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问题范文
时间:2023-03-21 23:47: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能源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当前,一些地方上燃料乙醇项目热情高涨,意向建设产能已超过1000万吨。为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近日接连下发通知,要求各地不得以玉米加工为名,违规建设生物燃料乙醇项目,并对各地玉米加工企业进行清理。
这是对粮食“养车”热的一次“刹车”。记者调查发现,适度发展玉米加工乙醇能力,对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但一哄而起、盲目建设,不仅不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和玉米加工产业健康发展,并可能引发国家粮食安全问题。
粮食能源化产区变销区
在位于吉林榆树市的一个经济开发区,毗邻而居两个“超大型玉米深加工项目”吉粮天裕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和中粮生化能源有限公司。按照计划,两个项目一期消耗玉米都是60万吨,二期建成后也都是100万吨。
榆树是我国近三年连年的“全国产粮第一县(市)”,每年粮食产量240万吨,其中玉米180万吨。榆树市市长助理孙凌岐告诉记者说:“如果两个项目全面完工,榆树全市的玉米都不够供这两家企业,需要外调”。
记者在东北三省发现,像榆树一样由于加工业迅速发展而即将带来的“产区变销区”的情况比较普遍。传统的饲料加工业、淀粉加工业呈刚性增长,“能源化”则是“一把新火”。由于国家对用粮食加工燃料乙醇严格限制,项目上马因此花样翻新,方式更加隐蔽。
燃料乙醇继续扩产、争上项目。原来国家已批准建设的四家定点生产企业纷纷扩产,不少地方仍在论证上马新的乙醇生产项目,伺机争取国家批准。
转战乙醇上游产品酒精市场。生产燃料乙醇需国家批准,市场终端也由石化企业掌握,而酒精转化为燃料乙醇只有一步之遥,不少企业便打起“球”,“先斩后奏”建酒精厂。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不完全统计,全国正在新建及改扩建的酒精生产能力已达到160万吨/年。只要政策允许,市场有需求,这种项目很快就可以转产燃料乙醇。
生产下游的生物化工产品,直接替代石油化工产品。这也可以规避国家立项门槛的限制。
高额利润和政府驱动力强大
用陈化的玉米、小麦加工燃料乙醇是能源替代途径之一。燃料乙醇项目位列我国“*”十大重点工程,*年开始启动。由于当时燃料乙醇价格高于汽油,因此发展缓慢,到20*年全国产量才3万吨。
20*年开始的全球石油价格上涨使燃料乙醇利润空间不断“放大”。在国家财税政策扶持下,燃料乙醇从无市场变为有市场,生产企业从当初的无利润变为有利润,国家还包销产品。因此,2005年国家指定的四家燃料乙醇生产企业产量猛增,燃料乙醇项目从以前的“包袱”变成了“财富”。
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发展替代能源已由当初单一的用粮食加工转变为生物质能源的综合开发,坚持“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提出要更加依靠非粮食原料。但由于用粮食加工燃料乙醇及其上下游产品技术成熟,且在目前情况下大规模原料采购比较容易,成本低廉,因此企业仍对其青睐有加。加上东北产粮区经济相对落后,地方财政紧张。企业追逐利润和粮产区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一拍即合”,新的粮食“能源化”项目便以各种名目上马了。
东北一个正在建设的百万吨玉米深加工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按照他们的工艺,3吨玉米可以生产1吨化工醇、1吨DDJS饲料和1吨酒精。以目前石油和玉米价格计算,每生产1吨化工醇能获利1200元。如果年产20万吨,利润就是2亿元。为此,公司快马加鞭,项目从提出到开工仅用了两三个月,4月份开工10月份就要求投产,可谓“从天而降、拔地而起”。而地方政府对企业也给予了“无私”关怀,近35公顷的土地全部无偿提供。
粮食能源化影响已显现
关于“粮食能源化”对粮食安全影响的话题自其出现以来就没有停止过,目前业界仍然争论不休。而可以肯定的是,“粮食能源化”正在引发我国粮食市场的巨大变动,其“连锁反应”目前有的已经显现,有的将继续显现。
在包括“能源化”在内的一系列原因推动下,近年来我国玉米加工业产能增幅远远超过玉米生产增长水平。大连商品交易所和国家粮油信息中心联合研究课题预测:在20*至20*年度或20*至2009年度,我国将由玉米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
实际上,由于能源化加工的推动,今年以来,我国玉米价格持续上扬,并首次出现价格“倒挂”:玉米价格高于小麦,改写了各类粮食品种的比价关系,对最近一轮粮油涨价产生了影响。
“对于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来说,粮食生产应该首先保证口粮和畜牧业发展。”吉林四平市粮食局副局长赵殿发告诉记者,对将粮食用作工业原料的深加工项目,不可过度发展,尤其不可一哄而上。
篇2
一、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呈逆转趋势
90年代初,在工业产出中,轻重工业基本上各占一半,但是重工业比重去年以上升到67.5%,今年前7个月又进一步上升到69%。由于重工业单位产出的能耗是轻工业的4倍,工业化进入到重工业阶段必然会带来能源消耗强度的上升。这一点与其他工业先行国在进入重工业阶段后的能源消费特点没有什么不同。
然而,世界工业化国家的历史经验证明,在各国进入到重工业阶段后,从能源消费结构看,都出现了从以煤为主向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的转变。由于石油和天然气被称为“清洁能源”,热值高而有害气体排放少,虽然在进入重化工业阶段后能源消费的增长率会加速,但对环境的破坏性影响却不会随着能耗的上升而显著增强。
反观中国今年来的情况,进入重工业阶段后却没有出现能源结构的转换,从石油消费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看,1999年为24.6%2004年却下降到22.7%。虽然从2000年以来原油进口量以年均15.7%的速度增长,到去年以超过1.2亿吨,但由于同期国内原油产量的增速明显下降,石油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仍然下降了。那么能源消费结构的这种逆转,是暂时的还是反映了一个长期趋势呢?我认为是个长期趋势。因为,主要有两个因素将长期限制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向以石油为主转换。
首先是世界资源的不可能性,中国是一个石油资源稀缺国家,根据目前预测,中国在未来石油的最大年产量只能在2亿吨左右。从国际比较看,在工业化完成阶段,按桶计算的石油消费量,美国为人均28桶,日本和韩国为人均17桶,中国目前只有1.7桶,仅相当于美国的1/16,日本和韩国的1/10。
美国是世界上消耗能源最多的国家,日本和韩国却是工业化国家中能源利用效率最高的国家。如果按日韩的石油消费水平计算,到2030年中国基本上完成工业化的时候,每年的石油总消费量就要增加到36亿吨,这意味着将有34亿吨石油需要依靠进口。但是,世界石油资源并不丰裕,目前每年世界全部的石油生产量约为45亿吨,其中可贸易的量为22-23亿吨。即使今后世界石油产量和贸易量还会增长,相对于中国的巨大需求,仍然是远远不够的。
日本和韩国也没有什么石油资源,是依赖世界资源完成从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向以石油为主转换的。但由于从人口看它们是中小国家,虽然人均石油进口量很高,可石油需求总量却不大。而中国是人口大国,没有可能依靠世界资源完成这个转换。2003年中国原油加成品油进口已达1.2亿吨,2004年又上升到1.5亿吨,已经把世界当年新增石油贸易量的40%拿到了中国,许多人甚至把油价上涨的主要因素归结到中国的需求。即便如此,还是难以挡住石油消费在中国能源总消费中的比重下降,这已经充分说明了中国依赖世界资源转换能源消费结构的困难。
其次,中国大量进口石油还可能导致越来越激烈的国际冲突,使进口石油的增长受到严重限制。事实上,在目前的世界石油可贸易量中,超过2/3为世界工业发达国家所占有。2004年,美国的石油进口量为6.4亿吨,欧盟为6.2亿吨,日本超过2亿吨。如果中国的石油进口超过了国际石油贸易的新增量,就会影响到发达国家已经占有的国际石油贸易份额,从而引发同发达国家的石油矛盾。因此,中国在未来的石油进口量肯定还会上升,但是进口达到一定规模,不仅有经济的可能性问题,还有政治和军事安全问题。
由于石油是现代工业的基础,控制了石油就可以控制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所以在大国的国力较量中,石油就成为国家经济、政治和军事较量中的焦点。美国自2001年以来已经对阿富汗和伊拉克进行了军事占领,目前又在中亚一些国家不断策动“”,还以反海盗为名,在马六甲海峡建立了军事存在。通过这些已经可以很清楚地看出,美国近年来的军事部署是围绕中东和中亚石油资源区进行的。如果中国的石油需求高度依赖从这一地区进口,不仅未来的经济安全度难以预测,甚至政治上的独立都会受到威胁。因此,依赖海外资源实现能源结构转换,即便经济上可行,政治上也不安全。
所以,从长期看,中国的工业化将很难实现与其他工业化国家同样的能源结构转换。由于中国的煤炭资源相对于石油比较丰富,在未来发展中,中国必将更多地依靠煤炭来支持,因此,煤炭在能源消费比重中的持续上升和石油消费比重的下降,将会是一个长期趋势。
二、未来10年中国环境将持续恶化
如果中国在进入重工业阶段后的能源结构是以煤为主,就将面临日益艰巨的环境挑战,因为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是在以煤为基础的能源结构上完成工业化的,而在目前的中国,燃煤所导致的有害气体排放,已经占到各种有害气体排放量的65%--90%,每年排放总量约8000万吨。
如果按2000年以来中国能源消费的增长率和石油消费比重下降的情况来推算,到2020年,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90亿吨标准煤,而煤炭消费的比重将不得不上升,且占全部能源消费的75%,折合煤炭产量就是近95亿吨,由煤炭燃烧所排放的有害气体按目前的环保水平来推算,也要达到近4亿吨,即比目前增加5倍,这当然是一个灾难性的后果。
有人说,既然能源消耗与环境灾难是因为进入重工业阶段所产生的,那么中国是否可以绕开这个阶段呢?由于重工业化还带来了其他许多诸如资源与投入等方面的问题,目前许多人正在争论中国是否应该走重工业道路。
中国进入重工业阶段的原因是由于在目前的人均收入水平上,已经引发了居民对住房和汽车等新一代高档耐用消费品的需求,而这些耐用消费品都必须以重工业来支撑。所以,中国应不应该、走不走重工业道路的问题,实际上是在未来中国居民应不应该提高消费档次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本来就不应该有争论。因为这是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否则中国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搞现代化还有什么意义?
