗掘的诱因。仅有偶然发现文物的善意发现者才能获得补偿,任何人都不能为了获得补偿而专门寻找甚至盗掘文物。除了金钱激励机制外,政府还应向公众表明对积极上交文物者的认可,通过媒体大力宣传,真正使物质和精神奖励落到实处。
(二)税收激励机制
在有些国家,例如在英国,当私人处理其拥有的文物或艺术品时,国家则鼓励将其转让给国内的公共收藏机构,这也成为英国控制文物艺术品出口的一个策略。一些税收立法条文即是以此为目的而制定的,例如,只要某物品被英国税务部门指定为“国家遗产类”财产,嗣后的遗赠和生前的转让就可免税,但条件是该物品必须永久性地留在英国。这种机制可以激励具有重要历史和科学意义的文物的所有人将其文物留在国内,这一方面有利于对国家遗产的保护,避免重要的文化遗产流失境外;另一方面也确保了公众的合理接触机会。在其他一些国家,属于私人所有的收藏或古老建筑如果向公众开放,也可以获得税收方面的减免。
在我国,从2002年6月25日起,由国务院文物管理部门和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以接管境外机构、个人捐赠、归还和从境外追索方式获得的中国文物进口,免征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这一规定为促进流失境外的中国文物重回国内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该办法并不适用于民间收藏机构。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公司和其他企业、自然人和个体工商户捐赠财产用于公益事业,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方面的优惠。这一规定也仅适用于个人、法人和组织的捐赠。目前还没有类似国家鼓励个人将文物转让给国有收藏机构的其他税收激励机制。今后随着个人收藏的逐渐升温,个人博物馆也将在各地出现,规模也会越来越大,有些可能还会超过国有博物馆。为了丰富广大公众和收藏爱好者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也真正使个人博物馆成为国有收藏机构的有益补充,应通过经济杠杆,例如减免税收等激励个人博物馆向公众提供优质的服务甚至免费开放。
另外,为了进一步鼓励流落海外的中国文物艺术品回归,也促进其他国家的文物艺术品进入中国市场,应降低艺术品进口的关税。艺术品进口关税税率从1998年以来,已由30%降到12%.但实际情况是,由于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等多种税费的累积,艺术品进口的综合税率最终已经超过30%。而大多数国家,尤其是经济发达和文化发达国家均采取了低关税,甚至是零关税的措施来鼓励艺术品的引入。因此有专家建议降低艺术品进口关税,最理想的是实行零关税,如果不能一步到位则逐年递减;对于从香港、澳门地区进口的艺术品实行零关税制度;对海外回流的艺术品免征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对于购买海外回流艺术品的机构和个人免除各种消费税等。
降低艺术品进口关税,有利于引进更多的国外优秀艺术品,有利于海外中国文物和艺术品的回流。近年来,海外艺术品进入中国艺术品拍卖会已经是平常的事情,大量中国文物艺术品从海外回流也成为艺术品市场的一个独特现象,如果我国仍坚持艺术品的高关税政策,意味着我们将要花费更多的代价来收购这些作品。
二、规范文物的收藏和拍卖
2002年《文物保护法》专门规定了民间收藏,规范文物的流通,但由于《文物保护法》是规范涉及文物行为的法律总称,对文物的收藏不可能规定得很详尽。对此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对民间收藏文物应采取鼓励的态度予以支持,有些内容规定宜粗不宜细,只要是不违法,就应允许。国家应该集中有限的经费,保护好文物精品。但同时也应看到,由于文物买卖一本万利,大部分人从事文物买卖是为了获利而不是为了真正的收藏,对民间收藏文物的流通若不加以引导和适当控制,就会诱发文物倒卖和投机行为,极有可能为非法挖掘的地下文物开辟一条销赃渠道。因此,国家还应尽快出台文物收藏法,具体规范收藏行为。文物法与收藏法虽有一定联系,但毕竟是规范不同社会行为的法律。在此之前,也可以先制定相应的指导性意见,建立民间文物收藏鉴定、登记和转让制度,规定只有进行过鉴定、登记的文物才能进入流通领域进行合法交易。从国际上看,大部分国家,特别是文物资源丰富的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文化遗产以及维护文物市场和民间收藏的正常秩序,都对文物的买卖和收藏实行鉴定、登记和转让制度,规定只有进行过鉴定、登记和注册的文物,才能进入流通领域,才能合法收藏。
