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抑制剂范文

时间:2023-04-07 13:17: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免疫抑制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免疫抑制剂

篇1

【关键词】免疫抑制剂;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8-0010-03

免疫抑制剂是近20余年来在肿瘤化疗、器官移植、免疫病理学和临床免疫学等多学科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药剂类别,在治疗剂量下可产生明显免疫抑制效应的一类药物。这类药物可作用于免疫反应过程的不同环节,抑制免疫细胞的发育分化,抑制抗原的加工、提呈,抑制淋巴细胞对抗原的识别,抑制活化T细胞或B细胞增殖和抑制淋巴细胞效应等。本文拟就免疫抑制剂的分类及其在药学和临床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常用免疫抑制剂分类

1.1 合成药物:该类化合物多来源于抗肿瘤物,此类药物对免疫的多个环节均有抑制作用,但其不良反应严重,为减少不良反应,临床上多与其他免疫抑制剂合用,如目前临床上多在三联疗法中应用A Z P ( A Z P + C S A +泼尼松) 。

1.1.1 糖皮质激素:

此类药物有泼尼松、氢化泼尼松和地塞米松等,对免疫反应的多个环节均有抑制作用 ,包括防止和抑制中介的免疫反应 ,减少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的数目,降低免疫球蛋白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的能力,并抑制白介素的合成与释放,从而阻止淋巴细胞向淋巴母细胞转化。此类药物的免疫抑制作用与其用药剂量密切相关。常规剂量下,其免疫学作用主要表现在减少淋巴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影响细胞的激活。但在大剂量使用进行冲击治疗时,还可通过直接作用造成淋巴细胞溶解和凋亡,以达到快速有效的抑制免疫反应的目的。[1]

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可产生严重不良反应,诱发和加重感染,或导致肾上腺皮质功能紊乱等,但由于其疗效明显。若使用得当,仍不失为治疗自身免疫病的首选药物。常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肾病综合症、慢性活动性肝炎、溃疡性结肠炎等的治疗。

1.1.2 烷化剂:

环磷酰胺最早应用于临床, 它通过杀伤免疫细胞,影响免疫过程中的各阶段,作为一种免疫抑制剂用于肾病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较明显的副作用使其应用受到了限制。对免疫反应的影响因不同剂量及投药时问而异。一般而言,它可以抑制初次及再次免疫应答中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对增殖快速的淋巴细胞、造血细胞、生殖细胞及毛发根部细胞都有很强的抑 制作用,使淋巴组织中B细胞明显减少,因此它抑制抗体生成十分明显,对 T细 胞功能缺陷及B细胞功能亢进的自身免疫病有明显疗效。

1.1.3 抗代谢类免疫抑制剂

1.1.3.1 抗嘌呤代谢的免疫抑制剂:

嘌呤类中硫唑嘌呤具有抑制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作用, 即具有嘌呤拮抗作用,能抑制D N A的合成 ,从而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产生免疫作用。对淋巴细胞的抑制作用最强,较小剂量即可抑制细胞免疫 ,抑制淋巴细胞的剂量要比抑制细胞的剂量大得多,长期应用易造成肝损害。[2]目前已成为防止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有效药物, 应用于多种自身免疫病的治疗。受到了1988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的青睐。 硫唑嘌呤有一定的细胞毒性可能致畸, 此外 尚可诱发癌变。[3]

霉酚酸酯(骁悉,麦考酚酸酯,MMF,RS61443)由美国加利福尼亚Palo AlTO的Svtex发展研究所合成,含有活性成分霉酚酸(MPA),MMF是MPA的2-乙基酯类衍生物。1995年美国FDA批准MMF正式作为器官移植的免疫抑制剂。在目前新型抗代谢类免疫抑制剂中。MMF是替代Aza的首选药物。 MPA是一种高选择性、非竞争性、可逆性的次黄嘌呤核苷磷酸脱氢酶抑制剂,可抑制鸟嘌呤核苷酸的经典合成途径。人体内淋巴细胞与其它细胞不同,不能利用嘌呤补救途径合成嘌呤,因此,PMPA可以高度选择性的抑制淋巴细胞活化,抑制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

咪唑立宾(MZ):MZ免疫抑制药理作用与MPA相似,主要通过抑制次黄嘌呤核苷磷酸脱氢酶活性阻止鸟苷酸合成,从而阻断淋巴细胞增周期S期中DNA合成,抑制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同时能干扰细胞因子受体表达拮抗细胞因子对淋巴细胞的激活作用。[4] 以MZ+CsA和激素三联用药与Aza组比较,1.5年人/肾存活率分别为96%和91%,且骨髓抑制和严重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下降。MZ代替Aza,4年人/肾长期存活率分别为100%和94%,与Aza组比较,激素用量更少,许多患者甚至可停用激素。因MZ无肝毒性,故在肝脏有病变得移植患者使用MZ更合适。

1.1.3.2 抗嘧啶代谢的免疫抑制剂:

布喹那(BQR) BQR通过抑制二氢乳清酸脱氢酶(DHO-DH)进而抑制嘧啶核苷酸的经典合成途径,从而干扰淋巴细胞的DNA合成。由于只有增殖的淋巴细胞内有 异型DHO-DH,而只有异型的DHO-DH对BQR特别敏感,所以BQR对淋巴细胞活化的抑制作用具有高度选择性,且这种抑制作用是可逆的。 在免疫抑制效果的比较上,BQR药效是FK506的3倍,CsA的11倍,MMF的155倍。BQR与CsA、激素合用能显著降低术后排斥反应,与Aza组比较降低10%。但也发现其用于移植患者时免疫抑制治疗窗较窄,过量易出现血小板减少、胃肠道反应等。目前尚未在临床广泛推广,药理学家仍试图通过寻找半衰期更短的BQR类似药物减少其毒副作用。

莱氟米特(LEF)和MNA:LEF又称雷抑素,是异唑的衍生物。MNA是LEF的类似物。早在1985年LEF就作为消炎和免疫调节药物。目前LEF的免疫抑制效果已在动物移植的模型中被广泛认识。由于LEF在体内有很长的半衰期(可达10~16d),故其应用一直受到限制。而MNA的结构与LEF的活性代谢物结构相似,但具有更有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半衰期短),故在应用前景上被看好。免疫抑制作用机制与BQR类似。MNA的临床资料目前尚缺。正在努力0寻找半衰期更短的MNA的类似物,以使其更加安全有效的用于临床器官移植。 1.1.4 抗生素类:阿霉素,丝裂霉素。

1.1.5 抗炎类:阿斯匹林

1.2 微生物制剂

1.2.1 真菌代谢产物:

70年代后期起,陆续发现一些真菌的代谢产物具有选持性较好的强免疫抑制作用,主要有环孢菌素A和他克莫司。它们的临床应用极大推动了器官移植的发展。

环孢素(cyclosporin A,CsA):是从真菌Tolypocladium inJ ’latu mGa ms的代谢产物中分离纯化到的一个含有11个氨基酸的环肽 。l976年Borel首次报道了CsA具有免疫抑制作用,1978年,CsA作为免疫制剂首次应于临床, 环孢菌素A对T细胞,尤其是对Th细胞有较好的选择性抑制作用。它抑制T细胞的细胞因子基因转录,阻断T细胞产生,干扰T细胞活化。它在G0/G1期交界处阻断T细胞激活,属于T细胞早期激活的抑制剂。[5][6] 自20世纪80年代起,CsA被陆续推广应用到各种器官和组织的移植,获得了广泛成功,开辟了器官移植的新时代。直至今日,CsA仍位居各种临床移植抑制用药之首。环孢素是瑞士山德士药厂从真菌中提取出来,现已分离出9种,其中A、G、C都有免疫抑制作用,现使用的是A,已在开放研究G,近来报道,G的肾毒性虽比A小,但肝毒性大,且体外免疫抑制作用不及A,发展前景不明。

FK506(他克莫司/普乐可复):是继CsA之后开发的另一种亲免疫结合剂,是日本藤泽制药公司于1982年从土壤真菌的肉汤培养基中提取的一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7]临床主要用于器官移植,以防止排斥反应。对肝移植的效果优于Cs A,也用于心、肾和胰腺移植等。其不良反应与CsA 相似,以肾毒性为主,偶见高血压、高血钾、低血镁、高血糖及神经毒性(震颤、疼痛、失眠)等。[7]该品自1998年在中国上市的短短时间内,市场份额迅速上升,已成为肝脏及肾脏移植后排斥反应临床一线药物。

西罗莫司:西罗莫司为土壤放线菌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抗真菌抗生素,具有很强的免疫抑制作用。其结构与普乐可复相似,属于环内酯类,但作用途径不一样,雷帕霉素主要作用于细胞周期G1。抑制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的 DNA在免疫和非免疫细胞内的合成。西罗莫司是目前世界上最有前途的新型强效免疫抑制剂,活性比临床上使用的环孢素强100倍,肾毒性比环孢素及FK506低,并与环孢素有良好的协同作用,可用于器官移植抗排斥作用和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康乐霉素C:该品是由我国发现的一种全新的免疫抑制剂,是微生物产生的发酵产品化学结构新型。该品对皮肤和心脏移植的抗排斥作用及其对细胞免疫抑制作用与环孢菌素A相当,并且对体液免疫抑制作用明显优于环孢菌素A。目前该品生产方法和生产菌种已获得专利证书。

1.3 生物免疫制剂:

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以及抗T细胞球蛋白(ATG):是借助于多克隆抗体消除或抑制T细胞,已广泛用于肾、肝、心、胰腺和骨髓移植。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研制出一系列针对T细胞表面标志粘附分子共刺激分子抗原受体(TCR) 和细胞因子(如TNF)及其受体的单克隆抗体(mAb), 有些已在临床应用或进入临床评估阶段、如CD3mAb,CD25mAb。美国Pharmaceuticals公司用抗体工程技术生产出人源化CD25mAb ,商品名Zenapax ,获FDA 批准在临床观察。人源后单抗毒副反应极少,生物半衰期大为延长,只可惜临床效果不佳。不仅出乎理论的预想也与动物实验结果不一致原因尚不清楚。有人正将此抗体与毒素融合企图将其作为毒素运载工具以此阻止传递IL-2信号。

CTLA4Ig:该品为百时美施贵宝公司研究的一种可介导CTLA4Ig基因表达的重组腺病毒相关病毒注射液。利用基因克隆制备CTLA-4 再将其与抗T 细胞单抗的免疫球蛋白(Ig)融合制成CTLA-4Ig。临床前研究表明,用含rAAV/CTLA4Ig病毒的灌注液灌注供体小鼠的肝腔和心脏,之后移植到异体小鼠体内,同时应用低剂量的免疫抑制剂,可使被移植的器官长期存活(1年以上)。该品主要用于治疗异体器官移植中的排斥反应,目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

舒莱(Simulect,或BasiliXimab):是一种新型的嵌合性人/鼠单克隆抗体,主要是依赖IL-2R的饱和程度和竞争性抑制IL-2R依赖的T细胞的增生,能特异性抑制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对抗排斥反应。国外已完成了三阶段临床试 验,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种器官移植的抗排斥治疗中,特别是对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治疗已显示了很好的疗效。

白介素-2(IL-2):与抗原激活的T细胞上受体结合,可刺激调节同种异体器官排异反应T细胞克隆的增殖,该受体至少由3个亚单位组成(α,β和γ),其中只有α亚单位对IL-2有特异性。这就为特异的免疫抑制治疗提供了潜在的治疗方法,目前已开发出一系列对抗IL-2受体α亚单位的单克隆抗体。现在可获得两个该种抗体,这两个抗体均已成功地用于防止肾移植后的急性排异反应。

1.4 中草药:

临床上免疫抑制剂对肝、肾以及机体免疫系统均有较大的毒性,并可全面抑制机体免疫系统,常常诱发肿瘤和感染,因而限制了其应用;同时,新型的免疫抑制剂价格昂贵,使病人难以承受,限制了在临床上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我国器官移植事业的发展。故从自然药物中寻找提取廉价有效的免疫抑制剂成为移植学界和制药界的热点。

雷公藤系卫矛科植物,近年的研究相继发现雷公藤有抗炎、抗免疫、抗生育、抗肿瘤、抗菌活性。至今从雷公藤中已分离出70多种化学单体,其中以二萜内酯为主要活性成分。雷公藤有效成分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对多种实验性 关节炎动物模型有效,能抑制急性和慢性炎症介质如组胺、 5 -羟色胺的释放;对T、 B淋巴细胞增殖和抗体生成有明显抑制作用,并能对抗炎性细胞因子如 I L-1 、 IL-6等的生成 。雷公藤内酯醇能延长异体移植物的存活时间,抑制排斥反应 。[8]

苏木具有一定的免疫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为抑制移植心肌组织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相关表达,降低外周IL-2和6的含量。有明显的抗免疫排斥作用,而且无明显毒副作用,有望开发成为疗效确切、毒副作用低的新型中药免疫制剂。

FTY720是一种新合成的免疫抑制剂。它是将冬虫夏草抽提物中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成份ISP-Ⅰ进行结构改造而成。其化学结构与作用机制均不同于现有的免疫抑制剂。该剂直接作用于淋巴细胞,而表现免疫抑制效果。[9]在各种器官移植和皮肤移植的动物试验中,对排斥反应均表现了良好的抑制作用或治疗效果,同时没有副作用发生。与现有的免疫抑制剂同时投用时免疫抑制效果更佳。FTY已在各种动物同种异体移植模型中进行了试用,效果良好,其中有大鼠皮肤移植、心脏移植、肝移植、小肠移植、肢体移植和犬肾移植。除了同种异体移植模型外,FTY还可延长异种移植物的存活。

青蒿素 ( artemesine) 有一定的免疫抑制作用,其衍生物青蒿琥酯( artesunate)与蒿甲醚(ar―temether)对动物T、B淋巴细胞增殖及抗体生成有抑制作用。临床曾用于治疗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病[10]。

其他所可利用的中草药还有青风藤,玉竹,墨旱莲,天花粉,山茱萸,鸦胆子, 蓖麻麻黄。

2 最新报道

据世界制药新闻《Scrip》讯,瑞士诺华制药的免疫抑制剂Certican (everolimus)已在德国首次上市。此后数月可望在更多的欧洲国家上市。Certican是一种新型增殖信号抑制剂,可增强神经钙蛋白抑制剂环孢菌素的免疫抑制作用,减少急性排斥反应、巨细胞病毒感染、神经钙蛋白抑制剂中毒性肾损害和血管病变。这些慢性移植功能障碍的危险因子能导致移植的失败和降低患者的存活率。一项对634例心脏移植患者的临床研究资料显示,Certican比世界第二大制药集团葛兰素史克的硫唑嘌呤更能降低急性排斥反应和移植物血管病变。另一项对肾移植患者的临床研究资料显示,该品在降低急性排斥反应、移植失败和死亡率方面与瑞士制药巨擘罗氏的骁悉相当。

同时诺华还上市了一种与Seradyn公司联手研制免疫检测系统,用于检测患者Certican给药后血药水平,以便于将Certican调整到最优剂量。 并在进行Certican肺移植的Ⅲ期临床研究。

FDA还在3月初批准了诺华的麦考酚酸缓释片与环孢菌素微乳剂新山地明及皮质类固醇联合应用预防肾移植中的排异反应。麦考酚酸缓释片可向机体内有效地输送活性物质麦考酚酸,这与目前美国80%以上接受肾移植的病人所服用的骁悉所含的活性成分麦考酚酸酯具有同样的体内活性。

至此,器官移植免疫抑制剂领域由葛兰素史克、罗氏和诺华三强鼎立之势已经形成。由于诺华已拥有新山地明、麦考酚酸和Certican三大强势产品,免疫抑制剂市场王位归属崭露端倪。

3 今后发展方向

研制移植抗原特异性的免疫抑制剂或诱导移植抗原特异性的免疫耐受一直是科学家的梦想。目前距这一目标还有相当远的路要走。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继续开发高效低毒和有抗慢性排斥作用的化学和生物药物仍然是主要目标。特别是人源化单抗的应用将受到特别重视,生物免疫抑制剂的研究和开发必将有更快的发展。

中药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低廉的价位,低毒性的优点和确切的免疫抑制作用必将推动我国医学尤其是器官移植的迅速发展。

今后的研究方向是在传统的单味药和复方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对某些组分的研究,并进行适当的化学结构修饰和剂型改革,最终寻找到安全高效低廉的免疫抑制剂。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成药标准汇编.肺系( 一)[S].2002 .291

[2] 曹晓芝,孙成春,王景祥. 6 8例肾移植病人用环孢素及硫唑嘌呤出现肝损害[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1997,16(4):235-237

[3] 孙定人 ,张石革,梁之江.国家临床新药集[M] .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1 .524-529

[4] 陈新谦 , 金有豫 , 汤光. 新编药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02.702

[5] Kahan BD. Role of cyclosporine:persent and future[J] Transplant Proc.1994,26(5);3082

[6] Bach JF. Lessons for transplant immunosuppression from the usage of cyclosporine in autoimmune diseases[J].Transplant Proc.1994,26(5):3077

[7] Mark AL,Anclrea D.Immunosupression afterrenal transplant [J].Pharmaceutical J,2001,266:754

[8] Spencer CM. Tacrolimus:an update of its pharmacology and clinical efficacy in the management of organ transplantation [J].Drugs.1997,54(6):925

[9] Yanagawa Y.FTY720:A novel immunosuppressant,induces sequestration of circulating mature lymphocyles by acceleration of lymphocyte .homing in rats,Ⅲ increase in frequency of CD621L-positive T cell in Peyer’s patches by FTY720-induced lymphocyte homing[J]. Immunology,1998,95:591-593

篇2

关键词:葡萄膜炎;免疫抑制剂;毒副作用;视力下降

正文: 葡萄膜炎常发于青壮年群体中,是临床中比较难以处理的顽症,尤其是顽固性葡萄膜炎会反复发作,如不进行有效的治疗,患者的视力会严重受损,影响患者日常生活[1]。临床治疗中糖皮质激素的应用较多,但是因为糖皮质激素的毒副作用较大,且对于某些类型的葡萄膜炎疗效不是很好,所以近年来在临床中经常辅以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本文对我院采用免疫抑制剂治疗顽固性葡萄膜炎的相关情况进行了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患者均为顽固性葡萄膜炎反复发作患者共22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9例,年龄21-37岁,平均年龄为(28.4±3.4)岁。病史最长3年,最短68天,平均6个月。所有患者均符合如下诊断标准:早期患者:双眼葡萄膜炎,存在粉末状KP,有玻璃体细胞,患者视盘边界存在充血、水肿症状,视网膜呈浆液性脱离。如患者无KP和玻璃体细胞则需要结合眼底荧光造影和脑脊液检查。恢复期:患者有晚霞状眼底和Dalen-Fuchs结节,毛发改变,白癜风。恢复期:发病8周后,患者眼底呈晚霞状改变,房水闪光、KP、Dalen-Fuchs结节以及存在一定的视力下降。

1.2方法

1.2.1免疫抑制剂应用指征 患者复发期采用小剂量激素治疗,例如采用30mg的强的松治疗炎症未得到控制;患者眼部及身体其他部位出现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例如血糖升高、青光眼、胃溃疡等。

