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竞赛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7 05:12: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竞赛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竞赛论文

篇1

现代竞技体育比赛虽然不以商业营利为目的,但它从开始就与商业活动联系在一起。例如,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从一开始就利用发行邮票、举办博览会等方式解决经费问题,萨马兰奇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以后,国际奥委会章程进行了一系列重大修改,最终使奥运会走出困境,成为各国竞争的“香饽饽”。在主办奥运会的商业化运作中,转让电视转播权是一种代表潮流而又逐渐起主导地位的运作方式。自1960年冬季奥运会以5万美元出售了电视转播权,以66万美元出售了夏季奥运会电视转播权以来,电视转播权给体育比赛的组织者带来了巨额利润,2000年悉尼奥运会组委会电视转播权收入达到7.98亿美元,而且这一收入还在攀升。其他比赛也是如此。1997年11月11日,NBA与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和特纳有限电视公司以26亿美元的价格延长了4年期的电视转播协议,2002年日韩世界杯足球赛电视转播权转让价格为3.988亿美元,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甚至认为,将来体育运动会可简单地归纳为两类:一类适合电视的口味,另一类则不适合,前者发展,后者衰亡。总之,当电视与体育竞赛结合在一起的时候,现代体育才得以普及和迅速发展。

体育竞赛进行产业化运营时,其突出特征是其信息经济的特点。以奥运会为例,组委会的收入构成主要包括:电视转播权收入;TOP赞助计划收入;标志特许使用收入;组委会赞助收入等,其中电视转播权的转让收入一直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占70%以上。而组委会收入之外的其他经济收入,也多与信息产业相关。这些收入的基础则是体育竞赛本身,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知识产权,尤其是著作权。

然而,对体育竞赛进行知识产权保护,世界各国各有差异,在我国则更有争议,而且在实践中受到传统体制、传统观念及现实法律本身的制约。中央电视台大约到1997年才开始在转播国内体育赛事时向举办者交纳转播费,而目前全国足球甲A联赛的转播权谈判,足协与央视尚未达成协议。此外,体育竞赛的某些项目,如花样滑冰、花样游泳等项目的表演能否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以及如何在转播权的权原及权属上进行明晰的界定,都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体育运动本身以及体育产业的发展。本文正是基于以上的背景,从电视转播权这一典型的、颇受争议的问题出发,探讨体育竞赛中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并分析我国立法及现实法律实践中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1体育竞赛电视转播权权原及解决途径

体育赛事由于其较强的自我封闭性和专业性,一般强调行业自律,并得到各国法律的认可。根据国际惯例,体育竞赛的电视转播权属于赛事主办者,包括新闻报道权、赛事画面集锦和赛事转播权。我国的体育竞赛转播一般由主办者和当地电视手进行,由当地电视台制作竞赛的节目,转让给其他购买电视转播权的电视台。在转让过程中,全国性的比赛,例如全国足球甲A联赛,是由中国足协牵头签约,然后将出售转播权所得利润分成给各个俱乐部和比赛地的有关单位。在外国,例如美国,由于其发达的电视网络,一般是由几大电视网来集中买断节目,再出售给各个电视台,实现制播分离,既节省了成本,又能提供较优质的服务。尽管这两种方式由于体育运动及电视业发展水平而有不同,但都面临相同的问题:体育竞赛的节目制作者、竞赛运动队以及队员、赛事主办者,谁才是转播权的真正享有者?转播权的性质是什么?

首先,我们必须理清转播权的性质,才能深入的探讨其他问题。在许多著作中,基于我国以前的著作权法,将转播权与播放权作为邻接权的一部分加以论述,其实是不正确的。《保护邻接权罗马公约》专门规定了广播组织权,即广播组织有权:(1)授权或禁止转播他们的广播节目;(2)授权或禁止录制他们的节目;(3)授权或禁止复制未经其同意而制作的他们的广播节目的录音录像;(4)授权或禁止向公民传播其电视节目,如果此类传播是在收门票的公共场所进行的。行使这种权利的条件由被要求保护的缔约国的国内法确定。《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规定,广播组织应享有权利禁止未经其许可而为的下列行为:将其广播以无线方式重播,将其广播固定,将已固定的内容复制,以及通过同样方法将其电视广播向公众传播。如果某些成员不授予广播组织上述权利,则应依照伯尔尼公约1971年文本,使对有关广播之内容享有版权之人,有可能制止上述行为。有人认为我国1990年颁布的著作权法第42条规定了广播组织权,是不确切的。而真正明确地规定了广播组织权的则是2001年新修订的著作权法,该法第44条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有权禁止未经其许可的下列行为:(一)将其播放的广播电视节目转播;(二)将其播放的广播电视录制在音像载体上以及复制音像载体。前款规定的权利的保护期为五十年,截止于广播、电视首次播放后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这就明确将广播组织的版权(著作权)与邻接权区分开来。事实上,如果电视台自己制作节目进行播放,它首先享有节目(作品)的版权,其次才是广播组织权(邻接权)。体育竞赛的现场直播属广播组织权,而赛事画面集锦及专题节目,如果是电视台加工制作的,只要有独创性,就形成作品,其享有的是著作权而非广播组织权。因为邻接权无论是从权原、保护期限及保护程度方面都比著作权要小。因此,广播组织权是广播电台对非其制作的节目所享有的一种邻接权。转播权正属于这种邻接权,当然,它属于授权转播的权利人,而非转播者。

其次,在将电视转播权界定为邻接权的前提下,需要探讨的是其原始版权何在的问题,因为没有版权就没有邻接权。在电视节目制播分离的情况下,如果体育竞赛主办者授权电视节目制作者将竞赛场面制作成电视节目,若在剪辑等方面制作者进行了独创性劳动,则作者无疑应属节目制作者,而基于合同关系,可采用委托作品的形式使主办者成为版权主体,以获得法律保护。《著作权法》第17条规定:受委托创作的作品,著作权的归属由委托人和受托人通过合同约定。合同未作明确约定或者没有订立合同的,著作权属于受托人。可见,除表明制作者身份权外,主办者与节目的具体制作者可通过合同解决版权归属问题。

如果说通过合同的约定即可将赛事制作成的节目版权问题明确的话,那么仅仅其直播(发送信号而没有独创性)就可获得版权,其真正的表演者,即参赛运动员能否享有著作权?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如何协调?众所周知,著作权(版权)是作者、其他主体及其合法继受人对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依法享有的各项专有权利,其关键之处是其权利基础——作品。显然,运动员的竞赛不属文学与科学作品。伯尔尼公约(1971)将作品的范围概括为:文学、科学与艺术领域的一切作品,不论其表现方式或形成如何。在其例举中并未提及体育竞赛活动。我国著作权法第3条规定的作品包括:文学作品;口述作品;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艺术作品;美术、建筑作品;摄影作品;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和类型作品;计算机软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作品。而最后一项中,至今尚未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体育竞赛表演的性质及权属问题。《WIPO表演与录音制品条约》(WPPT)第2条规定:表演者指演员、音乐家、舞蹈家和其他表演、演唱文学作品的人。笔者认为,体育竞赛的运动员所能受版权保护的应是其表演,即他们享有表演者权(当然若是独创的作品则享有表演权)。《保护邻接权公约》限定表演者权指表演文学、艺术作品之人,但在该公约第9条中,又采用许可主义,间接地承认那些不表演文学艺术作品之人也是表演者,只不过要由各国国内法予以确定:任何缔约国均可根据国内法律和规章,将本公约提供的保护扩大到不是表演文学或艺术作品的要求。据此,我国著作权法第3条将杂技艺术作品明确列举为表演者可以表演的作品,已将伯尔尼公约的作品范围扩大了。在此情况下,讨论运动员(包括体育竞赛节目的其他创作者)的著作权保护问题,是有现实意义的。

