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产品范文

时间:2023-03-26 16:13: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银行理财产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银行理财产品

篇1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小季另辟蹊径,成功打入优质客户内部,掌握了一大把优质资源,笔者对此也非常佩服。对于银行理财产品来说,最大的购买群体正是这些大叔大妈们,他们手上有闲钱,掌握家中的财政大权,对理财的兴趣也是十分浓厚,虽说一般不会接触网络,却正是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生力军。对于他们而言,银行是可靠的代名词,而且银行理财产品也确实做到了低风险、不低收益,成为注重理财安全的投资者的首选。近年来,银行理财产品获得了高速成长。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萌芽始于20 世纪80 年代末,当时大多数人没有理财的意识和概念,银行提供给客户的是专业化投资顾问和个人外汇理财服务。自2004年银行理财产品在国内问世以来,每年都在以几何级数增长,特别是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洗礼之后,银行理财产品在近几年时间内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

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全国发行的理财产品仅135款,而2012年末则增长到32152款,8年增长了237倍。普益财富数据显示,2013年度,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为56827款,发行规模约为56.43万亿元,较上年度增长85.87%。2014年上半年,全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共发行理财产品87718只,累计募集资金49.41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31.25%和47.57%。发行规模的爆炸式增长,展现了银行理财产品的巨大发展潜力。

银行理财规模增长势头迅猛,近5年来,银行理财一直保持50%以上的增速,进入2014年,银行理财势头依旧不减。银行理财产品规模迅速增长的这几年,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却一步一个台阶的向下走。从最初能达到7%的收益率递减到6%,到如今银行理财预期收益的“破6进5”,确实有点让人看不懂,难道银行真是奉行“多了砍,少了赶”的原则?据数据显示, 2014年上半年,共有82450只理财产品进行了兑付,共兑付客户收益2561.30亿元,加权平均的年化收益率为5.20%。其中,有10.44%的理财产品实际兑付客户的收益率要高于预期的最高收益率。虽然预期收益率逐年在下降,然而银行兑付客户收益率总体水平较去年有明显增长。业内人士分析,去年银行理财的高收益水平主要是当时的“钱荒”造成的,从今年一季度到现在收益率的降低只是逐渐恢复常态。

银行理财产品越来越让投资人放心,据了解,2013年银行理财产品没有出现违约,仅有113只理财产品没有达到预期的最高收益率。据数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只有31款银行理财产品发生了亏损,仅占兑付产品总数的0.04%。即便是亏损的这31只产品的平均本金偿付比例也达到了90.59%,绝大部分是结构性产品和代客境外理财产品。

银行理财产品发展虽然迅猛,却也不是一帆风顺。回首往昔发展历程,也算是一部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的“血泪史”。那些年,让银行理财摔跟头的产品着实不少。2007年国内股市牛气冲天的时候,国内各银行是看得眼红心跳,迫切希望参与其中分一杯羹。一时间,挂钩股票、基金、保险等高风险银行理财产品爆炸性增长,而随后股市行情急转直下,这一批高回报的银行理财产品也跟着栽了个大跟头,当时亏损过半的比比皆是。

坑爹的不仅仅只有股市,银行还曾经发行过很多突破普通人想象力的产品。这些感觉自己“萌萌哒”的理财产品被统称为另类银行理财产品,投资标的从最初的艺术品、红酒、白酒、普洱茶、古董陶瓷,再到挂钩二氧化碳排放权、全球水资源指数等新兴概念,甚至还有火腿理财,涉猎极其广泛。时至今日,另类理财产品仍然存在,只是有赢有亏,表现只能算中规中矩。这类产品通常具有“典型的高风险、高利润”,大多数采取“预期年化基准收益+超额收益”模式,且不保本,貌似更希望投资者到期提取实物,更适合具有较强风险承受力的投资者,普通投资者还是无福消受。

篇2

比如,很多投资者就不清楚理财产品到期后还有个1—3天清算期、提前终止不等于提前赎回、“月供”利率远高于实际利率等等。

理财专家表示,理财机构与投资者类似于经理人与所有者的关系,在金融活动过程中,本身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加上理财机构有意识减少对投资者的信息披露,很容易让投资者失去信任。

有些产品的收益率无法预期

6月下旬开始各家银行争相推出高收益理财产品后,有多家保险公司纷纷推出“高收益”保险产品“揽钱”。其中,多个险种的年化预期收益率均为5%以上,吸引市民投保。

如某寿险公司新推的万能型两全保险,虽写明保证收益率为2.5%,但连续3个月公布的月份年化结算利率都达到5.25%。而另一家寿险公司推出的万能险种,预期年化结算利率则写明为5.15%。

明明是万能险,却包装成“理财产品”;本该是结算利率,摇身一变成了“预期年化收益率”;只能承诺最低保证利率,却宣称投资收益稳定有保证。今年以来,多家中小型险企的万能险产品,以“低门槛、超短期、高收益”为卖点,在淘宝、网易等网购平台上获得不少投资者的追捧。

根据保监会2009年颁布实施的《人身保险新型产品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万能险以任何公开形式宣传推广时,只能承诺最低保证利率(一般为2.5%),超过保证利率以上的部分,必须以醒目字体提示为“不确定”。

事实上,从保险公司公布的今年前四个月万能险结算利率来看,大多保持在4%左右水平,仅有极少数公司的个别产品能达到5%以上。并且,保险公司只能根据实际投资收益情况,公布当月结算年化利率,未来的结算利率随时有可能发生变化。

