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家范文
时间:2023-04-09 05:17: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质学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北京时间8月6日,一位特殊的“地质学家”登陆火星开始它的火星冒险之旅。这位外形酷似一只独臂螳螂的“地质学家”携带了11种特殊工具,将对火星的岩石及土壤进行深入研究。它的名字叫”好奇号”,重达1吨,是有史以来人类送往另一颗行星的最庞大、最复杂的设备。
登陆火星要经历“恐怖7分钟”
“好奇号”登陆火星最危险的任务就是降落的那一段。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李竞研究员介绍,人类已经向火星发射了30多个火星探测器,但成功着陆的寥寥无几。“探测火星不仅要冒相当大的风险,而且‘软着陆’也是一个高难度动作。”
火星探测器从接触火星大气层顶部那一刻起,直到安全抵达火星表面,即进入大气层、下降和登陆阶段,整个过程耗时7分钟。在这7分钟时间里“好奇号”将在厚128千米的火星大气中垂直跌落,承受高达约2400℃的高温,并引导自己猛烈减速,最终降落在巨大的盖尔陨石坑。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工程师之所以将这个阶段称为“恐怖7分钟”,是因为在所有成功接触到了火星大气的11次火星任务中,有5次由于在此阶段出现故障而失败。
“火星着陆之所以充满危险,是由于火星表面的大气非常稀薄,不能为降落的探测器提供足够的空气阻力,用来降低速度。”李竞介绍说。
一般情况下,在火星上降落需要使用降落伞。但是即便是降落伞展开之后着陆器的速度仍然很快。如果一个人跳出机舱,在地球上,其下落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约193公里,当他打开降落伞的一瞬间,其速度就会被减至大约每小时16公里。
相比之下,由于极为稀薄的空气,在火星上跳出机舱的人下落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1600公里,当他打开降落伞之后,其速度也只能下降到大约每小时320公里。这样的速度会让进入火星的探测器被地面撞得粉身碎骨。
寻找火星曾经存在生命的证据
与之前所有的火星探测器不同,“好奇号”有了新的任务。“好奇号”此行的目的是研究火星上的气候和地质条件,调查火星浅层地表是否具有有利于微生物生存的环境,以及在火星岩石中寻找过去曾经存在的生命信息。
“‘好奇号’将通过研究火星表面的岩石和土壤结构,来寻找火星是否曾经存在过生命。”李竞告诉记者。而之前包括“勇气号”在内的火星车的主要目的都是寻找现在火星是否存在水和生命的迹象。这说明科学家已经相信火星表面目前不可能有生命和水存在。
“能够证明火星上曾经存在生命对于科学家非常重要,这是因为火星上如果发现曾经有过生命,那么就能证明除了地球以外,其他星球有可能有生命存在。”李竞强调。
为了完成科学家交给的艰巨任务,“好奇号”携带了迄今人类最先进的科学仪器,数量达到11种,它完全可以和地球的“地质学家”一样研究火星表面的岩石和土壤。而之前的所有火星车只能用“生物化学家”来形容。
曾引发抗议的核动力系统
根据美国宇航局的火星计划,“好奇号”在登陆火星后就开始实施这一宏伟的火星探测任务,计划持续工作两年。与之前发射的火星车使用太阳能为主要动力来源不同,“好奇号”火星车使用的是核动力,它携带了大约4.8公斤重的二氧化钚丸作为燃料。这一系统能使火星车在弱光条件下或太空船任务艰巨以致电池板无法提供充足动力时继续工作。
篇2
关键词:《奇怪的石头》 教态 反思
一节成功的课,学生多受裨益,老师如沐春风,课堂如痴如醉;而一节失败的课,却可如临飓风,肆虐师生探学之心,让人不断反思。
记得上《奇怪的石头》一课,心中就无比懊恼。
课文讲了李四光小时候因为对一块立在草地上的大石头感兴趣而一直追踪探索,后来成为地质学家,最终发现中国第四纪冰川的故事。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过程时,我想通过“李四光为什么能成为著名的地质学家”这一个大问题贯穿整个学习,然后将大问题分解,最后让学生明白,善于思考并不仅仅是空想,除了自己思考,还要向人请教、勤奋学习、实地考察等。
在实际上课的过程中,围绕题目置疑,以加深对“奇怪”的理解时,我没有想到学生会找不到。但这并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所以我不应该总是在课堂上纠结于此。如果重上的话,我就直接给出那两句话,再来纠词体会“奇怪”。
