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技术范文
时间:2023-03-29 18:53: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养殖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草鸡;养殖技术;安徽肥东
1品种选择
草鸡,又称土鸡、本地鸡。由于品种间相互杂交,因而鸡的羽毛有黑、红、黄、白、麻等不同颜色,脚的皮肤有黄色、黑色、灰白色等。因其市场消费也不一样,故要选养适宜当地消费市场的品种,其中以三黄鸡、杏花鸡、麻鸡在肥东县养殖较适宜。
2温室育雏
修建“立体式网床”育雏温室,进行专业化规模育雏,农户养育成鸡成活率高,风险小,容易成功。育雏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①室温。0~1周龄时为32~35 ℃,2~3周龄时为24~31 ℃,4周龄时为20~23 ℃,1周龄之后每天降低0.5 ℃。②相对湿度。室内的相对湿度保持在55%~65%,即10日龄之前为60%~65%,10日龄之后为55%~60%;室内保持空气新鲜,无刺鼻、熏眼的感觉。③补充光照。5日龄可保持每天23 h的光照,以后保持17 h的光照(包括自然光照在内)。④适时饮水和开食。小鸡应尽早开食和饮水,而且做到料、水不断,自由采食。在初次的饮水中加入5%葡萄糖,连用2 d;第3天在饮水中加入0.02%~0.03%高锰酸钾。⑤高密度育雏。在15日龄之前饲养60~70只/m2,一般每批育雏数量在5 000只左右,视养殖户对雏鸡的需求量来定育雏规模。
3建设立体鸡舍,实行“网、床、散”结合
养殖户应根据饲养数量适当改造鸡舍,要求室内地面为水泥地面,有窗户和地窗,使空气流通和采光充足,并做好网床或鸡笼,且以立体式3层为宜[1]。网床的多少以养鸡的数量来定,一般按20~45只/m2来计算。网床第1层离地面高40 cm,网床高30 cm,上下层之间的距离为20 cm,第1、2层网床顶部应搁置承粪板(可用3层板)。网床的骨架部位用木材或白夹竹,网床四周和底部用1 cm×1 cm网目的塑料网固定好。料桶和饮水器均置于网床内。将庭院林地用尼龙网围起来,每隔2~3 m远打1根桩柱,将尼龙网捆在桩柱上,靠地面的网边用泥土压实。围场的面积,一般以每只鸡不少于1.5 m2为好,越宽越好。买回的脱温小鸡(已经过育雏的小鸡)至1 kg体重期间在网床内饲养,1 kg后至出栏期间在所圈围的院林地内放养(雨天和霜雪天不放)。饲喂过程中,做到料、水不断,自由采食。网床内饲养,鸡活动范围小,鸡体能量消耗少,增重加快;鸡在圈围的院林地散养,能捕食野生杂草和生物昆虫,改变食物结构,肉质品味高(保持土鸡肉质的品味)。
4日粮搭配
选择营养全面、适口性好、易于消化的肉鸡全价颗粒料,再适当搭配其他的饲料,以保证鸡的正常生长发育,加快增重速度,同时使鸡肉风味不变,因此要科学地搭配日粮[2],具体如下:
(1)育雏期应选用肉鸡全价颗粒料,最初开食时要将饲料稍浸泡转化,并用手搓碎后饲喂。脱温鸡至1 kg体重期间,则选用中鸡料,更换时应逐步替换,不能一次性全部更换,以免造成应激反应。同时,应添加5%~10%完整谷粒(或小麦),并给予10%~15%的青绿饲料。
(2)在庭院散养期间,选用大鸡全价颗粒料,日粮中还要加入10%~15%完整谷粒(或小麦)、15%~20%青绿饲料[3]。若只喂全价饲料,一是饲养成本高,效益不合算;二是鸡肉的肌间脂肪多,不爽口;三是无土鸡肉的独特风味,消费者不喜欢。而添加适量的青绿饲料,既可增加维生素的含量,降低养殖成本,又可减少鸡肉肌间的脂肪含量。
5做好消毒免疫工作
做好鸡的免疫接种和消毒防疫工作,防止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是规模养鸡成功的关键所在[4]。因此,要搞好免疫接种和消毒防疫工作,减少鸡的死亡,提高成活率和商品率。
对土鸡的免疫程序,应结合生产的性质(商品肉仔鸡)而定,最好是参照肉鸡的免疫程序进行,即1日龄的雏鸡免疫接种马立克氏疫苗;6~7日龄的鸡用鸡新城疫Ⅳ系苗,或Ⅴ4苗、法氏囊B87苗、传支H120苗等混合饮水免疫;24~28日龄用鸡新城疫Ⅱ系苗饮水免疫1次;60日龄再用鸡新城疫Ⅰ系苗注射接种1次,以后不再免疫接种。
在饲料饮水中添加一些药物可预防疾病的发生,如在2~7日龄时添加0.02%痢特灵和0.01%土霉素或青霉素、庆大霉素等,13~17日龄重复使用上述药物,19~90日龄在饲料中添加氯苯、抗球王等抗球虫的药物进行驱虫。鸡舍每天要清扫干净,并用生石灰对地面和承粪板进行消毒;每15 d用复合酚对水、舍外进行喷雾消毒,用百毒杀对鸡舍内带鸡消毒;出栏后对场地彻底清扫、冲洗和消毒;鸡舍门口处的消毒池要有石灰或消毒液,并注意常换。
6参考文献
[1] 陈爱山,葛建忠,曹晓婕,等.葡萄生态草鸡养殖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7(17):186,191.
[2] 郑卫兵,潘红英,王德刚.草鸡生态放养技术[J].中国禽业导刊,2006(3):26.