一言以蔽之,保险产品的收益率只能代表以往,无法预期将来。

产品到期后还有个清算期

客户赎回银行理财产品时,在不知不觉中被理财产品的清算期摆了一道。清算期在银行业内的术语叫“T+N”(T指的是产品到期日,N指天数,N≥0),即产品到期后并不意味着客户的本金和收益能当天到账,而是进入还本清算期。清算期少则1天,长则3天,如果刚好遇到周末或节假日,甚至还会超过3天,而这个期限里,客户的资金是没有任何收益的。

虽然各家银行都会在产品合同里明确标出清算期的期限,但是客户在购买时,很多理财经理并不会主动说明,因为太麻烦。客户如果不够细心就容易忽略了这一隐性的时间成本和影响流动性因素。

提前终止不等于提前赎回

秦先生前不久投资20万购买了一款半年期的银行信托类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为5.6%。3个月后,该产品提前终止,秦先生共收到本息20.28万元。而事实上,按半年计算的话,秦先生的收益应该有5600元。

吴先生在前年投资30万购买了某保险公司的一款万能险,他在途中急需用钱提取几次理财资金,事后发现每次取钱时都被收取了手续费。“我在自己的理财账户里取自己的钱为什么还要交手续费呢?”吴先生不明白。

对于理财产品的提前终止、提前赎回的解释,理财专家表示,秦先生的案例就是属于理财产品提前终止,即在约定满足一定条件下的自动终止为提前终止。而提前赎回是在一定条件下,市民可提前赎回。吴先生购买的是万能险,在犹豫期过后就能随时提取自己的账户价值,但因为每个产品都有一定的封闭期和赎回限制,提前赎回并不是随时赎回。另外,提前赎回需要支付一定额度的费用,所以,市民在购买理财产品时对产品的提前终止、提前赎回事宜要有个底,这些都在产品说明中有详细介绍。

而不少投资者认为理财产品提前终止是一个意外收获,实则不然。因预期收益率为年化,持有产品满1年一般能获得年化收益率,半年的收益则是年化收益率的一半,收益并没有多得。此外,提前终止还会打乱投资者的资金安排。

有些“存款”不是存款

一些理财产品或是投资工具冠以了“存款”的名称,但它们并不是存款,有的还具有较高的风险。如一些银行推出的“投资存款”,是将外汇存款与外汇期权合二为一。由于期权合约的加入,产品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

子女在美国工作,因此美元也就成了老张的必备资产。前不久,老张在一家外资银行购买了一笔3个月的“投资存款”,据说收益非常可观。可是到期时却发现,自己的美元存款统统变成了澳元,由于澳元的贬值,老张的存款也缩水了。

尽管名称是“存款”,但老张所购入的“投资存款”却不是存款,而是一种加入了外汇期权的衍生产品。尽管可能产生潜在的较高收益,但其风险远远高于存款,当汇率走势与协定汇率背道而驰时,就将自动进行兑换。

原来,在签订这种“投资存款”的产品合同时,存在着两种货币,投资者存入的是A货币,可以选择与之挂钩的货币为B货币。在投资期限上,不同的银行可以提供很多种期限供投资者选择,如短至1周、2周,长至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等等。这一投资期限既是存款的存期,也是内嵌期权的期限。

但是,和存款不同的是,在签订合同时,投资者还需要与银行约定一个协议汇率。事实上,这个协议汇率也就是期权的执行价格。在期权的执行价格的基础上,也会有不同的费率,即是期权的价格。

如老张所购入的就是美元/澳元的投资存款,今年以来,澳元汇率大幅走低,加上近期美元保持强势,导致产品到期时澳元/美元的汇率低于协定汇率,老张投资时的美元就被银行转换为澳元,对于存在美元需求的老张来说,就产生了较大的损失。

“月供”利率远高于实际利率

一些消费贷款、无抵押贷款的利率通常较高,为了吸引贷款人,理财经理通常会使用一些小花招,如选择“还款计划表”作为替代答案。贷款人不具有专业知识,很容易被不同的利率计算方式所混淆。

较早以前银行客户申请贷款,一般是到期还本付息,比如1年期贷款10万元,年利率为10%,到期一次性支付本息共11万元,各项数据一目了然。现在,很多银行为了掩盖较高的贷款利率事实,以月供代替利率,让客户更容易接受。

吴女士向银行申请20万元2年期信用贷款,银行客户经理给她一张还款计划表,使用等额本息还款法,月供9984元。吴女士觉得这个月供可以接受,但对于她实际贷款利率的问题,客户经理给与大致推算:本息合计就为9984元/期×24期=239616元,利息支出是39616元,除以20万元的本金,得到总成本为19.81%,分摊到两年,年利率不到10%。

看上去这种算法无可挑剔,可是别忘了,在两年的贷款期内,贷款人采用的是每月还款的方式,每个月一边支付利息,一边偿还本金,因此占用银行的资金一直在逐月减少。而理财经理的这种算法,适用的情况是,贷款两年,到期时一次性还本付息239616元。两种还款方式有着本质的不同,实际利率也就完全不一样!

