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产品收益率范文
时间:2023-03-16 04:59: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理财产品收益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引言
理财产品,是由商业银行自行设计并发行,将募集到的资金根据产品合同约定投入相关金融市场及购买相关金融产品,获取投资收益后,根据合同约定分配给投资人的一类理财产品。保本理财产品是指商业银行按照约定条件向客户保证本金支付,本金意外的投资风险由客户承担,并依据实际投资收益情况确定客户实际收益的理财产品。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连续以两位百分数的速度增长,使得我国居民我国国民财富和富有阶层的规模和数量都已达到了相当的程度,形成了一个新兴的,日益庞大的财富管理市场。
但是,不管是从分析消费者的需求,还是对产品的设计方面来讲,我国内资银行与外资银行都具有一定的差距;起步较晚、发展较快的产品有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些变化也让投资者眼花缭乱,无从选择。同时,市场上还出现了“零收益”产品,与在理财产品出售时说公布的预期收益率大相径庭[1]。
本文通过时间序列分析解释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预期与实际收益差别及其影响因素,对个人投资者选择理财产品提供参考意见。
二、背景分析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连续以两位百分数的速度增长,使得我国居民的财富不断增长。2006年底储蓄存款达到人民币161587.3亿元,2007年人民币172534.19亿元,2008年人民币217885.35亿元,从2006年到2008年居民储蓄存款平均增长幅度高达15%,储蓄存款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保持同步。我国国民财富和富有阶层的规模和数量都已达到了相当的程度,形成了一个新兴的,日益庞大的财富管理市场,这也带来了国内居民理财观念的改变。我国银行居民一年期储蓄利率自从2004年上调后,在2008年中央开始下调我们居民一年期储蓄利率。在2008年10月9日开始,将原来的4.14%利率下调为3.87%,接着又在2008年10月30日下调为3.60%,直到在2008年12月23日下调为了2.25%,并一直持续到现在①。
相对应的,2008年8月国家统计局的7月份CPI数据为6.3%,同期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为4.14%,而在2009年12月公布的CPI与08年同期相比又上涨了1.9%,物价在不断上涨,但是居民储蓄利率却在下调会保持不变,实际利率水平为负。长期的负利率现象,使得居民不得不考虑在通货膨胀的大环境,如何更好更合理的配置资产,以保证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国内居民传统的存款储蓄方式积累财产的方法已经被逐步颠覆,越来越多的投资理财工具和产品开始为居民所认知和使用,全民理财的趋势逐步形成[1]。
面对琳琅满目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投资者是否得到了与其所能承担风险相对应的收益?作为投资者应该怎样理解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报价?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到底有多大差别?为什么预期收益和实际收益会有这样的差别?到底哪些因素影响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保本型实际收益率?本文通过时间序列分析解释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实际收益的影响因素,对个人投资者选择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提供参考意见[2]。
三、实证研究
预期收益率和实际收益率的比较分析:本文统计了从2008年1月1日到2009年12月31日我国所有银行的已到期的全部人民币银行理财产品。
该图统计了从2008年1月1日到2009年12月31日的所有的银行理财产品了的预期收益和实际收益比较值。从图上已知实际收益和预期收益的理财产品来看,绝大多数产品的实际收益率都达到了预期收益率,在具有收益资料的理财产品中占有为97.78%,并且其中2.89%的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率超过了预期收益率,而实际收益小于预期收益的只占具有统计数据理财产品的2.22%②。
在本文中,选取的是浙商银行发行的2008(2009)年“月月涌金”人民币系列理财产品,期产品的收益期限为26天,统计了其从2008年2月到2009年10月的理财产品收益率,将其作为研究对象;由于这个系列的理财产品每个子产品的收益区间都在一个月之内,所以分别对应着我国的GDP、M2及一年期定存利率,共同组成因素分析的变量。
首先,在所有理财产品中挑选出有资料记录的一个系列产品,以保证在模型中运用的数据是一个严格的时间序列并且具有可比性;其次,分别对实际收益率、GDP、M2和一年期定存利率这些经济指标利用ADF检验进行平稳性分析:若他们都是平稳的,利用EVIEWS5.0对其进行多元回归,得到回归模型;若这些数据不是平稳的,检验他们的单整性,同阶单整这检验他们是否协整,若是,则建立误差修正模型,若不是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3]。
从宏观数据来说,市场上的M2、一年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GDP等等都有可能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产生影响,将这几个指标作为影响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宏观分析因素。
由于实际收益率数据是一个时间序列数据,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实际的时间序列数据往往是非平稳的,为了避免“伪回归问题”,故在分析之前先对他们进行“平稳性检验”[4]。
4个变量的ADF检验结果如下:
由以上的检验可以看出,E和GDP、DC、M2都是非平稳序列,而一阶差分形式他们都平稳,由此判定,E和GDP、DC、M2为一阶单整序列,满足协整检验前提。
建立以商业银行实际收益率E为应变量,国民生产总值GDP,商业银行一年定期存款DC,货币供给量M2为自变量的多元线性模型。如下:
用最小二乘估计方法对该模型进行估计,得到残差项序列,对残差项进行单位根检验,判断这些因素之间是否存在协整。检验结果如下:
由以上的结果可以看出:残差项的t统计值是-1.720952,小于显著性水平为10%的临界值。所以,认为残差序列存在单位根――即他们不存在协整关系。
格兰杰因果检验:
对变量Y和X估计一下回归:
得到检验结果:
实际收益率和商业银行一年定期存款利率的检验(一阶滞后):
表4 Granger检验EVIEWS运行结果
Pairwise Granger Causality Tests
Date:05/18/10 Time:15:30
Sample:2008M02 2009M10
Lags:1
Null Hypothesis: Obs F-Statistic Probability
E does not Granger Cause DC 20 0.47412 0.50039
DC does not Granger Cause E 18.7875 0.00045
表4中原假设“DC does not Granger Cause E”意为DC不是引起E变化的Granger原因,F检验的伴随概率约为0.045%,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了该原假设。“E does not Granger Cause DC”意为E不是引起DC变化的Granger原因,F检验的伴随概率约为50.03%,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接受了该原假设[3]。最后的结论是,一年定期存款利率(一阶滞后)是引起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实际收益率变化的原因,反之不成立。
同理可得:GDP(一阶滞后)是引起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实际收益率变化的原因,反之不成立。
根据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将以上的模型调整为如下形式:
用最小二乘估计方法对该模型进行估计,得到残差项序列,对残差项进行单位根检验,判断这些因素之间是否存在协整。检验结果如下:
表5 协整检验EVIEWS运行结果
Null Hypothesis:R has a unit root
Exogenous:Constant
Lag Length:0(Automatic based on SIC,MAXLAG=4)
t-Statistic Prob.*
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statistic -3.503061 0.0196
Test criticalvalues: 1% level -3.831511
5% level -3.029970
10% level -2.655194
由以上的结果可以看出:残差项的t统计值是-3.503,小于显著性水平为5%的临界值-3.0299。所以,可以以95%以上的概率认为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即他们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由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出: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与GDP、GDP一阶滞后项、货币供应量、商业银行一年定期存款利率及其一阶滞后项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且从相关性分析中可以看出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率与GDP和一年定期存款利率正相关,与货币供应量呈负相关关系。
四、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对2008年到2009年两年中我国商业银行发行的保本型理财产品的期望收益和实际收益的比较分析和基于时间序列的多因素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我国绝大多数产品的实际收益率都达到了预期收益率,在具有收益资料的理财产品中占有为97.78%;其次,我国商业银行保本型理财产品与GDP、GDP一阶滞后项、货币供应量、商业银行一年定期存款利率及其一阶滞后项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且从多元回归分析中可以看出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率与GDP、一年定期存款利率正相关,与货币供应量呈负相关关系。
因此,投资者除了参考商业银行公布的期望收益率以外,还可以参照我国宏观经济指标,为自己做出正确的投资判断。
注释:
①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②数据来源:wind咨询金融终端.