由奇怪的石头引出了李四光。在围绕第一段来提问时,我想让学生通过理解“著名”这个词而知道李四光不是一般的地质学家,希望学生自己能提出“李四光为什么能成为著名的地质学家”。结果,我错估了学生的思维水平,他们还不习惯用“为什么”来提问。如果重上的话,我应该直接把问题抛出来。
问题抛出来了,我却并没有用这个问题回收。而在备课的时候,我想通过学生默读了课文后,用“善于思考”来让学生对整篇课文(也就是“李四光”为什么能成为著名的地质学家”这个大问题)有个初步的基调。可是,我忘了!!!因此,即便后来我用这个问题来总结课文,整堂课依然是散的,学生对课文肯定不会有一个大的框架式的有条理的感知。
“李四光为什么能成为著名的地质学家?”既然是大问题,我就应该布置学生默读整篇课文,因为整篇课文中都体现了李四光“善于思考”的品质,而不仅仅是在三至七自然段和老师的对话中。让他们画出李四光的话,却让他们忽略了这个问题,思考的重点仅仅是落在“找话”过程中,真是得不偿失。
不仅是对这堂课学习内容的把握不恰当,从课堂组织管理上来看,也呈现了很多问题。孩子们活泼有余而纪律不足,这一向是我课堂组织管理的缺陷。一方面,确实不想用过多的纪律来约束学生,总希望学生能因为对学习内容感兴趣而被自动地吸引到学习中去;而另一方面,自己却又做不到让知识呈现出魅力吸引住学生。
篇3
1古代哲学与水文地质学
《周易》是自西周至东周不断充实才完成的重要文献,所引用的人事活动和自然现象的描述蕴含了人类早期科学萌芽和对自然现象的哲学思考。《周易》八卦中的坎代表水,兑代表泽,艮代表山,坤代表地。这些组合而成的彖、彖恰好表征了地下水的循环过程,当代水文地质学家以图来诠释,与水文学的描述相当吻合。公元前7世纪的泰勒斯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水科学家与第一个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与人与万物的存活如此息息相关,水的背后有些更深的法则与目的,他直接指出人可以思考有关水的“看不见”的意义,而非只是在“看得见”的使用,也许“看得见”的部份只是暂时的、多变的,而“看不见”的部份是永存的、不变的。
2近代水文地质学的发展
自十九世纪末,水文地质学成为一支独立的学科以来,在多位水文地质学家和水文地质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水文地质学从幼稚逐渐变得成熟,从单纯的现象描述发展到定量化的理论研究上[1]。泰斯于1935年利用地下水非稳定流与热传导的相似性,得出了地下水流向水井的非稳定流公式即泰斯公式,把地下水定量计算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20世纪中叶,苏联奥弗琴尼科夫和美国的怀特在水文地球化学方面做出了许多贡献。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在地下水的赋存、运动、补给、排泄、起源以至化学成分变化、水量评价等方面,均有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水文地质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了。20世纪70~80年代,由于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地下水数学模拟成为处理复杂的水文地质问题的主要手段。同时,同位素方法在确定地下水平均贮留时间,追踪地下水流动等研究中得到应用。遥感技术及数学地质方法也被引进,用以解决水文地质问题。随着地下水污染、海水与咸水入侵淡含水层等问题的不断产生,与地下水中溶质迁移有关的问题开始受到重视。许多水文地质学家正在通过室内试验、野外试验与建立数学模型的办法去解决有关问题。
3现代水文地质学科技革命
3.1 科学技术革命对水文地质学发展的影响
水文地质学发展过程中的历次革命都是在科学技术革命及其产物的支持下完成的。首先对水文地质学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Darcy定律是H.Darcy受到电学中的欧姆定律和固体介质中的热传导定律的启发并通过试验验证得到的,三个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完全相似,而欧姆定律和热传导定律早在Darcy定律出现之前就分别由欧姆和福里哀建立。其次对现代水文地质学的发展和研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Theis公式和描述渗流的基本微分方程也都是从热传导理论中演绎过来的。另外,目前在渗流理论中广为应用的数值法是在新科学技术革命的产物之一—— 计算机的促进下才得以蓬勃发展的,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末微型计算机的普及使得数值法在研究渗流问题时表现出了更大的灵活性和优越性。现在计算机已渗人到水文地质研究的各个领域,如勘查、编图、开发、评价和管理等,正是在计算机帮助下,一些数学方法才得以用来解决水文地质问题。在地下水的勘查和研究中,当今广泛使用的技术和方法如电法、磁法、遥感、放射性测量、同位素、Υ-Ν等均是科学技术革命的产物。这些方法和传统方法结合起来,借助计算机,不但解决了许多原来无法解决的问题,而且使水文地质学理论更丰富、更完善,并形成了多种交叉学科。
