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景观范文

时间:2023-03-19 21:41: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自然景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自然景观

篇1

我知道一个非常美丽的自然景观,那就是千岛湖。位于杭州市郊区,是国内最大的森林公园。那里山清水秀、洞奇石怪,被称为“碧水画中游”。

湖水的色彩渐渐地显出了奇特,不是绿,也不是蓝,千岛湖湖面上很宽阔,一望无际,大岛犹如一艘艘小船,景色优美,像是长期浸没在水中的绿色泡沫,那是的水很深也很清澈,看起来一望就能忘到底,可实际上有望不到底,估计也有个十几米深吧?

我还知道有那几个小岛呢!分别是猴岛、鹿岛、无人岛。

篇2

中国最高的山峰:西藏自治区珠穆朗玛峰中国雷暴雨最多的地方:海南五指山下的儋县中国最大的野生东北虎聚集区:吉林长白山中国最大的瀑布:贵州黄果树大瀑布中国最大的亚热带原始森林: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中国最大的黄土分布区:陕西黄土高原中国最大的沙漠: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塔克拉玛干中国最大的岛群:舟山群岛中国海拔最高的咸水湖:纳木错中国最大的湿地:拉萨拉鲁。

自然景观是天然景观和人为景观的自然方面的总称。天然景观是指受到人类间接,轻微或偶尔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景观,如极地,高山,大荒漠,大沼泽,热带雨林以及某些自然保护区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自然景观的导游词范文:黄山

游客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世界遗产黄山风景名胜区,很高兴为大家做这次的导游!我叫夏泽浩,大家就叫我小夏就可以了。

各位游客们有没有听过:“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句话呀!听过的在听一次没听过的你这次就听过了。现在我再问一两个问题,大家有没有听过黄山的奇松怪石呀!今天我就带大家来看看黄山的奇松。

现在我们来到了黄山松树长的最多的地方。大家注意看,黄山的松树能在岩石缝中生存,它们的生命力多么顽强啊!它们形状众多,姿态各异:有黑虎松、有龙爪松、有连理松、还有迎客松等松树,松树们都是因为它们自己的形状才得名的呢!迎客松是黄山有名的风景之一,它有名的重点就是它特别的外形:它的树干长有7、6米有5个我这么高,它的两大侧枝展向前方,多像一位好客的主人,它粗壮的树枝就像有力的肩臂一样,欢迎着每一位上山的游客。等一会儿我们可以尽情的照相,作为纪念。

黄山的奇观说十年也说不完。现在请大家尽情的观赏黄山吧!请大家在游玩的时候,不要乱扔垃圾,不要到危险的地方去。祝大家玩的愉快!今天到此结束,下次有缘再见。

篇4

关键词:河北阜平;天生桥;自然景观;审美

近年来,人们的旅游活动更加讲究回归自然、重视生态旅游,然而在众多的旅游审美参照物中,自然景观确尤为普遍,因此,旅游活动中自然旅游资源也越来越备受游客的青睐。那应该怎样认识自然景观的审美特征,如何进行自然景观审美?接下来,我们以河北阜平天生桥为例来说明。

一、天生桥自然景观概况

(一)自然景观定义

自然景观是指自然界中天然赋存的由自然环境、自然物质、自然景象构成,具有观赏、游览、休息、疗养等价值,富有一定吸引力的具有美感的风景综合体或景物。

(二)自然景观的审美特征

自然景观内容丰富,但能满足旅游观光者的审美要求的有形态美、色彩美、动态美、感官美、寓意美等美学特征。

(三)天生桥地理位置

“天生桥"风景区(全文均简称为天生桥)位于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东下关乡朱家营村,距保定市170公里,山西五台山与河北省阜平县交界处,是深藏在太行山中北段深处的一处净土桃源。

(四)天生桥自然景观的形成

天生桥是因地质、气候、水源等多方面条件作用下而形成的难得一见的地质奇观。而在我国北方的“天生桥”当属阜平的东下关乡朱家营的天生桥,它是由片麻岩形成的天生桥长27米,高13.1米,宽13.1米,是我国首次发现的片麻岩天生桥。公园总面积5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95%以上,主峰百草坨海拔2144米,由朱家营天生桥瀑布景区和龙泉关景区构成。

二、天生桥自然景观的分类

自然景观按性质的差异,可分为地文景观、水域景观、气候与天象景观、生物景观等类型。阜平天生桥国家地质公园集地质、地貌、泉水资源、生态系统(百草坨自然生态保护区)等自然旅游资源融为一体,它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观赏价值、生态保护示范价值。(资料提供:国土资源部)

(一)地质、地貌景观审美

奇特的变质岩“天生桥”,桥面微呈拱形,由伟晶岩组成,座落在落差112.5米的瀑布之上,呈南北向分布。桥前是百丈深渊,奔腾的瀑布,呼啸着从桥下飞泻直下,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二)水域景观审美

朱家营沟中连续分布着九级瀑布,最大的瑶台瀑布(天桥瀑)落差112米。还有穿桥瀑(又叫银河瀑)、砚台瀑、马尾瀑、三叠瀑、天门瀑分别从几十米至百米的山崖凌空飞泻,恰似银龙飞舞,形成多台阶瀑布奇观,壮丽雄伟;冬季冰瀑垂帘,晶莹剔透,更是令人震撼。除此之外,还有23个潭:小石潭、鱼潭、二龙戏珠潭等;4个泉:天门泉、石窝溪泉、三道岭溪泉、三笔峰泉。

(三)生物景观审美

天生桥国家地质公园植被覆盖率95%以上,是国家级森林公园,景区内有森林:油松林、落叶松林、混交林、山杨林;花木:白草坨亚高山草甸、红叶植物(五角枫盐肤木、青榨槭等)、观花植物(暴马丁香、锦带花、狼毒、金银花、野玫瑰等);果木:杏、桃、山核桃、花楸;野生动物:野兔、山羊、松鼠等。

素有“百花、百草、百种药”之说的公园主峰百草坨,被专家认定为华北地区少见、面积较大的原始次生林。

(四)气象、气候景观审美

冬季,冰封千里,草木枯萎,惟有青松翠柏巍然屹立。山谷中又见另一奇观,近看,冰潭上各种形态的冰柱,“冰石笋”,晶莹的冰花,有的象雪莲花,有的像含苞待放的荷花……;远看,悬崖峭壁上悬挂着巨大的冰瀑、冰帘、冰幔,犹如巨幅白绫垂挂,蔚为壮观。

三、天生桥自然景观的审美方法和技巧

那么怎样观赏才能真正领略到天生桥旅游景区独特的风格特色和无穷的神韵呢?我认为应该从方法、时间、角度、距离四个方面去观赏天生桥的自然景观美。

(一)观赏方法

观赏方法分为动态观赏和静态观赏两种。

动态观赏实际上是一种游览,或步行,或乘车,或乘船。随着空间的转换,观赏风景时,观赏者要身临其境,全部身心融入风景之中,如同人在画中行,一种强烈的主体美感随然而生,所以动态观赏本身就富有极大的魅力。例如缆车观天生桥景区。

静态观赏是旅游者在一定的位置上,面对风景的一种欣赏活动,通过缓慢的视线移动,仔细玩味其中的奥妙,感受风景美的深刻内涵。

(二)观赏的时间

观赏自然景观有一定的时间性,时间选择不当,会影响审美效果,甚至看不到景观的美。例如到天生桥看云海奇观,应选择在雨雪天气后或者9月份至10月份,假如不是这个时间,就有可能看不到千变万化的云海奇观。可见,观赏风景的时间很重要,时间恰到好处,才能美景尽收眼底。