一些典型的运动竞赛表演项目,如花样游泳、花样滑冰、艺术体操等,都与杂技表演没有什么差别。它们具有以下特征:技能要求很高、难度大;具有深刻的思想性、高超的艺术性,是体育群体的智力成果的集中展示;具有极强观赏性;它同舞蹈一样可以有形再现。更何况,我国著作权法并未将可固定性作为作品受保护的条件。因而,这些表演就其本身而言,受著作权法保护应该没有什么问题,而且,编排出来的融音乐、艺术动作于一体的艺术体操,实际上就是可独立使用的作品。但是,像举重、击剑、足球等程式性的竞赛,并没有特定的独特表演特征,而且风险性大,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可以不作为著作权法所保护的表演。国际上之所以不将体育竞赛中运动员的表演列入知识产权法中表演者权的对象,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体育运动的自成一体性、专业性、竞技性,使运动员的表演可以通过工资、奖金等形式得到补偿,而通过电视转播权等形式可将投资一并收回;第2,体育竞赛就其宗旨而言是非商业性的,报酬权仅是其考虑的一项因素;第3,传统的体育道德观念并未认可体育竞赛的表演可以获得商业利益;第4,体育运动重视普及,这在现实中必然涉及重公益而牺牲一些私益的情况。例如,虽然欧洲联合广播公司出价甚低,但国际奥委会还是基于普及体育的宗旨拒绝分拆转让电视转播权而获取高额转播费,以便使广大观众能够支出少量费用即可观赏奥运会实况。最后,传统知识产权法的范畴也在发生变革,在体育竞赛与知识产权法之间除了经营性标记外,尚未有很强的结合。在这种背景下,基于体育运动的特殊性和知识产权法体系的相对封闭性,可以设想用单行法的形式将一些竞赛表演者的权利明确规定出来,以切实保护运动员及其他创作协助者的利益。这一构想还基于以下两点理由:第1,是否保护竞赛者的无形财产权是由各国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决定的,体育项目的普及性和受欢迎程度与之紧密相连。第2,日益发展的“阳光产业”——体育产业也需要以物质利益(更独立的物质利益而非劳务性的债权利益)来调动竞赛者的积极性。例如巴西法律就规定了对运动员比赛的产权保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由此,在现实体制下,可以勾勒出我国体育竞赛电视转播权的一般权利框架。这种权利框架,以职业性体育竞赛(如全国足球甲A联赛)与一般性体育竞赛(如奥运会)的划分为基础。首先谈职业性体育竞赛。运动员(包括其他协助者)享有表演者权,在将其表演让渡给俱乐部(或其他组织)的同时还对其可独立使用的表演节目享有著作权。运动员与俱乐部(或其他组织)之间除了合同约定的雇用关系外,其独立的财产权受到保护。体育比赛的主办者享有竞赛电视转播权,然后通过合同关系与各参赛主体约定转播权转让费用的分成,并通过合同关系与电视节目制作者约定委托作品的版权事宜,而电视台则在转播时支付转播费。电视机构在转播时以独占许可使用或其他方式使用,也由合同予以约定。由此,就在合同的体系内划清了各方权利义务关系,并不会妨碍体育竞赛的转播和各方的收益。同时,基于体育运动的自律性,还可对运动员及其他相关者约定其权利义务,以免妨碍运动的普及。这样,就在自治性与法律性之间将体育竞赛转播权问题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了。就一般性体育竞赛而言,虽然参赛队或参赛个人不采用职业俱乐部的形式,但可比照职业联赛来规范各方权利义务。

2体育竞赛电视转播权转让的法律问题与对策

体育竞赛电视转播权以内容划分,主要有三类:新闻报道权、赛事画面集锦使用权和赛事转播权。从播出范围来看,可分为全国性转播权和地方性转播权。从转播方式来分,可分为无线频道转播权、有线频道转播权、卫视频道转播权以及互联网电视转播权。一般而言,在新闻节目中使用赛事信号不得超过3min,且播出间隔不得少于6h,在节目中使用赛事信号权超过3min就需购买赛事画面集锦权,要转播整场比赛则需购买赛事转播权。只有购买了相应范围和内容的转播权的电视机构,才能获得赛事采访权和公用信号使用权。转让可以单独转让,也可一揽子转让,可采用独占许可转播,也可采用一般许可转播,这需要通过合同明晰,并报有关部门批准。这些并没有什么争议,而关键性的问题在于:如何进行转让?如何协调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之间的矛盾?

现实操作中,主办单位享有转播权的财产权利,在具体转让中多采取集中转让方式进行。以全国足球甲A联赛为例,它由中国足协统一与各电视台进行转播权转让的谈判,收益与各俱乐部分成。集中转让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主要有2:第1,节省成本,提高谈判地位与讨价还价的能力,而且可以协调各俱乐部之间的关系;第2,尽量缩小各俱乐部之间的“贫富分化”,减少由于财产的差距而影响竞赛水平的因素。但是,足协本身的地位尚未廓清,实际是一种行业自律组织又是管理机构,这种双重身份使其难以在进行电视转播权的收益分配上真正代表俱乐部的利益。现实情况也证明了这一点。目前,各足球俱乐部的投资者每年大约要在球队上投入2000~3000万元,而收入远未能补偿投资。因此,甲A球队冠名权频频易主。另一方面,中国足协帐面上渐渐积聚起几千万元的赢利,而在对出售电视转播权的收入分配上,并没有与各俱乐部进行平等的协商。因此,尽管体育产业是阳光产业,但在缺乏产业的成熟运营机制、政企不分的前提下,电视转播权难以按其市场价值来转让,同时,甲A联赛质量难以大幅度提高。这种漠视真正的投资者与表演者利益的做法,势必造成恶性循环。因此,各俱乐部也在学习外国经验的基础上试图组建NBA那样的联合公司,以实现商业运营与体育竞技的良性循环,在电视转播、广告、相关产业的带动方面形成产业链,以便进行企业化的转播权运营机制。这种做法值得提倡,而且在时下人们对足协两块牌了一班人马进行质疑的大环境下,实现以参赛者为主体的产权运营机制,将是中国未来体育竞赛运营的当然选择。这种情况下,若足协集中签约,则是一种信托关系,即各俱乐部通过信托合同委托足协集中与各电视机构签约,足协根据与俱乐部之间的协议来分配收益,并不得违背信托合同。同时,基于体育运动的自治性和独特性,各俱乐部必须委托足协集中签约,而不能私自签约。这样,就将足协的行政管理职能与行业自律职能区分开来,足协就可在职权明晰的基础上正确地履行职责。同理,其他各类活动也可比照这种法律关系进行操作,而这种做法,又有2001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作为依据,显然是一条合理合法的选择。

体育竞赛首先是一项公益事业,但也包含着私人利益、局部利益。因此,要协调好各方利益,才能推动体育事业的顺利发展。我国目前体育电视转播权价格普遍较低,而且央视在与各竞赛主办者的谈判中压价现象严重。这除了竞赛本身的水平外,还与整个体育及媒体运作与管理机制有很大关系。一两家电视台形成了强势媒体,占据垄断地位,势必在谈判中占据主动地位,从而变相压价。例如,中央电视台转播甲A联赛的各种广告收入及赞助收入上亿元,而受让转播权支出费用仅几百万元,还在2002年甲A联赛转播权上不肯让步,要求压价,而国家广播电影电视局《关于加强体育比赛电视报道和转播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赋予央视在国际体育比赛、奥运会、城运会及全国性体育比赛电视转播权购买与谈判上独断地位,更增强了央视在转播权问题上的主动地位,不利于其他电视机构的竞争和体育赛事转播与体育运动的推广。在广播电视机构不准民间资本及外资进入的今天,这势必成为制约体育产业良性发展的一大制度。因此,在电视业引入商业竞争、制播分离的形势下,引入地方电视台与央视的竞争机制,才能有利于良性竞争环境的实现。在确保央视在新闻及时事宣传中“喉舌”作用的同时,必须将文娱节目引入公平竞争,才能正确协调各个电视机构的关系,更好地普及体育运动。另一方面,在体育竞赛产业运营中,必须进行全方位的开发,将转播权、门票收入、赞助、广告收入等各方面结合起来,特别是将广告与赞助及转播权结合起来,打造规模效应,引入外资和民间投资,才能将竞赛的运营做活、做好,也使体育在带动相关产业和丰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方面真正起主导性作用。

3结论

目前,全球体育产业产生的价值每年已超过4500亿美元,体育产业成为了“阳光产业”,体育竞赛在保持其非商业目的和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方面起重要作用的同时,在商业的推动下得到了更迅速的普及和发展,而电视则在其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国在加入WTO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和争取到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的背景下,推进体育竞赛的法制化已迫在眉睫。本文仅从知识产权角度论述了体育竞赛电视转播权的一些基本问题,限于篇幅,对行政管理体制、国际交往中的国际私法问题则很少涉及。总结全文,笔者的结论是:

(1)体育竞赛电视转播权是一种广播组织权,属于著作权(广义)中的邻接权,它属于赛事主办者,但并不排斥某些项目运动员及相关人员对其表演所享有的表演者权,即一种著作邻接权;

(2)体育竞赛(特别是俱乐部形式的竞赛)在专业体育组织与参赛主体之间分配电视转播权时是一种信托关系,参赛主体才是委托人,它们之间的权利义务由信托合同约定,但受体育竞技纪律的规制;

(3)发展电视业的竞争与体育产业的多极化参与是普及体育运动的根本大计,行政机关与自治团体分开,创造自由宽松的竞技环境和商业环境是现代体育与传媒优势互补、协调合作的现实出路。

【参考文献】

[1]赵淑萍,王银桩.美国电视纵横.华文出版社,1999:18.

