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系统范文
时间:2023-03-21 04:10: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免疫系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人体拥有自己的安全体系来抵御外界伤害,比如皮肤和骨骼,能在遇到飞来的石块时保护体内器官;头发可以保护头皮不受紫外线侵害。然而,仅一个人的手上就可能携带着两亿病菌,并且它们随时可能感染人体。面对周围数以亿计的细菌和病毒,人体依赖的却是一个我们无法感觉或是看见它的“隐形系统”――免疫系统,它承担着抵御入侵疾病和帮助人体康复的重任。
检阅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与免疫分子组成的一个非常严密的系统,统帅着一支多兵种、多职能的强大“军队”,士兵们分布于全身,日夜不停地保护着人体的健康:对外抵御细菌、病毒等形形致病微生物的侵袭;对内则监督体内细胞进行正常的代谢,防止突变而引发癌症。
先说免疫器官。它们是免疫细胞分化、增殖或定居的场所,如骨髓、胸腺等中枢免疫器官,以及脾脏、淋巴结等周围免疫器官。骨髓与胸腺负责生产对抗细菌、病毒的“士兵”――白细胞与淋巴细胞,并输送到身体各处“值勤”,好比是“新兵训练营”。而脾脏、淋巴结等则如同驻扎在各处的“军事基地”,既是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免疫大军战斗的“战场”。
免疫系统中冲锋陷阵的“士兵”就是免疫细胞,按“兵种”划分,有白细胞、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它们将具体执行免疫系统发出的指令,或吃掉侵入人体的细菌与病毒,或及时消灭掉突变的癌细胞。免疫球蛋白、补体、抗体等,则如同士兵手中的武器弹药,直接抑制或杀灭各种致病微生物,确保体内一方平安。
一次小规模战斗
“阅兵”结束,看来人体的免疫系统“军容”还算整齐。那它的战斗力又如何呢?让我们来观摩一次小规模的“战斗”吧。
篇2
一个长期困扰科学家的现象—紫外光能抑制皮肤的免疫反应—终于得到了科学解释。光和一些其他刺激通过促进皮肤细胞RANKL(receptor activator of NF-κB ligand)的表达,促使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 Tregs)增殖。皮肤总是暴露于环境刺激之下,这很可能会引起机体内免疫系统的失衡。例如,当皮肤暴露在紫外光之下,免疫系统会受到抑制:紫外光可以部分治疗银屑病(psoriasis)–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现在,Loser为我们找到了一条线索用以解释为何一些环境刺激,如紫外光引起的某些皮肤炎症,会抑制局部和全身的免疫反应〔1〕。他们勾勒出了一幅细胞和分子动态图,揭示表皮炎症激活皮肤角质细胞(keratinocyte),引起调节性T细胞(Tregs)的选择性增殖(preferential expansion);调节性T细胞是可以抑制皮肤和其他组织中生理、病理免疫反应的一类细胞。
Tregs,精确地说自然产生的是CD25+CD4+ Tregs(见备注1),能特异性表达转录因子Foxp3,维持免疫系统的自身耐受(self tolerance),并抑制紊乱或过多的免疫反应,如自身免疫疾病和过敏(Allergy)等〔2〕。白介素-2(Interleukin-2;IL-2)是自然Tregs(natural Tregs)在外周免疫系统(peripheral immune system)中存活不可或缺的细胞因子;CD25(IL-2受体的α链)同样也是不可或缺的,它参与构成高亲和性的IL-2受体〔3〕。确实的,在人类和啮齿类动物中,Foxp3、IL-2或CD25的遗传变异都会引起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过敏、自身免疫疾病(如Ⅰ型糖尿病)等〔2〕。同种抗原特异性(alloantigen-specific)自然Tregs的克隆增殖在器官移植中可以有助于免疫耐受;相反地,自然Tregs的数量减少或者活性的降低都会激发机体对肿瘤或微生物抗原的免疫反应〔4.5〕。
现在的核心问题是,自然Tregs是如何被激活并增殖的。解决好这个疑问将有助于颐抢斫釺regs在免疫耐受和免疫系统平衡中的地位,也为开发它在临床上的有效应用提供依据。有证据表明,活化的成熟树突细胞会激发抗原特异性自然Tregs的克隆性增殖;这似乎是通过上调树突细胞中协同刺激分子(costimulatory molecule)如CD80、CD86等的表达来实现的,尤其是在IL-2存在的条件下〔6〕。其他分子也参与这个过程,包括RANK。RANK是一个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的成员,在骨重建、怀孕期乳腺形成、淋巴结形成、T细胞-树突细胞间相互作用、树突细胞的存活中都有其重要作用〔7.8〕。
一般地,T细胞在受到刺激后高度表达RANKL配体和CD40L。这些T细胞通过RANK/RANKL和CD40/CD40L相互作用激活树突细胞,增强它的存活〔7.8〕。从这里可以看出,局部的、不同细胞间细胞因子和细胞表面分子的相互作用,有助于决定Tregs的活化和增殖程度,保证机体对入侵微生物或外来物质实施有效、最佳的免疫反应,不伤及其他组织。
Loser等的研究结果表明皮肤角质细胞在正常生理状态下是低水平表达RANKL,而在受到紫外光照射或病毒感染时会提高表达水平〔1〕。这就暗示着RANKL在皮肤中的重要地位。确实地,作者发现当单独对表皮角质细胞进行转基因使其过量表达RANKL,皮肤中的Tregs数量会增加。另外,正常的小鼠在接受紫外光照射之后也会在引流淋巴结(draining lymph node)中提高Tregs的数量〔1〕。同样,在采用RANK-Fc融合蛋白阻断RANKL,或者去除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一类存在于表皮/epidermis的树突细胞亚群),Tregs的数量会显著下降。值得注意的是,当小鼠中树突细胞和朗格汉斯细胞过量表达RANKL时,CD86和CD205(DEC205;树突细胞特异性表达分子)的表达量也会提高;不管在体内还是体外,这些细胞都具有激发Tregs增殖的能力。而且,体内、外实验都表明树突细胞可以诱导原始T细胞向类自然Treg细胞(natural Treg-like cell)转化。
将这些结果综合起来,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简单模型:角质细胞在应对皮肤炎症时表达RANKL,可能借此活化了朗格汉斯细胞,因为该细胞与角质细胞通过RANK/RANKL相互作用;这些活化的朗格汉斯细胞有针对性地激发引流淋巴结中自然Tregs的增殖。这些过程发生后,增殖的Tregs开始抑制皮肤及其他组织中的免疫反应(图1)。
a)正常皮肤中,角质细胞并不表达RANKL。朗格汉斯细胞尽管会表达受体RANK,但不会通过RANKL/RANK相互作用被角质细胞激活,从而也不会刺激T细胞。b) Loser等展示了当皮肤暴露于紫外光照射下,角质细胞表达RANKL,用之刺激朗格汉斯细胞。随后,朗格汉斯细胞提高协同刺激分子CD86和CD205的表达量,同时还分泌细胞因子,从而促进CD25+CD4+ Tregs的增殖。此时CD25+CD4+ Tregs会表达CD86的受体CD28。这些Tregs会在局部和周身抑制免疫反应。
Loser等的发现解释了紫外光照射治疗银屑病的过程〔9〕。同时,此项发现也与之前报道的银屑病患处包含更多Tregs相吻合〔10〕。此外,作者指出:皮肤中产生的早已认为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维生素D3,是RANKL的强诱导性分子〔8〕;维生素D3通过角质细胞、皮肤树突细胞间RANKL/RANK相互作用来诱导Tregs〔11〕。这一重要发现也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例如,通过局部皮肤或皮下的抗原处理,结合局部RANKL的表达(如通过紫外光照射来实现),可以增加抗原特异性的Tregs,让其在全身起作用〔8〕。尽管离真正懂得如何选择性、可信赖地激活皮肤中Tregs而不是效应性T细胞(effector T cell)还有更为深入的研究需要完成,但这种方法有希望被用来开发治疗过敏及其他免疫疾病。另一方面,如果让局部Tregs数量的减少而抗原反应的效应性T细胞数量不变,疫苗皮肤接种(cutaneous vaccination)将会更为有效地针对肿瘤或是微生物抗原。在接种疫苗的部位,选择性地阻断角质细胞和树突细胞间RANKL/RANK相互作用,可能对这个目标的实现有促进作用。
像皮肤一样,肺和肠的粘膜(mucosa)同样处在不断的环境刺激之下。皮肤和这些粘膜并不仅仅是物理上保护机体免受伤害,同时还积极地参与了调控免疫系统反应。一个例子就是机体只对肠的病原体起反应,而不对食物抗原起反应。这种口服耐受(oral tolerance)的内在机理可能在于肠中抗原特异性Tregs的诱导,它能在全身发挥作用〔12〕。有关皮肤和粘膜组织中Treg活化和增殖的分子基础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这也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免疫系统在面对环境刺激下如何维持平衡的复杂过程。
深入阅读:
1.Loser, K. et al. Nat. Med. 12, 1372–1379 (2006).
2.Sakaguchi, S. Nat. Immunol. 6, 345–352 (2005).
3.Malek, T.R. & Bayer, A.L. Nat. Rev. Immunol. 4, 665–674 (2004).
4.Yamaguchi, T. & Sakaguchi, S. Semin. Cancer Biol. 16, 115–123 (2006).
5.Belkaid, Y. & Rouse, B.T. Nat. Immunol. 6, 353–360 (2005).
6.Yamazaki, S., Inaba, K., Tarbell, K.V. & Steinman, R.M. Immunol. Rev. 212, 314–329 (2006).
7.Anderson, D.M. et al. Nature 390, 175–179 (1997).
8.Theill, L.E., Boyle, W.J. & Penninger, J.M. Annu. Rev. Immunol. 20, 795–823 (2002).
9.Beissert, S., Schwarz, A. & Schwarz, T. J. Invest. Dermatol. 126, 15–24 (2006).
10.Sugiyama, H. et al. J. Immunol. 174, 164–173 (2005).
11.Barrat, F.J. et al. J. Exp. Med. 195, 603–616 (2002).
