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范文
时间:2023-03-27 02:16: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斜坡重力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智能监测预警系统;远程数据管理系统;智能延迟技术
引言
我国是一个多山地的国家,特别我们重庆,深受滑坡、崩塌、泥石流等重力地质灾害的危害。群测群防监测手段大多采用人工收集方式,存在数据收集不及时、信息覆盖面不足的缺点。其他传统地质灾害监测手段存在诸多缺陷,不能满足社会与工程建设的基本需求。2012年的《山洪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明确了在我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建立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工程体系和应急体系的任务,其中,建立专业监测和群测群防相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基于传感器网络技术发展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是未来非常有前景的发展方向。
1 传统地质灾害监测手段的不足
传统的地质灾害监测具备以下几个缺点:
(1)野外布设的系统通常无法做到实时智能化的采集数据(通常间隔2-4小时进行一次),导致很多时候不能有效地监测地质不稳定体;
(2)对于所采集的数据经常会受到条件的限制而无法及时传回地质工作人员手中,大多时候需要专业人员到现场进行采集;
(3)对动物、风等非地质移因素的影响原拉绳式位移监测系统无法有效排除干扰,往往造成地质人员的误判[1]。
本文所介绍的系统已经做到了对地质不稳定体进行自动化监控和预警,具有30-50次/60min的数据监测频率,且采用智能延时处理技术,避免非位移数据所带来的干扰。配合远程数据管理系统实现了无区域性限制、失稳智能分析预警。
2 该智能监测系统的组成及优势
2.1 系统组成
智能监测预警系统包括智能化监测设备和智能化监测预警信息平台。
(1)智能化监测设备
本系统的智能化监测设备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拉绳位式移计、模拟信号预处理模组、GSM网络传输模组、太阳能电池模组。
(2)智能化监测预警信息平台
本系统配备远程数据管理系统RDMS(Remote Data Management System)可查看实时数据及时进行远程参数控制(报警阀值设置及报警方法、数据共享及备份、日期时间及采集发射时间周期,各种控制参数设置、数据查询及曲线绘制、报表输出等)。同时设备拥有整体的超低电能消耗,专为地质灾害野外实际需求设计,可长时间、高可靠度工作,实现实时无间断的监控。
2.2 系统优势
本监测系统相比其他的地质灾害智能监测设备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监测,并配备了远程数据管理系统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达到智能预警效果。在设备抗干扰方面,采用了延时处理技术,对动物、风等非地质移因素的影响进行处理。位移数据通过GSM网络传输至云端平台,实现了无区域性限制的实时监控。选用具有低功耗高效率的电子元件,在野外持续工作7000小时以上。
3 案例分析
2016年1月,本团队来到了万盛经开区腰子山不稳定斜坡体进行实地测试。在该不稳定体后援上下两侧安装了拉绳式位移监测装置,其中一侧安装在后缘上部稳定基岩中,另一侧安装在不稳定斜坡体上。
在调试完毕后,我们成功的在手机终端接收到位移数据(见图1),在之后的时间段内通过手机利用覆盖各地的GSM信号稳定的接收到监测数据。
监测数据显示:在1月8日到10日期间,该观测点发生了1.45cm的位移。在1月10日到18日这段时间,位移数据持续增加,最高达2cm。由于该不稳定斜坡变形破坏模式为蠕滑-拉裂型破坏模式。在此类不稳定体的后缘裂隙如果发生位移持续增大的趋势,则说明该斜坡可能进入滑动阶段。根据远程数据管理系统对该变形模式数据的预判处理,自动的发出了滑坡警告。
事实证明,该地于2016年1月21日晚上22:50左右,斜坡后缘局部发生了表层位移(见图2)。导致位于后缘处的一处单层居民房墙体损坏。由于该系统及时预报,居民及时的进行了避灾准备,减少了危害造成的损失。
此外,我们在重庆市江津区油溪镇杀牛洞、云阳渠马镇渠马村、云阳双土新集镇、云阳新津乡老集镇等地的不稳定斜坡体上也安装了地质灾害智能监测预警系统。数据显示以上监测点位移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这也与以上地点斜坡稳定现状相吻合,且数据读取稳定。
4 成果及技术总结
(1)本监测系统相比其他的地质灾害智能监测设备实现了整体自动化监控位移,所配备的远程数据管理系统RDMS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是目前安全监测领域较为完善的数据管理软件。
(2)通过配备的远程数据管理系统对数据的处理也实现了整体自动化监控地质不稳定体。
(3)在设备的抗干扰方面,RDMS采用了延时处理技术DHS,对动物、风等非地质移因素的影响进行处理,保证了地质不稳定体的位移数据的真实性,数据通过GSM网络传输至云端平台,从而实现了无区域性限制的实时监控。
(4)在本系统的内部元件选择方面,选用的是具有低功耗高效率的电子元件,其中包括自主研发设计出了专为地质灾害野外需求的GSM网络数据透传模块,该模块具有超低功耗的智能数传模块,通过对这类模块的选用以及两块太阳能电池板对蓄电池进行实时充电供能,从而做到了本系统可以安装在野外持续工作7000小时以上的先进科技成果。
(5)本团队研发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现已经成功申请了四项实用新型专利。
参考文献
[1]韩子夜,薛星桥.地质灾害检测方法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5,16(3):138-141.
[2]林恢亮.试析我国地质灾害的监测方法与发展趋势[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6):13-13.
[3]重庆有效处置严重地灾险情后重建综合防治仍需加大投入(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Z].第4106期.
[4]郭希哲.地质灾害防治[M].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11-80.
[5]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73号[Z].
