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概论范文

时间:2023-03-29 07:03: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言学概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语言学概论

篇1

一直以来,语言学概论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改革都备受关注,人们从很早就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发现了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且是我们一直以来都没有很好解决的。目前,国内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下的语言学概论课程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性的研究。这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聂志平的《语言学概论课程建设问题探讨——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2010),文章中对语言学概论课程的定位、师资队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与现代汉语区别与衔接、教材与课程体系等方面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曾毅平的《“语言学概论”课程建设的若干问题》(2001),文中对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性质、教学的内容、教学语料的选取、教学方法和手段及开课时间等方面做了探讨。其中,他认为教学内容可进行一些改变,语音、词汇、语法知识可以进行压缩,另外增加语言与认知、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民族等内容;语料的选取方面可充分利用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材料、利用港澳和海外学生语言生活方面的材料以及当代社会语用方面和大学生群体的语言变体材料;教学方法上可以引入讨论和专题调查等方式。关彦庆的《关于“语言学概论”课程建设的思考》(2010)一文也从课程定位、课程教学、师资队伍、教材等方面对语言学概論课程的建设加以研究,将其仍定位在基础性、理论性课程之上,提出了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的教学方法。此类的研究还有李树新的《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改革与实践》(2004)、王红梅的《语言学概论课程改革刍议》(2004)等等。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的研究。张先亮的《关于“语言学概论”内容与方法的再思考》(2010)一文提出不能一味地追求讨论法及多媒体教学手段,应联系课程及学生实际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联想法、调查法、提问法、实践法等等,其别强调讲课的趣味性即通过有趣的例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陈青松等的《“语言学概论”课程中用例选择和使用原则》(2012)一文对于怎样选择教学用例提出了有效、注意、情感三原则,这篇文章为我们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罗耀华等在《“语言学概论”课程创新教学尝试》(2006)一文中提出“启发式教学、点拨式教学、研讨式教学”等模式。此类研究在杜道流9、熊赛男等人的文章中也有相关论述。 

(3)与现代汉语区别与衔接研究。大多研究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文章都会提到语言学概论的教学内容与现代汉语教学内容有重合之处,对重合内容该怎样进行教学,也基本上会有一些区分和讨论。将此问题单独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彭泽润等的《“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协调改革研究》(2007),该文从“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课程地位和教材建设现状分析中,发现两门课程为了更好的教学需要进行协调改革,主要在教学内容上形成互补,合理安排教学计划,教材中术语规范统一,内容紧跟学科前沿,语料要各有侧重来源。此方面的研究在梁驰华和蔡旭等人的文章中也有相关论述。 

(4)教材与课程体系研究。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材是此课程急需改革的重点之一,许多文章都提出了“现有教材不适应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的发展”这一观点,呼吁编订适应新形势的语言学课程的教材。岑运强的《语言学概论教学再探——谈语概教材的编写》(1997)从语言学概论教材的编写上探讨了语言学概论教学问题。他提出教材编写要注意方向问题,要作到面向学校、面向社会、面向应用和面向未来;教材的内容要在不断批判、不断继承、不断发展的语言学史的范围内选择,要选择那些经过历史经验公认有效的,并对汉语研究最为有用的理论;教材采用语言和言语的语言学以及内部和外部语言学双重框架;在编写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新颖性、简明性、实用性和准确性。陈淑萍等的《教学体系构建与师范生语言能力培养——以“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为例》(2009)指出目前“概论”教材建设,主要存在两方面情况:一是缺乏针对性,二是缺乏时代性。师范类院校“概论”教材建设,既要保留以往教材中优秀的内容,又要充分吸收已有公论的现代语言学理论、现代汉语方言以及当代语言研究的新成果,努力使“概论”成为介绍和推广最新理论研究成果的阵地;同时还要坚持知识与能力协调发展,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的转变。此外,申小龙的《谈“语言学概论”课程改革》(2005)及纪秀生的《高师语言学概论教学新体系的构建》(1997)等文章也在这方面做了相关研究。 

(5)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研究。语言学概论课程的师资问题也是大家讨论的一个重点,师资方面的研究不多,但问题却很突出。如教授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师大多不是来源于理论语言学专业,大多教师兼讲授现代汉语及其他课程,不是专职的语言学教师等等。彭泽润等的《大学“语言学概论”课程问题和对策研究》(2010)针对语言学课程师资问题,提出增加课时和学期、加强师资力量和成立单独的教研室等对策。王健《“语言学概论课程”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2005)中认为语言学概论课程定位不明的表现之一是没有专任教师。张丽《“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2011)中指出针对语言学概论课程,未设置语言学教研室,缺乏专业教师,一般由现汉和古汉教师兼任等问题。陆晓华《应用型本科院校语言类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究》(2010)中提出要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对启迪学生语言类课程的自主学习,起着导向性引领作用。周翠英《语言学概论课程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激发》(2004)中提出崇高的教师威望是培养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先决条件,教师必须做到具有丰厚的知识储备和正确的教学理念,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崇高的威望等看法。 

(6)教学效果评价方式方面的研究。刘淑霞 《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010)中提出在语言学概论课程的考核中,技能训练、口头语言表达应在总成绩中占一定比例。课堂积极发言者、课外实践论文都纳入考核方式中,最后期终闭卷也要体现出基本知识记忆及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两方面。肖灵《对“语言学概论”课程改革的若干思考》(2009)中提出要改革学业评价方式:一是平时学习状况与学习成效的考核,主要考查学生观察问题和应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从实践调查、撰写课程论文、课堂反应等几个方面进行;二是传统的考试,考试的内容一部分是教材或老师讲授过的语言学原理,一部分是应用语言学原理分析具体的语言现象。两种考核的最终总和便是学生的成绩,二者所占的比例不应相差太多。考核方式改革的目的是通过对平时学习状况的关注,改变学生只关心期末成绩的错误认识,真正从根本上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素质。赵贤德、王红梅等也提到要“改变考试方式,教学检测多样化”。 

此外,谢奇勇的《对“语言学概论”课程“双语教学”的反思》(2010)与冯学民、姜云龙的《语言学概论课双语教学初探》(2010),梁蕾的《地方本科院校“语言学概论”课程的现状和反思》(2012)等都提到了语言学概论课程的双语教学问题;申小龙《高校“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文化内涵》(2004)和马慧《试论语言学概论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2009)提出语言学概论课程中应该具有中国传统的人文内涵与意识;李红《对外汉语专业语言学概论课教学改革探微》(2011)从对外汉语专业角度研究了语言学概论课程的设置、内容等问题。 

针对语言学概论课程改革的研究文章至少有上百篇,这些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该课程进行了研究,目的都是想让这门课程能够更好地发展下去,本文对这些研究进行简单的总结以期对后人有所帮助。 