现今,国内进行文物拍卖的拍卖行有一百余家,但拍卖市场并不规范,除了拍卖品难以保证较高的水准,有哄抬价格之嫌外,专家的鉴定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赝品、炒作、缺乏诚信成了这个行业的最大问题”。此外,货源不足、文物人才紧缺以及相关法规的不完善也给我国流失文物的回流带来一定消极影响。
按照行政法规和法律的规定,拍卖交易中可以要求“身份保密”,于对拍卖进行“记录”的条款能否得以实施和发挥作用值得怀疑。根据2002年《文物保护法》的规定,拍卖企业拍卖文物,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作出记录或者未将所作记录报文物行政部门备案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责令改正”,这远远不能对未作记录或作虚假记录的拍卖企业起到震慑作用,完全有可能使非法来源文物通过拍卖“漂白”了身份。
尽管法律要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经营文物拍卖的拍卖企业的监督检查,但在文物拍卖市场的监管上,更存在着体制安排上的严重缺陷,使得国家对文物拍卖的管理从标的来源到拍卖的全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管,以致违规经营、超限经营和暗箱操作严重。
根据2002年《文物保护法》第58条的规定,国家可以对拍卖的珍贵文物行使优先购买权,购买价格由文物收藏单位和委托人“协商确定”,但未规定协商未成该如何处理,是强制收购还是由当事人撤回拍卖并不清楚。如果当事人考虑到政府不太可能以市场价购买拍卖文物的话,就会想方设法逃避有关部门的审核、监督,甚至通过非法渠道将文物出手。
不规范的文物拍卖活动,扰乱了拍卖市场的正常秩序,损害了拍卖行业的声誉,同时给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带来巨大冲击。文物拍卖是文物经营的主渠道,规范文物拍卖对形成健康有序的文物流通秩序和文物市场,促进文物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首先必须严格规范文物拍卖许可证制度和专业人员资格考核制度。2004年5月,国家文物局重新对拍卖公司的资质进行审核,这是自1992年我国出现文物拍卖以来,国家文物局第一次就文物拍卖资格进行审核。从2004年5月1日起,没有文物拍卖许可证的拍卖公司将不得从事文物拍卖经营活动。
根据文物市场现状,为保护古遗址、古墓葬等不受破坏,国家对经营第一类文物从严控制。现在未从事文物拍卖的拍卖企业申领许可证,暂批准其经营第二、三类文物。为加强拍卖企业人才培养,使专职人员符合法规规定的条件,从2007年起,各文物拍卖企业将不得聘用离退休人员申请文物拍卖专业人员资格。另外,对取得文物拍卖许可证的拍卖企业和取得文物拍卖专业人员资格证书的人员进行年审,如果发现违规现象,文物部门将重新考虑该公司的文物拍卖资格。
此外,还要完善文物拍卖鉴定制度。文物拍卖的核心是鉴定。一些拍卖业内人士建议,由拍卖协会出面,设立民间的、非营利的专业机构,定期对拍卖公司进行中立、公正、客观的评估,定期对社会公布。重要拍品的鉴定,就可以直接由这个非营利的专业机构完成,而不必由拍卖公司自己聘请顾问。只有鉴定的中立,才能保证鉴定的公正。进一步加强文物拍卖行业自律,尽快建立一套由买家、卖家、拍卖公司和鉴定人员共同遵守的职业道德和信誉机制。
三、实施开明的文物出口管理政策
2002年《文物保护法》摒弃了一切文物属国家所有的思维,从法律上明确承认了文物的私人所有权和中国文物市场存在的必要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内外市场对中国文物的需求就因此可以得到满足。根据现行法律,进入市场流通,可以交换和转让的只能是传世的文物,出土文物和馆藏文物是不能买卖的,而且,在文物专家看来,《文物保护法》规定的“交换”是物与物之间的交换,不是买卖行为;“依法转让”指的是有偿转让,公民可以将其收藏的文物卖给文物商店或国有文物收藏单位,还可以到具有拍卖文物资格的文物拍卖企业委托拍卖,不能私下转让。也有人持不同意见,认为应允许公民个人收藏的文物在公民之间进行流通,改变现在的拍卖合法、市场交易合法而民间买卖和私下交易违法的现象。一般文物的流通,只要其来源合法,且不是以走私或其他非法形式进行交易都不应被禁止。在《文物保护法》的修改过程中,许多人认为应放宽国内的文物买卖控制,减少政府对合法文物市场的干预。
