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雕塑范文

时间:2023-03-21 05:30: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景观雕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景观雕塑

篇1

关键词:机械造型 建筑造型 园林造型 几何构成材质置换

1.雕塑与景观设计的历史渊源

在人类文明史上,现存雕塑作品可以上溯到上万年,人类各民族都作出了不同的贡献,共同谱写了极其灿烂的篇章,创造了众多的激动人心的景观雕塑作品。从古希腊到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等很早已经意识到景观规划,建筑设计与城市雕塑之间的关系。大雕塑家菲迪亚斯主持建设的雅典卫城及其雕塑就是一件永恒的经典之作,卫城的广场、柱廊、山墙、檐壁以及神堂内布置了众多的圆雕和浮雕,艺术效果生动典雅,强烈地渲染和烘托了神圣的宗教氛围。意大利的米开朗琪罗创作《夜》、《昼》、《暮》、《晨》,《大卫》,法国的罗丹创作《思想者》等。

2.景观雕塑的类型

景观雕塑的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类,从占有的空间形式上可以圆雕塑、浮雕、透雕等。从雕塑所处的环境分,又可分为广场雕塑、街道雕塑、园林雕塑、庭园雕塑。按功能可分类纪念性雕塑、主题性雕塑、装饰性雕塑、陈设展览型、功能性雕塑。

2.1 纪念性雕塑

城市雕塑艺术由于其材料的永久性、巨大的规模和尺度等因素然而具有天然的纪念性、最适宜从正面去展现和阐述那些与社会历史有紧密联系的事件、人物和观念。它们表彰和讴歌那些在历史上对国家和民族做出重大贡献和业绩的人物,铭记和纪念那些在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它们往往占据重要的位置,如城市的主要广场,或是与被纪念对象有关的地方,而且还要留出进行纪念活动的公众空间。

2.2 主题性雕塑

主题性雕塑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中揭示某些主题。主题雕塑通环境有机结合,可以充分发挥景观雕塑和环境的特殊作用。主题性雕塑最重要的是选题要贴切。

2.3 装饰性景观雕塑

景观雕塑中占大多数的是装饰性作品,主要发挥着装饰和美化环境的效应,这些作品大都设置在园林、街心花园、庭院或自然风景区。这类作品布局可以灵活,不一定要占据重要的空间位置,其题材内容非常广泛。

2.4 展览陈设性景观雕塑

陈列性雕塑是指以优秀的作品为主。雕塑公园的布置要考虑人流参观路线、背景、视角等因素,此类作品布局形式的出现有利于提高全民的美育素质。

2.5 实用功能性雕塑

功能性雕塑的目的是实用、是用雕塑的手法为手段使造型具有审美的要素,如城市中处理成雕塑造型的座椅、指示牌、垃圾桶、儿童公园中动物玩具等。

3.现代景观雕塑的造型特征

贡布西里在他的代表作《艺术的故事》中说“现实中根本没有艺术这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在过去的20世纪中,世界上出现了一些伟大的艺术家,如:毕加索,米罗,达利等,给现代的雕塑创造了众多的激动人心的景观雕塑作品。

3.1 机械造型

从十九世纪的工业革命开始,虽然现在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但机械依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还没有消除,机械材料、机械造型代表着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在上个世纪雕塑界依然非常流行。在雕塑领域金属材料作为时代精神的象征,在初级结构主义雕塑中得到广泛的普及。例如:塔特林《第三国际纪念塔》。

3.2 建筑借用雕塑手段

建筑与雕塑艺术是国内外传统文化的两个重要的组成元素。建筑与雕塑的相互依存又相互补充衬托关系,在中国古代陵墓建筑实践中不断得到运用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中国陵墓建筑与雕塑艺术形式。无论是宫殿建筑、民居建筑、宗教建筑都已相当发达且自成体系,这些建筑以土木砖石为主材,尤其将砖木的材料特性发挥运用到了极致,追求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显示出的天人合一的时空意识以及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与整合,造就了独特的中国建筑文化品格风貌。在早期的西方国家也出现了建筑与雕塑的结合这方面的案例如《雅典神庙》、《圣彼得大教堂》《悉尼歌剧院》、《榔香教堂》等。

3.3 雕塑借鉴建筑表现手法

在实际生活中,雕塑也经常要和建筑相配合,许多时候还要同建筑结为一体,即成为即是建筑的有机的构成部分,又是可以单独观赏的艺术品。雕塑也可以借用建筑的一些原理,强化雕塑的室外效果、纪念性、建筑性,还有雕塑借鉴建筑的功能,即内部空间的使用功能,例如《自由女神像》、《埃菲尔铁塔》等。

3.4场景造型

借用地势、地景设计布置雕塑是近些年来,景观雕塑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如果说在传统景观设计中,雕塑与景观的关系是点与面的装饰关系,那么在利用场景空间造型的这类雕塑作品中,雕塑与景观则实现了语言上的彻底融合,在这些作品中,雕塑与景观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这些作品既可以说是运用雕塑语言作的景观作品,也可以说是用景观语言作的雕塑。

3.5 园林和雕塑的结合

在传统园林中雕塑大多是以装饰的角色出现。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艺术的发展,雕塑不再仅仅是环境的装饰与点缀,而是与现代园林景观融合在一起,其本身就是一个崭新的“景观”,是环境内在的“形态”,是园林艺术的视觉中心及点睛之笔。

3.6 写生造型

写生造型的雕塑虽然是传统的造型形式,不是当前景观雕塑的主流,但是一些小型的写实造型雕塑在景观设计中还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如一些公园绿地或步行街,如果说古典雕塑的写实强调对客观对象的表现,那么现代的写实造型雕塑则更注重表现作者的主体意识、时代审美理想和艺术个性,确切的说这种造型是一种寓新十旧的创新,这些雕刻家们把具象和抽象、写意和写实、主观和客观、理智和情感。

篇2

【关键词】:商业街;雕塑;公共艺术;环境

1、商业街的概念及发展

1.1商业街的概念

商业街,在一定范围内的城市空间,商业,服务起主要作用。商业街不仅仅是商铺数量堆砌而成的街道。一般来讲,街上商家不仅要有数量还要有规模。要有商业气氛,这样才可以叫做商业街。商业街作为城市特征,同时也是贸易交流地、交通及购物重要场所。

1.2商业街的发展

中国商业街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唐代的长安城就已出现著名的东市和西市商业街。到了宋代,商业街已极度繁荣,《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就是宋代典型商业街的繁荣景象。北京王府井商业街形成于元代,清朝末年逐渐形成商业街。700 多年的建街史和 100 年的商业发展史,为王府井商业街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鲜明的商业特色,使王府井商业街享有“金街”的美誉。北京前门商业街历史悠久,早在元朝,当时丽正门(今前门)外通往郊外的大道就是它的前身。到了明朝中叶前门大街逐渐形成为一条商业街,至今已有 400 多年的历史。在城市发展的历史上,商业和交通从来就是一对互为因果的孪生子,交通便利带动商业发展,商业繁荣又引起交通拥挤;所以,交通问题从开始起就既是商业区发展的前提,又是其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在现代城市商业街上人车混杂的交通问题日益受到非议,商业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发展的。

1.3景观雕塑的含义

景观雕塑是被安放在室外环境里,强调和周围环境共荣、共生的一种雕塑艺术形式。它不仅需要雕塑家考虑雕塑本体,还需要考虑雕塑本体外的因素。诸如:自然环境、人文特征、城市规划、建筑形态等要求。

