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调节剂范文

时间:2023-03-25 15:33: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免疫调节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免疫调节剂

篇1

6岁以后免疫力趋于完善。

人们通常把人体对外来侵袭、识别和排除异物的抵抗力称为“免疫力”。人体的免疫力大多取决于遗传基因,但是环境的影响也很大,如饮食、睡眠、运动、压力等。儿童在出生6个月后,从母体中带来的部分抗体开始失效,免疫力即可开始下降。在3岁以前,孩子的免疫力最差;3岁以后,随着免疫系统的发育,孩子的免疫力渐渐增强;到6~7岁以后,免疫力渐渐接近成人,趋于完善,但根据身体情况以及环境因素仍然会出现因为抵抗力较低而产生的疾病。

服用免疫调节剂应遵医嘱。

免疫调节剂是一类药物的统称,大部分属于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类,比如维生素AD丸和葡萄糖酸锌等。缺乏维生素AD的儿童,免疫功能比较弱,上呼吸道容易遭受细菌和病毒的侵犯。还有一些类似胎盘球蛋白、丙种球蛋白、腺肽以及匹多莫德这样的药品,这一类药物的使用更应该注意,并不是所有儿童都适合通过这种方式增强抵抗力。

呼吸道感染致病源可以作用于T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以及巨噬细胞,使它们的活性降低,造成机体中等程度的免疫功能降低。有临床研究发现,50%的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的T细胞功能低下。30%的患儿NK细胞活性低下,60%~100%的患儿中性粒细胞功能低下,这些继发的免疫功能低下使患儿容易再次发生呼吸道感染,形成恶性循环。针对这类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症的儿童,可以使用匹多莫德来治疗。

区分免疫调节剂应用范围与时间。

如果经过检查,发现是由于缺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造成的免疫力低下,可以使用一些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补充剂,一般可连续服用两个月后再进行检查。针对这部分患儿,还可以配合含有黄芪、枸杞等中药成分的药物。这种方式一般适用于先天性免疫低下或久病体弱、后天抵抗力差的儿童,服用免疫调节剂的时间应该选择在感冒流行前期。

而对于匹多莫德等生物制剂,更应该遵照医嘱服用。一般是针对上下呼吸道反复感染,比如咽炎,气管炎,支气管炎等在急性治疗期使用。使用这类药物的目的是缩短病程,减少对儿童身体发育的影响,是作为急性并发后的辅助用药。这类药物的使用时间一般为2~3个疗程,不能作为长期用药,而且服用剂量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也有所不同。

使用免疫调节剂后,孩子会不会产生依赖?停用之后免疫力会不会下降?

免疫调节剂本身并没有依赖性,一般家长所说的依赖可能是指停用后儿童免疫力下降的问题。对于匹多莫德这样的治疗性药物,短时间内确实会增加儿童免疫力,停用后儿童细胞免疫功能会降低。但是这并不代表可以将这类药物作为长期使用的药品,因为儿童本身处于免疫力发育的阶段,使用药物只是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还可以作为预防用。孩子本身的免疫力还是需要依靠外界不断的刺激来发育完善,所以家长不应该因为担心孩子免疫力下降而长期使用这类药物。

孩子经常感冒、发烧是否应该吃免疫调节剂?

免疫调节剂本身种类比较多,这个问题也不应该一概而论。匹多莫德这类药物一般是用于呼吸道感染急性发作期,虽然这类药物小剂量服用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但如果不是长时间的反复呼吸道感染,一般不考虑通过药物来进行预防。

是否应给孩子使用免疫球蛋白类药物?

儿童正处于自身免疫功能逐渐完善与不断健全的阶段,他们体内免疫球蛋白的含量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胎盘球蛋白及各种免疫球蛋白毕竟是外来的异体蛋白,长期反复使用不仅不能增强免疫力,反而会干扰孩子自身抗体的形成,还可能发生过敏反应。

篇2

【摘要】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和免疫调节剂羧甲淀粉钠溶液在预防0-6岁儿童口腔炎复发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治愈的56例口腔炎儿童为研究对象,进行追踪、随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未遵医嘱定期复查和接受口腔健康教育。实验组有遵医嘱进行定期复查和接受口腔健康教育,并给予羧甲淀粉钠溶液口服调节免疫力。对比两组儿童的复发率。结果半年复发率对照组为23.1%,实验组为0,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羧甲淀粉钠溶液免疫调节结合健康教育,对儿童口腔炎复发的预防,有显著成效,大大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 口腔炎;健康教育;免疫调节剂;羧甲淀粉钠;远期疗效

口腔炎是儿童口腔疾病中的常见病之一,是口腔黏膜的炎症,可波及颊黏膜、舌、齿龊、上腭等处,患儿会出现疼痛、哭闹、流涎、食欲减退等症状。引起口腔炎的主要病菌有细菌、病毒及真菌,因受伤感染或全身抵抗力下降而诱发。而经过追踪、随访发现,口腔炎在儿童时期极易复发,其复发原因多为对患儿口腔健康教育不足、免疫力低下。为此,我院对儿童口腔炎患儿治愈后进行定期追踪,采用健康教育和口服免疫调节剂调节免疫力预防复发,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1年6月至2011年12月曾因患口腔炎在我院治愈的56患儿,其中男32例,女24例。患儿最小年龄6个月,最大年龄6岁,平均3.8岁。将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30例,对照组26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身体一般状况等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根据患儿家长遵医行为,制定观察方案。其中对照组的患儿家长遵医行为不良,没有遵医嘱定期回院复诊,治愈后没有坚持复诊,不系统接受健康教育和口服羧甲淀粉钠溶液调节免疫力;实验组的患儿家长遵医行为好,治愈后能遵医嘱定期回院复诊,系统接受口腔健康教育和口服羧甲淀粉钠溶液调节免疫力,服法:6个月~1岁1~3ml/次,1~4岁7 ml/次,4~7岁10 ml/次,7~14岁15 ml/次,3次/天,连服3个月。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指标包括:①家长的满意度和遵医行为。②家长对患儿口腔健康教育的接受程度。③复发的情况。④药物的不良反应。

