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病范文
时间:2023-04-01 16:39: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免疫病,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发热是临床常见症状。引起发热的疾病有很多,其中有一些发热一时找不到原因,称为不明热。什么是不明热,过去的定义认为:数次发热38.0℃以上,经3周后并住院一周以上,经病史、体检及常规化验,病因仍不清楚者。随着医学的发展,国外专家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一个新的意见,不明热应包括:1.表在38.3cC以上,并持续3周以上,经3次门诊和3天入院详细检查,仍不能诊断者;2.外伤、癌症化疗、手术以及器官移植患者,当时并未有感染,突然发热,经详细检查仍无法确诊者;3.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经检查不能确诊者;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艾滋病患者突然发热等,都属于是原因不明的发热。
临床上常见的不明热有三大方面疾病,即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和自身免疫病,其中自身免疫病占10%~50%,感染占30%~80%,恶性月中瘤占20%~30%。其他还有炎症性肠疾病、酒精性肠疾病、药物热、肉芽肿性肝炎、多发性肺栓塞、血栓以及慢性疲劳综合征等。自身免疫病难治但又可治,而癌症几乎无法治疗。因此,查出自身免疫病具有重要价值。
自身免疫病是全身性疾病,根据靶器官不同而出现不同临床症状,但发热是最基本症状之一。因此,除一般检查外,还应进行尿、血沉、血常规、与肌肉有关的酶类以及胸部x线检查,同时必须进行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抗嗜中性白细胞质抗体等自身抗体检查,根据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才能明确诊断。
自身免疫病治疗过程中发热,要区别是否与本病有关。处于稳定期的自身免疫病突然发热,多数为感染,以条件致病微生物感染最为多见,如真菌性肺炎、卡氏肺囊虫性肺炎以及病毒性肺炎等。药物热也不少见,用药种类愈多,发生的可能性愈大,就连治疗自身免疫病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也可引起药物热。如有怀疑,应减少药物用量或改换药物种类,针对病情进行综合治疗。
查找自身免疫病发热原因的程序: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疗效较好的患者,突然发热并有炎症症状者,多为感染。应进一步检查,如c-反应蛋白升高,白细胞增加,为细菌感染,否则为病毒感染;药物热则增加或减少不定。自身免疫病控制不好,存在自身免疫病特有症状,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皮疹、关节痛、心及肾和神经系统症状时,则为自身免疫病恶化;如自身免疫病症状无变化,有贫血症状和乳酸脱氢酶升高,同时血小板减少,有被破坏的红细胞,很可能是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贫血症状,乳酸脱氢酶升高,淋巴结肿大,要警惕恶性淋巴瘤。因为造血器官恶性肿瘤也可能是不明热的原因,需通过淋巴细胞染色体检查而加以排除,必要时做骨髓检查。
篇2
大夫告诉我,得控制病情,严重了会影响关节,甚至内脏。但控制好,不发展病情,就和正常人一样。大夫让我口服激素,一开始九片,慢慢减量。
激素是个什么药物,自己并不知情。只是有熟人知道了,都说,吃那干什么,激素可不能长期吃。吃多了,肥胖、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我一听这吓坏了,心想,这个病好不了,再得个股骨头坏死什么的,可更麻烦了。
我赶紧又回到医院,咨询大夫,又到病房和网上咨询了很多病友,了解到激素现在是最有效的控制免疫的药物。有很多病友患干燥综合症、硬皮病、结蹄组织病,他们到北京大医院找专家,治疗方案和我们本地差不多,都用激素。终于,我明白了这种病,一旦得上,不可能根除,但只要控制好病情,不发展,一般也不影响工作和生活。同时,我还知道了有的病友,20岁得病,病情控制的好,60岁也没复发。而也有些病友,心里抵触激素,自觉没什么感觉,没什么症状,就自行停药或减药,结果又引起病情加重,重新住院治疗。吃激素花不了几个钱,而一旦又住院治疗,又得激素加量,又花几千元,甚至上万元,才能控制好病情。
大夫说,激素每天服用一片、两片,属正常维持量,再加上补充钙剂,一般没什么问题。再有,要注意平常调理好饮食,多清淡,低脂肪,低盐,低糖,高蛋白,有时间散散步,多运动运动,保持好愉快心情。
我听从了大夫的建议,在医院里住了两个疗程,把病情控制在稳定期。出院时,我每天服用一片激素,又让大夫开了些钙片,每天都不间断。现在三年了,我的病情控制得很好,周身没有什么不适。
篇3
早在公元前4世纪,风湿在古希腊语里被解释为“流动和炎症”,到19世纪初期,风湿被定义为各种酸痛和疼痛的统称。现代医学则认为,风湿病是病因各不相同,但共同点为累及关节及周围软组织,以疼痛、肿胀和活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大类疾病的总称。
风湿病是一大类疾病,涵盖范围广,包括两百余种病,大致可分为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含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硬化症、多肌炎/皮肌炎、血管炎和干燥综合征等)、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及骨关节炎等十大类,其中最常见的20多种,而并非仅有“风湿和类风湿两种”。
一、关节及软组织疼痛要引起警惕
疼痛是风湿病的主要症状,尤其是起源于关节及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疼痛最可能提示风湿病。有关节、颈肩、腰背和足跟等部位疼痛的患者应到正规医院的风湿免疫科就诊。
另外,不明原因的肌痛、肌无力、皮疹、光过敏、口腔和外阴溃疡、口眼干燥、指(趾)端遇冷变白(雷诺征)、多系统损害和发热等也提示风湿病的可能,应及时到风湿免疫科就诊,并进行有关的检查。
每种风湿病的特点和治疗各不相同,其诊断主要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和特殊检查等综合判定,而并非根据某一实验室指标即可诊断,绝不是“抗链O高就是风湿,类风湿因子高就是类风湿”。风湿科医生看病的主要目的是诊断有风湿症状的患者是哪种具体的风湿病,并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
二、预防感染,加强保健,远离风湿病
到目前为止,风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发病并非是由某一单一因素引起,而是遗传、环境、感染、自身免疫及内分泌等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如常见的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与肠道和泌尿道感染及遗传基因HLA-B27等有关,因此,对于父母和兄弟姐妹中有强直性脊柱炎家族史的健康人,平时最好能预防各种感染,如不进食不洁净的食物,避免感冒、腹泻和尿痛等。
有过敏体质的患者则应尽量少染发,免受强烈紫外线照射,少接触有毒化学品,注意家庭装修的环保等。另外,保持良好的情绪及避免在潮湿阴暗的环境下长期居住也较重要。
三、正规治疗后与病共存
多数风湿病,包括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均难以彻底治愈,但正规治疗后完全可控制病情的发展。疾病活动期服用的药物较多,但病情控制后可减少服用药物的种类和剂量,使患者在服用维持量药物的情况下保持“无病”状态,长期过着正常人的生活,即“与病共存”。
篇4
一、组织领导
县防治动物疫病指挥部负责全县动物防疫工作,县防治动物疫病指挥部办公室负责指导、监督全县动物防疫工作,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辖区的防疫工作,组织做好动物强制免疫实施工作,将免疫任务落实到村、到场、到人,各村委会(居委会)要配合做好动物防疫工作。