篇3

与理财市场“疯狂”伴生的是各种投诉纠纷不断。对此监管机构开始重拳整顿银行理财市场。

有分析人士指出,今年以来理财市场持续升温,前三季度理财市场发行规模已经超过13万亿元。但是随着银行开始对理财产品进行整改,四季度理财市场有望迎来“拐点”。四季度理财市场或风光不再,环比出现“量价齐跌”的概率正在加大。

负利率的出现激活了整个银行理财市场。某国有商业银行北京分行理财经理披露,今年的理财产品完全不愁嫁,一款产品的发行规模在50亿元到100亿元之间,一些短期限产品在发行当天就基本售罄。

而在疯抢理财产品的背后,投资者最为看重的就是理财产品的收益率。

上述理财经理告诉记者,现在发售的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基本在当期限利率的两倍以上,在投资安全得到保证的情况下,理财产品是对抗“负利率”的有效手段。

甚至某投资机构指出,楼市限购、股市低迷,挤出大量社会资金屯兵理财市场。尤其是目前欧债、美债危机相继爆发,国内经济前景并不明朗,所以很多上市公司选择收缩战线,将手中的大量资金涌入理财市场。

银率网最新统计显示,今年第三季度,各商业银行共发行理财产品5935款,较第二季度增加11.7%,同比更是激增了八成多。投资期限一个月以内的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2%,环比增长9.7%,同比增长94.6%。

但是伴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容,市场中很多问题开始浮出水面。有分析人士表示,很多银行理财产品募集资金投向不透明、过往产品业绩表现不透明、产品风险级别如何划分不透明;一些商业银行为达到监管标准,通过7天或14天理财产品变相揽储,短期化特征十分明显;有投资者因为理财产品亏损遭遇投诉无门。

业内人士不无担忧地指出,如果盲目扩大理财产品市场规模,无异于在透支理财市场的未来,就像2007年的基金市场一样,直到现在基金仍旧没有恢复元气。

习惯了跑马圈地式发展的银行理财,终于被监管机构勒住缰绳。

当前,不少商业银行都在对理财产品进行整改。中信银行零售银行部总经理杨晓表示,截至三季度末,中信银行中长期理财产品销售量达到两三千亿元。在符合监管要求的前提下,中信银行正逐步将理财产品核算从资产池模式过渡到单一理财产品独立核算模式,控制理财产品风险。

“尤其是对之前被广泛诟病的资产池类的理财产品,监管机构明确提出要将黑箱透明化。”有监管人士表示,监管机构不仅要求对理财产品对应的投资组合实行单独管理,而且必须准确计算单独兑现的收益。”这主要是防止银行通过高收益产品进行监管套利和高息揽储。

而在监管重压下,银行的理财产品已经略显疲态。数据显示,四季度以来,银行发售的理财产品规模开始呈现缓慢下降。根据19家样本银行的数据发现,10月第二周发行理财产品的数量为242只,较首周大幅减少113只,降幅超过30%。

业内人士指出,这一趋势将在四季度持续下去。虽然理财市场的需求仍旧较为旺盛,但是商业银行会有意压缩发行规模。同时,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也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回落,主要原因在于目前货币政策出现微调信号。

虽然预计四季度理财市场将稍显低迷,但是某理财专家表示,临近年底,银行在美化报表的压力下,仍旧存在通过理财市场吸收社会资金的强烈动机,不排除银行会藉此机会发行一些收益较高的理财产品。

此外,为了节日的资金备付需要,银行在年底往往拆入资金。这样更会加重市场资金的紧张程度,这自然造成理财市场收益率水涨船高。

篇4

进入2010年以来,理财市场出现了较大变化,受紧缩政策的影响,股市较为低迷,基金不断缩水,楼市更是变得扑朔迷离。因此,众多投资者的目光再次回归到稳妥性较好的银行理财产品上来。不过,现在银行理财产品也非同以往,产品线更为丰富,可以说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那么银行理财产品都有哪些投资渠道,该如何选择银行理财产品呢?

债券类理财“风韵不减当年”

偏爱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都知道,相比2008年难得的债券牛市,2009年的债券市场低调得“一塌糊涂”。那么,在流动性收紧、风声渐起的2010年,债券类理财产品有没有“咸鱼翻身”的机会呢?如果拼收益,债券类产品跟同属银行理财产品的其它品种,是难以竞争的,目前债券类产品7天期限的平均收益率为1.5%左右,1个月为2%左右,3个月为2.5%左右,这与银行其它理财产品,比如信托类的收益差距还是较大的,但债券类理财产品有其独有的优势:

1. 安全性好。因债券类理财产品投资的主要对象是短期国债、金融债、央行票据以及协议存款等期限短、风险低的金融工具,其安全性较好。

2. 较好的流动性。债券类产品的最大优势不在于收益,而在于其较好的流动性,它所投资对象的期限都较短,可以作为短期资金的临时“避风港”。

3. 能获得比定期储蓄更高的收益。对于喜好资产配置的投资者来说,债券类理财产品是资产配置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

适合群体:短期内有闲置资金,喜好投资组合,风格较保守的投资者。

信托资产类理财“皇帝女儿不愁嫁”

去年底,银监会下发了《关于规范信贷资产转让及信贷资产类理财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加强了对信贷类理财产品的监管,防范了信用及系统性风险。因此,今年初的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就有了明显反应,产品数量骤降。

按照规定,信托型人民币理财产品应主要投资于商业银行或其他信用等级较高的机构担保或回购的信托产品,以及投资于商业银行优良信贷资产受益权信托的产品。银监会此次出台的相关规定,势必会对信用等级不够的企业融资进行限制,加上其对信贷类理财产品监管力度的增强,因此今年信贷类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将会减少,但理财产品的质量也会上升。目前市场上发行的半年期信贷类银行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约为3.6%,1年期收益率可达到4.0%或者更高,信贷类银行理财产品也必会出现“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景象。

