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能源范文
时间:2023-03-27 14:25: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石能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化石能源是一种碳氢化合物或其衍生物。它由古代生物的化石沉积而来,是一次能源。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烧后,都会散发出有毒的气体,却是人类必不可少的燃料。化石能源是全球消耗的最主要能源,但随着人类的不断开采,化石能源的枯竭是不可避免的,大部分化石能源本世纪将被开采殆尽。从另一方面看,由于化石能源的使用过程中会新增大量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同时可能产生一些有污染的烟气,威胁全球生态。因而,开发更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陈宣章陈珑玥编著
十五、花卉和能源
地球形成后,每天从太阳得到能量,同时又向周围散发能量。因失去的能量大于得到的能量,所以逐步冷却,在表面形成地壳。大约20多亿年前,地球上出现绿色植物并由它们产生氧气。现在,每年光合作用产生1000多亿吨氧气,但是大气中氧气总量才200多万亿吨,因为燃烧、植动物呼吸等都消耗氧气。
现今世界上所有工业动力,99%来自太阳,而其中99%是过去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能量。煤炭、石油、天然气都来自古生物体。现代动力仅极小部分直接来自太阳:太阳能电池、聚光加热(太阳灶)等;也有极小部分不来自太阳:原子能、潮汐(发电)等。还有许多能量间接来自太阳:水力发电、风力发电等。
农林业生产完全靠太阳能,植物光合作用生产粮食、蔬菜、油料、棉花、水果、树木等。畜牧副渔业也离不了太阳能。从根本上说,人吃饭得到能量也来自太阳能。
因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不可再生,必然面临枯竭,人类就寻找替代,积极研究可用作能源的植物——能源植物,包括:
1。富含类似石油成分的植物:石油主要成分是烃类,如:烷烃、环烷烃等。有些植物光合作用时,将碳氢化合物储存体内,形成类似的烷烃类。它们是最佳植物能源,生产成本低,利用率高。目前已发现并受赏识的有续随子、绿玉树、橡胶树和西蒙德木等。
2。富含碳水化合物的植物:用来生产生物乙醇,如:木薯、甜菜、甘蔗等。光合作用转化能量效率很低,<;;1%。植物生长时,自身光呼吸要消耗由光合作用生成的1/3有机物。因此人们研究高光合作用、低光呼吸的植物,并发现高产玉米、甘蔗、高粱等就是,称之为“没有光呼吸的植物”。它们的秸秆可生产生物酒精,直接用做汽车动力燃料。美国销售的“汽油”,70%以上是酒精汽油(1:9混合)。
3。富含油脂的植物:有万种以上,我国有近千种,有的含油脂率很高,如:木姜子种子含66。4%,黄脉钓樟种子含67。2%,还有苍耳子等。这类植物既是人类重要食物,也是用途广泛的工业原料,分四类:①大戟科有12种:含油大戟是灌木,高1。5-2米,树胶液可制类石油燃料,每公顷每年可获25桶生物石油;②豆科:巴西苦配巴树,高30米,粗1米,树干上钻孔就流油。每洞3小时流油10-20升,每公顷每年产油50桶;只要稍加工直接用于柴油机。③其它树木:油棕被称为“世界油王”,果实含两种油:中果皮榨棕油,含油32%;种仁榨棕仁油,含油10%。亩产油公斤数:油棕150-250,而椰子45-60,花生30-35,大豆15-25,棉子5-7。5。巴西试种它,3年后每公顷果实年产油1万公斤。苏木亚科油楠高10-30米,直径1米以上,分布在南海周围热带森林。树干长到12-15米高时,钻个5厘米大小的孔,2-3小时可流出5-10升油液,一棵树一年产油50千克,可直接用于柴油机。还有油桐、澳洲阔叶木棉、美国杏槐、我国陕西的白乳木等。④藤本植物:葫芦科油瓜,又称“猪油果”,种仁鸭蛋大,含油70-80%,亩产油50公斤左右。
4。燃料植物:农作物及其有机残留物,森林工业残留物等。欧美大量种植禾本科象草作燃料发电。它又名紫狼尾草,因大象爱吃而得名,原产非洲,是热带和亚热带广泛栽培的多年生高产牧草,植株高2-3米,甚至5米以上。草原网草、大网茅和高沙草等生长速度快,还有大戟科大戟属、红雀珊瑚属和海漆属,也是理想的燃料植物。
能直接间接生产工业用燃料油的植物统称“石油植物”:①能直接生产者主要是大戟科,如:绿玉树、三角戟、续随子等。大戟科巴豆属制的液体燃料可供柴油机使用。巴西香胶树,割开树皮流出树汁,直接可当柴油使用,简单加工可炼制汽油。每棵树年产胶汁40-60公斤。②经加工生产燃料油者,其低分子氢化物加工后合成汽油柴油代用品。澳大利亚桉树含油率4。2%,每吨可获优质燃料5桶多。菲律宾和马来西亚银合欢树被誉为“石油树”,分泌乳液含“石油”量很高。树海桐(又叫石油果)是潜在的石油代用品。10年后,工业提炼设备一昼夜中可从一千吨黄鼠树粉中提炼18万升石油和13万升乙醇,剩渣可作2。5万亿千瓦热电站的燃料。学者还发现30多种富含油的野草,如:蒲公英、马利筋属牛奶草等。美国黄鼠草每公顷可提取“石油”1千公斤;若经人工杂交种植,每公顷可提炼“石油”6千公斤。澳大利亚多年生野草桉叶藤和半角瓜富含石油样液,生长特别迅速,每周可长高30厘米,一年收割数次,而且含油量高,每年每公顷可产65桶“石油”。科学家还发现300多种灌木、400多种花卉含有一定比例“石油”。
目前,大多数能源植物为野生或半野生,固定能量利用率不到l%。人类正研究用遗传改良、人工栽培或先进的生物质能转换技术等提高利用率,生产各种清洁燃料。据估计,绿色植物(森林为主)每年固定能量相当于6-8百亿吨石油(全世界每年石油总产量的20-27倍),相当于世界主要燃料消耗的10倍。森林业能源则重视培植生长快、光合作用效率高、繁殖力强的树。英、美等国用木材生产石油。英国某公司用液化技术,100公斤木材生产24公斤石油、16公斤沥青和15公斤蒸汽。美国俄勒冈州某工厂,100公斤木片制30公斤石油。亚太地区有生产价值的能源植物有10多种草本、23种乔木和18种灌木。
能源植物不一定都在泥土里生长。藻类(如:西海岸巨型藻、澳大利亚丛粒藻等)和水生植物也可生产生物燃料。奥兰多市净化池里的风信子长势良好,污水是它的营养物。风信子不仅净化水源,还可得可燃气体。加拿大科学家在地下盐水层发现两种生产石油的细菌,一种红色,一种无色透明。它们繁殖很快,两天收获一次。一平方海里水域每年可生产14亿升“生物石油”。
石油植物作为未来新能源,有许多优点:1。绿色洁净能源,有利于保护环境。2。分布面广,因地制宜种植,就地取之成油,不需勘探、钻井、采矿,也减少长途运输,成本低廉,易于普及推广。3。生长迅速,通过规模化种植保证产量,而且是可再生的种植能源,而非一次性能源。4。使用很安全,不会发生爆炸、泄漏等事故。5。加强各国能源独立性,减少对石油市场的依赖,可保障能源供应、稳定经济发展。
许多国家开始研究能源植物或石油植物,建立新的能源基地,如:石油植物园、能源农场等,以满足对能源结构调整和生物质能源的需要。植物能源将是未来可持续能源的重要部分,到2015年将占全球总能耗40%。能源植物和石油植物将在21世纪大展宏图。
我国有4。3万种植物,约4千种有能源开发价值,包括糖类能源植物(甜高粱、菊芋等)、淀粉能源植物(木薯、甘薯等)、纤维能源植物(芒草、秸秆等)、油脂能源植物(麻疯树等)、烃类能源植物、薪柴类能源植物和能源藻类。我国也不乏石油植物,如:桉树、油楠。已查明:我国油料植物为151科697属1554种。其中,①种子含油40%以上者154种;②分布广、适应性强,可建立规模化生物燃料基地的乔灌木近30种;③分布集中可作原料基地,并能利用荒山、沙地等进行造林,建立规模化良种供应基地的生物燃料木本植物有10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已列出60余种能源植物,可作固体燃料直接燃烧或借助科学方法(干馏、发酵等)转换为炭、可燃气、生物乙醇或生物原油等。
中国荒山、沙地造林任务大,如结合林业六大工程进行资源基地建设,将为生物燃料油提供充足原料。如:中国黄连木有极强适应性,在温带、亚热带、热带均能正常生长,是重要的荒山、荒滩造林树种,也是优良的油料及用材树种;其种子含油40%以上,可作工业原料或食用油。中国黄连木约200万亩,亩均产500公斤种子,共10亿公斤,能生产生物燃料油40万吨(每2500公斤生产1吨)。其他木本能源植物亦蕴藏着巨大的潜力。
篇3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中国政府再度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重要表述: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被列为五大系统体制改革之一,这无疑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了新高度。
众所周知,城市规划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相关,在当前政府对生态环境提出新要求的背景下,生态城市转型与建设成为此后城市规划的重要路径。目前,传统的城市规划,正是由于缺乏前瞻性,造成了城市边建设、边拆迁、边规划的恶性循环,其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已成为各界的共识。