参考文献
[1]仲小岚,刘新社.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分析[J].北方经济,2006(2):48-49.
[2]凌江怀.西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新趋势及借鉴[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3-8.
[3]李子奈,潘文卿,编著.计量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34-179.
[4]李畅,徐苏江.结构性产品在国际金融衍生市场的发展及其启示[J].新金融,2007(3):56-59.
作者简介:
篇2
辞旧迎新之际,也是人们乐于盘点自己一年的投资收益之时。2007年的大牛市,并非让所有的投资者都大有斩获。例如最近在理财产品市场上,一些投资者就发现自己投资的产品不仅没有达到预期收益,反而实际实现的收益接近于零。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人认为银行在发行理财产品时,以“虚高”的预期收益率迷惑了投资者。的确,在投资者选择银行理财产品时,往往习惯于使用“预期收益率”这个指标对产品做出判断,预期收益率越高的产品,越吸引投资者的眼球。然而,他们往往忽视了产品的实际投资方向和收益获取的原理。
实际上,预期收益率的依据,是理财产品设计部门在相关数据的预期和趋势判断的基础上做出的一种“预测”,最高预期收益率也仅在最理想情况下才能够实现。当趋势判断错误,或是预期未实现时,投资者实际获得的收益就可能远远低于理想的水平。
因此,就和它的名字一样,预期收益率是一种“预期”,未必是它实际可以获得的收益。当然,对于不同结构和不同投向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实现的机率也存在着很多的差异。不妨就以近期正在销售中的一些理财产品为例,看看我们该如何看待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
“传统款”产品收益可期
一些标的为货币市场或是融资计划的理财产品是人民币理财的“传统款”,也是“基本款”。对于这一类型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可能并不起眼,但实现的几率比较大。
这是因为这一类型的理财产品在设计时,基奉上已经可以对投资标的的收益做出准确的判断。如中国银行近期所发售的一款“中银货币市场增值理财计划0801”,它的投资标的为短期的货币市场产品,如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金融债、央行票据等等。通常来说,由于这些票据类产品本身拥有明确的期限和利率,因此银行在此基础上,对于产品投资对象的未来收益可以进行较为准确的估算,即使市场发生变动,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同时,这款产品的期限很短,仅为69天,因此该产品实现4.6%的预期年收益率还是相当容易的。
除了投资于货币市场的产品外,理财产品品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比例是投资于信托融资计划的,同样这一类型产品的风险较低,预期收益率可以实现的可能性也较大。最近正在上海农行发售的2008年本利丰第三期人民币理财产品就是一个例子。据介绍,本利丰第三期产品募集来的资金将以信托形式,由中国农业银行委托外贸信托以信贷资产回购方式向万科提供融资。因此,对于产品的收益,设计时…般根据信托融资的利率来进行确定,同时这种类型的产品会引入一些重量级的公司进行担保,以保证资金的顺利回收,所以对于投资于信托融资的理财产品计划,预期收益率的实现也拥有一定的保障。像农行的本款产品为保本浮动收益类产品,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为5.14%,同时在一年的投资期限内,如果央行提高存款基准利率的话,该计划的收益率也会按央行贷款基准利率同期同比例浮动,这在一定程度下可以弥补投资者的机会成本。
挂钩型产品收益“花开两枝”
挂钩型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往往最让投资者“雾里看花”,很多投资者并没有细细分析产品的设计机制和收益实现原理,便冲着亮眼的“预期收益率”进行产品的投资。
事实上,挂钩型产品有着自己的优势和局限性。产品的优势在于,通过结构化的设计,可以帮助投资者在下跌的市场中也能实现“保本”或是“局部保本”,这一点与开放式基金或是类基金的产品是不一样的。而另一方面,挂钩型产品的局限性在于,收益与,定的挂钩前提条件相关,只有市场的走势与前提条件的设定密切贴合,投资者才有可能获得理想的收益。反之,如果市场的走势背离了前提条件,像2007年的牛市行情中,一些挂钩型产品的收益却接近于零,原因就在于选取的标的股票走势虽好,却远离了前提条件设定的范围。
因此,在投资挂钩型产品时,投资者不仅要了解到“最佳条件”下收益率的实现,也需要洞悉到在最糟糕的情况下,收益率是如何确定的,才能全面认识到产品的收益与风险。
如最近建行推出的2008年汇得盈“宝B计划”理财产品,该产品是一款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据介绍,产品收益将与中国B股市场6只具有高折价目,基本面较好的B股表现挂钩,包括陆家B股、振华B股、机电B股、万科B股、张裕B股、晨鸣B股。对于预期收益率的实现,建行所设定的前提条件为:
如果6只挂钩股票的期末价格与各自初始价格相比,涨幅都大于等于5%,客户收益率为15%;如果6只挂钩股票的期末价格与各自初始价格相比,涨幅都大于等于0,则客户收益率为5%;否则,客户收益为0。其中初始价格是指2008年2月4日挂钩股票的收盘价格,期末价格为1年后到期日的收盘价水平。
不难看到,在这款产品的设计中,投资者可能遇到的最好的状况就是:一年后6只挂钩股票的涨幅均大于或等于5%,可以获得的收益为1 5%。中等的情况为一年后6只股票均上涨,但至少有一只股票的涨幅未达到5%,那么投资者的年收益率可以达到5%。而最糟糕的情况是,6只股票中至少有‘只为下跌,那么投资者获得的收益为0。
建行产品设计部门的相关人士表示,该产品的设计前提为看好B股市场的投资潜力。如果在一年的投资期内,B股市场出现较好的走势,投资者则有可能获得较高的收益;反之B股市场走势不涨反跌,投资者也能够实现保本,与直接投资于B股市场相比,通过挂钩型产品参与B股可以规避市场下跌的风险。但同时需要提醒投资者的是,这一产品在设计时亦有限定之处,如仅选取到期日作为收益观察口,同时要求6只挂钩股票“齐涨”方能实现较高收益;那么对于投资者来说,即使B股市场走高,但如果某只股票在收益观察口的表现与其他股票出现分歧,也有可能收益为0。这一点是投资者进行投资选择时必须考虑到的风险因素。
类基金产品收益难测
随着产品市场的多样化,类基金产品也正成为银行理财产品中的热门品种。一般来说,类基金产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将发行产品募集来的资金直接投资了某一只基金产品,像现在很多银行所发行的QDII代客境外理财产品中就是采用了这种模式,产品的收益直接按照投资基金的净值表现来确定。如花旗银行所发行的QDII产品中,引入了30多只海外基金;招商银行也有类似的产品推出。另外一种类基金产品,是银行采用与资产管理公司合作的方式建立的FOF(基金中的基金),将几只基金按照一定的投资策略进行组合管理,按照市场的走势做出相应的配置调整。
无论是投向于单只基金,还是投向于FOE,这一类型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都直接取决于市场的走势,无法预测某个准确的区间。
篇3
当前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由于风险适中、收益稳健的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的青睐。14年末至15年初股市的牛市行情更是加快了该类产品中股票挂钩型产品的发展。本文将以股票挂钩型产品为研究对象并使用蒙特卡罗模拟法对一款具体产品进行收益率分析,结果显示该类产品的到期收益率集中在较低的区间,收益率分布左偏,获得高收益的概率很低,期望收益率不高。
