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性手术范文
时间:2023-03-20 05:49: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变性手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变性手术不宜在大众媒体大肆宣传报道,这在学术界是有共识的。变性手术是“高精尖”的技术,现有的外科技术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变性,只能做到形似。医学界对“易性病”的诊断、“易性病人”的心理疏导等问题还没有统一标准,医生轻率地对“易性病人”选择手术治疗是不恰当的。目前医学界对变性手术所做的只是临床探索研究,不宜在公众媒体大肆宣扬,更不能为了获取商业利益把变性当做题材炒作。目前由于一些医疗机构和媒体对变性手术的大肆炒作,致使一些人受到了暗示,强化了变性冲动,将会产生不良后果。据专家介绍,变性手术目前还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生育问题变性手术的男女严格地说都未从生理上、解剖学上和功能上完全实现女性化或男性化。男变女或女变男都没有生殖能力,这是变性手术将来要解决的一个难题。像国外正在研究男人生孩子的问题。把受精卵和胚胎放入男人腹腔内,怀孕到一定时期,完全摹拟母体内环境,定量吃药形成雌激素环境。这样男人也可以怀孕,到孕期将满时对其施行剖腹产。所以专家认为解决变性人的生育问题可从这方面突破。另外,还可从器官移植方面进行突破。男变女患者可以移植女性的子宫、卵巢和腺体;女变男患者可移植男性的和。北医三院曾开展过这类手术,但目前基础医学研究滞后,停滞在临床医学后面,无法解决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现象。正因如此,所以现在整形外科技术已达到人体任何器官都可用显微外科手术移植成活的程度,但最终还是解决不了排斥反应的问题。
内分泌问题现在易患者术后都要定期服用雄性或雌性激素,那么以后能否做器官移植或腺体移植,使患者不再需要服用生理剂量的激素。而且怎样通过给激素药达到摹拟男女生理情况的最佳效果,也要经过大量临床实验和研究,摸索出一套完整、科学的给药方法。使患者符合生理变化的过程,这是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难题。
篇2
大蒜只是一个缩影,多数居民不得不面对高涨的房价与房租,节节上升的教育费用,以及隔三差五上涨的水果、蔬菜等。
在货币高涨的时代,如果你不是投资家,很有可能从中产收入阶层滑向贫困阶层。如果你是个勤劳的工薪阶层,没有从事投资,那么你的生活水准必然出现大幅下降;如果你是个善于观察风向的投资者,那么你有可能成为先富一族。
引用一些数据,可以证明货币购买力的下降与资产价格的提升。
以1978年为基准,当时全国职工月平均工资为51.25元,年平均工资为615元,如果家庭某个成员达到这个职工工资水平,可以养活一个家庭。而2009年北京市最低工资标准是900元,2008年北京市职工平均月工资是3726元,这分别是51.25元的17.6倍和72.7倍。如果以3000元来衡量在北京51.25元的购买力水平,则是58倍。而中国的CPI累计仅为5.7倍,如果你的月薪增长5.7倍,达到每月292.125元,你不仅养不活家人,也养不活自己,这时候你就是工资不到最低保障线的赤贫阶层。
要从中产收入阶层成为穷人非常容易,只要家中有人得重病,或者企业破产倒闭,或者你什么也不想,只是循规蹈矩在工厂做工领取工资,生活水准就会步步降低。
成为投资者幸运得多。广为流传的就是万科超级散户刘元生的故事。1991年1月29日,万科A以14.58元的价格挂牌深圳证券交易所,成为深市最早期的“老八股”之一。17年过去了,如今万科A复权股价已高达千元,而刘元生以400万元的投资,万科股价最高时成为33亿元富翁。这是中国资本时代的第一批投资者,有幸跟随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以房地产为资金主轴的时代变化。如果你是个炒房者,那么在2003年到现在,运用金融杠杆大胆炒作,获得5倍以上的投资收入非常轻松。
如此鲜明的对比说明中国进入了资本时代,以投资为致富之源,而长时间不征收资本利得税的结果是,鼓励了幸运的或者有背景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大规模套现。通过实体经济与资本市场的财富转移,幸运的投资者与有背景者得利,而从事实业的人与中产工薪阶层失去甚多。财产性收入与工资收入失衡。
有越来越多的人抛弃艰难的实业,越来越多的人涌入投资市场。在工业化尚未完成的阶段,如此激励机制是不可思议的,也是短视的。事实上,大部分人没有刘元生这般幸运,也没有拥有上市公司原始股的资力与权力。
大多数时候,中国通胀压力是隐性的,CPI无法准确地反映购买力急速下降的趋势。货币购买力下降从如下几个数字可以清晰得见:2009年底,中国33.54万亿元的GDP规模,是1978年3645.2亿元GDP规模的92倍。但同期,广义货币供应量M2却从1978年的859.45亿元增长到2009年底的60.62万亿元,为705倍;狭义货币供应量M1从1978年的212.03亿元,增长到2009年底的22万亿元,达到1037倍。大幅高出同期GDP和物价CPI增长之和。2009年,中国广义货币M2比GDP,在2009年年底达到创纪录的180%左右,这个数据远远超过美国的65%以及日本的110%。
篇3
关键词 阑尾 囊性病变 多层螺旋CT 阑尾周围脓肿 黏液囊肿 囊腺瘤
阑尾囊性病变中,以阑尾周围脓肿最晚多见,黏液囊肿及肿瘤性病变较少见。阑尾周围脓肿的病变范围、位置、浸润程度及良、恶性囊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阑尾囊性病变特征不同,CT表现也有差异,术前多层螺旋CT(MSCT)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2008~2012年经手术治疗阑尾囊性变98例,对其进行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8年以来在收治的疑似阑尾炎患者中选取具有阑尾囊性病变患者98例进行研究。98例患者中男59例,女39例。20~40岁32例,40~60岁41例,>60岁25例,平均年龄42.23岁。患者多有右下腹疼痛,或者转移性右下腹疼痛病史,可有发热,恶心,呕吐等表现,亦可有轻微腹泻等表现。其中右下腹疼痛者41例,腹胀厌食、恶心呕吐的28例,38例右下腹触及包块,8例表现腹泻,9例存在发热,11例表现明显消瘦。亦可有轻微腹泻等表现。经多层螺旋CT(MSCT)检查提示阑尾囊性病变存在。
方法:①检查方法:采取MSCT扫描检查。MSCT表现多为低密度,壁厚薄不均,体积大小不等,直径2~15mm。边缘清楚25例,不清楚73例,壁规则10例,不规则88例,有壁结节15例,壁钙化14例,周围脂肪间隙不清50例,61例增强扫描。②治疗方法:对经过MSCT检查出阑尾囊性病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常规消毒皮肤,取右下腹麦氏点切口,保护切口,探查包块具体情况,对存在与大网膜、肠系膜粘连包裹的,用手指钝性分离粘连,取出包块。阑尾根部多充血肿胀,常规处理阑尾系膜,切除阑尾,消毒残端缝合,清除局部坏死,用甲硝唑注射液冲洗腹腔并吸净,留置引流管,缝合切口。包块组织送病理活检。
结 果
经手术证实的阑尾囊性病变结合病理检查与MSCT检查资料对照,结果98例阑尾囊性病变中,阑尾周围脓肿67例,阑尾黏液囊肿18例,阑尾囊腺瘤9例,阑尾黏液囊腺癌3例,类癌1例。经手术证实的阑尾囊性病变结合病理检查与MSCT检查资料对照,病情基本吻合,为手术准确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术后恢复良好,平均住院16.3天。本组98例患者都是在急性期行Ⅰ期手术切除,术后切口感染2例,腹壁窦道形成1例,腹腔残余脓肿1例。所有患者均放置引流管,经充分引流后均痊愈出院,住院时间6~18天,平均15.8天。