(三)观赏的角度

游客观赏景物时,要选择好角度,可正面也可侧面观赏,可平视也可仰视和俯视。观赏风景的角度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角度不对,有可能看不到美。看同一个景观,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美感呢?这就是观赏角度问题了。至于选择何种观赏角度,要根据具体景物而定,不能一概而论。

(四)观赏的距离

旅游是一项休闲的审美活动,在这个审美的活动中,审美主体需要与审美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审美对象才能显出美。适度距离可以增加审美的魅力,因为审美主体离开审美客体一定距离之后,再看审美客体会模糊不清,由于模糊不清,就会给人各种意象,造成这奇异的意象美。如天生桥第一瀑远看、近观及适度距离欣赏效果各不相同。

参考文献:

[1]乔秀夫;王雪英;吕梁运动新厘定[J];地质论评;1984年02期

[2]高曾伟;易向阳;旅游美学[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第二版

篇5

关键词:城市;生态公园;自然景观

正文:

引言:

当前人们对自身生活的质量要求不断的提高,这就使得人们更加关注城市的生态环境的质量问题。因此在城市建设中,需要通过城市生态公园来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进而在生态公园的设计上就更应当体现出近自然原则。

一、城市生态公园的近自然设计原则

(一)因地制宜

在城市生态公园的设计中,需要结合当地实际的自然条件进行设计。这其中包括了环境气候、水文情况、地形地势、自然物种等各个方面,而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就是要在城市生态公园中使用当地的自然材料,重新构建出当地的植物生态系统、水文环境等。

(二)可持续

在城市生态公园的设计中,需要体现出节能环保的生态建设思维,构建可持续的生态环境。这就需要在设计中使用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同时在设计上实现可循环、可再利用的景观形式,如在水体设计中可以达到收集降水的目的,在照明设计中使用太阳能照明设备,减少照明景观的能源消耗。

二、城市生态公园的近自然设计方式

(一)植物景观设计

在设计城市生态公园时,需要保障其中每一个生态系统都是完整的,只有完整的生态系统才能充分发挥出它的功能,同时使这种小型的生态系统与这一地区中整体的生态环境相互融合。因此这种人工的生态系统中需要设计多样性的植物群落来构成一个平衡的自然环境。也只有自然环境中的植物能够稳定、正常的生长繁衍才可以证明者这种人工生态系统能够有足够的生命力保持下去。例如在北京市某城市生态公园设计中,其植物景观设计就遵循了当地的自然规律,在设计方案中选择的是北方地区一些常见的植物种类,同时也避免出现外来植物。该城市生态公园处于温带的针叶林以及落叶林地区,自然环境较为干旱,夏季光照强,草地存水不足。因此在设计中选择圆柏作为核心的植物群落主体,在伴生植物上选择松树、柳树等,其次在灌木层中选择黄刺玫以及锦熟等,最后在草本区中选择紫花地丁,这种设计方式的优势在于植物体系较为耐旱,因此在北方地区适应性高,同时可以显示出非常贴近自然的环境形象。

(二)水体景观设计

在许多的城市中,由于存在大量的道路、建筑物等,这些硬质设施具有很强的不透水性,因此导致城市的地下水源得不到雨水的补给,造成城市用水问题严重。这就使得城市生态公园设计中的水体景观设计显得格外关键。在水体设计中,需要从三个角度去考虑:驳岸、水循环应用、水体形态。在近自然设计原则下,水体形态需要参考现场实际的自然条件,设计时需要根据地形地势以及地下水的水文情况来构造水体景观。此外,水体设计中除了可以供人们欣赏之外,也需要满足于城市生态系统中净化水质、收集降水的水循环需求。同时在驳岸的设计上需要实现水生动植物以及陆生动植物之间的共存与交流。例如在北京市某城市生态公园的设计中,水体设计应当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因此在公园中构建了雨水花园,利用这种景观构造来实现收集雨水、净化水质的目的,而驳岸的设计中以自然式驳岸为主,通过环境中原有的地势,在驳岸中构建出一定坡度,辅助雨水汇入水体景观中。同时在地势较高的位置做好加固设施,可以选择当地主要的石材,如青石等堆砌在需要加固的岸边。

(三)硬质景观设计

硬质景观主要是一些使用人工材料建造而成的景观,其中包括道路、建筑物、广场等。这些景观的人工构建痕迹比较明显,因此在设计中想要贴近自然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如果在设计中进行一些小的改动和创意,则可以使人们在欣赏和体验时感受到景观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效果。在城市生态公园设计中,道路是最容易显示出人工构建痕迹的硬质景观,因此需要在满足游人行走和参观的需求之外,尽可能的与自然环境中的水体以及植物进行融合。道路设计需要依照实际的地形地势,形成一种贴近自然、蜿蜒迂回的路线,使游人在体验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原有地形的变化。此外,在材料选择上也需要遵循贴近自然的设计原则,首先杜绝使用不可降解的材料,可以利用一些废弃材料重新改造设计。其次在材料应用过程中需要根据景观的构造来体现出设计的艺术美感。最后,材料的外观和颜色需要与景观主体相符合,实现硬质景观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例如在一些城市生态公园中,需要设计观景亭以及一些水榭楼阁等建筑物,这些建筑设计需要与自然环境充分的融合,可以将建筑与植物群落进行配合设计,使建筑融入树木丛林中,达到建筑外形借景的效果。

(四)照明景观设计

在城市生态公园设计中,照明设计是一项关键性的景观设计之一。由于其人工痕迹较大,因此在进行近自然设计上需要更为注意。第一,在照明设景观计中,照明设备的外形需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融合,通常需要将照明设备设置在不明显的地方。第二,在照明景观设计中需要重点体现出节能环保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尤其是在北方地区,由于夜晚时间较长,因此景观中需要长时间照明,这就需要在照明设备的选择上予以重视。第三,在照明景观设计中需要结合公园的特色,从整体上搭配环境的特点,凸显生态公园的环境氛围以及文化内涵。

结论:

总而言之,城市生态公园是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能够体现出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保护自然环境的客观需求。当前我国城市生态公园设计还处于发展阶段,这就需要在设计上遵循近自然原则,通过对植物景观、水体景观、硬质景观以及照明景观的合理设计,展现出城市生态公园设计的科学、生态性、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向琴.浅谈城市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设计[J].现代交际,2017,(16):1.