也有人举出香港、新加坡等地区和国家的例子,说明本国的重工业产品需求可以通过国际交换来满足。但是与石油的情况一样,对于只有几百万乃至几千万人口的小经济体来说,通过国际分工与交换,的确可以满足国内需求,使本国经济发展绕开重工业阶段,可是对中国这样有着巨大人口的经济体来说就不可能。石油不可能,钢铁、化工和机械都不可能。所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还必须走过重工业阶段才行。如此,能源的消费就减不下来。
也有人说,中国不是要建设“节约型社会”吗?走“循环经济”的路子是否可以大幅度减少能源需求呢?例如,用废钢铁就可以减少90%以上的能源消耗和有害气体排放。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由于循环经济是对已经加工使用资源的回收与再利用,因此发展大规模的循环经济,必须是大量社会产平已经到了使用寿命的终结期才有可能。这就是为什么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可以很发达,而在发展中国家却规模有限的原因。
在目前的中国,以钢材消费来说,房地产占了一半多,机械工业占了20%,汽车工业占了5%,而从2004年看,城市房屋建筑面积中有60%以上是近5年建造的,社会汽车和机械保有量中,也有近60%是只使用了5年的。如果房屋的平均使用年限为50年,汽车和机械的使用年限为15年,那么至少在未来10年之内都不会有大量报废的钢铁进入可回收期。其他有色金属和塑料的情况与钢铁是一样的。所以,至少在未来10内,我们不能指望依靠发展循环经济来实现大规模节能。
有研究表明,以大气环境来说,目前的环境容量空间只剩下25%,如果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还要继续上升,可能用不了多少年就会达到环境容量的极限。如果中国不可能绕开重化工道路,国际资源又不能支撑中国实现从以煤为主向以油为主的能源结构转换,则中国的工业化就必须选择新的道路。我们现在经常说中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前的含义是指要从粗放型增长转向集约型增长,然而从能源和环境的制约关系看,这个“新”字更应该是指中国必须走上一条世界各国从未走过的技术道路,即必须在新的能源与原材料基础上完成工业化建设。因此,中国的新兴工业化道路,不仅对自己的过去是“新”,对世界来说也是新的。
正因为中国的新兴工业化是前无古人的工业化,因此中国在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必然充满了各种困难,肯定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而在成功地转向新的工业化道路前,则必须继续依靠传统能源和原材料,即必须在传统工业化道路上继续相当长的时间。因此,至少在未来10年,中国的环境由于煤炭燃烧比重上升,会持续恶化。我们对此必须有前瞻性,必须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以使中国经济能依靠煤炭,在传统工业化的道路走出足够长的时间。
三、建设节约型社会重在生产而不在消费
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瓶颈使中国社会各界深感节约型社会的紧迫性。节约资源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生产,二是消费。从生产方面节约资源,主要是在生产过程中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消费方面节约资源,则要求人们减少对各种产品的消费。这两个方面,哪个应该成为节约型社会的重点呢?我认为是生产而不是消费。
从消费入手,无疑于是在提倡清心寡欲的生活,这与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相抵触。日本是发达国家中资源利用程度最高的国家,是节约型社会的典型代表,但这并不排斥日本每千人的轿车拥有率超过600台。当然还是要培养居民的节约意识,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约的习惯。
有人说,为什么不可以用税收等经济手段限制对大型住宅和大排量汽车的需求呢?由于税收是价格的组成部分,加大对消耗资源多的消费品税收,当然能抑制对这类产品的需求。但是,如果市场价格已经可以反映出资源的稀缺程度,消费者自然可以从自己的收入水平和与产品价格对比中做出理性选择。例如最近由于汽油涨价,许多消费者认为如果每升价格超过4.5元,就会放弃买车的打算,或者选择小排量车型。所以,只要市场价格机制是有效的,政府就没有必要通过干预价格形成来影响消费。
还有人提出为了节约资源使用,应通过税收等手段提高资源的价格,这个观点我不同意。以中国自身的资源禀赋不足以实现现代化,中国已越来越深地融入世界资源与市场体系之中,如果中国对世界资源的需求增加,则世界资源产品市场的边际价格就会上升,等于所有从世界市场进口资源的国家都在共同分担这个价格上升水平,中国的负担就小得多。但是,如果中国在国内单独拉高资源价格,等于在自动放弃充分利用国际便宜资源的好处。同理,如果因为印度等其他国家对世界市场的资源需求度上升,中国也要为其分担资源产品价格上升的结果。所以,只要资源价格是正确反映了资源的稀缺程度,中国就没有必要主动拉升国内价格。
中国目前在生产中浪费随处可见,其原因主要在于使用中的设备技术落后,企业规模过小,在钢铁、水泥、电力、机械、建筑等许多生产领域,每单位实物产出量所消耗的能源和原材料水平都大大高出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因此,在这方面有着巨大的节约潜力。所以,建设节约型社会绝不仅仅是个观念问题,更重要的是个物质基础问题,要通过立法和经济手段,强制报废一批落后的生产设备,采用财政补贴和国家对贷款贴息的办法,以及加速折旧的办法,支持企业尽快淘汰和更新设备。还要严格限制企业所使用设备的技术水平与规模水平,大力提成规模经济。
四、生产节约的重点是“增量”节约
生产节约可分成增量节约与存量节约。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每年都需要消耗大量新资源,“增量”节约就是指如何提高资源的开采和加工效率,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存量节约是指已经被加工成产品的资源,如何回收与再利用,这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循环经济”。
发展增量节约与存量节约,都需要政府和社会投入大量才力,在财政和社会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也需要选择重点。而从中国的工业化发展阶段看,至少在未来10年内,生产节约的重点应放在增量节约方面。因为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一定的社会产品积累,才有较大空间。以钢铁为例,建设工业化国家一般可以用两个钢铁指标来衡量,一个是钢铁生产能力的人均占有量,一个是人均钢铁蓄积量。从工业发达国家看,当基本上完成工业化时,人均钢铁生产能力大约为700公斤到1吨,人均蓄积量则在10吨左右。
当人均钢铁蓄积量达到10吨,钢铁的生产能力就会逐步衰退,这是因为在工业化完成阶段,居民对物质产品的消费已经基本上满足,消费开始转向服务业领域,钢铁工业主要是负担居民对原有产品更新的要求。而更新产品是以新顶旧,被淘汰和报废的产品,如汽车和房屋建筑,都包含着大量金属材料,而在报废的金属产品中,金属回收率一般都可以达到80%,这就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广阔空间,发达国家的钢铁工业之所以电炉炼钢占到全部钢产量的80%,就是因为发达国家的炉料是以废钢为主。而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阶段的限制,直到去年人均钢产量也刚过200公斤,人均钢铁蓄积量只有1.5吨,所以,目前铁矿砂炼钢仍要占到粗钢产量的85%,其余15%用废钢炼钢,其中还有60%的废钢是靠进口。
所以,生产节约的重点应放在提高对增量资源的使用效率方面。由于中国经济规模已经很大,例如从金属蓄积量来看,目前已经等同于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空间很大,现在就开始起步了。
五、最应节约的是土地和水:
不可贸易的资源才是经济发展中真正难以逾越的瓶颈,警惕中国经济走入有增长而无发展的歧途!
生产的节约就是要节约各种生产要素的使用。由于各国生产要素的天然禀赋条件不同,在生产中各类生产要素使用的密集程度不同。国际贸易的存在,对某些国内稀缺的生产要素可以通过贸易方式获得,但是,有些生产要素不能通过贸易,例如土地和水资源,所以,不可贸易的资源才是经济发展中真正难以逾越的瓶颈。
中国虽然号称地大物博,但人口众多,人均平原面积只有不到1000平方米,工业化过程中必须留足农业用地。因此,节约土地是比节约其他可贸易资源更为重要和紧迫的问题,同时也是以较少生产要素投入创造更多社会财富的最重要的途径。发达国家的实践说明,一国的财富形态约有2/3是房地产,食品吃了就没有了,衣服穿旧了就得扔,汽车也是减值的耐用品,只有房地产是可以保存财富的最主要形态。
对中国来说,由于土地资源极为稀缺,如果不能有效地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很容易使中国经济走入有增长而无发展的歧途。例如,中国近年来新建的许多建筑容积率都很低,以城市“毛容积率”来说,即城市建筑物面积与城市建成区面积之比,全国平均只有0.5,最高的上海也不到0.8,而东经为2,香港为1.6,台北为1.2,即便在珠三角、长三角这些土地资源已经极度紧张的地区,在大城市中心区内,五六层的建筑物也随处可见。
我最近到浙江的一个城市,听说这里的土地开发都已经碰到“红线”,但在最近城市改造后新建的房屋中,大多还是6层左右的建筑。今年国家给浙江审批的土地利用指标只有23万亩,其中还有40%是给中央项目预留的,分到一个地级市只有2-3万亩,再分到县只有不到1000亩,这是造成今年浙江投资增长率猛烈下降的重要原因。而福建、广东和上海也面临着同样情况。以至于有人说中国经济增长的区域格局正在变脸,出现了东冷西热的局面。
篇3
一、封面
题目: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各项内容:四号宋体居中。
二、目录
目录: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章节条目:五号宋体。
行距:单倍行距。
三、论文题目:小一号黑体加粗居中。
四、中文摘要
1、摘要: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2、摘要内容字体:小四号宋体。
3、字数:300字左右。
4、行距:20磅
5、关键词:四号宋体,加粗。词3-5个,每个词间空一格。
五、英文摘要
1、ABSTRACT:小二号TimesNewRoman.
2、内容字体:小四号TimesNewRoman.