篇2
1 肉牛的挑选和购买
在购买肉牛时,首先要注意根据肉牛的外貌特征予以观察,购买嘴和鼻孔比较大、眼睛有神的肉牛,同时,肉牛也要做到腿长、大腿粗、牛尾有力等特点。这样购买的肉牛其食欲好,并且更加健康。皮毛较软并且肉牛皮肤具有一定的弹性,这样的牛在发育过程中生长更为迅速,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也较高。
选用高品质杂交牛能够有效利用牛的基因优势,使得牛能够在短时间内增长许多高品质的牛肉。如杂种牛较为缺乏,选用年龄在3岁到8岁的本地阉牛也能够实现短时期内牛肉的出产。需要注意的是,必须保证本地阉牛的健康和彪壮,这样在养殖过程中才能够实现出肉效率的增加。
2 肉牛的饲养
在肉牛的饲养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实现精细饲养模式,另一方面要通过改善饲料的配比,满足肉牛营养的供给。在喂养过程中,实现通过氨化处理的草料对肉牛进行喂养,提高饲料到牛肉的转化比例,增加饲料的口感以促进肉牛的食欲。同时,适当对肉牛补充混合肥料,通过玉米和麻饼以及面饼等的混合,降低肉牛饲养的成本。饲料的添加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肉牛的出肉率,使得在同等时间内,肉牛体重增长更为迅速。使用范围比较大的是增重剂技术,使用该种添加剂能够有效提高饲料的回报力度,使得肥料得到最大限度利用。
做好饲料的处理对于肉牛的饲养来说也极为关键,在通常意义上来说,有两种方式进行饲料的处理。一种是使用青贮的方式,凭借乳酸菌在大自然中的发酵作用,使得饲料的口感发生改变,更适合喂养肉牛,同时也提高了其营养价值,延长了其保存年限。另外一种饲料处理方法是氨化处理,其相比较于青贮处理来说,最主要的优势在于不受季节的限制。被氨化处理的麦秸在与其他饲料搭配使用中也能够发挥很好的效果,能够作为肉牛在缺草季节时的应急饲料。
2.1 增强管理
由于肉牛的饲养区别于奶牛,其在饲养要求低于奶牛,但在整体的喂养阶段也是不能忽略的。从整天来看,肉牛的喂养管理需要做到几个方面,一是对饲料的调配,二是建立日常饲料的配比和饲养时段,同时,也要保证饲料的健康与安全,建立卫生和消毒的制度。
在饲料的调制方面,可以将干草进行切短后再投食,这样能够减少肉牛咀嚼和消化的时间,肉牛更容易上膘。同时,可以将切短后的饲料进行三至五个小时的浸泡,之后在其中掺入精料,并通过不断搅拌后,实现其对肉牛的饲养。在使用青贮处理或者氨化处理的肥料时,都可以直接使用进行喂养。
在喂养过程中,需要注意,增加在夜晚的饲料喂养量。这是因为相对于其他养殖动物来说,牛的消化系统具有夜食的特点,在夜晚其消化能力比较强,在夜晚投喂也能够保证肉牛的肉量增多。在肉牛的管理过程中,要注意将其放置在室外,保证其日光的照射和空气的流通,这样能够有利于牛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在夜晚,将其带入室内进行管理。给牛饮水时可以适当添加食盐和苏打,这样能够提高肉牛活力,增加其生长态势。
同时,在管理的过程中,经常给牛洗刷体表的毛发也能够促进肉牛的血液循环,这样能够使得牛的生长和发育得到促进,在冬季时,该种做法更为有效。
2.2 加强防疫
疫病的防治在肉牛的饲养过程中极为重要。疫病的发生或多或少会对肉牛的出肉率造成影响,甚至导致牛的死亡。虽然牛的体格较为健壮,因此不易发生疫病。但在养殖过程中,仍然要加强对疫病的防治。
2.3 保持环境清洁
保持养殖场地的清洁能够有效避免肉牛感染各类病原和细菌。在养殖过程中,通过对牛圈的消毒和驱虫达到防治的目的,与此同时,保证牛在生长过程中牛圈的清洁卫生,当牛感染某种疾病时,要对其进行隔离处理,保证牛摆脱疾病后,再将其放入牛群之中。在场地门口要建立消毒池,外来的人员和物体都要通过其进行消毒。同时对于肉牛的粪便和因病而死的小动物的尸体也要及时进行清理,避免病菌的滋生和变异。
2.4 做好免疫防治
对于养殖场中新购进的牛,要对其进行隔离处理,十天后如果发现没有异常情况和患病情况,才能够将其与其他肉牛进行混合饲养。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传染病由外部在养殖场内扩散。同时,对于不同年龄的牛适当进行分开饲养,避免抵抗力较弱的牛在与其他牛共同饲养时,其病菌也会相互传播。
定期对肉牛进行驱虫,使用口服除虫药剂即可对肉牛的体内和体外病虫进行清除,对于存在于肉牛体表的寄生虫和螨虫等,可以使用药物进行喷洒,保证肉牛皮毛的光洁和干净。
良好的免疫措施是防治牛的传染病和牛冬痢等疾病的关键。在应对牛的某些传染病时,要注意对牛进行免疫注射,做好免疫防范工作。由于牛的体格较为健硕,因此在防治时大可以采用免疫代替治疗的方式。建立肉牛的免疫档案,使得牛能够在常年免除疫病的威胁,保证健康的生长。
3 总结
因此,在肉牛的饲养过程中,其主要是通过对饲料的处理和对养殖的管理来增加肉牛的产量,增加其出肉率。同时,做好免疫防治工作,避免疫病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与此同时,做好肉牛的品种挑选工作,选取良种进行培育的同时,还要对肉牛的毛色和体表特征进行观察,挑选精力较为旺盛的肉牛进行饲养。综合利用牛的养殖技术,实现肉牛的增产增收。
参考文献
[1]张卫红,谭哲,吴妞霞,刘丁荣.牛的养殖技术[J].环球人文地理,2014,16:67.
篇3
关键词:南通地区;海蜇;养殖技术
中图分类号:S963.21+3
海蜇是对大型水母的习惯称呼,特别是指可食用的水母类。我国沿海常见的食用水母共有5种,除了海蜇属的海蜇和黄斑海蜇以外,还有口冠水母属的口冠水母、叶腕水母属的叶腕水母和拟叶腕水母属的拟叶腕水母等3个种类[1]。国内也有对其它种类的大型水母开发利用其食用价值的研究[2-3],国外也有一些种类的大型水母可加工食用[4]。但海蜇因营养价值高、味道鲜美、口感好等优点,一直是重要的食用水母,也是传统的重要捕捞对象。在中国食用水母类总产量中,海蜇产量占80%以上[5]。海蜇属腔肠动物门、钵水母纲、根口水母目、根口水母科、海蛰属,本文涉及的海蜇都是指海蜇属海蜇。海蜇的食用价值高,营养丰富,组成合理,脂肪含量低,蛋白质和无机盐类等含量高。每百克海蜇含水分65g左右、蛋白质6~12g、脂肪0.1~0.5g、碳水化合物4g左右、热量276kJ、钙182mg、碘132pg以及多种维生素,尤其含有人们饮食中所缺的碘,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的营养食品[6]。另外,海蜇蛋白质的营养价值高。海蜇的伞部和口腕部均含有18种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占海蜇口腕部、海蜇伞部氨基酸总量的26.62%、26.66%,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分别是0.36、0.36[7]。可以看出蛋白质营养全面、氨基酸组成合理,特别是必需氨基酸含量高,主要呈味的谷氨酸、甘氨酸等分别在口腕部、伞部中含量最高,使其口感出众。
1养殖前景分析
海蜇是传统的重要的海产品,市场需求量大。20世纪90年代之前,产量主要来自捕捞生产。与其他海产品一样,捕捞量也经过了由少到多,到达顶峰后逐步衰退的过程。根据渔业统计资料,1980年中国的海蜇统计产量仅有0.9万t,其后产量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至1998年产量达历史最高,为43万t以上[8]。其后至现在为止,产量基本呈现逐年持续下降的趋势。所以,发展海蜇养殖是市场和自然资源增殖的需要。我国海蜇养殖及捕捞总产量年均近30万t[9],捕捞产量大体上呈下降趋势,而养殖产量逐步上升,但在海蜇总产量中所占比例仍偏少,尚不足20%[9]。海水渔业生产发展到现在,海水养殖总量已经超过捕捞产量,随着自然资源量的衰减,养殖越来越被重视,两者之间差距还会逐步扩大,很多养殖种类产量已远超捕捞量,所以海蜇养殖上升空间很大。为了生态的恢复、平衡以及保护,国家会加大海水捕捞限制的力度,而在发展人工养殖方面会提供更多的技术、资金以及政策方面的倾斜和扶持,这些也为发展海蜇养殖提供强有力的条件。海蜇人工养殖具有生长快、周期短、成本低、养殖风险低、经济效益高等优点,而南通地区更具备温度高优势,相比较北方地区可以一年养殖三茬,产量可以提升1/3多。2004年山东东营河口大北养殖区养殖,平均单产海蜇6750kg/hm2,产值在60000元/hm2以上,效益在37500元/hm2以上[5]。随着海蜇的市场行情看好,价格一路上涨,养殖效益会进一步凸显。