篇6

关键词:千岛湖 自然景观 发展 保护

一、前言

随着新一轮深层次的城镇化进程的展开,自然景观的保护与发展面临着新一轮的严峻考验和机遇。尤其是十的召开,愈来愈多的人已经开始认识到保护和发展自然景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基于此,我们以城镇化背景自然景观的发展与保护为题,以浙江省千岛湖为具体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调研。

二、千岛湖地区的主要生态问题及其成因

1.旅游业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随着千岛湖旅游业的发展,淳安县城内度假村、五星级酒店、高尔夫球场等等娱乐产业相继兴起。此类行业十分热门且经济效益高,得到许多开发商的追捧。但诸如此类设施占地面积大,因千岛湖短缺的陆地无法满足需求,开发商便把目光转向湖区。近年来,围湖造房的现象时有发生,千岛湖区面积骤缩。

2.旅游服务业对环境的影响。

随着当地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相应的排污设备却还未及时跟上,废水污染问题日渐突出,成为破坏千岛湖水质的重要原因,其中给当地水体带来的主要是有机物污染和富营养污染。

3.存在大量“球”现象。

现如今为保护千岛湖的自然景观,政府已有效控制恶意的围湖造房现象,但其中仍存在不少“球”的情况。

如图所示,开发商通过政府审批后,在湖面A处修一条公路,但一段时间后,A处左侧因没有封闭水流通而成为死水,不得不填湖而作他用。开发商利用法律法规的漏洞围湖造房,因此开发商在并没有触犯政府法律法规的情况下湖区面积大大减小了。

三、千岛湖自然景观合理开发的对策与建议

(一)个人层面

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增强居民环保意识。通过学校教育以及社会宣传提高当地居民的道德素质,让人们真正地从心底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以良好的道德素质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并提高环保意识,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积极投入到维护自然景观的保护中。

(二)社会层面

加强舆论监督和宣传教育。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拥有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的权利。将企业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及时曝光,或是宣传政府出台的程序等等措施都能很好地让民众了解情况。

(三)政府层面

1. 加强立法、执法。在立法方面,建立一部具有权威性、统筹性、指导性的对于自然景观发展和保护的基本法,让人们有法可循,有法可依,有法可治;在执法方面,应通过培训加强各级法官和律师对环境法相关制度的了解,同时应通过民事诉讼制度改革,解决自然景观案件执行难的问题。

2.统一规划发展布局。对城市地理布局进行合理的分析并规划,特别是沿湖地带的土地资源使用,这将直接影响到湖区的生态环境风貌。

3.深化可持续发展战略

3.1继续加强水土流失防治。做好水土流失生态修复试点和水土保持示范项目,根据流域水土流失特点,综合运用改坡、护岸、植草和建设水保林等工程和生物措施,大力推进水土流失治理。

3.2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快自然景观规范化建设步伐,探索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政策和机制,推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生态移民等示范工程。

3.3努力提高清洁能源普及率。清洁能源在提供能源的同时对当地自然环境并没有很大影响,应因地制宜地推广使用电能、沼气、太阳能、煤气、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在污染治理与资源化利用充分结合,才能全面贯彻可持续发展方针。

3.4.加强监督力度。对于当地居民一些破坏自然景观的行为及时制止并加以管制,方能减少破坏行为的再次发生。因此需加大政府部门的监管力度,不定期的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同时,对于千岛湖自然景观的监管也需完善,如定期检测水质等环境检测。通过环境检测,可获得旅游区环境质量状况、发现环境问题并及时制定相应污染防治与措施。这样使得其破坏程度不会急速增大。

(四)企业层面

1.建立环保的企业文化,加强企业管理制度。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发展力,因地制宜合理利用湖区的自然资源,发展多种经营,保护自然生态平衡,以取得经济上的发展。

2.规范工业企业布局,减少污染区域。通过对旅馆、酒店、工厂灯工业企业的合理布局,使工业生产的发展各得其所,有效地控制污染源的分布,逐步缩小了对自然景观的污染区域。

3.治理工业污染。各企业、工厂排放的污染物必须经过设备清洁处理后达到一定指标方可排放。

四、结语

为了给当地居民营造了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保护旅游胜地千岛湖的自然景观,必须通过工业污染、生活污染的治理,大幅削减进入环境的污染物,才能使千岛湖水源水质得以保障,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忘强化生态建设,生态环境良性发展。通过水污染治理、道路边坡治理、生态林建设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措施,进一步优化自然景观内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控制水土流失。

对千岛湖自然景观的发展一系列保护工作的开展,将有效改善千岛湖流域的环境风貌,使经济现代化、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良好三者之间良性互动,实现生态环境、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潭湘平、闵怀.千岛湖生态环境主要问题及保护对策.环境污染与防治.2004.6.

[2]余孟泽.浙江淳安 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和谐家园.城乡建设.2006.3.

篇7

关键词:自然景观元素;茶饮空间设计;应用;意境

茶文化自古以来就以高雅脱俗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茶饮空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茶饮空间设计应贴近自然,营造一种古朴、开放、幽静的饮茶氛围,这不仅是对我国传统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是彰显时代特征的具体体现,从这方面来说,自然景观元素在茶饮空间设计中的应用有着一定的时代意义与价值[1]。

1茶饮空间概述

据有关史料记载,我国的早期茶空间主要以茶肆为主,到了唐宋,又出现了供人饮茶与休息的场所,称为茶馆,这时人们对茶饮空间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并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行为习惯,改变着人们的饮茶方式。而宋朝作为我国茶空间的兴盛时期,茶坊、茶馆等已经不单单具有餐饮功能,同时还是社交、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2]。经过历史的更替以及时代的变迁,茶空间的设计有了更多的变化,不仅体现了丰富的茶文化,还融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功能更加丰富、多样,打破了传统的商业活动的局限,在家居空间中也得到了深刻的体现。目前,国内外对茶饮空间并无明确的说法,然而,从以往的文献资料中可以发现得出以下概念:广义上说,茶饮空间主要是指所有与围绕茶进行的活动有关的空间形态;而从狭义范围来讲,茶饮空间则是指当前人类生活中为人所用的与茶相关的空间,即能够供人使用、观赏、理解茶文化、满足消费者之于“茶”的需求、满足与茶相关活动的空间环境[3]。近年来,我国的茶饮空间形式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人性化的特征,这也使茶饮空间有了更多不同的解释与外延。

2茶饮空间设计的意义

2.1茶饮空间的功能性

现代社会的饮茶活动,更多的是享受茶文化带来的精神上的愉悦与满足感。茶饮空间的合理设计能够营造出良好的意境,满足不同人群的心理需求。实际上当前的茶饮空间不仅仅是提供饮茶服务,在饮茶之余,也强化了休闲、商业洽谈以及购物等功能。茶饮空间意境的营造能够刺激人们去想起这些原本由自己提出的需求,进而使这些功能真正地在茶空间中运转。在商业活动中,茶饮空间的意境营造与人们的消费有着密切的联系,通常良好的意境能够增强消费者的认同感,进而对产品产生好感,刺激消费需求,这也是为双方提供优质平台的潜在因素。另外,从茶饮空间本身考虑,它不仅要满足人们的感官与精神享受,更要弥补功能空间的不足,满足饮茶者全方位需要,完善的茶空间环境一般包括提供服务的门厅、展示区、茶艺表演区卫生间等功能空间,同时要在各个功能空间里营造出合适的空间氛围,缜密而忠实地呈现出空间的整体意境[4]。

2.2茶饮空间的文化性

我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的繁荣与兴盛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茶的发展,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在我国历史长河中抒写了灿烂的一笔。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西方文化的冲击,我国的茶文化逐渐黯淡,尤其是青年一代对茶文化了解甚少,这极大地限制了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因此,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引起社会各界对茶文化的关注,使这一古老文化在新时期得到有效继承与发展[5]。茶饮空间是茶文化最直接、具体的载体,对茶饮空间环境的营造有利于提升人们对茶文化的认识,使茶文化在当今时代体现其独特的价值。2.3茶饮空间的审美性随着人们审美需求的变化,茶饮空间的意境营造也更加灵活多样,不仅能够集中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的茶文化特征,而且充分满足了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不论是内外部的协调还是茶饮空间自身的意蕴塑造,都融入了变化与统一、对比协调以及韵律等设计手法,精准地对茶饮空间进行有效分析,然后就整体布局、功能分区以及人流走向等方面作出了科学的布局设计。另外,茶饮设计的室内装饰的选择、材料的运用、色彩的把握以及肌理整合等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它能够为茶空间营造出和谐、幽静、曼妙的饮茶意境,使客户在饮茶过程中不仅能够享受到来自茶本身的美,更能够陶醉于茶饮空间环境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与审美体验。