3、单倍行距。
4、Keywords:四号加粗。词3-5个,小四号TimesNewRoman.词间空一格。
六、绪论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500字左右,小四号宋体,行距:20磅
七、正文
(一)正文用小四号宋体
(二)安保、管理类毕业论文各章节按照一、二、三、四、五级标题序号字体格式
章:标题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节:标题小三号黑体,加粗,居中。
一级标题序号如:一、二、三、标题四号黑体,加粗,顶格。
二级标题序号如:(一)(二)(三)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顶格。
三级标题序号如:1.2.3.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
四级标题序号如:(1)(2)(3)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
五级标题序号如:①②③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
医学、体育类毕业论文各章序号用阿拉伯数字编码,层次格式为:
1××××(小2号黑体,居中)
××××××××××××××××××××××(内容用4号宋体)。
1.1××××(3号黑体,居左)
×××××××××××××××××××××(内容用4号宋体)。
1.1.1××××(小3号黑体,居左)
××××××××××××××××××××(内容用4号宋体)。
①××××(用与内容同样大小的宋体)
a.××××(用与内容同样大小的宋体)
(三)表格
每个表格应有自己的表序和表题,表序和表题应写在表格上方正中。表序后空一格书写表题。表格允许下页接续写,表题可省略,表头应重复写,并在右上方写“续表××”。
(四)插图
每幅图应有图序和图题,图序和图题应放在图位下方居中处。图应在描图纸或在洁白纸上用墨线绘成,也可以用计算机绘图。
(五)论文中的图、表、公式、算式等,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分别依序连编编排序号。序号分章依序编码,其标注形式应便于互相区别,可分别为:图2.1、表3.2、公式(3.5)等。
文中的阿拉伯数字一律用半角标示。
八、结束语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300字左右,小四号宋体,行距:20磅。
九、致谢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小四号宋体,行距:20磅
十、参考文献
(一)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8—10篇,五号宋体,行距:20磅。参考文献以文献在整个论文中出现的次序用[1]、[2]、[3]……形式统一排序、依次列出。
(二)参考文献的格式:
著作:[序号]作者.译者.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时间.引用部分起止页
期刊:[序号]作者.译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年份.卷号(期数).引用部分起止页
会议论文集:[序号]作者.译者.文章名.文集名.会址.开会年.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时间.引用部分起止页
十一、附录(可略去)
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英文内容小四号TimesNewRoman.单倍行距。翻译成中文字数不少于500字内容五号宋体,行距:20磅。
十二、提示
论文用A4纸纵向单面打印。页边距设置:上2.5cm,下2.5cm,左3.0cm,右2.0cm。
能源化工论文范例欣赏:我国能源化工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摘要:随着“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对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为主的化工能源的需求增长迅猛,但是各能源化工基地在开采、加工、使用能源和资源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诸如认识、环境、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正视。因此,注重质量与速度,突出和谐发展、环保发展和节约发展,强化技术进步和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时展的诉求。
关键词:能源;化工;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4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0-01
在能源开发经济战略的影响下,迄今为止,我国正在并已经建成包括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宁东能源化工基地、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等在内的全国重要的能源集聚地,形成了以煤炭、石油、天然气为原材料,以电力、化工、材料为主导的产业体系的基本格局,力求达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目标,但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总体上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依然主导,并严重影响了经济、资源、环境、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能源化工基地面临的问题
(一)生态环境破坏
化工能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是我国工业发展过程中的一对突出矛盾,由于长期的粗放式开采,基地的周围生态环境已令人堪忧,主要表现在水资源短缺及污染严重、土地资源退化及地质灾害频发、空气污染这三个方面。由于资源开采可直接导致土地裂缝、塌陷,可引发陷落地震和冲击地震,同时,损害地表水质量,加剧地下水资源的流失,严重影响该区域的地质生态环境以及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此外,工业排放的有害物质也给人类和城市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二)集约化水平低
国际上公认集约化供应能源是节能减排的最有效途径,但由于我国在技术、体制、产业结构等方面的桎梏,实施难度很大,因此,我国目前基本上仍在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发展的老路,资源利用率低、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低仍是困扰我国产业发展及国际竞争力的首要因素。
(三)产业布局不合理
同类产业的开发项目一拥而上,也是我国能源化工基地所面临的困难之一,这不利于产业间的互利发展,影响循环经济的形成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据统计,榆林地区到2008年上半年,稳步进展的项目共9项,其中8项为电、煤电一体化,一项为石油、天然气,这种重复建设不仅不能提高经济效益,而且严重浪费了社会人力、物力、财力资源。
(四)企业管理脱节
就企业内部来说,管理体制形同虚设、各项防护治理措施相互脱节、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和合作等问题普遍存在,这种剥离有效科学指导和长远发展计划的具体操作,更多的只是注重眼前的经济效益,似一盘散沙,大大降低了能源化工基地的综合效益。
二、我国能源化工基地谋求可持续发展的策略选择
(一)构建生态补偿机制,明确环保权责
生态补偿机制就是指改善、维护和恢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调整相关利益者因保护或破坏生态环境活动的利益分配关系,以外部成本内部化为原则的一种具有经济激励特征的制度。[1]一方面,通过对破坏环境的企业或者个人进行收费,将环境保护的责任纳入到经济利润当中;另一方面,对企业或个人保护环境或者放弃发展机会的行为给予补偿,能够使资源和环境适度、适量、适宜地开发、利用和建设,从而达到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持续共生的目标。
(二)建立高效的能源化工基地监管执法体制
加强资源开采的过程中的动态监控与指导,力图提高当地的环境承载力,完善基地区域地质、水质以及空气质量的分析报告及存档,进而统筹安排,重点布局,可为资源的开发和节约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要建立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加强建设基地区域灾害的危险性评估及预警,制定合理的自然灾害防治预案,层层落实灾害防治责任制,对已经遭到破坏的环境及时治理,如地质塌陷,要做好土地修复和生态恢复工作。
(三)采用先进的机械设备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计算机领衔的高性能、大功率开采和处理技术装备能够实现自动化、集约化生产,这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也能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损失。以宁波化工区为例,该区建成了48条“钢质长廊”率先实现了能源供应的集约化,大大降低了原来汽车运输的成本。
(四)延长产业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针对我国产业结构单一的现状,依据循环经济的理念,在不同企业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和再利用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讲就是力图形成一个能源循环高效利用的产业链。产业链主要是基于各个地区客观存在的区域差异,着眼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借助区域市场协调地区间专业化分工和多维性需求的矛盾,以产业合作作为实现形式和内容的区域合作载体。[2]其实质就是以共同的原料为基础的不同企业之间的协调,它囊括了技术研发、开采处理、市场投放三大环节。如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已具备了煤炭-电力、煤炭-煤化工等产业链,在今后的发展中可尽量将煤炭、电力、建材、化工接合成一整套的生产链,增加煤炭的多重附加值,回收利用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将能耗降到最低,污染物排放也降到最低点,实现工业发展与环境和谐共处。[3]
随着新一批的能源开发和转化项目的投产,在今后的开发和建设中必须要考虑环境的容量以及资源的持续、合理利用,从而在经济发展中建立资源、环境、经济三者的和谐共生的长效机制是能源化工实现可持续发展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邓巍,薛.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的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3.
[2]邵仁丽.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可持续发展研究[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2):66.
篇4
关键词:煤矿能源统计工作问题建议
煤企能源统计是煤炭行业制定节能减排政策措施、实施节能减排效益考核的基础性工作,要搞好能源统计工作,重点在于如何运用真实、客观的能耗数据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就目前形势来看,做好能源统计工作,为各级领导提供准确、客观、真实的节能降耗统计数据,以便领导对当前节能减排的局势做出准确的判断,同时科学决策,进一步完善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国在最近几年开始关注节能降耗工作,并指出能耗指标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我国现行的能源统计制度已跟不上时展的脚步,统计范围、统计力量和统计体系等诸多方面都出现了许多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 我国现行的能源统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1.1 统计指标体系尚未健全。当前的统计指标无法从整体上反映企业内部能源的生产、消费、加工、转换以及市场销售与市场供求关系,不能有效地提供能源供给与需求、能源资源与生产、能源开发与节能、能源管理与效率等决策信息,不能全面掌握能源生产、购进、消费、库存状况及其发展形势,也没有提前预测能源需求量、能源节约、能源经济效益、能源生产及其需求量,导致能源管理部门因缺乏相关依据而影响能源发展规划和能源消耗控制目标考核工作。
1.2 领导重视程度不够。虽然利润最大化是企业从事经营活动的最终目的,但能耗指标也相当重要,而且很多企业都没有认识到能源统计工作对于企业运营的重要作用;有的企业管理者认为能源统计指标单一,而且工作量不大,可以交给工业统计专业的人员负责,或者让其他专业的人员代管,这就造成能源统计工作一直得不到重视;还有一部分管理者根本不了解能源统计工作,过分看重经济效益,对统计部门进行能源统计方面的业务培训及执法检查却不予配合。由此获得的统计数据往往缺乏客观性,甚至存在拒报、瞒报、乱报的现象;有的统计部门不及时整理能源报表,将统计数据草草上报以后,不建档存放能源统计资料,也没有统计台帐,致使统计资料不完整,必要时临时整理,做一些表面文章来应付上级检查。通过上述工作方式而获得的统计资料不完整,据此得出的关于能耗指标的任何结论都不符合真实性和客观性的要求。
1.3 “双基”工作做的不到位。可靠的能源数据主要来源于基础和基层,就目前形势来看,很多企业的能源统计工作都存在许多问题。有的企业不重视能源管理工作,管理渠道多头,导致企业始终无法获得完整的能源消耗数据。企业中负责统计工作的人员为应付上级检查才搜集数据,将能源年报或能源季报简单填写了一下就上报,这样的能源数据缺乏客观性,并不能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参考。而且基层统计人员所掌握的能源数据统计方面的知识非常有限,一部分在岗人员未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也有其他部门人员兼职代管的,总之这部分统计人员专业水平有限,而且人动频繁,有的部门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统计台账,也拿不出能源消耗统计的原始记录。统计数据缺失,势必会影响能源对煤矿产生的成果和趋势分析。除此以外,能源统计力量配备与工作任务明显不协调,阻碍了能源统计工作的开展,能源消耗以及利用情况的调研工作也就无从下手,甚至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宏观管理和经济社会对能源信息不断增长的需要。
2 针对以上问题的几点建议
2.1 健全能源统计制度,建立完整的统计体系。应该根据调查对象的类别,通过抽查、重点调查和全面调查等多种调查方式,获得准确、客观的统计数据。对随着生产运行变化的能耗实施动态管理。需要设置(能源消耗指标分解一览表)(能源消耗费用月报表)(能源消耗指标完成情况表)(部门月度能耗指标明细表)及(计划指标与实际指标完成情况表),通过这些表格构成企业能耗统计指标体系,此外,建立能源监测统计制度,对主要耗能部门节能降耗进展情况、对产值综合能耗、原煤生产综合能耗、原煤生产电耗、废弃物利用节能量、主通风机工序能耗、主排水工序能耗、空压机工序能耗、主提升工序能耗、工业锅炉工序能耗、洗煤损失量等指标数据质量进行监测。
