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建筑设计范文
时间:2023-03-14 16:16: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景观建筑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景观建筑;建筑学;设计理念;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我国现阶段城市景观建筑设计的基本任务是城市空间环境的生态系统, 它不仅为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协调、稳定的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也为居民创造了一个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景观规划与设计由于融合了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学与风景园林形成了一门完整而综合的独立学科---景观建筑学,包括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使得建筑(群)与自然环境产生呼应关系,使其使用更方便、更舒适,提高其整体的艺术价值,更多的从规划及建筑设计角度出发, 关注人的使用, 即与作为自然和社会混合物的人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类发展与原生环境的可持续性, 其服务对象是人与自然的生态系统, 保持人与自然的长期和谐关系,可以说是广义的建筑学。以景观建筑学为导向形成了规划、建筑、风景园林三位一体的设计之路。
目前景观建筑学涵盖了城市规划师、建筑师、风景园林师所涉及的整个人居环境,任何一个专业或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设计和控制景观建筑中的所有方面。即要求景观园林设计专业知识拓展以适应广泛的专业实践,故任何一个项目都要由多学科专业人员参与共同协作完成。
1.加强专业间的沟通合作
实际上规划师、建筑师、风景园林师工作目标是一致的, 都是为了营造适宜的人居环境;区别在于对人的行为与心理、形体塑造语言的把握、多因素之间的协调能力等等方面上,即对工程的空间、尺度、工作侧重点不同。
规划师的工作内容: 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 总体规划可根据地域性质分为城市总体规划(明确城市总体发展方向、建立城市总体布局结构、营构城市总体空间艺术布局、道路骨架、功能分区、城市主轴线经营、绿地系统规划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区域规划, 而详细规划阶段其工作内容除确定地块建筑容量,确定技术指标外,更要注重体型与空间环境的营造, 且更多涉及建筑学领域, 应加强与建筑师的合作。
风景园林师:区域土地环境生态与资源规划、各级风景区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公园、城市绿化设计、室外空间环境设计、景观资源保护设计等, 坚持高质量优美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健康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无论是规划师还是风景园林师都必须有深厚的建筑学知识,而建筑师也应具备规划、园林的知识同时景观建筑学也不是单一组织形式和空间创造出来美的秩序那么简单,我们需要用大视角来平衡我们的创造和设计对自然和我们自己生存环境的影响, 在我们改变生存环境的同时, 考虑是否可以和自然和平、和谐地相处。不同的专业人员各自发挥不同作用,或主导、或顾问、或协助摆正位置,协同工作。
2.具有多专业背景的景观建筑师
景观建筑学与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艺术、市政工程设计等学科有紧密的联系,而景
观建筑学所关注的问题是土地和人类户外空间的问题(仅这一点就有别于建筑学),它与现代意义上城市规划的主要区别在于景观设计学是物质空间的规划和设计, 包括城市与区域的物质空间规划设计, 而城市规划更主要关注社会经济和城市总体发展计划。景观建筑师更容易具有整合各环境要素的能力。
3.景观建筑学的规划设计理念与方法
3.1.尊重文化历史与艺术层“天地-人-神”的设计观
这包括潜在于景观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景观不仅仅事关环境和生态, 还关系到整个国家对于自己文化身份的认同和归属问题。景观是家园的基础,也是归属感的基础。在处理环境问题、重拾文化身份以及重建人地的精神联系方面, 景观建筑学也许是最应该发挥其能力的学科。景观建筑学的这种地位来自其固有的、与自然系统的联系, 来自于其与本地环境文化相适应的农耕传统根基,来自上千年来形成的、与多样化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天地-人-神”关系的纽带。
3.2.可持续性和结合自然的整体生态设计观
可持续性和生态性将会成为设计者优先考虑的因素。结合自然的设计就是尊重景观的地域性, 包括在当地寻找灵感和在当地寻找自然的设计元素; 就是尊重场地的特点,包括尊重场地的自然与文化遗产及其自然过程与格局。保留、利用与再生场地中的景观元素和材料,并使它们发挥新的实用及审美功能。结合自然的设计最大限度的顺应自然过程,按生态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也就是说利用乡土材料和本土植物把景观设计成这样一个有机体, 它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水与最小程度的依靠人工水,让自然做工,使这个有机体以最少的人工成本可持续的运转及生长。它倡导一个全新的生态审美观, 主张自然的野趣之美, 真实的生态之美及生态过程之美,是我们城市生活中的一个必要元素。节约用水用地、对地下水的补充、新的清洁能源的运用、恢复和保护本地特有的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多样性等将会成为新的主流。景观不再停留在表面的美丽形式, 而是将更好地与自然生态系统融合作为至高的追求之一, 并将在生态价值观与生态美学引领下走向形式、功能与思想内涵的更高层次的统一。
3.3.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设计观
以人为本,体现了尊重自然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 以人为本”是当今世界每一名设计师都要考虑的问题,因为它事关我们生存环境的真正归属问题。景观建筑师的终生目标与服务对象是人与自然规划设计应理解自然、理解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尊重自然与人文的过程、保护自然与人文系统、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利益,使二者达到最佳的平衡。规划中贯彻“以人为本”原则,应保护好大自然环境, 给人类以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人居环境, 而不是强调人类对自然生态、自然资源的过分开发与占有;强调城市规划建筑学与生态学的结合,以自然、人文的可持续发展来理解“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具体设计中能更深层次地体现对人多方面的、多方位的关怀,这才是以人为本的设计观。“以
人为本”的未来也许是“以自然为本”。
4.结语
当前我国景观建筑学总结起来就是关注环境结构关系与体型秩序的设计,可归结为环境因素的“关系”设计,它探讨空间与空间、人与空间、场所人工与自然环境,以及人文与自然等诸多关系的整合, 同时强调时间、四维空间的作用。关注体验的规划与设计,注重场所意义的表达。它既是交叉学科,又是综合学科。景观建筑学研究的范围非常大,已经广泛的延伸到传统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的许多研究领域, 它涉及的工作对象可以从城市总体形态到公园、街道、广场、绿地和单体建筑,以及雕塑、小品、指示牌、街道家具等从宏观到微观的层次。总之,以人类聚居的活动场所的规划设计为手段, 找回失去的价值观念,提高人们的鉴赏力,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精神文明, 这是当代景观建筑学的实质与灵魂。
参考文献
[1]刘滨谊.走进当代景观建筑学[J].时代建筑,1997.