篇3
关键词:国家审计 审计“免疫系统” 经济社会系统
在2007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刘家义审计长首次提出“现代国家审计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一个‘免疫系统’”的观点。这一观点把经济社会系统比作人体系统,而国家审计则是这个人体系统的子系统——“免疫系统”。
一、耗散结构理论和Brusselator模型
( 一 )耗散结构理论 (1)熵与熵定律。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把“熵”的概念引入到热力学定理中,认为熵是物质系统中能量衰竭程度的量度,并指出对于任何的热力学过程,系统的熵值总趋于增大。后来,玻尔兹曼认为熵可以作为系统无序度的衡量,在一个不与外界发生任何联系的封闭系统中,系统的熵值总趋于增大,而使系统处于混乱和无序的状态,最后走向灭亡,这就是熵定理。(2)耗散结构理论。在热力学中,普利高津按照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将系统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开放系统存在着热力学平衡态、衡态和远离平衡态三种状态。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部环境不断的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引入负熵流,抑制系统内部的熵增,产生自组织现象,使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从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自发形成新的有序结构,这种结构被称作“耗散结构”。耗散结构形成需要四个条件:系统必须是开放的;系统必须远离平衡态;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存在非线性的相互作用;系统从无序向有序的演化是通过随机涨落来实现的。
( 二 )Brusselator模型的基本形式 “布鲁塞尔器”(Brusselator)是普利高津领导的比利时布鲁塞尔学派研究发现的,用来研究耗散结构演化和系统自组织行为的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布鲁塞尔器”(Brusselator)模型的基本形式如下:A■x…(1);B+x■y+D…(2);2x+y■3x…(3);x■E(…4);其中,A、B为初始反应物,D,E为反应产物,他们保持不变,x,y为中间组分,他们浓度随着时间发生变化。不考虑逆反应过程,建立求解模型的动力学方程:■=k1A-k2Bx+k3x2y-k4x■=k2Bx-k3x2y…(5);假定其动力学常数为1,且不考虑扩散现象,则(5)式可以转化为:■=A-Bx+x2y-x■=Bx-x2y…(6);另■=0,■=0,则式(6)的定态解为:x0=A,y=■…(7);普利高津发现,只要控制初始反应物A、B的浓度,如果满足条件B>1+A2,就能够使系统失稳,然后向耗散结构过渡。
二、审计“免疫系统”论概述
( 一 )审计“免疫系统”论与国家审计职能的转变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对公众利益直接产生影响的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作为受托方的社会公众,迫切希望政府能够采取措施解决这些社会问题,但是政府传统的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这就需要出现新的公共受托责任——公共受托社会责任。审计伴随着公共受托责任的产生而产生。公共受托社会责任的出现,要求国家审计必须转变观念,从解决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双重角度提出新的审计理念。在这种背景下,国家审计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提出审计本质上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的理念。这一理念把国家审计看作是经济社会系统的“免疫系统”,通过及时预防、揭示和抵御经济社会系统中存在的各种障碍、矛盾和风险,发挥国家审计维护经济社会系统安全运行的功能。公共受托责任的转变对国家审计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审计目标从评价政府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转变为识别经济社会运行中的各类风险,维护经济社会系统安全运行。审计“免疫系统”论要求审计机关把维护经济社会系统的安全运行作为审计机关的第一要务。国家审计不仅要关注财政安全、金融安全、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安全等传统经济安全问题,还要关注生态环境安全、民生安全等社会安全问题。国家审计系统要在其法定职责范围内及时关注经济社会系统的障碍、矛盾和风险,以此来确定审计工作的具体目标和任务,开展审计工作,维护经济社会系统的安全运行。由此,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把政府审计的职责从经济领域拓展到社会运行领域,国家审计的职能从经济监督拓展为维护经济社会系统安全运行。
( 二 )审计“免疫系统”论对国家审计的新要求 国家审计系统能否正常运转,取决于审计文化、审计组织结构、审计能力等子系统。审计“免疫系统”论下,国家审计系统是经济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如果把审计文化、审计组织结构和审计能力看作是国家审计的内部子系统,则国家审计所处的经济社会系统就是它的外部环境。根据耗散结构理论,国家审计首先要协调内部子系统形成系统合力,减少系统内部矛盾产生的熵值;其次要响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要求,及时与经济社会系统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确保引入足够的负熵流,抑制系统内部熵值的增加。这样国家审计系统才能形成和保持耗散结构,从而表现出免疫系统功能的特性,维护经济社会系统安全运行。如果国家审计不能减少系统内部的矛盾和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就会导致国家审计系统内部熵值的增加,国家审计无法发挥免疫系统功能,无法确保经济社会系统的安全运行。因此,审计“免疫系统”论是适应经济社会系统变化提出的新理论,同时也对国家审计内部子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1)审计“免疫系统”论对审计文化的要求。审计职能的转变要求审计文化应该建立起与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相适应的审计意识。要树立政治效益意识,审计人员要关注国家政策,通过审计监督国家政策的落实情况,实现政治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要树立服务意识,使国家审计服务于经济建设、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要树立大局意识,从宏观性、全局性的角度考虑问题,把注意力放在维护经济社会系统安全的大局上;要树立批判意识,国家审计应该批判性的对待审计工作,及时发现经济社会系统中的障碍、矛盾和风险,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化解;要树立责任意识,国家审计有能力,也必须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维护经济社会系统安全运行,这是党和人民赋予审计机关的神圣职责。(2)审计“免疫系统”论对审计组织结构的要求。审计机关是以科层制为其组织形式,由审计署、省、市、县四级审计机关组成。从纵向来看,如果把一个国家看作系统,省、市、县就是国家这个系统的子系统,这些不同的行政区域都组成了一个小的经济社会系统,审计机关从上到下的组织结构设置,涵盖了我国所有的行政区域,审计的“触角”伸向了每一个小的经济社会系统,确保审计能够维护地方经济社会系统的安全。审计“免疫系统”论的提出,把审计职责拓展到社会领域,这就要求审计组织结构从横向的角度使国家审计覆盖经济社会系统的主要行业,不仅涵盖财政、金融、企业等传统的经济部门,还应该包括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社会部门,使审计的“触角”伸向经济社会系统中的社会性事务,确保行业经济社会系统的安全。在这种状况下,审计组织结构才能形成横纵交织的网络,充分涵盖经济社会系统的主要方面,使地方经济社会系统和行业经济社会系统都置于审计的监督之下,确保经济社会系统整体的安全运行。(3)审计“免疫系统”论对审计能力的要求。审计能力由审计人员、审计技术和审计经费组成。首先,审计免疫系统的提出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能够认真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围绕政府工作的重心来确定审计重点,为经济社会系统健康有序发展保驾护航;要求审计人员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修养,能够在审计活动中独立、依法、公正地行使经济社会监督权,抵制寻租行为,维护审计人员良好的社会形象;要求审计人员能够具备专业胜任能力,及时发现经济社会系统中存在的障碍、矛盾和风险,主动或协同相关部门采取措施,预防和打击各类违法违纪经济案件,维护经济社会系统的安全运行。其次,审计技术是审计能力提升的技术保障。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组织传统的经营模式、管理模式和会计模式发生了改变。审计“免疫系统”论要求审计部门能够适应这些变化,能够把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应用到审计实践中,提升审计的效率和质量,以确保国家审计能够充分发挥免疫系统功能;最后,审计经费与审计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没有审计经费作保障,审计工作就无法正常开展。审计“免疫系统”论要求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保证审计部门审计经费的充足,确保审计部门有足够的经费来开展审计活动。审计“免疫系统”论对国家审计内部子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要求归结起来,就是要求各子系统把维护经济社会系统安全运行作为系统目标,通过各子系统的协调配合,形成系统合力,使国家审计系统涌现出新的特性——“免疫系统”特性。
三、审计“免疫系统”论与经济社会系统演化
(一)国家审计不具备免疫系统功能时,经济社会系统的演化模型 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对经济社会系统演化具有推进作用,能够促使经济社会系统形成耗散结构,下面我们用布鲁斯尔器模型来证明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对经济社会系统演化的作用。首先对布鲁塞尔器的各个符号进行转义,将A、B、D、E、x、y所代表的意义转换为影响经济社会系统安全的各种概念。设:A、B为影响经济社会系统安全的审计条件,A为审计条件1,即国家审计系统内部熵值不断增加,降低了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效率,表现为较低的审计质量,B为审计条件2,即国家审计系统从外界环境引入负熵流,降低了国家审计系统内部的熵值,提升了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效率,表现为较高的审计质量;D、E为A、B作用下经济社会系统形成的两种状态,D为经济社会系统状态1,即经济社会系统安全隐患减少,E为经济社会系统状态2,即经济社会系统安全隐患增加;x、y为经济社会系统中存在和不存在安全隐患的被审计单位。
