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规划范文

时间:2023-03-19 09:10: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景观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景观规划

篇1

关键字:乡村景观;景观规划;规划原则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our country rural development rapidly. Th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of rural landscape impact huge, eating into destruction and the cultivated land unreasonable layout, rural land layout messy, local features destruction are endless. Make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study agricultural and rural can not meet the nee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refore, using the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ecology to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whole appear increasingly urgent.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the content of the rural landscape, introduc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and the country of modern landscape planning principles in the system arrangement.

Key words: rural landscape; Landscape planning; Planning principles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 引言

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尤其城镇化的发展对乡村景观的冲击巨大,很多问题在这一过程中逐步显现。但遗憾的是我国的乡村景观规划发展较晚,理论和体系相对不完善,景观规划发展没有和景观变化同步,造成很多生态问题的产生。。尤其我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有广大的乡村,只有充分发展先进的乡村景观规划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因此,对中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进行研究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乡村景观的内容

乡村景观是乡村地区范围内,经济、人文、社会、自然等多种现象的综合表现,是人类以农业特征为主、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然生态结构和人为特征的综合环境。乡村景观由多种要素构成,包括耕地、林地、牧业、种植和养殖业及村落等。他们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从大的方面来看,乡村景观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方面的内容。

1.1 自然景观

自然景观是只受到人类间接、轻微或偶尔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景观,是指自然界自身的面貌,包括地形地势、水文特征、生物结构、土壤作物等,如极地、高山、大荒漠、大沼泽、热带雨林以及某些自然保护区。这些景观相互联系,构成统一的整体,展现着一个地区特有的自然特点。

1.2 人文景观

人文景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满足一些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需要,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了文化特质而构成的景观。如乡村、工矿、城镇等。人为景观又称为文化景观,它虽然是人类作用和影响的产物,但发展规律却服从于自然规律,必须按自然规律去建设和管理,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乡村人文景观最主要的体现包括村庄聚落特征,街道布局、建筑文化、民俗民风、栽培植物、驯养动物,反映一定历史和地域范围内社会的发展状况和人类的生活方式。

2 乡村景观规划的现状

国外的乡村景观规划发展较早,其研究内容有:乡村生态环境条件评价;乡村土地利用及其变化;乡村经济结构及地区布局;乡村人口密度、文化水平对乡村景观的影响;乡村景观类型、主要特点、形成过程及其变化趋势。国外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推动了世界农业和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我国的乡村景观规划到20世界80年代才有自己的雏形,对于城镇化发展引起的农村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方面的问题有了初步的研究,在景观生态学的应用性研究上也有了一些成绩,但是在乡村生态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上还缺乏系统的研究。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城镇化对农村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目前,很多乡村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景观向现代农业景观的转变过程中。伴随这一转变的是大量新事物的涌入,明显的标志是农业中大量机械、农药、化肥的使用,在这一过程中人与自然生态以更加复杂的关系交织在一起。随着乡村发展和城镇化加快,农村的景观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资源和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例如,土地利用不合理,耕地破坏等。众多的问题正警示着我们,必须运用更加科学的生态规划方法对乡村景观进行整体性规划。

3 乡村景观规划的原则

3.1 经济性原则

1974年,联邦德国地理学家博尔恩在《德国乡村景观的发展》报告中,阐述了乡村景观的内涵,并根据聚落形式的不同,划分出乡村景观发展的不同阶段,着重研究了乡村发展与环境、人口密度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他认为,构成乡村景观的主要内容是经济结构。乡村是重要的经济单元,受到农业技术、自然资源、耕作方式等的影响,农业的粗放性一直是困扰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建立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是乡村景观规划的原则和出发点。

3.2 地域性原则

每个地区都有其特有的农村景观,这些景观反映了农村特有的地域特点。从自然景观来讲,必须保持自然景观的完整性和多样性,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原则是以创造恬静、适宜、自然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目标,充分尊重地域景观特性对于展现农村风貌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从人文景观来讲,景观规划设计要深入农村的文化资源,如当地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名人典故等等,通过多种形式加以开发利用,提升农村人文品味,以实现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3 以人为本原则

乡村景观规划应以人的适居为引导,规划的主题是人,人人参与规划,规划为了人人。不少乡村地区贫穷落后,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提高乡村住民的生活质量应该成为景观规划的重要原则。

3.4 可持续原则

农村的景观设计不仅影响着当代人的生活,也影响着后代人的生活。乡村景观规划的目标是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不能为了当代人的利益,牺牲了后代人的资源。可持续发展应该说是对乡村景观设计原则的总结概括,他是对人类未来的重新认识和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重新理解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的全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对于引导乡村景观规划向着科学化、可持续化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4 结语

受城市化的冲击,无规划的发展将会破坏山地乡村千百年来保留下来的乡土风貌和文化景观,破坏乡村的生态环境,最终无法满足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认清乡村景观的内涵,看清目前国内乡村景观规划的形式,以科学的景观规划原则,引导农村向着可持续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 巍,王红英.论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景观规划[J].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4):2847-2850.

[2] 刘黎明. 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历史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J]. 农村生态环境,2001,17(1):52-55.

[3] 王云才,刘滨谊. 论中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J]. 中国园林,2003,(1):55-58.

篇2

1城市园林规划设计应问题

城市园林绿地的主题思想是园林规划设计的关键,根据不同的主题,可以设计不同特色的园林景观。如某公园以松竹梅为主题,设计为老年宫小院。在配置植物时,院外环绕草坪,草坪上种植常绿松树,并设鹤舞雕塑象征常乐、长寿。而另,公园以春花烂漫为主题,则在广场中央设置喷泉、花坛及迎新春的雕塑。两个主题,两种景色。因此,在园林规划设计前,设计者必须巧运匠心,仔细推敲,确定园林绿地的主题思想。这就要求设计者有一个明确的创作意图和动机,也就是先立意。意是通过主题思想来表现的,意在笔先的道理就在于此。另外,城市园林绿地的主题思想必须同城市园林绿地的功能相统一。

2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重要性分析

现代城市园林规划与设计不仅仅是单纯植树、种草、摆雕塑、设置座椅,而是通过科学的种植密度、空间划分来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而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不仅要求景观的美观,更注重的是其功能性的体现。以科学的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达到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的改善,以此促进城市综合生态环境的改善。为营造良好而城市生态环境、人文环境以及舒适性奠定基础。其更关系到城市居住舒适型、现代休闲运动的开展以及投资环境的建设,对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

3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分析

3.1针对城市生态环境进行园林景观的设计

现代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关系到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保护,其规划设计必须针对城市生态环境进行。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常会见到由于过于注重景观规划与建设,没有认识到植物引入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而破坏城市环境的现象。因此,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中,设计人员不仅要注重景观的美观与实用,还要注重景观所采用植物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以此保护城市所在地的生态环境。在进行城市生态环境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中尽量选用城市所在地特有的或原生植物进行景观的规划与设计,避免由于外来引入植物对本地植物的影响,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同时通过积极选用本地植物,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恢复与发展,保护当地生态平衡。积极选用本地植物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打造城市特有景观或植物景观奠定基础,促进城市综合文化氛围的建设。例如:在哈尔滨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中,越来越多的应用丁香花作为景观规划与设计的主要植物,极大的提高了哈尔滨打造丁香之城的脚步,促进了城市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3.2结合园林文化主题进行景观的规划与设计

现代城市园林规划常以多种表现方式突出园林的一个主题,以此为园林进行命名。由于城市发展规划的原因,现在城市园林建设主要由原有场地改建以及新建两种方式。对于城市原有园林场地的规划设计中,城市园林由于原有基础建筑的风格决定了园林设计的整体风格,这也使得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必须以原有建筑风格为基础进行景观的规划与没计。在进行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前,设计人员应进行现场的实地考察,对园林原有建筑风格进行分析,同时了解原有建筑历史、故事等,为园林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奠定基础。对于新建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可以根据园林主题结合场地地形、城市所在地气候条件以及城市本土植物形态特点、生长特点等进行综合分析后,确定景观设计的主题思想,以此开展城市园林的景观规划与设计工作。

3.3以互动性城市园林景观为设计方向进行景观的规划与设计

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应以互动式景观为基础开展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工作,利用互动性的景观为居民生活与休闲提供更加丰寓的娱乐活动。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越来越多的景观规划与设计是以“景”“观”为目的进行,注重“景”的设计而忽略了人们的与景观的互动性。例如:在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与设计中,越来越多的采用立体景观雕塑、植物雕塑等形式突出单一景观或局部景观的中心思想,人们在园林中的休闲活动也以“观”为主。根据现代心理研究与园林设计理念,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应更多的注重景观与游人的互动,以互动的方式为人们休闲娱乐提供更多的乐趣。虽然在现代园林景观中,越来越多的使用水景来提升整体景观的效果,但是却不能很好的利用水景来达到互动的效果。虽然也有将水景喷泉设计成为互动的形式,但是其并不能很好的达到人们与经管的互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因以互动为方向进行景观的设计。例如:通过依山而建的半空吊桥或在水流上建设秋千式吊桥等方式使人们在进行景观观赏的同时也能够进行娱乐活动,促进城市园林氛围的建设,在注重景观观赏价值的同时提高城市园林景观的娱乐性。

3.4利用立体绿化打造城市园林景观

积极利用立体绿化园林景观提高城市园林绿化面积的同时也为景观规划与设计打造了良好的平台。在进行立体景观设计过程中要遵循多年生植物运用的原则,以及植物生长期的特点,打造持续性的绿化立体景观。同时注意利用园林景观中可以利用的墙体、灯柱、休息座椅高架绿棚、栅栏、凉亭等建筑,打造独特的立体绿化景观。通过利用可以利用的立体结构增加城市园林的空间划分,给人以视觉上、感觉上的空间扩大,同时也利用立体绿化景观达到吸附浮尘净化城市空气的目的,为提高城市环境奠定基础。