2.2 依法规范统计行为。企业统计部门应该端正工作态度,夯实基础,定期对本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部门领导要不定期的视察基层工作,并为基层统计人员提供指导和帮助,同时督促相关人员做好统计台帐,促进企业原始资料管理的规范化;统计工作必须定岗、定员;进一步完善统计报表制度,如发现漏报、瞒报、拒报现象,一律按《统计法》的相关规定严格查办,从而确保煤炭行业能根据准确、可靠的能源统计数据进行科学决策。
篇5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重要性;趋势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新能源汽车包括有: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氢发动机汽车、其他新能源(如高效储能器、二甲醚)汽车等。
1 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意义
当前世界面临三大问题,一是能源紧缺,二是二氧化碳过度排放,三是空气污染。而上述三个问题的产生与石油的燃烧有着直接的关系,全球40%的石油被汽车消耗,我国30%以上的石油被汽车消耗,这些数字还会伴随着全球汽车产业的快速增长而上升。面对石油资源日渐减少和油价的快速上涨,以及汽车尾气的排放对社会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全球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能源和环境的巨大挑战。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国,近年来都加大了新能源的研发力度,以提高自身产业的竞争力。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与发展对环境保护、能源战略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对整个汽车行业,乃至对于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意义重大。
1.1 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以新能源汽车中的纯电动汽车为例。首先,纯电动汽车省去了油箱、发动机、变速器、冷却系统和排气系统,相比传统汽车的内燃汽油发动机动力系统,电动机和控制器的成本更低,且纯电动车能量转换效率更高。因为电动车的能量来源--电,来自大型发电机组,其效率是小型汽油发动机甚至混合动力发动机所无法比拟的。
1.2 有利于建设生态环保城市
目前全国各城市的机动车保有量都较大,机动车尾气排放成为各城市大气污染负荷的主要来源之一。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有利于节能减排,建设城市宜居环境。
1.3 有利于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相比,可以节省燃油,有利于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实现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
综上所述,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具有提高经济效益、节约能源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量等优点,使新能源汽车的研究和应用成为汽车工业的一个“热点”。
2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
2.1 提倡低碳经济
作为低碳经济最重要行业之一,电动汽车的研发和生产受到中国车企的热捧。低碳经济将经历一个很大的产业变革,它必然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但这个动力大小取决于这个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大小。相应的,低碳经济发展的力度与规模又取决于政策支持和技术进步。
2.2 补贴优惠政策
政府有新能源汽车的购车补贴优惠,且补助程度与国外相比较高。
3 新能源汽车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然而在看到美好前景的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到新能源汽车发展还面临很多问题。据许多业内人士坦言:其中最重要的障碍来自于基础配套设施不健全,充电不便等现实的问题,使新能源汽车的这些优点可望而不可及。
3.1 问题所在
目前专业汽车充电站稀缺,而家庭用户又普遍没有安置电源的私人车库,小区里的私人停车位上也无家用电源。除此之外,新能源汽车维修费用也较高,且配件销售点较少。
根据国家出台的新能源汽车规划要求,到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比例要占全部汽车的1/2,约为6500万辆。如此巨量的新能源汽车要正常运行,就必须具备完善的售后服务和配套设施,特别是动力能量的补充。
如果政府和消费者发现电动汽车尽管价格有优势,但缺乏配套的充电设施,用起来很不方便,他们会退避三舍。这反过来会影响汽车企业研发、生产纯电动汽车的积极性,导致恶性循环。充电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一直困扰着电动车开发和生产企业,也影响着消费者对于电动车的信心。没有充电网络,电动车的大规模应用甚至普及就是空谈。
3.2 解决方法
篇6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推广;必要性;存在问题;有效措施
自从新能源汽车被列入我国国务院战略新兴产业之一,相关行业取得了巨大发展。特别是伴随着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新能源汽车的量产和推广就逐渐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新能源汽车商业化推广工作也深入开展起来,然而由于其商业化进程十分缓慢,尚与规划发展目标存在较大差距。在此背景之下,深入探究新能源汽车推广相关问题,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预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研究、发展,并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的必要性分析
能源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更是保障和维持人们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自从20世纪70年代阿拉伯石油禁运开始,当前主要和应用最广泛的能源石油的价格就一路飙升,特别是伊拉克战争后,世界各国普遍开始对能源问题高度重视起来。地球上已经探明的石油资源只够开采半个世纪左右,太阳能与核能虽然较为丰富,但使用成本和风险相对较高,且在较短时间内是很难被运用于汽车工业的生产实践当中。
我国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环境会议上承诺,至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较2005年要下降50%,在此基础上,我国政府及相关社会机构组织出台了更加严格的碳排放标准。可以说,研究、发展和推广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减缓世界能源危机,推动经济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汽车生产企业共同的市场战略选择和汽车产业发展方向。
当前我国尚处于汽车工业化快速发展期,汽车产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长年保持高位,已成为当前世界上能源消费与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国家之一。但我国石油储量低,人均石油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0%,原油对外依存度较高,其中汽车工业所需石油又占据较大比重。因此,研究、发展和推广新能源汽车对于保障能源供应,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普通民众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个人出行的车辆需求增长迅猛,越来越为市场所关注。但汽车数量的快速增加,使尾气排放、能源需求、燃油经济性等问题突显出来,并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加之,近年雾霾天气的频繁发生,传统能源汽车尾气也对城市空气环境造成较大污染。这样,研究、发展和推广新能源汽车就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实现能源顺利转型,实施节能减排,履行国际承诺的重要突破口。
2 当前新能源汽车推广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出台,我国明确了新能源作为汽车行业发展的重点,这为电动汽车的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然而,在新能源汽车推广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最突出也最急需解决的,困扰新能源汽车推广的是价格过高和相关配套设备不完善两个问题。
2.1 新能源汽车的价格偏高
目前,因扰我国新能源汽车推广中的最大问题就是价格过高。与相对偏高的价格相比,其品质却无法与之相匹配,即便有政府大额政策补贴,电动新能源汽车价格仍然很高,这使其吸引力大大降低。据相关资料显示,比亚迪纯电动汽车的零售价格为人民币19万元起,上汽集团的纯电动车荣威E50售价则为人民币23.4万元。这样的价格水平和国外著名品牌的中级轿车相当,但后者的品牌度和稳定性无疑更高,自然更受消费者欢迎。而国产传统能源汽车的价格普遍在人民币10万元左右,与新能源汽车相比,价格优势十分明显。甚至部分消费者表示,即便价位相同的情况下也不会考虑购入电动汽车,因为对其安全标准及可靠性是否达到传统汽车水平持怀疑态度。
2.2 充电桩等新能源汽车的配套设施尚不完善
人们在汽车购买过程中,除了需要考虑汽车的安全性和经济性以外,使用和维修保养方便与否是也重要的考虑因素。然而,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一定时期之内还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据了解,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安装一个充电桩一般需要投入1万元,消费者显然不愿意为其买单,而全靠政府投入也不现实;二是,很多社区、物业管理方也不希望安装充电桩,充电桩一旦安装完成管理者就需对其安全负责。虽然政府对充电设施建设有一定支持,但力度尚有待加强。以上原因在无形当中制约了新能源汽车的推广进度。
3 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的有效措施探讨
3.1 政府须完善相关政策体系,加大财税支持力度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财税政策的大力支持,相关部门应制定和不断优化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财税优惠政策,以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快速发展。一方面,在财政政策方面,应继续实施鼓励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的政策,对公共服务领域新能源汽车示范、私人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予以相应补贴。另一方面,在税收政策方面,应对新能源汽车及相关零部件进口予以关税优惠,对生产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优惠,以降低其生产成本;对购买者按其所购车辆的等效节能指标给予一定的购置税减让。
3.2 建设覆盖更广的充换电服务网络
新能源汽车发展、推广需要建设覆盖范围更广的配套设施,如充电站、充电桩、电池租赁厂、加气站等配套设施应进一步完善,才能使新能源汽车得以更好地推广,并实现逐步替代传统汽车的目标。因此,城市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就应考虑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总体发展规划及充电设施设计和建设规范,使其配套设施的建设更加规范化。同时,应当进一步整合配套资源,引导社会资金加大投入,优先考虑在公交车站、停车场、大型商场等人群密度较大的地方加快布点,突出示范效应,强化新能源汽车的可用性和便利性,解除消费者的后顾之忧。
3.3 降低购车成本、健全相应的维修保养体系
一辆新能源汽车的裸车价格通常比同级别传统汽车的价格高出很多,所以早在2009年,财政部和科技部就已经开展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2014年初,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进一步扩大。虽然新能源汽车已经完全达到了商品化程度,但是实现真正的市场化,就必须解决成本过高的问题,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公共和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扶持力度,从各方面着手帮助新能源汽车企业降低成本,使新能源汽车真正成为消费者理想的代步工具。
3.4 加强媒体宣传力度
通过相关媒体大力宣传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革新、产品换代等消费者关注的信息,促进新能源汽车知识的宣传普及.这一措施不仅可以让消费者更加了解新能源汽车相比于传统汽车的优势,同时还能形成良好的口碑效应,全面提升新能源汽车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
4 结语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无疑是当前世界汽车产业的热门话题与重头戏,各国均加大了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等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努力争夺下一代汽车主导权。因此,我国必须针对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采取切实可行的推广措施,使新能源汽车更快地为民众所熟知和接受,从而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一)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与性质
我们在这里所讨论的新能源电力系统,相较传统电力系统而言,在系统性质的考量视角之下,具有更为鲜明的不可存储性、不可约制性以及不稳定性的客观特征。例如:对于风力发电的实践性过程而言,相较其他类型的发电模式,其发电机组具有更加明显的频率不稳定性的特征,在发电工作过程中,发电机组对于外界干扰因子的反应性应答程度也往往会表现得更加剧烈。在这样的先是背景之下,只有切实将较大规模的新能源电力接入现有发展条件下的电能供应系统,才能切实实现改良电力系统运行稳定性的客观目标,切实促进我国电力能源供应与保障事业取得相对良好的运营实践状态。
(二)新能源电力系统的探索方案试举
1.电源相应的探索方案
要想切实提高电源相应现象的客观水平,我们应当切实引进相对先进的发电实施技术,切实提升电能生产过程中的能量转换率,以为电网系统的安全有效的运行状态提供相对充分的现实助力。想要实现新能源电力生产系统能量转化率有效提高的现实性目标,我们就必须切实对发电系统的电机装置实施形之有效的优化操作,在有效提升电机装置的工作效率的同时,切实实现生产成本的有效降低目标。为新能源电力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现实条件。