二、免疫病种
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鸡新城疫、狂犬病等重大动物疫病为强制免疫病种。其它为非强制免疫病种,如猪链球病、猪伪狂犬病、猪肺疫、鸡法氏囊炎等病种,原则上由各养殖场(户)自主酌情制定免疫计划,报县动物防疫监督所备案,县动物防疫监督所做好疫苗储备和供应。
三、免疫要求和程序
1、高致病性禽流感:
对所有家禽使用重组禽流感灭活苗(H5N1亚型)进行高致病性禽流感强制免疫,规模养禽场免疫密度100%,农村散养密度95%以上,存栏家禽免疫抗体合格率达到70%以上。
规模禽场:15-20日龄首免,45-50日龄二免,100-120日龄三免。对饲养期超过60天的家禽必须经过二次免疫,蛋禽在开产前必须经过三次免疫;农村散养禽实行春、秋二次集中免疫。
2、鸡新城疫:
对所有鸡实行鸡新城疫全面免疫,免疫抗体合格率在70%以上。
规模鸡场:分别在7-10日龄、30日龄、60日龄、100-120日龄进行四次免疫;农村散养鸡实行春、秋二次集中免疫。
3、牲畜口蹄疫:
牛羊全部用O型-亚洲I型二联口蹄疫疫苗进行免疫,每年春秋两季各免疫一次;猪用O型口蹄疫疫苗进行免疫,规模场免疫密度100%,农村散养猪密度,存栏家畜免疫抗体合格率达到70%以上。
规模养殖场:仔猪、羔羊在30日龄前后首免,一个月后加强免疫一次;公母猪每隔5-6个月免疫一次。农村散养生猪实行春、秋两次集中免疫。
4、猪高致病性蓝耳病:
对所有猪用高致病性蓝耳病灭活疫苗强制免疫。
规模养猪场:仔猪在40日龄前后首免(距猪瘟、口蹄疫免疫间隔10天),一个月后加强免疫一次;公猪每隔5-6个月免疫一次,母猪在每次配种前免疫一次。农村散养生猪实行春、秋二次集中免疫。
5、猪瘟
对所有猪实施猪瘟强制免疫,规模饲养场免疫密度100%,农村散养猪密度9%以上,存栏家畜免疫抗体合格率达到70%以上。
规模养猪场:仔猪在30日龄前后首免,一个月后加强免疫一次;公母猪每隔5-6个月免疫一次。
四、免疫方式
较大规模养殖场按程序免疫,各养殖场必须在乡镇畜牧兽医人员的监督指导下,按照免疫程序进行免疫注射,要求常年免疫密度100%;小型规模养殖场由乡镇畜牧兽医人员实行防疫责任包干,按照免疫程序做好免疫工作。农村散养家禽、家畜每年在春秋两季由乡镇政府组织防疫人员开展集中免疫行动。突发性重大动物疫病流行期间,开展突击集中免疫。县动物防疫监督所负责做好免疫的技术指导和抗体监测工作。
五、经费保障
动物防疫经费列入县财政年度预算,保障疫苗、消毒药品、耳标、防护用具等防疫物资的储备、使用,确保免疫、扑疫、疫情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强制免疫实行政府购买服务,同时建立免疫反应补偿机制,对因强制免疫反应造成死亡或流产的牲畜,予以适当补偿。
六、防疫考核
篇5
正常人免疫力并不低
人们在认识上有误区,容易感冒是自身免疫力太低了。其实,呼吸道感染增多和季节变化、没有及时增减衣物、平时缺少锻炼、经常熬夜,或者被周围感冒人群传染有关,和免疫力低关系不是很大。
通常,正常人的免疫力维持在一个平衡状态,这是身体的最佳状态。只有自身患有糖尿病、肿瘤等疾病时,免疫功能才有可能被破坏,导致免疫力低下。大部分的人群,哪怕是老人,也不一定存在免疫力低下的问题。因此,换季时吃提升免疫力的保健品或者注射免疫球蛋白没有必要,如果滥用反而会对健康不利。因为这些蛋白进入人体一段时间后就会被排除掉,对于提高免疫力没有什么意义。相反,经常注射反而会破坏自身的免疫系统。
声称能提升免疫力的保健品所含成分不明,有些含高蛋白物质,会加重肝肾的负担。老年人肝肾功能下降,如果滥用反而对肝肾不利。还有些保健品含激素,实际上反而抑制免疫系统。因此,不提倡大家靠服保健品提升免疫力的做法。
只有当孩子反复出现感冒、肺炎或腹泻,成年人出现不明原因的皮疹、发烧长期不退、关节肿痛等症状时,去医院检查免疫力低下时,才需要使用提升免疫力的药物。千万不要在没有客观依据的情况下,轻易判断免疫功能低下。判断免疫功能低下,要有反复、严重感染的事实,并具备血液免疫学检查的证据。真正被医生认定发生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极为少数。
免疫力太高也致病
既然正常人一般不存在免疫力低的问题,那么,提升免疫力,让它更强一些是不是好事呢?其实,免疫力太高反而使身体再也没有安宁之日。
免疫力并不等同于抵抗力。抵抗力包括免疫力、排异能力、修复能力(愈合和再生能力)等众多能力,免疫力只是其中的一种。所谓的免疫力是指人体识别和消灭外来入侵的病毒、细菌等异物、维护体内环境稳定的能力,同时还能处理衰老、损伤、死亡、变性、基因突变、被病毒感染的自身细胞。简而言之,免疫力就是人体识别和清除“异己”的生理反应。
篇6
【关键词】ANA谱;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
【中图分类号】R5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661-01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全部病例均为2008年12月至2011年3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疑似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
267例疑似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及正常血清对照组血清抗核抗体谱结果
1.2 试剂 由欧蒙(德国)医学实验诊断有限公司提供,其生产的ANA谱试剂可同时
检测血清中或血浆中的抗人Ul-nRNP、Sm、SS-A、Ro-52、SS-B、Scl-70、PM-Scl、Jo-1、CENP B、ds-DNA、PCNA、核小体Nukl、组蛋白His、核糖体P蛋白、AMA-M2等15种不同抗原的IgG类抗体。
1.3方法 全部病例取清晨空腹静脉血3ml,静置30min后,离心分离血清(3000r/min,10min),置-20℃保存待用。采用免疫印迹法进行检测,严格按试剂说明书操作及判断结果。
2 结果
自身免疫病是一类原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多为慢性病,任何年龄、性别均可发病,以女性为多见;常累及多器官、多系统,反复发作、慢性迁延。自身免疫病主要是由于机体的正常结构成分被相应的抗体或具有免疫效应细胞作用后引起的器质性、功能疾病,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自身免疫所致,因此,自身免疫病患者体内往往存在多种自身抗体,而这些自身性抗体也成为自身免疫诊断的重要依据。这些自身性抗体种类比较多,最常见的如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 ANA)、类风湿因子(RF)、抗dsDNA、ENA多肽谱等,随着病情的发展变化,这些自身性抗体也随之而变化;同时,有些自身抗体不仅仅存在于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当中,也可存在于几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因此,这些自身抗体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疗效评价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对138例自身免疫病患者15种常见自身抗体进行检测,并对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探讨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意义与价值
3 讨论
在血清检查中常可出现两者之间有交叉重叠现象。自身免疫性疾病产生了针对自身组织抗原的自身抗体或(和)致敏淋巴细胞,并发生了自身免疫应答这类患者有多项指标表现异常,SLE患者体内可以出现多种自身抗体,如抗ds-DNA、抗Sm、抗SSA抗体阳性等,且大多有不同程度的肾脏受累]。以往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检测以单项检测为主,如果疾病不在活跃期,有些自身抗体低度低而造成假阴性,往往出现漏诊现象,欧蒙医学实验诊断有限公司提供的血清抗核抗体谱检测,可以同时检测检测血清中或血浆中的抗人UI-nRNP 、Sm、SS-A、Ro-52、SS-B、Scl-70、PM-Scl、Jo-1、CENP B、ds-DNA、PCNA、核小体Nukl、组蛋白His、核糖体P蛋白、AMA-M2等15种不同抗原的IgG类抗体。对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效果,并判断预后均有重要的临床价值,避免因单项检测出现的漏诊情况,具有互补性,从而提高了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确诊率,。