2 结果

实验组半年内复发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23.1%),P<0.01;实验组家长遵医行为好,对治疗效果满意度高,能自觉对患儿进行正确的口腔卫生护理及口腔保健;口服羧甲淀粉钠溶液无明显不良反应。实验组的患儿机体抵抗力明显好转,复发率明显降低。

3 讨论

口腔炎是小儿的常见疾病,其发病原因多样,症状也不同,但无论是哪种口腔炎,其共同的临床症状都表现为流涎、食欲不振,口腔粘膜潮红、口腔疼痛等。全身症状轻重不一,多有发热、烦躁、食欲减退或因局部疼痛而不能进食,且容易复发,这不但给患儿身心健康带来巨大的影响,还给整个家底带来无比的痛苦和无奈。

为此,我院在治疗小儿口腔炎取得良好疗效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小儿口腔炎的预防,对在我院诊治的患儿,治愈后仍坚持追踪、随访,开展口腔健康教育,并调节患儿免疫力,可以有效预防口腔炎,降低复发率。在健康教育中,个体的口腔健康行为直接影响到个体的口腔健康状况。而个体的口腔健康行为受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等的影响。个体因素主要表现为患儿的机体免疫力;家庭因素则主要表现为家长的遵医行为和对患儿的口腔保健和口腔护理中。所以,只有深刻认识口腔健康行为的各种影响因素,加强健康指导和提高患儿的机体免疫力,才能从根源上预防小儿口腔炎的复发。

羧甲淀粉钠溶液是免疫调节药,可以刺激机体的免疫功能,能对消化道粘膜起到较强的覆盖能力,与粘膜糖蛋白结合,形成保护膜。其分解产生的氧化性游离酸,能减轻消化酶等损伤物质,对溃疡表面的病菌起到很好的杀灭和抑制作用。这两种方法相结合,不但能提高临床效果,还能得到患儿的免疫力,显著降低患儿的复发率,与未用此方法的对照组相比,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免疫调节剂羧甲淀粉钠溶液不但用于治疗口腔炎是安全、有效的,用于预防口腔炎的复发也是效果显著的。通过对患儿的追踪、随访,增强了家长的遵医行为和对医院的信赖,有效提高了医疗的满意度,有效地促进医患关系,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都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 石海燕,0-6岁儿童口腔炎健康教育及免疫调节剂治疗效果评价[J],当化医学,2011年16期。

[2] 石美珠,羧甲淀粉钠溶液联合健康指导治疗小儿复发性口腔炎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导,2010年33期。

篇3

1、免疫调节是指免疫系统中的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之间,以及与其它系统如神经内分泌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免疫应答以最恰当的形式维持在最适当的水平。

2、体液调节是指体内的一些细胞能生成并分泌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如激素、代谢产物等),经体液(血液、组织液等)运输。达到全身的组织细胞或某些特殊的组织细胞,通过作用于细胞上相应的受体。对这些细胞的活动进行调节。

3、神经调节包括五个基本环节: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感受器是接神经调节受刺激的器官,效应器是产生反应的器官;中枢在脑和脊髓中,传入和传出神经是将中枢与感受器和效应器联系起来的通路。例如当血液中氧分压下降时,颈动脉等化学感受器发生兴奋,通过传入神经将信息传至呼吸中枢导致中枢兴奋,再通过传出神经使呼吸肌运动加强,吸入更多的氧使血液中氧分压回升,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反射调节是机体重要的调节机制,神经系统功能不健全时,调节将发生混乱。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资料与方法

12~23个月龄儿童每个村(委)7名儿童,其中西安区调查210人、龙山区调查212人、东丰县调查210人、东辽县调查210人,共计842人。

方法:按照计划免疫技术规程的按容量比例概率法(PPS)进行抽样调查。

标准:合格接种率判断[1]:①有准确的出生年,月,日和接种年,月,日记录;②免疫起始月龄不提前;③接种针次间隔不缩短(≥28天);④基础免疫在12个月龄内完成;⑤填写齐全,记录清楚,不缺项。凡经核实符合免疫程序,全程全量接种为合格接种。凡未建卡,证者,未接种者,接种起始月龄提前,间隔时间不足者,未全程全量或超龄接种以及卡,证记录不清,卡证不符者,均视为不合格接种或未接种。

结 果

建卡率、建证率:调查适龄儿童842名,其中本地儿童758名,建卡率、建证率100%,外地儿童57名,建卡率、建证率100%。本地卡证合格率96.81%,外地卡证符合率89.47%;规范建证率分别为本地98.47%、外地87.72%。卡证符合率与规范建证率,见表1。

疫苗接种率,见表2。

不合格接种情况,见表3。

本地儿童接种率98.09%,迟种原因都是因病推迟接种;外来儿童合格接种89.95%,原因为未接种疫苗1人次,因病迟种疫苗17人次,未完成全程免疫1人次。外地儿童接种率偏低。讨 论

篇5

【关键词】牛胎盘肽;胸腺肽;免疫调节剂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524-02

前言

近十多年来,国内一些科学工作者,用人胎盘做原料,采用现代化技术进行分离提取,研制胎盘因子。其主要成分为小分子多肽,故又称其为胎盘肽,又因其生物活性强,与胸腺肽和转移因子相似,因此有人又称其为胎盘转移因子。此种胎盘因子经生物活性检定与临床应用,被证明是一种很好的免疫调节剂。然而,由于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的日益蔓延,人胎盘再作为一种生化药品的原料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国家有关部门对其限制很严,人胎盘的利用是非常有限的。依据现代生物学,特别是免疫学理论,有关细胞因子类产品,它们的一些共性,如分子量小,多数本身无抗元性,具有很强的器官特异性,但没有种属的差异。这就为利用动物资源,如动物胎盘研制胎盘肽奠定了理论基础。本人就是据此,对用现代的生化分离提取技术,从健康母牛胎盘中制备的牛胎盘肽,进行基本理化性状及生物活性做初步地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牛胎盘肽

