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视手术范文
时间:2023-03-25 21:53: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斜视手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 临床资料
本组89 例,男46例,女43 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14岁;共同性内斜视65例,共同性外斜视18 例,先天性麻痹性斜视6例。 其中73例使用氯胺酮静脉复合麻醉,16例使用气管插管复合麻醉。术中涉及1条眼外肌5例,2条眼外肌39 例,3 条眼外肌38 例,4 条眼外肌7例,手术时间为35~95 min,平均65 min。
2 术前护理
2.1 心理护理 因患儿对手术有恐惧感,易哭闹,给手术及麻醉带来一定的困难,所以术前必须耐心地向患儿做解释工作。应主动询问家长患儿喜好、平素饮食及生活习惯,多与患儿接触,做治疗及护理时讲明道理 耐心开导,态度和蔼,争取患儿的配合,对患儿及家长提出的问题要详细解答,这样会不同程度地缩短护患间的距离,增加了家长对我们的信任。另外,由于小儿焦虑时吞下大量的空气,在麻醉诱导时也可吞下大量的空气,使胃内气体增加而发生恶心呕吐。
2.2 双套术前准备 医护人员的愿望是在局麻下完成斜视手术,但是,由于患儿心理承受能力各异,并非每个患儿都能顺利在局麻下完成手术的。也曾遇见过在肌肉手术操作完成或大部分完成情况下,患儿不能坚持到手术终止,而此时只好改用全身麻醉,故对患儿斜视手术,一般要按全麻术前护理常规处理。
3 术中护理
眼科手术有其特殊性,头面部被敷料覆盖起来,手术者在患者的头侧操作,给术中观察呼吸、脸面口唇颜色变化带来一定的不便,必须提高警惕,加强呼吸道管理,严密观察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变化,尤其是在术者牵引肌肉时注意观察有无眼心反射的出现,若有轻度的眼心反射应提醒术者放松肌肉,大多数能缓解,如发生严重的眼心反射时,应立即停止手术,给予阿托品注射观察处理。全麻时为了维持呼吸道通畅,头需后仰,加上神经调节的减弱或消失,这些都会改变原来的斜视状态,影响术中眼位的观察,术中采用可调整缝线,术后可根据过矫或欠矫情况,向后或向前牵拉线环,以获得满意的眼位。
4 术后护理
全麻术后患儿回病室后应立即测体温 脉搏呼吸 血压 以后每30 min测1次 严密观察全身情况并做好记录。
4.1 清醒前护理 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分泌物,呕吐物吸入气管或污染术口,随时吸痰,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备好氧气、吸引器等抢救设备,直至患儿清醒。术后4 h未清醒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4.2 清醒后护理 由于术中牵拉眼肌,致使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强,加速胃肠蠕动,有的患儿可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要及时予对症处理。嘱患儿不要用力咳嗽,保持大小便通畅,用力咳嗽或大便会引起腹内压增高,导致眼部切口裂开或眼内出血。患儿在苏醒过程中,易出现兴奋、烦躁不安、搔抓伤口敷料、眼罩,应严密监护。全麻手术6 h即可进流质和半流质。
4.3 术眼护理 术后患儿术眼包扎应瞩其闭目养神,尽量少转动眼球,以免影响愈合。一般包盖术眼2~3日,每日换药1次,按时滴抗生素眼药水、换药。滴眼药水时动作要轻柔 避免用力扒眼,尽量减少疼痛刺激,注意术眼包扎情况,观察敷料有无移位、渗血及眼位情况。出院时,护士应详细向患儿及其父母交待有关注意事项及如何继续用药,并通知患儿按期到医院复查视力、眼位、眼底及屈光状态等。
5 体会
5.1 斜视手术以儿童为主,儿童的表达能力,自制能力有限,在术前访视时必须加强与家属的沟通,详细询问过去疾病史、有无药物过敏史等;讲解禁饮禁食的目的和饱食的危险,以取得家属的配合,保证安全。
5.2 术前认真检查抢救设备,保证完好备用状态,熟悉抢救用品的存放位置,以便需要时立即使用;手术室护士应了解全麻操作的过程,掌握易发生意外情况的时间,能够初步判断麻醉意外出现原因,有利协助麻醉医师处理。
篇2
[关键词] V型斜视 眼外肌 手术
A-V型斜视是一种在垂直方向上具有非共同性的水平斜视的亚型,占水平斜视15%~25%[1],V型斜视是向下注视时集合增大,眼位变化像“V”字,常伴有单侧或双侧下斜肌功能亢进。现将我院2007年11月至2009年11月住院治疗46例V型斜视的病例资料及手术效果进行分析。
1 对象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46例V型斜视中V型外斜视34例,V型内斜视12例,男27例,女19例,年龄3岁~41岁,随访时间1~24个月,平均10个月。
1.2 检查方法及临床诊断
眼科常规检查,有屈光不正戴矫正眼镜,分别测定裸眼和戴镜的斜视度。角膜映光法及三棱镜遮盖法测定33cm正前方、上转25°、下转25°的水平斜视度,6m正前方斜视度,根据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组规定[2],水平斜视斜视角差值≥15为V型斜视的诊断标准。46例V型斜视向上和向下注视斜视度差为15~50,平均32,其中15~25者34例,25~40者8例,45~50者4例。眼球运动检查:通过6个方位眼球运动检查和同视机9个诊断眼位检查、歪头试验及眼底照相判定6条眼外肌功能。46例中单侧下斜肌亢进9例,双侧下斜肌亢进26例,其中合并 DVD者4例。用Bigolim线状镜和Titmus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查双眼视觉状态和立体视功能,术前5例患者有立体视功能,11例患者具有同时视,余均无同时视。
1.3 手术方法
根据有无斜肌功能异常分别选择斜肌手术或/和水平肌肉移位。
V型外斜视:单侧或双侧外直肌后徙+下斜肌断腱术21例,双侧外直肌后徙+内直肌缩短+下斜肌断腱术6例,双侧外直肌后徙移位或+内直肌缩短移位7例。其中4例DVD行下斜肌后徙转位术。
V型内斜视:双侧内直肌后徙+下斜肌断腱术6例,双侧内直肌后徙+外直肌缩短+下斜肌断腱术2例,内直肌后徙移位+外直肌缩短移位4例。
2 结果
2.1 眼位
46例患者中39例正前方V征消失,6例原在位及向下注视时正位,向上方注视时仍有10~15的斜视度,1例原在位及向上注视时正位,向下方注视时存在内斜≤10,但较术前明显好转。
2.2 下斜肌亢进矫正情况
35例下斜肌亢进的V型斜视术后下斜肌亢进均消失,眼底外旋均不同程度减轻或消失,6例术前有代偿头位者术后消失或改善,4例合并DVD者,术后均无明显表现。
2.3 双眼单视功能
随访期间11例原有同时视者术后自发产生立体视,共21例获得同时视功能和不同程度的融合功能,其中16例(包括术前具有立体视功能者)获得立体视,9例仍无双眼单视功能。
3 讨论
3.1发病率及发病机制
A-V型斜视在临床中并不少见,Costenbader[3]报道占斜视病例的12.5%~25%,国内报道[1]5%~20%,其中V征在A-V征的比例为64%[3],国内统计[5]12岁以下V型斜视的发病率与此相似。我院自2007年11月至2009年11月共收治V型斜视46例,占同期收治斜视患者324例的15%,其中V型外斜视34例,V型内斜视12例。