2.电网响应的探索方案
新能源电力系统与原有能源形态下的电力系统相比,对于电压的耐受能力的限度水平以及输送系统所具备的通流能力都发生了较大程度的现实性较低状况,这也就是客观上,新能源电力系统比较容易容易出现电网扰动现象的客观技术原因。为了切实保障电力输送系统的安全运行状态,我们有必要切实实施电网扰动问题的解决实践工作,在现有技术水平条件下,我们只有使用低电压、高电压以及不对称穿越等客观性实践形式,才有可能切实实现改变输电系统的阻尼状况切实实现规避电网扰动现象的客观目的。
3.负荷响应的探索方案
部分类型的新能源电力系统虽然能够拥有较为强大的负荷状况调节以及系统运营状况控制的客观性实践能力,但是对于这些类型的新能源电力系统而言,一旦出现外界客观性环境条件的强烈干扰或者是其实际承载的负荷强度状况发生改变时,其系统客观运行过程中所具备的安全以及环保性能状况将会发生较大规模的下降状况,甚至会出现较为明显的系统性运行功能瘫痪现象。为了有效地对这样一种客观存在的技术困境实施相对有效的客观性改良目标,我们要在新能源电力系统中有效开展调峰技术的应用实践,通过在系统中使用并运行调峰技术,我们基本上能够比较彻底地实现对上述技术困境的客观性规避目标。
4.电网优化的探索方案
不管是对新能源电力系统还是对旧能源电力系统来讲,电网结构组织都是实现电力能源有效性运输目的的基本性的技术依赖组件,所以,在开展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建构工作的客观过程中,实施电网输送系统的升级改造工作将会具备较为充分的现实性意义。为了有效地实现这样一项客观性实践工作目标,我们应当切实开展电网系统的结构与配置状况的改良优化工作,切实提升新能源电力输送系统的运行稳定性特征,实现良好的预期效益。
二、新能源电力系统建立与运行工作过程中的基础问题
(一)新能源电力系统建立过程中的基本原理
在新能源电力系统的整体性建立实践工作的客观性开展过程中,基于基础性电气动力学视角的多时空尺度特性贯穿始终,这种特性是实现新能源电力系统建立工作客观目标的客观性基础,也是在事实意义层面上导致新能源电力运行系统出现波动性、随机性、不稳定性以及分散性等现实性运行描述特性的主要缘由。基于如此实践性客观背景,我们只有切实实现平衡新能源电力系统与电网关系的客观目标,才有可能实现建立具有较为充分的确定性特征的模型的现实目的,在不违背有关实践工作领域的技术约制规程的现实条件下,切实实现新能源电力系统高效率运行状况实践目标。
(二)关于不同的新能源电力系统间的相互协调问题
新能源电力系统虽然具备较为充分的再生性以及可操作性特征,但是在事实意义层面上,依然与旧能源电力系统一样具有着较为充分且鲜明的延迟性现实特征。传统能源电力系统之间往往客观性地现实存在着不同电力系统体制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客观性的合作制约结构,在此基础上实现良好的电力输出任务之客观性实践目标。以上现实发展状况客观上为我们实施不同的独立新能源电力系统之间的相互支持与功能运作性平衡机制的建构工作提供了相对充分的现实性实践空间,促使们在实施有关技术运行体制机制的建构工作过程中相对充分地对传统电力系统运营体制之下的合作工作机制建构模式实施相对充分的客观性借鉴,切实为有关工作目标的现实达成提供助力。
(三)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安全保障方法
新能源电力系统在实施发电生产工作的客观过程中往往要使用风能和太阳能等新型能源形式,所以其生产过程中所实际使用的能源获取实现装置往往会分布在较为偏僻、人烟稀少的地理位置,客观上存在着存在分布广泛、分布地域偏僻等现实性实践考量特点,相对于传统能源电力系统而言,新能源电力系统在客观性考量实践视角之下往往会更容易出现系统瘫痪以及故障,因此,在工作实践的开展过程中,我们应当对新能源电力系统的运行安全性状况给予更多的客观性关照,应当切实构建新能源电力系统独有的质量安全控制与保障工作实践系统,定期有规律地对有关的运营系统中的关键组件实施运营状态的排查工作,发现问题以及故障要及时进行上报,及时实施修理与完善工作环节。
三、结束语
篇8
【关键词】 合同能源管理 节能服务公司 广西低碳经济 生态文明
一、合同能源管理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合同能源管理(简称EMC)自上世纪70年展至今,在市场运作的基础上,通过节能服务公司与客户所建契约的模式,综合利用一种能减少能源成本的财务与技术的管理方法,从而为客户提供关于节能诊断、评估、融资及改造等活动的一体化服务。合同能源管理实现了节能服务公司、用能单位和社会的三方共赢,并逐步发展形成了以新型合同能源管理机制为商务模式的节能服务新兴产业。
国外的合同能源管理是凭借节能服务公司与客户签订技术和能源管理服务合同的形式,向客户提供能源效率审计、节能方案改造、节能设备采购、节能过程运行维护等综合服务。一方面,节能服务公司可通过向客户提供或者协助客户寻求第三方所需资金的形式,来负责融资并承担技术和财务风险。同时在合同期内按合同规定,将部分投资从因设备运行而节省下来的费用中回收,从而为客户实施和管理节能项目,以获取相应的利润,并在合同履行完成后将节能项目交付用户无偿使用。另一方面,节能服务公司也可作为一个中介者,在提供服务时只需做节能量担保,收取一定的中介费,融资则由用户自主进行,全部节省费用归用户所有。节能服务公司依靠自己的专业优势,有效降低客户的能源消耗,从而分享节能效益并获得利润收益。正因为合同能源管理具有投资少、风险低、节能好等优点,已成为一种新兴产业,并逐步从欧洲、北美等国家与地区向南美、亚太地区过渡发展,正成为推动世界节能减排进程的重要手段之一。
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大国,但能源利用结构却不合理,浪费严重。因此,合同能源管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在我国国内大量存在,市场调查与典型案例研究也表明,目前能源用户中依旧存在大量技术可操作、经济可支持的节能利用措施项目。在政府倡导下,我国于2003年12月注册建立起中国节能协会服务产业委员会(EMCA)。多年来,通过引进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服务模式,我国已经在工业、交通、建筑、公共机构的节能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2010年,全国共有约782家节能服务公司,累计实施节能项目4000多项,总投资287.15亿元,实现总产值836.29多亿元,年节能能力达到1064.85万吨标准煤。
广西作为中国面向东南亚的重要窗口,产业低碳化发展将是未来广西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近年来广西充分利用自身产业优势,逐步形成了以南宁糖业、百色铝业、柳州冶金汽车制造业、桂林生物医药业、北流陶瓷业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具有产业集群特点的区域经济形态。但目前的产业结构却仍显得不合理,主要表现为:资源型产业所占比重较高;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发展过快;节能减排能力与手段欠缺等。此外,广西区内的节能服务公司相对来说仍比较少,仅占全国的1/90。所以,通过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引进完善,能加快推进产业集群低碳化发展进程,从源头上改善能源利用结构,进而推动广西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生态文明的建设。
二、广西合同能源管理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政策约束力低,相关机制不完善
近年来,广西在推进合同能源管理上不断加大力度,而且促进节能服务产业的政策也逐渐增多。2010年12月广西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合同能源管理财政奖励资金管理具体实施办法》,对符合条件的节能服务公司的申报条件、申报范围、申报要求以及奖励标准都作了明确的规范和要求,在财政投入、税收优惠、金融服务等方面也制定了扶持政策。同时,2011年底广西发改委已组织了四批节能服务项目去申请国家备案,对全区共27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然而,一方面,由于这只是区域性政策,尚不具备法律效力,缺乏强制规定与强制执行的行政命令,对企业的约束力较弱。另一方面,配套措施跟进不到位,有些甚至欠缺操作性,在财政税收补贴上仍缺乏力度,金融服务的明确性及适用性仍不具体,商业风险和成本居高不下,弱化了节能服务公司的服务动力,在政策执行上也显得力不从心。
2、节能服务市场深广面不足
广西政府部门虽然通过政策的制定与互联网站的开设,将广西区域性的节能服务推向市场,但整体来说,宣传力度仍显不足。由于信息流通不顺畅,企业与金融机构双方的交易成本和信息收集成本都将增加。在采购市场上,由于广西采用的节能设备很大程度上依赖其他较发达省市或者进口,所以设备生产成本的变动及更新周期的缩短都将影响企业的正常节能服务经营。此外,世界能源价格的波动也会对企业节能服务效率产生重要影响。在服务市场上,广西区内的大型国有及合资企业仍是开展节能服务的重点,中小型企业迫于竞争及成本的压力,节能服务的意识与合作度仍有所不足,同时政府机关与公共事业部门市场份额的拓展空间也有待提高。
3、节能服务的技术发展存在制约
由于广西节能服务公司的软硬件设施与国内其他地区甚至国际水平相比仍有差距,突出表现在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储备、节能技术的创新发展与节能设备的使用上。因而,能否壮大广西节能服务公司的实力,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节能技术的创新与人才的发展。同时,节能能效的测评目前只有推荐性标准,权威性、操作性和公正性仍有欠缺,在节能量的测量和验证上常常标准不一,合作双方难以达成统一意见,尚未形成规范化标准。
4、节能服务公司融资渠道难
合同能源管理对节能服务公司的技术创新要求很高,初期一般需要大量的投资,通常需要承担巨大的资金风险以及不确定性的收益风险。广西区政府近年来根据节能服务公司的融资需求特点,制定了多种金融服务实施政策,引导和鼓励银行业等金融机构,通过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拓宽贷款担保范围,为节能服务公司提供多种项目的融资、保理等金融服务。但在实施过程中,一方面,以自有资金、银行贷款与自发筹款等单一融资模式仍占据着主体地位,且对金融机构的鼓励政策目标不明确,导致很多节能服务公司的融资都缺乏现实操作性。另一方面,由于很多中小企业规模较小,经济实力尚欠缺,难以提供足额的信用担保,导致常常身处贷不到款的境地,融资困难问题尤为突出。
5、节能服务所获收益存在分歧
合同能源管理的实质是通过向节能服务公司支付部分节省下来的能源成本,让用能企业提高能源利用率,使双方都受益。但在广西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节能服务公司前期诊断的偏差、用能企业在接受改造后缺乏支付诚信以及合作双方关于节能过程的实施、测量存在分歧的现象屡屡发生。由于广西区内的企业信誉监督机制尚未建立,对节能服务的利益分配也没有定规立法来保障,使得一些用能企业违背合同,拒绝付款,而同时节能服务公司也消极开展工作,这对双方合作的深入以及对合同管理模式的健康成长都造成很大影响。
三、广西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的对策探究
1、建立健全合同能源管理法律体系,提高政策约束力
目前广西关于合同能源管理方面的政策和法规多为程序性的,大多是关于市场进入方面的,而合同能源管理所涉及的节能服务行业的实质性问题是市场进入后所发生的市场经营行为和行为过程的监控。因此,建立新的合同能源管理法律体系,不仅能做到有法可依,界定相关当事人的产权归属,明确双方具体的权利和义务,而且还可以降低市场交易的风险和交易成本。鉴于合同能源管理相关立法在广西及其他经济发达省份的立法现状,建议广西立足于现实经济发展需求,参照《节能能源法》、《环境保护法》和《合同法》的相关规定,理顺所涉及到的复杂法律关系,从而制定《广西合同能源管理条例》,并以法律形式规定节能标准,包括节能服务行业的准入标准、合同能效评价标准、强制性能效标准等,形成可操作性较强的、系统全面的合同能源管理相关法律,解决好目前合同能源管理的相关问题。
2、加深节能服务市场的开发,挖掘潜力市场份额
针对目前广西低碳节能服务产业市场相对狭小的现象,节能服务公司应该开放视野,积极开拓城市项目和乡镇市场,大力争取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不断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在城市项目方面:商业建筑物及办公楼宇的绿色节能改造,包括对建筑物空调系统的改造、高效节能照明的引进、能源效率的审计改造及培训维护等;工厂机电设备的节能改造,包括对耗能设备的更换升级、制冷及空调系统的改造、热电联产及控制系统的管理等;政府机构及事业单位的节能改造,包括对项目开发的可行性研究,室内外照明系统的设计控制与维护保养,节能潜力分析等。在乡镇市场方面,建筑节能改造可分“三步走”:首先,争取和地方政府合作,取得政府补贴,节能服务公司自己则负担剩余费用,先改造一批样板项目;其次,通过样板项目的有力宣传,吸引更多的用户加入,并在政府的补贴帮助下,以节能服务公司与用户分担费用的方式进行;最后,在改造完成后,地方政府应与用户相互协商,通过签订合同来约定收益的分配方式,并积极配合当地政府宣传推广工作的开展,为下一步相关配套工作的开拓奠定基础。
3、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形成节能服务规范化标准
节能服务行业的发展关键在于技术,在现阶段内,节能服务公司应该根据自身的能力,以跟踪引进先进技术与适当模仿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从而加强自身的发展。有效的发展途径为:首先,尝试与相关高校、节能中心、科研院所等开展合作,深入发掘可视化的节能技术。通过签订合同,约定技术合作产权,以及技术买断等,约定相关技术成果的收益分配方式。其次,通过举办技术研究探讨会、项目推广介绍会等相关座谈会,加强与其他公司、用户、科研机构的交流,赢得发展机会。最后,政府应通过相关政策的制定实施,鼓励并引导与节能服务相关的技术研发中介的发展,拓宽节能产品开发与技术推广运用渠道,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化、规模化的形成。
4、拓宽节能服务公司的融资渠道,完善财税政策支持
首先,政府可通过融资担保、资金补助等经济及行政政策为企业提供支持,加强投资者对节能服务产业的投资积极性,并根据实际情况设立专项金融资金,作为银行商业贷款和政府财政补贴的必要补充。同时,还可以进行政府机构节能,对向政府开展节能服务的节能公司给予相对较多的税收减免与财政补贴。其次,金融机构应结合广西能源合同项目开展的地方性特点,设计符合本地需要的金融投资品种,为节能服务公司提供融资支持。金融机构应尝试在了解合同能源管理融资需求与经营模式的基础上,设计出更为新颖可行的金融品种与融资模式。最后,税务部门应根据节能服务公司的经营特殊性,实行相对征收少的税收优惠政策。可将该类公司通过节能方案设计、节能效果评估、设备管理使用等综合服务所获得的增值,适用于5%的营业税税率征收范围,并适当规范符合标准的节能技术与设备的所得税减免标准,对达到预定节能效果的公司给予税收优惠支持。
5、合理分配节能服务收益,建立企业间信誉监督机制
首先,政府应建立一个节能服务收益的合理分配机制,将利益分配强制化、合法化,使利益相关方能有效地形成共赢。努力做到在高能耗企业能耗下降的同时,确保节能服务公司的盈利,降低金融和保险机构的业务风险。其次,建立公司信用体系,规范信用评价等级。规范、有序的信用体系能够为解决融资难问题提供有效实用的工具,该体系应包括信用评价标准、信息平台、监督管理体系、信用维护机制等关键部分。同时,政府还应推动外在制度体系的建设,提高社会公众的信用意识和信用能力。最后,尝试建立第三方担保制度。针对节能服务公司的融资困难和信用不足问题,利用第三方信用担保方式即银行、担保公司、节能服务公司相结合的融资模式,降低资金风险,让节能服务公司在企业风险管理上承受更小的压力。
(基金项目:广西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174),课题组成员:裴梦丹、刘朝阳、庞富榕、孟庚。)
【参考文献】
[1] RGE VORSATZ D.An Assessment of on Energy Service Companies(ESCOs)Worldwide[EB/OL].WEC ADEME project on energy efficiency policies,2007(March)-1-62.
