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学范文
时间:2023-04-08 14:37: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影像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比较影像学;医学影像学;教学
影像诊断学目的在于让医学生了解影像诊断中各项检查方法的基本原理,掌握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特点及在临床工作中的正确应用。近年来影像诊断技术飞速发展,新技术、新序列不断推出,但每种检查方法都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大多疾病诊断是通过多种影像手段协同完成的,这种多元化的影像诊断模式,形成了一种新的影像学教学方法——比较影像学(comparativeimageology,CI)。比较影像学是将同一疾病不同检查方法的影像特征相比较、将不同疾病间影像图像的异同之处相比较、将形态影像与功能影像相比较、将不同影像诊断方法的时间-经济效价比相比较,同时,将疾病的影像表现与临床、解剖、病理相结合,进而综合比较,它是一种能使学生了解各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合理组合与使用的新型教学模式[1]。笔者在临床专业本科生的理论授课及带教实习过程中,运用了比较影像学教学法,现将应用体会总结如下:
1我国医学教育的教学模式
当今世界通用的医学教育体系大致分为“学科型”、“问题型”、“器官系统型”三种模式[2]。以学科为主的课程体系仍是我国主要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分为医学基础课、临床专业课和见习实习三个阶段。此类教学法优势在于兼顾了医学教育的基础性、应用性和系统性,方便教学的实施和管理;劣势在于各学科间缺乏横向对比、纵向联系,教与学易脱节,学生被动接收、被动记忆,虽然培养出来的学生成绩优异,但常常出现临床思维锻炼不足,在实际工作中因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无法胜任工作。在全球医学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也在积极地进行探索及改革,以问题式学习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标准化病人临床教学等国际流行的教学方法在部分院校实施了探索性的开展,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影像诊断学教学中,引入比较思维模式,以期学生的知识储备、整合能力能尽快跟上对临床医生要求日益增高的社会发展需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加深学生思维的深度,以利于提高学生思考推断、综合分析能力,为今后开展临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比较影像学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可行性
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ictures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system,PACS)的临床应用,为比较影像学教学法提供了方便条件。以数字信息对影像学图像进行保存、管理、传送、读取,同时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的联网为每位就诊患者建立了唯一的身份标识号码(ID号),患者的全部资料信息,包括影像学图像及报告、血液学检查结果、临床资料等,影像科医生可以随时调阅参考。PACS系统具有图像质量高、信息完整、传送迅捷、实时共享的优点,辅助实现了影像学各分支间的横向联系。
3比较影像学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作用
3.1学生更全面系统的掌握影像学知识
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影像诊断从早期单一的X线成像发展为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核医学成像等多元化的影像技术手段,放射诊断学也随之演变成为医学影像学[3]。目前医学影像学的教学主要是按照各组织系统介绍成像方法、正常及异常影像学表现,讲授过程中辅以示教典型病例影像图像,但较少涉及其他相关影像学表现,此类教学法不利于学生对不同影像手段进行系统了解。医学生是未来工作在一线的临床医生,对各类检查方法的全面掌握关系到日后是否能够正确选择并应用最有效合理的疾病诊断检查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比较教学法的应用,向学生详细介绍各种诊断方法的利弊。比如在腹部消化系统疾病的授课中,对于肝脏疾病,超声检查安全无创、费用低廉,具有可重复性,是肝脏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特别是对肝脏囊性病变具有较高的价值;而在肝脏实性占位性病变如肝癌的诊断及鉴别中,多排螺旋CT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检查手段,其多方位重建模式及CT血管造影(CTA)检查在肝癌的定位定性方面具有重要价值;MRI是通过利用磁共振现象从人体中获得电磁信号,并重建信息的一种成像方式,对肝脏疾病也可很好的显示,特别是在超声、CT对疾病鉴别困难时,MRI可提供更多有价值的病变信息。又如冠状动脉造影(CAG)是目前诊断冠状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的金标准,但其不能反映心肌局部的血流灌注与心肌细胞的活性,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心肌灌注显像不仅可以诊断有无心肌缺血,而且还能判定缺血是否可逆以及冠状动脉的贮备功能,部分冠心病患者CAG结果正常,而心肌灌注显像却显示异常[4];冠状动脉CTA检查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手段,可以较准确的判断病变有无及程度,需要进一步确诊或治疗者再进行冠脉造影检查,从而避免过度使用价格昂贵、有创性的冠脉造影检查。因此每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在疾病的诊断中都有各自的优势及不足,在教学中比较一种疾病的不同成像技术及检查方法的优劣有利于学生全面认识、掌握疾病诊断。
3.2学生更准确地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具有多样性,临床诊断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异病同影或同病异影的情况,学生学习困难,往往对这种现象不知所措。应用比较影像学的方法,将影像学表现相似的不同疾病图像进行比较,列出它们的异同点,同时介绍每个疾病的特征性表现,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性思维,系统认识图像所反映的疾病的病理改变,增加学生疾病诊断能力及鉴别能力。因此在医学影像教学中介绍疾病的某种影像学表现时,同时适当介绍该疾病的其他影像学表现,归纳同一疾病在不同影像表现间相同及相异,从解剖、病理等基础医学角度,分析各影像出现的原理,此类教学法即满足了深度又兼顾了广度,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知识水平及举一反三的能力,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3.3学生更合理地选择影像检查方法
影像检查的基本原理相对枯燥、抽象,授课难度较大,学生不易理解,难以引起学习兴趣。教师讲解过程中如果采用比较教学法可使学生了解不同影像检查方法在行业领域中的地位及价值;相对容易掌握不同影像设备的成像原理、应用范围、优势及局限性;引导他们思考临床工作中对不同疾病首选和配伍的影像检查方法[5]。放射学前辈们从实践中积累经验,总结出了一些针对特定疾病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6],如骨关节外伤性病变首选普通X线平片,必要时行CT进一步检查;颅脑外伤,出血性脑卒中患者首选CT检查;脊柱脊髓病变首选MRI检查;胆管、尿路梗阻先考虑磁共振胆胰管造影(MRCP)检查;而超声检查无创、价廉,在实质脏器病变、软组织、小器官病变、妇科病变、胎儿健康筛查方面诊断准确率高,是首选检查方式。各种影像检查价格、特点各异,X线、超声、CT价格相对低廉,特别是在进行疾病的初步筛查及急诊患者广泛应用,并被广大患者及临床医生所接受;MRI序列齐全,可兼顾形态学及功能检查,但价格略显昂贵;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可检查全身骨骼、软组织病变,尤其近年来PET/CT、PET/MRI一体化检查的推进,在神经系统病变等方面较传统影像检查手段优势更为明显,但价格昂贵且具有放射药物辐射风险。因此,比较影像学不仅是要学生们了解各类影像检查在诊断疾病中的不同价值,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能为患者选择更准确的影像检查方法打下坚实基础。
4应用比较影像学教学法时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应用性学科,在实际教学中引入比较影像学方法会给从事影像学教学的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作为影像医学授课教师不但要具备全面的影像医学专业知识,包括X线、CT、MRI、超声、核医学,还必须具备较丰富的临床及病理等相关知识,并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明确进行比较的目的和意义,有计划地准备相关影像学资料,重点突出。受课时所限,对于在临床上应用价值不大或已被证实不适用于当今诊断要求的技术内容,教师授课时只做简单介绍,这样既可以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又能突出教学重点[7]。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的比较分析各种影像检查手段的特点、优势与不足,根据疾病特点总结不同疾病首选的影像诊断方法,使学生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培养综合分析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医学影像学科教学质量的目的。综上所述,将比较影像学应用到医学影像学教学工作中,利用其比较性、综合性等特点,将有助于学生更全面系统的掌握影像学知识,更准确地诊断和鉴别诊断疾病,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成为临床医生后,更合理地选择影像检查方法。希望我们的教学经验对各医学院附属医院、教学医院更新教学观念,建立适应时展要求的医学生培养机制做出绵薄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吕富荣,吕发金,肖智博,等.医学影像学教学中比较影像学的重要性[J].医学教育探索,2009,8(2):177-178.
