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剖面图范文
时间:2023-03-19 01:56: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质剖面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地质剖面图 考情 判读 技巧
首先我们来看看地质剖面图的判读在近年高考分布情况:
2013年 北京卷8~9小题,广东卷第1小题,安徽卷36(1)
2012年 重庆卷第4小题,江苏卷9~10小题,四川卷1~2小题,山东卷第3小题
2011年 全国大纲卷1~2,广东卷第1小题,江苏卷11~12小题,山东卷3~4小题,北京卷8~9小题,上海卷47~51题
2010年 山东卷5~6,重庆卷8~9,北京卷1~2,上海卷11~12题
从上表可以看出,北京卷、山东卷、重庆卷、江苏卷、上海卷、广东卷等比较热衷考查地质剖面图的判读,其他省份较少,说明这个考点相对不是很“热”,所以在复习中容易被忽略,但考生一旦遇到此类题目往往容易做错,尤其是基础中等及偏差的学生。
从近年高考来看,地质剖面图的考查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岩石类型的辨别,二是地质事件的发生顺序。下面我就谈谈地质剖面图的判读技巧。
一、岩石类型的辨别及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
1.地质剖面图中所给的绝大多数属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可能含有化石。沉积岩有一些分类如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一般来说呈水平状或有倾斜弯曲的都是沉积岩;岩浆岩是从火山通道侵入或喷出来,在图中呈现出竖直向上的岩石;侵入岩层冷凝后就会形成侵入型岩浆岩,喷出地表冷凝后就形成喷出型岩浆岩;而变质岩一般主要是在火山通道的出现。
2.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1)根据地层层序规律确定: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形成的,一般规律是岩层越老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如下图1先有沉积岩II后有沉积岩I。(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3)根据海底岩石形成和扩张过程判断: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离海岭越远,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
二、地质事件发生顺序的辨别
常见的地质事件有沉积、褶皱、断层、地壳上升下降、侵蚀及岩浆活动等等,辨别它们的先后顺序要注意观察各个岩层,明确可能发生过的地质事件,然后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1.看岩层形态,若是水平状分布,说明该地对应的地质年代没有发生过激烈的地壳运动;若岩层出现弯曲或倾斜甚至颠覆,说明该地岩层发生过水平挤压出现褶皱背斜或向斜,地壳不稳定。如下图1,沉积岩II岩层出现了弯曲,而沉积岩I岩层是水平分布,说明在形成沉积岩II后沉积岩I形成前,该地有过较强烈的水平运动(挤压)。
2.看岩层之间的接触面是否有侵蚀面,若有说明侵蚀面上下的岩层可能在年代上不连续,侵蚀面以下的岩层形成之后地壳发生过抬升,导致顶部的岩层受到侵蚀,然后地壳下沉,接受了新的沉积岩(即侵蚀面以上的岩层)。仍以图1为例,沉积岩I和II之间出现侵蚀面,说明沉积岩I和II在年代上可能不连续,即在形成沉积岩II后沉积岩I形成前,地壳发生过抬升和下降运动。若岩层的年代不连续,则可能缺失了某些岩层。
3.看断裂面,若断裂面两侧的岩层发生了错位,说明两侧的岩层比断层发生更早。看断裂面两侧相同岩层相对位置情况,可知哪侧升哪侧降,即地垒或地堑。如下图2首先看岩层形态:K以下的岩层出现倾斜,而N以上的岩层水平分布,说明K及K以下的岩层发生褶皱之后N、O和P岩层形成。N岩层底部有明显的侵蚀面,也说明KJIHG等岩层形成后地壳上升受侵蚀;图中所有岩层都沿断裂面上下错位,说明断层是最后发生的。
图2
4.看岩浆活动,岩浆活动主要有岩浆喷出地表和侵入地壳两种。若岩浆侵入某沉积岩,说明被侵入的沉积岩比岩浆侵入发生更早。如岩浆喷出来了就会形成锥状火山体。岩浆活动往往又会导致岩浆通道的有变质作用的发生,所以变质作用和变质岩又在岩浆活动之后发生,即变质岩的形成晚于相邻的岩浆岩。
如下图3,首先剖面图显示:沉积岩2出现倾斜,而沉积岩1没有,说明形成沉积岩2后发生过水平挤压褶皱;其次该地发生过一次岩浆喷出,岩浆侵入沉积岩2,在沉积岩2上方形成了火山锥,说明先有沉积岩2然后是岩浆侵入,再是形成沉积岩1;第三剖面图也显示该地发生过一次岩浆侵入的地质事件,且岩浆侵入切穿了沉积岩1和2,说明岩浆侵入的形成晚于沉积岩1和2;最后看断裂面,从断裂面可看出,断裂是最后发生的。
综合归纳该地的地质事件形成顺序:沉积岩2-洞穴-褶皱-岩浆喷出-沉积岩1-岩浆侵入-断层。
图3
篇2
1.1程序的数据接口问题
(1)程序应最大限度的调用前期设计数据,减少人工输入,程序需通过制作数据接口,从前期设计软件中有选择性的调入全桥总信息及每个墩台的墩台号、墩台里程、基础类型、初始桩长、基顶基底标高、基础尺寸、桩基布置等信息,减少设计者重复输入,同时降低操作错误率。(2)桩基展开布置时要求对每根桩的数据进行操作,现有的每个桥墩桩基数据中桩基数据需通过一定转换,以图形形式清晰明了的展现出来,同时还能够提供一定格式的数据供其他程序进行计算等。(3)设计者对全桥每个桥墩基础数据修改编辑后,程序需将数据存储起来,以备进行下一步操作和下次查询。但由于全桥信息量较大,需研究有效的数据存储形式,以便设计者能快速调用和修改。
1.2数据在不同的坐标系进行坐标转换
(1)在程序默认桩坐标、地质提供的桩坐标以及桥梁桩基计算程序桩坐标3者之间进行转换,提供给设计者便捷的修改方式,满足各种不同的坐标系统之间进行灵活的的转换。(2)地质展开剖面图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基础展开形式的多样性,桩与桩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变化多样,程序应能适用各种不同的情况,快速计算各桩位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
1.3程序的绘图及读图功能
(1)根据地质剖面图的展开路径绘制基础展开布置图时,程序通过读取地质剖面图中的信息,校核地质剖面图的比例,定位每个钻孔的位置,根据每根桩与各钻孔之间的位置关系来绘制基础展开布置图。展开图能按照一定的纵横向比例绘制,每个桩位标明相应的编号等。程序应根据地质剖面图的形式,灵活采用单点定位和多点定位,同一桩基灵活拆分,提供多样的绘图方式。(2)程序需对地质柱状图逐孔进行识别提取各地层信息后,根据专业要求将地层详细的描述转换到地质剖面图中,完善各地层的地质描述。根据纵横向比例将地层名称、承载力值等描述添加到地质剖面图中。(3)程序应有完善的图面清理及图面排版布局功能,以及桩长反读及校核功能便于进行后续计算等。
1.4桥梁基础的数量计算及汇总功能
(1)程序应根据全桥工程数量计算模板衍生出单墩数量计算模板进行展开后的桩基计算,以统一数量计算格式,提高程序自动转换、批量处理效率。(2)根据每根桩的钻孔资料进行各钻孔土层进行分析,归类汇总各土层的数量,尽可能精确计算单墩的基础数量。(3)程序应将全桥各桥墩的单墩基础数量进行汇总,生成全桥总数量。
2关键技术
2.1数据接口及转换