2南通海区特点
南通海区属于南黄海区域,长江入海口北侧,海岸带面积13240km2,约为全市陆地面积的1.5倍[10]。海产资源丰富,是南通地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2014年南通市实现渔业产值147.8亿元,占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23.4%,全市生产总值的2.6%。渔业生产一直得到当地政府比较大的重视,有很多的鼓励、扶持政策,再加上地理位置的优越,这些都为发展海水养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2.1水文条件
海蜇为我国食用水母的主体,中国沿岸分布极为广泛,从渤海到南海的沿岸水域均有分布[11],主要分布于黄海、渤海和东海。海蜇幼体主要发生于河口咸淡水交汇水域,东、黄、渤海沿岸各较大江河的河口区,均是幼蜇繁殖生长的场所。南通海区地处长江口,有丰富的海蜇分布。2005年对南通市近岸海域水质pH、盐度、水温监测研究,水质各要素的监测结果显示,pH呈弱碱性(7.95~8.12);盐度、水温相对正常,量值范围分别是20.69‰~27.99‰、3.0~32.3℃;浊度范围在219‰~600‰之间[12]。海蜇最适pH为7.8~8.5,对水温的适应范围为15~32℃,最适水温为18~24℃,对盐度的适应范围为12‰~36‰,最适盐度为18‰~28‰,喜栖息在光照强度2500lx以下的弱光环境[13]。南通海区具备海蜇生长的基本水文条件。
2.2滩涂资源
南通全市海岸线206km,其中潮上带面积近2万hm2,潮间带18万hm2,潮下带(-15m等深线内浅海)26.7万hm2。沿海除30km岸线为侵蚀型岸段外,其余176km均是淤涨型的淤泥质海岸,平均每年以25~30km的速度向外延伸,每年淤涨的滩涂面积约467hm2[14]。南通滩涂资源很丰富,而且每年还在增加,可以进行大规模的多种形式的海蜇养殖。在潮上带、潮间带可以开展池塘养殖等方式,潮下带可以拦网养殖。
3养殖方式
海蜇是南通传统的海产品,原有产量来自于捕捞,野生资源受制于气候条件、海洋水文因素等的影响,产量不稳定,而且捕捞量逐年呈下降趋势,而市场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供需矛盾逐步扩大,价格一路走高,从而发展海蜇增养殖是必然的趋势。在前期工作的充分准备下,南通在2013年春季进行海蜇育苗,当年就投苗试养获得成功,其后多家公司尝试海蜇养殖。考虑南通地区的滩涂特点,借鉴外地区的海蜇养殖模式,以及其他海产品的养殖方式,充分利用已有的养殖设施,可以进行以下几种方法的养殖实践。
3.1池塘养殖
在潮上带以及潮间带地区,可以挖池塘蓄水养殖。池塘面积在2hm2以上,大水面水质比较稳定。池深控制在1.5~2m,池底平坦,底质泥底或泥沙质底,南通地区符合要求。海水水源优质,方便换水。附近具备淡水水源,可以在高温季节盐度偏高时调节盐度。池塘进水前进行清塘和消毒,清除掉大型的砾石、石块等,防止造成海蜇撞击受伤,用30~50mg/L的漂白粉或1500~2250kg/hm2的生石灰消毒。进水利用40~60目筛绢网过滤。海蜇营浮游生活,遇风易被吹向池边聚集,导致抢滩死亡,故应在池塘四周0.5m水深处设置高出水面30cm网带(网孔10目即可)。苗种投放密度与池塘位置、换水量、投饵量以及管理水平等有关。一般养殖潮区偏低,日换水量达10%以上的池塘,密度可以在7500头/hm2。如饵料充足,管理水平高,密度可以适当提高。如养殖潮区偏高,每半月换水量仅50%的池塘,养殖密度应控制在1500头/hm2左右。海蜇以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有机碎屑和一些动物的卵粒等作为食物,以浮游动物为主。海蜇对食物的种类选择性较弱,但对食物大小有要求,以1mm以下的食物为主。养殖过程中可以通过有机肥和无机肥肥水或者接种小球藻、轮虫、卤虫等浮游生物的方式培养生物饵料,海蜇利用池塘以及换水带进来的饵料作为食物,养殖期间可不投放人工饵料,节约养殖成本。也可以建有配套的饵料生物培养池,培育轮虫、卤虫无节幼体、桡足类等,生物饵料培养池根据条件约为海蜇养成池面积的5%~10%,因饵料充足,可适当提高苗种放养密度,从而在海蜇个体规格、群体产量和养殖容量等方面得到提高。李晓东等[14]研究轮虫、卤虫无节幼体、桡足类对海蜇存活率以及生长率的影响,得出结论:其生长率与试验饵料的种类关系不大,而与投喂密度有关。所以饵料池主要保证有足够数量的浮游动物供应,而品种选择可以根据来源方便、养殖难易、养殖密度以及成本等因素进行考虑。现在也有制成3mm人工配合颗粒饲料进行投喂。池塘水质要保持肥、活、嫩、爽,池水透明度应控制在30~40cm左右,水色长期保持在茶褐色、褐绿色或黄绿色。透明度过小,控制施肥,加大换水;过大,加大施肥量,保证海蜇生长充足的饵料需求。池塘肥水,以及自然海区的污染,可能导致养殖池塘的富营养化,池水氨氮、硫化氢等有毒物质堆积,特别换水量小的池塘会尤其严重,从而影响海蜇生长,导致海蜇存活率下降。淤泥较多,以及水体富营养化的海区,可以利用人工培养的或市售的有益菌如光合细菌等来改善底质,同时提高换水量,停止施肥。南通地区温度适宜养殖三茬,养殖过程中可以采用暂养技术来提高存活率、延长生长周期以及提高养殖产量和效益。可在池塘中央或背风向阳一角,按池塘面积3%~5%的大小,用60目筛绢设置海蜇暂养池。5月份左右就可以进行头茬养殖。先将海蜇苗暂养,10d后再拆网放至池塘养殖。一般海蜇生长到45d,伞径达20cm时,二茬海蜇苗围网暂养。海蜇生长到60d,伞径达30cm时,可以捕捞,此时可将二茬苗种网箱拆除,进行大面积养殖。依此模式,三茬养殖也是如此操作[15]。海蜇放苗可以分为一次放足,也可以分批放苗,轮放轮捕。春天水温回升至16℃以上时第一批投苗,控制在总苗量的1/3左右。养殖20d后,海蜇伞径达15cm左右,投放第二批苗,同样是总苗量的1/3。再养殖20d,投放余下的总苗量1/3的第三批苗。第三批苗投放一个月后,第一批苗达商品规格可以起捕上市[16]。这种养殖方式可以充分利用养殖设施,节约了时间,提高养殖效益,甚至可以进行第四茬的养殖。
3.2港塭养殖
港塭是由人工在海湾中筑坝或拦网形成。港塭养殖主要充分利用天然条件,包括海湾、水质、天然饵料等,因势利导,形成一个适合人工养殖的设施。养殖过程有与池塘养殖相类似的地方。放水进苗前可以进行清底、消毒等,海水用筛绢网过滤。港塭水深要求1.5m以上,底质泥质或泥沙质底,底部稍平坦。养殖过程中不投喂人工饵料,通过大换水,主要利用港塭天然生产力进行生产,放养密度不要超过4500只/hm2。每天换水量大,可达30%左右,水质能得到保证。港塭养殖的关键因素天然饵料,港塭水体中浮游动物的组成和数量及其生产力决定了海蜇的放养量和产量的高低。选择港塭进行海蜇养殖,除了港湾、水文条件、底质等硬件条件外,浮游生物特别是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必须进行调查,从而决定有没有开展海蜇养殖的价值以及海蜇投放量的大小,以及经济效益大小的核算。
3.3围网养殖
围网选择潮下带区域,大潮最高水位不超过7m,大潮最低潮时最浅处应在0.5m以上,防止海蜇搁浅。面积至少在10hm2以上,面积较大,可以避免海蜇触网。底质为泥质或泥沙质,利于海蜇安全以及便于围网。养殖季节风浪要小。南通海区能够满足要求。围网养殖水质很稳定,但围网养殖的食物来源只能是天然饵料,所以围网养殖类似港塭养殖,必须对水体中浮游动物的组成和数量及其生产力进行调查,从而决定养殖的可行性以及养殖密度。一般海区养殖密度同样不要超过4500只/hm2。