1.1.2理化和生物学及安全性检定条件

1.1.3常规试剂与设备

1.2 检定

1.2.1理化性质检定

1.2.1.1吸收光谱 利用国产751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

1.2.1.2分子量测定 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方法,以胰岛素、蛋白酶抑制剂及核糖核酸酶等为标准曲线图。

1.2.1.3游离氨基酸分析 应用国产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取0.1%样品50ul进行分析。

1.2.1.4 多肽含量测定 采用Lowry氏法,具体按《中国生物制品规程》2000年版的操作程序进行。

1.2.1.5 胎盘肽与胸腺肽性质比较。

1.2.2生物活性检定

1.2.2.1 PHA(植物血凝素)皮试 选择乙型肝炎患者20名,结核病患者20名,年龄为18―58岁之间,皮内注入PHA试液0.1ml(20ug),记录18―24小时内结果,以≥10mm为阳性,然后给予牛胎盘肽治疗,每人肌注1mg/支(约9mg多肽),隔日一次,共计3次。末次注射后21天时,再行PHA皮试。

1.2.2.2 E-玫瑰花结实验(E-RFC)

取猪胸腺分离出淋巴细胞,并经45℃水浴加热处理,使之脱受体,然后加入胎盘肽,37℃水浴作用2小时后,加入新鲜且已洗干净的绵羊红血球,再进行孵育,然后计算RFC花结数。

1.2.3安全性检定

1.2.3.1过敏试验 取体重250―300克重的豚鼠6只,每只豚鼠腹腔注射牛胎盘肽0.5ml,连续致敏3次。末次注射后2周,再给1ml/只牛胎盘肽做发敏试验,观察30分钟。

1.2.3.2热源试验 按《中国生物制品规程》2000年版有关方法进行。

1.2.3.3急性毒力试验 取体重18―25g重小白鼠15只,雌雄兼用,采用腹腔注射,最大剂量为1ml/只牛胎盘肽,相当于人用剂量的500倍左右,观察3天。

3 讨论

3.1 近年来,在生化药物的开发中,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品种不下少数,如不同规格的胸腺肽类产品、转移因子、人胎盘肽等。这些产品在抗病毒、抗感染等治疗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原料的选用上,已逐渐从人源材料向动物资源方面发展,到目前为止,已完全取代了人源的原料。上述制品的疗效与使用安全性方面,也进一步得到了验证。本文就报道的利用乳牛胎盘制备胎盘肽,从理化与生物活性及安全性检定结果看,同上述提到的几种细胞因子具有相同之处。

3.2 通过对牛胎盘肽的理化特性、生物活性及安全性检定,特别是与胸腺肽成分的比较结果,肽和氨基酸是主要的组成成分。其中肽是携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信息的,而多种氨基酸也是人体所必需的。牛胎盘肽完全可以开发成一种新的免疫调节类药品或保健食品,且试制品质量已达到针剂药物的质量指标。

3.3 我国地域辽阔,乳牛及相关的牛胎盘资源丰富,牛胎盘与人胎盘相比,生物安全性指标更高,没有诸如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的威胁,牛胎盘的综合利用大有可为,牛胎盘肽前景看好。

参考文献

[1] 江苏新医学院编《中药大词典》,第一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3;29

篇6

【关键词】 抗病毒;乙型病毒性肝炎;药物治疗

中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尤其是乙型病毒性肝炎。我国的慢性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可能超过1.2亿,其中需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000万。HBV感染后发病多呈隐匿性,持续 HBV感染会导致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死亡率很高。HBV引起肝细胞损伤及肝组织炎症、坏死,要阻断肝炎病毒引起肝脏病变的进行和慢性化,必须清除体内的肝炎病毒,因此抗病毒治疗是治疗病毒性肝炎最为重要也是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目前认为,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尚无特效药,临床上疗效确切的抗病毒药物主要采用核苷类抗病毒药、干扰素、免疫调节剂及各类中草药等。本文将就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抗病毒药物及其近年的治疗进展情况进行概述。

1 核苷类似物

核苷类似物是一类高效的抗病毒药物,迄今大多数有效抗病毒药物都属于核苷类。由于其抗病毒作用强,不良反应少,可以口服,使用方便,化学结构简单,并可人工合成等优点,成为抗病毒药物研究领域中的热门课题。近年来,用于抗病毒的新的核苷类似物主要有拉咪呋啶(Lamivudine)、泛昔洛韦(Famciclovir)、阿糖腺普(Vidarabine)、洛布卡韦(Lobucavir)、利巴韦林(Ribavirin)、无环鸟普(阿昔洛昔Acyclovir)、丙氧鸟昔(更昔洛韦Ganciclovir)等。阿德福韦酯(ADV)作为近年新合成的腺嘌呤类核苷类似物,具有抗逆转录病毒、嗜肝病毒和疱疹病毒的广谱抗病毒作用,成为核苷类似物抗病毒冶疗的新宠。其中阿德福韦双酯(adefovirdipivoxil)是ADV的口服制剂,口服后可在体内迅速水解为ADV,ADV在体内的代谢产物为92磷酸甲氧基乙基腺嘌呤(PMEA),这种代谢产物是其抗病毒作用的有效成分。