【关键词】
结构性理财产品;蒙特卡罗模拟
一、引言
传统银行理财产品多是固定收益型,这显然不能满足投资者多样化的需求,此外固收类产品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深化的情况下也是不可持续的。银行需要将理财产品重心向保本浮动收益甚至非保本保收益型产品上转移。而结构性理财产品刚好能够满足这样的要求。
有关结构性产品的研究,多数集中在产品定价估值上。Pavel A.Stoimenov,Sascha Wilkens使用BS期权定价公式对德国市场上几种股票挂钩型产品的价值做了测算;Rainer Baule,Christian Tallau认为BS公式对内置障碍期权的产品不再适用,他们在Heston随机波动率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内置障碍期权结构性产品的发行利润。国内对结构性产品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较多成果。刘一凡使用历史数据法对股票挂钩型产品的定价进行了模拟分析;付艳霞认为GARCH模型相对历史数据模型估算出的波动率更加准确,并在对具体产品定价时采用了动态相关的DCCGARCH模型,使用蒙特卡罗模拟出产品的价格。
本文从更加直观的产品收益率入手,使用蒙特卡罗模拟法模拟挂钩标的的走势,得到产品到期收益率的分布。本文与之前文献的区别在于选择波动率前进行了异方差检验,即在证明了序实不呈现异方差效应的基础上使用历史波动率作为未来波动率的估计进行模拟。
二、实证分析
(一)产品介绍
本文选取广发银行一款挂钩沪深300指数的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其主要条款如下:
(2)观察期内,若股票指数价格从未超过障碍价格1且从未低于障碍价格2,则理财收益率=3.0%+max(|R|6.0%,0%)*60%,|R|是股票指数期末价格相对于期初涨跌幅的绝对值。
(二)蒙特卡罗模拟
本文选择沪深300指数自2013年11月28日至2014年11月28日一年期的收盘价,并按连续复利法计算每日收益率。模拟标的价格运动路径之前,先对标的收益率序列进行异方差检验。若收益率序列呈现异方差,则需使用GARCH模型估算波动率;若不存在异方差,则可使用历史数据法估算。
使用EVIEWS6.0软件作为异方差检验工具,得到序列异方差F检验值为0.016478,对应的P值为0.8980,不能拒绝收益率序列不存在异方差的原假设,即认为所选的收益率序列不存在异方差性,波动率在这段时期内保持不变,无需使用GARCH模型估算波动率。
本文使用一年期定存利率作为无风险利率,最终参数选择为:无风险利率r=2.5%、波动率0.010093,转换成年波动率。标的初期价格即沪深300指数7月1日收盘价格=4253.02。将以上参数代入几何布朗运动公式,使用蒙特卡罗法在MATLAB中进行1000次模拟。
结果显示,观察期内10000次模拟路径有62次触及障碍价格,这些路径最终的收益率为4%;有938次未触及障碍价格,根据产品说明书条款,这些路径的收益率为,使用EVIEWS对到期收益率分布分析结果如下:
(三)实证结果
1.产品收益率最低为3%,最高为11.80%。在1000次模拟中,仅有62次触碰到障碍价格,但在众多没有触碰到障碍价格的情况中,却有56.5%的概率得到最低收益率。在产品的存续期内,标的的收益率绝对值很少能够超过6%,使得按照第二种收益率计算方法得到的收益率通常不会很高,产品收益率计算条款对投资者不利。
2.收益率主要集中在【3%,4%】这一区间,占据整个模拟结果的74.5%,获得4%到12%的年化收益的概率为25.5%。投资者获得8%以上收益的概率只有0.028,得到10%以上高收益更属于小概率事件(0.01)。对于一般投资者来说,【3%,12%】的收益率区间在一定程度上对投资者有误导作用。
3.产品到期收益率期望值为3.86%,考虑到产品存续期为3个月,收益相对银行传统固定收益理财并不算低,即使投资者只拿到3%的收益,也为同期银行定存基准利率1.6%的2倍,考虑到还有博取更高收益率的可能,本产品对于风险极端厌恶者有一定的吸引力。
三、结论
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都有一个收益率区间,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此区间内收益率是等概率获得的。投资者不能仅仅因为收益率区间上限较高就觉得产品值得投资,还需要综合考虑各收益率获得所需满足的条件及概率。通常对于收益率上限较高的产品而言,获得高收益率的概率是相当低的,较多情况下只会获得较低甚至保本收益率。此外选择结构性产品需要注意当前的市场环境,尤其是挂钩标的的可能走势,再综合产品的收益率计算规则在做出最终决策。
参考文献:
[1]张雪莹.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定价研究[M].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定价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2]Hull J C.Options Futures and Other Derivatives[J].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2007
[3]覃小舒.VaR模型在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风险管理中的应用[D].暨南大学,2013
[4]刘一凡.股票挂钩型结构性银行理财产品特征及其定价分析[D].同济大学,2008
[5]陈晨.股市向好,挂钩股票的结构性理财产品成个人投资新宠[J].中国信用卡,2015,06:7374
[6]杜冰.监管加码催化银行理财产品结构生变[N].金融时报,20141215007
[7]魏攀.我国商业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设计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
[8]李斌冰.结构性理财产品的设计[D].上海交通大学,2010
[9]付艳霞.股票挂钩类结构化理财产品定价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1
[10]陈锋.结构性理财产品热销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与思考[J].武汉金融,2012,05:6768
作者简介:
篇4
关键词:理财产品;利率市场化;影响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3)10-0034-04
近年来,我国理财产品市场发展迅速,逐渐成为居民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投资方式。在我国存款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的条件下,银行理财产品冲破存款利率限制,成为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推动力。本文对理财产品在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方面的优势和有效性进行分析,探讨其在推动存款利率市场化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理财产品收益率的特点