专家提醒,购买信贷类理财产品除比照产品期限和收益率高低外,还应该注意以下3点:

1. 要了解清楚产品的投资方向,即信贷资产的转让对象,投资者要尽量选择信用级别高的贷款项目,以获取稳健的投资收益。

2. 要仔细阅读产品说明,尽量选择有担保或有抵押的产品,这样即使在市场发生风险时,也能保证自身本金的安全。

3. 在加息预期下,市民不妨选择期限较短的产品,以免影响长期收益。

适合群体:能够承受一定风险,追求稳健收益的投资者。

结构性理财产品“有望重出江湖”

结构性理财产品在2008、2009年曾盛行一时,但因遭遇全球经济危机,多数产品“败走麦城”,收益让人大跌眼镜,结构性理财产品成为百姓眼中的“坏孩子”。不过,在去年到期的所有理财产品收益排行榜上,前20位中,结构性理财产品占据了19款,年化收益最高甚至达到了46.5%,在各类理财产品中独占鳌头。2010年结构性理财产品因受到全球经济回暖、通胀预期增强等因素影响,有望“重出江湖”。

目前市场上推出的大部分结构性投资产品都是到期保本型,这种优势是股票、基金之类投资产品所不及的。同时,结构性投资产品提供了多样化投资组合,从而有效地降低了投资的整体风险,同时又使投资者有机会获取比传统理财更高的收益率。不过,高收益和高风险并存,要想在结构性理财产品获得最终收益,在选择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要看好挂钩的资产类别,是否切合目前的市场形势,因为投资者如果对所购产品的挂钩标的未来走势判断失误,可能会陷入零收益甚至负收益的窘境。

2. 要看好产品的投资期限及投资币种的汇率,对于跨币种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投资者应警惕汇率风险,并根据自己的资金使用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投资期限。

篇5

5月份社会融资增速略为放缓,信托贷款与银行承兑汇票显著收缩,委托贷款逆势创新高。从分项指标看,中长期贷款增速9.19%,增速环比增长0.38个百分点;广义中长期信贷(信托+债券+中长期信贷)增速19.76%,环比4月增长0.58个百分点。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类型。受到5月份资本市场赚钱效应影响,理财产品数量除保息固定收益类产品外,其余类型产品数量较4月均有所下降。保息固定收益类产品5月有221款,占比7.3%。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发售2104款,占比69.5%,占比较4月上升1.3%。保息浮动收益型和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的占比分别为23.0%和0.2%。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投资币种。5月份,商业银行共发行人民币类产品2882款,占比为95.2%,占比下降0.6%;外币类产品合计为144款,数量较4月增加17款,分别为美元类、澳元类、港币类、欧元类以及英镑,其占比分别为47.2%、26.4%、20.1%、5.6%以及0.8%。相比4月而言,美元类和澳元类产品占比有所上升,理财产品比重变化仍与货币走势强弱相关,5月份美元单月升值1.9%。其余各类币种占比较4月有所下降,其中,受到外管局对虚假贸易的查处,对港贸易增速环比降低50个百分点,可能对港币理财产生一定的影响,港币类产品降幅较大,为2.7%。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存续期限。5月份,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2.92%,分别比4月和2012年同期高0.42个和0.73个百分点;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3.01%,分别比4月和2012年同期高0.46个和0.78个百分点。

银行间拆解利率的走高,对短期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影响最大,3个月(含)以内的理财产品占比最大为63.0%,较4月上升0.4%;而1年(不含)以上产品占比最小,为2.4%,较4月下降0.2%。3个月至6个月(含)和6个月至12个月(含)这两个投资区间所发产品的数量占比分别为22.4%和12.2%。从产品总体存续期限的统计上来看,商业银行理财市场的产品存续期限平均为120天,与较4月基本持平。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投资类型。普通类理财产品主要涉及债券货币市场和组合资产管理两类投向,占比分别为73.2%和26.8%。结构类理财产品的投资标的涉及股票市场、汇率市场、利率市场及商品市场,产品数量占比分别为32.3%、37.6%、13.5%及16.5%。产品的平均投资期限为471天、157天、185天及127天。

普通类理财产品的投资方向分析。5月份,债券市场仍是资本市场几个子市场中收益率相对较好的配置领域,债券货币市场类产品发行发售数量最多,发售2106款,数量较4月减少114款,占比73.2%,下降1.5%,环比下降5%。组合资产管理类产品发售773款,数量较4月增加20款,占比26.8%,上升1.5个百分点,环比上升3%。

篇6

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品牌产品缺失

由于目前我国实行金融分业经营,客观上限制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创新,各商业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大多只是将原有的银行存、贷款产品和中间业务产品重新组合,或在服务上作一些提升,在观念上和内容上有实质性突破的很少。另外目前各家银行开发的理财产品虽然种类繁多,但大多是各行之间的模仿复制,形成特色品牌的很少,从而使客户觉得各家银行都一样,影响了银行的吸引力。

产品营销对象单一,缺乏分层设计

根据客户的收入水平和资产结构不同,个人理财市场大致分为“高资产净值”群体的高端私人银行服务和相对大众化的理财服务。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市场绝大多数定位于后一类,高端私人银行理财服务并未大规模涉足。由于我国资本市场长期以来不景气,导致居民金融需求的提升,高端的私人银行业务需求必然大幅增长,商业银行必须尽快提升理财业务的水平和层次。