早在1974年中就指出,文物部门应防止只注意收藏、不注意出口的片面思想,要积极采取措施评估和挑选可以出口的文物,将其提供给外贸部门出口。根据这一通知,对“时代较晚、有大量复品、又无收藏价值的一般文物”,可适当地组织出口,而且要充分意识到国际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稍后1979年出台的《文物特许出口管理试行办法》指出,“根据国际文物市场变动情况,抓住有利的时机,以出口少量的文物,换取较多的外汇,支援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建设。”可以出口的文物包括存在大量复品、没有科学利用价值或在国内无保留价值的三级以下的文物。
在第一次修改《文物保护法》时,就有意见认为应开放国内文物市场以遏制文物走私,减轻文物保护重负,同时也可以增加财政收入。尽管这种观点在当时只占少数,但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物管理领域最重要的进展之一就是国家逐步放宽了实行多年的严格的文物交易政策。从世界范围来看,文物需求旺盛的市场国一直坚持认为,文物资源丰富的来源国的出口立法应允许文物的国际交流和租借,也应在一定的范围允许将不太重要或重复多余的文物投放市场。“缺乏一个发达的文物市场事实上确保了高度发达的非法市场的生存。”出口控制越严,非法市场就越大。一旦合法的市场需求得到满足,也就切断了非法贩运的获利来源。仅将最重要的文物留在国内,而允许一部分出口,才能实现出口管制立法的目的。
中国经济的繁荣促生了一批新兴的富庶阶层,尤其是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有越来越多的文物商店向国内购买人和外国人开放,文物收藏者的规模在逐步扩大。现今,私人收藏者也开始建立个人博物馆并举办个人收藏展览,也许将经过拣选的充裕的文物投放市场能更好地保护国家无暇顾及的文物。另外,这也为改善国有收藏机构条件、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筹集更多资金增加了另一条渠道。
经济上的发展给中国文物保护带来的变化不仅要表现在中国保护文物的能力的增强,而且还要使中国的文化遗产能够让世界上更多的人有机会了解和欣赏,籍此扩大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但任何开明的文物出口管制政策的实施都有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文物的出口必须按照文物的价值和意义进行精心的选择,哪些应留存在国内,哪些应投放市场满足市场需求必须经过慎重的拣选。有一点必须指出,限制文物流通不能仅以文物的年代为标准,在国内留存价值不大的复品和冗余文物应投放市场。
四、促进文物保护中的公众教育与公众参与
我国政府通过加入和批准文物保护的国际公约加强了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为了宣传和促进这些公约的实施,近年来国家文物局开展了全国范围内的公民意识教育计划,邀请了来自国际刑警组织、世界海关组织、国际博物馆学会和失踪艺术品记录组织的专家来华交流经验。今后,各级政府应积极通过开展教育计划促进文物的保护,让人们尤其是文物资源丰富地区的人们充分了解文物的价值和保护文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育应注重加强人们对文物的非经济价值的了解和欣赏,广泛宣传2002年《文物保护法》和1997年《刑法》关于文物违法犯罪行为的规定,使广大公众意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盗掘和走私文物的严重后果以及政府打击文物犯罪的决心。应对从事文物管理和保护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提高文物保护的水准。还要对相关的行政管理和执法人员进行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防止、等腐败现象的滋生。尽管教育不能及时解决面临的问题,但在保护文物的长期过程中却是不可或缺的手段。
教育应成为未来我国文物保护中的关键因素,青少年的教育更是至关重要。2004年7月,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在我国苏州召开,大会通过了《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苏州宣言》,呼吁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要更加重视青年人在世界遗产保护中的作用,加强针对青年人的世界遗产保护教育。《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苏州宣言》作为实现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集体行动的纲领,其目标是让全世界所有青少年均接受世界遗产教育,确立保护世界遗产的意识,自觉担负起保护世界遗产的责任。