讨 论
阑尾囊性病变一般多以阑尾炎和慢性阑尾炎为临床表现,一部分可不出现特异性症状。随着MSCT扫描技术的广泛应用,对阑尾囊性病变的定性带来好多的便利,医学病症B超不能明确的,通过MSCT成像可明确诊断[1]。对于阑尾囊性病变通过MSCT检查一般可见阑尾脓肿壁厚并有均匀或不均匀强化伴延迟强化现象,边缘不清、可与周围组织粘连,周围脂肪间隙密度增高、模糊,附近肠壁也会出现均匀增厚伴较明显强化。
多层螺旋CT(MSCT)的应用,为手术提供了比较可靠的依据,MSCT检查对阑尾囊性病变的诊断以及鉴别诊断、指导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有着很重要的价值[2]。不同的病变囊壁的厚度不同、内外壁光整程度也不同、有否壁结节、边缘及周围浸润情况及强化特征不同,多数病变可以确诊,值得一提的是,阑尾黏液囊腺癌可呈现分叶状囊性低密度影、壁厚薄不均、可见壁结节、囊内密度多不均、有分隔、周围脂肪间隙不清、有时可伴有腹膜假性黏液瘤。增强扫描表现为囊壁呈中、高度强化,壁结节强化明显。阑尾类癌一般在阑尾区的软组织存在团块影,直径<2cm,很少呈囊性改变。不典型病例需密切结合临床及随访。
当前治疗阑尾囊性病变最行之有效也最可靠的方法就是手术切除,当然,这具体的手术方式也要看囊肿部位、大小和性质来确定,大多数阑尾囊性病变是可考虑腹部小切口手术的[3]。阑尾囊性病变一般属于良性,但也有少发病例的恶性。手术过程中,不可掉以轻心,以免误诊和漏诊,对存在恶性病变的,一般需要配合放化疗方法[4]。
阑尾囊性病变的诊断,单凭CT检查有时是困难的,应该注意综合检查。腹部B超和MSCT检查结合其他的检查及临床症状,对区分具体的病变性质、范围大小以及有没有其他合并症是非常重要的[5]。
参考文献
1 万明军.阑尾囊性病变的CT诊断与鉴别[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01):233-234.
2 傅顺斌.阑尾囊性病变的多层螺旋CT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19(11):873-878.
3 潘伟.腹部小切口在治疗急性阑尾炎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1,6(31):126-127.
篇4
【关键词】变应性鼻炎;手术治疗;体会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647-02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的迅猛发展,工业排放废气和有毒气体也与日俱增,给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空气污染和健康威胁,变应性鼻炎主要是由周围生活环境中的过敏性抗原引起[1],因此有关变应性鼻炎的病例也在逐年增多。变应性鼻炎已经成为耳鼻喉科最常见病例。这不仅影响了病患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也影响了许多医院耳鼻喉特别是鼻科手术的发展方向。因此,针对变应鼻炎症状采用有效的治疗方法越来越受到有关医院和医疗人员的关注[2]。本文回顾性分析统计我院2010年5月――2012年5月手术治疗的32例变应性鼻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5月――2012年5月本院32例手术治疗变应性鼻炎患者,其中19例男性,13例女性,年龄16-51岁,平均年龄32.1岁。32例病患经临床确诊都是变应性鼻炎患者。
1.2 检测方法
1.2.1 临床症状观察 患者出现持续性鼻塞、鼻痒、打喷嚏、流清鼻涕等症状,而确诊为不是感冒并发症。
1.2.2 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 利用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为阳性确诊病患。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统计临床资料,设计病例病况调查表,内容包括变应鼻炎患者诊断、临床症状(鼻塞、鼻痒、打喷嚏、流清鼻涕)、手术治疗方式和给药方式、临床护理措施。
2 手术治疗
2.1 术前准备 术前2天为降低因黏膜炎反应引起鼻腔出血并发症产生,患者需口服强的松;术前20分钟,对病患实施术前麻醉,首先是采用丁卡因喷雾对鼻腔进行表面麻醉,然后选用1%利多卡因对鼻中隔黏膜下进行浸润麻醉[4],还可以根据病情需求采用全身麻醉。
2.2 手术器材 鼻内窥镜型号:BD-1型;二氧化碳激光治疗仪型号:M328933-JC40B。
2.3 手术治疗
2.3.1 前组筛房手术治疗 在病患中鼻道的前方入路,直接摘除前组筛窦粘膜和骨质,同时手术开放鼻丘气房。
2.3.2 下鼻甲部分切除手术治疗 在病患下鼻甲前端入路,在此处手术剪开切口,插入鼻甲剪深达骨质,平行鼻底将下鼻甲剪开,按鼻甲瓣膜的肥厚程度,剪除外侧瓣。若有鼻甲骨增生症状,则需除去部分鼻甲骨质。最后缝合下鼻甲的内外瓣膜。
2.3.3 鼻中隔粘膜下手术治疗 手术麻醉后,手术入路选择在鼻中隔皮肤粘膜交界处,顺着手术切口抵达鼻中隔的软骨膜下鼻中隔的偏曲程度选择相应的手术入路。采用剥离的手术方法,自上而下进行剥离骨膜和粘软骨膜。为确保剥离完全,手术最上缘到达鼻中隔的软骨,最下缘直达鼻底。对于鼻中隔偏曲患者同时需要矫正治疗,切除鼻中隔部分软骨,去除鼻中隔骨部的偏曲部分,同时去除鼻中隔的骨质嵴突,尽可能使软骨片恢复原位。
2.4 术后护理 术后对患者进行止血和伤口的包扎并做好术后的鼻腔内护理,包括涂金霉素药膏防止手术伤口感染同时结合喷用酸氟替卡松鼻喷剂每日1次保证鼻腔的湿润。此外还要求,病患出院后保证每周入院复诊1次,以保证术后安全和疾病的快速康复。
2.5 结果(见表1) 住院期间32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其中采用前组筛房手术治疗患者6例,采用下鼻甲部分切除手术治疗患者5例,采用鼻中隔粘膜下手术治疗患者21例。其中有30例基本上康复,康复率为93.75%;1例患者有好转,占总比例3.13%;1例患者暂时无好转迹象,占总比例的3.13%。详细结果,见表1。
3 讨 论
变应性鼻炎是由于一些特应性人体在接触到致敏源后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反应。主要表现在致敏患者的鼻粘膜发生病变不适,主要表现为持续性喷嚏、鼻塞、鼻痒、流清鼻涕等临床症状,采用现代科技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显现阳性。目前针对变应性鼻炎的治疗主要有三种方式: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外科手术治疗。一般药物治疗疗程较长,复发概率较高,免疫治疗存在一些安全隐患,所以对于药物控制无效的变应性鼻炎一般会采用外科手术[5-6]。
外科手术治疗根据病患的具体病例位置目前常用的治疗有三种,分别是:前组筛房手术治疗、下鼻甲部分切除手术治疗和鼻中隔粘膜下手术治疗。术前的麻醉和药物处理以及术后的护理以及复查也十分重要。我院采用先进的鼻内窥镜和二氧化碳激光治疗仪,对确诊的变应鼻炎患者实施安全有效的外科手术处理,结果有效地治愈了数名变应性鼻炎患者[7]。
综上所述,总结我院变应性鼻炎患者手术治疗方法和经验,对患者临床治疗资料进行科学统计及分析有利于帮助其他医院吸取经验,认识病症,减少不必要的医疗事故发生。本文总结的变应性鼻炎32例手术治疗体会值得临床学习推广参考。
参考文献
[1]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09年,武夷山)[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44(12):977-978.