[2]王向荣,林菁.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美]科纳.论当代景观建筑学的复兴[M].吴琨,韩晓晔,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篇2
关键词: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理念;讨论;发展
建筑作为人们生活工作不可或缺的场所,在外型上不仅要优美、整洁,同时还要与周围的景观和环境相协调,它应该在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生活场所的同时,给人以美的感受。因此,建筑如果依然局限于原始建筑设计,最后设计出来的建筑物将会很少有人追捧,因此我们需要在建筑设计中融入景观设计的思想。
一、关于建筑设计中的景观设计
在进行建筑主体设计之前,首先要对建筑所处周围的环境以及景观的相关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考察和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建筑设计与景观相融合。但是在实际的设计过程当中,设计人员对于建筑的景观设计往往缺乏足够的重视,只是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建筑本体的设计之上。他们将景观设计看作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或者是只是认为景观设计在与建筑物本身相比从重要性上来看,显得不是那么重要,这就导致建筑的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存在着相互独立着的情况。那么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当中应该将景观设计作为建筑设计的条件和前提,这样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当中就会引起设计人员的重视,在建造设计过程当中应该充分树立景观意识,在景观意识的指导之下进行建筑的本体设计。
二、景观设计概念性在建筑设计中的植入
建筑是人们生活工作必不可少的场所,要求外观整洁、优美的同时,与周围的环境景观协调一致是建筑艺术的自然追求。在为人类提供宽敞舒适的活动场所的同时给人美的感受,建筑师和景观环境师给出了良好的答案——将景观环境设计融入建筑设计中,按照景观设计的原则,将建筑融入到周围环境中,也就是将建筑的外在美与周围环境实现相互协调,提高建筑的文化和美学价值。随着人们对建筑概念的认识的不断改变,要求建筑设计在完成自身主体设计的同时,也要对环境、景观的把握和理解具有一定的程度,在我国建筑设计过程中,更加注重景观设计概念的植入,始终贯穿着对景观的理解、协调与统一。我国的建筑设计中的景观设计是伴随着建筑样式和艺术的多样性发展起来的,加上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断增高和关注,使得景观设计概念的必要性融入到建筑中,真正的景观环境设计是基于原始自然景观形态的基础上,以自然、安全、经济性为主。建筑的风格、造型应该与周边环境遥相呼应,把建筑和景观环境充分体现到“意与境”的完美融合,建筑充分融入景观环境,让景观环境影响建筑,在自然、文化、艺术的基础上充分融为一体,造出完美和谐的的建筑,体现现代建筑的发展水平和高度。
三、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之间的共性
1.在设计基础方面具有共通性
所有的建筑工程设计学科,学习的都是相同的设计基础课,包括平面构成学立面构成学、色彩构成学、形态构成学。
2.在表达方式方面具有共通性
在设计方案思考过程中,都需要掌握速写、素描、水彩等必要的绘画技能,在后期方案的绘制上都采用平面图、剖面图、立面图、大样图、节点图,个别地方采用轴测图等表达方式,在软件上虽然有少许差别,但使用的绘图软件大体上就那么几种。
3.在空间规划上具有共通性
说到空间,就不能不说总图,好的总图正是标志着一个真正的景观设计的开始,一个建筑的学习者甚至是一个建筑师都应该在总图上保持着清醒的景观意识,并能谦逊地与农学家、植物学家、以及其他相关的地质、水利、能源专家协作,这样才能引导出一个相对健康的景观设计的雏形。有了一个健康的雏形,有了一个系统的构筑思维,资源才能得到保护,地形才能得到尊重,生态环境才能得到优化,景观之美也就赋韵其中了。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总图规划阶段,建筑师已经根据建筑的功能、私密性、朝向等规划出公共空间、私密空间、半公共空间,以及各类空间之间的必要过渡。景观设计师在承担本专业的设计内容时应充分理解建筑在整个规划中的作用和定位,而不是孤立地看待建筑。
四、做好建筑设计中景观设计遵循的原则
1.将“以人为本”作为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设计理念
“以人为本”是对自然规律的顺从,是对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尊重,是两者的相互一致,现今的建筑设计大师们都有从“以人为本”这一理念出发,在创作优秀作品的同时,也善待着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将“以人为本”作为设计理念,就是更加重视设计的服务对象—-人与自然的生态系统,一方面,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同时另一方面还要节约自然资源,注重可持续发展,将“以人为本”作为设计理念,就要在设计方案中,注重生态平衡,顺从人文在自然中的发展,维护自然和人文系统,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保护好人与自然的利益。将“以人为本” 作为设计理念,就是反对人类对自然生态、自然资源的过分开发与占有,反对片面的设计观,支持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相融合,在具体设计时,能够将对人类多方面的和全方位的关怀体现地更加深入,“以人为本”就是善待赖以生存的大自然,强调这以人为本的设计观,维护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人居环境。我国的建筑事业正处于发展之中,此时应该从长远的角度出发,考虑到人与自然能够长期和谐相处,因此,“以人为本”应该是付诸于建筑规划中的实际行动,而不只是纸上谈兵。
2.以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可持续性和生态性作为设计的核心原则和设计目标
尊重景观的地域性,尊重当地的自然文化遗产及格局,最大程度的顺应自然,尽量依照生态原则进行设计;最大程度的利用当地可再生的自然元素和材料,尽量发挥其实用及审美功能;最大程度的保留当地自然及文化遗产,尽量避免破坏;最大程度的领用当地自然水,尽量避免依靠人工水;最大程度的让自然做工,尽量减少人工成本的投入;最大程度的延长可持续运转周期,尽量实现可持续生长。最大程度的体现建筑和景观设计的生态之美,亦即自然的野趣之美,避免一味地最求表面富丽堂皇的效果,而是将更好地与自然生态系统融合作为至高的追求之一,并将在生态价值观与生态美学引领下走向形式、功能与思想内涵的更高层次的统一。必须将结合自然,尊重自然,实现建筑和景观设计的可持续性和生态性,作为设计的原则和目标,设计方向应该向节约用水用地、新的可再生能源的运用、恢复和保护本地特有的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多样性迈进,迎合科学先进的设计趋势。
3. 注重建筑景观化与环境协调
建筑设计与景观环境设计的融合不仅体现在策略上,还应在协调方法上下功夫,我国建筑将景观作为建筑的设计内容,景观设计的方法、工艺充分融入设计过程中,并进行全方位的空间捏合,从而实现建筑的景观化。欧美国家的建筑设计已经从外观融合扥表征现象深入到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联、渗透中,相互协调要求景观设计符合建筑整体风格和意向,各个细部环节有机结合,完善景观和建筑的统一协调。
五、总结
景观的设计是应时代的发展需求而出现和迅速发展起来的,而景观设计在建筑设计以及城市规划中的作用和地位显得日趋重要,人们在物质条件良好的基础上对建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没有与建筑设计相融合的景观设计,再好的建筑设计也不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因此,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注重景观环境的设计是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顺应时展的结果。
参考文献
篇3
当今的建筑工程设计类学科简单来说可以分为四大类,分别为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笔者认为这四大设计学科之间都有着或多或少的相通性,这里简单谈一谈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共通性。
1.设计基础的共通性
无论你从事哪类建筑建筑工程设计学科,都必须学习相同的设计基础课,包括平面构成学、色彩构成学、立面构成学、形态构成学。
2.表达方式的共通性
在设计方案思考过程中,都需要掌握素描、速写、水彩等必要的绘画技能,在后期方案的绘制上都采用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大样图、节点图,个别地方采用轴测图等表达方式。在软件上虽然有少许差别,但都使用AUTOCAD\3DMAX\SKETCHUP\PHOTOSHOP等绘图软件。
3.空间规划上的共通性
说到空间,就不能不说总图。好的总图正是一个真正的景观设计的开始,一个建筑师、一个建筑的学习者应该在总图上有清醒的景观意识,并能谦逊地与植物学家、农学家以及其他相关的水利、地质、能源专家协作,这样才能引导出一个相对健康的景观设计的雏形。有了一个健康的雏形,有了一个系统的构筑思维,地形才能得到尊重,资源才能得到保护,生态环境才能得到优化,景观之美也就赋韵其中了。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总图规划阶段,建筑师已经根据建筑的功能、朝向、私密性等规划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私密空间,以及各类空间之间的必要过渡。景观设计师在承担本专业的设计内容时应充分理解建筑在整个规划中的作用和定位,而不是孤立地看待建筑。
4.艺术层次构造上的共通性
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看法”问题, 其重要的说法 :“To see and to be seen ”。在中国园林中,这一点体现得尤其充分。窥视是景观设计的重要手法,许多好的摄影作品都是窥视的杰作,景观设计中框景、借景的手法说白了就是占便宜。在其层次处理上就会清晰的显示出前景、中景和远景。建筑设计在造型设计上首先规划基地环境,这就是控制前景,其次控制的是整体体量和外观形态,这就是中景设计;最后把建筑与周边环境融合后分析间到的就是建筑的中景。
5.艺术哲学上的共通性
按中国的看法,道学与景观设计是有无之间的辨证关系,中国人做的就是关系:生活与道路的关系,叠水与交通的关系,休憩与桥梁的关系,桥梁与水和山体的关系,桥梁与对面房子的关系,村落与亭子的关系,铺地与当地材料的关系等等。中国的景观设计就是用道家思想在有无之间、不经意之间形成的,不是施工图能画出来的,是匠人们因材、因地一点点儿弄出来的,好的景观是科学的,同时也是艺术的,当然,也必然是技术的。一部中国 建筑史就是就是一部道家与佛教文化发展的历史,在长达20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都受到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在设计过程中更过的考虑环境、文脉、关系以及物象之间对话的可能性,并且,用这些常用的语汇来表达我们的设计。
6.结语
简而言之,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各有其设计特性,然而因其在艺术基础、艺术哲学、方法论与世界观上表现出来的共性,使二者在艺术形态与构成上有着千丝万缕的共性,二者是同一事件的不同阶段。
参考文献
[1]杜汝俭,刘管平.《园林建筑设计》.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 东南大学出版社.