我国境内已发现的遗址有40万处,许多遗址都在荒野或边远地区,而由于许多地方保护资源严重不足,保护工作难以到位。所以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到文物保护中来。我国已经在一些省份开展文物保护的实验性工作,例如将遗址的保护工作分配给当地居民,并向其支付报酬等。
五、加强文物保护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积极为文物的国际交流提供法律上的保障和政策上的支持,与有关国家在文物保护方面达成关于资金援助、人员培训、技术开发和考古研究等的协议或安排。通过形式多样的文物展览促进国际文化交流。重视文物领域的国际技术合作和信息交流,与其他国家开展合作研究,促进中国文物的保护和研究水平。
通过和有关国家签订类似于美国和拉丁美洲国家之间订立的双边条约建立文物返还和交流合作机制。我国除了加入主要的文物保护国际公约外,还与一些国家在打击文物走私方面开展合作,达成了关于文物科学和技术交流的双边安排。近些年来,还与许多国家在返还被盗或走私文物方面达成了双边协议。截至目前,我国已经与美国、秘鲁、印度、意大利、菲律宾、希腊、智利、塞浦路斯、委内瑞拉等国家签署了防止盗窃、盗掘和非法进出口文物、促进文物返还和交流的双边协定。根据这些协定,双方承担义务禁止并防止对方国家的被盗、非法出口或贩运的文化、考古、艺术及历史财产进入本国。
这是我国政府按照已经加入的文物保护国际公约的原则和精神在文物的保护和返还问题上与他国加强双边合作的结晶。这些重要的双边合作协定表明了我国政府通过双边合作保护文化遗产的决心,反映了使文物在被盗或非法出口的情况下得以尽早收复并使之受到保护的愿望,对于防止被盗或非法出口的文物的流转将会起到积极的遏制作用,同时也会对国际社会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努力产生积极影响。这些协定的成功签署与运作为今后中国与更多的国家在文物追索、技术交流、人员培训、文物展览等方面开展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文物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弘扬我国优秀文化,扩大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大的作用。
结语:
文物的保护始于国内。国内保护措施的实施是促进国际合作共同致力于遏制文物非法流转的一个重要起点,国际合作对保护文物的国内努力则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国际法律规范和国际合作不能取代国内立法及其保护措施的完善,没有任何国际公约能够替代有效的国内政策。为了营造有利于文物保护的氛围,我国应制定和实施恰当的国内文物政策,使之既能有效保护国内文物,又有利于文物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这样才能使其他国家尤其是文物市场国在文物保护和返还问题上表现出更大的合作意愿。
我国应将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到文物保护基础设施、人员培训、登记归档、考古遗址的监管等方面;还要开展教育计划,通过教育让人们了解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非法交易的危害以及现有立法的主要内容等;我国的国内文物立法应尽量做到具有明确性,出口管制法应有合理的范围,出口限制的范围尽量缩小,重点放在具有特殊的文化、历史和科学价值的文物、考古物品和濒临危境的文物;通过实施税收和其他物质或精神激励机制鼓励个人将重要的考古物品和其他文物留存在国内;还应积极鼓励租借、巡展和其他形式的文物国际交流,制定出文物交流和共享计划,并通过鼓励国内无实质性保存价值的文物的出口尽量满足国际市场对中国文物的需求。这样就可以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实现国际公约所倡导的增进对人类文明的认识、丰富各国人民的文化生活并通过国家、民族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促进相互尊重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