[2]许庚,史剑波.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的核心技术[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44(7):529-531.
[3]傅敏仪,黄桂球,马永忠,等.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联合鼻腔筛前,20(4):402-403.
[4]黄定强,石向阳.鼻内镜下鼻中隔成行术加下鼻甲重塑治疗持续变应性鼻炎[J].中国内镜杂志,2011,17(1):59-61.
[5]张罗,韩德民.变应性鼻炎治疗的进展[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5,40:230-232
篇5
便秘在临床较为常见,但容易被忽视。结肠冗长是导致便秘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收治1例乙状结肠冗长导致的便秘患者,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病 例
患者,女,74岁,因便秘、排便困难伴腹胀、腹痛7个月入院,口服泻药10 d左右排便1次,近来必须灌肠才能排便,于外院就诊,对症治疗后排便仍然困难,便次多,里急后重,每次排便量少,便前腹胀腹痛较剧烈,自述左下腹有时“起包块”,畏惧进食。入院体检:一般情况尚可,营养一般,巩膜皮肤未见黄染,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心肺听诊无明显异常,腹平,未见肠型及蠕动波,腹肌软,肝脾肋下未扪及,腹部未扪及肿块,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腹水征(-),肠鸣音正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4.84×109/l,血红蛋白128 g/l,红细胞比积39.8%,血小板220×109/l,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pt系列、免疫十项均无明显异常。心电图:hr 54 bpm,窦性心动过缓,全胸片、腹部b超未见明显异常,电子肠镜:进镜90 cm至回盲部,退镜观察,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均黏膜光滑,血管纹理清晰,未见溃疡及新生物,回盲部呈唇型。钡剂灌肠:低张下经肛管注入适量气钡,造影剂经诸段结肠到达盲肠,乙状结肠、结肠脾曲、肝曲均较冗长,卷曲,结肠黏膜规则,轮廓线尚光整,未见龛影及充盈缺损,直肠后间隙未见增宽(详见附图),考虑为结肠冗长,请结合临床。诊断为结肠冗长症(ⅲ型?),全麻下手术,术中见:乙状结肠及系膜明显过长、盘曲于盆腔,脾曲结肠悬挂过高、局部折叠形成锐角,乙状结肠及脾曲结肠外观无明显异常,余段结肠未见异常,即结扎切断胃结肠韧带左侧部分及脾结肠韧带,分离脾曲粘连、解除脾曲锐角,行部分降结肠、乙状结肠切除,降结肠、直肠端端吻合术。术后抗炎对症治疗,术后第4 d开始每天排气,第4 d试饮水,第5 d进流质饮食,第8 d改半流,第6、10 d各排便1次,第9 d排便2次,第11 d改普食,第12 d排便1次,第13 d出院,术后排气排便均为自主排气排便。术后病理:送检肠管一段,长约37 cm,外径3 cm,打开肠管未见明显病变,黏膜完好,局部肠管壁略薄,镜检:肠黏膜层、内膜下层均可见急、慢性炎细胞浸润,血管扩张、充血,肠系膜检及淋巴结2枚,均为反应性增生。
2 讨 论
便秘的原因较多,结肠冗长引起的便秘患者中,部分病例可以出现肠管的器质性病变,包括肠壁肌层变薄,肠壁肌间神经丛面积和神经节细胞数的改变等[1],因此应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本例患者保守治疗后症状反而加重,畏惧进食,不能正常生活,强烈要求手术治疗。
乙状结肠冗长的诊断和治疗:结肠各段均可以出现冗长,一般认为超过标准值长度的35%~40%可诊断为结肠冗长症,乙状结肠活动范围达到右上腹或右下腹部, 也可认为是结肠冗长症[2]。本例术中未测量乙状结肠及其系膜的长度,术后病理测量的长度为37 cm,与福尔马林浸泡后长度缩短有关,另外,结肠各个部位的长度是否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值得进一步研究。结肠冗长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和钡剂灌肠,本例病史典型,钡剂灌肠可见脾曲结肠冗长、悬挂较高并形成曲折(图1~2),乙状结肠形成数个曲折、盘曲于盆腔(图3~4),降结肠下部及乙状结肠未见明显的结肠袋形、呈现腊肠样(图2~3),黏膜相见脾曲结肠扭曲折叠(图5),未见骶骨直肠分离(图6)。结肠腊肠样改变与长期排便困难导致慢性疲劳性损伤有关。钡剂灌肠可以直观的反映结肠冗长的状况,但也要结合其他临床资料综合考虑,本例钡剂灌肠考虑ⅲ型结肠冗长,但术中见结肠肝曲、脾曲长度略长,达不到冗长的标准,因此诊断为乙状结肠冗长并作相应的处理。结肠镜检查对冗长的诊断意义不大,对结肠病变部位的判断也不够准确(本例肠镜报告进镜90 cm至回盲部),但可以排除其他病变,如结肠冗长也可伴有结肠癌[3]。结肠镜作为排除肿瘤等病变的重要检查手段,在冗长症的术前检查中是必要的,一次肠道准备后先行结肠镜检查,再行钡剂灌肠,可以避免多次肠道准备。结肠冗长以手术治疗为主,一般认为切除范围应该偏大[4],但是冗长的结肠与正常结肠之间缺乏明确的界线,因此结肠切除的范围尚无统一标准[5]。我们认为,钡剂灌肠片中肠管的腊肠样改变,是慢性疲劳性损伤导致的肠管病变在影像学上的表现,可以作为手术切除范围的参考标准,本例患者切除全部腊肠样改变的肠管,脾曲悬挂较高的肠管因腊肠样改变较轻而未予切除,术后疗效较好,患者恢复了自主排气排便的能力,无腹泻等并发症发生,但远期疗效尚有待进一步的随访观察。
【参考文献】
[1] 张俭省, 朱荣, 马品跃, 等. 结肠冗长的特发性便秘的结肠形态病理学分析[j]. 腹部外科, 2004,17(5):301302.
