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景观设计范文
时间:2023-03-21 02:17: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园景观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高校作为高等学府,文化与知识高度集中的区域,应保持自身独特的校园景观文化,彰显一所大学的独到审美与品位。高校校园景观设计涉及到生态、建筑、美学等诸多领域,综合性比较强。
寒地高校的校园景观设计,由于受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制约,相对来说规划管理较为困难。因此,改善寒地高校景观环境,提高寒地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的实用性能,是现代东北地区寒地高校校园环境建设的趋向。本文针对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及审美取向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东北寒地高校环境的特点,阐述了寒地高校景观设计的开发措施。
一、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的内涵与特征
景观设计,是现代建筑设计开发过程中,对周围自然或人工环境要素的整体规划与合理布局,以便于建筑主体与自然生态环境产生和谐互应的关系,为人们生活提供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空间,提高整体艺术性能的景物规划活动行为。校园景观是现代校园环境建设及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校园景观设计是现代办学理念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地域性、功能性
高校校园景观设计是高校整体布局全面规划的环境设计,来自于对校园自然环境条件、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等因素的综合性发掘。校园景观设计是根据学校教学、工作、学习、生活的各项功能需求,具有促进师生学识交流、激发灵感智慧、陶冶情操修养的功能。
2、生态性、人文性
校园景观是应用生态学原理开发的局域性景观生态系统。它是针对教师和学生等校园活动主体,把握其群体性活动的行为规律,满足师生共通的环境心理需求,而进行的自然或人工环境的规划建设。校园景观设计坚持了以人为本的原则。
3、文化性、多元性
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以突出校园文化特色为原则,充分挖掘校园环境与文化内涵,运用雕塑、植物等环境点缀,强化校园的文化气息。校园景观设计的多样化特点,包括功能、形式及配置的多样化。如不同草坪、假山,水体景观的造型、尺度、色彩、材质、构图等多种变化。
二、影响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的决定性因素
1、自然气候环境条件
自然气候环境包括光照、温度、湿度、风力等自然因素,这些生态因素影响着校园景观的设计规划,对与校园景观空间的配置、绿化植被的选择、景观绿化的养护等等环节优质极其重要的制约作用。
2、绿化植被的生活性能
校园景观设计,离不开绿化植被的配置。所有绿化植物都具一定的生活习性,受气候、环境、地理位置的变化影响,高校景观设计的绿化植被选择,要根据不同的生活性能进行优化合理设置。
3、人文环境的适宜性
高校景观设计,要在充分体现周围环境的综合因素基础上,结合特定的历史人文环境,适应校园整体性环境规划原则,体现高校校园环境的建设宗旨及人文功能。
4、 校园空间的布局规划
校园景观的设计不是抽象的,是受校园所处地理位置的布局、空间、面积及周围环境制约的。是“点、线、面”绿地景观的有机结合,通过设计,构建结点、道路及各功能分区绿地景观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形成布局合理、结构科学、生态功能健全的绿地网络系统,实现校园环境的艺术美感,是校园景观设计的重心。
三、东北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的现状
寒地高校因其特殊的地域性气候特征,造成了冬季景观植被的结构单调、景色萧条,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寒地校园景观综合功能弱化。通过对哈尔滨、长春、大庆、沈阳、吉林等北方寒地高校的校园景观设计实际调研,寒地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存在着相关问题:
1、自然化因素不科学
受气候、土壤等因素制约,适于寒地生长的植被相对较少,很多北方寒地高校景观设计未能充分考虑遵循地域气候和季节变化规律,很多景观的设置,在春夏季节景色开发效果相当好,一到漫长冬季来临,很多景观便失去实际作用,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2、人文性因素不合理
高校景观设计要本着地域性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体现活动主体的人本化设计理念,具化到寒地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中,要适合高校当地的特色文化氛围,很多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中的植被、雕塑、景点的设置比较泛化,不具备代表性意义。
3、综合性因素不到位
东北高校的校园景观设计,原则上要根据当地的实际环境需求,要体现因地制宜的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导向,要综合寒地高效校园景观设计的环境,功能,发展等具体因素进行设计,但很多北方高效在设计校园景观时,随意盲目性较大,综合考虑不够全面。
四、北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的开发措施
1、遵循地域气候变化规律,体现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
受到气候的影响,在冬季,东北地区的植物进入休眠状态、水景干枯、冰雪覆盖,绿地景观给人以单调、枯燥、萧条的感觉。同时,严寒也限制了师生的户外活动,绿地空间缺乏吸引力,使用率下降,甚至处于闲置状态,变得消极、冷寂而缺乏活力。因此,在东北校园.绿地景观设计中必需注重冬季景观的营造,改变被动适应的局面,主动利用冬季造景元素和独特的冰雪资源创造特色景观,切实设置有利于高校校园景观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元素。同时,创新景观建设技术研究,提升寒地高校环境质量。
2、遵循人性化的活动主体,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东北高校校园景观设计,要面对广大师生,立足实际、融合特色设计理念,建设环境资源优化高效的生态校园。校园景观设计要确保安全健康为前提,综合考虑设计材料是否坚固、美观、有无毒害或污染环境,校园整体景观是否更好地发挥综合教育功能等等。
3、化东北寒地特色资源开发,体现多元个性化设计理念
充分发挥东北独特的自然资源,运用冰、雪、雾淞等自然景观元素的造景功能,将冰雪艺术、冰雪文化引入到校园空间设计中,使冰雪园林景观成为寒地校园环境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设计中要为冰雪布景留有一定的创作空间,利用灯光形成品莹透剔、五彩缤纷的校园景观。增加冬季户外环境对学生的吸引力,尽可能创造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如提供学生动手制作冰雕、雪雕的场地。在冬季,积极开展冰雪运动,增添校园活力,形成独特的东北校园人文景观。如利用结冰的水面形成溜冰场,开展一些冰上运动,同时,根据实际情况,校园中的坡地也可形成滑雪场。大学可以将城市的冰雪旅游运动同大学生活动相结合,鼓励师生在校园开展冰雕、雪雕的作品创造,形成冬季校园独特美景。
4、建生态型校园景观,体现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
寒地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要本着校园景观的综合性教育功能,开放校园环境,尽量利用可再生资源,营造立体的、多层次的生态校园景观体系,体现出高校优美的自然景观、鲜明的区域特征、优雅的人文内涵和人性的校园空间设施。
5、重人工设施色彩设计,增强校园景观设计审美理念
色彩设计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创造环境的可持续性手段,尤其对于冬季寒冷漫长、空间环在色彩上平淡、灰暗、缺乏生气的寒地城市校园,其色彩设计尤显重要。优秀的色彩设计转化不利的气候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人们对冬季寒冷的“恐惧”,增加学生的户外活,增强人们的心理认同感。校园绿地色彩设计主要体现在色彩的层次、节奏、韵律等产生美感上,在具体设计手法上要注重点、线、面的合理搭配。点是指示牌、邮箱、电话亭、塑和小品等:线是指道路、线形的人工水体,成行的路灯等;面是指大块的草坪、成片的花卉、树木、大面积的广场、水面等。这三者构成绿地景观色彩的平面和纵深层次。
校园绿地中散落着丰富的点状色彩,如以点的形式出现的小品、雕塑等,色相可以丰富,可采用高饱和度的色彩,但面积不宜过大,应以背景色的补色调出现,起到画龙点睛、活气氛、丰富画面的作用。布置时宜自由错落,主次分明的与其他景观结合,注意设计的教育性与可识别性。线的色彩与点的要求不同,在一般情况下,车行道色彩以灰暗为主,这是路材料决定的,同时也构成了建筑及环境色彩的陪衬。步行路面的硬质铺地应图案、形式、彩多样、富于变化。由于冬季空气中灰尘较大,明度、饱和度低的颜色容易显脏,而明度、饱和度高些的暖色在雪后能更加突出,给校园增加活力。在图形的选配上宜用大色块,这样具视觉冲击力,色彩图形过于细碎,色彩感不强,效果不理想。在仅供人行的林间小路上,色彩、材质应富于变化。灯杆的色彩宜隐退,不作为视觉关注中心,黑白即可。作为面状色出现的多为绿地内部的小广场,其铺装的图案,色彩设计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同时考虑使用性质,如一些体现庄重氛围,具有纪念意义的广场,其地面铺装不宜采用多变而鲜艳色彩,而用于师生集会活动的小广场,色彩可以明快一些,富于变化,以利于提高广场吸引力。
总之,校园景观设计是现代高校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受其特殊的地域性气候变化条件制约,要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坚持因地制宜,生态优化、审美提升的原则,实现东北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的协调性与个性化开发。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地域性景观;地域特征;校园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大学校园景观设计应与城市景观设计有所区别,良好的校园景观能够给师生奋斗的感染力。校园景观需要担负起承载学校历史、传统、文化等责任。校园景观设计应努力体现学校的精神和文化,将设计理念与景观融合,并将之物化,通过具象的形态来传递文化内涵。