[2] VINEE.An international survey of the energy service company(ESCO)industry[J].Energy Policy,2005(33).
[3] 杨振宇、赵剑锋、王书保:合同能源管理在中国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J].节能环保,2004(12).
[4] 袁海臻、高小均、杨春权、张兴平:我国合同能源管理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公司运营,2011(1).
[5] 王光辉、刘峰、王祎:推进我国合同能源管理的发展[J].中国科技投资,2009(10).
[6] 陈赟:加快我国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的思考[J].中国能源,2011(1).
篇9
当前,我国的可再生能源信息收集和统计工作相对滞后,缺乏一个集中的信息和共享服务平台。权威数据的缺失,使得政府、科研单位和企业很难在能源战略规划、科学研究和市场竞争中利用分散在不同部门和不同渠道的信息做出正确决策。有效的可再生能源数据信息平台是进行新能源战略制定、规划及决策的基础。我国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一个集中的可再生能源信息和共享服务平台,为国家能源局和有关部门提供一站式、长期的、高质量的数据信息服务,更好地为政策制定、投资决策提供依据。建立一个集中的信息和共享服务平台的核心基础是明确相关的可再生能源信息收集及数据统计的渠道,定期、保质保量获取数据信息。只有确定了持续稳定而可靠的信息统计渠道才能开展真正的信息服务。
2我国可再生能源信息采集和统计现状
2.1总体概况
目前在国家层面,可再生能源还没有被完整的纳入正常的能源统计调查体系。目前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制度和统计报表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部分只有核电、水电和风电有较规范的宏观统计数据。在国家统计局编制的中国统计年鉴中仅在能源消费总量及构成中有水电、核电和风电的总比例。由国家统计局编制的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在其一次能源生产中分别给出了水电和核电的生产量,在能源消费中分别给出了分地区农村非商品能源(沼气、秸秆和薪柴)情况,而其他可再生能源,则缺乏统一的统计指标和统计制度,也没有约定的公布制度。农业部门、建筑部门也各自有一些针对本部门领域内可再生能源的统计数据,但主要针对农村和建筑节能应用而不是资源能源化的利用,给出的数据往往不足以支持有关资源能源化利用的决策和规划。这些统计数据覆盖的大都是电力生产,对于可再生能源产业其他情况很少涉及。中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行业协会虽然有年度的数据统计,但其统计渠道不完善,数据也仅能够反映部分产业状况,不够全面和翔实,并且因为利益相关问题其数据指标设置也各尽其所。
2.2风能领域
风能领域涉及的信息来源主要有三类:一是风能资源信息;二是风能利用(发电)信息;三是风能企业(风机制造业、发电企业等)信息。风能资源信息的收集和统计主要是由国家气象局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中心负责。2003~2006年,国家气象局完成了全国第三次风能资源普查,2007~2011年承担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国家财政部《全国风能资源详查和评价工作》项目,该项目以10m高度30年的气象资料为基础获得年平均风速,通过数值模拟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完成了水平分辨率为1Km*1Km、高度为70m的年平均风速和风能功率密度全国数值图谱,并计划生成80m图谱。同时,由国家发改委作为支持单位,中国气象局信息中心已建成风能资源信息数据库,并正在开发共享服务平台。风电场建设及风机制造信息的收集和统计工作目前主要有国家风电信息中心即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委会(中国风能协会)和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三家单位从事此项工作。这三家单位信息采集渠道各有侧重。国家风电信息中心以风电场建设为切入点,全面掌握风电场建设数据,但是对风机制造和零部件生产等信息基本没有涵盖。中国风能协会从制造企业的研发、生产、供货和建设情况收集整理数据,数据侧重于企业本身并兼顾风电场装机信息。中电联通过电网公司获取各风电场装机和上网电量信息。这三家单位收集的信息涵盖了风电制造企业、风电场建设和电力生产整个产业,并且其之间的信息可以相互校核、验证和补充进而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在数据采集方法上国家风电信息中心采用了在线填报,最大程度地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和可追溯性,而且可以在数据库系统之上完成各类汇总统计,可发展为动态分析模式。风能专委会目前的收集方式还是通过Excel文件填报,其表格还是比较简单的文字说明性填写,收集上来的数据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和格式化进而展开分析,无形增加了统计人员的工作量。中电联利用电力系统的信息化程度高的优势,利用其IT系统并结合运行多年的统计报表系统完成信息的收集汇总。此三家单位分别通过中国风力发电工程信息网(/)、风能专委会网站()、中电联数据在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网站(/)收集和统计相关数据。小风电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目前由中国农机工业协会风能设备分会负责。其统计方法主要是向主要企业发放调查问卷或电话调查,由企业上报后,校核汇总,信息采集频率为一年一次。数据指标涵盖企业概况信息、生产经营信息、产品信息及销售信息等。
2.3太阳能领域
太阳能领域的信息采集主要包括太阳能资源分布信息、太阳能发电信息、光伏产业信息、太阳能热利用信息等。太阳能资源信息的收集由中国气象局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中心具体承担。我国从1953年开始测量太阳能资源,气象站台从70个发展到现在的2610个。1993年以前全国有66个气象台有水平太阳辐射、散射和直接辐射数据,1993年以后,全国只有17个气象台有水平面总辐射和散射辐射数据。中国气象局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中心通过气象站台的历史数据结合GIS技术绘制了中国太阳能资源分布图,并提供了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太阳能发电信息依据太阳能发电的应用领域主要集中在无电地区通电、通信和工业应用、公共照明和分散利用、城市光电建筑和大型并网光伏发电等领域。其中,通信和工业应用及公共照明与分散利用等两个领域目前暂无可靠的统计部门进行统计分析。无电地区通电领域,主要是依托较大的国内或国际合作项目,包括2002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启动的“送电到乡”工程、中荷“丝绸之路光明工程”、世行“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项目(REDP)”和国家扶贫项目等进行数据的采集和收集,但截至目前,没有一个机构能把分散在不同部门的数据汇总并提供公共共享。城市光电建筑的信息采集是建立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07年对原23个城市范围内试行的《民用建筑能耗统计报表制度》(建科[2007]271号)的修订基础之上,形成了最终《民用建筑能耗和节能信息统计报表》,并于2010年3月16日正式实施。统计范围覆盖全国城镇和农村范围内建筑基本信息和能耗信息。统计方式为全面统计和抽样统计相结合。报表制度自2009年年报开始起执行,首次报送时间为2010年10月31日前,以后为次年4月30日前报送。不过,统计指标相对简单,光电建筑应用只有安装公司名称、安装容量信息,这些信息只能反映宏观信息,对其工程信息、发电信息和运行效果都没有涉及。大型并网光伏发电项目的信息采集主要依托国家示范和政府补贴项目的开展,信息比较丰富但公开的很少。其中“金太阳工程”的申报信息由财政部负责收集汇总,工程信息则由国家能源太阳能发电研发(实验)中心金太阳数据中心负责,但可以查询到的信息只有批准的示范项目名录,数据只包括项目名称和装机容量。需要政府核准电价的项目,目前由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负责信息收集和汇总,要求各省能源主管部门上报核准光伏电站工程信息,但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目前还没有得到国家能源局对此的正式授权。太阳能光伏产业信息主要集中在硅材料及硅片生产企业和太阳电池及电池组件生产企业两大部分信息。其中,硅材料和硅片制造企业信息目前主要由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c-e-)收集统计。该协会通过向会员单位发放调查问卷并结合专家跟踪的方式完成数据的收集和统计,调查问卷一般一年一次。信息主要在其每年的行业发展报告中,此报告为收费阅读;太阳电池及电池组件生产企业信息的统计相对多元,包括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委会、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委会、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新能源商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以及部分信息公司都在进行统计分析。各单位统计重点略有不同。太阳能热利用主要包括:太阳能中低温热利用,太阳能高温热利用以及太阳灶和太阳房等。太阳能中低温热利用包括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取暖系统等,太阳能高温热利用主要是太阳能热发电。太阳能热水器行业的信息采集现状和光伏产业比较类似,但光伏产业的设备生产的信息目前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需加强协商解决信息共享问题。
2.4生物质领域