2013年9月6日,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指出,当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仍存在总量不足、标准不高、运行管理粗放等问题。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将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拉动投资和消费增长,扩大就业,促进节能减排。因此,在总理强调“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之后,我们必须吸取以前“先污染、后治理”的经验教训,走好新型城镇化这条路。
城市规划,能源先行
传统城市发展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是建设在先规划滞后,城市的迅速发展导致了城市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如今,各界愈发意识到城市规划作为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的重要公共政策,与能源规划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目前,在国内各类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中,除了包含城市供电、供气和供热等规划外,很少涉及能源规划,由此可见城市规划中能源规划意识的相对淡薄。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城市的能源消耗日益增加。北、上、广、深等大型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人们的住房需求随之增长,这意味着建筑能耗也在随之增加,包括用电、制冷、供暖等。当前的焦点问题是,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划,却没有与之匹配的能源规划,这就很容易出现能源分配不均、分配不足等现象,从而制约了城市的发展。
当前的城市规划更注重经济战略规划和空间规划,能源方面的部署也存在前瞻性不足的问题。随着绿色生态文明理念的深入人心,能源规划在新型城镇的发展规划中理应先行。在这方面,一些企业已经走在了前面。新奥集团董事局主席王玉锁曾提出“构建新型城镇能源体系”的观点,以及他们所研究和实践的能源利用方式,恰恰是我国目前能源规划中缺失的一部分。王玉锁提出的“因地制宜用能”观点认为,因地制宜地利用不同类型的资源禀赋,利用不同用户负荷特性的互补性,加强区域能源总体规划,实现城市不同区域用能的协同调配,达到系统能效最优和能源价值的最大化利用。笔者以为,这套能源解决方案具有一定的超前性。而新奥集团提出的“系统能效牵引”概念,就是希望发挥地方政府主导权,整合城市供能体系,依托技术创新,对城市进行整体“能源规划”。
能源体系调整加速度
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已成为世界上第二位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能源供应的持续增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虽然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能源资源总量,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能源需求的增长,人均能源拥有量已经远远低于世界水平。
当国际社会正加紧探索新能源的脚步时,中国当前主要的供能方式还是以煤炭为主,使用方法也较落后且方法传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能源体制本身的缺陷。比如,我国85%的煤炭是直接燃烧使用的,包括火力发电、工业锅炉、民用取暖和家庭炉灶等,煤炭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污染已居世界前两位。在愈发严峻的形势下,城市的能源规划亟须提高到与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中国政府在《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要加快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强化节能优先战略,全面提高能源开发转化和利用效率,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
在中国新旧能源交替的现状之下,技术创新或许是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的可行路径之一。从技术角度来讲,清洁能源技术持续革新,能源成本不断下降;气体能源技术富有调节性,促进了不同清洁技术的互补协同;特别是信息与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多能源系统整合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这些技术的融合与创新发展,正在改变着一些城市的用能模式。因此通过技术手段可以改变城市对化石能源的单纯依赖,并使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的利用得到加强。
目前国内在能源技术领域方面的探索有很多,例如,已建成的将信息网、能源网和物联网高度融合的能源互联网(泛能网)。它能够将多种不同品类的能源进行嫁接、转换,同时进行智能高效的有序配置,最终形成一个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相融合、集中式和分布式互补、供需双向互动、能源全生命周期管理和优化的现代能源体系,通过转变能源的生产和利用方式,打造区域能源“安全、稳定、经济、清洁”利用,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该网目前已在北京、青岛、上海、常州等多个城市进行应用,在降低用能成本的同时,在环境优化、资源节约等方面的社会效益同样可观。
篇4
关键词:电量市场化 可再生能源 现状 影响 措施
中图分类号:TM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2-0290-02
一、可再生能源发电现状
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形式以电力为主,近年来增长迅速,但由于传统电力结构倚重火电,可再生能源在整体电力结构中的比重仍显单薄。截至2014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升到11.1%,除去核电部分,可再生能源占比9.6%;从电力结构来看,可再生能源仅占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的8.9%,火电比重仍为67.4%。人们广泛了解的可再生能源形式包括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地热能发电等。水电是可再生能源中最为成熟和广泛的应用形式,我国水电装机容量领先全球,总装机约300GW,年发电量约1万亿千瓦时,对我国华东、华中地区的工农业及民生电力需求贡献突出,三峡、砻滩、葛洲坝、三门峡等水利枢纽工程更是广为人知。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近年获得集中发展,主要以风光资源丰富地区(内蒙、甘肃、青海、新疆等西部省份)的集中式地面电站为主要模式,2014年风电装机90GW,年发电量1500亿千瓦时;太阳能发电装机30GW,年发电量250亿千瓦时。而近期,风电太阳能电站开发向中东部推进的趋势,以及分布式太阳能发电获得广泛关注,是由我国中东部地区突出的电力需求和较为稀缺的土地资源决定的,也是未来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
例如,风力发电就是我国解决我国能源和电力需求刚性增长的重要战略布局。风能是一种不产生任何污染物排放、可再生的、清洁的自然能源,风力发电具有建造发电场的费用低廉,不需火力发电所需的煤、油等燃料或核电站所需的核材料即可产生电力,除常规保养外,没有其他任何消耗,没有煤电、油电与核电所伴生的环境污染问题等优越性。这几年,我国也大力推动风电等新能源行业,风力发电领域获得了快速发展。截至2016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6.4亿千瓦,其中并网风电1.6亿千瓦,占比为9.9%;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到5.93亿千瓦。占总装机比重36.2%。