[2]张传标,路学一.当前国内外医学教学改革的现状比较分析[J].医学教育管理,2015,1(3):174-178.
[3]关泓.比较影像学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1,27(3):111-113.
[4]谭天秩.临床核医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24-452.
[5]倪雪君,成建萍,谢阳桂,等.比较影像学在超声诊断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交通医学,2012,26(5):513-514.
[6]高艳,李坤成,杜祥颖,等.医学影像学教学中比较影像学的重要性[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1):79-80.
篇2
英文名称:Shanghai Medical Imaging
主管单位:中国农工上海市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国医学影像技术上海研究所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8-617X
国内刊号:31-1793/R
邮发代号:4-563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2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篇3
认真做好检查前准备
认真做好检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是获得优质影像的前提条件。比如,做上消化道钡餐检查,在检查前就得不吃、不喝,否则,不利于钡剂在消化道里涂布,因食物的存在造成假性占位性病变。如果是做钡灌肠,就得在上述基础上做好肠道准备,避免将粪块当成肿瘤影。做泌尿系检查,无论是做泌尿系的腹部平片X线摄影,还是做静脉肾盂造影,也得这么做,避免将粪渣疑为结石,或是因粪渣挡住结石影。在做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前要禁食4小时,以防在造影或是化疗过程中病人出现呕吐而造成窒息。在做PET/C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或CT)检查前不仅不能吃不能喝,还需要控制血糖,以免因局部摄取造成浓聚。在做CT的冠状动脉成像前需要控制心率,通常在65次左右其检查的效果较好。在做腹部CT前需口服稀释的对比剂,并根据腹部所需检查的部位定量、定时地口服,且定时检查,这样不仅可减少因肠腔气体造影的伪影,还可因稀释对比剂的填充利于解剖结构的分辨。此外,在做妇科超声检查前需憋尿。
检查时认真做好每个细节
在进行医学影像学检查时往往需关闭检查室的门,其目的之一是为待查病人进行X线防护,是为了保护病人的隐私,因为检查时病人不仅需要除去一切干扰影,如项链、玉佩、胸罩、拉链、金属扣、皮带、膏药等,避免这些产生伪影或阻挡影像学诊断;同时为了提高X线摄影一次性成功,减少因重复拍摄给患者带来的X线辐射,病人必须暴露一定的部位,好让医生根据身体部位来确定摄影的中心线。紧接着,就是配合好医生进行检查,尤其是呼吸与屏气的把握,谨防因呼吸移动产生模糊伪影,或是因呼吸移动使诊断漏检。与此相关的检查有:X线胸片和腹部平片,胸腹部CT和磁共振检查,以及腹部超声检查。此外,为避开人体某些组织与结构的重叠,要配合医生做适当的转动,一切行动听指挥。在做消化道钡餐检查及心胸三位片时,应吞咽一口钡剂,叫你咽时才能咽,避免配合不协调。在做颈椎平片检查时,让你上下牙齿动,这是为了通过自加断层使牙齿及颌骨通过移动达到模糊,从而突出后面的颈椎影像,但不可将头部及其他部位跟着动。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做完检查单上的影像学检查后,医生有时会发现某种病变,例如在肺部发现一个或多个小结节,这时就得对这极个别的小病灶进行薄层扫描,也就是通过减小层厚来察看其周边的细节或内部结构。当确定是肺癌后,想知道有否淋巴结转移,就得做对比增强的造影检查,这有利于癌症的分期。如果这类病灶是在肝脏,就需要对其占位进行肝癌、肝血管瘤、肝脓肿的鉴别诊断,这不仅要平扫,还得增强,更主要的是需要延时扫描,通常间隔5~6分钟,看看病灶内对比剂有否变化。这一步步有条不紊地进行医学影像学检查是为给病灶定性,必要的话,还得给局部病灶进行灌注扫描,通过对同一层面的病变进行连续扫描,看其对比剂峰值特征,以判断其良恶性。
篇4
转化医学(translationmedicine)是近年国内外医学领域流行的一个新概念,2003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正式提出“转化医学”概念。它以人的健康为本、以重大疾病为研究出发点、以促进科学发现转化成医疗实践为宗旨。其主要目的是打破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领域固有的隔阂,搭建两者间的桥梁,使日新月异的基础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改善人类健康的防治措施[3]。因此,转化医学本质上是一个双向开放、往返循环、持续向上的研究过程[4,5]。转化医学理念已逐渐成为世界医学研究领域的共识,其应用有利于推进临床医学更好、更快速地发展。
2肿瘤影像医学教学的现状
肿瘤影像学是医学专业中较为特殊的一门学科,其教学主要包括肿瘤医学影像诊断和肿瘤医学影像技术两方面。肿瘤医学影像诊断的教学模式比较成熟,主要注重临床常见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但肿瘤医学影像技术教学则较为欠缺,尤其是对肿瘤影像新技术的研发、功能拓展、临床医学与工程技术结合及运用等方面的授教还较为薄弱。目前肿瘤影像医学教学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传统的肿瘤影像医学教学授课的模式过于单一,跨学科联系较少,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②现行课程安排中有关学习方法、获取知识手段的课程较少,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③缺乏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方法,单纯从理论和阅片等教学手段难以让学生对肿瘤影像表现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地理解。④教学内容陈旧。该学科知识更新快,教材、教案等教学内容和方法不足以满足临床工作的需求[6]。⑤学生技术研究能力的培养与临床实际应用能力脱节。肿瘤影像医学教育要求培养既会诊断又会技术研究,既有转化理念和能力又有肿瘤影像学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经验的综合型人才。因此,开展转化医学教育尤为必要,它是当前培养综合型人才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提倡“从实验桌到病床旁”的转化医学教学理念在肿瘤影像医学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转化医学教育理念在肿瘤影像医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3.1促进肿瘤影像医学教学多学科的合作
不同学科、不同思想、不同理念的相互碰撞有利于创新思维的产生,而一个学科的发展壮大,也需不断加强不同学科间的知识与技术合作,加强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因此建立肿瘤影像学、基础肿瘤学、工程技术学、物理学等多学科的科研小组,让各组组员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形成多学科交叉研究,通力合作及协调发展,形成纵横交错的综合体系,才有望实现肿瘤影像医学的可持续发展[7]。转化医学教育强调理念的改变,它打破以往的单一学科或有限合作的教育模式。首先为学生提供一个学科交叉的开放式研究平台,鼓励将物理工程实验室发现的有意义的成果转化成能为临床提供实际应用的手段,有效将肿瘤的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到临床实践中,同时也对肿瘤影像征象进行基础研究。其次,不同的影像成像手段各有优劣,将彼此的优势互相融合已成为医学影像设备研发的潮流。转化医学教育对这一潮流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而进一步为肿瘤的诊断提供更多的成像手段,有利于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如在既有的CT、MRI、PET、B超等设备的基础上研发PET-CT、PET-MRI或将几种成像设备融合的机器。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平台具有稳定而强大的效果,所形成的多学科介入机制能够满足临床及基础研究的需求。