篇2

语言学概论作为高等院校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必修课,其课程目的是介绍人类语言的性质、结构及语言与文字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语言学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并初步具备运用语言学的科学方法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所以,语言学概论兼有理论、能力两方面的性质,既要系统讲授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又要强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反观当前的语言学概论课堂教学,教师大多仍局限于具体的概念、术语的讲解及语料实例的分析,学生则倾向于被动接受,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一环节仍十分薄弱。这也是语言学概论课堂教学未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不理想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随着高校素质教育的开展,高校文科课程设置进行了新的调整,课程数量增加,相应减少了一些原有课程的教学课时,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课时就在减少之列;而近年来高校的持续扩招,大学新生整体语言素质逐年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如果再按原来的教学步骤进行教学,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将难以充分讲透,学生分析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则更为困难。

笔者认为,语言学概论教学改革的目标是研究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途径,探索从理论教学到能力培养的有效转化模式,这一目标归根到底还是由课程本身的性质要求决定的。为实现这个目标,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教学方法改革(包括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教学、考核改革等)必须紧紧围绕能力培养进行研究和探讨。

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

1.确定教学难点重点,实施分类施教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通过推进学分制、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等,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上述精神为确定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内容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思路。

我们应该在充分了解学生所掌握的语言学知识的实际水平和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处理教学内容的取舍、轻重、详略问题,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实现分类施教。一是着重讲授难点重点,教学实践表明,教学重点难点往往是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的知识环节,比如音位理论、义素理论、层次分析法等等。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细致解释充分发挥,直到学生完全听懂为止,不必担心用多课时,也不怕影响教学进度。二是略讲部分作提纲式的指导,充分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比如人类语言的起源、语言与文字的关系等内容,学生经过自学是能够充分掌握的。留下一定的知识内容让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现,也是一个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2.适当拓展教学内容,探索注重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内容新体系

当前语言学概论课程的理论体系大都以索绪尔的结构主义学说为基础,存在着强调“知识性”,忽略“能力性”;重形式、静态描写,轻意义、解释等问题。同时,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各种语言学观点和思潮的合理之处以及当前语言研究的新成果未能及时引进。应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将现代汉语方言、各语言学观点和思潮以及当代语言研究的新成果适当补充进教学内容,努力探索培养学生语言素质和分析研究能力的课程教学内容新体系。比如,在讲授语法部分时涉及层次分析法和变换分析法。从语法分析方法的嬗变角度看,变换分析法正是突破层次分析法局限的产物。因此,向学生补充这两种分析法的内在联系,有利于提高分析语言的能力。可以从层次分析法的先进性与局限性入手进行讲述,指出正因其有局限性,才会促使人们寻找到变换分析法这种新的分析方法;对于变换分析法可补充四点内容:(1)“变换”的概念:美国描写语言学后期代表人物海里斯在其1952出版的《话语分析》里用到了transformation,把transformation定义为“结构不同而等价的序列之间的替换”。(2)变换分析法的基本精神:熙(1986)“变换可以理解为存在于两种结构不同的句式之间的依存关系。”因此,决不能将变换仅仅看作是两个具体的句子之间的变换。(3)变换遵循的原则及实例分析。(4)变换分析法的先进性与局限性。通过这些补充内容,学生就会明了在不同的分析方法的优劣所在并懂得了语法分析方法嬗变的内部动力。这些知识无疑对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语言现象和解决语言问题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改革教学模式,推行“六步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及创新能力

我们在教学中坚决摒弃传统的教师“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六步教学法”教学模式,即“教师预先通报教学内容及教学重点难点――学生预习并提出自学难点――教师根据自学难点进行课堂系统讲解――学生讨论并提问――教师解答总结――布置练习”。在这一教学模式中,根据学生预习提出的自学难点同预先通报的教学重点难点进行比较,教师在上课前即可以确定应该集中精讲的重难点,既实现了讲授的针对性,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非教学难点,教师只作提纲式的简略说明,指出应掌握的内容。这样,课堂讲授时教学内容详略得当,就能始终保持学生的注意力与学习兴趣,还可以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在“学生讨论并提问――教师解答总结”环节,学生根据自己预习的知识,能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实现了师生良性互动,最终达到了培养学生分析运用语言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效果。

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探索能力训练的综合模式

如何进行技能训练、有效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是高校中文专业汉语言文学课程至今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传统的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造成了学生“一学就会、一做就错”的现象,“一做就错”既说明实际上还没有“会”,也表明学生的分析、运用语言的能力仍未得到培养与发展。因此,在语言学概论教学中有必要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切实探索能力训练的综合模式。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以下实践教学方法:(1)专业语言调查。包括语音调查、词汇调查、语法调查等。学生可对自己的居住地的方音进行记录,并与普通话进行比较,也可对方言词汇及使用的普通话词汇进行调查并进行方言与共同语语法的对比研究。(2)语言应用调查。每学期组织学生进行两次社会调查或田野作业,如调查城市的某条街道、某个景点语言文字应用的不规范、错误现象等。(3)课内外教学演练。就语言学概论课程中的一般了解性问题或学生普遍感兴趣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教学,任课教师全程指导,由师生共同为参加模拟教学的学生进行评议。(4)开展专题讲座或报告,就学生遇到的较重要或有一定代表性的问题开展专题讨论或给学生作专题报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研兴趣。(5)以训练学生科研能力为目标的语言学学术小论文写作实践。走“学、练、研”相结合的路子,在研究中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达到优化学生能力训练的目标。

篇3

2007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要积极聘请国外学者和专家来华从事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工作,鼓励和支持留学回国人员用英语讲授专业课程,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能力。实行双语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世界科技最新成果,并加快高校与国际接轨的步伐。《语言学概论》课程是一门普通语言学方面的基础理论课,是以人类语言为研究对象,内容涉及多种语言现象和语言事实,介绍了世界语言的内部结构及其演变规律,总结了世界语言的总的特点。普通语言学建立于19世纪初叶,主要是在印欧语系诸语言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要想获得更多的语言研究成果,人们必须与国外语言学界有广泛的接触,了解世界最新科研动态,这势必要有更高的外语水平。通过双语教学,可以提高师生的外语口语水平,同时还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因此,中文专业《语言学概论》进行双语教学符合时代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和院校发展的需要。