1.2.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药物治疗,在治疗前后进行肝肾功能、X胸片、血常规等检查,用药之后复查患者血常规。在药物治疗中对于已经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但是眼病复发的患者要将强的松的用量减至25mg,每日一次,硫唑嘌呤50mg,每日两次。观察患者炎症控制情况,逐渐减少强的松的用量直到停药,时间为半年,半年后患者炎症不复发需要采用硫唑嘌呤50mg维持,每日一次。如果患者炎症复发,则需要口服强的松治疗,每次25mg,每日一次,直到炎症控制。

1.3治疗结果 分析治疗效果和药物治疗毒副作用。治愈标准:停药三个月之后患者无虹膜结节,眼部未见充血,无房水闪光,视力提高,眼部外周血白细胞降至3.5×109/L。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采用SSPS13.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p

2结果

经过对22例顽固性葡萄膜炎患者的治疗,治愈17例,治愈率为77.3%。在治疗中有5例患者出现了药物毒副作用,其中1例患者为脱发,减小药物剂量后,患者脱发症状得到有效控制;2例患者出现胃肠道不适,经过减少药物剂量,采用胃肠道治疗药物治疗,患者症状得到缓解;2例患者出现肝功能损伤,及时停止用药,并进行合理的饮食和药物治疗,肝功能逐渐恢复。

3讨论

葡萄膜炎主要是指发生在睫状体、虹膜以及脉络膜上的炎症,其中虹膜和睫状体的血液供给部位一致,所以经常会有两者同时出现炎症。葡萄膜炎在青壮年群体中较为常见,病因复杂,治疗不当可能会导致患者失明,其治疗已经引发当前医学界的高度重视。按照葡萄膜炎的病因可以将其分为感染性、非感染性两类,前者主要有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等,后者有自身免疫类疾病、风湿性疾病、创伤性疾病等。葡萄膜炎可以分为前葡萄膜炎、后葡萄膜炎以及全葡萄膜炎。前葡萄膜炎在临床中是最为常见的,其主要症状为患者眼痛、流泪、视力下降、睫状充血、虹膜肿胀以及其他全身病变。后葡萄膜炎存在严重视力下降,眼底检查中发现眼底出血、视力变形,部分患者有闪光感。全葡萄膜炎是患者的虹膜、睫状体、脉络膜等先后或者是同时发生炎症。

目前在临床中常用的治疗葡萄膜炎的药物有糖皮质激素、阿托品、环磷酰胺、肾上腺素、甲氨蝶呤、环孢霉素以及硫唑嘌呤等[2]。在西医治疗中主要是采用激素治疗,但是激素治疗后患者经常反复,无法根治,另外部分医生在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时候往往采用全身治疗,治疗的针对性降低。而糖皮质激素在治疗中也会产生多种毒副作用,例如高血压、高血糖、胃粘膜损伤、骨质疏松以及电解质紊乱等。顽固性葡萄膜炎作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其淋巴细胞异常克隆是主要的发病原因,很多患者治疗反复发作,经久不治,从而引发青光眼、白内障等疾病。所以在本组治疗中主要采用了强的松联合硫唑嘌呤的治疗方法,强的松作为激素的一种可以治疗葡萄膜炎,而硫唑嘌呤作为免疫抑制剂能够对淋巴细胞的克隆产生抑制作用,有效阻止淋巴细胞转化为免疫母细胞,能对T淋巴细胞产生较强的抑制作用,减少葡萄膜炎复发[3]。

患有葡萄膜炎的患者在早期必须要进行彻底的治疗,争取一次性治愈,如耽误治疗,病情会恢复发作,对患者视力造成严重的损害,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本组顽固性葡萄膜炎治疗中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之后血白细胞有了明显的下降,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但是免疫抑制剂使用会出现脱发、胃肠道不适以及肝功能损害等副作用,要适可而止。在本组治疗中有5例患者出现了药物毒副作用,其中1例患者为脱发,2例患者出现胃肠道不适,2例患者出现肝功能损伤。

参考文献:[1]张美芬.前葡萄膜炎的局部糖皮质激素治疗[J].食品与药品,2009,11(7):71-72

[2]郝黎.糖皮质激素治疗葡萄膜炎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2,20(4):41-42

篇3

【关键词】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眼病;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免疫抑制剂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1.092

甲状腺相关眼病为临床常见的眼科疾病, 有着较高的发病率。该病多发于成年人, 多数患者临床表现出流泪、畏光、视力下降、眼肿等症状, 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 降低生活质量。该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且临床治疗难度大, 因此受到人们高度关注。本研究以96例甲亢眼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探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加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2015年4月本院收治的96例甲亢眼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A、B、C三组, 各32例。A组男15例, 女17例;年龄25~50岁, 平均年龄(38.2±10.3)岁;B组男16例, 女16例;年龄24~50岁, 平均年龄(38.7±10.4)岁;C组男15例, 女17例;年龄26~50岁, 平均年龄(39.0±11.3)岁。三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A组患者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40~60 mg强的松口服, 1次/d。治疗30 d后, 适量减少20~40 mg, 1次/d。并按照患者具体病情, 每月减少5~10 mg。B组患者给予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进行治疗:1000 mg甲强龙静脉滴注, 1次/2 d, 1个疗程为3次, 持续治疗3个疗程。C组患者给予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联合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1000 mg甲强龙静脉滴注, 1次/2 d, 1个疗程为3次, 持续治疗3个疗程。5.0~10.0 g甲氨蝶呤口服, 1次/周。所有患者均持续治疗6个月。

1. 3 疗效评定标准[1] 评分标准为临床活动评分变化:眼睑水肿、眼睑充血、眼球运动时出现疼痛感、球结膜水肿、自发性眼球后疼痛感、泪阜充血、结膜充血7项, 每项1分。显效:治疗后症状评分为0或降低≥4分;好转:治疗后症状评分降低≥2分,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三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治疗6个月后, A组显效4例, 好转14例, 无效14例, 总有效率为56.3%;B组显效6例, 好转14例, 无效12例, 总有效率为62.5%;C组显效14例, 好转15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为90.6%;C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A组有21例出现不良反应, 包括体质量增加10例, 继发性高血压8例, 继发性糖尿病3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5.6%;B组有8例出现不良反应, 包括肝功能异常4例, 继发性高血压2例, 继发性糖尿病2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C组有7例出现不良反应, 包括肝功能异常3例, 继发性高血压2例, 继发性糖尿病2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9%。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B、C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甲亢眼病治疗难度较大, 主要是因为临床尚未具体明确该病的发病原因。通常认为甲亢眼病是因患者自身免疫功能异常产生各种慢性多系统疾病, 进而导致患者出现组织炎症、肿胀及肌肉受限等症状。以往临床多采用传统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 能对机体内脂肪、糖、蛋白质生物合成及代谢产生一定的调节作用, 但多数患者会出现各种不良反应, 临床效果较差[2]。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有着较传统糖皮质激素口服更为显著的临床效果, 且复发率低。同时, 有研究认为, 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联合免疫抑制剂在治疗甲亢眼病上有着较好的临床效果, 且不良反应明显降低[3]。主要是因为免疫抑制剂能对治疗效果进行巩固, 降低复发率, 且联合治疗能降低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的次数, 从而控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提升患者治疗耐受性。加之免疫抑制剂为小剂量, 未明显增加其他不良反应, 能提升治疗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6个月后, C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加免疫抑制剂治疗甲亢眼病有着较好的临床效果, 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安全性高,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亚萍, 赵明利, 黄克斌. 甲亢眼病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加免疫抑制剂治疗疗效及不良反应的临床研究.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2012, 33(1):23-25.

[2] 董红石. 甲亢眼病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加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效果分析. 中国医药指南, 2015, 13(27):93-94.

篇4

【摘要】 目的 观察MMF、强的松联合治疗难治性LN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狼疮性肾炎患者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用强的松,狼疮活动者先用甲基强的松龙1g/d静脉滴注3天冲击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口服MMF 0.75mg;对照组用CTX 20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观察两组治疗后血清抗dsNDA、抗sm抗体、ANA滴度、24小时尿蛋白、血肌酐、尿素氮、中性粒细胞、肝功能变化,药物副作用及复发率。结果 治疗6个月后两组临床症状均有改善,免疫学指标转阴,尿蛋白减少,肾功能损害减轻,两组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也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药物毒副作用及复发率较低(P<0.01)。结论 MMF联合强的松治疗难治性LN疗效显著,副作用小,明显优于强的松加CTX。

【关键词】 狼疮性肾炎;霉酚酸酯;强的松;环磷酰胺;联合治疗

难治性狼疮性肾炎(LN)的治疗目前在临床上仍有困惑,糖皮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CTX)冲击治疗虽具有一些疗效,但仍不满意,同时存在药物的副作用、减量困难、病情复发等问题。除可能与病理类型有关外,尚与狼疮性肾炎的免疫发病机制有关系。新型免疫抑制剂霉酚酸酯(MMF)等在临床上应用,使得联合各种作用位点不同的免疫抑制剂治疗难治性狼疮性肾炎有了更多的选择[1],有望能解决上述问题。现就我院用MMF联合强的松治疗30例难治性LN患者疗效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60例LN患者符合199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LN诊断标准,均经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或病情反复者。男性22例,女性38例患者,年龄16~52岁,血清BUN为7.86±2.32 ml/L,血Cr为151.9±30.92 ml/L。将60例LN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