3.2为肿瘤影像医学教学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转化医学理念的应用一方面能增强肿瘤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学生加深对临床知识的重视和理解,另一方面也为临床医技人员提供进入实验基地探索基础研究的机会。以转化医学理念为指导,重视从临床中凝练课题,可以培养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意识,自觉做到理论联系实践,使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相结合[8]。如肿瘤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发现某种肿瘤具有相同的影像征象,但是纯粹的临床实践无法为其提供相应的基础理论支撑依据。转化医学理念主张临床医生与研究员密切合作,提倡由临床医生仔细观察肿瘤的影像特征,将相关信息提供给基础研究员,再由基础研究员对此进行研究,进而将科研成果反馈到临床,为临床提供有力的依据,通过探究性研究达到解决临床问题的目的,从而提高医疗总体水平。
3.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转化医学理念的应用为肿瘤影像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多学科合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并在交流过程中获得多种学习方法,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9]。如肿瘤影像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X射线、CT、MRI、PET、B超检查等的成像原理时,可与物理学专业的学生合作学习。通过观摩物理学专业学生的操作,共同探讨相关问题以获得深层次的实验体验,从根本上理解相关概念及原理,将枯燥、深奥的理论学习转化为有趣且自主参与的实验操作。另外,通过与其他学科学生的交流,可进一步培养肿瘤影像学专业学生的团队精神,培养适应学科发展所需的医学影像技术工程师,塑造能灵活将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融为一体的专业人才,构建合作融洽的专业团队。
3.4有利于培养具有转化医学理念和能力的学生
肿瘤影像医学蓬勃发展,临床应用技术不断更新,而现有的教材、教案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却停滞不前,不利于医学生第一时间掌握肿瘤相关研究新进展及新技术。许多学生毕业后开始到临床一线工作,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相应的技术问题时,常常无法到实验室通过相关研究来解决当前技术的缺陷,不利于技术的改进与发展。转化医学的应用一方面为肿瘤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人员熟悉和参与临床工作创造了条件,鼓励学生到临床进行实践,让学生在相关教材内容还未能及时更新的情况下,通过到临床实践仍能及时掌握最新的技术。另一方面,为学生参加工作后再次进入实验室进行技术研究打下铺垫,真正做到将临床影像医学的应用与工程医学授课有机结合,有利于培养具有肿瘤医学影像诊断能力和肿瘤医学影像技术研发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4结语
篇5
关键词:兽医影像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S854.4-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兽医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兽医影像学作为一门新的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兽医影像学不但在社会服务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作为一门新兴边沿学科自身也得到了发展。兽医影像诊断学是利用不同原理的成像方法,使动物体内部器官和结构影像化,来推断机体形态及病理变化,以达到诊断的目的现代化诊断方法。兽医影像技术包括传统X线摄影技术,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实时超声扫描技术,磁共振成像技术,热记录摄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介入放射学,内窥镜技术和心电图技术等[1]。目前,全国很多高校及职业学院开始设立了兽医影像学课程,有些院校把其作为专业必修或限修课。
随着计算机技术融入到兽医影像学当中,影像诊断学涉及到知识容量更大、相关学科很多,使得这门课程在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过程中难度较大。笔者结合近些年影像学的发展和教学实践,摸索了一些经验和方法,总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内容
1.1 重点讲授常用的影像学成像基本原理
成像原理是学习影像诊断学的基础,学生对设备的主要功能及成像原理有一定的了解,才可能使他们对各脏器在各种影像技术下的影像学表现有所辨析,真正做到知其所以然。但是兽医影像诊断学为新兴学科没有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作为支撑,而且一般学时较少。这样就要求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尽量把实践中常用的成像原理进行讲授。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主要侧重于X线和超声波成像原理的讲授,而诸如CT、MRI等没有在兽医临床广泛应用的成像手段仅简单介绍。X线诊断是目前兽医影像诊断中应用最多、最广泛的检查手段,同时X线诊断对学生打好整个影像学基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国内,超声诊断在兽医临床诊断上的应用发展较缓慢,主要应用在一些科研院所或较大型动物医院有所应用。所以在成像原理教学中重点讲授X线成像原理,超声成像做一般讲解。
1.2 以解剖学、病理学等课程为基础
影像学是以不同的成像手段来显示不同部位、不同断面成像的特征。因此,掌握大体解剖、断层解剖等相关知识,才能对病变部位、病理变化、位置改变等异常做出准确判断。学生以前的解剖、病理等基础课程的学习往往停留在形态、位置和眼观病理变化上,而影像学需要有立体、断层解剖和病理密度改变等更深入的基础知识上。所以,在讲授各部位的病理影像改变前,应简要回顾一下各器官正常解剖以及断层解剖等相关知识。从而正确认识正常的影像结构,以便对病变做出准确定位和判断。
1.3 理论和具体影像图片相结合
影像诊断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为临床兽医提供有效、准确的辅助检查手段。学生们在经过专业基础课和一些临床课程的学习后,对影像诊断学充满好奇,开始学习时往往很有兴趣。但经过了诸如影像成像基础、断面解剖、影像病理等知识学习后会感到影像学其实很枯燥乏味。例如,在讲授X线的成像原理时,很多同学感到理论索然无味。他们更愿意亲自拍片、体验暗室技术或直接进行读片等实践活动。所以,我们在讲授理论的同时,通常先选择一个与主讲理论相关的临床病例作为引线,通过这些病例图片来说明要讲授的理论。这样,学生即学习了枯燥的理论又为以后的读片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4 影像表现为教学核心
通过对基础理论的讲解,学生对影像学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些认识是为影像诊断作为铺垫,影像诊断的核心是对影像进行分析、归纳从而对疾病做出客观、准确的诊断。兽医影像诊断学涉及的动物种类很多,同种动物的个体差异也较大。所以,要培养学生对图像的观察和分析,以不变应万变才是教学的核心。在教学中从正常图像的导入入手,让学生观察正常的图像,用学过成像原理、解剖等基础知识分析这些正常的图像。在学生全面掌握这些正常的影像之后,在从病理改变、病理成像特点等方面来分析疾病的病理变化在影像成像上的变化。例如,在讲解关节疾病时,根据以往的基础知识引入正常的关节X线解剖和成像的基础知识,再对表现在 X 线片上的形态学改变的原因和病理意义进行推导和理解。这样对病理的X光片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引入病例进行讨论。培养学生对X光片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分析,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巩固了基础知识,提高了学生对图像的分析能力。在整个的影像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围绕着图像进行学习,图像成为整个教学的核心。
2 教学手段
2.1 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提高教学效率