1.4 景观雕塑的类型

我国景观雕塑,按其具体功能分类可分为:文化型景观雕塑、艺术型景观雕塑以及商业型景观雕塑。本文将对商业型的景观雕塑进行重点阐述,时下商业空间中,商家为吸引顾客光临,悄然呈现某些独特形象的作品(重庆杨家坪步行街雕塑小品)。其中不乏新奇的、独特的、亲和的面貌,这类雕塑大量出现在消费商圈中。

2、商业街中景观雕塑与空间环境的关系

雕塑与环境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影响的关系。就商业街雕塑而言,就是要处理好雕塑与街道、建筑、以及}材内容等环境要素的关系。

2.1从空间角度分析

雕塑和其他环境要素一样,都是占有了整个街道景观空间的一部分,而雕塑是起分割空间作用的节点,掌握着整个街道景观的节奏。

2.2从尺度角度分析

雕塑的大小及摆放数量受街道宽度和长度的影响。一般(人与物体的距离M)/(物体的高度H)=1时,人既可以看清物体的细部,又有一种内聚安定而不压抑的感觉,所以雕塑的高度若为H时,置于街道中心,由于人基本在街道两侧行走,那么街道两侧距雕塑都应有一个H的宽度,所以放置雕塑的那段街道路宽至少为雕塑高度的2倍。

2.3从周围建筑角度分析

雕塑可以放置在建筑前也可以从属于建筑。街道中若有一些知名建筑或是老建筑,为了吸引游客可以以此建筑为创作题材,设计圆雕或浮雕,这时雕塑的尺度大小就和相应的建筑尺度有着密切关系。若需要比较大型的雕塑放置于步行街上,其尺度要从天际线和人的视角方面考虑了。

2.4从题材内容角度分析

雕塑小品要反映当地商业街道文化,体现街道的精神内涵,所以雕塑小品要从精神层面上与街道文化、商业氛围等因素融合,做好街道形象的代言。只有处理好雕塑与各个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才能创造出和谐的商业街道空间。

3、商业街中景观雕塑艺术的传播效应

3.1人文景观的展示

商业街环境中的雕塑文化是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积累,凝聚而成的,它含有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性格特征与人文特质,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文化的直观表现,商业街景观雕塑以唯美的形式诉说着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最动人的故事(荡观前的村姑),使商业街的雕塑历史文化,特色与闪光点一览无余,通过雕塑就能很快读懂一个商业空间场所的内涵与内在风韵,感受到最鲜明的时代特性与历史文化传承。

3.2景观雕塑在商业街环境中展现了精神文明

雕塑艺术符合大众共有的审美观,最具本真的精髓,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体,商业空间的雕塑是商业文化的延续与创新,只有把它放在商业空间文化雕塑的框架中来进行整体的考察,才能真正解释商业空间景观雕塑的内涵和韵致,代表着商业空间文化内涵和品位,反映了人们不同时期的信仰和追求,表达了人们共同的向往的理想境界与思想境界,凝聚了一个商业空间的内涵与精髓,商业街景观雕塑能唤起人们注目的同时,同样创造着特有的艺术意象,使人们欣赏商业景观雕塑并融入其中,获得情感的愉悦与美的享受,把艺术的魅力来填补精神的空缺,与商业街环境形成有效的交流互动关系。

3.3景观雕塑在商业街环境中发挥视觉标识的职能

每当我们外出旅游或进行日常的社交活动而需要借助各种交通工具或指示系统予以辅助的时候,都让人感知到公共性设计艺术的存在及其重要。景观雕塑的作用正是吸引人们的视线,提高商业空间环境的档次、提升商业文化的品质。商家通过各种宣传手段造势,集中展示企业文化,强化标识形象。人们的眼球从玲琅满目的商品上移走,欣赏雕塑的同时,放松身心。景观雕塑满足了其视觉识别的需求,所以在市场上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使用。

也许儿童在参观时,未必记得品牌名称,但门口可爱的卡通雕塑形象会让孩子们印象深刻(王府井商业街雕塑小品)。所以,雕塑同样起到视觉标识的作用。

结语

篇3

【关键字】公共空间设计;景观雕塑;应用特点;发展趋势

如今,随着人口的增加及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引起了公众对公共空间的关注和重视。景观雕塑是公共空间中的重要元素,其作为城市建筑的灵魂,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在此状况下,从实践出发,协调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探讨公共空间设计与景观雕塑的互通性,以及景观雕塑的融合性具有非凡意义。公共空间与景观雕塑的联系,是通过以中外经典实例分析了景观雕塑与自然、文化、空间的相互融合特征来体现的,通过对景观雕塑融合性的探讨,认识到我们必须从自身文化角度出发,更好地将景观雕塑的融合性应用于公众生活。创作出一些符合当代审美观,贴近观众心灵的公共景观雕塑作品。

现代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发展除根植于传统的的风景园林设计外,还受到现代艺术尤其是景观雕塑的颇多影响。雕塑是景观中无法或缺的重要元素之一,是艺术在景观中最直观的表现形式。雕塑和园林景观的共同发展过程中,雕塑不仅改观了园林景观的视觉效果,而且与其融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视觉文化盛行的当下,艺术的接受者较之以往发生了巨变。以当代景观雕塑为代表的当代艺术在介入公共空间时,就面临着一个新的课题—介入公共空间的有效方式的问题,即怎样有效介入公共空间更有利于当代景观雕塑的策略化生存,并使其艺术传播力达到最大化。于是,关注公共空间视读效果,实现艺术家与公众、艺术与公众之间的对话交流与互动,已成为当代景观雕塑有效介入公共空间的趋势,今后可能成为一种普泛化现象。让公共接受景观雕塑在公共空间的展现设计理论、可以使当代景观雕塑在公共空间的语境当中,在不断扩大其艺术传播力的过程当中,真正有效地实现其现实意义。

公共空间中的景观雕塑不仅需要能够“静态可望”更应看重其全方位的“动态可游”公共空间中的景观雕塑,不仅仅是一个三维空间的静态物体。而成为有时间和空间变化的四维空间。各种行为的介入,由于发挥了行动和触觉的作用。使雕塑的空间,形体,质地,肌理更能产生真切的感受。行为介入使景观雕塑成为人所实际占有的现实环境。进一步和人发生了亲密贴近的关系。景观雕塑作品不再仅仅是物质形式。同时也是对特定环境起调节作用的物质存在。给环境空间带来勃勃生气。

景观雕塑是在空间中具有视觉焦点,和标志性作用。是公共景观艺术中的重要创作手段。雕塑以它独有的空间语言和造型方式出现。让人们近和远的视角都能感觉到它的气势和活力。使观众真正融入到一种愉悦的空间中。景观雕塑对于提升公共空间的艺术性起到很大的作用。雕塑家的创造手法更加丰富。

景观雕塑在现当今社会的趋势下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雕塑家不再盲目的追求对于自然的描绘。而是找出隐藏事物内部能激起审美情感的造型语言。并通过这些语言探究造型手法,以象征手法表现雕塑家的内在感情。创作出强生命力的新形态呈现在公众面前。这些形态源于自然同时又高于自然。是高度“简化”与高度“抽象”而得。现代雕塑逐渐趋向抽象化,隐喻化。

图一

图一中的作品是水上公园内的景观雕塑,作品表现手法新颖。作品材质独特,利用动物造型,加以彩绘图案是动物造型活灵活现,独具匠心。在夜幕降临的时刻灯光闪烁更加好看。通过作品本身,蕴藏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作者无时不刻都在提醒着公众保护自然,珍爱野生动物。是公众在欣赏景观雕塑美感的同时,也能读懂雕塑家的韵意。

篇4

雕塑课程是一门在我校艺术设计学院公共景观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共记72个学时,笔者在分析前期雕塑课程教学改革必要性的基础上,就雕塑课程中的理论教学、技法训练、设计模式的教学内容的教学改革方式做了一系列探索。