[6]延时处理技术DHS(Delayed Handle System)(专利号:201521062
篇2
【Keywords】geological disaster; early warning monitoring; data acquisition device
【中图分类号】P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5-0177-02
1 引言
地质灾害指在人为或者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自然环境造成破坏的地质现象。例如,山体滑坡、泥石流、崩塌以及地震等严重威胁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2 通用型地质灾害预警数据采集装置的概述
2.1 地质灾害预警数据采集装置的目的及意义
我国是受地质灾害损失较为严重的国家,山体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严重威胁我国社会经济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政府对地质灾害预警数据采集装置技术的研究格外重视,并投入大量人力、财力资源从事该技术的研究。由于地质灾害现象普遍量大面广,成因复杂且治理成本颇高,当下无法对其进行大规模全面治理。由此看来,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装置成为重要的减灾防灾手段;以各种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为背景,对地质灾害危险程度进行区划,在易发生地址灾害区域装置地质灾害预警数据采集系统,实现地质灾害的及时预警,从而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地质灾害监测系统的设计主要分为地质灾害预警数据采集装置及地质灾害计算机预警软件两部分。其中,地质灾害预警数据采集装置是通过数据融合、无线传感器网络及图像处理技术相结合对地质灾害监测点的监测图形和数据进行采集及发送。地质灾害计算机预警软件是对地质灾害预警数据采集装置发送的图像及数据进行分析整理,从而达到地质灾害预警和数据监测的目的。地质灾害预警数据采集装置及地质灾害计算机预警软件在相互协调的作用下共同完成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工作,将对防灾减灾工作做出巨大贡献;各类地质灾害的现场结构及发生机理皆不尽相同,而传统地质灾害预警数据采集装置的设置功能单一,只适用于监测某种特定的地质灾害。因此,应研究一种通用型地质灾害预警数据采集装置,针对不同的地质灾害预警数据的采集通过不同的传感器进行监测。
2.2 地质灾害预警数据采集装置的研究现状
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一旦发生必然对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损失。针对不同的地质灾害发生类型,国内外的专家?W者进行了长期研究,根据地质灾害的发生提出了各种假设模型与理论,并对其部分予以验证。地质灾害预警技术从早期的灾害成因研究到地质灾害的危险程度区划,国内外对地质灾害得到了更加广泛的研究。随后形成了由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及全球定位系统组成的“3S技术”,为地质灾害预警提供更为精准的全天候数据采集监测,从而增强预警能力。近年来,随着传感器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无线传感器网络作为具有感知能力、通信能力及计算能力等特点的新型技术引起了国内外专业人士的关注,为地质灾害预警提供了新思路。目前,国内外对地质灾害预警数据采集装置的研究已有了一定基础及成果。但是,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传感器需要采集电路,运用的传感器种类较多时,设计的成本会增加,地质灾害监测区地势复杂,单一的数据传送方式不能保证数据得到有效传输,装置的监测地点环境恶劣难以保证供电及时。
3 通用型地质灾害预警数据采集装置的设计
3.1 装置方案设计
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由数据采集装置、云数据服务器及地质灾害监测中心三部分构成,图一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左半部分即是地质灾害预警数据采集装置,该装置具有对监测现场的有关数据进行采集的作用,随后经边界路由节点传送出去,地质灾害监测中心将该数据进行分析,实现地质灾害预警功能[1]。为了更好地管理在野外环节进行的无线网络监控系统的所有节点,保证数据的有效上传,需使用较为可靠的数据采集装置。互联网作为世界上互通性最为广泛的体系,将无线传感器与互联网相结合即可实现数据的远程传送。采用分布式的设计方案,采集到的现场原始数据首先上传到云服务器中进行保存,而不是直接将原始数据传输至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中心,该方法大幅度降低了系统失效的风险。
现场原始数据以从上至下的流向,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无线网络的数量,其中设置了4个监测网络,网络监测节点通过采集现场的雨量、泥水位等数据通过无线网络到达边界路由节点,边界路由节点则根据情况选择无线或有线方式将数据传送至数据交换中心,数据交换中心通过定位系统将数据发送至互联网中,随后传入云服务器,云服务器将采集的数据储存,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中心访问云服务器,将数据进行分析,并做出预警决策将信息传送至有关部门。综上所述,通过地质灾害预警数据采集装置的结构及工作原理,设计出系统通信结构。根据不同节点的特点,选择对应的传感器类型。
3.2 硬件及软件设计
硬件的结构主要以原始数据采集的节点及边界路由节点的功能组成的,是以通过通信处理电路、电源管理电路、调试电路等硬件电路设计完成的微控制系统;在设计软件时,由于程序具有可维护性以及可移植性,系统软件的设计应以分层次、板块化的特点进行设计。
3.3 装置调试
在通用型地质灾害预警数据采集装置的系统设计完成之后,通过调试来及时发现设计过程中的错误及缺陷。地质灾害预警数据采集装置的设计是由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直至数据上传等步骤组成。因此,应对各步骤进行调试,以保证装置的有效性。其中,调试方式包括实验室调试和野外模拟调试两种。实验室调试是将装置中所有功能拆分,并用特定的调试工具进行单独调试;野外模拟调试是将装置置于真实监测现场,通过监测预警中心进行数据分析。两种方法并用,对整个装置调试的结果进行分析,从而提高通用型地质灾害预警数据采集装置的有效性。
篇3
关键词地质灾害;物联网专网;通信模组;开放云平台
1业务分析
1.1业务需求分析
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要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主要包括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体系建设、避让搬迁与工程治理、基层能力建设和应急体系建设等。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以查清地质灾害发生发展的地质环境条件,评价其稳定性危险性及发展趋势,进行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确定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为主要工作。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主要包括群测群防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以及专业监测预警体系建设,通过群测群防终端设备及自动化专业监测预警设备完成对地质灾害监测数据收集、上报、分析、预警等工作。搬迁避让及工程治理是针对危险性大、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采取搬迁避让的措施,按轻重缓急,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实施工程治理,从而彻底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应急管理体制通过建设应急处置平台,实现语音通信、视频会议、图像显示、预警预报、动态决策、综合协调与应急联动等功能。
1.2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需求分析
2015年,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提到,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应积极采用地理信息、全球定位、卫星通信、无人飞机、遥感遥测等先进技术手段,探索运用物联网等前沿技术,提升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的精度和效率。因此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专业设备商业化,结合物联网技术手段完善自然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成为地质灾害防治及应急救灾信息化建设的新思路。目前全国各省围绕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已基本建成信息化平台,本文则是基于信息化平台为依托,将NFC、物联网专网、通信模组、开放云平台、无人机等物联网领域技术应用于国土地质灾害防治及应急救灾中,以实现地质灾害防治及应急救灾标准化、智能化管理,从而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损失。