3自然景观在茶饮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3.1天然植物在茶饮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的经济发展极为迅速,而同时也伴随着环境质量的下降的问题,对此,我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战略决策,强调绿色生活,这不仅仅是环境质量改善的必然策略,也是人们对优雅生活的实际需求。植物具有净化空气、改善环境的功能,逐渐成为现代社会流行的室内装饰材料,它不仅能够改善区域环境质量,而且具有观赏性,给人带来心灵的愉悦,得到了人们的一致认可,尤其是在茶饮空间设计中,更能够营造一种幽雅、宁静的意境氛围,吸引广大消费者。一般情况下,在对茶饮空间进行设计时,要综合多方面因素,由内到外形成一个统一整体。茶饮空间的入口以及窗户位置可以放置一些植物,在建筑的门廊上部以及墙面部分则可以采用绿色装饰品,营造一种幽雅的意境。通常,为达到内外部景观的完美统一,还融入了盆景的元素,这能够体现出茶饮空间的生态性特征。在室外的空间中,往往会利用天然植物作为分割,使组织空间达到良好的审美效果。对于大面积的茶饮空间,可以利用植物屏风、花池等对空间进行点缀,不仅能够使空间功能得以有效的区分,而且保持了整体的开敞性与完整性,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另外,在通道走廊地区摆放盆栽植物,也能够起到指示路线的作用,为客户营造一个幽雅的茶饮环境。

3.2山石在茶饮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作为我国园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堆山叠石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在茶饮空间设计中得到了充分地应用。我国的茶饮空间叠石设计大多是借鉴日式山水庭院,体现了不同的茶饮主题。大部分茶饮空间注重营造禅意氛围,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的佛教文化,在这种意境下,饮茶者凝神静气,别有一番情 致。另外不同的区域环境,茶饮空间环境设计也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在公共区域如酒店、宾馆,可以在大厅内设计叠山空间,然后再与流水、草木相配,这种微观景物不仅具有美化环境的作用,而且极富生动性与趣味性。在一些靠近角度的位置,则可以采用碎石、花木搭配,营造出真实、自然的空间环境,使茶饮环境更加活泼、充满生机。

3.3水景在茶饮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水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命之源,除了能在生活中满足人们的生存需求外,还能够增加空气湿度,改善区域环境质量,这也是我国室外环境设计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元素。在茶饮空间的设计中,引入水景,一方面能够满足人们的视觉与审美需求;另一方面能够使人们产生回归自然的感觉,享受该环境带来的乐趣。现代的大多数娱乐场所都设置了水景,主要包括动水与静水两种形式[6]。西方国家常用喷泉、瀑布等形式来对建筑环境进行点缀、美化,而我国现代空间设计多采用大面积的静水,视野更加开阔,营造出以静制动的韵味,这也正符合茶饮的意境要求。通常,在茶饮空间设计中多引进溪水,水景环境与茶饮文化实现了有机统一,使人们仿佛回归自然,从中感受到饮茶的乐趣。

3.4室内外材料在茶饮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茶饮文化与生态有着一定的相关性,从某种程度上说,饮茶体现的是一种生态、幽雅的生活方式,因此,在对茶饮空间环境进行设计时,大多数设计师往往将室外的天然材料引入其中,比如在茶饮空间设计中采用青砖、卵石等,这些材料来源于自然,能够营造出质朴、纯真的环境氛围。除此之外,茶饮空间的内部环境设计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特点,麦穗、竹子、石器等元素信手拈来,将其融入茶饮环境中,不仅符合我国现代装饰的生态要求,而且又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茶饮空间设计的文化品位[7]。在茶饮空间设计中,也存在室内元素向室外引出的情况,室内元素多指家具、灯具等,其在室外的有效规划设计也是我国空间设计的一个发展方向[8]。比如在室外茶饮空间设计中,为了营造美的意境,可以利用灯具元素,将其串联,经过科学设计应用到室外环境中。人们在饮茶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灯光的不同颜色与强度,营造出温暖、舒适的意境,使客户获得丰富的饮茶与审美体验。

4结束语

作为现代设计元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景观与茶饮空间设计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科学的设计,能够为人们提供绿色、幽雅、曼妙的环境氛围,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茶饮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当前,自然景观元素在室内茶饮空间设计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潮流趋势,因此,必须充分利用自然景观元素,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发挥其在茶饮空间设计中的优越性,这在当今社会中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作者:李燕 单位:广西师范学院美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赵国栋.茶馆及其社会空间[J].研究,2014(6):100-107.

[2]王小乐.室内外景观元素融合在仰山禅茶体验区设计中的应用[J].建筑设计管理,2014(1):76-77,96.

[3]黄晋云,徐亮.浅谈信阳茶文化影响下的餐饮空间设计(上篇)[J].大众文艺,2015(20):95-96.

[4]罗宏.茶叶初传时期吐蕃人对茶的认识及利用[J].研究,2013,(2):66-73.

[5]郑苛,赖钟雄,孙云.竹器在茶室设计中的应用[J].福建茶叶,2015(5):48-52.

篇8

【关键词】园林景观 自然要素 文化作用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我们都知道,园林景观通常都是城市景观当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所以它的自然要素和文化意义自然而然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那么如何应用合理的景观要素,创造舒适生活的和谐的生活环境就是我们体现园林景观的重要因素。

二、古代和现在园林自然景观的自然要素

1、园林景观的自然要素中国传统园林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都是以体现自然界中自然要素的综合审美内涵来完成作品创作的。在园林空间中,强调多种形式地体现自然美的特征,在有意与无意之间形成“意”与“境” 的统一。在充分运用自然要素造景的布局中,形成静态与动态空间布局。桥流水,叠石飞瀑,三面荷花,四面垂柳,半潭秋水等,营造出有形或无形的空间性格。树影、云影、水影、花影、风声、水声、鸟语、花香、虫鸣等,这些都是在广博的自然画卷中,经过高度的概括与升华,形成的“高山流水,乌语花香”的佳境。这些对自然景观的浓缩与创造,恰恰是“人化的自然”,它融会了创作者的个人情趣,形成了中国古典园林“文人山水园”的精华。这些精华的组成是以景观中的自然要素作为主体。在苏州拙政园、留园、网师园中,我们非常清晰地看到这些景观的原型,它们是古人追求自然美,寄情山水的体现。仔细地感悟这些传统景观序列组成的内容和宜人景致时,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其与现代园林景观中追求的自然情趣十分相似。

2、现代园林景观中的自然要素既然要分析园林景观中的自然要素,我们必须首先知道自然要素的概念,自然要素都包括哪些内容包括以下内容:水、生物、大气、阳光、土壤、岩石等、自然环境的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之所以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是通过物质的转换和能量传递两种方式实现的。影响范围涉及岩石圈的表层和大气圈下部的对流层之间的部分、以及全部水圈和生物圈。现代园林景观中的自然要素自然地包含了以上内容,但是设计技巧和设计内容上有所改变。我们追求的是与时俱进的设计理念。

三、园林景观中自然要素应用的建议

园林景观中充满了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要素,给人以启迪,赋予人以力量。从而保证了人的身心健康,更好的投人到工作和学习当中。