A-V综合症的病因目前尚无定论,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⑴眼外肌功能异常学说;⑵解剖学说;⑶神经学说;⑷集合和融合缺陷;⑸遗传学说等。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以眼外肌功能异常为多见,通常以斜肌功能异常为主要原因。不论是原发性下斜肌功能亢进还是由于上斜肌麻痹引起的继发性下斜肌功能亢进,在眼上转时,都使双眼集合力减弱,外展力增强而使内斜度数减少,外斜度数变大,产生V征,本组病例下斜肌亢进25例,行下斜肌减弱术后明显矫正了V征,结果表明下斜肌功能亢进在V型斜视中起了主要作用。
3.2 手术方式
斜肌功能异常者以减弱亢进的斜肌来矫正,本组病例中35例下斜肌亢进患者均行下斜肌断腱术,其中4例合并DVD行下斜肌后徙转位术,术后下斜肌亢进均消失,DVD无明显表现,所有患者术后无一例出现继发性下斜视和旋转性斜视。
对于无斜肌功能异常的V型斜视,进行水平肌的垂直移位来矫正。通过改变肌肉在巩膜上的接触弧与眼球转动中心的关系,使水平肌肉的内外转动力随肌肉垂直移位而发生相应变化,使V征得以矫正,本组共有11例无斜肌功能异常而行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后V征消失。
V型斜视是一类较常见的斜视,正确的手术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Duke-Elder[6]强调在治疗儿童内外斜视时必须先详细检查是否同时伴有A-V征,因为矫正A-V征对于双眼单视的建立极为有利。手术设计时,必须尽可能了解其原因,明确有无斜肌功能异常及双眼视功能状况,以便选择正确的手术方案[7]。
参考文献:
[1] 李凤鸣.眼科全书(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874.
[2] 中华眼科学分会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学组.斜视的分类[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1996,(3):97
[3] Costenbader FD.Introduction in sysposium:The A and V pattern instrabismus[J].Trans Am Acad Ophthalmology Otolaryngol,1964,68:354.
[4] 陈斯同,等.A-V综合征[J].中华眼科杂志,1984,20(3):135
[5] 杨景存.眼外肌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36-137.
篇3
关键词:外斜视,共同性,正位率,间歇性
共同性外斜视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者包括外隐斜、间歇性外斜视及恒定性外斜视。继发性者包括知觉性外斜视,系由一眼视力不好而引起,及手术后外斜视,即内斜视手术后过矫引起。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对我院 2007年3月至2009年3月诊断为共同性外斜视并行斜视矫正术的患儿,符合以下条件:①眼部检查无器质性病变,除外知觉性外斜;②手术年龄≤12 岁; ③均为初次斜视矫正术。通过随访,有完整记录的60 例。男36例,女24例; 手术年龄2.5-14岁(平均7岁);恒定性外斜视34例,间歇性外斜视26例;基本型24例,集合不足型16例,外展过强型20例;排除外斜A 征及V征。术前有融合功能16例,无融合功能44例;术前双眼裸视或矫正视力≥0.8。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1.3个月)。
1.2 检查及手术方法
术前及术后常规进行外眼、眼前段、屈光间质及眼底检查,排除眼部器质性病变,对视力不正常者行1% 阿托品滴眼液扩瞳验光,矫正屈光不正。眼位采取角膜映光法、三棱镜加遮盖检查33 cm和6m第一眼位的斜视角。间歇性外斜视单眼遮盖1小时后检查最大斜视角。同视机检查有无三级视功能。
本组60例全麻手术55例,局麻手术5例。手术标准是斜视角≥15。手术量按三棱镜度数计算。外直肌缩短或后退1mm 矫正2-3,内直肌缩短或后退1 mm 矫正3-5。外展过强型采用双外直肌后徙术;基本型采用单眼外直肌后徙 + 内直肌缩短术或双外直肌后徙术;集合不足型采用单眼外直肌后徙 + 内直肌缩短术。术后1周、6周、3个月及6个月随访。结果以术后3个月及6个月检查的眼位和同视机结果为准。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检验,Fisher Exact Test。
2 结果
评价标准:眼位正位:向各方向注视均为隐斜者或残留斜角≤10为正位; 斜角>±10为过矫或欠矫。6例共同性外斜视术后6 个月眼位:正位45例(75%);过矫3例(5 %);欠矫12例(20%)。同视机检查:融合功能术前16例,术后35例;立体视术前6例,术后有28例。
2.1 手术年龄与术后眼位
将60例患者按年龄分两组,一组为学龄前组(2.5-7岁)有26 例,另一组为学龄组(>7-12岁)有34例。术后6个月学龄前组达到眼位正位20例(76.92% ),学龄组达到眼位正位28例(82.35%)。经检验,两组的眼位正位率无显著差异(P>0.25)。
2.2 手术年龄与立体视功能恢复率
学龄前组术前有2例有立体视,术后6个月有16例(61.54%)恢复立体视,学龄组术前,有4例有立体视术后6个月只有9例(24.32%)恢复立体视。经 检验,学龄前组的术后立体视功能恢复率明显高于学龄组(P<0.005)。
2.3 术前双眼视觉与术后眼位
术前有融合功能16例,正位15例,欠矫1例;术前无融合功能44例,正位30例,过矫3例,欠矫11例。经检验,术前有融合功能者的术后正位率高(P<0.05)。
2.4 斜视是否间歇性与术后眼位
恒定性外斜34例,正位22例,过矫2例,欠矫10例;间歇性外斜26例,正位23例,过矫1例,矫2例。经检验,间歇性外斜的术后正位率高于恒定性外斜组(P<0.05),而恒定性外斜组回退率高于间歇性外斜组(P<0.05)。
2.5 斜视类型与术后眼位
本组基本型24例,正位17例,过矫2例,欠矫5例;集合不足型16例,正位13例,过矫0例,欠矫3例;外展过强型20例,正位15例,过矫1 例,欠矫4例。经检验,三组间正位率与回退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
3 讨论
3.1发生病理
解剖因素、机械因素及神经支配因素在所有共同性斜视中起一定作用。共同性外斜视,神经支配因素起重要的作用[1]。博士论文,正位率。从理论上讲,原发性共同性外斜视,是来自集合和分开间张力不平衡所引起,肌电图研究证明,分开是一主动的生理过程,而不是单纯集合被动抑制的结果。Duane首先提出外斜是由神经支配不平衡引起,这种不平衡扰乱了集合和分开之间的相互关系[2]。博士论文,正位率。博士论文,正位率。
3.2 临床表现
1. 原发性共同性外斜视 由中枢性的辐辏与分开兴奋的不平衡或融合功能太差所致。博士论文,正位率。