3.2 水文地质学今后发展方向
水文地质学发展到今天,经历了近150年,现在人们在解决渗流问题时基本上都按照这一模式进行:定性分析建立水文地质模型建立数学模型求解数学模型,这一模式通常称为数学模式[3]。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正兴起一场以微电子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为中心的科学技术革命。新科学技术革命的主攻方向是智能信息科学技术,主要历史使命是建立智能科学理论,其核心是智能化,其科学、社会、经济效果将对人类产生巨大的冲击,将变革现在科学内部结构。受新科学技术革命的影响,水文地质学理论也将发生革命,解决水文地质问题的智能信息模型和混沌模型将代替现有的数学模型;同时受新材料、光导纤维、新能源、空间、电子和计算机等多项新技术革命的影响,在地下水的勘查和研究方法上也将发生根本的变革,届时目前水文地质学上的一些难题将迎刃而解。
为了更好地发展当代水文地质学,需要特别重视以下各类的学科交叉渗透:第一,根据研究目标的需要,开展相关学科与水文地质学相结合的研究;第二,将横断科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超循环理论、耗散结构理论、混沌学、分形理论等)全面引入水文地质学,充实与发展水文地质学的理论与方法;第三,将水文地质学与社会人文科学结合,加强软科学研究。目前,第一类学科交叉的研究,已经开始受到重视,但是,离开学科的真正融合,还有较大距离;第二类学科交叉的研究,已有不少探索性成果,但是,如何将横断科学全面系统引入水文地质学,要走的路还很长;第三类的学科交叉,则至今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加强水文地质学与社会人文科学的结合,其重要性如何强调也不为过。任何自然科学技术问题的解决,都无法回避人们的价值判断与利益协调。因此,自然科学技术成果,需要借助于社会人文学科的支撑,逾越种种利益门槛,才有可能被社会所接受,否则,只能停留在纸面上,无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参考文献
[1] 王大纯,张人权,史毅红,等.水文地质学基础[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5.
篇4
湖南省政府2014年5号文件《关于实施两个“百千万”工程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的“实施内容与重点建设”有“组织开展稻米镉超标和产区土壤镉污染普查,摸清土壤镉污染和稻米镉超标的分布区域、面积和程度。省农业厅根据普查结果,牵头制定污染耕地结构调整方案,报省政府审定后由区市县政府组织实施”。这一点对解决近两三年来的“湘米镉超标”问题有紧迫的现实性。
《意见》的实施主体当然是农业部门,但国土资源部门数十年的农业地质调查研究成果和经验对科学地有的放矢地实施《意见》的作用绝不能忽视。
农业资源包括土壤、水、品种和人力等资源,其中的土壤资源是基础,是其他资源的载体。土壤学现在是农学中最重要的基础科学,它与地质学源远流长,在未形成一门独立科学之前,它是附属于地质学的。
国外在19世纪中期一些著名的地质学开创者,如法鲁、李希霍芬等就用地质学观点研究土壤。当时专门研究土壤的德国科学家费斯克就说过“土壤过去某个时期曾是岩石,而现在又正在形成岩石,从岩石学观点看,可以把土壤看做是一种独立的土质结构的岩石”,故此一时期在土壤学历史上称为“农业地质学时期”,之后出版了一部《农业地质学》进行了概括。我国对土壤研究起步要晚,到1930年7月,才有当时的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委托中央地质调查所筹建土壤研究室(是现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前身),研究人员就是地质学家。湖南则在1937年首次在衡山、湘乡一带进行土壤调查,是由中央地质调查所地质学家所完成的。