二、电力市场化对风力发电的影响
1.电力市场化对风电可再生能源补贴的影响。十三五”能源规划对风力发电做了重点提及,到2020年风力发电的装机容量达到2亿千瓦以上。国家能源局表示,逐步取消可再生能源补贴,到2020年将不再提供风力发电补贴。可再生能源发电,将走向市场化运行。
能源被称为工业的血液,风能是能源的组成部分。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有关能源“十三五”规划的内容占据着重要位置。其中,风力发电的内容,在“十三五”能源规划中花了不少笔墨。
据“十三五”能源规划研究,通过构建西部、东部两个同步电网,到2020年,新能源跨区输送规模将可超过1.5亿千瓦,从而实现更大范围水火互济、风光互补、大规模输送和优化配置,弃风、弃光可以控制在5%的合理范围内,将从根本上解决西部地区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和消纳难题,保障清洁能源高效利用。值得注意的是,“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也是可再生能源非常重要的时期,可在再生能源发电也将走向市场化运行。
现在国家能源局已经提出了一个目标,到2020年风力发电实现平价上网,不再给予补贴。一旦可再生能源利用市场机制来发展就会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它的发展就会有更大的规模和更大的速度。
2.电力市场化对风电可再生能源上网电价的影响
在电力改革的大背景下,除分布式能源(分布式光伏、风电)以外,所有的电源项目都要参与竞价上网,即低电价的电量才能获得上网权,否则机组只能闲置。
3月1日,在北京电交中心完成了“银东直流跨区电力用户直接交易”的试点交易,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的一些火电、风电、太阳能发电企业参与了竞价上网,售电给山东。风电、太阳能项目由于出力间歇性原因,单凭“常规电力属性”与火电竞争,显然不具竞争力,因此只能靠低电价进行竞争,很多企业报了“0电价”,虽说会有国家补贴,但项目收益会大幅下降。
3.电力市场化对风电并网和消纳的影响
随着新能源大规模开发,运行消纳矛盾也日益突出。我国风资源集中、规模大,远离负荷中心,难以就地消纳。新能源集中的“三北”地区电源结构单一,抽水蓄能、燃气电站等灵活调节电源比重低。加之近两年经济增速放缓,电力增速减慢,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新能源消纳矛盾更加突出。新增的用电市场却无法支撑各类电源的快速增长,导致新能源和火电、核电利用小时数均出现下降。
我国电源结构以火电为主,特别是“三北”地区,占比达到70%;全国抽水蓄能、燃气等灵活调节电源比重仅为6%,“三北”地区不足4%。电源结构不合理,导致系统调峰能力严重不足。
国家早前颁布“十二五”风电、太阳能发电等专项规划,但“十二五”电网规划至今没有出台,新能源基地送出通道得不到落实。电网项目核准滞后于新能源项目,新能源富集地区不同程度都存在跨省跨区通道能力不足问题,已成为制约新能源消纳的刚性约束。
据了解,与国外相比,我国促进新能源消纳的市场化机制已经严重滞后,仅局部地区开展了风火发电权交易、辅助服务交易等试点。由于缺乏常规电源提供辅助服务补偿机制,火电企业普遍没有为新能源调峰的积极性。
三、可再生能源在电量市场化下的应对措施
1.“还原电力商品属性,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能源价格的机制”是近年电力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
可再生能源也是商品,因此由市场机制来引导其发展是必然趋势。可再生能源发将被纳入公益性调节性发用电计划,依照规划继续享受保障性收购。陆上风电是最接近自主市场竞争力的可再生能源。分析表明,延续当前风电政策,会面临保障性收购与市场机制的冲突、强制标杆电价与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的冲突、不断扩大的补贴需求与可再生能源基金规模有限之间的现实矛盾,最终导致风电并网和利用效率低下难题难以得到根本解决。如此,清洁、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目标很可能会落空。
根本的解决之道是市场化。让风电参与市场竞争,通过市场交易与用户达成长短期供电协议,调度机构在保证电网安全的前提下本着优先保障原则安排风电并网发电;变强制电价为基于市场交易电量的度电补贴,引入动态调整机制,根据风电的经济改善水平逐步降低、直至完全取消补贴。
2.建立以配额机制的绿色证书,鼓励碳减排交易和节能量交易
根据全国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15%的要求,2020年,除专门的非化石能源生产企业外,各发电企业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应达到全部发电量的9%以上。各发电企业可以通过证书交易完成非水可再生能源占比目标的要求。鼓励可再生能源电力绿色证书持有人按照相关规定参与碳减排交易和节能量交易。配额制度本身无法实现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绿色价值部分,绿色证书为绿色价值部分的实现提供了市场化A解决方案和手段。
通过允许配额义务承担者之间交易使用可再生能源的义务,绿色证书可以像商品一样在绿色证书市场上进行买卖和交易。
绿色证书就是将基于配额形成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证券化,并借此构建基于市场的可再生能源电能供求机制和市场交易体系。绿色证书作为可交易的有价证券,其价格由可再生能源电价高于常规电价的“价差”决定,并随着市场供求状况的变化而波动。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通过销售绿色证书获取价外收益,实现可再生能源电能的绿色价值,并使得可再生能源配额借由绿色证书实现可交易,巧妙地解决了配额制度的市场化问题。
对于可再生能源电力生产者来说,实施配额制并允许绿色证书交易时清洁能源发电企业利润由两个方面构成:一个是通过电力上网价格出售可再生能源电力以获得销售利润,另一个则是通过在证书市场上出售绿色证书来获利。而建立可再生能源认证系统,证书的可交易性打破了可再生能源发电交易的地域限制,使得绿色可以销售到任何有需求的地域。
3.电网加快电网建设,保证新能源并网和输送
2015年,政府有关部门出台了“改善电力运行调节促进清洁能源多发满发的指导意见”“开展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纳试点”“开展风电清洁供暖工作”等一系列政策,促进清洁能源持续健康发展。
篇5
关键词:交通发展能源转型汽车社会电气化去油化
在全球新一轮能源革命背景下,通过加快交通运输模式创新和技术变革,重塑能源生产利用方式,我国交通运输发展能够实现去油化、电气化、高效化,从而大幅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为实现“美丽中国”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一、我国交通运输能源需求持续刚性增长,转变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我国交通运输能源需求增长迅速,是继工业之后能源需求增长主要领域。新世纪以来,我国交通运输能源需求年均增速达90%,高于全社会能源需求73%的年均增速。汽车保有量“爆发式”增长,从2000年的1608万辆跃增到2015年的16亿辆。目前,我国人均交通用能不足美国水平的1/10,不足欧盟、日本水平的1/5。如果延续目前粗放发展趋势,我国交通运输用能需求可能还将增长数倍,不仅能源安全、资源环境等将难以承受,而且将进一步加剧实体经济物流成本负担。
特别是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大中型城市,交通运输粗放发展导致的拥堵、雾霾污染等问题,已经严重损害城市宜居程度和竞争力。研究表明,机动车在北京市PM25排放中占20%左右,重污染时段达40%以上。一些中小城市千人汽车保有量甚至超过大中城市水平,面临的问题和矛盾尤其突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交通运输需求还将持续增长,汽车保有量将不断上升,交通发展道路选择不仅直接影响能源需求、环境质量和二氧化碳排放,还关系到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交通物流体系成本效率等,加快变革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二、交通运输领域具有大幅提高能效、降低能源需求的潜力