(1)基础的设计需要前期数据的调出量大,种类杂,数据调入调出时尽量减少对象中数据转换,采用数组进行内部运算完成后,再将运算结果与表格进行对接,将对表格对象的操作次数降低到最少,提高运行速度。(2)设定3套坐标系统进行灵活的转换,将数据图形化,直观化,如图1所示。桩基础设计中,地质桩号又能根据实际钻孔路径任意编排,桩间距能迅速计算导出,对部分数据进行监控,当数据修改时,能迅速响应,调出数据,展示图形,操作相当方便,显示也很直观明了。程序计算完成后,能自动进行存储,数据更新及时,灵活方便。任意路径展开桩基的计算,如图2所示。对于桩基础,程序处理流程如图3所示。
2.2桩基坐标转换的实现
前期的数据收集后,通过校核补齐后转换成程序默认的坐标系统,桩号顺序按照从上到下和从左到右的顺序编排的开来,这样编排符合一般的标号习惯。桥梁设计软件中桩排列一般是按x坐标从小到大,然后y坐标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这种排列方式便于程序计算。地质专业进行地质钻孔时,形成相应钻孔顺序和坐标系统。于是程序内部需要建立3套坐标系统的相互关系网,以便能快速在各坐标系统之间进行转换,快速与外部数据进行导入导出操作。程序内部各坐标之间的转换关系如图4所示。绘制展布图时,承台、桩及地层信息等在CAD图中的纵横向定位是比较棘手的问题。纵向定位主要有每根桩的桩顶高程、桩长、桩底高程、地层描述信息等,横向定位主要是桩与钻孔之间关系、桩与桩之间的关系定位等。纵向定位关键是确定定位标尺后计算高程标定纵向元素,横向定位的关键是定位钻孔按绘图比例计算距离在定位桩位。桩基纵向定位的基本的流程如图5所示。
2.3添加地质钻孔信息
地层信息由地质钻孔柱状图提取后展示到地质剖面图中前,需要对地质柱状图进行分析过滤提取各地层信息,再在地质剖面图中定位到钻孔编号后根据地层上下界面高程纵向定位到各地层中去。添加地质钻孔信息后如图7所示。2.5单墩桩基及全桥桩基工程数量的计算计算单墩桩基工程数量时,程序通过全桥工程数量表衍生出单墩工程数量表,保持基础工程数量计算相关工作表中各项目的完整,利用其固定性而又适应其灵活性,继承全桥工程数量表的计算方法和特点。设计者对单墩工程数量计算完成后,程序将各墩数量汇总起来,再经过设计者复核,程序再将其与全桥工程数量整合在一起。其间的计算步骤均允许设计者参与修改,同时程序进行逻辑性校核等。汇总各墩数据到全桥工程数量表中的流程图如图8所示。
3结束语
篇3
【关键词】水平井 录井技术 油田
1 水平井录井技术
首先,介绍的是目的地参数预测技术。在水平钻井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着陆的方式,但相比于其他的方式来说,“软着陆”是最好的方式。但在实践的过程中,会存在预先设想的情况和实际情况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水平钻井的质量,必须要提前获取目的地的相关参数。下文将介绍几种比较常用的目的地参数预测技术。第一,是等深对比法。该种方法在实践过程中应用的频率最高。采用等深对比法不用考虑水平位移对储油层深度变化的影响。但采用该种方法存在一个问题,当距离目的地比较远时预测的误差会比较大;第二,是绘图法。绘图法在实践中也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绘图法主要应用的是就近原理。在应用绘图法的过程中应先选择一些各项参数已经明确的油井为参照物,通过油井标志层厚度和深度来推测出目的地的相应参数值;第三,是计算法。在对着陆地点深度进行预测的过程中会选择使用计算法。相比于其它的方法来说,计算法预测的准确性比较高,尤其是对那些地层视倾角有变化的着陆点。
其次,介绍着陆点卡取技术。下文将介绍三种比较常用的技术。第一,是钻时特征法。钻时特征法的一大特点就是可以对地下岩石的情况进行实时测量,这样就可以提供较为准确的地下岩石预测结果。采用钻时特征法可以准确地找到钻头钻井时的位置;第二,是岩性识别法。一般来说,只有先掌握了临近油井直井地层岩性以后才可以采用该种方法。通过岩性识别法不仅可以确定目的地的岩石特性,同时还可以根据岩石的其它特征对目的地的着陆情况进行综合地判断;第三,是气测特征法。气测特征法的应用是有条件的,只有当目的地为油层时才可以采用该种方法。气测特征法主要是用来测量油层中的烃组分值的,通过对烃组分值的分析可以确定着陆点。
2 地质导向方法
水平井的导向方法有两种。一种为几何导向,该种导向方法比较简单,但在实践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出现问题。尤其是对那些控制井点比较少,而储油层变化比较大的油田来说,采用几何导向比较容易出现较大的偏差,从而影响钻井的进度。在一些比较特殊的情况下,甚至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另一种是地质导向。地质导向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技术,在实践中应用的效果比较好。所谓地质导向技术就是指要先对油田进行预测,完成预测工作以后再对油田进行构造处理。随后要对地层的情况进行录取分析,监控水平井钻井的情况,根据钻井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从而确保钻井的质量和效率。录井施工的具体过程如下所述。首先,在进行录井施工前应先建立地质剖面图。在建立地质剖面图的过程中应充分分析油田区域的地质资料以及其他综合录井资料。在完成地质剖面图以后,可以根据地质剖面图来判断录井特点,例如储油层中的油气、岩石的特性等。其次,要确定钻井轨迹坐标。在确定钻井轨迹坐标前应先选择一个较为合理的比例,根据比例确定随钻测斜点的坐标,按照这种方法可以绘出钻井轨迹图。再次,要对随钻测斜点的坐标进行校正,使其成为垂直深度,并将其表示在坐标轴上。同时,还应在坐标轴上绘入地层线,这需要根据油田结构的实际情况而定。之后还要将一些其它的内容添加到钻井轨迹图中,例如录井曲线、录井资料等。最后,在钻井的过程中还应根据钻井的实际情况对钻井轨迹进行分析,解决在钻井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此外,如果条件允许,还应根据钻井的实时情况调整井斜角,从而使得钻井轨迹变得更加完善,这样有助于提高钻井的效率。
3 水平井录井技术的难点
在水平录井技术应用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难点,从而增加了水平录井技术应用的风险。
第一,钻井岩屑太细太小。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钻机技术也有了很大程度的进步,这使得钻井岩屑变得越来越细小。在加上水平井技术的特点,使得钻井岩屑变得愈加细小,在一些比较特殊的情况下,钻井岩屑甚至会变成粉末状。此外,在水平井录井技术应用的过程中采用的是PDC钻头,会增加岩屑和钻头、套管壁摩擦的程度,从而使得钻井岩屑变得极为细小。钻井岩屑细小会增加录井工作的难度,使得录井工作无法按照预期的计划进行;
第二,岩屑荧光显示不明显。在水平钻井的过程中通常采用的都是一些常规的荧光录井方法,当钻井岩屑比较细小或是量比较少的情况时,会使得岩屑带有的油气消失,难以找到油气;
第三,地层断层的变化。有一些油田处于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的地区,在这样的地区进行油田勘测会存在比较大的偏差。如果偏差处于正常范围内,可以采用一定的方法进行调整。如果偏差超出正常范围,则会严重影响录井工作结果的准确性,进而影响录井的效果。
这些水平井录井技术难点的存在影响了水平井录井技术应用的效果,增加了水平井录井技术应用的风险。因此,必须要解决这些技术难点。
4 结语
总之,通过实践发现,虽然水平井地质录井技术在油田中的应用存在一些问题,但将其应用于油田勘测和开发中是合理的。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水平井录井技术还将会不断发展和进步,在实践中应用的效果也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齐振勤,周风艳,姜萍,陈代厚.录井在水平井地质导向中的作用与应用实例[J].录井工程,2013,04:7-10+23+81.