改革的必要性

社会经济、信息科技的日新月异使得新知识不断的融合,要求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与时俱进,更新知识和教学内容。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的水平也表现为参差不齐,由此,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思路,以新型的、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关键。

现在大多数的综合性高校的雕塑课程都是直接搬用其他美术院校雕塑系专业的教学内容。我这里谈到的公共景观设计专业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包括美术、雕塑、装饰文化、园林艺术、建筑基础知识、设计流派、设计心里学风多个领域。雕塑课只是其中的一个主干课程之一,主要以泥塑写生为主体,以写实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模式,在短时间内无法让学生扎实的掌握雕塑写实的能力,也无法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对学术的研究兴趣。在短短的72个学时中要将美术院校雕塑系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好学好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然而,现实社会景观雕塑市场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五花八门的材料雕塑、概念雕塑、抽象雕塑的景观越来越吸引观赏者的眼球。传统的写实泥塑雕塑课程对学生的雕塑学习有很大的引导作用,但是更应该将各种雕塑带入学生的学习中。也表现为传统写实雕塑教学与公共景观市场需求的脱节。

课程改革方案探索

1. 理论教学 雕塑是一种三维空间的立体艺术,而景观雕塑并不同于一般的架上艺术作品,不仅要具有观赏性,还要与周围的环境,建筑文人,风俗习惯甚至是工程技术相结合,更需要设计者具备宏观审美的设计意识。雕塑课程是我院公共景观设计专业开设的基础必修课程,前期主要采用传统雕塑泥料实施教学,从临摹石膏头像进行雕塑教学,侧重培养学生的写实的立体造型能力,笔者认为该课程缺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大纲的设置上,要突出理论知识的讲授。理论知识的讲授容易枯燥,除了提高教师自身的讲课水平外,还需要结合多种教学模式,如可以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进行。图片比文字更有直观性,通过世界各地景观雕塑的图片、影片欣赏,在欣赏图片或影片的时候,教师通过对景观雕塑的环境、人文地理以及雕塑本体的进行分析,让学生“游览”世界各地的同时,学习景观雕塑的相关知识点。再者就是将全国雕塑展、全国各大院校优秀雕塑作品作为欣赏的内容,对优秀的雕塑作品本体进行欣赏和解析,能够使学生迅速的了解雕塑的本质,打开学生的思维、扩展了学生的眼界。

2. 技法训练 雕塑的制作技法以及流程不可忽视,但不能只注重泥塑写实技法的训练。在课程设置上,首先是平面图像转换浮雕的训练,学生在接受高考训练的时候,都是二维的绘画技术。让学生将二维的平面图像向立体的浮雕进行转变,可以让学生建立浮雕与平面图像的之间的差异,能有效的将绘画中的构图、题材和空间处理运用在半三维的浮雕制作上,起到二维到三维思维的过度。在图像的选取上,尽量采用学生感兴趣的图片,或者是装饰味浓厚的图像,能提起学生对浮雕的兴趣。材料的转换强调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技法训练与想象相结合才能在日后的工作中最大的发挥作用。

社会的发展使得雕塑的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雕塑的材料也越来越多,已由传统的石头、木头、青铜到今天钢铁、玻璃、软质材料、塑料制品等。认识雕塑材料,培养材料转换的能力,可以通过不同的材料,如卡纸、金属、布料、塑料制品、树枝等等廉价的废置材料,以浮雕为基础或者选取感兴趣的雕塑图片,通过粘贴、缝制、铆接、捆绑等手段,将雕塑以新的材料重新组合。在进行材料装换的同时对材料的特性也有一定的认识和掌握。材料不同、方法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研究兴趣。

3. 设计模式 强调根据真实的环境,真实的文化氛围,真实的受众群体来进行设计。如将所在城市的某一个广场定为景观设计的地点,让学生针对真实的目标进行素材的搜集、内容和主题的选定、雕塑位置和朝向的确定、雕塑尺寸以及形式的明确、材料的应用、工艺的选择等。通过画草图、效果图制作、沙盘制作,单体小品制作,让课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能激发学生探索和创新的欲望。这样,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广泛进行交流找到设计的灵感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课程的实践还可以带学生到雕塑工厂、雕塑工作室参观学习,与专业的设计人员进行学术交流。倡导交流互动,还可以与景观设计施工单位建立横向联系,设立校外实践基地,进行广泛交流,多样化地开展教学。

结 语

面对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只有以积极的心态客观冷静的思索,提出科学的适应新形势的雕塑教学改革方案,使教学水平得以提高,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的优秀景观设计人才。

篇5

关键词:现代雕塑;雕塑由来;雕塑作用;发展趋势

很多人都把雕塑当成是环境中的陌生人,很少人考虑雕塑和环境的融合程度。随着人们精神追求的不断提高,对生活各方面要求完美的程度不断增加,公共环境艺术中雕塑与环境的交融关系便渐渐变成雕塑建筑艺术的焦点。黑格尔在《美学》中提到:“艺术家不应该先把雕刻作品完全雕好,然后再考虑把它摆在什么地方,而是在构思时就要联系到一定的外在世界喝它的空间形式和地方部位。”这里便可以充分的体现出雕塑与公共景观艺术之间密切相连的关系,它们之间本来不应该有领域界限,雕塑本来就应该作为环境艺术作品景观构成的一部分,城市公共景观的大力发展,促使雕塑更加成为公共环境艺术中的亮点。

雕塑从传统艺术形式到现代的艺术表现过程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雕塑在公共景观艺术中的应用和发展来研究,已经是一个复杂丰富的过程了。

一 现代雕塑的出现

二十世纪以后的雕塑才能称作现代雕塑,广义说,它是包括各种制作方法和表现手段的艺术流派,是一种新观点和新方法,表现了人类思维由简单到复杂,由单元向多元的发展过程①。“现代”雕塑是与“传统”雕塑相对立的一种艺术风格,它是追随新时代的步伐而出现,在发展中不断的调整自我和创造革新,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雕塑受后印象主义艺术大师们的影响,在对雕塑形体、色彩、空间关系和结构等方面进行探索,注重意象方面的研究,摆脱传统雕塑的创作原则,创作出的雕塑作品具有鲜明的现代气息,不仅在固有的形体结构方面更加严谨生动,而且善于运用概括和夸张的手法,色彩上也鲜艳夺目,而且加入意象的手法,使现代雕塑开始摆脱死气沉沉的面貌,渐渐的变得形韵同存。

二 现代现代雕塑在城市公共景观中的作用

城市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公共空间,它在精神和物质方面不断协调发展,以便为人类提供更舒适的生活环境。人们为协调精神和物质的平衡,在城市规划、城市园林、城市雕塑和城市内外空间环境设计等能够美化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完善。雕塑艺术在城市美化的过程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它们的造型另类多样,艺术风格风采各异,而且注重与周边环境的有机结合,渐渐的成了公共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了城市醒目的艺术符号。

现代雕塑与城市建筑、绿化和小品等元素相同,是构成一个城市的要素之一。城市的公共环境的建设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现代雕塑是公共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就成了城市文明体现的符号之一,同时城市文明的程度又深刻的影响这公共环境的建设,影响着这个城市中公共环境中的现代雕塑的发展程度,是现代雕塑创作和设计的重要出发点。优秀的雕塑作品可以达到使人感到放松和缓解压力的效果;不好的雕塑则会影响观赏者的心情和身心的舒适度。所以,现代雕塑在城市文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影响着整个城市人们的精神和物质的协调发展。