产品营销渠道单一,缺少促销组合设计

目前,由于我国个人银行业务的电子化水平较低,我国的个人理财业务主要还是依靠银行网点的柜台来办理。各家银行以数量型扩张营业网点来促进产品分销,竞争市场份额,显然不利于营销效率的提升,导致的直接结果是经营成本的提高和资源的浪费[2]。另外各家银行产品促销手段层次不高,缺乏总体策划与创意,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在各种促销方式的有机组合、综合运用方面更显缺失,体现不出整体的促销决策,也不能收到良好的促销效果。

产品营销人员素质偏低,服务质量低下

目前国内银行理财产品营销人员大多是从原来银行柜面员工中抽调出来临时培训,本身缺乏金融理财知识方面的底蕴,只要通过金融理财师(CFP)的相关考试即能上岗。即使是一些高端人才,银行或他们自身也对理财产品营销工作“不屑一顾”,认为是人才的浪费。正是这种现状和意识导致目前理财产品营销人员只能为客户提供一些低端的、低质量的理财服务,严重阻碍了银行理财产品业务的拓展。

扬州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策略选择

开发新型理财产品,打造个性化理财品牌

个人理财产品的开发不能单纯从银行的立场去考虑,而应建立在对客户需求的充分了解和未来需求变化的分析和预测基础之上,建立先进、科学的个人理财产品研发系统。同时应设置一支高素质的专职产品研发和测试队伍,全面负责新产品的开发、测试、验收和推广工作,加快新产品的开发速度。另外,要着力打造区别于其他银行的品牌效应,如:根据新产品的特点和业务流程选择先进的IT系统,提高产品的含金量;注重对个人理财产品的包装和宣传,提高产品的社会认知度等。

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从业人员业务素质

篇7

2月20日~3月15日,根据公开的银行理财产品数据资料统计结果显示,16家主要商业银行共发行新产品129只。

银行新产品面面观

从发行新品的数量来看,招商银行最多,达23只,其次为光大银行和中国银行,分别为19只和16只,详见图1。

从理财产品的购买币种来看,人民币和外币理财产品各占半壁江山,分别为69只和60只。从产品设计上看,仍以保本型产品为主,其中,保本固定收益型产品32只,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60只,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37只,详见图2。

从产品的投资方向来看,本期新发行的产品覆盖了银行理财产品9大类别,即QDII型、打新股类、固定收益型(投向汇率、货币基金等)、浮动收益型(投向票据等)、挂钩型、类基金、套利型、信托型和债券型。其中,固定收益型、挂钩型和打新股类产品分别以32只、24只和22只名列前三甲,而QDII型和类基金产品本期仅各有1只,分别为东亚银行和建设银行发行,创新型产品的亮点――套利型产品为兴业银行新发,详见图3。

从所覆盖的投资领域来看,以民生、建行和兴业为最广,分别覆盖了5类、4类和4类,详见图4。

发行趋势颇值玩味

从整体看,3月份银行理财产品发行市场呈现出以下特征。

保本固定收益型产品显增

受银行理财产品“零收益”事件的影响,投资者对产品预期收益的明确性要求日渐增强,银行对前期频繁推出的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有所谨慎,代之以保本固定收益型产品显著增加。本月度甚至出现倍增。

挂钩型产品发行依然强劲

虽然“零收益”问题主要产生在挂钩型产品上,但本月度银行推出此类产品的势头不减,数量位居第3。投资者在决定购买此类产品前,一定要充分了解该产品的特性、运作原理和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而银行要注重对投资者进行充分的产品风险揭示。

打新股类产品收益预期走低

随着国内股市不断震荡下行,致使新股上市首日的涨幅较前期有明显降低,加上近期所上市的股票都以中小盘为主,这些因素直接导致各家商业银行所推出的打新股类产品的预期收益降低。

类基金产品遭遇滑铁卢

与QDII型产品一样,银行所发行的类基金产品随着基金遭受冷遇而再度扼腕,本期仅有1只产品发行。

6只产品点评供参考

之一:保本固定收益型产品――交通银行得利宝人民币1个月:100%保本,期限1个月,预期收益固定,为3.15%。

点评,由于同期商业银行的人民币活期存款利率仅为0.72%,因此,该产品收益优势较为明显且期限较短。有短期闲置资金且相对保守的投资者不妨一试。

之二: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1――交通银行得利宝・深红3号高息货币策略人民币一年期:100%保本,期限12个月,预期收益为10%。该产品预期收益挂钩的一篮子货币包括巴西、丹麦、挪威、土耳其4国货币对美元汇率的表现,若其期末一篮子货币表现不低于期初水平的100%,则投资者到期可获得10%的年收益率;若其期末一篮子货币表现涨幅超过10%,则到期收益为其实际涨幅表现且上不封顶。

点评:该产品是保本型理财产品。据分析目前巴西、丹麦,挪威,土耳其4国宏观经济基本面良好并且美元已经进入降息周期,未来一年美元可能持续下滑。回溯其所挂钩的几只汇率走势分析,其中涨幅最高的为巴西货币里尔,达16.5%,涨幅较小的为7%。该产品预期收益率可实现的概率较大。

之三: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2――民生银行丰衣足食新春贺岁农产品挂钩II期人民币理财产品:100%保本,期限12个月,预期收益为6.6%。该产品与一篮子农产品期货未来一年的市场表现挂钩,其挂钩标的为棉花、大豆、玉米、小麦、食糖。每个月观察挂钩农产品一篮子的表现,最终表现为12个月所有农产品期货价格表现的平均值,再乘以45%的参与率,最低收益为0。

