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石范文

时间:2023-04-06 06:21: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景观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景观石

篇1

【关键词】景观石 石崇拜 传统文化

中国人是一个对石头文化拥有特殊感情的族群,石头在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景观原石作为设计师的新宠,重新步入人们的眼帘。在企事业单位门口安放景观石或门牌石,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设计行为。这种景观原石往往体量恢宏,斥资巨大。它的盛行在诸多物美价廉新材料大行其道的今天着实令人费解。随着国家对原石开采的管控愈加严格规范,更使得这种材料洛阳纸贵,一石难求。一部分设计师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设计弊病更是造成了这种景观现象的泛滥。为了不犯这种买椟还珠的笑话,笔者斗胆从传统文化中灵石崇拜,传统文学,堪舆厌胜的角度入手,和大家共同探索景观原石大受青睐的缘由。

一.写进炎黄子孙DNA里的灵石崇拜

石头崇拜实乃老生常谈。国内外的人类学资料表明,石崇拜是是人类历史上灵魂崇拜、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的衍生物。石头崇拜在今天仍为许多民族信仰生活所常见,成为他们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距今10万年前的许家窑人的遗址上曾发掘出千余个重达1500――2000克左右的打制石球。考古学家们认为,这些超过普通投掷物的圆形砾石寄托了先民们抵御外来侵害的愿望。据此可知,华夏民族的石崇拜历史由旧石器时期便以发端,近乎等长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

石崇拜作为一个信仰体系,经历泛石崇拜、特石崇拜和人造石物崇拜三个发展阶段。由于文化发展的连贯性,在许多民族的信仰中,这三个阶段是互渗状态,密不可分的。

泛石崇拜与人们对山岳的敬畏与崇拜析出同源。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和信仰意识的觉醒,这种“山崇拜”逐步蜕变为“石崇拜”。有学者认为石为山的象征。这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多有载述。《说文》曰:“石,山石也。”《释名・释山》曰:“山体口石。石,格也。坚捍格也。”《汉书・五行志》曰:“石,山物。”《经籍纂沽》卷十五引《周礼・人司徒》更有“积石为山”之语。可见,石在民俗中的形象实际上正是山的象征。 先民们的这种信仰出自对原始自然力的敬畏和膜拜。

特石崇拜则是人类信仰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特石崇拜阶段不再像泛石崇拜阶段那样不加选择和修饰,其崇拜的任意性在减弱,巨石崇拜在这一阶段上升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在贵州省雷山县陶尧乡一处叫“干力”的偏僻深沟里,有两个重达数十万吨的巨石相抵,当地苗人称之为“抵石”,人们不仅传诵着一个关于这两尊“抵石”从天而降的传说,而且前往祭祀者如织。无独有偶,在广东罗浮山阴阳谷中生有状如男女生殖器样的石头。每逢正月初一,远近的妇女来此汲阳谷“男石”之水,浇灌阴谷“女石”,借由此法来拜祀求子。此类例子,不胜枚举。处于特石崇拜阶段的人们,除一对石头作形状上的选择外,对色彩的选择也有要求。例如羌族便把白石作为神灵的化身,羌民们将白石置放于不同位置以象征不同神o。 生活在四川凉山冕宁、越西等县的藏族也盛行白石崇拜,他们选取一些白色石块当作“灵物”置于屋顶或墓葬内外,并赋予这些石块具有“灵神”“亡灵”的神格。由此我们可以得知,特石崇拜的信仰选择不再是对自然之石的任意选择,这种选择已在形状上、颜色上作出了许多界定。

视线转及到今天,我们不难发现,我们对景观石的选择,基本也沿袭了祖先们对崇拜之石的甄选要求。无论在体量,形制,颜色,甚至开采源头的要求上都有惊人的相似。可以说,我们今天对景观原石元素的偏爱,正是对先民们灵石崇拜的遗俗的承袭。

二.堪舆厌胜之术下的祝祈道具

厌胜是一种用法术法器制胜所厌恶的事物邪异的民间习俗。堪舆在《辞海》中则作风水之讲。此道古来已久。无论三教九流对此执好者甚繁。天津大学的王其亨先生认为风水术的内核实际上是“一套集地质地理学、生态学、景观学、建筑学、伦理学、美学等于一体,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古代建筑规划设计理论”。 窃以为,不会再有比此更加精准圆满的概括了。

当下景观原石使用日盛之因由,无非是人们希望藉此达成祈福吉祥、去灾辟邪、平安发达的愿望。此举非今人所原创,实自汉代肇始方兴未艾。

汉代的《淮南子・万毕术》中有将石头埋在家中四角,就不会有妖邪入侵的说法。《荆楚岁时记》亦云,在十二月的一个黄昏,在家宅的四壁下埋下巨石,就可以起到镇宅的作用。北周庚信《小园赋》则载:“镇宅神以蕴石,厌山精而照镜。”这是说造屋时要埋石为祭,以为镇宅之用。唐玄宗时期的《用石镇宅法》则有以下条文:凡是人宅邸风水不好的,会造成疾病、逃亡、耗财,这时候要准备九十斤的大石,安放在鬼门(即东北角)犊上,即可驱邪趋吉。如是生意做的不顺遂,则准备八十斤的大石,镇于辰地大便可发达。如总有口舌纷争,食不果腹,应该用六十斤的大石,埋放在大门的下面,就可以做到平安吉祥。 《宅经》则提到了一种祭石以求升官的法门:将石五寸,钱五文,埋在特定的地段。花费无多,即可右迁。

“石敢当”习俗也是以石压胜的一种。据《鲁班经》载,我们的祖先一般选取一块特殊尺寸的石块,上书“泰山石敢当”字样。选择冬至日后“五龙日、五虎日”由家人培土,埋土八寸,以为这样可挡任何灾异。

风水学认为如果宅第直冲通道或者面对庙宇、林岗,则为犯忌。必然要树石以挡邪煞。我们传统民居里大门对堂屋的避让和设立影壁墙,正有其意。现今的建筑物为保证交通的通达流畅,无论建筑朝向,其开口一般直面大路。因此越来越多的单位选择在门口立石一块,规避不详,以期平安。我们不难看出,我们今天安放景观石的行为,虽然在形式上产生了流变。但究其实质,仍旧是对传统文化中堪舆厌胜的认可和继承。

三.古代坟典中石文化的艺术再现

我国最早见诸文字的石崇拜现象记载在《左传》中晋平公与师旷关于石头开口说话的对答。虽然师旷的回答是理性的,但无法消释当时人们由石头的神秘性所产生的屈从与膺服。

石头文明最初进入人们的文化视野时,是作为人类生活重要的物质工具。当时的人们并不真正认识其自然属性,只是感到它具有一种难以把握的超自然能力。林惠祥先生就曾有“石器是自有人类以来,最早和人类有关系,并且是实用的、美观的、神秘的人工物”的说法。 在“万物有灵”的思想文化背景中,石头被选择为人们表达信仰的符号而被赋以灵性。

石崇拜的现象源于民族集体无意识,渗透在整个民族精神之中,因而薪火相传,在世代人心中打下了不可泯灭的烙印。中国文学史上便涌现出许多以“灵石崇拜”为原型而变异、转换出现为题材内容的优秀作品。诸如《搜神记》《太平广记》《聊斋志异》中会将石头塑造成有求必验,会浮水登岸而行的灵物,并把石头与社会现象变化加以联系。再如《拾遗记》《池北偶谈》中对修真之人煮石为食,以求长生的描述。以及《水浒传》中梁山好汉受命于天的石碣碑刻,《红楼梦》中贾宝玉衔玉而生,《西游记》中美猴王破石而出的小说创作。还有我国神话传说中的开天,精卫填海,夸父追日,无一不与石头相关。

