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性收入范文

时间:2023-04-05 16:00: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产性收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产性收入

篇1

一、条件不足:农民财产收入

(一)农民传统观念

社会主义同样可以搞市场经济,但是计划经济下的传统观念还依然影响着多数农民,认为社会主义就不应存在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东西,不应该提倡它、而是要杜绝剔除:另一方面,大多农民在长期社会交往中逐步形成的一些思想约束和思维惯性,诸如害怕担风险,更多愿意采取存款形式、生活上靠政府,生产上靠天,缺乏创新意识和接受新知识及新事物的迫切性和主动性。

(二)农村金融市场滞后

“财产或资产,并不是物,也不是财富,只有这些物及财富能够通过市场方式产生未来收入流时。这些物或财富才能够成为财产。”这种转化机制就是市场体系。与城市相比较,在农村地区没有更好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在农村更多是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两大体系,没有股票等资本市场,为此农民难以获取股票等收入。

(三)农地产权虚置

依靠土地财产性收入主要是通过土地征用和土地承包经营流转获得收入。土地对于农民而言是最大的财产。由于我国农地产权主体虚置,农民只享有土地经营权而未所有权,因此,农民对自己耕种的土地就难以拥有话语权,也难以使土地使用权作为权益性资产介入再生产投资。例如失地农民,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过程中,由于农地产权虚置,在土地征用过程中,结果使大多数农民土地被政府和不法商人低价侵占。造成火地农民未能合理得到土地财产补偿。

二、弥补条件:建设服务型政府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的内涵,“是从社会中分化出来的一种结构,是由一批专门从事管理、几乎专门从事管理或主要从事管理的人组成的一种机构,”归根到底是为生产服务的。现如今,为更好解决以上影响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问题,就迫切需要在理财教育投资、完善乡镇金融市场、制定公共规则等方面为农民获取财产性收入创造条件。

(一)加强理财投资教育

拥有财富未能获得财产性收入,条件是还需具备一定理财的理论水平。之所以城市居民财产性收入比农民高,理由是城市居民理财水平要比农民高。理财知识是一种具有很强正外部性的准公共产品。因此,这需要政府在理财教育方面花大力气多投资,通过各种报刊、课堂等宣传方式加强对农民投资理财教育,以便逐步解放农民思想,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引发农民投资消费,引导农民从单纯存款转向多项投资。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农民能通过证券、储蓄、股票等多渠道获得利息、股息、分红等收入。

(二)发展乡镇金融市场

我国金融中介的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增加有促进作用,我国金融部门具有公共部门性质,因为它们的行为大部分是属于政府行为,所以应该将它们作为政府部门来看待。要提高农民参与金融投资的积极性,关键是要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在这里也就要充分发挥乡镇政府在发展和完善乡镇金融市场中的职责,一方面加强向低收入群众供给金融服务,推行惠及穷人的金融发展之路、开放和搞活农村金融市场。改善对农户和农村企业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当地实际情况,以农民需求为准则发展和完善各类金融市场,Greenwood和BoyanJovanovieh分析认为,享受金融服务需要一定的成本,不同收入阶层因收入的不同享受到不同的金融服务。只有这样,才能让农民近距离接触资本市场、期货市场等金融部门,使农民在参与融资活动中获取财产性收入。

篇2

关键词 居民;财产性收入;理财;政策

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互利的政策。既有力政府改善社会贫富差距问题,又有利于解决居民生活困难问题。但这注定是一个充满波折的过程。这个过程会遭遇风险,而风险到底来自何处则是一个复杂的话题。因此,如何判断风险、选择风险、规避风险继而运用风险,在风险中寻求机会创造收益,对政府以及企业的意义重大,对居民的意义则更加深远。

一、风险的来源

一般来说,风险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财产性收入的增加也要面临这两类风险。前者为所有社会经济主体要共同面对的风险,后者为个别经济主体自身所特有的风险。

系统性风险是指整个社会宏观的经济、政治、法律、政府政策等因素对增加财产性收入所造成的影响。它影响波及得范围很广, 理论上普遍认为,系统性风险是最不容易控制和化解的, 就连市场成熟国家如美国等至今都难免“次级债”、“黑色星期一”这样的风险,发展中国家就更难免大的风险。况且我国资本市场正处于发展时期,相比生产品市场稍显稚嫩,体制上的系统性风险很大,对付突发性事件引发的市场风险的能力明显不足。这种系统性风险,是我们在鼓励提高“财产性收入”时首要注意防范的。

非系统性风险,是指各个企业尤其指金融性企业的自身活动所引发的影响居民财产性收入并给居民收入带来损失的可能性。由于非系统风险来源于金融性企业自身的行为及其相关的因素,因而企业必须要在注重系统性风险的前提下,通过对非系统性风险的识别,控制和化解。最大限度地回避、降低、转移、消除、分散和控制风险,才能保障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不受影响。

二、风险对企业的影响

对于金融性企业来讲,各种风险的存在和变化一方面对企业的经营造成多方面的影响,另一方面各种风险又通过对企业的影响演变成新的风险,并由企业传递到企业外部的整个社会,形成影响更加广泛的社会性风险。企业风险的存在和变化,不仅影响到企业自身的经营和利益的实现,同时也深刻地影响到整个社会利益的存在和实现。在企业风险与社会之间,形成复杂的多层次的关系架构。

虽然个别企业的风险对社会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但企业风险的放大,汇集及扩散则给社会带来十分巨大的影响。这些集合起来的企业风险的存在和变化会对社会的经济,社会的需求带来影响,甚至会对投资者产生巨大的影响。

这些风险使企业清楚地认识到,一方面必须提高自身控制风险,抵御及化解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应尽最大的努力去防止或控制企业风险向社会的扩散及转移。这就要求企业必须从内部开始完善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监督部门的监管力度,健全约束机制等。对企业的外部来讲,市场和社会也应加强对企业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政府对企业风险及社会风险的防范和解决也应全力提供制度性、政策性、法律性的支持、监督和约束。一方面要帮助企业化解和控制风险,另一方面要控制企业风险向社会的转移和扩散。这些措施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一个更加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又保障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安全,稳定和发展,最重要的是减少了对投资者的损失。

