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学范文
时间:2023-04-07 23:59: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景观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围绕风景园林专业名称与内涵的争论已有时日,一些以景观规划取代风景园林或者自立门户的主张及做法,已经对风景园林事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人们的思想出现了一些混乱。因此,有必要对景观学派的发展方向做一些分析与思考。就是否有必要将“风景园林”更名为“景观规划”、怎样看待“景观规划师”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如何发展中国的风景园林教育3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大力保护和发展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风景园林艺术与文化,从而为世界风景园林事业的发展做出我们自己的贡献。
Abstract:The arguments and debates about the denomination and context of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have lasted a long time. Some ideas, which used a sec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o replace the main stream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or led this sect to independency, have impacted the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have caused confusi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analyze and consider the developing direction of this sect. In this paper the phenomenon is analyzed through the following aspects, whether it is necessary to renew the nam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how to treat the status and role of “landscape architect” and how to promot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programs for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China. Based on these analyses, it is proposed to maintain and innovate greatly the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with unique features, and to make Chinese distinguished contributions to the world in this field.
1、引 言
随着国外新学说和新观念的引入,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一些学者又开始对风景园林名称及内涵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认为风景园林的名称已经过时,应该用“景观规划”(又称为景观设计学、景观规划设计学或景观学等,主要是根据对英文Landscape Architecture 的理解翻译而来,缩写为LA)来取代。这种讨论本是学术争鸣的好事,它可以启发人们更好地认识“风景园林”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方向,探索如何在继承中发展,在借鉴中创新的发展道路。令人遗憾的是,某些倡导以“景观规划”取代“风景园林”的学者,对于学术上的分歧没有坚持科学的精神,以讨论的方式来加以解决,而是通过媒体宣传、分解队伍、另立门派的形式来进行。这些做法在客观上已经超出了学术探讨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对风景园林的专业教育、职业定位和设计市场都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这不仅无助于解决认识上和学术上的分歧,而且还有害于园林事业、学科(专业)和学术的健康发展。由此,我们有必要对景观学派的发展方向及做法做一些分析与思考。
2 、“风景园林”更名必要性之辨对于风景园林与景观规划的名称与内涵之争由来已久
“风景园林”是目前中国园林界(包括学术界主流和政府管理机构)及社会普遍接受的一门学科(专业)和一种职业的称谓。其原因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也有社会约定俗成的共识。为与国际同行进行对等交流,其英文名称采用“Landscape Architecture”也无可厚非。因为就风景园林的学科性质、社会功能和职业活动来说,均与LA是极其相近或相似的。之所以不说其是相同的,是因为二者之间在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和差距。这里的差异主要是指存在于社会文化方面的,差距则是指在发展阶段方面的。而正是在如何认识和对待这种差异和差距的问题上引发了这场新的争论,当然其中也包括对LA的理解与翻译。以一些学者为代表的景观学派(即认为自己是真正LA的代表,和那些支持和赞赏这些主张的学者)通过利用媒体、出版物和学术会议等形式,宣传自己的主张,且已初步在社会上和风景园林设计市场上形成了一股势力,大有与传统、与风景园林相脱离之势,此种现象令人忧虑。
2.1 “风景园林”与“景观规划”的概念比较风景园林与景观规划究竟存在着多大本质上的区别呢?我们不妨对二者进行一下比较。对关于风景园林的解释,这里引用《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有关论述:“园林学(即风景园林——笔者注)是研究如何运用自然因素(特别是生态因素)、社会因素来创建优美的、生态平衡的人类生活境域的学科。[1]”它的“研究范围是随着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目前包括传统园林学、城市绿化和大地景物规划3个层次。传统园林学主要包括园林历史、园林艺术、园林植物、园林工程、园林建筑等分支学科。园林设计是根据园林的功能要求、景观要求和经济条件运用上述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来创造各种园林的艺术形象。城市绿化学科是研究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确定城市绿地定额指标,规划设计城市园林系统,其中包括公园、街道绿化等。大地景物规划是发展中的课题,其任务是把大地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当作资源来看待,从生态、社会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3个方面来进行评价,在开发时最大限度地保存自然景观、最合理地使用土地。规划的步骤包括自然和景观资源的调查、分析、评价;保护或开发原则、政策的制订;规划方案的编制等。大地景物的单体规划内容有风景名胜区规划、国家公园的规划、休养胜地的规划、自然保护区游览部分的规划等。这些工作中也要应用传统园林学的基础知识。[1]”该辞条是20世纪80年代由已故中国现代园林学的奠基者之一——汪菊渊先生主持撰写的,之所以强调时间是为了说明当时风景园林学界的有识之士就已经对传统风景园林有了新的认识。