国家审计不具备免疫系统功能,经济社会系统的演化模型如下:A(审计条件1)■x(存在安全隐患的被审计单位)(8);B(审计条件2)+x■y(不存在安全隐患的被审计单位)+D(状态1)…(9);2x+y■3x(不具备免疫系统功能的演化)…(10);x■E(状态2)…(11);
式(8)的含义是在审计条件1下,国家审计机关没有形成良性的审计文化,审计组织缺乏独立性且结构不合理,审计能力低下,不能适应国家审计系统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系统内部矛盾激增。这种情况下,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质量低,不能揭示经济社会系统中被审计单位的安全隐患,因此,会导致被审计单位无视审计机关的存在,从事违规违法的经济社会活动,严重危害经济社会系统的安全。也就是说,在审计条件1下,经济社会系统中存在安全隐患的被审计单位就会增多。
式(9)是指在审计条件2下,国家审计系统从外部环境引入负熵流,审计系统内部熵值降低,形成了较好的审计文化、审计组织结构和审计能力,国家审计系统形成有序结构,这种情况下,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质量较高,能够部分揭示经济社会系统中被审计单位的安全隐患,被审计单位迫于审计的威慑力,不敢从事违规违法的经济社会活动。因此,部分具有安全隐患的被审计单位,迫于审计的威慑力,转变为不存在安全隐患的被审计单位,发挥了审计的经济社会监督职能,经济社会系统处于较安全的状态。
式(10)是交叉催化作用,这个式子说明在审计质量较低的审计环境下,大多数被审计部门都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国家审计系统并不能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因此,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即使是不存在安全隐患的被审计单位也会被同化,采取各种违规违法措施,获取更多的经济社会利益,转变为存在安全隐患的被审计单位。
式(11)是自催化作用,指存在安全隐患的被审计单位在条件k4的催化下,使经济社会系统处于一种不安全的状态。
式(8)—(11)说明,由于国家审计内部子系统存在的矛盾以及与外部环境的不协调,导致国家审计系统内部熵值不断增加。虽然国家审计系统能够从外部环境吸收一定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引入一定的负熵流,但是这些负熵流并不能抵消系统内部熵值的增加,因此,国家审计系统较难形成有序结构,表现为审计机关的审计质量不高,不能够发挥好审计的经济社会监督职能,促使经济社会系统出现较多的安全隐患。在国家审计不具备免疫系统功能时,只有当B>1+A2时,经济社会系统才能形成自组织的耗散结构。
(二)国家审计具备免疫系统功能时,经济社会系统的演化模型 李崇阳等的研究表明经济社会系统具备耗散结构的基本特征,因此,经济社会系统的演化机制与化学反应方程的动力学过程具有相似性,都是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都存在非线性的相互作用,都是通过随机涨落来实现系统从无序向有序的演化。因此,可以应用布鲁塞尔器模型来研究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对经济社会系统的演化作用。A、B、D、E、x、y的含义与国家审计不具备免疫系统功能时,经济社会系统的演化模型的含义相同,E的含义是经济社会系统具有较高安全性的一种状态。A(审计条件1)■x(存在安全隐患的被审计单位)…(12);B(审计条件2)+x■y(不存在安全隐患的被审计单位)+D(状态1)…(13);x+2y■3y(具备免疫系统功能的演化)(…14);y■E(状态2)…(15)。
式(12)的含义与式(8)基本相同,在审计“免疫系统”论下,国家审计内部子系统能够形成统一目标——维护经济社会系统安全运行。虽然国家审计内部熵值也趋于增大,但内部子系统在统一目标的指引下,能够减少内部矛盾,抑制熵增。
式(13)的含义与式子(9)基本相同,在审计“免疫系统”论下,国家审计的职能从经济领域拓展到社会领域,拓宽了国家审计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的接触面,国家审计系统能够充分地从外部环境中吸收物质、能量和信息,充分引入负熵流,使国家审计系统形成耗散结构。国家审计功能不再是揭示安全隐患,而是把预防、揭示和抵御三项功能结合起来,对经济社会系统的监督力更强。
式(14)的含义是,在审计质量较高的审计环境下,被审计单位认为审计机关能够及时准确的预防、揭示和抵御其存在的安全隐患。因此,迫于审计的威慑力不敢从事违规违法的经济社会活动,即使有也会被同化,转变为不存在安全隐患单位。
式(15)的含义是,不存在安全隐患的被审计单位在条件k4的催化下,使经济社会系统处于一种安全的状态。
式(12)-(15)说明,在国家审计内部子系统和外部环境的作用下,虽然国家审计系统内部熵值趋于增大,但是,国家审计系统能够从外部环境引入足够的负熵流,抑制系统内部熵值的增加,能够形成有序结构,表现为审计机关的审计质量较高,国家审计能够发挥“免疫系统”功能,促使经济社会系统表现为一种安全的状态。不考虑逆反应过程,建立求解模型的动力学方程:■=k1A-k2Bx+k3xy2■=k2Bx+k3xy2-k4y… (16);假定其动力学常数为1,且不考虑扩散现象,则(16)式子可以转化为:■=A-Bx-xy2■=Bx+xy2-y …(17);另■=0,■=0,则式(17)的定态解为:x0=■,y0=A…(18)。系统能否形成耗散结构,取决于这些定态解在何种条件下失去稳定性,失稳的条件就是判断系统从无序进入有序,形成耗散结构的临界值。在定态解(x0,y0)附近进行线性稳定性分析:设f1(x,y)=A-Bx-xy2f2(x,y)=Bx+xy2-y…(19)。则f1(x,y)=f2(x,y)=0。令x=x0+?驻x,y=y0+?驻y,?驻x,?驻y是相对于定态解的微小偏离,把x=x0+?驻x,y=y0+?驻y带入函数f1(x,y),f2(x,y),得到:f1(x0+?驻x,y0+?驻y)=f1(x0,y0)+f1x(x0,y0)?驻x+f1y(x0,y0)?驻y=f1x(x0,y0)?驻x+f1y(x0,y0)?驻y…(20)。同理:f2(x0+?驻x,y0+?驻y)=f2x(x,y)?驻x+f2y(x,y)?驻y…(21);将(20)、(21)带入(19)得:■=f1x(x0,y0)?驻x+f1y(x0,y0)?驻y■=f2x(x0,y0)?驻x+f2y(x0,y0)?驻y…(22);由式(19)有:f1x(x0,y0)=-B-y2|y0=A=-(B+A2)…(23);f1y(x0,y0)=-2xy|x0=■,y0=A=-■…(24);f2x(x0,y0)=B+y2|y0=A=B+A2…(25);f2y(x0,y0)=2xy-1|x0=■,y0=A=■…(26);把(23)、(24)、(25)、(26)带入(22)得:■=-(A2+B)?驻x-■?驻y■=(A2+B)?驻x+■?驻y…(27);线性化的微分方程(27)的特征方程为:?姿2-[■-(A2+B)]?姿+(A2+B)=0…(28)。
令?棕=■-(A2+B),T=A2+B>0,经济社会系统的稳定性取决于?棕,也就是说系统的稳定性由A、B两个因素来决定,下面分别进行讨论:当?棕4T,特征方程(28)的两个特征根都小于0,随着时间的推移,代表序参量值的动点趋近于定态解(x0,y0),此时的动点叫做稳定结点,经济社会系统趋向于稳定。当?棕4T,特征方程(28)的两个特征根都大于0,随着时间的推移,代表序参量值的动点远离定态解(x0,y0),此时的动点叫做不稳定结点,经济社会系统趋于不稳定。当?棕>0,?棕20时,经济社会系统才能失稳。由?棕>0得出,要使经济社会系统出现自组织耗散结构,必须满足以下条件:0
国家审计系统不具有免疫系统功能时,经济社会系统形成耗散结构的条件为:B>1+A2。由于A2>0,令t=1+A2,t的最小值为1,即,B>1。也就是说至少需要B>1,经济社会系统才能失稳,向着有序结构演化。国家审计系统具有免疫系统功能时,经济社会系统形成耗散结构的条件为式(29)。令:z=■[■-(2A2+1)](30);当0
四、结论与建议
从上述分析可见,在国家审计具备免疫系统功能时,经济社会系统更容易形成耗散结构,更容易实现健康有序发展。然而,国家审计系统免疫功能的实现,主要受A(审计条件1)、B(审计条件2)的影响。审计条件1受国家审计内部子系统的影响,审计条件2受国家审计内部子系统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只有通过减少内部系统的矛盾,引入负熵流,才能降低审计条件1对被审计单位产生的影响,提升审计条件2对被审计单位的影响,使得国家审计系统形成自组织的耗散结构。
本文由此提出以下建议:国家审计部门应该在审计“免疫系统”论的指导下,围绕“充分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维护经济社会安全运行”的目标,组织和开展审计工作,形成审计合力,积极减少审计内部子系统(审计文化、审计组织结构、审计能力)存在的矛盾;通过积极关注国家方针政策、公众需求以及经济社会变革产生的各类问题,协调纪检、监察、司法、税务、工商等行政部门以及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等社会审计资源,及时与人大、政府、企业和公众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使国家审计系统引入足够的负熵流,形成和保持耗散结构,维护经济社会系统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维:《熵理论的哲学意义》,《自然辩证法通讯》1987年第3期。
[2]沈小峰、胡岗、姜璐:《耗散结构理论的建立》,《自然辩证法研究》1986年第6期。
[3]魏遥:《基于Brusselator模型的产融集团生成机制研究》,《管理评论》2010年第8期。
[4]刘家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推动审计工作全面发展》,《审计研究》2008年第3期。
[5]李凯:《从公共受托责任演进看国家审计本质变迁——兼论审计“免疫系统”论》,《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年第1期。
[6]王会金、王素梅:《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建设:目标定位与路径选择》,《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年第2期。
[7]张铁男、程宝元、张亚娟:《基于耗散结构的企业管理熵Brusselator模型研究》,《管理工程学报》2010年第3期。
[8]李崇阳、王龙妹:《试论经济社会系统不可逆熵增与可持续发展》.《宁夏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第3期。
[9]Prigogine I. Introduction to Thermodynamics of Irreversible Processes ,New York: Interscience Pub., 1967.
[10]Prigogine I. Structure, Dissipation and Life,Communication Presented at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1969.
[11]Nicolis G., Prigogine I. Self-organization in Nonequilibrium System, New York: Wiley, 1977.
[12]Prigogine I. Time, Structure and Fluctuations,Science,1978.
[13]Prigogine I. , Nicolis G.. Biological Order, Structure and Instabilities, Quart. Rev. Biophys,1971.