新的核苷类似物有以下共同特点:①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DNA多聚酶和逆转录酶,与核昔酸竞争性掺入病毒的DNA链,终止DNA链的合成,因此可以抑制病毒的复制;②迅速、有效地降低血清HBV DNA水平;③可以改善肝功能及肝组织学病变;④不良反应少而轻;⑤可以口服,使用方便。核苷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是肯定的,其抑制病毒作用强、副反应轻、使用方便及可用于肝功能失代偿患者是其优势,然而其在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过程中,亦有不足之处:①短期治疗,停药后复发率高;②长期治疗可发生病毒变异,病毒变异率随着疗程延长而升高,病毒变异可引起耐药,使HBV DNA可以重新出现及升高、ATL重新出现异常,引起病情的恶化。这也使临床医生在应用核苷类似物治疗时倍感困惑。

2 干扰素

干扰素(INF)是人体受各种诱导物刺激而产生的一类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糖蛋白,INF与靶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发生构型变化,通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向细胞核内传递信息,使细胞的INF激活基因(SIGs)被激活,产生抗病毒蛋白和免疫调节因子,具有抗病毒和增强人体免疫力的双重作用。IFN有α、β、γ3种,分别由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免疫淋巴细胞产生,具有抗病毒、抗细胞分裂和免疫调节活性。用于病毒性肝炎治疗的主要是IFNα。IFNα是目前国内、外公认治疗病毒性肝炎有效的药物。IFNα主要有四大生物学作用:抗病毒、抗细胞增殖、免疫调节和抗肝纤维化作用。IFNα的作用机制包括两条途径:直接抗病毒作用和免疫调节作用,其直接抗病毒作用是抑制HBV的复制,主要作用靶位点是HBVDNA。同时还可以抑制病毒蛋白的表达,表现为HBV及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均可能转阴。另外,IFNα还通过免疫调节机制,调节机体对HBV的免疫应答,以协助抗病毒效应。

IFNα对病毒性肝炎的疗效肯定,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并降低患者经济负担,不失为治疗乙肝的首选药物之一。但其半衰期短等缺点也严重束缚了其临床应用。近年来开发出的长效干扰素,如聚乙二醇干扰素、白蛋白融合干扰素及干扰素脂质体等,因消除缓慢、使用方便、疗效稳定,其优越性得到越来越多的体现,有逐渐取代普通干扰素的趋势,开发出长效、高效的干扰素也越来越成为病毒性肝炎治疗的重要发展方向。另鉴于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治疗后均易复发,临床可考虑联合用药。

3 免疫调节剂

许多临床现象表明,慢性乙型肝炎的发展和后果,主要取决于宿主的免疫应答,故应用一些免疫调节剂,是另类清除HBV的方法。目前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非特异免疫调节剂有胸腺肽、胸腺肽1、白细胞介素2和12及左旋咪唑涂布剂等,它们对提高抗HBV的免疫功能虽有一定的疗效,但疗效有限,尚待进一步研究。目前的研究多放在特异性免疫调节剂,因其能提高对HBV特异性免疫功能,可以特异性识别、清除HBV。正在研究的有前S或S肽疫苗、免疫复合物疫苗、DNA疫苗等。DNA疫苗是一种新型的免疫方法,将含编码外源蛋白基因的质粒DNA直接导入动物组织,外源基因于体内细胞表达后,表达产物被机体细胞提呈,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介导体液及细胞免疫应答。

免疫调节剂用于治疗病毒性肝炎不仅效果良好,而且具有以下优点:①副作用极少;②适应证广泛,可用于嗜肝病毒感染所致的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性肝衰竭等,无禁忌证;③获得的病毒学应答具有持续性,不易反弹;④停药后仍具有延迟的抗病毒效应;⑤与其他抗病毒药物联合可提高应答率。

4 中药治疗

目前因抗病毒药物的不良反应及耐药株的出现,故对中草药及其提取成分的抗HBV作用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在中药中已发现了许多具有抗HBV的单味中药或复方药物。但目前中医药在抗HBV方面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与乙型肝炎本身发病机制复杂及中药作用机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等各种因素有关,因此如何研发新型高效的抗HBV中药是当前研究的难题。

5 药物联合治疗

目前抗HBV 单药治疗的现状是:①病毒学应答未达到理想状态,即使最强效的抗病毒药物,也不能完全实现HBV DNA 阴转,HBeAg 阴性者,停药后复发率高;②血清学应答率低,HBeAg 血清转换率低,持续转换率低,HBsAg 血清转阴率很低,转换率低;③耐药现象是抗感染治疗过程中的普遍现象。

2009 年欧洲肝脏病学会(EASL)乙肝指南对联合用药的阐述有:① 对于初治患者的联合:已有充分证据说明具有高耐药风险的患者(如基线 HBV DNA 水平高);发生耐药,可能危及生命者(如肝硬化)必须进行初始联合治疗,而初始联合用于一般患者的疗效优势,尚须进一步积累证据;②耐药患者:对于耐药患者,加用一种无交叉耐药位点的药物联合治疗是惟一有效的策略。抗病毒药物联合治疗是抗感染领域常用的策略之一,联合用药的目的是获得疗效的叠加或协同作用,减少或延迟耐药的出现,但联合治疗的更多益处和前景还需要较多资料来证实。

总之,乙型病毒性肝炎最终的治疗目标是将 HBV从体内彻底清除。针对抗乙肝病毒治疗现状,目前已形成共识,对有适应证者,抗病毒治疗是首要原则,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消除HBV;目前抗HBV药物有效,但非特效,无论是干扰素类还是核苷类似物都对部分患者有效,都有适合的患者群,没有一种抗乙肝病毒的药物是所有患者通用的。另外,抗病毒药物需长期使用,抗病毒药物的耐药性和患者的依从性等问题都需要在临床实践中注意。

参 考 文 献

[1] StraderDB,Wright T,ThomasDL,et al.AASLD practice guideline:diagnosis,management,and treatment of hepatitis C.Hepatology,2004,39(4):11471171.