综上所述,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中,应同时检测多种自身抗体,不同的自身抗体对某些自身免疫病诊断具有特异性,如抗ds-DNA和抗Sm抗体对SLE。抗Scl-70对PSS。抗Jo-1对PM/DM均具有高度特异性;而对于自身免疫病的筛查,则应选择具有泛特异性的自身抗体如RF、ANA等。
参考文献:
[1] Xin G,Zhao MH,Wang HY.Detection rate and antigenic specificities of 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ies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clinically suspected vasculitis[J].Clin Diagn Lab Immunol,2004,11(3):55
篇7
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 Tregs)是体内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异质性细胞群, 对维持免疫系统稳态起重要作用。特别是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维持外周免疫耐受中起重要作用, 其数量减少或功能缺失可导致自身免疫病的发生。肝脏在生理和某些病理情况下处于免疫耐受状态, 一旦天然免疫耐受状态被打破, 发生针对肝组织抗原的免疫应答及异常自身反应, 造成靶组织损伤和炎症, 便会发生自身免疫性肝病。近些年, 人们对CD4+CD25+调节性T细胞维持免疫耐受的机制及在自身免疫性肝病中的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 现就有关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CD4+CD25+调节性T细胞概述
调节性T细胞是指既可天然产生又可以经诱导而产生的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细胞群, 包括Th3、Tr1和CD4+CD25+Tregs。天然调节性T细胞即CD4+CD25+Tregs, 占人和小鼠外周血CD4+T细胞5%~10%[1], 其表达的表面分子包括CD4、CD25(IL2Rα链)、叉头样转录因子Foxp3(foxhead box protein 3)、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糖皮质激素诱导的肿瘤坏死因子受体(glucocorticoidinduced 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 GITR)、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TGFβ)、PD1(programmed death1)、趋化因子受体CCR4、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 TLR)、 淋巴细胞抗原复合体6(Ly6)、Neuropilin1及归巢受体CD103等, 这些表面分子对CD4+CD25+Tregs的发育及功能活化起着重要作用[2]。CD4+CD25+Tregs通过细胞接触依赖方式和(或)分泌可溶性细胞因子, 如IL6、IL10和TGFβ对效应细胞发挥免疫抑制功能[3], 在免疫病理、移植物耐受、防止自身免疫反应和维持机体免疫平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1 CD4+CD25+Tregs功能的调节
1.1.1 Foxp3对CD4+CD25+Tregs的调节
Foxp3为叉头样转录因子家族成员, Brunkow 等[4]首次发现其与调节性T细胞的发育和功能密切相关。人类Foxp3基因位于Xp11.23, 由11个外显子和10个内含子组成, cDNA全长1896 bp, 编码的Foxp3蛋白Scurfin由431个氨基酸组成, 叉头状DNA结合域靠近C末端。Foxp3可通过下调IL2、TNF、GMCSF等细胞因子, 同时上调IL10发挥免疫抑制作用。通常认为Foxp3 mRNA及其编码蛋白只特异性表达于CD4+CD25+Tregs, 但Morgan等[5]发现, 用植物凝集素(PHA)或抗CD3和抗CD28联合刺激人CD25- PBMCs 24~40 h后, 其Foxp3 mRNA表达呈阳性。可见, Foxp3是否仅特异性表达于CD4+CD25+Tregs尚存争议。
Foxp3基因缺陷或突变小鼠表现为淋巴细胞增殖病和各种自身免疫病, 而人类Foxp3基因突变可引起全面的免疫失调[6], 表现为内分泌疾病、肠病、X染色体性联综合症(IPEX)。若阻断正常小鼠来源的CD4+CD25+Tregs Foxp3表达, 则CD25、 CD45RB、CTLA4及GITR等表面分子表达水平下调, 抑制功能明显降低; 而在高表达Foxp3的转基因小鼠体内, CD4+CD25+Tregs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如果将正常小鼠的CD4+CD25+Tregs转输给Foxp3基因缺陷小鼠, 可防止自身免疫病的发生。以逆转录病毒为载体, 向CD4+CD25-T细胞转导Foxp3基因, 可使其获得CD4+CD25+Tregs细胞表型和功能[7]。Kim等[8]通过逆转录病毒向人白血病CD4+Jurkat-T细胞中转导Foxp3基因诱导其产生了Treg表型与功能。由此可见, Foxp3不仅决定了CD4+CD25+Tregs的表型与功能, 而且可以赋予靶细胞以Tregs样活性, 其作用可能是独立的。
1.1.2 Toll样受体对CD4+CD25+Tregs的调节
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 TLRs)属于在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 PRR)家族成员, 能够识别病原相关的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 PAMP), 如细菌、病毒、真菌和原虫等。通常认为TLR介导的对入侵病原体特定结构的识别在启动固有免疫的同时, 通过树突状细胞和其他抗原提呈细胞启动适应性免疫。TLR几乎表达于所有免疫细胞表面[9], 如幼鼠CD4+CD25+Tregs选择性表达TLR4、TLR5、TLR7和TLR8, 然而TLR1、TLR2、TLR3和TLR6更广泛表达于CD4+T细胞而并不仅限于CD4+CD25+Tregs。近年研究表明[10], TLR信号转导参与了由自身抗原、 同种异体抗原和异种抗原导致的炎症和免疫反应。
最近发现, TLRs的内源性配体, 如hsp60或其肽段p277作用于CD4+CD25+Tregs, 可通过TLR2信号转导上调CD4+CD25+Tregs来下调适应性免疫应答[11]; TLR5的配体鞭毛蛋白可增强CD4+CD25+Tregs Foxp3的表达[12]; TLR8直接触发CD4+CD25+Tregs引起其免疫抑制功能消除[13]; TLR9的配体CpG寡聚核苷酸联合抗CD3单抗可诱导鼠CD4+CD25-和CD4+CD25+Tregs的增殖[14]。由此可见, TLR信号转导可直接或间接调节Tregs在免疫应答中的免疫抑制功能, 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 一种解释是继不同TLRs受刺激后Foxp3表达的上调或下调可能与Treg细胞功能改变有关, 而TLR信号转导怎样影响Foxp3表达仍需进一步研究。
1.1.3 细胞因子对CD4+CD25+Tregs的调节
细胞因子对CD4+CD25+Tregs的生成及功能发挥起重要作用。IL2、TGFβ、IL10等免疫调节分子可控制CD4+CD25+Tregs的生成。其他的免疫细胞, 特别是抗原提呈细胞(APCs)对CD4+CD25+Tregs的生成也起关键作用, 而细胞因子可调节APCs和CD4+CD25+Tregs之间的相互作用。CD4+CD25+Tregs组成性表达IL2Rα链CD25, 但不能生成IL2, 用抗IL2抗体中和并耗尽小鼠体内的IL2会导致小鼠发生自身免疫病, 同时伴有外周血CD4+CD25+Tregs数目减少[15], 表明IL2对于维持CD4+CD25+Tregs的稳定起重要作用。同样, IL2受体缺陷小鼠也可发生系统性自身免疫病, 这种系统性自身免疫病类似于新生期胸腺切除而致CD4+CD25+Tregs缺陷的小鼠, 推测可能是CD4+CD25+Tregs上的CD25分子能够与效应细胞竞争性结合IL2, 使效应细胞缺少生长信号刺激而无法增殖所致。