2. 继发性共同性外斜视 多由辐揍减弱或失去作用所致。博士论文,正位率。可见于没有双眼单视功能的内斜视。其内斜程度随年龄增长而减轻,并逐步形成外斜视。
3.3 治疗
1. 分开过强型 看远斜角大于看近斜角,至少大于15,AC/A比值高。此型发展较快,基本稳定,手术治疗考虑行双侧外直肌后徙术[3]。
2. 基本外斜型 看远斜角等于看近斜角,差异不超过10,AC/A比值正常。此型外斜有发展趋势。手术考虑为外直肌后徙伴内直肌截腱术。
3. 集合不足型 看近斜角大于看远斜角,AC/A比值低。内转时肌肉力量正常。其特点是发展快,间歇性,很快变为恒定性,融合机能消失,应严密观察及时手术,术后获得双眼单视机会还是大的。
4. 类似分开过强型 最初检查看远斜角大于看近斜角,经特殊检查后发现看近斜角远斜角,或看近斜角等于看远斜角,因此不是真正的分开过强型,手术只做外直肌效果不好,应同时做内直肌截腱术。 这种按发病机制分类方法的优点可以指导临床,如真正分开过强型,由于支配外直肌的神经功能过强,故应做双眼外直肌后徙术,集合不足型,双眼内直肌截腱术,术后进行集合训练,使中枢集合加强[4]。Burian观察分开过强型基本稳定,可随访观察;集合不足型发展快,要及时治疗,基本外斜型有发展趋势,故不要延误治疗。儿童矫正正位,力求恢复视功能,达到功能治愈。术中观察正位或少欠矫状态。
共同性外斜视手术的目的是尽可能术后正位,而手术成功的关键是正确的设计手术量,由于影响的因素很多,很难凭数字计算确定术后效果。国内一般多采用赫雨时的公式,水平肌后退和缩短各1mm,可矫正5°。但临床上常发现此量往往达不到目的。因此本文把按此计算结果的基础上增加4-6mm,作为术前估计量[5]。博士论文,正位率。同时,体会到要使外斜视术后达到满意效果,术前要反复用三棱镜中和33cm和6m的斜视度,按除去融合后最大斜视度决定手术量,术中同时进行调整。局麻手术时部分患者精神比较紧张,使用过多调节和辐辏,手术时未达手术量时即出现正位或过矫现象,导致术后出现欠矫,因此术中根据情况适当调整,最好坐起观察眼位,尽量让患者消除紧张[6]。
【参考文献】:
[1]刘世纯,陶永贤,宋胜仿.共同性外斜视21例的手术治疗.国际眼科杂志,2005;5(4):797-798
[2]曹烟隆.斜视及弱视研究的动向.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2005,14:23.
[3]龙登虹,欧波.不同类型外斜视手术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6,(02)
[4]陈梅.早期手术治疗先天性内斜视[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附眼科手术), 2009,(04)
[5]KushnerBJ,Morton GV.Distance/Near difference in intermittent exotropia ArchOphthalmol,1992:116:478-48
[6]Happe W,Suleiman Y.Early and late occurringconsecutive exotro2 p ia following a mdeial reetua faden operation.Ophthalmologe,1999,96:509-512.
篇4
【关键词】 外斜视;连续性内斜视;临床治疗
Explore the strabismus surgery in patients with the cause and treatment of continuity esotropia method SHI Jian,XU Qian,LI Lili.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Jiaozuo,Jiaozou 45415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through the clinical foreign strabismus patients after surgery clinical observation, in patients with the reason of continuity esotropia, and find out to the patients clinical treatment. Methods The study material selection from January 2008 to January 2010 were by the strabismus surgery patient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95 cases, the patients were observed the reason occurred after continuity esotropia, clinical give happened after the strabismus surgery patients with the correction in continuity esotropia), the treatment of the patients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strabismus with surgical patients occurred after continuity esotropia Chinese and foreign bosseyed patient type: intermittent, set the strabismus type and lack the strabismus with vertical strabismus type, outside strabismus happened after surgery patients through 2 times continuity esotropia after surgery, 34 patients a recovery was an eye, postoperative recovery can reach the eyes of single visual function in 48 cases. Conclusion Through the clinical foreign strabismus happened surgery patients with the results of the survey of continuity esotropia may know that the patients clinical surgery type and the strabismus choice of surgical method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postoperative patients have continuity esotropia. In foreign strabismus occurred after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continuity esotropia should not be immediately to surgery, should choose to patients after surgery to observe half a year.