点评:由于目前农产品价格表现出较强的抗通胀和抗经济衰退特性,在走势上已表现出明显的大牛市特征。根据其历史数据回测,该产品的平均收益率为4.2%,最高为14%,落入3.5%-7%这一收益率区间的概率最大为40%。

不过,该产品美中不足的是其参与率较低,只有45%,没有充分享受标的产品上涨所带来的收益。并且流动性较差。

之四: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1――农业银行本利丰第八期情系三农财富共赢:期限24个月,预期收益为30%。该产品运作初期将投资于安全边际较高的产品,包括新股申购、债券、固定收益类基金、封闭式基金、下行风险及收益预期明确的个股等。在形成有效的安全垫后,再投资于股票,重点关注三农概念股票,精选出这些行业中的龙头股票和价值被低估的股票。

点评:该产品是非保本型理财产品,不过其资产运作引入安全垫策略和止损机制,可以较为有效地保障本金的安全。但是,该产品投资于股票的比例为0-100%,其到期收益受股市的影响较大,具有不确定性。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可以考虑。

之五: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2――建设银行财富5号一期双利恒升(A+H)人民币1年期产品:期限12个月,预期收益为10%。

点评该产品是一只打新股和挂钩港股指数的理财产品,采用A+H方式,即在A股市场用于境内A股市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网上申购,并可结合市场情况投资于收益稳定的其他金融工具;在H股市场直接挂钩恒生中国企业指数,采用保本措施与最优回报机制。该产品的挂钩收益为全年表现最好的6个月的平均表现乘以30%的参与率,最低收益为零,采用保本和锁高的形式。该产品的预期收益有望高于同期发行的纯粹打新股产品。

篇8

股指期货渐行渐近,然而,高达50万元的股指期货开户资金门槛,让普通投资者望而却步。那么,除了直接参与,或者通过私募和公募基金入场外,投资者是否可以借助银行渠道参与股指期货呢?

记者以投资者身份,分别咨询了兴业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和深发展银行的相关人士,他们均表示目前暂时还没有新的挂钩股指期货的理财产品发售。那么,之前发行的一些挂钩股指期货的理财产品究竟怎么样?

挂钩股指期货早有先例

业内人士指出,尽管股指期货今年才正式推出,但早在2008年,股指期货套利就曾是众多理财产品追捧的投资方向,一些银行曾推出相关的理财产品,主要是结构性理财产品,采取挂钩股指期货的方式。

记者调查发现,2008年民生银行已推出过期限1年的“T80新股申购与股指期货套利双赢产品”。该产品所募集的资金,投资于沪深300股指期货产品、沪深300股票以及一级市场,投资策略为沪深300股指期货套利和新股网上申购。类似的产品还有招商银行2008年推出的“‘金葵花’新股申购22期之‘新股+套利’理财计划”,期限1年,其利用指数期货推出之初和股票现货之间存在的不合理价差所蕴含的套利机会,为投资者获取无风险套利收益。

除了与新股申购挂钩之外,兴业银行2008年2月推出的2年期“FOF+股指期货套利双赢计划(第2期)”,则属于另外一种类型,主要投资于国内依法公开发行的开放式基金(含ETF和LOF)、封闭式基金等各类证券投资基金和股票。

然而,由于股指期货一直迟迟没有推出,因此这些理财产品在股指期货方面的套利设计,其实形同虚设。实际上,上述产品由于在产品期内没有进行股指期货套利,因此并不是真正的挂钩股指期货的理财产品。

记者查询后发现,民生银行的“T80新股申购与股指期货套利双赢产品”的最终单位净值为1.0159元,年收益率为1.59%,比当时3个月的存款利率还要低,更不要说是1年期的收益率。兴业银行的“FOF+股指期货套利双赢计划(第2期)”2月23日已经到期,它截至2010年1月31日的单位净值是1.0687元,也是没等“品尝”股指期货就已经宣告结束。

挂钩海外产品较成熟

与国内挂钩沪深证券市场的股指期货理财产品“空转”形成对比的是,挂钩海外市场股指期货市场的产品,已经逐渐成熟。但这类产品数量并不多,大多倾向于选择几只香港上市的股票。

业内人士指出,这是因为香港市场规模大,市场化程度高,投资者能够更容易对市场的动向作出判断。再者,挂钩海外市场股指期货市场的产品已经有比较成熟的运作模式。

浦东发展银行在2007年3月8日至26日发售的1年期多空双向保本型产品,让投资者可以利用银行理财产品轻松实现“沽空”交易。

这款产品包括美元和人民币两种,下面以美元产品为例。F1计划为看涨电讯股,该产品挂钩4只香港上市的3G概念的中资电讯股,分别是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F2计划为看跌金融股,该产品挂钩4只香港上市的中资金融股,分别是中国财险、中国平安、交通银行、建设银行。F1、F2计划预期年收益率最高达18%(人民币为12%)。

该产品每半年设定一观察日,在半年后的观察日,一旦看涨产品挂钩股票涨幅或看跌产品挂钩股票跌幅均超过10%(比照初始价格,初始价格由银行于该产品售完之后公布),那么以上美元计划收益率10%,人民币则为计划收益率5%。如果没有达到收益触发条件,投资者还有一次机会,一年后的观察日,以最高收益减去最好的一只股票和最差的一只股票间收益率差,得到的就是投资收益,也就是说挂钩股票涨跌幅差距越小,客户收益越高。