交通运输领域重塑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实质上就是利用国内外现有可行的先M理念、成熟技术、最佳实践、创新模式,在支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交通运输需求增长的前提下,充分挖掘交通运输领域需求减量、结构优化、效率提升等方面的潜力。
(一)优化产业布局和城市化模式,从源头减少不合理运输和出行需求
在交通运输领域,货物运输和旅客出行需求增长主要受经济发展、收入水平提高等因素驱动,也与工业化和城市化模式密切相关。
从国内外发展经验看,降低工业化发展对重化工行业的依赖,选择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化模式,能够明显降低煤炭、铁矿石等基础原材料运输需求,并减少不必要的运输距离。目前,我国单位GDP货物运输强度是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3倍以上,是日本的10倍以上,具有相当大的下降潜力和空间。通过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在“去产能”进程中不断优化生产力布局,我国货物运输需求增长速度可以明显减缓。
在城市化方面,通过引导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大力发展紧凑型城市,推动城市内部空间布局向多中心、混合功能、小街区模式发展,积极发展远程办公、视频会议、在线购物等,也能够大幅降低机动化出行需求。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城市已经在反思和改变传统城市发展模式,提出以宜居程度为核心的新城市主义、精明增长等理念。丹麦哥本哈根还把发展自行车道作为城市规划优先任务,提出打造全球最好的骑行环境,我国上海、北京等特大城市也在推行“摩拜单车”方式,解决居民出行“前后一公里”问题。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升级发展关键阶段,彻底改变“摊大饼”式发展模式,探索高效宜居的紧凑型发展道路,在从源头节约能源、土地、水等各类资源方面都具有很大潜力。
(二)以铁路和公共交通为骨架,打造现代高效交通运输体系
推动交通运输结构优化,以铁路、公共交通等替代卡车、私家车等运输出行方式,是打造现代高效交通运输体系的关键。
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世界第二的铁路网络、世界第一的高铁网络,中东部地区单位国土面积铁路密度也达到较高水平,为推动交通运输由“总量不足”向“结构优化”方向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加快完善人口密集地区轨道交通网络,深化铁路管理体制改革,我国铁路运输占货物运输比重下降的趋势有望得到扭转,铁路在客货运输出行中的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不断提高铁路、水运等高效方式在货物运输中的比重,是降低交通运输能源需求增速的最大潜力所在。
在公共交通体系方面,我国主要城市在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出行分担率等方面,与东京、纽约、香港等发达城市还有很大空间。在城市规划、资金投入、土地安排、路权分配等方面,“公交优先”战略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今后伴随“市民化”成为城市化工作重点,把公共交通切实放在城市发展首要位置,对于增加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增强对人口集聚和服务业的支撑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城市圈、城市带发展进程中,加快推进公共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不仅具有显著的节能减排效果,而且有利于促进区域人口、经济等一体化协调发展。
(三)加快普及新能源汽车,提高电力、天然气在交通用能中的比重
目前,我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生产和消费国,具备引领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产业基础和市场优势。截至2016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过100万辆,天然气汽车保有量超过500万辆,已经突破试点示范起步“瓶颈”,有望进入快速普及发展阶段。通过积极推广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天然气汽车等,不仅能够显著降低化石能源需求,而且对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具有重要贡献。在汽车快速进入家庭过程中,我国有望开创一条不同于发达国家发展经验的新路。
特别是在电动汽车发展方面,我国具备实现赶超跨越的战略机遇。目前,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化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新的技术突破和商业模式不断涌现,由政策驱动向政策市场双驱动转型的特征日益显现。在这种背景下,通过及时调整财政补贴等激励政策,加快完善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购车许可、限制行驶等辅助政策,我国一些发达地区和城市有望在全球率先进入“新能源汽车社会”。在交通能源需求增量中,石油需求的增长空间将进一步被电力、天然气等替代。
(四)乘用车和载货汽车并重,大幅提升机动车燃油经济性水平
在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同时,传统内燃汽车也具备持续提高能效的巨大空间。截至2015年,我国汽车保有量达17亿辆,汽车生产能力超过3000万辆,绝大多数仍是传统内燃汽车,并且汽车平均油耗水平明显高于欧洲、美国水平。研究表明,通过持续提升机动车燃油经济性标准,加快普及轻量化、小型化、动力总成升级优化等先进成熟技术,到2030年我国乘用车新车平均油耗有望下降到3L/100km左右,比目前平均油耗水平下降一半以上。
同时,由于货物运输能耗占我国交通能源需求的60%以上,载货汽车领域能效提升的潜力更大。目前,美国能源部实施的“超级卡车”项目,仅利用现有的、成熟的、成本有效的技术,重型卡车的实际能耗能够下降50%以上。对我国而言,通过提升卡车装备水平、发展甩挂运输、优化物流组织管理,实际能耗下降的幅度将更大。此外,在“中国制造”创新升级过程中,伴随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先进复合材料等共性技术发展突破,也将有利于汽车能效持续提升,为交通运输领域节能减排降碳带来更大的外溢效益。
三、去油化、电气化、高效化是交通运输重塑能源生产利用方式的主要方向
根据我们的研究,通过推广应用国内外现有可行的先进理念、成熟技术、最佳实践、创新模式,我国交通运输去油化、电气化、高效化进程将显著加快,能够实现交通发展与能源需求、交通用能与油品、交通服务与碳排放“三个脱钩”。
(一)以较低的能源需求增长满通运输与城乡居民出行的快速增长需求
到2050年,我国交通运输需求将持续增长,货物和旅客周转量相比2010年分别增长39倍、49倍,私人汽车保有量相比2010年增长59倍。如前所述,在交通部门重塑能源的生产和利用方式,交通运输终端能源需求增速大幅放缓,2050年仅比2010年增长13倍。同时,交通终端用能需求和二氧化碳排放都在2035年左右达到峰值,之后进入持续下降通道。
(二)交通用能摆脱对油品的高度依赖,实现电气化、清洁化、多元化
在高速铁路、电动汽车发展推动下,电力将成为交通部门增长最快的能源品种。到2050年,电力占交通终端能源需求的比重达到22%,远高于目前1%的水平。交通用能全面实现清洁化,电力、天然气、生物液体燃料占交通终端能源需求的一半以上。汽油、柴油等油品需求增长大幅放缓,并且交通用油需求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
(三)交通运输体系的技术效率和经济效率显著提升
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在2030年左右成为市场主流,在汽车销售量中的比重超过一半,技术水平和产业竞争力达到世界先进。交通运输体系综合效率明显改善,2050年单位客货周转量的能源消耗相比2010年下降一半以上。不仅交通运输体系的系统配置效率、技术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在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物联网等推动下,交通运输的组织效率、经济效益也显著改善。
(四)为降低实体经济成本、培育新的增长点做出重要贡献
