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窦炎手术范文
时间:2023-04-09 15:44: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鼻窦炎手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具体费用很难确定的,这个应该根据医院的等级和所处的城市而言,费用有所不同.先去有能够治疗资质的医院咨询一下.
治疗鼻窦炎有几种方法,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但是鼻窦炎如果比较严重最快捷的方式还是鼻窦开放手术,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手术费用在1000元—3000元左右。
鼻窦炎的话,首先还是需要使用药物治疗一段时间才好的,要是长时间不愈合的话再考虑手术治疗看,但是至于费用的话是需要咨询当地医院看,因为每个地方的收费标准不一样、只要是到正规的医院去治疗即可。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 鼻内镜;慢性鼻窦炎;疗效
[中图分类号]R765.4+1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6(b)-138-01
2008年2月~2009年2月,笔者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5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8年2月~2009年2月,在本院就诊的慢性鼻窦炎患者50例,男24例,女26例,年龄(35.4±4.2) 岁。临床分型和分期:Ⅰ型共22例,其中,Ⅰ型1期7例,Ⅰ型2期12例,Ⅰ型3期3例;Ⅱ型共21例,其中,Ⅱ型1期4例,Ⅱ型2期13例,Ⅱ型3期4例;Ⅲ型7例。
1.2 方法
常规行鼻窦冠状位和轴位CT扫描检查,无禁忌证者术前1周即开始服用强的松(30 mg,1次/d,晨起顿服),并口服广谱抗生素1周。如有高血压病或糖尿病,术前请相关科室会诊,予以控制,使血压降至正常[140/90 mm Hg(1 mm Hg =0.133 kPa)以下],血糖≤10 mmol/L后再手术。患者均使用采用局部麻醉,按照Messerklinger术式,先吸切鼻腔息肉组织,再逐步切除钩突,打开筛泡,开放病变鼻窦的窦口,清理窦口及窦腔中病变组织,同时矫正解剖变异,如鼻中隔偏曲影响鼻窦鼻腔通气引流,首先行矫正;如中鼻甲肥大、息肉样变或泡状中鼻甲行中鼻甲成形;下鼻甲肥大予部分切除。术毕用膨胀海绵或凡士林纱条填塞鼻腔,术后静脉给予抗生素5 ~7 d,口服泼尼松30 mg/d,7 ~10 d,并口服黏液促排剂等。24~48 h后抽出纱条,若同期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者3 d后抽出,抽取纱条后每日清洁鼻腔、去除干痂及清除分泌物。术后7 d鼻内镜下换药,出院后予以抗生素、鼻腔类固醇激素、黏液促排剂及鼻腔冲洗等治疗,以后开始隔周换药,根据每次换药情况间隔1~4周,直至术腔上皮化。治疗后观察疗效,术后随访时间为6~10个月,无退出受试者。
1.3效果评价
治愈:症状消失,鼻内镜检查术腔黏膜上皮化,窦口开放良好,无脓性分泌物;好转:症状明显改善,鼻内镜检查见窦腔黏膜部分区域水肿,肥厚或肉芽肿组织形成,有少量脓性分泌物;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鼻内镜检查见窦腔粘连,息肉形成,窦口开放不良或闭锁,有脓性分泌物。
2 结果
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患者50例中治愈40例,治愈率为80.00%。术后出现眶周瘀斑2例,全部二期手术治疗痊愈,无其他严重并发症。Ⅰ~Ⅲ型的疗效呈下降趋势:Ⅰ型治愈20例,好转2例;Ⅱ型治愈17例,好转4例,无效1例;Ⅲ型治愈3例,好转1例,无效3例。
3讨论
慢性鼻窦炎临床常见[1-2],以鼻塞、流脓、流鼻涕、嗅觉不灵、头昏、头痛、嗅觉减退为主要表现,与变态反应体质、鼻窦引流受阻、人体抵抗力弱或病菌毒力强都有密切关系,故致病因素复杂,药物保守治疗以及传统手术疗效也常常不佳,疾病迁延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理健康,因此其治疗方式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笔者在临床中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患者50例,结果治愈40例,治愈率达到80.00%;而且术后除出现眶周瘀斑2例,无其他严重并发症。提示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效果较好,而且也比较安全,可建议临床进一步推广。推测原因[3-4]可能是鼻内镜手术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其目标是为黏膜炎症的良性转归创造符合生理需求的局部环境,以结构重建、消除病变、改善通气、通畅引流、黏膜保留为基本原则,故能有效缓解鼻阻、头痛、鼻脓涕、嗅觉障碍等这些慢性鼻窦炎症状;而且笔者强调规范化综合治疗和术后局部常换药,同时也建立了完善的手术后随访制度。鼻内窥镜鼻窦手术后局部换药可及时清除术后的鼻腔、鼻窦的渗出,可减少患者鼻腔粘连,而术后随访制度对提高患者治愈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5-6]。
笔者在临床中还发现Ⅰ~Ⅲ型的疗效呈下降趋势,提示慢性鼻窦炎病变广泛和复发性病变的手术疗效差于单发性、病变局限和初次手术者。推测原因可能是与后者病程较长、致病因素复杂、病变范围大、病灶黏膜不可逆改变较多、瘢痕组织增生、手术解剖标志缺失以及变态反应因素等有关。因此,鼻窦炎手术应采取积极的、规范的早期干预,方能达到最佳疗效,应避免由于病程时间长、致病因素增加带来的各种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楼正才,朱巧英,金忠平. 额镜照明下经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疗效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8,(14):1244-1246.