要实现最高收益的可能性不大,因为要使4只跌幅全部落在大于10%的区间内的概率远小于以加权平均值计算的概率,比较现实的收益可能还是按照一年后的各只股票表现出的跌幅差来计算。

花旗银行推出了1年期人民币结构性投资账户挂钩新华富时A50中国指数基金,挂钩对象是在香港上市的新华富时A50中国指数基金,目的是追踪新华富时A50股指期货的表现。不论市场涨跌,只要于每个交易日挂钩基金绝对表现不超过40%,就能获得至少年化5%的收益。如果挂钩基金绝对表现从未大于20%,就可以获得5%+(50% x 挂钩基金期末绝对表现)。只要有过一个交易日挂钩基金绝对表现大于40%,则到期投资收益率为0。(注:挂钩基金绝对表现,即(挂钩基金观测值/挂钩基金初始水平-1) x100%的绝对值)。荷兰银行则推出“中国A50”基金挂钩结构型投资(第一期)澳元98%保本6个月产品,产品的收益也是挂钩“新华富时A50中国指数基金”。

风险太高难成主流

对于股指期货理财产品是否会受到热捧,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研究员李要深并不十分乐观。他认为,银行更宜把股指期货操作交给其他投资机构来做,银行的特长不在操作。李要深表示,2010年占主流的银行理财产品还是债券类产品和信贷类产品。这两类产品的风险低,因为投资者只要进银行买理财产品,心理上都会选择风险低的产品,大部分是稳健型投资者,而那些风险承受能力高的都炒股去了。

业内人士表示,股指期货相关产品不会是银行理财产品的主流,甚至前景并不乐观。一是由于证券产品的风险较高,目前监管层对银行理财监管的收紧以及稳健理财的定位,表明监管层不太可能大规模放开银行理财产品投资股票市场。二是结构性产品设计复杂,当前国内银行的结构性产品设计运作能力有限。

篇9

投资股票、基金的亏损,让投资者认识到保本的重要,银行理财产品的相对低风险又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其实在银行理财产品中,也没有恒强恒弱者,上半年还风光无限的产品,下半年可能难赚到钱,前阵子还遭批判的产品,未来可能潜力巨大。那么,近期哪些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较高,这类产品的“耐力”又如何?《科学投资》针对目前理财产品的情况进行了调查。

长跑型产品

投资票据、债券追求保本

代表产品一:光大银行阳光资产管理计划稳健一号

收益:最新单位净值为1.0462元,相当于年化收益率8.47%。

投资日期:2008年4月15日起息,2011年4月15日到期。

投资币种:人民币

投资对象:债券、准债券以及新股申购、银行固定收益理财产品等。

代表产品二:中信银行票据通计划二期13号

年化收益:4.19%

投资日期:2008年8月14日起息,2008年10月31日到期。

投资币种:人民币

投资对象:央行票据等低风险产品。

代表产品三:兴业银行2008年3月第三期天天万利宝・陆陆发

年化收益:5.5%

投资日期:2008年4月8日起息,2008年10月9日到期。

投资币种:人民币

投资对象:银行间可流通的票据、债券等低风险金融资产。

自2007年11月以来,A股市场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指数一路震荡下行,上证综指跌幅逾70%,个股、基金均遭受重创。由于美国次级债危机演变而来的全球金融危机肆虐不止,稳健型理财产品是投资者目前的首选。光大稳健一号以基金化方式运作,申赎灵活,投资风险较小,收益不俗;中信票据通计划二期13号及兴业银行万利宝产品均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可观收益,跑赢同类产品。

在目前的投资环境及降息预期下,债券类产品收益稳定,高于同期存款利率,且具备一定的保本能力,可列为长期配置产品。提醒投资者在选择该类产品时,保本条款是考虑的重点。

耐力型产品

美元投资被请出“冷宫”

代表产品:兴业银行2008年第五期万汇通之汇利灵A

年化收益:7.8%

投资日期:2008年4月14日起息,2008年10月15日到期。

投资币种:美元

投资对象:美元债券及票据。

金融危机的爆发让美元走势逐步回升,一显强悍态势,银行美元产品收益也一改去年的颓势,不断走高,目前各家银行又开始推出被冷落许久的美元理财产品。

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剧烈,导致投资者的避险需求明显上升,银行在发行美元理财产品的时候也更多地考虑了收益的安全性,目前美元理财产品基本都设定为保证收益型。手头拥有美元资产的投资者现在可以购买一些保证收益的美元理财产品,如果没有美元,因存在汇率风险,不建议换汇投资。

短跑型产品

澳元投资追入就心跳

代表产品:招商银行金葵花――安心回报澳元5号理财计划

年化收益:8.30%

投资日期:2008年7月4日起息,2008年11月4日到期。

投资币种:澳元

投资对象:澳元债券及票据。

点评:由于产品投资期内澳元的冲高走势及银行的投资技巧,该款产品获得了8.3%的高收益。不过,受外汇市场澳元走弱的影响,新近发行的澳元理财产品可能无法获得如此高的收益,该类产品的预期收益也降至5%左右,投资者应以短期投资为主。