篇4
【关键词】矿井;煤柱;回收设计;技术
一、立井井筒保护煤柱回收设计
各生产矿井在安全环境许可时,要回收趋于报废立井的保护煤柱,快要报废矿井的井筒保护煤柱和工业场地保护煤柱,要采用正规采煤方法和利用本井筒回收,必须用非正规方法和另建新井筒或增加其他工程才能回收的,要在专门设计中论证。回收井筒保护煤柱,要按井筒与所采煤层的空间关系、地质、水文地质及开采技术条件,采用有效的开采方法和安全措施。
1、立井井筒保护煤柱回收设计步骤
(1)方案设计。包括回收井筒保护煤柱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安全可靠性,回收井筒保护煤柱的各种技术方案,方案的技术、经济评价和方案的选择
(2)初步设计。开采方法的设计。包括采煤方法和顶板管理方法、布置、开采顺序、推进方向、推进速度等;井筒及装备、井筒保护煤柱范围内主要巷道、硐室及地面建(构)筑物所在地表的移动与变形值预计;建(构)筑物、井筒及其装备的加固保护和维修措施。包括采前的加固保护、加固构件的设计说明书和施工图;开采期间及采后的维修措施,加固与维修材料和费用预算。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
2、技术资料和工程图
(1)技术资料。地质及开采技术条件。煤层的层数、层间距、厚度、倾角、埋藏深度、压煤量,煤层与井筒的空间关系,煤层中及其上、下的巷道、硐室分布状况,岩性、断裂构造、岩层含水性、井筒保护煤柱外已开采状况。井筒及装备状况,井深、井壁、井径、罐道、罐道梁、提升设备、井筒内管路、电缆、梯子间、井架(井塔)及井口房的技术特征、安装、布置方式、使用现状及必要的设计说明书。
(2)工程图。井上、下对照图。主要有:地形和煤层底板等高线、地质构造、邻近工作面位置及建(构)筑物平面布置。地质剖面图和钻孔柱状图。要标清地面标高,建(构)筑物位置、煤层的层数、厚度、层间距、埋藏深度、倾角和地质构造等。建(构)筑物的施工图,一般有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主要承重构件的支座联接方式,断面尺寸和配筋,管线接头构造及重要设备基础等。井筒剖面图主要有:井壁结构、围岩性质及含水层分布等;通过井筒及工业场地的地质剖面图;井筒横断面图及井筒装备布置图。
3、变形观测
回收井筒保护煤柱时,要在地面、巷道内实施观测。一是地表及建筑物的移动与变形观测;二是井筒保护煤柱范围内的巷道移动与变形的观测;三是井筒及装备的移动与变形的观测。主要有井筒的水平位移和垂直变形,井壁应力变形,罐道水平间距和垂直变形,罐道梁变形和管道垂直变形等;四是构筑物和重要设备及基础的移动与变形观测。主要有:井架偏斜、天轮中心线水平移动、绞车与电动机大轴及基础移动与变形的观测。
二、斜井井筒保护煤柱回收设计
生产矿井在安全环境许可条件下,要回收即将报废斜井的保护煤柱。要按照斜井井筒与煤层的空间关系,地质及开采技术条件,运用有效开采方法和安全措施并提高回收率。
(1)在斜井井筒位于煤层底板岩层内时,要参照跨巷回采经验回收。
(2)在斜井井筒位于煤层内时,要采用从下到上逐段回采、逐段报废井筒的方法回收。
(3)在斜井井筒置于煤层群的上部煤层内或顶板岩层内时,离井筒的垂距不大于导水裂缝带高度的煤层,要采用条带法或充填法回收;离井筒的垂距不小于导水裂缝带高度的煤层,要采用全部垮落法回收。
(4)在斜井穿过煤层或反斜井时,斜井上方的煤层,要参照跨巷回采经验回收。
(5)回收斜井保护煤柱,要在地面和井筒内实施观测。
三、平铜、石门、大巷及上、下山煤柱回收设计
各生产矿井在安全完好的条件下,要回收快要报废的平硐、石门、大巷和上、下山保护煤柱和护巷煤柱。回收平硐、石门、大巷及上、下山煤柱时,要按它所在位置,实行跨采或巷下采煤,运用从远到近、逐段回收、报废的办法。
四、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工作管理
(1)煤柱留设、压煤开采设计、采动损害鉴定由国家、省级政府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审查批准具有资质的技术部门进行。在存在分歧时,上级资质单位应对下级资质单位的设计、鉴定组织专家进行修改、提出最终评审意见。
(2)保护煤柱的留设和变更权限
国有煤矿保护煤柱的留设,由国家、省级煤炭行业主管部门审批;乡镇煤矿保护煤柱的留设,由地市级煤炭行业部门审批;保护煤柱储量按照《生产矿井储量管理规程》的规定处理;经批准后的保护煤柱不可随意变更;城镇及村庄保护煤柱经批准后,煤矿企业要以书面形式把受护范围通知城镇、乡政府及村委会。
在煤矿生产中,可自行留设临时性保护煤柱,但煤矿闭坑前一定回收。各级煤炭管理部门对未及时回收保护煤柱,形成孤立块段,浪费煤炭资源的行为,要按情节轻重,依照《煤炭法》、《煤炭行政处罚办法》等法律、法规处罚。
参考文献
[1] 杨赞行:谈“三下”采煤的行业管理,河北煤炭,2001.2
[2] 陈俊杰等:断层构造影响下井筒保护煤柱开采研究,煤炭工程,2007.9
[3] 李新安等:吴寨矿建筑物下压煤条带开采设计与试验,矿山测量,2004.2
篇5
(一)勘探资料缺乏
近来年,大多数新建住宅小区均位于城乡结合部或远郊县,勘探资料积累较少,且多数小区内项目多、范围广,一些住宅小区在建设过程中,不重视勘探工作,没有足够的勘探点地址剖面图作依据或勘探点位间距过大,造成地质剖面图的连续性不可靠。软弱土层的埋深、厚度变化情况与分布范围反映不全面、不准确,甚至有明显差错。少数勘探单位选用的取土器不规范或取土不当,致使原状土样扰动较大,室内试验得出的土样指标不可靠。一些勘探单位布孔数量少或布孔不合理,对暗浜、沉坑杂填土、流砂层等不良地基土的范围确定不准确,甚至有明显的遗漏。
(二)设计方面不失误