当土壤学从地质学中脱颖而出后,就与地质学分属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部门。但一些远见卓识的土壤学家还是认为土壤学必须与地质学相结合:我国土壤学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的李连捷院士,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多次论及地质学在土壤学发展中的意义,在1992年撰文指出“忽视了地质学,在理论上影响了土壤学理论的发展;在实践上脱离地质学基础的土壤学,也是难以解决当前实际问题的”。并预言“着手把地学作为土壤科学的重要基础理论为时将不会过久”。
篇5
空中感悟阿尔山
从计划拍摄阿尔山火山温泉国家地质公园那天起,我就对阿尔山地区丰富、独特的地质遗迹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我甚至急切地想从空中鸟瞰阿尔山那些火山口湖、堰塞湖、火山锥……我想那场面一定非常壮观而且激动人心。
阿尔山不是山。它的全称为“哈伦・阿尔山”,是蒙古语,意为“热的圣水”。阿尔山位于大兴安岭南麓,地质构造、地质历史演变复杂,特别是第三纪至第四纪期间,随着地层断裂活动的加剧,本地区出现过强烈的火山活动,从而造就了该地区独特的地质遗迹景观,形成了众多的火山口湖、火山锥、堰塞湖、火山堆积物以及温泉群。
航拍的计划今年梦想成真。我预约的那只“小松鼠”(直升机)终于来了。航拍前,我被用安全带牢牢地绑在了飞机的后座上。飞机起飞几分钟后,我感觉到自己在太阳和地球间自由穿梭,身心无比地畅快。身边的舱门是打开的,耳朵里只有风声和飞机有节律的轰鸣声,机翼下是地球独特的一角:蓝宝石一样的火山口湖镶嵌在郁郁葱葱的山峦中,不时有云雾从湖面漂过。弯弯曲曲的哈拉哈河像一条细长的绸带,不仅缠绕着众多的山丘,而且将杜鹃湖、鹿鸣湖、乌苏浪子湖、仙鹤湖等堰塞湖串联起来;在堰塞湖相邻的空间地带上分布着大面积的石塘林熔岩地貌;而高山火锥、天池山天池、驼峰岭天池、双沟山天池等火山口湖则雄居山顶,傲视着山下的一切。
飞机到达一定高度后,便开始在每个湖泊的上空盘旋以利我拍摄,满头白发的赵机长不时地回过头来用手势询问我如何飞,我也用约定好的手势回应他。
起飞前,我曾就如何拍摄请教过地质学家田明中教授,他在前后5年间7次来阿尔山进行地质考察,他告诉我航拍时一是要注意观察阿尔山地区的火山口湖是没有出入口的;二是注意看火山口湖、堰塞湖、石塘林熔岩、哈拉哈河之间的成因关系;三是众多火山锥中最高、最典型的复式火山锥――高山火山锥,从空中拍摄一下。他说,空中看前两种现象应该更清楚一些。
田教授的说法,我在空中得到了进一步印证。从空中看,天池山天池、驼峰岭天池、双沟山天池确实看不到出入口,既没有河流注入,也没有河道泄出,一泓池水被周边高大的兴安落叶松包围着,透显出幽深、神秘、湛蓝而洁净。和吉林长白山天池、新疆天山博格达峰天池相比,有意思的地方是长白山天池有出口没入口,天山天池有入口没出口,阿尔山天池没有出口也没有入口,实属罕见。有很多人好奇地问:没有出入口的天池那不是一潭死水吗?可是,它们为什么又会如此洁净呢?
机翼下目光所及的这3个天池也各有特点。从形态上看,天池山天池浑圆,双沟山天池是个鸭蛋形,而驼峰岭天池的形状像人的左脚,故被当地人称做“脚印湖”。
最为神奇的是天池山天池。神奇之一是它久旱不涸、久雨不溢,而且根据当地人介绍,几十年来,天池山天池水位几乎未升未降;神奇之二是池里没有任何鱼类生存。而它脚下几里之遥的乌苏浪子湖却盛产鲫鱼;神奇之三是这个天池深不可测,有关部门曾做过勘测,他们把测量绳的一端系上重物放入湖里,放下去300多米仍没有探到湖底。
当飞机沿着哈拉哈河河道低空飞行的时候,火山口湖、堰塞湖、石塘林熔岩、哈拉哈河之间的成因关系在我眼中变得具体而清晰起来:火山喷发一般从强烈爆发开始,喷出的岩浆沿火山通道喷溢外流。至火山喷发末期,火山通道中的岩浆已无力喷溢爆发,部分被推挤、堵塞火山管道,但由于与地下水有联系,致使火山口中心积水成湖,形成火山口湖。那喷溢外流的熔岩由火山口向低洼处流动,形成大片的熔岩流。流入哈拉哈河的熔岩,由于遇水冷却而堵塞河道,便沿哈拉哈河形成了一系列串珠状的堰塞湖。而不同时期的大规模熔岩的发育使阿尔山天池与兴安两个林场之间形成了大面积的熔岩台地――“石塘林”。
整个飞行过程中,我始终能看见高山火山锥高高地矗立在那里,但我还是让赵机长飞到它的正面,拍下了它的全貌。它与周围的火山锥、熔岩流和堰塞湖形成完整的火山地貌景观,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观赏价值。经查证,高山火山锥的海拔高度仅次于藏北卡尔达西火山、长白山白头山火山锥和腾冲打鹰山,名列全国第四。而其锥体高度仅次于白头山名列第二位。
飞机落地的一刹那,我忽然想到,是太阳和地球共同创造了阿尔山的神奇美丽。地球释放自己的热能导致火山爆发造就阿尔山奇特的火山地貌,而太阳的热能给了这块地表上一切生命生存的条件。
高风险活火山何时会喷发?