三、风险对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影响

居民增加财产性收入的渠道主要通过投资理财,只要是理财产品,就会存在风险。

1.在理财产品中银行存款、国债是低风险的理财产品。当然,这些产品不会给居民的收入带来太大的损失。

2.中等风险的理财产品,主要有信托类理财产品和偏债型基金。信托类理财产品是由信托公司面向投资者募集资金,提供专家理财,独立管理,投资者自担风险的理财产品。投资这类产品投资者要注意分析募集资金的投向,还款来源是否可靠,担保措施是否充分,信托公司自身的信誉等等。这些风险则是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3.高风险的理财产品,主要是股票,期权,黄金,艺术品等投资项目。但是从2008年开局以来,全球经济一直处于动荡之中。股市和基金这两个中国股民投资最多的市场进入了冬眠期,不断下滑的指数给股民带来承重的打击。

这些投资品本身的高风险对想从事理财的居民来说,要慎重抉择。因为风险大,投资者就应该具备更高的要求。严格来说就需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丰富的投资经验,敏锐的判断分析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让自己在这类市场上取得成功。

居民也应该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来进行投资,切不可盲目跟风。对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投资者可以尝试选择储蓄、凭证式国债、人民币理财产品、货币市场基金等;而对资金流动性要求高的投资者,可选择储蓄、记账式国债、人民币理财产品等。当然,如果对风险承受有较高适应能力的投资者,可选择房地产、股票、黄金期货、股票型基金、收益性保险等。居民应根据自己的资金规模,时间精力以及对投资分析的操作能力合理的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产品。

投资的理财产品会给居民带来风险,导致财产性收入的不稳定,而企业由于自身的经营缺陷也会给居民带来同样的风险。例如,漠视对投资者信息批漏的必要性,而给投资者造成信息不对称。由于无法真实了解信息,投资者就会有损失本金的风险。又如金融性企业对理财业务所包含的各种法律关系界定不明确,投资者在面临法律纠纷的时候,就可能没有更多的依据进行诉讼。

政策变动也会对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带来影响。例如政府汇率的变动,为调节股市正常运行而增加的印花税和资本利得税等。这些都会对居民的收益产生不确定的影响。

四、居民如何规避风险

居民遇到的风险即有政策的又有企业的。那么居民如何规避这些风险呢。

1.居民应该多元化投资避风险

就一般家庭而言,资产应在房屋按揭、日常支出、储蓄、货币型基金、保险以及股票等风险较高的理财品种之间进行合理地分配,这样可以保证家庭有较高收益的同时,还可以防范理财风险。

2.要有良好的心态

对政策的变动和企业的经营不当所带来的财产性收入的损失要有正确的认识。财产性收入的增加注定是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时间周期,因此要有一个长期的规划和打算。对普通投资者而言,制定合理的理财计划,才能使自己现有的财富以合理的速度保值增值。

3.居民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投资理财只是增加财产性收入的一种手段,并不能过分的依赖。生活中要使财产性收入能够保值增值,不仅仅靠的是理财还有很多方式,例如节俭,而居民自己也不能完全依赖政府和企业,探索更多能够增加自己财产性收入的方式和手段才是明智的选择。

参考资料

[1] 田广研.企业裂变-企业与社会[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 如何看待理财风险[N].经济日报,2007.

[3] 增加财产性收入关键是控制风险[N].中国改革报,2007.

篇3

一、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速偏低,所占比重偏低

财产性收入占城乡居民总收入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市场化和国民富裕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条件。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当人均GDP突破2000美元,居民积累一定财富后,财产性收入就会逐渐成为居民新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数据显示,尽管目前我国居民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但在财产规模扩大的同时,人均财产性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仍然最低。

1 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速偏低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名义增长12.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6%,增速比上年加快1.2个百分点。在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中,财产性收入比上年名义增长8.9%,工资性收入增长12.5%,经营净收入增长15.3%,转移性收入增长11.6%,财产性收入增速低于工资性收入3.6个百分点,低于经营净收入6.4个百分点,低于转移性收入2.7个百分点。

从农民收入看,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917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3.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7%,比上年回落0.7个百分点。其中,财产性收入增长9.0%,工资性收入比上年名义增长16.3%,家庭经营纯收入增长9.7%,转移性收入增长21.9%,财产性收入增速分别低于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和转移性收入7.3、0.7和12.9个百分点。

2 财产性收入比重不升反降

在城镇居民家庭财产规模扩大的同时,人均财产性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仍然最低。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收入占居民收入比重为71.2%,财产性收入只占2%。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工薪收入占64.2%,与前几年基本持平;财产性收入比重只有2.6%,比上年降低0.1个百分点,比重不升反降。在居民收入构成中所比重最低,与其他三项收入的差距呈扩大趋势。

从农村居民收入看,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家庭经营纯收入比重由2000年的63.3%下降到2008年的51.2%,2012年为37.1%,仍是主要的收入来源;工资性收入比重由2000年的31.2%上升到2008年的38.9%,是第二收入来源,也是增长最快的部分;转移性收入是第三收入来源,财产性收入比重从2000年的2%上升到2008年3.1%,2012年为2.6%,在四项收入中所占比重最低。

3 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较大

从国际比较看,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悬殊。在发达国家中,财产性收入是居民家庭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美国为例,财产性收入所占比重达到40%,仅次于薪资收入,有90%以上的美国人拥有股票、基金等有价证券。

我国城镇居民与发达国家居民的财产性收入的比重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中国居民财产收入占GDP的比重比美国低10个百分点左右,而且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居民财产收入比重下降幅度大,从1992年的4.5%降低到2004年的2.6%。中国居民财产收入主要来自利息收入,而利息收入比重也在逐渐降低,由1992年的4.5%下降到2004年的2.4%,低于美国的利息收入比重。中国居民红利收入比重虽然持续上升,但比美国低3个百分点左右。美国证券市场发达,可供居民选择的投资工具多种多样,居民红利收入高。可见,中国的劳动者报酬和居民财产收入比重较低,且均有所下降。

二、多种因素阻碍财产性收入比重提升

1 获得财产性收入途径比较狭窄

中国居民财产性收入来源虽趋多元化,但主要集中于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收益风险性较高。金融财产性收入和出租房屋收入占居民财产性收入来源的80%以上。目前,国内城镇居民投资渠道少,容易导致财产性收入受到股票、基金和房地产市场剧烈波动的影响。加上理财产品少,投资渠道过窄,居民财产性收入主要是通过投资房地产和股市而取得的,投资相对集中。金融投资市场可供选择的品种较少,数量供给匮乏,尤其是适合中低收入者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匹配较好的投资产品明显不足。