[2] 袁雯霞,黄建荣.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治疗现状及进展.现代实用医学,2010,22(1):24.

[3] 康传贞,张翠.长效干拢素α的抗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中国实用医药,2008,3(15):184186.

[4] 陈耀凯.胸腺素α1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实用肝脏病杂志,2008,11(4):284287.

[5] van ZonneveldM,Honkoop P,HansenB E,et al.Longterm followup of alphainterferon treatment of patien 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Hepatology,2004,39(3):804810.

篇7

【关键词】葡萄膜炎  西药  免疫调节剂  生物制剂 

        葡萄膜炎是一种多发于青壮年的眼病,种类繁多,病因复杂,治疗不当可导致失明,在致盲眼病中占有重要地位,已引起世界范围内的重视。因此,寻求合理而有效的治疗药物,已成为眼科领域里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梳理近年来葡萄膜炎药物治疗方面的进展,希望能给眼科工作者参考。 

        一、西药治疗 

        过去对于葡萄膜炎以睫状肌麻痹剂、激素、非甾体消炎药为主。糖皮质激素为主要抗炎剂,局部用药可有效控制炎症反应,一般用于滴眼、球结膜下注射、口服或全身用药,特别是玻璃体腔注射[1]此种治疗主要适用于慢性中间葡萄膜炎、后葡萄膜炎,特别是伴有囊样黄斑水肿的患者。近年来,左韬等[2]应用直流电离子透入机,以地塞米松5mg,浸湿眼垫,以直流电阳极为治疗极,生理盐水为阴极,以眼一枕法透入,治疗时在患者病灶局部能最快达到治疗浓度,能更早更有效的控制色素膜的炎症,保护了视功能。实验证明激素离子透入治疗葡萄膜炎疗效好于其他给药法。 

        二、免疫调节剂治疗 

        环孢素a缓释系统(csa dds)玻璃体腔植入治疗,因其确切的治疗效果,已被广泛应用于多种葡萄膜炎的治疗。但csa局部滴用很难渗透至眼内,全身应用虽效果显著,需大剂量应用才能在眼内达到有效治疗浓度,且全身毒副作用大。董晓光等[3]对30只建立葡萄膜炎动物模型的新西兰兔进行csa缓释系统植入玻璃体腔并观察葡萄膜炎的疗效和安全性。实验发现以乙交酯一丙交酯一己内酯三元共聚物为载体的csa dds能在眼内维持有效药物浓度,可有效减轻兔眼葡萄膜炎性反应,且无眼部和全身毒性作用,为葡萄膜炎的治疗提供一条新的治疗途径。 

        三、生物制剂治疗 

        jasper h kappen[4]通过对患behcet病患者细胞因子的研究发现,生物制剂可以治疗常规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的顽固性葡萄膜炎。下面列举几种生物制剂。 

        1.tnf制剂[5] :例如:英夫利昔单抗(infliximab)在眼科用于治疗常规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的顽固性葡萄膜炎、幼年性关节炎伴发的葡萄膜炎、顽固性巩膜炎。阿达木单抗(adalimumab)[6]对behcet病、顽固性后葡萄膜炎及伴有关节炎的葡萄膜炎有效。 

       2.针对淋巴细胞亚群的治疗:淋巴细胞的活化增生在葡萄膜炎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抑制淋巴细胞活化增生的制剂有alemtuzumab和静脉免疫球蛋白(ivig),抑制t细胞活化的制剂有cm—t412和ii 2受体拮抗剂,抑制b细胞活化的制剂有抗cd20单克隆抗体。治疗顽固性葡萄膜炎有效,但成本较高。 

        3.调节细胞因子活性制剂:lfn—a、il一抗病毒作用、增强自然杀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增强抗体依赖性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抗细胞增生作用和抗血管生成作用等,治疗顽固性葡萄膜炎有效。 

        生物制剂在顽固性葡萄膜炎的治疗方面显示出了独特的疗效,但由于费用较高、副作用还未完全了解,故目前未广泛应用于临床。 

        葡萄膜炎的治疗一直是眼科同仁们不断研究的问题,本文只是抛砖引玉,旨在让各位同仁在临床工作中扩展思路,运用更好的治疗方法服务患者。  

参 考 文 献 

[1]杨培增.葡萄膜炎治疗进展.继续教育,2006, 20:28-33. 

[2]左韬.左力.张祝强.肖润华.左柏庆. 孟阔. 戴凡. 药物离子透入治疗葡萄膜炎的临床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 22(12):69-70. 

[3]董晓光.徐玉梅.原公强.史伟云.谢立信.王身国. 环孢素a缓释系统眼内植入治疗葡萄膜炎的实验研究[j].中华眼科杂志, 2005 41(7):636-641. 

[4]kappen jh,dik wa,dingjan gm,van dele pl,hooijkaas h,van hagan pm,van laar ja. cytokines in the colon of a patient with beh?et’s disease.arthritis res ther,2009.11(4):412. 