[2]叶文淑,兰莉萍,俞晓松,等.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围术期护理[J]. 护士进修杂志,2008,(7):671-672.
[3]王晶,张雅巍.鼻内镜手术改善慢性鼻窦炎嗅觉障碍19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69.
[4]路庆旺,申慧玲. 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71例疗效观察[J]. 蚌埠医学院学报,2007,(1):67-68.
[5]张凤秀.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护理体会[J].临沂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4,(4):289.
篇3
关键词鼻内窥镜鼻窦手术鼻窦炎
内窥镜下鼻窦手术是在彻底清除病变的基础上,尽可能保留鼻腔、鼻窦的正常黏膜和结构,形成良好的通气和引流,促使鼻腔、鼻窦黏膜的形态和生理功能的恢复,以达到依靠鼻腔和鼻窦自身生理功能的恢复治愈鼻窦炎。已成为治疗鼻窦炎的主流[1]。2007年3月~2009年6月采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16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166例患者,男102例,女64例,年龄17~60岁,病程1~10年,主要症状为鼻塞、流脓涕、嗅觉减退、头痛等。
手术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无菌巾。采用局部麻醉,用2%地卡因加适量肾上腺素棉片做鼻腔黏膜表面麻醉,一般麻醉3次,每次5~10分钟,收缩鼻腔,麻醉鼻腔黏膜,1%利多卡因对钩突、鼻丘局部浸润麻醉。采用Messerklinger手术方式进行手术,切除钩突,开放筛泡,然后根据病情由前向后清理筛窦,扩大上颌窦自然口,开放额窦口、蝶窦口。对有中鼻甲肥大、下鼻甲肥大者行中、下鼻甲部分切除术;鼻中隔偏曲者给予矫正。
术后处理:术后48~72小时取出鼻腔内填塞物,观察有无脑脊液鼻漏,以后每日清理术腔;出院后1~2个月内每周用内窥镜复查清理术腔1次;出院2~6个月内,每15天复查1次,清除分泌物及囊泡,有粘连给以处理;术后1~2年内根据情况定期随访,利用鼻内镜观察术腔。
结果
本组16例均随访6个月~1年,其中治愈148例(89.1%),好转14例(8.4%),无效6例(2.5%),总有效率为97.5%。
讨论
手术注意要点:切除钩突时,注意刀尖应与眶内侧壁平行,避免损伤纸样板。清理前筛房时,注意不要损伤鼻泪管和泪囊。清理中筛房时,筛顶操作要小心此处骨质相当薄,是脑脊液漏的易发部位。清理后筛房时,注意后筛窦外侧壁的视神经和颈内动脉。开放上颌窦口时,向前下方扩大,不要损伤鼻泪管。开放蝶窦口时,注意蝶窦外侧壁视神经管和颈内动脉,尽可能不要向上、向外操作,以防眶内并发症或颅内并发症的发生。妥善处理中鼻甲,中鼻甲在鼻腔解剖和生理功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也是内镜鼻窦手术中引导手术、避免严重并发症的重要解剖标志,保留中鼻甲,利于鼻窦黏膜可逆病变的良性转归。手术的操作应严格控制在中鼻甲与眶纸板之间,控制好手术的深度和方向,从而达到彻底清除病变的目的。鼻内窥镜手术的重点是筛窦手术。按照鼻腔呼吸气流的特点,气流进入鼻腔,首先冲击中鼻甲和中鼻道附近。因此筛窦炎尤其前组筛窦的炎症发病率最高,并且是其他鼻窦的病原点。临床证明,手术清除前组筛窦的病灶、恢复正常的鼻窦通气、引流,使一些过去认为不可逆转的上颌窦炎、额窦炎消散或恢复[1]。
术后随访:决定鼻窦内窥镜手术术后转归的时间约为10~14周,成功的手术是关键,术后术腔的处理也很重要,术后复查,如术腔出现黏膜水肿、囊泡、息肉样变、肉芽增生、术腔粘连等情况,及时给予处理,有时需反复清理。故这个时期是术后护理的关键时期。术后术腔上皮的再生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一定要有足够长的随访时间,防止病变复发。直至术腔基本覆盖正常的黏膜上皮,完成术腔的上皮化。
总之,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窦炎,创伤小,出血少,患者痛苦小,病变组织清除彻底,治愈率高,临床效果好。
篇4
【关键词】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鼻窦内窥镜;外科手术
1 术前相关准备
1.1 术前讨论 术前须由科主任组织术前讨论。讨论前要详询病史、体查、诊疗目的及要求、有关化验检查如血常规则,凝血四项,组织学检查或影像检查资料。讨论的主要内容为:治疗的适应证及禁忌证、治疗方式、风险及疗效估计、手术人员的组成等。对重大、疑难手术须制定预手术方案。
1.2 手术人员要求 所有技术人员必须是取得执业资格,经卫生行政部门注册的在编或正式聘用人员。
1.2.1 手术医生 具有耳鼻喉科专业主治或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并有3年以上耳鼻喉科专业临床诊疗工作经验;通过省级以上医院进修培训并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实施一定病例数方能承担本职工作。
1.2.2 手术护士 2名以上技术熟练、经耳鼻咽喉科专业知识培训的手术护士。