1地域性校园景观概念界定
1.1地域性景观
地域性景观是指在某一个地域范围内,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所表现出的地域特征。这是长期的人类活动所形成的特有的地域文化,体现在气候特点、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动植物资源等自然景观资源以及人类作用于自然所形成的人文景观等方面。在相对明确的地理边界区域内存在,并区别于周边地域的景观。
1.2校园景观
关于校园景观的定义目前没有一个确定的说法,各位学者的理解也各有不同。笔者认为校园景观是一种集合了多种物质要素的综合体,由于校园在功能上的特殊性,校园内的建筑物、道路以及户外空间的规划需要满足瞬时性的高密度人流要求。校园景观的独特之处在于要重点考虑环境的教育功能和景观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1.3地域性校园景观
笔者认为地域性校园景观是校园景观中所包含的所在地区的自然景观与校园自身的历史文化内涵的结合。这其中包含场地的地形地貌、气候特征、植物品种以及当地的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等。
2地域性校园景观的设计方法
2.1地域性校园景观的设计需求
2.1.1体现场地特性
地域性校园景观设计要以尊重场地的地形地貌、气候特色为前提,挖掘具有传统风格,地方特色的典型符号元素。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并吸收这些代表性元素,并将之加以改造和利用,打造适合当地风土人情的景观。校园中的建筑风格受场地的气候因素影响很大,北方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冬季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因此建筑在设计时由于考虑到冬季的保温避风等因素多采用厚重的材质和较为平缓的屋顶,建筑整体呈现出厚重的感觉,北方高校的校风也具有敦厚淳朴之感。而南方气候多以湿润为主,需要考虑遮阴、防雨等因素,建筑整体的风格呈现出轻盈通透的特点。
2.1.2积淀历史文化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地域文化和历史文脉的传承越来越关注。“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存留在景观内,融汇在生活中,对城市营造和市民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城市和建筑的灵魂。”每所校园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文化,这是学校的历史积淀也是学校的灵魂所在。在进行景观设计时,要保留学校的历史和文化,将校园的历史文脉与景观相融合,让师生能在景观中感受到学校的文化气息。
2.1.3满足心理需求
良好的校园景观给师生奋斗的感染力。校园景观设计应努力体现学校的精神和文化,将设计理念与景观融合,并将之物化,通过具象的形态来传递文化内涵。我们通过道路、构筑物、植物的合理规划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校园环境,让身处此环境中的人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和心理联想,对校园景观的使用者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令身在其中的人体会到内心的平静。
2.2地域性校园景观的设计表达
2.2.1提取文化符号
在地域性景观设计中常提取地方典型的“视觉元素”作为象征符号,将这些元素符号进行整合处理,应用于现代景观之中。这样既不影响整体的设计形式,又能使传统景观与现代景观互相融合。
进入斯坦福大学,映入眼帘的首先是土黄色石墙和在拱廊相接的红屋顶建筑,学校校园空间庄重典雅。校园中随处可见的学者雕像,给在古典与现代气氛的交映中的校园增添了浓郁的文化和学术气息。斯坦福大学广场内的情景雕塑,描绘出一幅辩论的场景,展现斯坦福悠久的历史文化与学术精神。良好的校园景观文化底蕴对于美国高校是非常重要的,构建具有浓郁文化氛围的校园景观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图1)
2.2.2抽象景观场所
景观设计是对空间的塑造。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地域性的生活模式、风俗习惯、历史文脉、等对地域性空间类型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多种形式的空间展现出不同的空间环境,给人以不同形式的体验。在地域性景观设计中,主要通过利用不同景观要素来组织塑造出符合人们需求的,能够反映地域特色的空间和场所。
例如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建筑的整体布局很大程度的受到客家方楼的风格影响。整个建筑布局模仿闽南传统民居,以天井为中心,高度对称的矩形平民布局,厚墙体围合成的内向型聚集空间。天井是南方常见的房屋结构,天井庭院从属于建筑单体,常常通过漏窗的形式同外界相联系,是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互相渗透的灰色空间。在象山校园的设计中,天井庭院继承了传统庭院的通风采光的功能特点,同时,还作为楼梯、通廊的联络枢纽。这种形式保留了不同建筑空间的私密性,又为使用群体提供了共同活动的开放空间。 (图2)
2.2.3使用地域材料
使用地域材料是选择与地方自然条件相适合的技术,与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传统设计手法相结合,这种方式在降低景观造价的同时又赋予景观强烈的地域特色。主要体现在利用地方性材料、改进传统构筑方式以及运用现代技术诠释地域文化等几方面。
仍以象山校区为例,象山校区所用的材料,没有使用用新造的材料而都保留了材料本身的形态。设计师抛弃了现代工艺中常用的玻璃、钢材等现代材料而有些刻意的追求带有岁月痕迹和历史厚重感的材料,这体现了设计师亲土恋土的材料美学观念,也暗含建筑师对时间对历史的尊敬。这些材料带着历史的厚重感在象山校园中重新焕发出生命的光芒。象山校区建筑立面用的砖和屋顶用的青瓦都是从浙江各地拆迁回收运送回来的残片,这些粗糙斑驳的砖瓦带有50年甚至100年的时间,这些带着本土历史和故事的砖瓦使建筑一建造起来就有了时间感。设计师选择了江南地区常见的杉木和竹子打造建筑立面,杉木原本的明黄色和山色彼此交融,使得建筑活跃起来。竹条主要用在室外走廊上,竹条的暗黄色和白色的墙体形成了鲜明的色彩对比,成为了视觉焦点。杉木和竹子并不是经久耐用的材料,它们会在夏日的暴晒和雨水的冲刷下逐渐变脏褪色,而这些痕迹恰恰给建筑留下了一种真实自然的时光印记,从而使建筑变得鲜活起来,使建筑真正的植根于这片土地。(图3)
3基于地域特征的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实践——山西医科大学校园景观设计
3.1项目概况
山西医科大学新校区位于晋中市,规划占地总面积1138.06亩,总建筑面积约为40万平方米。山西医科大学新校区正处于大学城东部正南面,校园大门向南面开放,属于门户地带。基地整体呈方形,原始规划两条主轴十字形贯穿校区。在轴线空间中,为校园的历史文化和德育文化提供了载体。而这种典雅书院式的传统校园规划形态,在理性中透射出校园百年沉淀的同时,也为校园空间留出了多处完整的绿地系统和院落空间,为景观提供了良好的框架结构。山西医科大学的校园景观需要具备高等院校景观的功能和特点,同时又要成为承载医学院校园文化,展现校园文化精神的宣传名片。因此,其校园景观要求体现医学院特点与山西的地域性特征。(图4)
3.2设计目标
3.2.1实现以人为本的开放式校园景观
本方案重点规划校园的复合功能和绿色交通体系,体现以人为本、人行优先的景观特征。总体采用人车分行的交通体系。为提高交通效率,在步行系统方面,沿正对出入口的几条道路设置广场和景观草坪,并使之向各个建筑组群和道路之中延伸,与布置在自然绿地中的小路共同形成覆盖整个校园的步行网络。步行系统设计以“小尺度、亲切宜人”为主要原则。
3.2.2实现历史文脉与地域特色在场地中的传承与发展
本方案设计中强调地域特色文化的体现。在纵向中轴处重点突显山西医科大学百年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以及其独有的地域特色文化。在横向中轴设置医学史上著名人物雕塑,突出对医学本质的探究。同时在景观细部上充分利用材质、色彩、景观形态等来体现晋中市的地域特色。
3.2.3实现校园绿化氛围与地域特色文化的衔接
为了营造步移景异、三季有花、四季有绿的丰富的校园景观以及独特的地域植物特色,本方案在植被材料选择上重点选择山西省乡土树种,常绿落叶混搭,水生植被多样化,形成形态多样、层次丰富的空间环境,除自然山林群落外,需要营造的主要有密林空间,疏林草地,草坪空间,轴线景观,郊野生态空间和林荫广场等多种植物空间形式。特别强调利用植物与节点、建筑有机组合,围合出富有地域特色的小院落。
3.3体现地域性文化特征的设计表达
3.3.1提取文化符号
景观的内在灵魂和文脉根源是地域文化的人文环境层面来打造的。从场地的文化内涵中汲取灵感,并将之提炼,在细节之处体现场地的历史传统文化、民族特色,彰显地域性格。
以本方案中位于礼仪形象轴两端的“德能广场”和“医理大道”为例。
德能广场——长达760米的礼仪形象轴起始于校园南门,地势由行政楼开始缓慢下沉,至德能广场的镜面池结束。寓意着求学之路应当静心,沉稳方能有所成就。粼光微浮的镜面池两侧分列银杏树阵,并沿德能广场向行政楼延续,引领视线望向远方。广场两侧布置花台,高低错落,使空间富于变化。(图5)
医理大道——道路中央,利用整形林带和两侧的几何形草坡烘托肃穆庄重的气氛。将和著名校友的事迹镌刻于地雕之中,与铺装相结合,分置于斜坡之上,打造一条具有人文细节的成功之路。礼仪形象轴,以医德为起源,以医理为承载,在医理大道处逐渐收尾。(图6)
3.3.2使用地域材料
(1)材料与肌理
材料是景观存在的语言表达,景观的内在精神与内涵依附于材料表现出来。地域性景观的材料选用注重的是新型材料和新技术与传统地域材料的融合。在山西医科大学景观设计中,合理的选择和利用材料,通过材料表现地域性文化的细节,是设计中需要注重的问题。
本方案的材质选择以简洁、大方为原则,材料以木材、金属、石材为主,并选择与建筑材料相融合的材质,使景观具有整体性、统一性。
(2)色彩与表达
法国色彩学家 Jean-Philippe Lenclos的“色彩地理学”充分证明了色彩具有地域性。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由于受不同民族文化、信仰差异以及气候背景等的影响,对于色彩的感受也有所不同。在山西医科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景观材质的色彩也是营造地域性氛围,体现地域特征的重要载体。
本方案中材质色彩以黑色、灰色、红色和原木色为主,深沉厚重的颜色寓意山西医科大学历时百年的历史积淀。
4结语
本文以山西医科大学校区景观设计实践为依托,结合理论研究,探讨了地域性文化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体现。基于地域特征的校园景观设计是从场地实际情况出发,通过提取地域符号、抽象景观场所以及融合现代技术等设计手法打造为场地的使用者带来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校园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季蕾.根植于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硕士论文].南京:东南大学,2004.