篇4
一、“免疫系统论”与专项审计调查的内在联系思考
1.“免疫系统论”思想重在预防。
“免疫系统”审计免疫系统论首先回答了什么是审计和审计的基本功能,丰富了人们对审计本质和审计功能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国家审计的本质,国家审计的功能,国家审计的基本特征,国家审计的根本目的,国家审计的首要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事业的灵魂和指南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医学中的“免疫”具有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这三种基本功能。“免疫系统”的审计在国家经济社会运行中,也具有免疫防御来说,审计工作的重点是“强身健体、重在预防”,而不是只顾“医病”。由此可见,审计“免疫系统”主要是重在预防,把事后监督推移到事前控制,把重点问题的解决转向问题的预防。这实际上就是要提高依法审计能力和审计工作水平,实现审计工作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并在此基础之上积极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中国特色审计监督制度,让国家经济建设的各项事业都处于这样一个免疫系统之中。
2.专项审计调查针对性强。
目前,专项审计调查作为审计方式的一种创新己越来越受到重视,主要是针对具体的事项有目的有重点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它是指审计机关主要通过审计的方法,对与国家财政收支有关的或者本级人民政府交办的特定事项,向有关地方、部门、单位和个人进行的专门调查活动。近年来,国家审计署统一组织的审计项目一般采用专项审计调查的方式,并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专项调查客观上目的更明确、内容更具体、重点更突出、针对性更强。
3.“免疫系统论”与专项审计调查的内在联系。
“免疫系统论”思想重在预防。专项审计调查是有重点的带着问题的审计调查。二者是有区别的,前者重在问题的预防,是经济事项发生前的事前防御,后者则是经济事项发生后的检查、考核。二者有所不同,但也是有内在联系的,把“免疫系统论”运用于专项审计调查中是很具有现实意义的。专项审计调查不仅要找出问题,分析原因,更要在“免疫系统论”的思想指导下注重同类问题的防范,预防同类问题再次发生,为国民经济保驾护航。
二、“免疫系统论”理论下开展专项审计调查要转变思想
“免疫系统论”理论下的专项审计调查要转变过思想,首先就是要转变对把专项审计调查的意义的认识,准确调查目标,把目标转向到今后同类问题的预防上来。
1.重新认识专项审计调查的意义。
“免疫系统论”理论下实施专项审计调查,首先就是要重新认识开展专项审计调查的重要意义,开展专项审计调查不仅要找出存在的问题和问题产生的原因,更要找出预防同类问题发生的措施,要把专项审计调查的意义与目的上升到同类问题的“免疫”上来。同类问题的“免疫”一是指事前有效地预防问题的发生,不产生问题;二是指产生问题,但能在问题产生的苗头阶段及时发现,并通过免疫自稳的作用控制事态把事件处理在其初级阶段,最小化降低经济事件对社会的影响和经济损失。这就要求在实际的专项审计调查中转变思维方式,从带着疑问寻找问题的方式转变为凭借丰富的经验的高度的执业敏锐感洞悉问题可能产生的苗头,并要落实到一系列的免疫措施和上去,不能等到问题不可收拾时才有所反映。
2.转变思想要注重落实到行动中。
认识到“免疫系统论”下专项审计调查的重要意义是第一步,第二步就要把免疫思想落实到专项审计调查的行动之中。一方面,各级审计机关都要系统总结开展专项审计调查的有益实践、积累知识和经验,并较强相互间的交流探讨与合作,深入剖析问题,深究根源,把握问题的本质。另一方面,在把握问题本质的基础上形成具体的问题预防措施,提交有关部门参照实施。认识在专项审计调查发挥作用的落脚点就是在质量上,要加强专项审计调查的质量管理,完善调查项目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明确调查的重点内容、重点环节、重点单位,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和实施方案,健全重大问题及工作事项实时研究的工作制度,建立以调查方案落实情况为核心的复核制度,积极探索调查项目的质量评价标准。为了保证专项调查的质量,还可以积极探索有效开展专项审计调查的组织方式。围绕“免疫系统论”的要求,针对不同类型的专项审计调查,分析和把握其特点,设计不同的专项审计调查方式,对各方式的“免疫”性进行比较,选择采用。
三、把握“免疫系统论”下专项审计调查各环节的重点
要把“免疫系统论”运用到专项审计调查之中,指导专项审计调查的实践,必须把从专项审计调查的环节入手,把握每个环节的重点。
1.事前准备阶段如何体现“免疫”思想。
专项审计调查的准备阶段中“免疫系统论”的思想主要是表现在调查方案的编制上。审计调查项目的计划方案是整个专项审计的活动的指导思想和行为指南,所以一个充满“免疫”思想的专项审计计划方案,必是“免疫系统论”下专项审计调查顺利实施的保证。在编制转向审计方案时一定要考虑调查的目标,其目标不仅仅包括发现问题、寻找原因,更重要的是对同类问题的预防。在计划方案中要考虑对已经存在的问题可以确定这样一条工作思路:问题分析――总结原因――提出对策。既然要体现出“免疫”的思想,那么更要注意对未知问题的探索,根据现有的情况推测事态的发展趋势,由己经暴漏的问题联想到可能存在的问题等等,这一点在计划方案中也要有所涉及。
2.事中实施阶段“免疫”思想的实现。
“免疫系统论”下专项审计调查讲的就是要发现问题、预防问题、及时控制问题,所以在专项审计调查的实施阶段,收集的证据质量就十分关键,关系到对事态的把握和问题本质的认识,从而影响到对问题的及时控制的预防。专项审计调查在收集证据时,不仅要按照原定计划方案收集证据,还要在收集中注意分析不同证据之间的内在联系,关注问题组成的各个方面,关注并问题的发展趋势,该趋势的发展是有利的还是不利的,如果是不利的要怎样加以控制。特别是要善于发现处于苗头阶段的问题,结合事物发展的规律采取一些列措施将问题处理在初级阶段,最大限度的减小损失。
3.事后总结阶段如何突出“免疫”思想。
“免疫系统论”下专项审计调查的事后总结阶段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形成对事物的正确、全面的认识。二是对已经存在问题和潜在问题都要有详细的披露。三是一定要有同类问题的预防措施,措施要有针对性、具体可行。简单的讲,总结阶段不仅要“医病”,还要体现“防病”的思想,这一思想的体现要落到实处,必须出具具体可行的同类问题防范措施,提高有关部门论证、参照实施。同时对于本次专项审计调查过程中发现潜在问题并实施预防的事例也要认真总结,详细记录,推广这种思维模式。事后的总结还要进行事态的发展趋势分析,预测事态的发展趋势,分析找出潜在的问题,并就潜在问题的处理形成初步意见,这也是“免疫系统论”的要求。
四、“免疫系统论”下专项审计调查要注重考核与评价
1.考核与评价要有体现“免疫”思想。
“免疫系统论”下的专项审计调查也不例外,要对其进行考核评价,必须有一个标准,至于标准的确立,大概有这样二个思想。一是是否按照调查方案有序的推进各项审计工作,各项计划的内容是否顺利完成。二是调查结果是否真实全面的反映了经济事项的各个方面,包括对问题的认识是否准确、对问题的记录是否完整,等等。三是专项审计调查过程中“免疫”思想的体现,是否体现了“免疫”思想,是否采取了符合“免疫”思想的实际行动,“免疫”措施是否适时开展,其效果如何等。这三个思想在考核评价中可以占不同的比重,“免疫”思想考核的比重可以略大。
2.考核评价要注意对经验的总结与提高。
哲学告诉我们,事物都会有一个曲折前进的过程,以“免疫系统论”的思想来推进专项审计调查也会经历一个过程,特别是在推行之初,应多注意对经验的总结与提高。从专项审计调查整个活动中寻找实施“免疫”思想的成功事例,总结分析,给与肯定的评价。典型的事例还可以拿出来用于交流学习,相互借鉴推广。对于审计调查过程中“免疫”思想实施不成功的案例也要给予客观的评价,同时可以督促相关责任人员对不成功的原因进行分析,为什么在问题的苗头阶段没有发现,为什么当时没有能预测到将要发生的问题。模拟当时情景,就现在来看如果当时预测到将要发生的问题,那么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讲问题扼杀在苗头阶段,将损失降到最低,今后如何有效的预防类似的问题发生。
3.要注重考核评价结果的落实。
这里讲考核评价结果的落实主要是指对于考核评价中有“免疫”功能的评价、措施,要得到实施,要保障其能够实施。在考核评价中予以肯定的应该推广的可以预防某类问题的发生的措施,或是可以主动发现潜在问题、苗头阶段问题的方法,也或者是可以将问题处理在苗头阶段,将损失降到最小的措施。这些措施和方法应该要得到落实,这个时侯就要有一个保障顺利落实实施的的一个机制,可以是由政府主要责任部门出台一个办法。在办法中对落实的责任主体、落实的实施条件、落实的预期效果、落实的监督主体等做出明确的规定,当然这只是笔者的一个思路,保障核评价结果顺利落实的办法还有很多。
篇5
关键词:人工免疫概念;应用领域;研究领域;免疫优化原;克隆扩增原理
中图分类号:TP3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2003503
1.1 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生物免疫系统)对侵入机体的非己成分(如细胞、病毒和各种病原体)以及发生了突变的自身细胞(如癌细胞)具有精确识别、适度应答和有效排除的能力。
生物免疫系统在其防御功能上表现出许多的优良特征,正是由于这些优良特征启示人们构造了人工免疫系统。
1.2 人工免疫系统
人工免疫系统(AIS)是对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抽象的计算系统。从数学,工程和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研究和解决计算问题。AIS是一个以生物免疫系统为灵感并结合一部分计算机系统的一个系统,在计算机和机器学习领域广泛应用,属于人工智能的一部分。人工免疫系统是一个自适应系统,从自然免疫学的理论和对免疫功能,原则和模式的观察中获得灵感,并用于解决问题。人工免疫系统主要关注的是用计算和数学模型对免疫学进行模拟,更好地了解免疫系统。人工免疫包括:免疫系统,遗传系统和神经系统。
1.3 人工免疫工程的应用范围
表1说明了人工免疫工程的应用范围,人工免疫应用十分广泛,在电气、电网、计算机、智能机器人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作为智能化的应用,在计算机科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4 人工免疫系统信息处理特性
从信息处理的角度上分析,人工免疫系统具有的特点:①多样性:免疫系统的抗体库的多样性特征,能及时对不同类型的入侵抗原进行有效地保证和消除;②容错性:免疫系统在分类和响应中突发的一些比较小的信息处理错误不会使整个信息处理结果造成严重影响;③分布自律性:免疫系统没有集中控制系统,它是由许多局部的并且相互作用的基本信息单元联合起来达到对全局的保护;④动态稳定性:免疫系统要消除各种外来的不断变化的入侵抗原并保持整个系统的维持在一个稳定下;⑤自适应鲁棒性:免疫系统具有非常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并且通过此学习使其成为能够随环境不断变化而不断改变和完善的一个自适应型的鲁棒进化系统。
2 人工免疫系统的研究领域
人工免疫系统的研究领域包括:①人工免疫系统模型的研究;②免疫机理的研究;③人工免疫算法的研究。
2.1 人工免疫系统模型的研究
基于生物免疫原理,人们设计了多种免疫模型,主要有:①独特型免疫网络模型;②多值免疫模型;③免疫联想记忆模型。
除以上3种免疫模型外,Lagrecal提出来免疫系统的二进制模型;Tarakanov基于免疫系统中的抗体和抗原的相互作用原理建立的免疫系统的数学模型;Zak模拟免疫系统的功能提出了免疫系统的随机模型。
2.2 免疫机理的研究
① 记忆学习;②反馈机制;③多样性遗传机理;④克隆选择机理。
3 免疫优化原理
3.1 人工免疫算法的一般步骤
人工免疫算法是将入侵系统的抗原对应于优化问题的目标函数,将抗体对应于优化问题的可行解,把抗原和抗体之间的亲和力看做目标函数和可行解之间的相匹配的程度,优化问题的可行解的多样性由亲和力予以保证,通过计算抗体期望生存率来促进较优抗体的遗传和变异;用记忆细胞单元保存择优后的可行解来抑制相似可行解的继续产生并加速搜索到全局最优;通过记忆细胞机制,当有相似类型的问题再次出现时,系统能够较快产生适应该问题的较优解甚至最优解。
3.2 基于免疫遗传算法的优化算法
①问题识别:根据给定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作为算法的抗原;②确定抗体的编码方式:人工免疫算法的抗体可以用字符串表示;③产生初始抗体群:通常是在解空间用随机的方法产生N个候选解作为初始抗体,N为抗体群中抗体个数;④计算抗体适应值,即计算抗体和抗原的亲和度:构造抗体的亲和力函数, 说明抗体B和抗原C之间匹配的越好;⑤生成免疫记忆细胞:将适应值较大的抗体作为记忆细胞加以保留;⑥抗体的选择(促进和抑制):计算当前抗体群中适应值相似的抗体浓度,浓度高的则减小该个体的选择概率――抑制;反之,则增加该个体的选择概率――促进,以此保持群体中个体的多样性;⑦抗体的演变:进行交叉和变异操作,产生新抗体群;⑧抗体群更新:用记忆细胞中适应值高的个体代替抗体群中适应值低的个体,形成下一代抗体群;⑨终止:一旦算法满足终止条件则结束算法,否则,转到④重新执行。
3.3 免疫遗传算法的优化算法的逻辑要点
①随机产生创建抗体和抗原的群体;②抗体和抗原匹配;③根据抗体的亲和力对抗体做出评价;④用标准遗传算法进化抗体。
4 克隆扩增原理
4.1 克隆选择算法
① 克隆选择算法主要借鉴了自然免疫系统中 B 淋巴细胞的克隆选择过程;②在人工免疫系统中,初始检测器通过耐受选择之后,进入到成熟检测子集中;③当成熟检则器累积到一定的检测阈值时,进入到与抗原亲和力相关的克隆变异过程(通常变异程的程度与亲和力成反比),新生成的高亲和力检测器被加入到记忆检测器集合;④记忆检测器不仅在遇到与初次响应所遇到的抗原完全相同的抗原会发生响应,而且在遇到与初次响应应答时近似的抗原也会发生响应,从而具备了联想记忆的能力。通过记忆检测,人工免疫系统不仅大大提高检测已知自体的效率,而且能够提高检测已知抗原变体的效率。
4.2 克隆选择算法基本要点
Castro基于克隆选择理论提出了克隆选择算法,主要依据最优解,根据具亲和度的大小选择克隆,进行增值和变异,提高搜索范围,加快收敛速度。这是一种模拟免疫系统的学习过程的进化算法。免疫应答是免疫系统克隆选择原理的基本特征,其基本算法要点为:随机产生初始群体P,对P中的个体行免疫耐受;计算P中个体与抗原的亲和力, 并根据其大小从P中选择n个最佳个体Tn;克隆这Tn中的个体,产生一个暂时的克隆群体C , 克隆的规模随亲和度的大小而改变;克隆后的个体按突变概率产生突变, 突变概率与抗体的亲和度成正比/反比;在新产生的群体(C*)中重新选择一些好的个体构成记忆群体,被克隆的母体中的一些个体被新群体中的其它好于母体的个体取代。
5 免疫系统与一般免疫算法之间的比较