部分设计人员对勘探资料的重要性不够重视,选用的地基处理方法不当,对局部不良地基土的处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忽视了处理后的局部地基同未处理地基的强度差异等,往往造成不良后果。房屋体型过大,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不协调。部分房产商盲目节省投资,不尊重科学技术规律,往往提出诸如大幅度放大悬挑阳台、改变水箱位置,甚至取消原设计要求的地基加固措施等不合理要求,少数设计人员违背设计原则,不加验算就草率签证或出设计变更图。
三、地基处理施工质量较差
地基处理一般采用的方法有粉喷桩、深层搅拌桩、旋喷桩和振冲成孔灌注桩等。这些方法有一定的缺陷,施工质量控制难度较大,施工质量无损普查技术又相对滞后,难以有效地全面检测沲工质量,加固效果达不到设计要求。
一些施工队伍技术力量薄弱,责任心不强,单纯追求进度,或错误地认为局部坚实土体的允许承载力超过周围土体可以不做处理,施工中发现基土与勘探资料有出入时,也不通知勘察设计人员及时采取相应技术措施,因而埋下隐患。
四、施工中及竣工后对沉降观测不重视
一些施工单位将水准点埋设在沉降影响范围之内的建筑物、电线杆或其他物体上,并缺乏必要的防护措施,不按规定定期进行复测,致使观测数据不可靠,观测点不按规定方法和间设置,或点位布置不当,不做层层观测,观测仪器精度不够,或在观测过程中随意更换观测仪器和观测人员,观测误差大。目前,由于住宅竣工后的沉降观测没有明确的责任单位,造成竣工后沉降观测工作有名无实,当出现较大的危害或居民投诉后,才进行分析、鉴定和处理,不但增加了处理难度,而且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二、对防止不均匀沉降的建议
(一)严格按照程序分阶段进行地质勘探,按规定确实勘探点数、钻孔深度、土样数量,根据勘探工程量投入勘探费用。科学地布设勘探点位,使点位有充分的代表性,以有足够的勘探点地质柱图为依据,使地质剖面图能准确地反映软土层或不良地基上的埋深、厚度变化情况及分布范围。
根据不同土质采取不同的取土器和取土方法。对扰动敏感的淤泥粘土,应采用活塞式薄壁取土器,用静力缓慢连续压入土体以采取土样;一般粘土,可采用敞口式厚壁或薄壁取土器,只有当静力压入困难时,才能采用重锤轻击的方法采取土样。这样可以最低限度地扰动原状土样,使室内试验得出的土样指标可靠。
(二)设计人员要认真分析勘探资料,根据不同地基设计相应基础。对不良地基土的处理采用与之间相适应的处理方法,地基处理要有针对性,并注意处理后的局部地基同未处理的地基强度差异。
房屋体形如过大时,要协调好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的关系。建筑物各部分的荷载、刚度、平面形状差异较大时,相应地设置变形缝。纵向长度较长的住宅基础中部的地基附加应力大。沉降量大,两侧沉降量小,设计时要验算基础和建筑物整体强度及刚度,提高抵抗差异沉降的能力。设置沉降缝后,考虑相邻部分沉降的相互影响。或各部分的形心、重心偏差,避免造成缝两侧的部分向缝侧倾斜。在地基土体较软的局部地区,进行地基汁算时,除计算地基允许承载力外,还应进行沉降验算,以控制建筑物的总沉降量。
篇6
一、自然地理
白音华煤田距铁路较远,区内交通以公路为主,至各地里程如下:巴彦乌拉镇(西乌旗政府所在地)78km,少部分砂石路面,大部为自然路面。每天有班车往来;林西县城155km,矿区到巴彦乌拉镇以后皆为柏油路;大板镇(巴林右旗)180km,砂石路;林东镇(巴林左旗)150km,砂石路;天山镇(阿鲁科尔沁旗)200km,砂石路;霍林郭勒市130km,自然路。交通不便。
白音华煤田地处内蒙古高原大兴安岭南段北侧,海拔943.39—1115.65m,比高172.56m。地形呈南高北低,除有低山外,区内均为广阔的草原和起伏很小的丘陵地带。
区内属大陆性气候,气温变化较大,年均气温0.8℃。冬季严寒,最低气温-38.9℃,九月份开始结冰,第二年的四月融化,冻土深度为2.492m,最大为7.285m(66年3月);夏、秋两季气候较暖,夏季午时最热,最高温度34.5℃;降水量260.3~561.0mm、年平均降水量约359mm,降水70%集中在夏季;牧草茂盛,为良好的天然牧场。区内多西风和西南风,风速最大达20m/s。
彦吉嘎郭勒为本区主要河流,在煤田内长达24km,水量不大,在煤田中北部渗入地下,形成大片沼泽湿地。高力罕郭勒自西北向东南方向横切煤田,在煤田内长5km。河谷呈“U”字形,水深一般为2.00m左右,据锡林郭勒盟水利局资料:平均流量0.63m3/s,年平均迳流量为0.1671亿m3,总的流量变化是随降水量的大小而变化,春汛流量较大。煤田为新生界地层广泛掩盖(厚4.25~123.73m),植被覆盖率80~90%。本区地震烈度
二、物探过程与工作方法
本次地面物探工作采用EH-4连续电导率剖面仪进行外业的数据
采集工作。该仪器为美国劳雷公司生产制造,具有分辨率高,自动采集数据快,并具备数据质量监控机制,可实现二维连续电导率测量工作。EH-4应用大地电磁法的测量原理,通过发射和接收地面电磁波来达到电阻率或电导率的测量,并做到了人工电磁场和天然电磁场的有机结合。该方法所获得的信息是某一测点沿垂向地层剖面的电性反映,由连续的测深点组成地下二维电阻率剖面。采用本方法的主要目的是为判别地下二维构造情况。
依据本次工作所承担的地质任务及本区以往地质资料情况的综合分析,野外数据采集工作确定为:点距为50米,电极距为50米,采用“十”字型布设测量电极,X电极方向为测线方向,Y电极方向垂直于X电极方向布设,X、Y测量磁棒在某一相位中呈90°角水平放置,且各自平行于电极线进行连续测量。
数据处理和资料解释是地面物探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必须贯穿于项目执行的全过程。本次对资料的处理、解释工作是在保证原始数据可靠和测点空间位置准确的前提下进行的。对所获资料的解释推断建立在原始资料可靠的基础上,遵循“地质是基础,物探是手段”的原则,充分利用各种有关的地质资料,从已知到未知,由线及面逐渐扩展全区。本次资料处理使用仪器随身携带的专用软件——Surfer软件及EMAGE-2D软件进行。其工作程序为:多次迭代——平滑滤波——非理想频点删除——数据编辑——反演运算——成果打印。