[2]王云才.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之图式语言及其传承[J].中国园林,2009(10):73-76.
[3]理查德·P多贝尔.《校园景观——功能·形式·实例》.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4]王澍.造园与造人.[J].建筑师.2007年4月
[5]林箐,王向荣.地域特征和景观形式[J].中国园林,2005(06)
[6]朱建宁.立足自我、因地制宜,营造地域性园林景观〔J.风景园林,2004(05);
[7]杨鑫.地域性景观设计理论研究[硕士论文].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9.
篇3
关键词:现代高校校园;植物要素;水体;铺地;墙体;景观构筑
艺术设计景观的基本成分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软质景观,如树木、水体、和风、细雨、阳光、天空;通常是自然的。另一类是硬质景观,如铺地、墙体、栏杆、景观构筑,通常也是人造的。
一、软质景观的艺术设计
1.1 高校园林植物与和谐校园建设的关系
校园绿化环境是校园环境的一部分,是反映一所学校学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窗口。校园内令人沉醉的绿意,不仅能给人以美的感受,也能给人以智慧的启迪,是促进和谐社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校园绿化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与学校教育功能结合,其应渗透到学校课堂教学、课程实习实训全过程,使之成为自然科学和自然教育的天然课堂。因为广大师生在融入这优美的时,接受了自然与人文美景的熏陶,领悟到天、人合一的自然哲理,从而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绿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大学校园规划分区明确,分为办公区、教学区、生活区和运动区,各个区域的园林种植方式都各具特色,有较强的识别性。
校园绿化的骨架重点在道路两侧行道树,选择如法桐、香樟等树冠覆盖大冠型优美的树种,最好使之形成透视感强的夹景,视觉的尽端设计与学校文化内涵一致的景观,主道两侧可点式景石,刻上校训或温馨提示等文字,构成山石小品。
门景区和办公楼前的植物主景应体现了明快、简约、大气,以小花木作点缀,让校园人口环境严肃不失活泼。
教学区应用技术设计一些小型开敞空间,种植高大乔木,稀树草地,为师生提供课余休息、看书场地,营造了安静、凉爽的空间。花灌木的运用更显教学区的独特魅力,显示大学生的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
生活区即学生宿舍区则采用自然院落式的物种植方式,营造轻松、舒适的休憩环境。每栋宿舍楼自成一院,院内都有特色植物,让整个宿舍区充满了情画意,提升了社区的文化氛围,让居住在这里同学倍感温馨。在食堂校园超市周边设置多个小型广场。植物选择则以色彩丰富、季相各异的花灌木为主,
体育场馆是为师生提供锻炼、娱乐、比赛等活动场地的环境区域,其绿化设计以规则、简洁、实用为主,该区噪音大、灰尘多,宜择具有较强抗尘、吸音和抗机械破坏性能的植物,达到阻挡灰尘、消弱噪音、抵抗破坏之效果。
在实验楼周围可种植香樟、银杏、广玉兰、樱花、棕搁等抗污树种。其中银杏是植物界的活化石,已被列为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它既能吸收502等有害气体,又美化了校园,还是宣传保护濒危植物物种、激励同学们热爱自然的活体宣传物。
红花酢浆草是比较优异的校园地被品种,其夏季休眠期间也正好是学校假期,春秋繁花和冬季绿叶期均适合校园观赏,在南师大的推广利用就很成功。其他如玉簪、萱草、鸢尾、麦冬及许多彩叶观赏草等均为优良地被。也可利用季节性草花大片播种或栽植,如南理工的二月兰就是很好的一景。
保留校园特色的古树名木,古树经历了百年的沧桑,见证了学校的历史,是校园的活文物,有一定历史意义,烘托人文环境,古树名木还是一所学校甚至一座城市文化的象征,有古树的高校就有了文化的灵气,它可以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大学绿化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对非对口专业的学生来说,可增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可以了解植物的分类,对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同学来说,又能提供熟悉专业、协助实习的功能。
1.2水体:水体有动水和静水之分
动水包括喷泉、瀑布、溪涧等,静水包括潭、湖等。喷泉在现代景观的应用中可谓普遍与流行。喷泉可利用光、声、形、色等产生视觉、听觉、触觉等艺术感受,使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水的气息。尽管如此,人工的痕迹始终不可避免地展现出来。如果能将人工与自然巧妙结合,那一定会早现另一种境界。
1.3其它:
和风、细雨、阳光、天空等它们是大自然所赐予人类的宝物,人类在创造自然中充分利用这些要素,产生了许多大地景观艺术。现代景观要素的细部设计很重要,一个景观的好坏不仅要看结构,也要看细部,从台阶的尺寸,雨水口的处理,到铺装图案建筑的立面种植方式都很关键,要反复推敲。
二、硬质景观的艺术设计
2.1铺地
铺地是园林景观设计的一个重点,但高校校园的铺地又与广场有很多不同之处。但是我们现在的设计对于铺装的研究,特别是仔细琢磨似乎还不够。不是去研究如何发挥铺装对景观空间构成所起的作用,而是片面追求材料的档次,以为这样就好,其实不然。高校的校园铺装与坐凳小品应以混凝土制品为主,再加一些艺术造型,不要一味的选用高档次的花岗岩板,这并不影响协调或不够档次的感觉,同时,也可利用铺装的质地、色彩等来划分不同空间,产生不同的使用效应。
2.2墙体
过去,墙体多采用砖墙,石墙,虽然古朴,但与现代社会的步伐已不协调。出现的蘑菇石贴面墙,人造大理石围栏,现正受到广大人民的亲睐。不但墙体材料已有很大改观,其种类也变化多端,有用于机场的隔音墙,用于护坡挡土墙,用于分隔空间的浮雕墙等,现代的玻璃墙的出现可谓一大创作,因为玻璃的透明度比较高,对景观的创造起很大的促进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墙体己不单是一种防卫象征,它更多的是一种艺术感受。
2.3小品
园林小品的种类多多,如坐凳,花架,雕塑,健身器材等,坐凳是景观中最基本的设施,
布置坐凳要仔细推敲,一般来说在空间亲切宜人,具有良好的视野条件,并且具有一定要安全和防护性的地段设置坐凳要比设在大庭广众之下更受欢迎。设计还必须提供辅助座位,如台阶,花池,矮墙等,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同时,校园坐凳要把安装的稳固性和安全性放在第一位考虑。
2.4景观构筑
它包括雨水井、检查井、灯柱、垃圾筒等必要设施。过去,人们只是一味注重大的景观效果,而疏忽了对一些景观构筑的艺术考虑,从而产生总是对一个设计项目感到美中不足。现在随着人类思想意识的不断积累和提高,人们逐渐将景观细部加以统一协调考虑。从而取得了很好的视觉效果。
篇4
关键词:高校校园;景观设计;梅园
1.现代高校景观的特色
现在的校园建设,过多追求高、大、上,多了些“脂粉气”。设计上盲目追求欧美模式,淡化或忽略地方特色,全国各地出现了风格、元素雷同的校园景观。尤其是新校建设过程中,时间短、投人大,重景观、轻使用,建成后的校园景观,空间上,大片的广场、草地,空间与尺度不合时宜,呈现空旷无生机的状态;形式上,手法单一、景色单调,很难满足人的不同心理要求,不适合停留观赏。这种脱离地域,忽视个性的设计,很难引起师生对校园环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无法实现其应有的景观效果。
实际上,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历史,即文脉,如何在校园景观建设中保持特色,延续文脉,谱写自己的历史,是高校景观建设中面临和考虑的问题。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高校校园景观会呈现出一些特有的、相似的共同特征,但一所有特色的大学会在景观中展现一些鲜明的个性特征,正是这些个性的元素和空间布局反映了一所大学的历史和文脉,使其不同于其它院校。
2.项目背景介绍
该项目是山东艺术学院新校区的修缮项目。梅园初建于2008年,为了纪念2007年已故本院名誉院长、国画大师于希宁先生。因为初期建设简单,景观效果不理想,2012年做了进一步的设计和修缮,完善了景观。
3.景观设计理念
3.1体现校园文脉
文脉就是文化的脉络,文化的形式多种多样,景观中的场所精神就是一种,即通过特定的景观设计方法表达场所的主题,引导游人的精神境界。高等学府,尤其是艺术类院校,校园景观的设计要从学校的特色出发,创造利于师生学习和思考,能激发师生创作灵感,宁静而富含文化气息的环境。梅园的文化意义在于体现艺术的代代传承,游人到此可以缅怀老先生,体味老先生留给我们的人生教诲和艺术成就。
3.2方便游览,以人为本
“人创造环境,环境影响人”,在以育人为主的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梅园的功能是以纪念为主,游览为辅,当师生和游人进入园中,可以方便领略园内景致,领会景观精神。梅园总体形状呈圆弧状,在路线的设计上,顺地形而设,方便游览。起伏的地形和风景分布于道路两侧,满足观景的要求。
3.3营造生态环境
高校景观建设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景观作为校园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但要考虑当前的现实需要,同时要兼顾长远的发展,不仅要美观,而且要科学。梅园的植被选择,遵循适地适树原则,乔木为主,搭配小乔木和多种灌木丛,辅以少数草地,形成科学的、多样性的植物群落;材料的选择上注意环保和安全,实现景观的长效性。
3.4形式与功能并重
“形式服从功能”应该是校园景观设计的立足点之一。校园景观的功能主要体现在2方面: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一个好的校园景观应该同时具备这2项功能。梅园的纪念意义决定了它以实现精神功能为主,包括园名、人物雕像、梅花、题字、碑刻,无不传递着老先生的艺术成就和人格魅力,感染和教育着后人。同时园中的铺装、景石、花架、小桥流水、石上木亭和生机勃勃的植物又带给人们视觉上的美感和身体的舒展,不失为一处休憩游览的好去处。
3.5具有艺术品质