这是一种灵石崇拜的中国化的反映,是先民们借助对石头超自然能力的想象,寄托对生活的美好愿景的一种方式。虽然这种想象仍带着原始思维的形式,以互渗律的形式来打量石头、人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但其思维形式的稳固性以及人类社会生活形态与观念的嗣续性还是使得文学神话形式成为了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最好载体。这种对石崇拜的文字化,又直接具象了人们对石头的敬畏与喜爱。把虚无缥缈玄奥不可言的信仰拔擢为津津乐道,口口相传的传说和轶事。

诗咏志,歌咏言。我国诗坛上借石以明志抒情者亦不胜枚举。于谦的《石灰吟》借石头“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问”之坚贞不屈象征自我高洁傲岸的品格。郑板桥一生画石咏石,在石中寄寓了“难得糊涂”的精神。他在《题石诗》写到:“顽然一块石,卧此苔阶碧。雨露亦不知,霜雪亦不识。园林几盛衰,花树几更易。但问石先生,先生俱记得。”此诗几成板桥先生一生注脚。苏轼更以一怪石入梦作《咏怪石》。诗称“了今我得岂无益,雷霆凛霜我不迁,雕不加文磨不莹,了盍节概如我坚”,借石头的节概以自比。

千古文士的精神总是相通的。石头对人们的精神启迪并非总是来自理想化的冷静观照,它一旦进入文人学士们的视野,往往伴随着一种强烈而近乎痴迷的情感。李开先平生以石为友,“把酒浇石以示同志”;李白在黄山酒醉赋诗,绕石三呼;袁宏道更是“每遇一石无不发狂大叫”。

确乎,石头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无声无臭,无始无终,无喜怒哀乐,无愿欲意志的品性。具有一种“应六气之变以应无穷”的对生命秩序的认同感。这种纯任自然、寂寞无为的超然意蕴,这种成方成圆、耿介固守的品格早已写入华夏民族的骨血之中。华夏民族基因里对石的崇敬和喜爱,导致了现代人对景观原石的应用和接受,这不仅是对风雅的趋附,更是对这种民族性格的认同。

四.结语

综上所述,景观石的盛兴,不是率意而为的一时兴起,也不是附庸风雅的一时风潮。而是植根于传统文化,谱写进华夏子孙基因的文化遗存。“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纵使世事更易,纵使物换星移,只要中华文明的火种不灭,中国人对石头文化的崇拜和探索便永不停息。

参考文献

[1] 杨正文.《石崇拜文化研究》,中南民族学院学报, 1992年5期.第67-72页.

[2] 李露露.《我国民间的灵石信仰》,1995年第2期.

[3] 仲高.《中国石崇拜信仰探究》,民族艺术,1998年第1期,第81-88页.

[4] 唐萍,刘喜兰.《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灵石崇拜情结》, 甘肃高师学报,2009年第14卷第6期,第19-21页.

篇2

在我国,水景规划、设计很早就被应用到古园林中,如四大明园中的留园、拙政园中水景规划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高度,当中的水景设计与地方诗词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其所营造的意境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美轮美奂,更代表了一种文化底蕴。

二、园林景观水景的规划策略

1.水元素活力氛围的体现

水是生命源泉。在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中,水景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景观整体的活力表现,营造出一定的艺术氛围,水景整体规划应适应城市居民的生活、娱乐、休闲等多方面的要求。在展示整个水景艺术效果的同时,力求与附近建筑物巧妙地融合,体现出景观“活”的生命内涵。水景规划在生态平衡系统构建良好、遵循物质循环和能量守恒定律的前提下,可充分将现代科技融入水景规划中,利用科技营造出形式多样的水景景观。通过搭建栈道、平台等方式,形成地区标志物和视线集合点,让人们在此倚栏赏景。在位置良好的观景场所眺望河流和水面,可以更好地体会水元素所表达的整体氛围。园林景观的城市设计需要设计者在水景规划上有更高的造诣,将生活与艺术完美地融合起来,形成完美的水景。

2.静止的山与动态的水有机结合

城市园林水景景观的规划是离不开山和水有机结合的,其是将城市园林景观充分表现的最有效形式,特别是通过静止的山和整体的艺术氛围,将动态的水融入其中,更能突出山水氛围的多样化和城市的活力。将静态的景观石、石驳岸和动态的水互相渗透、交融、穿插,创造成具有多样性的山水景观。在具体的规划当中,可以运用湖石、驳岸等形式,将需要的形态表现出来,而且要加入水元素的展示方式,形成或类似风物禽鱼,或若人若兽,神貌兼有;或者稍微加工,寄意于形。在基础和背景都规划好的情况下,将石头的自然形态融入到水元素当中,展示出水元素画龙点睛的作用。另外,使用驳岸和水线构建的连续景观线和环境的和谐性使用,将带河岸裙墙的驳岸、缓坡驳岸、阶梯驳岸或者石头驳岸、混凝土驳岸、鹅卵石驳岸等融入到水景之中,构建出亲水性的氛围。使人们挨近水面,犹如亲临其境之感。

3.水与植物营造氛围

水景占据了城市园林规划的主体地位,要注重水与植物的配合。使用借景、对景的形式,能够获得俯瞰、鸟瞰和仰视等多种角度的艺术感受。把多种类别的水生植物,像是鱼草、荷花、莲花、芦苇等,有层次地构建出动物、植物和水景的和谐生态环境,尽力突出水与植物的联系,达到最完美的效果,建造出颜色搭配和谐的浅水池。清澈而透明的池水效应和平坦的艺术效应,都在为营造氛围而出力。特别是在植物的规划上,使用了远近有致、疏密结合的栽种方式,将垂柳种于岸边,柔化了河岸的线条,还能够种植水杉、落羽松、池松等具有下垂枝条的小叶榕等,达到了层次美,丰富了趣味性。对假山的规划,就要和水景、植被搭配好,适当地种植水生植物,辅以花灌木和藤本植物,像是燕子花、地锦、变色鸢尾、黄菖蒲等,完成整体的搭配,营造艺术氛围。还可以将湿生植物,像是菖蒲、水仙、水芹菜、芦苇、小叶杨、辽杨、沙地柏香蒲等,充分的与水元素相结合,创建和谐、美丽的景观。

4.动静结合蕴含浓厚艺术气息

关于水景的规划形式,主要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形式,其通常使用的表现模式有溪流、湖(池)水、喷泉、涌泉、瀑布等。喷泉这种表现模式,可以达到水向上的形态,能够进行不同水体形态的喷涌模式,像是半球形、蒲公英形和扇形等。而且在静态景观的规划中,可以将水的动态和景观的静止相结合,将人造瀑布融入其中,形成幕布式、丝带式、滑落式、阶梯式等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整合景色的颜色模式以及水景和人文因素的结合情况,把静止的生物植物安放于动态的水景当中,将自然环境的景色考虑进去,达到动态和静态的结合。既提高了植被的观赏性和趣味性,又将水景的活力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三、结语

篇3

关键词:园林景观;水景设计;重点;分析;设计要点

从古至今,园林设计在我国设计行业中属于设计要求较高的一种,其主要对自然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从而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一定的美感。在园林设计中,水景设计不但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而且还能在整个园林景观设计中起到烘托、点睛之效果。现如今,为了能够满足各类人对园林的需求,园林景观设计,充分结合现代化的设计特点,使园林景观能够实现愉悦心情、放松身心的目的。