一枝独秀型

QDII产品稀有的赢家

代表产品:农业银行境外宝I股指挂钩型

目前收益:16.15%;到期美元保本。

投资日期:起息日为2007年5月30日,到期日为2009年6月5日。

投资币种:美元

投资对象:信用评级Aa3/AA-级及以上的美元结构性票据。投资回报与恒生中国企业指数以及美国标普500指数的相对表现挂钩。

篇10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居民选择通过银行理财的方式对手中闲置的资金进行管理与规划,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银行业务的发展和创新,由于传统的存贷业务利润较低,所以,银行理财产品创新成为了当前商业银行增强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要想实现银行业务的综合性发展,就必须不断开发新的理财产品,从而提升商业银行利润的增长和商业银行业务的不断发展。本文将主要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模式的创新之路进行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

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各大银行也都加大了理财产品的创新力度,银行理财业务已经成为了银行业务发展的新热点,同时,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部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明显下降,风险也随之上升。所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满足人民多元化的理财需求是当前的主要任务。

一、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种类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是指商业银行自行设计并发行的,将资金根据产品的合同约定投入到相关金融市场并购买相关金融产品,获取投资收益后,根据合同约定分配给投资人的一种投资产品。

(一)保证收益理财产品和非保证收益理财产品

保证理财收益产品是指商业银行按照事先约定的条件向客户支付固定收益,在其中所产生的任何风险都由银行自行承担,换言之,就是银行按照相关的约定和条件保证客户最低收益并承担相关风险,在此过程中产生的额外收益由银行和客户按照合同进行理性分配,同时,对此部分收益共同承担其风险。非保证理财收益产品可以分为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和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前者是指商业银行保证客户的本金支付,本金以外的投资风险由客户自己承担,后者是指商业银行根据相关约定和实际收益向客户支付收益,并不保证客户的本金安全,存在一定程度风险性。

(二)货币型、债券型、贷款型理财产品

货币型理财产品是指在货币市场运行中的理财产品,债券型产品是指以国债、金融债、和中央银行票据为主要投资对象的银行理财产品。贷款类银行信托产品是指由于投资人对信托投资公司的信任,将自己所拥有的资金交由信托投资公司进行管理与理财,然后由信托投资公司按照投资者的意愿和想法,以其名义为受益人管理、运用和处置的理财产品。

(三)新股收购类理财产品、结构性理财产品

新股收购类理财产品是指将投资者的资金集中起来然后收购新股的理财产品。结构性理财产品是运用金融工程技术将存款等固定收益与金融衍生品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新型金融理财产品。

(四)人民币理财产品、外币理财产品、双币理财产品

随着人民币汇率制度的不断发展,为外币理财产品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空间,外币理财产品是指用美元、港币等非人民币购买的理财产品,目前的外币市场前景良好,其收益率也有明显的提高。人民币理财产品是指投资者用人民购买的理财产品,而双币理财产品是指既能够用人民币购买,又能够用外币购买的理财产品,随着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广泛应用,使得人民币理财产品与外币理财产品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进一步促进了行业银行理财产品的繁荣。

二、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创新策略

(一)客户至上原则

银行理财产品需要给客户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投资环境,以确保客户最基本的安全质量保障,这是吸引客户的基础,也是取得客户信任的关键,同时,也是进行理财产品创新发展的中心环节。商业银行在办理投资业务时,要综合考虑到办理人员、客户、业务甚至活动场所等基本因素,并对理财环境进行合理优化创新,建立起功能齐全,环境舒适、安全至上的服务中心,重点突出客户的地位,使客户在办理业务时能够感受到周到而细腻的服务,同时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

(二)培养专业性人才

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拥有专业性的人才团队是提高该行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关键,构建专业性的人才团队首先需要对人才进行专业性的培训,如组织员工定期参加一些专业性的课程和技能培训,重点提升业务人员的综合理财素质,还可以邀请相关专家以讲座的形式与员工进行沟通和交流,进而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专业知识,与此同时,要给员工制造一些对外交流的机会,不断借鉴和吸收更加先进的技术和知识,保证专业知识的更新和升级。同时,人才的引入是构建专业性人才团队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提高理财产品竞争力的重点之一,所以,要适当的聘用优秀人才,从而提升专业水平和业务质量。

(三)创新理财业务和业务品质

目前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结构较为单一,所以,商业银行应该在本着客户至上的基础上,进行理财产品的创新,这是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创新发展的重中之重。首先,商业银行可以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去调查客户的需求,然后根据客户群体的不同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和合适的创新理财产品,同时满足客户的心理需求和收益上的需求,达到吸引更多客户的目的。

(四)使银行理财产品透明化

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只有做到公开透明,才能赢得客户的信任和依赖,从而吸引客户购买。然而,我国目前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透明度低,而且没有明确标明资金的运作和管理方面的信息,导致客户获取的信息相对有限,这严重影响了客户的投资,所以,要不遗余力的加大信息透明度,取得客户的信任,从而进一步的促进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五)降低投资风险

随着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不断增多,适当的推销成为了银行的业务手段之一,然而,对理财产品的风险没有给出详尽的解释,导致投资者承担很大的潜在风险,这也不利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模式的创新,所以,要做好充分的风险预估,降低投资风险,尽量使客户的利益最大化。

三、结语

近年来,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逐渐成为我国居民投资的一种新渠道,并且也以突飞猛进的速度向前发展。不论是在经营模式、投资模式还是盈利模式上都进行了全新的改革和创新,这不仅增加了商业银行产品的收益,同时还满足了人民在理财方面的多层次需求,进一步促进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模式的创新。

参考文献:

[1]查奇芬,郭鑫鑫.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绩效影响因素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03:9397

[2]吕乐千.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展趋势研究[J].武汉金融,2013,01:6669

[3]肖敏.罚责相当:论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监管制度完善[J].商场现代化,2013,13:188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