1.2.3 麻醉人员 2名以上熟悉耳鼻咽喉医生组成的手术麻醉组,其中主治医师职称1名。
1.3 告知 签署内镜诊疗知情同意书。要告知当今消化道息肉治疗的方法及其比较;要特别告知息肉治疗可能产生的并发症(主要是出血,穿孔,一次不能彻底根除需多次内镜下治疗,复发,术前相关症状有些不是息肉引起的不可能消除甚至会因内镜治疗后短期加重,治疗费用等);要告知医务人员为减少或防止并发症所采取的措施(需住院观察,需严格按医嘱治疗,如发生相应并发症需手术等)。医务人员对病人及家属所提出的问题与疑虑应耐心解释,直至完全同意并在告知书上签字后方可进行内镜下息肉切除手术。
1.4 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如备血,相关检查,甚至外科手术准备。
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给予先锋霉素抗生素加地塞米松10mg静滴,先锋霉素过敏者改用克林霉素,鼻腔局部喷丙酸倍氯米松喷鼻剂,治疗3-5天后手术。全部病例均采用局部麻醉,1%丁卡因加0.1%肾上腺素2ml浸湿的棉片作鼻腔黏膜表面麻醉,1%利多卡因加1:100000肾上腺素混合液作钩突前及蝶腭神经局部浸润麻醉。手术方法彩用Messerkinger术式,视病变程度切除钩突,中鼻甲肥大者切除肥大部分中鼻甲,鼻息肉大者以电动切割器先将息肉切除,开放筛窦,扩大上颌窦开口,根据病情酌情开放额窦及扩大蝶窦自然开口,尽量保存窦腔内正常的黏膜。其中6例同期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2例为局限性鼻中隔嵴突黏膜下切除。9例同时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术后凡士林纱条填塞鼻腔,常规抗感染、抗炎治疗5-7天,24-72小时抽出凡士林纱条,抽出后1-2天开始冲洗鼻腔,每日一次,根据鼻腔黏膜水肿反应的不同程度选用血管收缩剂、激素类、抗组胺类或抗生素配成的鼻腔清洗液进行鼻腔清洗,鼻内应用丙酸倍氯米松喷鼻剂,每日一次。术后1-5天鼻内镜下清理术腔,清除血凝块、血痂、纤维膜,及时分离粘连部位,住院1周出院。出院后每周清理术腔1次,共4次,术后2个月每2周清理1次,共2次,以后1个月复查一次,随诊半年至一年,所有患者出院后常规口服抗生素,鼻内喷丙酸倍氯米松,治疗15-30天。
纸样板损伤的相关病例10例,包括眶周血肿8例,眶周气肿2例。8例眶周血肿术后第一天发现,给予取出部分填塞物,局部热敷;2例眶下气肿术后的查房发现,早期取出填塞物,给予填塞少许可吸收明胶海绵和凝血酶保护创面,术后应用激素加强抗感染,局部也用药,术后10天症状完全消失,未发生后遗症,痊愈出院,术后1个月随访效果良好。
发生凝脑脊液鼻漏1例,行鼻息肉切除术,全筛窦切除术,术中顺利术后2d抽取纱条未见脑脊液鼻漏,术后3d早晨出现连续打喷嚏(患者有过敏性鼻炎史),给予局部应用雷诺考特喷鼻剂,下午出现清亮液体从右侧前鼻孔间断流出约0.5-1ml/h;疑视脑脊液鼻漏,给予抗生素类药物及抗过敏药物治疗,流量减少术10d无清亮液体流出。术后15d出院再无清亮液体流出,出院1个月随访未发生后遗症。术后发生鼻腔粘连10例,10例患者均为术后清理换药不及时发生术腔粘连、闭锁,10例患者均为农村患者,术后3d要求出院,不能及时做术后鼻腔清洗。患者术后半月或1个月再次来院,以发生鼻腔粘连,给术后清理带来难度及加重患者痛苦,这些患者1%麻黄素与地卡因棉片收缩麻醉鼻腔粘膜后,在鼻内窥镜检查,分离粘连,吸引器吸出分泌物,每日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1%氯麻液和雷诺考特的疗程为3个月,1个月随访,效果明显,无粘连再发生。
根据鼻窦内窥镜术后疗效判定标准(1997年海口会议标准),治愈:症状消失,内窥镜检查窦口开放良好,窦腔黏膜上皮化,无脓性分泌物。好转:症状明显改善,内窥镜检查见窦腔黏膜部分区域水肿,肥厚或肉芽组织形成,有少量脓性分泌物。无效:症状无改善,内窥镜检查见术腔粘连,窦口狭窄或闭锁,息肉形成。
3 术中术后质量控制
3.1 明确主要手术者与助手(1-2名)的分工与职责,互相配合,各尽其职。
3.2 严格按医疗常规进行操作,不断提高操作技能,尽可能地减少并发症。如术中如发生“意外”情况,应迅速请上级医师及科主任到场指导,协助处理。
3.3 治疗结束后,检查治疗效果以及有否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3.4 对高危人群,做心电图、脉搏、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监护。
3.5 术后书写规范的内镜报告。严密观察有否出血、穿孔、感染等并发症。作病理检查者,须见到病理报告后再出院。
参考文献
[1] 高顺华,鞠善德.鼻内窥镜外科技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387例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05(12).
[2] 符士楠,莫宋平.313例鼻窦炎鼻息肉经鼻窦内窥镜手术的疗效分析[J].广州医药,2001(05).
[3] 介华,唐照丽,郭国平.青少年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内窥镜手术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06).