一、中文专业《语言学概论》课程双语教学的现状

按照国际标准,双语教学指的是采用了外语原版教材并且外语授课课时达到该课程课时的50%以上的教学方式。双语教学的基本内容就是将母语以外的另一种语言直接应用于语言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的教学,使第二语言的学习和各学科知识的获得同步。在双语教学中,学科知识的获得是主要目的,同时也是给学习者创造学习和使用第二语言的空间,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能够尽可能多地使用需要他们掌握的第二语言,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同时使用母语和第二语言进行思维,能够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切换,使他们具有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并树立跨文化意识。但据我们调查得知,河南省高校中文相关专业的《语言学概论》课程双语教学的很少,且也不完全是英语授课时数占总课时的50%以上;也就是说,双语教学对教师的外语口语能力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对许多高校教师来说,用流利纯正的外语授课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情。非英语专业的教师,他们的英语笔试成绩普遍很好,但听说能力没有跟上,大都停留在“哑巴英语”水平上。中文专业的学生在高中时读的文科,英语学的很好。他们也认为双语教学能使自己在学习专业的同时,提高英语水平,提高英语在本专业的应用能力。我们通过对我院中文系2004级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学概论》课程尝试双语教学时发现,原本抽象难懂的语言理论,课堂上兼用英语授课,除了部分听说水平好的学生听课没有困难外,大部分学生感到相当吃力,自然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目前,在全国所有的本科高校中,为了应对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几乎都在大力提倡双语教学,但大多是盲目的,或者说是简单地照般西方的教育,没有根据我国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合实际的能够提高教学质量的管理模式,不能有效地调动有条件进行双语教学教师的积极性和开拓创新精神。

二、对加强《语言学概论》课程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1.学校管理部门科学管理,积极扶持,提高双语教学质量。双语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可以说我国高等学校开展双语教学的历史很短,仍处于摸索阶段。这就要求管理层积极探索进行科学管理,提高双语教学教师的积极性。双语教学要求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有些高校要求双语教师必须持有英语六级证书或有一年以上的出国经历,这种要求本身无可非议,但问题是通过英语六级就能用英语讲授非英语专业的专业课程吗?我国高等院校外语系教师有出国经历的也是少数,可他们中绝大部分仍然能上好自己的专业课。我们认为解决教师外语口语表达问题的方法是利用外教资源,请外籍教师对双语教师进行培训,帮助他们提高口语表达能力,逐步达到能熟练用外语授课。就《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材而言,英语专业的学生使用北京大学胡壮麟等先生主编的英文版《语言学教程》就有困难,如果要求中文专业学生使用外语原版语言学教材就不符合我国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是维护正常教学秩序,了解教学效果,推动教学改革的有力手段,因此,学校管理部门应建立一套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多方面加强管理,以期提高双语课程的教学质量,让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得到同步提高。有的高校以文件形式规范双语教学模式,让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的外语水平、教学方法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这样就不仅解决了一刀切带来的问题,也提高了双语教师的积极性。高校管理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双语教学管理模式,能在宏观上把握双语教学的本质和目的,微观上指导双语教师的教学实践。

2.教师积极开展双语教学研究,灵活使用教学方法,采取多样化的双语教学和考核方式。合格的双语教学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很强的英语授课能力。目前我国双语教学的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英语口语不好,发音不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主动寻求本校外教的帮助,加强英语听说训练,尽快提高自己的英语听说水平,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课堂上,针对语言学课程抽象难懂的特点,合理使用中英文授课比例,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在下次上新课前,要用简单的英语复述上一次所讲的内容,帮助学生对上一次所学内容进行理解和梳理。教师要深入研究如何使用教材,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目前,英文版的《语言学概论》教材难度较大,教师可以自编简易英文教材,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将专业术语采用中英文对照形式制成课件,尽可能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使学生能够真正愿意接受双语教学,最终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些特别难懂的章节,比如“语言的机制”,不妨全部用汉语讲解,让学生课后结合中英文教材慢慢消化。对学生的考核,除了期末英语试题占一定比例外,平时在课堂上师生互动,通过英语提问,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用英语就有关问题进行简短演说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测。

3.学生提高对双语教学的认识,积极主动参与,转变学习方法和手段。高校实行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能够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素质,为学生将来参加国际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可是我国中小学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是以应试为最终目的,这就造成了大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较强,听说没有跟上的局面。高校对有关专业课程实施双语教学,学生既感到新奇,又难以适应,尤其是农村的学生。因此,中文各专业的部分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必要性产生了怀疑。在大力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今天,大学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推行双语教学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势所趋。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在未来的国际竞争和交流中有更强的实力。课前,学生要预习英文教材,识记一些有关语言学术语的英文名称;课堂上,学生要排除畏难情绪,满腔热情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配合教师的双语教学,培养自己课堂上用英语对语言学知识进行思维的习惯;课后,尝试对学过的章节进行英语小结。学生也可在课余时间用英语就语言学问题展开讨论。通过以上方法和手段,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和专业英语写作水平都将会有很大的提高。

三、结语

篇4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汉语国际教育;语言学概论;教学理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3-0175-02

一、引言

语言学是汉语国际教育的重要支撑学科之一,“语言学概论”在该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基础核心课,需进一步明确其教学对象特点,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进行教学。同时,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应用型人才,这也对理论性较强的“语言学概论”带来较大冲击,需要教师思考如何针对“应用型”本科进行课程建设,把课程教学目标与培养应用型人才有机地统一起来。

二、应用型本校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语言学概论”的教学目标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

我们赞同研究型、应用型、高职型三类高校对待理论态度应有所区别的看法。应用型本科教育要求理论“坚实”,要求理论准确、实在,但不过深,只把理论说清楚,让学生能够掌握即可,不必关注理论的来龙去脉等,应着重于理论如何应用到实践中去。“语言学概论”课程建设应该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理论建设的总体定位,“坚实”也应该是其课程建设的出发点。

(二)应用型本校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

教育部高教司(2012)《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以下简称“新目录”)指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培养掌握扎实的汉语基础知识……能在国内外各类学校从事汉语教学……从事与语言文化传播交流相关工作的中国语言文化学科应用型专门人才。”新目录“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定位,“基础的、基本的、入门级别的”培养规格,就应该是确定本专业课程总体教学目标的依据,也是确定“语言学概论”课程分项教学目标的出发点。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语言学概论”的教学目标

教育部颁布的“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实际上是针对汉语言、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等专业的笼统规定,并没有结合专业特点具体化,因此有必要强化对象意识,确定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语言学概论”的教学目标,具体为:(1)认知领域。可简要概括为传授基本语言知识和基本语言学知识,谢奇勇、张先亮对此已有较好的总结,此不赘述;(2)技能领域。可总结为培养三种能力,即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基本能力、初步从事语言调查研究的能力和对外汉语教学的能力,其中前两种能力是汉语言、汉语言文字和汉语国际教育三个专业的共性要求,对外汉语教学能力是本专业的特殊要求;(3)情感领域。满足本专业培养目标的毕业生,不管是从事语言文字、汉语教学还是国际文化交流等工作,甚至改行,语言文字包括相关文化素养都是其立身之本,是其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之一。“语言学概论”是课程模块“中外语言类”的基础和核心,在人才培养中的支撑作用不容忽视,因此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树立对汉语汉字汉文化的自豪感,有从事相关工作的愿望,也是教学任务之一;(4)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促进信息的获得、存储、提取和使用所采用的方法,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重视学习策略问题可以增强学习的核心竞争力,改进高校教学质量。在“语言学概论”教学过程中,若教师能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效,实现学习策略教学和专业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无疑对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思辨能力培养有重要促进作用。