篇8

刘先生5年前在医院就诊查出乙肝大三阳、HBV DNA 107拷贝/毫升,ALT(丙氨酸转移酶)正常,医生予恩替卡韦进行抗病毒治疗。半年后,刘先生的HBV DNA降至104拷贝/毫升,以后每年定期数次检查至今,ALT正常,但仍为大三阳,HBV DNA始终不能转阴。刘先生今年29岁,至今未婚,5年的抗病毒治疗花费了近8万元,这让他经济上难以承受,心理负担极大,对治疗几近失去信心。

罗先生4年前查出乙肝大三阳、HBV DNA 105拷贝/毫升,ALT正常,医生予替比夫定进行抗病毒治疗。服药1年后,罗先生出现耐药现象,又加服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又过了1年,他的HBV DNA始终在104拷贝/毫升左右,ALT正常,仍为大三阳,医生建议他加用胸腺肽a1(免疫调节剂)治疗。连续联合治疗了1年半,罗先生的病情仍维持原状。4年来,罗先生花费近20万元,经济也陷入困境,十分苦恼。

医生的话

这两名慢乙肝患者在处于免疫耐受期时就接受了抗病毒治疗,是不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免疫耐受期患者为乙肝大三阳、HBV DNA高滴度、肝功能正常、肝穿刺无炎症或仅有轻度炎症,此时是不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的。刘先生和罗先生都是免疫耐受期的患者,只要坚持每3个月检查一次HBV DNA和肝功能即可,一旦ALT上升至正常值上限2倍时,才需及时给予抗病毒治疗。这两名患者年龄相对较轻,治病心切,但主诊医生没有把握好抗病毒治疗的指征,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

口服抗病毒药物的问世对慢乙肝的治疗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应用10年多来,慢乙肝得到了明显控制,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是,临床上或多或少存在不规范的抗病毒治疗甚至药物滥用现象,主要有以下5种情况。

1 免疫耐受期的患者,或ALT升高但不到正常值上限2倍而又未做肝穿刺的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

专家解析:免疫耐受期的患者是不需要抗病毒治疗的,如果此时接受了抗病毒治疗,不但不能清除病毒,反而会诱发耐药株产生。当患者日后出现肝功能异常达到抗病毒指征时,原先使用过的抗病毒药物会很快出现耐药,不能正常发挥抗病毒疗效。此时,即使调整治疗方案,加用无交叉耐药的药物仍不一定能控制疾病。

2 在非规范治疗情况下,盲目加用免疫调节剂或其他保肝药物,劳民伤财。

专家解析:很多免疫耐受期的患者接受了抗病毒治疗,疗效不佳,求医心切,又会进一步加用一些免疫调节剂、保肝降酶药物等,希望能够加快病毒清除,争取早日康复。其实这样做,对疾病治疗有百害无一益!使用免疫调节剂虽然对身体本身没有害处,但是费用较高,在治疗无效时大大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及心理负担。当患者真正需要抗病毒治疗时,由于经济关系,常常使患者难以按照治疗指征足量足疗程地配合治疗。而使用保肝降酶药物,则可能掩盖病情进展,不能及时发现肝损情况,错过治疗最佳时机。

3 长期服中药,耽误抗病毒时机,加重病情。

专家解析:中药治疗治标不治本,长期服用可能发生药物性肝炎,耽误治疗并加重病情。

4 正在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未进行定期检测,发生耐药或应答不佳时不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继续原方案无效治疗。

专家解析:不定期检查HBV DNA、ALT及乙肝标志物的患者,无法知晓药物的疗效及耐药情况。一旦出现病毒学反弹甚至肝功能异常,仍予原药治疗,疾病进展无法得到控制,肝功能进一步损伤,加大后续治疗难度,延误病情。

5 ALT升高超过正常值上限2倍的患者,不进行抗病毒治疗,只是反复住院(或在门诊)进行保肝降酶治疗。

篇9

1 资料和方法

1.1入选标准:经临床确诊的扁平疣患者,年龄≥18岁;性别不限;病程1个月~8年;本人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妊娠、哺乳期、3年内准备生育的妇女;有心、肝、肾疾病者;近4周内全身或局部使用过抗病毒药物或免疫调节剂者;对多糖蛋白、阿维A和他扎罗汀过敏者;不能配合用药和随诊者。共入选患者90例,男39例,女51例。年龄18~49岁,平均33.50岁,病程0.5~96个月,平均9.7个月;皮损10~200个,平均92个。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治疗组30例,对照1组32例,对照2组28例。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皮损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①治疗组:口服多糖蛋白片0.9g(福州海王金象中药制药有限公司),3次/日。阿维A胶囊20mg(重庆华邦制药有限公司),1次/中午,早晚外用他扎罗汀乳膏(重庆华邦制药有限公司),涂抹时稍稍用力擦患处,至局部皮肤发红,促进药物吸收;②对照1组:口服阿维A胶囊20mg ,1次/中午,早晚外用他扎罗汀乳膏;③对照2组:口服多糖蛋白片0.9g,3次/日,早晚外用他扎罗汀乳膏。每2周随诊1次,连续观察8周,详细记录每组治疗前后皮损数目、患者症状及不良反应。

1.3 疗效判定标准[3]:痊愈:皮损全部消退,无色素沉着;显效:皮损消退>70%,出现少量色素沉着;有效:皮损消退30%~70%;无效:皮损消退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χ2检验统计数据,P

2.2不良反应:治疗组有30例,对照1组有32例出现不同程度口唇干燥、脱屑。此外,治疗组和对照1组、对照2组各有11例、12例、9例患者出现局部不良反应,包括皮损周围皮肤干燥、脱屑、红斑或烧灼感,上述患者经外用润肤霜等处理,随着用药时间延长,不良反应逐渐消失。

3 讨论

治疗扁平疣常采用激光、冷冻等技术[4],这些方法难以精准控制去除病变组织的深度及范围,作用浅了残留的病变组织易复发,作用深了易出现瘢痕。扁平疣的病程与机体免疫有重要关系,在免疫缺陷状态者发病率增高,且细胞免疫对扁平疣的防御机制起主要作用。近年来,重组病毒衣壳蛋白和早期基因片段研究发现,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在防止扁平疣的发生、发展方面均起作用[5]。因此,通过对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调节,是消除HPV感染总的治疗原则之一。