图像是影像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影像学的教学核心是使学生对图像理解、提高阅片能力。传统的影像教学对影像基础知识往往采取黑板讲解,到疾病各论部分讲解时才接触到真正的影像学图像,且需要大量图像进行对比和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和实践发生脱节,很难达到教学效果。教师在授课时需要整理片子、挂图等大量的图像资料工作费时费力。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大多数院校都配备了计算机投影多媒体教室和实验室。多媒体教学在兽医影像诊断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传统的板书教学往往只在遇到重点、难点问题或对多媒体幻灯内容进行补充时应用。多媒体这种教学形式信息量非常大,丰富的影像画面在兽医影像诊断学中教师可以随时从基础理论联系到图像、再从图像到理论进行交互。学生不再为生硬的基础理论感到头疼,也不再为冰冷的影像画面感到枯燥乏味。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应用极大提高了影像诊断教学效果,使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变得清晰、易懂。但通过近几年的应用多媒体教学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如初期教师对多媒体相关知识掌握不够,图像转化为多媒体课件质量不过关,多媒体课件制作粗糙、播放过快学生跟不上课程进度等问题尤为突出;后期则出现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课件忽视备课,学生课堂不做笔记、课后拷贝课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针对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问题主要从教师自身和本校实际情况结合进行改进,使教学逐渐走入正轨收到了满意效果。
2.2 充分利用网络技术
在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网络技术的发展又使兽医影像诊断学的教学发生了变化。网络技术使教学不再受时间、空间等限制,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把教学课件、真实病例、习题等教学资源放在学校校园网上,各年级、专业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进行自主学习和复习。为了增强互动,应用网络开通了微博、微信等互动手段,教师和学生的联系更加紧密、及时。可以说网络虽然极大丰富了教学,学生获得了比课堂教学更多、更实际、更直观、更迅捷的获取知识手段;教师解答学生问题更加广泛和深入,对教师的综合业务素质也有很大提升。但网络教学互动的出现了过学生度依赖网络,忽视了课堂教学;网络内容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学生和教师不能把握;知识抄袭、篡改等现象严重等问题在教学中相继出现。针对这种情况,更要求教师做好引导、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来更好的应用网络这个新兴的教学手段。
3 改革教学方法
3.1 理论和实践综合化教学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在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中,学生都要经历将教学内容加以内化的过程,即把新的教学内容结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只不过前者的学习内容是教师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而后者的学习内容需要学生自己去发现。因而,二者的过程可以说是基本相似,只不过后者比前者多了一个发现的阶段[2]。兽医影像诊断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独立合理应用影像诊断手段来解决实际临床病例,并对图像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形成准确的诊断。对于这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在讲解理论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网络等适时技术引入实际病例、影像图片等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导入同种疾病的影像图片,组织学生进行分析、归纳找出诊断要点,再由教师总结完善。这样理论和实践教学同步进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2 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
以往的实验教学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先对实验的目的、原理、步骤等进行讲解,学生按部就班进行机械行操作,教学效果一般。针对存在问题在实验设计上进行创新,开设了一些开放性实验。所谓的开放式实验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实验教学,教师对学生的实验不能包办,而是让学生放手去做[3]。
例如,以往暗室技术实验,由教师进行按照摸索好的条件进行药物配制、装片、曝光、显影、定影、晾干等操作,学生只是旁观或参与简单操作。改革为开放性实验后,教师只负责讲解其基本原理,具体实验条件由学生根据曝光量、温度等条件在理论范围内自己调节。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对实验进行总结,探讨出现的问题。这种开放性实验虽然增加了耗材的用量,但学生掌握了本实验的精髓、培养了创新能力,在从事以后的临床工作中能应对各种复杂情况。
3.3 加强临床实践
兽医影像诊断学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在课堂和实验教学中所讲授的病例往往是典型和常见的病例。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许多病例是不典型或有其他并发症的病例,所以在切实掌握基础知识、理论同时,更应将知识应用实践。在教学中充分依托附属动物医院作为实习基地,对学生开放动物医院影像诊断室。学生在课余时间接触具体病例,将讲课的理论知识消化理解,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能力。
4 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
考核是督促学生学习的最佳方式,既是对教与学的检验,又有对教学的导向作用[4]。科学的考核机制可以使学生加强对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同时提高对于这门学科的重视程度。在教学中采取考试和实践考核2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考试主要是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原理进行测试,采取闭卷考试的方法进行。实践考核重点是对学生的读片能力进行测试,实践考核是学生对影像知识综合的考核,对教师自身综合素质有较高要求。
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5]。影像诊断技术日新月异,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上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的改革和实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和创新能力,教学质量和效果得到明显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谢富强,邓干臻,邓立新.兽医影像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
[2] 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55-60.
[3] 杨笃宝,雷留真,王振勇,等.兽医临床诊断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实验室科学,2009(6):47-49.
篇6
【摘要】35例鞍区肿瘤中,垂体瘤18例,颅咽管瘤13例,脑膜瘤2例,星形细胞瘤。蛛网膜囊肿个1例。着重分析鞍区常见肿瘤的影像学表现。还对鞍区肿瘤的定性诊断作了讨论。
【关键词】鞍区;肿瘤;影像学
【中图分类号】R739.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4-0042-01
鞍区是颅内肿瘤的好发部位之一。多数可根据影像学表现确定肿瘤发生部位,范围大小,密度,并能作出定性诊断。
1资料与方法
本文收集了我院自2003~2008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鞍区肿瘤35例,其中垂体瘤18例,颅咽管瘤13例,脑膜瘤2例,星形细胞瘤及蛛网膜囊肿个1例。所用影像机GE9000Ⅱ型,30例用冠状面扫描,2例用横断面扫描,3例用冠状面及横断面两种方法扫描,层厚为2~5mm。31例做了强化扫描。
2影像表现分析