1园林景观中水景设计的作用

在园林设计中设计水景,可以使园林的整体景观设计呈现出一定的灵活性,水景的设计充分融合了园林规划、环境保护以及生态开发,能够从很大程度上展示园林设计独具的艺术性,所以,在实际设计的过程中,园林的水景设计务必独具创意,才能更好地展现水景设计的效果。第一,在园林中设计的水景进行点缀,可以达到优化园林景观的效果,还能充分利用园林的空间资源。设计人员通过水景的设置,体现出水的柔美与活性,并以此为基调充分结合一些水景植物或者假山等,然后通过丰富开阔人们的视野,进一步提升园林设计的观赏效果以及艺术效果。第二,在园林设计中加入水景,能够凸显出巧妙与灵活之感,再加上假山、花坛喷泉或者瀑布等设计,往往能够起到画龙点睛之作用。例如,线性的水景设计就是借助活水来营造出河流、小溪以及喷泉等小型的自然风光,采用曲折或者直型的状态来表现,从而达到吸引观光者注意力的作用,能够使游客体会到整个园林设计的审美理念。第三,园林的水景设计大多是通过点面结合、点线结合或者线面结合而组成,这样的组成搭配往往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这种设计能够使人的视觉体现出极为丰富的层次感。在具体的水景设计过程中,这种丰富、多变、灵活的形式能够充分结合水的特点,将园林整体设计的空间层次感展示出来,从而形成了“隔而未隔、界而未界”的视觉及艺术效果。第四,水景在整个园林空间设计中体现了烘托的效果,此效果通常都是以水池或者湖泊等表现形式传达出来,并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展示各类动态、静态美景的融合,达到交相辉映的效果,再设计一些走廊、凉亭等小品加以点缀,营造出一种放松、宁静的意境。

2水景景观的设计方法及其要点措施

2.1水景设计的要点内容

在整个园林设计中,水景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静态水景、喷涌水景、垂落水景以及流动水景4种:

2.1.1垂落水景。

垂落水景的表现形式是将水从上到下地喷出,充分结合自然的动态模式来激活水景,甚至活化了整个园林中的自然元素。垂落水景的表现形式大多像下雨的形态一样散落,例如,常见的小型瀑布或者垂暮等就属于垂落水景。

2.1.2喷涌水景。

一般情况下,喷涌水景所用的水源大多都是选择地下泉水资源,也有很多采用的是人工喷泉、水管喷泉方式[1]。

2.1.3静态水景。

静态水景的表现形式始终保持一种平静状态,虽然观光者从视觉或者听觉方面来判断属于静态,但当其受到自然因素影响时,例如,结合刮风,才会将韵味十足的水景展现出来。

2.1.4流动水景。

流动水景大多通过人工进行改造,使水景能够形成叠水、管流等流水状态,这种设计主要为了体现水的柔态。

2.2水景设计的方法

为了使主要的水景设计内容更加突出,设计人员大多会采取灵活的设计方式来强化水景意境,例如,搭配植物、动静结合等形式,都是水景设计过程中经常使用的设计形式。

2.2.1动静结合。

水景设计过程中所应用的动静结合的形式,指的是表现出动态于静态的形态,而这种静态、动态形式大多是通过设置喷泉、小溪、瀑布、涌泉以及湖水方式表现,从而把动态表现方式与静态表现方式有效融合,不仅能起到强化水景活力的作用,而且还能将水景物体独具的观赏性体现出来。例如,在设计静止的自然景观当中,可以采取阶梯式的人造瀑布来体现,使水景能够形成与静态景观相互融合的效果,从而以水景带动一些静止景观,提高景观的观赏性。其中,自然景观中还可以借助色彩以及其它形式来提升景观的活力。

2.2.2选择合理的给水方式。

若要更好地展现水景形态,需要借助恰当的给水来表现,利用合理的给水方式强化水景所表达的意境。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务必结合水景设计的具体地形条件,充分结合园林中其它的客观因素等,将水景设计所要表达的主体理念呈现出来。例如,如果水景需要借助悬挂式的瀑布来表现其形态,需要借助假山高度的落差条件以及采取高位给水循环的方式来体现。作为一名专业的景观设计人员,应当具有独特的审美眼光,能够将物体与物体合理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所要呈现的效果,并且还应当具备一定的综合能力,能够将园林中的一切现有资源充分整合利用,选择更为恰当的给水方式,从而实现因地制宜的目的。

2.2.3合理搭配动植物。

想要使水景设计更好地展现出自然美观,设计人员可以在水中选择搭配合适的动植物,以此来增加水体视觉的空间,还能有效改善景观水体质量。首先,选择动物搭配。可选择一些观赏价值更高的动物,值得注意的是,选择的水生物应当具有多样性,也可以根据园林当地的地理条件、气候等进行选择,目的是为了能够使水生物食物链更加完整。其次,选择植物。植物是水景设计过程中的重要部分,选择的植物应当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能够合理地进行搭配,不但可以保证植物健康的生产,而且还能使植物本身的色彩、密度更加协调,这样才能够与水中的植物以及其它的植物更好地形成层次,从而达到烘托主体的效果。此外,水中的动植物相互协调,倒影在水中才能形成更好的视觉效果。

2.2.4设计水景建筑。

水景建筑包括楼阁、亭台以及水景桥等,但从园林的整体景观、水景的质量、安全等角度出发,用于景观设计的一切材料都应当做好防腐工作,并且还应对建筑上的装饰、雕刻等给予重视。

2.2.5山水的融合设计。

山水的融合设计也是一种动态与静态融合的方式,水体具有的流动性恰好和山体的静止感结合,水体的动态也能更好地衬托山体,从而凸显刚性的美感。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将山与水融合,在水体中设置假山、景观石以及湖石等,从而将静态的水景转化成为具有动态美的景观。例如,石驳岸在园林水景设计中属于最常用也是最普遍的一种石景观,包括鹅卵石、混凝土等石驳岸,这些驳岸与水融合成一体,展现出独特的艺术[2]。

3结语

综上所述,水景设计理念更多来源于设计人员对自然、对艺术的理解,在园林水景的实际设计过程中,结合水景所在的地理条件以及气候等选择相应的植物、动物等进行点缀,还要掌握更多设计要点,全面提高水景设计质量,将设计理念充分融入到设计中,为观光者带来轻松、愉快的视觉享受,同时将园林艺术更好地展示出来。

参考文献

1钱铖.现代园林景观水景设计的要点分析[J].现代园艺,2015(1)

篇4

关键词:河道;文化;景观;功能

1 项目背景

1.1 区位

丹阳地处长江下游,水资源十分丰富,全市共有大小河道110条,总长603.33km。其中骨干河道19条,计长229.43km。其中简渎河北起丹阳南门与香草河相交处,全长22km,其中市区段从香草河口至122省道,总长1200m。

本案位于丹阳市延陵片区,河道呈南北走向,北端接南二环路,南端接振兴路,全长约920m,河道两侧景观区域宽20~35m,景观设计总面积5万m2;河道面积为3万m2。

1.2 历史文化

建置沿革:丹阳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新石器时代,丹阳境内就有人类活动。丹阳建置始于战国时期,后改云阳邑置云阳县。不久又更名为曲阿县,乾隆元年(758年),改名丹杨(阳)县沿用至今。

文化、文物:丹阳有6000年的文明史。历史上人文荟萃,民间文化艺术亦丰富多彩,民歌民谣、民间传说、曲艺戏剧等,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广为流传。具有地方特色的丹剧,就是取之民间艺术精华,为优秀地方剧种。

丹阳境内的文物众多。故有江南文物之邦”之美称。

关于简渎河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据传晋代有周元君掷简于此,化为简渎,唐代以曲阿置简州以此得名,由此可见晋代时已有简渎河了。有诗云:“浮山云废,谁传掷简名? 斜日一长望,诗景逐烟生。”

1.3 现状分析

1.3.1 基地分析。简渎河全长1200m,本次方案位于丹阳市延陵片区,河道呈南北走向,北端接南二环路,南端接振兴渎河路,全长约920m。简渎河设计常水位标高为2.1m,洪水水位为4.5m,历史最高水位为6.5m,振兴路以北有些区域已经施工部分挡墙,挡墙高度为6.5m,挡墙以外部分填土高度已经和挡墙高度持平。河道两侧的用地类型均为居住用地。

1.3.2 存在的问题。挡墙过高,线型过于直板,虽在功能上可保证防洪的需要,却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河流的生态系统,减弱了河道自身的净化能力;在视觉效果上也有些欠佳,无法跟周围的景观环境产生密切的联系,不利于城市品位的提升。

简渎河长期以来泥沙淤积,污水积滞;河流水位在汛期与旱期的时候落差比较大,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驳岸形式单一,生态效应较差,没有和水体进行有机的结合,无法营造出一个亲水的绿色空间;该地块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但是没有很好地利用各种手段展现出来。文化感染力缺乏。