三、教学内容的选择

通过广泛调研,并结合教师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认为在尚无面向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语言学概论”教材的背景下,采取以一本教材为主,适当增删相关内容的做法较好。

(一)选择“适当的”教材

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是上好一门课的重要前提。“语言学概论”教材数量较多,主要可分为语言概论类、语言学概论类和复合类。相对而言,第三种更有优势。在此前提下,又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接受情况、专业特点及国家规划教材等进行筛选。在广泛调研、综合比较的基础上,选出较为适宜的三本教材:教材一是使用高校较多并作为重要考研参考书的《语言学纲要(修订版)》,叶蜚声等著,王洪君等修订,教材二是崔希亮主编、专门针对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语言学概论》,教材三是池昌海主编《现代语言学导论(第三版)》。最终,优中选优,针对现阶段“语言学概论”教材前沿理论吸收不足的问题,排除了教材一,顺应尽量使用国家规划教材的要求,排除了教材二,最终选择了池本教材。它既是“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也是浙江省高等学校重点建设教材,在内容和编排方式上也都比较合适。

(二)适当增删相关内容

“语言学概论”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一般是48个学时左右,教师要在保持课程知识体系相对完整的前提下,根据具体的教学需要进行删减或增补,进行合理的课时安排。讲授每一个专题时,不必要求面面俱到,更需要注重基础知识的介绍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承前启后,尤其是与“现代汉语”、“西方语言学流派”等直接相关课程的衔接。补充的内容主要包括补充解释性材料、提供辅材料和推荐参考书目,适当兼顾语言理论的前沿性,比如适当补充语言类型学、认知语言学等方面的内容,重视汉外语言对比等。删减的内容应该是较为陈旧或与前后衔接课程有所重复的内容。

四、教学方法的改进

高校一般依据教学目的、内容、对象等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的讲授法等。“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传统的讲解/讲授模式为主,研究型教学模式为辅

讲解或讲授依然是高校的重要教学方法,“语言学概论”一定要重视讲解或讲授,但必须要废止“注入式”或“填鸭式”教学方法,提倡灵活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尤其是研究性教学的案例教学法、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等。基本思路是:一是要把研究理念、成果及时引入课程;二是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研究中;三是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和谐、文明的师生关系。具体而言,应该是以研究型教学方法作为对传统教学方法的补充,在教学中适时开展观察比较、分组讨论、课题研究、学习汇报等活动,重视探究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开放性的研究型教学更关注学生怎样解决问题,提倡并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目前应用型高校要求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加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研究能力,将研究型教学理念应用到为“概论”课程,正是这一趋势的体现。

(二)重视讨论、交流与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主要以小组活动为主,表现为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讨论课一般先由教师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提出讨论题目、要点、阅读文献,学生课下分组准备,然后小组汇报、研讨,教师就研讨情况要进行简短的总结、评价,供学生参考。

(三)课堂集中教学与课外分层次教学相结合

分层次教学是教师将教学内容难度、要求高低、指导程度进行必要划分,可适当根据学生不同基础、学习能力状况、学习目标要求来实施教学。客观上,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学习动机不一,“因材施教”是必要的,尤其是部分学生有考研深造的愿望时,牢固的基础知识储备、扎实的能力培养就是标配,与不考研的同学迥然不同。本科教学和考研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本科教学应当为考研服务,尤其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已转变为招录全日制培养的应届毕业生,与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有了良好的对接。但由于考研的学生毕竟是少数,教学不可能都围绕着少数学生来展开,所以就有必要将课堂的集中教学与课外分层次辅导相结合,满足不同的学习需求。

五、结语

尽管已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语言学概论”课程建设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与思考,但尚有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一是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方面,如何在遵守学校总体要求的前提下,优化课程评价体系;二是在任课教师方面,如何实现教师在教科研方面的可持续性发展及有效建设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结构科学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等。

参考文献:

[1]潘懋元.什么是应用型本科[J].高教探索,201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87-88.

[3]冯桂芹.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方案初探[J].科技风,2013,(12)上.

[4]张先亮.关于“语言学概论”内容与方法的再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02).

[5]谢奇勇.关于“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内容几个问题的讨论[J].中国大学教学,2010,(01).

[6]张先亮.对“语言学概论”课程性质与任务的思考[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

[7]陈楠,杨峥琳.基于学习策略的汉语教材练习本土化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15,(02).

[8]周海涛,景安磊,李子建.大学生学习策略使用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4,(04).

[9]池昌海.框架概念和关联――语言学概论类教材略谈[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4,(04).

[10]宋颖桃.新世纪以来语言学概论教材比较研究[J].现代语文,2015,(05).

篇5

[关键词]反义义场;蕴涵;异根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5 — 0133 — 02

岑运强主编的《语言学基础理论》(第2版)于2005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在第1版(1994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基础上增加了不少内容,如非线性音系学、语义指向、言语的词汇、语义类型学分类、主位推进模式、文字的应用等内容,并对第1版中出现的一些错误进行了修订。该书以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提出的语言的语言学和言语的语言学、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内部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六种语言学作为全书的框架,特别是对索绪尔提出但没有研究过的“言语的语言学”首次在高校教材中进行了全面的挖掘与系统的阐述,并设“交叉语言学”一章把语言学的新发展分专题进行介绍,和其他同类教材相比,这是一个重大的创新与突破。该书被评为“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近年来还被一些高校列为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教材。几年来,齐齐哈尔大学中文系一直使用这本教材,使用效果不错,学生反映良好。可是,笔者在备课的过程中发现该教材虽然对第1版进行了修订,但还是有一些问题值得商榷。下面我就对备课过程中发现的几个有问题的概念进行分析,以求教于同行。

一、反义义场

这个概念出现在教材的第3章,该教材是这样对反义义场定义的:“含有一个对立或相反义素的词义的聚合成为反义义场,也称反义词聚。”〔1〕并以“爱戴”和“轻慢”为例:

爱戴 :〔+动作,+喜爱,+对人〕

轻慢 :〔+动作,-喜爱,+对人〕

对于反义义场的定义,大多数学者往往是从词义的角度来下的,如:

詹人凤(2008):“反义词聚是由词义相反或相对的两个词组成的聚合体。”〔2〕

王红旗(2008):“反义词聚是由两个意义相反的词构成的词聚。”〔3〕

从义素的角度给反义义场下定义,岑先生还是第一个,这一点可以说是一个创新。但经过我们仔细分析,发现该定义有些问题,并不能准确地概括反义义场。我们试以下面几组词语为例进行分析。

男人 :〔+人,+男性,+成年〕

女人 :〔+人,-男性,+成年〕

男人 :〔+人,+男性,+成年〕

男孩 :〔+人,+男性,-成年〕

父亲 :〔+亲属,+直系,+生育,+长辈,+男性,+书面语〕

爸爸 :〔+亲属,+直系,+生育,+长辈,+男性,-书面语〕

按照该教材对反义义场的定义,“男人”、“女人”含有一个相反的义素〔±男性〕,因此“男人”、“女人”可以组成一个反义义场。“男人”、“男孩”也含有一 个对立的义素〔±成年〕,那么依据岑先生的定义来判断“男人”、“男孩”应该可以构成一个反义义场;“父亲”、“爸爸”含有一个对立的义素〔±书面语〕,那么“父亲”、“爸爸”也应该可以构成一个反义义场。而实际上,“男人”、“男孩”不能构成一个反义义场,“父亲”、“爸爸”更不能构成一个反义义场。由此可以得出,含有一个对立或相反义素的词义的聚合并不都能成为反义义场,该教材对反义义场的定义是有问题的,它扩大了反义义场的范围。导致语言中的很多词都可以构成反义义场,甚至把有些同义义场变成了反义义场,这和语言实际是不相符的。下面我们举几个反义义场的词语进行义素分析:

教师 :〔+人,+学校的,+教学〕

学生 :〔+人,+学校的,-教学〕

东 :〔+方向,+太阳升起的一边〕

西 :〔+方向,-太阳升起的一边〕

生 :〔+生物的生理状态,+有新陈代谢〕

死 :〔+生物的生理状态,-有新陈代谢〕

通过对以上词语作义素分析,我们发现每组词语中均含有一个对立的核义素,如:“教师—学生”〔±教学〕、“东—西”〔±太阳升起的一边〕 、“生—死”〔±有新陈代谢〕。而我们前面分析的“男人—男孩”、“父亲—爸爸”虽然也有对立的义素,但那不是核义素,而是表义素。由此,我们可以对岑先生定义的反义义场做这样的表述:含有一个对立或相反的核义素的词义的聚合成为反义义场,也称反义词聚。

二、蕴涵

蕴涵,有的教材也作“蕴含”。这个概念也出现在该教材的第3章,是这样定义的:“两个句子中如果有一个对应的语言单位是上下位概念,这两个句子之间的关系就是蕴涵关系,含有下位概念的句子蕴涵含有上位概念的句子。”〔4〕教材仅举了一个例子:“我看见了一个小伙子”蕴涵了“我看见了一个人”。这个定义概括得很不全面,把很多应属蕴涵的句子排除在蕴涵之外。下面我们举一些例子来分析一下:

(1)我看了一场京剧。我看了一场戏。

(2)医院大门口停着救护车。医院大门口有车。

(3)我买了一台电视机。我卖了一台电器。

(4)他不爱吃鲤鱼。他爱吃鱼。

以上例子中的“京剧”和“戏”、“救护车”和“车”、“电视机”和“电器”、“鲤鱼”和“鱼”均是对应的语言单位,也是上下位概念,但(1)(2)是蕴涵,(3)(4)不是蕴涵。也就是说,两个句子中如果有一个对应的语言单位是上下位概念,这两个句子之间的关系不一定就是蕴涵关系。可见,该教材对蕴涵的定义是有问题的。我们再举一些的例子来分析一下,就更能发现这个定义的不足之处。

(5)小王不该在上班时间玩游戏。小王有件事做得不对。

(6)他弟弟给汽车撞伤了。他弟弟出了车祸。

(7)他打了小李一个耳光。他打了小李。

(8)他到过天安门。他到过北京。

(9)什么戏他都爱看。京剧他爱看。

(10)人都会死。他会死。

(11)他全身湿透了。他头发湿透了。

(12)他吃完了一只鸡。他吃了鸡腿。

以上八个例子均属于蕴涵,但又有所不同。(5)中的“玩游戏”和“有件事”虽然是上下位概念,但不是对应的语言单位。(6)中的“撞伤了”和“出了车祸”既是上下位概念,又是对应的语言单位。这两个例子均是含有下位概念的句子蕴涵含有上位概念的句子。(7)(8)中的“耳光”和“小李”、“天安门”和“北京”虽然是对应的语言单位,但不是上下位概念,而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这两个例子都是含有局部概念的句子蕴涵含有整体概念的句子。(9)(10)中的“什么戏”和“京剧”、“人”和“他”既是上下位概念,又是对应的语言单位,与(6)不同的是,这两个例子是含有上位概念的句子蕴涵含有下位概念的句子。(11)(12)中的“全身”和“头发”、“鸡”和“鸡腿”既是对应的语言单位,又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与(7)(8)不同的是,这两个例子是含有整体概念的句子蕴涵含有局部概念的句子。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

1.两个句子中如果有一个对应的语言单位是上下位概念,这两个句子之间的关系不一定就是蕴涵关系,如(3)(4)。

2.具有蕴涵关系的句子不仅仅局限于上下位概念,含有整体与局部关系的词语的句子也可以,如(7)(8)(11)(12)。

3.具有蕴涵关系的句子,并不都是含有下位概念的句子蕴涵含有上位概念的句子,也可以相反,如(9)(10)。含有整体与局部关系的词语的句子也如此。

可见,该教材对蕴涵的定义是不准确的,它缩小了蕴涵的范围,把很多含有蕴涵关系的句子排除在蕴涵之外。那么,怎么来定义蕴含比较准确呢?就上述所举例子来看,具有蕴涵关系的句子或者含有上下位概念,或者含有整体与部分关系的词语,而且前一个句子的说法成立,后一个句子的说法才能成立。对此,石安石(1993)是这样概括的:“就话语本身表达的意义来说,有甲就必然有乙,而且两者是上下位关系或整体局部的关系,就意味着甲蕴含乙。”〔5〕

三、异根

该教材第5章语法部分在论述语法手段时,谈到了“异根”这种语法手段。教材是这样对异根定义的:“异根又称为错根或增补。它是用不同的词根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6〕,接着举了以下几个例子:

I——me she——her we——us

go——went am——was

bad——worse good——better

按照该教材对异根的定义,只要是不同的词根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都是异根,那么,语言中很多词都属于异根这种语法手段。如:

I——her go——was bad——better

she——him work——went good——less

这无疑扩大了异根的范围,实际上异根并不是一种很活跃的构形手段,它只是古代语言残留的形式,在现代语言中是不能产的。下面我们看看一些学者对异根是如何定义的:

王德春(1997):“是用不同词根或词干表示相同词汇意义不同语法意义的手段。”〔7〕

池昌海(2004):“换用词干不同而意义相同的词来实现语法意义的手段。”〔8〕

伍铁平(2006):“通过不同的词来表现语法意义的变化,因为这些词的词根不同,所以叫做异根法。”〔9〕

胡晓研(2006):“指利用历史来源不同而词汇意义完全一样的不同词根表达同一个词的不同语法意义的方法。”〔10〕

王红旗(2008):“用历史来源不同而词汇意义相同的不同词根来构成词的不同语法形式。”〔11〕

詹人凤(2008):“语法意义的变化是通过不同的词来表现的,因为这些词有不同的词根,所以叫做异根法。”〔12〕

以上学者在他们的语言学论著中对异根定义之后,所举的例子是相同的。即代词的主格和宾格、动词的原形和过去式(不规则的)、形容词的原级和比较级。

不难看出,伍铁平和詹人凤对异根的解释和岑运强的观点一致,而王德春、池昌海、胡晓研、王红旗对异根的解释相去不远。相比之下,我们认为王德春等人对异根的解释是比较好的,尤以王德春对异根的定义比较准确。

这三个概念是我们在备课过程中发现的有很大出入的概念,很值得商榷。我们对这三个概念的观点和看法也未必恰切,特撰写此文以和同行商榷,期望学界对这三个概念作出准确的表述。虽然岑先生的《语言学基础理论》(第2版)中出现了这种情况,但瑕不掩瑜,这本书还不失为一部优秀的教材。该书在语音、语义、词汇等部分均从语言和言语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并增设了交叉语言学,这在国内同类教材中是一个明显的创新与突破。我们也希望岑先生再次修订时能对这个问题引起重视并予以解决,使这部教材更加完善,成为国内语言学领域一颗璀璨的明珠。

〔参 考 文 献〕

〔1〕〔4〕〔6〕 岑运强.语言学基础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12〕 詹人凤.语言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11〕王红旗.语言学概论(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 石安石.语义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7〕 王德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8〕 池昌海.现代语言学导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篇6

在概率的问题中,当有2个或2个以上的事情同时作用的时候,我们就必须注意这些事情彼此之间的关系。例如,2个事情中,当考虑其中1个事情发生的概率时,也必须考虑2个事情同时发生的情况。此外,当调查满足两个条件的事情的概率时,还需要考虑其中的一个条件是否会对满足另一个条件的事情的概率产生影响。例如,男性与女性在投掷硬币时,正面向上的概率应该是相等的,因为硬币正面向上与否与性别无关;但是,随机选择的男性与女性化妆的概率则是不同的,因为随机选择的人的化妆的概率是与性别有着密切联系的。

二、选取有趣例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学生一旦对数学产生兴趣,就会乐此不疲、甚至废寝忘食,他们会克服一切困难,充满信心地学习数学、学好数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选取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生动直观的现实生活例子,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参与进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利用了概率知识解决了现实生活问题,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例如,这样一道例题:在美国,有一档由名为蒙提•霍尔的主持人主持的问答竞赛节目。参与竞赛的嘉宾中间能坚持到最后的那一位将有机会打开3扇门中的一扇,其中一扇门后面摆着一辆轿车,另外两扇门后面则是山羊。嘉宾选中哪扇门,哪扇门后面的东西就归嘉宾所有(当然,人都喜欢轿车胜过山羊)。主持人先请嘉宾猜一扇门,然后主持人打开剩下两扇门中的其中一扇后面是山羊的门,并问嘉宾是否要改变选择。

是否改变选择,取决于改变选择猜中轿车的概率高还是不改变最初的选择猜中轿车的概率高,抑或是两种情况概率一样。在美国的杂志上曾有很多数学家对此问题争论不休。如果做一下实验便能得到如表1中的结果。不改变最初的选择猜中轿车的概率为1/3,同样可得出改变最初的选择猜中轿车的概率为2/3。

实际上,在主持人随意打开一扇门的前提条件下,剩下两扇门中其中一扇门后是有轿车的,那么选择任一扇门中奖的概率自然是1/2。但是,如果嘉宾先选择一扇门的话,那么这个问题则变成一个概率问题,可用乘法定理来进行计算。第一次选中车的概率为1/3,不改变选择,第二次概率为1,此外,第一次未选中车的概率为2/3,不改变选择,第二次概率为0。两结果相加得到以下结果同理,若主持人打开门后嘉宾改变选择,获得车的概率就为2/3了。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新奇感、新鲜感,诱发其学习兴趣,一旦有了兴趣,就会产生极大的学习动力。类似的例题还有很多,如“生日问题”、“三囚犯问题”等,例题选取得好坏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利用软件程序来实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的计算,可以摆脱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大量耗时耗力的板书,而以简洁的形式将运算过程与结果展现给学生。学生在掌握了计算机技术在概率统计中的应用以后,可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加强理论与实际运用的技能技巧,同时,极大地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能够改变概率统计这门学科的传统教学模式,不仅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理解和掌握,而且可以通过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抽象的问题在有趣的游戏中加以解决,确实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实现了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使得课时的利用率更高,大大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通过有关调查表明,多媒体技术是大学课程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手段,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应当尽快掌握多媒体技术,但在应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因时而异,也不能过分的依赖多媒体。合理,恰当的利用多媒体技术,是教学成败与否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篇7

关键词:职业学校;实验室;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C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8(c)-0133-01

科学实验是一切科学理论的源泉,职业学校中的实验课程是对学生的科学实验方法、专业技能、工作作风等进行培养和训练的主要渠道。它对学生学习和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锻炼研究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开展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随着学校在实验室建设方面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如何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如何建设高水平的实验室,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提供硬件平台,成为目前实验室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解决。

一、加强制度建设,组建实验室网络管理平台

实验室管理制度不仅仅是管理工作本身的需要,也是保障设备在教学、科研中发挥功能必不可少的基础。随着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和体制改革的深入,我校实验室管理制度建设问题日益突出,许多年代较早的管理制度已不再适用。因此,必须加强管理制度建设,适应教学科研发展需要。近年来,我校实验室始终把管理手段革新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建立实验室管理网络工作平台,注重管理内容的充实和完善,把信息更新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通过校园网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因此实现我校实验室网络化管理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改革实验室管理职能,保障与服务管理相结合