阿尔山国家地质公园像是一本关于火山地貌的百科全书,里面有很多的故事。阿尔山国家地质公园中所保存的火山地貌景观类型和特征,可称之为“中国火山地质博物馆”。
篇6
保罗・斯普林格尔德(Balu,Splingaerd),1842年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郊区的农村,他出身微贱,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但品格高尚,吃苦耐劳,聪明机智,对劳苦大众有同情心和正义感。20岁时他到布鲁塞尔服兵役, 23岁时( 1865年8月)以仆人身份随四位天主教传教士来到中国,在内蒙古崇礼县西弯子落脚(现为河北省管辖)。他当时只是一名助手,主要任务是干零活、做劳务、搞联络、采购物品以及打杂等。因为他常和当地老百姓打交道,所以汉语进步很快,讲得很好。26岁时(1868年),他离开崇礼到北京谋生,在德国公使馆任警察。此时,他对中国语言文化进行了深入学习。因工作关系来往于京津,他结识了一些外国朋友,其中包括著名的地质学家德国人李希霍芬。后来他受雇于这位地质学家,利用协助李希霍芬找矿、担任翻译和助手的机会,深入中国的北方地区,走遍了当时中国18个省中的11个,找到了一些矿藏,特别是煤矿。从而进一步了解了中国风俗人情,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国通。李希霍芬很喜欢他,并把他推荐给欧洲商行。
在他30岁时(1872年),以欧洲商行人的身份,从上海来到张家口购买羊毛、驼毛、绵羊皮等物品卖给英商怡和洋行,再将茶叶、食糖、面粉、棉织品等物品卖给张家口。斯普林格尔德在内蒙古购买过几年皮毛,卖过几年棉织品,在这段经商经历中,他因公正诚信,声誉颇佳。
1873年1月,31岁的斯普林格尔德在张家口和一位信教的中国姑娘结婚,他们共同生活了33年,生有三男九女。由于生意很好,便于1875年在呼和浩特市又开了第二家皮货商店。全家也从张家口搬到了呼和浩特。他们在这里住了近七年,因生意萧条,不愿意再干下去。
1882年,《中俄伊犁条约》规定设嘉峪关(肃州)海关,当时的北洋大臣李鸿章选定了斯普林格尔德作为朝廷命官担任第一任肃州的洋税务官。因为作为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李鸿章当时对德国地质学家找矿非常感兴趣,经常阅读李希霍芬发表在《华北先锋》刊物上的文章,并且由此了解到了斯普林格尔德,知道了他的经历和能力,想顺便让斯普林格尔德在甘肃境内勘探一下矿藏,因为德国地质学家未曾去过那里。
1882~1896年,斯普林格尔德在肃州共居住了14年。他的海关衙门就设在肃州北城门口。由于他是朝廷命官,所以享受正式待遇,不仅衙门宽敞舒适,而且配备了许多房屋供家属使用。据载,他不仅是税务官,还是司法、公共事务、教育和卫生方面的清政府代表,因而他又被授权在肃州审理汉人、蒙古人和土耳其语系民族之间的诉讼。由于他断案公正,不循私情,不仅得到朝廷和洋人的赏识,而且在肃州人民中口碑较好。更有趣的是他还兼管“种痘局”,在当时天花流行的中国,人们把这项西方医疗技术看得很了不起,加之斯普林格尔德早年从西方传教士那里学会了做简单外科手术,他自然成了肃州城中声望很高的外科医生。在他的衙门里就设了一个药铺和一处诊所,他的妻子和女儿承担护士工作。在这里就诊的不仅有当地官员及其家属,更多的是士兵、农民和商人。据说,有一次,天降大雨,北大河河水猛涨,有两人被困在河中的小岛上,他分两次骑马将两人分别救到河岸上,受到岸上观看此事的老百姓的欢呼赞颂。在肃州人眼中他是一位仁爱勤政的朝廷命官。
肃州位于长城之内,是甘肃最西部的一个城市,因此来自新疆甚至于中亚地区的日用商品均要在肃州交纳税款。斯普林格尔德忠于职守、廉洁奉公,在税收困难的情况下,他的税务局能够收入大量现金。这就是为什么这位比利时人,在这遥远的偏远城市能够长时间担任这个职务的缘由。
后来,斯普林格尔德被派往新疆的乌鲁木齐工作,后又被李鸿章派到唐山附近的开平煤矿工作。
篇7
关键词: 大陆漂移;泛大陆;大洋;板块
在上地理课的时候,老师指着地球仪上的非洲和南美洲对大家说道,这两个陆块大约2亿年前是同一个大陆,后来由于某种机制裂开后各自漂移,成了现在隔着大西洋的地貌格局。