1.4 设计思路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相应的设计目标和规划原则:通过引入先进的理念和高品质的设计,在历史风貌的发扬、生态环境的保护、整体性设计、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等基本规划原则指导下,充分发挥“水”的生态环境价值,创造出人们渴望滞留的休憩场所。

具体而言,从景观、交通、功能3个主要方面入手,提出相应的对策,创造为人们提供丰富的具有活力的城市滨水空间。

2 总体设计

2.1 设计理念

简渎河作为一条丹阳城区的主要内河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由“简”而生,因“简”而得其名。

本方案景观立意以“流水浮玉洲,简牍缀云帆”作为创作主题,以简渎河古老的历史文化为景观设计的背景,景观元素取形于河道上游弋的轻舟和古代竹简、木简的构造形式,提炼为小品或绿篱的造型题材,通过自然园林的手法结合流畅、舒展的现代构图形式来表达和谐与自然的意境,创造自然、生态、人性化的滨水景观空间。

2.2 设计原则

2.2.1 场所适宜原则。①充分反映地形特征和基地条件的可利用性。②充分体现滨水公共空间的亲水性。③充分注重岸线边际景观的丰富性。④充分体现丹阳的时代风貌与地域文化性。

2.2.2 功能凸现原则。以人为本,强调市民的舒适愉悦与可参与性:营造开放式公共游憩、娱乐运动休闲空间。

2.2.3 文脉原则。充分利用历史人文景观资源,展现滨水开放空间景观特色。

2.2.4 生态优先原则。强调自然因子的生态适应性与河道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大量种植抗性强的乡土植物,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群落景观。

2.2.5 经济合理原则。①通过滨水环境景观的设计,提升周边地产的价值。②充分利用地形条件和竖向坡度情况,力图在最小的地形整治前提下,减少工程造价,同时创造出丰富多变的滨水空间景观。③功能和景观设施尽量考虑既具观赏性,又实用简洁和便于实施管理。④植物造景尽量少采用名贵树种,发挥乡土树种的景观潜质。

2.3 景观结构布局

一轴:河道生态水轴。蜿蜒的河流仿佛一条灵动的玉带,以水为轴串联沿河的景致,达到移步换景,水景互生的自然效果,因为水与陆地的交流,空气中的负氧离子活跃,优化了周边的人居环境,形成空气的清新廊道。设计中拟求强化水的生态性。

两带:滨水景观绿带。合理设计小品和人们的聚合空间,增加人与生物的互动性,同时滨水空间的生物多样性得到很好的利用和保护。

两翼:位于滨水绿带与主要城市道路交叉口的视觉引导性景观。

多点:分布于滨水绿带内的多处景观节点。

2.4 竖向设计

在强化简渎河岸线的线形变化的基础上,我们着意刻画了滨水两带的地形空间,对微地形及坡地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逐步推敲地形的等高线使其呈现跌宕起伏的自然形状,并保证地形于汛期水位4.2~4.5m以下高度无冲突。

充分利用地形开辟视线走廊,因借自然风光,尽可能地增加空间的起伏变化,以强化环境的情趣,同时结合一些滨水的景观元素,如绿化、景观小品、雕塑…力求形成滨水天际线的高低错落,做到平缓与突出相结合。并以滨水区线性的内在秩序为依据,以延展的水体为景线,形成从序曲、直至尾声的视觉走廊。

2.5 交通分析

本方案中,重点强调了交通流线的合理性。在可行条件下,对滨水绿带内道路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大量增加地块内部步行交通线路;通过木栈道、游步道、踏步等方式,解决亲水空间的可达性。同时在主要节点空间设置步行广场。

2.6 河道平面线型分析

现状的河道平面线型比较平直,给人的视觉感受较为平淡,为了给居民创造美好的心理感受,我们对局部地段的驳岸进行了改造设计,在满足泄洪要求的前提下,局部曲化或折化河道线型:一方面采用软化处理(草坡)的手法,创造与自然和谐的景观;另一方面通过增加与驳岸联系的通道和观景平台,增强了亲水区域的可参与性。

2.7 河道水位分析

简渎河设计常水位标高为2.1m,洪水水位为4.5m,历史最高水位为6.5m。

对于2.1~4.0m高程的景观,我们主要采用水下种植槽的方式培养水生植物来营造滨水景观,活跃滨水效果。而对于4.0~4.5m高程以内的景观部分,我们采用了以下方式来处理:①在硬质景观上,选用价格经济、经久耐用的材料,比如:混凝土压膜、卵石、水洗石、预制砖等铺地材料以及石质座椅等等。②选用水葱、香蒲、芦苇、落羽杉等大量耐水湿的植物品种。

这样,即使到了每年的汛期,不但能保持较好的滨水景观形态,而且不会因为水流的侵蚀造成大的经济损失。

3 专项设计

3.1 绿化设计

3.1.1设计原则:①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滨水绿化树种首先要具备一定耐水湿的能力,这是滨水植物造景的基础,了解滨水植物的耐水湿能力具有实践性的指导意义。耐水湿能力最强的树种有:垂柳、落羽杉等。耐水湿能力较强的树种有:栀子、乌桕等。耐水湿能力中等的树种:龙柏、水杉、竹等。根据河道两侧景观功能的需要,适地适树,乔灌草三者有机结合,苗木搭配疏密有致,形成多层次的绿化景观空间。②以乡土树种为主,体现地域风貌。对于河道沿线的植物配置,我们尽量以丹阳地区的乡土树种为主选品种,如:银杏(丹阳的市树)、金桂(丹阳的市花)、香樟、花桃、樱花等等,营造能体现丹阳地方特色的绿化景观。③经济、适用。以美化河道景观为目的,选择抗性强、长势好、能够创造良好的景观效应的品种。

3.1.2 绿化设计目标。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充分体现植物品种功能上和景观上的统一性。注重季相变化,以达到“人在绿中行,水在花中流”的景观效果。

3.1.3 树种规划。植物品种以及规格的选择,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遵循植物的生态习性和景观生态学的要求。

本河道绿地景观植物的选择就是应塑造符合丹阳的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带地域特色的滨水绿化景观,以耐水湿的植物品种作为河道总体绿化的出发点,同时考虑到不同休闲空间的功能和景观上的需求,设置一定的景观石、点景树,努力做到“季相分明,特色突出,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绿化格局。

3.2 景观照明设计

本次电气设计在4.5m汛期水位以下暂不考虑照明。

①灯具的选择与开放空间的活动级别相关。②局部采用动态效果,强调活力。③可照明范围,避免“光污染”。④低能源的使用,避免能源浪费。⑤经久耐用,易于维护。

3.3 铺装设计

设计原则:①考虑使用的耐久性和节约维护的成本。②防滑处理,提高雨天使用的安全性。③简洁大方的现代风格的铺地材料和凸现自然风格的材料相结合。④现代节能生态材料技术的运用。⑤道路、广场的分级设计。

篇5

关键词:花境;道路绿化;花镜施工管理

1 花镜的定义

花境是人们参照自然风景中野生花卉在林缘地带的自然生长状态,经过艺术提炼而设计的自然式花带。花镜设计者通常会选用低矮花灌木、露地宿根花卉、球根花卉及1~2年生花卉,常栽植在树丛、绿篱、栏杆、绿地边缘、道路两旁及建筑物前,呈自然式种植。它们是根据自然界森林边缘处野生花卉自然散布生长的景观,加以艺术提炼而应用于城市绿化中的植物造景作品。

2 花境应用类型

2.1 宿根(球根)花卉花境

此类花境全部由可露地过冬的宿根或球根花卉组成,是花境中色彩最为亮丽的部分,也是花境营建的主体,尤其适合初夏至秋季观赏,在其他时间则显得过于空落。

2.2 灌木花境

有很多灌木可以作为花境中的设计元素,如低矮的种类、具有一定蔓生性的灌木,或景致较好的花灌木都可以成为花境的一部分。灌木花境在选择时应考虑植物的花期和花色、叶色与叶形、季相变化以及株形。因为灌木在种植后都会呈现出一个固定的形态结构,体现出一种恒定的状态。