生物质领域的信息主要包括生物质资源信息、生物质能信息、生物质产业信息、农村可再生能源信息。生物质资源主要包括农作物秸秆资源、畜禽粪便资源、林业生物质资源和工业有机废弃物等。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和信息收集工作主要由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能源环保研究所负责,该单位于2009年按照《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技术评价技术规范》对全国农作物秸秆资源进行了调查,形成了调查报告,但尚未对外。畜禽粪便资源信息收集和统计工作主要由中国畜牧业协会和中国沼气学会负责。中国畜业协会按照《畜牧业生产及畜牧专业统计监测报表制度》的要求负责畜牧业产业信息的收集和汇总并负责编写《中国畜牧业年鉴》。但是统计数据缺乏大型养殖的分布、数量和分级的信息。林业生物质资源的信息收集和统计工作由国家林业局生物质能源办公室负责。林业局于2004年开始到2008年历时5年完成了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工作,获得了能源生态林的基本信息。工业有机废弃物和城市有机生活垃圾等资源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主办的《中国城市年鉴》。根据生物质能应用的方式和范围不同,生物质能包括:生物质发电、生物质成型燃料和液体燃料。目前尚无专门机构从事此方面的信息收集工作。生物质能行业的信息统计工作相对分散,受制于行业本身特性,包括资源分布不均、资源稳定性和持续性相对较弱、各细分行业发展参差不齐等因素的影响,现有信息统计分别分散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行业协会、国家统计局和个别专家手中。农村可再生能源信息由农业部科教司能源生态处负责实施。农业部科教司生态处从1980年开始就实行了《全国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统计报表制度》,积累了30年的数据和经验,目前每年的统计数据在生态家园网()。
3我国可再生能源信息采集和统计面临的问题
3.1可再生能源领域数据的自身特点让信息采集和统计工作变得困难
首先,可再生能源领域涉及的数据量大,覆盖面广,内容多样。可再生能源从资源角度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潮汐能等自然界可以不断再生并有规律地得到补充的能源;从能源利用角度又包括发电、供热等不同的应用;从技术角度看每种可再生能源又有不同的技术参数信息;从产业角度涉及到不同可再生能源产业链上、中、下游各类企业信息、生产运营信息,覆盖面广,信息量大,既有静态平面数据,又有动态空间信息。其次,可再生能源领域涉及的数据具有跨部门、跨区域特点。可再生能源领域信息涉及到工业、林业、气象、环境、农业、水电等众多行业部门,覆盖国家全国34个行政区,每个行政区的数据信息特征不同,部门与部门的分割、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分割使得可再生能源信息收集、统计工作变得非常复杂。除此以外,可再生能源信息数据还具有时间序列长、数据空间特征明显等特点,这些特点都让信息采集和统计工作变得困难。
3.2可再生能源信息收集和统计的基础工作薄弱,很多领域的信息采集和统计工作不系统,甚至是一片空白
从前面的现状调查可以获知,可再生能源信息的收集和统计只有极小部分领域的基础工作相对扎实。如在农村能源领域,农业部科技教育司能源生态处拥有一套运行30年的数据上报系统,现有的报表系统指标设计科学、完善、内容丰富,并实现了制度化的上报和公布体系;太阳能资源、风能资源、风电场建设及风机制造信息的收集和统计方面的基础工作也相对扎实。目前,大部分可再生能源信息收集统计工作虽然是开展了,也有相关的部门负责信息的收集和统计工作,但不够系统和完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a)主要依托某类或某个项目开展的信息收集统计工作,没有形成定期的数据调查和汇总机制。例如:大型并网光伏发电主要是根据“金太阳工程”的申报信息获得,热水器主要由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太阳能热利用委员会上报信息,均没有形成信息定期调查和汇总机制;(b)缺乏严格的数据上报监控、检查和审核程序,数据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无从保障。(c)数据调查信息不完善。太阳能光伏发电领域的数据,前期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进行了摸底调查,主要侧重在电子器件的制造领域,但关于光伏电站的信息采集工作尚不完全。(d)数据信息分散,不系统。如生物质能信息的收集,国家发改委价格司有一些项目信息,一些协会也有分散的各类汇总数据,缺乏系统性。(e)统计口径不一致,各个部门主要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数据信息的收集和统计,口径标准各异,不规范。比如装机容量指标,2009年中电联统计的中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为1613万kW,而风能专委会统计的装机容量为2580.53万,两者相差967.53kW。分析原因是两者对装机容量指标的定义不同,在电力行业装机容量指的是实际投入运行的有效容量,而风能专委会的统计则包括了安装完毕但没有投入运行的容量。还有一部分可再生能源信息收集统计工作仍然是一片空白。在光伏发电中,通信和工业应用、公共照明和分散利用等领域目前暂无可靠的统计部门进行统计分析。生物质发电、生物质成型燃料、生物质装备制造业等也没有可靠的统计部门和机构进行统计和分析。大量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和产业信息,比如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三大产业的产品品种规格、年产量、实际安装量(销售量)、销售额、出口量、产业的人力资源情况(就业人数、人才类型分布)等,均没有专门的部门进行统计,对发展目标和政策的制定不能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3.3已有的统计信息分散在各个组织机构中,缺乏有效地沟通共享机制
从前面的现状可以看到,各个资源信息的收集主要由各组织机构独自进行,协调沟通不足。一方面,有些数据信息,不同的组织机构和部门都展开了收集和统计,造成资源的重复和浪费;而另一方面,有些非常重要的数据信息,却没有相应的组织机构展开收集和统计工作,造成了数据信息的缺失。而目前,还没有建立起组织机构之间的沟通共享机制,以调动其各组织机构的积极性,互通有无,有效共享,整合数据资源。3.4缺乏信息化的报送手段在已经展开的可再生能源信息收集和统计的工作中,只有部分领域的信息采集和统计实现了信息化的采集和报送方式,大部分还需要以手工方式填写和报送。效率极低,不利于对数据质量的有效审核、监督、控制和管理。
3.5缺乏专业的调查统计人员
从可再生能源信息收集统计工作基础现状的调研中,发现统计调查人员专业性不强,同时统计调查人员不固定,造成对数据指标的理解出现偏差和重复计算,已经开展的数据采集从源头上就无法保障数据的准确性。
4对策与建议
4.1成立一个权威的职能机构,负责可再生能源数据信息的收集和统计工作需要在国家能源局的管理和指导下,成立一个权威组织机构,如国家可再生能源中心,负责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和统计工作。法律保障层面上,该组织机构必须得到国家的相关立法支持,应获得国家统计局的帮助,在国家统计局建立统计备案,在国家统计法指导下进行数据的收集和统计工作。建议尽早启动相关研究,搞清我国可再生能源数据信息收集和统计建设的相关立法内容、程序和步骤,最终将国家可再生能源数据信息收集和统计建设以立法的形式写入《能源法》或其他更高层次的法律法规中。技术层面上,该组织机构应得到国家能源局的支持,获得国家能源局信息收集的正式授权,进行强制性的可再生能源信息采集,并依法进行一些专项调查。我国所有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公司、企业和研究机构,有责任依法向国家可再生能源信息中心填报统计数据。在操作层面上,应整合现有组织机构、行业协会等相关资源。对于现在已经完善的信息采集和统计系统,应在国家能源局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协调下,加强与数据拥有方的联系和沟通;对于尚未完善的领域,应获得国家统计局的帮助,在国家统计局建立统计备案,进行数据的收集和统计工作。通过优化整合,打造一个完善的可持续的数据采集和统计体系。
4.2形成一套研究可再生能源系统总体综合数量特征的概念和具体的指标体系,统一统计口径、确定统计时间、范围、空间标准形成一套研究可再生能源系统总体综合数量特征的概念和具体的指标体系,统一统计口径、确定统计时间、范围、空间标准。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对数据本身、数据的统计口径等要有非常清楚、详细、无歧义的定义,这样才能保证上报数据的一致性。美国能源信息署(EIA)的信息质量准则值得我们参考。该准则提出了客观、实用、真实和有影响力的几个准则。对于不符合信息准则的EIA留存信息。美国能源部建立了一套管理机制,允许个人寻找和获得正确及时的更正。此外,EIA采用了标准手册体系,以支持EIA信息质量准则,保证所信息达到客观、实用和真实的标准。
4.3设计一套严格的数据核查和评价机制设计一套严格的数据核查和评价机制,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数据的有效性,靠单一来源,难以得到保证。因此,在数据收集机制中,一定要考虑多渠道数据来源,以对数据进行核对;另外,应制定具体、易于实施的数据评价指标和数据质量分级表示体系,让数据提供者、消费者能清晰地知道数据质量。为了鼓励各数据来源单位提高上报的数据质量,还应建立数据来源的评价机制,对每个数据源提交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进行评价,并定期结果。
4.4发挥各组织机构力量,建立沟通协调和信息共享机制,健全统计信息来源渠道健全信息来源渠道是进行可再生能源信息采集和统计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需要从机制保证、技术支持、资金维持、运营维护、数据校核和进度安排等方面入手,确保信息渠道畅通,数据来源长效可靠、全面真实,信息采集和共享互惠互利。目前信息收集和统计比较全面并且可持续的机构,基本上是依靠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并利用国家统计局许可的统计报表完成的。对于目前还没有专门机构收集的信息,大部分都分布在不同的政府部门。因此通过联系协调不同的部门,是解决数据获得的重要途径,问题的关键在于机制的设计。行业协会在信息收集和数据校核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因为他们具有获得一手信息和对产业深入了解的优势。因此,建立信息来源渠道的首要条件是政府部门的协调和支持。对已经有信息获取渠道的,应该通过加强协调,使部门间信息充分共享。对于没有信息获取渠道的,应该从指导产业发展的角度联合统计部门对获取信息的协会和咨询公司予以全面支持,同时发挥专家和协会的作用,统一规定企业填报数据,以便获取一手的全面数据,通过与各协会和部门调研数据进行校核,从而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篇10
当前,世界电能生产、输送和分配的主要方式是集中发电、远距离输电和大电网互联的电力系统,这种方式提供世界90%以上的电力负荷供电。这种容量越来越大的电网具有很大优点,但也存在一些弊端[1],一方面是不能灵活跟踪负荷的变化,现实中短期负荷的激增导致电力供应不足,社会上有“电荒”的惊诧,但是这种不足持续时间很短,使负荷曲线波动很大,为解决这种短时峰荷建造发电和输电设施时得不偿失的。随着负荷峰谷差的不断扩大,电网的负荷率正逐年下降,发电输电设施的利用率有下降趋势。另一方面是电力系统越庞大,事故发生的概率就越高,大型互联电力系统中,局部事故极易扩散,导致大面积的停电,造成十分严重的破坏和影响。美国加州2004年8月14日的大停电就是一个典型例证。 为了适应现状,补充并完善大规模集中发电输电的不足,直接安置在用户附近的分布式发电装置(Distributed Generation,简称DG)在近些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分布式发电具有小型化、对建设场所要求不高,不占用输电走廊,施工周期短,能够迅速应付短期的电力需求,日高供电可靠性等等一些优点。DG如果采用清洁燃料为能源的热电冷联产系统则可以构筑一个高效综合能源利用系统,降低了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的排放,其核心是通过冷热电联供技术融合了发电技术,蓄能技术和需求则管理技术于一体,达到资源效益最大化、资金和环境代价最小化[2]。DG机组与现有电力系统并网运行可以有效保证其经济运行,并且大大提高供电的可靠性,并网后多余的电量可以向外输送,不足部分由电网补充,可以使发电机始终运行在一个比较经济的工况下,同时用户的用电质量可以得到很大改善,当电力系统出现异常故障的时候,DG机组也可以作为备用电源为重要负荷提供用电保障。 目前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正在积极开张分布式发电项目,并将其作为新增负荷的主要提供者。而我国发展相对缓慢,一些政策法规尚不健全,尤其是并网标准上还是空白,使得投资商不愿新建不能并网的小电源。小电源对电网的干扰问题一直作为电力部门拒绝小电源并网的理由之一,在欧美等西方国家无论从技术研发还是到工程应用都已完善解决了分布式能源的电力并网问题,DG并网得到政府的鼓励和支持。