篇5
【关键词】 鼻窦炎;鼻内镜;鼻息肉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301-02
鼻息肉鼻窦炎是常见耳鼻喉科疾病,传统手术多难以取得根治效果。本研究对46例鼻息肉鼻窦炎患者实施鼻内镜手术,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鼻息肉鼻窦炎患者46例,其中,男29例,女17例;年龄在25-18-72岁之间,平均为(37.6±12.5)岁;病程在9个月-12年之间,平均为(5.4±1.2)年。患者均存在反复发作性流涕、鼻塞、嗅觉减退以及头痛等症状,均经保守治疗但未取得明显效果。临床检查显示其鼻腔内存在荔枝样增生组织,中下鼻道内存在脓性分泌物,经CT鼻窦扫描检查显示患者的筛窦以及上颌窦目的明显增高。参照1997年海口会议所提出的鼻息肉鼻窦炎临床分期标准进行临床分型分期,13例为Ⅰ型,包括2例1期,6例2期,5例3期;31例Ⅱ型,包括11例1期,15例21期,5例3期;Ⅲ型2例,均为3期。
1.2 方法 患者术前均予以20ml1%的卡因+肾上腺素棉片对鼻腔粘膜进行表面麻醉,连续麻醉3次,然后以10ml2%的利多卡因+10ml0.75%的布比卡因+少量肾上腺素对筛前神经、眶下神经、蝶腭神经进行阻滞麻醉。手术方式选择Messerklinger术式,对于存在较大鼻息肉者,先将鼻息肉彻底清除,然后将钩突切除,并开放筛泡。根据CT片所见以及患者的病情自前向后实施筛窦开放术,将上颌窦的自然口扩大,并视病情将额窦口以及蝶窦口扩大。对于存在中鼻甲肥大者,应先切除中鼻甲前下缘以及外缘侧;对于息肉样变或者中鼻甲水肿者,应先实施中鼻甲成形术;对于合并下鼻甲肥大者,应实施下鼻甲微波热凝术;对于合并鼻中隔偏曲者,应实施鼻中隔手术。所有患者术后均以高分子止血海绵对术腔进行填塞,并于24-48h后将其取出,常规清洁术腔,以将鼻腔及鼻窦内的血痂和积血彻底清除,每天均应以生理盐水进对鼻腔进行冲洗。予以1%的麻黄素与地塞米松的混合液对鼻腔进行局部滴鼻,以减轻鼻腔症状,并予以全身性抗生素以及激素治疗1个月左右,如症状严重可适当延长用药时间。手术后1月内,应每周对术腔进行鼻内窥镜下处理,此后逐渐降低检查频率,并视病情予以鼻腔粘膜收缩、清除囊泡及肉芽、吸引分泌物、分离粘连以及清洗术腔等处理,直到患者的术腔黏膜彻底上皮化为止。
2 结 果
本组46例患者中,34例痊愈,9例好转,3例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93.5%。1例患者术中出血量>500ml,2例眶周瘀紫,1例术腔粘连,均未发生其他严重并发症。
3 讨 论
近年来,随着微创观念在临床中的不断深入,鼻外科中也逐渐引入了微创技术,鼻内镜手术成为目前鼻外科常用术式。要实现微创化,关键是要尽量保留鼻窦内正常黏膜组织的生理功能完整,以最小的手术损伤,最轻的术后反应,最短的上皮化时间实施最佳的手术效果[1]。
在鼻内镜手术中,要实现最佳治疗效果,首先应加强术前检查,建议术前实施CT及鼻内镜检查,以明确具体病变部位、范围及深度,并熟悉其解剖结构以及毗邻关系。由于鼻内镜术的内镜视野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稍有不慎就会导致邻近组织受损。因此,要求术者在熟练掌握传统手术操作的基础上,能够在内径下辨别鼻部细微结构,确保准确、彻底地清楚病变组织,并成功进行开放引流。由于鼻息肉鼻窦炎的发生同鼻窦复合体病变之间有密切关系,复合体中鼻甲炎症、异常、息肉或者解剖变异等均将影响临近鼻窦所具有的通气功能,有碍鼻窦引流以及鼻内镜操作,容易造成术后鼻腔粘连[2]。此外,微创外科手术强调术前及术后的全身以及局部合理应用抗生素或者抗变态反应类药物,并加强局部复查,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对于鼻窦手术中是否将中鼻甲切除抑制存在较大的争议,近年来,临床逐渐认识到,中鼻甲是吸入气层流最主要的部位,其对于形成正常的鼻腔层流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鼻腔引流以及通气都非常重要,如术中将中鼻甲切除,势必会造成筛窦术腔延迟愈合,术腔闭塞率提高,故认为术中应尽量保留患者的中鼻甲。本研究体会认为,对于存在中鼻甲息肉样变、肥大、水肿者,可在保留中鼻甲基本生理功能的基础上,适当处理中鼻甲,可开阔术野,利于手术操作,同时也可彻底切除病变,尤其是存在中鼻甲息肉样变者。同时,还可避免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或者鼻中隔发生粘连,并增加鼻腔的宽度,从而改善鼻通气[3]。但在处理过程中应注意,需使用吸引切割器或者鼻甲剪进行切除,切勿用圈套、撕脱等方法,以免发生中鼻甲移位,同时,应尽量保留前1/3处垂直部位的骨质,切勿过度打开中鼻甲基板,保留中鼻甲后端的附着部位。
本组46例鼻息肉鼻窦炎患者经鼻内镜手术治疗,合理选择物及麻醉方式,术中彻底清除病变,正确处理中鼻甲以及鼻窦口复合体,术前术后合理实施全身以及局部治疗,可显著提高治愈率,并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苏斯,齐志勇.鼻内镜治疗鼻息肉鼻窦炎90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6):627-628.