垂体腺瘤18例。根据肿瘤是否分泌激素分为有分泌功能的及无分泌功能的垂体腺瘤。有分泌功能的分泌生长激素的嗜酸性腺瘤2例。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嗜碱性腺瘤2例。分泌催乳激素的催乳激素腺瘤1例。无分泌功能的嫌色细胞瘤12例。根据肿瘤的大小直径小于10mm垂体微腺瘤1例。男6例,女12例,年龄27~74岁。
2.1垂体微腺瘤1例采用直接强化冠状扫描,鞍区见9mm×10mm×8mm类似圆形低密度区,边缘清晰,密度不均匀,肿瘤基底部紧贴鞍底,使鞍底骨质受侵犯,局部凹陷,骨质轻变吸收稀薄。大于10mm的腺瘤17例,为类圆形10例,分叶状或不规则7例,17例均作了平描及强化扫描。平描示:8例为略高密度(CT值为40~60Hu)。5例为高密度(CT值为60~80Hu)。4例为低密度(CT值为35Hu以下)。强化示:8例为不均质强化,低密度区CT值为5~16Hu,高密度区CT值为40~90Hu。6例为环状强化。3例为均匀强化。肿瘤侵犯鞍上池16例,鞍上池显示不同程度的填塞或闭塞。4例累及三脑室。2例引起双侧脑室扩大。2例向下破入蝶窦。14例鞍底骨质吸收变薄。1例见有钙化。CT值为130Hu。
2.2颅咽管瘤13例年龄6~45岁,男7例,女6例。13例肿瘤均位于鞍上,6例引起蝶鞍扩大及鞍背骨质吸收。肿瘤最大为72mm×88mm。肿瘤形态呈圆形。类圆形9例,分叶状4例。平扫4例,平扫加强化4例,直接强化6例。平扫为低密度胶囊性肿块,CT值为负10~15Hu。增强扫描表现为环形强化,囊壁规则,CT值为40-67Hu。12例见有钙化。7例肿瘤囊壁呈环状钙化。5例肿瘤呈结节状或弧状钙化,CT值为90~230Hu。13例肿瘤均侵犯鞍上池,鞍上池不同程度的填塞和闭塞,12例三脑室受累及,9例双侧脑室扩大。
3讨论
3.1垂体瘤垂体瘤直径小于10mm,仅位于鞍内,蝶鞍无明显改变,鞍底可见局限性向下凹陷,骨质吸收变薄,垂体内显示局限性低密度区,以上征象为微腺瘤的主要特征。在诊断微腺瘤时,应注意观察正常垂体的高度。大于10mm腺瘤易于显示,影响表现为:肿瘤向下侵犯蝶窦,使蝶窦受压,变偏或肿瘤直接破入蝶窦内。向上肿瘤可突破鞍隔侵入鞍上池,使鞍上池变形,鞍上池部分填塞或闭塞。向两侧可侵犯及双侧海绵窦,表现为海绵窦扩大,肿瘤包绕颈内动脉,侵入的肿瘤常较海绵窦及同侧颈内动脉强化少,海绵窦内的颅神经受压,移位,变形或不显示,海绵窦侧壁受侵蚀,广泛骨质破坏。此征象对诊断垂体瘤亦有较大的定性意义。肿瘤密度显示为不均匀,CT值在90Hu以上者无疑为肿瘤钙化。而密度低、CT值与脑脊液相近者,大多数为肿瘤的坏死或囊性变所致。肿瘤形态多呈类圆形,边缘清晰,光滑,尤其后缘,肿瘤可突入三脑室前部和双侧脑室前角的内下方,并有脑积水表现。本文有7例均有三脑室及双侧脑室受压征象。
3.2颅咽管瘤典型部位位于鞍上池,因此较垂体瘤更易侵及三脑室和室间孔,常出现双侧脑室扩大征象。本文13例其中8例出现双侧脑室扩大。颅咽管瘤一般发病年龄较小,有87%的病例可见囊变或钙化。所以囊变和钙化是诊断颅咽管瘤的主要依据。本文11例见有钙化,但个别瘤体较小可无钙化,并见有向鞍内生长,鉴别往往有困难,本文1例为上述情况而误诊为垂体瘤。当肿瘤主体在鞍内,但肿瘤与鞍底之间仍有间隙,则首先考虑可能不是垂体瘤。
3.3鞍结节脑膜瘤来自鞍结节脑膜瘤,占脑膜瘤的10%左右,常见于鞍结节,鞍隔及蝶骨平面,本组2例均起源于结节。肿瘤形态呈类圆形边缘显示清楚,光滑、规则。平扫密度增高或等密度,有时可见斑点状或不规则钙化。增强后呈均质性明显强化。本文2例均未见钙化,肿瘤相邻骨质可见骨质增生或吸收,蝶鞍一般无扩大。肿瘤较大时或因颅内压增高时出现扩大,变形骨质吸收或破坏。本组2例均未见蝶鞍扩大。仅仅鞍上池受侵,鞍结节骨质吸收,1例侵及三脑室,2例病例术前均误诊为垂体瘤,回顾分析误诊原因:主要是对影像征象分析不全面和认识不足。
3.4蛛网膜囊肿发生在鞍上的蛛网膜囊肿,内含脑积液,密度均匀,边缘光滑,增强后无强化,在鉴别诊断上应注意与不典型无钙化的颅咽管相鉴别。
篇7
【关键词】 腰椎不稳 影像学 特点
腰椎间盘和小关节在腰椎的稳定性上起重要的作用,任何一方面的负荷增加,应力集中导致退变,都将产生一系列的临床表现。本文分析总结55 例有明显腰椎不稳定患者的腰椎功能位X线片、CT、MRI资料,进一步了解腰椎不稳定的影像学特点。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55 例,其中男20 例,女35 例;年龄32~73 岁,平均52.2 岁。各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腰痛,21 例伴左下肢放射性疼痛,10 例伴右下肢放射性疼痛。体检示42 例局部椎旁压痛,35 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18 例跟腱反射减弱,30 例下肢浅表感觉减退。
1.2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我院使用先进的数字化X线成像系统(DR),本组所有病例均行站立位腰椎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检查,以椎体间水平位移大于3 mm、椎体间矢状成角大于11°作为公认腰椎不稳定的标准。CT检查:我院应用PQ5000型超高导螺旋CT机,层厚2 mm,节段主要局限于L3~4、L4~5、L5~S1,可以观察小关节的关节间隙、关节软骨、软骨下骨、关节囊等。MRI检查:我院使用1.5T超导MR,根据T2加权相椎间盘信号强度的强弱,判断椎间盘的退变程度。国内学者将椎间盘分为0~3度[1]。0度:正常髓核图像,信号均匀,形态正常;1度退变:信号强度不均,形态不规则扩大;2度退变:退变范围接近椎边缘;3度退变:椎间隙变窄,髓核信号消失或部分残留,退变范围达到或超过椎体边缘。
2 结
果
在对本组55 例患者的观察中,站立位腰椎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都符合椎体间水平位移大于3 mm、椎体间矢状成角大于11°的公认腰椎不稳定标准。同时可以发现椎间隙变窄,关节突增生和肥大,骨质疏松或硬化。CT检查发现小关节病变主要在L4~5、L5~S1。本组患者小关节在CT中的表现见表1;MRI检查主要表现在每例患者的L3~4、L4~5、L5~S1椎间盘的退变情况。本组患者的165个腰椎间盘退变的MRI表现见表2。
3 讨
论
3.1 X线在腰椎不稳定中的价值 功能位X线影像学表现是诊断腰椎不稳定的基本条件,这已得到大多数学者的共识。近期D′Andrea等[2]报告,仰卧或俯卧位的侧位X线片可表1 腰椎小关节CT的各种病理变化表2 腰椎椎间盘MRI的各种病理改变
以评价腰椎的活动,并认为仰卧或俯卧位的侧位X线片经济实惠可初步反映动态X线的表现。作者认为立位X线的特点必须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在体检时,我们能遇到一部分X线表现比较明显,但没有出现腰腿痛症状,故认为临床上用腰椎不稳定症较为合适。功能位侧位X线片不仅为临床诊断提供直接证据,同时可根据伸曲位不稳程度决定治疗方案。它是临床诊断腰椎病变最基本的影像学检查,也是最不能缺少的。
3.2 CT在腰椎不稳定中的价值 正常腰椎小关节的CT表现为关节面彼此平行,关节间隙为2.5~4 mm,软骨下骨密度均匀,皮质骨与松质骨界限分明,关节面边缘光滑。Carrera等[3]描述腰椎退变的小关节的表现有:a)骨刺形成;b)关节间隙狭窄不平(关节软骨变薄);c)关节突增生肥大;d)关节真空现象;e)关节囊钙化;f)小关节半脱位;g)小关节矢向变化;h)关节软骨下骨骨质疏松或硬化。本组患者中,关节间隙狭窄不平占96.36%,真空现象占52.72%,关节面矢向变化和小关节半脱位各占35%和32.72%。关节间隙的狭窄意味着软骨的剥脱,出现不同程度的腰痛。骨赘的增生、关节突的增生肥大产生侧隐窝狭窄和椎间孔缩小而使神经根受压,出现下肢坐骨神经疼痛的症状。治疗时我们可以根据CT中关节突的病变和侧隐窝狭窄的部位准确解决问题,做到有的放矢。根据Woff定理,骨小梁不仅是沿主应力方向排列,而且当主应力方向改变时,骨小梁也会据此改变方向。因此小关节顺应力方向出现骨质增生和硬化,而非应力区则出现骨质疏松或囊变;暴露的软骨下骨可使气体进入小关节腔,出现关节真空现象继而出现小关节关节囊的松弛、不稳和钙化,甚至出现小关节面的微小骨折。骨折在顺应力方向的愈合中发生了更接近矢状面的重新塑形。Grober等[4]认为,腰椎小关节的矢状面塑形是退变性滑移的主要原因。小关节冠状部分的减少减小了前向的阻挡力,出现小关节的半脱位,这种半脱位是一种失代偿的表现,是变性不稳定的重要表现之一。关节突可向前或向后移位,移位明显者导致相应的椎管狭窄或椎管变形。椎弓完整的情况下发生的椎间滑脱多是由于椎间盘及椎小关节的退行性变引起,命名为“退变性脊椎滑脱症”(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DS),临床上亦称为“假性脊椎滑脱症”。本组患者中有5 例符合退变性滑脱的表现。
3.3 MRI在腰椎不稳定中的价值 腰椎不稳定主要由椎间盘和椎小关节的退变引起,MRI是判断椎间盘退变最敏感的方法。椎间盘退变首先是髓核水分减少和纤维化,纤维环内、中层破裂,外层纤维环松弛并向周边膨隆,上下椎间出现异常活动,产生临床症状。临床上把腰椎不稳分为3期,1期为功能紊乱期,即早期;2期为不稳定期,即中期;3期为稳定重建期。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1度的间盘退变亦可出现严重的腰部疼痛,3度的间盘退变发展到后期,脊柱产生再次稳定,患者的临床表现出现好转。张宏军等[5]也发现腰椎运动节段的不稳定多集中在轻、中度退变的椎间盘,严重的椎间盘退变反而恢复了稳定性。本组资料中也发现腰椎不稳定患者的间盘退变60%以上是在1度和2度以内。虽然腰椎间盘的退变程度和临床症状无正相关,但MRI的检查对腰椎不稳定患者还是很重要的。同时为“假性脊柱滑脱”提供椎间盘的病理基础,特别是在腰椎不稳患者术前排除其他疾病的诊断上起重要作用。在治疗中,根据MRI的椎间盘退变程度决定对椎间盘的处理。我们的体会是在2度和3度病变的椎间盘都可以行一期融合,1度退变的椎间盘可不融合。随着腰椎后路动态内固定的发展,1度退变的间盘有逐渐恢复的可能,但这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