2.治疗方法 两组均按传统方法用强的松1 mg/kg,每日早顿服;狼疮活动者先用甲基强的松龙1 g/d静脉滴注,连用3 d冲击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方法治疗的基础上口服MMF 0.75每日2次,8周左右根据疗效逐步减量。对照组采用CTX 20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隔日一次,连用一周后改600~800 mg/半月一次,总量用至150 mg/kg。

3.免疫学检测及观察指标 检测方法采用免疫荧光生物法。观察两组治疗后患者血清抗dsNDA、抗sm抗体、ANA滴度变化;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尿素氮、中性粒细胞、肝功能变化;治疗过程中的药物毒副作用及复发率等。

4.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治疗6个月后,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治疗组更明显,免疫学指标dsDNA 、抗sm、ANA转阴,尿蛋白、肾功能改善情况见表1。治疗组毒副作用及复发率均较对照组低,见表2 。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及组间检验指标比较(略)

注: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1;治疗后与治疗组比较P<0.05,P<0.01。

表2 两组药物毒副作用及复发率的比较(略)

讨论

难治性狼疮性肾炎的治疗,过去多采用强的松或甲基强的松龙加环磷酰胺冲击治疗,有一定的疗效,但仍不满意,同时存在药物毒副作用、减量困难、病情复发等问题。除可能与病理类型有关外,还与狼疮性肾炎的免疫发病机制有关。许多难治性狼疮性肾炎的免疫发病机制除了有体液免疫机制(B淋巴细胞介导)的参与外,同时可能有细胞免疫机制(T淋巴细胞介导)的参与,因此治疗上需要从不同的位点进行干预即联合治疗才有可能获得明显效果,这就使以针对体液免疫为主的糖皮质激素加环磷酰胺的治疗带来局限性。MMF作为一种新型的免疫抑制,是从青霉素真菌中分离出的具有抗代谢作用的霉酚酸(MPA)半合成物,具有免疫抑制活性,能高效、选择性、非竞争性、可逆性地抑制次黄嘌呤脱氢酶,阻断鸟嘌呤核苷酸的起始合成途径,使鸟嘌呤核苷酸耗竭,而阻断DNA的合成。能选择性地抑制与排异反应有关的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并且有抑制动脉平滑肌增生的作用[1]。MMF尚可抑制白细胞、内皮细胞及靶细胞之间的黏附、降低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在慢性炎症部位聚集而发挥抗炎作用[2]。研究还表明[1],肾脏病患者服用MMF,其药理作用不受肾脏病的影响,使得MMF治疗难治性LN效果较好,具有合理性。

本组观察也显示MMF联合组治疗难治性狼疮性肾炎6个月后,大多数患者临床表现明显改善,免疫学指标dsDNA 、抗sm、ANA转阴;尿蛋白明显减少,肾功能损害减轻,各组治疗前后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其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组间治疗后比较经统计学处理也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药物副作用发生率明显减少,治疗过程中无效或复发率明显减少,统计学处理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因此表明MMF联合强的松治疗难治性LN疗效显著,副作用少,明显优于强的松加CTX组,强的松撤药更顺利,易被患者接受。

参考文献

[1]赵绵松,黄 炜.吗替麦考酚在风湿性的应用评价及展望[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4,8(6):367.

[2]Qnemeneur L,Flacher M,Gerland LM,et al.Mycophenolic acid inbibits IL2depndent T cell Proliferation,but not IL2dependent Survival and Sensitization to apoptosis[J].J Imnunol,2002,169:2747-2755.

篇5

什么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免疫检查点”早在多年前就提出了,由于是直译,多多少少让人有些不太理解,实际上“免疫检查点”就是人体自然存在的抑制免疫系统的方法。“免疫检查点”如果被激活,就会抑制免疫细胞功能。癌细胞为了躲避免疫系统的攻击,一般都会激活“免疫检查点”,以抑制免疫系统对其攻击。

如果能阻止癌细胞对免疫检查点的激活,就可以让免疫系统保持正常功能,攻击和杀灭癌细胞。在这种思路引导下,便产生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这类新药物,而且临床试验效果令人鼓舞。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类新药的机理在于,它们并不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而是通过作用于T细胞等免疫细胞来杀灭肿瘤细胞。同时,它们是系统性地增强全身的抗肿瘤免疫反应。

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已经批准了三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类药物。一种是特异性结合T细胞表面的细胞毒性T细胞抗原-4(CTLA-4)受体的抗体类药物,叫作易普利姆玛(ipilimumab,ipi),于2011年获得批准。另外两种是特异性结合T细胞表面PD-1受体的抗体类药物,分别是潘布陆利珠(pembrolizumab,pembro)和纳武(nivolumab,nivo),于2014年得到批准。

在临床Ⅲ期试验中,易普利姆玛让约20%的病人存活期超过3年,一些人在10年或11年后仍然活着。纳武治疗转移性黑素瘤的有效率为32%,其中95%的患者对药物治疗具有持续反应。潘布陆利珠与纳武类似,有效率较高(24%),并且该药对大多数患者有效(86%的患者对药物具有持续反应)。

为何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肿瘤有如此高的疗效但同时又较少产生副作用(不攻击和杀伤人体正常的细胞)呢?这类药物的研发思路给出了答案。

疗效高副作用少

首先获得批准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药物是易普利姆玛,是一种单克隆抗体,能有效阻止细胞毒性T细胞抗原-4(CTLA-4)的分子,后者会影响人体的免疫系统,削弱其杀死癌细胞的能力。易普利姆玛的作用机制就是帮助人体免疫系统识别、瞄准并攻击黑素瘤细胞,这个机理就是该药物能解除人体的免疫抑制,让T细胞的功能发挥出来。

但是,易普利姆玛也产生了一些毒副作用,让一些服用它的人无法耐受,例如其副作用包括肺炎和肝炎,甚至一些病人因服用它而死亡。于是,研究人员的研发眼光转向另一类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这就是PD-1抑制剂潘布陆利珠和纳武。

1992年,京都大学的免疫学家本庶佑在研究T细胞有时如何和为何自杀时发现,一些T细胞表面上产生了某种蛋白分子,于是猜测它参与了T细胞的死亡过程,由此把这种分子称为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本庶佑对小鼠进行试验发现,如果在小鼠体内让表达这种蛋白(PD-1)的基因失活,则小鼠会患自身免疫疾病,包括轻度关节炎、心脏退化和关节病。

也就是说,免疫系统没有受到抑制也会攻击自身的组织和器官。这意味着,PD-1有助于阻止免疫系统运转失控。免疫系统需要制动器和加速器,PD-1就是一种制动器。在这个发现引导下产生了一个思路,如果有一种药物阻断PD-1是否能够激活免疫系统抵抗癌症。这显然不同于过去的常规化疗和放疗,即利用药物和放射线杀灭肿瘤细胞,但这两种方法不可避免地会杀伤正常细胞。

治癌的更多新线索

在这个思路引导下,潘布陆利珠和纳武的研发相继进入快车道,并获得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批准。潘布陆利珠和纳武也被视为PD-1抑制剂的两种开路先锋。

比起易普利姆玛,潘布陆利珠和纳武能让免疫系统更多地攻击癌细胞而不是健康组织,在迄今为止开展过的临床试验中,潘布陆利珠和纳武的效果要优于易普利姆玛,而且比现存最好的化疗和放疗的效果更好,表现为病人的肿瘤缩小率和存活率成倍增加,同时产生的副作用更加温和。

现在,研究人员意识到,易普利姆玛这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打开了生物体一种主要的免疫制动器后,可能让整个免疫系统过度活跃,让健康细胞和癌细胞同时遭受攻击,这还是与标准化疗产生的副作用差不多。而人们需要的是只杀伤癌细胞但保护正常细胞的靶向疗法。

此后,美国达纳-法伯癌症研究所的弗雷曼等人与日本研究人员合作研究,发现PD-1只是一种仅在免疫系统表面上产生的受体分子,可能还有其他东西与它结合,才会开启免疫制动器。这个物质就是一种被称为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的分子。

由于这个发现,未来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药物研发不仅指向PD-1分子,而且会指向PD-L1分子,或者同时作用于PD-1和PD-L1分子。因此,在未来10年或更长时间,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法)将与手术、放疗、化疗和靶向治疗并驾齐驱,甚至可能独占鳌头。

免疫相关副作用也存在

尽管现有的动物试验和临床试验表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有调动人体免疫系统抗癌的作用,而且副作用较少,但实际上这类药物也有副作用。因为,无论是治疗转移性黑素瘤的抗细胞毒性T细胞抗原-4(CTLA-4)单抗药物易普利姆玛,还是靶向PD-1/PD-L1通路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都是在重新激活免疫系统对抗癌症。与此同时,又会导致新的免疫毒性作用,即免疫相关副作用的产生。

免疫相关副作用涉及许多器官组织,也有多种症状和表现。不过,目前的研究表明,如果处理得当,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导致的免疫相关副作用是可以得到纠正的,例如可用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肿瘤坏死因子α抗体等来进行处理,因为糖皮质激素具有调节糖、脂肪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和代谢的作用,还具有抑制免疫应答、抗炎、抗毒、抗休克作用。

最常见也是最早发生的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有关联的免疫相关副作用是皮肤毒性。近50%易普利姆玛使用者会发生皮疹并发(或)皮肤瘙痒,常表现为网状模糊不清的红斑和斑丘疹,通常发生于躯干与四肢,也会引起皮肤白斑/白癜风,通常在检查点抑制剂使用数月后出现。

对待这种情况可外用糖皮质激素乳膏治疗,口服止痒药物(hydroxyzine HCl或盐酸苯海拉明)可以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引起的皮肤瘙痒,严重皮疹(3级以上)需口服糖皮质激素来处理。