3.4大棚养殖
南通养殖户很早就开展大棚养殖水产品的实践,主要有河蟹育苗、南美白对虾养殖等,但海蜇养殖的大棚面积要求较大,宽度要达30m左右,长度依地势,一般不少于100m,面积达1hm2左右。面积过小影响海蜇存活以及生长,面积过大则不易管理和调控。水深1.5m。水质通过换水以及人工增氧来控制,增氧只能设置小型增氧机,通过铺设细管和气石来进行水体增氧,不能使用叶片式等增压机,防止对海蜇造成伤害。饵料可以使用配合饲料,辅以轮虫、卤虫无节幼体、桡足类等。大棚养殖人工可控性强,养殖密度可以达到50000只/hm2。水色以茶色、茶褐色为好。大棚保温性好,可以及早放苗,延长养殖周期。
4结语
海蜇是南通地区很重要的海产品,加工的海蜇头、海蜇皮因营养价值高、口感好一直是当地老百姓喜爱的食材,另外也逐渐成为南通地方特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符号产品,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随着捕捞量的萎缩,通过发展海蜇的人工养殖来提高产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是目前比较好的解决方案。南通地区海蜇的人工养殖引进的较晚,有许多基础知识需要研究和完善。外地区的养殖模式和经验可以学习和借鉴,但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另外其他海产品的养殖方式、养殖管理,也可以部分应用到海蜇养殖上,甚至养殖设施也可以被海蜇养殖利用或加以改造利用。通过借鉴外来的海蜇养殖方法和本地的其他水产品的养殖方式、养殖技术,开创出适合本地区的海蜇养殖模式。
参考文献:
[1]洪惠馨.水母和海蜇[J].生物学通报,2002,37(2):13-16
[2]戴泉水,卢振彬,叶孙忠,等.福建海区海蜇渔业资源状况及其渔业生物学[J].福建水产,2004(2):1-8
[3]彭永章,王惠瑛.霞水母资源亟待开发研究一一浅论渔船捕捞与机械加工霞水母一体化技术的开发[J].中国渔业经济,2007(2):43-45
[4]吴宝铃.印度尼西亚的海蜇渔业[J].海洋渔业,1985(3):140
[5]王树海,任方旭,孟卫芳,等.滨海海蜇生态养殖技术[J].北京水产,2008(4):45-47
[6]张岩岩,王淼,杨辉,等.池塘海蜇养殖高产试验[J].河北渔业,2009(8):27-28
[7]李妍妍,杨晓红,杨春.海蜇和沙蜇的氨基酸分析[J].河北渔业,2004(5):10-11
[8]李建生,凌建忠,程家骅.中国海域两种大型食用水母利用状况分析及沙海蜇资源量评估[J].海洋渔业,2014,36(3):202-207
[9]游奎,迟旭朋,马彩华,等.我国海蜇产业发展分析[J].中国渔业经济,2012,30(5):108-111[10]陈洪全,唐莹.滩涂开发驱动力及对策研究[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0(5):6-10
[11]农牧渔业部水产局,农牧渔业部东海区渔业指挥部.东海区渔业资源调查和区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583-594
[12]简慧兰,陶建军,张健夫,等.南通市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评价[J].海洋渔业,2012,28(4):342-345
[13]孙振兴,张明青.海蜇的人工繁育与养殖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06,24(3):493-494
[14]李晓东,刘铁钢,张长新,等.几种生物饵料对海蜇幼蜇生长的影响[J].水产科学,2003,22(3):4-6
篇4
关键词:草鱼;养殖技术
中图分类号:S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4-0280-1
1 草鱼的生物学特性
草鱼一般栖息于中、下层,有时也到上层觅食。性活泼、游泳快。草食性。鱼苗时期以浮游生物为主,幼鱼兼食水生昆虫。体长50mm以上的幼鱼逐渐转变为草食性;体长约达100mm,完全能适应摄食水生高等植物。成鱼主要以高等水生植物为食料,如苦草、轮叶黑藻、小茨藻、眼子菜、浮萍、芜萍为最喜食的种类,有些旱草也为草鱼所喜食。
2 池塘条件
池塘应选择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电力充沛的地片;水源要符合国家渔业生产用水标准;池塘面积5-10亩为宜;池形以东西长、南北宽的长方形池为好,长宽比5:3,池坡比1:2.5,池深2.5m左右,水深应保持1.8m左右,池埂不渗漏,进排水方便;底泥15cm左右,微渗漏较好,池塘土质保水保肥力强。在池塘长边处设0.2kW自动投饵机1台,还应配3kW的增氧机1-2台。
3 鱼种放养
鱼种要体质健壮、规格整齐、无病无伤,有条件的应使自己培育、驯化的鱼种,外采的鱼种也要来源相同。放养模式以草鱼为主,适当配养白鲢、花鲢、鲫鱼等。鲫鱼利用饲料碎屑能力强,在摄食时能翻动底泥,可促使有机物矿化,改善水质,且不与草鱼争食,可以作为次养鱼。鱼种在放养时用3-5%食盐水浸洗5-10min。
4 投饵
鱼种下塘后要及时驯化,驯化时可人工在饵料台上给予一定的响声,投料要少而慢,使其建立条件反射。投喂饲料要严格坚持“四定”原则,即定质、定时、定量、定点。采用精饲料和青饲料搭配投喂技术。前期以投喂青草或各种水草为主,除经常投喂稗草、芦草、苦草、菹草外,还可以投喂人工种植的苜蓿、苏丹草、黑麦草等优质高产青饲料。另外各种杂草及蔬菜、豆类、瓜类、玉米的茎叶等都是草鱼很好的饲料。后期以配合饲料为主,搭配一部分青饲料。饲料投喂量应根据天气、鱼类吃食情况、水质情况灵活掌握,以每天傍晚前吃完为好,在夏季高温季节,应严格杜绝草鱼吃夜草。青饲料4-5h吃完为宜。
5 水质管理基本措施
5.1 水色
水色是由水中的溶解物质、悬浮颗粒、浮游生物、光线、底质等情况决定。池塘养殖中受水生生物影响最大。好的水质通常具有肥活嫩爽的特点。肥是指浮游生物种类多且数量大,保持20-30cm的透明度;活指的是水色随光照和时间不同而发生变化;嫩及时水色选嫩有光泽不发暗,易消化的浮游植物生长旺盛;爽是水质清爽,不发粘无浮沫,悬浮物和有机质少。
5.2 溶解氧
保持足够的溶氧量,不但能抑制有毒有害物质的生成,还可以转化或降低有害物质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的含量;溶解氧过低最直接的危害是引起鱼类浮头甚至窒息死亡。
5.3 pH值
pH值是水中的酸碱度指标,pH偏低,影响呼吸代谢,摄食消化率低,生长受抑制。pH偏高,鱼类鳃和表皮组织被腐蚀,继发感染疾病,水中有机质不易分解,氨氮毒性增强。
5.4 氨氮
氨氮主要来源于残饵、鱼类的排泄物、肥料(氮肥)、水生生物的残骸。以离子铵和分子氨形式存在,分子氨对鱼类是有毒的,随着温度和pH值升高而浓度升高;低浓度的分子氨会抑制鱼生长,损害鳃、体表及组织粘膜,导致其他致病微生物有机可乘。消除水中底质中的含氮有机质是防止和解决亚硝酸盐偏高的有效办法。定期使用底质改良剂,可有效预防亚硝酸盐偏高。
5.6 硫化氢
硫化氢是在厌氧条件下由细菌还原含硫有机物和无机硫酸盐形成,具有臭鸡蛋气味。毒性与溶解氧、pH负相关、与水温正相关。
6 适时捕获成鱼
根据放养的种类及规格,到养殖中后期应及时轮捕达到上市规格的成鱼,合理调节池塘载鱼量,使水域生物总量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状态,有利于提高鱼的品质和池塘养鱼的综合效益。入冬后,应干池捕获,未达到上市规格的鱼种并塘越冬,空出的池塘经冬季冻晒,清淤除害后,以备来年再用于生产。
一般池塘,全年轮捕七次左右,并随着鱼体的生长按季节分批进行扦捕,将生长达到食用规格的成鱼捕出,及时调整池塘负载量。五月份就开始轮捕三龄鱼,3月至6月间每隔1个月轮捕一次,将生长达到2kg以上的三龄鱼全部捕出。8月至10月,捕起达到商品规格的草鱼、鲢鳙鱼和鲫鱼等。