[2]温源.奥运大商机——2008奥运会全接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44~46.

[3]吴汉东.知识产权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104.

[4]张杰.运动竞赛表演中的著作权保护.体育学刊,2001(4):14.

篇2

论文摘要:运用文献研究法,界定体育竞赛不公平竞争行为,分析体育竞赛不公平竞争行为主体与构成要件,并以各主体为主线归纳分析其具体的不公平竞争行为.

0引言

公平竞争是体育竞赛追求的永恒主题,而现实当中,不公平竞争却司空见惯,已经成为体育活动和谐发展的重要桎梏,并引起社会学界的广泛关注.文献资料表明:学者们对体育竞赛不公平竞争行为的研究,主要倾向于对个案的分析或对现象的分析,缺乏对不公平竞争行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籍此,我们从理论研究层面上,界定体育竞赛不公平竞争行为,分析不公平竞争行为的主体与构成要件,进而结合竞赛实践活动,分析不公平竞争的具体行为.

1体育竞赛不公平竞争行为的界定

体育竞赛是人们理想中公平竞争的典范,期望通过它来提升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通过对“更高、更快、更强”精神的追求,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激励,进而促进人类自身的发展.然而时至今日,在其领域内产生的一些诸如赌博、贿赂、暴力犯罪、服用兴奋剂等弊端行为,严重玷污了体育的形象,影响了体育的发展,并对运动员、教练员以及人类社会产生危害,让人深恶痛绝.从体育哲学的视角看,体育竞赛中“公平”与“不公平”是一个相对立的两个方面.公平总是相对于不公平而存在,公平在同不公平的斗争中不断发展、完善的.坚持体育运动宗旨,弘扬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任重而道远.由于体育竞赛中的不公平竞争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最为突出,因此,我们主要对体育竞赛中的不公平竞争的行为进行归纳整理和透视,以期为促进体育公平竞争提供理论依据.

体育竞赛公平竞争行为是各相关主体在操作过程中遵守规则和执行规则的行为,而体育竞赛不公平竞争行为则是在体育竞赛过程中不执行规则与违背规则的行为.体育竞赛不公平竞争从行为的表现上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构成要件:第一,各相关主体存在利益冲突.包括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是以体育竞赛成绩为主及其所带来的物质、精神利益.如竞争性主体、服务性主体为了比赛的成绩以及附带的奖励和荣誉、运动队的荣誉与经济上的收益.第二,行为手段的不合理性.采用违背体育道德、竞争规则制度和法律的行为.诸如服用兴奋剂提高运动成绩、贿赂裁判等.第三,存在主观故意性.亦即明知故犯,明知自己的责任却为了获得自己有利的存续条件而故意违规的行为,诸如恶意犯规、追打裁判,观众向比赛中的运动员扔矿泉水瓶子等行为.第四,本质的侵害性.即对各相关主体带来身体、精神和利益上的侵害,诸如被犯规的运动员受伤、破坏了与观众的契约关系、损害了某社团的荣誉等.

2体育竞赛不公平竞争行为主体

现代体育竞赛的竞争已经不仅仅是原来的比较单纯的体能的竞争,竞争的领域已经扩展到相关科技、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有关的竞争;体育竞赛的竞争不单纯使运动员和运动队之间的竞争,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民族、团体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信息实力等各方面表现的窗口,也是一种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的分配;体育竞赛不单纯是一种竞争行为过程,而是涉及到体育竞赛的基本指导思想与原则的确立、规则的制定、竞赛的组织、主体的选择、过程的操作、结果的分析等诸环节构成的系统.因此,体育竞赛公平竞争的主体就不仅仅是指运动员之间的行为关系,还包括相关体育团体(甚至国家一在国际性体育竞赛中)、竞赛的组织者、教练员与体育服务人员行为与利益的分配关系等等.

在研究体育竞赛公平竞争主体之前,我们必须明确它与体育竞赛竞争主体之间的差异.体育竞赛竞争的主体主要体现的直接竞争的双方,相应的主体就主要包括运动员、教练员和科研服务与管理人员等.而体育竞赛公平竞争主要研究如何使竞争公平进行,保持竞争的和谐、合理、有序,那么其对应的主体就不仅包括体育竞赛竞争的主体,还包括影响公平竞争的各相关主体.亦即体育竞赛竞争的主体是体育公平竞赛的主要主体之一,而体育竞赛公平竞争的主体还包括更加规范的内涵,体育竞赛公平竞争的主体是影响体育竞赛竞争的公平性的各相关主体的总和,它还包括裁判员、观众、媒体等主体.

根据体育竞赛过程中出现问题多寡与显性层次,在此将体育竞赛公平竞争的主体概略地分为如下四个层次(参见图1):

一是直接性主体:包括现场比赛过程中的运动员双方、教练员、裁判员.

二是服务性主体:包括科研服务人员、管理人员.

三是社团性主体:包括国家和民族与地区、体育协会、运动队、俱乐部、学校、社区居委等.

四是市场性主体:包括观众、媒体、赞助商等.

3 体育竞赛不公平竞争行为表现

3.1运动员的不公平竞争行为

运动员的不公平竞争行为主要包括:1)运动员的竞赛过程中,无视竞赛规程、规则的权威性,停赛罢赛的行为,严重扰乱的体育竞赛竞争的秩序.2)运动员在比赛中使用兴奋剂或故意让竞争对手服用兴奋剂.3)运动员在比赛中采用恶意犯规的行为.4)在比赛中不尽全力,消极比赛.5)故意激怒对手,引起比赛的混乱.6)运动员参与.7)运动员运用现代科技进行的不公平竞争的行为.

3.2裁判员的不公平竞争行为

只要有比赛就离不开裁判,裁判是公平、公正竞赛精神的化身,是一场比赛的组织者、主持者和协调者,承担着依据竞赛规则、规程处理竞赛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取得的成绩、名次、胜负有效评判的重大职责.在竞赛场上,裁判员是竞赛规则的人格化,裁判员是规则的代表,是公正、公平的代表,是规则的执行者和规则尊严的维护者,因而裁判员被称之为“赛场上的法官”,掌管着运动员的生死大权.一些裁判员也因其公正、准确、严明的裁判道德行为享有荣誉,受到观众、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尊重.裁判员是规则的第一执法官.“假球”、“黑哨”、“官哨”、受贿等行为,严重影响体育竞赛竞争的秩序,是导致操作不公平的重要主体,也是目前体育竞赛公平竞争关注的焦点.裁判员的不公平竞争行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裁判员的不公平竞争行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裁判员故意偏袒.2)裁判员执法不均.3)裁判员结帮成派.4)裁判员收受贿赂、内勾外联.5)裁判员吹“官哨”.

3.3教练员、科研服务人员的不公平竞争行为

教练员与科研服务人员是通过提高运动员的成绩为所属的运动队、地区或国家甚至民族争光,他们的行为主要是通过对运动员的技术、体能、健康、信息等环节的服务,帮助运动员提高运动成绩,那么他们的不公平竞争行为主要表现在为运动员服务的过程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怂恿运动员的一些临场的不公平竞争行为.2)让运动员主动或被动服用兴奋剂.3)故意隐瞒运动员的年龄、体重等身份,甚至冒名顶替、变性参赛等行为.4)接受比赛对手的贿赂,在排兵布阵、技战术应用故意避让,或操纵运动员故意输给对手等不公平竞争的行为.5)利用非法的手段获取有关的竞赛信息等.

3.4体育竞赛的组织与工作人员的不公平竞争行为

体育竞赛的组织与管理工作人员的不公平竞争行为主要表现在:1)利用工作或主场之利,竞赛的组织者在比赛的场地安排、时间、出场顺序、场地的设置等安排上做手脚的行为.2)赛前限制对手适应场地,或不提供训练场的行为.3)在比赛计分计时上做手脚,甚至更改比分的行为.4)采用不正当的程序和手段隐瞒、谎报运动员体重、级别等行为.5)参与兴奋剂检查作弊的行为.

3.5社团类主体不公平竞争行为

1)运动队与俱乐部的不公平竞争行为:为了运动队、俱乐部的比赛成绩,故意谋划贿赂裁判的行为;为了获得对自己有利的存续条件,或串通参与消极比赛、打假球、控制比赛结果的行为;教唆其他相关人员作弊等行为.2)国家和政府主体的不公平竞争行为:国家和政府是维护公平竞争的最有力的主体,但由于政治利益的驱使,有些国家(地区)不仅不宣传公平竞争的精神,而且对违犯公平竞争的行为进行袒护,甚至支持,这些都是不公平竞争的行为.诸如1993年,保加利亚反兴奋剂委员会提出全体辞职,原因是他们查出的不少服用兴奋剂运动员受到政府支持,他们无法处罚运动员.