为了解整个工作区在一定探测深度内的地下构造及地质断面基本情况,从不同角度、不同勘探深度上了解被测地层在空间的分布和变化,本次工作分别绘制了各测线视电阻率剖面图,并根据其解释结果使用CAD软件绘制了第四系厚度等值线图、含煤岩段埋藏深度等值线刨面图。
三、白音华煤田的地质构造与岩浆岩
白音华煤田为大兴安岭以西聚煤盆地之一。大地构造位于华北北缘古大陆边缘—苏尼特右旗晚华力西褶皱带东端—二连坳陷—乌尼特断陷带中。乌尼特断陷带基底结构为上侏罗统兴安岭群,北为查干敖包~阿荣旗深断裂带、南以西来庙~达青牧场大断裂与腾格尔坳陷为界、西邻苏尼特隆起带、东邻大兴安岭隆起带。北东向(N50°E)展布,长326km,宽9~16km,规模5000~6000km2。两侧受边缘断裂(F2、F3)控制,其边缘断裂又被后期的北西向平移断裂(F14等)切割,形成了彼此孤立而又属于同一断陷带内的地堑式断陷盆地,白音华煤田即位于其东北端(F14以北)。
白音华煤田为大兴安岭南段西侧的山间断陷盆地,北东~北北东向长条状展布。地堑式,盆地规模600km2,最大沉积厚度1500m,含煤性好,含煤率2759万吨/km2,富煤带展布方向与盆地长轴方向一致。
东北与霍林河煤炭基地、西南与乌套海、胜利煤炭基地、巴音宝力格等邻近煤盆地呈雁行排列。沉积了上侏罗~下白垩统地层,地层倾角平缓(10~15°),但有明显的波状起伏(沿盆地展布方向),区内构造较简单,呈向斜盆状,未发现断裂及火成岩侵入煤系地层。煤田边界断层有9条,具有同沉积性质,它们控制了盆地的形成与发展。
四、资料分析解释及地质推断
本次资料分析解释及地质推断工作是在充分分析研究已知地质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对全区所获7条测量剖面均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处理工作,其分析解释结果认为:本区视电阻率对地层岩性反映比较明显,在各测量剖面图上,等值线的密集与稀疏部分分别为不同岩性地层的电性反映;等值线平行分布的变化带反映不同岩性地层的接触带;等值线呈高角度的变化带为断裂破碎带的电性反映。现以1线、13线为例进行解释推断如下:
1、1线测量剖面图及推断地质剖面图
该测线长8000米,共161个测点,测线方位为290°左右,为本次勘查工作的东部边界剖面。从该剖面图等值线视电阻率数值的大小和稀疏特征来看,明显的反映了不同地层的接触关系。上部视电阻率值大于30欧姆米以上、且等值线较密集的部分为第四系地层(Q)的电性反映,一般情况下深度在20—100米左右;其下部10~30欧姆米、且各自形成封闭圈的视电阻率等值线为下白垩统白音华组第五段(K1b5)的电性反映,封闭圈视电阻率的大、小是由岩性颗粒不等的砾岩、砂岩分布不均匀而造成。在下白垩统白音华组第五段(K1b5)电性反映的下方视电阻率小于10欧姆米的条带上应为下白垩统白音华组第四段(K1b4)的电性反映;这是由岩性主要为泥岩、粉砂岩而造成。该段全区分布,且稳定,可作为本区的电性标志层。下部视电阻率值大于10欧姆.米部分为下白垩统白音华组第三段(K1b3)的电性反映,该段为本区的主要含煤岩段。
该剖面在200~1600米之间其下部视电阻率等值线出现小于20欧姆米的封闭圈,分析应为下白垩统白音华组第三段(K1b3)之下部地层的电性反映。该线测量剖面图较完整的反映了含煤盆地沿倾向方向的构造形态。
2、13线测量剖面图及推断地质剖面图
该测线由于彦吉嘎河流经本区,致使河流两岸形成宽度不等的大片沼泽湿地,致使测线中部形成了约3公里的空白区。该线实测长度7500米,共152个测点,测线方位为290°左右,该线测量剖面图与1线测量剖面图基本一致。但其厚度与埋藏深度均较1线EH-4测量剖面图反映要大。该段全区分布,且稳定,可作为本区的电性标志层。下部视电阻率值大于10欧姆米部分为下白垩统白音华组第三段(K1b3)的电性反映,该段为本区的主要含煤岩段。但由于本区白音华组地层视电阻率很低,致使该线EH-4测量剖面图在2500~10500米段未能反映完整。
五、煤田的含煤地层与煤层
(一)、含煤地层
1、含煤地层—下白垩统白音华组(K1b)
以灰、深灰、灰绿粉砂岩、粘土岩为主。次为浅灰色砂岩、砂砾岩。胶结松散,风化易碎。中部含主要煤层。煤系最厚1436m,含煤1~48层。可划分为五段。自上而下为:
(1)第五段(K1b5):以浅灰色、灰白色、灰绿色砂砾岩与各粒级砂岩组成,偶见薄层炭质粘土岩和薄煤层(于矿区中部较发育,厚0.25~1.30m,与第三段煤组间距约318m)。本段最大厚度在186.96m以上。
(2)第四段(K1b4):由灰色,深灰色巨厚层粉砂岩、粉砂质粘土岩等组成,偶夹细砂岩、钙质粉砂岩、泥灰岩薄层,具水平层理。含夹叶木、楔拜拉、似银杏、坚叶杉、拉发尔蕨、枝脉蕨、格拉多羊齿等植物化石。最大厚度597.43m以上。
(3)第三段(K1b3):由灰~深灰色粉砂岩,粘土岩、各粒级砂岩和煤层组成,本段为主要含煤段,煤层层数达48层、最大厚度达98.90m(最大可采厚度88.72m)。含夹叶木、银杏、尼尔桑等植物化石。全段厚82.02~315.99m,平均204.27m。
(4)第二段(K1b2):以灰~深灰色巨厚层细粉砂岩为主,夹细砂岩薄层,具水平、缓波状层理,顶部夹有1~3层不稳定煤线。其厚度为0.10~0.25m,含少量格拉多羊齿、夹叶木、竖直茨康斯基叶等化石。全段厚9.00~544.80m,平均厚169.02m。
(5)第一段(K1b1):以浅灰、灰绿色砂砾岩为主,夹粉砂岩、细砂岩薄层。厚125.19~539.60m平均237.37m。
2、含煤岩系沉积特征
颜色以灰、深灰色为主,上部和下部颜色较浅(灰、灰白、深灰、灰绿),中部(第三段)颜色较深(深灰褐、灰黑)。粒度表现为粗细交替出现,沉积旋回较明显;顶、底部层理不发育,中部具明显水平层理并出现缓波状层理;含植物化石较丰富,但中部保存完整且含量最多;岩石成熟度普遍较低,呈半胶结状态,砂、砂砾岩松软,泥岩风化易碎;底部砂砾岩东北部较发育,可能是冲积扇;第四段也是东北部发育,最厚达650m;第三段全区发育,整体呈透镜状。
3、覆盖层—第四系(Q)