理财产品对利率市场化的影响主要通过理财产品收益率发挥作用,因此本文首先对理财产品收益率的特点进行分析。理财产品收益率是指理财产品的投资回报率,包含预期收益率和实际兑付率两种含义。预期收益率是银行根据设定的投资方向、配置策略等计算出的投资收益,其反映市场报价水平,最终不一定实现。实际兑付率是理财产品到期实际兑付的收益率水平,反映市场实际交易价格。按照预期收益率发行是理财产品的重要特点,数据显示2012年公布已实现实际收益率的理财产品中,符合预期或超预期的产品占比达到90%以上。可见,预期收益率体现了银行及投资者对市场收益水平的合理预期,是对市场资金价格较为真实的反映。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较好地反映了市场预期。从理财产品发行方看,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银行理财产品可配置的资产类型日益丰富。从2010年开始,理财产品资金主要投向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和其他类资产市场。商业银行在确定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时会综合考虑市场收益、基准利率、同业等价,以及经济走势、通胀预期、市场资金充裕程度等因素。从理财产品投资方看,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会综合考虑其安全性、收益性。由于理财产品的投资性质,投资者对理财产品收益率变动的敏感程度较高。因此,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不仅综合反映各类市场利率,也是经过发行方与投资方博弈后最终确定的收益水平,市场普遍能较好地反映预期。
二是体现市场化的“准存款”收益水平。理财产品按照发行对象可分为面对个人客户、机构客户和高净值客户三种不同的客户类,是目前金融市场中交易主体最为丰富的一类产品。根据华宝证券2012年年度理财产品报告,针对个人客户发行的理财产品市场占比高达66%,可以说个人客户是购买理财产品的主要力量。由于银行理财产品大量采用结构化设计,将高风险的投资标的通过资产池打包与产品分级设计的方式合理分散到多个产品中,针对普通消费者所出售的理财产品资金投向主要为债券和利率等市场,因此属于低风险、收益相对较高的类存款理财产品。现阶段,理财产品已成为银行存款的最大替代品,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也逐渐被理解为“准存款”收益水平。
三是具有较高的市场影响力。从理财产品的发行规模看,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233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了理财业务,共发行理财产品32152支、同比上涨67.67%;理财资金余额为7.6万亿元,占据同期人民币存款余额的8%,且继续保持加速态势。从理财产品的投资者看,大多为企业和个人,我国已进入“全民理财”时代。市场投资者对理财产品的积极参与有效提高了理财产品的市场影响力,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水平也极大影响了投资者对存款利率的心理预期。
二、理财产品对推动存款利率市场化的作用分析
(一)理财市场发展迅速,对利率市场化形成倒逼机制
目前我国对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存款利率依然实行上限管制,利率管制长期压低资金价格,对真实市场利率形成压抑,甚至产生“负利率”。如2010年和2011年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分别为2.25%和3.5%,而同期的CPI却达到3.3%和5.4%。利率管制使得普通银行存款在投资者投资组合中的优势逐渐丧失,资金“脱媒”现象开始出现。
居民存款是银行负债的重要来源。为防止存款流失,各商业银行竞相研发高收益理财产品,从而绕过存款利率上限管制,加强对存款的争夺。2012年理财产品平均到期实际年化收益率为4.66%,远高于同期3%的1年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这暗示着理财产品市场自发的利率市场化开始推进。从美国利率市场化的经验看,20世纪70年代,美国商业银行为突破Q条例的存款利率上限管制,通过金融创新产生了大额可转让存单、可转让提款通知单账户等存款利率市场化工具,大大扩展了美国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种类,突破了货币当局对于存款最高利率的限制,Q条例也从名存实亡走向正式废除。对我国而言,理财产品的发展对存款利率市场化形成倒逼机制,加速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二)理财产品收益率可作为市场利率和存款利率的中介发挥利率传导作用
银行理财产品作为市场化定价产品,其对市场利率敏感性较高。理财产品资产配置标的超过50%的理财资金投资于债券市场、利率市场等对市场利率敏感性较高的产品,理财产品收益率受市场利率变化的影响非常直接。从理财产品期限看,1年期以下短期理财产品占据理财产品市场的99%以上、3个月期以下的占60%以上。可见,短期理财产品占据现阶段我国市场的主流。本文将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简单替代短期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进行分析。就目前而言,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是认可度较高的市场指标性利率。通过将3个月期SHIBOR与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进行相关性分析,可以分析理财产品收益率与市场化利率之间的关系。经过计算,3个月期SHIBOR与短期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715,高度正相关。这显示,理财产品收益率充分反映了市场利率水平,而市场利率对理财产品收益率也有重要影响。银行理财产品从资金来源看,替代了大量银行存款,从资金运用方面看则替代了部分银行贷款。作为金融市场利率和存贷款利率之间的中介,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对存款利率预期会产生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当前利率传导机制中金融市场利率不能有效引导存贷款利率的问题。
(三)理财产品差别定价现象明显,预期收益率充分体现市场风险补偿机制
我国理财产品市场上,各类发行主体差别定价现象明显。其差异性部分可理解为信用溢价,信用溢价是对产品可能发生违约情况的风险补偿。就理财产品而言,发行银行自身的实力和风险管理能力为理财产品提供了信用背书,信用溢价是理财产品收益率市场化的重要表现。由表1可以看出,我国理财产品溢价情况与银行自身规模成正比。国有银行理财产品信用溢价最低,这与国有银行自身良好的资产规模和综合实力相对应。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的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依次提高。与国有银行相比,这两类银行在理财产品设计研发及市场认可度上相对较低,相对较高收益率是对其风险相对应的补偿。同时,各发行主体收益率波动性高低与产品平均收益率恰好相反,城商行的收益率更为稳定。城商行资产规模及市场认可度相对较低,采用稳定收益率对于提高其市场认可度和挽留客户具有重要作用,这也是市场机制下的必然选择。信用溢价的存在,说明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不仅与理财产品投资标的密切相关,同时也受发行主体自身实力的影响,充分体现了市场化条件下的风险补偿机制。
表1:各类发行主体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
和收益率波动性
[银行类别\&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其他类银行\&产品平均收益率\&4.02%\&4.55%\&4.75%\&4.58%\&收益率波动性\&1.04\&0.72\&0.45\&0.42\&]
资料来源:华宝证券研究所。
(四)监管政策的不断完善推动理财市场日趋规范,理财产品收益率对市场利率的反映程度将不断提高