2物联网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及应急救灾应用中的分析
2.1群测群防人员智慧管理
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中,群测群防监测体系是针对灾害点完成野外巡、排查、监测等工作的管理体系,传统的群测群防监测是通过终端设备,采集所负责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信息,并上传到后台系统,经过分析以实现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日常管理、监测预警等功能。通过对现有信息技术的分析,传统的群测群防信息管理技术不仅无法实现对群测群防野外工作的监管,也难以确保群测群防人员采集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及实时性,这将影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际落地。结合应用NFC、GPS与移动基站的动态耦合定位技术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巡查、排查、监测方案。一方面应用NFC技术,通过为每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建立一张基于NFC芯片的识别码,群测群防人员在进行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调查、巡查、排查、监测时,通过终端设备扫描识别码,采集界面将自动生成该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基本信息,群测群防人员无需选择地质灾害隐患点,仅需上传调查、巡查、排查、监测结果数据,完成数据采集工作,基于NFC技术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信息采集技术,确保了采集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及实时性。另一方面,利用GPS和移动基站动态耦合技术,实现群测群防人员工作轨迹的查询和动态定位,以达到野外人员工作监管,提升群测群防数据采集工作的智能化监管,为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开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2.2监测设备的智能化管理
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使用如地表位移监测设备、降雨量监测设备等专业的地质灾害监测设备对灾害点进行实时监测,利用监测设备针对灾害点进行数据实时采集及海量存储,结合大数据分析手段提供灾害点的监测预警功能,从而达到对灾害点的实时管理能力,提升专群结合的监测预警水平。伴随大量监测设备的部署实施,业务在监测数据的时效性、安全性及专业监测设备的精细化管理上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目前的专业监测设备回传监测数据是通过传统的2G/3G/4G传输渠道,在公用信道的情况下,如何保障专业监测数据能够以最快的速度传回到后台系统进行分析预警,以达到对地质灾害的时效性管理要求。第二,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现状下,信息安全是当前信息化发展的必须要求,专业监测数据属于业务保密数据,如何保障监测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第三,大量的专业监测设备都部署在野外,如何保障专业监测设备的精细化管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自动化专业监测平台是在上述业务需求背景条件下,结合运用了物联网专网卡、物联网通信模组、开放云平台技术,志在解决监测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及安全性,以及监测设备的精细化管理三大问题。图1所示是物联网专网组网架构图,中国移动物联网专网是指中国移动为满足物联网发展所需的丰富码号资源、物联网“规模性、流动性、安全性”特点以及业务个性化需求、客户高质量的网络保障而搭建的一张网络。通过建设物联网短信中心、物联网GGSN、物联网HLR等物联网专用网元,实现物联网用户与大众用户的网络分离,为行业客户提供可靠性和稳定性的高质量网络。专业监测设备使用物联网芯片、通信模组,即可将专业监测设备采集的灾害点数据通过物联网专网进行传输,将传输渠道与大众用户使用的网络分离,不仅提高了网络传输效率,同样也保障了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对地质灾害监测数据的时效性及安全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图2所示为中移物联网开放云平台架构,该云平台支持泛连接和大数据存储,可满足海量设备的大并发高吞吐量地快速接入,支持将分散在各地的设备通过云平台进行集中式管理,完成高效的资源管理和数据的安全存储。实现设备的监控管理、在线调试、实时控制;并且云平台提供消息路由、短彩信推送、APP信息推送等多种方式将数据分析结果、预警告警消息等快速推送给移动终端。针对分散的地质灾害监测设备,利用云平台提供的泛连接功能方便快捷地接入云平台。结合物联网专网提供的各个监测设备物理位置(GPRS定位)、数据交互流量等信息,通过Model_Bus等工业控制器集中控制网络协议,实现远程对监测设备状态监控及集中管理。随着物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在地质灾害专业监测工作中积极探索运用物联网技术,不仅可提高监测设备的精细化管理,同时保障了专业监测设备的数据采集传输的实时性及安全性,从而提高了地质灾害防治监测预警的精度和效率。
2.3地质灾害隐患点可视化管理
为了实现信息对称,国土地质灾害防治及救灾工作中,对灾害点的可视化管理以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实时现场监管,从而在室内可查看地质灾害现场情况,提高了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预警预报能力。实现地质灾害隐患点可视化管理,是从多个维度来监控地灾隐患点,使得监管部门在办公室或者应急指挥调度中心就可全面的了解地灾隐患点或者地灾现场的情况。这就包含前面我们所述的通过专业监测设备和现场监管人员反馈的信息,还可通过无人机快速的飞临现场结合物联网专网卡、通信模组,开放云平台技术。将该监控设备或无人机中灾害点的实时画面,利用通信模组及专网卡,实时传回开放云平台中,业务人员可以通过云平台查看实时的地质灾害现场数据,从而实现对地质灾害现场的实时监管。
2.4综合应急救灾指挥平台
突发地质灾害将造成人民群众生命及财产损失,通常在地质灾害发生后,清晰、全面、直观的数据展示能力将提升地质灾害应急指挥效率,同样可为领导、专家提供科学有力的决策依据。随着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应急救灾指挥平台利用WebGIS平台,集成了地灾主客体数据于一体,在“一张图”上,实现了对地质灾害防治到救灾全业务流程的管理。图3展示了综合应急救灾指挥平台架构图。
3结束语
篇4
为有效防治我村地质灾害,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编制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南平市、武夷山市的部署,结合××村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机构和职责
1、应急工作组:在乡镇政府防灾抢险指挥部的领导下,村成立应急工作组,组长由×××(村主任或村书记)担任,成员有×××…(村两委、各村民小组组长和国土资源协管员)。应急工作小组的职责是:向村民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知识,公布本预案;基本落实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的各项措施;做好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和抢险救灾工作。
职责分工:
(1)组长:负责组织、指挥、协调本村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和突发性地质灾害各项应急处置工作;负责地质灾害灾情报告,在强降雨期间执行“零报告制度”;负责向村民公布本预案。
(2)民兵营长:负责组织抢险小分队及其人员分工;组织地质灾害临灾抢险、排险。抢险小分队由×××…组成。
(3)村国土资源协管员:负责本村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监督监测点监测人和地质灾害易发地段巡查人做好监测和巡查工作;负责地质灾害点监测资料和地质灾害易发地段巡查资料的整理、汇总和上报工作。
(4)村民小组组长:负责组织本村民小组范围地质灾害点监测和地质灾害易发地段巡查;负责临灾时组织受威胁群众撤离;负责及时向应急工作组组长报告地质灾害灾情。
(5)应急工作组其他成员:负责物质保障、灾民安置、救护和汛期值班等项工作各村根据实际进行分工。
2、村(组)两级巡查小组:村两委、村民小组长、基于民兵和受影响的村民分别组成村(组)级巡查小组。巡查范围见村(组)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表。
二、防灾抢险
1、汛期值班人员表
值班人姓名
电 话
值班人姓名
电 话
注:值班采取一人一班制,具体以当时安排为准。
2、地质灾害点监测、易发地段巡查防灾避险[见附表一、二]。
3、预警及抢险救灾措施