篇4
【关键词】城市景观;建筑设计;色彩
一、城市景观建筑设计色彩的现状
目前还没有对城市景观建筑设计色彩规划进行统一,所以在城市风貌上很难进行色彩控制,展现不了城市景观的整体美。并且在一定区域内城市景观建筑设计出现了无序化发展趋势,对城市环境造成影响,再加上还有很多因素的影响,人们对景观建筑色彩的设计并不是很重视。城市景观建筑设计主要研究的就是对城市色彩的完整性,就像德国哲学家谢林说过的,世间并不存在个别的美,只有整体才是美的。所以,在进行城市景观建筑设计时,要充分对城市色彩完整性进行充分考虑。
二.景观建筑的设计语汇
1、形状。最直观的的东西就是形状了,它可以体现建筑外表的特点,这是人们很容易就发现的。当建筑物的外表特征进入到人们的视线时,人们的大脑就会产生相应的联想。而这种联想会跟个人的生活阅历,文化水平而产生不同的反映,这也是建筑物给人的基本形感。
2、光影。现阶段景观建筑的环境汇集了各种空间功能,光影变幻在建筑景观的空间功能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现今景观建筑设计中,运用光影变幻进行建筑设计构思创新的情况很多,其主要是根据光的强弱、明暗或者光影变幻将建筑中的光进行适当的补充及调节,假如建筑物光源太强,就对其进行适当的弱化,假如其不足,就对其光进行补足。
3、色彩。在建筑美学中,色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合理的表达运用色彩的情感、特征,是一名专业的设计师不可或缺的技巧之一。在现代景观建筑形态的要素中,色彩可以对所有的基本元素进行调和。所以说,要很好地表达建筑形态,就要合理的运用色彩这一因素。
4、肌理。因为物体的表面光滑度、纹理等会给人不同的感觉,也可以说肌理就是质感,所以一般可以将肌理认识为物质的材质。在现代景观建筑的设计要素中,肌理有着它的与众不同之处,这是对于其他的因素来说没有的功能。由于丰富多样设计材料,是人们会对不同的材料质感产生不同的感触。一般是依据对景色与自然物质的模仿来充分表现现代景观建筑的形态效果。
5、形态场。在很多时候,人会对某个场合产生特别的感觉,这些特别的感觉是因为这个场合中有某种物体存在,我们通常将这些感觉称之为形态场(感)。在某个特定的环境下,设计要根据某个实物才能将建筑形态的设计构思表达出来,此实物即是实用性现代景观建筑的一种,其包含着诸多的建筑基本元素,比如点、线、面、体等元素。
三.景观建筑设计中色彩与建筑的关系
1、色彩与建筑的象征意义。因为区域环境、风俗习惯、文化传统不同,各个国家对色彩的认知与理解也完全不同,所以,色彩不仅仅是传达一种视觉效果,在不同的建筑中,运用不同的色彩,人们则会根据其外表色彩猜测其象征意义。例如,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中,黄色被当做帝王专属颜色,只有皇族服装或者建筑装饰才能使用该颜色。
2、色彩与建筑造型效果。人的视觉艺术活动的两大主要方面是色彩与造型,运用色彩结构原理进行建筑环境色彩造型设计,要综合分析建筑的基本情况,比如其绝对位置与相对位置、体积大小、建筑功能、区域文化以及服务对象等方面,依据建筑所传达的不同的意义进行进一步全面的规划,用色彩的特点有效的传递建筑意义。可以说色彩和造型相互依托,假如将造型看做躯壳,那么色彩就是外表,只有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物体完整的意义才能完全表现出来。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审美信息载体的视觉语言,经过实物的造型体现出来,将视觉符号适当组合起来,并以此表现出真正的视觉价值。
3、色彩与建筑功能。在建筑单体中,如果建筑功能不一样,可以用颜色进行有效的划分。与此同时,运用合理的色彩进行区分,不仅可以区分建筑功能,还能很好的区分四周建筑与该建筑,将建筑物的识别度进一步提高。除此之外,运用色彩进行建筑功能区分,能有效引导人流迅速找到其想去的功能区,进而将建筑功能明确,提高运行效率。
四、建筑设计中色彩的作用
人对于建筑的审美越来越关注精神层面的东西,其对建筑评价偏重于建筑造型以及建筑色彩两个方面,如果这两方面都表现得很好,人们就认为其设计是成功的设计。确实如此,因为色彩在很多时候传递给人们的是建筑物的隐藏信息,而且色彩运用成功,会为建筑加分不少。人对色彩常常有一种特别的视觉以及心理感受,这就是色彩功能的表现。在建筑设计中运用色彩可以使人居住的色彩环境有所改观,进而达到人的视觉和心理与四周色彩环境融合、协调的目的。
1、标识区分。色彩能为建筑赋予一些独特的个性,在分辨许多信息都能传达出来,比如,对于地域性的信息传达以及在空间上的差异,还有对建筑的识别。目前的建筑设计的形体都是单纯化了的建筑,而色彩在其表现方式是也是非常经济和直接的,同时,也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手段,使得在城市大发展的大环境下建筑能很直接的被识别出来。在小区中,不同的色彩对于不一样的部分能很好的区分出来,在办公型的建筑中,为了能将工作效率提高,应尽量使用冷色,将明度提高;在大众化色彩的商业型建筑中,利用对比色以及纯色,可以对商业的气氛加强,能吸引大量的人群。
2、表现建筑物氛围。对于色彩的选择,一定程度上能体现出建筑物本身的氛围以及基本的格调。利用色彩来体现建筑物的性格,在对色彩的运用中,我们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只是为了美观。通常来说,冷色系主要表现建筑物的肃穆以及庄严;温暖以及欢乐依靠的就是暖色系的色彩来表现。比如想要表现出健康和清洁的感觉就要利用白色来表现,尽管目前有很多科学家的研究说明,黄以及红色比较鲜艳的一些颜色对于孩子的注意力能引起其好感,为了消除孩子们的紧张感,在卧室装饰成蓝色格调,还能对于头疼以及发热、失眠等有助于减轻,因为这种色调的环境能使人感到宁静和幽雅。通常医院的主色调就是白色,在幼儿园等主要使用的是黄色以及红色灯比较鲜艳的色彩。
3、烘托情感。色彩能对于地域性的信息传达以及在空间上的差异能表现出来,因此,处于不同地域的人其在审美方面以及心理的结构框架方面都是比较独特的。相对于北方人来说,性格比较豪放,对于一些温暖和对比性强烈以及大气的色彩比较常用,而对于细腻的南方人来说,在建筑色彩方面,则比较喜欢清淡且有些低调的建筑色彩,其在情感的表达上通常也是比较含蓄的。
4、装饰美化。在当今的建筑设计中,没有色彩的建筑设计是非常少的,因此,在建筑设计中首先色彩起的的作用就是装饰作用。自然界中,色彩的种类是非常多的,不同的色彩其表现的特点也是不同的,随着建筑事业的发展,没有颜色的建筑设计的理念在当今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在审美上的需求。
结束语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对景观建筑的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运用色彩在景观建筑设计中的表达,可以展现城市魅力,同时可以满足人们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侯先颖.浅谈城市景观设计中色彩的运用[J].现代园艺,2012(12).
篇5
关键词:电厂 景观化建筑设计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the government, the electrical power company and the society, the paper start at the basic theory of architecture, stating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landscapilizing power plant, and to propose the way” finding out the local character , reflecting the culture of the company and the time’s aesthetical standard”.