广泛分布全区。由褐黄色、灰色粘土、砂质粘土及冲洪积堆积物(各种粒级的砂、砂砾、碎石)组成。与基岩接触处一般发育有褐黄色粘土层。厚度4.25~123.73m,平均48.65m,由西南向东北方向增厚。
(二)、煤层
1、第一含煤组:白灰~深灰色粉、细、中、粗粒级砂岩和煤层组成。含煤十余层,煤层较集中,呈北东向透镜状;赋存面积345.880km2,可采面积274.866km2。煤层最大厚度达43.98m,向矿区边缘出现变薄、分叉至尖灭;煤层可采厚度1.84~43.29m、平均为9.74m。
煤层顶、底板均为粉砂岩或泥岩,局部变为细、粗粒砂岩。
2、第二含煤组:是本区主要可采煤组。由灰白~深灰色粉砂岩及煤层组成。煤层多达18层,多集中于下部;赋存面积320.473km2,可采面积275.938km2。煤层最大厚度51.95m;煤层较稳定;煤层可采厚度1.75~47.10m、平均为14.50m。煤层顶、底板一般为粉砂岩或泥岩,西南部偶出现粗粒砂岩。
3、第三含煤组:主要由灰色粉砂岩和煤层组成,并夹有粗粒砂岩或砂砾岩。含煤十余层,最厚49.46m;较稳定,向四周逐渐分叉、变薄至尖灭;赋存面积329.538km2,可采面积222.640km2。煤层可采厚度1.70~34.36m、平均为11.28m。
煤层顶、底板一般为粉砂岩,局部为中、粗粒砂岩。
六、结论与建议
通过地质与物探方法查明了区内地层的赋存情况,较详细的划分了区内的新生界第四系地层、白垩系下白垩统白音华组(K1b)煤系地层一、二、三岩段的埋藏深度。解释并绘制了第四系厚度等值线平面图、含煤岩段埋藏深度等值线平面图。
篇7
关键词:地理概念;相异构想;认知冲突;策略分析
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教育理论上把学生由感性认识得出
的偏离科学现象本质和科学概念的错误思维结构称为相异构想,地理概念教学过程中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对相异构想的消除和转化以及提高地理教学效果作用明显。
一、地理概念及其学习过程中相异构想的价值认识
1.地理学科考查能力要求
在高考文科综合的地理考试说明中,对地理四项基本考查能力第二条中提到:“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第三条中提到:“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高考命题中对地理概念的考查内容丰富、方式多样、层次、频率较高,是地理教学中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部分。
2.高中地理概念的复杂性、多样性、系统性、抽象性和阶段性特征要求
不少地理概念(地理术语和地理名词)不仅具有(水平、垂直)空间(如工业集聚和工业分散)、时间特征还有数量和质量特征,因此要注意地理概念的空间尺度(如产业转移)和动态变化。由于教材的篇幅和顺序的安排(如直接给出高层次概念),学生对地理概念内涵、外延和系统的建构需要一段时间,在某一学习阶段学生可能存在概念迷思的情况。高中地理概念间存在着逻辑关系,并形成以某个概念为中心的概念体系,因此某些核心概念的理解偏差或障碍对地理概念的学习造成干扰或消极影响。
3.教师实施高效地理概念教学的要求
教师能够充分、准确地认识、预见学生在地理概念学习上的相异构想,使它们成为课程资源,成为教师实施高效地理概念教学的起点。教师常常有这样的困惑:感觉课堂讲解详细,环节设计合理,但学生在涉及某个地理概念的知识上一错再错。究其根本原因是教师没有根据学生在地理概念学习中的相异构想,找出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消除思维定式等学习障碍,顺利实现地理概念的正迁移。
二、实现地理概念学习中相异构想转变的策略分析
1.活化图像,创造价值
图像类型多样,承载的信息丰富,呈现方式直观形象,合理把它们应用在地理概念教学的情境创设中,引导学生自主暴露、自觉关注相异构想。如,背斜与向斜这两种地质构造类型的判断教学时,可以先呈现只受内力作用影响下形成的地质剖面图,让学生观察两处地质构造的岩层新老关系、地形类型;随后再叠加上外力作
用,在同一张地质剖面图呈现这两处地质构造的岩层新老关系、地形类型,引导学生观察变化。利用不同类型图像间的联系,实现相互转化,在提高学生读图、作图、析图能力的同时,更好地让学生发现思维和知识断裂点。
2.详析过程,强化逻辑
对学生而言,表面联系和本质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生活经验和科学概念之间的“分离状态”需要学生正确的认识过程来打破,过程的步骤越简练、分析越深入、体验越深刻直接关系到新建立的正确联系和科学思维的牢固程度和今后的发展空间。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层次,参与概念的演绎过程,让学生养成独立面对新出现的相异构想、积极调整思考方式,减轻对教师的依赖。
3.巧用变式,正向迁移
地理概念学习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受生活经验和原有知识的限制,或直接望文生义。在复习课中,利用几个关联题组,能帮助学生注意先前忽视的新特征,帮助学生明确该概念适用的区域,进一步抓住概念的关键词和本质属性,从而顺利实现正向迁移运用。教师通过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手段,使学生有效地加深认识和理解教学对象的本质特征,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新的高度,让学生在多种情景中进行识别,对概念的理解、应用更到位。
参考文献:
[1]范丰会.中学生的相异构想与物理教学中的概念转变[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1996(01).