关于景观规划的解释,我们先看一下国内学者中有代表性的论述:“景观设计学(即景观规划——笔者注)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根据解决问题的性质、内容和尺度的不同,景观设计学包含两个专业方向,即:景观规划(Landscape Planning)和景观设计(Landscape Design),前者是指在较大尺度范围内,基于对自然和人文过程的认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具体地说是指为某些使用目的安排最合适的地方和在特定地方安排最恰当的土地利用,而对这个特定地方的设计就是景观设计。[2]”它的“主要专业方向包括:国土与区域规划;新城镇与社区规划设计;空间规划与城市设计;城市与区域生态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校园与科技园区规划设计;综合地产开发规划设计;风景与遗产地规划设计;户外游憩地规划设计;景观建筑设计;景观与城市管理。[3]”它的解释主要是参考了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ASLA,成立于1899年)的有关资料①。我们再看一下欧洲风景园林院校理事会(ECLAS)的解释:“风景园林既是一种社会职业活动,又是一门学科专业,它包括在城市与乡村、地方与地区范围内从事的景观规划、管理和设计活动。它所关注的是基于当代及后代福祉的景观及相关价值的保护与提升。”它所“关注的领域包括从国家公园到户外空间的具体设计;它关注具有历史意义的公园与花园的研究、保护和重建工作;它参与城市开放空间与废弃土地恢复的管理工作;它通过利用从生态学、环境心理学的技术手段到大地艺术的方法来创造新的空间;它致力于景观资源的评价和环境影响研究的前期准备;它参与居住区环境的设计和新建基础设施项目对环境影响的改善。②”
2.2 “风景园林”与“景观规划”的差异认知通过以上对风景园林与景观规划内涵和外延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除了在“城市规划”方面国内风景园林的主流学派与景观学派存在一些不同之外,就整体和大的方面而言,中外学者对两者的解释是基本相同的。而在“城市规划”(包括新城镇和新开发区规划等)领域(这也是某些景观学派学者对风景园林最不满意的地方之一)作为的大小,或者说活动空间的大小,在中国特定的国情下则不是风景园林界自身所能决定的,而是受制于管理体制、政策法规、社会分工和专业设置等诸多因素的。至于在微观和实际方面上的差异,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技术层面,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也是不可回避的事实。这种情形在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所属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会员中恐怕也不仅限于中国一家。
篇2
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校园景观,校园景观的基本设计是基于景观设计准则和实用好用的理念,以远离现代部分城市的浮张的设计风格。本文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老校区和陕西师范大学新校区部分景观建筑进行简单描述,锻炼专业知识的逻辑思维,希望能起到学有所用的作用。
关键词:景观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老校区;陕西师范大学新校区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 A
当今教育在大学校园中以多种形式并存,不同的生活学习方式相互交织影响,学生于校园中获得的才智除具体的分类学科的学习,还来源于丰富的校园生活。因此,每日漫步于于美丽的校园环境中,身临其境地感悟熏陶,是为校园学习生活的最为重要的部分。
校园景观不仅提供最为直接的户外三维性的环境要素,如地形上的选择、室内外景观设计、色彩有效的组合、植被习性的考虑、公共场所用途等,并以场景的语汇轻松描绘空间认知体验与图形表达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景观的创作设计中,应倡导理性构思,诠释景观设计的实用好用精神,遵循生态保护、地域特色等设计原则,引导我们基于理性分析基础之上进行设计构思
在国内设置景观学专业的诸多院校中,其景观学侧重点各有不同,一定程度上映射出各校专业办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差异,同时也说明了景观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力。本文仅以我所熟知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老校区和陕西师范大学新校区的局部景观为例,用以更好的认识现代景观设计理念。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用“试种田”的方法来认识校园
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的学习当中,建筑学院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专业知识,建筑学院结合景观学的实践教育与专业课的设置,将建筑系馆北侧的原垃圾堆改造为景观学教学实验基地——景观认知花园,在景观认知花园中,在平时的课程学习当中,建筑学院的同学通过景观理论知识的学习,从花园的土地开垦、植物种植到开花观赏结果收获,同学们一起在开垦到收获的过程中,充分参与到耕地、播种、种植、浇水、施肥、除草、除虫等一系列实践过程中。
别小看这一小小的举措,但是作用极大,这不仅将原来的垃圾堆美化为花园,使校园环境大为改观,也与专业课知识有机结合,使我们很好的掌握专业知识,掌握植被习性,更提高了我们的学习兴趣,使乏味的教学课程变得生动有趣。认知花园也体现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学的参与性、生态性、趣味性的特色教学理念。最为重要的是使我们进一步的理解景观的创作之源与设计之本。
陕西师范大学:以新校区谱写校园的文化
与老校区展现校园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不同,新校区所焕发出是更强的活力与更持久的生命力。陕西师范大学新校区的校园文化景观建设的思路与老校区的理念完全不同。
虽为异地重建的新校区,但校园文化因得以在此充分重塑,继承、延续与发扬了老校区的风格与文化历史内涵,并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校园文化图景,通过几个场景的透析,我们不难看出这些文化建设者们的良苦用心。
场景一:凌霄长廊。凌霄长廊位于新区餐厅阳光苑旁边,因绿化校园和交通的需要,两组大台阶与数棵松树阻隔了长廊通往端点的视线。师大师生们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作激情,运用透视法使大家看到长廊的尽头,延续了长廊的视觉,以艺术性的手法趣味地表现并烘托了校园文化生活的氛围,以这种校园建筑为特征,体现了诗意般的校园生活。
场景二:新勇学生活动中心。新校区建设时,充分利用校友的力量,以学生活动中心的形式铭刻校友姓名与事迹,延续校友历史信息。每当校友返校之时,曾经的点点滴滴浮现于脑海之中,使校友们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同时,新同学也可因此了解校友故事,树立奋斗榜样。
场景三:孔子雕塑。雕塑是根据新校区建设时期图书馆的需要而设计的,是对校园历史时刻与文化氛围的记录。孔子雕塑的建设体现了师大对文化的尊重,对知识的一种敬仰。同时图书馆与孔子雕塑的完美结合,将此作为景观主题,时刻激发学生的学习之情,因而成为校园文化的精神延续。
由对于景观的认同到对于设计的感悟,是一个从生理感知到心理认知的过程,更是一个由物镜向意境、情境的转化过程。景观学专业的学生们通过每日身临于校园环境之中的所见所闻,以及充斥于景观之中的各种行为与校园文化活动,运用景观生态学、环境心理学以及行为学等知识,加以客观辨识与理性分析,感悟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与精神。
1.“实践性”——为创作留下一块土壤
西安建筑大学的景观认知花园建设,通过同学们对于植物的亲自配置与认知,培养了学生在景观设计中朴素的自然生态观,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并使学生深刻意识到,土地作为空间创作的根源,应该在设计时得到应有的尊重,这些意识有助于培养我们的实践精神与土地文化观。
2.“历史性”——为校友留下一点踪迹
陕西师范大学新校区透过其潜心营造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及时刻传递出的历史符号与信息,告示了学生在设计中对于历史与文化应持有的正确态度。岁月的脚步从未停止穿梭于校园,时空共生的生态理念和文化景观的引导与传递,显示出景观的深邃意境以及丰富的内涵,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校园景观作为空间场所、作为视觉审美的对象,兼具着整合校园空间结构、记录校园历史进程、承载校园文化生活、体现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念、愉悦心境以及审美等多重要求与使命,使校园景观能够更好的师生服务,为自然添彩。
参考文献:
[1]王冀豫,浅析校园环境设计中的文化符号表达[J].美术教育研究,2011,(4)
篇3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理论 城市景观规划 应用
中图分类号:V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2(a)-0151-01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地球的负担也在不断加剧,环境的不断恶化、全球气候变暖、人口数量不断膨胀等问题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种种问题使得我们不得不更加重视城市景观规划问题。景观生态学理论是解决环境和发展问题的重要社会研究课题,我们可以发现景观生态学理论在改善生态环境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尤为重要。景观生态学为景观和生态两门学科相融合提供一个契机,为园林学科的研究与实践直接提供了方法。
1 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及原理
1.1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1937年德国地理学家卡尔特罗在《航空像片判图和生态学的土地研究》中首次提到了景观生态学这一概念。卡尔特罗提出这一概念主要是因为他发现地理景观学和生态学中都存在各自的不足并且发现了它们相互之间存在互补关系。所以,如果将地理景观学和生态学综合起来研究,就可以解决大尺度地理区域中的生物群落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环境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问题。由此至今景观生态学逐步发展成为了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
1.2 景观生态学的相关原理
从区域范围来看,城市是一个典型的人工干扰斑块。从较小尺度上看来,城市作为一个景观单元,它是由基质、廊道、斑块为主的三要素所构成的。
(1)基质的基本原理。
在三因素中,基质是对景观控制作用最强的景观要素。基质的面积大连接度强,它控制并且影响着生境中斑块间的物质能量的交换,同时也控制着整个景观的连接度,从而影响斑块间物种的迁移。
(2)廊道的基本原理。
廊道是景观唯一的线性要素,它具有连续性,由于人类的种种活动使得自然景观被分割得很零散,从而造成景观的功能受阻。因而加强孤立斑块间及斑块与种源间的联系,是我们目前在进行现代景观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在进行绿廊建设以及加强各类块状绿地的连接度的时候,应该充分利用各种防护林带,这样不仅可以发挥廊道基本的分隔作用,而且能够充分体现廊道理论中的核心保护作用。多一条廊道就可以减少一分被截流和分割的风险,所以两条廊道比一条要好。值得注意的是廊道如果宽度不够的话,不但不能起到保护的作用,相反的还会为外来物种的入侵创造有利条件。
(3)斑块的基本原理。
对城市内各类林块绿地进行合理的调整能够最大限度地释放块状绿地的作用,一般而言,大型斑块与小型斑块相比,大型斑块能够承载更多的物种,大斑块更有能力持续和保存基因的多样性,特别是对一些特有物种而言它们只能在大型斑块的核心区存在。增加一个自然斑块,就意味着增加了一个可替代的避难所。减少自然斑块就是减少景观和物种的多样性和某一物种的种群数量。就斑块的形状而言,圆整形的斑块可最大限度地提高核心区的面积比,从而降低外界的干扰,有利于林内物种的生存。
2 景观生态学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运用
城市在大范围内是一个典型的人工干扰斑块,但在小尺度上,城市就是一个由廊道、基质、斑块等组成的景观单元。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城市中的风’景区、公园、街头绿地等都是以块状存在的,城市本身就是这一景观单元的基质,另外,道路绿地、河流等可以起到廊道的作用。
2.1 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特点
城市生态系统是由经济、自然、社会构成的一个复合体,它和人类生态系统是存在某些共性的。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我们的周围出现了大量的人造环境,科学技术在人类生态系统中作用正在逐渐突出。城市生态系统具有人为性、开放性、不完整性、脆弱性等特征。而它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城市绿地景观在改善城市环境、增加城市景观异质性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2.2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和设计原则
(1)整体优化原则在规划过程中应该尽量将景观作为一个整体单位进行优化利用。
(2)多样性原则城市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可以运用均匀度、镶嵌度等对景观多样性进行描述。
(3)协调原则要做到人与环境、经济与资源、生物与环境等方面的协调,只有充分协调和这些因素间的关系,才能使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4)综合性原则在进行城市景观规划的过程中,要综合多种因素满足人们的各方面的需要。
(5)异质性原则景观空间的异质性是维持发展景观生态规划的一个重要原则。
(6)历史保护原则祖先留给我们的历史文化遗迹是一笔重要的财富,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对其进行保护。
(7)个性原则每个景观作为一个单独的存在它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应高度重视景观的个性。
3 三要素的运用
城市景观是一个高度人工化的景观,所以建筑的比例很大,而绿地相对较少。因而必须在城市景观结构中增加绿地廊道及绿地斑块的比例,针对每个城市的特点确定绿地斑块的位置及面积,使得绿地斑块在城市中可以均匀分布。每个城市的具体情况是不同的,所以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廊道既是各种流的通道,又是造成景观破碎的原因和前提,同时还决定着城市景观的轮廓,因而,城市廊道的发展引导着整个城市景观格局的发展。在进行绿色廊道的植物配置时,应主要以乡土植物为主,以地带性植被类型为设计依据,尽量保持自然的本底。不同道路应当体现不同的主题与特色,如历史特色、现代化内涵、文化连续性等。
由于现代城市往往都包括了其周围的郊区,郊区的一个巨大特点就是拥有大量的天然绿地,因此在进行城市整体规划的时候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合理地对城郊景观结构进行规划,协调好廊道、斑块及基质等景观要素,使市区、郊区之间的景观具有连贯性。
4 景观生态学理论对城市景观规划的意义
当今世界,随着不可再生资源的日益减少、人口的不断增加、环境的急剧恶化,我们的城市自然景观正在逐渐被人文景观所代替,不难发现在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的绿地被高楼大厦所取代。在我们的经济取得蓬勃发展的同时,我们的环境也在不断地恶化。景观生态学理论的核心在于重视人类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它的提出和运用,使得维护生态环境与经济或资源的合理开发不再相违背,景观生态学理论为人类建设一个理想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因此,将景观生态学理论中的和谐发展理念融入到城市绿地设计中,可以使理论和实践进一步融合,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从而创造出更高质量的生活环境。
只有将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正确而充分的应用到城市的景观规划建设中去,实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样才能建设出一个最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城市生态园林环境。
篇4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eaching quality of landscape desig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Henan Province, and puts forward the solutions.