理财产品最初是银行为应对存贷比压力而创新的一种变相吸收存款的方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理财产品普遍存在资金投向不明、期限错配等问题,由此引发的风险日益引起监管层重视。针对理财产品在发展中暴露出的问题,监管层陆续出台监管措施,以规范理财市场的发展。如2010年银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的通知》,对银行通过银信合作方式调整资产负债表、规避贷款额度管理进行了规范。2011年9月30日,银监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对商业银行理财风险进行警示。近期,银监会下发《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对银行理财资金直接或间接投向“非标准化债券资产”进行严格规范,对非标准化债券产品的“资金―资产池”模糊运作模式进行了厘清,规范了资产池模式中理财资金严重的期限错配问题,提高了资金投向的透明度。监管政策的日益完善,有助于理财产品市场的健康发展。对理财资金投向进行规范,有助于理财产品真正实现代客理财,其收益也将更加体现真实市场收益。
三、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助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披露不透明,理财产品收益率真实性存疑
从各银行公布的理财产品信息看,大多数银行理财资金投向标的表述模糊,仅公布资金投向的金融市场类型和大致比例,对具体投资品种、投资比例、风险情况、存续期盈亏情况以及最终实际收益率等信息披露不足。如2012年到期的银行理财产品共20901款,仅10215款产品公布到期实际收益率,占比不足50%。在公布到期实际收益率的理财产品中,也仅限于公布最终收益率数据,对于理财资金的具体投向及在各个市场的盈亏状况并无披露。信息的不透明为银行内部操作创造了空间,而理财产品到期收益率是否真正为其实际投资收益率便值得怀疑。作为利率市场化的有效突破口,理财产品到期收益率若不能保证为真实市场收益率,则理财产品收益率与市场化利率的联结纽带将被切断,该收益率水平便不能真实地反映市场利率水平。
(二)理财产品以短期为主,收益率期限结构较为单一
由于短期理财产品对银行可形成存款沉淀,各银行通过发行短期高收益理财产品争抢资金,减轻存贷比考核压力。监管层为有效控制银行通过发行超短期理财产品变相高息揽储、规避监管要求,自2011年底,禁止银行发行1个月及以下期限的理财产品。由此带来2012年1个月以下超短期理财产品的骤减和1―3个月理财产品暴增。理财产品期限以短期为主的格局并没有改变。期限结构的单一性反映出我国理财产品市场发展尚不成熟,其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为了配合传统存贷业务、规避政策监管而产生。由此带来的理财产品收益率期限结构的单一性使其在推动多种期限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方面的作用有限,难以作为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有效突破口发挥过渡作用。如图2所示,自2010年以来,期限6个月以下的理财产品一直占据理财产品总数的80%以上,其中1个月以内的超短期理财产品发展迅速。
图2:银行理财产品期限(2005―2012年)
资料来源:华宝证券研究所。
(三)目前的理财产品发行机制难以形成有效的收益率曲线
从理财产品的发行日期看,大部分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日期是不连续的。从理财产品的流动性看,各银行理财产品销售合同均规定在理财产品存续期内,投资者不可提前终止理财产品。同时理财产品目前还没有形成可供交易的二级市场,因此理财产品收益率的日波动性难以体现出来。当理财产品形成完整的收益率曲线时,该收益率曲线可以作为市场化存款利率的重要参考,但由于理财产品发行的不连续性及其不可流动性,较难绘制出精确的、具有较强代表性的收益率曲线。
四、结论与建议
理财产品兴起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现阶段实行存款利率管制政策,银行为应对资金脱媒、突破利率上限而采取的一种金融创新。理财产品实质上反映了由市场力量自下而上推动的存款利率市场化,是对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有益探索。理财产品可以作为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是因为其有独特的优势。从理财产品收益率的特点看,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是在综合反映各类市场利率基础上,经过发行方与投资方博弈后最终确定的收益水平,较好地反映了市场预期收益率。与其他市场利率相比(如Shibor),理财产品资金主要来源于实体经济,其收益率较好地体现了金融机构从实体经济融入资金的真实利率水平。由于理财产品在人们投资组合中的比例不断提高,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水平极大影响了个人投资者对存款收益水平的心理预期,具有较大的市场影响力。
从理财产品对推进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有效性看,理财产品收益率普遍突破了存款利率上限,加速存款“脱媒”,对存款利率市场化形成倒逼机制。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与市场指标性利率Shibor呈现高度正相关关系,说明其对市场利率的敏感性较高。作为金融市场利率与存贷款利率的中介,理财产品收益率有助于推动形成存款利率市场定价机制。作为一种市场化的“准存款”收益水平,其走势在一定程度上对存款利率未来市场化后的走势有较强的指示作用,尤其是现阶段丰富的短期理财产品对3个月以下的短期存款利率市场化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另外,监管政策的不断完善也推动理财市场日趋规范,理财产品收益率对市场利率的反映程度将不断提高,为其作为存款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提供了保证。
由于现阶段我国理财产品市场发展尚不成熟,理财产品收益率作为存款利率市场化突破口还存在诸多难点。如理财产品信息披露不透明,为银行内部操作创造了空间,理财产品到期收益率是否真正为其实际投资收益率值得怀疑。现阶段理财产品多为短期性产品,期限结构单一,使其作为多种期限存款利率参照作用有限。由于目前理财产品流动性较差,难以根据其收益率的波动性绘制出连续的具有较强代表性的收益率曲线,因此根据理财产品收益率精确分析存款利率走势还有较大难度。
针对现阶段理财产品在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方面存在的不足,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加强理财产品信息披露,确保理财产品收益率真实反映实际投资收益率。商业银行应建立事前、事中、事后多层次的信息披露机制,保证所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保护理财产品客户的金融信息知情权。在理财产品存续期间,对理财产品的后续风险状况进行持续监控,并及时公布理财计划执行情况,以便投资者及时掌握资金动向及资产变动情况。投资期结束时应详细公布实际收益率,包括各个投资标的的实际盈亏情况。公正透明的信息披露有利于投资者及监管者对理财产品运营情况进行监督,确保理财产品实际收益率真正为代客理财的市场收益率,从而保证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可参考性。