4开阔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

展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存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中,设计人员要开阔设计思路,以多种形式的景观设计提高城市园林景观的绿化面积,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在园林景观中的小路上使用泥地零散铺石的方式进行路面的规划与设计,路的两遍模拟野生环境打造郊外的自然景观。而泥地零散铺石的方式为增加园林内的绿化面积提供便捷的条件,泥地与路石间的缝隙增加了园林绿化草的种植面积,即打造了独特的园林景观有提高了园林内的绿化面积。

篇3

一、气候要素

(一)气候的自然和社会特征

1、自然特征,首先表现在同一地区气候的变化性。不同年,不同季节,同一景观有差异。其次,不同区域的气候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影响到不同区域的景观特征。

2、社会特征,气候直接影响到人类的心理状态,良好的气候条件会提供给人舒适的心情,恶劣的气候环境也会影响人的生理和情绪。

(二)基于气候条件的景观规划设计指导原则

规划设计一个景观,除了视觉审美之外,更重要的是营造一个适宜的生活环境,而采用有益的微气候学原则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前提。

(三)气候与景观规划设计

(1)温带气候的显著特点是四季分明、规划设计要点:

1、充分利用四季分明的特点规划景观,创造春花,秋实,夏雨,冬雪的季节特征和多样性景观,场地,道路,设施规划设计既能适应四季气候的变化和气候,还能阻挡冬季寒冷,夏季通风。

2、保护自然植被和生态系统,充分利用自然景观和人为景观保持一致。

3、合理规划利用土地,保持最大的生态价值。

4、在开放空间种植并建设公园绿地,加强小区绿化

5、所有景观功能和维护要考虑四季多变和社区人口的需要。

(2)寒带气候设计要点

1、尽量限制规划区尺寸,尽可能减少户外交通时间和提高设施的利用率。

2、选择背风,向阳的谷地和阳坡,避免在风力强劲的高台和山谷建设。

3、交通道路,尽可能利用日光。

4、采用太阳能,增加通道,入口,注意保暖,抗风,防冻。

二、地形地段要素

地形因素对气候、植被、交通等影响很大,景观设计所面临的自然地形是复杂多的,充分挖掘利用地形优势,通过改造,遮蔽,借景等手法,规划设计最适合的空间结构。地形结构主要分为:1、平坦地貌,植被景观单一、视觉比较枯燥,主要应该营造多样性景观,通过竖向垂直的构筑物形成和水平走向的对比,增加视觉冲击力,还可以通过植物增加围合感和安定感 ,防止视觉疲乏。

2、凸形地貌,例如山顶,在设计时,注意从四周向高处看时,地形的起伏和构筑物的构图与关系,形成有特色的区域地标。

三、植物设计要素

植物是决定景观规划设计是否合理的关键要素之一、植物的非视觉功能与生态功能,如改善气候,净化空气,保护物种等功能,成为景观构图中不可分割的部分,通过植物修剪造形可以强化景观线条要素和空间界定,可以装饰美化空间。植物在景观的主要功能有:1、建筑功能2、环境保护功能3、美学功能

四、地面铺装

地面铺装的作用首先是为了提高地面的使用时间和效果,防止地面损坏,避免地面积雪积雨验证走,还能增加地面的荷载。其次,通过铺装布局和路面铺装的图案,可以给人以方向感,引导他们到达目的地,还具有美学上的作用。

铺装的设计要点:通过质地、色彩等变化暗示流线方向感,引导人们到达目的地,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流线的比例和韵律。材料的质感的变化也会让人领略到一种韵律和节奏,而不至于游 人感到乏味。比如在尺度较大的空地上采用单调的水泥铺地,在其中或者道路旁采用卵石铺地或者砖铺地,可以丰富层次。

常用的材料:沥青路面,混凝土铺装,卵石嵌砌路面,预制砌块,石材铺装,砖砌铺装。

五、水环境与水体设计

在景观设计中要关注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除此之外,也应该关注水体给我们带来的享受。水景的设计是景观规划设计中的难点和亮点,分为止水和动水两种。应注意以下两点:1、确立水景的功能:是观赏水景还是为水生植物和动物提供的生存环境,注意水深和水质。2、水景设计要与排水相结合,既有利于水净化也要保持一定的水位。3、水景植物配合合理,水面植物的栽植不要过密和拥挤,留出足够的空间。4、在寒冷的北方,要考虑冬季时水结冰以后的处理,防止水管冻裂。5、对池塘 ,湖泊注意堤岸的生态功能,湖中小桥注意安全。

6、做好水景照明。

六、地面构筑物的设计

(一)台阶和坡道,台阶和坡道中园区景观中使用很多,为人行步道准备,台阶在实际设计中,台阶的踏步高度和宽度要灵活掌握,避免在交通量大的场所造成拥挤。在休闲地缓坡上,踏面可以增大,以免造成危险。坡道是供行人在地面高差不同的平面上行走的第二种方式,坡道对行人行走的限制要少一些,行人可以自由自在在坡道上行走,不必受踏步的限制。设计中要注意无障碍设计,全方位考虑残疾人通道,包括盲道设计。步行坡道坡度为1:12较为适宜,并且当坡道长度超过10米时最好增加休息平台。

(二)公共设施及公共艺术品

篇4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within the residential area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Keywords: residential area; Landscape planning; design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环境景观在居住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城市人大约有三分之二的时间花费在住区中,居住区环境景观质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心理、生理以及精神生活。在人们活动的步行道、广场、休息观景的空间中,创造性地设计能赋予空间一定的特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我们这专业也受到城市规划和建筑学材料运用的影响,所以在感官、景观感受、景观艺术性方面,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和传统风景园林设计的制约因素也有所变化,包括现代城市密度比较高,人多地少,所以在景观规划设计中要善于利用有限的土地,见缝插绿,利用城市规划中的一些剩余用地,来创造比较好的景观。

居住小区环境综合营造

1 总体环境

(1)环境景观规划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及详细规划的要求。要从场地的基本条件、地形地貌、土质水文、气候条件、动植物生长状况和市政配套设施等方面分析设计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2)依据住区的规模和建筑形态,从平面和空间两个方面入手,通过合理的用地配置,适宜的景观层次安排,必备的设施配套,达到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优化,达到住区整体意境及风格塑造的和谐。

(3)通过借景、组景、分景、添景多种手法,使住区内外环境协调。滨临城市河道的住区宜充分利用自然水资源,设置亲水景观;临近公园或其他类型景观资源的住区,应有意识地留设景观视线通廊,促成内外景观的交融;毗邻历史古迹保护区的住区应尊重历史景观,让珍贵的历史文脉溶于当今的景观设计元素中,使其具有鲜明的个性,并为保护区的开发建设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

2.光环境

(1)住区休闲空间应争取良好的采光环境,有助于居民的户外活动;在气候炎热地区,需考虑足够的荫庇构筑物,以方便居民交往活动。

(2)选择硬质、软质材料时需考虑对光的不同反射程度,并用以调节室外居住空间受光面与背光面的不同光线要求;住区小品设施设计时宜避免采用大面积的金属、玻璃等高反射性材料,减少住区光污染;户外活动场地布置时,其朝向需考虑减少眩光。

(3)在满足基本照度要求的前提下,住区室外灯光设计应营造舒适、温和、安静、优雅的生活气氛,不宜盲目强调灯光亮度;光线充足的住区宜利用日光产生的光影变化来形成外部空间的独特景观。

3.通风环境

(1)住区住宅建筑的排列应有利于自然通风,不宜形成过于封闭的围合空间,做到疏密有致,通透开敞。

(2)为调节住区内部通风排浊效果,应尽可能扩大绿化种植面积,适当增加水面面积,有利于调节通风量的强弱。

(3)户外活动场的设置应根据当地不同季节的主导风向,并有意识地通过建筑、植物、景观设计来疏导自然气流。

4.声环境

(1)城市住区的白天噪声允许值宜≤45dB,夜间噪声允许值宜≤40dB。靠近噪声污染源的住区应通过设置隔音墙、人工筑坡、植物种植、水景造型、建筑屏障等进行防噪。

(2)住区环境设计中宜考虑用优美轻快的背景音乐来增强居住生活的情趣。

5.温、湿度环境

(1)温度环境:环境景观配置对住区温度会产生较大影响。北方地区冬季要从保暖的角度考虑硬质景观设计;南方地区夏季要从降温的角度考虑软质景观设计。 (2)湿度环境:通过景观水量调节和植物呼吸作用,使住区的相对湿度保持在30%∼60%。

6.嗅觉环境

(1)住区内部应引进芬香类植物,排斥散发异味、臭味和引起过敏、感冒的植物。

(2)必须避免废异物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应在住区内设置垃圾收集装置,推广垃圾无毒处理方式,防止垃圾及卫生设备气味的排放。

7.视觉环境

(1)以视觉控制环境景观是一个重要而有效的设计方法,如对景、衬景、框景等设置景观视廊都会产生特殊的视觉效果,由此而提升环境的景观价值。

(2)要综合研究视觉景观的多种元素组合,达到色彩适人、质感亲切、比例恰当、尺度适宜、韵律优美的动态观赏和静态观赏效果。

8.人文环境

(1)应十分重视保护当地的文物古迹,并对保留建筑物妥善修缮,发挥其文化价值和景观价值。

(2)要重视对古树名树的保护,提倡就地保护,避免异地移植,也不提倡从居住区外大量移入名贵树种,造成树木存活率降低。

(3)通过借景、组景、分景、添景多种手法,使住区内外环境协调。滨临城市河道的住区宜充分利用自然水资源,设置亲水景观;临近公园或其他类型景观资源的住区,应有意识地留设景观视线通廊,促成内外景观的交融;毗邻历史古迹保护区的住区应尊重历史景观,让珍贵的历史文脉溶于当今的景观设计元素中,使其具有鲜明的个性,并为保护区的开发建设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

细化景观设计

1绿化设计

绿化不是简单的植树种草,满足人们视觉感官要求,局限于改善空气,而是应贴近人的需要结合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创造高品质的环境。 注重景观植物配置的多样性。植物配置应向生态化、乡土化、景观化、功能化方向发展,植物材料既是生态造景的素材,也是观赏的要素。科学的配置各种植物有利于发挥植物的特性,构成生态美景。