关键词: 园林景观设计;教学质量;策略
Key words: landscape design;quality of education;strategy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9-0281-02
1 探究提高园林景观设计教学质量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经济繁荣发展,国家和民众的环境意识有了大幅度提高,园林景观行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园林景观设计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了解园林景观发展的整体轮廓、先进的设计理念,运用专业技能创造令人心旷神怡且宜居宜商的景观环境是每位从事园林景观设计教育者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当前,我省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园林景观设计专业,为提高园林景观设计教学的质量,对园林景观设计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不断地进行改革与创新,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优质园林景观设计人才。但是,园林景观设计在我国尚属于年轻学科,同时还面临着社会需求不断提高和变化,理论研究相对薄弱,专业书籍相对欠缺,教学方法老套,这是很多高校园林景观专业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园林景观设计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而影响园林景观设计人才的培养和我省城市文明的发展,再根据我省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的要求,当前探究提高我省高校园林景观设计专业教学质量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 园林景观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内容陈旧 当前我省高校园林景观设计在教学内容上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内容,不能得到及时的更新,园林景观设计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大纲落后、教学计划呆板,致使我省很多高校景观设计教学跟不上时展的步伐,满足不了人们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审美需求以及我省城市和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需求。
2.2 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轨 当前的很多景观设计教学,过于重视园林景观设计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园林景观设计理论知识的应用,学生在园林景观设计实践中,遇到一些与课堂教学在理论上不一样的问题,就不知道问题到底出在了那里,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很好地应用景观设计技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今园林景观设计大学生的就业。
2.3 教师业务素质不高 园林景观设计是建立在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科学基础之上的学科,支撑它的学科领域涉及到工程、艺术、人文、自然等方方面面,部分高校园林景观设计教师不能够系统掌握景观学、建筑学、城市规划设计等专业的综合知识,只是停留在对单一学科理解的基础之上;同时,对中外园林景观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向较为陌生,不能根据当前园林景观的发展动向进行创造性教学,导致学生对园林景观的认知程度比较落后,进而影响了园林景观设计教学质量的提高。
2.4 过于急功近利忽略生态性的设计思想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 伴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逐步展开,城市群格局的规划、旅游景观资源的深度整合,生态区域的划分,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日趋加快,我省对园林景观设计人才需求增大,一些糟粕性的景观也浮出水面、景观作秀、景观堆砌、盲目强调个性景观、好大喜功的景观大都建立在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的基础之上,甚至于园林景观的可持续设计背道而驰,如此急功近利的园林景观设计思想严重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
3 提高园林景观设计教学质量的策略
3.1 大胆引用国外教材,更新教学内容,与国际接轨 世界上第一个园林景观专业诞生于哈佛大学,几乎同一时期麻省理工学院也相继开办了园林景观专业,它担负着改善人类居住环境的责任,它不仅有利于改善住房条件,改善城市和乡村设计还有利于创造、保护和增强人们感受自然、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机会,满足城市居民渴望欣赏并亲近大自然的需求,这是哈佛大学园林景观学科发展的最初理念,其理念对我省现阶段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指导下的园林景观设计专业建设有很多可取之处。生态文明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重要标志,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绿色中原,是中原经济区生态建设的具体目标,同时.加强生态建设,以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改善矿区生态和人居环境,推进城市环城防护林和生态水系建设,构建城市地区森林生态带,调节城市生态环境,推进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建设和监管,构筑区域生态网络,最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一直所强调的,这与国外园林景观学科发展理念的精髓之处不谋而合,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学科发展的理念应与其接轨,,更新思路,使其教学内容更加符合我省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的需求。
3.2 注重实践教学 园林景观设计融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以及艺术设计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学,其理论知识比较多也比较繁琐。因此,在园林景观设计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把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园林景观设计的实践结合起来,以此来加深学生对各个知识体会,加深对园林景观设计理论知识的印象,促进学生对个理论知识点的理解与应用。教师把园林景观设计的理论知识教学引入到园林景观设计的实践中,课堂教学与园林景观设计实践结合起来,教学内容在理论和实践的各个环节中自由地进行穿行,学生在正确理解、把握好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熟悉园林景观设计的各个环节,提高理论知识应用于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实践技能。当学生走到园林景观设计工作岗位时,当遇到设计上的问题,能够快速地解决实际问题。当前我省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位于河南平顶山叶县辛店镇的桐树庄村“徽派新农村”建设,就是河南城建学校的教师带领学生注重实践教学的成功案例,通过带领学生实地勘测,根绝当地地形,水体,植被,以及较为深厚的历史文脉,教师师和学生亲自到实际的园林景观设计项目现场,目睹并设计“徽派建筑”在周围环境中所体现出来的空间关系,通过理论与现场实践这一教学方式的应用,学生很好地把握了设计理论知识与设计实践的关系。
3.3 善于创新,整合设计,打造复合型师资 整合设计的基础就是跨专业的基础。现在越来越多的园林景观项目不是单一规划专业、建筑专业、城市设计专业或者景观设计专业能够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谁起到主导角色?比如日本的六本木,它是一个高度整合的项目。这其中包括市政、建筑、景观、结构、交通设计等一系列的复杂的设计关系。教师在提高教学质量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加强学习,对外交流,广猎知识,善于创新,学会整合,进而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3.4 明确设计师职责,注重园林景观的可持续设计教育 设计师的本质工作就是:为人民的利益而设计。所以在园林景观教学过程中要向学生讲授设计师的职业道德,所有的园林景观设计都是在尽量减小生态破坏的基础之上而做的,任何以生态破坏为代价的园林景观设计都是失败的设计,园林景观的自然性、生态性、保护性、乡土性,才是园林景观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永久属性,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一定要将其属性内涵传播到位,并通过具体设计案例进行科学有效地讲解,让学生融会在心,这一点对于提高我省高校园林景观设计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辛,李科.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篇5