在免疫算法中对自然免疫的各个原子和流程进行算法抽象。在免疫算法中,要解决的问题由自然免疫中抗原抽象出来;出现了问题,就要有解决问题的最佳解向量(对抗体的抽象);这些最佳的解向量分别对应该解的问题,即对问题的识别(对抗体识别的抽象);对急需解决的问题类联想过去的成功解决方法(从记忆细胞中产生抗体的抽象),并对这些优良解进行保存(淋巴细胞分化的抽象),对剩余的亲和力低的候选解进行消除(细胞抑制的抽象),最后利用遗传算子产生新抗体,即最佳解向量(抗体增加的抽象)。
6 结语
AIS是一种多科学和多领域型相互交叉和促进型的综合性研究领域,其领域里有许多的工程问题和免疫机理目前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和实现。人工免疫的研究目前都只是比较初步的研究,仍有不少问题有待深入探索。
自然地生物型免疫系统是一个综合性和协调性的信息系统,它通过对抗原的识别、免疫和免疫记忆协调组织起来处理抗原入侵问题。它的这个特征在对人工智能信息系统的构造起到重要的作用。整个免疫作用于整个机理的新陈代谢和不停地演变中,因此,如何更有效和合理地把自然免疫系统模拟成人工免疫系统,还需要对整个与免疫系统相关联的免疫理论进行深入的理解和研究。
免疫算法其本质是遗传算法,就实际而言,它学习自然演化还是形式上的,没有正真刻画出演化过程,更没能刻画出神经元思维的真正学习能力和过程,所以其算法的数学模型和理论基础还需要更加深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罗小平.人工免疫遗传学习算法及工程应用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2.
[2] 肖人彬,王磊.人工免疫系统:原理、模型、分析及展望\[J\].计算机学报,2002(12).
[3] 黎湖广.人工免疫系统优化方法研究与应用\[D\].长沙:湖南大学,2007.
[4] 左兴权.人工免疫系统\[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9.
[5] 李涛.计算机免疫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6] 何珍梅,徐雪松.人工免疫系统研究综述\[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7(8).
[7] 刘宪寅.基于免疫遗传算法的工程项目多目标优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8(5).
[8] 杨佳,许强,曹长修.人工免疫的神经网络预报方法及其应用\[J\].重庆大学学报,2008(12).
篇6
如果将整个社会看做一个机体,则其健康运行也同样需要“免疫系统”。根据新任审计署署长刘家义的观点:审计的本质是国家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如果“免疫系统”不健全,就会产生严重后果。审计作为国家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能够最早感受到病毒侵蚀的风险,能够更早更快地用法定权限抵御病毒侵害。有责任在永不停留地抵御一时、一事、单个“病害”的同时,促进其健全机能、改进机制、筑牢防线。因此,应当通过审计和审计调查,及时接受、传递、储存有关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免疫”情况的信息,及早地发现自身机体的“病因”。更快地调动“免疫系统”的功能,推进建立有效的企业安全运行机制。“免疫”机制是审计工作的关键所在,通过建立集“事前介入、事中督查、事后审计”于一体的审计监督机制,从根本上为被审计单位强身健体,增强免疫力,把许多违法违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在预防性上下功夫,积极维护社会机体的健康持续发展。
风险导向审计最早源于社会审计,实施的标志是各国风险导向审计准则的颁布与实施。中国审计人员协会在2006年了新的审计准则,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中使用风险导向审计的方法。于是,风险导向审计一时间成为行内外人士关注和研究的焦点。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都无法否认风险导向审计是审计历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风险导向审计与传统的审计方法在思路上有很大不同,如何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逐步应用风险导向审计,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审计准则,是摆在我国审计职业界面前的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
一、风险导向审计应用中的问题
风险导向审计是审计历史上的一次重大的革命。先进的理念和技术的引进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如何是将风险导向审计与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和审计职业的发展状况相结合,推动我国审计行业与国际水平接轨,增强审计人员的公信力,提高其执业水平。目前,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的应用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缺乏有效的需求市场作为一项新的技术,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缺乏有效的需求市场。在目前的情况下,事务所的法律风险很低,审计人员缺乏提升专业水准的动力,也缺乏运用风险审计技术提高审计质量的动力,使提高审计技术和审计质量的内在动力不够充分。
当法律风险较高,可能引起较大的审计风险损失时,审计人员可能会执行更详细的审计程序,获得更多的审计证据,来提高审计质量;当法律风险较小,不会引起明显的审计风险损失时,审计人员可能会减少一些审计程序的实施,忽视被审计单位存在的一些违规问题,或是机械地执行相关的审计程序,而没有把降低审计风险的理念贯穿始终。由于我国对证券市场的规范和约束力较弱,一直存在诉讼门槛过高,诉讼成本与收益不对等的现象,致使关于我国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的规定还比较空洞,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民事赔偿制度不够完善。尽管目前我国公众投资者在一定的前置条件下可以事务所,但由于诉讼成本和获得赔偿的可能性等问题的制约,使得事务所的民事赔偿责任仍然很低,事务所的违规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导致了我国的审计人员的法律风险偏小。法律风险低,审计人员不仅不会远离审计风险高的客户,而且还会对审计过程的风险不够重视,最终导致审计质量的低下。
(二)成本效益问题制约制度基础审计向风险导向审计转型大多数人认为风险导向审计通过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得出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根据检查风险确定出实质性测试的重点和水平,进一步确定审计人员收集何种证据以及所收集的证据的数量。并把有限的审计资源在审计业务之间合理地分配,有效地利用审计资源,可以节约审计成本,并把节约成本看作是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动因之一。然而事实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审计工作不仅包括完成审计工作所花费的资金成本还包括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进行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需要耗费审计人员大量的时间。从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到分析评估,再到运用数学模型进行风险量化,都要花费审计人员相当一部分的时间,这样就会增加审计项目的时间成本。同时,风险导向审计对人力资源的要求更高,要求审计人员具备管理、数理统计等多方面的知识。因此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实施之初,事务所需要更多有经验的高级审计人员的参与,并对事务所全体成员提供相关知识的培训,这会导致人力成本增加。为了提高信息搜集、传输的效率,实施风险导向审计需要利用信息管理系统,为此需配备一定的通信和计算机方面的硬件设施,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审计工作的资金成本。由于成本和效益原则的制约,风险导向审计的实施和推广可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三)执业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不足风险导向审计对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对风险的识别、评估需要有较高的判断能力。而我国审计起步较晚,审计人员风险意识不强,缺乏丰富的执业经验及从整体上把握的专业胜任能力,给新的风险模型的运用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目前我国实施风险导向审计的最大制约就是缺乏较高水平的审计人员,一般的审计人员无法对客户的经营风险和特别风险做出正确的评估,并对评估的风险采取个性化的审计程序。当审计人员在风险判断上出现方向性错误时,会导致其无法搜集到充分适当的证据证明审计结论。在风险导向审计中,风险评估结果出现错误极有可能会导致审计失败或审计无效率,造成审计资源的浪费。
二、风险导向审计应用问题的解决对策
针对以上存在的风险导向审计应用的问题进行思考以后,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积极创造需求市场通过国家最高人民法院、证监会、中注协等出台相关文件,加强对于证券市场和审计人员审计的监管力度,指导和推动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创造对于风险导向审计的需求。2007年6月,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告。规定了关于审理涉及会计师事务所所在审计业务活动中民事侵权赔偿案件的相关问题,如第一条规定,利害关系人以会计师事务所在从事审计人员法第十四条规定的审计业务活动中出具不实报告并致其遭受损失为由,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侵权赔偿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其中,利害关系人包括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见,公众投资者是可以事务所的。但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涉及事务所的案件经常是不了了之,并没有给公众投资者一个满意的答案。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出台更加详细的指导文件,在涉及公众投资者的诉讼案件中对有关的诉讼费用、诉讼的效率效果等给予严厉的监管,真正保障公众投资者的权益,使得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逐步开拓市场,健康持续地发展下去。
(二)采用“过渡”的审计模式并开展试点研究尽管风险导向审计有其优越之处,由于成本效益原则的制约,目前还不能在我国普遍推行。将制度基础审计与风险导向审计有机地结合却是非常
必要的,在初步实施阶段,可以在制度基础审计的基础上,将风险导向审计的观念以及有关审计风险评估、审计风险控制等方法引入,以弥补制度基础审计缺乏对企业风险研究与分析的不足。而对审计模式的选择,不能脱离被审单位的性质、规模等具体情况,针对不同被审计单位应当采用不同的审计模式。
目前可以考虑选择以下两种混合审计模式:对于跨国公司、上市公司、企业集团等大中型企业,通常其资产、资本和生产经营规模较大,经济业务比较复杂并且发生频繁,经营范围比较广,分支机构比较庞大、分散。可以采用以风险导向审计为主,制度基础审计为辅的过渡审计模式;对于另一类中小型企业特别是小型企业,通常其资产、资本和生产经营规模较小,经济业务较少,业务流程简单,经营范围比较单一,管理层次很少,内部控制不太健全,可以采用以制度基础审计为主、风险导向审计为辅的混合审计模式。采用以上灵活的过渡模式,给我国国内的事务所一个缓冲的阶段,有利于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有序和顺利的开展。
篇7
刘家义审计长指出:国家审计应充分发挥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基于这一要求,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必须首先搞清“免疫系统”功能的涵义,然后才能按照要求开展行之有效的审计工作。据免疫学及仿生学原理,“免疫系统”功能主要有免疫防御功能、免疫监视功能、免疫耐受功能和免疫调节功能。这四项功能体现在审计工作中,具体表现为:
(一)审计的免疫防御功能
审计的免疫防御功能是指审计应该具有使经济社会免于受到内、外部组织机构或个人侵犯、损害的能力。即社会肌体在病原侵害之前发出预警,并通过采取相应手段加以消灭,从而起到免疫保护的作用。
(二)审计的免疫监视功能
审计的免疫监视功能是指审计对经济社会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研判和预测分析,提出预警建议和建设性意见,以尽可能地避免危害发生或加重的能力。
(三)审计的免疫耐受功能
审计的免疫耐受功能是指审计应使经济社会具有区分“自我与非我”的功能。即经济社会应对自身抗原和外来的有害成分加以区别,该适时清除的,要坚决予以清除,从而提高社会机体的免疫能力。
(四)审计的免疫调节功能
审计的免疫调节功能是指审计应使经济社会能够及时识别、清除机体内受损伤的成分,并及时加以修复,使其恢复正常的功能,从而维护经济社会内环境的稳定状态。
上述第三项和第四项功能由于原理和作用基本相通,所以也可合并为一项功能。根据生理肌体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审计的“免疫系统”论提出审计应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三大功能,这在一定意义上极大丰富了审计功能的内涵。其中,预防功能是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核心和基础,也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应该重点把握和充分发挥的首要功能。