1、布局以突出文化的内涵

因为园林景观的自然要素因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征,所以我们要结合自己的地域特色合理安排。以我国为例,南方和北方也有区别,南方以水为美,北方以山为美,每个民族之间亦有区别。我们不得不说,这些特色正是促使我国园林文化丰富多彩的源泉和动力。这为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提供了很广阔的发展前景。

2、园林景观对人类生活的感官作用

色彩对人类的生活以及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据不完全数据显示人们对色彩的感觉有着复杂且微妙的心理以及生理、化学和物理的过程,色彩能够引起人们多样的感情以及心理效应。起到调节、改善、安慰和缓解人的精神状态的作用。尤其是在园林景观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色彩。数据统计,当人的眼睛长时间的注视着某一种颜色的时候不同色彩给视觉造成的疲劳的程度最轻微的有以下几种颜色:淡绿色、翠绿色、天蓝色、浅蓝色以及白色。因此,园林能够让人们产生宁静和舒畅的心理感受。

3、坚持科学发展,有效控制成本

对园林的规划,园林设计师承担着举足轻重的责任,由其规划的设计方案,将直接决定在园林的建设和维护过程中能否对资源有效及合理的利用。因此,园林的设计师们应结合着园林的特点和建设的需求进行合理的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充分考虑维护以及养护的问题。一方面,我们要使绿化园林具有一定的景观特色;另一方面,要处处做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性价比。

四、自然要素在园林景观中的文化价值和文化表现

1、文化价值

文化价值主要从地域性,宗教性,历史性和民族性等四个方面来表现。各个不同区域的人类群体文化都具有各个不同的特点,西方与东方就形成了世界上两大不同文明,导致了不同的景观形式。不同的民族、地域群体有各自不同的。各种宗教的场所建筑、景点内涵、教义、教规、庆典仪式、服饰道具,甚至色彩、形式都有严格的规定。文化历史是指各地域、各民族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保留下来的为群体所共识的、代表本民族地域文化某一特定阶段主导地位的文化成果。各族血缘的归宿感、维护感。认知及互同等形成了各个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体现在景观设计中便是民居建筑、庆典和祭礼场所等的不同风格特征。

2、园林景观中的文化表现

每个地方的园林景观,都会有一定的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法,以及一定的立意和主题,反映不同的文化特色和审美情趣。一些讲究形式美,一些追求意境美,还有一些二者兼而有之。一般睛况下有两种表现法:外在形式表现法和内在意境表现法。外在形式表现法,是一种最直接最简单的表现法,通以文字、园林建筑等形式渲染气氛,直截了当地表达主题和情感。在园林景观文化中,其外在形式表现法最为典型的是西方园林,西方园林,他们讲究主次分明,重点突出,从属关系明确,以几何图案构图,整齐对称,边界和空间一目了然,空间序列分明。内在意境表现法,一般是以某种场境,让人触景生情,使^深思,给人启迪。其特点是含蓄、深刻、有无穷意味。这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中国园林,中国园林强调意境美,意境也是中国园林的灵魂。

3、原生态环境的设计

对场地原有元素的保留和对原有材料的再利用作为一种生态的景观设计手法自20世纪70年代一直受设计师的青睐。生态设计的最直接的目的是资源的连续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反对只讲过去,不讲现在和未来,在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自然效益的同时应做到将设计理念及设计原则贯穿项目的始终。

具体地讲就是遵循生命的规律,如反映生物的区域性;顺应基址的自然条件,合理利用土壤、植被和其他自然资源;依靠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日光、自然通风和降水;选用当地的材料、特别是注重乡土植物的运用;注重材料的循环使用并利用废弃的材料,以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减少维护的成本;注重生态系统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建立;发挥自然自身的能动性,建立和发展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体现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减少人工的痕迹。这些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但具体到每个设计,可能只体现了一个或几个方面。通常,只要一个设计或多或少地应用了这些原则,都有可能被称做“生态设计”。

五、结束语

由上所知充分利用自然要素,发挥自然要素的各自特点,为人类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民俗风情、自然资源和人文历史,地域文化特征也不尽相同。所以,在以后的园林景观设计中,要遵循历史文化,避免牵强附会,移花接木等硬加的景观建设。也就是说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参考文献

[1]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12.

[2]胡长龙.城市园林绿化设计.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3]章采烈.中国园林艺术通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篇9

[关键词] 城市景观环境      自然环境         人工环境

        随着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也得到了全面的提高,同时也激化了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矛盾。现代化的城市居民,离大自然越来越远,甚至苦心孤诣地将花草树木调教的背离了本原,人类本身也越来越趋于可笑的工业化,这是一种悲哀,更是—种恐怖,因此继承小区的特色景观,构筑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追寻将自然元素引入居住生活空间,进行人工环境内部的调整,并且在最大程度上向自然回归。

        人类从古代就开始对其生存环境作了许多的研究。西方罗马时代的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曾对空气中阳光、风向、水流等环境因素作了深入的分析,并着重阐述了建筑选址的要素。我国明代记成所著《园冶》一书也是一本环境学的重要典籍。他在造园、作景、选石和四季种植以及利用自然环境来选景等方面作了深刻的叙述。中国古代的“上林苑”“阿房宫”及至后期的“圆明园”“颐和园”等都创造了帝王建筑的经典,这是人类利用自然景观创造美好生活空间的真实写照。

        “环境”的涵义范畴十分广泛,有生态意义上的、景观意义上的,也有政治、经济、文化意义上的。从建筑学领域研究环境,-般都是指城市景观环境。城市景观环境一般也是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诸如山川、河流、树木、建筑、小品等等,是城市比较固定的物质存在物,是人们的视觉可以感受到的,身心能够进行体验的室外空间。所以现在的设计师开始寻求与自然界的阳光、空气、水和绿色和谐的方法,不断地在追寻将自然元素引入居住生活空间,进行人工环境内部的调整并且在最大程度上向自然回归。

        人们每天的活动都离不开自己生活的空间——住宅小区。在其进行生活、休息、工作,在街道上行走、乘车,在广场上休息、娱乐,小品供人观赏、评价,树木草地调节气候、使人心情愉快等等。同时人们生活在小区内,进行各种各样的交流活动,这些环境设施为他们的日常交流提供一个空间载体。城市景观环境设施正是为了满足这种交流而进行布置的。布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们对空间的利用和交往的效果。建筑、街道、广场等环境设施的设计,也将各种自然因素融入其中形成宜人的环境。这些足以表现人对自然的重视,使人生活的环境中时时透露出“面临小河;临倚群山”的自然造化之工。

        1、山、水是自然中最重要的元素。 

        人类对山的感情始于几千年前,从猎人巡山,农人开山,到慧人择山而居,僧人临山筑庙,诗人游山玩水,山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所以在现代住宅的娱乐场所中,山中架亭,既能体验爬山的乐趣又能坐亭观景。

        水又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既能够满足人的最基本生存需求,又能以自身特殊的形态给予美的精神享受。千姿百态的自然水环境诱使人类从被动的利用水资源发展到按主观意识用水体造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营造了各异的人工水景。但处理上从形到神都追求自然的韵味。环境水体设计中水的流体造型正是模拟水的这些自然形态以人工构造的方式限定出来的,来达到希望取得的自然效果。