篇6
生活中因鼻窦炎久治不愈,引发慢性化脓性鼻窦炎的例子屡见不鲜。慢性化脓性鼻窦炎大多病程冗长,难以速愈,患者经常流脓涕、头痛、记忆力减退,给生活、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和影响。脓液向周围扩散,可导致周围组织感染,甚至可引起失明、脑膜炎、脑脓肿等严重后果。
留意两大“敌人”
慢性化脓性鼻窦炎(CRS)中医名称为慢性鼻渊,俗称脑漏,是鼻窦黏膜及黏膜下组织的慢性化脓性炎症,由于常引起(或与)鼻腔黏膜及其黏膜下病变同时存在,也称为慢性鼻-鼻窦炎。本病以鼻塞、脓涕多,嗅觉障碍,或伴头痛等症为主要表现。鼻窦炎可以单发,亦可以多发。最常见的致病原因为鼻腔感染后继发鼻窦化脓性炎症,变态反应也与慢性化脓性鼻窦炎的发病密切相关。
其中,有两类慢性鼻窦炎要注意:(1)鼻窦炎气管综合征是指不仅鼻窦患病,而且累及哮喘或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肺脏。肺和鼻窦疾病常常是密切相关的,有些哮喘患者有慢性咳嗽,治疗鼻窦炎可使咳嗽缓解或消失。(2)齿源性上颌窦炎。同侧上颌第2尖牙或第1、2磨牙可能查出病变,其特点是流流脓性鼻涕有恶臭。齿源性上颌窦炎需要手术治疗,由口腔科医师处理病牙。
“坚壁清野”,做好防御
平时注意鼻腔卫生,养成早晚洗鼻的良好卫生习惯。
注意擤涕方法。鼻塞多涕者,宜按塞一侧鼻孔,稍稍用力外擤,之后交替而擤,鼻涕过浓时以盐水洗鼻,避免伤及鼻黏膜。
有牙病者,要彻底治疗。
急性发作时,多加休息。卧室应明亮,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但要避免直接吹风及阳光直射。
遵医嘱及时用药。
慢性鼻窦炎者,治疗要有信心与恒心,注意加强锻炼以增强体质。
严禁烟、酒、辛辣食品。
保持性情开朗,精神上避免刺激,同时注意不要过劳。
平时可常做鼻部按摩。
每日早晨可用冷水洗脸,可以有效增强鼻腔黏膜的抗病能力。
“战争”,要讲策略
延长抗菌剂疗程
小儿慢性鼻窦炎是可用内科疗法治疗的疾病,常常不需要手术治疗。急性鼻窦炎用抗生素需10~14天,慢性鼻窦炎至少需3~4周,一般在症状消失后至少再用药7天。短期(2周)抗生素治疗,通常不足以清除鼻窦内细菌,因为它们处于抗生素穿透性差的骨腔内。对于那些曾多次用抗生素治疗仍持续有症状的慢性患者,最好在停用抗生素1周后借助内窥镜取样培养和做药敏试验,有助于抗生素的选用。
现代用于治疗鼻窦炎的抗生素主要有:①青霉素类,特别是针对B-内酰胺酶的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②红霉素类,如罗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③奎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④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呋辛、头孢克洛。⑤磺胺类,如复方新诺明。
辅助治疗包括休息、多饮水,必要时用止痛剂,面部热敷,睡眠时头部抬高,禁用烟酒。
篇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127-01
[摘要]目的:探讨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1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采用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治疗。结果:21例中,除2例在恢复期间失访,其余的均一次性治愈,未见复发。结论: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具有创伤轻,视野清晰,有利于患者鼻腔功能恢复等优点,已成为治疗真菌性鼻窦炎的首选治疗方法。
[关键词]鼻窦;鼻内镜;真菌
真菌性鼻-鼻窦炎(fungnalrhino-sinusitis,FRS)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特异性鼻-鼻窦炎症,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影像学诊断技术的进步,使其早期诊断率大大提高。我科自2000年12月至2006年12月,应用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1例中,男8例,女13例,年龄在24-53岁,均为单侧发病,其中左侧13例,右侧8例,病程4月-15年。
1.2临床特点:分别或合并以下症状:鼻塞、流脓涕17例,回抽性痰血或涕中带血6例;面颊麻木、肿痛5例;痰中或涕中有干酪样或泥沙样物4例;检查均见鼻腔粘膜充血肿胀,其中伴有鼻道复合体病变及变异16例,鼻中隔偏曲3例,鼻息肉7例,面颊肿胀2例。全部病例均行鼻窦冠状位CT检查,示窦腔内高密度软组织影,在部分软组织块影内有密度不均斑片状或点状钙化影,少数骨质破坏,病变局限于上颌窦及鼻道复合体16例,并发筛窦炎5例,均为单侧发病,全部病例均经术后病理化验证实为真菌感染。
2治疗方法
21例均采用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患者取仰卧位,局部麻醉:1%地卡因+1%0肾上腺素3ml棉片鼻腔黏膜表明麻醉三次,每次间隔3~5min,1%利多卡因+1%0肾上腺素少许行鼻道复合体周围浸润麻醉及蝶腭神经阻滞麻醉。处理鼻道复合体变异,切除钩突,开放上颌窦,去除窦内病变黏膜及黄色或褐色干酪样物,见窦内黏膜不同程度水肿,4例伴上颌窦口破坏扩大,开放受侵犯之筛窦,术毕采用凡士林纱条填塞,48小时后去除填塞物,每日换药,出院后每周复诊清理鼻腔一次,并应用制霉菌素悬浊液(10万u溶于生理盐水)冲洗术腔直至术腔上皮化。
3结果
其中19例随访1~3年,鼻道复合体黏膜上皮化完成,窦口引流通畅,未见灰黄色或黄褐色干酪样物及脓性分泌物,2例失访。
篇8
【关键词】鼻内窥镜;常规鼻窦手术;鼻窦炎;息肉;疗效
【中图分类号】R765.4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905-02