三 现代雕塑在城市公共景观艺术中的发展趋势

城市公共雕塑是一种公共艺术,它是一种社会性的创作行为,是为了满足大众观赏的心理、生理和情感交流的需要。它会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不断的进步。现代雕塑与其他一切加工品一样,在一片呼吁绿色、环保的呐喊声中对本身的使用材料进行了革新。现代雕塑对材料和技术运用方面,注重低能量资源的利用,侧重生态化,杜绝或者减少废弃物等有害物质的产生,这也是雕塑艺术行业的发展趋势,是雕塑家着重研究和创新的切入点。“金属”成为雕塑艺术的主要使用材料。由于金属有保存时间久、耐用性强的特点,成为雕塑艺术的材质首选。当前还出现了一种“废弃的艺术”,就是艺术家们善于把一些废弃的材料,经过他们合理的组合和修理,重新赋予这些废弃物新生命,散发生机,成为新的现代雕塑作品,既创造了美,又具有环保的观念。

随着人文精神的不断发展以及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代雕塑的内涵与外延也不断地扩展。雕塑与景观之间的差异也逐渐模糊。现代雕塑的更多注重雕塑与整体环境的关系,以其形式参与整个环境的“大空间”。大尺度、抽象、个性的雕塑给城市公共景观空间提供一个很好的装饰,雕塑家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公共景观设计,创造出供人欣赏、活动的雕塑作品。这样的景观更具有空间立体感。

另一方面,城市空间日益显示出开放性和流动性的特点。艺术与公众的距离将越来越近,公众参与审美活动机会也大大增强,艺术家要将作品置身于公共环境,就必须考虑其艺术形态与大众日常生活审美形态的合理融合点。现代雕塑与景观要进入城市公共空间,一定的在公众之间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结合点。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壮族文化元素;景观雕塑;探析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6-0145-03

The Application of Zhuang 's Cultural Elements in Landscape Sculpture

Li Xuyu1 et al.

(1Fuzhou Planning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Fuzhou 35000,China)

Abstract:Guangxi Zhuang cultural element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hinese nation traditional culture elements,which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the wisdom of the Zhuang people's culture.Through deriving,reconstructting and transforming the Zhuang culture elements,it form a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landscape sculpture.It can not only beautify the environment,and can make people live in an atmosphere full of ethnic flavor.On the basis of th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Zhuang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also can develop the essence of Zhuang culture.

Key words:Zhuang culture element;Landscape sculpture; Explore

V西是一个壮族聚居的地方,用景观雕塑来表现壮族文化元素的丰富多彩,用雕塑来传达壮族文化的精神和魅力,这是当代景观设计中传承文化的重要性体现。在景观设计中运用壮族文化元素和景观雕塑结合,从而创造了一个不但是在环境上的享受也更是精神上和视觉上的享受。结合景观环境营造一个具有民族特色文化景观环境景观特色,从而增强了一个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体现出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整体形象。

1 壮族文化元素在景观雕塑中运用的意义

壮族是一个平和、宽容、开放的民族。壮族文化丰富多样、在运用时要注重与时代结合,与环境景观雕塑的结合。广西最富特色的文化元素来源于壮乡生活环境,是地域特色和本土文化的综合体现[1]。吊脚楼、五色糯米饭、酒文化、牛魂节、苗族的服饰文化、铜鼓文化、绣球文化、壮锦文化等融合到景观雕塑中,通过对壮族文化元素的应用、转化和组合从而创造出一个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地域特色的城市景观新面貌,同时也有利于通过景观雕塑这一媒介来传承中华民族的精髓,利于后代子孙的学习和传承,而与景观雕塑的紧密配合,创造出一个与时代、与城市面貌、与人的精神视觉享受于一体的城市景观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环境景观雕塑中,要注重壮族文化元素的表达形式,或简单、或繁复、或直接体现、或抽象都应把其所要传达的精神用适合的手法表现出来。

为了保护、传承和发展壮族优秀传统文化,把壮族文化打造成最具广西壮族特色的文化品牌,促进地方壮族文化和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对广西壮族文化元素应用在景观雕塑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传承壮族文化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群众在参与传承壮族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并加以创新,同时也借助景观雕塑来展示壮族优秀文化的特色,推动壮族文化的和谐发展,既满足了人们精神文化的需求,又美化了当地景观的环境,为传承壮族文化、保护壮族文化和发展壮族文化提供了一个更大的舞台。

2 壮族文化元素在景观雕塑中运用分析

2.1 壮锦在景观雕塑中运用 与云锦、蜀锦、宋锦齐名的中国四大名锦之一壮锦,从最开始的起源到现在的闻名世界,经过时间的洗涤,历史的冲刷,从最初的简单单一到现在的图案的丰富、制作过程的繁复和技艺的精湛无不体现出一个壮族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不断趋向于成熟,不断地体现出一个民族在这个优胜劣汰的社会竞争中不断发展不断成长不断壮大,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这个伟大的民族,甚至是成为这个世界中不可缺少的文化精华。在壮锦文化发展过程中,早先的壮族人民生活都是自给自足,壮族人民勤劳、淳朴、善良,在他们的壮锦图案大多数都是表现出一种祥和、繁荣昌盛、欣欣向荣的姿态,广西壮锦取材于大自然,其丰富多彩的图案库也取材于大自然。

广西壮族的壮锦在广西的文化中扮演着很不可或缺的角色,壮锦图案丰富多样,或简单、或繁复,将其运用到景观雕塑中,通过对壮锦图案的转化、引用到景观雕塑设计,用景观雕塑艺术来表现出丰富多彩的壮锦文化。

在景观雕塑中运用几何纹进行装饰。几何纹有:连勾云纹、雷纹、水波纹、编织纹、同心圆纹、回字纹、羽状纹、弧纹、方格纹、字纹等,而且这些装饰纹大多数与动植物图案结合,还有复合几何纹组合在一起从而突出了雕塑的特色,也体现了壮锦的装饰是一个丰富的图案库。

将壮锦丰富的图案运用到景观雕塑中,通过对原有的图案进行转化或提取而应用到景观环境中,为景观环境增添光彩和营造一种和谐、文明、健康、舒适、充满活力、具有民族特色的景观环境。这不仅仅装饰了景观环境,同时也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壮族文化。

如图1,雕塑中间是一个倒过来“福”,运用壮锦的纹饰图案来装饰“福”雕塑的周围,颜色鲜艳,可设置在公园草坪上或居住区景观绿地中,体现出一股浓浓的壮锦文化。

2.2 铜鼓在景观雕塑中运用 铜鼓是我国南方濮、越人创造的一种打击乐器[2]。广西是我国著名的“铜鼓之乡”,它是广西壮族及其先民集冶金、铸造技术、美术雕刻、音乐文化于一体,精心铸造的一种礼乐器。将铜鼓文化运用到景观雕塑中,不仅仅丰富景观环境,而且在景观雕塑的种类上也有所提升,这是一个质的飞跃,也是一个时代所必然的结果。

如图2,纹饰繁复的铜鼓与打鼓者之间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铜鼓的稳重和打鼓者的动感,动与静的结合,一动一静,以动致静,铜鼓的精细与人物的符号化,体现出了壮族文化由简单到复杂由复杂到简单的一种过程,也体现出了铜鼓文化的博大精深。、

2.3 绣球在景观雕塑中运用 与壮锦、铜鼓一样,绣球也是广西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壮族文化元素之一。绣球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壮族文化中绣球文化是壮族文化元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绣球是球形的,有绣花、有图案、有流苏、色泽鲜艳等[3],绣球上的图案生动形象。壮族绣球制作过程复杂,颜色鲜艳、结构独特、图案丰富多彩,绣球12瓣的构型,表征1年12个月的风调雨顺和幸福安康。反映出壮族人民的勤劳、淳朴、善良、好客的品质。广西绣球图案丰富、颜色艳丽,在景观雕塑的纹案中运用花鸟图案、蛙图腾、稻作农耕图等,体现壮族民间和对动植物崇拜。将其运用到景观雕塑中,不仅丰富景观雕塑的形式多样,还可美化景观环境,这在一个城市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出自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体现出的是一种悠然、淳朴、相忘于江湖的一种情怀,而壮族的刺绣纹饰,都是来源于生活,他们习惯把美好的事物记录在绣球上,通过刺绣来突出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如图3中,把扇形作为一个雕塑造型,扇形的周围雕刻简单的纹案,中间雕刻着和壮族的图腾信仰--神鸟雕刻在雕塑上,体现出了刺绣文化在其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的结果。