篇8
在当下大学语文课堂中,越来越多教师选择使用影像资料辅助教学。基于此,文章以辽宁师范大学为例,阐述了影像资料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作用,指出了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影像资料的误区,提出了运用影像资料开展大学语文教学应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
影像资料;大学语文;影像手段;影像元素
大学语文作为高校开设的重要必修公共课之一,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其语言文字的表达、交流与沟通能力。辽宁师范大学所选取的大学语文教材为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自主出版,由张庆利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读本》。该读本中所包含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作品在教授过程中可以综合运用到大量的影视艺术作品,使教学过程丰富多彩,方便教师传达文本内涵,实现教育目标。同时,还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方便学生形成自己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语文素养。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就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新课程改革推进的十余年来,教师在课堂上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逐步提高。因此,影像资料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被重视。
一、影像资料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作用
影像手段,即在课堂上运用影视艺术作品,发挥其视觉元素与听觉元素相结合的特点,以期实现促进课堂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影像手段引入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作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延伸,有着众多区别于传统大学语文教学手段的优势。
(一)运用影像资料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的心理学实验得出结论: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于视觉,11%来自听觉。此外,该研究还证实,在学习的过程中,参与感知和接受的感官越多,对知识的理解就会越好。因此,从心理学角度讲,在大学语文课堂中播放影视艺术作品是作用于多种感官的多类型信息刺激,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平。运用影像资料所带来的多维度、图文并茂、视听并举的课堂表现形式极具感染力,减轻了学生在课堂上对文本的理解难度,有助于学生对一些较为复杂晦涩的文章进行理解。
(二)运用影像资料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感知
对知识的感知指的是对知识表面或者外在特征的理解与记忆,而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表现为对课文文字中所阐述的内容,所具有的逻辑性的认识。在大学语文课堂中播放影像资料,可以向学生提供较为丰富的、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感性材料。例如,在讲解贾平凹的《秦腔》这一课时,播放一段秦腔表演,让学生对教材所讲述的内容具有直观的感受,从而对教材内容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便于教师课堂内容的进一步讲解。
(三)播放并讲解影像资料有利于学生知识性记忆的持续
心理学中有关知识保持的实验有这样的结论:从听觉获取的知识人们能够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如果同时使用两种信息传递工具,人们能够记忆65%的知识。这一实验表明,影像资料在大学语文教学的记忆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影像资料的误区
虽然影像手段的运用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有着种种有利条件,但不可否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这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一)倚重影视作品,限制学生思考
影像手段作为声音、图像的有机结合,具有区别于传统文本的传播优势。在课堂上的使用,会给学生带来更加直观的感受。但是同时也会对学生的思维和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产生模式化认识,限制学生的阅读经验和期待视野。例如,在讲解《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这一课时,在课堂上引入一段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对应片段,在方便学生理解的同时也会限制学生的视野。在影视艺术作品中,戏剧文本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形象由文字描写一跃成为视觉上可见的直观人物形象,会带来一系列问题。首先,文学形象具有一定的假定性。影视艺术作品中统一出现的人物形象由独一的演员来饰演,这样的演绎方法抹杀了不同人心中的具体人物形象,势必会影响观众的接受心境与阅读效果;其次,除了人物具体形象差异外,部分影像资料会因为种种原因改变原有情节,影像资料内容有别于教材,易对学生造成误导;最后,假如学生在上课之前没有对课堂文本有一定的阅读思考与分析,直接出现在影视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内容会定格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对文章思想内涵的探寻止步于初级阶段。换言之,一些影像资料在大学语文课堂上出现会一定程度上限制,甚至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缩小学生的思考空间,不利于学生的文学接受与独立思考。
(二)淡化文本阅读,喧宾夺主
教师在选取影视艺术作品作为大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材料时,容易将关注点聚焦在影视作品的音乐、图画、色彩等视听效果上。此时,过多地使用影视艺术作品,会减少学生对文本的精读和理解。影像资料的使用,虽有利于课堂内容的展开,但也容易使课堂关注点从课文的内涵偏移到外在表现,冲淡大学语文课堂的教学目标和教育意义,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浅尝辄止,对文章背后的人文关怀与思想内涵止步于画面感对视觉的冲击,乃至从影像资料回到教材文本时,思路仍然留在播放过的视频中不能自拔,从而对课堂教学产生不利影响。
(三)占用课堂时间,容易本末倒置
大学语文作为公共必修课,虽然极为重要,但是课时安排受种种条件限制,教学时间较为紧张,一个学期里仅有的32个学时对内容丰富且有深度的大学语文来说完全不够。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一定量的影像资料势必会占用大量课堂时间,被迫压缩或侵占其他课堂项目的时间。同时,引入课堂的影视艺术作品往往涵盖大量内容,除了教材所要传达的主旨思想之外,往往还包含了众多题外因素。因此,在大学语文课堂上播放影像资料在达到一定教学目的的同时,也可能会加重大学语文教学负担,甚至使课堂的教学中心由教材转向影视艺术作品,从而忽略大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目的,造成本末倒置。例如,在讲到辽师版《大学语文读本》中《侠客行》一文时,有的教师会选取一段有关“侠”文化的影视片段来引入课堂主题。这样的方法虽然有利于课堂内容的展开,但同时将文化背景、历史背景等次要内容误推到教学重点,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传递人文关怀与文学素养的大学语文课变味成了历史课、哲学课。
三、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影像资料应注意的事项