二、公共危机预防审计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近年来,多次公共危机事件都给经济社会造成了重大影响和危害,有些甚至人员伤亡严重,经济损失巨大,这就要求我们有必要加强对公共危机的控制与管理。尤为重要的是,我们必须首先加强对公共危机的预防工作,以防患于未然。根据审计“免疫系统”理论,公共危机预防审计在这方面应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公共危机预防审计是实现“免疫系统”功能的根本要求
审计“免疫系统”的核心功能是预防功能。即在有害成分和病原入侵之前,通过审计,积极构筑防线,消除各种隐患,从而保证社会机体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转和健康状态。由于公共危机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其一旦发生,必然会给经济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危害,这就要求政府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危机发生前,必须提前介入,积极开展公共危机预防审计工作,通过审计,促使各级组织、单位、部门加强对公共危机的预防工作,采取必要措施避免危机的发生或尽可能地减少危机所造成的损害。
(二)公共危机预防审计是公共危机审计的基础和首要工作
公共危机审计是指政府审计机关对公共危机的预防、应对及其管理工作所开展的审计。也就是说,政府审计机关在危机发生前、发生中、发生后各个阶段,都要开展独立、客观且针对性强的检查、监督和评价活动,由此可以有效地促进各级组织、单位和部门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从而更加有效地预防危机发生或将危机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其中,危机发生前的预防审计是公共危机审计的基础和首要工作。即政府审计机关在危机发生前,应该利用其职业优势和专业能力,对可能导致公共危机的各种诱因、信号或征兆,以及危机的发展趋势、危害程度等进行监测、分析和判断,并及时给政府相关部门发出危机预警信息和报告。
(三)公共危机预防审计是公共危机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共危机审计的目的是促进和提升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其各项工作贯穿于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全过程。可以说,公共危机预防审计是公共危机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要求政府审计机关在危机管理中,应善于及早、主动地查找和发现被审计单位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缺陷,并及时给被审计单位提出改进建议和意见,以进一步提高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效率、效果和质量。
三、公共危机预防审计的原则和内容
(一)公共危机预防审计的原则
1.超前反应原则。公共危机一旦发生,必然给经济社会和人民生产生活造成极大影响和破坏,因此,提前做好防范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审计机关在危机发生前,要十分重视公共危机预防审计,即审计机关要提前检查被审计单位针对公共危机是否做了预防准备工作,比如被审计单位是否制定了危机预防计划和预案,是否建立了危机预警系统,是否实施了危机应对培训和演练,是否建立健全了危机应对和处置的规章制度等,以此来督促被审计单位做好危机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2.快速应对原则。由于公共危机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因此,无论危机是否发生,也无论危机何时发生,审计机关都要事先制定行之有效的公共危机审计计划和审计预案,从而保证在危机发生时,能及时做出反应并快速进入危机审计工作之中。假如审计机关没有提前制定相关预案,危机一旦发生,就会造成措手不及,从而影响审计的效果和质量。
3.灵活处置原则。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危机的情况千差万别,已发生的情况也可能由于某种原因瞬间发生变化,因此,审计机关事先制定的审计计划和预案,不一定能完全适用于危机管理的需要,这时审计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既定方案,做到既有条不紊,又灵活机动。
4.重点突出原则。公共危机审计是审计机关在进行日常审计工作的同时所开展的一项特殊审计,审计人员会面临事件紧迫、任务繁重、情况复杂的局面,因此,审计人员在开展危机预防审计时,应坚持重点突出原则,即在选择审计项目时,要选择那些公共性强、影响范围广、危害程度高、资金和物资量大、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重点项目进行审计。
(二)公共危机预防审计的内容
1.审查公共危机预防机构的设置及运转情况。公共危机预防机构是否设置,运转是否正常,是影响危机预防效果的前提。审计人员应就如下方面进行审查:各级政府是否设立公共危机应急工作领导机构;各被审计单位是否有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各级应急组织管理指挥系统是否配套完善,指挥是否顺畅、有效;各应急领导机构及其人员职责是否明确,是否能严格履行岗位职责,确保危机时刻准时到位并投入工作;危机预防机构是否制定危机预防计划或方案,是否能随着时间推移和情况变化而不断加以修订和完善。
2.审查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及制度的建设和执行情况。建立健全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及制度是有效应对危机和处理危机的必要条件和根本保证。审计人员应着重审查:各级政府是否制定公共危机预防管理制度,该制度是否严密、完善、可行、实用;各级政府是否建立公共危机监测系统、预警系统和信息通报系统,各系统是否正常运行;各级政府是否建立公共危机应急反应决策机制,能否在危机时刻采取紧急措施,迅速控制危机局势,恢复社会的正常稳定状态;各级政府是否建立危机过后的恢复与重建制度,是否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各被审计单位是否制定危机预防的制度措施和办法,是否能够得以严格执行,有无制度缺陷和管理漏洞等问题。
3.审查公共危机预防方面的资金使用与管理情况。开展公共危机预防工作,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而且有时还要耗用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审计人员在审查危机预防资金使用与管理情况时,应审查:各级政府有无公共危机预防管理的预算支出,该预算是否合理;各政府有关部门(如民政、卫生、消防、电力、水利及地震局等部门)是否安排危机预防的准备资金,配套设施是否齐备,应急物资是否充足;各项危机预防支出是否真实、合法,其使用过程中有无贪污、挪用、浪费现象;资金使用与管理情况是否公开、透明,有无冒领、截留甚至造假等情况。
4.审查应对公共危机日常准备工作的开展情况。公共危机预防管理工作贵在日常坚持,因此,审计人员应注意审查:各级政府是否有全面、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决策和计划,这些决策和计划在实际工作中是否得以执行和实施;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土地征用、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建筑质量、安全防护等方面是否采取必要措施,以避免和防止危机的发生;各单位、各部门是否经常组织人员开展危机的应急演练与培训,以提高人们的应急反应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和逃生能力;各级政府、各单位、各部门是否提前做好了预防次生灾害的发生,以及危机之后恢复与重建的各项准备工作;是否做好了保持社会稳定的各项准备工作等。
5.审查政府部门对公共危机预防工作的监督检查情况。政府部门是危机管理的主体和核心,对公共危机的预防工作有着义不容辞的监督检查职责。审计人员应特别注意审查:各级政府部门有无专门设立危机管理的监督检查机构或组织,这些机构或组织在危机预防、处置以及善后工作方面是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危机预防工作的监督检查是否有制度做保证,有无形同虚设的现象;是否做到监督检查的经常性、连续性和全面性;是否做到有检查、有落实、有整改;对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是否根据情节轻重,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等。
四、公共危机预防审计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各级领导的危机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
为了提高公共危机预防工作的效果和预防审计的效率与质量,各级领导必须不断增强危机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为此,首先要不断学习新形势下公共危机管理的理论,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充分认识公共危机可能给社会和公众带来的严重危害,牢固树立危机意识。其次,要不断学习和掌握国内外应对危机的方法和手段,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不断研究和创新,以进一步提高危机管理能力。
(二)加强公共危机预防审计的建章立制工作
目前,我国尚没有一套完整的公共危机审计法律法规,这就使得危机预防审计工作无据可依,无章可循。在公共危机时有发生的新形势下,当务之急应尽快研究和出台一套针对公共危机审计方面的法规,并且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加以修订完善,这不仅可以提高危机审计的地位,同时也可以为危机审计保驾护航。
(三)加强政府对公共危机预防审计的支持力度
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审计人员在开展危机预防审计时,无论在人力、物力还是财力上,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此外,政府还应发挥其组织、协调功能,充分调动社会各方支持和帮助审计机关做好危机预防审计工作,这既是审计的需要,也是政府的职责所在。
(四)加强危机风险评估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危机预防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对各种潜在的危机风险随时进行监测和评估,并根据危机的性质特点以及可能危害的程度和范围对危机划分等级,制定不同的危机处理措施和办法。各级政府审计机关必须建立和完善危机风险评估机制,最大限度地为危机预防审计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资料。
(五)加强对审计人员公共危机审计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做好危机审计工作,需要审计人员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专业能力。为此,应注重加强公共危机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加强日常的专业技能训练,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危机审计模拟演练,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业务检查和考核,努力提高危机审计人员的实战能力和水平。
篇8
摘 要 本文从审计“免疫系统”出发,在介绍审计免疫系统论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构建,并提出了内部审计践行“免疫系统”功能的途径与措施,进而指出审计免疫系统论在加强我国内部审计中所起的作用,对我国内部审计的建设具有较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关键词 审计 免疫系统 内部审计 思考
一、引言
“现代国家审计是经济社会运行的一个‘免疫系统’”该观点是由审计署刘家义审计长在2007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的。此后,刘家义审计长又于2008年提出了审计“免疫系统”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审计本质。审计“免疫系统论”在世界审计理论中享有独一无二的地位,这是因为其是以中国特色审计实践为基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制度的更高定位。由此可见,这一理论不仅丰富了国家审计工作的内涵,创新了审计工作的方式方法,拓展了审计工作的外延,还对如何更好地预防腐败,履行预算执行、经费监控职责等审计实务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作为企业组织内置职能部门之一的内部审计,以是否实现了组织目标、有效和经济的使用了资源以及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和标准为其出发点,独立、客观、公正地对组织中各类业务和控制情况进行评价,基于此,组织需要内部审计对组织面临的风险进行适当的防范与预警,需要及时、持续的监控,以帮助组织对风险做出战略反应。然而,我国内部审计在现阶段仅仅行使着监督检查的职责,该领域的整体水平较低,内部审计因现代管理实践不断的发展、民间审计扩展服务领域以及内部审计部门仍采用过时的审计技术和方法等原因使其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但是,审计“免疫系统”的提出和实施有助于摆脱我国内部审计工作的瓶颈,极大的拓展并推动着我国传统内部审计和审计工作的转型,对内部审计来说,可谓是一次重大的审计理论创新。