[2] 杨维良, 张新晨, 张好刚, 等. 成人结肠冗长症的诊断与外科治疗82例报告[j].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07,22 (12):905908.
[3] 彭洪云, 辛林, 沈威, 等. 全结肠气钡双重排粪造影的临床应用[j]. 结直肠外科, 2008,14(6): 394397.
篇6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前后双眼视功能的变化及不同手术方式对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间歇性外斜视病人按照斜视类型分为基本型(29例)、集合不足型(80例)、分开过强型(11例),对3种类型病人术后正位率、立体视功能恢复率、融合功能恢复率进行比较。集合不足型80例病人根据手术方式是单或双眼外直肌后徙术,还是单眼外直肌后徙加内直肌缩短术分为A、B两组,比较两组术后正位率、融合功能恢复率、立体视功能恢复率及残余性外斜视、连续性内斜视发生率。结果 3种类型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正位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集合不足型立体视功能恢复率、融合功能恢复率与其他两型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χ2=3.86~6.47,P0.05)。A、B两组术后正位率、术后融合功能恢复率、立体视功能恢复率、残余性外斜视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75~6.70,P0.05)。结论 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差,手术应主要缩短内直肌以加强集合能力,一般选择单眼外直肌后徙加内直肌截除术,以达到术后较高的正位率和恢复一定双眼视功能目的。
【关键词】 外斜视;眼外科手术;治疗结果
间歇性外斜视是儿童常见眼病,人群发病率为1%,尤其在亚洲,外斜视发病率几乎是内斜视的两倍[1]。目前,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是手术矫正眼位以获得或恢复双眼视功能,但不同类型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效果及选择何种手术方式对眼位及双眼视功能恢复更有利仍存在争议。本文通过观察不同类型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前后眼位、双眼视功能状态变化,以及不同术式的效果,探讨不同类型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方式对双眼视觉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间歇性外斜视病人120例,男64例,女56例, 年龄4~40岁。按看远看近的斜视角不同分为基本型、集合不足型和分开过强型[2]。其中,基本型29例,集合不足型80例,分开过强型11例。所有病人按常规进行手术设计。其中,集合不足型80例病人中,根据手术方式是单或双眼外直肌后徙术,还是单眼外直肌后徙加内直肌缩短术分为A、B两组,A组30例,B组50例。术后随访6个月~2年。
1.2 检查及记录方法
常规进行外眼、眼前段、屈光间质及眼底检查,排除眼部器质性病变。对裸眼视力不正常者行散瞳或小瞳检影验光矫正视力。术前、术后用三棱镜加遮盖法检查33 cm及5 m第一眼位斜视角(在单眼遮盖1 h后检查)。颜氏图检查近立体视觉,同视机检查融合和远立体视功能。为统计方便,不管远、近立体视功能只要有一项存在均记录“有”,无则记录“无”,融合功能只要有融合点(不管有无范围)则记录“有”,不存在则记录“无”。 斜视度数≤10 PD者为成功,>10 PD为残余性外斜视或连续性内斜视(不论看远还是看近)。
1.3 统计分析
用SPSS 10.0和PPMS 1.5[3]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不同类型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正位率、术后立体视功能恢复率比较
基本型、集合不足型和分开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正位率分别为68.9%、58.8%和63.6%,三者之间比较均无差异(χ2=0.10~3.23,P>0.05)。术后立体视功能恢复率,基本型55.17%,集合不足型28.75%,分开过强型63.63%,集合不足型和其他两型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χ2=3.86、6.47,P0.05)。术后融合功能恢复率,基本型为58.62%,集合不足型为31.25%,分开过强型为72.72%,集合不足型和其他两型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χ2=5.52、6.73,P0.05)。
2.2 集合不足型两种手术方法的术后效果比较
A、B两组术后正位率、术后融合功能恢复率、立体视功能恢复率、残余性外斜视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75~6.70,P0.05)。见表1。
表1 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A、B两组术后各指标比较(略)
3 讨论
临床上,间歇性外斜视根据看远看近斜视角不同分为基本型、集合不足型和分开过强型,3种类型手术前后双眼视功能恢复情况对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选择具有指导意义。CHOI等[4]报道,集合不足型的手术成功率变化不定。本文结果显示,集合不足型术后立体视功能恢复、融合功能恢复与其他两种类型相比最差,原因可能为集合不足型由于集合功能差,视近时通常表现为外斜视,与其他两型相比更不容易形成有效的融合和立体视。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集合力的减弱以及病情的加重,集合不足型对融合和立体视功能破坏性越来越大,因此术前集合不足型的融合和立体视功能就差于其他两种类型,术后恢复也相对更加困难。另外,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从事近距离工作越来越多,集合不足型外斜视对日常生活、工作的影响也显得越来越明显。所以,我们认为对于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可适当早做手术及合理设计手术方式以达到术后好的眼位,并促进双眼视功能恢复。
本文中3种类型外斜视正位率分别为68.9%、58.8%和63.6%,与有关报道手术正位率在40%~83%之间基本符合[5~7]。集合不足型正位率要略低于其他两种类型,这与集合不足型外斜视视近时通常表现为外隐斜,而视远时可能是正位或者小度数外隐斜或内隐斜,视远视近差别往往比较大有关[8]。所以,如何提高集合不足型的手术效果是临床医生要解决的问题。有作者报道,行单眼外直肌后徙加内直肌截除术、单或双眼外直肌后徙这两种术式,手术效果无差异[5]。但本研究显示,两种术式在术后正位率、融合功能恢复率、立体视功能恢复率上差异均有显著性(P
集合不足型外斜视由于视远、视近的斜视角的差异,使得手术后易发生欠矫或过矫,如行单或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易发生欠矫,行单眼外直肌后徙加内直肌截除术易发生过矫。本文结果显示,行单或双眼外直肌后徙组欠矫率为33.3%,过矫率为6.7%;而行单眼外直肌后徙加内直肌截除术组则欠矫率为10.0%,过矫率为8.0%, 两组残余性外斜视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而连续性内斜视率差异无显著性。行单或双眼外直肌后徙组术后倾向于残余性外斜视,这是因为该术式以减弱外直肌力量为主,主要解决角度较小的远斜视度,往往导致欠矫,因此造成较高的复发率[9]。KUSHNER[10]也报道,在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中,单眼外直肌后徙加内直肌截除术的效果优于单或双眼外直肌后徙术,且前种术式的满意率为82%,而后一种为52%,故建议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最好选用单眼外直肌后徙加内直肌截除术。AUDREY等[11]报道,对间歇性外斜视行单眼外直肌后徙加内直肌截除术组成功率为74.2%,行单或双眼外直肌后徙术组的成功率为42.2%,而且前者在视远视近的斜视度上都要优于后者(术后随访1年)。 很多研究也报道,间歇性外斜视行单眼外直肌后徙加内直肌截除术效果优于行单或双眼外直肌后徙术[12,13]。因此我们认为,在临床上针对集合不足型通常设计主要以缩短内直肌来加强集合能力的手术,既能保证术后好的手术效果,又能减少残余性外斜视和连续性内斜视的发生。另外,许多作者都报道很多因素会影响手术效果,如手术年龄、高AC/A率和对斜视的控制、病人的个体差异等[5~7]。而两种术式长期的手术效果,还有待于继续观察研究。
综上所述,在间歇性外斜视中,集合不足型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差。对集合不足型手术选择应选主要缩短内直肌以加强集合能力的单眼外直肌后徙加内直肌缩短术,以达到术后正位和尽量减小远近斜视角差异,从而恢复一定的双眼视功能目的。
参考文献
[1]HUTCHINSON A K. Intermittent exotropia[J]. Ophthalmology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2001,14(3):399406.