追求艺术是园林发展的基础,随着科学的发展,现代景观设计融入了越来越多的科学手段,景观不再仅仅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科学。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艺术都是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具备很多素质和艺术修养较高的师生,特别是艺术类院校,师生对艺术的追求更为迫切,景观的设计和实现上更应该注重艺术的多样化,创造艺术化空间,满足师生的审美情趣。
4.景观内容
4.1总体布局
该园处于下陷半围合地势中,东、南、北三面是挡土墙,西面临湖,湖面跟梅园高差较大,园子绕湖呈圆弧状。整体布局采用自然式,符合梅园气质,局部采用规则式,烘托其纪念氛围。一条轴线,自然置景,一条主线绕湖而行,采用仿古青砖和碎石铺路,穿插于起伏地形间,构成景观发展轴线,景观序列沿轴线依次展开。局部空间自由灵活,传统造园风格与现代景观技术相结合,互相补充,相得益彰。为了突出梅园气质,加大了地形上的高差,同时利用地形的变化和植物的遮挡将空间分割成多个小空间,这些小空间相互独立又互相关联,沿主线分布,方便游人游览,同时产生步移景异的效果。
4.2空间及景点构成
入口区采用中国古典园林形式,通过圆形拱门、置石、栽竹等手法点缀空间,创造一种曲径通幽的意境,主用作用是引导游人进入园内。该园的中心景点位于园子中心位置的于希宁纪念小广场,场地内设雕像、景观石。空间上,三面塑造土坡进行围合,坡上植梅、红枫、海棠、玉兰、景观松、银杏等,这种设计强化了场所,给人以私密感和安全感。场地一面居高临水,下面为校园内的景观湖,用借景手法将校园景色纳入其中。游人到此,居高临下、依静而思、缅怀前辈、展望未来。
梅园中,从人口开始,沿观景主轴线,多处景观题字。其中“问梅、探梅、赏梅”三组题字,既起到点景作用,又作为景观线索串联各个景点。此外还刻有于老先生为自己写下的自勉诗句“才德亲修养,三魂共一心”。
4.3材料的选择
梅花是中国传统名花,其姿态优雅、香气袭人,深得中国文人名士的喜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不可缺少的造景植物之一。现代园林中,植梅同样为园林增添无限的诗情画意。为了烘托梅花的古色古香,衬托于老先生质朴的人格,梅园小品在材料的选择上,采用仿古的青砖和原木。
4.4植物的选择
植物种类的选择非常重要,基本要求是适地适树,其次是要求选择的树种在意境上与整个环境氛围相协调。梅园选择的树种都能在当地生长良好,并且具有很好的观赏效果。共种植各类植物30余种,以梅花为主,搭配多种常绿、阔叶、观花、观果植物。梅花主要有杏梅、红梅、美人梅、榆叶梅、腊梅;常绿树种是松树,杉树;阔叶树种为银杏、红枫;观花植物为丁香、玉兰、桃花、海棠、杏树等;观果树种主要有柿树、石榴、山楂、木瓜等。另外,还搭配各种灌木和竹子,有石楠、黄杨、迎春、迎夏、南天竹、淡竹、火棘、贴梗海棠、棣棠等,草坪选择管理方便、生长旺盛的麦冬和结缕草。乡土树种的选择节省了成本,同时避免了日常养护管理难的问题。
篇5
关键词:校园景观;复制模式;文脉;空间;交往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正文
大学,是确立未来职业规划和人生观、价值观的课堂,是大学生迈向社会、贡献社会的教育核心阶段,是一个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标志。在新经济的背景下适应时代要求,如何建立新一想的大学校园环境,从而使大学校园建设合理健康的发展,构建整个校园乃至社会的文化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新世纪初期,随着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强烈要求及我国的政策引导,校园建设呈现出大规模扩建的趋势。一时间,老校园扩张兴建新区,新校园不断建设,大学城的新兴模式也已经在我国各省市迅速蔓延。数量和质量成为高校的一个两难选择:一方面为盲扩招、抢生源、满足市场巨大需求,不得不追求数量,另一方面以为的低水平复制导致校园失去特色。
校园景观设计的相关理论
“校园景观设计”包含植物配置和空间二次围合两个主要方面。旨在观赏和参与的两方面达到合理的植物景观配置和形成景观环境塑造的人参与活动的功能。
在Richard·P·Dober的《大学校园景观》一书中,阐述了校园景观设计的决定因素,包括气候、环境、地形、植被、场地尺寸及形状、风格、视觉特色等;并对校园景观设计进行分类,包括:第一,创造一个有特色的空间,从周围环境、边界、入口、道路、停车场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二,从传统空间、第二层次空间、第三层次空间、湿地、干地5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第三,休闲娱乐领域,包括花园、树林、动物区、娱乐场地、室内景观等;第四,场地制造和利用,包括灯光、室外家具等景观元素。
现代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的目标原则
一、文脉
文脉是一个学校发展传承的思想结晶,是学校独特性和内涵性的必然存在,是一个学校长期发展的精神动力。这正是我国高校快速发展催生出的模式化大学所欠缺的。校园建设首要结合所处地域条件和风俗文化,避免各地“特色趋同”现象。根据根据不同的气候地形等条件建设与当地环境想适宜的景观,如南北方气候差异,东西方文化差异等,以适宜手法和现代化施工创造本土景观,同样是校园景观设计的追求。
校园景观的文化性体现不仅仅是对地域环境和风土人情的融合还是对校园历史文脉的重视,是校园区别于其他的高校的特色核心。校园景观要体现作为教育场所的文化特质。体现科学文化的理性、只需,体现高雅、纯朴、自然的格调,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吸收传统文化的内涵,更新发展,形成校园景观设计的特色。
二、 空间
校园景观设计的首要目标是营造一个富于活力和促进师生交往的良好场所环境。
新经济条件下的大学校园对交流空间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社会对人才要求发生了转向,对创造型和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以及良好沟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校园建设能够创造一种促进师生交流和相互启发、锻炼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的场所。由于校园是一个以步行为主要交通模式的社区,良好的校园景观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交往场所。
学生的生活方式特点。学生大部分在校的时间过着大点一线的生活;宿舍—教室—食堂。除了上课、睡觉、吃饭和生活琐事等还有充裕的自由支配时间,其中,参加休闲娱乐活动、体育运动,以及散步、社团活动及文艺活动占了很大份量。即,大学生有很大一部分时间处在校园环境中;于是,校园环境成为学生日常生活所依靠的空间。
景观空间具有较强的公共性,为人们的休闲、交往、娱乐提供了平台。公共性越强的空间人们接触和交往的机会越多,作为学生共有的户外景观空间,它以一种轻松自然的方式,提供了更多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人相遇和交往的机会。
在校园中,除了创造良好的环境空间,设计者有意识地赋予场地一不同的功能,可为其增加交往空间的活力。例如可以举办活动和休闲的广场,安静隐蔽的室外晨读空间。
三、 景色
校园景观设计的植物配置讲究四季均衡,时间上有观赏的延续性。景观的时间目标是要求随着时间的变化,校园景观能够呈现一种动态的四季均有景可赏的景观。这主要要求体现在根据植物的生长特点,种植不同的物种,例如花坛,根据不同植被开花的季节使之呈现不同的色彩和图案以及落叶实木与常青树木的搭配,使校园无论冬夏都能呈现有活力的气氛,既不会因为冬季的落叶呈现枯败的景象,也不会因为夏季植物不够茂密导致遮阴功能的不足。
四、环境
校园景观设计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为了营造校区内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人类的生存环境作出贡献。同时,校园往往散布在城市或是郊区,良好的绿化环境成为城市的绿肺,起到调节城市空气质量,为周围市民提供休闲场所的功能。为城市乃至人类的生态环境作出贡献。
其一,不破坏原有的植物植被。在设计的伊始,就要对现有的生态环境进行分析,如坡度分析、植被分析、日照分析等,尽量减少土方的开挖,尽量保留原有植被、避免破坏生态平衡。
其二,强调环境的地域特色。包括根据南北气候的不同布置室外空间和采用具有当地地域文化特色的植栽两个方面。
其三,采用可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即景观材料应尽量采用对环境有利、污染少、课回收的绿色环保材料。
结束语
总之,无论各大高校的景观设计如何发展与创新,它的目的都是营造一个可参与、有功能倾向、分为良好的环境。它不仅是一个学习生活的空间,更是大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桥梁。如今的这种单一复制的校园发展模式急需也将会改善。
参考文献:
何伟.高校校园设计中的新与旧的整合.湖南大学.2003年
吴丽娜. 大学校园环境美及其创造.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年
篇6
关键词:高校校园;植物景观;配置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5-0005-01
合理的大学校园环境是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方面。校园环境景观主要观赏对象是师生,对师生特别是学生的个性、人格和心里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只不过它的影响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由于每个区具有不同功能属性,在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时会出现明显的差异,植物景观的设计不仅应该满足不同功能区的需要,还应该根据不同的校园文化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校园景观。
一、校园植物配置的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是校园植物配置中至为关键的一条理念,具体来说就是指植物配置“应该适应校园主体人群的思想和行为”[1]。现代校园植物配置趋向不仅专注合理配置园中乔木、灌木、花卉、草皮和地被植物等各种植物,以凸显出它们物质形态(包括颜色、大小、材质)的可观赏,更在于创造出校园主体即师生与整体校园景观的关系,从深层内涵上体现大学校园特有的人文特色:浓厚的治学氛围与文化环境。哈佛“革命者”之一罗斯曾说:“我们不能生活在画中,而作为画来设计的景观掠夺了我们创造生动生活区域的机会。”