7 鱼病防治
在投放鱼种前一周,放水20cm亩用生石灰150-200kg或强氯15kg全池泼洒,做到“三白”,即池底白、池埂白、池水白,以杀灭有害菌、寄生虫及野杂鱼,改良池塘底质,改善水质。
在养殖过程中,4月份逐渐开始投食,随着水温的上升,疾病也开始出现增多。到4月下旬全池泼洒阿维菌素或伊维菌素,以预防寄生虫病的发生;5月份养殖对象开始大量摄食时,用诺氟沙星添加到饲料中制成药饵,内服6d为一个疗程。预防烂鳃、肠炎的发生;6月份内服保肝利胆药品配合三黄及维生素C,以预防肝胆病;7月初用恩诺沙星+三黄散+维生素K3拌饵投喂,以预防出血病;8-9月份高温季节,内服保肝利胆药品+三黄散+VC,调理肝胆,全池泼洒戊二醛或二硫氰基甲烷,以预防出血病;9月上或中旬再用一次杀虫药,以预防寄生虫疾病。
篇5
1.池塘的选择
池塘面积一般以5-10亩以宜,要求池底平坦,且高于低潮线,便于施肥和晒底培养底栖硅藻。底质以软黏土为佳,底面呈泥油面,利于其作孔道和藻类繁殖。每口池塘设进、排水闸门各一座。池底开一条宽2m的排水沟,连接闸门便于排水畅通。池塘外堤宜高些,四周要加一道围网以防逃逸及敌害生物侵入。
2.清池
放养前,应先做好池底曝晒,清除敌害生物等工作,然后进水浸泡,结合使用生石灰消毒,用量为全池泼洒20g/米3水体,以杀灭病原体及敌害生物。池水以6-8cm深为宜。
3.底栖硅藻培养
弹涂鱼主要摄食底栖硅藻,其次是蓝绿藻,只有藻类生长良好,才能使弹涂鱼良好生长,因此,在放苗前做好晒塘底、施基肥、除敌害及消毒清塘等工作。
选择晴朗的天气,放干池水,曝晒池底数天,至龟裂状后,每公顷施放经发酵后的粪肥100-200kg、米糠200kg及碳酸钙20-50kg,施肥时,应均匀地撒在池底,不要出现堆积。然后进水,保持15cm水深。经3-5d后,底栖硅藻逐渐繁殖起来,形成藻床,即可投苗。所形成的藻床以褐色硅藻及较嫩的蓝藻最好。
4.苗种放养
底栖硅藻培植后,即可放入大弹涂鱼苗。目前人工养殖大弹涂鱼的苗种大多采捕滩涂自然苗。放养前可先暂养1-2d,也可直接投放。放苗时间宜选择在早晚或阴天进行。放养密度为:体长3-5cm的鱼苗,每亩放养6000-7000尾;体长5cm以上的大规格苗种,每亩放养3000-5000尾。
5.日常管理
(1)施肥
大弹涂鱼苗下池后要维持水深15-20cm,保持水质清澈,让阳光能透入池底,以利用藻类进行光合作用,加速底栖硅藻发育繁殖。大弹涂鱼入池一段时间后,水质变混浊,表明池内底栖硅藻消耗殆尽,应选择明天多云时晒坪施肥,有利于底栖硅藻生长。施肥前先排掉池水,仅沟中留有积水,经晒池待池底晒龟裂后施肥。每公顷施放粪肥20kg或米糠10kg。同时进水重新促进底栖硅藻发育。夏秋水温高,鱼生长快,一般每15-20d进行1次,冬季早期1月1次,中后期可再减少。
如此反复操作,保持底栖硅藻茂盛生长,供大弹涂鱼觅食。晒池施肥时应注意的事项有:在中间管理过程中进行晒坪,应考虑大弹涂鱼苗的大小,对于小于5cm的鱼苗,不宜晒坪,因此投放的鱼苗规格,应考虑到放养后第1次晒坪时,能否达到5cm以上;施肥时,应尽量将肥泼撒在龟裂的底泥表面,防止流入大弹涂鱼的洞穴内;为了加速藻床的形成,可引入水质较肥、有丰富硅藻及蓝藻的海水,亦可采用人工接种的方式;拟晒坪时应关注天气预报,如遇暴雨,藻床会被冲毁。
篇6
关键词:高强度;肉牛养殖技术;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S823.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4-0051-02
肉牛养殖业逐渐发展成为养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肉牛养殖技术对于提高牛肉的产量和质量起到了巨大的帮助作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的牛肉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如何改进肉牛养殖技术、提高牛肉产量成为肉牛养殖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1肉牛养殖的现状
随着牛肉市场需求的扩大,肉牛养殖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我国的肉牛养殖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我国的肉牛养殖仍以散养的形式为主,肉牛养殖户的养殖知识和养殖技术都比较落后,导致肉牛养殖的产量和质量普遍不高。其次,在养殖肉牛的用料方面,仍采用简单的粗粮加精料的饲料,不能进行有效的育肥,与国际肉牛的养殖水平相差甚远;再次,我国的肉牛养殖,多采用放养的形式进行肉牛培育,但是这种全程放养的方式并不适合肉牛育肥[1]。
上述这些情况的存在不利于提高肉牛育肥的效率,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牛肉市场的需求。故此,如何更好的提高肉牛养殖技术,提高肉牛养殖的产量,满足人们对于牛肉的需求已经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2肉牛养殖技术的策略
2.1育肥牛品种的选择
实施高强度肉牛养殖技术,首先要选好育肥牛的品种。在进行品种选择时要做好四方面的工作[2]。首先,根据育肥目标进行品种的选择,若是想增长肉牛的体重,就选用杂交牛;若是想改善肥牛的肉质,就选用纯种牛。其次,在选择育肥牛时,应选择1~2周岁的牛,这个时期的牛体重增加最快。再次,在选择育肥牛时,最好选择阉公牛,因为其肉质更加鲜美,价格更高,市场需求量也比较大。最后,在选择育肥牛的品种时要根据育肥目标来选择育肥牛的体重体膘;若是想增长体重,就选择原体膘瘦但体重大的品种;若是想改善肉质,就选择原体膘肥但体重小的品种。
2.2育肥牛的饲料使用
进行高强度肥牛养殖,正确使用饲料是提高育肥牛产量的关键[3]。科学合理使用饲料,首先要在价格合理的前提下保证饲料的安全,能够满足肥牛生长需要。其次,养殖户在选用饲料时,要按照育肥牛的不同目标(增加体重或者改善肉质)来选择不同类型的饲料(粉状、粒状、片状)。再次,育肥牛的饲料主要分为粗料和精料两种,在使用饲料育肥时,注意粗料和精料的搭配使用,将饲料中的蛋白质控制在12%~15%,这是最利于肥牛生长的用量。
2.3适度地放养与存栏
目前,我国的肥牛养殖一般采用放养的形式,但是整个过程都采用放养形式并不利于肉牛的育肥[4]。因此实施高强度肥牛养殖技术,必须对肉牛进行适度地放养与存栏,可以采用白天放牧、晚上存栏的形式,使得肥牛汲取青草和储藏饲料中的营养,提高肥牛增肥效果。同时在对肥牛进行放养,肉牛进行了一定的运动,可以使肉牛的肉质更加鲜美。
2.4牛舍环境的优化
优化牛舍环境也是高强度的肥牛养殖技术之一。在寒冷的冬天,做好牛舍的保温工作,否则肥牛的增重就会受到影响,出现严重掉膘的情况。我们可以采用在牛舍外覆盖塑料布或者用其他挡风的材料来保证牛舍温暖适宜。在炎热的夏天,要做好牛舍的通风工作。优化牛舍环境对于防疫也有重要作用,避免肥牛生病,比如要及时清理牛舍中肥牛的粪尿,做好牛舍内的消毒工作。
3结束语
高强度肥牛养殖技术对于促进肥牛养殖业的发展、提高牛肉产量有重要的意义,而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肥牛养殖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牛肉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当实施高强度肥牛养殖技术,选择好育肥牛的品种,正确使用育肥饲料,对肥牛进行适度地放养与存栏,做好优化牛舍环境的工作,促进肥牛养殖业的不断发展,提高肥牛的产量和质量,满足日益扩大的肉牛市场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王晓玉.高强度肥牛养殖的技术探讨[J].当代畜牧,2013(11):68-69.