虽然中国政府现在没有积极鼓励和支持DG并网的推广,但是由于小电源本身的灵活性、稳定性和经济性,在国内已经有许多有益的尝试,上海、北京、武汉、广州都有比较成功的案例,其中浦东机场是一个比较突出的成功案例。有鉴于DG供电的稳定性和一定的经济性,我们招商局光明科技园有限公司正着手准备在深圳市宝安区光明科技园14平方公里园区内探讨建设DG供电的可行性。
本文试图借鉴国外成熟标准并结合国内电网运行对小电源技术要求的具体情况,综合论述了小电源并网的技术要求,探讨小电源并网的可行性,从电力供配电系统方面分析小电源并网对电网的影响以及应采取的相应措施,为光明科技园DG供电技术提供理论基础支持。
二、 DG机组并网基本技术要求
1并网定义
所谓并网运行就是指分布式发电装置在正常的开机状态下,与常规配电网络在主回路上存在电气连接,DG机组和配电网的连接点一般称为“公共连接点”(简称PCC)。电气连接包括电缆直接连接、经过变压器,经过逆变器等方式。
2 并网方式
DG机组并网运行的按照功率交换方式分类可分为普通并网和并网不上网两种。前者DG机组可以向电网输送多余功率,而后者严格禁止DG机组的功率外送,即PCC处功率流向只能是从电网流向DG用户
3 并网电压
一般DG机组都是在35KV电压等级以下的配电系统并网,根据并网DG机组容量不同,要选择不同的并网电压。设DG机组容量为S,电压为U,电流为I,则三者满足S=√3UI,I=S/√3U,可见在机组容量一定的情况下,为了减小电流.要相应提高机组电压。因此选择适当的并网电压是为了将在PCC点的注入电流控制在合适的范围之内。各个国家和地区根据自身电网特点都对DG机组并网电压都有所规定。中国现有的一些DG项目的情况如表1所示,通过这些项目的试点运行我们可以积累运行经验,根据各个地方的电网特点制定出适合本地网络的DG机组并网电压,使机组运行在一个安全合理的电压水平上。
表1 中国部分DG机组并网电压
4接入容量
当DG机组接入电力系统之后,会引起系统内潮流发生变化。为了使这种变化处于一定可控的范围内,要对DG机组的容量进行限制。由于DG机组的启动和停机具有随机性,不受电力系统调度部门的控制,所以如果机组单台容量过大,那么它的启动和停机则会对其周围的用户用电造成比较大的影响;例如感应发电机需要从电力系统中获得无功支持才能正常运行,当它启动时会造成电压突然下降,而它运行时吸收大量无功,使得线路上的无功电流和无功损耗都会增加。同样的道理,如果在―条馈线上,DG机组占有很大比例,则说明该馈线的负荷对DG机组的依赖性就很大,那么如果机组出现故障,则用户需要从电力系统中获取电能,此时馈线上的电流就会比平时增大很多,给安全供电带来了隐患。在美国德州的DG并网规定中限制DG机组的总容量不能超过最大负荷的25%,同样是出于限制DG机组启动停机的冲击和保证其他一般用户安全可靠用电的目的。
三、DG机组运行参数要求
由于DG机组的容量比较小,容易受到负荷变化的影响,而且分布式发电属于新兴技术,某些控制和运行措施还不完善,还在进一步发展,例如逆变器装置还存在换相失败的可能。因此DG机组并网可能会给电力系统带来一些不稳定因素,其主要表现就是在电能质量上。当DG机组与电力系统并网运行时,机组向当地交流负载提供电能和向电网发送电能的质量都应受到控制,在电压、波动、频率、谐波和功率因数方面满足实用性并符合标准,当出现偏离标准(电压凹陷、瞬断等)的越限状况,应将DG系统与电网分离。为了减小并网带来的影响,保证一般用户的用电利益,各国在分布式电源并网条例中都对运行参数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1 DG机组运行电压范围
当DG机组接入配电系统后,它的运行将直接影响输配电网络为一般用户提供用电的电能质量。 供电电压是供电电能质量的重要指标,供电部门有责任保证供电电压保持在规定的范围内。一些工业用户的感应电动机在电压跌落到―定程度以后,会停止转动,吸收大量无功,将使电压进一步降低。如果一个电力系统处于重载,负荷接近临界状态,无功电源已达极限,系统很小的电压降低或负荷稍微增加都将打破平衡,导致局部系统的电压失稳,最终是整个系统的电压崩溃。而当电压升高时,负荷运行的电流会增大,导线的发热不能及时散发会加速绝缘老化等,有些负荷可能会由于超出其设计电压承受力而损坏。因此DG机组接入不能使得PCC点的电压超出正常运行范围。当DG系统接入电力系统之后,在局部地区由于多出了一个电源会造成局部电压被抬高,有可能超出规定的正常范围,为此需要DG机组做出调整,降低出口电压,或减少机组出力。而对于使用感应发电机的风电厂等,由于其运行要吸收无功功率,可能会造成线路无功损耗加大,从而使线路电压下降。对此应该加装SVC等无功补偿装置,控制电压的跌落。尽管电压稳定是整个系统的问题,但它开始于某一负荷点电压质量恶化,并向全系统扩展。所以各个国家和地区对于DG与电网连接点的电压都有明确的要求:表2中详细列出了电压要求的具体内容(注:在加州11kVA以上机组可规定专门的电压运行范围,如果没有则按照88%到110%之间的原则运行)。当电压超出正常范围后,为了保护整个系统的安全,避免DG机组运行使电压偏差加剧的情况出现,DG机组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和电网分离。
表2 DC运行电压范围的规定
2 电压波动和闪变
在交流电力系统正常运行时,由于负荷的变化可能引起公共连接点的电压快速波动,由于一般用电设备对电压波动的敏感度远低于白炽灯,为此,选择人对白炽灯照度波动的主观视感,即“闪变”作为衡量电压波动危害程度的评价指标。随着大量的基于计算机系统的控制设备和自动化程度很高的用电设备相继投入使用,工业用户对电能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甚至几分之一秒的不正常就可造成巨大的损失。 采用感应发电机的DG机组,机组启动的时候会从电网中吸收大量无功,造成电压的跌落,引起闪变。对于一般的DG机组,由于其机组容量小,惯性小,容易受到负荷变化的冲击。有仿真计算的结果表明,当DG机组强制跟随负荷变化调整机组出力时,如果机组的控制系统调整不当,调整量与实际负荷的变化并不匹配,使得分布式电源跟随负荷变化进行动态调节,此时会造成发电机出口处电压的幅值在很长的时间内保持周期性波动,频率在6-7Hz之间。而对于不包含分布式发电的网络,尽管负荷随机扰动同样可能会引起电压的波动,但因网络内有无动态调节设备,系统很快就会达到新的稳定平衡点,而不会出现长时间的持续小幅波动。
为了减少DC并网而带来的电压闪变,美国德州、纽约和加州对闪变的要求执行IEEESl9标准,即折算到配电变压器的高压则不能超过额定电压的3%。为了减少PCC点的电压的波动,DG机组应该运行在一个比较平稳的状态,减少出力调整次数。
3 运行频率范围
保证频率稳定是电网运行的关键任务之一。整个电网是一个同步系统,要求所有节点的频率必须保持一致,这样系统才能稳定运行。DG机组并网运行其发电网频率保持一致。
DG机组由于容量比较小,占系统比例很少,因此可以说DC机组的启动和停机对于系统的频率没有太多影响。但是电力系统的变化频率会对DG机组造成影响。使用同步发电机的DG机组,在并网运行的时候,发电机运行的频率要和电网频率保持一致,这就要求DG的控制系统能够监测电网频率,并调整发电机转速。广东某个分布式发电机组,由于控制系统比较简单,只能设定发电机频率为50Hz,当电网的频率不准确或者机组不准确时,二者频率出现偏差。由于机组不能主动调节,从而造成转子扭荡,在长期运行的过程中发生了转子被扭断的事故。
由于电力系统中一点的频率失常会向其它方向发展,进而导致整个系统崩溃。为了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并保护并网的DG机组,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对DG并网处的频率有严格的要求,见表3(注:加州规定对于大于11KVA容量的DG机组,可以配有调频运行的装置,当系统发生严重容量短缺的时候能够起到援助作用。
表3 DG机组运行频率要求
4 电压和电流谐波
理想的电力系统,应该能够提供标准的工频正弦波形电压给用户。但实际上,由于非线性负荷等谐波源的存在,电网中存在谐波。谐波会增加谐波有功和无功,降低电压,浪费电网容量,使电量计量不准;还会造成电容器等电力元件产生过流、升温、击穿等事故;同时谐波还会对继电器保护设备产生影响,造成误动。
在有些DG机组中,例如太阳能电站、做燃机机组等,使用逆变器与电网相连。由于逆变器中电力电子开关器件频繁开通和关断,在其开通和关断的过程中都会给系统带来围绕开关频率附近的谐波分量。一般的逆变器都选用三相六桥臂的设计方案,它会带来6脉冲逆变器固有的6n±1次诣波。
正因为谐波危害较大,并且DG机组可能会给电力系统带来谐波污染,因此对于DG机组并网谐波问题上做出明确现定。在电压谐波方面,美国三个州对DG机组都采用IEEESl9标准,某单次谐波不能大干基波的3%,谐波总量不超过基波的5%。
5 功率因数
电力系统保持电压稳定,需要系统中有充足的无功功率支持。由于DG机组运行时间随机性比较大,当DG机组退出运行时,配电网络中会有无功损失。此时用户负荷的无功需求就要电力系统来满足,如果系统中不能瞬时提供足够的无功,就会导致电压下降,系统失稳。为了减少配电系统对于DG机组的无功依赖,保证机组退出运行后系统电压仍然稳定,DG机组要在高功率因数下运行。同时在DG机组和电网并网处应当加装无功补偿装置。表4给出了各个国家和地区对功率因数的要求。
表4 功率因数规定
结 论
我国现在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对电力的需求增长迅速,前些时候华中和华东电网的重要负荷地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电现象,多年未使用的“拉闸限电”政策又不得不重新使用。要弥补如此大的电力缺口,单靠新建大型电站在速度上远远不能满足要求,因此多多建设分布式电源,以缓急供电紧张问题以成为当务之急。我国的分布式发电起步较晚,发展相对缓慢,在某些大中城市已建和在建的DG项目比较少。并且由于缺少相应的并网条例,使得建成的机组不能正式的和电网并网发挥最大效能,而计划中的项目则不知道该如何申请并网。
目前中国对DG的并网运行还没有正式的国家规定,但是对一般的电厂运行的电能质量标准有强制性的国标。这些国标有:GBl2325―90电能质量 供电电压允许偏差;GBl2326-2000电能质量 电压波动和闪变;GB/T14549-93电能质量 公用电网谐波;GB/T15543―1995电能质量 三相电压允许不平衡度GB/T15945―1995电能质量 电力系统频率允许偏差等等。这些国标涵概了电能质量要求的全部内容。在制定DG机组并网和运行规则时,完全可以参考上述国标,对DG机组运行的电能质量提出限制。
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提倡分布式电源并网运行,并且制定了相关的并网规定。本文对分布式发电设备并网的关键技术做了详细的讨论。从目前各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式电源运行状况来看,DG并网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只要设备选型得当,运行良好,不会影响配电网络的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