当本村遇大雨以上强降雨和接上级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立即加密地质灾害点监测、加强地质灾害易发地段巡查。特别是要加强房前屋后高陡边坡、房前屋后大于25°以上的土质斜坡、沟口及沟边低洼地带的巡查、排查。发现险情征兆,立即组织受影响群众撤离,并及时上报。疏散安置地点必须在汛期前实际调查选点,确保安全。划定临时危险区,在危险区边界设置境界,同时明确具体监测人。在强降雨过后,根据地质灾害点具体情况,采取修建地表排水沟、埋实裂缝等简易治理措施。
4、监测、巡查要求
旱季每月监测、巡查一次。汛期4月1日 10月15日每15天量测、巡查一次,若发现监测地质灾害点有异常变化和暴雨天气前后,应加密观测次数,每日观测次数不少于3次;易发地质灾害地段巡查不少于2次,并通知受影响村民加强观察、巡查,发现险情立即报告。监测、巡查必须做好数据记录、归档。
5、灾后处理
灾情发生后,村应急工作组将与上级部门一道做好灾区群众的思想工作,安定群众情绪,并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及时组织灾区群众开展自救。
三、保障措施
1、组织到位。做到机构落实、组织落实、人员落实,不断把村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轨道。应急工作组成员、抢险小分队成员、村(组)两级巡查小组成员于每年3月底前完成调查补充,修改本预案,并向村民公布。
2、宣传到位。向村民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知识,公布本预案,充分认识防御地质灾害工作的艰巨性、重要性,提高村民的自我防范意识。
3、措施到位。地质灾害点“防灾明白卡”、“避险明白卡”发放到位;地质灾害点监测到位、易发地质灾害地段巡查到位;汛期前组织对避险路线、临时安置点进行勘查,并向村民公布。
4、物质到位。每个村民小组购锣一面、锣锤一把、雨衣一套、手电一把、应急灯一盏、铲两把(具体数量由村组具体实际确定)等必备物质设备,并由×××(专人)保管。
社区在街道办事处防灾抢险指挥部的领导下,成立社区应急工作组,并按本提纲制定相应预案。
附表一
×××村×××自然村(组)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避险表
序号
地质灾害点名称
受威胁范围
监督监测责任人
监测责任人
预警信号人
撤离路线
安置地点
户数
人数
姓名
联系电话
姓名
联系电话
姓名
联系电话
1
2
3
4
5
…
合计
备注:1、疏散指挥人: 电话: ;2、预警信号:鸣锣;3、险情上报人: 电话:
附表二
×××村×××自然村(组)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避险表
序号
易发地质灾害
地段名称
受威胁范围
监督监测责任人
监测责任人
预警信号人
撤离路线
安置地点
户数
人数
姓名
联系电话
姓名
联系电话
姓名
联系电话
1
2
3
4
5
…
篇5
[关键词]珠海市 地质灾害 成因分析 防治研究
[中图分类号] F407.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3-247-2
1引言
珠海市位于中国广东省南部,珠江口西岸,全市海陆面积约7650km2,其中陆地面积为1630km2,大小岛屿146个,海岸线690km,珠海市是一座著名的花园式海滨城市。
随着珠海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工程活动范围、规模和强度不断增大,特别是近年来全球气候异常,极端性天气增多,使得本地区地质灾害呈现频发态势,本文分析了本地区地质灾害发育成因和提出了较为系统的防治对策。
2珠海市地质灾害发育现状
珠海市属地质灾害多发区,根据《珠海市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调查结果,全市共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208处。
按地质灾害灾种分类,滑坡17处、崩塌29处、地面沉降23处、潜在滑坡23处、潜在崩塌116处。
按地质灾害规模分类,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15处、中型80处、小型113处,其中滑坡和崩塌以浅层为主。
按地质灾害险(灾)情等级划分,中型为9处,小型为199处。
目前,全市发生的地质灾害共造成1240.5万元的直接经济损失,共威胁2813人和近1.9亿元财产安全。
3地质灾害发育成因分析
3.1地质灾害基本特征
3.1.1滑坡
全市共发育滑坡地质灾害点共17处,其中中型规模2处,小型规模15处;主要分布于低山丘陵地区的公路两侧和村庄居民住宅区。
调查区滑坡微地貌基本为陡坡,滑坡平面形态主要为舌型,剖面形态多为凹形和直线,滑床形态以凹形和直线为主,滑坡体外形特征呈多样性,滑坡体主要由松散残坡积物和基岩碎块组成,滑动面(带)埋藏深度一般介于1.5~4.0 m之间,滑带岩土体多为残积层及强风化土。
3.1.2崩塌
全市共发育崩塌地质灾害点共29处,其中中型规模8处,小型规模21处;多分布于公路沿线和切坡建房陡坡地段。
调查区崩塌基本发生于坡度为70°~90°之间的岩质边坡上,崩塌体主要为基岩碎块,基本发生于表层,埋藏深度一般为1.5~4.0m之间。
3.1.3潜在崩塌和潜在滑坡
全市共发育潜在崩塌和潜在滑坡地质灾害隐患点共139处,其中大型规模9处,中型规模60处,小型规模70处,潜在崩塌和潜在滑坡主要分布于山坡坡脚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地段。
潜在崩塌和潜在滑坡多以小型岩土质斜坡为主,不稳定体主要由松散残坡积物和基岩碎块组成;该类地质灾害隐患点主要集中于地形坡度为61°~80°之间,通常发生在暴雨之后,大部分存在滑动和崩落潜在危险。
3.1.4软土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是珠海市规模最大的地质灾害灾种,软土地面沉降共计发生23处,其中大型规模6处,中型规模10处,小型规模7处,主要分布于东部海岸带和西部滨海平原工程建设区域。
软土沉降主要体现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区软土地基沉降;高速公路、市政道路及桥梁软土地基沉降;港口、码头软土地基沉降和防洪堤坝软土地基沉降等方面。
3.2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
地质灾害影响因素多种多样,对于不同类型地质灾害或不同地区的地质灾害,各影响因素作用效果不尽相同。通过分析归纳,影响本地区地质灾害因素主要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而自然因素又分为地质环境因素和气象因素两类。
3.2.1自然因素
3.2.1.1地质环境因素
斜坡不稳定因素:斜坡环境为物质的重力运动和地质灾害的发生创造了动力条件,它的失稳主要孕育了滑坡、崩塌等灾害性地貌过程,滑坡和崩塌边坡类灾害是调查区内广泛发育的花岗岩丘陵和阶地坡面上的主要地质灾害。
地基不稳定因素:地基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土体类型及其物理力学性质,海陆交互相的淤泥、淤泥质土等是调查区分布较广的不稳定地基土体。
3.2.1.2气象因素
强热带气旋:广东是热带气旋最活跃的地区之一,而调查区又是受热带气旋影响的主要地区,强热带气旋活动过程中,伴有狂风、雷雨、巨浪和暴潮。
降雨量充沛:调查区年平均降雨量为2060.3 mm,主要集中在汛期的4~9月,一般年降雨量高的地区,地表径流活动强烈,使土体力学强度降低并增加土体孔隙水压力。
3.2.2人为活动因素
调查区经济发展迅速,城乡工程建设日益扩大,人类活动也成为强大的地质动力,其主要表现有重大工程建设、交通、水利设施的兴建,改变了坡形,加大了坡角。
4地质灾害防治对策研究
根据本地区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和特点,本人认为该区地质灾害防治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4.1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4.1.1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
健全和完善地质灾害(隐患)点群测群防体系,充分发挥现有监测、巡查人员作用,及时更新补充和健全以村干部和骨干群众为主体的群测群防员队伍,加强群测群防员培训,加大面向基层群众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知灾、识灾、防灾、避灾能力和临灾监测信息的准确性。
加强地质灾害防灾专业技术指导力度,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科学合理地确定监测范围、监测巡查路线、监测巡查内容、险情预报预警方式、防灾撤离路线、避灾安置点、监测记录档案等。
4.1.2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建设
加强与气象、水利、交通等部门资源共享和协作,利用互联网技术,实时传输相关数据到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室电脑终端显示、分析,自动生成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利用各类传播通讯方式,准确、及时地向各级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单位、责任人以及广大市民和灾害频发区域民众进行信息传递,努力做到全面监测、准确预报和及时预警、快速处置。
4.1.3地质灾害专业监测
根据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危害程度和危险性,对一些危险性大、危害严重、可能造成较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而治理难度较大或治理费用高的灾害(隐患)点,建立专业监测点,利用先进的仪器设备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站网式监测,实现远程视频监控、监测模块管理、监测数据自动采集、监测信息的远程传输、系统通讯、自动处理、智能研判和自动报警等功能。