有研究显示,卡介菌多糖、核酸等新一代的非特异性免疫调节剂,通过提高C3和OKT4的水平,降低IgG和OKT8的值,从而达到增强患者机体免疫力的目的,以此发挥其抗感染功效;或者治疗过程中通过使T细胞致敏,使得CD4+辅T细胞激发出多种因子,其中Thl细胞可分泌IL-2、IFN-γ两种因子,这两种因子能充当自然杀伤细胞的激活剂,另外,IFN-γ细胞可活化单核巨噬细胞,达到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6]。还有研究通过应用新型局部免疫调节剂咪喹莫特联合液氮冷冻治疗扁平疣,咪喹莫特乳膏能够在用药局部诱导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多种细胞因子,从而产生免疫调节和间接抗病毒作用,研究显示有较好疗效[7]。笔者采用多糖蛋白联合阿维A、他扎罗汀综合治疗扁平疣,有效率为90%,疗效较好。其主要机理:多糖蛋白是天然的免疫调节剂,含有的多种免疫活性物质,像核酸、氨基酸等,可对机体免疫系统双向调节,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含有的多糖核酸可发挥抗过敏作用[8],阿维A可抑制扁平疣表皮细胞异常增生,促使免疫细胞分化,具有免疫调节作用[9],他扎罗汀乳膏可调节被HPV感染的细胞分裂周期,抑制其过度增殖等,具有角质剥脱作用[10],其综合作用可使扁平疣疣体脱落,以及从根源上增强机体抵抗力并防止复发,抑制增生。

以上临床资料结果显示,两者联合用药治疗组与单一用药对照组疗效相比,均P

[参考文献]

[1]陆甚兰.病毒性皮肤病[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174.

[2]朱学骏,顾有守,沈丽玉,等.实用皮肤病性病治疗学[M].北京: 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242-243.

[3]黄明欢,秦晓峰,黄懿,等.咪喹莫特乳膏联合卡介苗多糖核酸治疗扁平疣疗效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0,24:442-443.

[4]康红芬,肖红艳.激光和液氮冷冻治疗寻常疣疗效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7,21(6):376.

[5]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14-415.

[6]黄志雄.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治疗扁平疣临床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7):28-29.

[7]陶国平. 5%咪喹莫特乳膏联合液氮冷冻治疗扁平疣68例[J].中国药业,2013,22(7):82.

[8]邸海灵,刘燕玲.多糖蛋白片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中的骨髓保护作用[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7,28(4):289-290.

[9]邹循辉,刘军麟,黄克,等.异维A酸胶丸联合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扁平疣疗效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13,22(5):553-554.

篇10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HBV DNA;阿德福韦酯;INF-α

中图分类号: R51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2409(2009)05-0814-03

Effect of INF-α and Adefovir combination therapy on patients with chronichep atitis B/ZHU Yu-jia∥Guiga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Guangxi TCM University, Guigang 5371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INF-αand Adefovir in treating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CHB)and its influe nce on HBV DNA. Methods:184 patients were enrolled and randomized into two grou ps:the treated group(92 cases)and control group(92cases). The treated groupreceived INF-α and Adefovir simultaneously for 12 months. The control group re c eived Adefovir alone for 12 months. Liver function,virological parameters,seru mHBV DNA and HBV DNA were evaluated. Liver biopsy was taken before therapy and a fter 12 month treatment in 40 patients. Results:After 12 months treatment,ther e w as no difference in HBV DNA negative rate between treated group and control grou ps(P>0.05).Most of liver histology were improved in 40 patients. Conclusio n: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INF-α and l Adefovir could enhance the therapeutic eff e ct in treating CHB to certain extent,but effect on HBV DNA should be study furt her more.

Key words: chronic hepatitis B;HBV DNA;Adefovir;INF-α

阿德福韦酯在CHB抗病毒治疗上的广泛应用是近年来CHB治疗上的重大进展,对控 制病情、改善肝组织及预后均有良好的作用。免疫调节剂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尤其是 对HBV的特异性免疫;免疫调节剂还可以识别和破坏HBV感染的靶细胞,达到清除HBV的目的 。本研究采用抗乙肝病毒药物联合应用免疫调节剂的方法,通过观察阿德福韦酯联合INF- α治疗CHB的疗效及对HBV DNA的影响,以探讨CHB抗病毒治疗上联合用药的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收集我院2006年6月至2007年6月184例(CHB)患者,男118例,女6 6例;年龄16 ~60岁,诊断符合2004年中华医学会西安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及以下条件: ①HbsAg阳性或阴性,抗HBV DNA 阳性。②2ULN0.0 5)。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92例用INF-α(500万U/次,3次/周,皮下注射。疗程6月),同时联 用阿德福韦酯片剂(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生产,10mg/片),每次10mg,1次/d,早 晨空腹口服,疗程12个月。对照组:单服阿德福韦酯片剂,剂量、疗程同治疗组。所有观察 病例不加用降酶、退黄及其他抗病毒或免疫调节药物。两组患者均坚持全程治疗。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症状体征(如纳差,腹胀,乏力,黄疸,肝区痛,肝脾大) :每半个月记录1次。②HBVDNA:采用荧光定量PCR法,仪器为美国ABIPrisa7000型基因扩增 仪,试剂由深圳匹基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提供,以5.00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生化及HBV DNA的变化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生化及HBV DNA的变化见表1。

从表1看出,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所有指标差值对比,HBV DNA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 比较 ,在改善肝功能方面以及降低HBV DNA表达量方面均有疗效,表现在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 后 ALT和HBV DNA对比(均P