Key words: power plant, landscapilized architecture
中图分类号: 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工业设施是工业社会的重要表征,体现着技术美学与工业文明,是城市景观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工业设施作为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元素,有着其存在的必然性,同时又有观赏的视觉强制性。但是,在我国,对工业景观明显重视不足,对于工业设施的景观意义还未提起足够的重视,还存在工业建筑师和民用建筑师的分工,工艺师与建筑师、景观建筑师的脱节。对工业设施景观化设计的研究能提高设计建造水准,凸显工业企业形象,美化城市空间,延续城市文脉,创造一个和谐、优美的生活环境。
电厂建筑是工业设施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有扩阔的厂区用地、大型的建筑体量、烟囱冷却塔等特殊的景观要素,因而对城市、乡村景观环境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因此,如何对电厂进行景观化建筑设计,正是本文要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
1.设计语言
1.1工业建筑设计
工业建筑一开始总是作为一个城市最主要的建设任务,同时也是一种极致简约的建筑范式。把框架与外壳、楼板与屋顶组合,加上设备、门窗,工业建筑就完成了。然而透过深入的探讨,工业建筑显示出其复杂性。一个简单闭合的空间所产生的完全自由性,可以让这个建筑物变得如此有趣。
1.2建筑美学再议
建筑美涉及两个概念:建筑、美。美感是人们是对“和谐”“完善”“健康”等观念的一种浓缩,与人们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体现在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如购物、绘画、装饰、工业设计等,并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演化;建筑的形式、表现也因建造技术、材料运用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建筑美感也就伴随这两者而发展。
现代主义建筑追求工业化的生产建造方式,体现出工业生产所特有的“功能为上”“简约”“少就是多”的美学特征,并因其经济性、高效性而形成席卷全球的现代主义浪潮,而这种美学观也渗透到社会各界。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产生了后现代主义的各种建筑美学流派,建筑师在简约的现代主义基础上引入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考虑,使得当代建筑更异彩纷呈。可见,建筑学发展至此,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始终是符合时展的审美观和设计方法。
1.3景观化
景观(landscape),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是一个美丽而难以说清的概念。无论在哪个领域,景观的本质都是人们对环境、建筑、城市美的追求所产生的设计对象,即人们必须通过景观化来实现建筑美。在本文,景观化就是对电厂建筑美的挖掘、追求和最终实现。
2.电厂景观化建筑设计方法
2.1电厂建筑设计
作为骨架的电厂设计,首先需要根据能量流动的原理确定厂区的功能分区,满足燃料输送、给排水、出线、交通运输等内外能量流动的要求,并根据工艺的要求确定各工艺设备的机组规模、平面尺寸,从而确定各主要建筑物的体型要求,而主厂房、锅炉等大型体量的建构筑物也会根据设备承重、风力荷载等要求而设定出基本的结构形式,这样一个电厂的骨架就形成了。
作为骨架的电厂,因为还没引入相应的人文、企业文化、生态自然等建筑设计的基本属性,只是一个不必然具有观赏价值的工业品,可以通过景观化设计路径使其具有景观价值。
2.2景观化设计路径
景观化,顾名思义就是在现有的“非景观”物基础上,给观者提供景观物的享受。由于电厂的观赏主体主要是电厂业主与周边居民,因而在工业品上施加的景观要素就要相应选取这些主体所熟知的“景观物”,比如厂址所在的大地环境,具有地域特色的民居及其附带的色系、柱头等构件,当地本土工艺品的象征符号,具有高雅时尚、科技感等语汇属性的建筑符号如玻璃幕墙、钢结构、膜结构等,并合理地应用到作为骨架的电厂建筑上,重新组合成“景观化”的电厂。
景观化路径分析图
中国建筑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所提出的“两观三性”设计理念正好能完整地阐述出景观化设计的要求。所谓“两观”,指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即建筑是一个统一整体,既满足现在的要求,又能够适应将来的发展;“三性”指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建筑必须跟当地的环境、气候和当地的文化相融,必须反映这个时代的物质条件、精神和审美观,还有跟这个时代的材料、技术相适应。本文借鉴此设计理念,并结合电厂建筑设计,把景观化电厂设计手法归结为:地域特征挖掘、体现企业文化、时代性建筑。
2.2.1地域特征挖掘
景观化设计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挖掘地域特征。因为景观本身就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的表征,任何自然环境、地理、人文民俗等要素都能鲜活地体现在景观设计,并能极好地产生“景观化”效果。通过对地域特征的挖掘,提取当地自然环境、大地色彩、人文要素、建筑风格、园林植被的特点,并综合运用到与厂区的建筑、景观上,这是景观化设计最有效的手段。
地域特征同时应包括对厂址区位条件的理解,例如电厂区位于城市的关系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电厂景观化要求,比如靠近城市甚至在城市当中的发电厂、变电站的造型用色应该低调、简约、融入城市,远离城市的电厂可以适当张扬、个性化,与大地景观共冶一炉。
2.2.2体现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特定人群为实现某种经济利益而制定的准则。企业文化的定义很多,通常企业文化指的是一个企业全体成员所接受的、共享的、相对稳定的价值观体系。
工业建筑形象和企业名称、标志、装饰、产品等一样是企业外部形象的载体,体现着企业文化。事实上,企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工业建筑的创作。尽管企业文化的建设是通过多种形式表现的,但工业建筑设计必然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
各大发电集团都相应了自己的电厂形象设计导则,从企业标识系统,到电厂各个建筑和构筑物的色系、形式等,这都是电厂景观化设计中的重要借鉴手法。
2.2.3凸显时代审美
只要建筑设计体现时代性,这建筑本身就具有了极强的景观效果。人们普遍对时尚、流行的设计风格具有审美志趣,而当代流行的设计风格往往能从时装、汽车、包装、建筑、装修等方面透露出来,并且具有一定的相互关联性。因而在进行电厂景观化设计时,可以广泛对其他媒介的设计手法进行借鉴。
另外,绿色建筑也是当今建筑业的一大趋势,将是未来建筑设计的必由之路。而绿色建筑涉及的建筑形态、建筑材料等,本身就具有极强的景观表现力,尤其适合在厂前区建筑群内使用。
3景观化设计案例分析
3.1项目概况
本项目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境内,距离西面的九江市约37.5km,距离东面的彭泽县城约21.5km,北依长江大堤,规划建设规模为装机6×1000MW等级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业主提出“打造长江沿岸现代工业艺术品,建设低碳环保、技术领先、世界一流数字化电站” 为该项目的总体建设目标,对建筑专业提出了较高的景观设计要求。设计通过广泛搜集工业设施、电厂景观设计的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分类整理,系统的归纳总结出工业设施景观化的设计原则与具体设计手法。
3.2厂区景观设计
主厂房建筑设计中,通过九江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进行提炼,攫取当地特色的设计元素,进行现代的重新组合设计。汽机房以素白为底,局部采用马头墙、景墙与横条窗框,锅炉房采用坡顶造型与马头墙式封板,通过黑、白、灰色调在烟囱、冷却塔、汽机房、锅炉房的巧妙运用,在不增加造价的同时塑造简约、大气的形象,营造出青砖黛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地方特色,充分展现出现代建筑艺术精品的气质。
3.3厂前区建筑风格及特点
厂前区建筑设计通过对九江传统民居进行提炼,结合当地特色的设计元素,进行现代的重新组合设计。利用白色调外墙面,搭配马头墙及深灰色压条,营造建筑物高低错落的形体,使全厂建筑色调协调统一,掩映在周边的河山景致中。通过新古典主义的建筑风格,体现现代工业建筑的时代气息,阐述厂区对环境和人文的关怀。
4. 结语
笔者尝试从理论角度分析满足社会、政府、企业对电厂景观化要求的设计手法,通过借鉴理论成果,提出“地域特征挖掘、体现企业文化、凸显时代审美”这一可操作性极强的电厂景观化设计路径。然而设计手法日新月异,业主要求各有不同,仍需要电厂设计师们不断尝试、不断创新,造就更多精致美观的工业建筑精品。
篇6