影响元素作为多媒体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发挥出影像手段有别于其他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影像资料应注意以下事项。
(一)根据文章内容量权衡相应的影像资料使用幅度
为了确保选取的影像资料发挥最大的效用,就要保证所选影像资料长度能够在教学计划安排内完成。在逻辑性很强的文章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作为教学重点,需要对作者的行文思路进行逻辑性分析论证。在此类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缜密思考、严谨表达的能力,此时如果选取一些影视艺术作品作为课堂的组成部分,难免会打断学生文本分析的连贯性思路,使学生思维陷入肤浅化的瓶颈。因此,在讲解此类文章时,教师应减少甚至避免影视艺术作品的课堂使用。在一些文言文、诗词、说明文和散文的课堂教学中,影视艺术作品便能够发挥其优势,将文章讲解所需要的知识点进行有机结合,有利于课堂内容的展开,加深学生对文章主要思想感情的理解。由此,教师需要考虑课堂教学的时间限制,合理安排影视资料。此外,还要考虑学生的受教能力,简短有力的影像资料能够最大化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影像资料和课堂学习内容的联系上,就能自觉进行思维活动。在大学语文课堂上,要尽量避免选用拖沓冗长的影像资料,确保课堂教学时间的安排合理,避免造成影像资料喧宾夺主的情况。
(二)选取恰当的影像资料,使影像教学手段与大学语文课堂相适应
影像资料引入课堂对大学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选取影视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明确影像资料在课堂中所处的地位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并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内容,在使用的时不要喧宾夺主;其次,所选取的资料要长度适中,不能过多占用课堂时间。课堂时间的大部分应该用来交给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再次,选取的影视艺术作品应具有代表性,可采用剪辑的手段,截取影像素材中最有利于课堂教学的片段,切忌通篇播放。对于一些较为经典的影视艺术作品可布置为课下作业,让学生在课下完成欣赏分析。总体而言,在选用影像资料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特点,形成语文课程的特色,有效发挥影像资料的优势。譬如,在讲解《长恨歌》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电影片段,让学生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这样不仅能够让作品内容形象化,还能比较文学与电影两种艺术形式的不同之处,借此让学生分析两种不同表达效果的特别之处,实现大学语文情感和审美的教育内容相适应。
(三)注重影像手段与课堂教学内容的联动
在运用影像手段开展大学语文教学时,学生的思路往往会被影视艺术作品所牵引。当影像放映结束后,学生仍沉浸在影视艺术作品中,很难短时间内重新回归到课堂中。为此,在运用影像手段时,要注意影像手段与课堂教学内容的联动。所谓“联动”,就是有目的性地安排影像资料播放,以提高课堂语文学习效率为根本目标开展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在放映影视艺术作品之前,教师可以进行问题预设,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有目的的欣赏与分析。在放映结束后,教师对设定的问题进行提问,通过点评学生回答,增强教师与学生的课堂联动,引导学生将思路重新转回课堂。在选取较长的影视艺术作品时,教师可以按层次将作品分为若干部分,对各部分依次进行播放与讲解,通过这种模块分析的播放方式,把控课堂节奏,加强对学生思路的引导。
综上所述,本文简要探讨了影像资料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对影像资料在大学语文课堂上的使用分别从积极和消极方面进行了一定分析,对未来影像资料在未来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和原则进行一定探究,以期引发众多一线教师对影像资料在大学语文教学应用中的思考。
作者:李帛芊 迟琳玉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陈国恩.文学类公选课教学原则之管见[J].中国大学教学,2013(5):58-61.
[2]陈国恩.近年来武汉大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4):270-282.
[3]樊星.文学教育应该注重趣味的培养[J].文学教育,2011(3):4-7.
[4]郑君.新形势下大学语文教学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2015(5):256-257.
[5]林娜.新媒体背景下大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5(9):38-40.
篇9
学生主讲点评法是指由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围绕有关问题进行主讲,再由教师进行点评,同学参与互评的新型教学方式。近年来,知识呈爆炸性的飞速发展,其广度和深度无限扩展,知识容量极速扩大,知识中所蕴含的技术含量也大幅提升。医学影像学与现代科学技术同步,数字化、网络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CR(计算机X线摄影)、DR(数字X线摄影)、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MRI(磁共振成像)、SPECT(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等数字化图像信息日益丰富,在医疗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种背景下,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高等医药院校及其教师对医学影像学教育亦给予了越来越大的关注,陆续组织编写了多个版本的《医学影像学》规划教材,在教学课时和实践教学安排上也得到较充分的体现。另一方面,由于医学影像学内容的不断丰富,与教学课时相对不足的矛盾依然存在,甚至是越来越突出,学生在有限的授课学时内很难充分理解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同时,与医学影像学相关的网络信息不断增多,但也良莠不齐,更有似是而非的知识误导众生的倾向。因此,课题组通过前瞻性的设计,将本科《医学影像学》的部分教学内容合理分解,提前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和团队配合,共同解决所面对的教学问题;学生们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方法的偏差和结果的误读均会在其主讲时得到呈现;授课教师通过点评以及组织同学互评的方法,以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纠正其认识偏差,帮助他们获取正确的知识,并转化为实用技能。
2实施方案
采用分组对照、问卷调查和考试考核等方法进行综合研究。从可操作性角度,以班级为单位采用随机整群抽取方法,实验组选取一定的教学内容,采取学生主讲、教师点评、同学互评的方法进行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师主讲方式进行教学。实验组的具体教学方式,是在课前与班长(或课代表)面对面交流协商,共同建立与学生能够良好互动的平台(QQ群、微信群、电子邮件等),以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为依据,引导学生参与提出教学问题;基于教学问题,引导学生建成互助学习小组(每组8~10人),以团队协作的方式,探索解决其所面对的教学问题的途径和办法;通过互动平台的沟通与交流,引导学生提出所派生的新问题并尝试解决;课堂上,首先由互助学习小组派代表(可为1人或多人)围绕其负责的问题大胆地在课堂上主讲,小组的其他成员可以随时进行补充;其他小组也可以进行质询。教师认真记录学生主讲过程中的各项细节,全面剖析学生的学习、研究过程;在后续的点评环节,教师针对各个学习小组的主讲情况,进行恰如其分的点评,并通过互动的方式,完善其自我评价,使学生能够自觉地融汇多学科知识并进行新的建构,形成良好的影像思维。课程结束后,发放和回收调查问卷,组织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评价各组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预期、学习效果、对教学和教师的意见等,并进行形成性评价。用Excel数据表格和SPSS统计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和信息分别进行组间和组内的多元统计分析。在组织实施的过程中,发挥教研室主导作用,并动员部分学生协助调查,注重团队协作和配合,以保障研究的顺利进行。
3效果评价