关键词:校园环境 参与式设计
“环境景观”是环境系统与景观学科的结合,其中的环境是指包括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内的全部环境概念,景观可以理解为景与观的统一体。环境景观从广义上讲包括自然环境景观、人工环境景观和人文环境景观,狭义上讲是指建筑物外部的空间。
每一所小学都有其不同的发展历史,因此,小学环境景观设计应该区别于其他建筑设计,担负起积淀学校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的价值取向等重任。良好的校园景观给校师生一种为某种精神而奋斗的感染力,因而小学校园环境景观整体设计应努力体现校园文化精神,将设计理念融入景观之中,通过对它的物化,以具象的形态表达思想,传递丰富的文化内涵。
1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背景
知识经济的初露端倪,错综复杂的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从不同的方向上,又一次聚焦于教育环境。21世纪的研究结果表明:校园环境越完善、理想,学生的正面环境知觉越好。负面的环境知觉越少,对学生行为的影响则是积极行为(如学生兴趣、参与行为)越多,消极行为(如学习压力、人际争执)越少。我们从中国古代的“孟母三迁”等股市可知环境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人在良好的环境中,在使人精神振奋的条件下,无疑会更多的诱发思想灵感和智慧的火花,这对教育、科研的作用虽是无形的,但肯定是有效的。
小学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提高素质教育的最重要的阶段,学校环境景观对于学童的熏陶润泽无可替代。因此,在学校的环境设计中,营造良好的环境景观是很重要的需求,具有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双重意义。在此背景下,希望探索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小学环境景观参与式设计机制、模型与方法体系。
2 研究的方法及内容
本研究遵循认识事物的一般思路展开研究,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研究背景入手,通过归纳演绎与分析综合,建立有效可行的研究框架体系,研究主要采用“系统与全息研究结合”的方法:由宏观到微观、逐层逐次地剖析对象,贯穿研究从始至终,有助于整体全面地认识小学校环境景观参与式设计。
3夹江第二小学校园景观现状分析
夹江第二小学位于乐山市,夹江县。夹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夏为梁州之域,汉为巴蜀之地,隋开皇(公元593年)建县,两岸青山相对出,一江碧水自中流。上苍造化,鬼斧神工,夹江因此而得名。
夹江二小位于县城文庙街15号,始建于1937年,原名夹江文庙街小学,后又名向阳小学。学校现有本部和城东分校两个校区,两校区占地总面积约14亩。教职工91人,教学班34个,学生2000余人。
学校占地面积小,教学设施落后,不能更快更好的推动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现在夹江政府以及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该校的发展情况。希望通过该校的发展带动周围城区的文化氛围,亦是拉动附近经济的发展。该校的成功改建必将成为周围城区的焦点。
4 夹江第二小学校园改建设计原则
景观规划与设计是一个涵盖内容广泛,尺度大,知识面广,设计的因素多的学科。所以在一般的设计当中,设计师的想法作为项目的主导,有时候,投资者的决策同样也能起到指引方向的作用。使用者在其中同样也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为设计出谋画策。而这一次的夹江第二小学规划设计就是让熟悉校园的孩子们参与到设计中,不仅让设计者了解到孩子们的需求,同时通过互动交流与调查问卷的方式来促进孩子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让参与者与设计者互动的方法称为参与式设计。其中参与式设计指的是让人们在设计过程中由设计、研究、参与者三者协同参与研发,使用者与设计者一起分享心得的设计方法。
小学校园环境景观一直是校园规划设计中设计者殚精竭虑的设计对象,但是现在,设计对象发生了变化。而伴随着这种变化的是校园空间的社会化转型。功能的变迁必然引起校园空间的研究视角的变化。项目研究以转型期校园空间的维度拓展为依据建立了小学环境景观的多个视角的认知:第一个角度是传统的视角,即将校园空间作为一个“面”,研究内部组成与特性;第二是宏观视角,即将校园空间视为一个“点”,研究其与城市中其他的相关要素的相互作用;第三是研究校园空间在信息技术影响下空间维度的拓展——虚拟小学环境景观,进而研究它与实体校园空间的互动机制。
5夹江第二小学校园改建设计方法
小学环境景观设计应该区别于其他建筑设计,担负起积淀学校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的价值取向等重任。因此根据夹江第二小学校园现状,在学校领导的帮助下,由每个年级选出小学生代表填写调查问卷并绘制校园意向图。
第二个阶段就是参与式设计中最重要的环节——和相关设计人员一起绘制夹江第二小学景观规划设计概念总图。
第三阶段就是对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和整理。
第四阶段是对校园进行现场实地测量,拍照以及记录工作。
第五阶段是对前一阶段的现场调研进行详细的资料整理并撰写调研报告
下一阶段就是查阅相关资料结合夹江第二小学校做出规划设计方案。
最后就是通过三维建模以及图片处理的方法制作成虚拟空间。
6 结束语
通过对小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的研究,发现小学校园的建设需要有地域文化作为景观文化的支撑,才能创有特色,发展地域文化,两者之间互为依托;校园景观要表现文化性,形成校园文化如同城市文化一样,要具有一定的象征性,它是既具有排他性,又具有景观的共性特征。总之,校园环境景观设计是一项跨学科的综合系统工程,不能舍本求末,片面的看待,要有一个整体正确的设计思路,把环境景观设计落到实处,建设一个更加完善的以人文本的“学子园”。
参考文献
书籍:
1. 刘滨谊.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2010
2. 吴家驿. 景观形态学[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3. C·亚历山大. 俄勒冈试验[M]. 北京: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2
篇6
关键词:生态园林,关系,城市,园林绿化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of landscape ecology on city and landscape planning, design, construction, with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e continuity and integrity of the maintenance and restoration of landscape ecological process and pattern, and it plays the interaction problems between human and landscape. Ecological city is an advanced stage of city development, it is based on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civilization, the ideal city comfortable.
Keywords: ecological garden, relationship, city, landscape
中图分类号:B845.6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引言
人们的生态意识是一种反映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新的价值观,是现代社会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度机械化迅猛发展的社会,具有危机感的生态意识越来越在这不断恶化的城市生态环境中被高度重视起来了。防止“城市沙漠化”最有效途径是发挥园林绿化的作用,用园林绿化建设创造稳定而良好的城市生态,绿色生态环境对于建设人类生存空间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最好办法就是运用生态学的理论来进行园林绿化建设植物以及园林要素的功能,使人们在有园林绿化的生态环境中生活、工作和休憩。生态与园林二者有着紧密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本文在对所搜集的2000—2012年间发表在国内期刊上的关于景观生态学与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之间关系的文献基础之上对我国景观生态学与现在园林建设发展进行分析和论述,以期能对园林行业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
1 生态园林的特点