3.6观众、媒体记者等主体的不公平竞争行为

该类主体的不公平竞争行为主要表现为观众不能文明观看比赛,为了有利于主队的利益而故意为对手喝倒彩,面对所支持球队不利的判罚或技、战术犯规向场地内扔矿泉水瓶子砸裁判员、运动员,甚至殴打和辱骂运动员裁判员的行为.而媒体记者主要体现在制造和传播虚假新闻,不真实客观公正报道,宣传民族主义、宗教主义、分裂主义、地方主义,过分政治化等.

篇3

摘 要 CBA篮球职业联赛无形资产开发对扩大联赛知名度,推动联赛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结合CBA篮球联赛无形资产开发问题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旨在为联赛无形资产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现实依据。

关键词 篮球联赛 CBA 无形资产 开发 现状

从1995年开始,中国篮球就进行竞赛体制改革,全面推进职业化进程,联赛逐步走向市场化。随着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CBA)规模的不断扩大、结构的日益复杂和影响力的日渐提升,联赛也遇到了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其中重要一点就是盈利困难。

一、CBA篮球职业联赛无形资产情况

2009年6月,中国篮协CBA联赛工作总结会上公布了这样一组数字:2008-2009赛季,除了排名垫底的上海和云南队外,其余16支球队共收入1.505亿元,但总支出则高达2.65亿元,也就是说保守估计CBA各参赛队本赛季亏损已经超过了1亿1500万元人民币。在2011年4月27日结束的CBA决赛广东以4比2击败新疆赢得总冠军欢呼雀跃之时,我们也要看到虽然广东队一直都是CBA经营最好的球队,但受制于CBA整体市场化水平,广东俱乐部仍未达到完全职业化,收入很大部分依赖夺冠后的政府奖金,如果连续数年不夺冠,在收入和影响力上广东队将遭到重挫。而反观NBA职业联赛球队,经过多年的经营,形成了一个联盟和俱乐部层面的盈利模式,包括全国电视转播权的出售、政府的公共资助、广告与赞助收入、新成员加盟等,花样翻新、不一而足、收益巨大。其平均收入由1998-1999赛季的4210万美元提升到2007-2008赛季的1.27亿美元,增长了3倍。

二、有关体育无形资产概念与特征的研究

我国体育无形资产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体育理论界对于体育无形资产的概念和特征的研究却也提出了一些较成熟的理论。在对体育无形资产特征的研究中,围绕竞技体育、体育场馆等方面,对体育无形资产的特征进行了总结。具有代表性文章如下:

鲍明晓在《体育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中提出体育无形资产是指存在于体育运动中的、具有体育特质、受特定主体控制的、不具有实物形态,能持续地为所有者和经营者带来经济效益的资产。

杨年松在《体育无形资产初探》中界定体育无形资产为:是指由特定主体(国家、事业单位、企业、个人)拥有、控制或使用的、没有实物形态、以知识形态存在、具有持续获利能力的一切体育资源。

三、有关体育无形资产开发与经营的研究

关于此类文献的研究,有的是从总体上对我国现有体育无形资产开发与经营状况进行研究,有的时对具体某一项目的无形资产开发现状及对策进行论述,然后针对现状提出开发与经营对策。相关文章如下:

吴学勇等在《我国体育无形资产的经营现状及对策研究》一文认为转变观念、建立激励机制、培养专门人才是加强我国体育无形资产经营开发的先决条件。

戴晨的关于《中国职业足球俱乐部公司化无形资产界定研究》,针对我国职业足球俱乐部在公司化过程中,不同形式的体育无形资产如何作价入股的问题展开探讨。

钟秉枢,邱招义在《对中国奥委会无形资产基本问题的研究》一文中,对中国奥委会无形资产的概念、表现形式、内容、特征、分类等进行了界定。

四、有关职业体育竞赛无形资产的研究

对体育竞赛无形资产研究较多集中在体育赛事电视转播权问题上,也有少量文章从整体角度对体育竞赛无形资产进行的研究。有关体育赛事电视转播权的研究有学者从不同方面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力图从国际背景下来开展研究,起点较高。相关文献如下:

顾晓霞在《体育竞赛的无形资产》一文中应用经济学的观点,对体育竞赛的无形资产概念、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及无形资产的特征进行分析,并在分析以上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体育竞赛无形资产的经营。

张立等的有关《体育赛事电视转播权的研究》从国际视角,将电视转播体育赛事和营销转播权分为萌芽、争议犹豫、初步探索和繁荣发展4个历史阶段。

五、有关体育无形资产评估与核算的研究

对体育无形资产评估的研究和对体育无形资产会计核算的研究论文相对较少,相关文献如下:

刘可夫,王敏敏撰写的《体育无形资产评估基本程序和主要方法》该文介绍了体育无形资产评估时应遵循的程序、运用的主要评估方法(收益现值法、重置成本法、现行市价法和清算价格法)。

罗民生,胡利军的有关《青少年运动员人力资源的成本、价值及其评估方法的研究》该文将青少年运动员人力资源成本的构成分为取得成木、开发成本、使用成本和保障成本。认为青少年运动员人力资源价值的实质即作为商品的劳动力的价值,包括其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影响其评估值的因素包括如下七个方面:青少年运动员人力资源的成本、效益、寿命、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水平的成熟程度、青少年运动员开发的投资风险补偿、价格支付方式和市场的供需状况。

参考文献:

[1] 李元伟.李元伟篮坛风云路[M].北京:中国书店.2010:199.

[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Z].2010.

[3] 鲍明晓.体育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M].北京:体育人民出版社.2000.

篇4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增强学生体质为目标,以阳光体育运动为载体,以备战省、市运动会为重点,全面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深入推进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基本形成学校体育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机制,科学规范的评价机制,使学校体育的管理工作更加规范有序、体育活动更加蓬勃开展、备战工作更加扎实有效。

二、工作措施和要求

(一)加强管理保障力度,全面提升学校体育工作质量

1、切实加强学校体育的组织领导。各中小学校要切实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组织领导,进一步明确学校体育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责,落实工作责任,实行目标管理,做到有计划、有总结、有考核、有评比;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作用,教育和督促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要充分调动其他任课教师的积极性,支持体育工作,全面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要充分保障学校体育经费,纳入核定年度教育经费预算,并逐年增长。

2、着力提升学校体育质量。要进一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开足、开齐、开好体育课程,严格保证体育课质量。通过体育督导、不定期抽查、全面实施大课间制度等形式,促使学校严格执行国家体育课程标准,严格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要深入推进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通过培育先进典型、组织巡回演讲、实施考核评估等形式,促使我县学生阳光体育活动从组织实施到科学管理有一个质的提升,确保走在全市前列。要继续完善体育中考制度,优化体育中考科目,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尝试将游泳纳入体育中考项目并逐步向全县推广。要积极探索体育学业考核机制,各级各类学校,凡体育课考核不合格者不得毕业(因身体异常和病、残、弱以及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免修体育课或者免除体育课考试的除外)。要积极创建体育特色品牌,根据学校实际,积极挖掘具有本校传统特色的体育项目,积极争创省级体育特色学校、省级青少年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学校及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要认真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全面关注学生体质健康,今年将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学生体质提高年”活动,通过活动开展,促进我县学生体质状态有一个质的提升。要把体质测试成绩作为申报县级三好学生的必备条件,未达到良好标准的,实行一票否决,县教体局将组织开展对各校申报的县级以上三好生进行一次体质抽查。

3、大力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各学校要配齐配足体育教师,尽量不用或少用兼职体育教师,兼职教师体育课时量不少于6节,年终将对兼职教师进行考核。同时,要全面关心体育教师的学习和提高,加强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业务培训,积极完成培训任务,提高教学水平,凡新招聘的体育教师,在上岗前必须参加业务培训和考核,考核不合格者不得上岗。要积极选拔优秀体育教师参加上级优质课、公开课、技能大赛等技能比武,力争取得优异成绩,要把体育教师参加比武、培训、考试等成绩纳入职称评定条件,以激发广大体育教师钻研业务、创新成果的积极性。要切实保障体育教师的权益和待遇,与其他任课教师同等对待,在明确体育教师课时量的同时,把组织晨练、大课间活动、课外体育活动、运动队训练与组织体育竞赛、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等方面纳入体育教师工作量中。