       2、植物也是自然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城市居民已经厌倦了城市的喧哗、拥挤,越来越多的人想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重新沐浴大自然的阳光、空气、鲜花。越来越多的人去农村寻找自然,寻找绿色,从而出现了乡村别墅。但在现代都市中,自然景观越来越少,到处都充斥着人工环境,人们体味不到大自然的阳光、空气、鸟语花香和宜人之景,希望在生活中能重新领略大自然的美景。我们可以这样设想,虽然住宅区中不允许更多的自然风光,但人们采用了象征,融入,引入等手段,利用点、线、面的空间布局形式,在有限的空间内引入自然景观,领略大自然给人们带来的清新愉悦的美感,感受大自然的芬芳,不一样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吗?在室内外种花植树、盆景点缀、模拟自然、联想自然,创造“小中见大”“壶中天地”的自然景色,取得和自然协调的生理、心理的平衡。

        假如不是真山,花木配置更严格,仍应“深求山林意味”,植物配置以模仿自然为主。土多石少的假山,乔灌木错落配置,品种多些,构成浓荫蔽目的自然山林,石多土少的假山,花木配置宜疏,使人观赏叠石和树姿的美。植物与其他组景不同,它是有生命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色彩、形态不断变化发展。因此在实际栽植中,在树种的选择与配置上应以足够数量的—种或几种花木成片栽植形成“气候”,加强艺术感染效果,突出各景区的风景特征,造成景景不同、季季不同的小区景色。其中,果实也可以作为植物配置的主题,尤其是深秋,忍冬的红果象红色玛瑙挂满枝头,形成一幅幅丰收的画面。

        一个小区,甚至一个城市,无论现代化程度多高,都不可能是空中楼阁,而必须依托大地,与自然结缘。人们是现实生活的主角,同时也是环境的主体,一切环境都是为人服务的,人们应该有能力、有义务保护环境。

[参考文献]

[1] 章俊华.日本景观设计师户田方树[m].北京: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吴峻.在秩序中寻求不规[j].id+c设计与装修, 2003(6).

篇10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景观;生态格局;生态功能分区;峨嵋峰

中图分类号 X3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1)01-0155-0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01.026

自然保护区景观开发利用不断改变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由此产生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自然保护区内景观资源的开发利用,使纯自然景观向自然―人工复合景观面貌改变;道路等线状人工景观要素的建设分割了保护区内许多自然生物群落和种群,降低了自然景观的连通性,提高了其破碎度,破坏了生物群落中内部种的生存环境;人文景观的修建,促进了局部生态环境的退化和干扰廊道以及人工斑块的扩大,引起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出现较大的改变。因此,通过对自然保护区景观生态开发及其实证的研究,以期把自然保护的重点转移到景观尺度[1],优化自然保护管理方式,降低人为干扰进而达到对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环境加以高效保护的最终目的;对维持自然保护区景观的完整性和特色性,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的功能,充实自然保护区研究理论,实现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区概况和资料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福建省峨嵋峰省级自然保护区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主要保护对象为森林植被和生物资源,是福建省重要的亚热带天然林区之一,地貌类型以中山为主,山间盆地呈串珠排列,海拔400 m-1 714 m;保护区为闽江的发源地之一,是泰宁县西北部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介于117°00′- 117°06′E,26°56′- 27°03′N,总面积5 41816 hm2,其中林地面积5 13720 hm2,占总面积的9481%。

12 资料来源

研究资料主要包括研究区1∶1万地形图、1∶1万土地利用现状图、1∶1万林相图、泰宁县1∶5万林相图等相关图件,福建省泰宁县峨嵋峰省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和综合考察报告等相关资料。其中1∶1万地形图、1∶1万林相图、泰宁县1∶5万林相图、福建省泰宁县峨嵋峰省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和综合考察报告从泰宁县林业局获得;1∶1万土地利用现状图从泰宁县新桥乡土地所获得。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调查方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图书馆、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等,查阅国内外自然保护区景观生态开发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研究,全面地了解本领域的研究现状[2-11];通过实地调查广泛收集研究区域(福建省峨嵋峰自然保护区)的背景资料和相关图件。

22 景观生态格局分析法

利用野外调查收集到的自然保护区的背景资料和相关图件,在GIS软件支持下,将自然保护区有关图件数字化,并提取景观斑块信息,统计各类景观斑块的数量、面积和周长,运用景观分维数、伸长指数、破碎度和景观多样性等对景观生态格局进行分析。通过定量描述景观生态格局与异质性分析景观结构、功能,从而对景观内在规律性进行分析和描述。

23 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

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模型为:Ai=Ki×(Mi+Ni) (i=1,2,3,…n,式中:i为第i评价单元,n为评价单元个数,Ai为第i评价单元适宜性等级值即阻力参数,Ki为第i评价单元的高程限制因子,Mi和Ni分别为第i评价单元的坡度等级和地表覆盖类型)。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主要考虑通过多个限制因子量化图层的空间叠加,为自然保护区景观生态功能分区提供科学依据。

陈传明:自然保护区景观生态开发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年 第1期3 景观生态格局分析

将研究区的相关图件通过扫描变成栅格图像,提取景观类型、边界、居民点、植被、道路、农田、河流等各层的信息,利用GIS软件对所提取的信息进行跟踪数字化,转化为矢量数据。利用Excel软件对有关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详见表1)。

表1 峨嵋峰自然保护区景观结构指数

Tab.1 Structure indices of landscape in EMeiFeng nature reserve

景观类型

Landscape type[]斑块数(个)

Number of patches[]面积

(hm2)

Area[]周长

(km)

Perimeter[]分维数

Fractal dimension[]伸长指数

Elongation index[]破碎度

Degree of fragmentation[BHDG5.4mm]居民点景观[]48[]2715[]1492[]1314 63[]2863 41[]1767 96[BHDW]农田景观[]45[]18581[]553[]1320 98[]4056 87[]0242 18[BH]道路景观[]2[]9303[]4792[]1366 63[]4968 27[]0021 5[BH]湿地景观[]1[]1281[]239[]1087 15[]0667 76[]0078 06[BH]河流景观[]4[]10889[]11201[]1473 32[]10734 03[]0036 73[BH]常绿阔叶林景观[]17[]55408[]4765[]1208 86[]2024 31[]0030 68[BH]落叶阔叶林景观[]3[]9714[]835[]1108 87[]0847 2[]0030 88[BH]针阔混交林景观[]21[]1 78402[]10599[]1219 96[]2509 37[]0011 77[BH]暖性针叶林景观[]30[]72048[]7023[]1237 88[]2616 45[]0041 64[BH]温性针叶林景观[]17[]55471[]4924[]1212 99[]2090 67[]0030 65[BH]草甸景观[]2[]3096[]585[]1152 87[]1051 37[]0064 6[BH]山地灌丛景观[]7[]4625[]933[]1188 97[]1371 91[]0151 35[BH]竹林景观[]41[]1 20283[]1088[]1252 67[]3137 09[]0034 09[BH]合计[]238[]5 41816[]63798[]1345 45[]8667 24[]0043 93[BG)F]31 景观总体特征分析

从景观的斑块数量分布及百分比来看,研究区内各个景观所拥有的斑块数不均匀,存在2种情况:一是斑块数与景观类型面积相对应,面积大,斑块数也多,如针阔混交林、竹林、暖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和常绿阔叶林等;面积小斑块数也少,如湿地、草甸等;二是景观类型面积小,而斑块数较多,如居民点、农田等。从景观类型的面积、周长分布看,针阔混交林、竹林、暖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和常绿阔叶林景观是研究区的主导景观类型,其面积之和为4 81612 hm2,占总面积的8889%;周长之和为38191 km,占总周长的5986%;各景观类型拥有的面积、周长极不均衡,景观类型的周长分布与面积分布相一致。研究区以森林景观为主,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发挥森林生态功能与价值对于研究区景观生态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区内的居民点和农田景观斑块数量多,面积小,景观分散,在景观生态开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人为因素的影响,采取居民点外迁、退耕还林等措施。