2.整体性原则
大学校园植物配置的第二个原则就是整体性,它是植物配置的基础。这个特点主要通过对大学校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利用与开发而形成的大学校园内在和外在总体景观特征。“这种景观常常需要一种或几种特定的乔木、灌木、花卉,进而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继续延伸并扩大其内涵,就会形成一种文化与精神特征。”[2]
3.适宜性原则
适宜性原则一方面是生态学特性的体现。大学校园植物配置首先要适宜独一无二的校园自然环境,校园的自然环境、生态条件是植物配置的基础。我们在植物配置中应充分发掘校园基地的特质,与校园环境相适宜,以充分发挥树种在相应立地上的最大生态效益。保留原有自然环境的生态性,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最大限度地保持自然状态。
另外一方面就是植物配置要体现出校园景观综合功能的特点,“所选择的园林树种要与周围的建筑、平立面的色彩及其他园林要素相适宜。合理的植物配置在空间上形成更加丰富的景致。”[2]
二、校园各功能分区绿地景观设计要点
通常大学校园规划根据功能的不同,分为不同的区域,校园植物配置的目的,就是要在有限的校区内,建设功能完善的多层次共享空间,通过与大学校园多功能的空间相配合来设置植物景观,使不同区域的空间更好地为师生服务,更好地满足教学科研、休闲娱乐和生活居住的需要。
1.教学科研区
教学科研区域主要包括图书馆、教学大楼、各院系大楼、科研实验楼等,是全校师生教学、科研、实验和学习的地方,也是校园植物配置的重点。其植物配置的核心就是处理好植物与建筑物之间的关系,树木的高低、规格、色彩都要和建筑物的体量大小、造型、颜色相协调。建筑物周围绿地植物种植,要控制高度,不要影响室内的通风采光。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为师生营造一个既可以静怡的读书和小型交流的空间,又具备开敞简洁的空间,便于较大规模的学生活动。在植物的配置上,就要“选择树形优美,观赏价值高的植物来种植,力求创造更多的绿色空间,减少师生们的视觉疲劳和学习压力,忌栽植飞扬花絮的树木和易引起过敏反应的植物。”[3]
我们以清华大学数理楼的植物配置就是一个佳例。清华大学数理楼是对称式的建筑结构,“配合较为古朴的建筑风格,植物配置也较为简单而典雅,其主要植物应用类型有垂直绿化、草坪、绿篱植物种类有野牛草、五叶地锦、大叶黄杨、棣棠、龙柏。建筑柱廊的外墙上种植五叶地锦,而柱廊外整齐的种植棣棠和龙柏,显得庄重又不失生机。”[4]
2.宿舍居住区
学生宿舍居住区主要有学生宿舍、学生食堂、浴室等生活设施,是学生生活和休息的地方,故此,这一区域的植物配置应以美化环境、适宜观赏为目的,其目标就在于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休息和生活环境。这一区域植物配置要体现出休闲舒适的风格,“以植物造景为主,多采用自然式手法,营造出轻松、惬意、积极、向上而又充满青春活力的校园生活氛围。设计时要注重色彩的应用,不要过于强烈而给人带来不适。”[3]在植物的选择上,应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选择不同的植物,例如在我国北方风雪比较大的地区,多选防火、防风、防雪效果好的植物。
宿舍居住区使用量较大,植物配置还应该考虑到为学生提供适当活动空间。同时由于学生宿舍区每一栋建筑都很相似,还“可通过不同的代表性植物或不同的配置来区分地方。建议在不同的地方(如男生公寓、女生公寓、研究生公寓等)前使用不同的代表性植物,这样达到景观丰富,识别性增强的效果。”
以北京林业大学宿舍楼间小广场为例,“其主要植物应用类型有林阴树和草坪,植物种类有鹅掌楸、水杉、山楂、紫藤、小叶黄杨、鸡爪槭、海棠、锦带花。这一区域的景观以硬质铺装加条形座椅为主,使用较为高大冠幅较大的树木起到了较好的遮荫效果,较为简单的植物配置减小的人为破坏的可能性,也使学生的活动空间更加安全与卫生。”
3.休闲娱乐区
校园的休闲活动区是学生们课余活动的场所,是大学校园的最具活力的地方,集中展示了大学生的青春风采。这一区域一般远离教学区和宿舍区,不干扰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和师生作息时间。
这一区域的植物配置应利用地形、建筑、水体、植物园林小品等自然景观创造出幽雅宜人的自然环境,莘莘学子徜徉其间,涤荡心灵,陶冶情操。如武汉大学东湖环绕下的珞珈山,山水地形富于变化,为武大师生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散步读书、锻炼身体的场所。
参考文献:
[1]章瑾,肖宇.文化与生态意识下的大学景观设计[J].防护林科技,2003:134.
篇7
【关键词】大学校园 地域文化 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2-0026-03
大学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是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场所。人才的培养,不仅仅在于课堂知识的传授、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学术氛围等方面,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作为校园文化的一种载体,能陶冶师生的情操,规范师生的行为,而且能够激发全校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校园文化景观具有直接和间接的教育意义,体现了学校的历史、教育理念以及教学特色等。大学校园整体环境的建设应重视文化氛围的创造,在文化景观建设上要注重与当地地域文化相结合,从而打造大学校园文化景观独特的教育内涵。
一 新校区概况
安徽科技学院新校区,又称安徽科技学院蚌埠产学研人才培养基地,是安徽科技学院在安徽省蚌埠市新建设的校区。占地585亩,位于蚌埠市大学城(龙子湖区),矩形地块(东西约700米,南北约550米)。东至学海路,南至黄山大道,西至汤和路,北靠核工业部214所。周边紧邻4所高校、蚌埠大学科技园、蚌埠高铁车站、龙子湖风景区及星宇文化创意产业园。与凤阳校区相距约13公里。
二 文化背景
安徽科技学院新校区的所在地――蚌埠市,简称蚌,别名珠城,是安徽省的旅游集散地之一,皖北的旅游中心。蚌埠拥有璀璨的古代文明,可以追溯到7300年前的双墩文化,坐落在蚌埠市淮河北岸的小蚌埠双墩村的双墩遗址,是安徽省境内发现的一处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是淮河文化的突出代表。安徽科技学院在凤阳的老校区已经建校六十余年,有着独特的文化和特点,校园学习氛围浓厚、植物景观丰富、教学建筑独特。同时又与所在地凤阳的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新校区的设计既要紧随蚌埠文化,又要与老校区的特点相结合,显示其新老关系与地域传承。
三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美化校园环境形象
通过对校园文化景观建设的研究,融入有地域特色和地域文化的景观形象,增强校园环境的美感、历史文化感和地域特色,营造舒适、美观的校园环境。
2.增强师生的校园归属感
作为学校的成员,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有着以校为荣的使命感和荣誉感,优美的校园文化景观对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生活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为师生提供课外休息活动的场所,增强师生的校园归属感。
3.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将地域文化景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增强环境景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吸引学生到室外活动,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促进学生的身
心健康发展,对学生健康品质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4.引导大学新校区的校园文化景观建设方向
近几年,我国各大高校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新校区建设。在新校区校园文化景观建设上应凸显学校文化,展现学校风格与办学特色,增强新老校区的地域文化特色,延续校园文化传承。
四 景观设计的基本思路
1.设计理念
新校区入口是学校的象征,不仅代表学校的景观文化,更能够体现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她是其整体形象的第一道景观,是门面、是标志,更是其办学理念最直观、最突出的体现。不仅如此,她更是连接校园与所在城市的重要媒介,不仅在校园师生的生活中,更是在城市生活中,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在进行新校区入口设计时,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仅仅抓住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这两条主线,体现出人与自然、景观与情感、科技与文化的交融统一,将地域文化融入现代校园景观,建设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特色的高校入口景观。
2.设计的基本思路
校园入口景观设计只有形式美和流行的风格是不够的,应具有特定的文化特色及氛围,很多校园景观做得很有形式的美感,但看上去更像是城市景观或大型企业工厂,而没有校园的识别性,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校园特有的文化内涵。结合安徽科技学院自身的历史、文化环境等,探究校园精神,最重要的就是挖掘校园特色,尊重校园现有空间环境,利用其特性,合理进行校园入口文化景观的设计,创建独具特色的校园景观,实现校园景观特色设计的真正意义。为了营造文化氛围浓厚的校园景观,新校区入口广场景观设计重点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传承校园文化,体现地域特色。学校的文化是学校的底蕴,也是学校不断发展的根基,只有不断地传承我校数十年来的深厚的文化积淀,才能促进学校更好地发展。在新校区的建设上,尤其要注重文化的传承。校园的入口广场是校园的窗口,也是最重要的景观节点之一,因而也是文化传承最好的载体。在新校区广场景观设计中,必须充分注重历史文化的承接与现代新校园的结合。针对明代文化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点:一为可转化为抽象装饰纹样的明代文化,如明代石刻、服饰、室内装饰等纹样;二为可直接利用其形象转化为互动装置艺术的形象,如凤阳花鼓等。