例如,除储蓄之外,国债因其风险率低、收益又高于储蓄,一直受到稳健型投资者的喜爱,但是国债的发行数量有限,几乎每次国债的发行都会出现脱销的现象。其他投资市场对居民财产性收入的贡献也不大,例如古董、邮票等收藏品由于其供应量有限,而且投资成本、技术含量较高,投资门槛较高,也只是少数人的投资渠道。此外由于我国实行较严格的外汇管制政策,国内大部分个人投资者难以参与国际投资市场。

从近几年的收入来源看,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几乎全部为利息收入,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中利息收入为最重要最稳定的收入来源。投资收益、土地经营权收入、股息和红利收入、出让净资产收入等其他收入来源多年来一直未实现突破,虽然个别市民在这几项收入中有突破,但大部分市民财产性收入仍然靠利息来源,渠道过于狭窄,成制约为财产性收入稳步增长的一个重要难题。

2 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增加面临障碍

城乡居民获得财产性收入的能力很不平衡。首先,由于农村土地所有权归属不明确,土地产权关系不清,致使农村土地产权权能不够完整,农民土地流转的权益无保障;其次,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主体,邮政储蓄、农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共同参与。而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效率低下,金融服务功能明显减弱,难以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

农民投资者不能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以及资金期限来决定自己的投资项目,不能选择使自己效用最大化的投资组合,导致投资渠道单一,可供其选择的投资品基本上只有存款,在当前情况下,储蓄存款收益率低下,有的年份甚至为负。这些都导致了农村居民获得财产性收入的能力远低于城市居民,城乡居民获得财产性收入的能力不平衡。

3 城乡居民普遍存在理财观念落后和能力不足问题

随着城乡居民的财产积累的增多和金融体制改革深化,居民的理财意识和投资意识逐渐被唤醒。但现有数据表明,居民在理财过程中非理普遍存在。大多数居民存在投资知识贫乏问题,对证券产品缺乏了解,具有偏好持有和交易小盘股、低价股、绩差股、高市盈率股的倾向,并且对“股市有风险”的警告充耳不闻,在股市的大幅波动中遭受重大损失。近年来房地产行业的暴涨,也导致了一些居民不顾自己的承受能力、生命周期特点和市场规律盲目炒楼。这些问题反映了当前我国居民的理财、投资知识仍然比较缺乏,这也是导致部分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不快的重要原因。

三、提升居民收入意义重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财产性收入在城乡居民家庭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财产性收入作为我国居民家庭收入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居民收入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随着我国开始从温饱时代转入财富时代,迈向资本时代,不少群众或多或少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如何创造条件让群众积蓄的财富转化为资本,使越来越多的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对抑制两极分化,稳定群众家庭收入来源,形成群众家庭生存发展自主保障基础,扩大消费,稳定人心,促进社会和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有利于扩大内需、扩张消费

财产性收入是通过对财产的占有权、收益权、使用权、处置权等权能的行使从而获得相应的收益。具体来讲就是通过出租、股利分红和金融资产投资增值等方式获得的收入。事实证明,财产性收入增加了,长期消费能力自然就会提高。证券市场主要是股市的行情好坏,越来越多地影响着房市和车市的繁荣程度。当股市处于上升时期,住房和汽车销售就旺盛;当股市低迷时,房市和车市也会相对平淡。

要使广大投资者能够分享到企业发展的成果,不断增加财产性收入,进一步提升财产性收入在城乡居民收入中的地位和作用,既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客观要求,不仅能增加居民收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还有利于我国资本和房地产等市场的发展,可谓一举多得。

2 有利于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缩小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是“公平与效率”的根本要求,贫富差距过大,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不利于社会的稳定。财产性收入是居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且日益成为居民收入的新增长点,在经济稳定增长中缩小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就可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既可以造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也可以增加居民收入,改善民生;还可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从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社会和谐。

3 有利于提高市场效率

提升财产性收入不仅可以刺激城乡居民将已有的生产要素继续投入生产,而且能够鼓励他们将收入积累进一步转化为生产要素,用于扩大再生产,调动人们的投资和提供非劳动生产要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市场效率,为加快发展生产力创造有利条件。

4 有利于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既是对私人财产存在的肯定,又是对私人财产获利生息、保值增值的倡导和鼓励。是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认识的深化和升华,必将对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四、居民收入提升空间巨大

目前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虽然基数偏小,但发展潜力很大。数据分析显示,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主要是由于非工资性收入即财产性收入的差距形成的,更多群众有条件拥有财产性收入后,通过财产性收入的较快增长,能普遍提高全社会居民的收入水平。在财产性收入中,股票投资收入和房租收入所占比重是较高的。今后几年,由于股价和房价的上涨,人均财产性收入的同比增幅也有望进一步提高,以下因素决定了提升财产性收入比重的空间较大。

1 国民财富已具备一定投资能力

2012年底,我国人民币存款余额达91.7万亿元,全年新增人民币存款10.8万亿元,比上年多增1.2万亿元,表明居民收入已具有一定的投资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当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居民投资、理财渠道拓宽,财产性收入将呈现出较快增长的趋势,家庭收入来源的多元化趋势将更加明显。

2 人口构成为资本市场注入强大活力

从人口结构看,未来10年间,是50年代、60年代及70年代出生高峰期的人群在岗工作的时间,在岗工作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历史上很高。预计大概在2018年左右,中国有可能出现人口拐点,进入老龄社会,在此之前,这些在岗工作的人要为自己买房、养老而购买资产,形成了对资产强大的需求。

3 居民投资意愿方兴未艾

近几年居民在两市的开户参与股票买卖的热情高涨,全民理财时代,全民炒股,全民投资的现象也说明,财产性收入对中国居民的收益越来越重要。

五、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就是给广大群众广开财路,在初次分配中除了劳动工薪外,还拥有通过营运自己所拥有财产(动产或不动产)来获取收入的多种渠道,同时,要让越来越多的群众直接或间接地进入资本市场。进入门槛要低,风险要低,进入者才会多,越来越多的群众通过拥有财产性收入来分享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的成果。