2.2 肝组织病理学变化

共40例患者进行了治疗前、后两次肝穿活检(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 0例)。病理改变见表2。镜下大部分患者肝组织病理有不同程度的好转,按2000年标准进行 分级分期:炎症活动度,治疗组16例由G3降为G2,21例由G2降为G1,对照组各有2 例由G3降 为G2,10例G2降为G1,其余病例肝组织标本虽镜下可见改善,但尚达不到降一级的标 准,如 汇管区炎症细胞由较多变为少量,小叶内点灶状坏死每视野计数减少;纤维化程度,治疗组 11例由S3降为S2,19例由S2降为S1,对照组1例由S3降为S2,9例由S2降为S 1,其余病例部分可见纤维化程度下降,如纤维隔变少、变细、变短,但尚达不到降一级 的标准。

3 讨论

目前治疗乙型肝炎,减轻肝脏病变,降低、防止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从而提高患者的 生活质量和生存率成为目前人们关注的课题[1]。近年来国内外对CHB抗病毒药物治 疗已有了 很大进展,主要采用抗病毒、免疫调节、改善肝功能和防止慢性化发展等综合治疗,在其治 疗原则上,国内外肝病学界已达成共识,认为抗病毒治疗是其中最主要、最根本的治疗措施 [2,3]。HBV属嗜肝DNA病毒科,其具有逆转录活性的HBV-DNA聚合酶有着高度保守 的位于聚合 酶活性结构域C区的YMDD基序,为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结合位点。而阿德福韦酯是近年来抗H BV药物中较有代表性的核苷(nucleoside analogues)类似物的药物,其作用机制在于其活性 代谢产物阿德福韦酯二磷酸盐通过与自然底物脱氧腺苷三磷酸竞争以及整合到病毒DNA后, 引起乙肝病毒DNA链延长终止,从而发挥抑制HBV DNA的作用[4,5]。全球大规模临 床试验证实 ,患者使用阿德福韦酯后可以获得病毒学、肝脏生化功能和组织学的改善[6-8]。 针对目前 暂无理想抗病毒药物的现实,人们也将较多注意力集中于联合药物治疗,寄希望于通过联合 一些药物,使阿德福韦酯的疗效持久,病毒耐药发生能够减少或延缓。由于慢性乙肝存在免 疫功能低下和免疫耐受,以及免疫调节功能异常,使人体内不能清除HBV,所以,在对慢性 乙肝治疗中,有目的地选择免疫调节剂,对提高人体免疫功能是十分重要的[9]。INF-α作 为一种免疫调节剂,具有广泛的抑制病毒、抗肿瘤和调节免疫的作用[10]。如果患 者无α干 扰素禁忌证,而HbeAg阳性,ALT在正常值上限5~10倍,HBV DNA≤108copies/ml,女性 ,年龄

本研究试图采用抗乙肝病毒药物联合应用免疫调节剂的方法,通过观察阿德福韦酯联合 INF-α治疗CHB的疗效及对HBV DNA的影响,以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抗病毒治疗上联合 用药的方法。通过对比阿德福韦酯单用及联合INF-α治疗慢乙肝的疗效,以探讨联合用药 的效果。

研究表明,阿德福韦酯与INF-α联合应用(治疗组)与单用阿德福韦酯组(对照组) 比 较,在改善肝功能方面以及降低HBV DNA表达量方面均有疗效,表现在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 前 后ALT和HBV DNA对比(均P

以上结果表明,阿德福韦酯与INF-α联合应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的疗效,但因笔者观察的病例较少,疗程较短,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验证,其作用机制也 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修订.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 6):324-329.

[2] GUO Y,GUO H,ZHANG L,et al. Genomic analysis of anti-hep atitis B virus(H BV)activity by small instble HBV-producing cells[J]. J Virol,2005,79(22): 14392-14403.

[3] BENHAMOU Y. Treatment algorithm for chronic hepa-titis B inHIV-infected patients[J].J Hepatol,2006,44(1 Suppl):S90-94.

[4] WOLTERS L M,NIESTERS H G,DE MAN R A,et al.Nucleosideogues for chronichepatitis B[J]. Eur 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1,13(12):1499-1506.

[5] 蒋晔,徐智儒,张晓青.抗乙肝新药阿德福韦酯的研究进展[J].中国 新药与临床杂志,2004,23(6):373-377.

[6] HADZIYANNIS S J,TASSOPOULOS N S,HEATH-COTE E J,et al.Adefovir dipivoxil for t he treatment of hepatitis B e antigen-negative chronic hepatitis B[J].N EnglJ Med,2003,348:800-807.

[7] MARCELLIN P,CHANG T T,LIM S G,et al.Adefovir dipivoxil for he treatment ofhepatitis B e antigen-positive chronic hepatitisB[J].N Engl J Med,2003,34 8:808-816.

[8] HADZIYANNIS S,TASSOPOULOS N,CHANG T T,et al.Three-year s tudy of adefovi r dipivoxil(ADV)demonstrates sustained efficacy in pre-sumed precore mutant ch r 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 in a long-term safety and efficacy study[J].J Hep atol,2004(1 Suppl):17.

[9] ZOULIM F.Assessment of treatment efficacy in HBV infectionand disease[J]. J Hepatol,2006,44(1 Suppl):S95-99.

[10] 徐灿,金震东.干扰素抗肝纤维化研究进展[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 志,2001,10(3):200-202.

[11] 罗筱莲,魏来,田庚善.有关抗病毒治疗的几个问题[J].肝病快讯,2 004,4:2-3.

[12] 马为民,陆坚,蒋小玲,等.干扰素α-1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其 预测因素分析[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1,19:148-151.

[13] HARRIS J M,MARTIN N E,MODIM.Pegylation:a novel process fo r mod ifying pharmacokinetics[J]. Clin Pharmacokinet,2001,40(7):539-551.

[14] VAN NUNEN A B,HANSEN B E,SUH D J,et al.Durability of HBeAg seroconversion fol lowing antiviral therapy for chronic hepatitis B:relationto type of therapy an d pretreatment serum hepatitis B virus DNA and alanine am inotransferase[J].Gut,2003,52(3):42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