4.1.4地质灾害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以地质灾害调查和地质灾害防治成果为基础,以地理信息技术为平台,建成地质灾害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地质灾害相关信息采集、查询、统计、等自动化。通过地质灾害点的年度复核,不断更新地质灾害点发展变化情况和防治管理级别,实现地质灾害相关信息动态管理,相关部门能及时查询、了解本行政区内地质灾害及防治动态变化,提高地质灾害主管部门决策和快速处理突发性地质灾害的能力和水平。
4.2地质灾害减灾工程
4.2.1应急排险
对规模较小、危险性较大、易于治理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采取应急排险等简易治理措施,及时消除隐患。地质灾害应急排险本着施工简单、经济实用、安全可靠的原则,在专业队伍详细调查并提出施工方案的基础上,采取削方减载、清除危岩、坡脚反压、截排水、修筑挡墙、坡脚设置栅栏或种树等简易工程措施达到消除隐患的目的。
4.2.2勘查治理
对规模较大、危险性大、危害严重并难以实施避让搬迁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依据轻重缓急,分期分批,在勘查设计的基础上实施工程治理,并根据地质灾害(隐患)点形成的责任主体和受益对象,明确治理责任主体。
4.2.3避让搬迁
对工程治理难度大、工程治理效益明显低于避让效益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可结合新农村建设,实施有计划的避让搬迁。
4.2.4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研究
积极推广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加强部门合作与交流,吸收国内外先进的地质灾害防治理论和技术方法,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技术研究;研究制定适用于本地区的规程标准,实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全面提升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预报及治理工作新水平。
4.3地质灾害应急体系建设
4.3.1地质灾害预案体系建设
在地质灾害全面调查和年度排查的基础上,根据各地实际和地质灾害变化、应急预案演练情况,及时修订和完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健全预防和预警机制,落实相关责任,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加强应急物资及人员保障。对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城镇和重点防治路段,辖区人民政府、职能部门和群测群防人员要在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内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的巡回检查,以群测群防为基础,重点强化临灾避险,明确撤离路线和避灾场所。
4.3.2地质灾害应急队伍建设
完善市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系统,负责全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加强应急专业人才的储备建设,通过地质灾害应急体系建设,组建人员精干、响应迅速、协同联动的应急队伍,配备技术先进、高效快速的应急调查监测仪器和远程会商装备,全面提升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能力,保证突发地质灾害防治应急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程度地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4.3.3地质灾害预警应急装备建设
根据地质灾害应急技术工作的装备要求,制定地质灾害应急装备规划,分轻重缓急配置、改造必要应急装备,建成基本满足专业队伍应急需求的装备系统,提高地质灾害巡查和应急处置效率。
4.3.4宣传培训与应急演练
按照“平战结合”的原则,采用培训班、宣讲团以及各类媒体等多种形式,宣传普及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不断增强全民科学防灾避灾意识。建立应急演练长效机制,对威胁学校、医院、村庄、集市、企事业单位等人员密集场所的重大隐患点,安排专人巡查,并于组织应急避险演练,切实提高有关部门协调联动和应急处置能力。
篇6
一、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推进我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规范化、标准化,健全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机制体制,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最大限度降低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工作任务
(一)有组织:区人民政府成立以区长任组长,分管副区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
(二)有经费:每年有稳定的经费投入对地质灾害隐患进行治理、应急处置和监测、受威胁群众搬迁避让等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
(三)有方案: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并组织实施。
(四)有预案:编制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当地政府或部门编制当地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
(五)有制度:有地质灾害汛期值班制度、灾情险情速报制度、应急处置制度等规范性文件,有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复查等地质灾害防治制度。
(六)有宣传:在“地球日”、“土地日”和“防灾减灾日”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有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
(七)有预报:对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有手段将信息告知防灾责任人和监测责任人;发现灾情险情时监测人员有手段发出预警信号。
(八)有监测:对已发现和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落实监测人员和行政责任人,有完整的监测记录,发放“防灾工作明白卡”和“防灾避险明白卡”,各乡镇(街道)以及国土资源部门有负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和人员。
(九)有手段:在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安装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简易监测仪器等,监测人员配备有简易监测预警工作。
(十)有警示: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设有警示牌、贴有宣传画,地质灾害隐患发生灾害前兆时,群众能及时得到预警信息。
三、工作部署
(一)准备阶段
1.成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动员大会,研究部署创建各项工作。
2.收集有关资料,对照“十有县”建设标准,尽快确定需要补充完善的资料。
(二)建设阶段
认真对照“十有县”建设标准,完成各项创建工作。
(三)自查和资料申报资料编制阶段
按照“十有县”建设标准,逐一查找工作中的不足,及时解决存在问题,完成资料的汇总。
(四)申报及迎检阶段
编制装订完成“十有县”建设资料,迎接省市检查。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各镇、街和区直有关工作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落实人员、经费,保障各项创建工作完成,迎接验收。
篇7
一、全区地质灾害基本情况
我区行政辖区域内的地质灾害主要有泥石流(*周边)、崩塌(丘陵区)、塌陷(堤坝管涌泡泉区)和滑坡。
近年来,我区已发生的地质灾害及地质灾害危险点都得到了有效的治理。根据各乡镇街道上报的情况,现有92处,其中可能产生滑坡45处、崩塌47处、潜在威胁人员946人,房屋1061间,公路500米,预计构成直接经济损失约1100万元。
二、地质灾害防御重点
(一)我区地质灾害发生、分布特点与基本规律
地质灾害的分布与一定的地质环境条件相关。泥石流、滑坡主要发生在我区的中低山地形,丘陵地形区也有发生滑坡现象,按岩土类型主要为变质岩石和花岗岩风化层中,而塌陷主要分布在沿江沿湖低洼有泡泉存在处。崩塌主要分布在人工开挖的高堑坡地形。在时间上,地质灾害多发生在雨季。在规模上,以小型为主,按国土资源部界定的危害等级标准,都属一般级。
(二)地质灾害防御重点
根据上述情况分析,我区地质灾害发生、分布总的趋势是:时间多发生在每年的4-8月间,重点区域为山区和湖滨地区、*、*高速公路和九威大道、环*大道两侧以及各采石场、露天开采矿区等。在强降雨天气,尤其是因局部暴雨在山区引发的山洪暴发而造成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以及在矿山采矿场和尾矿库产生的崩塌、滑坡。我区防治重点如下:
1、海会、威家、莲花、赛阳等乡镇靠近*,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要防治对象。犹以莲花镇莲花村三组山河屋后山体滑坡和赛阳镇东林村涂家、张家屋后山体滑坡为防治对象。
2、新港、虞家河、十里、姑塘等沿河沿江沿湖乡镇,以堤岸崩塌为主要防治对象。
3、*、*高速公路和九威大道两侧、环*南路高垅营盘山两侧以滑坡、崩塌为主要防护对象。
三、防御方案
(一)地质灾害的调查与汛期应急调查
1、区国土资源分局及各乡镇街道要组织专业力量,根据已掌握的情况、线索,对辖区内的地质灾害进行调查、核实具体灾害隐患的位置、类型、规模、成因及危害情况。
2、根据调查情况和上级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编制本辖区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划定重点防御区段和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研究制定防范措施,并做好汛期应急调查。对一般级地质灾害应及时组织调查,对较大级以上的地质灾害应及时报告上级人民政府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二)监测与巡回检查
1、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重点防御隐患点和重点防御区段,由所在乡、镇街道办及区域主管部门负责日常监测工作。要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落实监测人员,明确监测内容、方法和要求。与工程设施直接有关的地质灾害,由有关部门、建设单位负责日常监测工作。
2、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重点防御区段的巡视检查工作。汛期巡检一般不少于2-3次,重点地段要加强巡逻检查。要与气象、水文部门保持联系和沟通。
3、监测期间如发现重要异变情况,要按照要求及时上报。
(三)预防、预报、预警
1、所有重要地质灾害危险点应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凡是有条件进行治理的,应立即落实治理措施进行治理;暂时没有条件治理的,也要制定治理规划,针对可能诱发因素采取简易应急工程措施和防范措施,以遏制减缓险情。由工程建设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责成监督有关建设单位进行治理。
2、做好重要地质灾害危险点险情预报工作,预报分三级:
一般级:经监测,隐患点险情没有明显异变情况者;
异变级:经监测,隐患点险情扩大,加剧异变情况者;
临界级:经监测,隐患点险情异变情况特别显著,加快或者有其他明显征兆者。
各乡镇、街道对地质灾害险情的预报时间:非汛期一般每月通报一次,汛期一星期一报,重大险情随时通报。
3、对异变级、临界级预报点,要组织专业人员进一步调查论证,确认进入危险阶段,要根据不同规模,不同危害预警。在地质灾害隐患点,周围一定范围内,划定危险区,设置警示标记。预警分三级:
一般性预警:威胁10人以下的危险点,由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向社会划定危险区告示。
二级预警:威胁10-50人的危险点,由区政府向社会划定危险区告示。
重要级预警:威胁50人以上的危险点,由市政府向社会划定危险区告示。
(四)应急准备与避险
1、对预警点,有关乡镇街道要立即派出专人赴现场监测,一般性预警由区国土资源行政部门派员加强监测和防治技术指导;二级预警由市国土资源行政部门派员参加;重要级预警则由省国土资源行政部门派出人员。
2、预警点所在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立即成立相关部门参加的防灾小组,加强对险情监测、避险救灾工作的领导、组织制定避险、抢险、救灾方案,做好必要的抢险救灾力量和器材物资准备。
3、做好人员撤离、财产转移和重要设施保护工作。出现异变的险情,地质灾害体地段及灾变主要方向临近地段的人员要立即撤离,重要财产要尽可能转移。同时,还要制定出灾害影响范围内人员撤离、财产转移方案。出现临界级险情,灾害影响范围内人员要立即撤离,重要财产要立即转移,并作出抢险救灾临战准备。对临界险情不易判断的地质灾害险情,按临界险情方案运作,对灾害影响范围内的重要设施要做好保护工作。
(五)抢救、救灾
1、灾情发生后,各乡镇街道及区国土资源行政部门要立即查明情况,按要求迅速上报。
2、灾害发生地的防灾领导小组要立即按既定方案分工,部署抢险救灾工作。专业人员要迅速查明灾害范围、活动情况、发展趋势,圈定危险地段,加强现场监测,参与指导安全抢险救灾;抢险救援队伍要迅速进入场地,抢救被压人员,协助进行工程抢救,卫生部门要迅速组织急救伤员,交通、水利、通信、电力、城建等部门要尽快恢复被破坏的有关基础设施,优先保证抢险救灾的急需,民政部门要做好灾民转移安抚工作,公安部门要做好灾害发生地公共秩序的维护工作,要与当地驻军保持密切联系,必要时请求驻军提供救援支持。
四、实施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制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国土资源行政部门是地质灾害监测、勘察、防治工作的职能部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在各级政府统一领导下,按照各自分工负责的要求,认真做好有关工作。
各乡镇、街道应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近期将领导小组名单报区政府和区国土资源分局。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及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负责所在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规划、决策、协调等工作。汛期地质灾害危险地区的重点村,要成立防灾工作小组,建立层层落实责任制度。
(二)加强监测预报,实行专防与群防相结合
地质灾害防御重在监测预报,专业监测预报由国土资源行政部门负责。各乡镇、街道要明确工作人员,落实到位,建立联系网络和工作制度,从4月20日以后至10月底,要定期向区国土资源分局通报地质灾害隐患点变化情况。要密切关注气象预报,在出现大到暴雨天气,认真做好监测预报各项基础工作,增强应急能力,按行政隶属关系层层落实各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群防工作任务。各乡镇街道要切实抓紧群防组织建设,做到乡、村、组各个环节紧密衔接。各乡镇、街道的群防组织名单及联系方式应于5月底前报区国土资源分局。
(三)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宣传和监管
我区诱发地质灾害因素比较复杂,因此,要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宣传栏等各种形式宣传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以消除和减少诱发地质灾害的人为因素。
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的监督管理。对一切可能导致重大灾害的违规工程,要坚决予以制止或监督责任方采取有效的预防保护措施,对已发生和造成危害的要根据“谁诱发,谁治理;谁受益,谁治理”的原则,督促责任单位负责治理。要坚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审制度,把好地质环境影响评审关。
篇8
关键词:地质灾害 监测治理 遥感技术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c)-0066-01
我国是一个人口巨多、地大物博的国家,同时也是地质环境较为复杂的地区,尤其以引起地震、崩塌、滑坡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育的自然地质因素非常多。地质灾害存在分布性广、种类多、发生频度高、强度大、破坏性强等特点,已成为我国危害性最大、影响范围较广的自然灾害。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各行各业对矿产资源需求总量也在日益增大,华北、华南、西北等多省市已逐步向深部开采阶段发展。矿区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存在断层、岩脉纵横交错等复杂情况,加之矿山日常生产中的频繁爆破振动等,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直接影响到矿山生产的正常有序进行,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稳定发展[1]。
1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监测治理必要性分析
随着人居活动范围和程度的进一步扩大增强,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呈加剧趋势,直接威胁到区域城镇农村居民的人生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高效稳定发展,急需比例尺更大、精度更高、信息数据资料更全、系统功能更翔实的区域地质资料。2003年11月国务院通过了《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并于2004年3月1日起具体施行;2004年4月29日,《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4年至2020年)通过了国土资源部组织的专家评审。在2011年到2020年期间,我国将开展第三轮全国地质灾害调查,将完成覆盖全国的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并全面掌握我国陆地和近海区域地质灾害的分布与危害程度;将围绕居民生命、财产、以及生存环境等进行地质灾害资料调查收集工作,重点开展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1∶50000),以期为各级地方政府制定相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制度和实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程提供重要基础数据信息依据[2]。