树种选择(1) 选择生长健壮、便于管理的乡土树种。(2) 选择树冠大、枝叶茂密、落叶阔叶乔木。在夏天,居住区有大面积的遮荫,冬季又不遮阳光,还能吸附灰尘和减少噪声,使空气新鲜。(3) 选择有季相变化的常绿树和开花灌木。(4) 选择耐荫植物和攀援植物。在阴暗部分,选择耐荫植物,如垂丝海棠、梅花、罗汉松等;攀援植物有常春藤、络石等。

.2 道路设计

道路不仅供人们行走,而且是人们锻炼身体、欣赏风景、休闲养性、交谈融情的场景。用于交通,道路需顺畅、便捷;用于锻炼环境,道路环境需雅致清静而宽敞;用于交流融情,道路则有相对安逸的空间;用于审美,路边之景,美则露、丑则蔽。如此而论,居住区中,路若较宽,不妨分解,中置绿荫小品,增加景观层次,以柔化道路界面,美化居住环境;另外也可宽窄有度,最宽处也可衍化成小广场,聚人气,以促进邻里交流,最窄处可以仅符合规范或仅做铺装变化,简洁明了,仅用做通行;同样,从表面材质来说,路面可以是沥青,石板等单一材料,也可以是多材质的复合,或坚或柔,或光或糙,同时,也提供了动静有效、开放行和私密行穿插、聚散有度、立体的目的地。他们是居住区环境的重组,是对居住区多样性的活动场所的有的放矢的建设和限定。

3水景设计

城市中的水体象征着文明与灵性,渲染着城市的生机与艺术的魅力,而居住区内的水景色更能满足人们亲水的要求。它的风韵、气势、清音,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引起无限的遐想。居住区内的水景对于生态、景观、文化及娱乐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

4.景观小品及公共设施

(1)环境标识系统 环境标识可分为四类:名称标志、环境标志、指示标志、警示标志。环境标识的色彩、造型设计应充分考虑所处环境及自身功能的需要。标志的用材应经久耐用、容易维修。各种标志应统一格调和背景色以突出本小区物业管理的形象。信息标志的位置应醒目,且不对行人交通及景观环境造成妨碍。

(2)景观小品与公共设施设计 居住小区中的小品设施种类丰富,还包括雕塑、置石、休息座椅、无障碍设计等,在设计时主要以设施的内容,使用时间与频率,与住宅的相对关系来考虑,并且根据小区人群的活动模式,深入到使用者的心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去考虑。

(3)灯光设计 景观灯光设计环境景观中既具有实用功能又具有美化环境的作用,正逐步成为一门系统学科,在小区灯光设计中应综合考虑以下方面:通过计算机集成控制达到智能化。运用定制灯具,以做到照明设备与原有建筑风格的融合协调。在安装灯具时,尽量做到“见光不见灯”,如小体积射灯的运用。绿色节能,是否能合理节约利用能源是衡量照明设计优劣的重要因素。

5.居住小区出入口设计

居住小区出入口空间是居住小区与城市之间的过渡空间,也是小区与外部联系的重要中介。一方面,它影响着小区整体的规划布局,标识出小区在其所在地段和城市中的区位,同时它还是人们对居住小区认知的重要节点;另一方面,它作为居住小区的外部空间,还与城市景观息息相关,是提高城市环境整体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提示,通过,这是入口的三大主要功能。小区出入口位置的确定应从小区总规、城市规划、小区周边环境3个方面考虑;平面布局规划上有对称式与不对称式、广场型与非广场型、人车分流与人车合流等多种形态。

6.小区竖向设计

在居住小区的景观规划设计中,可以利用地形来营造不同的空间形态,通过挖掘和填充,进一步生成和划分空间,以此作为景观设计的空间原型。同时使它具有适宜建筑布置和使用、排水等功能,并符合技术的可行性和景观优美等综合要求。

(1)地形在竖向设计中的作用 围和、限制、分隔空间:挖土或堆土的范围、高度,可以制约空间的开敞或封闭程度、边缘范围及空间方向。 控制视野景观:有助于视线导向和限制视野,突出主要的景观或屏蔽不利景物。 改善小气候:能影响风向,有利通风、防风,能改善日照、隔离噪音等。 组织交通:能引导和组织行走、行车的路线和速度。 美学作用:能使景观更加丰富生动,富有立体感,起伏的地形更增添了环境的艺术感染力。

(2)坡度的使用 用地地形坡度可分为四种:平坡(0—3%)、缓坡(3%—10%)、中坡(10—25%)、陡坡(25—50%)。 地面坡度为小于3%的平坡式地形时,用地面形式处理坡面;3%—10%间的台阶式地形,多用自然放坡加挡土墙;大于10%的急坡式地形须加以特殊工程处理,地形分析时用符号或颜色标出,作为风景园林规划时分析地形的依据。

7.小区户外场地的设计

随着人们健康与锻炼意识的提高,对自身居住小区户外场地的要求也日渐提高。小区的户外活动主要包括儿童游戏、青少年及成人体育运动、老年人保健锻炼、散步、休息、邻里交往、冬季晒太阳、夏季乘凉等。 小区户外场地的规划设计应该从其功能出发,为居民的使用提供方便和舒适的小空间。合理利用地形地貌,尽量将大型广场化整为零,分置于绿色组团之中,在住宅区中尽可能不出现的集中式大型娱乐广场,这样既浪费了土地又起不到让居民休闲娱乐、养心健体的效果。

(1)居住小区的儿童游戏场地 儿童游戏场地一般分布于住宅庭院内,住宅组团的中心绿地内、小区的集中绿地内、街坊户外活动场地、邻里公园等。在进行布点时,应结合居住区的规划结构进行综合考虑,使各级游戏场地与绿地能够覆盖整个居住地区

篇5

【关键词】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引言:

在国内消费从物质消费慢慢转变成精神娱乐消费的过程中,旅游这一产业也开始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作为景点最重要的资源,同时也是旅游这一产业的核心资源,旅游景观成为了相关从业人员最重视的焦点之一。对旅游景观进行发展计划和设计是繁荣旅游产业,丰富景点景观和内涵的最简明扼要的方法。

1.规划设计的原则

1.1 保护多于发展的原则。景点的景观,特别是自然景观和古迹,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景点最核心的吸引力当属其原始状态,发展和丰富景点景观和功能,要以保证其原始景观状态的真实和完整为前提。所以,保护多于发展应当作为景点设计规划的首要原则。

1.2 统筹原则。景点规划的本质是在原始景观最大程度上被保护的情况下,对相关资源的有效挖掘和利用。保护工作尽管是景点规划的前提,但这并不是说只能保护而不能发展。国内的景点与国外不尽相同,因为历史性,很多定点都多多少少与人文历史挂钩,因此有着各种需求,需要对景点进行开发。只有综合各种需要,统筹安排,才可以从本质上协调保护和发展,实现资源的合理挖掘。

1.3 自然为主原则。景点最具观赏性的景观还是自然景观,景点的规划发展,要最大程度上保留其自然原始景观,以景观的自然属性和底蕴作为核心,保护景观的差异性。特别要注意防范商业化和同一化的发展思路。

1.4 坏境承载冗余原则。所有的资源都是有使用限度的,特别是自然资源。景观作为一种资源,其承载使用的能力同样有一个最大值。在旅游资源被使用时,当景观的环境承载能力不足,就可能产生比较严重的结果,这种情况下,景观的观赏性和其他功能会有彻底丧失的风险。所以在规划景观必须要考虑其环境承载能力,使用设计冗余的办法控制使用强度。

1.5 功能区划分原则。根据景点景观的分布与特点,实行分区管理。比如可以将游玩区、住宿区、消费区隔离开来,使各功能区不相互干扰,保证景观的纯粹性和协调一致性,同时还能对景点的景观进行保护。

2.规划设计规范

2.1 确定景点划界。景点的划界,应综合考虑景点的景观是否具备自然景观的连贯性,或者是否具备人文景观的整体性。这种思路可以最大程度上实现对景点价值的挖掘,同时不会产生违和感,也利于对景区资源进行集中保护。考虑到行政归属问题,还要按行政区的规定划界。

对景点进行划界,应该以显著的地形地貌或者其他地面标志作为基础,可以在地图上标识,也可以在景区实地立标。

除了景观界限,景点的划界还应该考虑景观的属性。包括其文化属性、观赏属性、资源属性、位置属性、功能属性等。按属性划界更有利于对景点进行定位,增加景点的辨识度,更容易确定宣传方向和营销方向。

2.2 景^评估。景观是指可以吸引人们观赏,能够被用来作为景点核心吸引力的事物的综合资源。景观是景点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景点赖以生存和体现价值的资源基础。景观的评估是指对景观进行分类,以及对其各种价值的评估。景观评估需要详细全面,一般需要进行的有,景观的背景和历史分析、景观的分类甄别、景观的级别确定、景观价值的评估等几个部分。

评估完成后,需要给出评估结论。评估结论主要包括三部分:景观等级评定、价值分析、特征属性描述。价值分析要通过对各个评估参数进行综合分析。而特征属性描述则需要简明扼要的对景观进行定性。

2.3 设计目标和规模。对景点景观进行设计规划,要有一个终极的设计目标和规模,目标主要分两部分,一是景观的保护目标,二是景观价值的发展和挖掘目标。规模方面,要综合考虑当地的环境承载能力、生态状况,从而设计出一个合理的规模。

2.4 功能区的划分和位置设置。景观的分区需要一个明确的区域设置方案。可以用按级开发作为分区的基础,根据每一个区块可以利用的程度进行开发,综合协调景观保护和价值实现的矛盾和需求。

根据每一个区块可以利用的程度,要综合协调,全面规划,明确界定各类景点、各种保护区域、服务型功能区、社群居住区以及其他的区域,同时对景点的景观保护、基本建设、其他设施这些方面做出合理的设计。

景点要按照景观的性质、特点和周边环境制定符合规范的区域划分,并且应按照三个准则:①位于一个分区中的事物,其基本特征应与其周边的环境保持协调;②单个分区内各种元素的设计方法、原则和最终效果要保持协调一致。③设计区块划分要尽可能保证景观原始状态的不被破坏。