二是促进理财产品创新,丰富产品种类,提高理财产品收益率曲线的有效性。银行应加强理财产品创新意识,重视理财产品研发,理财产品设计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注重产品细分和客户分级管理,丰富理财产品类型。针对风险偏好不同的客户设计不同期限、不同投资标的的理财方案,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丰富理财产品收益率期限结构。针对目前理财产品不能提前兑付的缺点,商业银行可进一步探索理财产品的二级市场交易机制,提高理财产品的流动性,推动形成有效的理财产品收益率曲线。
三是监管层应注重培育理财产品市场,发挥其市场利率发现功能。监管层应重视理财产品在突破利率管制、促进利率市场化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进一步规范理财产品市场的发展。应在理财产品的研发设计、投资管理、产品运作、风险防控等方面加强监管,同时制定相应的监管办法和规章,在制度层面保证银行理财业务有法可依,推动理财产品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可考虑将理财产品收益率纳入利率决策调整的参考体系,让其在发现真实存款收益率水平上发挥重要作用,为存款利率市场化的稳步推进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丁波,巴曙松,马小可,金玲玲.银行表内理财产品助益中国利率体制并轨[J].农村金融研究,2012,(9).
[2]王江渝.理财产品收益率在利率体系中的作用[J].中国金融,2013,(10).
[3]谭艺群.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创新的博弈分析[J].金融发展研究,2012,(4).
[4]袁亚凯.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金融纵横,2012,(1).
篇5
收益率与发行量同“瘦身”
根据融360监测的数据显示,2015年8月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54%,再创年内新低,较7月份下降0.14个百分点。其中,保证收益类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3.68%,保本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3.8%,非保本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93%,今年以来非保本类理财产品收益首次跌破5%。
收益率的下滑说明了银行理财产品曾经的“风光无限好”如今只能“追忆”,发行量的不断“瘦身”也同样印证了萧条。根据普益财富监控数据显示,8月份,146家银行共发行了5348款个人理财产品,产品发行数量较上期缩减621款,环比降幅为10.40%。具体产品方面,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共发行了1140款,环比减少65款;保证收益型产品共发行了497款,环比减少251款;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共发行了3711款,环比减少305款;组合投资类产品发行了2099款,环比减少250款;债券与货币市场类产品发行了2995款,环比减少329款;结构性产品发行了254款,环比减少24款。
“狭路相逢,稳者胜”
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的不断下降让投资者忍不住想“吐槽”,记者走访银行的过程中,就听到了类似的声音。李女士是一名国企的会计,据她向记者反映,买银行理财产品已经有三四年了,亲眼见证了它的“由盛转衰”。“原来收益率多好啊,6%以上的产品比比皆是,这半年来收益率不断下降,现在5%以上预期收益率的产品都难找了,再这么降下去,银行理财产品对我就没什么吸引力了。”
据银行工作人员反映,其实1~4月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并未下降,甚至出现了小幅反弹的迹象,但是自6月收益率开始下滑,连跌4个月,在8月份跌到了年内新低。
事实上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的下滑在今年资本市场属常态,因为其他投资选择更不尽人意。
下半年,股市“妖风”不止,反复震荡让投资者对股市“望而却步”。受央行5次降息的影响,基金公司系“宝宝”类产品收益率也出现明显下滑。P2P理财产品本身风险系数较高,投资者的投资热情也比较有限。
多家银行相关负责人均表示,股市不稳定,资金回流银行理财。从6月底至今,银行理财产品销售明显增长,很多理财产品开售一分钟内额度就被抢光了。在投资者看来,资本市场动荡不安,投资方面稳中求胜不失为一条良策。虽然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在下滑,但是长期上看,所具有的稳妥性是其他投资方式所无法比的,就冲这点,银行理财产品还是值得选择。
收益率下行压力大
在刚刚闭幕的2015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总理精辟指出,中国经济“形有波动,势仍向好”。虽然距世界金融危机已过去七八年的时间了,但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仍很大,GDP和CPI等指数仍处下滑趋势。受宏观经济影响,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下滑在所难免。
概括来说,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市场短期流动性偏紧,央行自去年11月以来,已经5次降息和4次降准,以不断增加市场上的流动性。除此之外,股市的不断波动也对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的下滑产生压力,主要表现在银行理财直接或间接参与股市配资,股市的震荡使配资规模不断缩减。银行理财产品更接近直接融资的金融工具,其收益率变化与其挂钩的资产收益率相关。
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产品的“风生水起”也在挤压着银行理财产品。虽然几次降息降准对互联网等金融理财产品造成了同样的影响,其中很多产品收益率不同程度上出现了下滑,但是相比较而言,其收益率还是高过银行理财类产品。对于风险偏好的投资者而言收益率越高,吸引力越大,互联网金融产品的“魅力”还会一直存在。
篇6
岁末年初,不少投资者将目光对准了余额宝和银行理财产品,但这二者究竟孰优孰劣,成了现阶段众多投资者最为关心的一大问题。
对此,有业内人士分析后认为,由于银行理财产品种类较多,一些投资者对二者进行笼统对比分析,易造成三大误区。
误区一:流动性
部分投资者认为,余额宝流动性优于银行理财产品。其实,并非所有银行理财产品的流动性都比余额宝差。
例如,开放式银行理财产品分两类:一类是定期开放申购赎回,投资者只能在指定的交易日申购或赎回,一般银行会指定开放周期以及开放日,如每月开放、每季度开放等,相比于只能等到理财产品到期才能赎回的封闭型银行理财产品而言,流动性较好。
另外一类是类基金的开放式理财产品,在理财产品的投资管理期内,投资者可以在任一个工作日申购赎回理财产品,部分银行的开放式理财产品也可以实现实时到账。此类银行理财产品的流动性在银行理财产品中最好,流动性不亚于货币基金,不过目前此类理财产品数量相对较少。
误区二:风险率
一些投资者认为,余额宝风险比银行理财产品低。其实,余额宝并不保本,而保证收益类银行理财产品比余额宝风险更低。
银行理财产品中的保证收益类理财产品,是银行理财产品中风险最低的,其风险几乎等同于银行存款,因为银行保证该类理财产品的本金和收益的兑付。
误区三:收益率
部分投资者认为,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比余额宝高。事实上,多数开放式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低于余额宝的收益。
业内人士认为,一般投资者对比余额宝和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习惯于拿余额宝的七日年化收益率和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比较,或者是与具体的银行在售的某款理财产品比较。