2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遥感监测技术
区域地质灾害的监测技术较多,基于遥感技术的地质灾害监测手段已从实验阶段逐步走向全面推广的实践适用阶段,其在山区大型工程建设,以及江河湖库等地质条件较为复杂的大区域地质防灾减灾工作中,获得非常优良的应用效果。在地质灾害实际监测过程中,充分利用航天遥感、差分干涉雷达、GPS全球定位技术、以及3S集成技术等进行区域地质灾害的监测治理,是未来遥感对地观测技术一体化系统在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监测和治理工程中研发应用的必然趋势。通过对区域地质信息的实时遥感监测,不仅可以达到对监测区地质灾害的动态监控、预测的目的,同时可以通过地质灾害治理前后的遥感影像资料对比分析,实现对地质灾害治理方案和治理效果动态评估功能,为地质灾害监测治理修正提供详细的参考信息,便于制定完善系统的地质灾害监测治理方案体系。航空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中应用的进一步成熟,为区域地质灾害调查与实时监测治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各种信息收集功能,并结合遥感动态监测技术,可以对待调查区域的地质灾害进行详细系统的调查、信息收集、以及地质灾害种类和危害性的预测评估,进而获取待调查区域详细系统的各项综合信息资料,便于建立区域地质灾害空间信息管理系统,为区域地质灾害的实时监测、预警决策、综合防治、抢险救灾等提供丰富的数据信息资料。
3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对策
采取有力的技术措施,对区域地质灾害进行实时监测和综合防治,是一项关系到城镇农村居民人身财产安全,以及工矿企业可持续高效生产发展的复杂系统工作。
3.1 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降低人为地质灾害发生
从大量地质灾害原因调查结果可知,很多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对于矿山采区地质灾害而言,由于受到经济利益的诱惑,往往不顾采区地质特点进行工程建设和资源开采,尤其是群集而上的掠夺式、无序式开采模式,导致采区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增加、破坏程度增强。因此,只有提高地质灾害多发区居民和开发商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企业运营经济效益等,与建立完善系统环境保护机制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制止人为地质灾害的发生。
3.2 预防为主,增加地质灾害监测治理专项资金投入
无论是地质灾害监测、预防、治理,还是救灾以及灾后重建,均需要专项资金作为强有力的支持。从大量研究表明,灾后治理费用往往是前期防治投资费用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因此,在地质灾害监测防治工作中,要重视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工作,增加区域地质灾害监测治理专项资金投入,努力做好地质灾害前期防范工作,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
3.3 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灾后治理措施
在发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地段,应及时彻底清除堆积物,并将清理出的碎屑物统一堆放在固定场所,避免松散堆积物在外界力作用下再次滑坡或促使泥石流的形成。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形成的危崖、陡壁等地段,应该采取挡、减、固、排等加固修复综合治理措施,尽量避免或减少灾害区发生二次地质灾害。根据泥石流灾害形成的沟道特性和规模,应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工程措施进行灾害治理。对于西北黄土高原常见的泥石流灾害,可以通过以下多种工程措施进行灾害治理。(1)拦沙工程,如修建谷坊、拦渣坝、拦渣堰、格栅拦沙坝等,通过拦截蓄积泥沙,从而减少泥沙下泄量,降低泥石流的破坏程度;(2)修建淤地坝,可以用来拦泥淤地,从而达到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效果。自然淤积平整形成的坝地又可以作为土壤肥沃的高产农田。(3)疏导分洪工程,通过修建排洪沟,导流堤等工程,将泥石流进行人工分流,疏导到荒山沟等区域,从而达到减小泥石流规模,降低灾害破坏程度,达到对泥石流综合治理的目的。
3.4 加强地质灾害预防监测、技术措施、以及综合整治制度体系的研究
地质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破坏和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作,是一个亟待进一步加深研究的内容,要从区域生态环境破坏、新增水土流失量、人为地质灾害发生机理与规律等方面,加深对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机理、规律、程度、频率等方面的研究。同时,还要加强地质灾害实时监测、预警评估和预报工作,为区域地质灾害综合治理提供重要科学参考依据。
4 结语
为防止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调查、监测预防、预警评估、以及综合治理工作必不可少。只有在地质灾害监测治理实践工作中,重视区域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工作,才能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全面可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RS 遥感技术 自然灾害 预警 防护
[中图分类号] TP7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9-270-1
0引言
我国的自然灾害主要体现在洪涝灾害、地质灾害上等等,以洪涝灾害为例,严重的洪涝灾害不仅可以影响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更重要的是它还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重大的影响,为此,即使的预警与防护工作是很重要的。
基于RS遥感技术的自然灾害预警与防护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通过RS遥感技术可以快速将多源数据复合,通过网络集成了多种技术成果和数据,进行快速、准确、连续、动态与全天候的洪涝灾害的监测与评估,对减少灾情对人们生命、财产的损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RS遥感技术定义
RS技术即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简称RS),是自然灾害方面的预测和治理的关键技术,它可以通过高空或外层空间读出地球表面各种地理变化的信息,并经过扫描、摄影、传输和处理技术对地表事物进行有效的监测,将重要的信息传送给地面相关单位。
RS遥感技术作为新兴的技术,其主要作用是为地球上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全面的信息,实现防灾、减灾、救灾的目的,特别是对于突发性的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等,也包括渐进性的,如水土流失、地面沉降和土地荒漠化等都会产生重要的监测作用,从而能够使人们对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能够系统的掌握,并在关键时刻做出应急处理预案,从而减少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
2基于RS遥感技术的自然灾害预警与防护
我国自然灾害的发生几率不但多而且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很大,为此,对自然灾害的预警和防护是很关键的。
基于RS遥感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在对自然灾害预警与防护上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遥感技术的不断创新,其遥感探测范围不断扩大,获得资料的速度快、周期短,受地面条件的限制少,而且更重要的是RS遥感技术的提高不仅仅是具有简单的预测功能,在自然灾害的营救和灾害重建上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地质灾害为例,系统的分析基于RS遥感技术对地质灾害的治理、营救和重建上的作用。
2.1RS遥感技术对地质灾害的治理