1 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使企业职工的工资增长与企业效益增长保持基本同步,为群众拥有更多的财产和财产性收入提供经济基础,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进而提升财产性收入在家庭收入中的份额,尽力缩小高低收入家庭财产性收入的差距。

在农村,要拓宽农业内部增收渠道,大力发展优质特色高效农业,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稳定增长。着力扶持农民工就业创业,不断完善农民工“培训、就业、维权、服务”管理体系,改善农民工的就业创业环境,促进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进一步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提高农民转移性收入。

2 加强金融体系建设

加快农村商业银行、合作银行、村镇银行组建步伐,大力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组、社,鼓励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健康发展。金融机构应不断更新理财产品设计理念,拓宽挂钩基础资产的广度,推出依托农产品、贵金属、石油、利率、股票、基金的指数产品及其他价格标的理财产品。

加快理财产品创新,降低投资理财产品的门槛,设计提供更多的适合中低收入群体的,兼顾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金融产品。根据农民资金额小、金融知识有限、风险承受能力不强等特点,开发出符合农民理财需要的金融理财产品,为农民提供更多、更安全的投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在经济发达县城和乡镇设立金融超市或微型理财中心,为农民理财提供便利。

3 拓宽投资渠道,提高居民投资理财水平

一是要积极创造外部条件,激发居民创业热情,拓宽群众财富增长渠道。在硬件上,要创造畅通的物流、信息、能源、交通条件,方便群众创业;在软件上,充分利用税收等经济杠杆,鼓励更多人投入创业之中。积极创新金融管理体系,开发适宜普通群众的投资品种,为居民财富增长提供多元化途径;二是政府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应要加强对城乡居民金融理财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培养居民理财意识。理财培训应优先在农民工、村干部、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骨干和其他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农民群体中开展,充分发挥他们的引领和带动作用。面向城乡居民的专业理财顾问,深入城市社区、农村开展金融投资知识宣传,引导居民科学理财。

4 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

法律保护是保障和促进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的基本条件。要尽快完善法律保护体系,建立合法财产保护制度,切实保障公民财产权利,为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提供公开、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使居民所拥有的财产能够在完备的法律保护下,顺畅地流转与运用,并在运转中得以保值增值。

5 大力优化理财环境

理财环境是维护和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的重要条件。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投资环境,切实解决居民投资的后顾之忧,让普通百姓能够公平、公正、公开地参与股市交易,保障公民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合法的私有财产,使他们能安全、放心、明白地拥有财产和赚取财产性收入。

6 保障农民土地林权等收益

篇4

股市楼市正在深刻影响贫富格局

从狂飙突进的股市到一路疯涨的楼市,正在深刻改变当下的贫富格局。根据公开数据,通过炒股资产上亿元的已经不在少数。新近公布的2007年富豪榜显示,依赖于股市和土地的增值,富豪们的平均财富比上年增加了100%,其中,财富增加最快的7个人,在过去的一年中财富上升了100亿元以上,而这7个人的财富都与资本市场有关。股市持续走牛,不单催生亿万富豪,更刺激或成就了诸多股民、基民的“财富梦”。

鼠标轻轻一点,胜过荷锄一年。资本市场的空前繁荣,越发放大了财富的马太效应。尽管股市的强劲,已引起了人们对是否存在资产泡沫的质疑的担心,但无论中国股市以及楼市是否存在泡沫,有一点都是毫无疑问的,即这两大资产收入是目前中国居民拥有财产性收入的主要来源。然而,由于其流向的极不均衡性,主要为资产较多的中高收入阶层所拥有,因此使得本已不容忽视的贫富差距,越发引起人们的关注。

从“少数人拥有”到“更多人拥有”

通俗地说,财产性收入就是通过投资所获得的收益,尽管财产性收入在居民可支配收入中仅占2%左右,但由于其流向的极不均衡性所引发的马太效应,为避免迅速增长的财产性收入过于向一小部分人集中,进而加大全社会的贫富差距,不可逆转的以市场化为取向的改革,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因噎废食企图以削减乃至取消财产性收入来缩小贫富差距,只能选择一条从“少数人拥有”到“更多人拥有”的路径。因此,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即旨在让财产性收入覆盖更多的普通百姓,让全体民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这是降低基尼系数的不二选择,同时,也是让财产性收入挺进“大众时代”的序曲。

谋求财产性收入“大众时代”的公平之道

然而,必须看到,要抹平横亘在乡之间的鸿沟、缩小贫富差距殊为不易,需要从各方面积极“创造条件”。

首先,要全力打造公平公正环境,破除垄断性非正常收益。完善与财产性收入有关的市场秩序,加强市场监管,破除信息垄断,积极开发适宜普通群众资产规模、专业知识、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品种,让普通百姓能够公平、公正、公开地参与市场交易。同时,打破垄断性非正常收益,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缩小行业间、部门间的不合理收入差距。

其次,要积极营造全民创富条件,尤其是要扶持农民创业。当前,随着《公司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的修订实施以及“非公36条”等利好政策的出台,一个新的全民创富时代已然到来,创业氛围越来越浓厚,创业条件也越来越宽松。但是,在农村创业依然面临不少政策和体制的羁绊,需要从金融支持、行政审批等各方面提供更为有利的扶持。

篇5

四川省 农民收入 财产性收入 对策分析

2012年十报告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之后,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了“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建立统一的城乡要素市场”、“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从统计数据分析,农民的财产性收入虽然有增长的趋势,但无论从横向或纵向都非常薄弱。常文涛提出,促进城镇化与农民财产性收入协调发展,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使得城镇化发展为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提供更多的支持。李代俊提出,改革土地征用制度和产权制度,增加农民基于土地的财产性收入。周彬彬、于凤瑞提出,财产权的界定影响农民财产的富裕程度,财产权的可转让性影响农村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笔者通过对四川省农民财产性收入的现状分析,对其他地区有借鉴意义。

一、四川省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的现状

(一)人均财产性纯收入占总的纯收入比例小。1993年,四川省农民人均财产性纯收入只有4元,同期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84元,财产性收入占总收入的0.57%。2012年,农民人均财产性纯收入达到167元,但是也仅占人均纯收入的2.38%。(见下图)