按照差异性的需求而做出的分区,需要遵循几个原则:①对景观有规划功能特性的需要时,可以采用区块划分;②需要对景观的属性进行精准定位时,可以采用区块划分;③需要对特定景观竞选保护时,可以采用区块划分;④在较大的景观或景点,当其属性复杂,占地面积大且管理上有难度时,上述的集中分区原则和方法可以同时使用。

2.5 景观观赏规划。景观观赏规划需要定位景点的景观属性以及观赏主体,需划定观赏景观和观赏线路、观赏途径地、游玩指导等注意事项。景观观赏规划的内容主要有,景观属性解构、景观想象构思、观赏活动安排、单个景观游览、线路安排和日程规划、游客规模控制、景观观赏系统性讲解等。景观属性解构以及景观想象构思,需要按照景观的丰富性以及强调自然美的准则,对景观和其他观赏性事物的类别、规模、属性、位置、形象引申以及观赏形式,进行具体的规划和构思。特别是观赏位置和观赏形式,要充分考察各种观赏方式、各个视角景物的美感,然后据此规划出详细的观赏方案,包括观赏点、观赏角度、观赏距离、光线控制、视野控制等等。

观赏活动的安排,需要规划观赏项目的选择、观赏的形式、观赏时间和具体方位的安排、还包括观赏地和有课的自主活动。同时要按照几个准则,①同景观的竖向相协调,同设计的目标相协调的前提下,可以安排新鲜、奇特、别具一格、的观赏活动;②综合分析景观及其周边环境的功能承载,保障景观资源可持续;③因地制宜,且要考虑基础设施配套水平。④充分按照景观地的风俗习惯,呼吁有课遵循当地的一些风俗。

单个景观游览需要把经典的一些景观单独拆分,方便游客有针对性的观赏。这需要将景观拆分成一个个的组成单元,同时也要按照一些原则:①按照景观的属性和大小、景观的区块划分、构图意象和观赏需要来进行拆分;②让观赏的景物在相应的拆分单元和景观整个风貌上都展现出良好的效果。③让不同的景观之间、拆分单元之间可以相互衬托,交相辉映。

景观的构成规划,其中有景观的组成元素、景观属性、景观大小、景观的游客容纳能力;同时景观还可以分主次、在此基础上安排搭配的景物和观赏的前后顺序;另外还有景点的服务设施配套;景点的游览导图四个部分。

景点的规划,同样的,有组成元素、景点属性、景点大小、景点的游客容纳能力;景点的规划布局、主要景观次要景观、景观丰富性规划;景点的观赏项目以及路线安排;景点的配套以及游客转运能力四个部分。

观赏线路的安排需要按照景观的属性、观赏的形式、游客的组成、游客的体能和观赏爱好等一系列问题,仔细规划主打线路以及各种单一线路。

观赏日程需要根据观赏的景点、观赏的时限、不同景点之间的距离来决定。

3.常见景观规划

景观的概念比较大,物质实体可以是景观,某一事件或现象也可以是景观。景观可以处于高山深谷,也可以处于喧嚣的闹市。景观既可以是自然的造化,也可以是人类文明的闪光。景观有着许多比较明显的特性,且常常与周围环境分不开。按照景观的属性,可以对景观进行类别划分。观赏类景观主要有地理景观、水文景观、生物观赏性景观、气候天气类景观、文明遗迹类景观、城市化景观和田园景观等。

地理景观,主要有山峰类景观、地质结构类景观、古生物化石景观、溶洞类景观、侵蚀景观、洞坑类景观、荒漠景观、沙滩景观等;水文景观,主要有沿河风光、水文漂流、孤岛类景观、水底景观、海岸线景观、河湖景观、瀑布类景观、泉水类景观、涨潮类景观等;生物观赏性景观,主要有树林景观、大树类景观、草木类景观、沼泽湿地类景观、各种野生海生动植物;气候天气类景观,主要有下雪景观、雾霭景观、日出日落景观、云雾类景观、极地景观、极地极光等;文明遗迹类景观,主要有文明遗址等;城市化景观,主要是一些现代化基础设施类景观。田园景观则包括,乡土民俗、民族风貌、耕作现场、鱼塘水塘、原生牧场、原始生产方式等。

常见观赏景观设计规划,主要涵盖自然景观设计、建筑类设计、溶洞类设计、竖向类地形景观设计、人工观赏景观设计。

自然景观设计应按照五个原则,①保护初生群落周围环境,对于有大树、古木、珍贵树木的地区,要加以保护,并按照当地种群特点,顺势发展特异性动植物;②按照当地环境,逐步改善植被的多样性,丰富动物多样性,挖掘植被的生态价值和观赏价值,提高景点的生态系统功能;③可以在不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引进一些新的植物作为景点树,利用各种植物的搭配,提高景点的可观赏性;④景区内的各种植被,其规模、葱郁程度、类别搭配、季节性搭配、主打植被、地表类攀缘类搭配、特种种群、具备特殊内涵的植物等,需要有详细的规划设计控制;⑤植物类景观的布局要和其他的景观区块相互衬托补充;

建筑类设计规划也要按照四个原则:①要保护当地有着一定作用或者内涵的原生建筑及其周边,特别要慎重维护具有文考价值的建筑,同时不能破坏具备特色的居民建筑;②景点内如果要设计规划新的建筑,其风格、特色应该要按照周边环境和原有建筑来设计,同时不能与自然风光产生违和感,在新建筑同环境以及旧建筑风格能够融合的前提下,设计出新的特色景观;③建筑的规划和地基的搭建,需要按照当地的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地质结构等,在对当地的植被和地貌不造成大的破坏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基础地形地貌进行新建筑的建设;④景点内的各种建筑,其功能和属性、大小、规格和等级、区位和净高、颜色搭配等,都要有仔细的按区划分规划方法。

溶洞类设计也要按照四个原则:①首先要保护溶洞本身的形态结构,特别是不能破坏整体系统,因为溶洞熔岩的形成,其条件是非常苛刻的。在开发的过程中,需要维护溶洞内的各种珍稀独特的景观及其形成环境;②观赏溶洞的游客数量、游客类型、承载能力、景观形态意象引申、景点安排、区块的拆分、观赏的形式、观赏路线的安排、游客指导等一系列方面,景点都需要精细规划,并严格按照自然化学原理,同时保障溶洞的观赏价值、研究价值、历史价值,科学合理的对溶洞的价值进行开发挖掘,形成独特的观赏特色;③协调兼顾溶洞的内外景观,按照条件因地制宜地培养溶洞植被,另外,溶洞内的一切自然景观都不可以进行人工加工;④溶洞内的景观和各种配套、排水系统、电源管线系统、突发灾害安防系统等,都应该按照洞内的整体景观风格进行设计。

竖向类地形景观设计也要按照五个原则:①保持当地原生的地形地貌及其周边环境,着重保护特殊性地址形态、各类岩石、岩土和地表、水质和水源,各种采石采矿行为应该严禁,同时各种不规范未批准的挖填平整也是不允许的;②要按照当地地形,科学利用地表元素素材,出色的规划特色景观,同时不能大规模地改造地形地貌或者进行平整,可以将废弃不用的土地、或者用于防范自然灾害的土地重新利用;③重点保护又需要重点建设的地方,要采用边保护边开发,边开发边保护的策略,坚决不能使用滥挖乱填开发方法,而是要综合规划地形地貌的再利用,在_发的过程中,对遭到破坏的要实施工程上的补救,对水系和地表进行再疏导和恢复,难以恢复的可以运用创意创造出新的景观来补救;④竖向类地形设计需要为相应的景观设计、基础建设、水文建设和其他规划设计形成辅助条件,同时做到相辅相成。

人工观赏景观设计。人工观赏景观设计是借助人造手段模仿自然推演或者时间演进的景观。人工观赏景观在人造景点非常常见,是一种新的景观设计规划方法。

人工景点在规划分类上可以划分几类:陈列型人造景观、表演型人造景观、游客参与型景观。陈列型人造景观为主的景点有点像大型的室外博物馆,游人可以通过观光满足其需求。表演型人造景观,人的表演也成了景观的一部分,游人在观赏静景之外还可以观赏人的歌舞,通常景区的歌舞或其他表演都会追求新奇,以此满足游客的需要。游客参与型景观则更进一步,游客可以自主的参与到景观当中,成为景观的一部分,这种互动性和参与感会给游客带来极为新鲜的体验。

所有常见的景观设计当中,通常都有几个共同的目的,首先,力求景观具备文化内涵,强调艺术特征,强调历史底蕴。主要方法包括发现和发掘与景观相关的风俗人情,民族特色,或者通过历史溯源找到景观的历史背景等。因为这些是和人们的生活追求相一致的,人们去景点,很多时候不单单是去看景色,还常常关心景观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其次,对原生环境的追求,主要有对地形地貌的保护,对水文环境的保护,对当地动植物的维持,对空气环境等的保护。因为景观的生态环境和其原生性,与景点的可观赏性、特色、内涵都是息息相关的只有保护了这些才能保障景点的发展可持续;最后,对直观美感和观感的追求,景观的设计很多都是以人的直接视觉效果为目标,虽然这种景观相对而言是狭义的,但是往往能带来最直接的效果。

4.结语

景观的规划和设计是景点开发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好的景观设计和规划不但能够对原生自然景观进行保护,还可以实现景观价值的最大挖掘。掌握景观设计规划的基础理论,提高景观设计水准,对于景点的开发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蒋革新.旅游景观规划设计起源探讨[J].知识经济,2010(04):108-108.