PD-1和PD-L1阻断抗体(免疫抑制剂)也可以引起皮肤/黏膜毒性,有的病人会出现口腔黏膜炎和口干症状。在用一种属于PD-1和PD-L1阻断抗体的药物Nivolumab进行的大规模一期临床试验中,6.5%的患者出现口干症状,1例患者出现了3度口干症状。对出现这类副作用的患者可口服糖皮质激素或含漱利多卡因,疗效显著。

此外,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患者也会出现腹泻和结肠炎等副作用。使用抗细胞毒性T细胞抗原-4(CTLA-4)靶点免疫抑制剂比使用PD-1/PD-L1靶点免疫抑制剂后腹泻发生率要高得多。对此情况,临床医生有必要鉴别是否由其他疾病引起的。如果确认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所引发的副作用,可口服或静脉给予糖皮质激素。病情严重,口服糖皮质激素不见好转时,必须住院静脉给予皮质类固醇并进行补水和保持电解质平衡。

篇6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2.齐齐哈尔医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6

[摘要] 心肌炎是引起儿童及青少年猝死最常见的病因之一,自身免疫反应在其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组织病理学证实心肌炎是由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主要表现为严重的心肌损害和炎细胞浸润。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发掘治疗自身免疫性心肌炎的方法,包括免疫调节,干扰传导通路、细胞因子等,该文就自身免疫性心肌炎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心肌炎;治疗;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R54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3(b)-0197-02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留学归国人员自然基金(LC2011C17)。

[作者简介] 赵春明(1981-),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病理学教学及管理工作。

[通讯作者] 张晓杰(1965-),女,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心肌炎(myocarditis)是心肌细胞及其间质的炎症反应,有报道显示20%以上的青少年猝死是由其引起的[1]。心肌炎的诱发因素主要有感染、自身免疫、中毒,以及药物所致的过敏和血管炎症,其中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性心肌炎最为常见[2]。国际上至今仍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方法。该研究在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目前心肌炎的治疗方法作以综述。

1心肌炎概述

心肌炎起病急骤,轻者无临床症状或有轻微的心脏症状,重症者可致心律失常、晕厥、到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甚至猝死,诊断并治疗及时者可痊愈;迁延不愈者,可形成慢性心肌炎或导致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 DCM)。

自身免疫性心肌炎(autoimmune myocarditis),是机体由于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障碍,产生多种自身抗体,而后自身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通过血液循环,穿过毛细血管及血管周围间质进入心肌,引起心肌细胞溶解、坏死、水肿及单核细胞浸润等一系列炎症反应,同时诱发机体的体液及细胞免疫反应[3]。

心肌炎的组织病理学表现多样,急性期主要表现为由于炎症和水肿引起的室间隔增厚,而左心室容积不变;晚期则发展成扩张型心肌病,主要表现是慢性炎细胞浸润、左心室扩张、室间隔变薄,伴随射血分数的减少,有些病例可检出病毒[4-5]。按照炎细胞浸润类型分为:淋巴细胞型、中性粒细胞型、嗜酸性粒细胞型、巨细胞型等[2]。

细胞因子在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 VMC)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VMC急性期表现为局部炎细胞浸润和心肌坏死[6],IL-1β、TNF-α和IFN-γ高表达,亚急性期还可见到IL2表达量持续增高[7]。可见IL-1β、TNF-α、INF-γ等细胞因子与VMC相关,其表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应VMC的损伤程度,也是衡量治疗效果的指标。

2自身免疫性心肌炎的治疗进展

大部分急性心肌炎患者不需要治疗,但患者出现左心室功能不全或者心衰症状时,需要对症治疗,包括强心、利尿、扩血管等[8]。对于爆发性心肌炎,心功能急剧下降且药物治疗无效者,就需要体外机械循环支持(主动脉球囊泵、心室辅助装置、离体氧化作用薄膜等)作为过渡性治疗手段或者移植术前准备[9]。在渡过急性期后,心肌炎患者要有很长的恢复期(至少6个月),在此期间要尽量减少运动,卧床休息。患者何时能够恢复正常生活要参考心脏超生检查结果—左心室容积和功能是否恢复正常,和24 h Holter监测—是否有明显的心律不齐等[10-11]。自身免疫性心肌炎的治疗主要包括免疫调节,干扰信号传导通路,调节细胞因子和免疫移植疗法等。

2.1调节免疫

抗α-β T细胞受体抗体能够抑制EAM进展[12];抗CD2单克隆抗体抑制EAM进展[13];莫罗单抗CD3用于治疗巨细胞心肌炎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4];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可以调节炎症因子和外周循环白细胞,改善自身免疫性心肌炎患者的临床症状[15];丙种球蛋白可以减轻EAM心脏的病理炎症改变,抑制TNF-α的产生,增加心肌中IgG的沉积[16-17]; IL-10基因修饰和TNF-α、心肌肌球蛋白刺激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可诱导EAM产生抗原特异性耐受,减轻心肌炎症,改善心功能[18-19];肌球蛋白耐受型树突细胞IL-22-Ig融合基因蛋白可以减轻心肌炎损伤[20],ICOS Ig融合基因改善EAM症状,大鼠超声心功能指标、心肌炎症程度明显减轻。用CD40小RNA干扰技术治疗EAM大鼠,可以降低病鼠的心脏重/体重比,减轻心肌损伤,Th1型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显著降低,同时Th2型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升高,对自身免疫性心肌炎有潜在的治疗作用。N-乙酰丝-天冬-赖-脯氨酸减轻巨噬细胞、树突细胞、T细胞以及促炎因子和趋化因子,改善自身免疫性心肌炎所致的心功能不全。P2X7受体拮抗剂能够增强EAM鼠心肌收缩力,抑制CD4+ T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从而抑制EAM进展。

2.2干扰信号传导通路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子活化受体(PPAR)- γ激动剂可减轻心肌炎;腺病毒介导的TGF-β1基因转导对小鼠自身免疫性心肌炎有明显的治疗效果;PI3K特异性抑制剂LY294002能够有效抑制心肌细胞的PI3K/AKT/mTOR信号传导通路的活化,增加柯萨奇病毒3诱导的凋亡;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能够抑制EAM心肌组织中IL-1β、INF-γ、IL-2及TNF-α mRNA表达,减少心肌炎细胞浸润及心肌纤维化,从而显著减轻EAM大鼠心肌损伤,改善心脏功能。NF-κB激酶抑制剂IKK通过抑制NF-κB的激活减少IFN-γ,IL-2和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抑制T细胞活化,减轻炎症反应,从而改善EAM。N-乙酰半胱氨酸可以通过调控一氧化氮(NO)系统减轻EAM模型大鼠的心肌损害。N-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抑制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化,减少NO生成和心肌细胞凋亡,从而减轻EAM炎症。

2.3调节细胞因子

IL-1受体拮抗剂明显减轻心肌炎症;IL-18结合蛋白通过抑制IL-17及其相关炎症因子的基因表达延缓EAM进展;己酮可可碱能够上调EAM心肌组织IL-4和IL-6 mRNA表达,而抑制外周单核细胞TNF-α、IL-4、IL-6和IL-10 mRNA;抗IL-6单克隆抗体与IL-6后结合可以减轻心脏免疫应答和心肌炎症,这些作用是通过抑制Th17和调节性T细胞实现的。比格列酮和15d-PGJ-2抑制促炎细胞因子,减轻自身免疫性心肌炎;天然干扰素(interferon, IFN)作为对抗病毒感染的自然屏障,在临床上多用于病毒感染的治疗,外源性IFN-β激发细胞免疫反应对病毒起作用,并进一步影响心肌细胞,IFN-β对于常规药物不敏感的慢性病毒性心肌炎也有治疗作用。

2.4免疫移植疗法

2010年Ishikane S研究发现同种异体骨髓干细胞可以改善实验组大鼠心功能,减轻心肌炎,国际上研究以基因治疗及免疫抑制剂研究较为广泛。病原体所致的自身免疫性心肌炎会在病毒清除后继续存在,免疫抑制疗法对此有一定疗效;对于巨细胞心肌炎,免疫移植疗法是较好的选择,泼尼松和环孢菌素治疗巨细胞心肌炎患者,可以显著的延长其非手术存活时间。

3展望

应用免疫调节疗法治疗心肌炎已经显示了良好的前景,甲氨蝶呤(MTX)作为一种免疫抑制剂,近年来的研究提示甲氨蝶呤的治疗机理不仅仅是细胞毒作用,对细胞因子生成的影响可能更为重要:它能抑制B细胞和巨噬细胞功能,调节IL-1和超氧离子的产生;抑制IL-lβ与外周血细胞上的受体结合,通过诱导细胞腺苷释放发挥抗炎症作用,MTX可以增加IL-4和IL-10的基因表达,减少IL-1和IFN-γ的基因表达,抑制细胞因子的炎症作用,增强抗炎细胞因子的效应,2009年Zhang Z研究发现MTX改善心肌炎晚期的心肌重构及功能,显示出MTX治疗急性心肌炎极大成功可能性,可为MTX药物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可以进一步申请进入人类心肌炎大规模药物临床治疗实验,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具有潜在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Feldman A M, McNamara D. Myocarditis[J].N Engl J Med,2000,343(19):1388-1398.

[2]Lindenfeld J, Albert N M, Boehmer J P, et al. HFSA 2010 Comprehensive Heart Failure Practice Guideline[J].J Card Fail, 2010,16(6):e1-e194.

[3]Kodama M, Matsumoto Y, Fujiwara M, et al.Characteristics of giant cells and factors related to the formation of giant cells in myocarditis[J].Circ Res,1991,69(4):1042-1050.

[4]Elliott P, Andersson B, Arbustini E, et al. Classification of the cardiomyopathies: a position statement from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Working Group on Myocardial and Pericardial Diseases[J].Eur Heart J,2008,29(2):270-276.