2.4 壮族舞蹈元素在景观雕塑中的体现 壮族是一个善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舞蹈是通过一代代的壮族子孙不断地传承,所传达出的是一种纯朴、快乐、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早先的壮族舞蹈是通过模仿其劳动动作,而在壮族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壮族人民不断地去完善本身的民族舞蹈,使其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那么和谐,那么优美的文化舞蹈。在景观雕塑中,用壮族舞蹈的精髓进行展现,其表达的不仅仅是一种舞蹈,同时还是这个民族在不断演变的过程中生生不息的精神。

如图4,丰富的人物表情,悦耳动听的乐器声,配上无声的肢体语言,一人跪坐在地上,把二胡放在一边,所传达出的是他的胡没有地方拉得好,所以他虚心地向比他拉得好的人学习;右边的人弓着腰微微蹲下手拿二胡尽情的拉犹如一匹脱僵的野马尽情地奔腾着、咆哮着;一人跨坐在上面,身体微微往前倾,双腿自然地扣住他同伴的大腿,这样的组合所表现出的是一种纯朴、乐观、积极向上的舞蹈精神,它把壮族人民的精神通过舞蹈来演绎得淋漓尽致,表达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壮族青年男女喜欢通过歌声来寻找自己的另一半,隔岸对歌、面对面对歌、或隔着门帘对歌,他们习惯用歌声来征服对方。如图5,互相中意的一对青年男女,通过歌声来吸引对方,男青年的自信与从容,女青年的羞涩和欲拒还迎都体现出了壮族青年男女对美好爱情的憧憬。用景观雕塑来承载壮族元素,从而能更好地体现壮族文化。圆的中间镂空,目的是漏景,使壮族景观雕塑与环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景观效果(图5)。

2.5 壮族花山壁画在景观雕塑中的运用 “知识之门”的灵感来自壮族特色花山壁画中的“小人”提炼而来,框架是书本的形。壮族文化元素的练兵习武,犹如狂舞欢歌犹如校园内的莘莘学子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对知识的满足与憧憬。其寓意又为:学子们进入知识之门满腔热火的同时又能跨越知识之门去领略更多不一样的风景,知识之门雕塑可用于校园内教学区景观雕塑。见图6。

“动与静”的景观雕塑也是从花山壁画提炼而来,正面的“小人”两手高举,两脚叉开成立马式姿态。侧面“小人”两手平伸,两腿微蹲成跳跃式。“动与静”景观雕塑可用于校园体育馆或跑道、球场等运动场所(图7)。

3 结语

在广西壮族的优秀文化中,壮族文化元素以各式各样的符号化形式出现在景观雕塑设计中,具有独特的现代审美意识,同时也巧妙地继承和弘扬了壮族文化,并且以全新的审美形式融合到景观环境的公共空间中,具有时代意义,这也使景观雕塑的达到一个质的提升和飞跃,从而丰富了景观空间设计的内容。通过对壮族文化元素的重构和转化而应用在景观雕塑中,在景观中诠释壮族文化的精髓,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肖万娟.广西壮族文化元素的挖掘及应用手法研究 [J].湖北农业科学,2013,8(52):1872-1879.

[2]石丽琳.桂西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探微[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11.

篇7

[关键词]雕塑;大学校园;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4-0223-01

引言

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之中,雕塑是我国传承下来的最古来的艺术活动。对于雕塑的含义,目前我国存在着很多的分歧。其中比较规范的介绍是辞海中给出的定义,即雕塑的本质是利用各种可以进行雕刻的材料制作具有实际体积的形象。在雕塑的早期设计中,人们通常把人类作为其具体表达的对象,而这种表现方法也被一直的传承下来。但是由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特殊性,雕塑也具有不同的形式表达。伴随着时代的逐渐演变以及观念的更新,现代的雕塑已经逐渐的摆脱了传统的创作方式。在表达的方式上,从内而外的得到了显著地改变。而其含义也重新的被定义,即运用各种技术方法创作的三维空间形象的艺术手段。

一、关于大学校园景观建筑特征

1.1 环境特征

在大学校园的景观设计中,构造具有学术氛围的校园环境是学校在进行设计时最关心的问题,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景观。然而在实际的设计过程当中,存在着许多对景观设计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大学校园的自身环境。设计者应该考虑到实际的学校环境对其进行针对性的设计,使人不会感觉到突兀。对于一名合格的设计师来说,在根据学校环境考虑设计时,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思考,即树木、水流、土壤和岩石,这四种因素构成了校园环境。作为整体设计的基础,它们在整个的设计过程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最终决定设计结果的时候,应该保持这四种因素的均衡与其中的联系。只有这样,才会保证人与环境间的和谐与统一。

1.2 人文特征

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的最终目标是有效的改善学校的环境与氛围,并借此来表现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使其被学校的学生与老师接受,在某种程度上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与灵感。作为传播知识与培育祖国未来精英的地方,大学校园应该体现其内在的文化底蕴,并且在不自不觉中对师生产生影响。每一个大学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质与内涵,景观设计者会将这些不同体现在校园的设计方面,这些细小的方面都可以在校园环境中细微的体现出来。而这些人文特征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得到沉淀,变得愈发的深邃。随着时代的逐渐发展,在不同的文化知识背景之下,现今的设计观念也是在受到人们观念的影响。

1.3 社会特征

在我国传统的设计中,校园的景观设计不仅受到环境特征和人文特征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这种设计还受到当时的管理制度的制约,例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社会大环境等等。如今,我国摆脱了过去的思想观念的制约,在设计时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并且结合当今的观念,创作出更加具有意义的景观设计,使其拥有更多先进的设计观念。

二、雕塑艺术手法

雕塑在景观设计中可以起到营造氛围的重要作用,并且可以根据不同的环境进行不同风格之间的转变,在大学校园的景观设计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大学校园中,一座合适的雕塑往往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它可以作为校园的景观,也可以代表着这个学校的文化。除此之外,在一定的程度范围内,雕塑还可以通过介绍人物事迹或者是设计观念,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

2.1 雕塑的主题

在对雕塑进行主题的确定时,设计人员往往需要考虑不同的影响因素,其中主要包括选择雕塑的主要目的与其周围的环境。由于雕塑主题的选择具有广泛性,除了装饰作用之外,便是对实际的校园文化的辅助作用。因而在确定雕塑的主题过程中,在考虑雕塑自身的条件是否符合之外,还应该参考学校的发展历史过程,将其中的内涵充分的表达出来。在考虑了以上的因素之后,该雕塑是否能够与周围环境进行有机的融合也是十分重要的方面。在将雕塑运用到校园的景观设计之中时,有效的解决雕塑与环境之间的问题是设计者共同面临的问题。只有做到了以上的几个方面,雕塑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运用才算是十分成功的。忽略掉任何一个方面,设置的雕塑都会无法引起人们的注意。这也说明,雕塑的设置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与完善的方面。