【Key words】 The strabismus; Continuity esotropia; Clinical treatment
篇5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前后双眼视功能的变化及不同手术方式对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间歇性外斜视病人按照斜视类型分为基本型(29例)、集合不足型(80例)、分开过强型(11例),对3种类型病人术后正位率、立体视功能恢复率、融合功能恢复率进行比较。集合不足型80例病人根据手术方式是单或双眼外直肌后徙术,还是单眼外直肌后徙加内直肌缩短术分为A、B两组,比较两组术后正位率、融合功能恢复率、立体视功能恢复率及残余性外斜视、连续性内斜视发生率。结果 3种类型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正位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集合不足型立体视功能恢复率、融合功能恢复率与其他两型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χ2=3.86~6.47,P0.05)。A、B两组术后正位率、术后融合功能恢复率、立体视功能恢复率、残余性外斜视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75~6.70,P0.05)。结论 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差,手术应主要缩短内直肌以加强集合能力,一般选择单眼外直肌后徙加内直肌截除术,以达到术后较高的正位率和恢复一定双眼视功能目的。
【关键词】 外斜视;眼外科手术;治疗结果
间歇性外斜视是儿童常见眼病,人群发病率为1%,尤其在亚洲,外斜视发病率几乎是内斜视的两倍[1]。目前,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是手术矫正眼位以获得或恢复双眼视功能,但不同类型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效果及选择何种手术方式对眼位及双眼视功能恢复更有利仍存在争议。本文通过观察不同类型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前后眼位、双眼视功能状态变化,以及不同术式的效果,探讨不同类型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方式对双眼视觉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间歇性外斜视病人120例,男64例,女56例, 年龄4~40岁。按看远看近的斜视角不同分为基本型、集合不足型和分开过强型[2]。其中,基本型29例,集合不足型80例,分开过强型11例。所有病人按常规进行手术设计。其中,集合不足型80例病人中,根据手术方式是单或双眼外直肌后徙术,还是单眼外直肌后徙加内直肌缩短术分为A、B两组,A组30例,B组50例。术后随访6个月~2年。
1.2 检查及记录方法
常规进行外眼、眼前段、屈光间质及眼底检查,排除眼部器质性病变。对裸眼视力不正常者行散瞳或小瞳检影验光矫正视力。术前、术后用三棱镜加遮盖法检查33 cm及5 m第一眼位斜视角(在单眼遮盖1 h后检查)。颜氏图检查近立体视觉,同视机检查融合和远立体视功能。为统计方便,不管远、近立体视功能只要有一项存在均记录“有”,无则记录“无”,融合功能只要有融合点(不管有无范围)则记录“有”,不存在则记录“无”。 斜视度数≤10 PD者为成功,>10 PD为残余性外斜视或连续性内斜视(不论看远还是看近)。
1.3 统计分析
用SPSS 10.0和PPMS 1.5[3]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不同类型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正位率、术后立体视功能恢复率比较
基本型、集合不足型和分开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正位率分别为68.9%、58.8%和63.6%,三者之间比较均无差异(χ2=0.10~3.23,P>0.05)。术后立体视功能恢复率,基本型55.17%,集合不足型28.75%,分开过强型63.63%,集合不足型和其他两型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χ2=3.86、6.47,P0.05)。术后融合功能恢复率,基本型为58.62%,集合不足型为31.25%,分开过强型为72.72%,集合不足型和其他两型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χ2=5.52、6.73,P0.05)。
2.2 集合不足型两种手术方法的术后效果比较
A、B两组术后正位率、术后融合功能恢复率、立体视功能恢复率、残余性外斜视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75~6.70,P0.05)。见表1。
表1 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A、B两组术后各指标比较(略)
3 讨论
临床上,间歇性外斜视根据看远看近斜视角不同分为基本型、集合不足型和分开过强型,3种类型手术前后双眼视功能恢复情况对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选择具有指导意义。CHOI等[4]报道,集合不足型的手术成功率变化不定。本文结果显示,集合不足型术后立体视功能恢复、融合功能恢复与其他两种类型相比最差,原因可能为集合不足型由于集合功能差,视近时通常表现为外斜视,与其他两型相比更不容易形成有效的融合和立体视。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集合力的减弱以及病情的加重,集合不足型对融合和立体视功能破坏性越来越大,因此术前集合不足型的融合和立体视功能就差于其他两种类型,术后恢复也相对更加困难。另外,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从事近距离工作越来越多,集合不足型外斜视对日常生活、工作的影响也显得越来越明显。所以,我们认为对于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可适当早做手术及合理设计手术方式以达到术后好的眼位,并促进双眼视功能恢复。
本文中3种类型外斜视正位率分别为68.9%、58.8%和63.6%,与有关报道手术正位率在40%~83%之间基本符合[5~7]。集合不足型正位率要略低于其他两种类型,这与集合不足型外斜视视近时通常表现为外隐斜,而视远时可能是正位或者小度数外隐斜或内隐斜,视远视近差别往往比较大有关[8]。所以,如何提高集合不足型的手术效果是临床医生要解决的问题。有作者报道,行单眼外直肌后徙加内直肌截除术、单或双眼外直肌后徙这两种术式,手术效果无差异[5]。但本研究显示,两种术式在术后正位率、融合功能恢复率、立体视功能恢复率上差异均有显著性(P
集合不足型外斜视由于视远、视近的斜视角的差异,使得手术后易发生欠矫或过矫,如行单或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易发生欠矫,行单眼外直肌后徙加内直肌截除术易发生过矫。本文结果显示,行单或双眼外直肌后徙组欠矫率为33.3%,过矫率为6.7%;而行单眼外直肌后徙加内直肌截除术组则欠矫率为10.0%,过矫率为8.0%, 两组残余性外斜视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而连续性内斜视率差异无显著性。行单或双眼外直肌后徙组术后倾向于残余性外斜视,这是因为该术式以减弱外直肌力量为主,主要解决角度较小的远斜视度,往往导致欠矫,因此造成较高的复发率[9]。KUSHNER[10]也报道,在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中,单眼外直肌后徙加内直肌截除术的效果优于单或双眼外直肌后徙术,且前种术式的满意率为82%,而后一种为52%,故建议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最好选用单眼外直肌后徙加内直肌截除术。AUDREY等[11]报道,对间歇性外斜视行单眼外直肌后徙加内直肌截除术组成功率为74.2%,行单或双眼外直肌后徙术组的成功率为42.2%,而且前者在视远视近的斜视度上都要优于后者(术后随访1年)。 很多研究也报道,间歇性外斜视行单眼外直肌后徙加内直肌截除术效果优于行单或双眼外直肌后徙术[12,13]。因此我们认为,在临床上针对集合不足型通常设计主要以缩短内直肌来加强集合能力的手术,既能保证术后好的手术效果,又能减少残余性外斜视和连续性内斜视的发生。另外,许多作者都报道很多因素会影响手术效果,如手术年龄、高AC/A率和对斜视的控制、病人的个体差异等[5~7]。而两种术式长期的手术效果,还有待于继续观察研究。
综上所述,在间歇性外斜视中,集合不足型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差。对集合不足型手术选择应选主要缩短内直肌以加强集合能力的单眼外直肌后徙加内直肌缩短术,以达到术后正位和尽量减小远近斜视角差异,从而恢复一定的双眼视功能目的。
参考文献
[1]HUTCHINSON A K. Intermittent exotropia[J]. Ophthalmology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2001,14(3):399406.