[2] 杨盛斌.育肥牛规模养殖前景与探讨[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3(7):66.
篇7
关键词 鲤鱼;生态;养殖技术
中图分类号 S9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6-0275-01
近年来,舒城县百神庙镇结合灌溉用水,大力发展池塘养殖。截至2012年底,全镇0.67 hm2以上大塘达216口,可用水面达333.3 hm2,推动了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池塘养鱼规模逐年扩大,成为名副其实的养殖大镇。鲤鱼是底层鱼类,最适生长水温为25~32 ℃[1],高于35 ℃或低于8 ℃基本上停食。适宜在溶解氧4 mg/L以上、pH值为6.3~8.4的环境中生长,鲤鱼的性成熟年龄为2龄,在14 ℃以上就能产卵和繁殖,孵化水温为20~22 ℃。因鲤鱼生长的速度较快,适合集约化养殖,经济效益可观,精养的农户越来越多。也有少数养殖户因片面追求产量或鱼苗退化、操作不当等,鱼病的发生率越来越严重,渔民的经济效益受到损失。现将鲤鱼生态养殖技术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1 池塘条件
百神庙镇大多数鲤鱼池塘面积0.67 hm2以上,塘底平坦,水源方便,四周塘埂坚固,大多数池塘水深2 m以上,光照充足,配备4 kW以上叶轮增氧机2台,有充足的无污染水源[2],有相对独立的排水渠道,以及便利的交通。
2 放养前的准备
2.1 池塘清整
冬季时干塘,让池塘曝晒10~20 d,清除过多的淤泥,加固池塘四周的塘埂,在全池中泼洒生石灰化浆,一方面可以让有害气体挥发,另一方面可以疏松板结的淤泥。
2.2 水质调节
池塘在放养前7 d,注水1 m左右,将发酵鸡粪施入池塘内,施用量为2 500~3 000 kg/hm2,用光合细菌和肥水型氨基酸培肥水质,再用芽孢杆菌稳定水色。
3 鱼苗放养
3.1 鱼种选择
选择无伤无病的1龄鲤鱼苗种,而且规格整齐,色泽鲜艳,体质健壮,鳞片完整。放鲤鱼2.7万尾/hm2,规格为2.8~3.5 g/尾。放养前先放试水苗,对放养的苗种进行严格消毒,用5%食盐水浸泡消毒10 min左右,以确保苗种成活率。
3.2 投放时间
一般为上年10月中下旬或11月上旬。第2期在6月中下旬第1期鱼出塘并清塘消毒后放苗。
4 养殖管理
4.1 饲料投放
投放饲料时,坚持“四定”,即定人、定时、定质、定量。从3月下旬开始,随着温度和鱼摄食量的加大,适当增加投喂次数和投喂量,以8成饱为宜。投喂次数如下:3月为1次/d,4月为2~3次/d,5月为3~4次/d,6―9月为4次/d,10月为3~4次/d,11月为1~2次/d。每天第1次投喂时间不可过早,最后一次不可过晚。在晴天中午开启增氧机2 h,阴天清晨亦开机,鱼将要浮头时提前开机。夏季每隔15 d在晴天下午人工搅动池底,以消除池水底层缺氧,防止鱼浮头。实行分批轮捕,及时捕捞成鱼,以减少池塘负载和溶解氧的消耗,有利于存塘鱼的生长。
4.2 水质管理
传统养鱼的水质是不要太肥,也不能太瘦[3],即保持池塘中有一定的浮游生物饵料,水中溶解氧的主要来源是浮游生物的光合作用,浮游植物数量不足造成溶解氧偏低。一般来说保持25~40 cm的水体透明度。
4.2.1 溶解氧。虽然鲤鱼对溶解氧的要求并没有其他鱼类那么高,但是仍然尽量保持在4 mg/L以上,低于2 mg/L时,就会造成泛塘或鱼浮头,影响了鲤鱼正常的新陈代谢,影响了饲料转化率,无法达到高产的目的。该镇技术人员在平时的技术服务中,要求配备2 kW增氧机45~75台/hm2。有的养殖户虽然有增氧机,但没能正确使用,只是到了鱼浮头时,才开动增氧机,没有发挥增氧机的增氧、曝气、搅水的作用,把增氧机变成了“救鱼机”。尤其对于水深超过2 m的池塘,在高温季节,池塘出现了分层现象,底层水严重缺氧,水中硫化氢含量增加。一旦向池塘中大量注水,池水分层被破坏,很容易形成鱼浮头或泛塘,因此在晴天中午尽量打开增氧机或其他增氧设备,傍晚时关闭增氧机。
4.2.2 池水的藻相。在养殖鲤鱼的过程中,日常管理重要工作以培养单细胞藻类为主的水体,应以金藻、硅藻、绿藻、黄藻和隐藻为优势藻相形成的淡黄色、黄褐色、黄色和绿色为好。
5 鱼病防治
5.1 鱼病预防
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在投放鱼苗前用生石灰2.25 t/hm2彻底清塘外,还要进行定期消毒,用生石灰和消毒精全池泼洒[4],以及通过喂药饵增强鱼体的抗病能力。
5.2 鱼病症状
主要有细菌性鱼病和寄生虫性鱼病。细菌性鱼病表现为鱼体发黑、鳞片脱落、烂腮、体表出血等;寄生虫性鱼病,表现为烦燥不安、跳跃、钻泥、腮部和体表黏液增多。
5.3 鱼病治疗
一是杀虫,可用灭虫王、敌百虫、硫酸铜及中药制剂和一些农药。灭虫王、敌百虫主要用来杀锚头鳋、蠕虫等;硫酸铜主要用来杀有鞭毛的原生动物;有些虫需要几种药配合一起进行治疗。二是灭菌,有内服和外用2种治疗方法。内服药有金霉素、土霉素、氟哌酸和中草药等,这些药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治疗常规性细菌病。外用药包括生石灰、无机氯、有机氯和中药制剂,用水溶液泼洒整个池塘以达到灭菌的作用。
6 参考文献
[1] 侯和菊.鲤鱼高效养殖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08(5):40-41.