TGFβ最初被认为是调控T细胞增殖和发挥效应功能的负性调节因子, 后来发现它也可以促进CD8+T细胞的增殖并使CD4+和CD8+T细胞分泌更多的TNFα, 具有抗凋亡功能。研究表明[16], TGFβ可以诱导人类CD4+CD25-T细胞表达Foxp3, 在促进CD4+CD25+Tregs的增殖同时使Foxp3表达增加, 但仅对初始CD4+CD25+Tregs的诱导而言是必需的, 对于活化后的CD4+CD25+Tregs并非必需。Horwitz 等[17]发现, 部分中和IL2会消除TGFβ诱导的CD4+CD25+Tregs的抑制功能, 表明TGFβ单独作用不能对CD4+CD25+Tregs起调节作用, IL2和TGFβ联合作用可增强CD4+CD25+Tregs的抑制效应。近年Skapenko 等[18]报道了与IL4R结合的细胞因子, 如IL4和IL13可促进天然CD4+CD25+Tregs的生成。在体外, IL4和IL13可将人类CD4+CD25-初始T细胞转化为CD4+CD25+Tregs, 但依赖于抗原特异性刺激和B7协同共刺激。
2 CD4+CD25+Tregs与自身免疫性肝病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是三种主要的侵犯肝脏的自身免疫病。AIH主要造成肝细胞损伤, PBC主要破坏小胆管, PSC主要表现为中大胆管损伤, 他们均以出现自身抗体为特征。自身免疫性肝病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主要认为是环境因素作用于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 导致天然免疫耐受被打破, 发生对自身抗原的免疫应答, 通过自身抗原敏感性细胞毒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和/或自身抗体依赖的细胞毒反应(ADCC)造成相应的靶组织损伤、靶细胞凋亡和坏死。人们已经注意到参与维持内环境稳定的细胞群, 如NK细胞、Th3、Tr1、CD8+CD28-、γδT细胞, 特别是CD4+CD25+Tregs可能与该病的发生发展有关。自身免疫性肝病在我国尚无明确的发病率报告, 据北京佑安医院的统计, 6000例肝功能异常患者中, AIH患者84例[19]; 在检测的3000例各种肝病患者中, PBC为52例占1.7%[20]。随着对该病认识的不断深入及临床检出率的增加, 已引起国内学者的重视。
2.1 CD4+CD25+Tregs与AIH
AIH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肝脏疾病, 多累及青年女性, 男女比为1∶4, 以血清中转氨酶水平增高, 外周循环中出现自身抗体, 高IgG球蛋白血症和浆细胞浸润肝组织为特征, 对免疫抑制治疗有效, 组织学可见门静脉周围炎症和肝界面炎症。根据自身抗体特点将AIH分为三种, 1型AIH以抗核抗体(ANA)和/或平滑肌抗体(SMA)为特点; 2型AIH的典型抗体直接针对的是肝肾微粒体1型(LKM1)和/或肝细胞质1型(LC1); 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SLA/LP)抗体的出现被认为是3型AIH的特点, 但具有争议的是有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抗体的病人并不存在明显的临床特征。Wiegard 等[21]发现, 在正常条件下, CD4+CD25+Tregs可以抑制肝细胞激活的CD4+T细胞, 而在微生物存在条件下, 肝细胞可以抵抗CD4+CD25+Tregs的抑制作用, 使免疫耐受转为免疫应答。除CD4+T细胞外, AIH患者亦存在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 而CD4+CD25+Tregs在抑制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增殖和效应功能发挥的同时, 还可下调CD8+T细胞产生IFNγ、IL4, 由此可见, CD4+CD25+Tregs在AIH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Longhi等[22]对AIH患者外周血CD4+CD25+Tregs数量及功能进行了系统研究, 发现AIH患者外周血CD4+CD25+Tregs数量缺失且功能受损; CD4+CD25+Tregs Foxp3的表达比健康对照低; CD4+CD25+Tregs与靶细胞直接接触引起调节性细胞因子IL4、 IL10、IFNγ和TGFβ分泌增加, 而患者中TGFβ的分泌却明显低于健康对照。在AIH发病期, CD8+T细胞增殖能力非常显著, 远远高于疾病缓解期和正常人, 而在药物诱导的缓解期, CD8+T细胞反应性恢复正常, 这表明CD8+T细胞的超反应性可能参与肝脏损害。在疾病缓解期, CD4+CD25+Tregs能诱导CD8+T细胞产生更多的具有免疫下调功能的IL4, 因此, CD4+CD25+Tregs和CD8+T细胞在免疫应答的调节上发挥了协同免疫抑制作用。同时还发现, CD4+CD25+Tregs的增加并不影响靶细胞的凋亡, 但AIH患者CD4+CD25-T细胞自发凋亡减少, 这也可能与自身免疫的发生有关。
2.2 CD4+CD25+Tregs与PBC
PBC是一种慢性胆汁郁积性肝脏疾病, 多累及中老年女性, 男女比为1∶9, 抗线粒体(AMA)抗体阳性及高IgM球蛋白血症为本病的重要特征。AMA针对的靶抗原主要是位于胆管上皮细胞线粒体内膜上的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E2亚单位(PDCE2), 常引起小叶间胆管损害。近年研究发现, PBC患者胆管损伤部位有大量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 而CD4+CD25+Tregs可以通过抑制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TNFα、IFNγ、IL6等细胞因子减轻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Lan等[23]发现, PBC患者外周血CD4+CD25+Tregs数量低于健康对照, 外周血单核细胞和肝脏浸润淋巴细胞CD4+CD25+Tregs比例低于丙型肝炎患者, 肝脏浸润淋巴细胞中含有更多的PDC特异性B细胞, 说明肝脏中CD4+CD25+Tregs数量减少可能诱导自身反应性B细胞产生AMA。有趣的是, 他们在PBC患者姊妹中也发现了CD4+CD25+Tregs的缺乏, 提示基因水平上对CD4+CD25+Tregs数量的调控可能与PBC患者免疫耐受缺陷有关。Sasaki等[24]发现PBC患者胆管炎症区CD4+CD25+Tregs数量增加, 增加程度与炎症损害程度相关, 说明PBC患者外周血和肝内Tregs数量在反映肝损伤程度上的变化是一致的, 推测机体可能通过免疫调节使具有抑制作用的CD4+CD25+Tregs代偿性增殖来增强对效应T细胞的抑制作用。
3 结语
人们对CD4+CD25+Tregs发挥免疫抑制功能的机制尚在探索之中, 其在自身免疫性肝病中作用的研究也刚刚起步, 进一步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不仅可以深入了解CD4+CD25+Tregs在生理和病理情况下的作用特点, 还可以从新的角度探究自身免疫性肝病发病机制。例如, 在研究PBC患者Tregs的同时发现了该病在一级亲属中的遗传易感性, 提示我们可能还存在新的免疫调节基因多态性。国外已经尝试体外诱导扩增AIH患者的Tregs[25], 这为采用免疫疗法重建自身免疫病患者体内免疫耐受以及新的治疗药物的研发指明了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Sakaguchi S, Sakaguchi N, Asano M, et al. Immunologic selftolerance maintained by activated T cells expressing IL2 receptor alphachains (CD25). Breakdown of a single mechanism of selftolerance causes various autoimmune diseases[J]. J Immunol, 1995, 155(3): 1151-1164.