安徽科技学院新校区入口广场两边分别是教学楼和实验楼,前方正对图书馆,设计要充分利用校区内独特的建筑环境和自然景观,营造富有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的空间,以体现大学教书育人和环境育人的特点。作为校园的窗口,在广场设计中要充分体现校园的景观和文化特色,并与安徽科技学院数十年的文化积淀相结合。设计中结合新校区所在地蚌埠市的文化,将主体雕塑做成一个打开的“蚌”的形象,中间置以文化雕塑,并以水系连接,与珠城文化相结合,展现魅力新校区的新的地域特色,同时水系连接左右“蚌壳”雕塑,意喻新老校区相连接,蕴含校园历史与人文精神。
第二,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服务宗旨。校园文化景观主要服务于学生,是满足学生学习、生活、休闲等要求的具有公共性的场所,同时还兼有与生态、文化、美学及其各种与可持续发展的土地使用相一致的使用功能,使用人群――学生是校园文化景观的最大特点。校园的文化景观设计中应当把学生的需求作为文化景观衡量的标准,把学生的行为特征作为文化景观组织的依据,探索文化景观层次与要素之间的组成比例,协调学生与文化景观的生理和心理关系。校园文化景观应更具人文关怀,校园绿化带和广场是吸引学生的场所,是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进行入口景观设计时,将四周以大草坪的形式展现,其中穿插座椅,形成一个开放的交流空间,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之余,有足够的空间与大自然相融合,并能开展各种室外学术或社团活动。
第三,注重场所精神的营造。勒内・迪博斯说:“场所精神象征着一种人与特定地方生动的生态关系。人从场所获取,并给场所添加了多方面的人文特征。无论宏伟或者贫瘠的景观,若没有被赋予人类的爱、劳动和艺术,则不能全部展现潜在的丰富内涵。”大学校园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作为校园重要门户的入口广场,其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校园的整体文化氛围。因此,设计中要注重场所精神的营造。主要体现在水体、草坪、雕塑景观的营造上,将主要道路放在了左右两侧,中间置以大型开敞空间,主题雕塑以水系环绕,大草坪将广场围合,中间按道路需要设置小路,整个景观开敞大气,一气呵成,使人与环境融为一体,更能展现校园特色。
大学校园的广场空间是校园整体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体现大学场所精神的物质载体。它在塑造大学校园形象以及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大学校园文化广场的规划设计始终要以尊重场所精神作为设计的灵魂与依据。对于大学新校区的建设,要对其校园原有场所精神进行二次传承。
五 结束语
在新校区的校园景观建设上,要做到以学生为本、和谐为本,以传统的文化轴线为传承,将地域文化融入校园景观中,展现校园独特的美丽,开创校园文化景观新形象,做到互动、参与、文化、艺术于一体,使校园保持更加持久的文化魅力。
参考文献
[1]简波、戴珊珊.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探析[J].南方建筑,2005(1)
[2]樊艳艳、马静.校园文化景观设计研究[J].大众文艺,2011(9)
[3]欧潮海、余剑.高校景观规划的人文化探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
[4]叶瑞龙.校园人文景观规划设计[J].科技信息,2009(15)
[5]张凤、王营池.构筑特色高校景观意象――西南科技大学校园规划与景观设计新解[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4)
篇8
关键词:校园广场;景观设计;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TU98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7000703
1 引言
大学校园中广场是大学的标志性场所之一,它提供了晨读、休闲、演出、集会、展览的空间。其使用功能、景观美学功能是校园环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除了大型的集会活动外,大多数师生更喜欢在安静和较隐蔽的环境中进行小团体活动,因此,大学校园的广场除了满足集会和演出等大型活动外,还要满足师生的领域性心理需求,大学校园广场中封闭、半封闭式景观环境的营造也显得非常重要,它们不仅使广场景观类型更加丰富,还会吸引校园内人们驻足、停留、欣赏和交谈,使大学校园广场的使用率最大化。在进行大学校园广场景观的营造时,要将直接受用其中的校园人的心理、行为所需作为设计活动的前提依据,以更充分地展现其合理性。
2 人性化校园广场景观设计规范
2.1 开放性与领域性
校园广场承载多种功能,既应有开放的多人集会空间,又须具备少数人的私下活动与交流空间。广场的布局必须结合场所的自然特征,遵循开放性与领域性的设计方向,从满足功能需要出发,达到设计的合理性。
2.2 以人为本
校园广场和人的关系相对其它广场而言更为密切,应赋予广场以亲切的尺度和宜人的形式。以人为本主要从3个方面做起:①总体布局采用混合式的布局形式,主轴明确的同时,周边配以自然式的小路,使空间紧凑而又生动活泼;②校园广场景观空间的层次感强烈的休闲地为主要的构成部分,休闲的铺装满足人的活动需要,既避免过多硬质铺装的生冷,又不妨碍人们的活动需要;③各小空间采用合适的比例与尺度,功能独立而又相互呼应,对比而不失协调[1]。
大学是社会文明的橱窗,大学校园的景观环境对学生健康品格的塑造是潜移默化的,以人为本还可以从广场的设计要素和安排着手着重反应积极向上的风貌来展现[2]。
2.3 生态
校园广场的景观设计中,植物不可仅作为装饰点缀,而应从校园生态环境的整体出发,引入自然,再现自然,并与校园的生态条件和景观特点想适应,使师生在有限的空间中,领略无限的清新和愉悦。如此才能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更为密切[3]。
3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绿荫广场景观设计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位于广州市从化区,学院现有在校生12600多人,其中全日制专科在校生10600多人,业余本科在读生2000多人,教职工7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近500人。建校32年来,学院始终坚持"育人立校、质量强校、人才兴校、特色誉校"的办学理念,秉承“团结、励志、拼搏、创新”的校训精神,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和长足的进步[4]。同时,校园环境也得到极大的改善。近期,学院拟建一校园绿荫广场,公开征集设计方案。广场为长55 m,宽53 m的近正方形地块,北面为1栋12层的教师公寓,南面为一综合实训楼,西面为一居住小区的学校(有围墙相隔),东面为一未开垦的荒地(有围墙相隔)。整个广场地势平坦。
3.1 构思
绿荫广场使用人群多为教师和教师家属以及附近居住的学生,根据学校后期基础建设发展需要和人群使用需求,以生态性和人性化作为规划设计的重要原则,广场内多种植大树,树下安排休闲、休憩与康乐设施,使广场既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又达到构图美观、功能合理的效果。
3.2 功能空间布局
规划将绿荫广场分为:1个集中活动区、1个健身运动区、2个休闲活动区和停车区域(图1)。各区域的设计特点如下。
3.2.1 集中活动区
集中活动区设置在广场中心位置,该区域又以一株胸径为约1.2 m的大榕树为中心,这株榕树也是整个广场的构图中心。榕树由直径约10 m的种植坛围合,种植坛内种植蜘蛛兰、红背桂、合果芋等耐阴性的地被植物,这些植物既丰富广场中心植物景观,又对整株榕树的根部起到保护作用,还能防止干旱和水土流失,种植坛外缘也是自然的坐凳,给人们提供树荫下休息的空间。种植坛外为硬质铺装,为集中活动提供空间场所,铺装采用白色,和榕树和树下的植被形成对比,更能呈现集中活动区的景观效果。
3.2.2 休闲游玩区
休闲游玩区设置在广场的东西两侧,主要以次干路和小路来区划,多层次的植物结合小路设置观赏性植物和坐凳,一方面,幽静的小路让行走其中的人们感到自由而放松,另一方面,路边的坐凳给人们提供了休息和静态赏景的场所。尽管场地并不大,却能留住师生们停留的脚步,带给他们舒适与安宁。
3.2.3 健身运动区
绿荫广场处于广州市,属于热带气候,考虑到该广场使用人群有部分为教工家属,他们空闲时间多,除了早晚,其余时间也要使用,所以将健身运动区设在主路旁的大树下,这样既能在运动时避免阳光的直射,又节省了场地,还方便人们使用时相互交流。
3.2.4 停车区
停车区设置在广场的南侧,公寓楼前,这样既为教职工提供了便利,还作为广场与楼梯空间的分隔,整齐而方便。
3.3 广场景观各要素设计
绿荫广场景观景点,要素设计见图2。
3.3.1 道路设计
师生通常将大学校园广场看做是无拘束的公共穿行空间。故该广场在道路设计上使主路、次路和小路紧密相连。
3.3.2 休憩与健身设施
研究表明:人们在户外的坐憩行为往往仅是在有座的地方就座。环境中其他事物远不及座椅提供的休息服务来的直接。在大学校园广场中,能让人驻留并开展活动的很重要一点是有足够的休憩设施。但大学校园广场不能仅仅用来满足行人的穿行而影响闲坐、学习、等人、进餐、观赏等静态行为,应满足动态和静态的2种功能需求。广场将座椅等静态赏景和休息的要素安排在人流路线的两旁,并配以绿化种植围合弱化其对广场中静态行为的影响。在安排座椅时需要周全的考虑,尽量把座椅的位置安排在阳光充足,植物围合的地点,能让人感受到人性化的关怀。座椅的形式也会影响到人们的停留欲望和舒适度。故该广场中,既安排了少量的笔直的长椅,又将座椅设计成组合式或者圆形,这样,座椅会给人更舒适的感觉。
同时,在主干道旁设置了健身器材,给师生及家属提供锻炼的设施和场所,切实满足他们生活的需求。
3.3.3 小品艺术
具有象征意义的标志性小品,能满足师生心理上的和精神上的诉求,并且最好有能让人攀爬、就座、摇摆等的亲身体验部分,这是站在师生角度的人性化考虑。绿荫广场在疏林草坪上设置了书本、桃李、钥匙、名人等的雕像和各种激发人向上和活力的景观小品设施,这既是视觉上的享受,也是场所精神的直接体现,其精神传达的魅力能够唤起和满足师生的情感需求和心理需求,提升广场景观的吸引力和参与性的人性化的表现。