(二)增长波动性大,速度不稳定。从1993年到2012年,增长率波动比较明显,1994年、2001年、2005年、2010年分别增长383.4%、62.1%、54.1%、51.9%,增长比较明显。但是,1997年、2002年、2004年、2011年分别增长为-55.9%、-16.5%、-13.7%、-2.5%,出现了负增长,表现出极大的不稳定性。

(三)获取途径缺乏多样性。四川农民财产性收入构成相对单一,但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收入差别,比如在发达地区,农民财产性收入主要以房屋租金为主,其次是利息收入和其他财产性收入,而相对于贫困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来说,财产性收入的主要来源几乎之后储蓄一种方式。

二、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农民可支配现金少。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001元,而农民家庭人均支出为8366元。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远远低于农民人均支出,出现负债。

(二)农村土地撂荒严重,农民缺乏投资理财的观念。四川是劳动力输出大省,根据人力资本学说,农民从事第二、三产业比第一产业能获取更丰厚的物质回报。农民离开土地向经济发达地区务工,留在家里的劳动力无法从事农业生产,从而使得家里的土地闲置。

(三)国家政策因素导致农民土地、房产等财产不能自由流动。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是目前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特征,由于受集体土地使用制度的限制,农民的房屋、宅基地只能流转给同村的人,或者是集体组织。这样限制了财产进入市场交易,从而限制了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提高。此外,关于征地制度的问题,地方政府征用农民土地的价格往往比较低,但是出让的价格往往很高,导致农民无法分享到土地带来的增值收益。

三、提高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的对策

严格落实财政支农政策,加强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现代农业体系;扩大科技投入,增强我国农业的创新能力,完善补贴政策;培养新型农民树立理财观念,加大农村金融市场的培育;走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道路,调整产业结构;改革农村土地产权制度,让农民尽快享有土地的所有权与支配权,走集体股份合作制道路;改进土地征收管理办法,提高补偿标准;健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

四、结论

篇6

如何理解“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我国统计部门将“居民收入”分成四类:工薪收入,经营净收,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但不能望文生义地把出售财产所得当作“财产性收入”。

十七大报告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是应对“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总要求下的具体措施要求。其含义主要有四:现在已经有部分群众拥有了“财产性收入”;目前的一部分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但从人群比例上看,并非是令人满意的状态;应当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但目前缺乏足够条件;应当设法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要求的重点显然不是让群众“拥有更多”财产性收入,而是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同样一个“更多”,位置不一样,其含义有相当差异。现在有的人津津乐道于如何“增加群众财产性收入”,而不是完整理解十七大的有关精神,在“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上加以思考并寻求对策。

如何认识当前我国居民的“财产性收入”

改革开放以前及初期,我国绝大多数居民的收入和支出基本上处于平衡(维持)状态,几乎没有积余。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相当部分家庭的收支状况开始出现积余,而且人们可以利用更多的渠道从积累的财产中获得“财产性收入”。

在我国目前的统计实务中,“财产性收入”属于“居民可支配收入”四类中的一类,而“财产性收入”又可以具体细分为“房屋租金”、“利息”、“股息及红利”和“保险收益”等小类。“房屋租金”在许多地方是居民财产性收入的主要构成。“股息及红利”的收益受股市行情影响很大。2007年牛市中,不少居民家庭的财产性收入超常增长。

抽样调查显示:2007年浙江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为1080元,比2006年增长21.5%,财产性收入占居民家庭总收入的4.8%。其中,人均出租房屋收入458元,增长23.3%;人均股息红利收入248元,增长10.8%;人均其他投资收入244元,增长29%;人均利息收入117元,增长25.7%。

“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需注意的问题

居民获得财产性收入的两个基本前提是:稳定的私人财产积淀和明确的私人财产保护。没有财产,无所谓财产性收入;没有法律保障,财产和财产性收入无法持久。换言之,财产性收入至少需要两块基石:财产基石和法律基石。

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相当一部分群众有了私人财产积累,其中最普遍、数量最大的是金融资产和房屋财产。对多数居民家庭来说,劳动收入(工薪收入)是生活最主要的来源,也是财产积累的主要来源。因此,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进而拥有财产性收入的根本之道,就是不断增加群众的劳动收入。只有劳动收入提高了,财产和财产性收入的增加才有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要用法律从产权制度上保证广大群众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财产,要高度重视法律层面上对广大群众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财产权的保护。特别是农民的土地,城镇居民的房屋,小商小贩的商铺、摊位等,应受到审慎的保护。因此,更大力度地保护普通群众的财产权,以及他们在任何地方都能靠劳动谋生的机会,是最应该被创造的条件。

同时,还要注意“财产性收入”增加过程中的“马太效应”。在多数国家,居民财产的基尼系数要高于收入的基尼系数。“马太效应”有可能使收入的差距进一步扩大财产的差距。“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决不可演化为“让一部分群众拥有更多财产性收入”。

篇7

关键词:农民;财政性收入;农村经济

中图分类号:F3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4)-05-05-1

1基本情况

大安市位于吉林省西北部,拥有耕地203万亩。全市辖18个乡(镇)、223个村、1013个组、农业户数7.2万户、农业人口数27.04万人。农村劳动力人数12万人,占农业人口数的44%。从100个农户调查情况统计来看:2013年人均纯收入为8648元。其中,经营性收入为4795,占人均纯收入的55.4%;工资性收入为1969元,占22.8%;转移性收入为1218元,占14.1%;财产性收入为668元,占7.7%。在人均财产收入中,利息收入为182元,占人均财产性收入总额的27%;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收入为277元,占41.5%。

2存在的问题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农民财产性收入日益增长,但是大安市农民财产性收入发展还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大安市农民财产性收入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可以总结出以下五个方面。

2.1农民思想观念守旧,接受新生事物能力较弱

全市农民思想观想相对守旧,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不强,导致投资意识淡薄,因此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缓慢。目前,参与金融投资的农民仍寥寥无几。调查中,农民在股金、基金等方面的收入基本为零,有个别农户参与投资,但都因不懂金融知识,盲目投资,难以获得投资回报。