2.3 一、二年生草花花境

通过移栽处于开花期的1年生花卉,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装点出1个灿烂的花境,遮盖的花床。

2.4 混合式花境

混合花境是目前逐渐流行的一种花境形式。它能使设计者更好地将各类植物优化组合,在景观效果上更趋丰富。而且通过灌木、树木形成较为恒定的景观结构,同时以色彩鲜艳的草本植物进行主题色彩的创造,丰富立面的造型,使花境形成变化而又持久的景观。混合花境的种植材料以观叶植物、宿根花卉为主,配置一些花灌木、球根花卉和少量的1~2年生花卉。

3 花境在龙溪大道绿化中的应用及管理

3.1 花镜在龙溪大道绿化应用碰到的主要问题

道路绿地位于道路两旁或者中央绿化分车带,土壤条件差,汽车尾气污染重,要求所选择植物易栽易活又有一定观赏效果,这样可以减少种植后期养护问题。

根据出现的这类问题,对能应用在城市道路花境形式绿化的植物品种要求比较苛刻,因此在花境应用中除非一些有特别要求绿地,1、2年生的草花用的相对比较少,把一般认为适合当地气候、土壤环境生长的一些常规观叶植物引入花境中占主要地位,以保证长时间的绿化观赏效果,同时为了达到植物组合的群落美,最好是乡土树种的乔、灌木也配置到花镜中,使得花谢后,绿化基本骨架还存在,因此适合于道路花镜类型是混合式花境,它能使设计者更好地将各类植物优化组合,在景观效果上更趋丰富。以乔、灌形成较为恒定的景观骨架为基础,再用景观石进行搭配,增加复层结构,采用适合的伴生植物,以观叶植物为主,配置色彩鲜艳的1、2年生草本花卉进行细节上点缀以及立面视觉色彩上的丰富,提升花境的主题色彩;使花境形成变化而又持久的景观,融各类植物所长,既具四季观赏效果,又节省了大量换花成本,且养护、管理简便。

3.2 采用混合花境应用到龙溪大道绿化时候,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原则要求

在设计前,整体需要注意花境四周视线来源,确定重要视线位置作为花境的主观赏面。考虑好相同花期的植物或者是色叶植物的色彩是求协调还是对比,花境色彩选择要与气候环境、周围气氛相协调,达到与心理适应相一致的色彩安排。合理配置,减少不必要的消耗,尽量能获得稳定的种群结构。

3.3 植物选择原则

广州地处南亚热带,属南亚热带典型的季风海洋气候。由于背山面海,海洋性气候特别显著,具有温暖多雨、光热充足、温差较小、夏季长、霜期短等气候特征。因此要选用适应当地气候、土壤环境的观叶植物和宿根花卉为主,搭配1、2年生花卉。选用植物要求花期长,抵抗病虫害强,管理粗放,容易成活的品种。

3.4 植物配置要求

为保证一年四季的观赏效果,以观赏价值高的常绿花灌木和点缀些乔木做为花境骨架植物,例如使用了樟树、造型秋枫头、红花鸡蛋花、木棉、宫粉紫荆等。观赏植物不是单株或者几株,由于道路绿地面积相对较大,对单个品种植物的数量面积也相对要求扩大,一般是2~5m2,每种成不规则斑块。各品种按高矮和花期先后排列次序种植,斑块的面积可大可小,关键是不要太碎,以免杂乱。每个斑块相接,不同品种植物的叶形、株形相互协调,互相支持、依赖并为前者的背景。花境中每个斑块的同类植物数量比较多,对于1、2年生的草本花卉,开过花后凋萎或死亡,都及时更换。花境长度超过5~20m距离不等,中间断开一段距离用常规花灌木、地被替换,除了保证道路绿地整体纵立面能形成高低错落、变化有序的优美的林冠线外,也使得每一段花境立面效果更加突出明显,后期养护也容易维持原有绿化设计效果,方便管理;花境边缘线采用草坪作为花境和路缘的过渡,花境边缘曲线自然流畅,弧线弯曲有主次变化,与每段花境观赏面的主、次景协调,形成优美的林缘线。在花境前面的边缘是最矮的植物,使用一些观花花卉或观叶植物,如凤仙、长春花、夏堇、矮牵牛、彩叶草、大花千日红等品种。花镜的前面部分使用一些观叶或者常绿植物与观花花卉进行搭配,如鸭脚木、黄叶假连翘、洒金变叶木、狗牙花、红绒球、山菅兰、粉蝴蝶、七彩马尾铁、竹芋、红背桂、小叶蚌兰、肾蕨等品种,用互补色搭配的方法进行衔接, 使得更容易吸引人们的视线。利用植物花期、花色、叶色创造季相变化,以达到花境四季可赏的效果。在龙溪大道的花镜造型中最大的特色就是使用植物与黄蜡石相结合这种组合方式。很多情况下都是以黄蜡石作为中心,再配以乔木、灌木、地被等植物,起到了不同的视觉效果,创造出适时、适地、有韵律地植物景观,满足观赏者地视觉审美要求。

3.5 地形处理

为了提高花境观赏效果,龙溪大道对地形的处理主要是单面观赏。对于单面观赏绿地,种植地形采用高低起伏坡地外,还采取由低到高的缓坡,形成面向道路的斜面,使得绿量充足的乔、灌层作为花境的背景,花境更具有观赏效果。

3.6 养护要点

绿化工程结束后,养护管理工作尤为重要,植物栽植是一时之事,而养护则是长期之事,即“三分栽,七分管”。各种植物有着不同的生态习性、特点,要使植物长的健壮,充分发挥绿化效果,就要给植物创造足以满足需要的生活条件,就要满足它对水分的需要,既不能缺水而干旱,也不能因水分过多使其遭受水涝灾害。保持土壤湿润是树木成活的主要条件,除在栽植后浇足定根水外,还应根据气候情况及时补充水分,尤其是枝叶萌动、生长旺盛的季节,常绿树栽植后,干旱时除浇定根水外,对枝叶也应经常喷水。在花镜进入正常生长状况后,可以追加肥质较为淡薄的肥料。施肥工作应在多日未雨、土壤干燥、并经松土除草后进行。

4 结语

花境由于具有独特的自然风韵,是对大自然中自然风景的模拟,充分体现了自然的野生风趣,具有独特的景观效果,能让人们在城市中体验返朴归真的生活,并能改善城市的环境,因而,在城市道路绿化中应进一步推广和扩大花境的运用,提高城市绿化的景观效果,改善绿地的结构和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 郭卓.花镜类型及设计要点[J].中国园艺文摘,2011(1)

篇6

关键词:园林建筑小品 园林 用途 景观 实用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一、园林建筑小品的作用

1、造景

园林建筑在园林空间中,除具有自身的使用功能要求外,一方面作为被观赏的对象,另一方面又作为人们观赏景色的场所。因此,设计中常常使用建筑小品把外界的景色组织起来,使园林意境更为生动,画面更富诗意。如苏州拙政园的云墙和“晚翠”月门。

2、观赏

园林建筑小品,尤其是那些独立性较强的建筑要素,进行艺术处理和加工,并与环境相协调,往往是造园的一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就是以传统的水庭石灯的小品形式“漂浮”于水面,景色令人难忘。

3、渲染烘托气氛

园林建筑小品除具有组景、观景作用外,常常把那些具有使用功能的园桌、园凳、解说牌等赋予艺术化、景致化,以便渲染周围的气氛,增强空间的感染力。如湖滨河畔、花间林下布置古朴的桌凳;草地上铺设石径,散置几块山石并配以石灯和几株姿态优美的小树等。与环境巧妙结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二、景观型园林建筑小品的用途