基于此,本文从审计“免疫系统”的观点出发,探讨其在加强我国内部审计中所起的作用,对我国内部审计的建设具有较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下文将首先介绍审计免疫系统论的基本理论,其次对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构建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内部审计践行“免疫系统”功能的途径与措施。
二、审计免疫系统论的基本理论
在审计“免疫系统”理论的指导和作用下,不仅使审计视角、审计范围和审计作用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审计功能和审计本质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更是对审计基础理论的系统创新,推动了审计基础理论的进一步研究,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疫”指的是病毒或疾病,这是生物学对“疫”的解释,也是人们普遍认可的一种说法,就人体免疫系统而言,它是指人体具有通过防御、自稳和监视等将病毒清除的功能。那么,审计免疫系统中的“疫”,可以被理解为“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障碍、矛盾和风险”(潘学模,2009),这是学术界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国家就好比是一个大系统,而何一个国家在其运行过程中都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阻碍和风险,因此,为使经济正常发展,必须实施各种手段以消除这些阻碍和风险。此外,从制度角度看,当今社会中存在的“屡查屡犯”的本质也是社会经济运行中的障碍和风险,因而“屡查屡犯”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疫”。然而,不论是哪种形式的“疫”,都需要一种可以对其进行抵御和化解的机制,审计就充当了这种角色,即具有国家经济运行的一种“免疫”能力。
可见,将审计形象的比喻为国家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是利用仿生学原理对审计免疫系统论的全新阐释,不仅丰富了审计的内涵,拓展了审计工作的外延,还从战略高度上对审计职能的进一步梳理和确定,更是对审计本质的全新阐释,它是重大的理论创新,为我国审计事业明确了长远的发展目标。
与人体免疫系统相似,作为国家“免疫系统”的审计,在国家经济社会运行中同样具有预防功能、揭示功能及抵御功能:第一,预防功能。预防功能即免疫防御功能,通过提前采取措施,以降低并揭示感知存在的隐患风险可能带来的危害,以起到预警的作用,也就是说,审计预防是审计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基础。第二,抵御功能。抵御功能即免疫自稳功能,为杜绝审计中发现的类似问题再次发生,审计机关通过对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后,对相关制度和法规进行修改。第三,揭示功能。揭示功能即免疫监视功能,是指为维护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审计机关采取各种措施消灭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危害,审计的揭示功能被认为是审计免疫系统的核心。
三、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构建
审计免疫系统由众多子系统构成,而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则被认为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子系统。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在审计免疫系统中不仅具有其独特的特征,还与和其他几个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但是,不论从传统内部审计理论角度来看,还是从内部审计的本质而言,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均提供了一种先进的内部审计理念。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的“免疫系统”,同样具有预防、抵御和揭示职能,不仅可以及时揭示企业经营管理的薄弱环节,及时发现和处理企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对潜在的风险发出预警,还能对企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保证。对整个国家社会而言,其中各个单位的内部控制加强了,内部审计提高了,就会降低出现问题的概率,而在企业中,内部审计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的外部环境也会随着其内部审计的变化而发生改善,以有效地发挥社会审计和国家审计的“免疫”功能。那么,为更好地要发挥监督作用,内部审计还应进一步增加评价和咨询的功能。
虽然内部审计根植于企业内部,但是企业中一个独立的组织机构,因而可以更好发挥其应有的职责。因此,企业内部环境会因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而得到极大的改善,其他审计组织的压力也会在整个审计系统环境发生改善的基础上得以减轻。内部审计则构成了审计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的第一道防线。
四、内部审计免疫系统有效实施的途径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缺陷,严重制约了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阻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变现状,提高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地位,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一)夯实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理念根基
内部审计“免疫系统”论的提出是对内部审计本质的重新诠释和定位,建立了一个全面的、系统的理念体系。科学的审计理念就是要贯彻落实马克思的科学发展观,用这种观点去探索审计工作规律、把握审计的本质。具体到内部审计工作中,就是要求内审人员树立以内部控制为指导、以风险导向技术为手段、以增加企业价值为目标的内部审计理念。因此,要做到夯实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理念根基,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构建内部审计免疫系统体系,以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第二,在实现促进内部审计向服务型转型的基础上拓展内部审计职能。第三,以提高企业对风险的“免疫力”作为内部审计的工作重心。
(二)健全我国相关法规准则制度
完善的法律、政策与规则是内部审计有效发挥功能作用,推进企业发展的法律基础,然而,目前我国仍然缺乏一部完整的内部审计法律法规指导内部审计的工作,现有的内部审计相关法规依据主要是《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但其属于法规层次,法律效力不高,先进的内部审计理念没有囊括其中,不能很好的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要有效发挥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加快立法建设是基础,尤其需完善我国内部审计相关法律法规这是因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指导下,针对我国内部审计现状,结合先进的内部审计理念,制定具有较高法律效力的内部审计法。该法应具有先进的内部审计理念视角,充分体现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免疫系统”所发挥的功能,体现严谨的逻辑结构及较强的实践指导性,明确基于“免疫系统论”下内部审计的本质、目标、职能和作用等问题,对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使内部审计工作有法可依,为内部审计合法、有序地开展提供法律保障。除此之外,还需健全内部审计准则体系、建立组织自身内部审计制度以进一步确保相关法规准则制度的有效实施。
(三)完善内部审计运行环境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处处受限,各部门不能很好的协调合作,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降低了内部审计人员积极性。基于此,首先,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以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这要求内部审计机构需脱离于组织中的其他管理部门,成为一个独立的部门。因为内部审计是否具有较高的独立性,直接受到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合理与否的影响。其次,改善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这是因为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的制约。再次,需进一步改善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各部门的关系。内部审计在组织中一直扮演着“保健医生”、“安全卫士”等角色,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作用的发挥受到了其他部门的配合以及领导层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最后,为强化内部审计“免疫”功能,提高内审人员的工作热情,组织还需构建内部审计激励约束机制,进而提高内审人员积极性。
(四)创新内部审计工作模式
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永恒主题是管理和效益,而内部审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则是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免疫系统”,最终提高企业“免疫力”。内部审计应不断创新内部审计技术方法,并主要从扩大内部审计范围,创新内部审计内容;建立内部控制评审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实施以及推进跟踪审计和绩效审计开展等三种渠道着手,积极探索“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发展为目标、治理为核心、控制为主线”的内部审计模式,加快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增强内部审计人员胜任能力,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免疫功能,切实维护出资人根本利益,强化经营风险,促进企业改进管理水平,实现力争在应变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即实现以常规审计向管理效益审计,传统的审计方式和手段向信息化、科学化的审计方式和手段的转变。
(五)改进内部审计技术方法
首先,督促企业构建风险预警系统的同时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技术。鉴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会受到不同层面各种风险的威胁,那么风险因素应作为审计对象选择中的关键性因素进行重点关注,这也就要求内部审计部门应以风险为导向选择审计对,在工作时要以风险为中心,在经营管理的风险区域运用更多有效的审计资源。其次,采用内部审计信息技术手段。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和运行环境随着日益发达的计算机和网络、电子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对审计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而也对审计软件和审计技术研发的创新具有更大的需求。最后,建立内部审计免疫检测系统。基于提前发现风险并采取措施化解风险是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主要作用机理,通过建立一种对数据动态分析过程的免疫检测系统,可以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成果质量。
五、结语
顺应时展而产生的审计免疫系统论,不仅完善和发展了审计内涵和审计职能,更是深化了审计本质,鉴于加强企业风险控制、完善公司治理以及增加企业价值是内部审计的根本目的,本文从当前审计免疫系统理论出发,在解读了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理论的基础上,指出内部审计免疫系统是审计免疫系统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并提出实现内部审计践行“免疫系统”功能的主要途径。为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实施不仅需要遵循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领导,还需要结合企业的自身情况。
参考文献:
[1]陆晓辉.审计“免疫系统”功能论的意义.审计研究.2009年第6期.
[2]马玉珍,徐行恕.构建审计免疫系统理论框架的思考.广州商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3]牛波.对内部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思考.中国审计.2010年第4期.