2.2农村房地产市场发展落后,农民的住房资产收益几乎为零

在入户调查中发现,四棵树乡德昌村原有560户中,外出打工的170余户,其中只有三四户把房子租出去,其余大多闲置;新平安镇长富村有455户,现常住户337户,外出打工118户,所有的房子除了几户找人看管外基本都在闲置。

2.3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无法为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增长提供支持

全市大多数村集体经济实力弱,许多是空壳村,所以农民从集体经济中得到的财产性收入特别少,个别村仅为农民提供一定的福利性财产性收入,如为农民交纳部分合作医疗保险、安装有线电视款项等。

2.4土地、林地、草原、宅基地等用益物权收益还没有充分发挥

当前大安市农民财产性收入来源虽然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但全市农民的财产收入绝大部分还是以利息和土地流转、征用为主。近3年,用益物权收益占当年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比重分别为:89%、86.5%、86.1%,在这3项中,农民土地征用补偿标准远落后于城镇居民的补偿标准。农民的土地、林地、草原、宅基地等用益物权收益还没有充分被发挥。在入户调查中,希望国家出台哪方面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问卷调查中,60%的农户希望提高征地补偿费标准,有49%的农户希望出台有关宅基地抵押贷款。

2.5农村社会保障系统还不够完善,农民自有资金大多以防御型存储为主

“在余钱做什么用”入户问卷调查(限选三项)里,排在首位的是“存在银行里”,所占比例为77%,原因是为了以备急需用,而选择“投资创业”的仅为24%;在希望国家出台哪方面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问卷调查(限选二项)中,有22%的农民选择了“其他项”,主要是希望国家提高合作医疗的报销比例和简便手续。在调查中,有的农户反映,住院时每次报销额最高为4000元,有的农户遇到大病,达到报销额4000元后就出院,然后再住院,这样反复多次住院,无形中也增加了农民医疗费用。虽然近年来国家惠农政策给予农民的各项补贴,如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综合直补的金额在逐年渐增,但是却抵不过农资上涨速度,所以很多农民有了余钱,也不敢投资,大多以防御型存储为主。

3结语

篇8

关键词:江苏居民;财产性收入;消费需求;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2)07-0050-04

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表明,江苏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亟需由投资、出口驱动转向内需特别是消费性需求驱动。2010年江苏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为26.4%,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且,随着“两个率先”的加速推进,江苏居民个人财富的积累已蔚为可观。如何用好这一桶金生出更多的金,就成为一个现实问题。我们认为,财产性收入的提升是增加江苏居民消费力、购买力,刺激内需的主要渠道。具体而言,可以通过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降低居民参与股票市场的固定成本、降低居民参与房地产市场的固定成本、降低居民创办私营企业的固定成本、盘活农村土地市场等措施来进一步提升江苏居民财产性收入刺激内需。

一、江苏居民财产性收入的现状

从纵向比较来看,自1990年来以来,江苏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呈稳步增长态势。由1990年的1463.79元增长至2010年的22944元。与此同时,居民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以及转移性收入也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构成来看,居民工资性收入一直是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大头,虽然近几年该比例有所下降,但是2010年江苏居民工资性收入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仍达64.5%。转移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例相对较小,自2000年以来,转移性收入占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有增大的趋势,而经营性收入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例比较平稳。财产性收入一直是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小头,自2000年以来有逐步稳定的趋势,由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87.45元增长至2010年人均471元,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为2%。从横向比较来看,2010年江苏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471元,分别比浙江、福建、云南、广东和北京低999元、950元、691元、486元和185元,同时还低于广西、海南、湖南、山东等省份,而福建、山东、云南、湖南、广西等省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尚不及江苏,这表明江苏“富民”的步伐明显滞后于“强省”。具体而言,江苏居民财产性收入呈现出四个显著特征,表现为在城乡结构上“一快一慢”、在收入结构上“两大两小”,在区域结构上“一高一低”,在来源结构上日趋多元。

第一,城乡结构的“一快一慢”。“一快一慢”是指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增长要快于城镇居民。江苏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由1990年的22.59元增长到2010年的471元,年均增长16.4%;而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则由1990年的6.49元增长到2010年的399元,年均增长速度为22.87%,高于城镇居民6.5百分点。

第二,收入结构的“两大两小”。“两大两小”指的是高收入户财产性收入的基数大,增幅大;低收入户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基数小,增幅小。高低收入户居民不但人均财产性收入差距较大,而且差距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从绝对额看,占全部调查户数10%的最低收入户人均财产性收入由1990年的460元增长至2010年的100元,仅仅增长95.4元;而占全部调查户数10%的最高收入户人均财产性收入则由1990年的76元增长至2010年的2811,增长了2735元。从相对额来看,最低收入户财产性收入增长了22倍,而最高收入户财产性收入增长了37倍。而且,自2000年以来最高收入户的财产性收入有加速增长的趋势,而最低收入户的财产性收入并没有明显增长,高低收入户之间财产性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其中,2005年高收入户财产性收入是低收入财产性收入的80倍。

第三,区域结构的“一高一低”。“一高一低”指的是江苏居民财产性收入呈现明显的地域差异,表现为苏南高,苏北和苏中低。而且,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的地域差距要比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地域差距更加明显。以2010年城镇居民为例,苏南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7780元,苏中地区为20748元,而苏北地区仅为16020元,收入最高的苏南地区是收入最低的苏北地区的1.73倍。与此形成对比,2009年苏南地区人均财产性收入为880元,苏中地区为395元,苏北地区为334元,收入高的苏南地区是收入低的苏中和苏北地区的2.63倍。

第四,来源结构的日趋多元。2002年以前江苏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来源单一,主要以利息和红利为主。近年来已经扩展为包含出租房屋收入、股息与红利收入、利息收入、保险收益和投资收入等其他财产性收入在内的收入结构,居民资产组合日趋多元化。“十一五”期间江苏居民利息收入、股息与红利收入和出租房屋收入迅速增长,是财产性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对江苏不同区域农民财产性收入来源的样本调查表明,近郊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主要来源于房租和利息,而远郊由于缺乏这种区位优势,基本不能获得房屋租金,来源相对单一,主要以利息为主。

二、江苏居民财产性收入

篇9

一时之间,“收益门”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而后,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的《理财产品评价报告》,更将关于“收益门”的争论推向高峰。

在深陷“收益门”的银行理财产品中,QDII产品可谓是“重灾区”。东亚银行发行的“利财通”1号产品,自成立以来亏损63.18%;民生银行发行的“港基直通车”亏损50%,而被迫清盘。

日前,各方关于银行理财产品“收益门”的观点沸沸扬扬,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相信,经过这一事件后,监管部门会进一步加强对该类产品的监管,各家银行也会吸取教训,日后在产品设计、信息披露、规范销售流程等方面做得更好。

但问题是,对广大投资者来说,在经历了这一场现实版的风险教育后,银行理财产品今后还该不该买?如何选择相关的产品?其中又该注意哪些问题?