(二)明确目标任务,全力以赴备战省市运动会

紧紧围绕省市运动会总体目标,把备战工作和承办省市体育比赛纳入到学校体育工作范畴,进一步落实措施,加强保障,扎实推进各项备战工作。

1、进一步抓好运动员业余训练。一是拓展学校业余训练基础。已经布局的传校和业训网点学校,要在扎实抓好自身训练,扩大项目基础,形成项目梯队;未经布局但具有一定生源规模的学校,也要根据自身的场地、师资等资源,开展业余训练,并配合其他业训网点学校做好体育苗子的选拔。二是讲求业余训练方法。坚持小学、初中“一条龙”训练和“请进来、走出去”等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适当加大训练强度,实施科学施训。要充分利用节假时间,积极创造条件组织运动队开展集训,确保训练人员、时间和质量的落实。三是积极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要把输送工作作为省市运动会金牌战略的突破口来抓,广泛发动所属体育教师和班主任积极性,向上级体校推荐具有发展潜力的学生,积极争取省市教练员来校招生选材,并经常关心已经输送出去的运动员情况,做好沟通联系工作,争取早日转试、转正。

2、进一步加大备战保障力度。一是加强政策保障。教体局将继续完善2013年度普通高中体育特招生、特长生招生办法,各校在大力宣传、严格执行的同时,应出台一些鼓励措施,以调动广大体育老师和教练员的积极性。二是加强经费保障。要进一步加大对业训工作的经费投入,科学合理安排好上级下拨的各类业训经费,充分发挥其最大效益。三是加强安全保障。要制订好各类训练竞赛活动的安全应急预案,做好参训、参赛人员的人生意外伤害保险和身体健康检查。四是加强服务保障。局相关科室要加强调研,掌握情况,为各网点学校业训搞好服务,解决困难;各学校要对业训工作中的人、材、物方面搞好协调保障,尤其是要做好运动员因训练比赛而耽误的文化补习,确保备战训练工作规范有序进行。

3、进一步加快裁判队伍建设。为承办好省、市运动会,县教体局将制订我县体育竞赛裁判员培养发展规划,建立裁判员人才库,加快裁判队伍建设。各校要积极选派人员参加上级举办的各类裁判员、教练员业务培训和晋级考核,并大力支持裁判员参加各级各类体育竞赛的执裁工作,为省、市运动会的顺利举办奠定基础。

4、进一步搞好各类体育竞赛。充分发挥竞赛的杠杆作用,坚持把体育竞赛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加以落实。一要认真制订实施学校体育竞赛计划,组织形式多样的校内体育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吸引更多学生参加体育训练;二要认真选拔组队参加县级体育竞赛,以赛促练,提高竞技水平;三要积极选送队员参加省、市有关青少年比赛,检验训练成效,争取优异成绩;四要积极配合县教体局抓好年度体育竞赛工作,有条件的学校要积极争取承办省、市青少年体育竞赛;五要认真抓好赛风赛纪建设,端正风气,加强教育,严把参赛运动员资格关,努力营造公平公正的体育竞赛环境氛围。六要在教职员工中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竞赛活动,调动广大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以提高教师队伍的身体健康水平。

(三)探索创新机制,着力推进学校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1、建立健全制度。实行体育工作定期例会制,及时掌握学校体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对策,协调解决;建立体育工作定期督查制,适时开展对学校体育工作的专项督查、评估和总结;完善学校体育竞赛体制,定期开展学校各类体育竞赛和活动;坚持定期交流制度,开展教学研讨、经验交流、论文评比,共同为学校体育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篇5

【论文摘要】近几年来,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已日趋稳定,人们对学校的教育方式也日趋关注。素质教育也就自然而然地被提上教育模式改革的议程并加以实施。然而,事实证明,在各中学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学生、教师以及家长都更加关注学生文化的素质教育,从而忽视了学生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本文据此分析了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并提出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方法。 

一、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 

1、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强健其体制 

体育活动的根本在于强健人的身体。中学生因为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则更需要强健的身体与旺盛的精力来从事其学习活动。因此,在中学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师若能采取正当的教育方式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免疫力的提高、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锻炼方法的掌握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顽强意志与团结精神的培养 

实践证明,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学生不仅能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提高其身体素质,更对其顽强意志的培养、团结精神的加强起着莫大地推动作用。当学生在体育教学与体育竞赛中认真学习与顽强拼搏,尽自身最大努力去克服一个有一个的生理或心理困难,完成一个有一个的目标,都对学生的精神发展带来巨大的收益。 

3、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俗话说的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对中学生而言,只有健康的身体才能保住其得到更多的学习收获。科学证明,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对于学生大脑功能的强化、思维灵活的提高以及学习精力的补充都有着促进作用,这也是劳逸结合最典型的代表。 

二、中学体育教育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1、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不仅是体育活动的实施者更是体育活动的主导者。因此,当在中学体育教育中提出素质教育时体育教师首先应更新体育观念,升级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这些都要求了体育教师应具备崇高的事业心及责任感。同时,体育教师还应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出发,帮助学生从体育教学中实现其人生的全面发展。当然,体育教师要充分融会贯通体育知识外,还应具备一定的课堂应变能力,从各方面保证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 

2、加强对中学生在体育教育中思想品质的教育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应做到以下三点: 

其一,在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师应严密地设计课堂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听从指挥、尊师重道的良好品质。例如,体育教师在课前可以和学生约法三章,强化学生的纪律意识,让学生切实做到听令行事。 

其二,体育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穿插游戏活动,让学生养成团结互助、坚韧顽强的品质。由于国家对人口的控制,现在大部分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因此这就导致了他们自私自利的劣习。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可设计一些团体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切实体会到团队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并顽强其毅力。 

其三,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也可通过举办各项竞赛活动来实现。众所周知,体育成绩的获得定然离不开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以及各种失败的打击。因此,当体育教师举办各项体育竞赛活动时,学生必然为了获得良好的竞赛成绩而努力锻炼。在学生每次的锻炼中学生必然要在失败中学会勇敢顽强的精神。 

    最后,在加强对中学生体育教育中思想品质教育的过程中体育教师也应时刻注意自身的行为,做到以身作则的表率。 

3、在体育教学中应加强中学生对体育兴趣的培养 

在中学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不仅应关注学生的体育成绩,更应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俗语有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体育活动感兴趣了,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并获得体育的乐趣。若是一些中学生因为对某项体育项目缺乏兴趣,而体育教师又强制要求学生参与其中,最终只能带来适得其反的教学效果,更有甚者会导致中学生对所有体育活动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只有当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时,体育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或以活动形式或以竞赛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获得教学的效果。例如,一些学生甚至是大部分学生对于长跑倍感惧怕,但长跑又切实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这时体育教师可以在公园或是广场开展学生的长跑活动,通过学生熟悉的环境减轻学生对于跑步的压力,最终让学生在快乐活动中转变对体育的态度。 

4、在体育教学中应重视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由于时展的需要,社会上的激烈竞争也蔓延至学校。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因为升学容易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调查显示,中学生因为升学压力轻生者也不在少数。因此,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关注已变得尤为重要。当然,这方面素质的培养可以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体现出来。例如,体育竞赛的组织帮助学生切实理解到失败是成功之母的含义。 

5、加强中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 

体育活动的实施离不开课外活动的配合。课外活动的组织不仅可以巩固体育教学的效果,更能帮助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可能。为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可以考虑将体育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例如,体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登山运动,让学生在费力的登山过程中学会坚持与互帮互助。再者,体育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平时多参加球类活动或是鼓励学生每天坚持长跑,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体育的魅力。 

总而言之,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虽然对教师而言是一项挑战但对学生的体育发展却是一项难得的机遇。 

参考文献: 

[1]郭科明;高校竞技体育改革之一——对高校运动训练现状分析与发展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07期 

篇6

论文摘要: 高校体育教学是培养健康的大学生的一门重要学科。高校体育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以及培育学生德育,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为目的,为祖国培养“四有”人才。

体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原始人类在为生存而同自然界进行斗争中,发展了走、跑、跳、投掷、游泳以及其他各种技能。这些原始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技能与现代人的体育活动都是身体的活动,其区别在于前者主要用于谋生,后者主要用以锻炼身体。体育作为一个专门的科学领域,是人类社会长期实践中,随着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受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与制约,也为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服务。高校培养的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四有”人才。高校体育通过教学以及一些训练和竞赛环节,教育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能及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以不断增强体质,确保大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健康。

一、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

要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在掌握一定的体育基本知识、技能和科学锻炼身体的前提下,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坚持经常锻炼的自觉性,除一定程度上来自其本身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外,提高学生对高校体育的目的性的认识,解决好为什么锻炼?为谁锻炼?是至关重要的。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就是我们自觉进行身体锻炼的目的。如果我们对锻炼的目的,有正确的认识,对体育的某一项或几项有较浓厚的兴趣和爱好,且在校期间通过日常坚持锻炼养成了锻炼习惯,则这种锻炼自觉性的内在驱动力将是持久的和无穷尽的。