[2]谢芳芳,方环非.“认知障碍”的教育学意义[J].高等农业教育,2008(03).
篇8
关键词:地铁车站;结构设计分析;有限元计算
一、工程概述
某地铁工程全线共设车站22座,本车站位于城市主干道,为地下两层岛式站台车站,车站主体基坑深约16.44~17.54m,基坑宽19.6~23.1m,顶板覆土厚约3.2m。周边有住宅以及办公楼等建筑。
二、地质概况
本站周边地形开阔,稍有起伏。基坑开挖地层从上至下依次为:杂填土,层厚为0.60~10.40m;粉质粘土,层厚为1.20~11.40m;圆砾,层厚为0.20~3.90m;强风化板岩,层厚为1.30~13.50m;中等风化板岩,层厚为3.00~24.60m。本站地质剖面见图1,各土层的物理参数和岩土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见表1。
图1 地铁车站地质剖面图
表1 各土、岩层物理力学指标参数建议值
三、结构设计与施工方法
本车站主体采用明挖法施工,明挖法施工具有施工安全,施工质量容易保证,施工作业面开阔,有利于提高工效,缩短工期等优点,但施工期间对地面交通影响较大。主要结构尺寸的拟定是在满足建筑限界、结构强度、防水要求,考虑施工误差,结构变形等因素,根据地质和水文资料、车站埋深、结构类型、施工方法等条件经过计算确定(见表2)。本车站为地下两层单柱双跨钢筋混凝土箱型结构。
表2 车站主体内部结构尺寸表
四、结构合理性优化分析研究
车站主体结构计算按底板支承在弹性地基上的平面闭合框架结构进行内力分析。车站采用全包防水,车站主体回筑完成后,在车站顶板位置地下连续墙上设抗浮压顶梁。围护结构与车站边墙间仅有压力传递。采用有限元软件SAP2000软件计算。结构计算按永久荷载、可变荷载和偶然荷载的各种组合进行。根据本站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的特点,考虑施工阶段、使用阶段进行计算分析。
标准断面使用阶段计算图式及荷载图(见图2)。
图2 主体结构标准断面使用阶段计算简图
4.1车站结构标准段荷载准永久组合计算内力结果图(见图3和图4)
图3 车站弯矩、剪力包络图
图4 车站轴力包络图
4.2车站结构标准段荷载准永久组合计算内力值表(见表3)
表3 准永久组合计算内力值表
五、结论
根据车站结构荷载不同组合计算内力值,各构件根据基本组合的计算内力值进行承载能力(即强度)配筋计算,根据准永久组合的计算内力值进行裂缝宽度控制配筋计算,构件实际配筋按二者的较大值选筋。
计算结果表明,车站结构构件主要按照控制裂缝宽度要求进行配筋。本车站各构件配筋率基本上控制在经济配筋率范围内,构件尺寸是合理、经济的。地震力、人防荷载对地下结构绝大部分构件和位置为非控制因素,仅需按抗震、人防设防要求,进行构造措施处理。
参考文献:
[1]关宝树 隧道工程设计要点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2]GB50157-2003 地铁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GB50010-2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篇9
Abstract: Tianjin, a project of the Center basement close to land red line surrounding important municipal roads and many shallow foundations of buildings. The engineering of the original set of the second floor of the basement, using underground continuous wall (two walls into one) combined with two reinforced concrete support building envelope. Underground continuous wall of pile the support vertical column construction is completed, the basement was adjusted to three excavation depth deepened 4m. After the deepening of the basement, the construction is completed underground continuous wall insertion depth is insufficient to meet the latest requirements for the excavation depth, and the original vertical steel column bottom elevation above the elevation of the basement floor surface, steel columns at the bottom left vacant. Growth layer in the basement after the building envelope design measures,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as well as monitoring results, analysis of foundation pit deformation behavior deepened basement. Engineering practice that, to determine the scope of the new underground space is the key to the basement increasing layer envelope, the supporting structure of the modular decomposition measures to simplify the calculation model.
关键词:基坑支护; 立柱托换; 地下连续墙; 基坑加深
Keywords: pit support; pillar underpinning; underground continuous wall; Pit deepened
中图分类号:TU9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天津市某旧城改造项目,场地平面尺寸约360m×60m,原设计二层地下室,开挖深度约11m,周边环境条件复杂。设计采用700mm厚地下连续墙(二墙合一)结合二道钢筋混凝土内支撑的围护方案,局部范围进一步采取了水泥土搅拌桩加固被动区土体措施。工程桩(钻孔灌注桩)、地下连续墙、被动区水泥土搅拌桩及支撑系统的竖向立柱陆续施工完毕。正在进行第一层土方开挖及第一道钢筋混凝土内支撑施工时,建设单位提出了地下室增加一层的设想。经初步估算,地下室调整为三层后,基坑开挖深度将增加4m,达到15m,根据当时的施工状况,地下室增层主要需要考虑如下技术问题:1)已经施工的地下连续墙按地下2层设计,其墙厚、深度及配筋均不满足地下三层的要求,地下室增层施工时,应采取措施确保地下连续墙在其承载性能范围内工作;2)原地下连续墙紧贴用地红线,红线外没有增设围护体的空间;3)已经施工的支撑竖向立柱底标高约-13.000m,小于加深后的基坑开挖深度;4)环境条件复杂,基坑变形要求高,围护体的最大侧向位移应控制在30mm之内。