3.1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师生关系对高等医学教育目标的达成具有重大影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统一应该成为最理想的师生关系。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实验组有不少学生能够主动要求与教师建立微信、QQ等网络联系方式,部分学生还积极参与在线答疑和互动,而对照组则缺乏这种主动性,基本上没有通过网络沟通方式向教师进行咨询、请教的现象。课堂上,实验组的互动气氛比较热烈;课间和课后,实验组也有更多的学生围绕在教师周围参与讨论,甚至是请教与课程内容无关的知识,师生关系显得更为融洽和和谐。学生主讲点评法的实施,让学生直面问题,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角色,而教师则成为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引导者,双方的目标更为一致,共同的关注和参与成为和谐关系建立的“催化剂”。
3.2符合“基于问题的学习”教改趋势
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也常被译为“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或“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是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多伦多麦克玛斯特医学院首创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强调从提出问题入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有针对性地去探索新知识,在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收获新知识。PBL教学法已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的应用,成为医学教学改革的趋势之一。笔者设计的学生主讲点评法,将教学内容分解为多个有代表性的问题,要求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广泛查阅、收集相关资料,并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形成自己的解决方案;再通过学生主讲和教师点评,达成收获新知识的目的,符合PBL教学的基本趋势,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3.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学生主讲点评法的应用,激励和帮助学生建立了基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互助学习小组,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能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优势互补,有利于更好地解决他们共同面对的学习问题。有研究表明,即使是随机分组,基于团队的学习亦有助于学生们相互熟悉,并相处融洽。在教师点评和同学间互评的过程中,学生参与学习小组的积极性和实际贡献直接影响同学间的评分,而教师对于学习小组的评分又直接与整个小组的所有学生相关,这也对学生的团队协作起到一定的正面激励作用。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学生们也比较普遍地“同意”或“非常同意”主讲点评法更“有利于建立同学间的协作关系”、“有利于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问卷调查的实施细节及数据分析,限于篇幅将另文介绍)。
3.4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一直是教育学、心理学等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而传统的医学影像学大课教学方法往往都是“重讲述,轻导学;重课堂,轻课外”,使医学影像学的学习过程重知识记忆、轻能力形成,导致医学影像学的知识链在知识、技能和态度三阶段不能衔接,知识传递效率降低。对于医学高等院校的大学生来说,主动的学习能力比被动的知识灌输更为重要,也就是说要重视让他们“学会学习”,在“知识爆炸”、电脑、网络和不断涌现的新媒体广泛普及的新历史时期,更应该注重提升大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主讲点评法的实施,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新时期海量的知识资源,学会查阅、检索、筛选各类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技能,而这些能力将使学生终生受益;教师通过互动平台的有效引导,以及有针对性的点评,还能够帮助学生学会甄别知识的真伪,帮助学生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独立思考,进行批判性的学习。
3.5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相对于坐在台下听教师授课的“听众”来说,作为“讲者”上台讲课是对学生的一个很大的挑战,对其所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心理素质有更高的要求;而作为主讲者对教师和同学们讲课,也是展现自我的一个好机会,学生们也会自觉地进行相应的探讨和自我培训,以期更好地展现自己的风采。为了保障主讲的顺利实施,学生们制作好PPT课件是必要的功课;制作PPT过程中所需要的框架布局、素材选取和媒体应用等方面的能力,势必受到考验并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提高。通过同学们的互评和教师的点评,学生们也会反思在演讲过程中着装仪态、语言表述、节奏把握、肢体语言应用等各方面的得失。总之,学生主讲点评法的实施,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6学生主讲点评法的缺陷与不足
篇10
进入实习后才发现,超声远没有想象中的容易, 在学校里学的理论知识主要是诊断,然而临床上所见的并非都是标准的声像图表现, 不同的患者即时是正常结构形态也是各有千秋, 开始的时候真的很困难,图像很多不认识,我的带教老师要求我先认识正常图像, 正常图像认清之后,再记异常声像图表现,只有这样看到了异常图像才能准确的诊断出来, 这就需要长期大量的接触病患,多看、多记,才能提高自己的诊断水平。
超声还有一个关键就是手法,深入的手法必须靠在临床上的实践才能不断进步, 手法的重要性在于有时即使你能诊断,若手法不到位打不到关键的理想的切面, 病变未能清晰显示,诊断就无从谈起了,这就在于超声的实时显像的特点, 尤其是心脏超声,婴幼儿的导管未闭,常常是很细微的, 需要轻微的转动探头,仔细观察,手法稍一不到位, 就会导致漏诊。 手法确实是一个艰难的学习过程,手力、臂力, 都要用的,特别遇到脂肪层较厚的患者,有时需要双手加压才能获得比较理想的图像, 不然根本诊断不了,刚开始操作时只压个几分钟, 手就开始使不上劲发起抖来,我想我也许应该像针灸推拿医师一样, 练手力、指力等等的肢体力量练习,我以后一定加强手法练习。
超声科主任赵老师说过:“手法这个东西要活,不能硬搬书本,比如说观察胎儿唇部,书上肯能会说,先找到胎儿的颏下,往上打唇部,其实当你颏下不好打而眼睛鼻子好打的时候可以选择往下找打唇部,反而更容易一些。”由此看出手法需要一定的领悟能力, 多做,不断总结,才能提高手法技能。 刚开始实习确实心比较急,理论在实践的过程中, 因为差距而不断遇到障碍,但是只要坚持,这样一段过程总会成为过去, 渐渐的熟悉明了:看到肾盂积液下一步开始找结石; 胆囊内的高回声,让患者翻身,动则为结石,不移动则为息肉; 看到肝脏的声像图出现声晕征即为肝占位性病变, 看到肠管明显扩张考虑肠梗阻等理论和实践渐渐联系起来了, 我也逐渐进步了。
我记得赵老师给我讲过一个50几岁的肠套叠患者, 由于很久才下诊断,因为从未见过除小孩之外的肠套叠患者, 但是超声就是这样既然看到了肠套叠的声像图就没什么好怀疑的了, 要敢于诊断。 医学上的无限可能,我们要敢于相信自己的所见: 先天性的个别动脉的狭窄,先天性的单叶肾患者等。 那次就遇到一个患者,始终没能看到胆囊回声, 如果萎缩的话也会看到胆囊窝回声,赵老师坚定的诊断先天性无胆囊, 外科手术果然证实了这一点。 赵老师说诊断的依据就是胆囊、胆总管与毗邻结构的解剖关系。 在老师们的身上我深刻的体会到了自信而不能自负的精神, 也由此可知解剖学对超声的重要性。 超声诊断医师也需要有丰富的临床知识,我们也需要看、问病人的病史, 这样心里有谱,一定的临床经验反过来有助于自己超声诊断。 平时要注意多与临床沟通来逐渐提高诊断水平。 医院定期安排中国医科大学教授讲课,记得那次附属一院的王教授讲胆囊, 小小的一个胆囊学问可真不少,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慢性胆囊炎脂餐试验后胆囊充盈, 而胆囊腺肌症脂餐后胆囊强烈收缩;还有胆囊颈部的脂肪组织并非局限性增厚; 胆囊疾病并非局限胆囊压痛等等,让我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