[2]胡聪. 临床斜视诊断[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50.
[3]周晓彬,纪新强,徐莉. 医用统计学软件PPMS 1.5的组成和应用特点[J]. 齐鲁医学杂志, 2009,24(1):2932.
[4]CHOI D G, ROSENBAUM A L. Medial rectus resection(s) with adjustable suture for intermittent exotropia of the convergence insufficiency type[J]. J AAPOS, 2001,5(1):1317.
[5]LEE S Y, LEE Y C.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or alignment at postoperative day 1 and at year 1 after symmetric and asymmetric surgery in intermittent exotropia[J]. Japanese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2001,45(2):167171.
[6]MARUO T, KUBOTA N, SAKAUE T, et al. Intermittent exotropia surgery in children. Long term outcome regarding changes in binocular alignment[J]. Binocular Vision and Strabismus Quarterly, 2001,16(4):265270.
[7]YILDIRIM C, MUTLU F M, CHEN Y, et al. Assessment of central and peripheral fusion and near and distance stereoacuity in intermittent exotropia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strabismus surgery[J]. American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1999,128(2):222230.
[8]JOHN A, JOHNSON P, 王林农主译. Intermittent exotropia[M]. 北京:海洋出版社, 1999:55.
[9]LEE S Y, HYUN KIM J, THACKER N M. Augmented bilateral lateral rectus recessions in basic intermittent exotropia[J]. J AAPOS, 2007,11(3):266268.
[10]KUSHNER B J. Selective surgery for intermittent exotropia based on distance/near differences[J]. Archives of Ophthalmology, 1998,116(3):324328.
[11]AUDREY C, LINLEY S, QUAH B L. Surgical experiences with twomuscle surgery for the treatment of intermittent exotropia[J]. Journal of AAPOS, 2006,10(3):206211.
[12]CHOI M Y, HYUNG S M, HWANG J M. Unilateral recessionresection in children with exotropia of the convergence insufficiency type[J]. Eye, 2007,21(3):344347.
篇7
关键词:筒皮;应力;位移;改进;simulationxpress
中图分类号:TD5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带式输送机是一种摩擦驱动以连续方式运输物料的机械。主要由机架、输送带、托辊、滚筒、张紧装置、传动装置等组成。它可以将物料在一定的输送线上,从最初的供料点到最终的卸料点间形成一种物料的输送流程。它既可以进行碎散物料的输送,也可以进行成件物品的输送。除进行纯粹的物料输送外,还可以与各工业企业生产流程中的工艺过程的要求相配合,形成有节奏的流水作业运输线。
带式输送机传动滚筒是带式输送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带式输送机传递动力的重要部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传动滚筒经常出现变形、撕裂等损坏,本文利用solidworks软件及simulationxpress插件对传动滚筒进行建模及受力分析,对其受力情况及各点的变形情况进行分析,并对应力集中及变形量较大的位置提出合理的整改意见。
1传动滚筒筒体外表面应力分析
传动滚筒工作时,其表面受压的径向载荷从松动符合指数规律,即外载荷可以表示为下式:
式中 α——筒皮的纵向相对坐标(绝对坐标除以筒皮的中面半径R);
β——筒皮的切向相对坐标;
——大于半圆的围包角,rad;
f——输送带与滚筒之间的静摩擦因数;
Zx——输送带奔离点张力,N;
R——筒体中面半径,cm;
B——载荷区的纵向宽度即带宽,cm。
如图1 所示, Zs 表示输送带冲遇点张力, Zs =Zxexp[f(π +β0)],α是以筒壳的左端为原点, 向右为正。β是以筒壳的垂直中心线为原点,逆时针为正, 并且β是以弧度为单位的角度坐标。
令α1= L2/ R ; q= B / R
式中 L2——滚筒两辐板之间的距离, cm;
q——载荷区的相对宽度, cm。
传动滚筒由等厚度薄钢板卷制而成, 接头处采用焊接处理。传动滚筒在运转时, 筒壳不允许发生塑性变形。所以应将传动滚筒当作弹性圆柱薄壳的弯曲问题求解。为了便于计算, 筒壳的两端可视为简支。而闭合的圆柱壳在简支边界条件下, 位移函数F (α,β)是双重富氏级数, 同时外载荷Z(α,β) 也可表示为双重富氏级数的形式。将F (α,β)和Z(α,β)带入传动滚筒筒壳中面上的位移平衡方程( 八阶偏微分方程) , 即可求得在外载荷作用下传动滚筒壳体内各内力的计算式——纵向薄膜力N 1(α,β) 、切向薄膜力N 2 (α,β)、平错剪力S(α,β) 、纵向弯矩M1 (α,β)、切向弯矩M2 (α,β) 、纵向扭矩M12 (α,β)。在上述各内力的作用下, 传动滚筒筒壳内表面及外表面上产生的应力要高于同点壳体内的应力。壳面上的应力可按下式计算:
图1 传动滚筒受力分析示意
式中:“+”——求内表面应力式;
“—”——求外表面应力式;
t——筒皮厚度,cm;
——筒皮的纵向应力,Pa;
——筒皮的切向应力,Pa;
——筒皮的剪切应力,Pa。