二、科学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科学有效的锻炼就是根据人体发展的规律,遵循科学锻炼的原则,运用体育的内容,采取适合发展身体的不同形式和方法,有针对性的锻炼身体,以促进人体的发育,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有机体的生命力,达到延年益寿的功效。科学的体育锻炼能够改善人体神经系统的功能,增进大脑的营养供应,提高大脑的记忆力。除了对神经系统的作用,还可以增进对运动系统的技能。同时运动还能增进呼吸系统的功能。科学的锻炼要遵循全面发展的原则,也就是指体育锻炼参加者身体的各个部位,各器官系统的技能以及各种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都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另外科学锻炼要遵循经常性原则。体育老师出了带领学生上体育课外还应该引导学生经常进行锻炼,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由于身体对运动锻炼和效果有“不进则退”的规律,所以,只进行几次或只是短期进行锻炼不会取得效果的。高校一般一周只给学生安排一次体育课,这样的锻炼是不能增进学生的体质的。高校的体育教师除了积极参加体育教学外,还应该每周为学生安排一种趣味活动或者是一种类型的体育活动,组织学生参加进行锻炼。只有这样坚持锻炼才能够真正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三、增强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体育教学乍一看与德育好像没有什么重大的关系,其实体育教育所涵盖的德育教养的内容时多层次、多方位的。科学的体育教育能塑造文明健康的民族形象,体育教育是挖掘人生命潜能的最后锻炼手段。体育锻炼中的体育竞赛项目能够培养学生勇往直前、不畏强手、勇于拼搏的精神。另外体育竞赛是培养学生爱国热情和爱校热情的有效手段。体育竞赛具有鲜明的集体观念,这是从未代表任何集体进行比赛的人很难得到的直接、生动、感性的集体意识。在热烈紧张的竞赛场内外,集体与个人、代表者与被代表者融为一体,在学生心灵中鲜明的印下集体的观念。高校体育教学是一个很好的培养学生集体意识的场合。与中学相比,高校人才更加丰富,并且学生都来自各个地方,这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多民族大家庭的集体气氛。高校体育教师可以经常组织各种大型的竞赛活动,让学生都参与到其中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另外体育活动也是一个有组织性的活动,通过参加各种体育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组织性和组织能力。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要通过团结协作才能够达到目标。譬如篮球比赛,篮球比赛除了运动员要拥有一定的技能外,相互之间的合作十分重要。只有队员默契合作,团结一致才能够将比赛打好。参加这样的活动能够让大学生体会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想。通过相互协作的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的德育,让学生拥有社会美德,心理更加健康。

四、总结

高校体育不仅仅是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一个平台,也是培养学生社会美德,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一个平台。高校体育教师应该明确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性,通过科学的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也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为国家培养“四有”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科?模?陈鄹咝L逵?萄е械拇笱??掠?J].德育探索,2009.6:10-11

[2] 杨健,任军,试论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四川体育科学。1996(1):52-54

篇7

关键词:体育纠纷,替代性解决机制,竞技体育

 

随着我国体育的商业化、职业化、产业化的发展,体育纠纷不断的出现,并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比如我国的体育体制问题、我国的《体育法》不够完善、各方对利益的角逐等等,其中,我国的纠纷解决机制不够健全是导致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尤其是替代性解决机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1 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概念及特点

1.1 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概念

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以下简称ADR),是指各种不违背强行法规定,由纠纷当事人自主选择并控制的替代诉讼程序解决体育纠纷方式方法的总称。它是一种独立或相对独立于法院诉讼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作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中的一种替代性解决方法,与法院诉讼的解决方式形成协调互动的关系,对于体育纠纷的解决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最早产生于美国,并很快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开来。它通过诉讼以外或者非诉讼的方式解决纠纷,形式各式各样,主要包括调停、调解、小型审判、中立评价、专家裁决、调解一仲裁六种形式。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这些类型,比较符合体育纠纷在更大程度上寻求非诉讼方式解决的特点。

1.2 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特点

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1.2.1 可控性和灵活性,当事人可以自己选择纠纷解决程序、控制程序,并达成解决方案,如不能达成解决方案,仍有向法院起诉的权利。

1.2.2 程序快捷、费用低廉,尊重当事人在纠纷解决中的自主性,使得解决纠纷的程序通常比较灵活、快捷、费用低廉,节约了解决纠纷的成本,提高了纠纷解决的效率。

1.2.3 非对抗性、非公开性,以妥协而非对抗的方式来解决纠纷,与诉讼程序中的那种针锋相对的对抗方式比较起来,这种方式有利于维护当事人双方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双方的长久的合作,另外,程序都是非公开的,使得大量纠纷能在不透露给外人的情况下解决。

1.2.4 结果的非强制性,结果通常不具有强制性(仲裁裁决除外)。因此,当替代性体育纠纷解决机制不能有效解决争议时,最终仍要通过法院诉讼解,由于是在双方当事人友好协商基础上达成的,一般情况下能得到双方当事人的承认和自觉执行。

1.2.5 较强的适应性,对新颖的纠纷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当人们需要处理一些新颖的纠纷时,在法律规定相对滞后而无法及时处理时,能够迅速提供一种或多种适应社会的解决程序。免费论文参考网。

2 体育纠纷ADR的机制建构

2.1 体育谈判作为第一道程序

体育谈判是一种任意的行为,不具有任何强制性。其实质在于通过协商求得和解。当事人发生争议后,通过协商把各自对争议的立场、观点解释清楚,并对双方的利益重新权衡,在互谅互让的基础上找出双方当事人都可以接受的争议解决方案,进而达成和解协议。免费论文参考网。因而,谈判是一个自愿的过程,是一种自由选择的策略,任何一方都有权拒绝谈判和终止谈判而采取其它的解决方式。

从体育纠纷解决的角度来看,体育谈判可以分为确定规则的谈判和解决纠纷的谈判。一般的体育俱乐部和赞助企业之间的商务谈判或缔约谈判都属于第一类,其目的和功能在于订立合同,其中也包括避免纠纷和纠纷发生后适用的规则。在与体育有关的各种契约缔结过程中,体育谈判不仅是体育契约达成的基本手段,还是一种防止纠纷发生的手段,同时还具有为潜在的纠纷发生时选择解决的途径和适用规范的重要功能。免费论文参考网。若争议双方当事人选择体育纠纷ADR处理纠纷时,最好双方能首先考虑谈判程序,若不愿意再选择其它的体育纠纷ADR处理方式。

2.2 体育组织的内部处理程序作为第二道程序

我国的体育行会是民间组织,对体育内部纠纷的解决权是由行会章程规定的,体育内部纠纷的最终处理决定只能视为具有“内部”的约束,其解决虽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但应作为启动体育调解或体育仲裁的前置程序。因为这样能更好地维护体育组织的自治性。维护体育组织的自治性、用尽内部解决机制,是国际体育纠纷解决的共同做法。为了提高体育纠纷解决的效益,扩大新的救济方式,建立我国协调统一的体育ADR机制首先应发挥要体育组织的内部自律自治功能。要将内部解决设定为前置程序,与其它的体育ADR机制很好地衔接起来,对内部机制无法化解的纠纷才可申请非讼性裁决机制。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强指导,促进各体育社团建立起规范化的纠纷内部解决制度,并纠正某些体育社团内部处理为终局决定的做法。

2.3 将调解程序作为体育仲裁的前置程序

体育仲裁序中的调解,是指仲裁庭和仲裁员运用调解的方式解决双当事人之间的争议,如果达成和解协议,应当根据双方当事和解协议的内容,制作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书。严格地说,体育仲裁中的调解仍属仲裁的范畴,是体育仲裁程序的组成部分。调解是解决纠纷的常用手段之一,往往能在解决纠纷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而在许多场合被广泛使用。与普通民商事纠纷相比,在体育纠纷中,占大多数的是运动员(队)与其所属的体育组织之间的纠纷,但纠纷解决后,运动员(队)仍要依附于其所在的体育组织如果经过了非常激烈的纠纷解决过程,那么纠纷双方当事人在日后的共处中难免会产生尴尬甚至敌意。如果经过仲裁的调解,促成了双方,消除分歧,无疑是有利于以长期和平共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27条关于“仲裁庭处理劳动争议应当先行调解”的规定,其理就是如此。由此可见,体育仲裁中的调解在解决体育纠纷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体育仲裁庭在查明事实和合法的基础上应当力促当事人双方自愿达成协议。

2.4 体育仲裁制度

体育是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活动领域,有着一系列具有浓厚专业和技术色彩并通行于国际社会的行业规则,使得其纠纷专业性、技术性特点也十分突出。同时,大量竞技体育纠纷往往围绕竞赛产生,且经常发生在体育竞赛将要举行之际或已经进行之中。正是仲裁自身的专业性和快捷性特点,使其成为与诉讼相补充并更具特色的及时处理某些专业纠纷的理想形式,能够较好地满足公正解决纠纷的程序要求。现有的一般法院对审理某些专业特殊性强的体育纠纷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困难,特别是无法适应体育竞赛的时限需要。通过形式灵活、简便快捷的仲裁方式而及时地做出公正裁判,既符合体育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能够较好地满足解决体育纠纷质量与效率的双重要求。

3结语

目前我国应尽快建立以体育仲裁制度为中心,体育调解、体育组织内部解决为前置程度的替代性解决机制,并以司法介入为后备救济的多元化体育纠纷解决机制。

参考文献:

[1]黄世席.国际体育争端及其解决方式初探[J].法商研究,2003(1).