生态园林是以生态学为基础,融汇景观学、景观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和有关城市生态系统理论,研究风景园林和城市绿地可能影响的范围内各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生态园林的宗旨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追求和谐,谋求可持续发展,解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与自然有限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恢复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证社会经济的持续高效发展和人民生活稳步提高,从而促进城市生态的建设和发展[1]。
生态城市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高级阶段,它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文明、舒适的理想城市。生态园林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利用和再改造,尤其当生态学渗入到各个学科和人类各个领域的今天,为避免大自然的报复,必须用生态学基础理论研究城市园林绿地建设。在传统“点”“线”“面”布置形式的基础上,重点突出所调节城市生态环境的公园(斑块)和生态走廊(廊道)体现出城市绿地布局的均衡及相互制约关系和主次关系,创造一种动态稳定的绿地系统结构,从城市生态角度看城市生态园林是城市生态系统中一个相当于自然调节器的子系统,对整个系统具有反馈调节作用,因为组成子系统的主要物质材料是有生命的绿色材料,这是其具有的自然属性,其活动又能满足人的文化艺术享受,故又具文化属性[2]。城市生态园林具有环境、社会、经济效益。
2 盲目开展园林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关系存在的问题
2.1 城市园林缺乏系统规划
园林绿化在规划中整体性被肢解,园林并没有将自然与人工互不相连的景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对孤立存在而又数量有限的城区的绿化基本无法形成对整个城市起改善环境质量效益的作用。城市园林绿化没有实现城郊一体的大规模的建设,城市中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被远远抛在城市建构原则之外,使自然生态系统被其他物质系统挤压的支离破碎,导致城市绿地的布局分散、生态结构简单脆弱,抗活动干扰、降解城市废弃物的能力低下,城市绿地的生态环境效能低下。城市生态系统中,原有的自然生态和自然景观逐渐消失,被人工所创造的元素所干扰并替代。街道和街区构成当代的城市中典型的人工景观,建筑物群体构成了景观主体(基质),公园、绿地、水体等其他景观要素穿插其中。随着城市发展的进程,过度追求经济建设而忽略城市景观生态的原因,园林的生态效益遭到严重的破坏。
2.2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对狭隘,漠视乡土品种
城市园林绿化结构的不合理、盲目引进外来植物、过于注重形式美而全然不顾城市本身的所具备的文化特色、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使得城市园林绿地与城市整体风貌差异过大,不相协调;部分地区存在“领导指挥专家”、盲目追求景观效果等问题,赋予城市绿地所承载的功能设置与实际需求不相符合,造成城市绿地数量有一定的增长,无法体现其应有的美化景观、提升生态效益的效果。过分的人工雕琢与堆砌倾向、盲目引进国外设计理念、手法而不与本地情况结合的情况十分突出,造成城市中原本十分珍贵的自然生态信息对现代人的身心洗涤作用受到干扰,形成了“千城一景”的局面,“千城一面”的城市园林绿化,削弱了每个城市应有的独特风貌,影响了每个城市特有的魅力,不仅有损于城市景观的美化和城市形象的树立,而且也弱化了城市园林绿化应发挥的生态效果[3]。
2.3 生态环境受到威胁,生态严重失衡
城市建设发展中,道路交通以及建筑物发展迅猛,城市热岛和干岛效应越来越明显,城市空气质量随着人口密集的居住区、商业区和燃料大量消耗的工业区大量出现而下降,有害气体、粉尘污染、细菌滋生、噪声加剧等问题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迫切急需解决的问题。
3 理性园林开发对生态可持续及社会发展的作用
3.1生态功能
景观生态学应用于城市及园林规划、设计、建设时,特别强调维持和恢复景观生态过程以及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并且它起到协调人类与景观的相互作用问题。
城市生态系统几乎全都是人工生态系统,因此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都深刻影响着小气候。园林植被的滞尘作用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可以通过绿地种植结构的调整,有效改善和提高绿地的滞尘效益。林带对防治噪声有一定的作用。城市园林植物群落的较高的物种多样性能够具有更好的适应调整能力。生物种类成分越多,各种群的生态位分化和种群间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维护平衡的能力越强。
3.2 社会功能
园林植物缤纷的色彩可以开拓人的视野,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树木花草千姿百态,把城市打扮得绚丽多姿,生机盎然,提升了城市的品位和居民生活质量;植物的芳香带给人嗅觉上的享受和满足;植物季相的变化,丰富了城市的色彩;植物群落的繁茂,引来了各种鸟兽,增添了城市的生机活力。
城市生态园林能够满足城市居民一些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需求。为了放松自己,调整到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状态,环境优美的生态园林绿地成为城市居民节假日及闲暇时间主要的游憩活动空间。
城市园林绿化是一种资源,不可再生的山水资源和宜人的城市环境是留给子孙最宝贵的财富,所以城市园林成为了一种文化,反映着城市的品位和居民的素质。城市绿化能够营造出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使市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和教育[4]。富含人文、地域特点的城市绿化可以扩大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满足游人好奇心和精神需求,提高人们的文化、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水平。而且丰富多彩的游憩活动能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和沟通,从而推动信息和文化的交流。
3.3 经济功能
城市园林绿化也是一种生产力,对于我们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都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如吸引外资、繁荣经济,带动相关产业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提高房地产的价格和城市品位。园林绿化的生态功能自动化解城市各类污染,降低居民发病率,节约了大量的社会投资;园林绿化是城市最可靠的土地“银行”,在制约城市无序扩张和储备城市未来发展用地的同时,良好的环境极大地推动着周边地价及房价的增值;园林绿化是城市最大的旅游资源,通过交通设施和旅游服务产业的配套,促进城市商业的繁荣。
4 生态的理念对园林建设发展的作用
园林应起到的作用是在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建设,人文发展之间平衡并塑造环境。人是城市环境中的主体及核心,古代园林强调“师法自然,高于自然”,现代城市生态园林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以人类的福利为根本,追求实现人、园林植物及其景观、城市环境三者间的和谐共存,使城市居民、人工设施、历史民俗文化风情与绿色环境等各个方面达到最理想的配置。生态理念表现在园林中应体现:
(1)以景观生态学中斑块的大小、形状及边缘生态效应等理论应用于城市园林中点及重点面的规划, 要均匀、合理,形成一个由绿地、绿廊、绿网构成的综合绿地系统.扩大城市公共绿地的服务半径,特别是城市中心区、旧城区和居民区应该加强绿地建设,让更多的市民都能受益。
(2)以生态学中廊道的作用、结构与斑块的关系等现有理论为城市道路、滨河等线状发地提供科学选择依据,包括线状绿地形式、树种选择、线与点面的生态制约与支持关系等。
(3)以生物多样性理论指导城市绿地中面上绿化的布局、数量植物群落分布格局,种间关系,为其提供结构优化方法。“因地制宜,突出风格,风格多样,量力而行”,尊重当地原有的地形、地貌、水体和生态群落,尽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引入植物要与当地特定的生态条件和景观环境相适应。硬质铺装要少而且要使地面水能充分渗透到地下,加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身维护能力,还能节约大量的维护费用。城市园林绿地生物种类越丰富,园林绿地结构越复杂,园林绿地系统也就越稳定,这符合“多样性导致稳定性”的生态学原则[5]。
(4)建立综合评价模型,用生态无林规划理论与方法对城市进行规划,并与现有的绿地系统规划从总体到局部进行比较,以验证理论与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浩等.城市生态园林规划概念及思路.南京林业大学学报[J],2000,24(5):87.
[2] 闫淑君等. 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中的应用.福建林业科技[J],2003,30(1):64-66.
[3] 沈亚婷,王大纬. 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中的应用.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2012,28(8):65.