1、景观石

在园林设计中,景观石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景观石不仅美观实用,而且用途广泛,几乎是无处不在。自古以来,景观石被誉为“立体的话、无声的诗”,深受文人雅士钟爱,他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然的文化。“无园不石,无石不奇”,是园林设要素之一,由此可见,景观石作为艺术造景,在中国园林中被赋予了强烈的情感。景观石在园林设计中起着视觉焦点,主景作用。如江苏太湖石,安置于庭院、广场中心,气峰孤赏,起到画龙点睛作用;景观石还起着重要的障隔视线、扩张空间、增加层景的作用;与园林建筑相结合时,可陪衬建筑物,使其趋于自然,呼应环境,景石相宜。

2、墙垣

园林墙垣有围墙与景墙之分,园林围墙作维护构筑,主要功能是防卫作用,同时具有装饰环境的作用,而园林景墙的主要功能是造景,以其精巧的造型点缀园林之中。景墙的造景作用不仅以其优美的造型来表现,更重要的是以其在园林空间的构成中体现,我国园林空间变化丰富,层次分明,各种园林墙垣穿插其中,既分割空间,又围合空间,各有风韵。

3、喷泉

喷泉原是一种自然景观,是承压水的地面露头。在现代园林景观中喷泉是必不可少的水景小品之一。喷泉起源于西方庭院,后来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传入我国。园林中的喷泉,一般是为了造景的需要,人工建造的具有装饰性的喷水装置,还以其文体和动态的形象在园林景观中起到引人注目的地标作用。喷泉景观概括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现代喷泉设备人工造景,如音乐喷泉、程控喷泉、摆动喷泉、激光水幕电影等;二是因地制宜,根据现场地形结构,仿照天然水景制作而成喷泉,如瀑布、壁泉、溪流、涌泉等。此外,喷泉有湿润周围空气,减少尘埃及较强的输氧功能,这样有益于改善城市面貌和增进居民身心健康。

4、假山

作为中国自然山水园林组成部分的假山,对于形成中国园林的民族形式有重要的作用。假山具有多种的造景功能,如作为自然山水园林的主景或地形骨架;利用假山特性对园林空间进行分隔和划分,将空间分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富于变化的各种空间形态;还可以与园路、植被组合成富于变化的景致,点缀园林空间,增添自然生趣起到造景与点景的作用。因此,假山具有因地制宜、协调环境等特点,其艺术情调极其浓郁,观赏价值极高,以其独特的魅力给人以视觉冲击,以丰富的内涵向人表达深刻的意义。

三、实用型园林建筑小品的用途

1、休息设施

作为游人休息、赏景的建筑有简洁的实用功能又有优美的建筑造型。亭在园林中应用广泛,主要供游人庇荫、乘凉、休息、眺望之用。亭的形式有多边形、不等边形、半亭、双亭等。亭又可以和园林中的地形、建筑、水体、植物等其他造园要素巧妙结合,构成园林中丰富的景观,起到点景的作用。廊是有顶的游览道路,通常布置于两个建筑物或两个观赏点之间,成为空间联系和空间划分的一种重要手段。它不仅能起到防雨遮阳,联系景点的作用,而且对园林中风景的开展和观景程序的层次起着重要的组织作用。花架与廊功能相同,但建筑只是一构架而以植物为主,强调攀爬植物的特色,常设置在风景优美的地方供休息和点景。

2、服务设施

服务性园林建筑大多分散布置,穿插在各风景区,其设计宜与地形、地貌有机结合,取得人工美与自然美的统一。由于专类园和综合性公园的大量建成,展览的内容日益丰富,一些设计上新颖别致的展览馆相继涌现,出现了不仅功能结构合符展览要求,自身也可观赏的风景点。展览馆常与园林中建筑、围墙、山石、花木等组合成各类小庭院,创造出清幽的环境。园灯等既有照明又有点缀装饰园林环境的功能,是一种极引人注目的园林小品。它有指示和引导游人的作用,还可以丰富园林的夜色。园灯的设计应做到造型美观装饰得体、其造型布局与所处的环境必须协调统一。

3、装饰管理类园林建筑小品

装饰管理类建筑小品是园林景观中的重要组成,与景色相协调,起到添景、组景作用,又使公众使用方便。各种固定的和可移动的花钵、饰瓶,可以经常更换花卉,保持环境的新鲜性;在园墙和亭、廊等建筑的墙面上不装门扇的孔门;装饰性的水榭,各种壁画以及各种各样的具有观赏性的园林雕塑小品;门洞除可供人出入外,也是一副取景框,还可以提示游人前进的方向, 组织游览路线,而且沟通了门内外的园林空间,形成生动的风景画面,感受到“别有洞天”、“步移景异”的效果。经常点缀主景,成为景区的趣味中心。在园林中有立意不俗、设计独特、风格多样的特点。

参考文献:

[1]王树栋.园林建筑.气象出版社.2004.7.

[2]唐学山 李雄 曹礼昆.园林设计.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6.6.

[2]刘管平.建筑小品实录[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3]魏士宝.浅谈景观设计中的建筑小品[J].广东园林,2008(3):30-32 .

篇7

此前,除了关注流浪狗、流浪猫等问题,她还曾经参与阻止了北京引进美式和西班牙斗牛项目、建设华北最大狩猎场、加拿大海豹制品进口中国等等国际动物保护和环境保护的工作。

秦肖娜介入养狗问题,最早还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北京出台了较为严厉的养犬管理规定,引发持续数年的争议,一直到2003年终于进行了修改。如今10年过去了,新的养犬管理办法即将出台。

北京的犬只管理问题到底关节何在?秦肖娜日前接受了本刊的采访。

第一部养犬条例的前前后后

《瞭望东方周刊》:北京市出台关于养犬的规定已有近20年,它的过程和趋势是怎样的?

秦肖娜:说起北京的养犬管理法规,是从1994年开始的。90年代以后,北京养犬越来越多。当时北京是不允许养狗的,一经发现就上门打死。有的就在大街上打。这种打狗行为引起国内国外的质疑。1993年北京第一次申办奥运会,以当时北京市委书记为团长的申办代表团出去,常被媒体质问北京市打狗的问题。这样,北京就想出台一个法规,立法的目的其实还是限制养狗。如果不遵守这个法规,狗就要打掉。这样,其实打狗就有法律依据了。1994年9月至10月,全社会大讨论是不是允许养犬。在这个基础上,制订了《北京市严格限制养犬规定》,它是北京市第一次对养犬立法,也是全国第一个。

这个法规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有一些规定并没有考虑上位法的相关规定。比如说收费的问题,发生争执后的处理,还有养犬人的合法权益,没收、收容的犬只管理等等。收5000元登记费和每年2000元注册费的根据是什么?当年5000元钱是不少的钱,一般老百姓交不起,那就打你的狗,这是为了使打狗合法化。因为当时社会上许多人,是非常反对养犬的。我们主张人权,不主张狗权。等等。

这个条例在全国起了一个带头作用。后来广州收1万块钱。这就是用高收费的办法,达到减少养犬的目的。但是这个管理法规出来以后,养犬的人越来越多,而且都不交费。

当时这个政策的出台,提议案的是北京百货大楼卖衬衫的售货员,是北京市人大代表。据她说下夜班她被狗吓到过。当时主流媒体也在大力宣传狗的害处,如:“养狗、养猫是资产阶级行为,丧志,有钱人才养狗”,“狗在时期帮助日本鬼子,是狗奸”,“狗毛也带狂犬病菌,空气也传染”等等言论都出现在主流媒体上。

但是,也有相当多的居民反对打狗、高额收费等做法。我当时在北京电视台,就这个题目做过专题。在市政协讨论时,几乎所有的委员都反对。在市人大,当时也是一半对一半的意见,争议非常大。希望能够宽容对待动物的,基本上都是知识分子,学者、资深媒体人。尽管有不少人反对,当时还是通过了这个规定。

干部在转变

《瞭望东方周刊》:后来为何能够得到修改?