篇6

实习目的: 通过参观调研上海的延中绿地、东滩湿地公园和滨江森林公园,在较小范围的实例中体会和深入理解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原理;了解园林专业发展的新动向。通过实习对城市绿地和郊外湿地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使自身的专业知识、专业素养得到一定的充实和提高。

正文

一、城市绿地——延中绿地

(一)、延中绿地简介

延中绿地地处上海市黄浦区、卢湾区、静安区三区的交汇处,位于南北、延安两条高架道交叉处的 “真正市中心”,由19片绿地组合而成,缓解中心城区热岛效应,给上海市民带来了清新的大自然的气息,提高市民生活质量,这19片绿地形成既有相对独立又有互有联系的特色园林,由此构成优美、浪漫的绿色交响乐章。是上海市中心面积最大的公共绿地并且也是上海少数的城市生态公园之一。

(二)、延中绿地功能分区及其设计理念

延中绿地共分七个区域, 也可以说是七个相对独立的园子, 分别坐落于黄浦区、卢湾区和静安区, 淮海路、金陵路、南京路等主要商业街近在咫尺绿地上空, 、延中绿地以其起伏的地形、浓密的林木灌丛、开朗的草坪、诱人的瀑布小溪, 形成一个立体的生态绿肺,七个园子既各具特色, 又相互呼应, 并由空中步行桥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七个园子由春之园、感觉园、嗅觉园、触觉园、视觉园、听觉园、味觉园组成,其中又设有很多景观节点,形成具有上海特色的城市园林绿地。

在设计理念方面,延中绿地着力渲染以人为本、以“ 蓝” 与“ 绿” 为主题,力图在公顷的绿地中, 营造城市森林新景观, 唤起久居都市的人们保护水资源、保护植物生长的空间、保护人类生存的生态环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意识。延中绿地的设计理念以“ 蓝”与“ 绿” 贯穿始终, 以此警示人们, 水和植物与这座大都市息息相关,每个市民要像对待自己的生命那样善待她。

(三)、延中绿地的植物配置

延中绿地在选择植物方面有几点比较突出:一是植物种类丰富,重视对本土植物的应用和植物专类园建设。二是注重色叶植物的应用和乔灌草植物的搭配,延中绿地近200种植物中,乔木、灌木、多年生草本植物所占比例相似,分配的当,色叶植物在感觉园和自然生态园中均有较高的比例。三是植物、水、建筑有机的结合,体现了"蓝"与"绿"的主题,应用形式多样,充分展示了植物的多样化。在水景处置有的中央采用传统的曲水流觞方式,应用弯弯曲曲的流水与水空间的开合,深邃不尽,清幽有限,给人以延绵不绝、望不见止境的效果;有的中央湖面安静清澈,岸边配以垂柳充溢有限的江南风景;有的中央运用传统的对景手法,两岸相对、顾盼无情;有的中央架上木桥、放置汀步,中国式的亲水设计让人流连往复。

(四)、水系及景观小品造景

水贯穿与延中绿地的始终,由西向东流淌,自然生态园是水流的汇集处。在园的西端高6米的山坡上,水从石亭底下淙淙流出,沿着弯曲的河道,穿梭于毛竹林间、花木丛中,流向东端。河中的杉树小岛颇具特色,茂密的水杉、池杉挺拔林立,带来了淳朴的野趣,让人感受到了返朴归真的体验。另外在公园内,还有设有许多景观小品,营造一种既现代又自然的氛围,给在大城市生活的人们提供一点亲近大自然的空间。

二、郊外绿地——东滩湿地公园、滨江森林公园

(一)、公园简介及其设计理念

1、东滩湿地公园

东滩湿地公园位于崇明岛东端,上海市区东北方向处湿地类型属于河口滨海湿地类型中的潮间带和沙洲离岛湿地。围垦后,大部分原有自然湿地逐步向人工湿地如农田、鱼塘、人工沟渠等转变,但也有相当数量的芦苇湿地得以保存。耕地、林地、鱼塘是区内的主要景观,由于形成时间短、交通不便等原因所受人为干扰不大其自然环境基本保持原始状态,它以其适宜的气候成为亚太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驿站和水禽的主要越冬栖息地之一。

2、滨江森林公园

上海滨江森林公园位于浦东新区最北端高桥镇三岔港,黄浦江、长江、东海在此汇聚,呈现出上海唯一的“三水并流”的地理景观,也是从水路进入上海的门户景观。其中公园具有相当丰富的森林资源与旅游资源。它以“自然——生态——野趣,保护——创新——发展”为建设主题,充分体现森林公园的野趣和自然风貌,依然保留着苗圃浓厚的原始气息,自然湖岛、沼泽湿地、芦苇丛、森林等都市难见的乡土野趣。由于处在候鸟迁徙带,又有沼泽、湿地、芦苇丛、森林等适于野生动物和鸟类的生境,所以园内拥有比较丰富的两栖动物和鸟类。

(二)、功能布局分析

东滩湿地公园

东滩湿地公园整体规划上分成了生态旅游及休闲区、自然湿地保护区、湿地展示研究中心、扬子鳄展示区、净化功能展示区和植物园。平面图如下图

1.生态旅游及休闲区

该区主要是为游客提供在不破坏自然的同时欣赏、研究、洞悉自然的场所。在主要靠近入口处设置了售票管理、游船码头、自行车租借等各种休闲服务设施和旅游观光的设备。

2. 自然湿地保护区

河口湿地独特的环境条件和植物特性构成了湿地特有的自然景观, 在保持对该区域干扰强度最小的情况下,保留原有大-片的野生芦苇群落使游客能够亲身体验湿地自然环境和湿地的生物多样性特点

3. 湿地展示研究中心

进行学术交流,展现中国园林湿地工作及其相关领域的水平,承办国内外各类有关湿地研究与保护。

4. 扬子鳄展示区

以扬子鳄的观赏,研究为主。 室外部分提供扬子鳄生活的合理场所,室内部分展示扬子鳄的标本和相应的资料介绍等, 并布置观鳄屋扬子鳄研究中心等设施。

5. 净化功能展示区和植物园

通过配置抗污水生植物或生物净化的方法,减少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引入昆虫、鸟类、鱼类等。利用动物、风力流水等自然力量带来更丰富的植物资源形成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湿地生态群落。

滨江森林公园

滨江森林公园整体规划上分成了原生林景区,入口景区,柑橘景观区,木兰科景观区,草坪游憩去,森林湿地景区,蔷薇科植物景区,水杉林景区,针叶林景区等。

公园拥有滨江型和湖泊型两种湿地类型,在湖泊型湿地区利用基地丰富的野生湿地植物资源,通过“浮水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或湿地植物—陆生的乔灌草”这一植物生态型的渐变特点;木栈道、沿水岸分布的溪流步道、水中汀步等小品元素对水体、滩地、湿地林、水生植物区、菖蒲植物区等景观的串联,形成特色鲜的的湿地观赏区。

而在滨江型湿地区,需要综合考虑江河航道、大堤防浪、防汛等因素,可供选择的水生植物相对有限。在观赏过程中,滨江湿地给我的整体感觉就是萧条,除了一些必要的防汛护坡的设计和栽种的水生植物外找不出其余亮点

(三)、植物配置和种植

东滩湿地

当地的野生湿地植物资源是相当丰富的,在配置时应遵循物种多样化,再现自然的原则。体现陆生、湿生、水生生态系统的渐变特点。主要种植方式:

1)选择适合当地的耐盐碱的乡土植物

2)湿地湖泊中水生植物的覆盖度小于水面积的

3)充分考虑冬季的景观效果,适当选择常绿树种。滨海一侧选择抗风的深根性树种

4)除考虑水生植物自身的水深要求之外,还需考虑其花期和色彩高低错落搭配 并安排好游人的观赏视角,以免相互遮挡

滨江森林公园

滨江森林公园植物种类丰富,乔灌草搭配得当,无论是放置在道路两侧作为庇荫还是与水池陆地相衔接处都有其一定的配置规则,且形成了较好的景观,供游人欣赏。公园主要还是以植物造景为基调,充分展现植物的观赏价值,形成园内各类独具特色的专类植物景区,使人在其中浏览仿若置身于森林中得到全身心的放松,由于植物品种繁多且放置得当,使得公园内部的生态系统稳定,另外根据水生植物自身的水深要求、花期色彩的互补关系、高低错落的层次进行搭配。

篇7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景观规划;

中图分类号:G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9-0343-01

一、城市规划

1、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的发展方向进行预测,对城市的各项资源进行合理管理,以适应或达到城市发展的要求,并对城市的景观设计进行指导,是对城市建设的综合部署,通过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和恢复来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环境,并促进对传统文化及地方特色的保护。

二、景观规划的概念及发展现状

1.景观规划定义

景观规划有两种不同的定义。一个是ForMan(1995):空间上镶嵌出现和紧密联系的生态系统的组合,在更大尺度的区域中,景观是互不重复且对比性强的基本结构单元,它的主要特征是可辨识性、空间重复性和异质性。一个是肖笃宁(1997):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

城市景观(Urban Landscape)是建筑学中一门范围宽泛、很综合又难以准确定义的专业。城市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房屋建筑应当是它构成的主体,并有建筑以外的空间环境相辅,两者合起来称为城市景观。作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建筑是创造为人生存和工作所需用的空间场所,基本要素表现为功能实用,造型美观和经济等。城市的景观是建筑物外的一切,人工的、自然的,是人们工作和休闲用的空间环境。它要求舒适、安全而更具观赏性。建筑有明显的技术性、经济性和对城市的直接作用。景观更具社会性、时间性和间接作用。建筑对城市常表现为强势、刚硬,景观常表现为弱势、柔韧。历史证明:世界上称得起优美的城市多半是建筑和景观和谐地统一,刚柔相济,相辅相成。有多样丰富的优美的城市空间和景观环境,让人们生活在其中感到舒适、愉快,得益健康,并有着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内涵。

2.景观设计发展现状

景观设计在中国明显落后西方发达国家,有着先天的弱势,加上全球化进程加快,东西方文化和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国景观在矛盾重重中不断改变进化,很大程度景观设计是在古老的风景园林基础之上开始成长的,但中国景观面临着很多问题,尽管中国的景观设计行业发展很快速,但是机遇跟危机总是互相伴随的,而且国内景观设计普遍存在着文化失语现象,对中国本土地域文化的独特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然而景观设计对中国来说是一门迟来的专业,当发达国家早已走在前列的时候,我们才刚刚起步,在这个初始的阶段,景观设计在中国的发展还是有着很大的阻力,景观规划是一个综合的整体,我们虽然在古典园林上以前到过巅峰,有过独领的年华,但景观设计学走进中国才十多年,只能算是刚刚兴起,在没有成熟的景观体系下,国内普遍存在的文化丢失现象成为中国景观设计规划面临的严峻挑战。