[2]胡聪. 临床斜视诊断[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50.
[3]周晓彬,纪新强,徐莉. 医用统计学软件PPMS 1.5的组成和应用特点[J]. 齐鲁医学杂志, 2009,24(1):2932.
[4]CHOI D G, ROSENBAUM A L. Medial rectus resection(s) with adjustable suture for intermittent exotropia of the convergence insufficiency type[J]. J AAPOS, 2001,5(1):1317.
[5]LEE S Y, LEE Y C.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or alignment at postoperative day 1 and at year 1 after symmetric and asymmetric surgery in intermittent exotropia[J]. Japanese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2001,45(2):167171.
[6]MARUO T, KUBOTA N, SAKAUE T, et al. Intermittent exotropia surgery in children. Long term outcome regarding changes in binocular alignment[J]. Binocular Vision and Strabismus Quarterly, 2001,16(4):265270.
[7]YILDIRIM C, MUTLU F M, CHEN Y, et al. Assessment of central and peripheral fusion and near and distance stereoacuity in intermittent exotropia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strabismus surgery[J]. American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1999,128(2):222230.
[8]JOHN A, JOHNSON P, 王林农主译. Intermittent exotropia[M]. 北京:海洋出版社, 1999:55.
[9]LEE S Y, HYUN KIM J, THACKER N M. Augmented bilateral lateral rectus recessions in basic intermittent exotropia[J]. J AAPOS, 2007,11(3):266268.
[10]KUSHNER B J. Selective surgery for intermittent exotropia based on distance/near differences[J]. Archives of Ophthalmology, 1998,116(3):324328.
[11]AUDREY C, LINLEY S, QUAH B L. Surgical experiences with twomuscle surgery for the treatment of intermittent exotropia[J]. Journal of AAPOS, 2006,10(3):206211.
[12]CHOI M Y, HYUNG S M, HWANG J M. Unilateral recessionresection in children with exotropia of the convergence insufficiency type[J]. Eye, 2007,21(3):344347.
篇6
【关键词】 上斜肌麻痹 先天性 手术 眼外肌 斜视
0引言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是麻痹性斜视中最常见的类型,单眼多见,多以代偿头位首诊。在幼年时期若不及时治疗,将会诱发颜面、颈部、上胸部和脊柱的畸形。现将我院2004-10/2005-02收治的39例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手术治疗病例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常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04-10/2005-02收治的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39例,其中男23例,女16例。就诊年龄3~18(平均6.7)岁;单眼发病36例,双眼发病3例;单纯上斜视9例,有代偿头位者35例,合并继发性外斜视24例,内斜视6例。
1.2方法 常规检查视力,10g/L阿托品眼液充分麻痹睫状肌后检影验光,矫正屈光不正,采用三棱镜+交替遮盖和同视机检查33cm和5m时的斜视度。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诊断标准按von Noorden[1]标准。下斜肌功能亢进程度按Parks[2]的分级方法。术前垂直斜度10~80Δ,中位数20Δ。所有选择病例下斜肌功能均有不同程度亢进,Bielschowsky征阳性。34例患者有典型代偿头位。根据患者垂直斜视度和下斜肌功能亢进程度分成4组:A组垂直斜视度5Δ以下、下斜肌功能无明显亢进者,不必手术,本组病例未选择;B组垂直斜视度5~15Δ、下斜肌功能亢进+1~+2者,共11例行患眼下斜肌后徙或下斜肌切断并部分切除术;C组垂直斜视度15~25Δ,下斜肌功能亢进+2~+3者,共17例,行患眼下斜肌前转位术;D组垂直斜视度≥25Δ者,下斜肌功能亢进+3~+4者,共11例,行患眼下斜肌切断并部分切除,同时行对侧眼上直肌缩短术或对侧眼下直肌后徙术。合并水平性斜视同时给予矫正。采用中华眼科学会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组制定的斜视疗效评价标准,按治愈、好转、无效进行评价[3]。治愈:第一眼位垂直斜度≤5Δ,代偿头位消失,Bielschowsky征(-);好转:第一眼位垂直斜度>5Δ,代偿头位明显好转,Bielschowsky征(-);无效:第一眼位垂直斜度>10Δ,代偿头位无好转,Bielschowsky征(+)。