秦肖娜:这个规定出台后争议很大。我们每年都通过代表委员们向人大、政协提案。由于法规一直都没有修改,还是年年打狗。这损害了北京的国际形象和社会安定。我们非常焦急和忧虑。

2001年,我鼓了好大的勇气,向当时的市委书记反映了收狗费的问题,因为这是突破点。这位领导后来到全国政协当领导。我在一个活动上见到他,反映说收5000块钱管理费。他反应的第一句话让我很感动。他说:“这么高的费用!老百姓能交得起吗?”我说,“是啊,交不起就打狗。”我说因为这个问题,影响了我们北京市政府、北京市官员的形象。他说,这个事得调研一下。

到了“十一”之前,又是全市打狗。2001年9月下旬,有家报纸在第一版登了一幅几乎整版的照片,一个警察拿着棍子打狗,一个“小京巴”躲在车轮后面。标题是《北京开始治理违规养犬》。一个志愿者连夜送给我,我很气愤也很郁闷,社会各界人士呼吁了这么多年,就一点都没用吗?就在报纸的白缝那儿写了几个字,“书记,请您阅,这是对我们北京市工作的表扬呢,还是批评?百姓说,现在我们就是绑票,不给钱就撕票。”然后签了我的名字,第二天就送给他。我记得当时是礼拜天上午,他马上就说,星期一让秘书处理这件事。过了“十一”就开始了全市的调研。

北京市法制办就在各区、街道办事处进行调研、座谈,听取各方面意见。我参加了西城区月坛街道的讨论,当时居委会的一个老太太的发言给我留的印象非常深。她说:“收这么高的费用,我们不知道这费用哪去了。把这些钱给我们一些,肯定比现在管得好。”

这笔钱一年大概能收多少?2001年我们协会和市政协的一个副主席、一个老主席,还有市人大的领导,以及一些政协委员一共十多个人,到公安局养犬办去调研。收的钱都用到什么地方了?每年人大、政协委员都在质询这个问题。那天,在我们的追问下,当时的北京市公安局治安总队犬类管理科科长说,2000年是1亿8千万。

《瞭望东方周刊》:从刚才的故事看,城市管理者对于养犬管理的看法产生了很大影响?

秦肖娜:是这样。城市的管理工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管理者是否具有人文关怀理念,这也决定着有关政策。

同志当市长的时候,两次批复了我们协会的报告,最后由北京市财政拨出一部分经费资助民间组织和个人给流浪猫做绝育。这在全国是首例,开了好头。在国际上增加了北京的美誉度。

有人文关怀理念的领导,和他沟通,他会理解。过去春秋两次例行投放毒鼠药,在水、土中的积累污染环境,增加了不安全因素。毒鼠药也和儿童患白血病直接有关。我们在这方面与领导沟通过并提了建议,领导很支持。市卫生局从2008年已经接受我们的提议,不再外环境撒放毒鼠药了。这次修改养犬法,我寄予希望和期待。

民间组织应参与养犬管理

《瞭望东方周刊》:这次养犬管理办法修订的焦点是什么?

秦肖娜:焦点是以什么样的理念来主导修改。我们首都爱护动物协会刚刚给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写了一个报告,因为听说目前这件事情是委托给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在做。交给第三方机构去做,我不反对。但是制订一个动物管理的法规,不是纯粹从法律上讲,还要符合北京这个世界城市管理理念,具备关于动物的专业知识和懂得动物福利。要懂具体操作的空间。比如,规定成年狗超过35厘米就不准养,这显然是不够了解动物常规知识的人决定的。因为狗有没有进攻性不在于大小,比如我们用的工作犬都是金毛之类的大型犬。我们希望这次法律修改,一定要更新理念。

还有,收登记费1000元,根据是什么?依据是什么?90年代是一拍桌子说5000,后来几个人大代表在一起说5000太多,就1000吧。修改管理法规,要有理性的、对社会负责任、没有利益关联的社会公益组织参与,可能会增加客观性。我们已经提交了一份参与法规修改的申请书。

《瞭望东方周刊》:按现行法规,养犬管理由公安机关负责,对此您是怎么看待的?

秦肖娜:由公安局来管狗还是有些问题。因为90年代时想要消灭北京城里的狗,用很强势的办法就是让公安机关来管。

这个办法制定出来后,全国又都在学,形成了一种惯性。其实公安机关是强制性的机构,在不违法情况下,公安机关就不用出来管。我们目前在河北省威县尝试把狗的收容等功能交给民间组织,南京也在这样做。民间组织不用那么多的费用;第二个,民间组织有动物福利的理念和常识,就会做得更好一些;第三个,民间组织有公开性,是透明的,大家谁都可以监督;第四个,民间组织有热情,都是志愿者,都是自己的时间、金钱来做这件事,有社会责任感,能杜绝政府做这件事的一些弊端。我们一直在呼吁把狗收容交给民间组织,狗的登记可以暂时由公安部门负责。现在养犬人的素质是不一样的,在目前阶段,用公安部门登记还是应该的。但是收容,应该由政府支持民间组织来做。这样做对政府有好处。

管理不好容易引发社会矛盾

《瞭望东方周刊》: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养犬管理到底意味着什么?一笔比较巨大的收入?一种负担?抑或是一种可能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

秦肖娜:养犬管理应该是城市管理工作的一个内容,出发点应该是预防疾病,保护民众的身心健康。目标是促进社会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动物和谐。这就需要有一个从和谐出发的管理办法。一个主导思想就是约束人的行为,包括养犬的和不养犬的人的行为。人的不文明行为在各个领域都存在,与动物没有关系。养宠物就像醉驾与车没有关系一样,所以一定要约束人的行为而不是消灭动物。

《瞭望东方周刊》:现在有一个问题是,很多市民也反对养犬。或者说,确实因为别人养犬干扰了他们的生活,如何尊重他们的意见和权利呢?

秦肖娜:养犬引起邻里纠纷和其他原因引起的纠纷是一样的。目前社会转型,民众各种价值观交错也反映到养犬的问题上来。

矛盾是双方的,我们的社会需要对人宽容,也需要对动物的宽容。除了极个别的情况和故意纵狗咬人外,动物一般都不会主动进攻人。我们的社会缺乏和动物相处的善意和常识。我们曾介入过一个案子,就是崔美善老师因管理院子里的流浪猫被告上法庭。原告见到院里的猫狗就会感到对他有威胁,甚至有棵桑树也觉得有威胁,就去砍掉。十几年来一直为这些事打官司闹纠纷。只有大多数人知道为别人着想了,社会才会和谐,我们每个人才会安宁。这不光是对养犬人说的。社会急需公民意识教育和善良教育。

《瞭望东方周刊》:现在由于城乡结合部改造等原因,导致城市流浪狗数量激增,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篇8

梅子山位于全南县城的北边,那儿风景优美,景色宜人,是个美丽的地方。

走到大门,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座巨大的景观石,上面刻着五个大字,“梅子山公园!”走过景观石,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陡峭的石级,石级有365个,就好像从天上挂下来的,365个石级,意味着人们步步高升,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要想爬到山顶,必需要有十足的勇气,石级边上有许多小花小草,微风一吹,小花就频频点头,小草也给梅子山披上了一件绿绿的衣服,显得十分美丽。

来到山顶,我们看到了一座高大庄严的纪念碑,那里纪念着许多革命烈士,纪念碑旁边有许多郁郁葱葱的树,十分茂盛。

沿着弯弯的小路,我们终于走到了雄伟壮丽的百盛塔,百盛塔是由红的柱子,青的砖,还有黄色的琉璃瓦筑成的,当你上到最顶楼时,你会看到全南县城的所有景色,最有趣的是百盛塔底下的风铃,微风一吹,就会发出叮叮铛铛的声音。那声音能传到很远的地方。

篇9

1、为了我们自己,也为了我们后代,请保护环境。

2、破坏环境,就是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3、让河水更清澈,让家园更美好。

4、止住您的脚步,留住一片绿茵!

5、谁能忍受每天戴着防毒面具过日子?——还空气清新吧!