1.周边环境及工程地质
工程用地红线外3~4m均为市政道路,道路下有包括雨水管、自来水管、中、低煤气管在内的众多管线。基坑东侧距离基坑13~15m有大量1~2层的老式砖混、砖木结构建筑。场地西南角距离基坑约5m有5~6层天然基础建筑物。基坑各边的变形控制要求均比较严格。
场地内土层分布略有起伏,基坑影响深度范围内的地基土主要为填土、黏质粉土、淤泥质土和粉质黏土。典型地质剖面如图1所示,各层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如表1所示。
图1 围护及地质剖面图
表1 各土层物理力学指标
2.地下三层平面范围确定及基坑围护措施
由于围护体不能超越用地红线,在地下连续墙外侧另外增设围护体没有可行性,为确保地下连续墙正常工作,经与建设单位、建筑、结构等专业协商,确定地下三层范围外墙线适当退进,退进距离一般为3~5m,保证地下二、三层交接处能有一定的空间设置围护体。地下三层的平面范围确定后,进一步采取的主要围护措施如下。
2.1中间地下三层的深坑采用一排直径
1000mm钻孔灌注桩结合一道钢筋混凝土内支撑支护,这道支撑同时作为整体基坑的第三道支撑。由于地下墙及原竖向立柱已施工结束,故整个围护体系尽量维持原有的特点,第一、二道支撑的平面布置不再调整,第三道支撑的平面布置遵循第一、二道支撑的布置原则,支撑剖面图详见图1,平面图详见图2。
图2 支撑平面布置图
由于已经施工的竖向立柱底标高低于地下三层坑底标高,因此需要加固处理,处理方法如下:
篇10
【关键词】不均匀地基;岩土工程评价;地基方案;
1 引 言
北京地区所属的北京平原,西起太行山脉,北依燕山山脉,北京平原的主体是许多河流冲(洪)积而成的,自西向东包含了不同的地质单元,颗粒组成由粗到细,呈现多个回旋,各地质、地貌单元内基础工程影响深度范围内、尤其是基础直接持力层的地层成因、岩性、工程性质等都存在一定差异变化,使得工程地质条件相对复杂。同时,受人为因素影响,在老城区人为活动强烈,人工堆积土层较厚,并且影响深度变化较大;在西四环至西五环一带更是存在着大量的采石坑,据了解采石坑最深处达40m~50m,更加剧了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在如此复杂的工程地质条件下大规模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便会经常遇到不均匀地基的情况,既有第四纪沉积的土层与砂、卵石层组合的不均匀地基以及第四纪沉积层与新近沉积层组合的不均匀地基,又有天然土层与人工堆积层组合的严重不均匀地基。
2 北京地区宏观地质背景
地形地貌的调查分析可以从宏观上对建设场地有一个总体的认识,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对拟建场地周边调查走访及地形、地貌单元分析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历史成因。
从地质学的角度讲,流水地貌及其堆积物是陆地上分布最为广泛的一种地貌类型,通常是指由地表流水所形成的各类地貌,而北京平原地区的地貌类型就属于以河流地貌、洪流地貌为主的流水地貌。北京城区范围主要为分布的古河道主要有古清河、古金沟河、古漯水河、无定河、浑河古道、永定河及小清河古道。参见图1(北京平原区古河道分布)。
在这几条古河道范围内,表层多有近代土质沉积,土质结构性较差,基本无层理,孔隙较大,力学性质不稳定,东部地区的粉土和砂土液化现象较明显;底部沉积物主要以砂、砾石为主。而在这些河道之间的台地区地层分布均匀,土质良好,力学性质较稳定,是建筑物选址的理想选择。但在这么大范围的古河道分布区域修建建筑物,就难免遇到建筑物部分落在古河道上、部分落在台地上的情况。
3 不均匀地基的特点分析
地基土的非均质性是普遍存在的,对于这类性质相同的天然土本身的一般非均质性,一般的基础和上部结构都可以调整其沉降或倾斜。但对于沉积年代不同、工程地质条件不同、土分布、土类、土的物理力学性质不同的土层等组成的严重不均匀地基,则必须采取特殊的结构措施、施工措施或地基处理措施来调整地基不均匀产生的沉降或差异沉降。不同类别的地基土变形性质差别很大,稳定性差别亦较大。根据不同的建筑场地,不同的建筑形式,不同的结构、基础类型,对地基土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对同一建筑物而言,有些地基土相对偏软,需要对软土进行处理使之变硬,但有些地基土又相对偏硬,需要做褥垫层使之和其它地基土变形协调一致,但无论偏软或偏硬,都可能引起的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对结构或多或少带来危害。
下面通过几种不均匀地基的组合形式,以工程实例分析为基础,提出地基方案或结构措施选取的原则和方法。
4 工程实例
4.1 第四纪沉积层与新近沉积层组合的不均匀地基
北京科技园创新中心工程位于海淀区白颐路北沿线西侧,该建筑物恰好位于海淀台地与清河古道交汇处,根据勘察结果,浅层土质变化较大,第四纪沉积层与新近沉积层相互交错(参见图2“参考工程地质剖面图”)
相应的基底标高为40.87m。在此标高处的持力层土质为新近沉积的细砂、粉砂③1层和第四纪沉积的砂质粉土、粘质粉土④1层。两层土压缩模量(ES)相当,地基承载力标准值(fka)相当,但由于新近沉积层沉积年代较近,结构较松散,大部分土自重固结尚未完成,因此建筑物自由沉降量较大。如果不经地基处理或采取结构措施,建筑物直接落在两种持力层上,则很可能引起建筑物不均匀沉降,导致建筑物开裂,严重的影响到结构安全。
4.2 第四纪沉积层粘性土层与砂层组合的不均匀地基
安贞二小教学楼位于朝阳区安贞里第二小学院内,该建筑物设计为地上3层,无地下室。根据勘察结果,该建筑物基础持力层一半为第四纪沉积的粘质粉土、粉质粘土②层,一半为第四纪沉积的细砂、粉砂②1层(见图2“拟建建筑物工程地质分区图”及图4“参考工程地质剖面图”)。根据室内试验及原位测试指标,粘质粉土、粉质粘土②层承载力标准值(fka)为160kPa;细砂、粉砂②1层承载力标准值(fka)为200kPa。粘质粉土、粉质粘土②层及细砂、粉砂②1层都为第四纪沉积层,自重固结都已经完成;同时上部结构荷载较小,加荷后沉降完成时间基本相同。综上考虑,建议本工程采用天然地基方案,基础由原来设计的独立柱基础改为刚度较大的筏板基础来调节不均匀沉降问题。现在该工程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到目前为止,未发现结构裂缝。
通过该工程实践,不但为高层建筑物处在软硬不均两种地基上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同时对今后创新并灵活运用复合地基处理措施或其它地基处理措施也是一个大胆的探索。
5结束语
5.1在准备勘察工作前,应重视区域宏观地质资料,了解拟建场地的沉积环境及地貌单元,抓住重点,指导勘察工作的开展;
5.2对于建筑物跨越不均匀地基土时,应及时合理调整补充钻探工作,以详细查明地基土的分布,从而有针对性的提供合理的地基方案;
5.3本文是我工作五年来对自己所主持的工程的一点经验、总结,由于经验及水平有限,对不均匀地基的理解及处理措施尚不够全面和深入,恳请各位专家给予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工程地质手册》编写委员会. 工程地质手册(第三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