[2]Bruder D,ProbstKepper M,Westendorf AM, et al. Neuropilin1: a surface marker of regulatory T cells[J]. Eur J Immunol, 2004, 34(3): 623-630.
[3]Peng Y, Laouar Y, Li MO, et al.TGFbeta regulates in vivo expansion of Foxp3expressing CD4+CD25+regulatory T cells responsible for protection against diabetes[J].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4, 101(13): 4572-4577.
[4]Brunkow ME, Jeffery EW, Hjerrild KA, et al. Disruption of a new forkhead/wingedhelix protein, scurfin, results in the fatal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 of the scurfy mouse[J]. Nat Genet, 2001, 27(1): 68-73.
[5]Morgan ME, van Bilsen JH, Bakker AM, et al. Expression of FOXP3 mRNA is not confined to CD4+CD25+ T regulatory cells in humans[J]. Human Immunol, 2005, 66(1): 13-20.
[6]Chatila TA, Blaeser F,Ho N, et al.Jm2 encoding a fork headrelated protein, is mutated in Xlinked autoimmunityallergic disregulation syndrome[J]. J Clin Invest, 2000, 106(12): R75-81.
[7]Hori S,NomuraT, Sakaguchi S. Control of regulatory T cell development by the transcription factor Foxp3[J]. Science, 2003, 299(5609): 1057-1061.
[8]Kim JY, Kim HJ, Hurt EM, et al. Functional and genomic analyses of FOXP3transduced JurkatT cells as regulatory T (Treg)like cells[J].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07, 362(1): 44-50.
[9]Caramalho I, LopesCarvalho T,Ostler D, et al. Regulatory T cells selectively express tolllike receptors and are activated by lipopolysaccharide[J]. J Exp Med, 2003, 197(4): 403-411.
[10]Uematsu S, Sato S, Yamamoto M,et al. Interleukin1 receptorassociated kinase1 plays an essential role for Tolllike receptor (TLR)7 and TLR9mediated interferon{alpha} induction[J]. J Exp Med, 2005, 201(6): 915-923.
[11]ZaninZhorov A, Cahalon L, Tal G, et al. Heat shock protein 60 enhances CD4+CD25+ regulatory T cell function via innate TLR2 signaling[J]. J Clin Invest, 2006, 116(7): 2022-2032.
[12]Crellin NK, Garcia RV, Hadisfar O, et al. Human CD4+ T cells express TLR5 and its ligand flagellin enhances the suppressive capacity and expression of FOXP3 in CD4+CD25+ T regulatory cells[J]. J Immunol, 2005, 175(12): 8051-8059.
[13]Peng G, Guo Z, Kiniwa Y, et al. Tolllike receptor 8mediated reversal of CD4+ regulatory T cell function[J].Science, 2005, 309(5739): 1380-1384.
[14]Chiffoleau E, Heslan JM, Heslan M, et al. TLR9 ligand enhances proliferation of rat CD4+ T cell and modulates suppressive activity mediated by CD4+CD25+T cell[J]. Int Immunol, 2007, 19(2): 193-201.
[15]Setoguchi R, Hori S, Takahashi T, et al. Homeostatic maintenance of natural Foxp3+ CD25+ CD4+ regulatory T cells by interleukin (IL)2 and induction of autoimmune disease by IL2 neutralization[J]. J Exp Med, 2005, 201(5): 723-735.
[16]Yamagiwa S, Gray JD, Hashimoto S, et al. A role for TGFβ in the generation and expansion of CD4+CD25+regulatory T cells from human peripheral blood[J]. J Immunol, 2001, 166(12): 7282-7289.
[17]Horwitz DA, Zheng SG, Gray JD. The role of the combination of IL2 and TGFβ or IL10 in the generation and function of CD4+CD25+and CD8+ regulatory T cell subsets[J]. J Leukoc Biol, 2003, 74(4): 471-478.
[18]Skapenko A, Kalden JR, Lipsky PE, et al. The IL4 receptor alphachainbinding cytokines, IL4 and IL13, induce forkhead box P3expressing CD25+CD4+ regulatory T cells from CD25-CD4+ precursors[J]. J Immunol, 2005, 175(9): 6107-6116.
[19]赵艳, 闫惠平, 檀玉芬, 等. 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抗体在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断及分型中的意义[J].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7, 15(4): 283-286.
[20]闫惠平, 庄辉, 刘燕敏, 等.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免疫学特点分析[J].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5, 13(1): 12-16.
[21]Wiegard C, Frenzel C, Herkel J, et al. Murine liver antigen presenting cells control suppressor activity of CD4+CD25+regulatory T cells[J]. Hepatology, 2005, 42(1): 193-199.
[22]Longhi MS, Hussain MJ, Mitry RR, et al. Functional study of CD4+CD25+ regulatory T cells in health and autoimmune hepatitis[J]. J Immunol, 2006, 176(7): 4484-4491.
[23]Lan RY,Cheng C, Lian ZX, et al. Livertargeted and peripheral blood alterations of regulatory T cells in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J]. Hepatology, 2006, 43(4): 729-737.