2结果
39例患者术后随访1~10mo,其中:A组:不必手术,给予配戴三棱镜镜片或是观察;B组:手术,治愈9例,好转2例,无效0例;C组:手术,治愈11例,好转6例,无效0例;D组:手术,治愈8例,好转2例,无效1例。其中5例患者行患眼下斜肌切断并部分切除,同时行对侧眼下直肌后徙术2例治愈,2例好转,1例患者术前垂直斜视80Δ,术后残留35Δ垂直斜视度,无效;本组6例患者选用患眼下斜肌部分切除,同时行对侧眼上直肌缩短术均获得矫正。34例患者代偿头位明显改善或消失。
3讨论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是先天性麻痹性斜视中最常见的类型,发病率约占垂直斜视的50%。临床分先天性、后天性两种,先天性占39.5%,外伤性占37.3%,特发性占23.2%。其中单侧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约占70.6%,双侧约占29.4%[4]。代偿头位是先天性上斜肌麻痹中最主要的体征,多数同时伴同侧下斜肌功能亢进,表现为患眼眼位高,头歪向健侧,或合并水平性斜视[5]。在幼年时期若不及时治疗,将会诱发颜面、颈部、上胸部和脊柱的畸形。
手术方式按减弱直接拮抗肌或配偶肌,加强麻痹肌或间接拮抗肌的原则进行。根据患眼的下斜肌亢进程度和垂直斜视角大小选择下斜肌后徙、下斜肌切断并部分切除、下斜肌前转位、或联合对侧眼上直肌、下直肌手术。张文韬等[6]认为下斜肌切除术效果可与后徙术媲美。龚淑贤等[7]认为对于垂直斜度在15~20Δ的患者,下斜肌前转位术优于下斜肌后徙和断腱术。孟祥成[8]认为下斜肌功能过强内转时上斜度程度在5~8Δ以下时可做下斜肌切断,10Δ以上时则须做部分切除或不同程度后徙术或转位术[9,10]。本组患者垂直斜视度5~15Δ行下斜肌后徙或下斜肌切除术,垂直斜视度15~25Δ行下斜肌前转位术,手术均获得成功。
转贴于
对于上斜肌麻痹患者中垂直斜视度较大者,杨景存[11]认为以健眼注视者应减弱其对抗肌,即麻痹眼的下斜肌;以患眼注视者减弱其配偶肌,即健眼下直肌;在加强上转肌与减弱下转肌效果相同时,最好不做减弱下转肌的手术。上斜肌麻痹患者以麻痹眼注视时,势必接受过量的神经冲动,根据Hering法则,配偶肌即健眼下直肌也同样接受了过量的神经冲动,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出现上斜肌的直接拮抗肌患眼下斜肌功能亢进和上斜肌的间接拮抗肌健眼上直肌的不全麻痹。由于解剖因素,下直肌手术量过大会影响下睑的功能,因此,本组6例≥25Δ患者选用患眼下斜肌部分切除,同时行对侧眼上直肌缩短术均获得矫正,与手术矫正原则也不相违背。
双侧性先天性上斜肌麻痹者临床表现和体征较单侧更为复杂。双侧麻痹在原在位的垂直斜视通常较单侧麻痹小,外旋大于10~15°,明显V征,双侧Bielschowsky征(+),代偿头位表现为下颏内收。临床上分3型:对称型、不对称型和隐蔽型。对称型可行双眼对称下斜肌减弱手术,而不对称型和隐蔽型术前常常难以诊断,需要同时行双眼不对称下斜肌减弱、双眼不对称上斜肌加强和直肌手术才能矫正眼位。当临床上难以区分单、双侧时,允许先诊断和解决单侧麻痹[1]分次手术。我们对1例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高位眼行下斜肌切断并部分切除,术后1wk复查角膜映光正位,交替遮盖基本不动,眼球运动大致正常,代偿头位消失。术后3mo复查时非手术眼高于手术眼,眼球运动非手术眼下斜肌功能亢进Ⅱ埃珺ielschowsky征:手术眼(-),非手术眼(+),并出现反向代偿头位,证实该患者为双侧性先天性上斜肌麻痹隐蔽型,予以行另眼下斜肌切断并部分切除。术后随访3mo,患者眼位和头位均得到矫正,双侧Bielschowsky征(-)。
总之,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手术目的是消除垂直偏斜和代偿头位,避免成年后颜面、颈部、上胸部和脊柱的畸形,建立双眼单视和恢复正常的眼球运动功能。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根据患者下斜肌亢进程度和垂直斜视度大小选择不同术式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Von Noorden GK, Murray E, Wong SY. superior oblique paralysis.a review of 270 cases. Arch opthalmol ,1986;104(12):1771-1776
2 Wilson ME, Parks MM. Primary inferior oblique overaction in congenital esotropia, accommodative esotropia, and intermittent esotropia. Ophthalmolgy ,1989;96:950-957
3中华眼科学会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组.斜视疗效评价标准.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1996;4(4):145
4胡聪.临床斜视诊断.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4:135-167
5裴重刚,付新元,钟修梁.共同性水平性斜视伴垂直斜视的手术治疗.国际眼科杂志,2004;4(1):167
6张文韬,韩会芳,范贵云.下斜肌切断术治疗上斜肌麻痹疗效分析.实用眼科杂志,1993;11(7):421-423
7龚淑贤,费非,刘新荣.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手术疗效分析.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03;11(4):179-180
8孟祥成.斜视弱视与小儿眼科.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1:328
9金丽英,杨东光.下斜肌后徒转位术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国际眼科杂志,2006;6(1):240