3.3.4 植物配置
植物景观是绿荫广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该广场的植物配置在充分掌握植物的生态习性与观赏特性的基础上,以科学性、艺术性为指导原则,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根据广场所处的环境、承担的功能及周边的建筑物来进行植物景观的营建。选用了较多的乡土树种如细叶榕、大王椰子、糖胶树、绿化芒、细叶榄仁等在学校已栽植成功,长势较好的树种。
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广场四周和主干道上列植了{大的遮阴乔木秋枫、美丽异木棉、糖胶树和绿化芒,在炎热的夏季可使人们躲避烈日。 另外,根据大学生的年龄和性格特点,通过草木相结合的自然环境,在广场的中间设置一些适合3~5人的小团体交往空间,这些空间属半开放区域“轻松、舒适、幽雅”可满足学生小型聚会的环境要求。
广场植物景观营建中还充分考虑了景观的季相和色彩变化,季相景观营建园林景观是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既有一年四季中的生长、形态、色彩的变化和差异,又有从幼小到成龄再到衰老阶段的生命周期变化[4]。广场采用常绿的乔灌木形成大面积的绿色背景,配以多种可观叶、观花、观果的植物[5],如细叶榕、萍婆、秋枫、木棉、美丽异木棉、白兰、细叶榄仁、蓝花楹、细叶榄仁、大王椰子、羊蹄甲、尖叶杜英、菠萝蜜、凤凰木、勒杜鹃、木槿、九里香、黄槐、黄金榕、四季桂、美丽针葵、红花木、红绒球、康乃馨、小叶黄杨等。这些树种结合校园的文化与历史,它们相互搭配组合,色彩对比鲜明,构图美观而合理,充分挖掘了植物景观的文化内涵,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对广大师生的终极关怀为设计目标,体现对师生需求的满足和尊重[6]。
4 结语
当前,校园景观建设形式活泼、内容丰富、功能齐全,这使得不同类型的大学校园环境各具特色。随着师生认知水平的提高,对校园精神生活和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对高校校园景观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广场集中地体现着整个校园的精神面貌和文化内涵,影响着整个大学校园的风貌和发展,作为校园中最有活力的外在形象,其景观设计在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校园广场的景观设计不仅会优化学习和生活空间,而且使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更优美、舒适和人性化。
校园广场景观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师生服务。因此在规划设计阶段要多调查,多与师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喜好和需求,在设计过程中充分注入人性化的设计,塑造一个美好的、服务型的校园环境。只有充满人性化关怀的大学校园广场才能充满朝气和活力,才能更好地体现大学校园的特质[7]。
参考文献:
[1]刘长华,郭春华. 传承历史 展翼未来:华南农大的校园广场景观设计[J].技术与市场(园林工程),2007(1):22~25.
[2]赵并全.校园休闲活动广场景观设计[J].环境艺术,2010.
[3]胡先祥.园林规划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3):101.
[4]单铮荣.高校校园广场环境景观设计与研究[D].西安:陕西科技大学,2015.
[5]韩 婧,赵西宁.华中农业大学狮子山广场植物景观设计浅析[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12):79~82.
篇9
空间规划是校园环境规划中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可根据情感功能或者各个建筑物的人文功能划分校园环境“。人文”中“,人”主要是指教师与学生“,文”则是指文明与文化。空间布局规划的目的在于营造温暖祥和的校园环境与促进师生沟通交流的文化氛围。大学校园空间环境不仅包括办公楼房、学生宿舍、教学建筑、体育场,而且包括校外活动空间。校园空间规划主要是指校园建筑风格、内部分区形式与周围景观间的协调关系,是整体的校园机构框架。然而随着近代校园的基本特征逐渐发生改变,要求在空间布局与规划理念方面随之做出变化,具体体现为现代互动式区域组合开始取代传统的校园功能分区。例如,武大的古老建筑整体按照对称形式布局设计,而校园整体规划模式又与周围环境和谐融合,正与其教学精神相互协调、相辅相成。校外的交往空间是指教室外的空间中师生休闲娱乐、生活学习的平台,主要结合风雨操场、休息座椅以及遮阴廊架等景区各要素塑造校园文化景观。
2校园文化景观设计规划
2.1校园文化景观内容。
校园文化是集学校精神、地方精神与民族精神于一身的综合体现,文化景观可以通过直观视觉要素体现。例如,文化铺地、文化墙与雕塑等符号,此类文化设计应注意满足时代、公众与社会要求,而且必须是地方的、本土的与民族的。校园的文化景观是学校标志的组成部分与重要内容,是体现一个学校品格、精神与文化理念的有形实体,具有一定教育功能,主要包括景观设施、公共艺术与建筑物。例如,北大的纪念讲堂,在展现北大文脉的同时,对广大师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激励、约束与导向功能。因此,校园景观设计过程总,需合理运用学校丰富的历史元素与精神文化,在尊重地域特色与历史文脉的同时,通过保护历史古迹,建设设施小品与景观雕塑等一系列措施,利用多样化的植物景观,塑造具有文化精神与人文氛围的校园环境。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学校精神与文化内涵;另一方面让游览学校的人感受到学校的教学氛围与历史积累,有利于学校名誉与教学质量的提升。
2.2具体的文化景观设计。
2.2.1校园建筑。
建筑物是由多种因素组合而成的一种复杂的综合体,应该具有技术品质与美学品质。学校建筑主要通过布局形态与外形特征传达美学特征与情感特征。例如,教学楼或者图书馆等建筑一般建在醒目位置,富有意义且高大的造型让人由衷生出崇敬感,加上本身存在的学术氛围,促使人们于无形中感受到浓厚的学术力量,激发学生投身于学习状态。近年来,由于受到西方思潮影响,我国各大校园的建筑风格出现巨大变化,开始注重功用与简约,最大程度的把自然条件引入建筑。如,加大改造建筑内部的玻璃窗,便于光线透入。
2.2.2公共艺术。
许多校园中都存在公共艺术。例如,公共设施、雕塑、校园涂鸦、POP艺术等。西方国家通常邀请知名度高的艺术家创作校园公共艺术。例如,部分纽约公立大学强调关于公共艺术的教育经费须切实运用到学校软件与硬件的艺术教育中,这种公共艺术可有效增添学校艺术氛围。雕塑是校园中具象的表现形式,是艺术与文化的主要载体。校园雕塑在设计时应引导或者反映学校文化,并且凝聚周围环境文化,所以创作者必须深刻理解学校特色文化与现代教育发展形势,将此类抽象文化逐渐转化为具象要素。例如,清华大学“水木清华”的池边伫立着朱自清的雕像,让人不禁联想到他的著名作品《荷塘月色》。
2.2.3公共设施。
学校的公共设施主要为师生休闲、休憩或者相关活动设置,是体现校园环境的主要元素之一。公共设施的范围较为广泛,包括思想交流、休息设施与情绪放松等方面的设计,包括固定式与可动式的座椅、健身设施、游戏设施等。景观设施设计建造过程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人的需求,选择适当造型、材质、色彩、尺度与比例,表现出现代设计的独特品位,保证使用可靠安全,易于维护,促进师生之间沟通交流与一系列的休闲活动。
2.2.4软环境。
软环境主要是指容易被人们感知也易于忽略的景观空间,加强景观空间中的细部设计,能够调动学生的空间感受,有利于学生对周围环境多样体认、直接体察与深入体悟。微空间的景观设计中,可采用空间渗透与视觉透视等构图与空间处理方法产生幻觉与错觉,达到扩大周围环境空间感的目的。巧妙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提供的便利条件,镜面、光电、迷彩、水、舞等元素创造丰富的景观空间。例如,上海一所视觉园采用珊瑚绿墙与高大水杉构筑一条狭窄视觉通道,然后将一面镜墙设置于通道终点,使人们产生错觉感、纵深感与幻觉感。
3结束语
篇10
关键词:高校;校园景观;素质教育
现代大学的任务,是积极的推动并服务于社会进步。它的教育目标,不是狭义的技术或职业的教育,而是培养在现代复杂而常变的社会中,有一定的批判能力和应对能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高级建设人才。因此,现代大学的教育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包括大学生精神文明素质的培养、完善和提高。在这种高等教育理念的指引下,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包括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对完成大学的教育目标,特别是完成培养、完善和提高大学生精神文明素质,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将从人居科学的角度,对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与大学生精神文明教育之间的关系,加以探讨。
一、对校园景观必须进行合理的规划
知识经济社会是高感情与高科技平衡发展的社会。其中与高科技相匹配的高感情是知识经济推进和发展的精神保证。因此,现代教育是“逻辑―认知”和“情感―体验”两种过程共同构成的复合体。这种复合教育过程能够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产生具有高情感的人才。在这种条件下,现代信息社会为人类拓开了崭新的教育模式,一方面产生了许多新的高科技学习方式,如多媒体教学、交互式教学、远程教学、网上大学等等,另一方面,高校教育亟待用高科技手段和传统手段强化和提高学生的精神文明素质,培养和导引高感情沿正确方向发展。而所用的传统手段之一,就是对校园景观必须进行合理的规划,通过校园景观的建造和欣赏,在与学生的互动中灌输人类传统文明精华,提升其精神境界,形成和完善其适应高科技时代的高感情。