[2]郭树理.体育纠纷的多元化救济机制探讨[M].法律出版社,2004.

[3]于善旭,等.建立我国体育仲裁制度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5(2).

[4]刘苏. 体育纠纷ADR的程序机制探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

篇8

论文关键词:体育教学;素质教育;作用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不仅需要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知识的人才,同时也需要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的人才。因此,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是不以传统的教育和考核方法来培养和评价学生,而是重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在中等职业学校,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更为重要。因为职业中专生即将迈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走向工作生产第一线,因此,他们在具有专业的文化知识同时,对他们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体育教学是中专职业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与文化基础学科不同,中等职业教育体育课程的教学任务是:通过理论和技能方面的训练,令学生打造出良好的身体素质;塑造良好的身体形态;具备基本的力量、耐力和柔韧度等;培养学生积极的精神状态,坚强的意志,培养互利合作的团队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让体育教育成为一种意识,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这也符合了国家教学改革在体育学科素质教学方面的要求,其目和任务也就是为了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体育教学具有灵活性、直接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学生学习和活动环境广阔,有一个频繁观察、操作、合作的亲身体验的机会。因此,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

培养学生对未来社会生活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专业工作能力、活动能力及社交能力是中专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强健的体魄。体育教学通过教师针对性、专业性的指导,进行科学、系统的训练方式,从而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抗耐力强度、抗力量强度的能力,并且通过循序渐进地锻炼从而形成良好的身体素质。具有了良好的身体素质,学生为将来顺利适应岗位工作准备了良好的身体条件,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能力。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体育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社会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学生面对生活、工作的压力日渐加大。因此,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也越来越重要。体育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体育竞赛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提高心理适应能力。体育竞赛中,要有良好的纪律性,服从安排,听从指挥,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宽容别人所犯的错误,团结一致才能取得好成绩。而这些心理品质的培养,将促使学生社会责任力的形成。此外,体育竞赛酿造出紧张的竞争氛围,将激发学生对竞争的自信心与热忱,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潜力,焕发热情,并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追逐成就,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从而使学生能以更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体育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学生观看奥运会、世锦赛等赛事时,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荣誉感得到培养和升华;学生通过参与集体项目练习,可以发扬团结、协作、热爱集体的良好风尚;学生通过参与班级之间的体育比赛,可培养学生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努力拼搏的良好风气;学生通过高强度、运动量大的耐力练习,可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积极竞争的意志品质。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充分利用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优势,自觉地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教育贯彻到教学中去,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素质

体育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已成为教育理念的新的实践形式,通过一切教育途径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体育教学中,学生所接触到的情境越多,发问的能力就越强,设想、设计的方案也就越多样、越具想象力。在这样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与此同时,也培养及增强了学生创新的信心和勇气,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体育教学对学生施以积极的影响和教育,为他们将来作为独立个体,能够独立发现、认识、接纳新事物、新知识、新方法,并创新探索、掌握其中的基本规律打下基础。

五、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篇9

关键词:运动队 管理 对策建议

1.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校体育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胜利召开后,全国高校更加重视体育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对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与管理。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作为培养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摇篮,其科学管理水平对于学校乃至国家的体育事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体育教育已经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成为体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1]。运动队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制约运动员成才的重要决定因素,是获取优异比赛成绩的必要条件,是提高竞技水平的充要条件[2]。目前,从我国体育制度改革的成果以及国际竞技体育发展趋势来看,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面临着诸多挑战,整体上没有满足高校体育发展的需要。众多高校虽然很早就创办了高水平运动队,但其管理和运行水平较低,仍然处于成长期[3]。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下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的弊端逐渐浮出水面,如何更加有效的管理运动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通过研究北京工业大学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与管理,总结出高水平运动队管理的成功模式,从理论上丰富了现有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理论,以“体教结合”和“人本管理”理念,探索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可持续发展之路,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2.北京工业大学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现状

北京工业大学自1984年开始创办高水平运动队,招生的运动项目主要包括田径、游泳、篮球、排球、足球等,并于1987年被国家批准为普通高等学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试点学校。为能在全国高校体育比赛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自1994年开始,北京工业大学与北京市体育局联合建设高水平运动队,先后与先农坛体育运动技术学校和木樨园体育运动技术学校签定了联合办学协议。通过全国统一高考,当年招收了18名现役田径运动员,取名为健将班。在1998年和2000年又先后招收了第2期和第3期健将班,项目扩大为2个,分别为田径、游泳项目。经过多年的建设,健将班学生在体育竞赛中多次取得较好的成绩。

目前,已培养出国际级健将28人、运动健将84人、一级运动员152人。健将班学生100﹪本科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传统项目班95﹪以上本科毕业、90﹪以上获得学士学位。

3.北京工业大学高水平运动队管理模式分析

3.1训练模式创新

经过长时间的实践与研究,北京工业大学逐步形成两种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的模式。一种是“体教模式”,招生对象是现役运动员,其目标是培养参加世界级体育比赛的高水平体育人才。其特点是人才身份的特征表现为运动员学生,他们在籍(北京工业大学的注册学生)、在学(攻读工商管理专业)、不在校(在体育局训练)。根据运动员学生的培养目标等情况,“体教模式”又分成两种运作方式,即“冠军班”运作方式与“健将班”运作方式。冠军班招收的运动员学生都是世界冠军,将来退役后将成为专业运动队的领队、教练员或其他类体育人才。每周2个上午、3个晚上加上双休日安排文化课学习(课程设置由运动员学生本人、运动队和学校三方共同研究决定),其余时间为运动训练。

健将班有自己单独的培养计划,有独立的学籍管理档案和毕业资格审查要求,其他方面的管理延续专业队管理制度和模式。为保证训练和比赛质量,在文化课学习方面采用灵活、弹性的学习时间,学籍管理方面实行学分和学年制相结合的管理方法,学制6年。另一种是“教体模式”,其目标是培养参加全国体育比赛的高水平体育人才。特点是人才身份的特征表现为学生运动员,他们在籍(北京工业大学的注册学生)、在学(攻读工商管理或其它专业)、在校(在学校训练)。根据参加体育比赛任务的不同,“教体模式”也分成两种运作方式,即五人制足球运作方式与传统项目运作方式。

运动训练方面,每个队每学年、学期都能认真制定训练计划与总结,并由主管领导负责监督训练计划的执行。对高水平体育人才严格管理,制订了《运动训练课成绩管理办法》,建立健全运动员奖励制度,从各方面激励运动员为北京市、学校争光。校内外训练密切结合、统一思想、优势互补,确保运动员竞技状态。尽量多参加全国高水平大赛,以达到锻炼队伍,丰富比赛经验,提高竞技水平为目的。加强与重点运动员、教练员的交流和沟通,及有针对性地加大经费投入,力求教练员、运动员全力以赴投入竞赛与训练。

3.2 文化教育模式创新

为了便于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北京工业大学针对运动员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区别于其他学生的培养计划。根据运动员的特点,选择工商管理(体育)为运动员在大学期间的专业,有利于他们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制定了适应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的教学计划以及学分激励机制;实行了灵活的学籍管理和教学组织形式;实行了训练周期制,打破了学校的学期制和寒暑假制,按照训练竞赛周期安排教学周期。各运动队高水平运动员基本上集中在经管学院,在文化课学习和日常管理方面以经管学院为主。对体育班的管理实行“双班主任制”,即体育部和经管学院各派一名班主任,体育部派的班主任主要负责训练、比赛等方面的管理,同时起到同学生所在学院及时进行沟通的作用。对高水平运动员的智育培养,首先抓学风,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同时派教练员查课,检查学生出勤及遵守课堂纪律的情况。从体育部主任、主管领导到普通教练员,都与任课教师、班主任、所在学院的主管领导、工作人员有密切地联系,相互沟通,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问题及时解决。

3.3管理方式创新

学校领导历来重视体育工作,特别关心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在主管校长的主持下,每年9月份召开一次体育运动委员会的专题会议,总结前一学年高水平运动队建设高水平体育人才培养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汇报新学年建设高水平运动队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的工作计划。对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予以研究和解决,保证了高水平运动队的日常经费、训练场地、学生住宿、训练竞赛的时间协调、文化课学习等方面的正常运行。于2001年11月制定了《北京工业大学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和管理办法》并在2002年正式开始试行。