2.2 雕塑的形式

在选择雕塑的时候,主要分为抽象的雕塑和具象的雕塑。抽象的雕塑是指借助于大小、形状、色彩以及比例等因素开始对于雕塑的设计,这类雕塑一般并不能直接的看出其表达的含义。且不同的人也可能理解出不同的含义,其更容易刺激人们展开自身的联想,以此来挖掘雕塑中所蕴含的意义与哲理,其主要目标是为了与师生进行更高层次上的交流,以便更好的为师生服务。而具象的雕塑则是更直观的表达设计者的含义,往往一眼就可以分辨出设计者的意图,只是在表达的方式上没有抽象雕塑具有创造性的设计。如果未能成功的表达其中的深意,通常会造成设计的空洞与乏味。

2.3 雕塑的材料

时代的每次进步都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而随着我国在科学技术上的进步,更多的新型材料也被逐渐的运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些新型的材料在雕塑方面也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传统的雕塑材料多取自大自然之中,如原始的木雕与石雕。相较于当代的雕塑设计,传统的雕塑设计主要体现在对于意境的追求和雕刻技术的要求,更加注重雕塑本身的重要性。而如今的雕塑,由于更多新型材料的引进,人们已经不在满足于传统的创作方式。设计者追求的往往是制作材料的本身质感,以及它带给人们的实际感受。在这种种方面上,我们可以发现,人们的审美以及意识观念的悄然转变。

2.4 雕塑的照明

近年,大学校园的夜间景观逐渐发展为高校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有效的解决雕塑等景观的夜间观赏,人们主要通过设置灯光进行照明,然而对于灯光的设置也不是随意进行的,在对雕塑进行夜间照明时,为了体现出雕塑的立体感,需要在不同的位置进行灯光的设置。且由于不同雕塑的材料的特殊性,对于夜间光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者往往需要根据不同的材料进行灯光设置的实验,以此来选择最为适宜的灯光种类与强度的设定。

结语

我国政府对于高校建设长期以来都很重视,在这个充满知识的地方,大学校园景观则是体现学校风貌的标志,优美校园景观可以为身处其中的师生带来积极影响。一个学校的景观设计直接的影响着学生对于该学校的心里认识,而在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运用雕塑这一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学校的氛围以及体现学校的精神风貌,其在大学校园的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菁.从环境心理学谈大学校园景观设计[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9(02)

[2]黄灵丽.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以河海大学常州校区为例[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2009(01)

篇8

【关键词】高速路;景观雕塑;四维空间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交通现代化的进程,高速路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一种特殊空间通道,它压缩了时间与空间。由于它的使用者一直处于快速的运动状态,所以它是在时间维度上的流动空间的转换、叠合与打开。因此,高速路空间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建立了自由驰骋于两地的纽带,还在于它瞬间储蓄了各种事物,并以快速、高效、永远变化的方式去表现各种空间内容。

在快速流动的四维空间里,景观雕塑作为高速路上的一种空间元素,是动态、有节奏感和人为参与的。观察者进行快速浏览,所以景观雕塑多采用大块面、大体量的表现手法,要在流动的空间中尽显自然流畅、简洁明快之感,还需强调与周围环境的统一性,这其中也包含与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的统一。

那么选择合理的建造位置对高速路景观雕塑的设计尤为重要。景观雕塑大都设置在高速路上的节点处,它们是高速路的窗口、门户,更是疲劳之后的小憩。在快速行驶的途中,驾驶员对任何一种空间造型的理解大都是瞬间的。所以在驶入收费站或服务区时,速度的减缓恰好为驾驶员提供了获取信息的时间。同时,空间运动速度的减缓,由快至慢的空间移动速度、由远及近的观赏距离与由小变大的景观雕塑,所展现的是电影里推镜头般的动态画面。这是在自由伸缩的四维视域中,设计雕塑的感知到认识、再到完整的理解过程,符合人们的审美习惯。此外,在驿站处设置景观雕塑,实际上是将其和并存的相对静止空间聚拢起来,这种同时性的空间结合,使得景观雕塑所在的空间节点比其它的区间更为生动。

除上述位置外,高速路网上一般不宜设置景观雕塑。若要在视觉上向后飞速奔驰的边坡上设置雕塑,应以简洁的、甚至符号化的视觉语言传达雕塑的意义,不易做繁复的浮雕形式。因为必须考虑到雕塑在不平静的护坡上涌现出来的那一刻,观者所能获取的信息量问题。

在安全第一、追求速度优先的高速路上,几乎任何的艺术表现形态都要合理的为某些实用功能服务。所以,明确高速路景观雕塑的功能是进行形式创造的前提。

高速路网上的景观雕塑作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名片,是传播地域文化与提升城市经济的特殊媒介。因此,它不仅是一件造型艺术品,还是在特定的地域环境、社会环境下的纪念品。再者,高速路网的景观雕塑作为一种叙事载体,是文化传播的先锋,它使观赏者处于一个文化、信息先知的交流空间中。观赏者或许会因为它的出现,消解了对陌生环境的抵触情绪,提升了进入城市游玩的兴趣,即使他们的目的地不是这座城市,只要在雕塑边飞驰而过,地域文化的温馨记忆也不会在几秒钟内烟消云散。因此,作品的艺术品质和地域特色打造的文化认同感传递给观赏者的应该是一次愉快的自然之旅、人文之旅。

目前高速路中一切的设施似乎都在工业技术的帮助下被简便的复制着。重复出现的视觉元素单调乏味,极易造成视觉与心理的疲劳。因此缓解机械化形态带来的疲劳感也是在设计过程中应当考虑的因素。就雕塑设计来说,在消除机械感的艺术表现形态下,既要提高驾驶员和旅客的情绪,消除旅途疲劳;又不能过于刺激,从而分散司机的注意力。其中一种有效的做法就是巧妙的发掘出艺术形态与环境间的内在联系,将艺术语言的个性寓于共性之中创造出新颖的视觉意象。此外,艺术表现形态的非机械化不仅仅是指物质表现形态的非技术化,还意味着作品精神气质的非机械化。因为在科技时代,高速路上纯粹的乡村、乡音永远不会存在。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创造具有亲和力的、活跃的、轻松的空间,也是设计的关键问题之一。景观雕塑设计师应当考虑到技术对人性回归的正面作用。毕竟,现代技术不仅仅可以制造玻璃和水泥钢筋,同样还可以制造以假乱真的仿真石材、仿真木材,它们带着原始的质感和生命力,使冷漠的道路更具有亲和力。因此,在现代技术的帮助下,空间机械感的消除恰恰具有更多的可能性。

为了使景观雕塑与公路工程结构物达到最大的协调,可以将雕塑形态与结构物合二为一。现代高速路网的景观雕塑设计可以尝试将审美功能与社会功能完美融合。现代雕塑早已用自身的相应变数进入了公共设施、环境小品等领域,从单纯注重形体向各个空间形态中伸延。雕塑可以是高速路的路标;也可以是收费站的站顶和路边的电话亭。因此,如果以现代雕塑的丰富艺术式样建构高速路的公共设施,那么当人们使用它们时,随时都可欣赏到作为装饰的、主题性或观念性极强的自由式雕塑。可以说,雕塑形式语言的功能化不仅使人感受到了物质产品的使用之便捷,更让人感受到了艺术形式所带来的精神愉悦。景观雕塑应当将艺术表现性与社会功能性融合,如果广告牌本身就是雕塑作品;加油站、收费站本身具有雕塑的美感;电话亭自身就是雕塑形态的展现,那么雕塑便赢得了比绘画更大的自由。雕塑的展示空间被最大化的节约,雕塑语言得到了发展,一个多元的审美格局便出现了。丰富的艺术表现形态、展示方式、展示空间及特殊的功能,提示着“现代物语”下的艺术多元化。当代高速路的雕塑更应突破传统的展示方式,利用丰富的空间特点,按照巧于因借的法则,以适合各种空间条件的多样化的展示方式自由的展示自我。