32 景观分维数和伸长指数分析

研究区内的河流、道路、农田、居民点景观的分维数大,说明这些景观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大;湿地、落叶阔叶林景观的分维数小;常绿阔叶林、温性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暖性针叶林、竹林景观的分维数在123左右;草甸、山地灌丛景观的分维数在116左右。研究区内的伸长指数分析的结果与分维数基本相似,表明景观斑块形状的复杂程度与景观所受到的人为干预程度有密切关系。由于受到人类的干扰,研究区内的森林景观出现一定程度的不连续性,在景观生态开发中,通过构建大型的森林景观斑块,保证森林景观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发挥森林景观在研究区中的生态功能作用。

33 景观破碎度分析

景观破碎度是指景观被分割的破碎程度,它直接影响自然保护区内物种的繁殖、扩散、迁移和保护,景观破碎度的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强度的空间分布是相似的。研究区内的居民点景观破碎度最大,农田、山地灌丛景观破碎度较大,针阔混交林景观的破碎度最小,说明人类活动强度越大的地方,景观破碎程度越大。采取居民点外迁、对农田等景观进行优化配置措施,达到减少景观破碎化,提高景观的价值。

34 景观多样性分析

景观的类型多样性是景观异质性的度量,决定了景观空间格局和斑块的多样性。景观的类型多样性包括类型面积的多样性、类型周长的多样性和类型斑块数的多样性三个方面,峨嵋峰自然保护区景观的类型面积多样性指数为0817 25,类型斑块数多样性指数为0922 34,类型周长多样性指数为0962 58。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景观改造和利用,增加研究区的景观多样性。

4 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

41 确定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的限制因子

研究区地处闽西北内陆山区,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植被与景观生态系统中所有过程有着直接或间接关系,植被具有重要的生物指示作用,林地是动物的栖息地、当地特有物种的源地和保护地,所以,植被特别是林地成为研究区极其重要的保障因素。研究区的地形和地表覆被类型是影响其景观分异和变化的两个基本因素,它们不仅控制着土壤的发育、水文状况的分异,而且决定着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异。为保障研究区的特有物种,可采用维护与优化其原生生境要素即景观要素的手段来进行间接保护,可着重从影响研究区植被景观的因子入手,通过适宜性评价来识别出研究区发展和保护林地的关键地段,获得景观生态功能区划的依据。

为识别研究区发展林地的关键地段,以高程、坡度和地表覆盖类型为指标对其进行发展和保护林地的适宜性评价。随着山地海拔的增加,引起土壤、植被和生物多样性呈现出较有规律的垂直分布,高程是植被发展的重要因子,坡度影响土层的厚薄和植被的发展,土地覆被类型较为直观地反映了林地发展的适应性程度。研究区海拔在400-1 714 m,居民点集中在500-900 m,沟谷洼地集中在500 m以下,农田集中在500-900 m,据此,同时参照泰宁县土地适宜性评价因素分级指标的选取,并考虑研究区地貌组合的完整性,将研究区景观分级如下:按高程分为>900 m、500-900 m、<500 m;按坡度分为<15°、15°-25°、25°-35°、>35°;覆被类型主要以前面的景观分类为基础,同时综合考虑土地利用现状、林业基本类型和林相图等,做适当的修正归并处理,参加评价的类型为林地(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暖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竹林等)、农田(旱地、水田)、水体(河流、湖泊、坑塘、水库、湿地)和建设用地(居住点、交通)、山地灌丛、草地等。

42 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原则

根据以上适宜性评价的限制因子的分析和确定,结合研究区的实际,评价原则主要有:①由于研究区的地貌以中低山为主,高海拔的山地较低海拔地区及沟谷地带具有较高发展林地的优先级;②随坡度的增大,发展林地的优先级增加;③现有林地作为主要的保护对象应作为发展林地的优先地段;④缓坡耕地,尤其是低海拔地区的缓坡耕地,应作为基本农田加以保护[12]。

43 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的过程

对研究区的1∶1万地形图进行数字化,得到数字化等高线图层,把等高线图在ARCGIS的3D模块中通过线性内插建立研究区的TIN,再把TIN转化为Grid,生成研究区的数字高程模块(DEM),在此基础上依据评价的限制因子和景观分级标准,分别生成研究区景观高程分级图和坡度分级图;将坡度分级图和地表覆被类型图(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叠加,生成以坡度和类型两项指标为标识的空间单元;基于评价的原则,按发展林地的优先程度分别对每一个空间单元进行差别分析和类型归并、排序,得到按优先级排序的空间单元;将合并后的图层与高程分级图以乘积的形式进行叠加,得到以发展林地的相对优先级为属性的空间单元,以此优先级系数作为各评价单元的阻力参数,形成景现阻力表面。

5 景观生态功能分区

51 “源地”的确定和景观耗费表面的建立

研究区中的山高坡陡的地段,是河流的发源地,是景现中涵养水源的关键地段,这些地段开发利用难度大,受人为干扰的影响较小,自然植被保存相对较好,拥有丰富的本地物种和稀有物种,是景现中物种流动的主要“源”和“汇”。研究区内以山地为主,在相对海拔较高且距离居民点和农耕地较远的地带,选择一些面积较大的现存林地斑块,特别是具有一定地域代表性的地带性植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等),作为研究区内景观的“源”和“汇”,这些“源地”的保护将会对景现整体的水循环和野生动植物等的流动产生关键作用。

根据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得到的景观阻力表面,借助ARC/INFO的空间扩散分析模块,并采用公式ABi=min∑n[]i=1(Sk×Tk) (i=1,2,3,…n;k=1,2,3,…m;式中:ABi为第i单元到源地的最小耗费;n是景观基本单元的总数;m为源地到第i单元所经过单元数;Sk是第k单元与源地的距离,Tk 是第k单元的阻力值),计算从“源地”到各景观单元的最小耗费值,形成景观耗费表面,以反映物种空间运动的趋势和潜在可能性[13]。

52 景观生态功能分区

根据研究区的实际和景观耗费表面的分析,进行研究区的景观生态功能分区。对自然保护区进行内部景观生态功能分区,有利于对景观生态保护和生产活动进行管理,有利于对景观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1)景观生态保护核心区。为确保研究区大型植被斑块的完整,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分区时先确定必要保护的景观要素,构建出不可替代的基本景观格局[14]。研究区最优先保护或建设的景观格局是几个水源涵养与本地物种保存所必须的大型自然斑块――现有植被保护良好且离人们活动区有一定距离的自然地带,即“源地”区,核心斑块主要依据景观耗费表面的“源地”区来选择。该区面积1 77133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269%。该区由于远离人类活动的集中地带,是本地物种的衍生源地、水景的水源涵养区,应以封山保护为主,仅供观测研究,禁止任何形式的生产利用。

(2)景观生态保护缓冲区。景观生态缓冲区处于核心区的外侧,保存着较完好的原生性植被生态系统,分布并栖息着众多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该区面积2 87406 hm2,占总面积的5305%。该区与核心区在生物流交换和景观连通性上息息相通,对维护核心区的生态整体性具有关键作用,可保护核心区的生态过程和自然演替,减少外界干扰带来的冲击。该区可在不破坏其群落环境的条件下,开展科学考察、科学实验、教学实习和标本采集等活动。