鼻窦炎伴息肉的病理改变属于长期的、不可逆的行为,常规药物治疗难以彻底治愈,需要手术治疗。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鼻窦炎伴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常规鼻窦手术与新型鼻内窥镜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了观察及对比分析,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了我院耳鼻喉科收治的共100例鼻窦炎伴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象收集和研究进行时间为2012年9月至2013年12月。所有患者入院时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鼻塞、流鼻涕、通气不畅、头痛及嗅觉减退等症状,根据临床诊断及鼻窦CT检查明确诊断为慢性鼻窦炎伴息肉。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划分为实验组(鼻内窥镜镜手术治疗)和对照组(常规鼻窦手术治疗)各50例。其中,观察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18-66岁,平均(35.5±5.6)岁;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18-68岁,平均(36±6.5)岁;病情分期分型情况,实验组中II期29例,III其21例;对照组中II期30例,III期20例。所有患者术前使用常规药物治疗无效;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的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作为统计对比对象。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50例患者采用常规鼻窦手术进行治疗,常规进行术前准备和操作。
1.2.2 实验组 实验组50例患者采用鼻内窥镜手术进行治疗。具体操作方法为:术前30min采用0.1%肾上腺素丁卡因棉片对鼻腔进行填塞,起到收缩及麻醉鼻腔粘膜的作用;术前进行CT检查,术中采用鼻内窥镜观察,确定需要进行切除的息肉位置及范围。采用2%浓度利多卡因配少量的肾上腺素,注射于钩突、息肉等变异结构表面黏膜,进行局部麻醉[1]。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进行矫正或切除;切除完成后对鼻窦腔进行冲洗,采用浸有凡士林的纱条塞住鼻腔进行止血;术后给予抗生素常规补液,采用高膨胀止血材料对鼻腔进行填塞,注意观察鼻腔淤血及分泌物情况。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均随访1年,对手术疗效进行观察及对比分析。
1.3 评价标准[2] 治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鼻内窥镜检查鼻腔粘膜上皮化良好,鼻窦开口良好,未再次出现脓性分泌物;好转:临床症状有所改善,鼻内窥镜检查鼻腔粘膜部分上皮化,出现少量脓液分泌物及结构异常;无效: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未明显好转,且内镜观察显示息肉仍存在,鼻腔粘连或狭窄,出现较多的脓性分泌物。
1.4 统计方法 将本次研究数据导入SPSS16.0统计软件统计处理,以百分比(%)和常规例数(n)进行数据表示,采用x2进行计算资料检验,P
2 结果
术后随访1年,且术后随访1年,实验组出现2例复发,复发率4.7%;对照组出现4例复发,复发率为11.1%,差异显著。不良反应情况,对照组出现4例鼻腔轻度粘连,观察组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鼻窦炎伴息肉是临床常见的耳鼻喉科疾病,其发病受到受到感染、变态反应及结构异常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发病,且较难彻底治愈,反复发作,对患者健康及生活质量影响较大。当前,对鼻窦炎伴息肉的常规手术方法为外径路手术,虽然可以取得一定的临床效果,但由于鼻腔及鼻窦腔特殊的解剖结构,手术对患者的损伤较大。切除手术导致鼻腔内粘膜及纤毛受损,净化、加湿、加温等功能难以恢复;切除不彻底,导致手术无效或术后复发的概率较高,整体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鼻内窥镜手术是在内镜微创手术的技术上发展起来的,并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其具有手术视野良好、便于操作等优点,与术前CT检查结合,能够有效的确定病灶的位置和范围,为术中进行彻底切除提供有效的指导,还能够对鼻腔解剖变异进行有效的同期处理。鼻内窥镜下进行鼻窦炎手术,不但直接提高了切除手术的效果,且对患者鼻腔的损伤较小,术后功能恢复快且良好,临床及远期效果均显著提高[3]。本组研究组,实验组采用鼻内窥镜治疗,根据病情的不同采取不同手术处理方法。对下鼻甲结构异常或中鼻甲结构异常,采用黏膜下部分切除术进行治疗,术中注意保护黏膜完整;采用血管钳对下鼻甲骨移位、偏曲等进行纠正;对下鼻甲后端肥大患者,应采用双机电凝治疗,或进行吸切器切除;对于鼻中隔偏曲患者,应取偏曲鼻中隔前端进行切口,置入内镜,采用咬钳对偏曲骨质进行清除等。结果显示,实验组治疗有效率、术后随访情况等表现均优于对照组,取得更为满意的治疗效果。综上所述,本文认为,鼻内窥镜治疗鼻窦炎伴息肉,具有有效率高、损伤小、术后不良反应及复发率低等优点,可作为鼻窦炎伴息肉的首选手术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赵建福.鼻内窥镜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150例临床分析[J].微创医学,2012,02(3):147-148.