人类的物化形态的故乡,一般而言,都是由亲友、故居、故居周围的山川景观等物质要素构成。而人类的精神故乡,当然不限于以上物质要素的精神升华,它更多的与民族和国家的价值观念、行为特征和文化传承紧密相关,但是,其中也必然包含着对自己故乡的亲友、故居、故居周围的山川景观等物质要素的精神升华,包括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常常闪现着中国式的楼台亭阁和长江、黄河、泰山等景观元素。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一个人和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故乡,均与其物质故乡的故居、故居周围的山川景观等物质要素难解难分。中国人的爱国情感,常常表现于对长江、黄河、泰山等景观元素和故居、故居周围的山川景观等景观要素的向往、赞美和歌颂。因此,台湾著名建筑师汉宝德先生就讲过,建筑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首要标志。这里的建筑当然包含着景观在内。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人需要建立和完善的高感情应当是给予爱国注意的高感情,显然,全社会的景观设计规划,特别是大学校园的景观规划是知识经济时代建立和完善中国人高感情的一个必然的人居科学手段。
情感设计是通过特定的物质环境载体,满足人们丰富的内心体验的一种设计方式。它协调了人的情感行为与场所精神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具体的空间环境中得以具体的体现。景观要素除了与爱国主义紧密相联外,而且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实现以人为本的根本目标紧密相关。例如,作为设计空间的景观,如果空间功能明确、划分合理,一方面可以体现社会对人的尊严的追求,另一方面生活在其中的居者,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对人的尊严的追求和尊重;作为展示空间的景观,如果被设计这富有教育意义,而且形式新颖,那么生活在其中的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这种教育,形成适应时代的感情形式,另一方面,他们又会在自己今后的人生路程上,以健康的精神产品教育他人,提升全社会的精神文明水平;作为功能空间的景观,如果被设计成追求节能环保的绿色作品,那么,身处其地的居民和学生均将自愿或者不自愿的按照绿色方式安排自己的生活,逐渐养成适应低碳时代的行为模式,另一方面,他们又会把这种绿色生活方式通过人际的和代际的传播扩散开来,奠定全人类绿色生活方式的基础;作为审美空间的景观,如果被设计得大方、新颖、时尚、前卫,那么被这种客体潜移默化的居者,就会在美的环境中陶冶性情,逐渐养成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假丑恶的厌恶,包括能与时俱进地追求和爱好新时代的美,扬弃过时的、落后的审美习性和审美趣味,另一方面,居者的这种追求又会通过人际的和代际的传递形成社会审美潮流,使高科技的发展被限定在真善美的方向,远离丑化和反审美化,使人性发展进一步美化,等等。可以看出在实现以人为本目标方面,全社会和大学校园的景观设计,仍然担负着无可替代的责任,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二、发挥校园景观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在校园环境设计中,注重道德情感设计是一种对人才培育问题的关注,也是设计师关注的问题之一。通过环境景观的设计,传播历史、文化等精神、道德方面的知识,耳濡目染,起到教育的作用。
校园景观设计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道德追求特色鲜明的景观,二是高科技特色鲜明并指向高感情养成的景观。前者如名人与专业学术人物纪念景观景点,历史事件景观景点,山川形胜景点,科技模型和前卫艺术景点,科技实验(如新品种试验田等)点景观,等等;后者如“耗散结构”反应在高倍放大镜下展示出的瑰丽景象照片,艺术家对DNA某些片段结构形态的艺术化提升形成的意象,人类基因模型,后现代艺术家对富有诗意的某些瞬间结构的创造性提升或感悟表达,等等。
前一种类型的景观设计,一方面体现着学校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值得骄傲的历史作用,另一方面又是借以提升学生道德水平的功能空间和艺术场景。后一种类型的景观设计,在校园中既有宣扬高科技功能和作用的方面,同时又是引导学生在高科技条件下追求新时代的美和新时代的灵感的艺术空间。在校园中设计建造这些景点,显得越来越迫切。本论文的分析仅仅瞩目其道德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第一种类型中的名人与专业学术人物纪念景观景点设计,最好选用本校校友中通过努力在科学和艺术方面取得骄人成绩的对象。这种景观往往能最直观地向学生传达这样的信息:应该向他们学习,走他们的路。例如,在北京大学校园中矗立的先生、鲁迅先生和先生的头像,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园中矗立的于右任先生、周尧先生的头像,清华大学设立的人物的纪念雕像(碑)或纪念照片,等等,都是该校学生引以为豪的景观,同时又是激励学生向这些校友学习、成为国家有用之材的景点。这种无声的教育,这种在道德上对学生的潜移默化,往往影响到学生的一生。古今中外,这种景点对人一生的影响,都有案可查,不胜枚举。
第一种类型中的历史事件景观景点设计,往往选用本校历史中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历史事件发生地,加以设计升华,其作用也是难以取代的。单单是北京大学红楼后的那个“五四广场”,就曾经使燕园中的不少热血青年情感激奋,或怀先辈而更刻苦,或感五四而向革命,是精神升华、灵魂净化,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栋梁之材。其道德教化作用,无论怎么估计都不过分。
第一种类型中的科技模型和前卫艺术景点,可以以台湾东海大学的路思义教堂设计为代表。由美籍华裔设计师贝聿铭指导设计的这个校园教堂,一方面体现着中国古建筑大屋顶之美,谁看到它都会想到中国古老的木架构建筑及其代表元素大屋顶,从而充满对中国悠久文化的怀念;另一方面,这个大屋顶的设计又不是克隆故宫太和殿,而是利用薄壳技术和先进数学计算,使这个大屋顶亦梁亦柱亦屋顶,显得分外新颖而又传统。他给学生的喻示是:青年一方面要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另一方面又要用高科技升华传统文化,二者缺一不可。这在道德上就意味着使学生的学术道德一方面沿着爱国主义思路发展,另一方面也要沿着科学发明的思路发展,两者不可偏废。
第二种类型中的“耗散结构”反应在高倍放大镜下展示出的瑰丽景象图影,被作为景点的平面设计展示于校园,对学生产生的刺激和振奋作用往往出人意料。美是人的产物还是自然固有的形态?为什么作为化学―物理反应的“耗散结构”过程显得如此之美,甚至超过人所创造的美的事物?那么,美是不是不必人类创造就会自然呈现?面对这一特殊景观,学生都会这样发问。它迫使学生们思考科学和美的关系,反思传统美学理论的优点和不足,包括追问:如果自然界的演化总是趋向美,那么让自然自行发展而不要人工干涉,世界就会越来越美,这是可能的吗?
第二种类型中的后现代艺术家对富有诗意的某些瞬间结构的创造性提升或感悟表达,例如西安交大医学院入口处的不锈钢抽象雕塑,表达的是人在奋斗状态下的一种向上、拼搏和无逸的情绪,线条粗犷而圆润,结构扭动而稳定,前卫中包含着对传统道德的继承,继承中又突显出对最新审美理念的倾心和追求。面对这种雕塑,学子们当然会感到道德层次的升华。
上述各例对大学生校园道德文化氛围的营造,都重视在实践环节的独特个性,结合当前高校道德教育困境,让大学生在校园景观中感受和感悟“发现道德”“体验道德”“道德选择”的过程,以此提升人文精神和道德价值目标,达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日常道德认知和行为水平的目的。
总之,作为艺术品校园景观设计的道德功能越来越凸现,甚至达到了校园道德建设不能离开它的程度。如果我们再考虑到校园道德建设虽然不能完全脱离抽象说教,但它主要呈现为一种细雨润物的潜移默化,那么校园景观在这方面的独特优势就更加不可小视。它与校园中的既有的思想教育课程、教师的道德示范作用等,构成了一种互补的格局。
三、校园景观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面对新的世纪,高校育人环境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才素质的培养,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的可持续发展。大学校园作为高等教育的物质环境载体,对教育功能的发挥承担着重要职责,而其中的校园景观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方面,具有特殊的优势,应予特殊注意。中国古代典故“孟母三迁”,就说明了环境对教育功能发挥的重要影响。在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中强化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的功能,是校园景观设计绕不开的环节之一。
中国古代典故“孟母三迁”在景观设计上的启示是,校园景观一定要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包括校园环境不能被噪杂的商业喧嚣所污染、所包围。学生的学习环境应当远离闹市,呈现出安静、和平和安全、优美的特征。而远离闹市且含有励志寓意的校园景观设计,正好可以满足这种需求。
国外新型的教育理念对原有的高校空间模式有所突破,学生可以在学校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直接与老师讨论学业,交流思想,这就需要校园的一种新型空间设计,包括新型景观设计。例如,在牛津、剑桥等大学就有“谈天制”的存在,目的不在于求专求精,而在于触类旁通,追求学生全面博学的气质。学校的景观设计与此相适应,可以给师生提供好的交流空间,可以使其离开教室里枯燥的讲授,在美好的室外环境中传道授业解惑做人,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和老师通过在多个空间交流,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目前,这种学习方式也是也是可以借鉴的。
著名设计师路易斯.康的学校建筑理念就认为,“学校是两个人坐在大树下面交流思想”,大学里的草坪、树林、林荫道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灵感。应该说,教育空间不只是在特定的教室中,而是在精彩的校园景观中。这句话对大学校园设计也是适用的。
参考文献:
[1]薛军.探讨高情感的未来高校规划模式――以西安市东南
郊大学城规划为例[J].规划师,2002 年,18(7):36-38.
[2]胡义成.关中文脉[M].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