尽管交通运输重塑能源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需要增加在铁路、公共交通、电动汽车、高效卡车方面的投资,但带来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远远超过投入。与延续当前的发展态势相比,交通运输重塑能源到2050年需要的累计额外投资仅16万亿元,远小于其带来的节约能源、减排污染物等效益。同时,在节约不必要基础设施投资、降低物流成本方面,在促进电动汽车、智能交通发展方面,还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为繁荣经济增长做出积极贡献。
四、启示与建议
(一)明确交通运输重塑能源长期战略和实施路线图
交通运输重塑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涉及宏观经济、行业管理、技术选择、政策体制等方方面面,其长期愿景目标也不会自动实现。要把新一轮能源革命、信息革命、产业革命等大势与交通运输发展战略衔接起来。坚定去油化、电气化、高效化的发展方向,将其纳入国家发展规划、产业政策中,针对货运、城间客运、城市客运、汽车、慢行交通等不同细分领域,明确分阶段目标和实施路线图。
(二)及时调整炼化、汽车等产业发展规划和重点
交通运输重塑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对未来油品需求、汽车发展带来深刻影响。如果延续目前发展趋势,将进一步恶化炼化、汽车等产能过剩问题,带来巨大的投资沉没损失。同时,伴随交通用能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电力、天然气等将加快替代油品消费,汽油柴油失衡的矛盾会更加突出。在这种背景下,要全面停止新建炼化、传统燃油汽车产能,并在“去产能”进程中加快既有产能改造升级,适应多元化、清洁化变革趋势。
(三)以基础设施高效升级引领新型城市化发展
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已经突破“瓶颈”制约阶段,在升级发展过程中,要以节能高效为重要原则,引领生产力合理布局、城市化紧凑发展,提高基础设施使用效率和效益。在城乡一体规划中,要围绕轨道交通、公共交通、慢行交通等,协调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并加大土地供应、财政扶持等支持力度。
(四)在电动汽车、高效卡车等重点领域尽快取得普及突破
篇6
政策荫泽无疑给节能产业注射了一剂强心针,而许多立足于节能的能源企业也开始借此发力。成立于2006年的高灵能源即是一例。短短5年时间内盈利能力大幅提升。除了受惠于政策之外,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同样功不可没。
合同能源寻突破
高灵能源所拥有的冰蓄冷技术,指在夜间电网用电低谷时段用低价电制冰蓄冷,而后在白天用电高峰的高价电之时融冰释放,满足办公建筑的供冷需求。
这一技术对商业用户来说,可利用峰谷电价差实现节费;从宏观来看,把夜间可能浪费掉的电能以冰的形式存贮起来,有利于缓解白天电网供电压力,平衡电网用电结构,实现削峰填谷,减少能源浪费。
高灵能源投资有限公司总裁戴思嘉是在偶然一次出国考察中发现“移峰填谷”的冰蓄冷技术,该技术当时在美国已经成熟,但在中国却是零覆盖。戴意识到,这是个很棒的商机,更是中国未来节能减排的新方式。
迅速地,2006年戴思嘉与其他合作伙伴成立高灵能源,自主研发冰蓄冷技术,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在冰蓄冷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公司。然而,当高灵能源拿着甚至要强于国外竞争者的产品向国人推荐时,却因市场认知度匮乏、政策少有支持而推广乏力。
“你把你的技术说得再好都没有用,对方要先看到效果,否则他不相信你。”戴思嘉告诉《新领军》,为了让对方信任,高灵能源从合同能源角度寻找到突破口。
合同能源管理在国内被广泛地称为EMC(Energy Management Contracting),合同能源管理的本质不是推销产品或技术,而是推销一种减少能源成本的财务管理方法。这就意味着高灵能源不仅要推销产品、设备或技术,还要为客户提供集成化的节能服务和完整的节能解决方案,这其中又包括投资建设、售后维修等服务,日后才能与客户共同分享节能成果。
这一模式的优势在于容易取得低风险客户信任,不过高灵能源则要承担高风险。戴思嘉说,“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要对自身技术和产品非常了解,并且有信心,能确保设备投资建设后正常运转,实现公司与客户长期分享节能收益。”正是因为这种长远考虑,高灵能源才能够让客户信任自己。
高灵能源与客户分享节能效果时依据历史数据,“比如,一座大楼原先有1000万的电费,但用了高灵能源后,每年可能只有500万的电费。”戴思嘉解释,根据历史数据与节能后数据的差额,按一定比例与客户分享。
联合能源求未来
创业6年,戴思嘉将高灵能源的商业模式划分为三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是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推广冰蓄冷技术,第二阶段则是建设区域性冷源站――在需要冷用户集中地区建设集中供冷站,通过公共供冷管网向客户供冷。
冷源站不仅可以提升高灵能源的影响力,还可节约社会资源。以某一开发区为例,过去要盖10座建筑物,每座建筑物都得建设机房以及中央空调,假设一座建筑物的建设成本为10亿,那么其空调能源部分一般占到1亿左右;假设一座楼的机房需要占地500平米,10座楼就是5000平米。然而,如果采用高灵能源的区域供冷,那么这10座建筑物的供冷都将由高灵能源来承建和维修,机房建设面积也节约至2000平米,也可以省去1亿左右的建设成本。的确,高灵能源使得开发商、业主和高灵三方共赢,开发商节省建设成本和建设面积及维修,而高灵能源能从中挣钱。
戴思嘉说,“目前高灵能源所承建的天津泰达广场项目,每年可以转移电网峰值负荷约548千瓦,节省电力运行费用500万元以上,减少3276吨电力燃煤消耗和3603万立方米废弃排放。”
“十二五”期间,我国节能压力将更大,居民住户、工厂节能措施已经得到普遍推广,未来仍然有最大节能空间的领域则是建筑节能;而建筑能耗最大的地方就是中央空调,其耗能已占到整个建筑能耗的60%,南方甚至攀升至80%。同时,2010年全国大中城市空调耗电已经占到高峰用电量的40%到60%,电力缺口加大。无论从个体利益还是国家利益角度层面来说,区域性冷源站市场不可估量。
“十二五”期间节能蓄能领域会是重头戏已成为不争事实,但在戴眼中国内蓄能领域还有一种“占山为王”味道。
融资问题一直是制约节能服务行业发展的一大瓶颈,这并不是因为资本不想进入,而是资本对节能理念的消化还需一个过程;另一方面,节能作为一种复杂的分散投资行为,分布在各行各业,尽管总体规模很大,但具体到每个项目,对资本而言就属于高风险的新型业务,资金进入相对谨慎。
目前所有能提供节能服务的企业还仅仅停留在自家技术上,寻找适合使用自己技术的环境与客户,而没有将多种技术灵活应用,根据不同区域环境特点,实施不同的节能技术。这一现状让高灵能源开始其第三阶段的商业模式――联合能源技术模式。
所谓联合能源就是把多项节能环保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将土壤热能、燃气、热电冷三联供、冰蓄冷及热能回收技术集合成一个高效的节能蓄能系统,并使这一系统按照能源品位分级利用和循环利用,以提高能源利用率,大幅度降低建筑物能耗。
篇7
关键词:园林绿化;节能;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1、园林绿化节能设计施工原则
1.1、科学规划
园林绿化设计设计要做到科学规划,使设计项目与整个城市区域环境相结合,要在项目的性质、功能和形式等方面准确定位。
1.2、因地制宜
园林绿化设计应该增加绿地色彩,注重立体绿化,扩展绿化范围,发展垂直绿化,构建城市空间的多层次绿化格局。
1.3、植物造景
园林绿化设计应该采用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彩叶树种与常绿树种相配置的绿化方式,使绿地在四季的静态构图中达到三季有花,四季见绿,形成多样的生态环境、适度的园林小品、完善的园林设施、完美的生态环境。
1.4、以人为本
园林绿化设计要满足市民的需求和多样化的审美情趣,发挥好风景园林给人带来的陶冶性情、慰藉心灵的作用。
1.5、地方特色
园林绿化设计应该结合本地区的自然环境、物候和地域特点,将城市历史文化融入园林设计,创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园林。
1.6、可持续性原则
园林绿化设计应引进多方参与制度,可以在使用中不断完善、可持续发展。经过充分论证的设计,并非完美无缺或不可更改的,应该留有选择余地。设计在实施和维护中,也难免费有忽视之处,或者需要扩建等更改,在实施中还能达到具有可操作性的理想效果。
2、园林绿化节能措施分析
2.1、节土方面