综上所述,高速路的四维性特质决定了景观雕塑的特点:观赏点的分散性、造型的简洁性、流畅性、与周围环境间的协调性。如果说这些特点是高速路网雕塑设计的前提,那么,掌握雕塑设计的要点才是创作成功的关键。对于一名雕塑设计师而言,应对高速路的环境特点、地域特色、功能性等问题进行综合分析,随机应变的选择合理的艺术表现形态与展示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意味着一个兼具合理性与创新性的优秀设计方案的诞生。

参考文献

[1]凯文・林奇编 《城市的形象》

[2]钱国超・唐述虞・景春・郑晨晖・朱菊辉等编 《高速公路环境景观设计》

篇9

一、城市雕塑

城市雕塑在《美术形态学》《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等著作中的定义是用雕刻、塑焊等手段制作三维空间形象。在清华大学的许正龙教授所著的《雕塑学》中给城市雕塑的定义是:用天然或人工材料,运用各种改造手段,形成一种占据三维空间的形象来表达相关理念。在城市空间环境中,城市雕塑起着美化、优化、构筑环境的作用,起着反映一个城市的人文风韵,显现一个城市的性格,体现一个城市的地域特点、文化特点、人文特点,凝聚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和价值的重要作用。城市雕塑不但渲染了城市的宜人氛围,深化了城市空间的艺术内涵,还诗化了城市环境的主题内容,因此,城市雕塑是城市环境不可缺少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是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城市雕塑的分类

城市雕塑是以实体性的塑造和空间表现形式确立艺术形象,是一种立体造型艺术,表达创作主体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感受,充分反映时代精神和社会生活。城市雕塑从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上可分为抽象雕塑、写实雕塑、圆雕、浮雕、独立雕塑、依附雕塑等;按使用功能可分为主题性雕塑、纪念性雕塑、互动性雕塑、装饰性雕塑、标志性雕塑等。

1.主题性雕塑

主题性雕塑在内容上具有一定的故事性,主要反映历史和时代的潮流,用喻示和象征的手法、形象的语言反映某个特定的城市环境主题,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较大的数量,要求在所处空间占据显要、主导的位置,从而发挥聚焦和统率的作用。

2.纪念性雕塑

纪念性雕塑一般用以纪念历史、纪念著名人物或对某个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展现,是历史的体现和化身。纪念性雕塑一般较为宏大,能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铭记那些有着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那些为国家和民族作出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如,位于美国拉什莫尔山国家纪念公园里的高约18米的四位美国前总统头像,分别是乔治•华盛顿、托马斯•杰弗逊、亚伯拉罕•林肯和西奥多•罗斯福,这四位总统都为美国作出了巨大贡献,被人们认为代表了美国建国以来的历史。

3.互动性雕塑

互动性雕塑将人的参与行为作为雕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实用性和娱乐,它强化了人的主体参与性,只有人去参与,才能完全体现雕塑的艺术价值,让雕塑更加具有完整性。如,位于合肥市北环城公园里的雕塑《嬉戏》的形状类似珊瑚,孩子喜欢在里面钻爬嬉戏,形成了很好的互动。互动性建筑正是由于人这一主体的介入,才变得更加完整、丰富,犹如一片宁静的湖面突然被投入一块小石子,让整个水面荡漾了起来,整个画面瞬间丰富、生动起来,最终表现出了雕塑的思想主题和艺术感染力。

4.装饰性雕塑

装饰性雕塑是指将对称、渐变、重复、均衡等形式美法则应用在雕塑的形式外延方面的一类雕塑,注重概括性、寓意性、象征性等表现手段,是城市雕塑中最常见的一个种类。装饰性雕塑的造型特点虽然趋于写实,但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写实,一般陈列在城市街道、公园、绿化带等地,用艺术化、形象化的手法将雕塑的外在形式和精神内涵表达出来,给人一种强烈的现代美感和创造意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装饰性雕塑凭借独特的造型美,引导和突出空间环境,是人与环境情感交流的重要媒介,从而实现了与环境在艺术上的统一和协调。

5.标志性雕塑

标志性雕塑树立了形象的标志,发挥了说明性的功能。这些雕塑有的形象优美,有的雅俗共赏,有的寓意深远,有的简明易懂,有的含蓄生动,它们是一个城市的标志,是一个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城市标志——小于廉大约有53厘米高,实在是小得不起眼的雕塑,距今已经有近400年的历史,雕塑虽小却拥有非常大的名气。传说古代西班牙侵略者撤离布鲁塞尔的时候打算炸毁这座城市,幸亏小于廉夜出撒尿浇灭了导火线,从而拯救了全城,人们为了纪念他而立起了这座雕像,如今已经成为游客必定观赏的景点。

三、城市雕塑和空间环境的联系

城市雕塑存在于城市空间环境中,两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因此,在创作城市雕塑的时候一定要和空间环境的各种影响因素紧密结合,使两者形成统一的整体。城市雕塑与城市空间环境之间的联系千丝万缕,既有表层联系,又有内在联系;既要在形体、尺寸、色彩等表层要素上产生联系,又要在内容、主题等内在要素上产生联系,从而使城市雕塑内外合一,然后与城市环境空间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和协调,最终密切联系在一起。1.表层要素城市雕塑是一门空间的艺术,它和城市的空间环境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创作的基本出发点就是要与这个城市空间环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城市雕塑给人们带来的第一印象就是表层要素,因此要使城市空间环境的各种造型元素与之相吻合,从而使两者合一,并最终形成一种意境。城市雕塑的形体、材质、尺寸、色彩等表层要素都受到城市空间环境各种因素的制约。因此,我们在创作城市雕塑的时候可以采用大小对比、高低对比、色调对比、虚实对比等手段,使城市雕塑与城市环境空间之间产生有层次性的对比,给人带来美的感受,再运用对比、均衡、韵律等形式美法则提炼出鲜明简洁的造型语言,创造出特有的空间意境。2.内在要素各个城市不同的文化背景赋予了城市雕塑不同的文化内涵,因此,城市雕塑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历史和精神的缩影。在创作城市雕塑时,一定要将思想情感、文化意识、人文内涵等融入城市环境空间,才能使城市雕塑拥有生命力、感染力,从而使城市雕塑和城市环境空间两者达到和谐的整体之美。城市雕塑的内在要素和城市空间环境之间的联系主要有沟通和同构两种。沟通是指人们能通过对城市雕塑的直观视觉体验而获得一种文化意识的信息沟通,从而在感受城市雕塑带来的美的熏陶的同时,促进对这个城市的认识。同构是指人们在经历了沟通之后,对城市空间环境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产生一种融入了这座城市的强烈情感。城市雕塑既然要存在于城市空间环境之中,就必须在内在要素上和城市空间环境形成融洽的关系,否则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一件优秀的城市雕塑应该通过雕塑艺术语言的运用,从而具有极强的表现力、生命力和感染力,从而表达出其所在城市特有的文化、历史和精神内涵。