篇9
关键词:真菌性鼻窦炎;鼻内镜;临床诊断;治疗
真菌性鼻窦炎是耳鼻喉科中的常见疾病,对其的诊断常依赖于CT检查,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上颌窦根治手术、筛窦开放等手术治疗方法,对病变组织清除不彻底,复发率较高,效果不甚理想[1]。当前,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的不断改善,鼻内镜因其手术视野开阔清晰、病灶清除率高等优点,在鼻窦炎治疗中的应用率较高[2]。现将我院真菌性鼻窦炎患者行鼻内镜手术治疗的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接收的80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学确诊,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女15例,男25例,年龄21~59岁,平均年龄为(35.1±6.2)岁;观察组女10例,男30例,年龄22~61岁,平均(35.5±6.0)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诊断方法 ①21例患者伴流浓涕、鼻涕中带血以及回收性血涕,18例中鼻道伴脓性分泌物,17例伴面颊通胀感与头痛感,9例伴鼻塞、间隙性擤或吸出豆渣样碎屑,8例中鼻道伴鼻肉样组织,5例伴上颌窦前壁压痛,中鼻道干酪样物与鼻中隔偏曲者各3例,2例鼻腔检查未见异常。②辅助检查:所有患者均行鼻窦冠状位加水平位CT扫描,经检查后的结果显示,窦腔内见高密度软组织影,部分软组织块影中可见密度不均匀点状或斑片状
1.2.2治疗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即鼻腔表面麻醉和局部浸润麻醉,取半坐卧位实行鼻腔手术,取卧位实行上颌窦手术;观察组行鼻内镜手术治疗,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将息肉、筛泡和钩突切除,结合病情实行筛窦开放,将上颌窦和额窦扩大,部分患者进行中鼻甲切除和鼻中隔矫正。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进行?字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以95.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0.0%(P
2.2两组复发率对比 经随访后的结果显示,对照组9例复发,观察组2例复发,观察组复发率以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5%(P
3讨论
真菌性鼻窦炎是临床常见病,在手术的过程中,需要将真菌团、鼻息肉等进行清除,借助鼻内镜的直视作用,探查鼻窦自然开口处周边情况,将其进行彻底清除,扩大鼻窦开口,以将鼻腔以及鼻窦内部病变组织彻底清除。高位的鼻中隔出现偏曲,会对鼻腔的通气造成影响,并影响到中鼻道内前组鼻窦通气引流的情况,导致鼻窦炎;鼻中隔高位偏曲对手术操作造成影响,术后容易出现鼻腔粘连以及术腔引流不畅。在进行鼻内镜手术时,也需要进行鼻中隔矫正术[2]。
以往常规根治手术方法治疗时,对中鼻甲和窦腔黏膜会造成较大损伤,破坏其生理结构,且视野狭窄,对窦口鼻道复合体的处理和上颌窦开口不彻底,易残留病变组织,复发率高。鼻内镜是新兴的鼻窦外科治疗手术,其较之于以往手术治疗,可较为完整的保留中鼻甲和鼻腔内黏膜,彻底根除病变组织,且手术操作中会对窦内进行反复冲洗,避免出现残留事件,以防止术后出现复发事件;此外,及时将病变组织送检,并做好真菌培养,从而对真菌类型进行确定,以为术后用药进行指导,此同为保证术后不复发的关键。故而认为鼻内镜且具有创伤比较小、操作简单、视野清晰、防止对正常的鼻窦和窦内组织造成损伤、术后复发率低等优点。且鼻内镜手术治疗可以避免产生面部创口,美观性较强,也适用于经过保守治疗无效者。在进行治疗时,必须注意的是在手术之前进行鼻窦CT扫描,掌握病变的位置、病变的范围以及病变的严重程度等。此外,在手术之前,需要了解鼻窦解剖结构,保证在手术中可以将病灶进行有效地清除;手术之后,需要进行定期的复查,对鼻腔进行清理,避免出现复发的情况[3]。
综上所述,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临床效果较好,术后复发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袁帅.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0(12):108-109.
篇10
[关键词] 鼻内镜手术;慢性鼻鼻窦炎;窦口鼻道复合体
[中图分类号] R765.4[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7562(2009)06-0445-02
鼻内镜手术是治疗鼻科疾病的一种新方法,随着鼻内镜鼻腔鼻窦手术的广泛开展,鼻内镜技术在鼻疾病治疗中显示出明显的优越性[1],具有操作精细、观察精确、微创、患者痛苦小、术后反应少等优点,在清除病灶的基础上可以重建和恢复鼻腔鼻窦的通气和黏膜纤毛的功能,是一种符合鼻腔鼻窦生理的手术方法。现对我科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病例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慢性鼻鼻窦炎患者156例(302侧),其中男98例,女58例,年龄15~79岁,平均36岁,病程3个月~26年,平均2.85年。所有病例分型分期标准参照文献[2]。Ⅰ型1期17例,2期21例,3期24例;Ⅱ型1期31例,2期22例,3期23例;Ⅲ型18例。术前均行鼻内镜检查及鼻窦冠状位CT扫描,必要时加水平位扫描。其中伴有鼻中隔偏曲者23例。术前口服抗生素、泼尼松,予鼻用类固醇激素喷鼻3~5 d。
1.2 麻醉选择
119例病变范围小、手术操作时间短、手术耐受力强的患者采用表面麻醉+局部浸润麻醉;37例病变广泛、高龄、手术耐受力差的患者采用全身麻醉。
1.3 手术方式