[5]Felker G M, Boehmer J P, Hruban R H, et al. Echocardiographic findings in fulminant and acute myocarditis[J].J Am Coll Cardiol,2000,36(1):227-232.

[6]Wilson F M, Miranda Q R, Chason J L, et al. Residual pathologic changes following murine coxsackie A and B myocarditis[J].Am J Pathol, 1969,55(2):253-265.

[7]Shioi T, Matsumori A, Sasayama S. Persistent expression of cytokine in the chronic stage of viral myocarditis in mice[J].Circulation,1996,94(11):2930-2937.

[8]Dickstein K, Cohen-Solal A, Filippatos G, et al. ESC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cute and chronic heart failure 2008:the Task Force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cute and Chronic Heart Failure 2008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Heart Failure Association of the ESC (HFA) and endorsed by the EuropeanSociety of Intensive Care Medicine (ESICM)[J]. Eur Heart J,2008,29(19):2388-2442.

[9]Jr Cooper L T. Myocarditis[J].N Engl J Med,2009,360(15):1526-1538.

[10]Maron B J, Ackerman M J, Nishimura R A, et al. Task Force 4: HCM and other cardiomyopathies, mitral valve prolapse, myocarditis, and Marfan syndrome[J].J Am Coll Cardiol,2005,45(8):1340-1345.

[11]Pelliccia A, Corrado D, Bjornstad H H, et al.Recommendations for participation in competitive sport and leisure-time physicalactivity in individuals with cardiomyopathies, myocarditis and pericarditi[J].Eur J Cardiovasc Prev Rehabil,2006,13(6):876-885.

[12]Hanawa H, Kodama M, Inomata T, et al. Anti-alpha beta T cell receptor antibody prevents the progression of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myocarditis[J].Clin Exp Immunol,1994,96(3):470-475.

[13]Inomata T, Watanabe T, Haga M, et al. Anti-CD2 monoclonal antibodies prevent the induction of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myocarditis[J]. Jpn Heart J,2000,41(4):507-517.

[14]Jr Cooper L T, Hare J M, Tazelaar H D, et al. Usefulness of immunosuppression for giant cell myocarditis[J].Am J Cardiol,2008,102(11):1535-1539.

[15]Kishimoto C, Shioji K, Hashimoto T, et al. Therapy with immunoglobuli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tis and cardiomyopathy: analysis of leukocyte balance[J].Heart Vessels,2014,29(3):336-342.

[16]胡艳芳,龚方戚,陈黎勤,等.丙种球蛋白和维生素C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心肌炎作用的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37(4):399-406.

[17]Kishimoto C, Nimata M, Okabe T A, et al. Immunoglobulin treatment ameliorates myocardial injury in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myocarditis associated with suppression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J].Int J Cardiol, 2013,167(1):140-145.

[18]李为民,刘巍,高成,等.白细胞介素-10基因修饰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诱导自身免疫性心肌炎特异性耐受的实验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8):703-707.

[19]Lee J H, Kim T H, Park H E, et al. Myosin-primed tolerogenic dendritic cells ameliorate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myocarditis[J].Cardiovasc Res,2014,101(2):203-210.

篇7

【关键词】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冷敷收敛;抗组胺药;0.1%他克莫司软膏;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758.2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067-01

随着激素药物的增多以及患者使用不当,导致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日益增多,临床上多见于中青年女性,疾病反复发作,顽固难治[1]。本文通过采用冷敷收敛、口服抗组胺药以及外用0.1%他克莫司软膏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45例门诊被确诊为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其中男7例,女38例,年龄13~50岁,激素使用史1个月至6年,面部外用药物为皮炎平、肤轻松、皮康王、恩肤霜、皮康霜、去炎松尿素霜等。所有患者均符合下列标准:①有面部长期外用激素制剂史,有激素的反跳现象及依赖性,自觉瘙痒、灼热等,皮损为潮红、丘疹、干燥脱屑、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改变等多形性损害;②皮损严重程度评分中瘙痒、灼热、潮红、丘疹累积评分≥8分;③曾采用激素戒断疗法或递减疗法失败者。排除标准:①治疗中需要外用激素制剂患者;②妊娠、哺乳期妇女;③严重心、肝、肾疾病者和精神病患者;④对他克莫司过敏者;⑤外用过激素甾体抗炎药物停药不足l周及抗生素停药不足1个月。

1.2 治疗方法:立即停用激素类药膏及一切可疑化妆品,避免日晒、烫洗、刺激皮肤,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及饮酒,详细向患者说明外用激素药物的副作用,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给予外用冷敷收敛,内服抗组胺药物以及外用0.1%他克莫司软膏治疗。具体方法如下:给予3%硼酸或自来水冷湿敷20min,2次/d,口服抗组胺药氯雷他啶,10mg/d,用0.1%他克莫司软膏早晚各1次外涂患处,症状体征明显改善后改为1次/d,合并细菌感染者给予阿奇霉素,并辅以维生素C、维生素E、复合维生素B药物治疗。对戒后症状严重者采用激素递减疗法,给予不含氟的丁酸氢化可的松外涂,在使用剂量、次数逐渐递减至停药。用药后2周、4周复诊,4周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判定疗效。

1.3 观察指标:观察治疗4周后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疗效判定标准:痊愈为皮损完全消退,自觉症状完全消失;显效为皮损消退>70%,自觉症状明显减轻;好转为30%≤皮损消退≤70%,自觉症状减轻;无效为皮损消退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4.0软性处理,数据采用卡方检验,P

2 结果

治疗4周后痊愈43例,显效2例,治疗有效率100.00%,痊愈率95.56%,治疗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是面部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引起的皮肤炎症,表现为弥漫性红斑、脱屑、干燥,部分有水肿,可伴有毛细血管扩张和色素沉着,同时有明显的瘙痒和灼热感。特点是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后皮炎好转,但停用后迅速复发,甚至加重,迫使患者不得不长期使用该类激素制剂,最终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表皮萎缩、色素沉着,乃至毳毛粗黑浓密,影响美观[2]。

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由于类固醇激素使血管收缩导致一氧化氮蓄积,使毛细血管直径明显扩大,产生红斑、灼热、瘙痒等症状;②干扰表皮分化,导致透明角质层颗粒减少,角质层变薄,使真皮小血管功能失调,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内皮细胞间隙扩大,局部水肿;③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作用,使皮肤表面微生物过度繁殖,并作为超抗原介导免疫反应,同时释放炎症介质[3]。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影响患者的美容、社交活动,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因此,给予正确合理规范化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治疗原则是立即停用现用的激素类制剂,严重者改为不含氟类激素的递减疗法,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综合治疗。3%硼酸或自来水冷湿敷具有降温、收缩扩张的毛细血管、减轻局部充血及炎症反应,有效改善患者灼热、疼痛等自觉症状[4]。口服氯雷他啶抗过敏,缓解面部瘙痒等不适症状,且作用持久,不易耐药,辅以维生素C、维生素E制剂,改善皮肤代谢,减少色斑形成。他克莫司是非甾体大环内酯类免疫抑制剂,主要为抑制T细胞活性,干扰细胞因子网络及调节Thl/Th2比值,抑制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组胺,抑制5-羟色胺及白三烯生成,抑制炎症反应[5]。

综上所述,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采用冷敷收敛、口服抗组胺药以及外用0.1%他克莫司软膏综合治疗临床疗效确切可靠,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马嘉敏.氟芬那酸丁酯软膏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疗效观察.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0,23(12):851-852

[2] 黄蕾,洪安林.综合疗法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43例.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18(7):800

[3] 徐刚,朱小瑾,余开梅.丁苯羟酸乳膏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疗效观察.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0,24(10):981-982

篇8

[关键词] 环磷酰胺;免疫球蛋白;小儿;病毒性心肌炎

[中图分类号] R72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2(a)-0076-02

An observation on the clinical effect of a combine treament in Cyclophosphamide and immunoglobulin 90 pediatric cases with viral myocarditis

WU Jun

Pediatrics of Cili People's Hospital in Zhangjiajie City in Hunan Province, Cili 4272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he treament which combines Cyclophosphamide and Immunoglobulin to Viral Myocarditis (VM) in child patient. Methods Ninety patients of treament were given combined treament of Cyclophosphamide and immunoglobulin, and compared with 95 patients of the contrast group in which Cyclophosphamide alone was used. Results Among the 93 patients in contrast group, there were 25 patients whose treament found significantly effective, 20 cases effective and 48 cases with no any significance. The significantly effective rate was 26.9% and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48.4%; in the control group, 35 cases of significant effect, 38 cases of effect and 17 cases of no significance. Significantly effective rate was 38.9% and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81.1%. There existed a statistic significance between two groups (P < 0.05). Clinical effect in control group excelled the contrast one. Conclusion The combined treatment of cyclophosphamide and immunoglobulin is a feasible method in tackling VM in child patients.