[2] 朱洪利.鲤鱼池塘高产高效生态养殖技术[J].河北渔业,2010(8):21-22.
篇8
作为旱鸭养殖的大县,鹿寨县通过不断的引进新的旱鸭养殖技术,实现了其旱鸭养殖的高产以及肉鸭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的收益。网上养殖新技术是目前鹿寨县运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旱鸭养殖技术,该技术主要体现在养殖环境和品种的选择、棚舍的消毒、科学的喂养和放养以及病虫害的防治等各个方面。
1.1良好的养殖环境
鹿寨县在进行旱鸭养殖的过程中非常注重于营造良好的养殖环境,主要体现在活动场地的选择以及鸭舍的建造2个方面。
1.1.1活动场地的选择鹿寨县的旱鸭养殖分为喂养与放养2种,其中以放养的方式为主。因此,在旱鸭放养会选择一些土壤和水源比较好的林地,这样放养的鸭子可以给农作物进行除虫、除草,而且鸭子的粪便还可以作为农作物的肥料,从而实现了生态的养殖。但是,放养对作物的主干高度有一定的要求。进行喂养的活动场地一般会选择在离水源比较近以及地势比较平坦的地方。
1.1.2鸭舍的建造鹿寨县在进行雏鸭养殖的过程中主要采用发酵菌网上养殖新技术,一般选用网眼为1cm左右的网进行养殖,这样可以使得雏鸭不接触地面,从而降低染病的机率。而且,鸭舍的建造分为单层式和立体式2种。单层式的鸭舍网离地面约50cm左右,而立体式的鸭舍则是在单层式的基础上使用金属或者毛竹进行分层。另外,在进行鸭舍建造的时候还需要保持其内部的恒温,还需要设置专门的饲料槽和饮水槽。
1.2选种
鹿寨县的旱鸭养殖在品种的选择上以体型大、肌肉丰满且肉质鲜美、易繁育、抗病能力强和易于饲养等优势比较明显的北京鸭、番鸭、樱桃谷鸭为主。而且选择那些毛色均匀、富有光泽,眼睛大而有神,叫声清脆、响亮,行动灵活以及体型比较均匀的雏鸭。
1.3鸭舍的消毒
鹿寨县在进行旱鸭养殖的过程中十分注重于鸭舍的消毒工作,一般在饲养雏鸭前的1个星期左右对鸭舍进行通风,使得鸭舍保持干燥,并且对于鸭舍的饮水槽、饲料槽等进行清洗,并且使用一定剂量的消毒液进行浸泡消毒,再放在阳光下进行晒干。对于整个鸭舍的消毒一般采取3个步骤:使用浓度为2%左右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喷雾消毒;使用福尔马林和高锰酸钾按2:1的比例来进行2次熏蒸消毒;使用1:600的菌毒杀溶液喷雾进行封闭杀毒。
1.4科学的放养和喂养方法
鹿寨县的旱鸭养殖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的成绩,与其科学的放养、喂养方法是分不开的。
1.4.1科学放养鹿寨县的旱鸭放养一般选择在一些农作物主干比较高的林地,而且放养时间一般是每年4~10月,因为这段时间林地的各种虫类、草类等可供鸭子食用的物种非常多,从而可以为养殖的鸭子提供丰富的食物和营养。在进行旱鸭放养的密度上主要采用稀疏放养的方式,以保证鸭子食物的充足,放养密度一般保持在30~50只/667m2。鹿寨县在进行旱鸭养殖的过程中根据所放养鸭子的数量以及林地的面积用围栏将其分成几个区域来进行分开放养,一般每一个区域的面积大概在3335m2左右,每一个区域所放养的鸭子数量在200只左右;如果进行放养的林地面积比较小,不足以进行分区的话,可以采取间断放养的方法,以保证林地内草虫等食物的数量。另外,在旱鸭放养区域内设置好水槽,以保证鸭子的饮水情况。
1.4.2科学的喂养在进行旱鸭喂养的过程中,鸭舍的通风以及温度根据气候以及鸭舍内空气的流动情况来进行改变。在对旱鸭进行投喂的过程中,遵循“先水后料,无水不喂和自由采食”的饲养原则;实行多餐制,每天的投喂次数以4次为宜;在鸭子成长的过程中,还应该根据鸭子的不同生长阶段进行更换饲料,以保证生长所需的营养;另外,随着鸭子的不断生长,应当逐渐降低饲养的密度,以保证旱鸭具有足够的生长和活动的空间。
1.5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的防治是鹿寨县提高旱鸭存活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其在放养的过程中将旱鸭放养的时间与林地喷洒农药的时间进行错开,防止旱鸭中毒。养殖户对鸭舍以及其活动区域进行定期的清理,保持干净。鹿寨县在进行旱鸭养殖的过程中积极做好旱鸭流行病的预防工作,对饲养的旱鸭定期进行疫苗接种;一旦发现病鸭,及时对其进行隔离,并对所有的鸭群以及活动区域进行全面消毒。另外,加强巡逻,做好安全措施,以防止天敌的入侵。
2总结
篇9
关键词 河蟹;稻田选择与工程建设;蟹苗准备;饲养管理;捕捞
中图分类号 S966.1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1-0303-01
邳州市位于黄墩湖畔,具有稻田资源,可用于稻田养蟹面积达1.33万hm2,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而且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很高,发展势头良好。为提高河蟹养殖的经济效益,现将稻田河蟹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1 稻田选择与工程建设
养蟹稻田应选择靠近水源、水质良好、进排水方便的田块。要求壤土,土壤比较厚实,面积以0.67~1.33 hm2为宜。最好选择低产稻田,易改造成良好的养蟹环境,促进水稻、河蟹生长,实现增产增收。稻田养蟹田间工程建设通常由环沟、田间沟和暂养池三部分构成。环沟可于距田边4 m处开挖,沟宽4~5 m,深1.0~1.5 m。将挖出的土放在田埂上,夯实加固。田间沟,在田间开挖呈“井”或“王”字型,沟宽0.8~1.0 m、深0.5~0.8 m,田间沟与环沟相通。暂养池主要用于培养蟹苗、蟹种、收获蟹。环沟、田间沟、暂养池应占稻田面积的30%以上,养蟹的稻田,田埂要比一般单种植的田埂高一些,埂高在1 m以上,埂面宽3~5 m,底部不能低于6 m,可用新挖的田土来筑埂,要求夯实,防止逃蟹[1]。防逃设施一般运用聚乙烯网布、木桩或水泥桩用细绳相连,将聚乙烯网布上边用细线固定在细绳上,下边埋在泥中,一般木桩(水泥桩)间隔3 m左右为宜。内层用塑料薄膜悬挂在聚乙烯网布上,上边用针缝住,这种防逃墙比较坚固耐用,且造价低廉,维修简单方便。稻田养蟹需要有独立的进排水设施,可选择橡胶管(塑料管),最好是无接缝的,长度4~5 m。进排水管道四周要压实,防止跑蟹或敌害生物进入。要保证灌得满,排得出,水位易于控制,安全可靠。