认清自己

“收益门”事件再次印证了投资界颠扑不破的真理:收益总是跟风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既然理财产品有着比银行存款更高的预期收益率,自然也将承担更高的投资风险。

另外,经过这一事件人们也逐渐认识到,银行的信用中介地位仅限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两项传统业务,也就是说,银行作为信用活动的一方参与其中,其行为以自身的信用为保证;但代客理财等业务则属于中间业务,银行所扮演的只是商的角色,不参与其间,只收取手续费,自然也不对理财产品的收益、风险负责,只是尽相关的告知义务。

经历了零收益、负收益之后,一些投资者会产生这样的疑惑:还敢买银行理财产品吗?

其实,要回答这一问题跟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门”无关,而跟投资者本身的经济实力和风险偏好相关。根据这些来决定是否购买银行理财产品。

所以,投资者买不买银行理财产品的第一步,应当从认清自己开始。

按道理,金融机构在销售理财产品之前应当向客户提供风险测试,具体又包括风险偏好测试和风险承受能力测试。但之前,这方面的工作做得并不到位。

实际上,对投资者来说,无论做不做关于风险测试的调查问卷,在买银行理财产品之前都应当对自己的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自己的经济收入如何?工作是否稳定?家庭负担是不是比较重?有没有房贷等负债?投资风格更激进,还是更稳健?如何在收益和风险之间平衡?等等。在投资之前,必须先回答这些问题。

另外,自己可用于投资的“闲钱”有多少?(银行理财产品的最低门槛为5万元。)可用于投资的最长时间有多长?有没有预留下充足的备用金?有没有配置一定比例的保险等安全性资产?等等。这些问题也必须考虑到。

以上这些方面都了解清楚,无论产品宣传资料中诱人的预期收益率,还是有出现零收益、负收益的风险存在,都不会对你的投资决策产生误导。你一定能做出符合自身情况的判断。

熟悉产品

在解决了买不买的问题后,如何选择银行理财产品就摆在了投资者的面前。而如何选择,又都是建立在投资者对产品的熟悉度之上的。

投资者对具体的银行理财产品的了解,最重要的是关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了解产品的类型。目前银行的理财产品大致分为保证收益型、保本浮动收益型和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三类。保证收益型产品是银行按照约定条件向客户承诺支付最低固定收益,银行承担由此产生的投资风险,超出最低固定收益的其他收益由银行和客户按照合同约定分配;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是指银行按照约定条件向客户保证本金,此外的投资风险由客户承担,并依据实际投资收益情况确定客户实际收益的理财计划;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是指银行根据约定条件和实际投资收益情况向客户支付收益,并不保证本金安全的理财计划。

二是了解几个收益率。根据规定,银行不得无条件向客户承诺高于同期储蓄存款利率的保证收益率,因此不论固定收益产品还是浮动收益产品,在购买时所看到的“收益率”其实是“预期收益率”,甚至是“最高预期收益率”。只有当产品到期,银行根据整个理财期间产品实际达到的结果,按照事先在产品说明书上列明的收益率计算方法计算出来的收益率才是“实际收益率”。

三是关注产品的结构。银行理财产品除了以投资固定收益类的产品(短期债券、货币市场产品)、优质的银行信贷资产为主要投资目标、以及打新股的理财产品结构较简单外,还存在与某个(些)指标挂钩,比如某股票走势,或者国际金属价格等的走势。这类产品预期收益的高低和挂钩标的的走势密切相关,投资者需要对挂钩标的的走势有一定的了解。

四是关注产品的期限。银行理财产品通常都有一定的期限,到期前有的不能提前赎回,因此在投资前要考虑好自己资金的流动性,以免被动。另外,银行推出理财产品的时候通常会一次性推出多款产品,比如美元或者人民币固定收益类的产品,会有三个月、六个月、一年等期限的,收益也随着投资期限的延长而增加。

五是看流动性。投资者要注意理财产品有没有提前终止权力,能不能进行质押贷款,能否解决投资期限内可能急需变现的流动性难题。根据你的用款计划,来选购理财产品。

其它问题

投资者在熟悉具体的银行理财产品,并经过一定比较、分析之后,通常就可以做出选择了。不过,在做出决策前,还应当注意到以下几方面的风险。

(1)“保本”并不意味着本金绝对安全。有些银行理财产品冠以“保本”的名号,给人的直觉是本金绝对安全。但实际上,却有可能损失本金,而银行不承担任何责任。根据中国银监会的相关规定,禁止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时出现“保证固定收益”、“100%保本”等字样。也就是说,投资银行理财产品照样有风险。所以,在投资保本型理财产品时,要全面阅读其说明,特别要注意其风险揭示。

(2)产品到期后资金并不能立即到账。一般来说,银行理财产品到期后的资金到账日会迟于到期日2-7个工作日。这是因为,理财产品到期后,银行需要对产品进行清算,这就需要一定的时间。投资者要特别留意到账日的规定,并做好到期未到账的时间里的资金安排计划。

篇10

关键词: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增加对策

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指农村住户的私有资金以储蓄、信贷、入股等方式取得的利息、股金、红利收入,以及农村住户的私有财产(如房屋)以出租方式取得的租金收入,还包括从集体得到的集体公共财产的财产性收入和土地征用补偿等。也就是说,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主要来源于土地、房屋和资金等三方面。来自土地的财产性收入主要是通过土地征用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获得的收入;来自住房的财产性收入主要是通过房屋出租、出售和拆迁补偿等方式获得的收入;来自资金的财产性收入主要是通过储蓄、民间借贷和投资股票、债券、证券等渠道获得的收入。增加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能提高农村居民的纯收入,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社会和谐,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进而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积极作用。因此,认清我国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特点,制定增加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对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我国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的特点