一般来说,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种植土及回填土,而这些土质一般主要来自于农田或者高山的丘陵。所以大面积的进行园林绿化,必然会对农村及山区的生态环境造成-定程度的影响,再加上如果盲目追求视觉效果,或者堆砌高大的土丘,势必会增加建设成本和养护成木,而且会严重浪费大量的水土资源。鉴于此,应当以提升生物多样性的设计为原则,从而实现节能型园林的建设。在不影响原有地貌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为植物创造有利的生长环境,尽量避免大规模的地形改造工程,在进行回填与种植时要提高地表土的利用效率。总之,要尽量节约土地资源,从而化解园林绿化与农业用地之间的矛盾
2.2、节水方面
园林绿化建设过程中,除了要保证源头,同时还必须做好节流工作。首先要尽可能的丰富可利用水资源的总量,并全力做好水资源灌溉与运输过程中的防渗透和防浪费工作,同时,在灌溉时,可采用滴灌的方式,提高输水效率,将水运送到植物最需要的地方,如在树根部采用盘绕水管等方式,从而可以节省大量的水资源,而且还非常有利于植物的生长。除此之外,还可以设置简易蓄水池将降水收集起来,用于植物滴灌,从而节约自来水的使用量,减少水资源的消耗。
2.3、节材方面
节能型园林的建设应当加强各种自然环境、自然条件和人工材料的利用,并遵循循环再利用的原则,尽可能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以防止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积极利用环境友好型材料,尽可能使用地方工艺,并使用地方材料,不仅可以对建设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同时还能够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保证园林绿化的地方特色。在园林绿化建设实践当中,许多废弃物都具有再利用的价值,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对其进行再开发,通过加工将废弃物制成独具特色的绿化小品,例如,用搅拌机剩余的混凝土,创造出“假山石”;用铺路剩下的碎石等,在园林中铺成石子路。另外,还可以将各种植物的树皮、树叶、枯枝收集起来进行再利用,或者制成园林绿化的生物性肥料。总之,加强对园林废弃物的利用,不仅能够节约建设资金,同时还有利于环境的美化,提高园林绿化建设的经济效益。
2.4、节能方面
近年来,我国各大城市的形象工程屡见不鲜,如大型城市广场的音乐喷泉,以及城市景观大道等,使得各地都不得不增加为维持这些原理绿化建设运营所消耗的电能,从而与我国的经济发展之间形成突出矛盾,甚至有些地区使用非常花哨的照明效果用以突出园林景观。这种做法不仅不能实现含蓄的优美的夜景,而且照明设计的本身意义也未能得以体现,同时还造成了严重的能源消耗增加的财政支出。因此,在园林绿化建设中应特别注意能耗设计,同时相关部门还应当制定相关的政策用以规范园林绿化的夜景照明管理。在园林绿化工程建设中,应当大力倡导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在园林绿化项目所在地,要尽量使用当地比较丰富的自然资源,如风能、太阳能等,用以满足园林绿化建设工程的需要,并提高日常养护管理的标准。尤其是农村郊野和高速公路的绿化,通过风能、水利以及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利用,不仅可以有效解决灌溉问题,还能够解决照明问题,从而实现园林绿化建设成本的控制。除此之外,在制作指不牌或园林小品时,使用反光或荧光材料,可以改善园林景观效果,而且对于建设节能型园林绿化工程也非常有利。
3、强化园林绿化整体管理
3.1、强化原料采购管理
任何工程的建设施工都离需要购进原料保证工程施工的正常进行,园林施工建设也不例外,园林施工建设需要采购的材料苗木采购、水电材料的采购以及上建材料的采购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做好苗木的采购工作,苗木的采购质量关系到园林施工建设的质量,所以在采购中对于购进苗木的质量要严格把关,要选择壮苗进行栽种,弱苗、病苗坚决禁止入场,并且要对苗木的数量进行认真核对,保证苗木的数量。另外水电材料与上建材料的采购也非常重要,如果采购了质量不合格的产品也会对工程建设的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在采购中应依据施工设计图的要求进行相关内容的采购工作,在采购中对于产品的质量也要进行严格检查,要选择质优价廉的厂家的产品,使产品的质量得到保证的同时,又节省了建设资金。与此同时,在当相关的原料采购来之后也要在运输途中以及未使用前做好一点的保管工作。
3.3、强化人员管理
如今,我国的高效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各个行业的管理人才进行培养,但是,相比较而言,对风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人才的培养与教育还是较少的。因此,各个高校应该加强对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人员的培养,与此同时,相关组织和部门也应该加强对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人员的在职培训,培训的重点一定要符合风景园林工程的施工现状,以便于管理人员在接受培训后,能游刃有余的解决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
3.4、强化园林绿化施工的过程管理
要提前做好相应的施工准备,在对设计的意图与理念进行充分理解的前提下,制定合理的施工流程计划书、现场核对以及排水工程等细节性的施工规定,为施工的顺利进展提供必要的保障;在施工之前,要派遣专业人士针对施工环境土壤的pH值和密度等科学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尽可能的选择适合植物生长的良好土壤环境;为了在更大的程度上保障园林绿化管理的施工质量,相关负责人可以考虑结合实际推行园林绿化监理制,促使项目监理人员从施工开始到最后的验收要进行全过程的跟踪和参与,一旦发现工序、材料等方面出现了问题,就要进行及时的调整和完善,从而保证园林绿化施工管理的质量。
总言之,近年来,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严峻的发展态势要求当前在发展中必须做好环境保护与管理,以遏制换环境恶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绿色施工技术使用逐渐普遍,在节约能源、优化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我国现有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尚无验收环节、缺乏性能要求,在园林绿化节能工作中依旧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所以在以后的对园林绿化节能功效及措施的有效研究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陈华.园林绿化与建筑节能关系的理论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
篇8
关键词 世界银行 气候变化 清洁能源 碳基金
中图分类号:X21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At present, various environmental and energy security problems caused by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keep emerging.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inancial development agencies in the world, the World Bank has played a pivotal role in promoting the national emission reduction, climate change adaption and clean energy development.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functions and institutions of the World Bank at first and then analyzes and makes a prospect of the investment strategy and development trends in the future combining with the main ways of dealing with climate change.