[Key words] Cyclophosphamide; Immunoglobulin; Child patient; Viral Myocarditis

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是儿科心血管常见疾病,且与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近年来其发病率有增高趋势,严重危害患儿的身心健康,给家长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目前认为VM与病毒触发人体自身免疫反应而引起的心肌损害有关,治疗方面尚缺少特效高效的治疗方法,仍以营养心肌治疗为主。本院本科2005~2010年应用环磷酰胺联合免疫球蛋白治疗90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2010年10月在本院儿科住院部接收病毒性心肌炎患儿185例。年龄最小4岁,最大10岁,多因胸闷、心悸,长叹气,心前区不适等症状前往门诊就诊。发病以秋季及春季为主,但全年均可有发病病例。8~10月发病61例,占总发病人数的32.9%;1~3月发病78例,占总发病人数的42.2%;其余月份发病46例,占总发病人数的24.9%。66例(35.7%)发病前1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其中12例(18.2%)入院时伴发热、流涕,21例(31.8%)出现肠道感染,有9例(13.6%)就诊时伴食欲不振,其余24例(36.4%)无明显感染症状。

1.2 诊断依据

参考1999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专业组昆明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2]:(1)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或心脑综合征;(2)心脏扩大(X线、超声心动图检查具有表现之一);(3)心电图改变,以R波为主的2个或2个以上主要导联(Ⅰ、Ⅱ、aVF、V5)的ST-T改变持续4 d以上伴动态变化,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右或左束支阻滞,成联律、多形、多源、成对或并行性早搏、房室结及房室折返引起的异位性心动过速,低电压(新生儿除外)及异常Q波;(4)CK-MB升高或心肌肌钙蛋白(cTnI或cTnT)阳性。

1.3 分组情况

患儿入院后进行详细的问诊、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并对其监护人详尽告知病情及治疗方法。95例患儿家属选择使用环磷酰胺外加心肌营养疗法,其余90例患儿家属选择在前组的基础上加用丙种球蛋白静滴治疗。环磷酰胺组患儿中有2例病情较其余儿童严重,不纳入此次研究范围,故进行筛选。环磷酰胺组93例,男34例,女59例,平均年龄(7.2±1.87)岁,联合治疗组90例,男32例,女58例,平均年龄(7.3±1.64)岁,两组患儿治疗前均未用任何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否认免疫缺陷病及严重感染,且性别构成、年龄、疾病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4 治疗方法

环磷酰胺组患儿给予小剂量环磷酰胺4 mg/(kg・d),同时给予1,6二磷酸果糖,大剂量维生素C,泛癸利酮,维生素E和复合维生素B,纠正心力衰竭、休克和抗心律失常等对症治疗。联合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人丙种免疫球蛋白400 mg/kg,1次/d静脉滴注,连用5 d,疗程2周。出院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0.5~2.0年。

1.5 疗效标准

显效:主要症状、体征消失,胸片、心胸比例缩小、并发症缓解、心脏彩超正常或接近正常。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改善,心电图正常或明显改善,胸片、心脏彩超好转。无效:上述检测均无明显改善或病情恶化。

1.6 数据处理

使用SPSS 13.0录入数据,采用两独立样本χ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疗效。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儿均未出现死亡病例,随访结果见表1。两组患儿治疗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联合治疗组疗效优于环磷酰胺组。

3 讨论

VM是小儿最常见的后天性心血管疾病,目前国内外发病均有逐年增多趋势,在病毒感染后发病人群多数呈轻中型临床表现,也可急性暴发而致猝死。部分呈慢性持续感染,出现顽固性心律失常,慢性心功能不全[3]。探索有效的治疗手段,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是当前儿科医生的重要任务。VM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多数认为与病毒感染后所致的自身免疫对心肌细胞的损伤有关。环磷酰胺是目前应用较多的免疫抑制剂。小剂量4 mg/(kg・d)时主要抑制淋巴器官的B细胞区,大剂量300 mg/(kg・d)时能完全消除T、B细胞功能。据报告早期给予CVB3心肌炎小鼠大剂量100 mg/(kg・d)环磷酰胺虽然很少发生严重的心肌细胞浸润和坏死,但能增加小鼠病死率,系由于免疫抑制导致病毒滴度增加所致[4]。采用小剂量治疗,可抑制和减轻免疫反应而达到改善心功能的效果。而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后,病毒在机体内繁殖的概率增加,有学者应用免疫球蛋白治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和各细胞因子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恢复(P < 0.05),提示IVIG治疗可促使过度活化的 CD+4细胞被抑制,而CD+8细胞数量相对增多,使CD+4/CD+8比值恢复,表明免疫球蛋白能调节T细胞亚群功能状态使细胞免疫过度活化下调,降低细胞毒活性,并迅速达平衡状态,并可抑制sIL-2R,TNF-α和IFN-γ的产生,其治疗VM的机制主要是通过调节细胞免疫,减少细胞因子的产生,降低细胞毒性T细胞向心肌组织黏附、浸润和攻击作用[5-7]。故使用免疫球蛋白可弥补因使用免疫抑制剂所导致的免疫功能降低的不足。本次研究对确诊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在常规心肌营养及对症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环磷酰胺和人丙种免疫球蛋白,患儿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使用环磷酰胺和心肌营养治疗组,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可在日后临床中推广使用,以提高临床疗效和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由于免疫球蛋白价格较高,限制了经济困难的患儿家长对其的选择,故开发新型廉价的药物制剂,对于免疫球蛋白在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上的临床推广,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婷,宋谊.丙种球蛋白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14):1768.

[2] 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00-301.

[3] 马秀梅,付会英,王风涛.病毒性心肌炎药物治疗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9,15(23):3604-3608.

[4] 黄磊,马沛然.病毒性心肌炎治疗进展[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5,20(7):694-695.

[5] 刘华君,刘文彬,王太森.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免疫机制及预后[J].四川医学,2007,28(3):325-326.

[6] 黄开明,杨波.36例小儿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0,8(1):106-107.

篇9

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湖南郴州 423000

[摘要] 目的 探讨并分析免疫吸附法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疗效。 方法 将该院自2012年7月—2013年12月所收治的66例重症肌无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病例各为33例,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基于常规治疗加用免疫吸附法来实施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肌力、血清指标以及治疗结果等。 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9%,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8.5%,相对于对照组而言,观察组患者血清指标改善情况明显要好,且患者肌力的恢复情况也优于对照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从该次研究的结果来看,在重症肌无力的治疗中采用免疫吸附法来进行治疗,所获疗效显著,可使患者血清指标以及肌力得到有效的改善,值得在临床中应用以及推广。

关键词 治疗;免疫吸附法;患者;重症肌无力;疗效

[中图分类号] R74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0(b)-0094-02

[作者简介] 李青(1972-),女,湖南郴州人,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脑血管病及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重症肌无力是由神经肌肉接头位置传递功能发生障碍所引起的一种免疫性疾病,在临床上一般表现为全身骨骼肌无力或者容易疲劳,当活动后其症状会加重,休息后症状会减轻[1]。大部分重症肌无力患者的病程会迁延数年,要想有效地治疗该病,使患者肌肉传导功能恢复至正常,就必须要将AchR-Ab、免疫复合物和补体等快速的清除,而如何快速地消除以及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也成为了重症肌无力治疗的一个难题。选取该院2012年7月—2013年12月间收治的66例重症肌无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重症肌无力的临床治疗中,利用了免疫吸附法来实施治疗,从治疗结果来看,所获疗效良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该院收治的66例重症肌无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40例患者为男性,有26例患者为女性,患者年龄为35~70岁,所有患者均通过重症肌无力诊断标准确诊,在该次研究中,已将甲状腺功能存在异常、伴胸腺瘤、患其他相关免疫疾病以及伴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排除。基于患者临床资料的分析,随机进行分组,将66例重症肌无力患者划分为病例各33例的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中有22例患者为男性,有11例患者为女性,患者年龄在36~70岁之间;观察组中有18例患者为男性,有15例患者为女性,患者年龄在35~68岁之间,两组患者均出现全身骨骼肌无力、易疲劳等症状[2]。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即借助于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及胆碱酶抑制来治疗,若有必要可予以呼吸支持,且结合患者临床实际情况对药量实施调整。

观察组基于常规治疗采用免疫吸附法来实施治疗,其主要如下:首先于股静脉或锁骨下静脉构建血管通路,结合患者自身体重利用肝素来抗凝,于体外循环下以每分钟100~130mL的速度通过血浆分离器,所分离出来的血浆每分钟以20~40mL的速度通过SPA吸附柱来实施吸附,同时结合患者治疗之前自身IgC浓度来明确治疗血浆量以及循环次数,循环吸附一直到所设血浆循环量以及排出IgC总量为止。接着利用无菌的生理盐水对吸柱进行冲洗,并借助于柠檬洗脱液来实施洗脱,完成上述工作后,最后再利用磷酸盐缓冲液对吸附柱实施冲洗,确保柱内的酸值恢复到7.0以后才可实施下次治疗。两组治疗疗程为1个月。

1.3观察指标和疗效评判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各项血清指标变化情况、治疗效果以及肌力改善情况,采取临床相对计分的方式来对疗效进行评判,即治疗前评分-治疗终点评分/治疗前评分衬×100%,其主要如下:①显效:评分>80%;②有效:评分为在25%~80%之间;③无效:评分低于25%[3]。

1.4统计方法

在该次的实验数据中采用的是spss17.0软件来实施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计量资料的对比采用的是t检验,而计数资料对比则采用的是χ2检验。

2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两组血清指标变化情况和肌力改善情况如表1所示,两组治疗结果如表2所示,通过表1和表2中数据的分析可知,观察组患者血清各指标和肌力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在治疗期间没有出现显著的细菌反应、内霉素反应以及脏器功能障碍,同时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后其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电解质功能和血尿常规检查均处于正常范围以内。

3讨论

3.1重症肌无力分析和常用治疗方式分析

重症肌无力的波动性比较强,且病情变化也比较多,常因治疗不当或者缺乏治疗加重病情。治疗重症肌无力的关键就在于如何短时间内使患者肌力得以恢复,缓解患者肌无力这一这一症状。在重症肌无力发病机制中,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所具作用非常重要,大约80%~90%全身型的重症肌无力以及50%~58%眼肌型的重症肌无力患者,其血清中的AchR-Ab均为阳性,对此,于临床治疗中,要想患者肌力得以尽快恢复,只有将患者体内免疫复合物、AchR-Ab以及有关补体清除,才可使患者神经肌肉所具传导功能恢复至正常,继而进一步使患者肌力得以恢复[4-5]。