计算及有关的研究均表明, 筒壳中央部分的各个径向截面上, 由受压到受拉, 每转应力变化6~12 次。最大的应力产生于筒壳的中部即L 2/ 2 处,应力实际值与R 、t、L2、Z 等参数有关。筒壳的许用应力[] , 根据国际上的一般规定≤[σ]=49 MPa。
2使用simulationxpress对模型应力及位移情况进行分析
2.1 使用solidworks对滚筒进行建模(图2)
图2
2.2 使用simulationxpress对模型应力进行观察,对模型筒皮施加相应压力(图3)
图3
2.3 使用simulationxpress对模型位移进行观察(图4)
图4
2.4模型应力及位移情况分析
由图4可以看出,在筒皮的中心位置处发生的变形最为严重。
3结 论
传动滚筒在工作过程中,其筒皮的中心位置变形最为严重,是传动滚筒的易损坏位置之一,在对大功率带式输送机的设计过程中,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优化。可以采取在筒皮的中间位置加相应的加强筋板等。对传动滚筒的受力及变形情况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非常必要。
参考文献:
[1]吴宗泽.机械设计实用手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
[2]宗孝(日),焊接滚筒通轴结构及其设计[J].起重运输机械,1986(2)
篇8
概述
近年来,城市民用建筑中越来越多地采用CFG桩(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处理技术来进行地基的处理。众多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对CFG桩复合地基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其理论也趋于完善,但是对褥垫层的研究很少,这是由于褥垫层的破坏机理很复杂,很难模拟其工作状态。褥垫层是CFG桩施工中的重点,良好的褥垫层可以调整桩间土荷载分担比例,充分发挥桩间土的承载力,不足的地方由桩来提供,使CFG桩复合地基在处理地基过程中的优点得以体现,本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比较不同褥垫层的选择对CFG桩能发挥的桩基作用及沉降值做比较。
1.1Flac3d软件简介
FLAC(Fast Lagrangian Analysis of Continua)是由Itasca公司研发,针对连续介质力学分析的软件,它是有限差分软件,而非有限元软件。FLAC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岩土工程专业分析软件,它具有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广泛的模拟能力。软件中提供了针对岩土体和支护体系的各种本构模型和结构单元。
FLAC3D是FLAC的扩展程序,因此它不仅包括FLAC的全部功能,而且能够模拟计算三维岩、土体及其他介质中工程结构的受力与变形情况。
采用FLAC3D进行数值模拟时,必须指定有限差分网格、本构关系和材料特性、以及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其中,网格用来定义要分析的模型的几何形状,本构关系和材料特性用来表征模型受到外力作用时的力学特性,边界和初始条件用来定义模型的初始状态。
定义完上述三个条件以后,可求解获得模型的初始状态,然后再变更其他模拟条件,比如开挖等,进而求解条件变更后做出的响应。
1.1.1FLAC3D计算原理
FLAC3D软件采用的是拉格朗日连续介质法,因此其为有限差分软件。它采用的计算方法不同于有限元软件,它除了采用有限差分法,还采用了混合离散法和动态松弛法。
(1)有限差分法
有限差分法是指在采用数值计算方法求解偏微分方程时,将每一处的导数由有限差分近似公式代替,把求解偏微分方程的问题转换为求解代数方程的问题。即:由空间离散点处的场变量(应力,位移)的代数表达式代替。这些变量在单元内是非确定的,从而把求解微分方程的问题改换成求解代数方程的问题。相反,有限元法则需要场变量(应力,位移)在每个单元内部按照某些参数控制的特殊方程产生变化。公式中包括调整这些参数以减小误差项和能量项。
有限差分法和有限元法都产生一组待解方程组。尽管这些方程是通过不同方式推导出来的,但两者产生的方程是一致的。另外,有限元程序通常要将单元矩阵组合成大型整体刚度矩阵,而有限差分则无需如此,因为它相对高效地在每个计算步重新生成有限差分方程。在有限元法中,常采用隐式、矩阵解算方法,而有限差分法则通常采用“显式”、时间递步法解算代数方程。
(2)混合离散法
在三维常应变单元中,四面体具有不产生沙漏变形的优点。但是,如果将其应用于塑性结构中,它不能提供足够的变形模式。如果某些本构方程要求单元在不产生体积变形的情况下发生单独变形,四面体单元就无法实现。为了解决这种问题,FLAC3D采用了混合离散法。
混合离散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适当调整四面体应变率张量中的第一不变量,使单元获得更多体积变形的灵活性。采用此方法时,首先将区域离散为常应变多面体单元;然后,在计算过程中,每个多面体又进一步离散为以该多面体顶点为顶点的常应变四面体,并且所有变量均在四面体上进行计算;最后,取多面体内四面体应力、应变的加权平均值作为多面体单元的应力、应变值。在此特定变形模式下,单个常应变单元将经历一个与不可压缩塑性流动理论不符的体积改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四面体组(或称区域)的体积保持不变,并且每个四面体都能映射区域的性质,以使其力学行为符合理论预期。
(3)求解过程
采用FLAC3D进行数值模拟式,有三个基本部分必须制定:有限差分网格,本构关系和材料特性:边界和初始条件。
网络用来定义分析模型的几何形状,本构关系和与之对应的材料特性用来表征模型在外力作用下的力学响应特性,边界和初始条件用来定义模型的初始状态(即边界条件发生变化或受扰动之前,模型所处的状态)。
在定义完这些条件之后,即可进行求解获得模型的初始状态:接着,执行开挖或变更其他模拟条件,进而求解获得模型对模拟条件变更后作出的响应。
对于多单元模型负载问题,可以按这一求解流程先采用简单模型(单元数较少的模型)观察类似模拟条件下的响应,接着再进行复杂问题的模拟使之更有效率。
1.1.2FLAC3D计算流程
图4-2FLAC3D的一般求解流程
1.2CFG复合地基的数值模拟
本文采用的是FLAC3D进行单桩静载试验的模拟,采用的桩长和桩径是本次工程中采用的,400mm的桩径,15m的桩长,褥垫层厚度分别为200mm,250mm,300mm。