篇8
关键词 动物疫病;预防控制;畜禽免疫;方式转变;对策
中图分类号 S85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2-0270-03
动物疫病是危害畜牧业和畜产品安全的主要因素。我国坚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对动物疫病采取免疫为主的防控措施,并以《动物防疫法》规定,对重大动物疫病实施强制免疫。免疫是防控动物疫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1]。在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转变畜禽免疫方式、提高疫病防控能力已成为动物疫控的重要任务。该文根据《动物防疫法》和国务院的相关规定,结合保山市动物防疫工作实际,对转变畜禽免疫方式的意义、内容、目标、措施进行探讨,以为推动动物疫病防控科学发展、保障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1 转变畜禽免疫方式的意义
1.1 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严峻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国外传入或国内新发现的动物疫病已达30多种。目前,我国每年因畜禽发病死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几百亿元。国际上发生的疯牛病等动物疫病对我国形成新的威胁,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不仅给养殖业及相关产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而且直接威胁人类健康,打乱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周边国家和地区严峻的疫情形势对我国构成严重的威胁。自2010年以来,全球39个国家相继发生口蹄疫疫情,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和南美洲。而紧邻云南省的缅甸、越南又是重疫区老疫区,新传入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和新传入的缅甸98谱系口蹄疫病毒传播速度快,致病力强,致死率高[2]。国内疫情形势也非常复杂,猪瘟、牛出败等老的疫病尚未消灭,新的疫病又在增加,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短期难以根除,随活畜禽及其产品流通量的增加,传播病毒风险增加,羊痘、小反刍兽疫、仔猪流行性腹泻传入的风险正在加大,人畜共患传染病如“奶牛两病”、狂犬病也呈上升趋势,动物疫病防控形势非常严峻。
1.2 保山市动物疫控任务艰巨
保山市腾冲、龙陵与缅甸接壤,口岸众多,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保山市动物防疫任务十分艰巨。畜牧业是保山市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柱产业,2011年末全市猪、牛、羊、禽存栏分别达296.01万头、68.67万头、47.5万只、692.14万只,畜牧产值达59.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7.14%。发展畜牧业最关键的环节是预防控制动物疫病,据2006—2011年的抽查,全市猪、牛、羊、禽平均疫病死亡率分别为2.06%、0.38%、1.33%、3.61%,较省下达畜禽死亡率控制指标3.00%、1.50%、2.00%、6.00%分别低0.94、1.12、0.67、2.39个百分点,疫病防控为畜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保山市畜禽存栏基数大,按照2011年畜禽存栏数计算,如果防疫措施不力,导致畜禽死亡率每上升1个百分点,全市每年就要多死亡畜禽10万头(只),按现价计算,每年畜禽死亡损失就要增加近4 000万元。如果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造成的损失将会更大。
1.3 加强畜禽免疫任务十分紧迫
长期以来,畜禽免疫以春、秋2季防疫为主,形成市、县部门安排布置,乡兽医站组织村防疫员实施的免疫工作格局。随着畜禽存栏数和病种数的增加,畜禽免疫任务成倍增加,繁重的免疫注射任务落到每村1~2名防疫员身上[3-4]。村防疫员是享受每月200~300元定补的农民技术员,文化技术素质参差不齐,在缺乏有力宣传和有效监督的情况下开展免疫,免疫密度、质量难于保证。实践证明,这种仅依靠村防疫员自觉实施的免疫方式投入低,效率低,可靠性差。保山市畜牧业正处在一个从量到质转换的重要时期,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和畜产品安全,加强畜禽免疫的任务十分紧迫。随着畜牧业生产、加工、流通方式的改变,迫切要求转变畜禽免疫方式。只有转变畜禽免疫方式,才能克服老做法的不足,大力推进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工作,构建牢固的免疫保护屏障,有效预防控制重大动物疫病,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和社会公共卫生安全。转变畜禽免疫方式、提高疫病防控能力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2 转变畜禽免疫方式的内容
2.1 向动物防疫政府负总责方式转变
动物防疫从业务部门大包干逐步向各级政府负总责的工作方式转变。国务院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区动物防疫工作负总责,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是动物防疫工作第一责任人”。应按照“政府保密度、部门保质量”的要求,建立动物防疫责任制,真正体现动物防疫政府负总责。
2.2 向分片包干、责任到人防疫工作方式转变
兽医部门工作从一般性开会布置到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防疫工作方式转变。落实部门保质量的工作责任制,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采取县级分片包干乡镇、乡级分片包干村,负责督促指导村级开展强制免疫工作,以及负责督促指导责任区内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和养殖大户按照程序开展畜禽免疫工作。
2.3 散养户畜禽免疫向“集中免疫、整村推进”方式转变
农村散养户免疫从防疫员“单打独斗”向推行“集中免疫、整村推进”的免疫工作方式转变。除一些边远山区外,在畜禽主产区、养殖密集区、坝区采取2~3个村组成一个由乡、村、社干部和村防疫员组成的防疫队,以“集中免疫、整村推进”的方式开展畜禽免疫,按照乡不漏村、村不漏社、社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五不漏”的要求,规范开展畜禽免疫注射,提高免疫密度和质量。
2.4 规模养殖畜禽免疫向部门监督下按程序免疫方式转变
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和养殖大户畜禽免疫从自发免疫向部门监督下按程序实施免疫方式转变,即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和养殖大户在动物卫生监督指导下实施重大动物疫病程序化免疫,并按照分片包干建立定点联系制度,实行标准化管理。
3 转变畜禽免疫方式的目标
3.1 免疫密度质量达到农业部的要求
实现农业部要求“强制免疫的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4个病种免疫密度常年维持在90%以上,免疫抗体合格率全年保持在70%以上”的免疫目标。
3.2 免疫反应率和反应死亡率控制在省农业厅的指标以内
实现云南省农业厅提出的在全省大力推进“动物免疫整村推进”,猪、牛、羊强制免疫反应率和反应死亡率分别控制在1.0%和0.2%以下的目标。
3.3 免疫档案规范化建设达到省农业厅确定的目标要求
按省要求达到畜禽免疫档案规范化管理程度达95%以上,其中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养殖大户达100%,散养户免疫户口册发放使用达90%以上,整村推进示范乡镇兽医站电子免疫档案建立使用达100%。
3.4 畜禽疫病死亡率控制在省农业厅下达的控制指标内
全市猪、牛、羊、禽疫病死亡率控制在省级下的3.0%、1.5%、2.0%、6.0%以内。
3.5 动物防疫工作达到“两个确保”的总目标
按照“预防为主”和“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 ”的24字防控方针要求,积极转变动物防疫工作方式,全面推行“分片包干、集中免疫、整村推进”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模式和猪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三针两点同步免疫”免疫方式,落实“政府保密度、部门保质量”防疫工作责任制,确保全市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和重大畜产品安全事件。
4 转变畜禽免疫方式的措施
4.1 切实加强对动物防疫工作的领导
在确保不泄密的前提下应加强对动物防疫的宣传,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提高人民群众对动物防疫社会公益性事业的认识。争取政府对防疫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使政府成为动物防疫工作的组织者,成立动物防疫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落实防疫经费、召开动员会、协调相关部门、宣传发动群众和组织开展辖区内的畜禽免疫工作。
4.2 增加动物防疫经费投入
针对保山市动物防疫冷链体系不适应当前发展需求的实际,积极争取实施冷链体系建设项目,使市、县有与免疫任务相匹配的冷库和冷藏运输车,乡村有相应的冰柜、保温箱,确保疫苗冷链储运质量。按照《动物防疫法》和国务院的相关规定,建议各级政府切实增加动物防疫经费投入,将畜禽免疫、疫病监测、疫情诊断及免疫反应死亡补偿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予以保证。
4.3 大力推进“集中免疫、整村推进”工作
按照云南省农业厅的要求,认真制订工作方案,在全市大力推行“集中免疫、整村推进”的免疫方式,坚持对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和养殖大户在动物卫生监督指导下实施程序化免疫,并按照分片包干建立定点联系制度,实行标准化管理[5]。对农村散养户因地制宜地推行“集中免疫、整村推进”的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同时对新补栏、新增畜禽及时补针。扎实推进4个强制免疫病种的免疫工作,实现农业部提出的“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密度常年维持在90%以上,免疫抗体合格率全年保持在70%以上”的免疫目标,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
4.4 加强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效果监测
为检验免疫效果以及为免疫提供科学依据,市、县区动物疫控机构应认真开展免疫效果监测。按照省农业厅的要求对口蹄疫、禽流感、猪瘟、鸡新城疫免疫效果及时进行监测。牛羊口蹄疫、禽流感、猪瘟、鸡新城疫在免疫21 d后,猪口蹄疫灭活疫苗在免疫45 d后,抽取血样进行血清学检测,凡免疫抗体阳性率达不到70%的,必须及时进行二次免疫。
4.5 不断规范畜禽免疫技术
根据农业部的畜禽免疫计划和免疫技术规范,以及云南省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方案,结合实际制订保山市、县区畜禽免疫方案和免疫技术规程,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加强对县、乡、村各级防疫人员技术培训。进一步规范疫苗储存运输、免疫注射、免疫反应治疗等,不断规范畜禽免疫工作,确保免疫效果可靠。
4.6 加强畜禽免疫档案规范化建设
按照云南省农业厅的要求,加强畜禽免疫工作痕迹管理。市、县乡疫控机构按照全省统一格式建立完善疫苗调供台账及微机管理[6]。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养殖大户实施程序免疫和农村散养户实施集中免疫的同时,认真建立全省统一格式的纸质免疫档案,并在乡兽医站建立到村到户的、全市统一的、具有自动汇总功能的电子免疫档案,实现动物免疫工作痕迹管理规范化、现代化。
4.7 加强疫苗管理,杜绝疫苗浪费
农业部《兽用生物制品经营管理办法》规定,国家强制免疫用生物制品由农业部指定的企业生产,依法实行政府采购,疫苗款由中央和省级财政共同承担。疫苗免费提供也导致管理松散,浪费严重。为减少疫苗浪费,保山市要求各县区不将疫苗一次性地分发到乡到村,而是采取县级将到位疫苗数的80%分到乡,乡级将到位疫苗数的80%分到村,县乡各储备20%,用于应急使用和调剂乡村的余缺。同时加强疫苗使用情况的跟踪调查,加强疫苗冷链储藏运输管理。
4.8 加强动物防疫队伍建设
建议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加强动物防疫队伍建设和管理,积极协调进人指标,逐年招聘专业人员,为市、县、乡动物疫控机构补充新的力量。当前应根据云编办〔2012〕162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加强乡镇畜牧兽医站恢复建设工作,保持乡镇畜牧兽医站稳定完整和队伍稳定。同时,应加强动物防疫队伍业务培训、职业道德教育和技能考核鉴定,制订村级动物防检员管理考核办法,配合省级搞好村级防检员技能考核鉴定工作,不断提高基层动物防疫队伍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不断改善村级防检员待遇,发挥好村级防疫员在基层免疫中的主力军作用[7]。
5 参考文献
[1] 焦库华.家禽重要疫病的防控思路[J].中国禽业导刊,2010(8):49.