在传统重症肌无力的临床治疗中,常用方式有以下几种:①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法,这种治疗方法在临床中的应用最为广泛,但是长时间应用很容易引发柯兴综合征、出血、类固醇肌病、消化性溃疡以及股骨头坏死等一系列不良反应。②血浆置换治疗法,这种治疗方法能够将免疫复合物、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以及补体快速地清除,可使患者肌力于短时间内恢复,但于血浆置换时,很容易使患者体内大量凝血因子以及蛋白质丢失,导致患者自身免疫力降低,严重时还会引起出血。③免疫抑制剂治疗方法,尽管这种方法可使患者临床症状以及体征得到减轻,但是容易造成骨髓抑制,使白细胞不断减少,引起血小板减少或者再生不良性贫血等相关不良反应,严重时还会引起继发恶性肿瘤。对此,在重症肌无力的临床治疗中,选择一种可快速将患者体内免疫复合物、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以及补体清除,且不良反应也比较小的治疗方式已成为了一个难题。

3.2免疫吸附法治疗重症肌无力的分析

免疫吸附法是一种基于血浆置换治疗法所延伸出来的新技术,借助于高度特异性抗体、抗原或者具备特定物理化学亲和力物质和吸附材料相结合,形成为吸附剂,血浆或者全血经过该吸附剂的时候,就可特异性或者选择性地进行吸附并清除体内致病因子,从而有效地治疗该病[6-7]。

在该次研究中,从研究结果来看,采用免疫吸附法来进行重症肌无力的治疗,其治疗总有效率可达到93.9%,同时患者血清水平和肌力均得到了显著的改善。治疗重症肌无力所用免疫吸附柱,对于AchR-Ab具有较高亲和力,可快速且具有选择性地将血浆中循环免疫复合物以及AchR-Ab清除,使补体炎症介质以及激活产物得以减少,继而有效地对病情进行控制。这种方法避免了以往血浆置换术所需大量血浆这一问题,可有效减少体内凝血因子以及蛋白质的丢失。肿瘤坏死因子作为一种炎性细胞因子,当低浓度肿瘤坏死因子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或者局部白细胞时,很容易引起炎症反应;高浓度肿瘤坏死因子则会引发全身反应,比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或者发热等,严重时还会引起恶液质。肿瘤坏死因子所调节的这一生物学活性,主要是经过和该因子相对应的特异性细胞表面之间高亲和力来使受体发挥作用[8]。在该次研究中,采用免疫吸附法治疗的观察组相对于对照组而言,观察组患者外周血中的肿瘤坏死因子含量明显减低,经过研究分析认为可能是因为免疫吸附所具治疗作用经血浆交换和吸附,把患者体内外周血中所含肿瘤坏死因子直接地清除掉了,因此减轻了其致炎的作用。

除此之外,要注意的是在应用免疫吸附法治疗重症肌无力时,常见不良反应有白细胞计数不断升高或者纤维蛋白原下降,但是大部分在3d内可恢复到正常范围内,因此在这3d内必须要加强患者凝血机制所发生变化的观察,同时还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要求来进行操作,当血液的输出速度比回输速度大时,此时容易引起暂时性的低血压,为有效避免这一问题的发生,可采取静脉注射盐水的方式来防止该问题。

综上所述,在重症肌无力的临床治疗中,免疫吸附法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式,不仅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清指标和肌力,获得显著的治疗效果,同时还可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降低各种并发症发生率,在临床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以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李麒麟,谢富华,罗永胜,等.免疫吸附治疗全身型重症肌无力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1,31(3):561-563.

[2]于慧丹.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及肌肉特异性酪氨酸激酶抗体(MuSK-Ab)与重症肌无力(MG)[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2013.

[3]陈宇,王化冰,王拥军,等.MuSK特异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大鼠模型的建立[J].中华医学杂志,2013,93(17):1292-1296.

[4]陶晓勇,王卫,陈玉萍,等.重症肌无力危象患者血清titin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4,13(2):177-180.

[5]林巧凤,何进椅,张华瑜,等.1例应用血液灌注治疗重症肌无力患者的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4):204-205.

[6]陈宇,王化冰,王拥军,等.MuSK特异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大鼠模型的建立[J].中华医学杂志,2013,93(17):1292-1296.

[7]张荟雪,王丽华,曹宇泽,等.抑制性寡脱氧核苷酸预防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的实验研究[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13(5):401-405.

篇10

关键词: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造血干细胞移植;应用分析;护理措施

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即为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最佳的预防方法为移植前联合应用环孢霉素A与甲氨蝶呤,但是依然可见严重的GVHD出现。最近几年,在移植前预防GVHD用药中加用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临床效果显著[1]。ATG为一种选择性免疫抑制剂,主要作用在T淋巴细胞,引起淋巴细胞衰竭,进而出现免疫抑制作用。我院选择2013年6月~2015年6月间诊治的56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患者的预处理,对运用ATG进行观察,同时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我院选择2013年6月~2015年6月间诊治的56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患者的预处理,其中42例为男性,14例为女性;年龄在14~49岁之间,平均为(44.2±2.6)岁;12例为再生障碍性贫血,16例为急性髓系白血病,10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14例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例多发性骨髓瘤,2例为淋巴瘤。20例患者实施HLA配型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4例为非清髓性造血干细胞移植,12例为HLA配型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再障。根据移植方法不同,所有患者均在预处理过程中加入ATG免疫抑制。

1.2输注方法 每盒内装100mgATG针。 取10mgATG将其加入到生理盐水中进行应用。所选的移植患者均运用中心静脉给药的方法,另外建立一条静脉通道,输注ATG前后应用生理盐水对管道进行冲洗,尽量不在其中混合其他药物。开始时予ATG10mg加入于生理盐水100ml中缓慢滴注一小时,滴注完成后观察患者,如无不良反应,可将其剩余计量加入生理盐水500ml中用输液泵输入,静脉输注时间超过8h,静滴前予地塞米松5mg静推;开瑞坦10mg口服治疗。严格按照输注原则及药物的配伍禁忌实施。

1.3护理方法

1.3.1心理护理 因移植患者需要自己呆在层流室中约30d时间,层流室的空间有限,信息比较封闭,再加上患者患病心情烦躁,容易出现不良影响,例如抑郁、焦虑等。护理人员应多于患者交流,掌握其心理状态,讲解药物的副作用,积极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2]。护理人员上班时应热情的面对工作,引导患者正确面对疾病。为患者提供倾诉的机会,使其能够及时的抒发自身的不良情绪。

1.3.2抢救设备 ATG输注开始时需要对相应的急救物品进行准备,同时配备相应的抢救物品,积极的配合医生做好诊治工作和抢救工作。

1.3.3密切监测 在应用ATG时,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及时观察患者有无过敏情况。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观察,开始每隔5min测量一次血压,待血压稳定后每隔15~30min测量一次,如血压不稳,应降低输液速度,保持血压稳定后在对其进行调整[3]。密切观察患者的心律,询问患者有无胸闷、气促、心慌的症状。如患者出现畏寒、发热、全身皮肤瘙痒以及寒战等症状,应立即进行保暖,在对其进行安慰,根据医嘱减慢滴注速度,最大限度的满足患者提出的需求,如有必要可适当应用药物进行治疗。大剂量应用ATG会导致血象快速降低,尤其是血小板下降。大部分患者的血小板数量不超过10x109/L,就会导致多处出血特别是颅内出血,严重时甚至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密切观察,嘱咐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帮助患者完成日常生活。假如发现异常应立即与医生联系,及时进行相关处理。

1.3.4发热护理 本文所选的患者中,有30例患者存在程度不等的发热现象,体温均超过38.5℃,最高可达到40℃,同时伴有寒战症状。病房应常备口服退热,例如患者体温超过38.5℃时,应及时给予降温药物,同时辅助患者大量应用温开水,勤换衣物,注意保暖,避免着凉。随时注意患者的体温变化。

1.3.5胃肠道反应护理 患者出现呕吐、恶心、胃部不适等症状。用药前常规运用止吐药进行治疗,嘱咐患者在用药治疗期间主要为清淡饮食,禁止使用辛辣、油腻以及油炸的食物,可适当服用果汁等饮料,假如出现呕吐,患者应保持放松,卧床休息,及时漱口,及时更换衣物[4]。多于患者聊天,可为其播放舒缓的音乐,来分散其注意力,降低不良反应对其产生的刺激。

2结果

在应用过程中,30例有发热现象,16例患者有寒颤,12例患者有皮疹等,6例有血压下降,8例有全身酸痛,通过积极地监护处理及预防性用药,所选的患者均顺利完成ATG治疗。

3讨论

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急慢性GVHD是对造血干细胞移植能否成功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为了提升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安全性,降低移植相关的死亡率,在过去应用的预GVHD中加入ATG,因GVHD减少,严重的感染明显下降,有效的提升了移植的安全性。ATG是用于治疗和与预防GVHD的主要药物,对预防重度GVHD具有良好的作用[5]。ATG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严重时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因而,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严格按照规定的滴速进行,积极进行预防和控制措施,最大限度的降低不良反应出现,提升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做好密切的监护及充分的预防措施,能够顺利完成预处理工作,确保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蒋锐,谢明,张秋萍.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2,23(04):642-643

[2]姚霆,朴大勋.胃肠道移植物抗宿主病治疗的进展[J].肿瘤防治研究.2012,48(04):529-530

[3]陆茵,徐桂华,李惠玲,等.预防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口腔黏膜炎的不同干预方法及效果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2,14(07):614-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