篇9
邮储银行的内部审计过程主要包括审计准备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审计终结阶段以及后续审计等四个方面。这些审计程序进一步清晰了邮储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流程和方法,提升审计工作的效率。在银行的正常运营中,积极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来体现其具备一定的免疫功能,进而来保证银行的正常运行。
内部审计过程中所采用的一些审计技术与方法能够有效的确保审计人员顺利的完成审计工作,进而提高审计部门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邮储银行成立时间较短,随着转型的加快,银行机制体制的建立、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及职能定位的明确都与银行的正常运营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银行内部审计的查错纠弊、监督检查、风险预警等功能,能够有效地提高银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合理保证银行的安全运营。
一、邮储银行内部审计中的问题
(一)审前调查不够充分。实施审计项目时,审前的沟通不够充分,对被审计单位没有足够的了解,对其中存在的风险没有足够的认识与评估,这样在审前调查就很难获得准确的资料,很难实现依据客观因素对审计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
(二)审计工作不够深入。首先,审计工作的取证方式比较的单一。在取证的过程中,很多工作人员都把精力放在邮电经济事项的表面问题上,过于强调资料的完整性,忽略了内在的逻辑性与真实性。其次,审计过程中的沟通不足。有一些审计人员在现场不愿主动与被审计单位进行沟通,导致理论与实际脱节,工作针对性不足。最后,工作底稿要求工作人员将每一事项都进行详实记录。对于一些较大的审计项目而言,在较短的现场审计时间内完成,不切合实际,而非审计人员只需对审计结论有较大影响的事实进行记录与说明,以便准确下达审计结论。
(三)后续审计不够健全。内部审计工作对后续审计没有足够的重视,在审计报告完成之后就意味着结束了该项工作,没有开展后续的审计工作,对审计整改落实跟踪不到位。同时,审计结论的运用不够,使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受到局限。
二、充分发挥免疫系统的有效途径
(一)坚持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是预防,即是银行内部及时发现风险隐患,在最短的时间内化解风险,把损失降低到最小。银行本身就是经营风险的企业,风险导向审计就是要对风险进行量化,把有限的审计资源集中于高风险的业务领域,针对不同风险因素状况、程度采取相应的审计方法,并对风险进行深入、细致的评估,进而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并监督执行,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
(二)持续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内部控制主要是指银行内部采取相互制约、规划、评价与控制的一系列手段,进而保障经营目标与资产的安全,保证银行信息资料的真实与可靠,促进经营活动的高效性。邮储银行是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独资控股的国有商业银行,成立时间较短,大部分人员都是由邮政企业划拨过来,有着较深的邮政文化。
邮储银行要持续进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遵循银行文化,通过咨问、审核、观察、查询、分析性复核等方法来评价内部控制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充分反映企业内部管理控制和运行中存在的体制性障碍、制度性缺陷和重大管理漏洞,寻根纠源,深入分析、查找产生问题的原因和症结,从完善体制机制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从而促进各级管理者建立起问题长效整改机制,完善和优化内部控制,保证整个系统的健康高效运行,为免疫系统充分发挥其功能提供基本保障。
(三)不断改进审计技术与方法。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在审计转型的过程中,管理层要不断的改进审计方法。信息化审计不仅能降低审计人员的工作强度,而且也能提高审计的工作效率。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通信技术、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系统软件等在商业银行得到广泛应用。
IT审计与业务审计融合已经是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工作的必然要求。如果审计人员对业务内控和数据分析掌握不足,难以深入到系统内检查测试业务控制,进而进行分析性复核数据,审计将难以深入和有效。邮储银行可以加大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资,在利用计算机技术的同时,进一步的关注信息安全与信息系统管理。在保障审计工作效率的同时,发挥免疫系统的功能。
(四)加强银行免疫能力建设。加强邮储银行免疫力建设即是对银行内部的审计制度进行进一步完善,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邮储银行免疫系统功能发挥的基础。银行新产品的不断推出,法律法规与审计方法必须与之相适应,银行要对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胜任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加强品德教育,使审计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基于专业胜任能力的内部培训。细化培训对象和其岗位所需的关键胜任素质之间的差距,使各个层级的培训目标设定和岗位要求之间高度匹配,形成动态匹配机制,让培训目标能及时随业务变化而变化。从激发学习动机入手,找出层级差距,有的放矢地突出关键内容,提高培训效果并对效果进行评价,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三、免疫系统和内部审计之间的关系
首先企业根据内部审计来检查会计账务和一系列的经济事项,进而做出正确的评价,并根据评价为企业的管理提出咨询,进而达到预防风险的功能。内部审计机构具有一定的公正、客观和独立等特点,能够及时的感知风险,起到预警的作用,如人体在遇到侵害时所形成的第一道防线。
其次能够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监督即是要查看经济活动中不良现象的发生,就像人体在生病时,免疫系统向人们传达得病的讯息。最后通过内部审计不仅要发现其中的问题,而且还要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其中的积极因素,在最大程度上促进企业各项机制的完善。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银行内部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重要途径。强化邮储银行的全面管理,通过对风险进行及时的防范和逐渐健全的体制来进一步的保障邮储银行的安全运行。内部审计的抵御功能,就像人体在遭遇病毒侵害的时候,免疫系统会消灭入侵的病毒,进而保障人体的健康。
我国的很多银行都在不断的引入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并将充分的发挥审计免疫系统的作用。邮储银行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我们要虚心学习其他银行的方法与经验,进一步明确内部审计职能定位,完善信息沟通机制,遵循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原则,高度重视并利用自身优势,为领导宏观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篇10
[关键词]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免疫系统;蓝光照射治疗
[中图分类号] R722.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1(b)-053-02
Study of blue light therapy's effects on newborn's immune system with hyperbilirubinemia
LI Mingrong DAI Hui CHEN Xinxia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the Fifth People's Hospital in Huangshi City, Hubei Province, Huangshi 43500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blue light therapy's effects on newborn's immune system with hyperbilirubinemia. Methods 45 newborns with hyperbilirubinemia in our department from January 2008 to January 2010 were treated with blue light. The before and after therapy blood routines, lymphocyte subsets and NK cell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total bilirubin after blue light therapy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before therapy [(291.5±42.8) μmol/L vs (214.2±33.9) μmol/L] (P < 0.05). White blood cells and lymphocytes increased, while red blood cells and hemoglobin decreased (P < 0.001), but platelet showed no difference (P > 0.05). The lymphocyte subsets such as CD35+, CD3+, CD4+, CD8+, CD4+/CD8+ and NK cells increased after therapy, they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before therapy (all P < 0.001). Conclusion Blue light therapy can reverse hyperbilirubinemia's inhibition effect on newborn's immune system, which can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immunity.
[Key words] Newborn; Hyperbilirubinemia; Immune system; Blue light therapy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如果不及时治疗,可发展成胆红素脑病,对神经系统造成不可逆的永久性损伤[1]。胆红素过高具有潜在的细胞毒性,可抑制免疫细胞的增殖和分化,降低机体免疫力[2]。光照疗法作为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有效方法之一,其对患儿免疫系统的影响的尚未达到一致结论,本研究采用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比较治疗前后血常规和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差异,探讨光照疗法对患儿免疫系统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08年1月~2010年1月本科诊治的45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3]:①生后24 h内出现黄疸,血胆红素≥102 μmol/L;②足月儿血清胆红素浓度>220.6 μmol/L,均以间接胆红素为主;③黄疸持续时间较长,超过2~4周,或进行性加重。血清总胆红素值<257 μmol/L为轻度胆红素血症,257~342 μmol/L为中度胆红素血症,>342 μmol/L为重度胆红素血症。本组患者血胆红素均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其中,男31例,女14例,男女比为2.2∶1.0;胎龄38~42周,平均(40.1±1.2)周;出生体质量2 500~4 000 g,平均(3 105±258.6)g;均采用人工喂养,无严重感染及窒息史,孕母及患儿均无遗传、代谢及免疫性疾病。
1.2 方法
采用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波长425~475 nm,连续照射24 h,用黑色不透光软布遮盖患儿双眼,尿布遮盖生殖器。均未使用人体血清白蛋白、血浆和激素等影响免疫系统药物。
1.3 检测指标
治疗前后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以下指标:①胆红素:采用重氮法检测;②血常规:抽取肘静脉血检测,包括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和淋巴细胞(Lym);③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包括CD35+、CD3+、CD4+和CD8+,采用美国BD公司的流式细胞仪检测,检测试剂盒由美国Immuntech公司提供。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配对样本采用t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胆红素及血常规比较
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光照治疗前的血总胆红素为(291.5±42.8)μmol/L,治疗后为(214.2±33.9)μmol/L,治疗后的血清总胆红素浓度低于治疗前(P < 0.05)。治疗后血常规中WBC和Lym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 < 0.001),RBC和Hb显著降低(P < 0.001),而PLT无差异(P > 0.05)(表1)。
表1 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光照治疗前后血常规改变(x±s)
2.2 淋巴细胞亚群改变
治疗后,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的淋巴细胞亚群CD35+、CD3+、CD4+、CD8+和CD4+/CD8+及NK细胞均升高,显著高于治疗前百分比,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 < 0.001),患儿免疫力较治疗前升高(表2)。
表2 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光照治疗前后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改变(x±s)
3 讨论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为儿科常见疾病,如不及时治疗则后果严重,过高的间接胆红素可造成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性损伤。近年来研究发现,高胆红素血症不仅具有神经毒性,而且对免疫系统具有毒性作用,临床资料表明胆红素对免疫系统的多种功能包括特异性体液免疫、细胞调节免疫及非特异性免疫等具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包括胆红素对T细胞的直接毒性作用及引起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低下,从而抑制T细胞增殖与分化[4]。研究表明,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体处于免疫抑制状态。林丽星等[5]采用酵母多糖花环试验法检测52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红细胞C3b补体受体花环(RBC-C3bRR)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受体花环(RBC-ICR),表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于正常新生儿;何建勋[6]及宋琦等[7]检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淋巴细胞亚群,发现其淋巴细胞亚群CD3+、CD4+和CD8+显著低于正常新生儿。本研究检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结果显著低于报道的正常健康新生儿,进一步证明高胆红素对免疫系统具有抑制作用。
光照疗法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有效疗法之一[8],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其对胆红素的治疗,光照疗法对免疫系统的影响的研究尚少,目前尚未达到一致的结论。纪凤英等[9]检测光照前后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细胞免疫状态,治疗后的淋巴细胞亚群显著低于治疗前,认为光疗会加重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的损害,还会抑制T细胞增殖与分化,加重T细胞亚群功能紊乱;马琳等[10]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不同胎龄、不同胆红素水平下CD4+和CD8+,发现蓝光照射治疗后CD4+、CD8+和CD4+/CD8+表达量均增高(P < 0.05)。本研究表明,蓝光照射治疗后,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的淋巴细胞亚群CD35+、CD3+、CD4+、CD8+和CD4+/CD8+及NK细胞均升高,显著高于治疗前百分比(P < 0.05),说明蓝光治疗可改善患儿免疫抑制状态,提高机体免疫力,笔者认为可能与蓝光照射治疗降低胆红素浓度而减少其对免疫细胞的毒性作用有关。
综上所述,高胆红素血症对新生儿免疫系统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红细胞免疫及淋巴细胞均低于正常新生儿,故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治疗中强调降低胆红素浓度的同时应积极调控患儿免疫状态。蓝光照射治疗可显著降低血胆红素水平,可改善胆红素对细胞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提高患儿免疫力,应在临床应用中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梁勇,谢晓梅.不同病因引起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听性脑干反应的特点[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1,46(3):190-194.
[2] 庞琳,曾慧慧,何明,等.高胆红素血症对新生儿T淋巴细胞亚群、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变化趋势的影响和意义[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1,14(1):45-48.
[3]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33.
[4] 孙茜,徐敬.黄疸婴儿淋巴细胞凋亡、T细胞亚群、Fas基因、CD23+变化的临床观察[J].临床儿科杂志,2003,21(5):305.
[5] 林丽星,余唯琪,张晓燕,等.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6):414-415,418.
[6] 何建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236例病因及诊治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1):182-183.
[7] 宋琦,李艳芝,李月梅,等.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细胞免疫状态[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6,21(4):217-218.
[8] 赵海芬.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蓝光治疗100例的护理及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162-163.
[9] 纪凤英,兰鹏华.光疗对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细胞免疫状态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24):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