关键词:现代建筑实用性设计元素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建筑、景观与自然是统一共存的。建筑只是一个有内部空间的空壳,是环境的一部分,景观和自然融入能提升建筑的内在精神。景观建筑设计作为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活动,必然要考虑如何与自然景观相协调。建筑提供了一个改造自然环境景观的契机,从适应自然向主动改善构造景观环境发展,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则使得建筑与景观环境的融合这一建筑设计理念有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一、现代景观建筑的分类
根据使用性质的不同,现代景观建筑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并重的现代景观建筑,即指那些本身具有较强的实用功能的同时,其造型设计,立意等方面也是极具特色,使之能够成为环境中极为抢眼的视觉主角,能够烘托气氛,点染环境的建筑,如一些设计新颖的服务类景观建筑,交通类景观建筑等。实用性现代景观建筑也包括那些精神功能超越物质功能的建筑,这类现代景观建筑的特点是对环境的贡献较大,具有非必要性的使用功能,多为休闲,娱乐之用,如一些亭台楼阁等到园林类建筑均属此类。第二大类则是指那些只具有精神功能基本上不具备任何功能的现代景观建筑,其主要作用只是装点环境,愉悦人们的精神,是最为纯粹的景观建筑,此类建筑物包括露天的陈设,小型点缀物等,如雕塑,喷泉,花坛等。
二、实用性现代景观建筑的设计思路
实用性现代景观建筑是现代景观设计理念,方法和文化背景相结合而形成的对建筑设计的新的审美方式和创作手段。
2.1反映现代建筑空间的特征
注重人与环境融合的空间实用性现代景观建筑可以单独成景,也可以与山石,植物等组合成景。如环绕的廊架与参天的大树组合而成的休息亭,就充分考虑了廊建筑与环境的有机结合,在休息亭的中部保留了原来的大树,以自然生长的树冠为亭顶,使之既保护了生态,更有“树亭”的艺术效果——“亭中有树,树中有亭”。实用性现代景观建筑通过自然与人工的结合,突破了传统的空间形式,既表达了现代建筑更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利用,也显示了人对自然的尊重与和谐关系——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对多个空间的组合。实用性现代景观建筑出现了由几个大小相同或不一的景观建筑联成一体,形成多空间组合,这也是传统建筑形式在现代建筑手法中的具体运用。这种连接绝不是纯机械性的捆绑,而是巧妙的配合。由于使用了多个建筑的组合空间而不再是单一的空间,空间在此流转,贯穿,更添情趣。同时,实用性再现代景观建筑的整体组合又富有创意,建筑不再局限于其本身,而是将其与楼,台,廊,榭这些园林建筑组合成一体,并且将其有机地穿插,交错,结合起来。如世锦园11号别墅庭园中的景亭,在巧妙地解决了坡地高差问题的同时,成功地使空间实现了水陆过渡,停顿与转换,该景亭通过高度集中的浓缩,提炼在此又得以升华,使其成为庭园中的点睛制作。再加上周边花草树木,水景的精心搭配,给人一种赏心悦目,舒展秀美的感觉。
2.2反映现代建筑形式特征
我国的绘画传统历来讲求“以形传神”。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实用性现代景观建筑的性格特征,必须通过一定的“形”来体现,只有在一定的外形中,才能蕴含内在特征,达到“传神”。
抽象的形式语言。虽然有些建筑没有使用多少构件和装饰,但其简单而抽象的建筑语言与符号,足以表达其主题内容。究其原因,就是它不是照搬式,更不是嫁接拼凑,使用含蓄的暗示,令人产生联想。此外,可以将多种构图形式,空间形式结合现代建筑的审美,材料,技术等加以抽象,隐喻,综合,最终实现并丰富建筑的艺术构图。
重视艺术构图。在崇尚个性化的社会中,实用性现代景观建筑也注重形式的多样性和时尚感,充分反映了现代建筑的个性化特征。如临沂汽车站新站,占地33.3公顷,是全国最大的客运站之一,站房楼总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由售票,候车,检票三个大厅和巨型彩虹拱组成。彩虹拱跨度264m,是我国单体跨度最大的拱。这种景观建筑形式的出现,也是新型建筑材料产生的必然结果,表达了新材料,新技术以及新的设计观念,在提供售票,候车的同时,该建筑更具有一种雕塑性的时代感。
2.3反映现代建筑材料特征
实用性现代景观建筑,可以采用各种建筑材料用以表达不同的景观建筑特征,因而极富个性。现在有些建筑,是采用不锈钢与聚酯材料建成的。由于这两种新型材料的使用,使得它从外观上就给人以轻巧,灵便,活泼的现代景观建筑印象。在使用聚酯材料之后,呈透明状,使得空间更加通透,更容易与其所处的周围环境相互渗透,将传统建筑“空灵剔透”的空间气质发扬光大。亭顶在形式上,则使用了圆屋顶用以代替传统的坡屋顶,既简约大方又富于变化,呈现出现代建筑简洁、明快的造型特色。
实用性现代景观建筑往往造型新颖别致,大胆运用现代建筑结构和材料,以及全新的设计理念和空间形式。钢筋混凝土材料以及各种轻型材料、薄膜材料的运用,使得现代景观建筑的设计无论从平面上,还是立面上都更加灵活自由,无固定模式,因而产生了大量造型独特的建筑。它们点缀于现代景观中,往往成为该地区的标志或主题。位于福州闽江公园的“泽南方舟”入口的张拉亭,该建筑由于使用了张拉薄膜结构,建筑的形式极富力度感和曲线美,宛如在天空中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天际线,给人以潇洒、轻逸与愉悦的感受。同时,也更好地表达出作为景观建筑的标志性、施工便利性和经济实用性的特点。
三、现代景观建筑设计的组景
3.1主次景物的营造
在造园的过程中,为了形成一定的空间感,必然有主景区和次景区之分。作为现代景观建筑设计四要素的山石、水体、植物和建筑,在设计的主次关系中的角色总是不断交换的,正确认识各自在设计中的地位与作用,处理好主次关系对整个现代景观建筑设计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3.2景物的抑扬处理
在传统造园中利用地形、小品、建筑、植物等设置对景、障景、隔景的景观效果,形成封闭、半封闭、开敞交替的空间,达到明暗交错、豁然开朗的观景效果,现代景观建筑在这一方面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在造景处理上有先抑后扬或者先扬后抑两种,往往都是利用建筑的围合与通透来达到此种艺术处理效果。
3.3俯景和仰景的处理
在对现代景观建筑的处理时,通过地形或建筑的高低处理,改变视点和景点的关系,从而达到俯景或仰景的效果。一般来说,俯景能让人有凌空感和占有欲,从而可以营造大中见小的感觉;而对于仰景而言,能使游人产生高耸感,从而创造一种小中见大的感觉。对于园林建筑而言,不同的建筑类型需要营造不同的环境,因此,在需要庄严肃穆的时候,尽量采用仰景的处理方法,但需要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时,尽量选用俯景的处理手法。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提高现代景观建筑设计构思的能力,需要设计者在自身修养上多下工夫,除了对本专业领域的知识,如有关建筑的功能布局、建筑的结构构造、建筑的材料与连接等的掌握,还应注意诸如文学、美术、音乐等方面知识的积累,这些知识会潜移默化地对设计者的艺术观和审美观的形成起作用,提高作品的内涵与素养。另外,平时要善于思考,学会评价和分析好的设计,从中汲取有益的东西。
参考文献:
[1] 杨旭明,城市住宅与视觉景观环境的分析[J]. 中外建筑, 2010, (05) .
篇7
景观概念作为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质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一般传统意义上的景观设计是工业革命前的园林规划设计,城市规划和建设。现代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即在大工业化,城市化背景下兴起的景观设计。
于同期兴起的符号学,其理论成果也已经渗透到其他诸多学科之中,特别是在文化研究领域起到了日益明显的作用。这里将借鉴符号学研究方法,对城市中景观建筑设计进行分析和理解,以便更好地处理人――建筑――环境――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
1.符号学与建筑
符号对人们来说既平常又抽象,我们生存的世界到处都充满着符号。皮尔斯曾说:“尽管我们不能说宇宙的构成是符号,但无疑宇宙中渗透着符号。”对于符号的定义,符号学各派也都见仁见智。虽然各自的出发点和叙述不尽一致,但其共同点都是将符号看作为以形象表达思想和概念的物质实在。文字、语言可以称之为符号,而形体艺术和空间造型艺术同样也能被视作为符号现象。作为空间造型艺术的建筑其实也可以被看作是“用建筑材料造成的一种象征性符号”,“是蕴含着极深的情感符号”。
2.景观建筑具有符号性
景观建筑作为一种人工创造的事物,具有某种传达性,或者说其中负载有某种信息,这就构成了符号的一般特征。
3.现代城市景观建筑是城市文化的表意符号
城市是人们生存的集合性空间,当然承载这个集合性空间需要高技术与高科技的支撑。问题是在数字化的今天,城市以及其内的景观建筑真正具有深层意义的问题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科学与技术问题,也不是城市以及其内在建筑“本身”的问题,而是一个远为广阔的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问题。正如某学者指出: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的文化由世世代代的思想家、伟人的意志与居民的思考方式及生活形态积淀而成。“罗马并非一日建成”――城市发展的“软道理”凝固了数千年的文化基因,要想较好地继承这一基因,城市公园的建设尤其不能忽视,因为它是城市中展示城市精神、城市文化的主要空间。而在这一空间中,建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勃罗德彭特所说:“建筑是文化的象征”,城市景观建筑就是城市文化的表意符号。
4.景观建筑符号的特征
4.1稳定性
符号的能指有一个基本特征是其物质性,如语言中的声音或书写,都是物质的,而其所表达的意义则是思想的。从这样一个角度来看待城市公园中建筑符号,由材料、结构、形式等形成的结构物是公园中建筑的基本能指,而这样一个结构物所标示的场所,因为掺入了文化背景、审美观等因素,而具有了一定的意义与思想,因而是它们所形成的结构物的所指,如中国传统风格公园内的亭、廊、榭等。在城市公园的建筑符号中,因为建筑本身是具有物质性的实体,所以导致符号间的关系也有一定的稳定性。