[2] 姜新社,单既乐.禽病综合防制的几点体会[J].山东畜牧兽医,2008(3):29-30.
[3] 于海泉,于尔松,李成,等.浅谈禽病的流行特点和防制[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5(5):52.
[4] 杜元钊.试论我国养禽业疾病控制与国际接轨[J].中国禽业导刊,2002(22):19-20.
[5] 甘孟侯.我国禽病发生的现状及诊断和防治中应重视的问题[J].广西畜牧兽医,1995(1):15-17.
篇9
2011年10月3日,对于加拿大科学家拉尔夫・斯坦曼(Ralph Marvin Steinman)的家人来说,注定是一个悲喜交加的日子。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在这一天宣布,斯坦曼与另两位分别来自美国和法国的科学家分享了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而令人万分遗憾的是,就在消息宣布前三天的9月30日,斯坦曼教授已经与世长辞。由于诺贝尔奖颁发前并不会提前通知获奖者,因此诺奖评委会成员之前都未能联系到斯坦曼教授本人。而消息宣布后,斯坦曼教授的女儿才在父亲的邮箱中发现了诺奖评委会的电子邮件。直到此时,大家才知道斯坦曼已经离开了人世,享年68岁。
斯坦曼教授是一名犹太人,1943年1月14日出生于加国蒙特利尔市。1963年,在麦吉尔大学完成本科学业后,斯坦曼赴美深造,就读于哈佛大学医学院,并于1968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随后,斯坦曼在著名的麻省总医院完成了实习和住院医师培训。1970年,斯坦曼来到洛克菲勒大学,开始投身基础医学研究。
病原入侵,免疫反应
我们所处的世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寄生虫等致病原。因此,免疫系统对于我们来说就尤为重要。漫长的进化历程锻炼了我们的免疫机能,使得人体能够对千变万化的入侵者做出反应。一般来说,免疫反应可分为两种情形:一种称之为“固有免疫”,另一种则称作“适应性免疫”或“获得性免疫”。2011年的诺贝尔医学奖正是授予了在这两个领域内作出重要贡献的三名科学家。美国人布鲁斯?博伊特勒(Bruce Alan Beutler)和法国人朱尔斯?霍夫曼(Jules A. Hoffmann)的研究领域在前者;斯坦曼的工作则主要在后者。
固有免疫反应
当有病原体试图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就开始做出反应了。起初,皮肤会对入侵者产生屏障作用,黏膜则可分泌一些抗菌物质参与保护。当病原体突破了这些最初的防线后,结缔组织内的某些白细胞和吞噬细胞就进入活跃状态,表现为吞噬杀伤功能增强,分泌细胞因子大大增多,诱使感染区域产生炎症反应,外观上来看局部则会呈现出红、肿、热、痛等“发炎”的特征来。多数感染会在这些炎症反应消退后被清除,而上述的这些免疫反应是与生俱来的,因此也被称为固有免疫反应。
适应性免疫反应
然而,在少数情况下,某些病原体的生命力非常顽强,固有免疫反应无法将其击败,此时就需要人体的另一套反应机制――“适应性免疫”来发挥作用了。参与适应性免疫的主要是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他们能够通过细胞杀伤、分泌抗体等多种形式来中和或清除入侵者。他们对各种各样的病原体有着很高的针对性,并且会在一次反应后留下记忆,当今后再遇到类似的病原体时,适应性免疫反应会变得更快和更高效。这种“获得性免疫”的特征也是疫苗发挥作用的原理所在。
发现免疫反应中的“哨兵”
在斯坦曼等人之前,有关免疫反应的上述过程已经被人们初步了解。不过,参与这些免疫反应的细胞究竟是如何识别入侵者的,两种免疫反应之间如何沟通和调节的细节仍属未知。斯坦曼的贡献就在于发现了一种免疫反应中的“哨兵”――树突状细胞。1973年,斯坦曼报告了这种细胞的存在,并指出树突状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独特地位。
简单地说,树突状细胞的作用,就是“通报敌情”和“发动战争”。病原生物或肿瘤细胞等入侵者之所以能够引起免疫反应,是由于这些罪犯往往带有某种异于机体的特征,医学上称之为“抗原”。而在体内游弋的树突状细胞的任务,就是发现并摄取这些特殊抗原,并将其报告给适应性免疫反应的始动者――初始T淋巴细胞。初始T细胞将调动其他免疫细胞发生级联反应,最终消灭入侵者。诸如移植排斥、自身免疫病、HIV感染等多个免疫过程均离不开树突状细胞的参与。树突状细胞的发现也为人们对抗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例如通过激活此类细胞,能够使免疫系统对某些肿瘤组织产生反应,从而起到抗癌的作用。
斯坦曼关于树突状细胞的研究起初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可,然而他并没有灰心丧气。扎实的实验和富有说服力的成果,使人们最终认可了树突状细胞的抗原提呈功能和激活T细胞的作用。
亲身体验研究成果
而关于树突状细胞的研究某种程度上也为斯坦曼本人带来了益处。2007年,斯坦曼被诊断患有胰腺癌。在经历了手术、化疗等常规疗法之后,斯坦曼为自己设计了实验性的、基于树突状细胞的免疫疗法。在众人和他自身的努力下,胰腺癌这种凶猛的癌症似乎也暂时低下了头。要知道,患有胰腺癌的患者术后的平均生存时间通常不会超过一年。
斯坦曼的成果为该领域开启了一系列崭新的研究方向。斯坦曼本人也早已名扬于世,人们认为他早晚会得到诺贝尔奖。就在斯坦曼去世前的一周,他还对自己的女儿开玩笑说,今年的诺贝尔奖即将揭晓,“我认为我应当坚持活到那个时候,因为一旦死了,他们将不会颁奖给一个死人,因此我必须坚持住”。谁料到此事竟一语成谶。
诺奖破例颁给去世的人
篇10
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肾内科,湖南怀化 418000
[摘要]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相关肾病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 该共选择30例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相关肾病患者作研究对象,回顾临床诊断及治疗资料。 结果 该组选取病例行8~12周治疗后,14例显效,占46.7%;11有效,占36.7%;5例无效,占16.7%。 结论 针对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相关肾病患者特征,采用针对性方案规治疗,可显著提高临床效果。
[
关键词 ]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相关肾病;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 R5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5(a)-0105-02