(3)景观生态开发区。景观生态开发区与核心区之间有缓冲区相隔,这里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一定的抗干扰能力,有较高的景观耗费值,该区面积77277 hm2,占总面积的1426%。该区是探索景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在不破坏原生性植被和有效保护珍稀动植物资源的前提下,对景观进行适度利用,从景观生态保护角度,该区要协调好景观保护和开发的关系,对各种经营活动的污染要严格控制和清理,各类交通工具应该使用环保型。

6 景观生态化设计

61 景观斑块的设计

景观生态开发区的景观斑块所对应的功能有景点、宿营地、服务设施等,景观斑块生态化设计构想为:①景点的选择,要体现景观资源特色,充分考虑景观固有的结构及其功能,选择那些具有独特性、神奇性、有吸引力的景观进行开发;景点的设计要注重同类景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异类景观的镶嵌性和异质性。②宿营地、服务设施建筑的实体设计要与环境融为一体,人工建筑的斑块与天然的斑块相协调,进行生态化设计[15]。③景观斑块的空间设计是景观生态开发区内必要的服务设施采取分散式的设计,使服务设施建筑与周围景观相协调,景观生态开发区周边消费场所采取集中式的设计,可共享服务基础设施,缓解对研究区内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62 景观廊道的设计

景观生态开发区的廊道所对应的功能有河流、交通路径路网及其两侧的林带等,景观廊道生态化设计构想为:①区间廊道的设计应该尽量使道路的过客量与环境容量相一致,道路施工尽量利用接近自然的无污染材料。②区内廊道的设计要避开生态脆弱带,尽量选择生态恢复功能较强的区域进行,对生态敏感区应加强生态保护,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通道,连接各景点的廊道长短要适宜。③景观斑块内廊道的设计充分利用林间小路、河岸等作为廊道,并注意合理组合,互相交叉形成网络[16]。④林带的设计要求植物形态、色彩或质感有特殊的视觉效果,且最好由本地植物种类组成,并与作为保护对象的残遗斑块相近似,从而降低生境的孤立。

63 基质的设计

景观生态开发区的基质所对应的功能为自然背景,包括针阔混交林、竹林和常绿阔叶林等,基质设计的构想为:①基质的设计应注重突出背景特色,营造绿色环境,保护生态系统和动植物资源。②基质作为背景具有普遍性,当其背景性消失而特征突出时,就变成新的景观斑块,基于斑块和基质之间的递变性,可通过合理的设计,构建新的景点。

7 讨 论

自然保护区景观生态开发研究中所涉及的因素和指标很多,一些景观生态格局分析指标(如孔隙度、边界密度等)和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如土壤质地、土层厚度等)未能给予考虑。自然保护区景观生态开发研究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有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深化:如景观生态格局演变和生态过程与功能的关系的研究、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分析、3S技术结合运用、景观生态评价(如景观生态功能价值、景观生态质量、景观生态敏感性)等。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林鹏,张宜辉,杨志伟,等 自然保护区群网生态建设的几点思考[J]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06,1(1):67-73 [Lin Peng,Zhang Yihui,Yang Zhiwei,et al Considerations About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Nature Reserve Network [J] Journal of Subtropic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6,1(1):67-73 ]

[2]With K A,Cadaret S J,Davis C Movement Responses to Patch Structure in Experimental Fractal Landscapes [J] Ecology,1999,80(4):1340-1353

[3]Pearson S M,Turner M G,Drake J B Landscape Change and Habitat Availability in the Southern Appalachian Highlands and Olympic Peninsula [J] Ecological Applications,1999,9(4):1288-1304

[4]Antrop M,Brandt J Changing Patterns in the Urbanized Countryside of Western Europe [J] Landscape Ecology,2000,15(3):257-270

[5]Forman R T Land Mosaics:the Ecology of Landscapes and Region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435-524

[6]Ruzicka M,Miklos L Basic Premises and Methods in 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 and Optimization In:Zoneveld L S,Forman R T T Changing Landscape: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M] New York:Springer Verlag,1990:233-260

[7]王兆杰,刘金福,洪伟,等 格氏栲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分析及破碎化评价[J] 福建林学院学报,2007,27(1):30-34[Wang Zhaojie,Liu Jinfu,Hong Wei,et al Landscape Patterns and Fragmentation in Castanopsis Kawakamii Nature Reserve [J] Journal of Fujian College of Forestry,2007,27(1):30-34 ]

[8]张明祥,董瑜 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濒海湿地景观变化及其管理对策研究[J] 地理科学,2002,22(1):119-122 [Zhang Mingxiang,Dong Yu Study on Changes of Coastal Wetland Landscape in Shuangtaihekou Nature Reserve and Its Management Measures [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02,22(1):119-122]

[9]程爱兴,杨淑贞 清凉峰自然保护区景观生态规划与管理初步构想[J] 当代生态农业,2001,(3):43-46 [Cheng Aixing,Yang Shuzhen Preliminary Conception on 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Qingliangfeng Natural Reserve [J] Contemporary EcoAgri Culture,2001,(3):43-46 ]

[10]陈利顶,傅伯杰,刘雪华 自然保护区景观结构设计与物种保护:以卧龙自然保护区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2000,15(2):164-169 [Chen Lixiang,Fu Bojie,Liu Xuehua Landscape Pattern Design and Wildlife Conservation in Nature Reserve:Case Study of Wolong Nature Reserve [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00,15(2):164-169 ]

[11]陈文波,肖笃宁,李秀珍 景观空间分析的特征和主要内容[J] 生态学报,2002,22(7):1135-1142 [Chen Wenbo,Xiao Duning,Li Xiuzhe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ents of Landscape Spatial Analysis [J] Acta Ecologica Sinica,2002,22(7):1135-1142]

[12]张惠远,王仰麟 山地景观生态规划:以西南喀斯特地区为例[J] 山地学报,2000,18(5):445-452 [Zhang Huiyuan,Wang Yanglin A Practical Approach of Ecological Planning of Mountain Landscape:A Case Study of Karst Mountain Areas of Southwestern China [J] Journal of Mountain Research,2000,18(5):445-452 ]

[13]张惠远,万军 GIS支持下的山地景观生态优化途径[J] 水土保持研究,1999,6(4):69-75 [Zhang Huiyuan,Wan Jun A Practical Approach of Ecological Optimizing of Mountain Landscape Based on GIS [J] 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1999,6(4):69-75 ]

[14]肖笃宁,高峻 农村景观规划与生态建设[J] 农村生态环境,2001,17(4):48-51 [Xiao Duning,Gao Jun Programming of Rural Landscape 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J] Rural Ecoenvironment,2001,17(4):48-51 ]

[15]梁留科,曹新向 景观生态学和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和管理[J] 热带地理,2003,23(3):289-293 [Liang Liuke,Cao Xinxiang Landscape Ecology and Tourism Exploitation and Management of Nature Reserve [J] Tropical Geography,2003,23(3):289-293 ]

[16]曹新向,瞿鸿模,韩志刚 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的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6):77-80,84 [Cao Xinxiang,Qu Hongmo,Han Zhigang Landscape Ecoplanning and Ecodesigning of Nature Reserve Tourism [J] Journal of Nanyang Teachers College(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3,2(6):77-80,84 ]

Research on the Landscape Ecological Exploitation of Nature Reserve

CHEN Chuanm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Fujian 350007,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