篇7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学发展的自然结合。景观(Landscape)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和核心概念。景观一词最早出现在《赞美诗》中,用于描述基督圣地耶路撒冷的美丽景象,作为视觉审美的对象,在空间上与人物我分离,景观所指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土地、人对城市的态度,也反映了人的理想和欲望。
在德语中,Landschaft一词是景观的同意语,但包含了更多的地理空间的含义,被解释为整体空间环境中可视性的空间整体。19世纪初,德国著名地理学家Von Ilumboldt把景观一词引入地理和植被科学中,地理学家限制了概念的内涵,用于表示地壳的地理外貌和形态特征。
俄国地理学家拓宽了景观一词的含义,使之同时包含非有机体和有机体的现象,第一次使景观有了生物学的含义。贝尔格1931年把它定义为:“地理景观是物体现象的总体组合,在这个组合中,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物、动物和人的活动是同意的,协调的整体,典型的重复在地球的一定地域内的。
1971年,德国地理学家Troll将它定义为:“综合了地理圈、生物圈和智慧圈的人和事物在人类生活空间的可见实体”,从而使人成为景观的主体。
景观作为符号,是人类历史与理想,人与自然、人与人相互作用与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它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态系统相叠加的复合生态系统。任何一种景观:一片森林,一片沼泽地,一个城市里面都是有物质、能量及物种在流动的,是“活”的,是有功能和结构的。
在生态学中,景观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在广义上,景观是指现在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的,具有异质性或斑块性的空间。狭义景观则是指几十平方千米至几百平方千米范围内,有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所组成的,具有重复性格局的异质性地理单元。
二、景观生态学的概念
景观生态学是地理学与生物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或者更具体的说是景观学与生态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以景观为研究对象,通过能量流、物质流、物种流及信息流在地球表层的交换,研究景观的空间结构、内部功能、时间与空间的相互关系及时空模型的建立。景观生态学把地理学研究空间相互作用的水平方法与生态学研究功能相互作用的垂直方法结合起来,探讨空间异质性的发展和动态及其对生物和非生物过程的影响,以及空间异质性管理。
在1981年,当国际景观生态学联合会在荷兰举行第一次会议时,会议的组织委员会主席萘沃德在报告中说:“在时间空间中所有组成成分相互关系的研究称为景观生态学。但是那些利用景观生物分部学与景观分类结合,描述图例、编制景观图的工作,不是景观生态学。”C.Troll在1968年把景观生态学定义为:“对景观某一地段上生物群落与环境间的主要的、综合的、因果关系的研究,这些相互关系可以从明确的分布组合(景观镶嵌、景观组合)和各种大小不同等级的自然区划表现出来。”由此可见,景观生态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它包含的内容相当广阔。
三、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1、景观的系统整体性原理
景观是由景观要素有机联系组成的复杂系统,含有等级结构,具有独立的、完整的结构,且有相应的生态学、经济学和社会学功能,具有明显的视觉特征和美学价值。景观是具有明确边界,在空间上可辨识的地理实体,一个健康的景观具有结构上的完整性,功能上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以及动态上的相对稳定性。
景观的系统整体性不仅表现在景观总是由异质的景观要素所组成,景观要素的空间结构关系和生态过程中的功能关系等水平方向上,而且还表现在景观等级系统结构中垂直方向上不同等级水平之间的关系。景观的系统整体性明确了景观生态学研究方向和方法论特点。
2、景观生态研究的尺度性原理
景观生态的研究一般都有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尺度,在更小的尺度上分析其成因机制,在更大的尺度上综述变化过程。
3、景观结构镶嵌性原理
镶嵌性是研究对象聚集或分散的特征,在景观中形成明确的边界,使连续的空间实体出现中断和空间突变。Forman所提出的斑块-廊道-基质模型就是对景观镶嵌性的一种理论表述。
4、景观演化的人类主导性原理
景观演化的动力机制有自然干扰与人为活动两个方面,由于人类活动对景观影响的普遍性与深刻性,更有人为型、经济型景观。
四、景观生态学的发展
“景观生态”一词最早是由德国著名地植物学家Troll于1939年,在利用航空相片研究东非土地利用问题时首先提出的。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19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的学科综合思想的萌芽期;3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期的学科思想巩固阶段;6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的学科初创期;从80年代初开始的国际景观生态联合会成立之后的全面发展时期。
直到这时景观生态学才真正在把土地镶嵌体(land mosaic)作为对象的研究中逐步总结出自己独特的一般性规律,使景观生态学成为一门有别于系统生态学和地理学的科学。以研究水平过程与景观结构(格局)的关系和变化为特色。这些过程包括物种和人的空间运动,物质(水、土、营养)和能量的流动,干扰过程(如火灾、虫害)的空间扩散等。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景观生态规划发展历程——纪念麦克哈格先生逝世两周年.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p70-9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龙花楼.采矿迹地景观生态重建的理论与实践.地理科学进展,1997,16(4):68-74.
3 俞孔坚,李迪华.城乡与区域规划的景观生态模式.国外城市规划,1997/3.
篇8
关键词生态美学;生态伦理学;生态旅游规划;生态景观设计
AbstractEcological aesthetics is a kind of ethics which reflect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human beings,nature,society and people’s own ecological aesthesis. Based on the aesthetical and ethical theories of western philosophers,the view of ecological ethics and ecological aesthetics was described,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theories used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were demostuated. Meanwhile,the influence of the theories which were applied on ecotourism planning and ecological landscape architecture was interpreted.
Key wordsecological ethics;ecological aesthetics;ecotourism planning;ecological landscape design
1生态美学原理
生态美学,是国内近些年美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它是以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为基本出发点,包含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包含有生态维度的当代存在论审美观。毋庸置疑,生态美学的出现有其历史的合理性。长期以来,在美学研究中,存在着一种过于强调人的主体性,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自然如何在人的作用下成为人的自然,成为人本质力量的体现,而忽视自然本身的价值和意义。生态美学强调不仅人,自然也有其自身的价值;强调不仅要从人,也要从生态、宇宙自然的意义上去看待审美方面的问题,这对破除对美的僵化理解、将美学研究带入一个新的境界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应该明确的是,生态美学作为当今美学研究的一种显学和理论思潮的出现,它是与特定的哲学思想相关的,特别是受西方生态主义和生态哲学影响深刻,西方生态主义和生态哲学则诞生于西方的生态学视野下。西方当前的生态主义有3个特点,一是以自然为本;二是反人类中心主义;三是认为作为自然界生物链中的一个环节,人和动物是完全平等的[1]。
1.1我国的生态美学观点