4.2象征性
符号学中所研究的绝大所数符号一般都具有象征性。这种象征的模糊性与弹性,能够长期存在的主要价值就在于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能够发掘出新的象征意义。正是因为这一点,就造就了建筑的民族性、地方性、时代性,甚至建筑师的个性;正是因为这一点,建筑全然没有成为一种古板、雷同、重复、机械性的生产活动;正是因为这一点,后现代主义建筑才大量使用符号来显示其“模糊与多义”。城市景观建筑符号也如同其他符号一样,也具有象征性,这种象征性能使主题得到升华。
5.符号在景观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5.1自然的生态符号
“生态”是种语言准则,它的作用是指导我们如何去跨越进化中的人类社会与自然两者间的鸿沟。现在有些城市公园为追求“绿色”而多加草皮或多种树木;为追求“亲近自然”而用自来水、人工假山石等构筑“山林野色”幻象等等,这是对“生态”内涵肤浅且消极的认识。设计师应结合沉淀中的历史与进步中的科技,赋予“生态”以高级内涵。利用高科技向自然学习并以艺术的方式表达出来,成为现在及未来生态意识的核心内涵。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的设计还是成功的。
5.2模糊的象征符号
如上所述,城市景观建筑符号具有象征性,抓住了这一特征就能使公园主题得以升华。这种象征符号被后现代主义设计师们反复运用,表达种种模糊的情感,其中尤以解构主义的先锋们最爱使用。被称作“二十世纪最彻底反理性作品之一”的法国拉维莱特公园景观建筑。设计师伯纳德•屈米抛弃了传统的主导、和谐构图与审美原则,将各种要素裂解开来,暴露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矛盾,并用机械的几何结构作为区域与区域,间的连接从而激化了矛盾。公园中分布的鲜红色景观建筑物将人的好奇、失望甚至愤怒的心情再强化一等。建筑物本身就是象征符号,它们象征着城市庞大聚集体的点点“碎片”。人们通过它们惊奇地感受着不可预知因素作用下产生的陌生与超现实的世界。
5.3人文符号
城市中景观建筑是城市文化的表意符号,因此,它们不能超然于历史性和地方性之上,只具有技术语义和少量的功能语义,而没有思索回味的余地,这样会导致环境的冷漠和乏味。建筑既是一个物理场所,同时又是传输文化、意识的象征系统,它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政治内涵对于人们具有极为重要的社会涵化作用。它不仅仅关乎实际需要和经济因素,还关系到存在的意义。这种存在的意义源自自然、人类,以及精神的现象,并通过秩序和特征为人们所体验。所以,可采用人文符号来体现城市文化。
6.结语
人们对建筑与环境的要求不仅仅是功能的满足、美学上的愉悦,而更是精神上的归属、身心上的和谐和文化上的认同,景观建筑的发展提供传递人文精神的重要平台。同时这种具有传播功能的建筑和建筑语言的发展,向人们预示了未来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趋势和目标。
参考文献
[1] 罗兰 • 巴特尔著. 李幼蒸译. 符号学原理[M]. 北京:生活•读书•知新三联书店出版,1988.
篇8
关键词:城市;建筑;生态补偿;措施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城市建筑设计景观生态补偿面临的问题
1国内现有生态补偿方式缺乏长期性“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生态公益林补偿金”等是我国当前最具有生态补偿含义的政策,其核心和出发点都是通过对为生态保护作出牺牲和贡献的农、牧民等直接利益相关者进行经济补偿而达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但是这些政策大多以项目、工程、计划的方式组织实施,有明确的时限,政策的延续性不强。期限过后可能再次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就城市生态化发展模式而言,当前主要依靠财政项目资金、信贷资金、土地出让金来支撑生态系统的开发保护。这些资金多为短期性资金,而生态保护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一旦相应资金用完之后,后续的生态环境保护就面临资金困境。
2生态补偿标准的确立存在一定难度
(1)在技术层面尚无能够被理论与实践界普遍接受的生态补偿标准。虽然在理论上已经提出了如意愿支付法、机会成本法、恢复成本法等各种各样的补偿标准,但这些标准之间差异相当悬殊,有时甚至达数十甚至上百倍,为生态补偿的标准确立带来一定困难。
(2)即使补偿双方在标准方面能够达成一致,但在补偿金额确定问题上仍可能存在争议。争议主要来源于应该补偿与有能力补偿之间的矛盾。
3生态补偿配套管理体制尚不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必须有各级政府部门配套的管理体制支持,但实际中相关的配套体制尚不完善,阻碍了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和运转。
(1)纵向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生态管理职责交叉问题。生态补偿是探讨与研究区域补偿,但现有生态补偿政策普遍带有较强烈的部门色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分别涉及林业、农业、水利、国土、环保等部门。由于职责交叉,缺乏明确的规定,在监督管理、整治项目、资金投入上难以形成合力,影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区域补偿很大程度上成为部门补偿,造成生态保护与受益脱节的现象。
(2)横向管理体制方面,同级政府间的协调机制尚未建立。生态补偿问题通常涉及到不同行政区之间的责任义务问题,因此,必须有同级政府间的协调机制做支持,多个行政区之间的协调问题,如果缺乏相应的协调机制,则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会面临很大的体制困难,难以开展。
二、加强城市建筑设计景观生态补偿的措施
1依据生态补偿框架体系,选择恰当的补偿类型与补偿方式
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课题组经过深入研究,提出了中国生态补偿框架体系。依据此补偿框架,结合城市生态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城市生态化发展模式主要涉及3种类型的生态补偿问题。
(1)生态系统服务补偿。城市生态系统为周边社会提供了优质的生态系统服务,应该获得此种类型的补偿。补偿方式方面,一是由市政府直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进行补偿;二是由市政府设立专门的生态补偿基金,筹集资金进行补偿。
(2)流域水环境污染补偿。主要牵涉到城市行政辖区内的流域补偿问题。流域上游主体的污染行为损害了下游主体的利益,下游主体应该得到补偿。补偿方式方面,可以由市政府直接进行市级财政转移支付,或者流域各级政府相互协调,或者采取市场交易的方式如排污权交易。
(3)流域水环境保护补偿。主要是指对城市周边生态系统中相关河流上游的村落、居民进行生态补偿,以弥补他们在河流水源地的水量、水质保护方面作出的牺牲。补偿方式可采取城市生态系统建设方向上游相关村落居民直接支付的形式,或者与上游地方政府进行协商补偿,由地方政府来组织实施水源地水资源保护。
2兼顾科学性与现实性,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补偿标准
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一般参照以下四方面的价值进行初步核算:生态保护者的投入和机会成本的损失;生态受益者的获利;生态破坏的恢复成本;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根据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对城市生态化发展不同类型生态补偿的补偿标准,提出如下具体测算方法。
(1)生态系统服务的补偿标准。城市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服务主要是对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对于此类服务,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市场评估技术,都难以准确评估其服务价值。假想市场评估技术却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假想市场评估技术又称构造市场法,适用于缺乏真实市场数据,甚至无法通过间接市场来赋予生态服务价值时,依靠假想市场诱导消费者对生态服务的偏好,从而进行价值评估。其中,CVM(意愿价值评估法)是最为常用的一种假想市场评估技术,具体测算思路如下:第一步测度城市居民对生活环境改善的意愿支付价格,第二步测度城市生态系统对城市环境质量的提升率,第三步由前两步的结果相乘获得城市居民对城市生态系统生态服务的意愿支付价格。
(2)流域水环境污染的补偿标准。城市生态系统流域补偿问题主要涉及上游排污造成的水质污染的补偿标准,此标准同时也可以作为排污权交易价值的参照标准。建议可考虑采用水生态恢复成本作为水污染补偿标准,即以污水处理厂的治理成本作为“替代成本”。具体来说,若实际水质为V类,而协议水质为III类,则污水处理厂V类水修复到III类水的成本即为上游的污染成本,应该据此对下游进行补偿。