保障与服务是实验室管理工作的两大宗旨,而职能部门和管理人员更多地注重保障,较少地提供服务。因此,应进一步改革设备管理职能,特别是要把职能部门和管理人员从管帐、管物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更多地投入到为实验室服务中去。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工作量应按其实验教学任务、常规仪器设备管理、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低值耐用品管理、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实验教学改革等项目,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全面核定其工作量,并合理确定与理论教学人员的比较基准点,基本实现按劳取酬。

三、改进实验评价方法,建立正确的实验教学导向

从评价内容方面讲,实验课到底应对学生哪些方面进行评价呢?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但遗憾的是对实验课评价研究的很少,人们注意的是学生是否得出实验结果,却忽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态度、意识、能力等。实验教学的评价就应集能力、方法、态度、技能、知识等目标于一体,既要考评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结果和实验用具使用原理的理解,更要考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所体现的实验态度、实验能力。这是体现素质与技能教育的根本思想。

从评价方式方面讲,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考评与结果考评相结合。这可采用多种形式:考查、评估、考试。考查是教师平时对学生实验活动表现的观察与检查,包括对学生能力、技能、实验态度等的评价;评估,对学生的实验进行量化测评,首先确定实验评估的指标体系,然后根据评估标准由教师评价、同组同学互评和学生本人自评,三方面有不同的评估权重,较准确、公平,但有些内容很难量化,因此评价内容往往不全面;考试有口试和笔试两种形式,一般用于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评,其实,实验课也可采用考试的方式,只是注意考试内容一定要与实验有关,一定要通过做实验才能答出。

四、构建新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强化素质教育

传统的实验教学大体上实行的是“课前预习-课堂实验-课后教师评审”的三段式。这种模式下,常常会出现学生不重视预习、实验时不愿意动手、课后不认真总结思考,甚至出现缺课、抄袭报告等不良现象。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创新意识缺乏,对实验设计、方法、步骤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如果采用“精讲、演示、提问、提示、研讨、评析”相衔接的新课堂教学体系,就会收到较好的效果。精讲就是简要介绍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背景,明确提出培养训练要求;演示就是教师不但要向学生剖析实验的基本思路及技术要点,还要向学生演示关键步骤和环节;提问就是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去接近、发现、解决问题;提示就是结合在实验中的具体问题,要给予同学必要的提示;研讨就是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及时收集共同性的问题并讨论,以达到总结和强化的目的;评析就是要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恰当的、有教益的分析和评价,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出补充分析。会给学生营造一种主动探索性的学习环境,改变学生按图索骥、完成任务了事的被动模式。通过系统而有计划的实验教学,实现由知识到技能,再到素质的转化。

五、实验室开放是职校实验室创新的标志

实验室开放是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是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为解决职校学生多、教学资源少,以及学分制下学生选课内容、上课时间因人而异的情况,必须对实验室进行开放。这样不仅提高了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同时又有利于创造学生自主实验、个性化学习的实验环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实验教学体系已成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卓有成效的载体。

作者单位:廊坊市卫生学校

参考文献:

[1]杨安,胡新平.以人为本进一步加快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步伐.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8)

篇8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

    1.教学模式因循守旧

    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许多学校的教师仍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导致“教”与“学”的效率难以提高。久而久之,在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逐步削弱,甚至出现厌学情绪。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

    以往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时,基本采用的都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由于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致使教学效果不理想,加之教学中欠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质量一般。

    3.教师综合素质有待于提高

    由于汉语言文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言魅力的缺失,致使课堂气氛过于沉闷,从而使得学生配合教学的积极性较差,思维也被严重抑制。在这一过程中,教材成了束缚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的枷锁,诸多的语法、课文、词汇、阅读和写作等课程,使学生对汉语言学习产生出一种乏味和厌烦的感觉,这样必然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造成的。为此,必须不断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师的综合素质。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的策略

    1.完善课程结构

    应按照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加大汉语言文学选修课的比重,并在为学生打下扎实专业功底的基础上,不断延伸、拓展学科范围,将一些与之相关专业的知识融入到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当中,如哲学、史学、新闻学、公共关系学、美学、艺术、秘书学、国学以及影视等等。通过知识范围的不断扩大,一方面能够使学生的专业素养有所提高,进而具备较高的综合文化素质,另一方面,还能使学生对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这样有利于学生应变能力、适应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2.改革教学方法

    教师不应过于强调知识的体系性和全面性,而应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解决教学疑点,笔者建议应当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其一,互动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氛围,强化师生间的合作与交流,调动起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其在互动学习的环境中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其二,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在师生共同质疑、相互质疑的过程中不断探求问题的答案,最终达到解疑的目的;其三,自主式教学法。学校应当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现代汉语资料库,为学生提供课件、讲义、考试试题、学生优秀作品以及研究成果等资源,使学生在网络学习平台上自主开展个性化学习,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3.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现代信息技术一方面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形象生动、图文并貌的特点,将汉语言教材中的文字内容与多媒体中的图像、声音结合到一起,并将文学作品中所要表达的场景在多媒体上显示出来,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容易体会作者的思想,并且还能够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悟,进而获得最佳的成效;另一方面则是网络信息资源的在汉语言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先确定好某一个课堂主题所需的信息资源,然后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上网检索和讨论,然后在课堂上同学生之间交流经验和成果,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够展示自我能力的空间,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此同时也可以使教学方法不断创新。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给当前的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只要合理将现代化科学技术运用到教学当中,就能够尽显其独特的魅力,进而使汉语言文学教学手段和方法始终趋于领先地位。

    4.渗透德育教学

    教师应针对汉语言文学的学科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把握德育教育的最佳时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汉语言文学是传统的人文学科,是体现中华民族意识和传统文化的载体,担负着中国精神文明和新时期人文关怀建设的重任。所以,汉语言文学教学更应当注重学生精神层面的教育,立足于健全学生道德体系,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判断力。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研究;改革

一、小学语文教材的现状

目前,有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课程学习的人相当少,乏人问津的现状使得这门学科的发展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境地。经研究发现,其主要原因是不管是教材的内容还是结构都与实际的教学状况严重不匹配,使得师范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受益不大。我们对这些教材进行研究后会发现,大多数教材内容基本相同,罕见理论突破,即使发现少数强调课改的理念,但也与实践的结合仍然脱节,仅仅是对一些教学实例做了适当调整,但也还是没有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进行切入,没有切实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

二、小学语文教材的不足

通过对现有的小学语文的课程和教学的教材的研究,我们归纳了三点不足:

1.目前存在的一些关于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研究主要是学术层面的,也就是说他们是运用学术研究的方法来制订教材的思想的。注重的是理论的逻辑体系,而不是从语文的教育和教学方面展开的,他们忽略了小学语文教师发展的实际需要。