2 蟹苗准备
蟹苗就是大眼幼体,一般是选择天然成蟹的大眼幼体。要求必须在含盐量低于4%以下的淡水中淡化4~5 d,蟹苗体质健壮,呈黑褐色,规格整齐,有活力。蟹种首先必须是长江系的蟹种,要求规格整齐,有活力,无肢体残缺现象。个体过小、过大的应挑出[2]。蟹苗可用蟹苗箱运输,蟹苗箱一般是60 cm×30 cm×8 cm的箱体,底用16目网布钉牢。四周留多个通气孔,便于通气和观察。装苗前要对苗箱进行消毒,消毒后用淡水浸泡一下,箱底放新鲜水草,每只箱可装蟹苗500~750 g,将蟹苗均匀分布在水草上。最好于夜间运输,运输途中不能风吹雨淋。蟹种运输一般采用聚乙烯网布做成的网袋,网眼的大小以蟹种不能爬出为准。每只网袋装蟹种2~3 kg,不宜多装,不能堆压。运输途中不能风吹、曝晒、雨淋,以提高运输成活率。蟹种放养前7 d,彻底清除稻田及蟹沟里的敌害生物。然后用生石灰1 050 kg/hm2化水泼洒。在围沟里移栽沉水性植物,保证蟹沟内水草覆盖率达30%左右。
3 饲养管理
大眼幼体下塘前3~5 d应培育出天然饵料。放苗的前1天,在池中放置用10 mg/kg高锰酸钾消毒过的水草。水草面积占池面积40%~50%为宜。池水保持30~40 cm以提高水温。宜选择晴朗天气放苗,开始时每天投饵料占体重100%~150%,20 d后适量增加日饵料。开始以豆浆、鱼糜为主,全池泼洒。3期后,喂豆饼糊、麸皮等,饵料量白天占40%,夜晚占60%,一般饲养约30 d,可达到V期,直接放入大田养殖。若其购进V期以上的蟹种可直接放入大田养殖。河蟹喜食动物性饵料,应坚持荤素搭配,精青结合原则。3月蟹种刚放入蟹沟时,水温偏低,饵料应以精为主。7―9月为河蟹的摄食高峰,也是河蟹增大身体的关键时期,饵料组合应以青料为主,多投喂一些水草等,适当增喂一些小鱼、小虾。饵料要求量充足,新鲜可口。10月河蟹饵料的投喂应以动物性饵料为主,日投饵2次,坚持定时、定质、定量、多点投喂[3]。饵料的投喂应以傍晚1次为主,一般傍晚投喂量应占全天量的60%~70%,上午投喂量占30%~40%,饵料的投喂要求做到新鲜、适口、营养齐全。稻田养蟹要勤于换水,水位过浅要加水,水质过浓要换水。稻田水面保持10 cm即可,一般在10:00―11:00换水。每次换水量为稻田水体1/5~1/4。病害主要有腮病、肠炎、胃炎、肝坏死等,除了用药物治疗,可定期喂养脱壳素,定期使用生石灰消毒,改善河蟹生长环境。
4 捕捞和暂养
河蟹捕捞应视天气而定,宜早不宜晚,以防突然降温结冻,增加河蟹捕捞难度,影响产量。河蟹捕捞,对于自动上岸的可以手捕,或设置地笼捕捉,或排水捕捞,或利用河蟹的趋光性,用灯光捕蟹[4],一般捕获率可达90%以上。河蟹暂养必须到立冬前后才可进行。凡是作商品蟹出售的,可按规格分开暂养,暂养的工具主要是网箱,网箱应是敞口并有防逃塑料布,一般密度为150 kg/m2。网箱应放置在水质条件好的地方,有微流处最佳。防止网底与底泥接触。暂养的河蟹应精心喂养,可用黄豆、鱼块等精饵料喂养防止掉膘,要精心管理,防逃防盗,待价而售。也可以用日光温室暂养,推迟上市时间,增加收益,并做好记录,便于计算产值、产量。
5 参考文献
[1] 肖祖国.稻田成蟹不同规格、不同密度养殖对比试验[J].养殖与饲料,2008(3):27-29.
[2] 金满洋,张朝阳,刘瑾冰,等.青铜峡市稻田河蟹生态种养新技术试验总结[J].宁夏农林科技,2010(5):4-6.
篇10
【关键词】 奶牛养殖 品种 技术 常见误区
1.把好品种关
好的奶牛品种是养好奶牛的前提条件。中国荷斯坦奶牛(俗称中国黑白花)是我国惟一的一个奶牛品种,其产奶性能优良,在我国北京、上海等地规模化奶牛饲养的中国荷斯坦奶牛,平均每头年产奶量已达8000kg,个别高水平奶牛场已把每头年产10000kg作为近些年的奋斗目标。
2.养殖技术要点
2.1技术要领 正确按摩,传统奶牛饲喂对按摩不重视,即使按摩,方法姿势有误,时间掌握不好,也会严重影响奶牛的产奶量。正确的按摩方法:挤奶前用双手按摩表面,然后轻按各部,使膨胀、皮肤表面血管努张,呈淡红色,皮温升高,触之很硬,这是放乳的象征,要立即挤乳。挤奶前的按摩为2分钟。从中挤出的奶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贮留在中的,另外是一面挤奶一面分泌的,若挤奶不当,奶就很难全部挤出。只有掌握正确的挤奶方式,符合泌乳的生理规律,才能取得最佳泌乳效果。其要点一是用力恰当,二是与的排乳速度合拍。要求每分种挤奶次数80~120次,挤出1.6~2.2kg牛奶。
2.2科学饮水水是牛的必需物质,乳牛缺水引起的疾病要比缺乏任何营养出现的病情快而且严重。牛乳的87%由水组成。实验表明,能给牛创造自动饮水条件比每天固定2~3次饮水多饮水20%。另外,当气温在12℃以下时要给牛饮温水。
2.3产后保健分娩后给母牛喂30℃~40℃麸皮盐水。其中麸皮约1kg,盐约100g,水约10kg;母牛在产后一周内,按照母牛体质恢复状况给料。
2.4合理调整营养配比 奶牛要多产奶,最终靠的是营养全面和合理配比。传统奶牛饲喂多存在日粮不全、营养不够;部分营养偏多,严重浪费;部分营养供给不足,奶牛生产性能下降。因此不同的产奶时期按照不同的营养要求合理配比饲料。
3.饲养误区
3.1精料喂得越多越好 随着奶牛为养殖户带来的经济效益增加,众多奶牛养殖户对自己的奶牛倍加爱护,给奶牛饲喂大量精饲料,导致奶牛发生营养性疾病。因为奶牛属反刍动物,其日粮中粗饲料所占比例不应少于60%。
3.2挤奶时间越长越好 一般奶牛泌乳期是305天,可是在生产中,一些奶牛养殖户从产奶一直到没有奶为止都在挤奶,使奶牛过度消耗体内营养,较难受孕,从而影响泌乳量。所以必须在奶牛泌乳期挤奶留有一定干乳期,使奶牛有充足的时间来补充体力和损失的营养。
3.3干乳期减料 奶牛经过产犊泌乳,体内营养损失很多,加上怀孕、胚胎发育等对营养的需要,均要求在干奶期补充营养。不少养奶牛户均认为不挤奶时应喂差些,大幅减少精料,造成临产前呈下等膘情、产犊费力费时,产奶量低,产出的犊牛体质弱。由此,奶牛除刚干奶后临产前几天适当减少精料喂量外,其余时间均不可减少,干奶期精料喂量以占母牛体重的0.8%~0.9%为宜。
3.4卫生消毒无关紧要 其实奶牛对环境非常敏感,长时间不刷拭牛体,不能保证牛舍的干燥、通风、卫生条件会影响奶牛的健康或直接影响其产奶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