(3)流域水环境保护的补偿标准。对流域上游水环境保护者补偿的出发点,是其保护行为增加了供水量。因而可考虑以上游供水增量的价值作为补偿依据,分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测量水量增量。通过在河流上游与城市生态系统交界处设置流量计量装置,测量全年河流径流量增量。但这种方法可能受到自然气候的影响,可考虑借助参照系调节,例如根据附件其他河流年径流量的变化率作为参照系进行调节。第二步,测算增量河水的生态价值。可考虑用替代法获得,即用增加1立方米优质水资源可以节省的污水处理成本来表示。假设增量水为II类水。设由II类水到III类水,可容纳的污染物总量为D单位。按照前述的污水处理成本测度方法,可以计算出D单位污染物的处理成本,这个成本即可作为单位II类水的生态价值,并以此作为流域水环境保护的补偿标准。
3形成完善的制度保证,建立长效补偿机制
生态补偿机制的正常运转必须有完善的制度作保障。一方面,建议制定《城市生态化发展补偿办法》,将上述内容制度化,在逐步完善的基础上,制定《城市生态化发展补偿条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城市生态化发展模式中的生态补偿机制长效化、规范化。另一方面,建议成立市级城市生态补偿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城市辖区内各相关政府在城市生态补偿问题上的责、权、利,整合生态保护与建设资金,促进部门协作,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全社会支持的生态建设投融资体制。
三、结束语
建筑环境植物的生态效益不仅在于绿化数量,也在于绿化质量;不仅包括室外生态效益,也包括室内生态效益。因此建立合适生态补偿指标,使生态补偿更全面深入的减少环境损失显得尤为重要。植物生态补偿是以植物为本体,对环境进行恢复和建设,它是生态补偿的重要手段。对于如何通过市场模式开展生态补偿工作,我国一些地区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就全国范围来看,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市场机制体系,我们仍需进行不断的探索。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园林景观建筑;原则;园林分类;设计技巧
1引言
园林建筑是组成园林景观的重要元素之一,具有点缀衬托风景的作用,一般情况下能够作为园林中的点景或者。同时在园林中起到休闲活动、游览娱乐及生活服务等各个方面的作用。所以,园林建筑设计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个园林的景观效果。
2园林建筑分类
1)庭院建筑:凡是能围合成庭院空间而形成相对独立或独立的庭院的建筑。
2)风景游览建筑:园林景观建筑大部分都属于这一种,具有实际的使用功能。
3)交通建筑:凡是在游览路线上的码头、桥梁、阶梯、道路等。
4)城市景观建筑:城市小品、公交站点、城市雕塑等其他具有风景园林功能或风景园林范围内的建筑。
5)建筑小品:包括,露天陈设、家具、点缀物。
3园林景观建筑的作用
园林景观建筑的作用主要包括观景、点景、组织游览路线、限定空间等作用,下面简单的介绍这些作用:
1)观景:就是观赏风景,把建筑物设计为观赏景观的场所。作为观赏园内外景物的场所,—栋建筑常常会成为画面的主题,而游廊和一组建筑物相连成为景物的观赏线。所以,它的朝向、位置、封闭或者开敞等处理,都是取决于观景的需求。
2)点景:就是点缀风景。建筑与山水、其他建筑或与植物,甚至建筑本身组成的风景图画。通常情况下,这些建筑物都是这些画面的重点,也是优美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的建筑物一般会成为景观中的构图中心。然而城市景观或风景园林的风格也在一定程度上是取决于建筑的风格。
3)组织游览路线:园林建筑往往有着起承转合的作用,当人们的视线接触到某处优美的园林建筑的时候,游览路线就会十分自然的延伸。利用道路同时结合建筑物的穿插,制造出一种步移异景、一步一景,有着导向性作用的动态观赏效果。
4)限定空间:利用以建筑物为主或者建筑围合成一系列的庭院,加上水体和山石花木,把景观划分成不同的空间层次。园林景观常常用一系列的空间变化巧妙安排给人以艺术的享受。以建筑构成的各种形式的庭院及门、圆洞、花墙、游廊等恰是组织空间、限定空间的最好方法。
4园林建筑设计中的特色特征
园林景观建筑设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调动施工、结构、材料等物质方法结合经济、政治、历史、文化及艺术技巧等要素为人们创造一个适宜的空间环境。园林景观建筑拥有区别于其他建筑类型的个性特征,又有在物质及精神方面的独自特点,这些个性特征也决定了园林景观建筑在设计全过程的原则、方法、技巧等与其他建筑也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个方面:注重空间组织、形态灵活多变、建筑环境合一、强调游憩功能、突出诗画意境、遵从自然生态、传递天地情韵、强化景观效果。
5园林景观建筑设计的主要原则以及实际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实际的规划设计中需要认真分析,加强研究,突出强调园林景观建筑的自身特性,关注园林景观建筑设计的内容与原则,在整个设计过程中需要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强化风景园林的环境效果与景观品质。
5.1园林景观建筑设计的主要原则:
1)园林景观建筑自身的尺度感十分重要,需要注意推敲踏步、门、窗、廊道、墙身、栏杆等各个部分的尺度与建筑整体的关系,给人舒适感;
2)对于规模大小不同的风景园林,由于园林建筑的尺度感要求不同,所以比例也有所不同;
3)园林景观建筑存在观景和被观的不同,它的尺度处理在内外空间的过渡与联系方面,需要注意根据不同视角、视距的差异去设计;
4)园林景观建筑的比例尺应该和周边环境如植物,设施等的形态及大小相协调。
5.2在实际的园林景观建筑设计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设计者需要丰富空间层次与序列,这是园林景观设计的总原则之一;
2)需要注意园林建筑空间的流通和渗透,如相邻空间的流通和渗透、室内外空间的流通和渗透等;
3)在建筑的布局与空间组合中需要注意加强对比,如体量的对比、明暗虚实的对比、形式的对比等。
6园林景观建筑的设计理念的运用
6.1生态景观理念的运用
园林景观设计的实质就是对户外空间和土地的生态设计。然而从更深层次上说,景观设计是人类生态系统的设计。这意味着我们的设计需要尊重物种多样性,尊重自然以及顺应自然,最大程度上的减少对资源的剥夺和盲目的人工改造环境,减少园林景观的养护管理成本,需要根据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来塑造园林景观的类型,要充分考虑场地中的其他生物的需求,维持动物栖息地和植物生长环境的现状,尽量的减少对原有环境的彻底破坏,必须保持水与营养的循环,利用的同时需要保护好自然资源,减少能源消耗等等。
6.2注重项目策划设计实施全过程的参与
现代意义上的园林景观概念可以解释为区域环境景观的规划,然而在时空上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内涵上都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伴随着学科之间的不断渗透和交叉,专业间的协调参与显得越来越重要。具有园林专业背景的设计师,通常会更加注重自然环境和谐的绿色软景观元素,他会把建筑融合在自然的氛围中。然而具有建筑专业背景的设计师,一般会不知不觉的突出建筑硬质景观的因素,仅仅只会把环境绿地作为建筑公共空间的外延。所以,在充满活力、创造自然和谐的景观空间中,就需要重视专业之间合作与交流,需要在城市规划建设的项目策划、设计、实施的整个过程中加强与园林景观设计的合作。
6.3注重环境场所空间的塑造
环境场所空间的创造是体现文化内涵,显示设计思想的重要途径。因地制宜、尊重项目自然环境,寻找周边环境与场所的完美结合点。充分思考社会文化、自然环境等一些方面的因素。形成清晰明确的整体设计理念,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主要原则。设计者需要创造,并认识、发现、利用原有场地以及周边的自然环境。充分的结合场地的特性,接受自然的介入,把自然环境融入景观体系之中,也就是常常说的最好的设计就像没有经过设计一样。
7园林景观建筑的设计技巧
7.1借景
在园林景观建筑规划设计中,借景技巧有着较为特殊的地位。借景的目的主要是把各种在形、声、香、色上能够增加艺术情趣,丰富画面构图的外界因素,引入到本景观空间内,使景色更加具有特色和富于变化。通过借声组景、借形组景、借香组景、借色组景等一些手段,通过结合借景对象自身特点,来满足画面构图和艺术意境的要求。
7.2渗透与层次
园林景观建筑设计,为了减少单调的同时获得空间的变化。一般需要采用组织空间的渗透和层次。处理好空间渗透和层次可以收到突破有限空间的局限取得小中见大或大中见小的变化效果,从而能够加强艺术的感染力。比如景窗的做法,就是在实墙上合适的位置设有透空的景窗。不仅有可丰富立面,还会引入墙外的景观,使内外空间相互渗透,增加观景的趣味。而采用建筑空间与走廊的连接穿插、错落丰富了空间的层次,增加了游赏的乐趣。
7.3对比
对比是园林景观建筑中的主要设计技巧,是把两种有显著差别的因素通过相互的衬托,来突出各自的特点,并需要强调主从与重点的关系。对比是园林建筑布局中提高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比如繁简对比:为突出主体的特点与风格,它的附属的构筑物必须要使用较为简洁的装饰;或者先抑后扬:进入主体前,在空间或高度上,先特意的压低,然后再突然性的放开,使游人有一种阔然开朗的感觉,造成视觉感官上的冲击,一般在空间不大的情况中采用。
8结语
园林景观建筑是一种十分特别的建筑类型,它不仅需要满足一定的使用功能,还需要完美的融入周边的环境,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在满足人们在活动中观景的同时,还需要重视对室外空间的组织与利用,使建筑与环境和谐统一,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 孔源.高等学校校园绿地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9-10.