在中国《周易》及道家思想、古希腊前苏格拉底哲学、印度《奥义书》等人类早期的哲学、宗教典籍里蕴涵了万物生成的思想。老子《道德经》里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是说人和万物拥有同一个来源即道。庄子也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不仅是物我不分的审美观照,也是物我合一的自然哲学。人与万物同构、同源、同具有道性或神性,这是生态美学得以成立的哲学基础。从我国近些年流行的生态美学观点来看,其内涵已超出这些,更多的是从人的生命存在,人与自然、环境的共生谐和的关系看待审美,更多地看到社会文化和人类实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果从这一立场出发,就不能简单地提以“生态”为中心的美学原则,将“生态中心”与“人类中心”对立起来。生态主义的合理性在于它强调人应该尊重自然,肯定自然生物的存在权利,但是,它在涉及人与自然的差异,人有着不同于生物存在的社会性、文化性这一方面上,又有着明显的局限[2]。美学研究不能忽视人与自然的差异,不能不以社会性、文化性的眼光看待生物存在。也就是说,不能放弃以“人类”为中心的视角和立场。只是这里所说的以“人类”为中心,不是不尊重自然,与环境和生态保护相违背,而是充分尊重自然,尊重自然生物存在的权利,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相协调,它实际上也是以“自然”、“生态”为中心[3]。从这一意义上说,简单地提以“生态”为中心和以“人类”为中心,都是不妥当的,最好的说法应该是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环境的统一。不过,谈到这一点时,又需明确的是,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环境的统一,有一个基本前提,就是人而非自然,应该成为美学研究的出发点。美学研究是对人自身而言的,没有人,没有人类的社会实践和生存需要,也无所谓美不美的问题。
因为生态美学是以生态学整体论方法为基础,以生态伦理学的自然价值和权利学说为依据,通过体验、感受、领悟,可以发现大自然对人的唯美意义,更为有意义的是,也可以发现大自然结构内部物种多样性造就的和谐完美的大自然图景。这种审视和研究已不再把人作为中心和主体,而是将人类看作地球这个生态系统的重要一员,置身于大自然中,发现人的自然美及其在整个生态系统美中的价值,以及反思地球自然世界与人类世界的自然和谐关系,揭示地球生态整体生态美的破缺和人类的责任和义务,提升人与自然唯美关系的层次和境界。这种对生态美学的理解似乎是一种在自然中实现了的“人道主义”和在人类中实现了的“自然主义”的统一[4]。彭锋在《完美的自然》中指出:“自然美不是指自然事物符合某种抽象的形式美的规律,而是指自然在根本上是我们人类及其世界的真身和根源。换句话说,从自然是我们人类及其世界的原初形式来说,自然本身就是美的。”“消融欣赏者与欣赏对象之间的距离感,从而使得欣赏者以一种全方位、多感官的方式沉浸在欣赏对象之中,无论此欣赏对象是自然还是艺术。”
1.2西方生态美学观点
西方哲学家尼认为:“美是人的自我肯定,根本不存在‘自在之美’,‘自在之美’纯粹是一句空话,从来不是一个概念。”在美之中,人把自己树为完美的尺度;在精选的场合,他在美之中崇拜自己。一个物种舍此便不能自我肯定……人相信世界本身充斥着美——他忘了自己是美的原因……归根到底,人把自己映照在事物里,他又把一切反映他的形象的事物认作美的:“‘美’的判断是他的族类虚荣心……人把世界人化了,仅此而已。”人不但是惟一的审美主体,而且归根到底是惟一的审美对象。“没有什么是美的,只有人是美的”,在这一简单的真理上建立了全部美学,它是美学的第一真理。而美学的第二真理:没有什么比衰退的人更丑了则使审美判断的领域从此被限定了。
马斯洛说:“不仅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的一部分,而且人必须至少和自然有最低限度的同型性(和自然相似)才能在自然中生长……在人和超越他的实在之间并没有绝对的裂缝。”美学问题,从根本上说,不是一个自然生态环境如何保护宇宙自然中的生命、如何拥有生存权利的问题,而是人如何更好地生存于他所生活的世界上,与世界和谐共存的问题,也是人如何在他所生活的世界上实现自身价值和意义的问题[5]。
2生态伦理学
生态伦理学是指导生态旅游规划的理论基石。大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大系统,大自然有价值和权力等都是生态旅游规划者必须具备的意识和伦理素质。要求人们对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必须强调自然主题和保护要求,必须因地制宜地将生态旅游设施纳入整个生态系统中,不能在景区内大搞人工建设,更不宜集中修建宾馆、饭店、商店、银行等形成旅游集镇。避免生态旅游景区城市化、园林化倾向。提倡“生态旅游建设”,开发出人与自然协调的旅游产品。生态旅游项目本身充分体现生态伦理学的要求,要以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为目标,使生态旅游景区开发满足生态、社会和经济3个方面协调发展的要求。切不可急功近利,只顾眼前和局部的经济利益而忽视生态伦理学要求,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6]。
3西方工业基地的景观改造
现代欧洲生态景观设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当时,欧洲工业化问题和旧城市改造面临的诸多难题日益突出,促使整个欧洲开始思考以新的建筑、景观设计手法解决这些问题。而建筑、景观学术界各种思潮的出现及对新世纪的思考催生了以“生态”为理念的现代景观设计。它围绕“人·自然·技术”三要素为核心,力求平衡人、城市与自然的关系,达到生态上的“平衡”。现代欧洲生态景观设计崛起的标志是法国巴黎拉·维莱特公园的设计和建造。瓦伦汀教授通过“德国鲁尔区艾美溪工业景观改造”、“慕尼黑旧机场改造”和“巴伐利亚环保部景观设计”3个案例,依照由大到小的尺度,分别解析了地区生态改造恢复、城区规划设计和建筑细部景观设计中体现的现代生态景观设计理念。鲁尔工业区北部艾美溪河的绿色景观系统重建项目是现代欧洲生态景观设计的典型。在艾美溪河附近聚集了大量的大型工矿企业,使得该地区的景观具有强烈的工业化特点。如今,很多废弃的工厂矿区被改建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许多残存的重型机械和高炉、气罐不仅成为人们游玩的项目,更是成为工业化发展进程的象征;同时,生态系统的改造也使得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了长足的改善。在慕尼黑旧机场改造项目中,设计师以生态的理念,将慕尼黑老机场规划成商务办公区、住宅区和生态公园3个部分,并通过多变的手法,将三者自然地衔接起来。巴伐利亚环保部景观设计中,设计师在建筑物的周围和一些细部作了非常巧妙而合理的布置,使得整个景观设计显现出生态的气息,充分体现了“人·自然·技术”的理念[7]。
4参考文献
[1] 郭玲玲.从生态伦理学到环境伦理学[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5(4):57-59.
[2] 黄炎平,朱月兵.生态伦理视野中的自然价值[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19-22.
[3] 佘正荣.“天人合一”: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灵感源泉[J].社会观察,2005(6):50-51.
[4] 叶平.自然辩证法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7(11):8-10.
[5] 毛宣国.当下生态美学研究的几个问题[J].理论与制作,2008(5):40-41.
篇9
突然,一道闪电劈开,照亮了半边天。随即,轰隆的雷声就大作了起来。“淅沥沥,淅沥沥……”期待已久的雨点终于降落,似一串断了线的珍珠,不停地滚落,密密集集。微凉的风不时改变着雨的方向,向东、向南、向西、向北……天地之间仿佛竖起了一面银屏。雨越下越大,打在窗台上,溅起了朵朵水花,宛若圣洁的白莲。
雨的独奏似乎太过孤单,洁白的雪前来伴起了舞。
大雨中夹杂着雪花,纷纷扬扬,在空中缠绵着。雨渐渐变小了,雪慢慢变大了。这下,变成了雨为雪伴奏。雪在空中舞动着婀娜的身姿,如一位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只是,雪花刚触及被雨覆盖的地面便化了。小小的雨滴落进池塘,泛起了一阵阵涟漪,好似小女孩甜甜的笑靥。
篇10
1、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正如美国经济学家J亨德逊(JHenderson)所说居民户和厂商这种单个单位的最优化行为奠定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正如萨缪尔逊所说,宏观经济学是根据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失业来分析整个经济行为。美国经济学家E夏皮罗(EShapiro)则强调了宏观经济学考察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
2、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以实现个体效益的最大化。宏观经济学则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问题,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3、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即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这些总量包括两类,一类是个量的总和,另一类是平均量。因此,宏观经济学又称为总量经济学。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