四、城市雕塑与城市空间环境的融合

1.城市雕塑与城市历史文化环境的融合

城市雕塑从诞生的那刻起就是一种既超越衣食住行等物质文化形态,又和物质生产紧密联系的精神文化,是一种文化形态。纵览古今中外优秀的城市雕塑,都不是单纯的艺术品、欣赏品,而是和所在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俗民风等有着密切联系的文化形态,如神殿、庙堂、宫殿、园林和墓室里的雕塑等。自然中多样化的物种隐喻了不同城市多样化的艺术风格和历史文化。不同的城市由于历史文化不同,所以有着不同风格的城市雕塑。为了给人们提供一个营造和谐民主、维系城市情感、彰显公共意志、融汇多元文化的精神空间,城市雕塑应当与城市的整个历史文化环境对话。当前一些城市盲目模仿其他城市的雕塑风格,这种追赶潮流的行为不但是一种文化上的生态破坏,更丧失了城市的个性特征。因此,城市雕塑创作者一定要全面解构城市的区域历史文脉,使城市环境空间的历史文化意义的积淀通过城市雕塑的艺术语言完全表达出来。城市雕塑以静止的形象被赋予历史性的主题,从而让城市环境空间隐含着历史文化意义,城市环境空间具有文化沟通、信息传达和精神同构等功能。城市雕塑与城市环境有机结合的艺术价值需要观赏者的参与才能最终体现出来,植根于人们活动的城市环境的城市雕塑,需要以人为媒介,从而让雕塑与环境两者之间实现对话,并最终化为一种文化语境,体现出城市空间的象征意境和场所精神。对于一件优秀的城市雕塑,人们应该升华其艺术价值,使之体现出城市的历史文化价值,彰显城市的个性,并和城市环境融合。

2.城市雕塑与城市环境的融合

城市环境有着各种功能区域,如商业区、住宅区、文化娱乐区、医院、学校、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等,在不同的环境中设置城市雕塑,应当找到雕刻和城市环境内在的联系,从而使之与周边环境保持一致。如,历史博物馆周边设置的城市雕塑应当能够触发人的思绪,引导观者的思想回归到悠远的历史中。在科技博物馆周边设置的城市雕塑,应当引发观者对科学研究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商业步行街中设置的城市雕塑,应当有让人轻松愉快的主题,让人观之产生一种愉悦的心理情绪,而不会感到沉重压抑。在北京王府井、武汉汉口商业区、郑州德化街、成都春熙路等城市的商业街中设置的城市雕塑,大都采用具象的形式反映当地的民俗民风,非常适合游人参与和观赏。在政府行政机构前安置的城市雕像,一般是以激发公务员勤勉创新、服务民众为主题进行创作的。如,深圳市委大院门前的《拓荒牛》就象征着深圳市开拓、拼搏、进取和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在富有现代风格、道路纵横、高楼林立的都市街区,一般选择材料和形式手法都具有现代风格的雕塑。如,位于美国芝加哥联邦政府中心广场上由美国雕塑家亚历山大•考金尔德创作的纯红色巨型雕塑《火烈鸟》,整个作品用钢板铆接而成,高达15.9米,形似一架弯下了吊臂的起重机,其整个形体以斜线和弧线展现,虽然空灵而庞大的形体与周围的竖形现代建筑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可是由于作品的线性造型又同竖形现代建筑的直线感之间构成了一种内在的联系,因此又显得协调,营造了一种富有冲击力、感染力、生命力的环境氛围,人们远观可以感受到其性格的热情开朗,近赏则被其适中的尺度和丰富的块面折服,其细部处理和精致的钢框架完成了完美的协调。一看到它,人们就会自然而然体验到人类开拓创新的精神和现代工业发展展现出来的巨大力量。在宁静和谐的自然景区设置的城市雕塑应当给游人一种放松、舒适的情绪。杭州曾经的城市雕塑《美人凤》位于西湖边上,但是雕塑在设置完成后就引发了人们的争议。《美人凤》虽然取自神话题材,但是作为一个重要的景观,其与西湖缺乏足够的内在联系,造型尺寸较大,和西湖宁静、优美的环境难以相融。反观武汉东湖景区周边的雕塑,不管是被楚人视为真、善、美化身的楚天台凤凰铜雕,行吟阁的屈原像,还是和楚国文化息息相关的名君、名相、名哲、名人,都能通过雕塑将楚国文化和当地的环境空间自然地联系起来,显得非常和谐、融洽。

3.城市雕塑和城市人文环境的融合

城市雕塑作为城市的一种公共艺术,一种社会行为,其创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不断满足人们情感、文化的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作为城市雕塑的审美主体,既是精神主体,又是物质主体。随着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长期处于远离自然的人工城市环境,慢慢给现代都市人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导致了精神、心理、生理等方面的生态失衡。同时,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变得越发简化,人的健康心态遭到侵扰,从而在精神家园中迷失了,难以处于精神生态平衡状态,不能全面发展。人的生态环境和生态过程的和谐状态作为生态观的参照,体现了人与自然环境的生命共感的价值观和生命关系。生态观以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和主体的参与性作为前提,将环境客体和主体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融入生态系统观念,认为环境客体和主体的生命存在是相互交融、和谐共生的。城市雕塑的创作思维、设计原则和审美观潜在地被都市生态文明的生态观所影响。因此,城市雕塑作品应当具有深刻的人文主义内容,反映人这个主体的深层精神活动。城市环境空间被人的精神所影响,从而被赋予了人文因素。人文因素是社会意识、审美情趣、文化心理、时代特征、环境意义、环境性质等诸多方面的综合体现,并最终形成了人文环境。城市雕塑作为被放置于人文环境中与环境密切交流的艺术品,应当具有与人产生积极而亲密的对话特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满足人们的心理情感与文化需求,平衡精神生态。

结语

篇10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我们围绕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注重宏观调控的预见性、及时性和有效性。几年来,针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以及农业基础薄弱等经济发展中的不稳定、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提高市场准入门槛,适时调整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完善产业政策和土地政策,调整经济结构,加强薄弱环节。根据形势的变化,多次及时调整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基准利率,取消或降低高耗能、高排放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这些宏观调控措施取得明显成效,经济连续五年保持平稳快速发展,没有出现大的起落。

我们从加强农业基础入手,把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作为首要任务,在制度、政策和投入方面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全部取消了农业税、牧业税和特产税,每年减轻农民负担1335亿元。同时,建立农业补贴制度,对农民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对产粮大县和财政困难县乡实行奖励补助。

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农村投入,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五年累计1.6万亿元,其中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近3000亿元,地方也较多增加了投入。五年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亿亩、新增沼气用户1650万户、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30万公里,解决了9748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建立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防止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疫情的蔓延。

这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亿万农民由衷地感到高兴。农业的发展,为整个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对2006到2020年的科技发展作出全面部署,启动一批重大专项。这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得到加强,取得高性能计算机、第三代移动通信、超级杂交水稻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五年中央财政用于科技的投入达到3406亿元。全社会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从2002年1288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664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07%提高到1.49%。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

我们制定和实施一系列产业政策和专项规划,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成效显著。旅游、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建设取得长足进展,一批重大的工程相继建成或者顺利推进。

青藏铁路提前一年建成通车,三峡工程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全面发挥,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全面投产,南水北调工程进展顺利,溪洛渡水电站、红沿河核电站、京沪高速铁路和千万吨级炼油厂、百万吨级乙烯等重大项目陆续开工建设。五年新增电力装机3.5亿千瓦,是1950年到2002年53年的总和;新增公路19.2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8万公里;新增铁路营运里程6100公里;建成万吨级以上泊位568个;新增电信用户4.94亿户,有效地改善了能源交通通信的状况,增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

我们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要把节能和减排作为约束性目标。近两年,又提出并实施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建立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考核体系和目标责任制,颁布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依法淘汰一大批落后生产能力,关停小火电2157万千瓦、小煤矿1.12万处,淘汰落后炼铁产能4659万吨、炼钢产能3747万吨、水泥产能8700万吨。启动了十大重点节能工程。

燃煤电厂脱硫工程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中央政府投资支持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691个。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建设,五年累计退耕还林、植树造林4.79亿亩,退牧还草5.19亿亩。加强土地和水资源保护,五年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2289万亩。09:22经过各方面的努力,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2007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3.27%,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近年来首次出现双下降,比上年分别下降3.14%和4.66%。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重要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