三、城市景观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1、 城市景观规划与城市规划的不同点

城市景观规划基本立足点是满足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审美的需要,对城市各项景观要素采取保护、利用、改善、发展等措施,为城市发展提供从全局到个案,从近期到远期的总体性政策要求。并体现、控制、引导城市物质建设风尚,促进城市景观体系的良好形成,而城市规划偏重于城市物质形态的部分,涉及城市中产业的区域布局、建筑物的区域布局、道路及运输设施的设置、城市工程的安排,主要内容有空间规划、道路交通规划、绿化植被和水体规划等内容。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位于城市管理之规划、建设、运行三个阶段之首,是城市管理的龙头。

2、 城市景观规划与城市规划的相同点

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具有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从城市规划以及景观设计的概念及内涵可以知道,实际上,城市规划中包含着景观设计这一因素,景观作为城市的亮点和呼吸道,它的合理设计和分布充分体现了城市以人为本的思想,因此,景观设计作为一种生态化的绿色设计是城市规划发展的一部分,也是城市规划所要实现的一个目标。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两者都需要结合人文、历史、自然、人的行为心理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3、 城市景观规划对城市规划的依赖性

景观规划是城市规划的具体体现,景观规划着重于对城市的景观构成要素以及城市的总体形象进行合理的设计,要构建城市的景观要素之前,需要先对城市的整体形态与格局具有清楚的把握,优秀的景观设计都是建立在这项基础之上的,因此,城市规划作为对城市整体形象及格局分布的科学划分,对景观设计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城市景观规划发展的建议

1、城市景观规划发展的建议

19世纪90年代,中国的景观设计行业是一个转型期,全球化一体的进展,中国社会在外来经济的冲击和机遇下经济的繁荣发展和对环境问题意识的提高,使景观设计获得了飞速的发展,景观的内容和知识体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更加接近国际路线,也就是受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从传统的花园,庭院,草城市广场,街道,街头绿地以及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甚至整个地球都属于景观设计的的范围,这也给景观设计师们带来了众多的机会,中国遍地的景观事务所也遍地开花,景观设计在中国获得广泛的关注,我们应发出自己文化的呐喊,中国土地资源辽阔,自然人文景观资源极为丰富,这独有的环境需要景观设计师和规划师们共同去保护,去协调,从而能创造出适合自己民族的,也就是属于中国独有的景观,当代景观需要超越民族文化同时,才能在世界景观中屹立不倒,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园林设计城市景观生态园林城市规划设计

1城市景观规划的原则和基本特点

1. 1城市景观规划的原则

城市绿地的服务对象是市民,其最终的目的是为市民创造休娱身心的美好体验(感受) ,规划的最终结果以实施为手段,以体验为目的。系统整合,城乡一体;景观分区,风情各具利用景观生态学的“斑块- 廊道- 基质”的规划方法,将城市绿地系统化,实现整体效益大于局部效益之和的绿地效应。同时,将城市绿地系统和国土绿化紧密联系,把城市当成一个大花园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形成城乡一体的优良生态环境。根据现状自然环境条件,规划出不同的景观分区,各区在服从整体的前提下,形成本区个性化的自然、文化风貌。

1. 2城市景观规划的基本特点

园林绿地是美化市容,增加城市建筑艺术效果,丰富城市景观的主要素材。尤其是一个城市的机场、车站、主要街道,这些地段的园林建设状况,往往是给新到这个城市人们的第一印象,因此,说园林是城市的大门毫不为过。若以上地段园林绿地装点丰富,绿荫覆盖,花草成片,且不同的道路以不同的绿化形式,由不同的树木花草构成各异的道路景观,处处郁郁葱葱,花香袭人,给人以如同置身于大自然之中的感受,不仅感到这个城市自然、美丽,而且觉得整个城市生机盎然,富有内涵。要想使城市景观做到如此花园式效果,规划中必须体现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2.1 丰富的园林景观

植物造景是现代园林景观的主要成分,利用植物的色调对比与层次排列,高低错落,疏密相间及季相变化,创造以自然美为特征的立体空间艺术。利用文学、绘画的艺术规律,通过植物种植设计,把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并上升为诗情画意,创造主题,创造意境,创造融合自然美、建筑美于一体的综合造型艺术,形成特色各异的园林景观。创造园林景观,不要抄袭传统园林以建筑为主的套路,园林建筑在现代园林绿化中只能作配角。要因地制宜,因形随势,要保护利用古老树木和自然景观,以适应生活情趣的多样化。

1. 2. 2良好的生态园林环境

城市的生态环境是城市经济发展的物质条件。城市生态环境具有现实经济价值,而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是靠建设园林城市来实现的。园林城市有一个庞大的植物群落,具有吞噬CO2、分泌杀菌素、吸附飘尘、减弱噪声、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及改善小气候的巨大能力,使城市形成无污染、无飘尘、无噪声、空气清新、气候宜人的园林生态环境。园林生态环境的形成,是园林城市最重要的标志。

1. 2. 3有特色的城市风貌

城市风貌决定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形成的风土人情。在建设园林式城市过程中,以城市的历史为红线,用园林艺术手法表现它的地理特征、传统特点以及现代风采,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园林城市风貌。南方城市与北方城市,依山之城和滨海之城,文明古城和新型城市,其园林风貌各有千秋,各有特色。

2园林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重要地位

2. 1园林设计的概念

园林设计,就是园林的筹划策略。具体地讲,园林设计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运用园林技术和工程技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水、理石) 、种植树木和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并建成的美的自然环境过程。

2. 2园林设计的指导思想

2. 2. 1必须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应了解群众的爱好和需要,为他们创造洁净、美丽的环境,引导群众去欣赏那些美丽动人的景观和进行高尚、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把提高广大群众的文化艺术素养视为己任。

2. 2. 2贯彻适用、经济和美观相结合的设计原则

一般情况下,园林设计首先要考虑“适用”的问题。所谓“适用”,一层意思是“因地制宜”,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另一层意思是园林的功能适合于服务对象。“适用”的观点带有一定的永恒性。在考虑是否“适用”的前提下,其次考虑的是“经济”问题。实际上,因地制宜,巧于因借,本身就减少了大量投资,也解决了部分经济问题。经济问题的实质,就是如何做到“事半功倍”,尽量在投资少的情况下办好事。在“适用”、“经济”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做到“美观”,即满足园林布局、造景的艺术要求。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美观要求提到最重要的地位。实质上,美、美感,本身就是一个“适用”,也就是它的观赏价值。园林中的孤置假山、雕塑作品等起到装饰、美化环境,创造出感人的精神文明氛围,这就是一种独特的“实用”价值。

2. 2. 3用生态学的观点进行园林建设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为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学者,将生态环境科学引入城市科学,从宏观上改变人类环境,体现人与自然的最大和谐。于是,景观生态、环境美学的理论应运而生。国家公园的出现和生态系统工程的提出,即是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在人类生存的环境中保持良好的生态系统。园林绿化正是被看作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说现代园林规划设计应以生态学的原理为依据,达到融游赏于良好的生态环境之中的目的。

2. 3园林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作用

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居住环境日益城市化。城市,是人们集中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便是改造自然,创造集中的人居环境的做法。随着人类对居住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就必然包含有人工重建城市自然生态环境,使城市人群更贴近自然而生活。如何才能将与自然分离的城市通过人为的手段有机地融汇到大自然中,成为城市规划中的重大课题,而这一课题的实施,有赖于园林规划设计的再创造。在城市中营造园林,将自然景观融入到人造环境中,使之成为一个自由、合理、平衡的新的生活空间,这种自然回归力一直在有力地抗衡着城市与自然彼此疏离的倾向。这样,园林已不仅仅是提高人们休憩、娱乐、观赏的场所,而必须同时考虑到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及对社会功能的满足和实现。园林,在为人类的活动环境创造美景的同时,还必须给予城市居民以舒适、便利和健康。这一设计理念的提出,使园林规划设计被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

3将园林设计运用到景观规划中,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

3. 1生态园林城市的概念和理念

现在所提出的生态园林城市,属于“大园林”的概念,出发点是建立在保护、建设和完善城市大环境的共识之上,其归宿是追求与自然和谐的共存环境。生态园林城市强调人与城市、自然与社会、现在与未来的相互依存和共生。生态园林城市的要求是:经济繁荣,市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富足,衣食住行方便;城市建筑及构筑物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合理分布,相得益彰;人与动植物相亲相近,和谐共存。特征是到处绿荫掩映,风清水净,楼台与山水相依,人类与花鸟为伴,充满诗情画意和生机活力。

生态园林的基本理念在于创造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共生的乐趣,使人们在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过程中,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3. 2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景观生态学要求

“生态园林”强调重视园林的生态效益,利用园林改善城市生态系统时,可借鉴以下的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原则:

3. 3整体优化原则

景观是一系列生态系统组成的,是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在进行城市景观规划时,应把景观作为一个整体单位来考虑和管理。

3. 3. 1多样性原则

景观多样性是描述生态镶嵌式结构拼块的复杂性、多样性,自然环境的差异会促成植物种类的多样性。景观的多样性还包括垂直空间环境差异而形成的景观镶嵌的复杂程度。这种多样性,往往通过不同生物学特性的植物配置来实现。还可通过多种风格的水景园、专类园的营造来实现。

3. 3.2景观个性原则

每个景观都具有与其他景观不同的个性特征,即不同的景观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这是地域分异客观规律的要求。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不同的周边环境,选用适宜的动态景观,将会呈现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景观。

3. 3. 3遗留地保护原则

保护自然遗留地内有价值的景观植物,尤其是富有地方特色或具有特点的植物,应当充分加以利用和保护。

3. 3. 4综合性原则

景观是自然与文化生活系统的载体,景观生态规划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综合多种因素,满足人类各方面的需求。例如水生植物景观不仅要具有观赏和美化环境的功能,其丰富的种类和用途可作为科学普及、增长知识的活教材。