10任兵,高晓唯,罗英,冯洁,许振华.下斜肌转位及部分切除术矫正大角度垂直偏斜32例.国际眼科杂志,2005;5(4):696-697
篇7
许学士,是人们对宋代医道高明的大医学家许叔微的尊称。相传青年时代的叔微异常勤奋,每天攻读至深夜才上床入睡。许学士有一个睡前饮酒的习惯,大概是取民谚“睡前一口酒,能活九十九”以用酒养生之意吧。几年后,他时时感到胃中辘辘作响,胁下疼痛,饮食减少,每过十天半月还会呕吐出一些又苦又酸的胃液来。每到夏天,他的左半身不会出汗,只有右半身出汗。这到底是种什么怪病?许叔微陷入深思并四处求治。谁知遍求名医却总不见效,他心中十分苦恼。
于是,许学士摒弃了“医不自治”的信条,开始自己解救自己。他对自己的病情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认为自己的病主要是由“湿阻胃”引起的。于是,他按照自己“用药在精”的一贯学术思想,选用苍术一味为主药,用苍术粉500克,大枣15枚,生麻油半两调和制成了小药丸,坚持每天服用50粒。以后又逐渐增加剂量,每日服用100~200粒。服药数月后,他的怪病逐渐减轻,直至痊愈。
为什么一味苍术有如此效力,对于许叔微的怪病有这样奇特的治疗效果呢?原来,许叔微素嗜饮酒,伤及了脾胃,脾虚不运则水湿不化,脾与胃互为表里而致“湿阻胃”,从而出现了胃中辘辘有声和夏天左半边身躯无汗而右半边有汗及呕吐胃液等内湿症状。脾属土,土爱暖而喜芳香。苍术气味芳香,性辛、温而味苦,归脾胃二经。药症相合,气味相投。苍术为芳香之品,能醒脾化湿,而湿邪属阴之气,得温则化。许叔微辨证准确,选药精当,一味药而收神功。还要认识的是,许氏坚持长期用药,且不断加大用药剂量的方法也是用心良苦的。他深知湿邪性黏腻而滞,不易速去。只有坚持长期服药并逐渐加大剂量,才能增加药力在体内的积蓄,最终攻克湿邪。
苍术治疗风湿病
苍术这味药最大的功效就是健脾利湿。苍术的味道特别浓,有种很强的辣气,可以祛风散寒。中医在治疗风湿时是经常用苍术的。
风湿在古代叫痹症,中医认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就是风寒湿三种邪气结合在一起侵入了人体。在南方得风湿的人特别多,有时是热邪和湿邪结合在一起,就是风热和湿结合在一起侵入人体而为病。所以风湿也分寒热两种类型,但是不管哪种类型,我们都可以用苍术这味药来治疗。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个小方子,可以用来治疗风湿病,不管是哪一种风湿,我们自己可以试试。
这个方子的组成是30克苍术,10克桂枝,30克透骨草,把这三味药放在一起熬,用熬出来的水泡疼痛的地方。泡完以后还可以用毛巾蘸了药汁敷在疼痛的地方。
苍术治疗糖尿病
生活中有一些男士,特别是一些中年男士肚子很大,到医院一检查基本上都是血糖高、血压高。中医把高血糖叫做消渴,与现在的糖尿病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糖尿病患者有一部分是水湿型的,还有一部分是阴虚型的。水湿型的糖尿病患者舌质一般是白色的,我们可以看到薄薄的一层白苔铺满了患者的整个舌头。阴虚型的糖尿病患者,主要症状有舌质红、脉细数、经常口渴口干、体型肥胖等。
篇8
1、委托人和受托人的姓名、性别、出生日期、职业、现住址
如果委托人是法人的,则应写明法人的全称、地址、法定代表姓名等情况。
2、委托的事项一定要写得明确、具体
应当注意的是,在民事中,人受托的事项必须是具有法律意义的,能够产生一定法律后果的民事行为。我国《民法通则》第63条第3款明确规定:“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按照双方当事人约定,应当由本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不得。”如具有人身性质的遗嘱、收养子女、婚姻登记等法律行为。
3、委托的权限范围
委托权限的是人实施行为有效的依据,律师代书时一定要写明确。在民事中,委托人授予人权的范围有三种情况:
(1)一次委托,即人只能就受托的某一项事务办理民事法律行为;
(2)特别委托,即人受托在一定时期内连续反复办理同一类性质的民事法律行为;
(3)总委托,即人受托在一定时期内办理有关某类事务或某一种标的物多种民事法律行为。
4、民事委托权的种类
在民事诉讼中,委托权分为两种:
(1)一般委托,即委托人只能代当事人为一般的诉讼行为,如提出证据、进行辩论、申请财产保全等。
(2)特别委托,即委托人受托进行某些重大诉讼行为,如有权当事人承认、变更、放弃诉讼请求;有权提起上诉或反诉;有权与对方当事人和解等。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62条针对婚姻案件的特殊性质,对当事人委托人时授予的权限作了限制性的规定,即离婚案件有诉讼人的,本人除不能表达意志的以外,仍应出庭;确因特殊情况无法出庭的,必须向人民法院提交书面意见。
二、签订授权委托书的注意事项
1、授权委托方法有三种:明示授权、默示授权和追认。
篇9
1 普通手术器械的管理
普通手术器械指手术中最常用的手术器械,如手术刀、剪、镊、钳、拉勾等。它是一切手术器械的基础。管理上要求:
1.1 手术器械一律由手术室负责请领,保管及统一提供使用。
1.2 手术室负责常规手术器械订购,购置专科特殊器械应先由专科提出意见,经与手术室共同商榷后再购买。
1.3 建立手术器械专柜,按专科进行分类放置,专人管理,做到标签醒目,摆放有序,造账立册,账物相符。
1.4 手术器械按手术所需进行器械组合,设器械包物品基数,便于清点,避免丢失。
1.5 择期手术特殊器械,术前1 d由器械护士根据通知单进行准备,但须在通知单上注明器械的名称,规格,型号及配件,必要时术者应到手术室挑选。每个器械包内放化学指示卡1块(注明消毒日期、有效期、责任者),包外贴化学指示胶带1条(注明消毒日期、有效期、责任者),以判定器械包灭菌效果及责任人。
1.6 严禁将手术器械拿出手术室或私自挪于他用或更换。
1.7 手术器械使用后,应彻底祛除污迹,血迹,然后擦干,上油。清洗时,注意螺纹,卡齿,隧道等部位。大部件器械应卸开清洗,并防止细小零件及螺丝丢失。
1.8 手术器械原则上不外借,确需借用时,必须经有关部门审批。并征得手术室护士长同意后凭借条外借,原则上仅限借1 d。
2 贵重(精细)手术器械的管理
贵重(精细)器械是指每件器械价格在1000元以上或精密、锐利、尖细、易损的器械。如:心脏手术器械、整形美容器械、血管吻合器械、显微外科器械及腔镜外科器械等。由于器械价格贵,做工精细、极易损坏或丢失。因此,除按普通手术器械管理要求外,还要做到:
2.1 专项建帐立册,按类分放。
2.2 使用前,由手术医生从专管护士处挑选所需之器械。手术医生与器械护士在术前清点,术后复核1次,由器械护士清洗干净交专管护士,以防丢失或换坏。
2.3 使用时,不可用精细器械夹持粗厚物品或挪于他用,不可投掷或互相碰撞,注意保护利刃和尖端,不用时应用硅胶管套住前端,防止损坏。
2.4 不宜与普通手术器械混放消毒,以免压坏和损坏器械,若采用混放消毒,应注明器械名称,轻拿轻放,严禁受压,严禁用火焰法对器械进行灭菌处理,以免损坏器械。
2.5 使用完毕应尽快进行清洗,清洗时应单独进行手工清洗。
2.6 器械一旦损坏或丢失,应及时报告护士长及专科主任,及时补充,以免影响手术开展。
2.7 保证器械性能良好,注意保养,防止生锈。
3 外来手术器械管理
外来手术器械主要是指外单位(厂家)带到医院手术室临时使用的手术器械,如骨关节置换器械,骨科内固定器械等。由于器械更新快,价格昂贵,一般医院均不作为常规配备,需要时由厂家提供,目前,这类器械主要用在专科(如骨科)手术,管理上要求:
3.1 厂家手术器械应相对固定,相同用途(即同类型)的手术器械限1~2家,便于使用和管理。
3.2 厂家技术人员需现场指导器械使用时,应需进行专业培训,以掌握器械的基本性能和操作方法,初步了解手术环境和无菌要求后方可进入手术室,每次限1人。
3.3 厂家手术器械须在手术前1 d送到手术室,并与器械护士共同清点,按时送灭菌,凡不能按时送到的取消当次手术。
3.4 手术室不负责保管厂家手术器械,手术结束后及时取走。
4 私人手术器械管理
私人手术器械是指非医院购买,手术医生拥有的专科手术器械,如个人购买的,赠送或奖励给个人,自己加工的手术器械等,随着手术技术的发展,这种现象将日益普遍,必须严格管理,以免公私难分,器械滥用和丢失,管理上要求:
4.1 私人器械由本人拿入手术室后与器械护士共同清点,使用后由本人及时取回。
篇10
关键词 手术室 器械指引 降低缺陷
手术室各项护理工作中,手术器械的准备是其中一项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内容。手术器械准确、齐全、完好是保证手术能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之一。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术方式、手术器械不断更新的现状下,手术室护士如何更好、更快地配合这一发展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护理措施,降低缺陷率,保证护理安全,是手术室护理管理者需要关注的一个层面。
现 状
我院是一所综合性医院,能开展多科、多种手术项目。手术室护士担负着大量的手术前的准备工作:手术器械准备、打包、手术器械的清洗和消毒,同时也存在护士编制不足的现状。手术器械准备工作中不断有缺陷产生,缺陷率达到了5%~6%,严重时甚至造成手术的延误,引起手术医生以及麻醉师的不满。在2009年手术室对手术配合满意率调查中,手术医生最不满意的一项内容就是手术室手术器械的准备工作。因此,2010年我院手术室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整改,建立了手术器械准备指引册,丰富了各项内容,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手术器械准备中存在的主要缺陷
护士职责不清,工作流程不够细化,出现择期手术器械无人准备情况,给第二天的工作增加了不必要的工作量。
原有的手术器械准备资料比较零散,缺乏统一性,特别是新器械无图谱、无使用说明。常规手术器械包,包内器械比较笼统,专科针对性不强,有些器械利用率很低;手术中出现改变手术方式时,应急能力不强。
开展手术项目多,但有些手术量少,手术器械专科性强。护士在准备此类手术时会因为器械不熟悉而出现手术器械准备不全、缺失及错误情况。这种情况在新开展的手术初期也出现较多。
新手术开展、新器械出现后,虽然采取针对性选派人员专科进修学习、请手术医生讲课、科内多次培训等方法,但在新器械缺乏图谱、使用说明,护士配合手术上台次数少,仅限几次配合取得的经验和记忆情况下,手术器械准备工作出现遗漏和不全时有发生。
手术医生个人习惯、手术室护士个人业务掌握能力存在差异。
建立手术器械准备指引册
根据每个护士业务能力及专科发展方向,分派负责手术种类、常规手术器械的准备。
确定经常开展的手术项目及特殊器械种类。
针对手术量少、专科器械、新器械,按专科使用分类进行拍照、标识成册保存。
将手术医生个人习惯成文书写进每种手术器械准备指引中。
建立常规手术器械包内器械清单,一式两份;一份放入手术器械包内,洗手护士在手术前及手术后根据清单随时清点;一份放入器械准备指引成册备随时学习。
应 用
手术器械准备指引应用后,为手术顺利进行提供了安全保障。在择期手术器械准备中,手术室护士接到手术通知单后,只需按照指引准备即可;在急诊手术器械准备中,特别是夜间急诊手术,值班护士有疑问只需翻看指引而不需要再打电话咨询;在新手术器械准备中,指引能提供直观的图、器械使用方法;可作为手术室护理教学资料应用于学生对手术器械的认识和掌握[1]。
效果观察
器械准备齐全、适用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必备条件。据报道,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所致手术器械准备不足的占33.3%[2]。我院开展手术器械指引的应用,为护士的手术器械准备工作提供了一种规范、直观、统一的标准和学习资料。易于理解和记忆,护士翻看指引过程也是在不断学习的过程;工作繁忙时节省了向专科护士及手术医生咨询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应用器械指引后,手术室器械准备齐全率、手术医生对器械准备的满意度均有明显提高,达到了99%以上;同时也降低了护士在准备器械所花费的时间及工作量。在手术室专科护士业务培训中,器械准备指引的应用让低年资的护士业务能力有了更快、更好的提高方法。手术器械的准备工作是手术室护理工作中一项比较繁琐的工作内容,需要手术室护士细心、耐性和高度的责任心,建立了好的工作方法,还需要加强护士的思想教育,使每一位护士都能自觉执行,才能持续提高工作质量,保证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