实际上这样的比较存在两个错误:一是把不同风险类型、不同流动性的产品横向比较;二是把余额宝某一交易日的七日年化收益率与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做绝对比较。
篇7
其实,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即便有一些理财产品巨亏的案例,但是只要躲开那些投资雷区,选择安全性高的理财产品,同样可以保住自己的财富。
切勿轻视挂钩标的
那些结构性的理财产品,它们的收益与挂钩标的走势密切相关。
银率网资深分析师殷燕敏认为,结构性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通常会给出预期最高收益率和最低收益率,有的产品还会依据挂钩标的表现对应三档收益率。由于很多结构性产品在投资期内挂钩标的表现不符合获得预期最高收益的条件,仅获得预期最低收益率,使得结构性理财产品成为不达标重灾区。
但多数结构性产品是保本类的,有的产品是100%保本,有的是部分保本,例如保障本金的95%或90%。若是100%保证本金的产品,那么到期最差的情况就是零收益,但不会亏损本金。
殷燕敏告诉记者,虽然结构性产品不能获得最高预期收益的概率较低,但是对于追求较高收益、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投资者而言,若对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挂钩标的走势有很好的判断,仍然可以考虑选择结构性理财产品。而对于缺乏相关知识和经验的投资者而言,应回避结构性理财产品。
固定收益类“扛”得住风险
实际上,投资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理财产品抗风险性最高。如果是那些较稳健的投资者,他们可以选择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
在殷燕敏看来,依据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标的来看,投资于货币市场、债券市场或二者混合的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抗风险性”较强。一方面,银行在货币市场、债券市场投资有其先天优势,投资团队的实力较强、经验丰富,银行在设计这类产品时,对风险的控制能力更强;另一方面,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流动性较强,资产变现能力强,资产定价更科学,银行对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测算更加准确。因此相对于其他价格不透明或流动性差的投资标的而言,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风险更为可控,收益测算更科学合理,不能实现预期收益的概率较低。
篇8
01理财产品是会亏损的
近年来,银行理财产品的市场异常火爆,一是有远高于定期存款的收益率,二是投资者对银行的信任。而当下,很多人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印象也是:低风险、收益率高于定期存款。这种印象总的来说没有错,但银行理财产品绝不是垂手可摘的牡丹。在过去的一年里,多家银行爆出的银行理财产品“零收益门”、“负收益门”事件就是最好的警示。
投资者要明白,理财产品的稳赚只是传说,有的理财产品到期时,有可能得不到预期收益,有的甚至连本金也不保。
02募集期藏有玄机,理财收益会被“摊薄”
通常情况下,银行一般会声称,银行理财产品在资金募集期和清算期不享有收益,是按活期存款利息计算的。如果投资者买入时间较早,而该产品的募集期和清算期又比较长,那么实际收益率就会被拉低。
比如某商业银行推出的一款预期收益率高达5.5%的1个月期限理财产品,从9月26日开始销售,10月7日才结束募集,10月8日起算利息。也就是说,购买的这款产品,空档期是12天。这10多天的空档期,可不就“摊薄”了购买者的实际理财收益?
03预期收益不等于实际收益
随着银行间竞争激烈程度的不断加大,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也水涨船高。很多银行都竞相推出收益率“诱人”的理财产品,如某商业银行一年期的人民币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达到15%左右。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理财产品都能达到其承诺的收益率,因为预期的收益率并不等于实际到期的收益。
理财专家提醒,选择银行理财产品,不要光盯着收益率。实际上,许多产品由于存在着“猫腻”,投资者最终到手的收益,并没有宣传时说的那么多。
04产品评级不见得靠谱在产品说明书中,我们经常能看到相关的风险评级,如中信银行一款产品就在说明书中显示为PR2级(稳健型,黄色级别),其实都是银行自己给自己评定的,并非是第三方机构评的,意义并不大。
不仅理财产品的风险评级本身不可靠,而且银监会明确要求银行必须进行的投资者风险测评,不少银行也在走过场。
05风险提示必须看清楚
尽管银行会按照相关部门的要求,在银行理财产品说明书和合同上,对风险提示做所谓表述,但是那些风险说明由于太专业甚至充斥着各类专业术语,对于投资人并没有多大价值,普通人也看不懂。
记者在查询了众多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说明书后,发现尽管很多说明书长达十几页,但是对于产品的本质风险揭示甚少,大部分是营销性质的语言,而非客观的深度分析。
06资金投向要关注
理财产品的资金投向直接与产品的风险挂钩。投资者在看产品说明书时,必须关注资金投向。
如果资金投向为债券回购、存款、国债、金融债、央行票据等,这样的理财产品风险就低;如果资金投向为二级市场如股票、基金等,这样的理财产品风险偏高。
07不去触碰“霸王条款”的理财产品
在银行理财产品说明书里,某些设计条款明显偏向银行,把投资者的收益“榨干吸尽”,投资者要当心这样的理财产品,尽量不去触碰。
比如,在某些结构性理财产品的说明书中,一概规定“超过预期年化收益率的最高部分,将作为银行投资管理费用”。
08看清产品是银行自发还是代销
在银行渠道里,大部分银行理财产品都是银行自发的,但也不排除银行作为销售其他的理财产品。
如某些银行理财产品的说明书中,明确写着“银行作为投资者的人……”这样的声明。银行只承认是、委托关系,若出了事,它不负责。
09超高收益往往是“镜中花水中月”
对普通投资者来说,无论是否能够读懂复杂的产品说明书,高收益率都是很大的诱惑。
目前结构性产品多为保本、部分保本或非保本的浮动收益型产品,由于触发条件等的严格限制,超高收益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沦为银行营销的噱头。
10隐藏的费用要当心
篇9
刚刚过去的三季度,A股市场在国内外双重压力的影响下震荡下行,国际黄金价格下跌,银行在发行理财产品规模方面却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
据普益财富银行理财数据库统计,2011年前三季度商业银行发行的个人银行理财产品规模约达13.35万亿元。
银率网统计数据显示,三季度发行的理财产品中,投资期限为1个月以内的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2%,投资期限为1至3个月的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8%。投资期限为3至6个月的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5.0%。
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成绩耀眼,但是这般热闹的场景却并不足以吸引很多在其它领域投资惨淡的投资人的目光,投资人依旧徘徊场外,有着他们的顾虑。
高收益率只是预期?