2.现在有很多师范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其本身学校发展的现状使得一些需要实践的课程编排得不够到位,基本满足不了每个师范生都进行连续的实践学习,因此一直以来师范生的实践经验都不足。而对于偏偏缺少这项经验的师范生来说,只是进行一些原有经验的学习显然现实意义也就不大了。这也正是初出茅庐的师范生即使在校学习了授课的相关经验,但真正进行实践,又不太会教学的原因。

3.教材的内容和结构与面对的年龄段不合适,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应该有契合他们自己年龄段的不一样的教材,因为他们对于教学情境的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如果教材没有这样的认知而采用统一的标准,那么这种普遍的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基本上学习效果很难显现出来。

三、对小学语文教材改革的几点意见

1.形式灵活,整合小单位的训练点

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状况会比较复杂,在每个学习阶段都可能出现不一样的学习需求,而这时候对于教材的编写要求就比较高,首先必须明确要训练学生怎样的素质和怎样去训练。因此,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形式,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自由发挥,这样的结合才能把握每个单元的不同学习目标。

2.灵活使用,提高教学广度,使其更加生活化

新一轮的课改对于教材的编写提出了适应多样化的要求,以期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但是我国的现实状况比较特殊,地域广阔,因此经济、文化等的差异又很大,要编制出一种教材,能使得它适用于我国所有地区的学生使用,可以说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那么我们可以编写不同的版本,然后教师根据本地学生的特点,为他们选择适合他们的教材,或者是根据不同的学生、地域的特点灵活地安排教学的阶段或者顺序,以便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在语文教材中融入诸多元素,打破局限性

语文课程的教学应该利用一切资源,而作为媒介的教师,他们的任务就是努力将一切有利的资源引入教材,使其进入课堂,让语文的学习变得没有局限,灵活地提升学习效果,增强学生的多种能力。

4.教材的编写还可以跨越多种学科领域,追求包容性的语言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学习和应用都应当扩大领域,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可加入现代化的手段,让学生接触多种不同的内容,在这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开阔视野、锤炼品质、提升能力,初步学习各种社会所需的能力,获得现代社会的认可。而对于教师来说,在这样广博的教材的教授过程中应当有教学的综合性意识,源于课本也要跳出课本,能使其与其他课程配合并且融会贯通,起到跨越式学习的效果。

5.对于语文教学的重难点的处理,教材在编写上可根据课标进行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材的编写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指导作用,它是一个相对权威而且科学的评价依据,其中对于学科的教学应该达到的目标、性质以及应当教学的内容都有一个明确的规定,而且也阐明了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水平、情感发展以及世界观、价值观的特点,因此,可以根据具体学生的不同性质进行编写,然后找准教材与学生间的连接点,灵活确定重难点,有取舍地确定教学内容。

6.不囿于以往经验,通过灵动的教材促进语文课堂的动态化发展

篇10

【关键词】电子商务;教学方法;改革

伴随着阿里巴巴、京东商城等电子交易平台的成功,电子商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各高职院校都设立电子商务专业,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课程。课程安排中,《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是专业基础课,其包含的内容有计算机网络知识、网络营销模式、电子支付、安全技术和线下物流等内容。

一、《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现状

《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普遍采取大班教学,以课堂讲授和实践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一)课程教材落后

电子商务发展迅速,竞争十分激烈,运营模式方式变化快。从而使得相应教材编写出版使用慢于市场实际使用状况。

(二)课程实践环节薄弱

实际操作环节薄弱是教学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后进行实践操作的主动弱,甚至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实践操作环境主要是使用免费注册的网上商城。

(三)教学方法不足

课堂教学课时比实践课时多,还是以理论讲授为主。

二、《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现状

(一)提高教师素质水平

教师的素质水平是该专业学生素质水平的重要主导因素。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及时了解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其一;学院可以在暑假或寒假期间对老师进行集中培训。邀请该专业的教师来讲授针本课程的先进教学模式,分析教学过程中常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其二;假期期间,安排课程教师到电子商务企业进行实际的实践学习和操作电子商务平台。

(二)教学方式改革

电子商务课程除了理论教学外,还应该在实验室通过一定的操作软件等方式完成实训,采取以学生为主,教师引导,实践占主导的方法教学。

1.案例分析法

针对学生平时经常使用的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具体案例分析。如淘宝网、聚划算、京东商城等,结合电子商务课程的运行模式、网络营销等相关理论知识,详细分析这些平台的运行规则要领。

2.任务驱动法

要求学生在电子商务平台注册一个或多个属于自己的网店。拥有网店后,让学生把自已一些物品上传网店进行商品展示,标明商品的价格。要求学生把自己的物品售出,并购入其他网店的商品;要求学生经常登录网店,不断完善网店的框架布局。让学生熟悉网店的运行的整个过程,以此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三)考核方式改革

取消只依据出勤和考试评分的考核机制,加入任务完成效果考核,最终课程成绩应由平时出勤情况+任务完成效果+期末考试分数构成。其中任务完成效果包括平时作业+分组完成的网络营销任务+任务报告书,任务完成效果能有效的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有创新的学生应给予加分鼓励。如参与校企合作的项目,添加企业对学生进行考核。建议任务完成效果分数占总分数50%以上。

四、建议采取的教学改革方法

(一)建立校园电子商务平台,增强校内外创业,参与企业项目

在校园局域网搭建一个电子商务平台,平台具备电子商城的注册、商品图片上传、商品查询、网络订单生成、银行支付、支付宝支付、订单物流查询等功能。学生可以在校园内任何网络接入点进行登陆,操作自己的电子商城,体验电子商务模式。对于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可以组成一个创业团队,一起管理维护自己的电子商城,让其拥有创新设计的商城。同时加强线下商城的宣传工作,运用校园海报、宣传单、社团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商城的知名度。

学生参与企业项目,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综合能力。让学生融入企业的运营模式中,了解社会中电子商务的状况。

(二)积极开展校内电子商务竞赛,并参加校外大赛

在校园内开展电子商务相关比赛,如商城设计大赛,商城交易额大赛等。组织学生团队,老师领队参加校外组织或单位举办的比赛。在比赛过程中,与其他参赛人员交流学习,能扩展学生对该行业的视野,实践中促进成长。

(三)课程融入最新的商务方式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可采取的交易方式越来越丰富。现在APP软件盛行,如微信、滴滴打车等,既方便消费者,又提高提供商的效益。针对盛行的APP软件,需要向学生分析其运营模式、优缺点。把最新的商务方式推荐介绍给学生,预测将来的出现的新模式。

(四)《电子商务》课程教学的发展

随着网络的普及,电子商务的市场发展潜力是巨大的,因而对既掌握计算机技能又掌握商务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产生了巨大的需求。新兴技术的广泛渗透,如元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将极大地推动电子商务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手机等移动终端应用的普及,使移动电子商务将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永立.《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2(1):13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