[2] 卢圣.居住区园林可持续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22-23.
[3] 胡刚.园林建筑设计发展趋势研究[J].科技资讯.2009,(13):18-19.
篇10
关键词:园林景观;生态建筑设计;基本原理
中图分类号: K928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我国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标志与结晶,并对世界园林产生过巨大影响。新的历史时期赋予园林学科新的历史使命。广泛地借鉴、利用人类已有的文明成果,将园林学科与其它新兴边缘学科接轨已势在必行。
1.基本要求
1.1自然化
休闲生活是逃避城市的紧张和喧嚣,是对大自然的回归,故而园林景观的影响和作用十分突出。一般来说,休闲地景观和园林安排一定要自然,要么体现出大自然原始的美,要么体现出田园风光,避免过分人工雕琢的痕迹。即使是在原天然生态系统已严重破坏的废弃地上,也应尽量恢复当地原生态系统的面貌或向与当地大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田园风光的方向营造。植物是景观园林的第一要素,在其选择上,应多使用当地的乡土树种,生长好,能提供最大的生态服务功能,维护成本又低。
1.2人心趋静
休闲地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应立足于引导人们心情趋于舒缓平静,一入区就有一种绝尘脱俗的感觉,觉得和外面紧张的世界就是不一样,整个人一下子就放松了下来。植物色彩搭配不要反差太大,慎用大面积的简单而又紧张的几何构成,要有线条引导,当然也要避免又碎又乱。
水景的安排也应该安静多于喧闹。小品和雕塑要宁静温馨,不要张狂。引入动物要温和美丽的而不要丑陋吓人的。当然,不要理解为把休闲住区里搞得到处都静悄悄。局部热闹的地方也还是需要的,比如俱乐部、沙滩、码头、零售商业区等。
2.美学的要求
2.1主题原则
任何园林规划都应有其主题,包括总主题和各分片、分项主题,它是景观园林规划的控制和导引,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但在浮燥的城市住区规划中,主题往往被取消,而满足于一张毫无思想性、科学性和功能安排的信口标注、指鹿为马的所谓“漂亮”的画。和城市住区比起来,休闲住区档次更高,规划水准也理应更高,更体现功力,只有选一个有思想深度的主题,才能做出真正好的景观园林规划。
2.2点-线-面的原则
所谓面,是指整个小区或小区的某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是从事景观园林建设的空间。但整个小区平面的均质化不能造成良好的视觉效果,就要有一些界限为其纲,分割空间、强调差别、引导或阻隔视线。
线和线会有交叉,太长的线因易引起视觉模糊也需要间断,就会有点的存在。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景观园林就走不了大样。如果把握不住,细部做得再多,图纸画得再"好看",也做不出好景观来。
2.3收放的原则
一个好的休闲住区景观园林规划,应把放开视线和隐蔽景物尽量结合起来。开放式大空间给人的震撼是其它手法无法替代的,只要有足够的空间,都应该给出适当的大空间来,如成片的绿地、水面、酒店、公建等。隐蔽的含义有两层,一是指把有碍观瞻的东起来,如垃圾站、园艺堆肥场、管线井、过滤池、挡土墙等,是一种被动的应付。
更重要的一层含义是把景观有层次地布局,在最佳时机展现(就像说相声的“解包袱”),是一种主动的造景。当然还有半隐半现的,如山地的休闲别墅,在景观上处理成若隐若现于树林中是很好的选择。
2.4均衡原则
和城市住区建设中常见的大面积推平场地的做法不同,休闲住区在总体布局中贯彻"尽量尊重自然地形"的原则,这是一种维护和强调差别的作法。但这不等于说不要均衡,即使是在自然地形地貌十分复杂的地段,也要尽量使各部分、各主题、各细部有所响应,避免偏沉和杂乱感。
当然,也不是追求绝对化的几何或力学对称,从而给人一种活泼而不是死板的感觉。实现这条原则难度很大,对规划师素质的要求极高。
2.5节点的原则
节点是由线的交叉而产生的,是网络中聚合视线和辐散视线的地方,最先引起人的注意,留下的印象也最深,因此应竭力处理好节点。节点是属于不同层次的,如有的节点是整个小区这个层次上的,有的节点则是住宅组团这个层次上的。但在相应的层次上,都应着意强调它们,使之在整个面上凸显出来。
3.园林景观生态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
3.1景观与外部系统的相互关系
例如一条城市滨江景观带,可能会遭受台风、暴雨和洪水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同时还会遭受空气污染、交通、人流等人类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风景园林设计师在进行景观生态设计时,需要处理好目标景观与其外部的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期尽可能实现景观生态系统与其外部系统之间达到一种和谐共生的动态平衡。我认为,任一场地都必需被视为包含了该场地的较大一级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并且必需根据该生态系统整体面临的问题来处理该场地。
3.2景观内部各元素之间的生态关系
景观内部各元素之间的生态关系,是一种水平生态过程与景观空间格局之间的相互关系。即水流、物种流(包括动物和植物)、营养流、人流与景观空间格局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景观生态学用斑块、廊道、基质和边界作为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这一基本模式普遍适用于各类不同尺度的景观,如森林景观、农业景观、城市建成区景观、郊区景观、校园景观等。景观中的任意一点,如一片树林,一个亭子,一座小桥,一排行道树,一个池塘等,都将落在这个基本模式之内,或落在斑块内,或落在廊道内,或落在基质内。这一模式为比较和判别景观的结构,分析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继而改变和调整景观提供了一种通俗、简明和可操作的语言。
3.3景观元素内部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从大的尺度来看,一片森林作为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一片水域作为一个水域生态系统,一片湿地作为一个湿地生态系统;从小的尺度上看,景观内的一个池塘、一小片树林、一条溪流同样可以被视为生态系统。它们的内部均具有自身的结构与物质和能量流的关系。在对某一尺度上的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时,在这个层面上所要考虑和实现的目标,是运用生态学原理使各个生态系统内部的结构与物质和能量流尽可能达到动态平衡,同时与相邻生态系统保持有机的联系。例如,在做一个居住区或一个公园的景观设计时,把这个居住区或公园视为一个景观生态系统,其内部设计有一个小湖泊,在其相邻区营造一座栽植各种植物的森林小山体。那么景观设计需要考虑的是,既要使小湖泊和小森林符合各自的生态系统原则,又要使两者达到有机的联系。具体到设计的手法上,如在城市中,一个水体的四周用宽阔的硬质铺装围合封闭,称为湖边休闲游步道。这种全封闭的硬质道路布局就会切断湖泊生态系统与其相邻的森林生态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两者的能流就会中断,这样的设计就不符合生态原则。
3.4景观生命体与其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
这个层面的生态关系包含植物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竞争与共生关系;动物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竞争与共生关系;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以及生物个体与群体的进化和演替过程。人也是景观生命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也需要考虑人的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3.5人类与景观生态系统之间的生态关系
实质上,任何尺度意义上的景观,大到整个地球、一个国家、一个区域;小到一个公园、一座校园、一幢房子的花园,特别是城市景观系统,与其关系最紧密的是人类自身。人类的活动和影响自始至终全方位的贯穿于整个景观系统。无论是在时间和物质空间上,还是在精神空间上,均对不同尺度的景观系统产生巨大的影响。实质上,上面所述的4个层面上的生态关系中,均包含着这一生态关系。
4.结束语
目前在园林景观设计领域内,生态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还不够成熟,没有完全适用于它的生态学原理作为其生态设计的理论基础,把对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融汇到园林景观设计的每一个环节中去。
参考文献:
[1]叶德敏.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理论探讨[J],西北林学报.2005,20(4):17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