银监会在10月9日印发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中规定,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不得无条件向客户承诺高于同期存款利率的保证收益率;高于同期存款利率的保证收益,应当是对客户有附加条件的保证收益。承诺或变相承诺除保证收益以外的任何可获得收益亦被禁止。
在询问销售理财产品的银行工作人员时,银行工作人员会告知,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不得无条件向客户承诺高于同期存款利率的保证收益率,所以他们只能按照产品说明公布预期收益率,不会承诺保证收益率。
但是根据记者从银率网的查询结果来看,所谓的预期高收益恐怕有时也只能是预期。
例如,在对法兴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的的实际收益率(年化)与预期收益率(年化)比较来看,共有五款产品呈现出较高的实际年化收益率与最高预期收益率的差异率。分别为:“兴安利得”系列之澳元兑美元与美元兑日元汇率挂钩美元产品(6个月),起始金额为10万元,最高预期收益率(年化)为3.00%,实际收益率(年化)为2.00%,实际年化收益率与最高预期收益率的差异率为-33.33%;1年期原油挂钩人民币投资产品,起始金额为10万元,最高预期收益率(年化)为12.55%,实际收益率(年化)为2.25%,实际年化收益率与最高预期收益率的差异率为-82.07%;另外的三款理财产品“兴随我动”投资组合计划第二期最高预期收益率(年化)为3.80%、六个月欧元兑美元汇率挂钩美元投资产品最高预期收益率(年化)为2.50%、一年期黄金挂钩人民币投资产品最高预期收益率(年化)为11.99%,但是却最终都实现了“零”收益,只实现了当初的“保本”承诺。星展银行2009年5月发行的一款名为“股得利”系列0906期-两年期香港自然能源股票篮子挂钩人民币保本结构性投资产品,预期最高年华收益率为14.00%,到期实际收益为3.62%,实际年化收益率与最高预期收益率的差异率为-74.14%。
风险防范谁来把控?
购买了银行理财产品,除了知道预期年华收益率和认购额度以及产品类型等因素外,对于资金的运用,投资者又知道多少?
就此问题,记者询问了银行销售理财产品的人员,但是并未得到确切地对产品资金如何运作的解释,而只是片面强调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如果投资者在理财产品方面得不到关于理财产品的确切的透明信息,又如何能保证理财过程中的风险?
近日,银监会颁布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中规定,理财产品销售文件应当载明投资范围、投资资产种类和各投资资产种类的投资比例。不过,该《办法》要到2012年1月1日才开始实施。
另外,银行理财产品说明书中的内容也晦涩难懂。例如在法兴银行的“一年期黄金挂钩人民币投资产品”的产品说明中,产品挂钩标的为伦敦交易所黄金,但是在产品收益的说明中,则有几种分类,不同的收益情况由挂钩标的在观察期内是否发生触发事件而决定。在这样的说明书中,对“触发事件”“参与率”等专业名词的了解程度,则直接影响到投资者对产品收益及风险的判断。
而今年以来,在可贷资金情势趋紧的情况下,银行理财业务也出现了很多不规范的情况:部分商业银行变相提高利率来吸引社会资金回流,其实质是变相高息揽存,再加上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又低于贷款利率,所以部分商业银行就运用理财产品所募集的资金发放贷款,这些失去“代客理财”本质的理财产品,一旦出现风险,造成流动性吃紧,则势必会出现问题。
链接:
网友评论:
吴晓灵:现在理财产品,超出预期收益的,归银行;低于预期收益的,则都给客户。于是客户承担者大量的风险,却拿不到相应的收益。发展银行理财产品,是银行未来节省资本金提高利润率的必然选择,但需要让资金和资产一一对应,即资金信托的模式,这是银行理财产品应该回归的。
篇10
2011年上半年的银行理财市场,用“火爆”二字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由于加息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叠加效应,银行体系流动性空前紧张,发行大量短期理财产品并竞相提高产品收益率以留住存款,成为商业银行缓解资金压力的普遍做法。这使得今年上半年银行理财市场呈现出产品发行量爆发式增长以及收益率节节攀高的显著特点。
理财产品发行量爆发式增长
普益财富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商业银行共发行8497款理财产品,发行规模达8.51万亿元,已经超过去年全年的发行规模7.05万亿元。发行规模前5位的银行分别是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招商银行。
业内人士认为,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的猛增,源于商业银行自身需求。首先,在监管层对商业银行月末、季末以及年末考核时,银行理财产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银行考核压力。其次,在以利差为主导的银行盈利模式中,中间业务收入受到商业银行越来越多的重视,理财产品销售火爆,对于中间业务收入贡献良多。最后,在商业银行信贷额度趋紧的背景下,作为表外业务的理财产品逐渐成为信贷的一种替代品。
值得注意的是,短期和超短期理财产品占据了发行的主力位置。据统计,在上半年发行的理财产品中,3个月以下期限的理财产品占了绝大多数,比例高达62.08%。而1个月以下期限的超短期理财产品就占了32.8%,成为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最大的期限品种。
“在强烈的加息预期下,投资者更倾向于短期理财产品,以在保持较好流动性的同时提高收益率、规避通胀。”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研究员肖芳表示。此外,由于今年的宏观调控使金融市场资金面趋于紧张,尤其是资本市场中的短期资金需求显得更为迫切,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也体现了这种趋势。
收益率节节攀升
在发行量“井喷”、销售火爆的同时,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也呈节节攀升之势。7天超短期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达到5%;1个月期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在4%以上;半年期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多数也达到4.5%。而在去年,投资期限为半年的理财产品,收益率较高者只有4%左右,而1个月左右的理财产品,收益率大多为3%。
分析人士认为,货币市场资金趋紧导致市场利率攀升是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提高的主要原因。此外,由于监管层的月末、季末考核依然存在,因此在月末、季末发行高收益、超短期理财产品,并且竞相提高理财产品收益率以吸引客户、留住存款成为商业银行渡过难关的另一种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