Key words the World Bank; climate change; clean energy; carbon fund
当今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气候变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世界银行作为一家国际发展机构,在推动世界减排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分析和掌控世界银行的投资策略、投资方向对各国制定和实施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以及规划和实施减轻气候变化的大型项目建设有重大意义。
世界银行(The World Bank)成立于1945年12月27日,1946年6月开始营业,作为全球重要的金融组织之一,其设立之初主要是从资金和技术两方面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援助,其设立的目的是帮助发展中国家促进经济繁荣,消除贫困。世界银行由两个机构组成: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①与国际开发协会(IDA)。世界银行与世界银行集团(The World Bank Group)的概念不同,后者除世界银行外,还包括国际金融公司(IFC)、多边投资担保机构(MIGA)以及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ICSID),是联合国系统下的多边发展机构。
气候变化是个全球性问题,对世界各国都会产生深远和不可估量的影响,特别对于较贫困的国家,因受自身技术、资金、以及认知水平的局限,形势更为严峻,气候变暖引起的环境和能源危机将极大的阻碍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因此,在缓解和适应气候变化可能引起的不利后果的过程中,世界银行不得不承担更多的责任,以实现自身的宗旨和使命。同时,世界各国对能源、资源行业投资方向的决策特别是煤炭行业的政策将对与气候变化相关的项目建设和投资产生深远影响。
世界银行第十二届行长金庸在2013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记者会上指出,2014年是气候变化的行动年,我们必须毫不犹豫地为适应气候变化和缓解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而努力。关于气候变化,他提出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碳价格,他认为政府必须给污染(例如引起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二氧化碳)定价,应该尽可能早的通过税收或以市场为基础工具给碳定价。二是呼吁逐步淘汰对有害化石燃料的补贴,将补贴资金转移到清洁能源的投资上。三是对金融监管机制的期待。与碳相关的系统性风险需要通过经济上的价格信号解决。由此可以看出世行对应对气候变化的态度是积极而且主动的。
世界银行主要通过资金、技术和人力方面的投资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除了从战略上对气候变化提出合理建议,在实践中,为了抑制全球变暖过快增长的势头,世界银行利用自身优势,对具有减排能力的国家和企业进行投资,通过政策激励鼓励他们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此外,在世界银行的《发展和气候变化战略框架》中包含了对今后行动的一些规划和展望:技术方面需要以发展低碳经济为目的,开发和完善新型低碳技术,如促进CCS技术的成熟;资金方面不仅要拓宽融资的渠道,更多的发挥私营资本的作用,而且要规范融资市场,创造良好的资金环境;政策方面要形成一个全民共识,领导层制定合理的气候行动方案,各级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积极响应落实等。
当前,要避免气候变化带来最严重影响,有两种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长,以中国为首的东亚、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能源需求仍在持续上升。为了应对能源需求和碳减排的双重挑战,清洁能源将是能源产业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世界银行在投资和促进清洁能源发展上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并将每年增加20%的投资资金用于促进新能源项目的发展。在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进程中,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亟待发展的低碳技术以及投资激励都需要一个稳定的资金流作支撑,世行一直致力于通过建立一个全球管理框架以推动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之同时也有助于实现增加经济和就业机会的目的。将清洁能源作为发展重点,加速发展中国家低碳经济的发展和能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当前世行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的重要战略。
在适应气候变化过程中,国际上可选择的资金来源主要有气候投资基金(CIF)、国际发展协会以及2010年国际金融集团(IFC)发行的2亿美元的“绿色"债券(也称绿色基金)。其中,气候投资基金(CIF)的影响面相对较大,它的资金来源是世界银行、非洲发展银行、欧洲建设发展银行、美洲发展银行四大银行,通过赠予和贷款两种形式,对非洲、亚太地区、欠发达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南美和中美地区的适应气候变化活动提供资金支持。气候投资基金由清洁气候基金和战略气候基金组成。这里,需要尤为注意的是战略气候基金,该基金是为适应气候变化挑战的现存项目的扩展及新的试点项目提供融资。②这对清洁技术和项目的建设和运行有着重要意义。例如,CCS项目的商业化。(为了实现2050年二氧化碳排量减少50%的目标,CCS项目作为目前最具潜力的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技术,它的应用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战略气候基金对CCS大型示范项目的投资,可以加快CCS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和利用。)
世界银行一方面可以协助发展中国家解决能源需求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帮助他们建立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从各种渠道获得资金,包括碳融资。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M)和联合履约机制(JI),这些资金被用于资助发展中国家的减排项目以及发达国家之间的排放额交易活动。在世界银行的清洁技术基金的支持下,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摩洛哥等14个中等收入国家将大幅增加对可再生能源项目的投资,主要在太阳能、风能或地热开发方面寻求可靠的补充能源。2014年2月7日,世界银行气候投资基金对萨摩亚的气候适应试点项目(PPCR)资助1460万美元,气候恢复项目正式启动,主要用于加强沿海资源和社区项目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世界银行认为,应对清洁能源和气候变化问题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开展:首先,帮助发展中国家向低碳发展道路转变。具体包括发展可再生能源、开展节能行动、提高一次能源的使用效率;其次,推动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如碳捕集和封存技术(CCS)、生物燃料转化技术等;第三,防止滥砍滥伐,土地管理不当对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率”达到大约20%。此外,滥伐森林对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和贫困地区人口的自然资源都造成极大威胁。目前,世界银行正致力于与合作伙伴建立“森林碳基金”,帮助国家运用碳融资信贷,有力地打击滥伐滥砍行为。第四,应对气候风险。不断加剧的天气变化使得洪水和干旱等灾害频发,对于贫困人口来说,如何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至关重要。世行首度提出气候风险机制的概念,并最先在拉美、南亚等地区推出应对气候变化的保险方案。这些经验今后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推行。
从全球范围来看,建立全球性的碳减排机制是今后应对碳排放问题的必然选择。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不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个别责任,它跨越了国家和的限制,是需要全人类共同应对的课题。世界银行正在以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为出发点,积极开展减排行动,在防止地球变暖和环境恶化的过程中起到重要推动作用。随着世界银行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清洁能源活动的不断开展,必然会带动更多的国家和组织投入到这一事业当中。
注释
篇9
关键词:多元智能;教师;专业化发展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教授在其著作《智能的结构》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迄今已有近30年的历史。这一理论的提出在教育界引起了广大关注,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西方国家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之一。多元智能理论对教学改革的启示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为多元智能而教”,即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多元智能,以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为教学目的。其二是“通过多元智能来教”,即在教学过程中以“多元”为突破口,积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元智能理论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新视角,即通过教师多元化的教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要让学生多元化发展,教师首先要多元化发展。教师是具有不同智能类型的劳动者,他们的劳动是极富个性化的创造性劳动。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教学风格。教学风格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教学风度、教学节奏、教学方法、教学机智等。所有这些都与教师的智能特征息息相关,换言之,教师的智能特征直接决定了教学风格,会影响教学效果。如有的教师擅长语言智能,那么他上课的时候就会风趣幽默,妙语连珠,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笑声里获得知识;有的教师擅长逻辑数学智能,那么他上课的时候就会以严密的逻辑推理吸引学生,深入浅出,条理清楚,层层剖析,环环相扣。教师要认真分析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基于自己的智能特征,在学习其他优秀教师先进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取长补短,逐步形成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这个过程即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方面。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教师成长并成熟的过程,是教师在专业技术、道德情感方面不断更新、不断演进和不断完善的过程。那么多元智能理论给教师专业化发展带来哪些新的启示?本文将围绕这一话题展开探讨。