大陆真的能漂移吗?课后我和同学进行了激烈的辩论。为了了解这个问题,笔者查找了一些资料,进行了独自的思考和研究,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高兴地将这一知识与同学们进行了分享。
是的,现在我相信,大陆是可以漂移的。
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Alfred Wegener)指出,在侏罗纪(距今约2亿年)以前,地球上只有一个统一的大陆,称为泛大陆,被一个泛大洋包围。此时泛大陆开始裂开解体,并分开漂移形成目前海陆分布的格局。认为较轻的硅铝质大陆块(大陆地壳)漂浮在下层较重的硅镁质(大洋地壳)上而能位移。实际上,早在公元1620年英国哲学家培根(F.Bacon)和19世纪的德国地理学家洪堡(A.Humboldt)依据对南美洲东岸与非洲西岸形态可以很完美地衔接在一起的特点,就已经提出了类似的思想。
自那以后,科学家经过不断地研究和探索,逐渐认识到大陆漂移(continental drift)的认识可能是真的:
(1)地质学家们经过地质和构造的研究,认为大陆漂移的过程是这样的:
大约在2亿年前,地球上的泛大陆由北极附近一直延至南极,其周围则是统一的泛大洋。此时泛大陆开始解体,北部的劳亚古陆和南部的冈瓦纳古陆开始分裂,中间为特提斯洋。此后,印度洋陆块脱离澳大利亚-南极陆块,南美陆块与非洲陆块分裂;此时的印度洋、大西洋扩张开始。到了新生代,因为印度已北漂到亚欧大陆的南缘,两者发生了碰撞,青藏高原隆起,造成了宏大的喜马拉雅山系,古地中海东部完全消失了;非洲继续向北推进,古地中海西部逐渐缩小到现代规模;欧洲南部被挤压成了阿尔卑斯山系,南、北美洲在向西漂移过程中,它们的前缘受到太平洋地壳的挤压,隆起为科迪勒拉-安第斯山系,同时两个美洲在巴拿马地峡处复又相接。到了6千万年前,已经出现现代大洋和大陆分布的格局雏形。以后,澳大利亚裂离南极北上,阿拉伯板块与非洲板块分离,红海、亚丁湾张开;形成现代大洋和大陆的分布格局。
(2)大陆漂移的证据
而目前认为大陆漂移的主要证据有:①大西洋两岸的非洲西岸与南美洲东岸的形状相似,如果拼接起来,可以成为一个整体,说明过去曾经相连;②南非与南美洲的二叠纪褶皱山系走向相同,地质特征相似,说明曾是同一陆块;③南美、南非、南澳大利亚和印度南部都存有晚古生代冰川,若将它们合并一处,才能解释冰川分布规律;而且在这些冰碛层的含煤地层上,均找到有相似特征的舌羊齿植物化石;且两岸恐龙化石特征也具一致性。证明这些远离的大陆原来是相连的。④岩石古地磁的证据。科学家通过测定已知时代岩石古地磁,进而推算其古地理位置,结果发现一些大陆的古地理位置与现今位置相差较远,证明古大陆曾发生漂移。
相关资料表明,当初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时,大多数地质学家是反对的;当时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大陆不可能漂浮。花岗岩(大陆壳或上地壳)的熔点比玄武岩(洋壳或下地壳)低,如果地温高至玄武岩岩层熔化并容许大陆漂移的程度,而花岗岩却依然保持固态浮于其上,这不符合物理定律;②大陆能漂移的驱动机制问题。魏格纳认为地球自转的离心力使大陆由高纬度向赤道方向移动,潮汐力同时使其向西漂移;但计算结果证明,其驱动力比所需要的小了好几个数量级,根本不可能推动大陆漂移。
而现在,之所以又认为大陆漂移学说是正确的或又复活了,资料表明是因为,一是20世纪50年代古地磁学进一步证实大陆确实发生过大规模的漂移;二是近代地球物理学的进展揭示了岩石圈下部存在塑性的软流圈。海洋岩石圈密度较低,可以浮在塑性的软流圈之上漂移;三是到20世纪60年代初,引入了海底扩张学说,从而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构成了现代所谓的“板块构造学说”。地质学家认为,板块构造学说的出现是地球科学史上的一场革命。
参考文献:
篇8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贾兰坡,字郁生,曾用笔名贾郁生、周龙、蓝九公。中国著名的旧石器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第四纪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49至1953年,地质矿产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技士。1953至1955年,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1955年,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1983年,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1984年,中国太平洋历史学会,副会长。
他是一位没有大学文凭却攀登上了科学殿堂顶端的传奇式人物。
(来源:文章屋网 )
篇9
一、活动组织
学校成立“快乐暑期我做主”夏令营活动及活动安全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马校长 成员:张慧玲 张锋 各班班主任
二、参与成员及条件
学校二——五年级身体健康、自理能力较强的学生。
三、报名原则及方法
报名原则:坚持学生自愿、家长同意参加的原则。报名办法:
1、凡参加夏令营活动的,在家长指导下选择报名参加自己喜欢的一个或多个活动。
2、学生填写报名表格,家长签字。
四、活动内容: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校内校外资源,拟开展以下活动:
1、与郑州日报社联合,开展“少年军校暑期夏令营”。
2、与宝龙生活广场的冠军溜冰场联合,开展“暑期溜冰培训夏令营”。
3、“我当小小地质学家”活动,主要参观河南地质博物馆,了解地球的历史和家乡河南的地质构造,丰富学生的地质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4、“探秘河南,爱我河南”——参观河南省博物院。让队员们了解河南悠久的历史、文化、科技发展历程,感受河南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学生对家乡河南的热爱之情。
5、“百年奥运,喜迎圣火”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到奥运圣火在郑州市的传递活动中,感受奥运魅力,喜迎北京奥运。
五、活动时间
1、“少年军校暑期夏令营”
根据郑州日报社的相关活动安排,活动时间:7月2——7月8日。
2、“暑期溜冰培训夏令营”—— 宝龙生活广场的冠军溜冰场
活动时间:7月10——7月30日
3、“我当小小地质学家”——参观河南地质博物馆。活动时间:7月8日
4、“河南探秘,爱我河南”
活动时间:7月20日
六、活动总结
1、每次活动,每位队员记录自己的活动收获,都有记录;活动结束时,评选“优秀小营员”,并总结此次活动情况;
2、8月中旬对夏令营活动情况进行总结,形成文字材料,以便今后借鉴。
3、8月——9月,开展“快乐暑期我做主”夏令营活动征文比赛。
篇10
1、海口石山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海口市西南石山镇,距市区仅15公里,西线高速公路转绿色长廊可达,绕城高速公路穿过园区。属地堑一裂谷型基性火山活动地质遗迹,也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全新世(距今1万年)火山喷发活动的休眠山群之一,具有极高的科考、科研、科普和旅游观赏价值。4A级景区,世界地质公园,国家地质公园。
2、据地质学家考证,琼北火山喷发于新生代早第三纪,最后一次喷发是第四纪全新世,距今约1万3千年前。历经万年沧海,大地变迁,这里还保存了36座环杯锥状火山口地貌遗址,其中马鞍岭火山口海拔222.8米,乃琼北最高峰。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