FLAC3D模拟采用的褥垫层厚度与室内试验采用的厚度不同,主要考虑到实际施工过程中,褥垫层的厚度在200mm以上。褥垫层厚度越大,桩对基础的应力集中越小,当褥垫层厚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复合地基反力即为天然地基的反力分布。通过室内试验过程中可知,褥垫层为100mm时,桩身刺入量增大,当褥垫层厚度不小于100mm时,桩体才能保证稳定的状态,不会发生水平折断,桩在复合地基中不会失去工作能力。而室内试验设计过程中,由于模拟桩体采用钢管,刚性相对实际CFG大很多,不会在实验过程中发生水平折断,但是实际施工中,为保证桩体的完整性,以及大量的实践证明,褥垫层一般取在200mm及以上,在技术上可靠,经济上也比较合理。
静载试验加载的荷载从250kPa开始,分为250kPa、400kPa、600kPa、800kPa。本次模拟建立模型是采用的是“移来移去”的方法,即将需要建立接触面的几个模型分开,然后再一个网络的制定位置建立接触面,然后把另外的部分网络移到特定的位置。具体到本次模拟中,分别建立桩体、褥垫层、承台以及土体的模型,然后再放在同一个网络下。
本次模拟过程中,承台采用的600mm的厚度,然后研究承台下单桩的静载情况,在桩体下部定义了3m的土体,下部土体及桩体底面采用了X轴,Y轴,Z轴的位移约束。
计算参数如下:
计算模型如下:
图4-3 计算模型示意图
计算是分级加载,与工程中实际静载试验相同,根据褥垫层厚度的不同,结合模拟出来的竖向引力云图以及竖向位移,能得出褥垫层厚度不同对CFG桩地基的一些影响特征。
根据情况,将FLAC3D的模拟计算中褥垫层的厚度分为了200mm,250mm,300mm。分别对三种不同后的的褥垫层作用下,CFG桩的荷载变化以及竖向位移进行分析与考虑,得出数值模拟结果。
1.2.1200mm褥垫层计算结果
根据上述FLAC3D计算步骤和模拟过程,得到了褥垫层为200mm时各级荷载作用下的竖向应力情况。
250 kPa下竖向应力情况
400kPa下竖向应力情况
600 kPa下竖向应力情况
800 kPa下竖向应力情况
图4-4 200mm褥垫层各级荷载加载情况
从200mm褥垫层的静载试验FLAC3D模拟得到图4-4褥垫层各级荷载加载情况下得竖向应力变化云图,基本能看出沿着桩体竖向应力的变化情况。
同时,利用FLAC3D的模拟计算也能得到200mm褥垫层时CFG桩在各级荷载作用下的竖向位移情况:
250 kPa下竖向位移情况
400kPa下竖向位移情况
600 kPa下竖向位移情况
800 kPa下竖向位移情况
图4-5 200mm褥垫层各级加载情况下竖向位移
从图4-5褥垫层各级加载情况下竖向位移的变化情况,基本能大体上分析在每级加载情况下的沉降量。
1.2.2250mm褥垫层计算结果
各级荷载下竖向应力情况:
250 kPa下竖向应力情况
400 kPa下竖向应力情况
600kPa下竖向应力情况
800kPa下竖向应力情况
图4-6 250mm褥垫层各级加载情况下竖向应力
各级加载下竖向位移情况:
250 kPa下竖向位移情况
400 kPa下竖向位移情况
600 kPa下竖向位移情况
800 kPa下竖向位移情况
图4-7 250mm褥垫层各级加载情况下竖向位移
1.2.3300mm褥垫层计算结果
各级加载下竖向应力变形情况:
250kPa下竖向应力情况
400kPa下竖向应力情况
600kPa下竖向应力情况
800kPa下竖向应力情况
图4-8 300mm褥垫层各级加载情况下竖向应力
250 kPa下竖向位移情况
400 kPa下竖向位移情况
600 kPa下竖向位移情况
800 kPa下竖向位移情况
图4-9 300mm褥垫层各级加载情况下竖向位移
1.3综合分析
根据FLAC3D模拟的CFG桩在不同厚度褥垫层影响下的沉降量,以及桩顶应力和桩间土应力,由于FLAC3D模拟的接触面是平面,没有设置桩顶在初期刺入褥垫层的量,也没有计算刺入量。
(1)桩顶应力分析:
经过分析模拟结果,得出桩顶应力变化曲线,如图4-10:
图4-10 桩顶应力变化线(注:横坐标为加载荷载,竖坐标为测量反力)
由图4-10可知,经过FLAC3D模拟并得出的分析曲线分析,模拟的数据与现场试验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但是数值模拟得出的桩顶应力基本上成线性变化,没有特别突出的拐点,这个可能是因为减少了现场试验中的可能出现的误差,变化趋势比较稳定,
(2)桩间土应力分析
图4-11 桩间土应力趋势(注:横坐标为加载荷载,竖坐标为桩间土应力)
从图4-11中变化曲线可知,桩间土反力也是呈一个逐渐增大的趋势,而且变化基本上也是线性变化,并且随着褥垫层厚度的增加,桩间土应力也逐渐相应的成增大的趋势,这点与桩顶应力随褥垫层厚度变化的规律相反,这说明随着褥垫层的增加,土体承受荷载变大了。
(3)沉降量分析
图4-12 沉降量变化图(注:横坐标为加载荷载,竖坐标为沉降量)
由图4-12可知,虽然由于现场试验的条件及各方面的原因没有沉降记录,但是用FLAC3D模拟的试验数据和室内试验基本相似。荷载前期加载由于褥垫层及土体的孔隙率的存在,前期加载变化率很大,后期基本上呈直线增大,但是用FLAC3D模拟得出的曲线,前期增大的趋势也没有试验中的大,后期也没有像实验过程中那样基本上趋于平衡,基本上在荷载加载到800kPa仍然是处于一个增大的趋势。
1.4结论
(1)本次FLAC3D模拟CFG桩静载试验过程中,忽略了桩初始状态下刺入褥垫层的量,设置为平面接触,利用的是FLAC3D中的interface命令,所以在分析过程中可能有一定的偏差。
(2)数值模拟软件模拟分析得出的结果和室内试验,现场静载试验相对比结果规律基本相似,可以看出褥垫层厚度的变化对CFG桩地基的影响规律,选择合理的褥垫层厚度仍然是一个辩证的过程,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定量分析。
(3)随着褥垫层厚度的增加,CFG桩承担的荷载就越小,土体承担的荷载越大,也就是说CFG桩的高承载力就不能充分的发挥出来。这就验证所得出的褥垫层的作用是辩证的。
参考文献
[1]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2]龚晓南.地基处理技术发展与展望.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3]金喜平,邓庆阳.基础工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4]张克恭,刘松玉.土力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5]陈育民,徐鼎平. FLAC/FLAC3D基础与工程实例.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6]彭文斌.FLAC3D实用教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7]郑俊杰.地基处理技术.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8]李粮纲,陈惟明,李小青.基础工程施工技术.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0.
[9]牛志荣.地基处理技术及工程应用.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4.