一、多元化的教学观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为智能而教,教师要具有积极乐观的学生观,用多元智能的角度看待学生,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是优秀的,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每个人的学习风格和方法都不尽相同。教师有义务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智能,如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乐感表现较强,而有的学生擅长用动作表达思想,所以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多种智力活动机会,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让它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采用一种或多种方式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尽量做到因材施教。此外还要强调学生在展示自己优势智能的同时把自己的优势迁移到劣势智能领域,保证在有特长的基础上全面发展。
教学不仅要为学生的一时负责,还要为学生的一世负责,既要关注学生当前的学习,更要重视他们的可持续发展,为学生终生学习打造平台。教学不仅仅是教授学生具体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方法,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素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用多元的视角观察学生,无论是教学目标设计还是教学内容选择都要具有多元的入口。
多元智能理论还强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对智能的定义中始终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现实生活需要每个人都充分利用自身的多种智能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社会的进步需要个体创造出社会需要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这两种能力的充分发展,才应该被视作智能的充分发展。从智能的本质上讲,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种创造能力,因为它主要是综合运用多方面的智能和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现实生活中没有先例可循的新问题特别是难题的能力。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所以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记忆知识,更要让学生明白其中包含的科学道理、方法、技术,促使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
二、强化教学反思
(一)反思的内容
过程性反思:旨在总结教学过程,如反思“我是怎么做的”,“用到了哪些智能”,“教学过程是否注意到学生的智能特点”等。
总结性反思:旨在对活动过程得失的总结,形成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如反思“我犯了哪些错误,根源在哪”,“我感到最愉快的部分是什么”,“这种问题一般怎样解决”,“我的优势是否发挥了”等。
创造性反思:旨在对问题的重新认识、推广应用,如反思“如果下次再让我完成这项任务,我会做哪些改进”,“哪些情况下还可以运用这些知识”。
自我认知性反思:旨在发现自己的智能结构。如反思“我哪方面智能表现突出”,“哪位教师的哪方面智能值得我学习”。
(二)反思的方式
教师的反思可以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笔录,即在纸介物质上撰写课后笔记记录。每堂课结束后,写下一段简单的记录,对自己的上课情况进行回顾和评价。反思记录应贯穿于教师的整个教学生涯当中,而不是某一个阶段的特殊任务。另一种是借助网络媒体撰写教学日志,目前最流行的就是个人博客(Blog)。Blog又称“网络日志”,以方便写作、便于管理著称。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把纸介的教学记录到网上,与同行共享,发现问题并及时交流。
三、以多元视角开展教学交流与合作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教师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多种手段,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教师的备课不仅仅局限在本校教师之间,还可通过网络平台在学校之间实现共同备课。
一种方法是在互联网上为每个专项的教师建立一个留言板,在这里大家可以交流教案,教学心得。通过教师群体的知识共享和思维碰撞,个体的教学经验和体会等内隐知识被外化,这一过程是教师自身经验的升华。更进一步,教师通过交流、反思把外显知识转化成自己的内隐知识,提高教学水平。
另一种方法是创建教师个人的Blog平台。借助网络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特点,教师个人的教学反思可以在校际间、城际间,甚至更大的范围内共享和交流。
四、以多元的视角评价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评价发生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更多地采用考试形式分析教学结果,把学生考试成绩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挂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这种观点人为地把教学评价从教学过程中独立出来。
大量的教学研究表明,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应有效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做有效评价,而不是某段时间内的“外加”活动。将教学评价融入教学的全过程才能有效发挥教学评价对教学的促进和诊断作用。
评价应该以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对照教学前后,从多个纬度评价教学效果。
五、多元化的继续教育培训
(一)校本培训
很多地方都举办了大规模的全体教师集中培训。这些培训往往脱离教学实际,过于笼统,指导性强但操作性差,不能解决客观存在的实际问题。因此很难受到一线教师的欢迎。所以教师培训应立足学校实际情况,突出培训的校本特色。
(二)个别化培训
教师受学科、年龄特点等方面的限制,对培训内容需求也不同。所以培训要具有针对性,避免整齐划一的强制要求。现代教育提出学生学习实现多元化,在教师培训过程中教师变成了学生,也应该体现培训学习的多元化。学校根据需要开设多项培训内容,由教师自由选择参加。
(三)理论培训
大部分教师走向工作岗位后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他们每天的备课工作主要集中在设计教学内容上,很少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忽略了自身的发展,这使得年轻教师走了很多弯路,甚至要花费多年的时间才能感悟到其中的道理。其实很多经验教训已经在理论探讨中有系统的论述,所以教师要注重理论的学习,对教学过程中发现的教学现象用科学的方法来解释,努力探求教育教学本质和规律,把教育教学工作从实践操作提升到理论高度,争取成为研究型教师。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著,兰金仁译.智能结构[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4:12-35.
[2]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1-40.
篇10
欣喜之余我感到,释放历史文化资源的能量一定要从文化经济学的角度来认真审视,方可以将文化直接作用于经济行为,产生可观的经济收入。因为历史资源具有难以估价的“无形资产”价值。历史文化资源的能量一旦释放,其带来的效益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文化是具有能量的,并且能量非常巨大,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密不可分,融为一体,而历史文化资源的能量与现代文化能量相比毫不逊色。历史文化资源中蕴藏着丰富的经济要素和商品要素,已经成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产业的发展就是要把包括历史文化资源在内的文化的商品属性释放出来,增加文化的造血功能,使文化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同时又助力经济的发展。
中国是世界最古老的国家,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是历史文化底蕴最深,最丰富的国家。现代社会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以释放历史文化资源的能量为终极目标。首先要把历史文化资源的市场化、商品化作为文化产业生产全过程的重要手段,对历史文化资源要选择和优化;其次是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生产出受大众喜欢、有文化附加值和科技含量的文化产品;再次是开发生产多种衍生产品,打造文化产业链,利用文化市场和知识产权等将这些文化产品和衍生产品销售到消费者手里,使各种文化资源的综合开发获得最大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