为实实在在办队,让运动员获得真才识学,“体教模式”在学籍管理方面,采取延长学制方式,单独编班,实施“2+4”的教学方案,即前两年全部学习基础课程,后四年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执行“边学边补”的教学方针,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的教学计划以增加学时、放慢进度、保证质量为原则。选聘有高级职称、有经验、学术水平高、责任心强的老教师给高水平运动员授课,他们既教书又育人,教学效果好,深受尊重和爱戴。“教体模式”培养方面,高水平运动员基本上集中在经管学院,在文化课学习和日常管理方面以经管学院为主。对体育班的管理实行双班主任制,即体育部和经管学院各派一名班主任,体育部派的班主任主要负责训练、比赛等方面的管理,同时起到同学生所在学院及时进行沟通的作用。 转贴于

4.关于进一步提升高水平运动队管理与建设的对策建议

4.1 创先理念,规范招生渠道,坚定不移地推进“体教结合”

提高高水平运动队管理水平是国家提出“体教结合”主要目标之一,也是高校参与体育竞技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举措。体育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提高运动素质不可忽视文化素质,提高竞技能力不能以牺牲文化教育为代价,“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应贯穿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的始终。为进一步提高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与管理水平,首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优势和科研优势,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引起管理层的重视并给予足够的支持。其次要规范招生渠道,完善竞技体育机制,同时要关心运动员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再次要突出体育锻炼与教育相结合的功能,对运动员实行全方位的与普通大学生统一的教育目标管理,保证“体教结合”落到实处,通过推进“体教结合”的管理模式,把运动员培养成既具有较高的运动技术水平,又具有一定文化科学知识和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体育人才[4]。

加快建立一套完备的高水平体育人才培养体制,把体育与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高水平运动员在成材过程中既能接受文化知识的教育,又能根据个人特长不失时机地挖掘自身的运动才能,在运动领域表现自己的价值。体育与教育有机结合的培养体制是以夺标育人为中心、以训练与教育为支柱、以优化管理为横梁的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的新体制。保证培养的高水平体育人才具备高超的竞技运动能力、学术水准;保证道德规范均衡与同步发展;保证他们接受大学教育、身心健康、参与竞技、完成学业,能成为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人才。

4.2 加强对教练员的分层次、多形式培训,不断提高其业务水平

针对目前部分教练员直接从体育院校毕业后便从事教练员工作,虽然有扎实的理论,但缺乏高水平运动经验的积累,业务能力还不能很好的适应现代化运动训练的要求。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高水平运动队健康快速的发展,必须有效地提高教练员业务水平,应尽快制定教练员培训方案和实施计划,通过分层次,采用出国培训学习等多形式的方式对教练员进行培训,加快提高其业务水平,满足高水平运动队快速发展的需要。

4.3 积极响应体育竞赛制度改革

借鉴国际上先进的健全的高校体育竞赛制度,应该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在建立和健全大学生竞赛制度的基础上,使其与全国竞赛制度相衔接,通过增加运动员比赛次数,使训练与竞赛结合起来,以此提高运动队的训练水平[5]。另外,积极响应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参与制定高校体育竞赛制度,并纳入国家体育竞赛计划。总之,要加快推进高校体育竞赛制度的改革,进一步把竞赛搞活,通过举办高校联赛和各种单项赛事,与兄弟院校共同推动体育竞赛制度改革。

4.4 多方筹措资金,为高水平运动队奠定物质基础

经济体制决定体育体制,经济体制的转轨方向也决定了体育体制的转轨方向。目前,北京工业大学高水平运动队的资金来源主要靠学校拨款,外助和赞助资金仅是其中一小部分。而充足的经费是办好高水平运动队的物质保证,解决训练经费不足和改善训练条件,除教学经费中体育经费部分外,还可以如下筹措途径:(1)可借助学校高科技的雄厚实力与个人、企业挂钩,使其在财力方面给予支持;(2)争取更多的企业、社会和个人等赞助;(3)争取地方财政给予更多的投资。

4.5 加强体育科研工作

普通高校不像体育院校科研单位以及体育工作队那样,在竞技体育的科学研究方面具有专长,由此制约了高校体育竞技的发展通常来讲,高校在高水平运动队管理与建设方面的最大优势在于拥有大批科技人才,具有一定的科研优势。但对全国高水平运动队管理方面的科研论文分析发现,目前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的专业科研队伍并不多,这样的问题同样存在于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的科研潜势尚未转化为现实优势。这要求必须加大投入,想方设法引导体育专业的科技人员利用自身学科优势,积极介入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与实践中来;另一方面,加强与体育院校科研单位合作,争取得到他们的指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刘铮,赫忠慧.北京大学高水平运动队管理实践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06(05):66-68.

[2]巨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的战略方策论.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02):165-167.

[3]邹娟花,黄明. 未来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研究.体育世界,2008(12):15-16.

篇10

一、读书活动充实人

阅读是获取新信息、了解新知识、把握新动向的最重要途径。了解到很多体育教师习惯于在运动场上大显身手,但能坐下来翻翻书,看看教育著作的却不多,所以我们首先建议体育教师要多“读书”,通过阅读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提高对“新课标”的认识,加强对“新课标”的理解。我们建议学校要开展“读书活动”,通过读书活动培养体育教师的阅读习惯,提高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增强体育老师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使体育老师在学习中,获取和接受新的教育教学信息和思想。

学校要鼓励体育老师勤读书,作一个阅读计划,定时、定量地完成阅读计划,并能做一些适当的读书笔记;要鼓励体育老师多动笔,写一定数量的读后感,培养教科研意识和能力,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和联系实际的能力;要关心体育老师的读书,给体育老师鼓励和支持,如能定期对体育老师的读书笔记进行评比和奖励,一定会起很好的促进很用;要鼓励体育教师开展教研活动,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要把教研活动引导深入,学校领导或专家要能给予必要的指导,教研活动的效果一定会更好。

二、培训活动提高人

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活动是提高体育教师综合业务素质、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体育教师要主动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活动,参加学习,在学习中提高认识、提高能力。学校要鼓励并组织体育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和学习活动,借此提高体育教师理论认识水平,接受更多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提高体育教师诸多方面的能力。如,体育老师参加高层次的学历进修。高学历是一个体育教师综合素质高、能力强的重要标志之一。体育教师在为取得高一层次学历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提高的理论知识水平,尤其是在教育学、心理学这些基础理论知识方面,又如,学校组织的论文比赛、说课比赛、情景说课比赛、现场教学比赛等等。这对提高体育教师课堂教学中语言解说、形体表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等方面能力起积极推动作用,对提高体育教师的教科研等方面的能力都有积极作用。再如,体育教师参加体育与健康“新课标”培训活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走向深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开始实施,“新课标”以全新的理念,从学生的现实需要出发,以“五大目标”、“六级水平”确立了全新的标准体系。学校要组织安排体育教师参加新课程标准的培训活动,使体育教师深刻理解课程改革的意义,提高体育教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认识水平,强化了体育教师运用新课标的能力,更好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三、“走出去”活动启迪人

“教师学习,提高业务能力要走出去!”不能只成为一句口号,要尽可能的为体育教师创造机会。体育教师普遍存在课务多、教学任务重的情况,学校要尽可能的克服困难,有计划地安排体育教师外出学习或参加培训活动。看得多了、听得多了、理论联系实际多了,受到的启迪、感悟也多了,体育教师对“新课标”的认识也就深刻了,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和素质自然也就提高了。

“走出去”活动要引向深入,即:请参加培训或听课学习回来的体育教师把学习过程中所听、所见、所想与没有去学习的教师进行传达,起到二级培训共同提高的作用,起到了信息传递和榜样示范作用。参加培训回来的老师,写一份学习小结(或学习报告),在体育教师业务学习的时候进行汇报,把学习到的新知识、掌握的新信息向同事们进行传达,与同事们一起学习、讨论;听课学习回来的老师,在校内开一节教研课、汇报课或示范课,与同事们一起进行研究。通过“走出去”,能提高体育教师实际教学水平,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教育教学评比塑造人

参加各级各类教育教学“优课评比”或“竞赛”活动,能很好地验证一名体育教师的综合教育教学能力。参加评比或竞赛活动,同样也是培养人、塑造人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对青年教师,经过一、两次的优课评比或竞赛的全面锻炼,他们的教育教学业务能力会得到长足进步,甚至能起到“质的飞跃”。学校要有计划地安排体育教师参加“优课评比”或“竞赛”活动,安排体育教师对内、对外开课,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来锻炼体育教师,提高体育教师综合业务能力。

五、组织竞赛活动锻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