地质灾害是很严重的自然灾害,诸如常见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等,如果对这些地质灾害的发展变化没有进行及时的掌握,做出应急预案,一旦发生对经济发展都会产生很重要的影响。为此,地质工作人员可以通过RS遥感技术对多发与地质灾害的地区进行全程24小时连续监测,将RS遥感出的地质形态、色调、影纹结构进行分析研究,对于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根据当地实际制定应急预案,使灾害的影响性发生在最小的范围内。
2.2RS遥感技术对地质灾害的营救
地质灾害的发生也有诸多不可预测性,特别是对于突发性的地质灾害,营救任务就是很关键的,人们可以通过RS遥感技术传输到的数据信息,对灾害现场进行勘查,为营救准备工作提供科学的数据依据。营救工作也是一个抢时间的工作,然而RS遥感技术具有周期短、精确度高的特点正是符合了这一特点,为营救工作提供快速有效帮助。
同时RS遥感技术还能监测出营救地点是否还会多次发生灾害,对营救人员的安全也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2.3RS遥感技术对地质灾害的重建
灾后重建工作是保障人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RS遥感技术在灾害重建上也能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可变性,是人为无法控制的,为此有效的监测技术是必要的,通常如果采用传统的人工勘查不但浪费时间,而且地质灾害的频发性也会对勘查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影响。为此,工作人员可以利用RS遥感技术对整个重灾区进行系统调查,根据遥感数据的监测评估结果,对于重建后的选址问题、系统掌握灾区情况问题等等都会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有利于国家对灾区重建工作的总体规划,提高灾后重建的治理质量,促进社会的稳定。
3对遥感技术的研究展望
基于RS遥感技术对自然灾害的预警与防护是一个很系统的工作,利用其技术不仅仅是要监测,同时还要进行预测和调查研究,要充分发挥出RS遥感技术的最大功能,在监测、预报、防灾、抗灾、救灾和援建等各个方面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变化,RS遥感技术也需要适时的做出不断的调整和改革,开始趋向于多种卫星系统进行辅助监测,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激光等多遥感波段,使采集到的信息能够更加完善和准确,从而实现全天候、多时相的连续观测,使RS遥感技术能够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结语
通过以上对基于RS遥感技术的自然灾害预警与防护的系统分析,可见RS遥感技术在对自然灾害的预测和治理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它能够贯穿与整个自然灾害的调查、监测、预警、评估的全过程,以其精准的高分辨率在第一时间读取出自然灾害发展过程,如可以对地质灾害,对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和土地荒漠化等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实现灾前预警、灾情监控、灾后评估,为防治自然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损坏提供了关键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黄信坤.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系统的研发与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10:13-14.
[2]孙垂河,姚欣,宋春东.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在三北防护林信息监测管理中的应用[J],防护林科技,2006,(03):19-20.
[3]蔡爱民.航天遥感技术在我国森林资源中的应用[J].滁州学院学报,2006:(03):22-23.
篇10
一、20*年地质灾害发生概况及20*年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我县地质灾害除长江岸崩规模较大,其余均为小型。20*年完成了省级重点地质灾害点小孤山风景区危岩崩塌勘查,北浴乡四吉村滑坡搬迁也基本完工。我县未发生大型地质灾害,强降雨期间小型灾害偶有发生,未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20*年我县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受强降水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仍有可能发生,因采矿引发的采空区塌陷、岩溶塌陷、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将呈多发趋势。因工程建设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为主要因素。
二、20*年地质灾害预防监测重点和重点防范区域
我县地质灾害发生的强弱在时间上主要受降雨控制,主要发生在降水强度大的年份。根据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和诱发因素,重点防范期为5-9月份。
根据地质环境条件,按主要灾种,全县重要防范区段如下:
1、崩塌、滑坡、泥石流重点防范区。分布于北部中低山区*等乡镇;
2、采空区塌陷,岩溶塌陷。分布于二郎、柳坪、高岭、程岭等乡镇磷矿、煤矿采空区;
3、岸崩、堤基渗透变形重点防范段。分布于同马大堤宿松段、万亩以上圩堤;
4、重要交通干线重点防范段。分布于北部山区:X*0线陈汉至北浴段、X*6线二郎至界岭段、X086线。
三、地质灾害监测、预防责任
按属地管理原则,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将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预防工作落实到具体单位和责任人,予以公告。工程建设、矿山开采等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工程单位或企业将监测、预防责任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当地乡、镇政府要做好监督、检查工作。
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防治工作责任
各乡镇、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逐级落实地质灾害责任,切实落实好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各项规定和“六项制度”,真正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二)紧抓重点,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汛期是我县地质灾害多发期,集中强降水是主要诱发因素,因此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非常重要。
1、认真开展地质灾害的巡查和督查工作。在重点防范期内,各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对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巡查和督查,因地制宜,采取避让或应急治理等有效措施,对于地质灾害隐患点,要设立警示标志,对出现地质灾害前兆(险情),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的区域和地段,应及时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设置明显警戒线并予公告。
2、加强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工作。县国土资源局要会同县气象局积极开展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县国土资源局负责提供全县地质灾害资料,县气象局负责在强降水时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在汛期天气预报中增加防范地质灾害的预警内容,发挥预警预报的重要作用。
3、认真落实“六项制度”。县国土资源局要认真落实《汛期地质灾害防范值班制度》、《地质灾害险情速报制度》、《地质灾害险情巡查制度》、《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发放制度》、《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制度》和《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县建设、水利、交通、旅游等有关部门应及时与县国土资源局通报本部门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险情、灾情及防治情况,共同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4、做好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救灾准备工作。各乡镇及有关部门要认真做好应急救援准备工作,落实应急救灾物资、设备、资金、人员,建立应急工作机制和应急专家队伍,保证一旦发生灾情或险情,能及时有效的进行判断,迅速做好应急救援和应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