(一)增长稳定,增幅有波动,1997年至2006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处于稳定增长状态,从1997年的23.61元增长到2006年的100.5元,10年间增加76.89元,增长3.26倍。但增长幅度出现波动,增长幅度最小的年份是1999年,仅比1998年增加1.18元;增长幅度最大的年份是2003年,增加额度为15.07元。

(二)占纯收入的比例较小,但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占当年纯收入的比重较小,比重最大的2006年也只有2.8%,这表明,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在纯收入中的地位没有改变。仍起补充作用。但这一比例由1997年1.13%稳步增长到2006年的2.8%的事实表明,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占其纯收入的比例有不断增加的趋势,这反映了财产性收入在农民纯收入中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三)增长速度大于纯收入增长速度,1997年至2006年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增长速度明显大于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如,2003年人均财产性收入增长率为29.74%。而纯收入的增长率只有5.92%;2006年人均财产性收入增长率为12.05%,而纯收入增长率只有10.2%。这反映了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变大,说明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正成为提高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一个重要来源。财产性收入的显著增加,与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稳定、健康、持续发展密切相关,这导致农村居民动产和非动产财富明显增加,为财产性收入的增加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四)人均财产性收入明显低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的人均财产性收入与城镇居民的人均财产性收入相比,在绝对数上有很大差距。如,1997年,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为23.61元,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则为124.39元;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为100.5元,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则增至244.01元。从增长速度看,自2003年起,我国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增长速度慢于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增长速度。如,2003年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率为29.74%,而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率为32.18%;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增长率为12.05%,而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增长率则高达26.49%。

(五)在不同收入群体和区域上存在显著差异,我国农村居民中的低收入户2002年的人均财产性收入为7.23元,到2006年也仅增至19.90元,占纯收入的比例由2002年的0.84%提高到2006年的1.68%;高收入户在2002年的人均财产性收入为193.27元,2006年则增至359.36元。占纯收入的比例由2002年的3.28%提高到2006年的4.24%。在不同收入群体中,人均财产性收入占纯收入的比例在2002年和2006年都只有高收入户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这说明为提高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的比例,大力增加低收入户、中低收入户、中等收入户和中高收入户的财产性收入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从缩小贫富差距的角度看,重视增加低收入户和中低收入户的财产性收入更具有特殊意义。我国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在区域上也存在显著差异。以2006年为例,全国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为100.5元,我国大陆31个省(区、市)中,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名列前茅的是北京(678.81元)、上海(558.17元)和浙江(311.60元)等东部经济发达省份,而排名最后的为广西(22.45元)、湖北(25.91元)和重庆(27.29元)等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中西部省份,全国平均水平之下的17个省级行政区全部处于中西部地区。如果将我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个区域,2006年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分别达188.41元和156.58元,远大于全国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100.5元的平均水平;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分别只有43.35元和56.92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从财产性收入占纯收入的比例看,东北地区最大,为4.18%,东部地区次之,为3.63%,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低于2.8%的全国平均水平。

增加财产性收入对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有积极意义,但如果处理不好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差异问题,有可能加大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不同收入群体差距。因此,制定科学的对策,促进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合理增长是当前值得重视的问题。

二、增加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对策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村居民拥有财产数量。财产性收入是一种衍生财富,没有财产就不可能有财产性收入。“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首先要让更多人拥有合法的私人财产,并切实保护好他们的私人财产权,继而对财产性收入采取不同的政策,促进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让全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农村居民获得更多财富的重要保障。目前,无论是财产中的金融资产还是总资产净值、人均资产水平还是资产积累速度,农村居民的这两项资产存量水平及增长速度都远低于城镇居民。因此,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农村居民的财富积累是缩小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的一个主要渠道。另外,建立完善的法律保护体系,让农民能够安全、放心地拥有财产和赚取财产性收入。具有重要意义。为防止财产性收入产生一种“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马太效应,避免加剧社会的贫富差距,对待财产性收入,应有不同的政策安排。

(二)发展农村金融市场,建立健全农村投资体系。我国的农村金融业已初步形成以农村信用社为基础、农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的农村金融体系。但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金融市场,目前的农村金融体系对农村的金融支持仍显不足,农户和农村中小型企业贷款难问题仍较突出。资本市场落后及投资体系不发达,交易手段落后,现代化的有价证券交易系统还不能延伸到农村乡镇,农村居民能参与交易的金融商品有限。即使有些农民有闲置资金,也不容易进行投资使其增值。这不利于增加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农村投资体系。具体说,可考虑从以下几方面人手:重构农村金融体系,强化政策金融和商业银行对“三农”的支持力度;规范和完善邮政储蓄功能,建立农村资金回流机制,保证“三农”对资金的需求;深化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发挥其支农主力军作用;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农村金融改革创造良好环境;制定合理的民间借贷法规和办法,引导和规范民间借贷行为,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直接投资。总之,通过金融体系创新,让农村居民拥有并创造出更多的金融工具,增加他们的财产性收入。

(三)增强农民的投资理念。农村居民文化素质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通过投资来获得财产性收入。因此,为鼓励农村居民将现有的资金进行合理投资,扩大财产性收入,急需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增强投资和理财理念。除让农民掌握普通金融知识外,还要加大教育力度,采取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形式对投资致富典型事迹进行宣传,使农村居民对现代资金收益方式有所了解,增强农民的投资观念。增加农民对投资的信心,引导农民进行理性投资,增加财产性收入。

(四)改革土地征用补偿制度。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需要,征用农村居民的土地是获得新增建设用地的主要来源。随着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深入,城镇非农建设用地已从行政划拨全面转向市场化出让,土地出让价格大幅上升,但向农民集体征用土地的补偿办法和补偿标准仍不完善,对农民的补偿远低于土地出让的价格。因此,为增加农村居民的土地转让收入,应改革和完善土地征用补偿制度,规范征用农村土地的审批权限和程序,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控制征地规模;按照土地的市场价格来考虑对土地征用的补偿,补偿标准应保证失地农民有足够的生活保障;改进征地补偿费的分配方法,征用土地补偿方式多样化,不搞“一刀切”;规范土地征用补偿款的管理,加强对土地征用补偿的监督;建立专业的土地纠纷仲裁机构,公平、合理地调查处理土地征用补偿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