3. 4建设园林城市的措施与对策

3. 4. 1加强都市公园规划与建设

生态保护首先是整治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应加强绿地建设,绿色植物及其群落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光合作用、蒸腾等生理、生化过程改善小气候,达到冬暖夏凉;增加空气湿度,制造氧气,吸收有害气体,滞尘,防御风沙,减低噪声,防治水土流失,涵养水源,从而维护城市生态平衡。都市公园是绿地建设最多、绿色植物及其群落最集中的地方,因此,加强都市公园规划与建设,是城市景观规划的主要措施。

3. 4. 2控制用地性质,增加绿地面积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城市绿地的发展提出总体目标和要求,并对城市的各类绿地进行规划布局,从而控制城市绿地的建设和发展。坚持绿地系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同步实施,是加速发展城市园林绿化的关键。

3. 4. 3合理进行植物配置,提高绿地中的绿量

在城市不同性质的用地中进行植物配置,应根据用地性质、建筑物的功能和营造景观的要求以及各地的气候变化特点,合理选择绿地的整体设计风格及树种,力求做到适地适树,科学合理地配置植物,使丰富的植物群落组成多样的园林空间和园林景观,达到既绿化美化又改善环境质量的目标。

篇9

关键词:乡村住区景观;空间营造;景观规划设计

1.乡村住区景观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1.1乡村住区景观概念

乡村住区景观是以人文景观为主,主要由乡村住区空间形态、乡村建筑形态以及乡村环境等构成(如图1)。乡村住区景观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首先乡村住区景观是一种外在的表象,即人们对其特征和形象的认识与了解,也就是视觉所感受到的环境物质形态;其次是除了物质形态层面外,乡村住区景观还包括了精神文化层面,也就是乡村居民的行为和活动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意义。 图1-华西村鸟瞰图

2.2乡村住区景观构成要素

乡村住区景观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条件和长期以来人文历史发展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具有物质与非物质两种类型要素,物质要素根据其形成模式又可分为自然要素及人工要素,非物质要素主要为村庄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文化生活层面的结晶。

自然要素

自然要素是乡村住区的景观基底,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水文、气候及动植物等,各要素不仅是乡村住区生态景观的构成要素,而且对乡村住区景观的构成有不同的作用,乡村住区景观的总体特征是通过各个自然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图2)。 图2-地形造就住区景观(自然要素)

人工要素

人工要素是人类为生活及生产而建设的事物,包括乡村住区空间形态、建筑物、道路、公共场所及住区周边的农业生产用地(如图3)。

非物质要素

非物质要素作为景观的重要构成部分,主要体现乡村居民生活的行为和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表现为与他们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民俗、宗教语言等。 图3-八卦村鸟瞰图(人工要素)

2.发展乡村住区景观的目的与意义

我国大多数的乡村都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特色,如何保持、延续和发展这些特色,使乡村住区在更新改造的过程中充满生机、活力和具有地方文化特色是很多人都在关注和呼吁的。

另外,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状况并不是偶然的现象,是与乡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相协调的,客观地看有些传统乡村的生活方式已被现代生活所取代,景观模式己经落伍于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需求,同时受到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影响,给乡村地区造成了极大地冲击,影响了乡村住区景观面貌,在这样的情况下,急需要探索出一条适合现代乡村住区景观的发展之路。

3.辽宁中部地区乡村住区景观现状分析

3.1现状情况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国家将农村建设作为工作重点的方针政策促进了辽宁各地乡村住区景观建设活动,如沈阳地区开展的百村屯环境整治及绿色村庄建设,直至目前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乡村住区的景观起到了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乡村住区的景观质量及居民的生活环境,但由于乡村住区整体建设的滞后,导致,问题突出。

3.2成因分析

辽宁中部地区乡村住区,由于整体建设滞后,导致整体住区景观环境仍表现为没落的面貌,景观效果欠佳。景观破坏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如经济利益的驱使,人们缺少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缺乏规划或规划滞后,快速城市化对乡村地区的冲击以及乡村地区各项设施的薄弱等,使得乡村住区景观效果欠佳。

4.研究成果示范案例――张家屯村景观规划设计

4.1张家屯村景观建设现状

张家屯村现状景观同辽宁中部其他地区相似,具有丰富的景观资源,也进行过相关建设,但由于自身经济发展水平所限以及村民对住区内景观建设的关注不够,导致住区景观建设无人问津;经济利益的驱使以及管理不善,导致住区内原有的景观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与利用,甚至于遭到破坏;科学系统规划的缺失,使景观建设缺乏依据,导致住区内出现局部景观亮点,但又存在与住区整体景观不协调的矛盾;原有乡土景观受城市化影响正在逐渐消失,新的景观元素逐渐出现。

4.2 住区景观规划设计

4.2.1 整体空间景观格局营造

张家屯村景观系统,从空间构成及形态特征可总结为点(节点)、线(轴线)、面(组团)、环(周边)。

点:住区中心建筑及公共活动场地等景观节点,包括住区中商业设施、集会广场、公共绿地、街头绿地、办公建筑等景观区。同时集中设置的办公设施、商业设施、集会广场及绿地也形成了住区的中心,是住区景观的最为核心区域。

线:住区内道路等线形元素形成的景观,包括道路景观、河流水域景观、防护绿地景

观等。同时中部东西向主要道路在住区内具有视觉走廊及串联景观节点的双重作用,构成

住区内一条主要景观轴线,中部南北向道路次之。

面:村庄内居住组团景观,包括住宅景观、庭院景观、住宅群体景观,是住区整体景观面貌的核心内容和外在表现。

环:周边对住区形成环绕的景观,主要为住区周边农业景观及水体。水体景观是张家屯村重要的景观元素构成,农业景观则突出了本地区的地域特点,同时也给村庄景观定下基调。

4.2.2 居住空间景观营造

(1)建筑形式结合地方情况,在原有民居形式基础上,进行材料及建筑形式的更新,利用新式墙体材料美化建筑外观,同时在原有民居的特点上进行改进,整体形式遵循东北民居建筑的结构粗壮,外表朴实的特征;其次,在建筑的个体层次上加强尺度和比例的掌握、材料的选择、色彩景观的提升和保温措施的应用,使之与传统乡土建筑在风格上达到统一,同时在功能上更加完善。

(2)住宅布局在对保持传统的独院式住宅布置形式,再以独院式住宅为单位整体形成联排式住宅。独居形式并不适合冬季寒冷的气候,因此联排式的住宅形式可以起到抵御风寒的效果。在采用联排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日照间距的要求及建筑的朝向。

在住宅的布局上,应充分结合本村平原地形特点,采取集中式布局形式,同时在各居住片区内预留场地,形成公共空间,在建筑层数的布置上,采取单层与双层以组团为单位错落布置,丰富住区整体景观风貌,使住区的轮廓更加具有特色。

(3)建筑色彩采用加强色彩设计的手法,如屋顶可以红色、蓝色调为主,增加色彩的鲜明度,外立面墙采用浅淡颜色,提升亮度并与屋顶色彩相协调,窗框则可采用蓝色、黄色等鲜亮色调,在改善冬季景观的同时,从色彩对人心理的影响角度,愉悦村民的心情,促进邻里和谐相处,增加对家乡的归属感。

(4)应用生态化节能措施,应对冬季寒冷的气候,同时立足于目前的经济水平,力求做到“高效、经济、可行”,力争以最少的开支达到最满意最舒适的效果。

(5)庭院空间景观在布局方面上结合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的使用,根据各家的实际情况,提供多种方案,供村民选择。绿化方面,根据本地村民传统的生活习惯,庭院空间设计绿色蔬菜、花卉等绿色植物的种植区,既可满足村民日常生活所需,又可改善宅前环境状况。

4.2.3 行为活动空间景观

(1)道路景观

保存住区传统肌理关系,线形构成上以平滑曲线为主、直线为辅,体现传统乡村村落蜿蜒曲折的道路景观空间,还可增加住区内景观的层次性;路面铺装根据道路等级推荐采用不同铺装形式;完善照明、排水、景观节点等附属设施; 加强村内道路绿化,主干道结合道路两侧的防护绿带、庭院围墙外绿化和道路绿化形成村内林荫道系统。

(2) 公共活动空间景观

广场的设计上基于其功能出发共包括三个方面,集会功能,场地以硬质铺装为主,休息功能,场地以绿化、休憩设施为主,运动功能,运动设施的设置,基于乡村广场的特点,三种场地布置形式可相互协调,没有确定的界限,同时在设计时考虑老年人及儿童活动对场地的需求。

公共建筑景观集中布置于住区中心。规划公共建筑根据其不同使用性质,首先确定其体量、色彩,建筑形式与规划住宅形式统一,采用硬山坡屋顶式,其它参照上述建筑设计要点。在公共建筑的布局上,结合周边住宅,对广场、绿地等形成围和,减轻冬季对公共空间使用的影响,同时在公共建筑中设置相应活动设施,满足村民室内活动的需求。

公共绿地景观,主要作为广场的对景,作为居民日常活动的场所。公共绿地设计上以绿化为主,辅以休憩设施,如石凳、座椅等,植物配植以低矮树种、灌木为主,少量种植乔木。

(3)亲水空间景观

张家屯村东部存在因居民进行水产养殖而形成的大面积坑塘水面,在规划中通过对原有水面的略加处理,形成本村特色的景观节点,同时也可借助其开发诸如垂钓、农家乐等帮助增加居民收入的商业设施。

4.2.4 文化空间景观

张家屯村文化空间的构建源于祖先开荒拓土的功绩,通过对张家屯村不同时期资料的收集,在村委会处形成一处文化展示场所,内容主要包括前人创业的艰难,通过传统农具的展列,使当代人,特别是当代年轻人,了解过去农耕的历史及前人建设家园的过程,增强其建设家园的信心和动力。

5.结语

乡村住区不同于城市,对自然环境依赖更强,基于乡村住区景观理念,从住区选址、布局形态入手,结合新农村土地利用规划进行,对生态敏感区域进行控制,而后构建整体景观格局。通过民居建筑表达,通过新技术、新材料及传统乡土形式的设计手构建传统的建筑,完善建筑的功能;行为活动空间规划设计,根据乡村地区居民活动方式的变化,对原有传统场所景观进行改进,同时营造新景观场所,满足居民行为活动的需求;文化空间景观,在乡村住区景观规划中渗透到其他场所景观之中,作为其他景观环境的组成部分,反映地区文化,增强地区的可识别性。

参考文献

1.郭瑞坤.城乡新风貌:美国篇[J].空间杂志,1999(117):37-39.