[作者简介] 梅国斌(1973.10-),男,土家族,湖南怀化人,学士,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肾内科腹膜透析工作。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ITD)包括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炎和Graves病,当有蛋白尿伴发时,临床定义为AITD相关肾病。以膜性肾病病理类型多见,可能为甲状腺微粒体抗原和甲状腺球蛋白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外诱发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循环免疫复合物机制在部分病例中也有所参与,使肾小球受损,进而形成蛋白尿[1]。AITD相关肾病病理其它类型还包括新月体肾炎、系膜增殖性肾炎等,但尚缺乏足够的研究。该病多数患者仅以轻度蛋白尿为临床表现,极少可有肾病综合征,多数无肾功能损害及高血压,临床表现与病理类型相关。该研究选择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相关病例,对临床诊断及治疗展开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选择研究对象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28~57岁,平均(39.2±2.3)岁,其中乔本甲状腺炎2例,甲状腺功能减退症13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15例,以肾病综合征为表现9例;均有程度不等的蛋白尿,检测24 h尿蛋白定量为0.16~5.30 g/d,其中呈肾病综合征表现10例,白蛋白12.3~28.4 g/L,24 h尿蛋白定量3.6~7.9 g;轻至中度血压增高9例;镜下程度不等血尿15例。患者均自愿签署该实验知情同意书,并排除机体其它系统严重疾患者。
1.2 方法
应用他巴唑(产品批号:961001)或丙基硫氧嘧啶(生产批号:100803-201002)治疗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取甲状腺片(批号850726)替代治疗桥本氏甲状腺炎或甲减。在针对AITD治疗的基础上,取糖皮质激素(生产批号:930907)治疗22例,其中呈肾炎表现者13例采用泼尼松(生产批号:0204020)5 mg·kg-1·d-1,并取双嘧达莫(生产批号:20031002)等药物辅助治疗,并依据患者机体情况行对症支持;呈肾病综合征表现9例采用泼尼松1 mg/(kg·d)治疗。另8例因AITD症状不重,蛋白尿较轻,仅对症支持治疗。
1.3 效果评定
显效:经药物治疗,血肌酐(SCr)异常者SCr水平降至正常,与治疗前比较,尿蛋白阴性或定量减少>50%;有效:SCr异常者SCr水平治疗后无明显变化,与疗前比较,尿蛋白阴性或定量减少25%以上;无效:上述标准均未达到。
2 结果
该组选取病例行8~12周治疗后,14例显效,占46.7%;11有效,占36.7%;5例无效,占16.7%。
3 讨论
研究显示,临床上AIRD相关肾病多有甲状腺疾病前驱病史,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或肾炎等,病理上呈膜性肾病改变[2]。甲状腺疾病与蛋白尿属一种或两种疾病类型,具有深入研究价值。国外报道显示,患者病发甲状腺疾病后,有轻度蛋白尿伴发,可能为早期肾脏疾病表现。故甲状腺疾病有蛋白尿且全身浮肿者,需对蛋白尿的变化动态观察,及早做肾脏免疫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诊断[3]。临床在针对甲状腺疾病单纯治疗时,尿蛋白数并未减少,还需取免疫抑制剂应用,才可发挥效果。AITD诱发的肾脏损害多表现为蛋白尿,但程度不一,部分可为肾病综合征,部分仅为轻微蛋白尿[4]。有镜下血尿伴发,较少见肉眼血尿,患者中多数无肾功能及高血压损害,损害小管间质的程度较轻。有肾小球病变伴发的AITD,多见膜性肾病,也有膜增生性肾炎、系膜增生性病变等。
临床目前在甲状腺疾病与肾病综合征相互独立或互为因果的研究中尚存有争论。国外研究[5]观点为病发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患者肾脏可能发生损害,因免疫复合物(由甲状腺抗原介导)可沉积在肾脏,引发肾脏损伤。体内还有多种抗甲状腺成分的抗体存在,如MCA、TGA,血清中可检出循环免疫复合物和抗原。AITD相关肾病膜性肾病发生机制与肾小球基底膜外由甲状腺微粒体抗原和甲状腺球蛋白沉积,形成原位免疫复合物相关,患者中部分循环免疫复合物机制可能参与其中。表明异常的甲状腺疾病免疫功能,为诱导继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因素。有文献指出,针对Graves病患者,PTU可诱导P-ANCA相关性肾小球肾炎,有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民P-AN-CA阳性的肾脏病相关,甲状腺功能相对紊乱,尤其是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在相关性肾病P-ANCA阳性患者中多见。故需对抗甲状腺药物诱发的相关必肾病加以关注。且严重肾病综合征血清T3和T4可能降低,为自尿中丢失大量蛋白相关,需与原发性甲减症鉴别。需注意一般肾病综合征FT4略偏高或正常,血TSH和FT3正常。而原发性甲减症,FT3和FT4呈减少表现,血TSH升高。该研究甲减者均与原发性甲减症符合,可将继发于肾病综合征的甲状腺功能减退排除。
目前尚缺乏对AITD相关肾病的统一认识,甲状腺切除、甲状腺素替代治疗、免疫抑制剂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均可能发挥治疗作用[6]。当AITD有蛋白尿伴发时取状腺素单纯替代治疗可能发挥效果,一旦有肾病综合征出现,其临床效果即下降,单纯免疫抑制剂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也不能减少蛋白尿。故治疗此病时,需在对AITD积极治疗的同时,取免疫抑制剂和糖皮质激素加用,以改善预后。有学者对比单行AITD治疗的患者,取免疫抑制剂或糖皮激素加用,效果较为显著[7]。该研究中,首先充分治疗AITD,并针对肾炎综合征患者加半量泼尼松,肾病综合征患者加足量泼尼松应用,并取百令胶囊、雷公藤干多甙等药物联用,以对免疫功能起到抑制和调节的效果,肾脏病变得到尽快控制。采用泼尼松效果不理想者,可取CTX免疫抑制剂应用,以改善预后。该研究结果显示,该组选取病例行8~12周治疗后,14例显效,占46.7%;11有效,占36.7%;5例无效,占16.7%。
综上,针对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相关肾病患者特征,采用针对性方案规治疗,可显著提高临床效果。
[
参考文献]
[1] 姜玲,胡玲,黄慧钟.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动物模型的比较[J].实用临床医学,2010,11(3):7-8.
[2] 肖复茜.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河北医药,2011,17(11):1555-1557.
[3] Ozbek MN,Uslu AB,Onenli-Mungan N,et al.Thyroidperoxidase gene mutations causing congenital hypothyroidism in three Turkish farnilies[J].Pediatr Endocrinol Metab,2009,22(11):1033-1039.
[4] 张海涛,张文富,张晓轩.良性甲状腺疾病手术方法改良及疗效分析[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2,11.18(6):78.
[5] 王慧,李广宙,李洪忠,等.313例甲状腺关病核素显像的回顾性分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11,28(28):15-16.
[6] 黄建萍,张敬京,宗媛华,等.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伴肾小球肾炎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J].临床儿科杂志,2005,23(5):305-308.
[7] 周秀华.核医学诊断和治疗甲状腺癌研究[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