手术应用Storz鼻内镜及电视监视系统和电动吸切器。按照Messerklinger手术方式[3],根据患者病变类型,选择相应的手术方法:(1)窦口鼻道复合体手术,包括筛漏斗切开术、筛泡切除术、上颌窦开放术、中鼻道成形术及鼻息肉切除术。(2)全组鼻窦开放术,包括额窦开放、中鼻甲上颌窦开放术。(3)全筛开放术。(4)全蝶、筛开放术。同期行鼻中隔矫正术者23例,下鼻甲手术21例。术后术腔凡士林纱条填塞。
1.4 术后处理
术后48h抽除鼻腔内纱条,隔日清理术腔血痂和分泌物。口服抗生素1周,应用黏膜促排剂,鼻腔局部应用类固醇药物喷鼻3个月。出院后每周清理鼻腔1 次,1个月后每2周清理鼻腔1次,2个月后每月清理鼻腔1 次直至术后半年以上。术后随访6~12个月。随诊期间鼻内镜下根据情况清理囊泡、肉芽组织、息肉,分离粘连,直至术腔完全上皮化。
1.5 疗效评定标准及统计学处理
参照1997年海口会议制定的手术疗效标准[2]评定。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比较采用χ2 检验,P
2 结果
156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手术后治愈116例(74.3%),好转31例(19.9%),总有效率为94.2%。其中Ⅰ~Ⅲ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的疗效呈下降趋势(表1),3型患者之间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术后并发症主要为鼻腔粘连,其中中鼻甲与鼻中隔粘连4例,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粘连8例,下鼻甲与鼻中隔粘连2例;纸样板损伤致眼睑瘀血2例。
3 讨论
慢性鼻鼻窦炎是鼻科常见疾病,传统手术方法因受视线及光源的影响,难以达到根治的目的。在内镜辅助下,鼻窦手术具有视野清晰、病灶清除彻底、组织损伤小的特点,在最大限度保留鼻腔鼻窦结构的情况下,改善和重建鼻腔鼻窦的通气和引流功能,达到治愈的目的[4]。
本组治愈率为74.3%。我们认为影响治愈率的因素有以下几点:(1)病变程度。本组资料显示慢性鼻鼻窦炎Ⅰ~Ⅲ型的疗效呈下降趋势,甚至同一分型不同分期的疗效也有明显区别,如Ⅱ型1期的治愈率明显高于Ⅱ型的其他分期,提示慢性鼻窦炎患者越早手术疗效越好,随着病程进展,其疗效也下降。(2)术前用药。术前规范用药可使术中出血明显减少,从而使手术视野清晰,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同时可以减少副损伤。(3)手术方式。术前仔细阅读鼻腔CT片,了解患者的鼻腔鼻窦病变情况,从而制定适合的手术方式,才能避免手术盲目性,最大程度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手术质量。(4)术中病变的处理。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解剖异常是导致慢性鼻窦炎发生的根本原因,正确恰当处理窦口鼻道复合体病变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对本组中伴有明显鼻中隔偏曲的23例患者,我们术中先行鼻中隔矫正,这不仅改善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解剖异常,还可以方便术中的操作,同时减少术后鼻腔的粘连。中鼻甲在鼻腔生理功能上起着重要作用,也是鼻内镜手术的重要解剖标志,手术尽量做到保留中鼻甲。对中鼻甲息肉样变、肥大、严重水肿等,切除中鼻甲外侧壁及前下壁黏膜;对有中鼻甲骨性肥大者,予以切除中鼻甲后端肥大骨质,使其接近正常解剖关系,保留中鼻甲内侧面、嗅区黏膜的完整性。对中鼻甲与鼻中隔面相贴或距离过小者,术中用纱条做上鼻道填塞,以扩大上鼻道空间,这样对患者术后嗅觉的恢复及上鼻道的通气引流都有一定的作用[5]。对于泡性中鼻甲者要在外侧切开,切除外侧病变组织,保留内侧面组织。对于下鼻甲肥大影响通气者,我们术中先行下鼻甲骨折外移,然后再采用吸切技术去除下鼻甲黏膜下肥厚组织,这不仅解决了下鼻甲肥大的问题,同时可以保留下鼻甲黏膜的完整性及功能。对于部分下鼻甲骨性肥大者,在切开下鼻甲黏膜后,分离下鼻甲骨,予以部分切除肥大骨质[6]。同时术中操作要尽量轻微,尽可能保护正常及可逆性的鼻腔黏膜,清除鼻腔鼻窦内不可逆的病变组织,并根据情况开放窦口[7]。(5)术后的规范化治疗。手术仅仅是整体治疗方案中的一部分,术后常规清理鼻腔及局部糖皮质激素的应用为保证手术疗效起了关键作用[8]。术后2周内一般用细吸引器吸出血痂及分泌物即可,避免过多用钳钳取,防止鼻腔软组织再度损伤、肿胀。术后1~3个月内容易发生术腔粘连、水肿、水样囊泡及肉芽组织增生等,必须耐心细致地清理术腔增生组织,刺破囊泡,吸尽分泌物。本组14例鼻腔粘连者均与术后换药不彻底有关。术后由于鼻腔黏膜肿胀,中鼻甲与鼻中隔上端及中鼻甲残段与鼻腔外侧壁之间一定要充分分离。纸样板损伤可能与术中操作不当有关。
[参考文献]
[1]李健祥,阙运龙,代仁兵,等.鼻内窥镜下鼻窦炎鼻息肉手术60例疗效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6(7):63-65.
[2]中华医学会耳鼻喉科分会,中华耳鼻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8,33(3):134.
[3]许庚,李源.内镜鼻窦外科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131-144.
[4]杨国存,胡建文,曾一民.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200例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2005,11(3):279-282.
[5]张勤修,叶静,李满.鼻内镜手术中水肿或息肉样变中鼻甲的处理[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5,19(8):377-378.
[6]韩德民.下鼻甲的结构、功能与症状[J].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3,10(4):195-196.
[7]韩德民.鼻内窥镜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