2.江益彰.农村空间研究[OL].[2003-10-18].home.省略.tw/archman106/index.htm.

3.王云才.现代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35.

4.陈威.景观新农村:乡村景观规划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22-23.

5.李伯华,曾菊新,胡娟.乡村人居环境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与地理信息学,2008[9]: 70-73.

6.俞孔坚.景观的含义[J].时代建筑,2002[1]:14-17.

7.辽宁省人民政府网.ln.省略/zjln/.

8.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9.高向鹏.人类聚居环境学对于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启示.山西建筑,2007[18]:24.

10.傅伯杰.景观生态学原理与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04.

11.李治亭. 东北通史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3.

12.俞孔坚 李迪华城乡与区域规划的景观生态模式 国外城市规划 2001(3):27.

13.陈志华.说说乡土建筑研究.北窗杂记[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篇10

关键字:高校校园景观环境;校园文化;校园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大学校园作为青年人学习、生活、成长的地方,不仅具有使用功能,而且作为物质存在的实物教材对学生还能起到重要的精神层面上的作用。正如美国斯坦福大学第一任校长约旦(Jordan)在他的开学献辞中说到的:“长长的连廊和庄重的列柱也将是对学生教育的一部分。四方院中每块石头都能教导人们要知道体面和诚实[1]。”而一提起大学校园中的景观,人们的脑海里总会立即浮现出如诗如画的画面:精妙的园林、清澈的湖泊、典雅的建筑……。

正文

在新世纪,校园景观渐渐上升为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了莘莘学子选择大学的一个重要标准。广义的校园景观既包括人文、自然等静态景观,又包括师生们在校园里演绎的种种动态的生活现象。这一静一动,其最大特点就是在学校这个地域范围内存在,并且含有强烈的育人意向性,是教育与空间紧密结合的产物。通过宏观层次的总体规划和空间布局,中间层次的建筑造型和景观形态,以及微观层次的文化设施、形象标识等去物化和表述学校长期形成和积淀下来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内涵,使其为学生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塑造优秀的品格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现已成为学校环境建设的主要目标和评判的重要标准[2]。

1.1 校园景观环境应寻求自然与人文的紧密结合

1.1.1 校园景观环境的组成

校园景观环境是多种景观元素与和人结合,具有一定的秩序、模式和结构。校园的建筑园林、绿化工程、生活设施、教学设备以及这些要素的相互组合,皆蕴含着巨大的潜在教育意义。良好的校园景观能给人一种精神感召,陶冶人的情操,制造一种整体的环境氛围,构成一种整体的育人气氛,为广大师生的学习生活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1.1.2 校园景观环境自然与人文的结合

同时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有机结合,又将大学的文化氛围推入了新的境界,而这其中最主要的便是校园建筑。这些建筑或是体现地域特征、或是展现民俗风情、或是沿袭历史传统、或是尽露前沿锋芒,是优美环境的画龙点睛之笔,是校园文化的经典之作[3]。优秀的校园建筑既实现了建筑功能与环境的统一,使人产生多种美的感受,又用建筑组群形成的和谐韵律以及与道路、树林相融合的空间序列,体现了建筑特有的人文关怀。

校园环境对开放、自由、人文的“场所精神”的体现不仅仅停留在所谓空间关系、功能、结构组织的层面上,而是在开放的同时也具备一定的空间私密性,有其内在秩序而在空间层次上展现其丰富的变化。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环境,人文的和自然的,不论学校大小。关键在于我们用心去体会、去感受。

1.2 校园景观环境应作为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

校园文化建设是教育部三个规划之一,也是一个学校文化长期沉淀、积累的体现。除了建筑实体外,外部景观空间作为校园中最有活力的地方,是校园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在校园道路上偶遇,在大树下读书聊天,在草地上弹吉他唱歌,在水边沉思,在球场上挥洒汗水……,这一切都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创造丰富的校园生活[4]。

校园环境的美化和建设是一项包括社会学、美学、心理学、建筑学、教育学在内的综合性学科,其最高层面的价值在于在满足环境基本使用功能前提下的文化素质教育价值。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对学生施以经常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濡染和熏陶[5]。从美学角度分析,对环境美化的过程就是对环境中与人们息息相关的各种美的潜在客体进行精神化再创造的过程,进行对其文化价值挖掘和升华的过程。校园环境是承载大学文化精神,展现其美的意境的客体,审美是学生和校园环境沟通的语言。通过审美,学生得以解读校园环境中蕴涵的精神,校园环境又通过美的可感性、可愉悦性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加深着生命的体验,传递着大学文化精神的韵律[6]。因此,可以说,校园环境的美化和建设是校园文化精神的物化形态,它构筑并丰富着校园的审美空间,为大学生的审美提供了客观的物质条件,使其通过直观感受、耳濡目染、审美训练和自我陶冶,形成特有的思维模式、心理定势、生活哲学和处事方法。因此,可以说,校园环境美化和建设的过程就是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

1.3 校园景观环境的文化意义探究

1.3.1 校园景观环境文化概述

大学校园环境是一个城市环境的缩影,又是城市环境最精华的所在[7]。它既是满足人类“可居”需要的物质产品,又是满足人们“可赏”需要的精神产品,具有其独特的美学个性和艺术规律,是技术和艺术、实用和审美的统一。但应注意的是,校园环境在体现其审美特性时,重要的是通过综合运用其艺术语言,结合学校的自然和人文背景,充分发挥环境的抽象性、象征性特点,表现出大学作为科学殿堂的一种神圣、崇高且震撼人心的科学美,一种与环境相和谐的自然美,一种展示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艺术美。使大学文化精神在校园环境中得以流露,得以涵养。这是校园环境美化和建设的重要方向[8]。

1.3.2 校园景观规划的文化涵义

在校园环境美化的总体规划设计中,几乎不可能不考虑公共环境部分的重要性。它蕴涵着社会美,同时又兼容和扩延着科学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等多种其它美的形式。它呈现出的是大学文化精神所倡导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具体地说,是人与人相互包容、尊重、合作、团结、互助的群体精神,是自尊、自立、自重、自强的独立精神,是公平、公正、守约、诚信的道德精神[9]。把这种中国大学优秀的文化精神体现出来,校园公共环境是理想的载体。通过拓宽建设理念,精心策划,校园公共环境可以别具特色地让我们的大学校园处处洋溢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气息,留存下历史的自豪和科学的感召。

1.4 校园景观环境应注重其建设的品位与内涵

在古典美学领域,“品味”一直是核心范畴之一,其含义极丰富。西方古典美学认为,品味是主体经由想象而产生的辨识美丑善恶之能力, 它既有因时代、民族和个体差异不同而导致的相对性,又有源于主体内在一致“自然本性”的一致性。康德指出,品味乃是一种理性的判断力,是人类先天普遍共有的“感觉力”[10]。总的看来,品味作为一个整合的概念,标志着主体的某种审美品鉴能力和判断力,它不仅体现在生产主体的行为之中,同时它还广泛地反映在接受主体和流通主体等更加广阔的领域里。根据上述解释,大学既是社会中一种“主体”或“生产主体”,它必然就有自己内在的价值观和精神取向;因此,大学应该是有“品味”可言的[11]。正是大学的教师、学生的工作方式、精神风貌、建筑风格、制度文化决定了大学品味的高低,而这其中校园的景观环境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2]。大学文化是在大学校园这一生态环境下,由一定数量的个体行为形成的一种共存文化现象。它以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反映“大学人”这一社会群体的特有的生活状态和独特的文化心态。大学的品味不仅体现在知识生产、传授、流通的主体教师、学生身上,还广泛地体现在学校管理、后勤等方面,它无时不在,无所不在。

大学校园良好的景观文化氛围对学生形成共同的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影响。风景优美的校园、古朴典雅的建筑、博学的师长、高雅丰富的校园活动等等,这些因素的教育影响或许是缓慢的、不经意的,但却能够持久地影响人的精神世界[13]。一些著名大学的实践证明,高品味的大学文化对大学生人格的完善和智慧的增长大有助益,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会更加持久、深刻。

结语

在跨入新世纪的今天,在对人才素质要求更为苛刻的今天,校园建筑设计中的文化职能的体现不应再被忽视了。校园环境的美化和建设工作是学校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能仅仅意识到它的基本物质保障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而忽略了其文化素质教育价值。虽然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14]。但校园精神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精神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专业课程所无法比拟的。高等院校的文化品位主要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来提升。健康、向上、丰富、有序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个性品格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15]。

参考文献

[1] 马清运.西方教育思想与校园建筑新校园建筑溯源[J].时代建筑,2002(3):13-16.

[2] 姜耀明,王晓丹,石红梅.大学校园规划结构的研究[J].新建筑,2002(4):23-24.

[3] 张善荣等.高等学校建筑与文化[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4] 戚玉松,沈广斌.大学城发展的若干理论思考[J].高教管理,2002(6):12-15.

[5] 周逸群,宋泽方.高等学校建筑•规划与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6] 叶信治.终身教育视野中的高等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02(1):32-35.

[7] Kevin Lynch. Good City Form [M]. New York: Macmillan, 2000.

[8] 李多,伍江.大学城一种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J].时代建筑,1999(1):40-42.

[9] 扬•盖尔. 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10] Krier, Rob. Urban Space [M]. New York: Rizzoli International, 1979.

[11] Anthony Walmsley. Greenways: multiplying and diversifying in the 21st century[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6(76): 30-32.

[12] 涂慧群.大学校园整体设计-规划•景观•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13]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3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