篇9
关键词:三船主体;收集;副船;充分;双赢
中图分类号:TP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2)12-0243-02
1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环境保护意识也随之加强,然而海岸边的垃圾和水生植物等的泛滥,使得有关部门对此事非常重视,“太湖蓝藻事件”、“金沙滩景区”等现象,表明治理措施势在必行。
2研究内容概述
2.1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表明,当今社会收集海岸上的垃圾或者水生植物等的措施以及机械产品通常都效率低下,单一,例如,蓝藻打捞船只针对蓝藻。收集与运输方面的突破,尤为关键。
三维建模软件的出现对机械装置模型的制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solidworks、CAD、犀牛等都是作为工科学生的必备软件工具,另外,太湖事件表明高效快捷地收集蓝藻可以降低水生植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所以,当务之急是如何高效、快捷、全面地提高收集效率,节省收集时间。
从收集装置的外型和结构入手,进行分析与改进,“量化”一词已成为当今世界的潮流,所以改进收集装置势在必行。如果将改进装置推广到全国乃至世界,将会对环保界产生足够大的影响。其意义在于提高收集效率,降低对环境和人们生活的影响,淡水资源得到应有的保护和利用。
收集装置的的量化为更好地收集岸边垃圾和水生植物等提出了新思路,这将对环保界的格局产生重大的影响。
2.2国内外研究现状
当今社会收集垃圾或者水面水生植物,单一,效率低,浪费太多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单一也是现在机械装置普遍存在的缺点,蓝藻打捞船只针对蓝藻进行设计与分析,不能收集岸边垃圾,这就是笔者攻克的难题之一,而且传统装置等主船收集装满之后,就要返回岸边,将收集好的水生植物和垃圾进行集中回收处理。突破收集和运输一体化也是攻克的难题之一。
有的地区由于经济落后,水生植物和垃圾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影响,淡水资源不能得到利用,人们利用渔船进行收集,就会出现垃圾或者水面水生植物收集不彻底等问题,而有的地方大型的机械装置不能进去进行收集,大型装置的噪音还会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和水中的生物。对此,笔者设计的装置进行了改进。
2.3主要研究内容
2.3.1三船模型分析
“三船”顾名思义,就是装置是由三个船体组成,主船作为主动力船带有收集装置,而左右各有大小相同的副船,副船的作用是运输收集的垃圾和水生植物,提高收集效率,降低收集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因为传统的机械收集装置只有主船,并且在船体中央处,有一个收集装置,必需人工进行帮助,而三船模型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改进,在主船和副船中间利用了液压泵体,将收集好的垃圾或者水生植物,运输到副船上,这样就可以提高收集的时间和效率。
三船中的副船对燃油的消耗也有所降低,与传统的收集装置相比较,三船模型,不论从效率还是燃料利用上,都优于传统的机械装置。
2.3.2利用三维软件建模
利用solidworks、CAD、犀牛等软件结合实际,建立实物模型,通过动画,最终得出了水上垃圾和水生植物收集船。图1是建模的图片。
2.4创新之处
利用三船模型,主船和旁边的两个副船,主船主要作为收集,而副船作为运输收集好的垃圾和水生植物等,与传统收集装置相比较,可知,不论从效率以及燃油消耗上,都优于传统的收集装置,新型装置中利用了带传动,移动副等机械原理,将机械原理应用到环保上,别出心裁。
3方案整体设计
方案的提出是在2011年12月份,由于湖面上水生植物的泛滥,以及岸边垃圾的出现,淡水资源的储备呈现日益减少的现象,传统的收集装置已不能满足当今发展的趋势,于是笔者从12月开始确定研究方向,突破口一:如何改善收集装置的单一化;突破口二:如何提高装置的收集效率与缩短收集时间;突破口三:将对人们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针对以上三个突破口,开始方案的整体设计。
3.1收集装置
传统收集装置的收集比较单一,例如收集蓝藻的打捞船只针对蓝藻,而不能对海岸上的垃圾和其他水生植物进行收集,而三船收集装置可以收集垃圾或者水生植物。它利用了带传动原理、移动副等机械原理。
带传动机械原理:靠带做中间体而靠摩擦力工作的一种传动。当带绕在轮上时,带的任一边都受到相同的初拉力 。带传动工作时,带与轮之间产生摩擦力 ,主动轮上的摩擦力与带的运动方向相同,即主动轮通过摩擦力驱动带运动;从动轮上的摩擦力与带的运动方向相反,即通过摩擦力驱动从动轮。由于摩擦力的作用,带绕主动轮的一边被拉紧,称为紧边;带绕从动轮的一边被放松,称为松边。
移动副原理:是一种低副,在平面内一种相对移动。
3.2实施方案
当船体向前运行时,如图1所示,T形大前爪收拦大量的水葫芦,通过液压马达带动清杂部件转动,将水葫芦甩到传送带上。由传送带运输到船上,经过挡刷将蓝藻清理下来,到船上的传送装置上,再由运输的托运船上来,由其运回上岸。其中槽型钢架与连杆(滑块)构成移动副可以调节钢架高度。
利用三船模型装置,主船负责收集垃圾和水生植物,两个副船运输到岸边,由岸边的人进行回收处理。主船和副船可以分离开,副船产生的噪音对人们生活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高效率和便捷是此装置的特色。实物模型在笔者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即将做出来,虽然它只是个模型,但是如果将其做成实物,那么在环保机械界将是一个亮点。
4三船实用性分析
4.1方案适用场合
(1)由于装置利用率较高,适用于湖面或者海岸边。
(2)由于装置前段的T型大前爪可以抬起,也可以作为船使用。
(3)适用于收集海上垃圾。
4.2装置高效环保预测
采用三船模型就是提高其收集效率,可以用副船进行运输,降低其燃油消耗率。此装置收集物品不单一,可以回收海上垃圾和水生植物等,对环境起到净化作用,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关于淡水资源的问题,“太湖蓝藻”事件足以说明现在湖面上水生植物泛滥,使得很多淡水资源遭到破坏,此装置可以进行高效的收集。净化环境是此装置的首要任务之一。
4.3装置应用分析
装置一旦做成实物,首先对全国重点污染区进行收集作业,例如“太湖”、“金沙滩风景区”这些地方都是人们居住的场所。实际场所还要考虑风速、天气等因素,此装置会在以后补充关于如何在下雨天和风大的天气工作的实验数据。如果将此装置应用于实际,那么其影响力将会影响一代对岸边垃圾和湖面水生植物的收集装置的存在。
5总结与展望
团队成员从2011年12月份开始在一起讨论与研究,确定研究方向,主要针对我国淡水资源正由于海上垃圾和水生植物等破坏而日益减少的现象,了解到当今社会收集垃圾和水生植物的装置比较落后,然后确定方向,研究出三船模型装置。并运用三维软件建模等方法,将此装置的模型制作出来,运用了模拟实验的方法,得出三船收集装置相比传统的收集装置,提高了收集效率,对我国淡水资源净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希望更多的人了解此装置,更多的人去保护我国的淡水资源,让三船收集装置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
参考文献:
[1]刘灿嘉,贾亚梅,徐缇,等. 江苏省太湖蓝藻打捞与处置资金运行模式[J].环境科技,2012(4):41~44.
[2]李娇,关长涛,徐希尧,等.射流式浒苔打捞机的设计与试验[J].渔民专业化,2009(1):35~37.
[3]李旭英,尚士友,杜建明,等.9GSCC 114H 型沉水植物收割机船队的设计[N].农业机械学报,2006-01-25(1).
[4]赵国兴.9SCGC-1.5型水草收割船的研制[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0(12).
篇10
本文认为,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向:
其一,从被动接受信息向主动索取、选择与组合信息发展。
在今天,越来越多的网民通过搜索引擎来获得信息,此外,RSS和Widget等技术,也使网民对于信息来源的选择、多源信息的组合有了更大自主权。当然主动索取信息不会完全取代被动获得信息这一方式。主动索取信息往往只是满足个性化信息需求,而被动接受信息则是全面感知社会环境的方式。
其二,从“中心式”消费向“分布式”消费发展。
在Web2.0时代,浏览器这样一种信息消费“中心”平台的垄断地位正在受到RSS界面、Widget、数字报纸、电子杂志等多种平台的冲击,从而产生“分布式”的消费趋向。这意味着未来的传媒格局中,绝对的“权力中心”可能会减少。每个用户都是自己信息消费规则的制定者,消费内容的组织者。个人门户成为表达个体意志、行使个人权力的工具。
其三,从独立性消费向社会性消费发展。
正在发展的新的技术会将不断地强化网民的社会性这一特征。尽管网络信息传播正在向分裂状态转化,这种分裂状态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但网络信息消费的“社会化”,却又在很大程度上作用于人们个性化需求的形成过程。
精品范文
1变性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