6、保护环境是每一位公民应尽的责任。

7、莫踏青草,勿采红花。

8、天空是小鸟家,河流是鱼儿的家,地球是我们的家。

9、生命诚可贵,环保价更高,若为家园美,环保不可抛。

10、绿化做得好,染污就减少。垃圾分类放,环境有保障。

11、花儿开得美,大家来欣赏。

12、土壤不能再生,防止土壤污染和沙化,减少水土流失。

13、清澈的河水是动物们的镜子,不要让河水再次污浊不清。

14、让绿色在生活中洋溢,让心灵在绿色中放飞。

15、请高抬贵脚,听,小草在哭泣!

16、地面爱干净,请您手留情。

17、环境保护从我身边做起。

18、让地球妈妈永远年轻美丽。

19、草儿青,花儿红,请您不要伤害它!

20、枝析花落,于心何忍!

21、芳香需要您关爱,伸手采摘时,美丽已不在。

22、让风沙不再猖狂,还地球一片绿色铺垫。

23、我是一朵花,请爱我,别采我。

24、芳草如茵,顿生爱怜情;小草微笑,请您绕个道。

25、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26、河水的眼泪不再清澈,高山的头发日见稀疏。

27、把绿色带到世界每一个角落,让绿色流入人们心中。

28、不要把地球披上塑料袋的外套。

29、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30、请走阳光大道,别踩小花小草!

31、爱护环境,保护地球,让我们托起双手共同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篇10

而城市环境则指在城市范围内,由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所组成。社会环境以人为中心,文化是其中的要素;自然环境包括绿色植物、山川、河流等自然形态物质,以及风雨、地震等自然现象;人工环境是以建筑为主体的人工构筑物,如房屋、桥梁、道路等。所以,研究城市环境绿化,就是按照自然美的规律去协调社会环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的关系,创造出一个适合于人们生活安静、舒畅且优美的绿色环境,以及文化内涵丰富、风景如画的绿色景观。

凡是生长绿色植物的土地都是绿地,所形成的景观就是绿色植物景观。城市景观的构成要素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反映城市生态和自然环境条件的自然要素,主要有地形、水体、绿色植物及其它不确定的自然要素;第二类是人工要素,主要指城市的设施和建筑物;第三类是社会要素,指影响城市景观的一种无形的因素,包括人对景观的感知体现和人对景观环境的改造等。本文研究的城市绿色景观主要指第一类自然要素和第二类人工要素中的绿色开敞空间,如公园、广场、滨水区等。在当今城市环境恶化和城市特色贫乏的背景下,通过对城市绿色景观进行系统分析和构筑,来体现城市自然与人工的融合和“以人为本”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各种各样的绿色景观

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可以按照人工化程度做一个大致的区分,然后再加以研究。各种各样的绿色景观可以分为人工的和自然的。

原生林的绿色

真正的自然仅存于原始森林和热带丛林中。甚至可以说,只要被人发现就不能算是真正的自然。

森林的绿色――山林的自然景观

乡村的绿色――田园的自然景观

街区的绿色――城市的自然景观

公园、行道树、绿地和河川构成了城市的绿色景观。但这些绿色无论从品质上还是数量上都远远不能满足要求。

室内的绿色――室内绿化

说到室内绿化,自然离不开有关盆景和插花的话题。将植物尽可能培育得粗壮和繁茂是园艺的工作。与此相反,盆景的技艺就在于将植物缩小。因此,为了改变植物旺盛的生命力,便将其凝缩于小小的花盆中。

人造的绿色

近来,有一些花木被一些塑料制品取代。曾有个饭店的形象树制作得十分的精巧,即使走到跟前用手触摸也难辨真伪,实在令人叹服。不知不觉间,一些商业场所都被这类东西装点起来。在有照明的情况下,它们显的比真品还要生动。

绿色景观的功能作用

绿色植物景观不仅能够净化空气,还有改善小气候,减弱噪声,保持水土,保护农田,净化污水,防止火灾和蔽荫作用等。因此,爱护绿色植物,增加绿色植物景观的面积,让它永续发展,对保护环境,增进人民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净化空气:(1)吸收CO2放出O2。 (2)吸收放射性物质。 (3)吸收烟尘和粉尘。大气还受烟尘、粉尘的污染。绿色植物,尤其是高大树木对烟尘、粉尘有明显的阻挡、过滤作用。绿化地区较非绿地区空气中飘尘浓度减少10%~50%;(4)杀菌作用。已经发现许多植物能分泌出有强大杀菌能力的挥发性物质――杀菌素,针叶树种杀菌作用好于阔叶树。 2净化污水:绿化植物有一定的净化污水的能力。据国外研究,当径流通过30~40米宽的林带,能使其中NH3含量减低到原来的1/2,细菌含量减少1/2。如在试验水池中栽植芦苇、小葱等植物,从里面排出的水中悬浮物减少30%,氯化物减少90%,有机氮减少60%,磷酸盐减少20%,氨减少66%,总硬度减少33%。 3改善小区域气候:夏季城市气温27.5℃时,草坪地表温度为22℃~24.5℃,比地低6℃~7℃。城市中的带状绿地,如道路、滨河路等地带是城市的绿色通道,可将城市郊区的气流引向城市中心,创造良好的通风条件,在冬季又可以减低风速,减少风沙,改善气候。 4防风护田:建造防护林带,对减轻大气污染、防止危害农田,保证农作物、蔬菜的丰收有重要意义。防护林带可使风速降低,减少沙土飞扬,使土壤含水量增高,还可调节气候,延长无霜期等。 5保持水土:树木和草地对保持水土有非常显著的功能,可有效防止雨水冲刷造成水土流失。6安全防护:绿色植物景观是自然界生态平衡的重要一环,一旦遭到破坏,会导致严重自然灾害的发生。 7美化环境:世界各国许多风景美丽的城市,不仅有优美的自然地貌和良好的建筑群体,还有完好的绿色植物景观。大量的实例说明,绿色植物景观完善不但使城市环境得到改善,还可吸引大量的游人前来旅游,观光。如去新加坡、瑞士等国的旅游者非常多,他们靠旅游每年赚取大量的外汇。

绿色景观与建筑

“建筑仅仅是环境的一部分,建筑美从整体上说是服从于周围环境的。”建筑作为稳定的不可移动的具体形象,总是要借助于周围环境恰当而和谐的布局才能获得完美的造型表现。绿色植物的季节性变化和易修剪的特点使其在营造建筑外部空间中成为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

建筑的外部空间环境不仅同建筑形象有关,而且同建筑室外绿化景观密切相关,空间环境的特定性是建筑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重要特征。生长环境和民族文化喜好的不同使各地域的自然植物景观呈现出巨大的差异,而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结合,不仅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且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景观。虽然现代资讯共享带来人们生活方式、审美取向的日渐趋同,使建筑风格的同化现象不可避免,但迥异的建筑室内外绿化景观却为城市面貌带来迥然不同的人文视觉效果,这种不易消融的特点使其成为一幢建筑或一座城市最不易磨灭的印记。

绿色景观四季变幻的姿态、颜色、气味和随风飘动的秀影使建筑外部空间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其微妙的动态变化使原本凝固的音乐也变得灵动起来,并在各个季节呈现出不同的丰姿和魅力。绿色景观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的变化,不仅为建筑创造了绚丽多变的空间环境,而且架起了人与自然交流的桥梁。其或优雅、或自然、或绚丽的外观自然而然成为建筑空间的延伸、呼应和限定。

环境色彩的运用

对城市环境的绿化,首先要了解城市环境的色彩。一般来说,建筑色彩是城市环境中的主基调,常见的有白、灰、黄、蓝、黑、棕等颜色,这些色彩虽活跃了城市环境气氛,但还是让人有生硬、呆板、单调之嫌。通常人对色彩的需求,因不同的人群对色彩所表现的情绪是不一样的,如年轻人喜欢暖色;中年人喜爱中性色;而老年人则偏爱冷色等。为满足不同人群对环境色彩的需求,我们常用植物的色彩、姿行及线条进行设计、搭配、协调,使城市环境色彩更趋柔和淡雅,清新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